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然”与九州经济开发区

“张大然”与九州经济开发区

一、“张大胆”与九州经济开发区(论文文献综述)

晓芒,建华[1](1993)在《“张大胆”与九州经济开发区》文中研究指明 九州经济开发区(原名罗锅沟经济开发区)位于兰州市庙滩子以北1公里处的九州台下。相传站在九州台上,望得见甘肃境内的甘州、肃州、凉州、沙州、秦州、河州、瓜州和阶州。九州台下的罗锅沟,是大自然长期演变形成的一条排洪沟。沟内几乎全部是荒山荒坡,城关区所辖的13.6平方公里内,仅住着3户农民。1987年,长期被两座大山一条黄河所辖制的兰州人,为了兰州的经济建设,为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远景,决心开发沉睡了几十万年的罗锅沟。兰州市城关区土地开发公司应运而生,擎旗人是被人称为"张大胆"的50岁的区林业局副局长张慕国。

赵醒[2](2006)在《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关注文化研究的当今,尽占地利人和优势的中原之于中原文化研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在建国以后出版、刊行了许多,狭义文化所包含的文、史、哲、民间文化和文化专题类论着在已过去的五十余年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笔者主要以《全国总书目》、《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河南人民出版社图书总目录》和其他相关书目类文献为资料来源。共对302部1949~2005年间出版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进行研究和叙录。另有330部笔者仅收集到部分信息而未能亲见的论着,收入存录部分。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有着不同形式与内容,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着述风格与目的。既有单册专着和多册丛书,也有工具书和非正式出版物,这些论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出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不同侧面在不同时代受到关注情况的变化。同时,这些论着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记录性的论着较研究型的论着为多,褒扬性的文字较批判性的文字为多。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风格和水准,除了相对严肃、价值极高的学术着述,也有相对浅易、普及知识的随笔之作。此外,不同的论着也有着不同的着述目的,既有出于学术追求、研究兴趣者,也有旨在普及知识、促进发展者。 已收录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及相关信息也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从内容上看,各类相关研究论着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地域本位主义”倾向,强调本地域特色,而对与全体的联系重视不够;强调本地域优势,而对其他地域尊重不够;强调本地域目的,而对其他地域关怀不够;强调本地域“贡献”,而对文化创造的共同性认识不够。从风格上看,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论着多轻躁急切、主观人为、好大喜功、浮光掠影,但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求的是沉静笃实、科学客观、点滴积渐、深入深刻;前者的大量出现与中原文化的研究并无更大积极意义,后者得不到充分关照反而会使中原文化的科学研究进程缓慢。

王柳[3](2019)在《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人数增多,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加速了乡土社会的剧变。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受到冲击,农民的私人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乡村婚恋观念方面,受到城市婚恋文化的影响,乡村传统的性爱观逐渐变化。“未婚同居”、“堕胎流产”、“婚姻第三者”等婚恋现象层出不穷,这对乡村稳定的道德伦理形成了冲击。不少贫困的乡村出现了“光棍村”……有的甚至走上了“买妻”的道路。乡村婚恋出现的新的变化也影响到了乡土婚恋小说的创作,不少作家关注乡村婚恋的变迁,表现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男女的婚恋生活,揭示他们面临的困境。本论文选取了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婚恋小说,发掘其创作的新变之处,分析它们对新世纪以来婚恋生活中两性生存状态的透视。同时,将其置于城乡巨大差距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婚恋生活表现的农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更好地了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文化人格的裂变。本论文拟分为四章,从四个方面研究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婚恋小说。第一章主要介绍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的时代背景,包含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巨变和新世纪以来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两节。结合具体的婚恋小说,透视新世纪以来乡村婚恋观念的变化。第二章从婚恋小说的主题内容方面进行归纳,探究新世纪乡土婚恋书写的具体表现。从“第三者”叙事、婚姻中“爱情”、“情欲”的探讨、乡村权力对女性的侵害、“买卖婚姻”等主题展开,表现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书写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联系“底层文学”创作的暴力化倾向,分析乡土小说婚恋叙事的怨恨书写与暴力倾向。第三章关注新世纪乡土婚恋的叙事模式,分析新世纪婚恋小说对古典、现代婚恋小说的承变和直接书写乡村常态生活的模式。本章还包括“弱女弑夫”模式和“嫁到城市”模式,前者关注的是在女性弑夫行为之下表现的女性的困境与自身的缺陷,后者主要关注农村人对城市的向往从而产生“嫁往城市”的际遇书写以及面临的身份焦虑。最后一章对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进行反思,肯定其对乡村“买卖婚”、“光棍”、“临时夫妻“等热点婚恋问题的书写,并且关注乡村婚恋伦理的颓变。但是,这些婚恋小说存在模式化、简单化的问题,甚至有些作家的价值判断出现混乱。本章反思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辩证地进行总结,并且探寻乡土婚恋小说未来的创作方向。

王娜[4](2019)在《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文中认为淇澳,不只是一个位于珠江三角洲西江入海口的海岛,还是伶仃洋海域与大陆产生联系的历史节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作用下,淇澳岛的海岛社会发展随着空间生产的不断延伸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历时态的地方历史梳理为社会空间的建构提供借鉴的资源,人类实践活动的空间生产是动力,最终在形成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中,即保存现实的印迹,又映照历史的记忆。同时,海岛社会的空间不是一个静止的地理空间,而是一个充满社会文化的流动空间。空间的延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有物质性空间和精神性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空间的生产还是社会的建构,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建构论为基础,因而,同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态不是单一的演化,它在历程中可以呈现出多样化,而且总体的趋势是前进的。在淇澳空间生产的过程中,基于海岛位置、政府政策等外力因素,导致它处于“中心”与“边缘”关系的不断转化中,但以淇澳人这个历史主体为视角来分析,淇澳社会的态势是向上前进的。通过梳理历史上淇澳岛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可以探析出,空间与社会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生产的状态。能够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方式的变迁,每种社会发展形态中,都存在着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以生产方式的变迁为依据将社会与空间的复杂关系呈现出来。在征地运动之前,淇澳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出海打渔为副业。征地运动后,再加上淇澳大桥的修建,淇澳的生产方式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文章从淇澳岛的空间研究入手,以空间生产为视角,讨论在“中心”与“边缘”关系下海岛社会发展的形态历程,认识到空间的生产过程是由人的实践活动与物质基础相结合运作的结果,

杨亭[5](2011)在《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兴起了民族美学,尤其是民族审美文化的研究热潮。就土家族而言,较多是从地域性讨论土家族的审美文化,或是对土家族审美文化中的土家织锦、吊脚楼、民歌等进行分论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同土家族蕴涵的丰富的美学资源相比,却显得较为匮乏,遂使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流于浅表化、单一性。这样的研究既不能对土家族审美文化做出系统而深入的阐释,也在一定意义上或多或少忽视了美学理论和具体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审美文化研究的转向,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工程的不断推进,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了审美人类学的知识建构,同时,也暗合了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现实境遇,其结果是必然带来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视角的拓展和研究方式的变化。因此,在现有知识背景下,有必要从美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视角,对处于中国内陆惟一的文化沉积带的土家族审美文化进行深度描述,尤其是标示土家族民族性的傩戏、药师、花灯戏与摆手舞进行具体阐释。首先,本文认为土家族在共同体逐渐形成过程中,直接受到“民族生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铸造了土家族审美意识。其一是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对土家族审美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远深幽的地域环境养成了土家族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念,形成了“动”、“力”、“乐”的审美范畴,赋予了土家族民众的自然美的审美视阈,以及土家族民众对自然生命的价值关怀的真切体验。其二是双重的生计方式对土家族审美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家族经历了渔猎文化和稻作文化的浸染,也在人与自然的同情感和亲切感的精神召领下,催生了土家族的和谐之美的审美意蕴。其次,在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及其审美意义共生与相互依存的中心话语的引领下,将土家族的傩戏、药师、花灯戏与摆手舞等艺术形式,及其蕴涵的宗教指向,纳入到美学意义上对土家族的戏剧、宗教与舞蹈进行审美观照和美学阐释。具体表现在:一是傩戏。通过傩戏的信仰空间中的神圣与凡俗场域的设置,以及贯穿于傩戏的整套仪式过程,从请神到娱神(酬神)乃至于送神,揭示出驱邪逐疫、禳解丰产与祈福纳吉构成土家族傩戏的文化意义,其中的驱邪逐疫和禳解丰产处于土家族傩戏的文化深层,祈福纳吉则是处于土家族傩戏的文化表层。同时,土家族傩戏借助戏剧符号与表演形式,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即从唱辞和仪式意义追求的世俗化倾向来看,体现了以俗为美的审美风格;从秦童饰演的审美艺术形象来看,体现了以丑为美的审美形态;从傩戏表演的重要载体即傩面具来看,体现了以神秘为美的审美对象。二是药师。土家族药师以其浓郁的地域氛围和民族特性,凭借惊异与奇特的符咒与仪式,实施人神两解的行巫方式,进而建构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也在仪式中诠释了文化意义。同时,土家族药师的仪式行为的神秘体验,其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因而凸现了蕴涵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药师的审美人格范型、药师的阳刚之美和审美指向。三是花灯戏。属于“南灯”范畴的土家族花灯戏,以其浓郁的民间祭礼文化中的祭祀仪式与演出礼规,在关涉季节转换所衍生的仪式行为中体现了该民族的庆典精神,同时,花灯戏中的花灯歌舞和花灯审美情感,能指和所指,形式和意义等相互交织并凝结为一个文化指向,也就是女神崇拜。在此基础上,通过花灯戏的表演姿态、动作和唱辞等戏剧符号,它所隐现的就是一种阴柔之美,这也成为了土家族花灯戏的审美风格。四是摆手舞。摆手舞借助宗教仪式和舞蹈表现形式,其意义指向是祭祀祖先,同时表达了民众对风调雨顺、五谷满仓、子孙绵延、平安吉祥等情感。除此之外,“同边手”的舞蹈动态,意在提升土家族民众的凝聚力,甚至是成为了表达土家族族史的最佳方式,还有,茅古斯舞蹈以茅草的装扮行为,来表达对先祖们的感恩和缅怀之情。正是因为“同边手”的舞蹈动态和茅古斯舞蹈,在虚幻的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神秘的舞圈”,从而也构成了“意义的符号”,所以说,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价值不在于简单的复写人们的行为动态,而在于展示人们深藏内心的生命激情。更为重要的是,摆手舞体现了土家族民众独特的圆形的审美特质。最后,探讨土家族审美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再造问题。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尤其是多元文化共存与交织的发展态势,土家族民众自觉遵从了“习惯性做法”,延续了审美文化中的诸多艺术活动,同时,也在延续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进行了文化生产与再造。

王蔚[6](2013)在《模块化策略在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能源、环境、土地等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建筑领域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科技的进步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前所未有的消费驱动力,还伴随着不可估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在未来任何领域中的标准、制度、技术、观念都将逐渐地开始发生转变,建筑设计领域也是如此,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有效对接工业化和绿色化标准是未来建筑优化设计领域必然的趋势。本论文以模块化策略作为未来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切入点展开研究,结合当前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模块化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深入挖掘出有效的技术策略。本论文的研究体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策略理论体系梳理。主要从宏观层面上来讨论模块化设计理论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依承关系,阐述了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设计理论受其影响后的发展,解释了模块化设计理论的概念与应用现状,梳理了现阶段模块化设计在建筑设计、建造及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的作用,提出系统性的研究框架体系,为后续设计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引。第二方面,主要以模块化策略在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过程展开。针对模块化设计理论如何系统地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进行扩展式的研究分析,包含两点内容:首先通过借鉴工业及产品设计领域的经典案例如制造、航空、交通等领域来有效的诠释集成式模块化设计、系列式模块化设计、典型模块化优化设计三种策略的表现特性,从而建立模块化设计中的评价体系,为模块化理论在建筑设计领域打下有效的研究基础;其次通过研究分析,把建筑设计模块化策略研究分别界定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设计应用,以这两个设计研究方向为突破口,同时有预见性地提出未来模块化建筑发展趋势。结合相关计算机软件来完成一些特殊环境空间的辅助设计过程。第三方面,围绕模块化策略在三种建筑类型的优化设计实践展开。本方面的研究内容选择了典型也最为可能在实践工程中出现和应用的三种设计类型方向如:住宅户型设计中的优化、复杂性空间的设计、集装箱建筑空间设计,来探索模块化建筑设计之路。模块化策略在住宅户型设计中可持续性研究通过住宅户型模块化设计在住宅产业化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了历史上众多建筑户型模块化设计对于工业化建筑的便捷性、经济性、节约性等优势要素,同时也研究了一些当前国际和国内的主流户型模块化设计实践案例,如百年住居建设理念和IFD住宅体系理论。通过以上分析之后发现,在户型设计中“以人为本”是户型模块化设计好坏的关键所在,而人体工程学无论从空间环境、心理因素还是行为活动上,都为功能空间模块的衍生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为户型设计中各种功能模块选取提供科学合理的判断依据。同时以湖南省建设厅组织的“中小户型设计竞赛”为实践案例,通过进行调研及数据研究,对各种功能模块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列表,总结一些有效功能空间模块,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来解决混乱的各种功能空间模块的组合,推演出三种有效合理户型;并对三种户型进行了风环境和光环境的实验分析,以验证其功能环境及使用布局是否合理。模块化策略应对复杂性空间的设计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和挖掘出传统设计策略中的建筑图式设计和开放式设计原则的设计思想;其次针对模块化在复杂性空间定位设计展开初步设计研究,重点放在功能空间模块定位、枢纽空问模块定位、辅助空间模块定位三个方面进行“线索式”设计研究。最后则是通过拆分式认知设计、包容式认知设计、序列化认知设计三个层面研究方向阐述模块化在复杂性空问的认知设计。以长丰动力有限公司办公楼建筑模块化设计为研究案例进行设计实践,通过项目背景和需求调研,构建出相对应的模块化设计体系,进行所需功能空间模块的分类和体量关系的定位,建立相关的分析模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来解决所需功能模块空间的衍生研究,从而更好的确定出与每层相对应的功能空间组合,并进行了长丰办公楼内部腔体功能模块的生态分析。在集装箱为空间模块的建筑设计研究上,首先针对国内外集装箱建筑的发展与形成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了集装箱建筑的特性及现阶段应用的发展趋势,其次研究和总结出了集装箱建筑设计中的循环策略、集装箱建筑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理、集装箱模块的优化组合实践三个方面为集装箱建筑的模块化体系构建了科学依据;同时与湖南省湖南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结合提出集装箱青年公寓的设计构想,以马赛公寓为参照进行模块化设计,利用计算机汇编语言设置多种组合置入Rhino软件来解决复杂性立面造型及工业化施工的推演与评估,同时引入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了指标验证,对集装箱青年公寓风环境进行了实验分析补充。最后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模块化设计策略在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成果提炼与总结,发掘出模块化策略的优势,进行有体系、有规则、有理论的设计研究,提炼整理并且提出了一套具有科学理论或依据的设计辅助和实验数据,为建筑的工业化建造、空间优化、循环设计三个方向提供一些有益的设计参考。

徐蕾寒[7](2009)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之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型课程中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感悟、反思、总结以及与他人交流而获得的知识,它主导着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也为教师的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研究型课程中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运用叙事的方式呈现出一位中学教师指导研究型课程的故事,旨在揭示其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以及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便有利于促进本案例中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对其他研究型课程的指导教师有所启示。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其次对国内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研究型课程中教师研究领域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论题与意义,阐述了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第一章,界定研究型课程的概念,分析比较与学科课程的不同之处;解读研究型课程中的教师新形象以及研究型课程对教师的影响。第二章,运用叙事的方式呈现出吴老师在指导研究型课程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性知识。第三章,从两个角度解析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首先是内容分析: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反思与教学探究;其次是分析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实践总结、集体的智慧、理论因素的推力作用和教育改革的冲击。

夏维波[8](2012)在《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生活化和公众生活诉求的意识形态化,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正逐渐形成一种生活意识形态。生活化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共谋。生活意识形态把大众的注意力和创造力都吸引和动员到生活实践中来,从而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凝聚力的整合。生活意识形态一直绵延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之中,与生活行为相伴相生。就中国而言,由于近现代救亡和革命思想主潮的影响而被遮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得以彰显,并逐渐成为新时期和新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是以生活为中心,将国家意志和文化传统融合到当下有关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判断之中,并由生活话语构成的意识形态。生活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物质诉求、精神价值和政治观念三个层面的统一。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既是生活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路径和象征形式。本文认为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从三个维度对生活意识形态进行了建构。首先,是“为生活立身”,通过影视叙事建构物质欲求的合理性。影视剧中的衣、食、住、行叙事是对乡村物质现代性和农民身份转变梦想的制造,乡镇企业叙事、农民工叙事、现代农村合作体叙事是对农村超越经济内卷化状态,创造更丰富物质财富的路径想象。其次,是“为生活立心”,即通过影视叙事完成一种规约生活行为的精神价值的建构。婚恋叙事批判了抽象的被异化的爱情观,倡导爱情的尘世化幸福,弘扬了婚恋中的道德理性;家庭叙事表现了对生活日新价值的诉求,表达了对生活变革的渴望;乡亲伦理叙事肯定了乡村生活世界经济理性和新型人际关系出现的合理性;乡村的精神风尚叙事,通过对乡村精神鼎新与守故趋向的形象演绎,完成了对乡村主体性丧失与重建的思考。第三,是“为生活立法”,即为乡村生活世界构建现代文化政治图景。好干部叙事表现了乡村由青天政治、当家人政治向带头人政治的转变,暗示了党对农村领导方式的转变。选举叙事、法治叙事表达了乡村世界的民主诉求和法治诉求,为乡村生活中正义价值的维护构建着新的保障基础。由于生活意识形态建构的诉求,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美学特征。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表达需求,带来了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由生活典型化叙事向生活流叙事的融合转变。当下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消费性特征又带来了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复杂身份,使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出现了由正剧性向喜剧性的转变;由于当代文化现代性的挤压和市场化的竞争,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凸显了地方性特征。由于生活意识形态建构诉求的影响,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在呈现出丰富的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如生活叙事的肤浅化,叙事结构的碎片化,叙事功能的娱乐化,生活叙事的遮蔽性等。本论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生活意识形态的概念,并用生活意识形态生产的观点解释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功能,同时结合1978年至今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典型文本对此功能进行具体分析,这个研究角度在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研究乃至其他影视剧的研究中是具有创新性的。

王中亚[9](2011)在《“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诅咒是指丰裕的自然资源减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反而慢于资源贫乏经济体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国家层面和国内区域层面,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资源诅咒命题确实成立,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悖论现象的产生原因展开广泛而全面的考察我国拥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本论文在资源型城市层面检验资源诅咒命题是否成立,构建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概念模型,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资源诅咒命题及其传导机制展开实证分析,尝试从资源诅咒传导机制视角破解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难题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地梳理和归纳国内外资源诅咒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以我国34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检验资源诅咒命题是否成立再次,构建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概念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模型,运用34个典型资源型城市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传导机制进行定量研究然后,以河南省典型资源型城市——焦作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和提炼其摆脱资源诅咒,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最后,结合上述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和典型案例研究,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论文拟创新之处包括:1.以往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国家和区域层面,本文以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检验资源诅咒命题2.尝试构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概念模型,该模型由直接效应挤出效应和制度弱化效应组成3.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运用截面和面板数据,对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命题及其传导机制展开定量研究

闫淑惠[10](2020)在《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客家族群以对客家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及其突出的族群凝聚力和向心力而着称,对自身族群文化有着高度认同感。客家方言是客家族群进行交际交流、维系族群情感的工具和纽带,被认为是客家族群界定的标志。客家方言对于客家族群而言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文化意义。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家族群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客家方言的使用与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客家方言对于客家族群认同的价值与意义也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以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客家方言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从客家族群居住区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入手,明确客家的形成时间、民族归属等问题,确立从族群视角看待客家的范式,梳理客家族群认同的形塑过程,分析客家族群认同的特点,指出客家族群认同突出表现在语言、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并以客家歌谣为例,阐释客家女性族群认同的表现与特征。以梅县方言为主要参考,归纳客家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提炼出体现客家方言特征的例字、例词、例句。根据客家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特征,梳理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29条;根据词汇来源(古代汉语词、近现代汉语词、外来词)、使用范围(通用词汇、专用词汇、基本词汇)等梳理客家方言特征词汇82条;根据客家方言量词、形容词、词缀的特点,客家方言比较句、否定句、被动句等特殊的句式,提炼客家方言典型语法特征例句17条。选定江西赣州凤岗镇、四川成都洛带镇、福建龙岩下洋镇、广东连山龙口村四个调查点,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进行调查。首先,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进行调查,即对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客家方言特征词汇、客家方言特征语法与客家族群认同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特别是常用的语音特征字与客家族群认同各要素之间均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在客家族群认同内部要素中发挥的作用之间也有联系;客家方言特征词汇与客家族群态度、族群归属、族群卷入方面有直接的关联;客家族群对于客家方言特征语法使用一致性程度比较高,客家族群对客家方言中特殊的词序、语序、句式特点表现出积极的族群态度与较强的族群归属感。接着,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家庭域、生活域中客家方言使用占优势,表现出明显代际差异;说客家方言时的语码转换比率相对较低;客家方言仍是客家区域人士第一习得语言,女性客家方言习得略占优势,女性客家方言能力较强;对客家方言“亲切”“有用”的评价高。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一步对客家方言与族群认同相关性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研究发现,家庭域中在与长辈交际时,被访者对于客家族群的自我认同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较强、族群态度显着积极、族群卷入意识明显较高;从小语言习得为客家方言者族群自我认同、群体归属感强;客家方言能力强者族群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归属感强,族群卷入积极性最高。研究认为,客家方言使用、客家方言能力、客家方言态度与族群认同之间有着显着性影响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客家方言对于族群认同的意义主要在于彰显族群自我认同和群体身份、反映族群态度,折射族群卷入。客家方言通过家庭代际传承、学校方言教育、社会方言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影响族群认同。基于以上对客家方言族群认同内外机制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主要有两种即语言内部具有区别性意义的语言特征形成的区别机制和语言外部由客家方言使用、客家方言能力、客家方言态度合力形成的传承机制。这两种机制互相渗透、共同发挥语言的交往理性作用影响客家族群认同。最后,本研究建议正确认识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保护客家方言、传承族群文化,完善族群认同理论,积极发挥方言机制在语言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的作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二、“张大胆”与九州经济开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大胆”与九州经济开发区(论文提纲范文)

(2)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论
    第一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形式
        一、单册专着
        二、多册丛书
        三、工具书
        四、非正式出版物
    第二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内容
        一、文学类
        二、史学类
        三、哲学类
        四、民间文化类
        五、文化专题类
    第三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几点不足
第二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
    第一节 文学类
    第二节 史学类
    第三节 哲学类
    第四节 民间文化类
    第五节 文化专题类
第三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存目
参考书目
后记

(3)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巨变
    第二节 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 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第三者”与“临时夫妻”叙事
    第二节 “爱情”与“情欲”的探讨
    第三节 “买卖婚姻”的书写
    第四节 乡村留守人群的婚姻困局
    第五节 乡土婚恋小说中的暴力书写
第三章 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
    第一节 古典、现代婚恋小说的承变
    第二节 乡土婚恋叙事的日常化转向
    第三节 “弱女弑夫”模式
    第四节 “嫁到城市”模式
第四章 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的反思
    第一节 揭示乡村现实婚恋问题
    第二节 反映乡村婚恋伦理的颓变
    第三节 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创作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四节 文章框架
第二章 当代淇澳岛海岛境貌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自然生态
    第二节 人口与教育
    第三节 宗族与组织
    第四节 经济与文化
    第五节 社会关系
    结语
第三章 清朝时期淇澳的生活图景
    第一节 贫民将钟宝
    第二节 聚集金星门
    第三节 白石街由来
    第四节 淇澳岛巡检司
    第五节 外商、士绅与官府
    结语
第四章 民国时期淇澳的聚落格局
    第一节 聚落空间
    第二节 居所建筑结构
    第三节 以“家”为单位的空间布局
    第四节 苏兆征故居
    第五节 走出村落
    结语
第五章 改革开放前淇澳岛人口流动
    第一节 生产空间的重新配置
    第二节 社会阶层变更
    第三节 1949年—改革开放前淇澳人通婚范围
    第四节 偷渡港澳谋生
    结语
第六章 90年代以来淇澳海岛变半岛
    第一节 征地运动
    第二节 身份转变
    第三节 淇澳大桥的修建
    第四节 居住格局变化
    第五节 外来人口进入
    结语
第七章 淇澳宗教信仰的三重空间
    第一节 一重空间:以“家”为单位的祭拜空间
    第二节 二重空间:以“社”为单位的祭拜空间
    第三节 三重空间:淇澳庙宇祭拜空间
    第四节 坟地也有着标识农耕的空间的作用
    第五节 第三重空间中的祭祀活动(一)
    第六节 第三重空间中的祭祀活动(二)
    结语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5)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综述及问题缘起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第一章 土家族审美文化的历史语境
    一、土家族共同体的历史缔造
    二、土家族审美文化的生成机制
    三、土家族审美文化铸造和整合的双重效力
第二章 土家族傩戏的信仰空间和文化表演
    一、土家族傩戏的信仰空间
    二、土家族傩戏的文化表演
第三章 土家族傩戏的审美特质
    一、以俗为美的审美风格
    二、以丑为美的审美形态
    三、以神秘为美的审美对象
第四章 土家族药师的文化身份与美学意义
    一、土家族药师的文化身份
    二、土家族药师仪式的文化意义
    三、土家族药师的美学意义
第五章 土家族花灯戏的宗教仪式和审美意蕴
    一、土家族花灯戏的宗教仪式与演出礼规
    二、土家族花灯戏的地方性和庆典精神
    三、女神崇拜:土家族花灯戏的文化指向
    四、阴柔之美:土家族花灯戏的审美风格
第六章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焦点与审美表现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仪式化和表演程式
    二、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文化焦点的基本构件
    三、圆形的审美特质
余论 土家族审美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再造
参考文献
附文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模块化策略在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问题域的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阅读
        1.5.2 调研和设计实践
        1.5.3 定制与定位相结合
        1.5.4 学科交叉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2章 模块化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模块化的基本原理
        2.1.1 模块化中的理论依据
        2.1.2 模块化的特性表现
        2.1.3 模块化的应用领域
    2.2 模块化设计策略体系结构
        2.2.1 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形成
        2.2.2 模块化设计中的分类
        2.2.3 模块化设计中的评价体系
    2.3 模块化在建筑中的设计界定
        2.3.1 宏观层面的设计应用
        2.3.2 微观层面的设计应用
    2.4 建筑模块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2.4.1 交叉学科的互补
        2.4.2 软件的辅助化设计
        2.4.3 效益化的体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块化策略在住宅户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1 模块化设计与住宅产业化建设
        3.1.1 模块化策略在住宅产业化中的提出
        3.1.2 模块化设计对住宅产业化的影响
    3.2 人体工程学在户型模块化设计中的影响
        3.2.1 人体工程学的重要性
        3.2.2 场所中隐含度量的补充
    3.3 居住行为中的功能模块提取研究
        3.3.1 居住行为方式的模块划分
        3.3.2 户型设计中各功能模块的归类研究
    3.4 以长沙地区中小户型模块化设计研究为例
        3.4.1 长沙地区的家庭居住生活行为的调研分析
        3.4.2 模块化策略在中小户型优化设计中应用
        3.4.3 户型组合后自然采光与通风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块化策略在复杂性空间的优化设计研究
    4.1 模块化策略在复杂性空间的设计基础
        4.1.1 模块化的“适宜策略”观
        4.1.2 模块化策略在复杂性空间的设计表现
    4.2 模块化策略在复杂性空间分类应用
        4.2.1 功能性空间模块定位设计
        4.2.2 枢纽性空间模块定位设计
        4.2.3 辅助性空间模块定位设计
    4.3 模块化在复杂性空间的认识设计研究
        4.3.1 拆分式认知设计
        4.3.2 包容式认知设计
        4.3.3 序列式认知设计
    4.4 以长丰动力有限公司办公楼建筑模块化设计研究为例
        4.4.1 项目背景分析
        4.4.2 长丰办公楼的模块化设计体系的构建
        4.4.3 长丰办公楼内部功能模块的生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装箱模块化的建筑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5.1 集装箱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5.1.1 集装箱建筑的特性
        5.1.2 集装箱的分类
        5.1.3 集装箱建筑的应用趋势
    5.2 集装箱模块化的建筑优化设计体系研究
        5.2.1 集装箱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循环策略
        5.2.2 集装箱模块化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5.2.3 集装箱模块化建筑设计的优化组合
    5.3 集装箱青年公寓的优化设计研究
        5.3.1 项目研究背景
        5.3.2 集装箱模块化青年公寓的优化设计策略
        5.3.3 集装箱青年公寓的施工分析
        5.3.4 集装箱青年公寓风环境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B 长沙市居民居住环境问卷
附录C 长丰动力办公楼调研分析
附录D 集装箱公寓的参数化设计的衍生过程

(7)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之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缘起与背景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
        (二) 研究型课程之教师研究现状
    三、研究论题与意义
    四、方法的选择:叙事探究
        (一) 叙事探究:关注情境中的人
        (二) 研究过程
        (三)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道德
第一章 研究型课程之价值追求与教师期待
    一、研究型课程的意蕴
        (一) 概念辨析
        (二) 研究型课程的特性:与学科课程比较分析
    二、研究型课程之教师新形象
第二章 走进"探究课":吴明老师的教学故事
    一、速写:吴明老师与L中学
    二、走进探究课:"推开一扇新的窗户"
        (一) "遭遇"新课改,接纳探究课
        (二) 渐进:寻找与学科的结合点
        (三)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四) 新学期的期望与设想
    三、自画像:成长自述
        (一) 人生信条
        (二) 为什么指导"探究课"
        (三) "研究型课程给了我什么"
第三章 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解释与分析
    一、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之内容分析
        (一) 教育观念的转变:"发现"学生
        (二) 教学方式的改进
        (三) 教学反思与教学探究
    二、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归因分析
        (一) 个人的实践总结与集体的智慧
        (二) 教育理论因素的推力作用
        (三) 现实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生活意识形态及其象征形式
    一、 意识形态研究的批判性视域
    二、 意识形态研究的建设性视域
    三、 意识形态研究的生活化视域
    四、 生活意识形态的传统资源与现代回归
        (一) 生活意识形态的本土文化资源
        (二) 生活意识形态的回归
        (三) 生活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本质
    五、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
        (一) 意识形态运作及其象征形式
        (二) 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生活意识形态生产功能
        (三) “农村题材影视剧”与“乡村生活世界”:象征形式的能指与所指
第一章 :为生活立身——乡村的“物托邦”叙事
    一、 衣食住行叙事
        (一) 吃与物质生活渴望
        1. 馋的身体渴望
        2. 官员的馋与农民物质欲求阻力的身体想象
        3. 饭店与物质欲望的烹饪
        4. 绿色餐桌与生活品质的自信
        (二) 服装与农民身体功能的转变
        1. 女性服装与乡村身体的审美化渴望
        2. 男性服装与乡村身体的非农民化想象
        (三) 居住与乡村生活空间的生产
        1. 院落:由封闭到开放的生活空间
        2. 室内:乡村私人生活空间的建构
        3. 楼房:生活成功的空间地标
        4. 环境:家园空间的生态性诉求
        (四) 汽车:乡村世界流动的现代时空体
        1. 生活成功感的参照性想象
        2. 速度隐喻与乡村发展
        3. 乡村干部车辆的精神指涉
    二、 从集镇/集市到工厂:农民的创业致富叙事
        (一) 集镇/集市:乡村经济生活现代性变革的早期空间
        1. 集镇/集市与乡村生活的物质需求
        2. 集镇/集市与经济生活的训练
        3. 集镇/集市与农民命运的转机
        (二) 乡镇企业:致富梦工厂
        1. 乡镇企业与乡村财富梦的生产
        2. 乡镇企业与乡村创造力的生产
        3. 乡镇企业与乡村新生活的生产
    三、 新型经济合作社:乡村经济市场竞争力的想象
    四、 农民工:城市淘金梦
        (一) 男人的闲置与女人的村庄
        (二) 机遇想象与艰难融入
        (三) 还乡模式与家乡情结
第二章 :为生活立心——乡村的精神寓言
    一、 乡村的婚恋叙事:尘世化与理性化的爱情诉求
        (一) 走出“篱笆墙的影子”
        1. 走出极左思想
        2. 冲破传统观念
        3. 走出包办婚姻
        (二) 爱情的尘世幸福
        1. 寡妇的生活符号意义
        2. 乐而不淫的性爱欲求
        (三) 婚恋中道德理性的建构
        (四) 城乡间的爱情想象
        1. 都市男女的乡村情缘
        2. 邂逅模式与经济契机
        3. 城市乡村的无形沟壑
    二、 乡村的代际关系叙事:父辈的退席,年轻人的登场
        (一) 父辈权威的困境
        (二) 子辈崛起的活力
        (三) 代际权力过渡的生活考场
    三、 乡亲邻里叙事:从温存乡情到经济理性
        (一) 从为富不仁到富裕光荣的价值转型
        (二) 从乡邻关系到经济关系的社会关系转型
        (三) 从淳朴乡情到商品意识的观念变革
    四、 乡村的精神风尚叙事:鼎新与守故
        (一) 城市化模仿
        1. 乡村什物与文化指涉
        2. 乡村时尚与审美流向
        3. 乡村文化新地与教育新梦
        (二) 生态性生产
        1. 农民进城的精神意义
        2. 乡村世界的爱与崇高
        3. 乡村的“记忆生态”想象
第三章 :为生活立法——乡村的政治文化想象
    一、 好干部叙事:乡村“领导的政治”的寓言
        (一) 青天模式
        (二) 当家人模式
        (三) 带头人模式
    二、 乡村选举叙事:乡村民主政治寓言
        (一) 乡村民主的文化景观想象
        (二) 乡村政治内卷化的想像性突破
        (三) 乡村民主政治的外部护法
    三、 乡村法制叙事:乡村正义的寓言
        (一) 权利的生产
        (二) 乡村正义的重新扞卫
        (三) 人情、伦理与法律的纠葛
第四章 :为生活立美——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美学机制
    一、 生活叙事的生活典型化与生活流手法
        (一) 生活典型化手法
        (二) 生活流手法
        (三) 由故事化到小品化的审美结构
    二、 生活叙事的多重身份与正剧性到喜剧性变迁
        (一) 现代性启蒙身份与悲悯
        (二) 现代性模仿身份与可笑
        (三) 乡土民间的大众化身份与戏谑风格
        (四)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身份、市场化身份与娱乐性
    三、 地方性与地方主体性
        (一) 地方性内涵的认知与遮蔽
        1. 地方性作为一种个性
        2. 地方性作为一种共性
        3. 地方主体性
        (二) 地方性的生产
        1. 东北地方个性的生产
        2. 东北地方性生产中的时代中国叙述
        (三) 地方性生产的意义及局限
结语:生活之河·生活之浪·生活之沫——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意义与问题
    一、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意义
    二、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承担课题情况

(9)“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重要概念分析与界定
        1.2.1 资源
        1.2.2 资源丰裕度与资源依赖度
        1.2.3 资源型城市
        1.2.4 “资源诅咒”
        1.2.5 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框架结构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经济增长理论
        2.1.3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1.4 技术创新理论
        2.1.5 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
    2.2 资源型城市研究综述
        2.2.1 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
        2.2.2 国内资源型城市研究
        2.2.3 简要评价
    2.3 “资源诅咒”研究综述
        2.3.1 国外“资源诅咒”研究
        2.3.2 国内“资源诅咒”研究
        2.3.3 简要评价
第三章 “资源诅咒”验证与计量分析
    3.1 “资源诅咒”命题初步验证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1.2 关键指标的选取
        3.1.3 “资源诅咒”初步验证
        3.1.4 “资源诅咒”城市确定
    3.2 “资源诅咒”命题的计量分析
        3.2.1 计量模型的理论前提
        3.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2.3 计量模型设计与说明
        3.2.4 回归模型选择
        3.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研究
    4.1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概念模型构建
        4.1.1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现有研究成果
        4.1.2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概念模型建立
    4.2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概念模型初步验证
        4.2.1 概念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 基本假设的初步验证
    4.3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计量分析
        4.3.1 计量模型构建
        4.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5.1 典型案例研究:河南省焦作市
        5.1.1 焦作市城市概况
        5.1.2 焦作市遭遇“资源诅咒”的表现
        5.1.3 焦作市摆脱“资源诅咒”的做法
    5.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5.2.1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
        5.2.2 城市创新系统的培育
        5.2.3 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
        5.2.4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引进
        5.2.5 制度创新与法律法规的完善
        5.2.6 区位条件改善与基础设施建设
        5.2.7 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章 客家与客家族群认同
    第一节 客家居住区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
    第二节 客家族群认同的形塑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的表现
第三章 客家方言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一节 客家方言典型语音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二节 客家方言典型词汇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三节 客家方言典型语法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四章 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调查
    第一节 客家族群认同语音调查
    第二节 客家族群认同词汇调查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语法调查
第五章 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调查
    第一节 客家族群语言使用调查
    第二节 客家方言使用调查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调查
第六章 客家方言与客家族群认同相关性
    第一节客家方言与客家族群认同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客家方言之于族群认同的意义
    第三节 客家方言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式与途径
第七章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
    第一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区别机制
    第二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传承机制
    第三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的特点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张大胆”与九州经济开发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大胆”与九州经济开发区[J]. 晓芒,建华. 党的建设, 1993(01)
  • [2]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D]. 赵醒. 郑州大学, 2006(12)
  • [3]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研究[D]. 王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4]沧海伶仃:淇澳汉人社会的空间变迁[D]. 王娜. 厦门大学, 2019(07)
  • [5]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 杨亭. 西南大学, 2011(09)
  • [6]模块化策略在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蔚. 湖南大学, 2013(08)
  • [7]研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之叙事研究[D]. 徐蕾寒.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8]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D]. 夏维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6)
  • [9]“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中亚. 天津大学, 2011(05)
  • [10]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D]. 闫淑惠. 扬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张大然”与九州经济开发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