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裴长洪[1](2022)在《术语的革命: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建构——在百年建党经验指引下探索理论创新之路》文中提出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需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坚持独立自主,以中国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对外开放成就,并形成一套新话语、新见解、新理论。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经济学理论,即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也是"术语的革命"的内涵。其任务和目的就是按照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命题和逻辑架构,回答和总结中国经验、揭示中国规律,形成一个完全区别于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对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和修改,或运用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形成的中国经验验证。这一体系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即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回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运用,总结新中国前30年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历史经验教训,阐释中国共产党提出开放型经济早期理论观点的重要贡献,以及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揭示渐进式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总结"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持久不衰的理论,构建中国与开放型世界经济关系的宏观理论,阐释全球经济治理中国方案的理论涵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程霖,严晓菲[2](2021)在《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演进与创新》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一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不仅关乎国有企业自身的壮大发展和路径选择,还关乎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构建。有鉴于此,文章通过系统回顾与梳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演进历程,总结和提炼该思想的理论创新元素,试图揭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历史发展全貌,进而探索其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使命。研究表明:(1)以时间为线索,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推进企业改革试点为核心的萌芽探索阶段(1978-1992年)、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阶段(1993-2012年)、以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纵深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改革理念、改革模式、公司治理结构和政府作用等四个方面,即在所有制上突破理论束缚而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改革模式上坚持走"由点到面"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坚持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之路,在政府作用上坚持走"放管服"之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思想仍需在员工持股、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等关键领域寻求突破。
高帆[3](2021)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一个基于土地制度变迁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显着的本土化特征,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从目标、制度、绩效"三位一体"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度、绩效之间存在依次影响关系和动态变迁机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制度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些制度旨在回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的根本绩效,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度、绩效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显着特征。中国在不同阶段形成的阶段目标、阶段制度和阶段绩效是"三位一体"框架的具体展开。土地制度为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提供了案例,中国土地制度的形成服务于根本目标、根本制度和根本绩效的关联逻辑,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进具体制度的变迁,以此回应重工业优先发展、经济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阶段目标,土地制度变迁验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以及这种独特性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依据文章的分析,可以引申出对中国主动构建经济理论和指导新时代经济实践的相应政策含义。
王灵桂,洪银兴,史丹,洪永淼,刘俏,周文[4](2021)在《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会议精神,《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策划了"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邀请经济学领域6位知名学者选择不同的视角,畅谈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以飨读者。
谢康,肖静华[5](2022)在《面向国家需求的数字经济新问题、新特征与新规律》文中指出以中国经济治理体制为洞察数字经济新问题的视角,归纳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数字经济八大新问题,并基于新问题提炼出数字经济的三大新特征: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推动既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体系的结构适应性变革;数字化创新主要引领和支撑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数字经济是指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推动既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引发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根本性变革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或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探讨驱动数字经济创新、数字经济运行和数字经济政策三个领域的八大新规律。
柳学信,王喆,张宇霖,牛志伟[6](2022)在《我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框架及其改革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的构建是未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一直坚持进行市场导向性改革,高度契合竞争中立宗旨与理念。本文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市场导向性改革脉络,总结目前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改革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我国竞争中立制度框架的体制基础和具体构成。最后,本文提出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两方面来塑造中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改革的制度框架,并根据九大制度安排构建了竞争中立制度改革的路径。现有研究多从法学和贸易视角质性分析竞争中立定义、原则内容和中国应对措施,尚未提出我国竞争中立改革的制度框架和实践路径,本文所建立的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框架与改革路径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谢超[7](2021)在《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对一个新范式的形成脉络的考察》文中指出剩余价值理论能否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乎后者实现学理化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卓炯就系统性地探索了剩余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问题。他认为,剩余价值范畴具有二重性,即一般性和特殊性,作为一般性的剩余价值范畴可以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卓炯的观点类似的还有蒋学模、程恩富等人。在批判继承了卓炯等人观点的基础上,孟捷进一步推进了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社会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律,这一规律解释了生产力进步与剩余价值增长互为前提的关系,具有理论参照系的意义。此外,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关于中国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估算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代表了一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范式",该范式更完整、系统地将《资本论》的原理与规律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解释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国家的经济作用。
张琦[8](2021)在《“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9月2日至7日的"巴山轮会议",是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会。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4年,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仍以传统的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为主,同时现代西方经济学再次传入中国,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仍是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巴山轮会议召开的大背景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直接背景是1984年底到198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此外,当时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争论也构成了"巴山轮会议"召开的知识背景。参加会议的外方专家,围绕"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及"经济转轨中的相关问题"作了充分的介绍和讨论,他们对中国当时正在采取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和稳定经济政策表示赞赏。巴山轮会议之后,中国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及宏观调控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范式开始悄然转换,从传统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逐步转向现代宏观经济学。贯穿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关于"保增长"与"反通胀"的争论,实质上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关于"高速度"和"按比例"之争新的表现形式。
蔡昉,吕薇,洪永淼,政武经[9](202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笔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十分重大而庄严的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邀部分经济学家撰写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冯彦明[10](2021)在《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考察与思考》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学,作为中国学的一个分支,是基于中国智慧为解决人类经济问题设计的中国方案。早在20世纪初期,一批留学归国学者和仁人志士对中国经济学的探讨达到了一个高点,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的一些研究显露出"退化"的问题,一些研究"错得离谱",一些研究"支离破碎",一些研究"自相矛盾"。在此基础上,对建立中国经济学的必要性和特点、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性及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判别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术语的革命: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建构——在百年建党经验指引下探索理论创新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术语的革命”的起源 |
二、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论和基本遵循 |
三、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理论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
(3)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一个基于土地制度变迁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已有相关文献的评述 |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目标、制度与绩效“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
三、土地制度变迁折射的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 |
四、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的理论和实践含义 |
(4)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携手在新起点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一、“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
二、新发展理念将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大动力 |
三、以“五个统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创新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贡献 |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
四、工业现代化的创新驱动之路 |
坚守建设工业强国之初心、开创工业发展新道路 |
百年党史中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导言 |
二、中国经济发展基本历史经验 |
1. 始终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为中心 |
2. 建立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3. 确认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 |
4. 坚持渐进式改革方法论 |
5. 不搞私有化,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
6.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7.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8. 发挥政府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作用,并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
9. 主动对外开放,大胆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 |
1 0. 坚持“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方式 |
三、结论 |
碳中和与中国经济增长逻辑 |
一、碳中和提出的战略意义与时代背景 |
二、碳中和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最大动能 |
三、对碳中和认知的几个误区 |
四、碳中和愿景下中国经济模式转型实施路径 |
五、结语 |
用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市场经济理论内涵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对标西方市场经济 |
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
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 |
四、现代化高水平市场经济一定是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 |
(5)面向国家需求的数字经济新问题、新特征与新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洞察视角与新问题的提炼 |
(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洞察视角 |
(二)中国情境的数字经济新问题证据链 |
(三)数字经济新问题的内在结构关系 |
二、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的内涵阐释 |
(一)数字经济的新特征 |
1. 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推动既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 |
2. 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体系的结构适应性变革 |
3. 数字化创新主要引领和支撑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
(二)数字经济的内涵阐释 |
三、亟待探讨的数字经济八大新规律 |
(一)数字经济新规律的内在结构 |
(二)驱动数字经济创新的新规律 |
1. 数据要素推动要素市场重新配置的新规律 |
2. 数据驱动的供给侧适应性改革的新规律 |
(三)数字经济运行的新规律 |
1. 数字经济创新市场机制的新规律 |
2.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推动产业体系结构适应性变革的新规律 |
3. 金融科技和实体经济融合创新的新规律 |
4. 数字化创新主要引领和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规律 |
(四)数字经济政策的新规律 |
1. 数字经济适应性监管与治理的新规律 |
2. 数字化改革政策作用于中国实践的新规律 |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
(6)我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框架及其改革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导向改革进展与问题分析 |
(一)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治理体系 |
(二)公平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
(三)国有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受到约束 |
三、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改革基本内涵与制度框架 |
(一)完善竞争中立制度基础 |
(二)塑造市场竞争主体 |
(三)构建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 |
四、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改革的实践路径 |
(一)塑造国有企业竞争主体地位 |
1.坚持公司化改造。 |
2.贯彻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
3.落实国有资本运营体制改革。 |
4.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
1.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
2.提高政策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
3.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建立并完善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基础 |
1.完善反垄断制度。 |
2.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
3.健全竞争评估和投诉制度。 |
五、结语 |
(7)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对一个新范式的形成脉络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剩余价值范畴与理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卓炯的相关观点及其评论 |
(一)作为劳动过程的剩余价值范畴:卓炯的有关观点及相关争论 |
1.经济范畴的二重性 |
2.剩余价值范畴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壳的剥离 |
3.对传统观点的批判以及“无偿占有价值”与“公共必要价值”的提出 |
4.理论界围绕卓炯的相关观点的争论 |
(二)卓炯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论述 |
(三)对卓炯相关观点的评论 |
1.对卓炯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适用性”问题研究的评论 |
2.对卓炯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研究的评论 |
二、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理论与实证研究 |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适用性:理论研究 |
1.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参照系 |
2.“社会剩余价值生产失灵”及其克服 |
3.其他观点 |
4.对孟捷相关观点的评论 |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适用性:实证研究 |
三、对一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范式的形成脉络的总结 |
(8)“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
(一)西方经济学的再次传入 |
(二)传统宏观经济研究范式 |
二、“巴山轮会议”的背景 |
(一)“巴山轮会议”的现实背景 |
(二)“巴山轮会议”的知识背景 |
三、“巴山轮会议”的主要内容 |
(一)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 |
(二)经济转轨中的相关问题 |
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 |
五、结束语 |
(9)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笔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共享生产率成果的中国方式 |
一、共享生产率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 |
二、初次分配需要发挥决定性作用 |
三、再分配政策作用需与时俱进 |
四、第三次分配是不可或缺的补充 |
我国创新体系的演进 |
一、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体系(1949~1966年) |
二、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
1.1978~1994年,培育和壮大创新主体,面向经济主战场,构建多层次科研与技术开发体系 |
2.1995~2012年,系统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
3.2013年至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
三、展望未来:进一步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
以方法创新促进中国经济理论创新 |
一、中国经济实践是经济理论创新的“富矿” |
二、经济学实证研究范式 |
三、以方法创新促进理论创新 |
四、方法创新需要注意什么 |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五链”协同 |
一、优化创新链 |
1.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优化多方参与、多元投入格局 |
2.在支持自由探索的同时,更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在重点领域实现引领和突破,结合不同主体的优势特色,优化基础研究力量布局 |
3.遵循基础研究规律,不断改进基础研究项目申请考核评价机制,探索科学研究机构组织体系创新 |
二、升级产业链 |
1.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驱动更多科技资源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企业集聚,优化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让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
2.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入发展,促进数据要素利用提质加速增效 |
三、稳定供应链 |
1.围绕供应链中受制于人的“断点”集中攻关,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进一步补链、强链和延链 |
2.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牵引作用,推动自主创新技术迭代升级 |
3.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式创新的关系,善于通过非对称赶超战略形成均势制衡或颠覆性突破 |
四、激活人才链 |
1.探索推广“揭榜挂帅”,合理“设榜”、广泛“发榜”、有效“选帅”、大力“兑奖”,营造“英雄不问出处”的创新氛围 |
2.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趋势引育更多复合型人才 |
3.为人才的创造性活动“松绑”,实现人尽其才 |
五、畅通金融链 |
1.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
2.要大力发展VC/PE,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发展新兴金融业态,利用新技术优化和改造传统金融服务 |
(10)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考察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时期对“中国经济学”的探讨 |
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 |
第一,对现有经济学的反思和批判。 |
第二,是否需要建立中国经济学。 |
第三,建立怎样的中国经济学。 |
第四,如何建立中国经济学。 |
三、对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的思考 |
第一,总体研究出现了“退化”,尚未达到民国时期的水平。 |
第二,一些研究“错得离谱”。 |
第三,一些研究支离破碎,尽管在某方面“观点正确”。 |
第四,一些研究还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且不鲜见。 |
四、对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 |
第一,中国经济学建立的必要性和特点。 |
第二,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性。 |
第三,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
第四,中国经济学的判别标准。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术语的革命: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建构——在百年建党经验指引下探索理论创新之路[J]. 裴长洪. 南京社会科学, 2022(01)
- [2]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思想的演进与创新[J]. 程霖,严晓菲. 财经研究, 2021(12)
- [3]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一个基于土地制度变迁的考察[J]. 高帆. 社会科学战线, 2021(12)
- [4]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J]. 王灵桂,洪银兴,史丹,洪永淼,刘俏,周文. 中国工业经济, 2021(12)
- [5]面向国家需求的数字经济新问题、新特征与新规律[J]. 谢康,肖静华. 改革, 2022(01)
- [6]我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制度框架及其改革路径[J]. 柳学信,王喆,张宇霖,牛志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01)
- [7]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对一个新范式的形成脉络的考察[J]. 谢超.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06)
- [8]“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J]. 张琦.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1(06)
- [9]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笔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J]. 蔡昉,吕薇,洪永淼,政武经.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11)
- [10]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考察与思考[J]. 冯彦明. 财经理论研究,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