一、汤河水库鲢鳙生长及其资源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薛绍伟,梁祥,王静,雷春云,熊燕,张建斌,王文玉,赖宝衡[1](2021)在《云龙水库鱼类资源分布特征与鲢资源量估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了解云龙水库鱼类资源及净水鱼类群体状况,加强水环境管理。【方法】在库区设置10个采样点,同期分别开展4次采样,对渔获物进行分类鉴定并对样本进行生物学测量和统计分析,利用FiSAT II-VPA进行鲢的资源量估算。【结果】云龙水库库区分布有鱼类16种,隶属3目7科16属。鲢、鳙、鲫、草鱼、麦穗鱼、?、高体鳑鲏、罗非鱼、子陵吻鰕虎鱼、太湖新银鱼、池沼公鱼和棒花鱼为常见种;鲤、泥鳅、大鳞副泥鳅和小黄?鱼为偶见种。麦穗鱼、?、子陵吻鰕虎鱼和太湖新银鱼为优势种;鲤、鲫、鲢、鳙、草鱼、棒花鱼、高体鳑鲏、泥鳅、大鳞副泥鳅、罗非鱼、小黄?鱼和池沼公鱼为非优势种。鲢体质量—体长幂函数关系为:W=1.562 22×10-5L3.024 78 (n=193,R2=0.921 32),资源量估算为5.99×105尾。【结论】云龙水库鱼类资源分布与静水环境条件基本一致,水环境管理中应加大对小型鱼类的捕捞强度及适当投放净水鱼类。
李大命,唐晟凯,刘燕山,周志军,谷先坤,殷稼雯,刘洋,何浩然,沈冬冬,朱凛,李春宁,张彤晴[2](2021)在《滆湖鲢、鳙种群生长特征及起捕规格》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7—11月在滆湖采集了126尾鲢、153尾鳙样本,研究鲢、鳙年龄组成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鲢由0+~5+龄共6个年龄段组成,其中0+~3+龄的低龄组占据明显优势,种群数量占比为81.0%。鳙由1+~8+龄共8个年龄段组成,其中1+~3+龄的低龄组占据明显优势,种群数量占比为84.3%。鲢、鳙的体长与体质量符合幂指数关系,方程式分别为m=0.011L3.149和m=0.027 3L2.941 2。鲢、鳙的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鲢的生长方程为Lt=97.55[1-e-0.205 2(t+0.457 7)]和mt=20 203.64[1-e-0.205 2(t+0.457 7)]3.149,鳙的生长方程为Lt=108.48[1-e-0.16(t+1.008)]和mt=26 456.54[1-e-0.16(t+1.008)]2.941 2。根据鲢、鳙的生长方程计算出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方程,并得出鲢、鳙生长拐点分别为5.13、5.73龄。综合考虑鲢、鳙的生长特征、生态作用及市场需求,建议选择5+龄作为滆湖鲢、鳙的起捕年龄。研究结果为滆湖鲢、鳙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及滆湖生态环境修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王继隆,刘伟,李培伦,鲁万桥,唐富江[3](2020)在《松花江干流鲢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掌握松花江干流鲢的年龄与生长特性,为渔业资源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于2018、2019年的6—10月在松花江干流6个站点随机采集335尾鲢样本,采用鳞片鉴定其年龄,退算了鲢各年龄段的体长、体质量。采用Keys公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以及生长特征指数φ分析了鲢体长、体质量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鲢雌雄个体间的生长速度无显着性差异,松花江鲢体长、体质量的生长方程分别为:■。鲢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降低;体质量的生长速度曲线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4.485龄,对应的体长、体质量分别为50.42 cm和2095.12 g。和长江群体相比,松花江干流鲢的年龄和规格较大,但其生长速度较慢。鲢的生长除受到不同群体的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栖息环境的水温、饵料生物密度等因素有关。
唐晟凯,张彤晴,李大命,沈振华,刘小维,刘燕山,朱凛,陆建明[4](2017)在《太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种群生长特征和适宜捕捞量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对2015年9月在太湖采集的200尾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样本进行了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结构由0+—5+龄共6个年龄组组成,1+龄鱼的数量比例最大,约占42.0%,体长与体质量呈显着的幂指数关系,方程为W=1.96×10-5 L2.9842,太湖鲢为匀速生长类型,生长性能良好。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05.27[1-e-0.1855(t+0.670)],Wt=21.2388[1-e-0.1855(t+0.670)]2.9842,其生长呈现先快速增长后逐步趋于稳定的过程,生长拐点年龄为5.22龄,建议将此年龄时的体长(约70.0 cm)作为太湖鲢开捕体长,现阶段宜将太湖鲢的捕捞量控制在614.0 t左右。研究结果为太湖鲢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韩耀全,施军,吴伟军,雷建军,孔彬[5](2017)在《广西内陆水域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生长生物学特征及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的生长和生态学参数不仅能反映其生长及生存状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活环境的质量及生活史情况。利用2013—2014年度开展渔业资源调查采集的鱼类生物学数据,分析广西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生长生物学特性,为增殖放流、增殖效果评估及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方法依据。通过体长和体质量关系数据估算鱼类生长参数和种群生态学参数。结果表明,主要增殖放流鱼类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生长生物学特征参数分别为,青鱼a=2.766 0×10-2、b=2.965 9、L∞=117.97 cm、m∞=38 593.97 g、k=0.146 0年-1、t0=-1.339 4年、trp=6.11年、mrp=11 594.5 g,草鱼a=6.062 8×10-2、b=2.691 9、L∞=112.06 cm、m∞=19 933.8 g、k=0.198 5年-1、t0=-0.987 6年、trp=4.00年、mrp=6 692.2 g,鲢鱼a=1.631 3×10-4、b=2.652 3、L∞=99.25 cm、m∞=14 479.8 g、k=0.100年-1、t0=-1.104 0年、trp=8.65年、mrp=4 939.8 g,鳙鱼a=1.851 7×10-4、b=2.656 3、L∞=96.6 cm、m∞=15 724.1 g、k=0.160年-1、t0=-0.682 9年、trp=5.42年、mrp=5 355.7 g。与历史数据及其他水域相关研究数据相比,青鱼样本的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值均小于历史数据,但相对体质量更大,有小型化、低龄化的趋向。草鱼的参数相差较小,生长速度参数略有上升。鲢鱼的生长速度及体质量相对较低,鳙鱼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增殖放流鱼类生长基本正常。青鱼和草鱼的最佳起捕体质量为10、6 kg;鲢鱼和鳙鱼约为5 kg。调查研究水域应开展生态环境优化修复工作,通过持续增殖放流、调整增殖放流鱼类数量措施,保持水域草鱼现存资源量,适当增加青鱼、鲢鱼和鳙鱼的资源量。
高四合[6](2017)在《不同大小黄颡鱼品质差异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体重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肌肉品质的影响,本文以养殖在同一池塘的不同规格黄颡鱼(20 g,60 g,107 g)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体重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物理性状(肉色、pH值、持水力、蒸煮损失率和嫩度)、安全性(生物胺和亚硝胺)以及风味(游离氨基酸、核苷酸、挥发性物质和感官评价)等肉质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三个试验组间粗灰分含量差异性不明显,20 g和107 g的黄颡鱼肌肉中水分含量差异不显着,但显着低于60 g组(P<0.05)。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体重呈正相关,60 g脂肪含量最高,与107 g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20g组(P<0.05)。鱼肉蛋白质中的总体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鲜味氨基酸总量(D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NEAA)和总体氨基酸含量(TAA)与体重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107 g组的结果相对较高。依体重从大到小排序,其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31 g/100g、1.81 g/100g、2.11 g/100g,占总氨基酸的17.90%、15.92%、16.76%。体重对鱼肉中脂肪酸种类存在一定影响。体重增加,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下降趋势。低体重组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1.11 g/100 g),高体重组含量最低(0.36 g/100 g),单一脂肪酸含量与总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体重增加,黄颡鱼肌肉的亮度值和持水性增大,但黄度值、红度值和蒸煮损失率的变化则相反;肌肉pH值均在6.90左右,但大规格组显着低于其他试验组。黄颡鱼规格越大,凝胶强度越小,且差异显着,依体重大小分别为835 g、956 g、1152 g;肌肉凝胶的弹性也与体重负相关,20 g组的肌肉凝胶破裂强度显着大于另两组;三个试验组的折曲等级均为最高级。黄颡鱼肌肉中含有色胺、腐胺、尸胺、酪胺、亚精胺、精胺等生物胺,且个体越大,所含种类越多,生物胺总含量也越高,依大小分别为227.90 mg/kg、94.41 mg/kg、104.43mg/kg,但腐胺、尸胺和酪胺的含量则相反,且二胺(腐胺、尸胺)的总量均小于20 mg/kg。试验中未检出亚硝胺和亚硝酸盐。肌肉经水杨酸水解后,共检测出17种呈味的游离氨基酸。其中呈鲜味的游离氨基酸(FAA)包括2种(Asp、Glu),呈甜味氨基酸(SAA)6种(Gly、Ala、Lys、Ser、Pro、Thr),4种呈苦味的氨基酸(BAA)(Arg、Leu、Met、Val))和5种其它氨基酸(OAA)(Tyr、Ile、Phe、His、Cys)。黄颡鱼肉的游离氨基酸总量(TAA)因体重不同而存在差异,依体重大小,每100g鱼肉中TAA分别为42.50 mg、39.58 mg、42.70 mg;鱼肉中FAA含量随着黄颡鱼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分别为3.56 mg/100g、2.68 mg/100g和2.62 mg/100g,SAA含量依次为26.24 mg/100g、21.08 mg/100g、23.36 mg/100g,肌肉中BAA占TAA比值较低,均在12.15%16.67%之间,其中20 g体重组所占比值最低(12.15%)。肌肉中肌苷酸(IMP)含量在190.63 mg/100g224.20 mg/100g之间,各试验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次黄嘌呤(Hx)和肌苷(HxR)都有随着体重增加的趋势,高体重组显着高于两个低体重组(P<0.05),两个低体重组差异不显着;各组中的HxR含量不存在差异性。随着黄颡鱼个体的增大,挥发性物质种类逐渐减少。综合比较不同大小黄颡鱼肌肉品质,大规格鱼体部分物理指标较好,鱼肉品质居中;而小规格(20 g)鱼体肉质最佳,但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可能引起人体胆固醇的升高。
贺磊[7](2016)在《铜湾水库渔业资源现状调查及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湖南铜湾水库为研究对象,在一年内调查了水库的水质理化特性和饵料生物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水库的营养类型和渔业资源现状,旨在为该水库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渔业环境的生态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铜湾水库全年水温最高27.2℃,最低为5.8℃,pH 7.22-7.54,溶氧7.11-11.34mg/L,氨氮含量0.01-0.21mg/L,亚硝氮含量0-0.0057 mg/L,总磷含量0.03-0.05mg/L,COD含量2.01-4.23 mg/L。2、铜湾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16属34种,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8-0.35 mg/L,将各季节优势种类和相关性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环境因子中磷酸盐(PO43--P)、总磷(TP)和溶氧(DO)是影响铜湾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库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和轮虫种类较多,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02-6.25mg/L;影响铜湾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NO3--N、TN和TP。铜湾水库底栖动物密度范围为75-488个/m2,生物量范围为0.21-0.84g/m2,主要有水丝蝴、羽摇蚊幼虫、粗腹摇蚊幼虫3种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种类最多,且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NH4+-N和TP。3、通过研究发现,铜湾水库有富营养化趋势,并且铜湾水库氮含量偏高,而氮、磷含量与鱼类饵料生物密切相关。因此,该水库应该加大力度控制氮、磷元素的输入,以免水库发生富营养化;另一方面,建议该水库控制鳙的放养数量,调整鲢、鳙放养比例,并且适当增加凶猛性鱼类的数量,以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刘飞,王俊清,刘军磊,刑占营[8](2016)在《陆浑水库条生长与食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10月测定了陆浑水库渔获野生条体长、全长、体重、年龄、性别和食物组成等指标,对该水体中条的生长和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渔获条由0+-2+龄共3个年龄组组成;体长与体重关系式:W=0.0128L3.0279(R2=0.9465,n=85);主要摄食枝角类、硅藻、蓝藻、绿藻等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通过分析其生长状况和食性,并综合考虑,建议其适宜起捕年龄为1龄。
王继隆,刘伟,唐富江,战培荣,李培伦,王臣[9](2016)在《五大连池鳙的生长分析》文中提出为了分析五大连池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生长情况,于2013和2014年在五大连池三池及二池随机采集223尾鳙样本,采用鳞片鉴定其年龄,退算体长、体重。同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析了五大连池鳙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鳙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体重分别为54.61 cm和3 280.53 g,由3+8+共6个年龄组组成,以5+龄个体为主,占总数的50.67%。五大连池鳙体长(L,cm)、体重(W,g)之间关系式为W=0.0289 L2.901(n=223,R=0.974)。体长、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97.619[1﹣e﹣0.140(ti﹣0.004)]和Wt=17113.260[1﹣e﹣0.140(ti﹣0.004)]2.901。鳙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降低。体重的生长速度曲线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7.61龄,所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3.94 cm和5 012.82 g。采用生长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五大连池与其他水域鳙的生长,结果显示五大连池鳙的生长较为缓慢,栖息环境的水温、饵料生物密度是影响五大连池鳙生长的重要因素。有效提高鳙生长速度的关键措施在于降低放养密度。
秦天龙,沈建忠,李宗栋,于悦,王娟[10](2016)在《鄱阳湖、赣江以及长江白鲢资源分析与保护研究》文中认为以2013年9月2014年12月从鄱阳湖、赣江以及长江采集的234尾鲢鱼为样本,对当地鲢鱼的生长特点进行了研究,以分析各江段鲢鱼资源。采集到的鲢鱼体长范围为120.0780.0 mm,体量范围为31.19 278.5 g。采用Key公式拟合了鲢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发现鲢鱼质量与体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表明该江段白鲢为匀速生长类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对鲢鱼的生长速度进行了拟合,发现鲢鱼群体的生长拐点为5.6龄,拐点体长64.1 cm,拐点体重5 139.7 g,说明当5.6龄白鲢是该江段最佳的捕捞年龄。与其它江段相比,鄱阳湖、赣江以及长江白鲢的生长性能和年龄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衰退趋势,因此,应从加强渔政管、设立禁渔期、合理控制网箱养鱼以及建立保护区等方面对白鲢资源进行保护。
二、汤河水库鲢鳙生长及其资源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汤河水库鲢鳙生长及其资源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2)滆湖鲢、鳙种群生长特征及起捕规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采集 |
1.2 鳞片处理及年龄鉴定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鲢、鳙种群年龄组成 |
2.2 鲢、鳙体长和体质量的关系 |
2.3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生长参数 |
2.4 鲢、鳙的生长速度和加速度 |
2.5 鲢、鳙的生长拐点及适宜捕捞量 |
3 讨论与结论 |
3.1 滆湖鲢、鳙年龄鉴定和年龄组成 |
3.2 滆湖鲢、鳙的生长特征 |
3.3 滆湖鲢、鳙的起捕规格及管理措施 |
(3)松花江干流鲢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材料处理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体长与体质量 |
2.2 年龄 |
2.3 退算体长、体质量 |
2.4 生长 |
2.5 不同地理群体鲢的生长比较 |
3 讨论 |
3.1 松花江鲢基本生物学特征与利用状况分析 |
3.2 松花江鲢的生长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
3.3 松花江鲢资源保护 |
4 结论 |
(4)太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种群生长特征和适宜捕捞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样本采集 |
1.2 样本测量 |
1.3 分析指标 |
1.3.1 年相对增长率 |
1.3.2 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采用Keys公式: |
1.3.3 生长方程的计算 |
1.3.4 生长速度与生长加速度 |
1.3.5 拐点年龄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年龄组成与体长体质量 |
2.2 体长与体质量关系 |
2.3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拟合 |
2.4 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 |
2.5 适宜起捕规格与适宜捕捞量 |
3 讨论 |
3.1 年龄鉴定和年龄组成 |
3.2 太湖鲢的生长特征 |
3.3 起捕规格和适宜捕捞量的探讨 |
(5)广西内陆水域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生长生物学特征及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确定 |
1.2 数据采集 |
1.3 生长参数值估算 |
1.4 种群生态学参数值估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参数与体长与体质量关系表达式 |
2.2 种群生态学参数及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
3 讨论 |
3.1 关于方法的缺陷与参数偏差 |
3.2 基于生长及生态学参数的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及参数与环境关系分析 |
3.3 基于生长生物学参数的增殖放流鱼类资源增殖保护与利用 |
(6)不同大小黄颡鱼品质差异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鱼肉品质评价日趋重要 |
1.2 鱼肉品质评价标准 |
1.3 鱼肉品质评价指标 |
1.3.1 鱼肉品质的理化指标 |
1.3.2 鱼肉的风味物质 |
1.3.3 鱼肉的安全性 |
1.4 影响鱼肉品质的因素 |
1.4.1 品种、部位和年龄规格对鱼肉品质的影响 |
1.4.2 外界因素对鱼肉品质的影响 |
1.4.3 营养条件对鱼肉品质的影响 |
1.5 鱼肉品质评价的意义 |
第二章 不同体重黄颡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鱼及分组 |
2.1.2 鱼肉采集及保存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黄颡鱼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 |
2.2.2 黄颡鱼肌肉中氨基酸的测定结果 |
2.2.3 脂肪酸的测定结果 |
2.3 讨论 |
2.3.1 体重对黄颡鱼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2 体重对黄颡鱼氨基酸含量和营养评价的影响 |
2.3.3 体重对黄颡鱼脂肪酸的影响 |
第三章 不同体重黄颡鱼肌肉物理指标和安全性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鱼及分组 |
3.1.2 鱼肉采集及保存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黄颡鱼肌肉物理性状的测定结果 |
3.2.2 黄颡鱼肌肉凝胶强度和组织学特性的测定结果 |
3.2.3 黄颡鱼肌肉安全性的测定结果 |
3.3 讨论 |
3.3.1 体重对黄颡鱼肌肉的物理性状的影响 |
3.3.2 体重对黄颡鱼肌肉的嫩度的影响 |
3.3.3 体重对黄颡鱼肌肉的安全性的影响 |
第四章 不同体重黄颡鱼肌肉风味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鱼及分组 |
4.1.2 鱼肉采集及保存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黄颡鱼肌肉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结果 |
4.2.2 黄颡鱼肌肉核苷酸的测定结果 |
4.2.3 清蒸和红烧黄颡鱼感官试验的测定结果 |
4.2.4 黄颡鱼肌肉挥发性化合物的测定结果 |
4.3 讨论 |
4.3.1 体重对黄颡鱼肌肉中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4.3.2 体重对黄颡鱼肌肉中核苷酸组成的影响 |
4.3.3 体重对黄颡鱼肌肉中挥发性化学物质组成的影响 |
第五章 试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7)铜湾水库渔业资源现状调查及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意义 |
1.1 我国水库渔业发展概况 |
1.1.1 我国水库渔业的发展过程 |
1.1.2 我国水库渔业资源的利用现状 |
1.1.3 我国水库渔业的管理 |
1.2 水库渔业资源发展利用存在问题 |
1.2.1 水库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1.2.2 过度捕捞和渔具使用的不规范合理 |
1.2.3 水质保护不力,水库污染日趋严重 |
1.2.4 凶猛性鱼类不合理养殖造成的危害 |
1.3 我国水库渔业资源发展利用的对策 |
1.3.1 维护水库生物的多样性 |
1.3.2 因库制宜,合理开发水库渔业资源 |
1.3.3 合理投放和养殖凶猛性鱼类 |
1.3.4 逐步调整水库渔业的产业结构 |
1.3.5 适度捕捞,合理使用渔具渔法 |
1.4 铜湾水库概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铜湾水库水质状况分析 |
2.1 采样站设置 |
2.2 采样时间 |
2.3 样品测定方法 |
2.4 测量结果 |
2.4.1 水温 |
2.4.2 透明度 |
2.4.3 PH |
2.4.4 溶解氧 |
2.4.5 氨氮 |
2.4.6 亚硝酸氮 |
2.4.7 总磷 |
2.4.8 化学耗氧量 |
2.5 对铜湾水库库水渔用价值的评价 |
第三章 铜湾水库水生生物状况 |
3.1 采样点设置 |
3.2 水样采集及处理 |
3.3 计数和生物量的计算 |
3.3.1 浮游植物计数 |
3.3.2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计算 |
3.3.3 各门生物量的计算 |
3.3.4 浮游动物计数与生物量的计算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浮游植物 |
3.4.2 浮游动物 |
3.4.3 底栖生物 |
3.4.4 鱼类 |
第四章 铜湾水库渔业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
4.1 稳定并逐步提高鲢、鳙的产量 |
4.1.1 合理放养 |
4.1.2 做好鲢、鳙鱼种生产配套工作 |
4.1.3 加强活鱼囤养工作,提高成鱼的附加值 |
4.2 优化养殖种类,提高经济效益 |
4.3 适当控制凶猛鱼类数量,保护其它经济鱼类资源 |
4.4 认真贯彻、落实渔政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第五章 本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陆浑水库条生长与食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采集与处理 |
1.2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鱼餐条渔获物的组成 |
2.2 鱼餐条的生长 |
2.2.2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
2.2.3 不同性别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
2.3 鱼餐条的食性 |
3 讨论 |
(9)五大连池鳙的生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采集 |
1.2 实验材料及数据处理 |
1.3 体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及体长退算 |
1.4 生长方程 |
1.5 生长率和生长指标 |
2 结果 |
2.1 渔获物的体长、体重组成 |
2.2 渔获物的年龄组成 |
2.3 体长退算 |
2.4 生长 |
3 讨论 |
(10)鄱阳湖、赣江以及长江白鲢资源分析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采集与处理 |
1.2 年龄鉴定材料处理 |
1.3 年龄鉴定材料的形态与年轮特性 |
2 鉴定结果 |
3 渔获物组成 |
4 鲢鱼生长特性 |
5 讨论 |
5.1 最佳鱼龄鉴定材料 |
5.2 生长参数比较 |
6 鄱阳湖、赣江以及长江鲢的资源利用和保护 |
四、汤河水库鲢鳙生长及其资源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云龙水库鱼类资源分布特征与鲢资源量估算[J]. 薛绍伟,梁祥,王静,雷春云,熊燕,张建斌,王文玉,赖宝衡.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3)
- [2]滆湖鲢、鳙种群生长特征及起捕规格[J]. 李大命,唐晟凯,刘燕山,周志军,谷先坤,殷稼雯,刘洋,何浩然,沈冬冬,朱凛,李春宁,张彤晴. 江苏农业科学, 2021(06)
- [3]松花江干流鲢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分析[J]. 王继隆,刘伟,李培伦,鲁万桥,唐富江.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2)
- [4]太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种群生长特征和适宜捕捞量的初步研究[J]. 唐晟凯,张彤晴,李大命,沈振华,刘小维,刘燕山,朱凛,陆建明. 水产养殖, 2017(10)
- [5]广西内陆水域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生长生物学特征及变化[J]. 韩耀全,施军,吴伟军,雷建军,孔彬.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6)
- [6]不同大小黄颡鱼品质差异性的研究[D]. 高四合. 天津农学院, 2017(07)
- [7]铜湾水库渔业资源现状调查及开发利用研究[D]. 贺磊.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8]陆浑水库条生长与食性初步研究[J]. 刘飞,王俊清,刘军磊,刑占营. 河南水产, 2016(05)
- [9]五大连池鳙的生长分析[J]. 王继隆,刘伟,唐富江,战培荣,李培伦,王臣. 动物学杂志, 2016(04)
- [10]鄱阳湖、赣江以及长江白鲢资源分析与保护研究[J]. 秦天龙,沈建忠,李宗栋,于悦,王娟. 人民长江,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