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eijing Tong Ren Tang No.2 Pharmaceutical Plant(论文文献综述)
段瑶[1](2020)在《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是中成药制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中成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中药堂作为中成药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数量众多,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代表性中成药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成药业的代表和缩影。彼时传统的中药堂仍以前店后场为主要制售模式,一方面传承传统中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以及制药方法,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中药堂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创制新的剂型,或是尝试引入简单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提升效率,这些均是现代中成药制药的萌芽。民国时期留下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有文物的价值,更是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相关文献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中药堂、中成药,乃至整个中成药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关于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中药堂经营之道,如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但对其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中成药研究不足;一些研究虽涉及药堂的代表性中成药,但多数未系统探讨其源流、传承等,有待深入。本研究拟通过对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史料、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文献为线索,纵横比较分析,并结合古代医籍厘清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流;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视野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堂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成药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传统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口述史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梳理着名中药堂发展历程,探求其代表性中成药的源流,同时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地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的相关文献。文献搜集包括网络与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走访以上七地着名药堂祖铺及其博物馆,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借助以上诸种文献资料,梳理着名中药堂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源流。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形成体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中成药发展的借鉴。论文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对研究时间、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对“成药”及“中药”、“国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代成药发展概述”,梳理成药起源及民国以前历代成药发展概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成药发展的特点及中医药学术进步对成药发展的影响。第三至第八部分选择有地域代表性和覆盖性且经济繁荣、成药业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长春堂、永安堂、延龄堂皮赞公老药铺、达仁堂、隆顺榕成记药庄、雷允上诵芬堂、胡庆余堂、姜衍泽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陈李济杏和堂、潘高寿药行、梁仲弘蜡丸馆、冯了性药铺、流泽堂源吉林号、梁家园药号等共计16家,及其代表性成药“凉开三宝”、乌鸡白凤丸、避瘟散、阿魏化痞膏、灵宝如意丹、虎骨酒、全鹿丸、药露、沉香舒郁九宝丹、加味藿香正气丸、六神丸、鳖甲煎丸、宝珍膏、人参再造丸、光明水眼药、虎骨木瓜酒、追风苏和丸、陈皮、川贝枇杷露、抱龙丸、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梁家园少林膏药等共计20余种。每一地区首先总述该地中成药业发展状况,然后遴选当地最着名中药堂2~3家,从其创办与发展、经营特色与理念、规模入手加以论述,从各药堂辗转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药目文献出发,分析各药堂成药的品种数量、功效主治和治疗疾病的分布,并与其他药堂药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药堂的成药特色,或将同一药堂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药堂不同剂型代表性成药若干种,重点介绍其组成用量、功效主治、剂型特色、源流考证、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第九部分为讨论,分析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达地区代表性中药堂特点与中成药特色、中药堂与代表性中成药的关系、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现代中成药业的借鉴等内容。具体而言,民国时期中药堂数量较之清代有所增长,规模也有所扩大,中成药加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化,开始出现机械化代替纯手工生产,产品也开始大量行销外省及海外各地;成药则种类数量繁多,涵盖丸、散、膏药、膏滋、丹、胶、露、油、酒等多种剂型,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等科,覆盖常见病疾病谱,满足临床使用。且着名中药堂代表性成药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如同仁堂作为御药供奉,强调品质,成药以温和调养的补益之品如乌鸡白凤丸和应对急症的急救药品凉开三宝为代表;民国时期传染病多发,江南多湿热,故而治疗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的六神丸应时而生;此外还有各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滋补壮阳的内服药酒,以及外用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膏药和南方特有清热败火的凉茶,都是各中药堂的特色中成药。中药堂凭借优质的中成药提升影响力、获得利益,而中成药又借助中药堂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之所以中药堂和成药在民国时期呈现以上发展态势,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西方医药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国内战事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虽然许多老字号、大品牌在战争的间歇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快速扩充,飞速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末期多因为内战影响而几近凋敝。建国后,许多老字号保存了其原有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在今天仍然换发着活力,但也有不少一度辉煌的老字号和其代表性中成药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上述九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的中成药业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亦有负面的。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相较于清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成药业整体呈现发展趋势。无论药堂数量还是规模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些着名药堂制售的成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其影响力。二、尽管受到西医药的巨大冲击,种类繁多、剂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病疾病谱的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共同承担着祛除疾病、保障健康的重任,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民国是传统中成药制药向现代中成药制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成药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制药方法等内容的精华,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亦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尝试着自我革新,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成药制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成药发展体现的守正融合创新态势是其在激烈生存环境及竞争下焕发活力且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为中成药在当今如何借力时代发展的东风提供思路线索。民国时期着名的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是整个中成药业的缩影,在民国这一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传承了历代积淀下来的成药精华,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当今现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中成药依然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及其成药的深入探寻研究可为之提供有力借鉴。
严冰雪[2](2020)在《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开始遭遇多元化经营瓶颈,如公司管理成本增加等。分拆上市作为应对此类弊端行之有效的资产重组方式,最开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出现。随着分拆上市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实践,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分拆上市是指母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此举有助于公司实现“核心化”经营目标,也被资本市场视作为母公司实力的体现。2019年末,证监会发布分拆上市试点公告,对境内分拆上市放开约束。公告一经发布,多家上市公司当即透露出分拆意愿。可以预见,分拆上市在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作为国内分拆上市的领头羊,同仁堂先后于2000年和2013年进行了分拆上市。本文将聚焦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展开相关研究,以期为其他有分拆上市意愿的公司提供一点帮助。本文首先对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动因进行了剖析,认为专一化经营,深耕国际市场是此次分拆上市的主要原因;其次,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分拆上市对母公司同仁堂科技股价以及最终控股公司同仁堂股份股价带来的短期影响,发现在事件窗内,同仁堂科技股价出现了负的异常收益,而同仁堂股份则得到了明显的正向异常收益;再次,对同仁堂国药上市前后,母公司同仁堂科技以及子公司同仁堂国药的长期绩效表现进行了横、纵向对比分析,认为同仁堂海外发展业务推进尚属顺利,虽然同仁堂国药的绩效表现较分拆前有所下滑,但对比行业平均水平,仍然具有明显优势,有能力支持海外发展业务的持续推进。因此,此次分拆上市的决策是合理的。但母公司同仁堂科技的经营状况在分拆上市后持续恶化,有必要采取措施以寻求改善。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在进行分拆上市决策时要考虑子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其是否具备参与市场竞争和承受证券市场风险的能力;母公司的其他业务是否能对公司形成足够的支撑,保证其持续经营能力。而监管部门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要注意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和非正常关联交易。
邢蕊[3](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亚药厂是抗战时期发展颇为迅速的民族化学制药厂。新亚化学制药厂是1926年5月由会计师许冠群、药师赵汝调等人合伙创立的弄堂小厂。第二年改组为新亚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初创时期经营人寿水、化妆品、注射液和中性玻璃。“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受国内抵货运动的影响,药厂全面收缩化妆品,扩充制药部。先后设立药丸、药片、药膏工厂,购入机器设备。1933年原有厂房不敷应用,制药部迁入新闸路1095号,而麦根路用于专制各种玻璃。两年后设立新亚化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国产药材的有效成分和星牌药品的剂型改良。到全面抗战前,药厂实现初步发展,行业地位提升。全面抗战初期,制药行业面临厂房被毁、财产侵占和交通阻隔等困境。新亚药厂积极应对。针对战时卫生材料和传染病增加的情形,上海本埠先后成立了新亚卫生材料厂、新亚血清厂等联系机构;为了实现普通原料自给和产品改良,成立新亚生物研究所的同时加大发明奖励刺激;为了开拓后方业务,成立香港新亚药厂转运原料、设备及药品。租界沦陷后,沦陷区设立商业统制会严格控制物资流动,上海与外界交通几乎断绝。新亚却发展成为以药厂为核心横跨金融、地产、棉纺织等各个领域,联系企业达35家之多的“新亚王国”。但好景不长,战后美药倾销,国民政府管制,制药行业陷入惨境,新亚药厂的经营也陷入困境。新亚药厂之所以能从弄堂小厂迅速发展为“新亚王国”,离不开药厂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和产品竞争力。而药厂之所以具备两大竞争优势的背后又离不开总经理许冠群的经营和企业家精神的支撑。许冠群不仅是企业的创办者、所有者,更是抗战胜利前企业的最高经营者。他的社会关系、经营理念和企业决策都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新亚药厂在他的领导下表现出强大的活力,也随他的离开而走向衰落。所以本文将试图梳理新亚药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药厂对战争的应对,集中考察企业家许冠群对新亚药厂的影响。
关俊威[4](2018)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下经济是稳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的重要渠道。林下中草药是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符合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情况、自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格局,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区生态持续完善、林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重要选择。在东北(内蒙古)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关键时期,林下中草药成为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有林区接续替代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从当前来看,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种植无序化、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附加值低、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地抑制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产业替代作用、极大地弱化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经济促进作用。如何实现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环节的横向耦合与纵向协同,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与空间链的多维支撑与融合发展;如何培育具有较高操作性、实践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的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推动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主体的多维联结、链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技术的研发创新、产业结构的网络构筑,这是提升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与运行效能,增强林下中草药产业主体的竞争优势与运行绩效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应用产业链类型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以及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整体发展态势;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构建的战略层次、结构层次和价值层次等核心思想;从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方面,全面阐释产业链上游-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链中游-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产业链下游-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等环节的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又从价值维度培育方面,系统描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空间链的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切实推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供需动态平衡、技术协同创新、空间合理分布;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相关主体的博弈行为,确定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撑体系,以提升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增强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运行效能。
徐雨晗[5](2018)在《企业分拆上市的策略及效果分析 ——以同仁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的发展之中,企业的实际融资行为并非进行得一帆风顺,权益性融资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接受。如何在融资的同时保留企业的控制权,如何使集团的优质业务在资本市场上得以体现成为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难题。而随着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与发展,分拆上市逐渐被国内公司学习引用以及不断创新,作为国内首家境外分拆上市的公司—同仁堂在2000年开始了分拆上市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其经验及策略选择值得国内相关企业学习,企业究竟是否该采用分拆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而又应当如何选择上市的资本市场,分拆上市之后是否获得了相应的效益等问题引人深思。本文以分拆上市的相关概念出发,结合分拆上市的利弊分析出分拆上市动机以及不同地点上市的约束条件不同,并简要概述了我国分拆上市的现状,简洁阐释了分拆上市的相关内容。并辅之以同仁堂分拆上市的案例分析,分析分拆上市策略的选择与否,以及如何实施并结合最后的相关数据阐明同仁堂的分拆上市总体而言并未对公司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子公司的业绩表现也处于行业较好地位。最后总结梳理,针对分拆上市的公司提出了分拆上市过程中应关注重点以及监管部门应注意的监管重点,为后续拟分拆上市公司提供参考。
颜娜[6](2018)在《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动机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后,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分拆上市作为企业资产重组的新方式之一,逐渐成为企业消除过度兼并与收购造成的多元化价值耗散、实施投融资策略、提升母公司股价、实施管理层激励等的重要手段。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第一批实行分拆上市的企业,在2001年分拆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在2013年再次分拆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上市,成为我国二次分拆上市首例,其实施二次分拆上市的动机也受到广大公众的质疑。本文以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为研究对象;以“多元化价值耗散”假设、“信息不对称”假设和“投融资战略”假设为依托对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并从二次分拆上市前后同仁堂国药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关联交易的变动情况和利润分配变动情况三个方面对此次分拆上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进行了探讨。最终得出了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真实动机是为贯彻其海外扩张目标、实施海外投资的结论。为了探究此次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对分拆上市三主体的影响,本文选取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成长能力指标,利用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法对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财务效果进行了评价;并从二次分拆上市前后企业行业地位、品牌知名度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对其非财务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同仁堂此次分拆上市虽然有利于母子公司偿债能力的提升,但由于市场质疑以及募集资金利用率低等原因,被分拆公司的营业能力和盈利能力被削弱,成长能力也并未获得改善。但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后通过加大海外扩张和品牌宣传力度等,使其行业地位和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员工规模和素质也在上市后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最后,本论文就同仁堂二次分拆经验及在该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关联交易严重以及母公司创收能力减弱等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企业在分拆子公司之前应控制分拆比例,规范母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分离制度,防止感染;在分拆上市之后应主动接受市场监督,提升信息披露意识。立法部门应对分拆上市后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披露范围进行明确规定,打击非正常关联交易。
赵建亮[7](2017)在《价值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基于北京同仁堂集团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战略以来,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就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过7-8年。因此,去探究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以战略管理视角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去研究企业价值观如何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依托于“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工具,本文选取典型案例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对其从1979年至今的四个发展阶段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做出研究。研究得出北京同仁堂在这四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特点,即经济绩效越来越高,社会绩效更加全方位,环境绩效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发现北京同仁堂的核心价值观是传承精神、追求质量完美、企业责任感和卓越创新。最后,得到企业价值观通过战略选取进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图,其理论模型即为“企业价值观—企业战略选取—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首先,本文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研究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其次,本文得出企业价值观是通过影响企业对战略的选取,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扎根理论使得本论文的案例研究具有更好的规范性和说服性。
白莹,周世杰[8](2017)在《勒石铭记 光荣绽放 全国首个市级“劳模墙”落成》文中指出12月28日上午,全国首个市级"劳模墙"正式落成,1949年以来北京市1197名全国劳模的姓名全部被刻在"劳模墙"上。劳模墙上大大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章,代表着国家给予劳动者的最高荣誉。2016年12月28日上午,明城墙遗址公园内又添城市新景观,首个市级劳模墙正式落成。北京市1197名全国劳模姓名全部被刻在劳模墙墙体。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京华出席揭幕仪式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
涂红星,周琼[9](2016)在《基于收缩性资本运营的价值效应研究——以“同仁堂”分拆上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基于同仁堂分拆上市的案例,采用事件研究法从收缩性资本运营的价值效应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分拆上市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分拆上市这一收缩性资本运营可以给公司股东创造价值,为上市公司带来显着的价值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上市公司适度收缩的合理化政策建议,以促进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后的平稳健康发展。
李上馨[10](2016)在《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分析(2009-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是中药作为药品应用的三种形式,在临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中成药以其质量稳定、疗效良好、使用方便而受到广泛群众的青睐。随着中成药在市场上的广泛使用,由其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事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中药不良反应的上报与监测工作可以为评价中药药品、整顿中药市场、淘汰风险制剂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广大群众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也是药品再评价,完善药品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何完善中药不良反应上报和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药品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的认识,对其引发的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方式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文献查阅、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的方式对北京市不良反应中心反馈的2009-2013年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所发生的20万余例不良反应数据进行探索分析。首先,对五年内上报的不良反应数据进行筛选、规范、分类、整理、统计;其次,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统计结果,从制剂品种、报告类型、临床表现、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重点探讨了新的或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牛黄解毒片毒性成分安全性问题和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最后,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在报告和监测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探索,得到了比较规范的统计数据,得出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所生产的药品在全国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概况:即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各个器官和系统;新的或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水平较低;清开灵注射剂、牛黄解毒片等中药制剂总体来看,疗效较好,市场基数大,用药利大于弊,在正规合理用药的情况下,很多不良反应事例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加强落实报告和监测体系与制度是药品风险管理和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内容。不良反应与药物同时存在,是药品的固有属性,正确认识中药及其不良反应,使不良反应起到该有预警作用,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是十分必要的工作。本研究从监管层面,临床用药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即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遵循辨证论治、中医药典籍中的经验,全面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上报和监测制度,促进中药不良反应的警戒系统和补偿救济系统的落实建立,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应普及不良反应知识,完善不良反应上报和监测途径和流程,严格保证中药用药安全。
二、Beijing Tong Ren Tang No.2 Pharmaceutical Pla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eijing Tong Ren Tang No.2 Pharmaceutical Plant(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概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成药”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2 “中药”、“国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3 小结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资料搜集方法 |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
2 历代成药发展概述 |
3 北京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3.1 北京中成药业概况 |
3.2 同仁堂 |
3.2.1 创办与发展 |
3.2.2 同仁堂药目 |
3.2.3 同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
3.3 长春堂 |
3.3.1 创办与发展 |
3.3.2 长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
3.4 其他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3.4.1 永安堂与化痞膏 |
3.4.2 延龄堂皮赞公与灵宝如意丹 |
3.5 小结 |
4 天津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4.1 天津中成药业概况 |
4.2 达仁堂 |
4.2.1 创办与发展 |
4.2.2 达仁堂药目 |
4.2.3 达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
4.3 隆顺榕成记药庄 |
4.3.1 创办与发展 |
4.3.2 隆顺榕参茸庄药目 |
4.3.3 隆顺榕成记药庄代表性中成药 |
4.4 小结 |
5 苏杭地区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5.1 苏杭地区中成药业概况 |
5.2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 |
5.2.1 创办与发展 |
5.2.2 雷允上诵芬堂药目 |
5.2.3 雷允上诵芬堂代表性中成药 |
5.3 杭州胡庆余堂 |
5.3.1 创办与发展 |
5.3.2 胡庆余堂药目 |
5.3.3 胡庆余堂代表性中成药 |
5.4 小结 |
6 上海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6.1 上海中成药业概况 |
6.2 姜衍泽堂 |
6.2.1 创办与发展 |
6.2.2 姜衍泽堂药目 |
6.2.3 姜衍泽堂代表性中成药 |
6.3 童涵春堂 |
6.3.1 创办与发展 |
6.3.2 童涵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
6.4 蔡同德堂 |
6.4.1 创办与发展 |
6.4.2 蔡同德堂药目 |
6.4.3 蔡同德堂代表性中成药 |
6.5 小结 |
7 广州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7.1 广州中成药业概况 |
7.2 陈李济杏和堂 |
7.2.1 创办与发展 |
7.2.2 陈李济代表性中成药 |
7.3 潘高寿药行 |
7.3.1 创办与发展 |
7.3.2 潘高寿药行代表性中成药 |
7.4 小结 |
8 佛山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8.1 佛山中成药业概况 |
8.2 梁仲弘蜡丸馆 |
8.2.1 创办与发展 |
8.2.2 梁仲弘蜡丸馆代表性中成药 |
8.3 冯了性药铺 |
8.3.1 创办与发展 |
8.3.2 仿单中的冯了性药酒 |
8.4 流泽堂源吉林 |
8.4.1 创办与发展 |
8.4.2 凉茶发展沿革 |
8.4.3 流泽堂源吉林甘和茶 |
8.5 梁家园药号 |
8.5.1 创办与发展 |
8.5.2 梁家园少林膏药 |
8.6 小结 |
9 讨论 |
9.1 民国时期中药堂特点 |
9.2 民国时期中成药特点 |
9.3 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与其代表性中成药相互促进发展 |
9.4 民国时期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 |
9.5 反思 |
10 结论 |
11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贡献 |
第2章 分拆上市理论基础 |
2.1 分拆上市内涵 |
2.2 分拆上市与公司分立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历程介绍 |
3.1 案例相关主体介绍 |
3.1.1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3.1.2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
3.1.3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3.1.4 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 |
3.2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过程 |
3.2.1 第一次分拆上市 |
3.2.2 第二次分拆上市 |
第4章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案例分析 |
4.1 动因分析 |
4.1.1 专一化经营深耕国际市场 |
4.1.2 拓宽融资渠道满足融资需求 |
4.1.3 消除信息不对称避免价值低估 |
4.1.4 提高管理层激励水平 |
4.2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短期市场反应 |
4.3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长期绩效表现 |
4.3.1 关键财务指标评价分析 |
4.3.2 非财务指标分析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回顾 |
(一) 传统中药堂研究 |
(二) 近代中国新药研究 |
(三) 企业经营管理与个案研究 |
(四) 研究评述 |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与概念界定 |
(一) 重点 |
(二) 难点 |
(三) 创新点 |
(四)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亚药厂的创办与初步发展 |
第一节 药厂的创办 |
一、近代中国上海西药制造行业发展概述 |
二、新亚药厂的创办与初期经营 |
第二节 药厂的初步发展 |
一、经营方向的转变 |
二、历次增资的动机与手段 |
三、药厂的组织结构与生产概况 |
四、稳步发展与行业地位的提升 |
第二章 战时环境下药厂的应对与经营 |
第一节 战争前期的应对与经营 |
一、战争初期的整体影响 |
二、药厂的应对及经营的转变 |
第二节 沦陷之后药厂的应对 |
一、沦陷后的环境变化 |
二、药厂的应对 |
第三节 内战时期药厂的经营 |
一、战后的经济环境 |
二、药厂的经营 |
第三章 新亚药厂的产品研发 |
第一节 早期的产品研发 |
第二节 星牌药品的研制 |
一、星牌药品的研究条件 |
二、星牌药品的研究结构 |
第四章 新亚药厂的产品结构及营销 |
第一节 新药药厂的产品结构 |
第二节 新亚药厂的营销 |
一、多样的宣传策略 |
二、营销网点的建立与调整 |
第五章 许冠群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关系网络 |
第一节 许冠群的成长及经营理念 |
第二节 许冠群的关系网络 |
第三节 许冠群的企业决策 |
结语 |
一、战争对制药企业的影响与新亚药厂的发展特点 |
二、新亚药厂的核心竞争优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4)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相关研究 |
1.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研究 |
1.3.3 林药结合的相关研究 |
1.3.4 国外中草药产业相关研究 |
1.3.5 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1.5.2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链 |
2.1.2 林下中草药 |
2.1.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链类型理论 |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2.3 新产业组织理论 |
2.2.4 产业关联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与产业发展整体态势 |
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分布与特点 |
3.1.1 黑龙江省林区的自然环境 |
3.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 |
3.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特点 |
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
3.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种植的现状与问题 |
3.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的现状与问题 |
3.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
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整体SWOT分析 |
3.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
3.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
3.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 |
3.3.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T)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框架设计 |
4.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 |
4.1.1 关联性-吸引力均衡原则 |
4.1.2 相关差异性原则 |
4.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战略层次 |
4.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O战略 |
4.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T战略 |
4.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O战略 |
4.2.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T战略 |
4.2.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
4.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结构层次 |
4.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基本结构 |
4.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结构属性 |
4.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价值层次 |
4.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维度 |
4.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属性 |
4.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总体框架 |
4.6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 |
5.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环节培育 |
5.1.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 |
5.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 |
5.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企业GAP生产品种的选择 |
5.1.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组织模式 |
5.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中游环节培育 |
5.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 |
5.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的关键技术 |
5.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优化 |
5.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下游环节培育 |
5.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 |
5.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的关键环节 |
5.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企业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价值维度培育 |
6.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 |
6.1.1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原则、目标与标准 |
6.1.2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
6.1.3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
6.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 |
6.2.1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思路 |
6.2.2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
6.2.3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
6.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 |
6.3.1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思路 |
6.3.2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
6.3.3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
7.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7.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博弈机制 |
7.2.1 产业链上游与中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
7.2.2 产业链中游与下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
7.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
7.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框架 |
7.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比例确定 |
7.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应用的关键问题 |
7.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决定因素筛选 |
7.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的持续优化 |
7.4.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完善 |
7.5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持体系 |
8.1 完善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
8.1.1 优惠扶持政策支持 |
8.1.2 产业外向型发展支持 |
8.1.3 产业发展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
8.2 健全林下中草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
8.2.1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
8.2.2 引导创业基金注资 |
8.3 构建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 |
8.3.1 建立林下中草药“研产”一体化技术平台 |
8.3.2 建立林下中草药科研创新基地 |
8.3.3 突破中草药制品的国际技术壁垒 |
8.4 搭筑林下中草药产业的中介支持体系 |
8.4.1 培育林下中草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 |
8.4.2 充分发挥林下中草药行业协会的作用 |
8.4.3 加强林下中草药行业的技术中介服务 |
8.5 本章小结 |
9 实证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
9.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资源基本概况 |
9.1.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野生情况 |
9.1.2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种植情况 |
9.2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存在问题 |
9.2.1 上游种植产业不规范,田间管理不到位 |
9.2.2 中游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少 |
9.2.3 下游营销创新能力薄弱,营销手段单一 |
9.3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战略选择 |
9.3.1 五味子产业链的SWOT分析 |
9.3.2 五味子产业链培育的战略选择 |
9.4 基于S-O发展战略的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
9.4.1 五味子产业链的结构维度培育 |
9.4.2 五味子产业链的价值维度培育 |
9.5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体系 |
9.5.1 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
9.5.2 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企业 |
附录二: 黑龙江省中药产品生产企业 |
附录三: 通过GAP认证的中药企业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5)企业分拆上市的策略及效果分析 ——以同仁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分拆上市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分拆上市及相关概念 |
一、分拆上市 |
二、整体上市 |
三、借壳上市 |
第二节 分拆上市的理论动机 |
一、规模经济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假说 |
三、资产分拆利得假说 |
第三节 分拆上市的优点与弊端 |
一、分拆上市的优点 |
二、分拆上市的弊端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小结 |
第五节 分拆上市的条件对比 |
一、上市地点的条件对比 |
二、分拆上市地点的条件对比 |
第六节 我国分拆上市现状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同仁堂案例简介 |
一、相关公司 |
二、分拆上市案例简介 |
第二节 分拆动机 |
一、首次分拆上市动机 |
二、第二次分拆上市动机 |
第三节 策略分析 |
一、融资方案选择 |
二、分拆范围确定 |
第四节 效果分析 |
一、股票价格层面 |
二、财务指标层面 |
三、控制权方面 |
第五节 案例总结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6)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动机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分拆上市动机相关研究 |
1.2.2 分拆上市效果评价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基本情况 |
2.1 同仁堂集团简介 |
2.1.1 同仁堂集团组成情况 |
2.1.2 分拆上市主体背景介绍 |
2.1.3 同仁堂集团股权结构 |
2.2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基本情况 |
2.2.1 分拆上市前的资产重组情况 |
2.2.2 分拆上市前后的股权变化情况 |
3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动机研究 |
3.1 解除“企业多元化价值耗散” |
3.1.1 解除“多元化价值耗散”的必要性分析 |
3.1.2 分拆上市前后的业务变化情况分析 |
3.1.3 小结 |
3.2 消除“信息不对称” |
3.2.1 同仁堂股份的市场地位和市盈率分析 |
3.2.2 同仁堂科技的市场地位和市盈率分析 |
3.2.3 小结 |
3.3 实施“投融资战略” |
3.3.1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融资动机分析 |
3.3.2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投资动机分析 |
3.3.3 小结 |
3.4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利益输送”情况分析 |
3.4.1 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 |
3.4.2 关联交易变动情况 |
3.4.3 利润分配变动情况 |
3.4.4 小结 |
4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效果研究 |
4.1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财务效果研究 |
4.1.1 偿债能力分析 |
4.1.2 盈利能力分析 |
4.1.3 营运能力分析 |
4.1.4 成长能力分析 |
4.2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非财务效果研究 |
4.2.1 行业地位 |
4.2.2 品牌知名度 |
4.2.3 人力资源 |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总体评价 |
5.1.1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动机评价 |
5.1.2 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效果评价 |
5.2 规范企业分拆上市的建议 |
5.2.1 规范信息披露,杜绝利益输送 |
5.2.2 规范母子公司业务分离制度,保证子公司独立性 |
5.2.3 控制分拆资产比例,确保母公司不被掏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价值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基于北京同仁堂集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方法 |
1.4.2 案例研究方法 |
1.4.3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价值观 |
2.1.1 企业价值观的定义 |
2.1.2 企业价值观的维度 |
2.2 企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
2.3 企业可持续发展 |
2.3.1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2.3.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维度 |
2.4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案例选择、数据收集和方法 |
3.1 案例选择 |
3.1.1 数据的获取性 |
3.1.2 案例的典型性 |
3.2 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
3.2.1 数据收集 |
3.2.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章 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过程 |
4.1 案例企业发展情况介绍 |
4.1.1 第一阶段:恢复名号新发展(1979 年—1991 年) |
4.1.2 第二阶段:组建集团促增长(1992 年—2001 年) |
4.1.3 第三阶段:“1032”新战略(2002 年—2009 年) |
4.1.4 第四阶段:建设文化新动力(2010 年—至今) |
4.2 案例资料编码 |
4.2.1 第一阶段:恢复名号新发展(1979 年—1991 年) |
4.2.2 第二阶段:组建集团促增长(1991 年—2001 年) |
4.2.3 第三阶段:“1032”新战略(2002 年—2009 年) |
4.2.4 第四阶段:建设文化保增长(2010 年—至今) |
第5章 研究结果 |
5.1 北京同仁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
5.2 北京同仁堂价值观的核心 |
5.3 北京同仁堂价值观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6章 管理启示与展望 |
6.1 管理结论与启示 |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收缩性资本运营的价值效应研究——以“同仁堂”分拆上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1. 分拆上市短期股价效应研究。 |
2. 分拆上市长期股价效应研究。 |
3. 分拆上市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二)国内研究概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二、“同仁堂”分拆上市的案例研究 |
(一)案例简介 |
(二)研究设计 |
1. 限定条件与研究假设。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步骤。 |
4. 实证结果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10)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分析(2009-2013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不良反应概况 |
2 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3 中药不良反应主要原因 |
4 新的或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现状 |
5 中药不良反应上报和监测现状 |
6 中药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资料介绍 |
1 资料介绍 |
2 资料持点 |
3 不良反应数据采集信息 |
第二章 不良反应数据处理工作 |
1 工作流程图 |
2 原始数据处理 |
3 数据规范化 |
4 数据统计及拆分 |
5 结果 |
第三章 不良反应政策及法规 |
第四章 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分析 |
1 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分析 |
2 新的或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分析 |
2.1 新的或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统计结果 |
2.2 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概况 |
2.3 新的或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比例偏低分析 |
2.4 做好新的或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建议 |
3 牛黄解毒片毒性成分不良反应分析 |
3.1 牛黄解毒片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症状 |
3.2 雄黄安全性分析 |
3.3 服用剂量分析 |
3.4 雄黄重要性 |
3.5 牛黄解毒片不宜联合用药 |
3.6 牛黄解毒片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
4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
4.1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统计结果 |
4.2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 |
4.3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 |
4.4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
4.5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预防及应对措施 |
5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难点及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Beijing Tong Ren Tang No.2 Pharmaceutical Plant(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D]. 段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研究[D]. 严冰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D]. 邢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D]. 关俊威.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5]企业分拆上市的策略及效果分析 ——以同仁堂为例[D]. 徐雨晗.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18(01)
- [6]同仁堂二次分拆上市的动机及效果研究[D]. 颜娜.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7)
- [7]价值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基于北京同仁堂集团的案例研究[D]. 赵建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8]勒石铭记 光荣绽放 全国首个市级“劳模墙”落成[J]. 白莹,周世杰. 工会博览(下旬版), 2017(01)
- [9]基于收缩性资本运营的价值效应研究——以“同仁堂”分拆上市为例[J]. 涂红星,周琼. 商业会计, 2016(23)
- [10]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分析(2009-2013年)[D]. 李上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