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坤[1](2018)在《王朔论》文中认为对于王朔的整体性观照,需要有阶段性的划分标准,为了避免造成“时间标准”的硬性切分与社会文化发展不一致的矛盾,本文以“作品对社会影响力”为阶段划分的标准,努力做到对王朔全面、客观的阐释。纵观王朔整个创作历程中表现出的“冷——热——冷”的事实,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文学创作水平的表现,而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转型、人们心理变化与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等诸多复杂的综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王朔置于历史、社会、文化的三维坐标中,以王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冷——热——冷”的文学现象为基本论述线索,对王朔进行整体论述。本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了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无可归属”的存在,据此提出王朔的研究价值,爬梳了王朔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立足王朔早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论证王朔早期处于中国文坛与文学市场边缘的原因。首先,以《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两部王朔早期文学作品为分析对象,论述了小说男主人公由于生活轨迹发生了“时空错位”而出现的迷茫、痛苦、矛盾、挣扎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意味着这一时期的“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顽主”,只是初具雏形。通过对《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三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纠葛为例,分析了主人公们“向上”与“向下”两种价值观的相互较量。这些相互较量的价值观既表现在相爱的男女主人公之间,也表现在男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王朔在这一期的小说中塑造的“顽主”雏形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既要服务于爱情故事的发展,也要依托爱情故事来完成。虽然这些爱情悲剧抽空了家族影响和等级观念等一切外在因素,触及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社会问题,但终究被淹没在中国80年代初的文化盛宴当中。第二章围绕王朔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文学作品分析“王朔热”的原因。80-90年代之交是王朔事业的巅峰时期,也是其小说风格的形成时期。王朔这一时期小说的魅力之一在于他以极致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出现在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的“顽主”形象。这些“顽主”们自然随性、离经叛道、否定一切,颠覆伪理想、伪崇高、伪道德。其二,王朔这一时期的小说集中表现了对“知识分子”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又庞大的社会群体,王朔对笔下“知识分子”批判和讽刺的实质是对“知识分子按照个人真实意愿履行表达观点、态度的职责的行为与他所处的社会主流环境之间无法达成一致”的矛盾关系的思考。这成为王朔批判“知识分子”的逻辑起点。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王朔笔下的“知识分子”成为滑向社会边缘的、外表虚伪和内心隐痛的“多余人”形象。第三,王朔一直以来诉求的“真实人性”既有人的自然性也有社会性,其实质是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秩序下对文革时期设定的“道德标准”发起的对抗。王朔表达真实人性的叙事策略由“挣脱束缚”的叙述与对“虚伪面具”的讽刺共同构成。第四,王朔八九十年代小说的语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堪称一绝,这一方面表现在王朔将“人物对话”作为独立描写对象上;一方面有意搅浑了俚语、俗语与书面语。第五,我们将王朔小说的受众分为两个群体:一是专业受众群体;二是普通受众群体。这两个不同的受众群体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却共同造就了80-90年代的“王朔热”。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王朔八九十年代文学与影视之间的跨界实践。80-90年代出现的“王朔热”除了文学成就,其在影视中的实践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80年代,中国大陆掀起了史无前例的电影风潮。王朔在“拍娱乐片”的倡导下,成功的在小说与影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王朔编导的《渴望》已经成为一代人集体的文化记忆。这不仅因为《渴望》“室内剧”形式的开创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更因为它站在人们的立场,最大程度满足了经历过人性压抑、文化专制迫害及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人们对真诚、朴实的情感的需求,重建了文革时期破碎的价值观。剧中的刘慧芳实际上是在“传统”与“独立”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产生的女性形象。第四章以《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新狂人日记》为例,剖析新世纪的王朔不断遇“冷”的原因。王朔新世纪文学在内容上进入了禅宗体验,超越了人们的生活经验,表现出强烈的“向内转”倾向,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成为王朔新世纪的“新宠”。不仅如此,“颠覆小说文体”成为王朔在新世纪文学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表达方式。他的这种书写一方面由于自己写作内容“去情节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他面对“文学死亡”做出的有力回应,是他对文学发展过程中做出的思考和调整。最后,在梳理新世纪文学市场现状的过程中论述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始终保持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经验之上,当王朔有意背离携带着“欲望合理化”的“生活经验”时,不愿与新世纪文学外部环境建立联系时,必然走向被读者遗忘的道路。这直接导致王朔无法进入新世纪文学批评家的视线。但鉴于新世纪文学由来不久,新世纪文学还处在不断发表、变化的过程中,随着文学家和评论家们对新世纪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王朔未来在新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们仍然寄以希望。在结束语部分对王朔整个创作过程进行了动态的概括和分析。
刘喆[2](2010)在《共和国初期上海私营出版业的改造与国营垄断体系的形成(1949-1956)》文中指出本文拟选取1949年至1956年作为考察时段,参考出版资料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报纸、回忆录等史料,将中共针对上海私营出版业所进行的改造以及国营垄断体系的形成作为研究路径,通过对改造过程和国营垄断体系形成过程的考察,力图对研究共和国初期的上海出版业提供一种解释的途径。本文共分为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在导言中,主要解释本文的问题意识,界定选题的概念和时限,本领域的研究状况。正文分成三个章节:第一章,叙述中共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对上海私营出版业的接收过程,以及私营出版业在建国前后的情况;第二章,叙述中共在1950、1951年这两年内对私营出版业的扶植政策;第三章,叙述中共在1952-1956年这一时期内对私营出版业的整顿和国家垄断体系的最终形成。结语将在总结正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层面上阐述本人的思考和看法。本文认为,中共一开始设立的目标是以国营出版体系为核心,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有条件地允许私营出版业存在,可在共和国初期,凭国营出版事业的力量完全无法达成这一目标。而私营出版业方面,尤其是上海私营出版业,虽拥有自民国以来所打下的良好基础,但饱受战事的摧残,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急需国家的扶助。因此,在接收工作完成之后,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虑,中共在政策上对私营出版业采取扶持的态度,上海乃至全国的私营出版业随即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中共开始逐步建立国营出版体系。这样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私营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引起政府的警觉,发展中的混乱现象更是受到政府的批评,而且随着国内政治运动的陆续开展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共亦加强了对私营出版业的控制,着手对其进行改造,上海私营出版业首当其冲。通过对出版和发行两个环节进行改造,中共基本掌握了私营业的力量并将其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同时建立了以新华书店为首的国营垄断体系。
宋应离[3](2010)在《追思王益》文中认为王益同志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创者、奠基人之一。在七十余年的出版生涯中,他忠于党的出版事业,勇于创新,不断推进出版领域的多项改革;他不倦地追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思考,笔耕不辍,着作丰硕。他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郑晓红[4](2005)在《陈原留给我们的财富——《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文中研究表明回味往事,写不出灿烂的星光,只能告诉我的亲人,我在那一间又一间的小屋里,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充满苦恼和希望、激情和友爱的几十年。——陈原
宋木文[5](2004)在《赠书通信录》文中研究表明我的出版文集作为《中国出版论丛》之一种于1996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13日,《新闻出版报》在一版以“《宋木文出版文集》出版”为题作了报道:收入本文集的文稿,除了1973年一篇、1978年两篇外,时限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刘薇[6](2001)在《强档资讯》文中研究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以出版古籍整理着作及其有关研究论着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因出书范围决定了出版社版权贸易活动引进少、输出多,而且输出地以台、港地区为主。自80年代后期以来,出版社先后输出图书品种340余种,其中输出台湾
于友先[7](1996)在《他对人民出版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认为他对人民出版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于友先王益同志是我们尊敬的前辈,今天,我们在这里为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60周年召开座谈会,我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向王益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敬意!同时,我首先代表新闻出版署、...
宋木文[8](1996)在《学习光荣传统 做好出版工作──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学习光荣传统做好出版工作──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宋木文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60周年座谈会现在开始。王益同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是我国出版战线上的老战士、老领导。从他1935年参加生活书店起到现在,已经整整...
曙晨[9](1996)在《花丛前的热诚祝贺──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60周年座谈会记实》文中提出花丛前的热诚祝贺──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60周年座谈会记实本刊记者曙晨1995年12月13日凌晨,北京的空中飞舞着雪花,到上午8时许,大地已是银装素裹一片洁白。人们都庆幸这个冬天的第一场瑞雪,预兆着即将到来的又一个丰收年。记者兴冲冲地踏车赶往国家新闻...
于友先[10](1996)在《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益同志是我们尊敬的前辈,今天,我们在这里为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召开座谈会,我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向王益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敬意,同时,我首先代表新闻出版署、代表新闻出版系统的广大干部和职工,向王益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
二、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王朔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无可归属:当代文学史中的王朔 |
二、王朔引发的争议和争议中的王朔 |
三、本课题研究历史和现状 |
四、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文坛与市场边缘:早年王朔 |
第一节 顽主雏形初现 |
第二节 在价值观的较量中完成的爱情悲剧 |
第三节 淹没在文化盛宴中的王朔小说 |
第二章 王朔“热” |
第一节 “顽主”的精神世界与生存空间 |
一、顽主们的生活信仰 |
二、“顽主”书写的深层动因 |
第二节 王朔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
一、“知识分子”叙述的逻辑起点 |
二、外表虚伪与内心隐痛的“知识分子”形象 |
三、王朔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根源 |
第三节 真实人性的诉求策略 |
第四节 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顽主语言 |
一、王朔将“人物对话”作为描写对象 |
二、有意搅浑俚语、俗语与书面语 |
第五节 文本的受众群体辨析 |
第三章 文学与影视的跨界实践 |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电影风潮 |
第二节 王朔成功进军影视领域 |
第三节 《渴望》“热” |
第四节 刘慧芳人物形象剖析 |
第四章 王朔与新世纪的文坛:缘尽 |
第一节 超越生活经验的写作姿态 |
第二节 颠覆小说本体的叙述方式 |
第三节 超越读者阅读期待的文学创作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2)共和国初期上海私营出版业的改造与国营垄断体系的形成(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和时间节点 |
三、研究概况和史料的运用 |
第一章、上海解放后对私营出版业的接收工作 |
第一节、解放后的上海私营出版 |
第二节、接收工作 |
第三节、新华书店入主上海 |
第二章、对私营出版业的扶植阶段 |
第一节、指导性政策的出台和对私营出版业的初步态度 |
第二节、出版总署成立后的重要方针政策 |
第三节、私营出版业的反应与出版总署的政策调整 |
第三章、对私营出版业的整顿和国家垄断出版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舆论的转向 |
第二节、对私营发行出版业的整顿 |
第三节、新华书店垄断地位的确立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王朔论[D]. 李佳坤. 吉林大学, 2018(04)
- [2]共和国初期上海私营出版业的改造与国营垄断体系的形成(1949-1956)[D]. 刘喆.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3]追思王益[J]. 宋应离. 中国编辑, 2010(02)
- [4]陈原留给我们的财富——《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J]. 郑晓红. 中国出版, 2005(10)
- [5]赠书通信录[J]. 宋木文. 出版史料, 2004(01)
- [6]强档资讯[J]. 刘薇. 出版参考, 2001(13)
- [7]他对人民出版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 于友先. 新文化史料, 1996(02)
- [8]学习光荣传统 做好出版工作──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 宋木文. 新文化史料, 1996(02)
- [9]花丛前的热诚祝贺──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60周年座谈会记实[J]. 曙晨. 新文化史料, 1996(02)
- [10]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 于友先. 印刷技术, 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