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靳斯杰[1](2021)在《财务分析视角下交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全球经济一直处于增长放缓的态势,银行业所面临的资产风险状况仍然处于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银行在获得更多主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的盈利水平下降。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存贷利差来获取利润,存贷利率的放开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各家银行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对借款单位的信用状况了解不够全面就实施放贷行为,造成银行资产质量水平降低。除此之外,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理财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居民的投资储蓄渠道日益广泛,因而银行中居民储蓄存款波动较大,不利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流动性风险加剧。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是能够准确的识别风险。而在信贷实务中,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水平较低,信贷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仅仅根据简单的财务数据进行浅层次分析。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信贷风险的相关概念、梳理了信贷风险识别以及财务分析在信贷风险识别中的地位的相关理论;之后介绍了当前交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现状;接下来运用层次分析法,以CAMEL体系为分析框架,通过对交通银行的资本状况指标、资产质量指标、收益状况指标、流动性状况指标以及管理水平指标确定指标权重;然后将交通银行2015-201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先是对各项指标进行单独分析,然后综合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判断交通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情况。通过利用上述分析方法对交通银行信贷风险的识别,可以看出,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说明风险抵补能力上升,信贷风险水平降低;2016年资产质量最差,接下来几年交通银行不断增强信贷风险控制,资产质量水平和前些年对比有了大幅度提升;而近五年的收益状况不尽人意,主要是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银行间存贷利差收窄,盈利水平下降,进而导致信贷风险水平上升;在流动性风险方面,交通银行近几年开始注重流动性风险管控,因此流动性水平总体趋势向好;管理水平指标有所上升,交通银行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通过将各项指标综合来看,交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效果显着,信贷风险水平整体处于下降趋势。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不同指标提出针对性措施,希望可以为交通银行识别信贷风险提供相应的建议,同时希望可以为银行业识别与控制信贷风险提供一定的借鉴。
马娟[2](2021)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S银行W支行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雨桐[3](2020)在《X银行利润提高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银行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银行兴起和影子银行的出现,目前现行市场上银行盈利模式痛点日益暴露,导致经营日益困难,竞争力日益退化,在目前经营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银行继续开辟一条属于自己发展的路径,不断提高现有市场份额与竞争力,向多元化盈利模式方向转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X银行为例,探索智能化经营下增加银行利润的途径有哪些,从而使商业银行在数字科技日益发达的形势下能够实现稳健、快速、可持续的发展。由于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同业同质产品推出日益更新,市场竞争不断加剧,X银行的净利润2008年呈现23%的增长速度,然而十年之后净利润的增长速度成为12%,净利润增长速度的一路下行,照这样发展下去未来形势不容乐观。金融机构中的银行业是一个经营货币的行业,从财务成本角度分析,银行业的资产组成属于高负债行业。X银行作为当地一家大型股份商业银行,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位于全区银行业前列,利润一旦出现负增长,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不仅为股东带来损失,还给债权人带来恐慌。考虑到利润的组成结构,本文分析了在智能化模式下开辟新利润的途径,从数字科技“大金融”角度出发,探索途径包括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削减成本费用以及保证目前的利润不被同业蚕食。针对X银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一是优化业务收入结构,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出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特色产品,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金融服务场景化,来提高X银行普惠的广度,最后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实现盈利转型,二是降低成本费用开支,设置X银行成本责任中心不断控制经营成本,还有利用区块链技术来降低支付结算费用。三是加大利润保障,建立本行的利润屏障,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防止自身的利润被同业蚕侵吞,保证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和营销方式,要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科技公司,来保证未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马妍妮[4](2020)在《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是推动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与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增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因此,商业银行未来如何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充分意识到防范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与加强对商业银行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实施相对严格的审慎监管要求。审慎监管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商业银行开展经营活动所遵循的核心监管标准。审慎监管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识别与遏制商业银行风险,确保商业银行在稳定的体系内合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此外,商业银行监管目标不仅是防范金融危机,还包括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即注重银行效率与发展。良好的审慎监管政策能够促进银行体系的有效运行,进而提升银行经营效率。鉴于此,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当前审慎监管能否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审慎监管背景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变化趋势如何?审慎监管中相应的监管工具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产生促进还是抑制作用,审慎监管工具的微观影响效应是否一致?这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研究我国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理论框架,并且利用2011—2018年29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分别采用三阶段DEA模型与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来测算审慎监管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并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主要审慎监管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审慎监管政策逐渐完善并且商业银行相应监管指标均高于最低标准。随着审慎监管政策逐步发展,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与维护金融稳定。目前,商业银行资本、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监管中相应指标基本达标,这对维护商业银行稳健经营起到积极作用。但商业银行仍需根据其创新行为以及潜在风险,持续遵循审慎监管要求。(2)基于财务角度审慎监管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基于财务指标法,研究发现审慎监管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的收益与成本、流动性、资产质量与安全以及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部分财务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收益及发展能力指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并且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单一财务指标存在显着差异。从收益与成本、流动性、资产质量与安全以及发展能力等方面,基于改进的熵值法评价模型,研究发现审慎监管实施之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随后大型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有所提升。通过改进的熵值法评价模型,发现2018年大型、城市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水平差异不明显。基于经济(财务)角度,2018年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相对较低。(3)审慎监管条件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存在较为明显差异。第二阶段SFA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对环境变量与随机变量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经调整后的三阶段DEA模型与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的效率值均发生一定变化。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静态结果表明规模效率的变动是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数值存在明显差异,综合技术效率排名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动态结果显示,从截面分析,大多数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其中技术效率基本未偏离生产前沿面,可见,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化。此外,大型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之间差异并不明显,而城市与农村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指数明显高于技术进步指数,并且只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从时间序列分析,2012-2018年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一定差异。股份制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为频繁,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演进分析。根据变异系数的变化并不能判断是否为σ收敛。但是根据绝对β收敛检验与条件β收敛检验,研究发现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4)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且存在多种影响机制。就整体回归结果而言,审慎监管工具中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以及贷款拨备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而杠杆率与经营效率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整体来看,审慎监管工具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不具有一致性,但多数审慎监管工具对经营效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对于异质性回归结果,将样本商业银行分为大中型商业银行与小型商业银行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均对大中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型商业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对经营效率具有积极影响,而杠杆率、贷款拨备率对小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负效应。进一步通过面板门槛检验研究发现,审慎监管工具中杠杆率、流动性比例和贷款拨备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即杠杆率、流动性比例和贷款拨备率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而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之间并未通过门槛检验,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非线性关系。此外,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存在多种影响机制。稳定性机制是审慎监管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提升的重要机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以及贷款拨备率能够通过稳定性作用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从业务结构视角来看,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产生约束效应。当业务结构优化程度降低时,杠杆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负面影响更加显着。此外,审慎监管中资本充足率、杠杆率通过盈利能力的改变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发生变化,即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正向作用,同时,杠杆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抑制效应显着增强。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基于商业银行视角,本文根据前文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商业银行应树立审慎经营理念、明确自身战略定位、科学调控审慎监管指标、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提高经营稳健性、推进业务转型与创新、增强信息披露力度、把握金融开放机遇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高源[5](2020)在《Z银行盈利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商业银行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起步较晚,最初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助理。现如今,中国经济腾飞,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小企业崛起,城市商业银行越来越渗透到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国内传统金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国际金融局势的持续动荡国际金融局势的持续动荡,也对传统银行业产生巨大冲击。这对于商业银行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同样孕育着机会。银行提供服务的同质化现象愈来愈重,大型银行凭借着资金优势,丰富的客户资源,担负得起时代变迁导致的营业模式的改变,也有更加充足的资本进行金融创新与营业模式的更新换代。但对于区域性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情况并不乐观,他们面临同样严峻的考验,却不一定承担得起同样大的风险。而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全国性银行那么大的经营规模,抵抗风险的能力自然偏弱。此时,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提高盈利水平,进一步做大企业就显得至关重要。Z银行是辽宁省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它是继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后全国第三家实现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本次论文从实际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开展相关的研究,首先介绍相关理论背景,然后分析了银行业与城市商业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杜邦分析体系与EVA体系结合的财务模型,引入权益资本EVA率,大量搜集相关数据,计算相关财务指标分析Z银行盈利能力。以Z银行的盈利水平作为初步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进一步分解影响Z银行盈利的影响因素。而后,引入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等指标综合分析评价了Z银行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分析其经营良好或经营一般的原因。除了为Z银行改善自身盈利水平,也可以为后续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以及指导,帮助城市商业银行更好的进行发展定位,指导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后,总结Z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不足与劣势,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与成本管理能力的局限,给出建议及对策。本文采用财务指标法与案例分析法综合评价Z银行的盈利能力及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梁秀婷[6](2020)在《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资金分配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象的日益突出,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不少机遇,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速的放缓也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不断拓展自身业务与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形成财务风险的因素也在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方面与国际领先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欠缺有待解决。ZS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由企业独立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迅速的发展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择ZS银行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本文在相关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从ZS银行自身财务现状出发,深入探讨其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之后,对ZS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熵值赋权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以我国11家商业银行2016-2018三年披露的相关财务指标作为样本数据,分别通过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流动性、盈利能力以及管理水平五大风险类别中共计十一项指标纵向比较,对ZS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得出相应结果并分析;最后,针对于ZS银行财务风险的防控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资产质量风险控制、提高资本充足性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提升总体盈利能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等五个方面,得以完善ZS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本文以ZS银行的基本情况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为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银行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结合ZS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防控三个方面对ZS银行进行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以期对ZS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有所指导,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程斐璐[7](2020)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银行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以A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商业银行在成本管理方面普遍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模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在成本管理时运用作业成本法,可以达到提升商业银行的内部成本管理水平、帮助进行客户和产品管理和决策的效果。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国内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银行内部优化成本管理的需求不断提高以及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的条件日趋成熟。所以,有待进一步对作业成本法在银行中实际应用问题加以研究,以为实现银行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本文以对A银行成本管理优化研究为主要目的,在深入剖析A银行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对其成本管理形态、成本管理现状等进行了分析,深刻指出其目前使用的成本管理制度中存在成本核算不够精细、成本流程滞后以及成本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并且探讨了A银行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动因,同时还指出了优化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步骤,首先需要确认资源并归集资源费用,再确认作业和划分作业中心,还需要确认和归集资源动因,然后确认和归集作业动因,最后进行作业成本计算。在确定了作业成本法具体实施步骤之后,选取A银行G分行营业部进行作业成本管理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应用得出了不同的成本核算方式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借助于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发现更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A银行G分行营业部对于自身成本的控制,能够更好确保其盈利能力的提升,还能够改善A银行成本管理成效。最后,通过总结此次研究的经验,为我国其他银行机构的成本管理优化提供一些启示。
邓佳丽[8](2020)在《江西银行中间业务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商业银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由改革开放以前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垄断竞争地位,一步步被推向市场化。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经济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参与竞争的银行众多。当前银行类型众多:包括政策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各类商业银行均有各自的竞争优势;第二,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领域相似。就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来看,各行经营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基本相同;第三,非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支付进入市场。当下各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同业之间的竞争,更有其他行业的竞争者;第四,商业银行日趋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外资银行入驻国内市场,中国的商业银行业走向国际。综上,当下的市场环境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提升的竞争力以求更好的发展。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相比,作业成本管理可以剔除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不必要环节,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成本信息,在商业银行中推行作业成本管理势在必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占比持续上升,西方商业银行普遍占比达30%-70%,银行业逐渐由原来的“资产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变。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贷利息收入占比较西方商业银行偏高,面对存贷利差的不断减小,以及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发展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选取江西银行为例,江西银行于2015年12月成立,是江西省内唯一一家省级城市商业银行。江西银行在2019年英国《银行家》统计的数据中,位列「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第258名;在「全球1000增长最快的国内银行」位列第9名;在中银协国内商业银行中位列35位。本文以江西银行为例,系统分析了江西银行中间业务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在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活动中引入作业成本法理论,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一套以作业为核心的商业银行管理体系。早期我国主要由制造业企业引入了作业成本法,由西方银行最先引入银行的成本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作业成本法能够为银行提供更加准确真实的成本数据,有助于优化业务流程和成本结构,从而有效支持市场决策定位。本文重点分析了江西银行中间业务作业成本管理的设计,分析其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探讨其对管理层经营决策的影响,并为江西银行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效果做出预测,为作业成本管理在江西银行的实施提出保障机制。研究表明,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虽然尚在探索阶段,但根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成本的性质表明,作业成本管理在银行中间业务成本管理同样适用。从作业成本管理的适用性和优越性可以看出,将作业成本管理引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成本管理将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通过作业成本法江西银行中间业务管理中的应用设计,详细的阐释了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成本管理活动中,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以及方法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成功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提供参考。
宋丽丹[9](2020)在《GX证券营业部成本费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证券市场活跃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区域性证券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我国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已步入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时代,证券监管的全面、依法、从严使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证券市场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处于结构性调整及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证券营业部的发展从传统的高成本、高回报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向微利甚至亏损,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由此产生的利润空间急剧缩小,成本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以GX证券营业部为例,通过阐述其成本费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成本费用率逐年上升;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业务招待费增长较快但效果不明显;租赁成本及装修工程成本管控不足。总结出其现行的成本费用管理系统存在问题诱因: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设计或执行不力导致成本费用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过程中控制不力、事后分析考核不到位;成本费用管理缺乏组织性及员工参与性;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人事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员工流动性大;经营层及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从GX证券营业部成本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诱因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运行体系,即增强成本费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健全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控制机制、完善成本费用事后考核机制;增强成本管理的组织性和全员参与度;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开展人事机制改革;增强成本费用管理意识,打造企业经营的执行文化。
袁骞[10](2020)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 ——以长沙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经济转型与国家政策的实行让银行业的监督和管控日益严苛,同时也使金融体系内部的竞争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平衡,商业银行甚至是国有银行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竞争压力,特别是发展规模受到地域或经济环境限制的中型和小型城商行,区域内居民和中小企业、个体户是主要的客群,但商业银行综合发展实力相对较弱,缺乏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占据一席之地,挑战不容小觑。彼时,金融业纷纷抓住此次契机利用互联网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发展。互联网支付、清算和电子化等新兴科技运营而生,使传统的线下流程与互联网线上交易紧密结合,产生了新的产业链,就此新的经济形势之下,传统模式的商业银行一方面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也可抓住机遇化劣势为优势。本文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对互联网金融背景的调查,结合往年研究文献阐述整篇论文需要研究的内容。本文旨在研究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积极探讨在金融中介理论、平台经济理论和长尾理论的理论基础上两者结合的影响机制,分析互联网金融化产物对商业银行融资领域、中间业务、支付领域和成本费用的影响,通过影响分析提出4种假设,收集三大梯队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一共17家上市商业银行2014年12月至2019年6月的银行报表,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得出金融互联网化对三类银行有不同的显着或不显着影响,同时对假设做出回答。后文以长沙银行做为案例,具体案例分析具体分析,总结得出本文结论,提出相应合理建议。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市场经济产物,商业银行不想被淘汰,转型是必然趋势,不想被其他金融行业挤占市场就必须顺应大环境提升盈利能力。
二、建设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财务分析视角下交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信贷风险的研究 |
1.3.2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的研究 |
1.3.3 关于财务分析的研究 |
1.3.4 关于财务分析对信贷风险识别的影响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界定 |
2.1.1 信贷风险的概念 |
2.1.2 信贷风险的特征 |
2.2 信贷风险识别一般理论 |
2.2.1 信贷风险识别的概念 |
2.2.2 信贷风险识别的原则 |
2.2.3 信贷风险识别的方法 |
2.3 财务分析在信贷风险识别中的的地位 |
3 交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现状分析 |
3.1 交通银行概况 |
3.1.1 交通银行简介 |
3.1.2 交通银行信贷业务分析 |
3.2 交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基本流程 |
3.3 交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 |
4 基于CAMEL体系的交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体系 |
4.1 CAMEL体系简介 |
4.2 CAMEL体系与信贷风险识别相关性分析 |
4.3 信贷风险识别体系构建原则 |
4.4 信贷风险识别体系指标选取 |
4.5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5.1 层次分析法 |
4.5.2 确定指标权重 |
5 交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体系应用 |
5.1 财务指标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
5.1.1 数据选取 |
5.1.2 数据预处理 |
5.2 信贷风险识别模型试算 |
5.3 信贷风险识别情况分析 |
5.3.1 资本状况分析 |
5.3.2 资产质量分析 |
5.3.3 收益状况分析 |
5.3.4 流动性状况分析 |
5.3.5 管理水平分析 |
5.3.6 交通银行信贷风险综合分析 |
6.建议与不足 |
6.1 建议 |
6.1.1 优化资本结构,改善资本充足状况 |
6.1.2 减少不良贷款,降低资产质量风险 |
6.1.3 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
6.1.4 提高银行资金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 |
6.1.5 加强银行成本管控,提高管理水平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财务分析视角下交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调查问卷 |
附录 B:财务指标公式补充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X银行利润提高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区块链技术 |
2.2 银行利润 |
2.3 大金融战略 |
2.4 “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 |
2.5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2.6 利润屏障 |
2.7 数字货币 |
第三章 X银行业务经营状况与利润结构情况 |
3.1 X银行概况 |
3.1.1 X银行及所处地区银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
3.1.2 X银行发展策略及经营特点 |
3.2 X银行利润结构现状分析 |
3.2.1 X银行利差业务现状分析 |
3.2.2 X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分析 |
3.2.3 X银行成本现状分析 |
3.3 X银行利润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X银行利润提高的建议 |
4.1 优化业务收入结构 |
4.1.1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 |
4.1.2 打造金融服务场景化 |
4.1.3 拓展业务经营范围 |
4.2 降低成本费用的开支 |
4.2.1 设置成本责任中心 |
4.2.2 控制经营成本 |
4.2.3 降低支付结算费用 |
4.3 利润保障方面 |
4.3.1 利润源 |
4.3.2 利润点 |
4.3.3 利润杠杆 |
4.3.4 利润屏障 |
第五章 X银行利润提高的保障措施 |
5.1 实行综合化经营模式 |
5.2 创新业务收入渠道 |
5.2.1 加强信息技术投入 |
5.2.2 加强对金融平台的投入与建设 |
5.2.3 整合内部资源实现业务多样化 |
5.3 巩固传统业务收入渠道 |
5.3.1 存款业务方面 |
5.3.2 贷款业务方面 |
5.3.3 中间业务方面 |
5.4 加强内部成本管理 |
5.5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5.5.1 合理配置人员 |
5.5.2 加强人员培训 |
5.6 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优化建议 |
6.1.2 保障措施 |
6.2 未来展望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习经历 |
(4)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文献评析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银行效率相关理论分析 |
2.2.2 审慎监管相关理论分析 |
2.3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1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理论模型 |
2.3.2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机制 |
2.4 小结 |
第3章 审慎监管及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概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效率内涵 |
3.1.2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内涵 |
3.1.3 审慎监管内涵 |
3.2 审慎监管概述 |
3.2.1 审慎监管背景及目的 |
3.2.2 审慎监管发展历程 |
3.2.3 审慎监管工具 |
3.2.4 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比较分析 |
3.3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概述 |
3.3.1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方法 |
3.3.2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3.3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现状 |
3.4 小结 |
第4章 审慎监管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分析 |
4.1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分析方法选择 |
4.1.1 财务指标法 |
4.1.2 熵值法 |
4.2 基于财务指标法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分析 |
4.2.1 从收益与成本角度分析 |
4.2.2 从流动性角度分析 |
4.2.3 从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角度分析 |
4.2.4 从发展能力角度分析 |
4.3 基于熵值法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分析 |
4.3.1 指标选取 |
4.3.2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分析 |
4.3.3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变动比较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审慎监管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 |
5.1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静态测度 |
5.1.1 三阶段DEA模型研究方法 |
5.1.2 投入与产出指标选取 |
5.1.3 环境变量选取 |
5.1.4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1.5 三阶段DEA模型静态测度结果与分析 |
5.2 基于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动态测度 |
5.2.1 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研究方法 |
5.2.2 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动态测度结果与分析 |
5.3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演进分析 |
5.3.1 σ收敛检验 |
5.3.2 β收敛检验 |
5.4 小结 |
第6章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实证分析 |
6.1 模型设定及计量方法说明 |
6.1.1 模型设定 |
6.1.2 计量方法说明 |
6.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6.2.1 变量选取 |
6.2.2 数据说明 |
6.3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实证发现及原因分析 |
6.3.2 异质性分析:商业银行类型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进一步研究:门槛检验 |
6.4.1 门槛模型设定 |
6.4.2 门槛效应检验 |
6.4.3 门槛效应结果与分析 |
6.5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传导机制实证检验 |
6.5.1 商业银行稳定性传导机制检验 |
6.5.2 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传导机制检验 |
6.5.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传导机制检验 |
6.6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审慎监管政策逐渐完善并且商业银行相应监管指标均高于最低标准 |
7.1.2 基于财务角度审慎监管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呈现下降趋势 |
7.1.3 审慎监管条件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
7.1.4 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且存在多种影响机制 |
7.2 对策建议 |
7.2.1 树立审慎经营理念 |
7.2.2 明确自身战略定位 |
7.2.3 科学调控审慎监管指标 |
7.2.4 重视金融科技发展 |
7.2.5 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 |
7.2.6 推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与创新 |
7.2.7 增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力度 |
7.2.8 把握金融开放机遇 |
7.2.9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Z银行盈利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效率结构假说 |
2.1.2 结构-行为-绩效理论 |
2.1.3 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2.1.5 金融中介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盈利能力的概念 |
2.2.2 商业银行的概念 |
2.2.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概念 |
2.3 改进后杜邦分析模型的构建 |
2.3.1 盈利能力评价方法 |
2.3.2 改进的杜邦分析法 |
2.4 文献综述 |
2.4.1 国外文献综述 |
2.4.2 国内文献综述 |
2.4.3 小结 |
第3章 Z银行盈利能力的多维分析 |
3.1 Z银行简介 |
3.2 Z银行盈利能力基本分析 |
3.2.1 Z银行利润表分析 |
3.2.2 Z银行资产负债项分析 |
3.2.3 Z银行主要盈利指标分析 |
3.3 Z银行盈利能力EVA分析 |
3.3.1 相关指标的调整 |
3.3.2 EVA的计算 |
3.4 基于EVAOE值的Z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
3.4.1 EVAOE指标分解 |
3.4.2 连环替代法分析EVAOE |
3.5 Z银行盈利能力持续性的分析 |
3.5.1 资本充足率分析 |
3.5.2 不良贷款率分析 |
3.5.3 拨备覆盖率分析 |
3.5.4 存贷比指标 |
3.5.5 成长性比率分析 |
3.5.6 成本收入比分析 |
3.6 Z银行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对策与建议 |
4.1 基于利润表分析的建议 |
4.1.1 发展中间业务 |
4.1.2 开拓经济较好地区市场 |
4.2 基于EVA分析的建议 |
4.2.1 提高资产质量管理水平 |
4.2.2 加强对贷款审批的管理 |
4.3 基于EVAOE分析的建议 |
4.3.1 维持较稳定和安全的财务杠杆 |
4.3.2 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
4.4 基于盈能力持续性分析的建议 |
4.4.1 加强成本管理 |
4.4.2 建立有效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
第5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5.1 研究局限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
2.1.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征 |
2.2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与方法 |
2.2.1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
2.2.2 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
2.2.3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3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ZS银行基本情况 |
3.1.1 ZS银行集团概况 |
3.1.2 ZS银行财务现状 |
3.2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
3.2.1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流程 |
3.2.2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概况 |
3.3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1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3.3.2 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
4 Z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 |
4.1 Z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确定 |
4.1.1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介绍 |
4.1.2 ZS银行财务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
4.2 ZS银行资产质量风险识别与分析 |
4.3 ZS银行资本充足性风险识别与分析 |
4.4 ZS银行流动性风险识别与分析 |
4.5 ZS银行盈利能力风险识别与分析 |
4.6 ZS银行管理水平风险识别与分析 |
5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 |
5.1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1.2 评价指标选取范围 |
5.1.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5.2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确定及应用 |
5.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5.2.2 评价方法确定及依据 |
5.2.3 提取数据和建立矩阵 |
5.3 ZS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结果与分析 |
5.3.1 财务风险评价结果 |
5.3.2 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
6 ZS银行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建议 |
6.1 加强资产质量风险控制 |
6.1.1 优化信贷结构分摊风险 |
6.1.2 做好不良资产的处置及经营 |
6.2 提高资本充足性水平 |
6.2.1 构建内部资本充足评估体系 |
6.2.2 重视表外业务的风险防控 |
6.3 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 |
6.3.1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
6.3.2 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力度 |
6.3.3 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
6.4 提升总体盈利能力 |
6.4.1 多元化发展中间业务 |
6.4.2 合理控制经营成本费用 |
6.5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
6.5.1 完善风险管理设计流程 |
6.5.2 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
6.5.3 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银行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以A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作业成本法 |
2.1.2 成本动因理论 |
2.1.3 全面成本管理理论 |
2.1.4 银行实行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 |
2.1.5 适宜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A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3.2 A银行成本形态分析及管理现状 |
3.2.1 A银行成本形态分析 |
3.2.2 A银行成本管理现状 |
4 案例分析 |
4.1 A银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成本核算不够精细 |
4.1.2 成本核算流程滞后 |
4.1.3 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
4.2 A银行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分析 |
4.2.1 外部和内部压力的客观要求 |
4.2.2 优化资源配置和防范经营风险的客观要求 |
4.2.3 银行提升核心经营和盈利能力的必然要求 |
4.3 优化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
4.4 优化成本管理的实施步骤设计 |
4.4.1 确认资源并归集资源费用 |
4.4.2 确认作业和划分作业中心 |
4.4.3 确认和归集资源动因 |
4.4.4 确认和归集作业动因 |
4.4.5 作业成本计算 |
4.5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与评价 |
4.5.1 选取样本网点 |
4.5.2 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 |
4.5.3 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江西银行中间业务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 |
1.3.2 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
1.5.1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概述 |
2.1 作业成本法概述 |
2.1.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
2.1.2 成本动因理论 |
2.1.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研究 |
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
2.2.1 中间业务的定义和分类 |
2.2.2 中间业务的成本构成 |
2.2.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及收入情况 |
2.3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具体过程 |
2.3.1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 |
2.3.2 基于作业分析的成本控制 |
2.3.3 基于作业成本信息的经营决策 |
2.4 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成本管理理论 |
2.4.2 作业链和价值链理论 |
3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背景 |
3.1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概况 |
3.1.1 江西银行的公司简介 |
3.1.2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的成本构成 |
3.1.3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的成本管理现状 |
3.2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
3.2.1 寻求准确成本信息的需要 |
3.2.2 优化作业流程的需要 |
3.2.3 提高经营效益和防范风险的需要 |
3.3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
3.3.1 成本特点符合作业成本管理的适用条件 |
3.3.2 现有资金及信息系统的支持 |
3.3.3 管理层观念的转变及人员素质的保障 |
4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设计 |
4.1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 |
4.1.1 分析中间业务的作业流程 |
4.1.2 建立中间业务的资源库、作业中心和作业成本库 |
4.1.3 分配中间业务的资源成本到作业成本库 |
4.1.4 分配作业成本到相应的中间业务 |
4.2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基于作业分析的成本控制 |
4.2.1 分析中间业务的作业链与价值链 |
4.2.2 建立基于作业链的中间业务责任中心 |
4.2.3 优化中间业务作业流程以降低成本 |
4.3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基于作业成本信息的经营决策 |
4.3.1 基于作业成本信息的产品及服务定价 |
4.3.2 基于作业成本信息的目标客户选择 |
4.4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预期效果 |
4.4.1 提高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实现科学的成本管理 |
4.4.2 有效支持市场定位决策 |
5 案例总结与启示 |
5.1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结论 |
5.2 江西银行中间业务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
5.2.1 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奠定实施基础 |
5.2.2 完善数据流管理制度,加强数字化建设 |
5.2.3 改进业绩评价体系,提高员工素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GX证券营业部成本费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成本费用 |
2.1.1 成本费用的概念 |
2.1.2 成本管理理论 |
2.2 预算管理 |
2.2.1 预算管理的概念 |
2.2.2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 |
2.3 绩效考核 |
第3章 GX证券营业部成本费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GX证券营业部简介 |
3.1.1 GX证券营业部业务概况 |
3.1.2 GX证券营业部场地及设施 |
3.1.3 GX证券营业部人员及组织架构 |
3.2 GX证券营业部成本费用管理方法 |
3.2.1 全面预算管理 |
3.2.2 层级管理制度 |
3.2.3 营业部总经理负责制 |
3.3 GX证券营业部成本费用管理存在问题 |
3.3.1 成本费用率逐年上升 |
3.3.2. 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
3.3.3 业务招待费增长较快但效果不明显 |
3.3.4 租赁成本及装修工程成本管控不足 |
第4章 GX证券营业部成本费用管理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4.1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设计或执行不力导致成本费用控制不足 |
4.1.1 成本费用预算编制不科学 |
4.1.2 成本费用预算执行过程中控制力度不够 |
4.1.3 成本费用事后分析与考核不到位、奖惩力度不强 |
4.2 成本费用管理缺乏组织性及员工参与性 |
4.3 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
4.4 人事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员工流动性大 |
4.5 成本费用管理意识淡薄 |
第5章 GX证券营业部成本费用管理优化对策 |
5.1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运行体系 |
5.1.1 增强成本费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
5.1.2 健全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控制机制 |
5.1.3 完善成本费用事后考核机制 |
5.2 增强成本管理的组织性和全员参与度 |
5.3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
5.4 开展人事机制改革 |
5.5 增强成本费用管理意识,打造企业经营的执行文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 ——以长沙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互联网金融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
2.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
2.2.1 盈利能力的概念 |
2.2.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
2.3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
2.3.1 金融中介理论 |
2.3.2 平台经济理论 |
2.3.3 长尾理论 |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对融资领域的影响 |
3.2 对支付领域的影响 |
3.3 对中间收入的影响 |
3.4 对利差收入的影响 |
4 互联网金融对长沙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
4.1 长沙银行背景简介与发展现状 |
4.1.1 长沙银行背景简介 |
4.1.2 长沙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
4.1.3 长沙银行“互联网化”发展现状 |
4.2 长沙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
4.2.1 资产收益率 |
4.2.2 净利润和净利润增速 |
4.2.3 成本收入比 |
4.3 互联网金融对长沙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
4.3.1 对贷款业务的影响分析 |
4.3.2 对存款业务的影响分析 |
4.3.3 对中间业务的影响分析 |
5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2 样本选取 |
5.2.1 变量选取 |
5.2.2 计量模型及设定 |
5.3 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4 模型的选择 |
5.5 回归结果 |
5.5.1 整体回归结果 |
5.5.2 单变量回归结果 |
5.6 分析与结论 |
6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
6.1 建设科技金融体系 |
6.1.1 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
6.1.2 加快金融技术创新 |
6.2 积极调整业务模式方向 |
6.2.1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
6.2.2 高效吸收低成本资金 |
6.3 降低运营成本 |
6.3.1 降低物理网点运营成本 |
6.3.2 降低财务成本 |
6.3.3 降低营销成本 |
6.4 提升综合服务 |
6.4.1 提供科技化服务 |
6.4.2 去同质化服务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四、建设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财务分析视角下交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D]. 靳斯杰.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2]基于作业成本法的S银行W支行成本控制研究[D]. 马娟. 宁夏大学, 2021
- [3]X银行利润提高途径研究[D]. 张雨桐.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4]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研究[D]. 马妍妮. 辽宁大学, 2020(07)
- [5]Z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 高源. 吉林大学, 2020(01)
- [6]ZS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梁秀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银行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以A银行为例[D]. 程斐璐. 暨南大学, 2020(04)
- [8]江西银行中间业务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D]. 邓佳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GX证券营业部成本费用管理研究[D]. 宋丽丹. 南昌大学, 2020(01)
- [10]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 ——以长沙银行为例[D]. 袁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