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椎体切除联合椎管前路减压联合血管蒂肋骨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

经胸椎体切除联合椎管前路减压联合血管蒂肋骨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

一、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19)在《前入路与后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前入路(anterior approach)与后入路(posterior approach)手术治疗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文献发表时限设置为建库日到2019年03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及利用搜索引擎检索涉及使用前入路和后入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比较的文献。两名有过meta分析经验的人员独立对所得的结果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获得符合条件的文献后,对所得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所提取的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的评价指标包括:(1)手术时间;(2)术中出血量;(3)住院时间;(4)后凸畸形矫正率;(5)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6)骨性融合时间;(7)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度数。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共14篇,纳入患者数共1044例,其中前入路组477例,后入路组567例。对两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后,后入路手术组在手术时间[MD=22.14,95%CI(7.88,36.40),P=0.002]、术中出血量[MD=121.24,95%CI(7.88,234.61),P=0.04]、后凸畸形矫正率[MD=-11.91,95%CI(-21.24,-2.58),P=0.01]、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MD=-5.23,95%CI(-8.42,-2.03),P=0.001]、骨性融合时间[MD=0.28,95%CI(0.06,0.51),P=0.01]、末次随访Cobb角矫正丢失度数[MD=3.24,95%CI(1.22,5.27),P=0.002]上均优于前路手术组。在住院时间[MD=1.24,95%CI(-0.51,2.99),P=0.16]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后入路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后凸畸形矫正率、骨性融合时间、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度数方面优于前入路手术组,在住院时间方面则前入路手术组与后入路手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唐海斌[2](2014)在《经肋椎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肋椎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6月在青大附院经该手术治疗的24例上胸椎结核患者(女13例,男11例,术后病检均确诊脊柱结核),年龄20~65岁,平均38.3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病灶侵袭1个椎体者5例(T22例,T33例),2个椎体者10例(T2-T36例T4~T54例),3个椎体者6例(T2-T44例,T3~T52例),累及4个椎体者3例(均为T2~T5),且均无大的流注脓肿,均存在结核中毒表现,其中11例患者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按ASI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术前Cobb角18°~56°(26.78°±10.43°),常规抗结核化疗至少14天,待患者能耐受手术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继续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研究观察指标有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神经功能的恢复、后凸畸形的矫正及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全身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Frankel A型患者恢复至Frankel D型,1例Frankel A型恢复到Frankel C型,1例Frankel B型恢复至Frankel D型,其余均恢复至Frankel E型;后凸畸形矫正良好,末次随访时均显示良好的骨性融合,血沉均小于20mm/h。结论:经肋椎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能避免前路手术引起的较大创伤,操作相对简单,对促进骨融合,恢复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效果明显。

周长民,李兆金,赵勇,姬生明[3](2010)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前侧方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前侧方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的疗效。方法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前侧方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患者40例。36例接受一期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手术顺利。术中无脊髓、大血管、气管、支气管等损伤。术后胸背痛症状缓解,截瘫症状改善。38例术后神经功能立即有恢复,2周后36例基本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33例基本达到骨性融合,,3例植骨吸收明显。未出现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结论 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前侧方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效果好。术中椎间植骨融合安全有效。

吕国华[4](2009)在《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内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一.内镜辅助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解剖学研究目的研究探讨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前方入路进行寰枢椎手术的解剖层次、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解剖20具本土成人经福尔马林固定尸标本,(1)测量颌下腺、甲状腺上动脉、喉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舌下神经等分别与切口的位置关系,测量颈动脉三角区固有的神经血管肌肉间隙形成的潜在解剖学通道内外口大小,研究该入路解剖层次、建立内镜工作通道的路径及可行性。(2)观测寰枢椎及侧块关节的形态及与椎动脉、C2神经根、脊髓等结构的毗邻关系,研究寰枢椎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入路手术的安全范围及有效性。结果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可以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为手术切口定位标志,经颌下腺下方,甲状腺上动脉(喉上动脉)、气管食管间分离至二腹肌下方、舌骨大角外侧、颈外动脉内侧间隙,切开内脏筋膜到达咽喉间隙寰枢椎前方,沿该路径建立通道,通道外口内切圆半径左侧3.24±0.35mm,右侧3.52±0.29mm,外接圆半径左侧8.01±1.15mm,右侧7.94±0.60mm;通道内口内切圆半径左侧2.50±0.18mm,右侧2.68±0.17mm,外接圆半径左侧5.29±0.47mm,右侧5.53±0.40mm,认为满足放置内镜工作套管的需要。通过平移或偏转工作通道可以到达不同操作部位,有的放矢地彻底清除前纵韧带、椎前肌群、关节囊的挛缩瘢痕组织和异常骨性连接。侧块外缘重要结构有椎动脉及C2神经根,与侧块外缘关系紧密,距离中线分别为24.58±1.90(22.05—26.44)mm及26.50±1.01(22.82—28.40)mm。侧块松解操作宽度宜在11mm以内,深度不宜超过12mm,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入路寰枢椎手术的安全区域为不超过中线两侧20mm。结论经颈动脉三角区建立内镜通道解剖层次清晰,对重要神经血管牵拉、影响较小,可以到达寰枢椎手术操作部位,损伤小,对局部解剖结构显露清晰,操作精细、安全,可以作为临床上处理寰枢椎病变的一种方法。二、脊柱颈胸段胸腔镜入路的解剖学及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前路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并为此手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和数据。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颈胸段标本20例。胸腔镜入路:自胸骨炳上3cm到胸骨柄的中部切开一个6-8cm的皮肤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切断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于左颈总动脉于气管食管之间隙暴露上纵隔,左、右第二肋间隙可以通过套管置入胸腔镜和抽吸器。观察每个切口的内部结构,探求入路的可行性,安全性,操作难易度;胸骨柄上切迹中点至各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手术操作区域的长、宽、深;测量并记录胸骨柄后方血管的走行,长度,管径;测量主动脉弓分支、上腔静脉分支的走行、长度、夹角、管径、测量并记录胸椎骨的长、宽、深;测量并记录胸导管的走行、注入静脉的部位、管径;颈胸段主要神经的管径及走行;左甲状腺下动脉的管径及走行。胸膜顶超出锁骨中内1/3处的高度;以上结果均做SPSS12.0统计分析(Mean±2std Error(MinMax))。主要结果:手术操作区域的长62±5.10(53.10~84.48)mm宽:38.56±3.59(26.62-48.59)mm,深:34.63±3.45(21.74~47.87)mm,胸廓内动静脉距胸骨外缘的距离:LA2:10.12±1.41(4.2016.29)mm,RA2:10.49±1.35(6.1817.00) mm,LV2:8.58±1.45(3.2914.23)mm,RV2:9.06±1.62(5.2616.66)mm.胸骨柄上切迹到各重要结构距离:E(喉返):41.59±4.00(32.9952.29)mm:F(心上):41.55±4.38(35.5555.60)mm:I(胸导管):44.43±3.94(33.4250.27)mm.。胸膜顶高出锁骨中内1/3处:左:21.71±1.87(12.9128.66)mm,右:22.78±2.06(12.8929.76)mm。结论:1.前路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脊柱手术是可行的。2.前路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脊柱手术是安全的。3.此手术入路具有切口小,不需切断胸骨、锁骨,不易损伤胸廓内动静脉,不易损伤胸膜,不易感染,和对于T2—T3操作视野清晰的优点,确具推广价值。三、下腰椎前路腹腔镜椎体间融合术的血管应用解剖目的对下腰椎(L3~S1)前路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分析其变异情况并探讨下腰椎前路腹腔镜下椎体间融合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解剖3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15例、女15例),记录腹主动脉的分叉点及髂总静脉的汇合点位置,以及动静脉血管的椎前走向;测量上述分叉点与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测量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即平椎间隙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之间的距离);记录骶正中动脉的起始点,骶正中静脉汇入点及二者的走向。结果腹主动脉分叉点、髂总静脉汇合点分布在L4~L5之间,腹主动脉行走于椎体左前方,下腔静脉行走于椎体右前方;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3.5cm,女性平均3.6c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2.2cm,女性平均2.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3.7cm,女性平均3.4cm;骶中动脉均起源于腹主动脉分叉部后壁,在骶前沿中线左或右侧下行,骶中静脉多与之伴行。结论腹主动脉分叉点与髂总静脉汇合点均高于L5椎体下缘,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7cm、女性平均3.4cm,腹腔镜下前路L5/S1椎间隙融合术是可靠及安全的;由于血管的遮盖,L3/4、L4/5椎间隙经腹膜前路融合术没有足够的血管分离及牵开是无法进行的。四、腹腔镜下腰椎前路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手术的可行性及腰椎不同节段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人路。方法:解剖3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15例、女15例),记录腰椎前主要毗邻血管的解剖学参数;取家猪40只,均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后人路和经腹膜腔人路显露L2~S1椎体和椎间盘,比较两种人路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尸体解剖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角度男性平均54.9°,女性平均59.0°,髂总静脉汇合角度男性平均61.4°,女性平均64.9°;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3.5cm,女性平均3.6c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2.2cm,女性平均2.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7cm,女性平均3.4cm。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经腹腔显露L6/S1满意,而经腹膜后显露L2-L5满意。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腰椎手术是可行的,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对组织损伤小,术野内解剖结构清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显露下位腰骶椎以经腹腔人路为宜,而显露上位腰椎以经腹膜后间隙人路为宜。第二部分内镜微创在脊柱外科临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一.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并观察手术疗效。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16~48岁,平均31.6岁;病程24~48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不连3例,横韧带松弛症3例,齿状突短小合并寰枕融合畸形1例。术前颈脊髓功能JOA评分平均9.3分。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寰椎、枢椎松解,清除寰枢椎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颅骨牵引复位,一周颈后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结果:前路平均手术时间70分钟,出血量150ml。松解术后有11例获得解剖复位,行寰枢椎固定。1例部分复位,行枕颈融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无手术切口感染和内固定失败。术后JOA评分平均15.2分,术后功能改善率76.6%。结论: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创伤小、术野清晰、安全有效。二、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技术探讨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颈前咽后入路重建技术治疗上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5月间应用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治疗的15例上颈椎疾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5~63岁,平均37.5岁。病理类型:颅底凹陷症7例,枢椎椎体肿瘤6例,枕颈融合假关节形成2例。均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前路手术应用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行齿状突切除、肿瘤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和/或植骨重建内固定;同期行后路枕颈或C1-C3短节段内固定与融合。分析操作技术、并发症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单纯齿状突与寰椎前弓切除7例,齿状突切除+自体髂骨重建结合内固定8例;后路手术中枕颈融合9例,C1-C3短节段内固定与融合6例。术中并发症2例:口咽粘膜损伤1例,硬脊膜损伤1例;术后并发症1例,为前路手术后伤口感染,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获融合,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末次随访均获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具有创伤小、显露充分、术野清晰、操作精确的优点,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上颈椎前方的病灶清除、松解、减压和植骨内固定。三.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抉择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选择策略。方法2000年6月~2007年4月间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7岁。均为单一椎体骨折,骨折部位:T118例,T1216例,L118例,平均后凸角23.8°,均为不完全性瘫痪。手术方式: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根据骨折不同位置,采取经胸腔膈肌上和胸腹联合经膈肌两种镜下入路完成前路伤椎切除、椎管减压、植骨重建及内固定。结果42例手术顺利完成,均采用钉板或钉棒系统固定。其中经胸腔膈肌上入路28例,胸腹联合经膈肌入路14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10例。平均手术时间240(160~340)min,平均出血量580(360~1250)ml,平均胸腔引流时间3.5(3~6)d,术后融合节段平均后凸角4.8°,矫正率80%。术后并发症6例,发生率14.3%。经术后平均20.2月随访,无内固定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术后神经功能均获1级以上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安全、有效的微创选择,但临床应用有其适用范围,且需要根据膈肌解剖特点和骨折病理来选择合理的入路与手术方式。四.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脊柱前路重建的60例胸椎结核病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9~68岁,平均47.4岁。病变累及T4-T12椎体。50例有明显椎旁脓肿,17例合并胸膜炎,硬膜囊受压42例。术前拟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29.2°(18°~42°)。术前神经系统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6;D级19例;E级30例。结果60例手术顺利完成。均采用钉棒内固定。其中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28例。平均手术时间230 min(180~320),平均出血量570(350~1200)ml,平均胸腔置管引流时间3.6d(3~5d)。临床疗效优良率91.7%。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18.5°(16°~33°),矫正率36.6%。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0%。经术后2~6年,平均3.4年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30例末次随访术后神经功能获1~3级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为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为简易、安全、有效、实用的脊柱微创手术方法。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开放前路重建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比较研究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传统开放前路重建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5年3月病变累及T4-T12的122例胸椎结核病例。A(组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59例,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47.4±4.1岁,29例伴脊髓神经损害,术前融合节段后凸角平均29.2±4.5°。B组(传统开胸术)63例,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8.3±1.5岁,31例有脊髓神经损害,术前拟融合节段后凸角平均30.3±1.5°。结果122例均采用钉棒内固定。胸腔镜小切口组平均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拔管时间少于开放组,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平均手术时间和临床优良率两组间无差别;两组之间术前、术后1周内和末次随访融合节段后凸角矫正度的比较,统计学检验无差别;两组的组内后凸角矫正度术前与术后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1。A组(29例)和B组(31例)神经系统受累者术后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组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0%;B组术后并发症27例,发生率51.9%。两组经术后平均3.4和3.8年随访,无复发、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明显丢失。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不仅可获得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疗效,而且可减少创伤、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六.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临床研究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结合传统内固定行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12~30岁,平均15.8岁。主胸弯17例,胸腰弯5例,腰弯4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主胸弯平均46.3°(41°~55°),胸腰弯平均40.6°(38°~51°),腰弯平均39.7°(36°~47°)。手术方式: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传统内固定行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术。对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和矫正随访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23.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04.2ml,平均术后胸腔引流量349.2ml,平均切口长度3.5cm,平均切除5.1(4~6)个椎间盘。术后冠状面Cobb角:主胸弯平均15.7°,平均矫正率66.1%;胸腰弯平均12.8°,平均矫正率68.5%;腰弯术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8.3°,平均矫正率79%。术后并发症6例,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7.6(12~40)个月,平均矫正度丢失:主胸弯8.2%,胸腰弯3.4%,腰弯6.5%。1例补充后路矫形,1例术后6个月出现胸腰段背部疼痛,支具固定半年后好转,其余无内固定失败。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传统内固定进行侧凸前路矫形,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矫形效果满意和经济等优势,配套操作器械和远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七.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和后路手术疗效比较——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目的:回顾性分析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的38例Lenke1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固定矫形21例(平均年龄14.38±1.36岁),术前主胸弯Cobb角54.52±6.31°;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17例(平均年龄13.82±1.85岁),术前主胸弯Cobb角53.71±6.54°。比较前、后路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后影像学改变差异。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前路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组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平均18.52±4.78°,平均矫正率65.14±10.49%;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组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平均16.71±4.54°,平均矫正率68.76±8.24%。前后路手术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上胸弯、主胸弯和胸腰/腰弯的Cobb角,颈7铅垂线偏移骶正中线距离,以及颈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等测量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前路手术恢复了胸椎的生理曲度,去旋转效果要优于后路组(P=0.032),较后路手术组平均减少了1.7个融合节段。结论: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能够取得和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相近的手术效果,且明显恢复了胸椎后凸,对顶椎的去旋转效果要优于后路组,同时在减少融合节段、缩短手术切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八、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应用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推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12月-2001年1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的27例腰椎疾患病人其中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5岁,腰椎滑脱症17例,椎间盘炎4例,结核3例,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例,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合并顽固性腰痛、不稳1例。前路椎间融合材料:自体髂骨10例,BAK17例,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开放手术,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结果:所有病人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菩,无感染,脑脊液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影像学资料提示病变部位的腰椎均获得了良好稳定和椎间融合,无内固定失效和椎间融合器下沉与脱出,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可以在最大限度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创伤基础上,获得病变腰椎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临床治疗效果。

刘丰胜,石宝全,郭梅秀,赵静茹,张国山,贾晨光,李卓,高建国[5](2008)在《经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路钢板固定29例(髂骨植骨14例、肋骨植骨5例、钛网植骨10例),采用单钉棒内固定5例(髂骨植骨2例、钛网植骨3例)。对34例采用经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的胸椎结核患者随访1224个月,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对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局部疼痛于术后半年消失,8例截瘫患者术后4个月截瘫基本恢复至正常。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5.241.5°,平均27.3°,术后Cobb角028.4°,平均10.7°,较术前平均矫正度数16.6°。术后1年Cobb角丢失08°,平均丢失2.5°。随访1224个月,33例达到植骨融合标准;1例虽未达到标准但疼痛消失,植骨内固定稳定,恢复日常生活。无手术感染及结核复发。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直视下减压安全充分、复发率低、矫正后凸畸形满意、早期恢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张祥英[6](2008)在《经胸膜外病灶清除带蒂肋骨椎间植骨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经胸廓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3月2007年4月采用经胸廓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病人40例,经术后9个月至3年随访,并与传统方法治疗该病的40例病人分别在术后截瘫恢复情况、卧床时间、抗痨时间、病灶治愈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病人的综合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种方法的综合疗效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论]经胸廓胸膜外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具有不入胸腔即能充分显露和清除病灶、有效减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优点,是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手术治疗的理想选择。

赵明东[7](2007)在《成人胸腰椎结核的治疗进展》文中提出由于结核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因素,加之近年来由于耐药性细菌的增加及对结核病的忽视,使骨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成人胸腰椎结核是近年来临床上常见的肺外结核,本文详细介绍了其近年来的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治疗包括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三大方面。支持治疗主要是患者的膳食和营养问题,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和中药复方内服治疗,外科治疗包括西医的严格意义上的手术治疗和中医的外治法。药物治疗近年来的两个难点是耐药问题和抗结核药物的毒副作用问题,而中药复方内服治疗不但可以单独运用,还可有效地配合化疗,减轻化疗出现的严重的毒副作用和多重耐药问题。外科治疗的争论是手术的入路和内固定的使用问题。×××副教授在非手术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本文加以了总结,并对治愈已达到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了追踪随访,其经验正好体现了本病的治疗应是一个综合的治疗,在良好的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下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最后以×××副教授的治疗方案为治疗组同标准化疗方案组做对照,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中药配合西药抗痨治疗,不仅能控制病情进展,促进病灶吸收、缩短疗程,而且还可以缓解抗结核药的毒副作用,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疗效。中西结合的治疗手段将是中医治疗结核今后的发展方向。

李洪霞[8](2006)在《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

张祥英[9](2004)在《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修余,孟雪,张祥英,王春霞[10](2002)在《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二、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前入路与后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方法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2.1 计算机检索
        1.2.2 手工检索
        1.2.3 其他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1.5.1 统计分析工具:review manager 5.3软件
        1.5.2 效应量模型
        1.5.3 异质性检验
        1.5.4 敏感性分析
第2章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选择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研究质量
第3章 Meta分析结果
    3.1 手术时间
    3.2 术中出血量
    3.3 住院时间
    3.4 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
    3.5 后凸畸形矫正率
    3.6 骨性融合时间
    3.7 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度数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2)经肋椎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部分中英文对照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
    3.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3.3 两组患者后凸畸形改善情况
    3.4 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
    3.5 典型病例1
    3.6 典型病例2
第4章 讨论
    4.1 手术适应症及术前、术后抗痨药应用及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4.2 上胸椎解剖结构的重要性
    4.3 手术目的、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前侧方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内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一、内镜辅助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解剖学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脊柱颈胸段胸腔镜入路的解剖学及可行性研究
        摘要
        英文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三、下腰椎前路腹腔镜椎体间融合术的血管应用解剖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四、腹腔镜下腰椎前路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实验研究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内镜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临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一、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技术探讨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三、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抉择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四、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
        摘要
        Abstract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五、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开放前路重建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比较研究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六、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临床研究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七、Lenke 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和后路手术疗效比较——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八、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应用
        摘要
        Abstract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结论
综述 胸腔镜和腹腔镜技术在脊柱外科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致谢

(5)经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疗效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胸椎结核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3.3 彻底病灶清除对病灶愈合的重要性
    3.4 选择植骨内固定方法矫正后凸畸形
    3.5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6)经胸膜外病灶清除带蒂肋骨椎间植骨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组术后截瘫完全恢复95%, 对照组为90%。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截瘫及术后治疗分析情况分别见表1、2。
3 讨论

(7)成人胸腰椎结核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引言
    1 支持疗法
        1.1 膳食营养
        1.1.1 结核病人的蛋白质摄入
        1.1.2 结核病人的维生素摄入
        1.1.3 结核病人的微量元素摄入
        1.2 肠外营养支持
        1.3 康复治疗
        1.3.1 卧床休息与锻炼
        1.3.2 针灸治疗
        1.3.3 适当体疗
    2 西医治疗
        2.1 化疗
        2.1.1 化疗原则
        2.1.2 抗结核药物
        2.1.2.1 主要抗结核药物
        2.1.2.2 治疗耐药结核病(MDR-TB)的药物
        2.1.3 化疗方案
        2.1.3.1 标准化疗方案
        2.1.3.2 短程化疗方案
        2.2.1.3 耐多药结核病的化疗方案
        2.1.4 化疗的毒副作用与处理
        2.2 外科治疗
        2.2.1 手术适应证
        2.2.2 手术的并发症
        2.2.2.1 早期的并发症
        2.2.2.2 后期的并发症
        2.2.3 手术时机
        2.2.4 手术方式
        2.2.4.1 病灶清除术
        2.2.4.2 香港术式
        2.2.4.3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2.2.4.4 微创手术
        2.2.5 手术入路
        2.2.5.1 前方入路
        2.2.5.2 后方入路
        2.2.5.3 双入路
    3 中医治疗
        3.1 中医内治法
        3.1.1 初期(虚寒痰浊凝聚型)
        3.1.2 中期(寒性脓肿形成未溃型)
        3.1.3 后期(脓肿外溃或窦道形成型)
        3.1.4 随证加减
        3.1.5 现代药理研究
        3.2 中医外治法
        3.2.1 中医外治法的适应证
        3.2.2 中医外治法的方法
        3.2.2.1 初期
        3.2.2.2 中期
        3.2.2.3 后期
        3.3 治疗结核的单验方
        3.4 各家经验荟萃
第二部分 导师经验
    1 病症相合,衷中参西
    2 辨证分型,经方为主,随症加减
        2.1 阳虚寒痰型
        2.2 气阴两虚型
    3 中西抗痛药物结合应用
        3.1 西药抗痨
        3.2 中药抗痨
    4 重视健运脾胃
    5 重视滋补肾阳
    6 重视补益气血
    7 重视祛痰化湿
    8 综合治疗,疗效独到
        8.1 常用食疗方
        8.2 局部脓肿处理
        8.3 验方应用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病例纳入标准
        1.2.3 病例终止排除标准
        1.2.4 病例脱落标准
        1.3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治疗前后随访项目
    4 疗效评价指标
        4.1 病情积分
        4.2 病情分级标准
        4.3 疗效判定标准
        4.4 安全性监测
    5 统计方法
    6 观察结果
    7 结论
    8 病案举例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2 术前准备:
    2.3 术后护理
        2.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2.3.2 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2.3.3 疼痛的护理:
        2.3.4 皮肤护理:
        2.3.5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部并发症:
        2.3.6 观察脊髓神经功能:
        2.3.7 饮食护理:
3 药物护理
4 功能锻炼
5 出院指导

(9)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手术治疗
2 手术治疗
    2.1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
    2.2 脊柱结核并发脊髓损害的减压手术
    2.3 脊柱结核术中植骨问题
    2.4 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2.4.1 后路内固定术
        2.4.2 前路内固定术
        2.4.3 经椎弓根内固定术
3 非典型病变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4 “圆周型”脊柱结核

四、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前入路与后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张宇. 南昌大学, 2019(01)
  • [2]经肋椎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研究[D]. 唐海斌. 青海大学, 2014(03)
  • [3]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前侧方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疗效观察[J]. 周长民,李兆金,赵勇,姬生明. 山东医药, 2010(38)
  • [4]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吕国华. 中南大学, 2009(02)
  • [5]经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J]. 刘丰胜,石宝全,郭梅秀,赵静茹,张国山,贾晨光,李卓,高建国. 河北医药, 2008(09)
  • [6]经胸膜外病灶清除带蒂肋骨椎间植骨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研究[J]. 张祥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15)
  • [7]成人胸腰椎结核的治疗进展[D]. 赵明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07)
  • [8]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护理[J]. 李洪霞. 河北医学, 2006(12)
  • [9]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进展[J]. 张祥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13)
  • [10]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J]. 赵修余,孟雪,张祥英,王春霞. 山东医药, 2002(02)

标签:;  ;  ;  ;  ;  

经胸椎体切除联合椎管前路减压联合血管蒂肋骨植入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