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男排发球距离落点及效果探讨

我国高校男排发球距离落点及效果探讨

一、我国高校男排发球位距落点和效果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标[1](2016)在《排球运动中发球及其战术延伸探析 ——以女子排球运动为例》文中提出排球运动是集个人智慧、个人能力、集体智慧、集体能力加信息化的隔网对抗运动项目,发球作为排球运动的一项基本技术,它是比赛的开始;随着排球竞技运动的发展,相关规则的改变,使发球增强了其在排球运动中的战术地位,作为比赛中的一种战术,它是进攻的开始;另外,随着发球中战术的多样性,“谋”、“算”、“变”等智慧的加入,发球可谓比赛的“一攻”。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排球运动的攻防转换速度越来越快,机会稍纵即逝,接发球进攻的得分优势越来越明显,发球进攻系统的得分能力低于接发球进攻的得分能力,两者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因此,怎样提高发球的战术攻击性,提高发球进攻系统的得分能力,是每支球队亟待解决的问题。发球作为个人战术,是个人智慧的体现,怎样突破个人智慧和能力,利用发球融合集体能力和集体智慧,将集体智慧由个人完成,使发球成为集体智慧的战术体现,才能有效增强发球的战术攻击性。传统的发球仅是依靠个人的能力,直接追求发球的攻击对方接发球效果,而忽视了与接下来拦防战术的串联,无法结合集体智慧形成系统的战术链。为此,本文提出发球战术延伸观点,即将发球个人战术,与随后的拦防集体战术体系连接在一起,通过延伸形成集体战术,利用发球破坏对方的进攻,减少对方的进攻点,明确本方的拦防目标,将拦防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转变发球战术意识,增强发球战术的集体性、智慧性,促进发球及其进攻系统战术的形成,实现个人发球带动集体拦网的战术体现。本文通过对2015年女排世界杯分析战术发球攻击方法和发球战术目的进行概括总结,并针对本届女排世界杯前六强队伍的每个轮次的接发球阵型,利用创新理念进行逐一分析,并对其进攻战术进行总结和设计发球战术延伸方式,以求增强发球战术效果,明确拦防目标,降低本方的拦防压力。针对本研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发球就是一攻,其攻击性不只是体现在速度和力量上,更重要是主观与客观因素结合,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发球战术,使发球更具有攻击性;2、发球战术延伸就是将发球的战术,延伸到随后的拦防战术,利用发球战术,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方的进攻点和进攻战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依靠发球带动拦网,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届女排世界杯赛中虽有应用,但并没形成系统性战术意识;3、本届女排世界杯赛中的发球战术较为单一,尤其是单个队员在发球战术的选择上,更是缺乏变化,另外队员的发球战术思维仅仅是停留在对对方接发球的攻击效果上,并没有将拦防意识渗入其中。4、攻手在移动状态下接发球后参与进攻的可能性,小于无移动状态下接发球进攻的可能性。为增强发球战术的攻击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改变队员传统的发球攻击意识,增强其发球的集体战术性意识,培养运动员个人对对方接发球进攻阵型、各队员的跑动路线以及本方拦防优势的思维分析能力;2、增强运动员发球战术延伸意识和集体意识,使其形成发球进攻系统的延伸战术,真正意义上做到发球带动拦网的战术理念;3、运动员在个人制定发球战术时,充分利用发球技术、发球站位、发球线路等来控制发球的性能,丰富个人发球方法,以求“变”来增强个人发球战术效果;4、针对攻手的发球中,最大程度使攻手在移动状态下或改变重心接发球,干扰其进攻节奏,从而降低其继续参与进攻的可能性和攻击效果。

张巧贤[2](2012)在《现阶段世界女子排球比赛接发球阵形的演变与创新的研究 ——以2011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排球比赛中接发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进攻战术的质量,关系着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合理科学的接发球阵形布局会直接影响到一个队的一传质量与战术应用效果。近年来,规则的修改对发球和接发球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球的方式、力量及性能不断改进,各队都很重视拼发球,给接发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导致了接发球起球率和到位率的急剧下降,而且发球直接得分的现象也时常发生,战术的组成率与成功率也大幅度下降。而接发球到位与否不仅与接发球技术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接发球阵形布局有关。所以,重新构思与设计更为合理而且实用的接发球阵形布局是解决当前一传问题的关键,也是排坛近年急需探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对接发球阵形布局的研究,有一些学者做了相应的思考与探讨,但仍然有其需要完善与改进的地方,本文欲通过对2011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部分世界强队发球落点进行统计与分析,并结合参赛队目前的接发球阵形,分析目前接发球阵形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并根据新规则的变化、发球技术的运用特点与发展趋势,构思一些新的接发球阵形,试图尽快提高一传的起球率、到位率和战术的组成率。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测试法等针对当前接发球阵形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讨论,并构思、分析、测试和论证新的接发球站位形式。在分析2011年女排世界杯主要接发球阵形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世界女排接发球阵形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接发球阵形——即四人“二一三”接发球站位,并以山东体育学院女子排球队、山东大学女子排球队、山东师范大学女子排球队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女子排球队作为测试对象,进行间断性测试,比较新旧阵形的接发球效果。得出结论:1、规则的改变、发球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发球落点的变化,使得接发球阵形从20世纪初位置固定不轮转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多种站位形式。2、近年来,三人接发球阵形逐渐得到现今各女排强队的青睐,接发球阵形普遍以“两主攻+自由人的”模式和“一主攻十一接应+自由人”的三人接发球阵式为主,前者以巴西、德国和美国为代表,后者则以日本女排为代表。3、中国女排在本届世界杯比赛中共采用了两种接发阵形。其一是“一主攻+一接应+自由人”的三人固定人接一传模式;另外一种阵形是“两主攻+自由人+接应”的四人接一传模式。整体而言,无论是四人接发球阵形和三人接发球阵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尽快适应接好擦网球及轻、重跳发球等规则,有必要对现有的接发球阵形进行创新。4、在跳发球盛行一时之后,目前世界女排强队逐渐又流行起了用跳飘球来作为本队重要的战术组成部分,并一度成为世界女排诸强防守反击的一种有效得分方式,而且各队还利用发球方式、力量和性能的变换来取得比赛的主动权,给接发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5、从2011年女排世界杯比赛的发球落点统计来看,中场中区和后场三个区的落点最为密集。说明在目前的接发球阵形下,在发球落点最密集的E、G、H、I四个区域的接发球队员分配不合理,降低了整个队的接发球起球率和到位率,从而导致一攻防反不能顺利有效的完成。5、试验结果表明,新四人接发球阵形,即“二一三”站位比旧的“二三一”及类似“浅盆式”或“一字形”的接发球阵形下的接发球到位率明显提高。

马德福,陈温康[3](1990)在《我国高校男排发球位距落点和效果的探讨》文中提出文章对一九八八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排球赛和一九九〇年机电部高校排球赛进行了调研统计,总结了比赛中各种发球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各种发球位距和落点的实际效果,提出了进一步改进高校排球的发球方法。

石慧[4](2014)在《第30届奥运会亚洲女排崛起探析 ——兼论中国女排的发展方向》文中提出奥运会是世界体坛最重要的赛事,由于奥运会的深远政治背景和综合的项目云集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瞩目。奥运会排球赛是世界排坛最重要的赛事,尤其是奥运会的女子排球尤为受到我国人民的广泛关注。第30届伦敦奥运会,美国和巴西分别赢得冠亚军,保持强势。中国女排成绩却不尽人意,排名第五。而亚洲的日本女排与韩国女排伦敦奥运会分别获得第三名和第四名,在中国女排的持续低迷时期,日韩女排却在悄然崛起,在排球运动的最高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中国女排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得第三名后,成绩一直不稳定。虽然在2009年大奖赛中获得分站冠军,但是含金量却不高。甚至还在2010年女排世锦赛中获得了成绩第10名,是中国女排历史上除了1974年以来最差的成绩。2011年在日本女排世界杯中,虽然是以第三名的成绩直接获得了入选伦敦奥运会决赛的资格,但是在此次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却没有继续这种好的势头。尽管是以三胜二负的小组第二的成绩出现,却在首次淘汰赛就以两分之差惜败日本女排与奥运会四强失之交臂。中国、日本、韩国队被称为亚洲女排传统三强,本届奥运会亚洲球队的整体表现不俗,时隔八年再度齐进奥运会八强。本论文通过亚欧女排在本届奥运会上技战术方面的特点、优点及缺点进行系统的分析,透析亚洲女排与欧洲女排的战术打法不同及亚洲女排初步崛起的原因。并从中找出中国女排在此次奥运会大赛中的失利原因以及在今后的技战术的打法上应注意的问题,为探索中国女排今后的发展道路提出积极合理的建议。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伦敦奥运会亚洲女排的技术录像进行了各环节的统计、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非技术因素中,中国女排与欧美女排的平均年龄存在显着性差异。中国与日本、韩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在技术因素的发球中,中国、韩国发球的稳定相对较好,日本和欧美国家发球失误率较高,但是破攻、破战术等表现发球攻击性的指标相对较高,说明欧美国家女排的发球攻击性较高。接发球的失误率中日本女排好于欧美国家。说明亚洲女排的发球接发球技术,整体效果好技术发挥稳定。3在拦网方面,亚洲女排的日本队的防守能力较好,高于欧美其他国家。但是中国女排与韩国女排的防守效果却是低于欧美国家,防守能力有待提高。4扣球效果中,亚洲女排的日本队扣球效果较好但是低于美国女排。中国女排与韩国女排在扣球失误率以及强攻中都表现较差。5从统计数据对比分析以及亚洲和欧美女排的比赛录像可以发现,亚洲女排与欧美女排在打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亚洲女排尤其是日本女排为代表的,在打法上主要是保持良好的防守基础上,加强主动进攻的能力。欧美女排则是通过强大的强攻优势,以及后排攻进攻能力来破坏对方的防守阵容。

王玉闯[5](2011)在《对软式排球正面扣球起跳瞬间—击球过网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软式排球作为一项从室内排球衍生出来的休闲娱乐运动,正在不断得到重视与推广普及,随着其在在中老年及少年儿童人群中普遍开展,软式排球已进入各大中专院校等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学校教学课堂,并进行软式排球的各类别的比赛,由于软式排球球体的物理特点与室内排球的不同,其在教学比赛中的一些技术动作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和软、硬式排球教材中发现,对于硬式排球的技术动作分析较多,对于软式排球技术动作主要以文字方面进行叙述的,数据研究者较少,而对软式排球和硬式排球进行参照试验比较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效果方面的联系进行比较的,从数据方面对两种不同球体进行扣球时的动作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献资料还未查阅到。作为排球比赛中最为有效的进攻手段,正面扣球技术中的起跳和空中击球技术动作是扣球技术中的两个关键环节,以硬式排球为参照比较组,对软式排球正面扣球起跳瞬间-击球过网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旨在对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扣球动作进一步区别分析,找出软式排球正面扣球起跳瞬间-击球过网技术动作环节的技术特征,为软式排球正面扣球动作技术的运用提供参考和帮助。本文主要运用实验法,采用高速摄像(120Hz)测量手段,对西安体育学院获得排球二级运动员等级称号的排球专项5名男性运动员现场摄像,摄像位置距扣球起跳点12.6m处。采用2.43m标准男子网高,每名运动员分别在距球网30cm、75cm两个位置依次完成三次软、硬式排球正面扣球,采集到软、硬式排球正面扣球各15次影像。采用APAS录像解析软件进行解析处理,获得起跳离地瞬间到引臂最大时、引臂最大时到击球瞬间、击球瞬间到球过网瞬间三个分段中髋角、肘角、腕角、身体重心、球速变化等相关的运动学结果。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近网和远网位置分别进行软、硬式排球的扣球技术动作时,因为球体性质的不同,助跑起跳的速度、时间相比,软式排球比硬式排球要慢、要晚。2.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正面扣球起跳离地瞬间到击球过网阶段技术环节中,离地起跳瞬间至引臂最大时,髋角变化及髋角位移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可能是因为球体自身物理特点的不同,在助跑起跳时,运动员进行助跑时间、距离的调整,以便准确击球。在最大引臂时至击球瞬间,击球时的各环节技术参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可能是软式排球质量轻于硬式排球,球体易变形,挥臂击球的时间及击球作用后的惯性作用影响,使软、硬式排球击球时的技术动作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击球瞬间至击球过网阶段,击球时的腕角、作用时间及击球后球的飞行速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这可能是由于软式排球易变性,缓冲了一部分作用力,致使作用于球的动量相对减小造成的。3.根据软式排球在扣球时与硬式排球扣球时存在的技术动作的差异,在进行软式排球教学时,应使学生注意助跑时间、距离,击球时手腕的推压与鞭打的运用以及手与球的作用时间,以做到准确完成击球动作。

二、我国高校男排发球位距落点和效果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高校男排发球位距落点和效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排球运动中发球及其战术延伸探析 ——以女子排球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提高发球战术攻击性
        1.2.2 明确拦防任务
    1.3 文献综述
        1.3.1 规则改变引起的发球技战术发展研究
        1.3.2 拼发球理念相关研究
        1.3.3 发球技战术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观察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案例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战术发球攻击方法
        3.1.1 加强发球性能
        3.1.2 控制发球落点
        3.1.3 转变发球方法
        3.1.4 攻击性和稳定性的选择
    3.2 发球战术的目的
        3.2.1 破坏对方的强攻攻点
        3.2.2 破坏对方的快攻战术
        3.2.3 破坏对方的优势战术
    3.3 排球发球战术延伸
        3.3.1 对方二传在六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3.3.2 对方二传在五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3.3.3 对方二传在四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3.3.4 对方二传在三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3.3.5 对方二传在二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3.3.6 对方二传在一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现阶段世界女子排球比赛接发球阵形的演变与创新的研究 ——以2011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接发球阵形研究的综述
        1.2.2 排球规则演变对接发球及其阵形的影响
        1.2.3 发球技术演变对接发球及其阵形的影响
        1.2.4 对目前接发球阵形的相关统计与分析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录像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实验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排球接发球阵形的发展与演变概述
        3.1.1 五人接发球阵形的发展
        3.1.2 四人接发球阵形的发展
        3.1.3 三人接发球阵形的发展
    3.2 现阶段世界女子排球接发球阵形的分析
        3.2.1 国外女排的接发球阵形分析
        3.2.2 中国女排的接发球阵形分析
        3.2.3 中国女排接发球阵形存在的不足分析
    3.3 世界女排发球技术、落点及效果的分析
        3.3.1 发球技术的统计及分析
        3.3.2 发球落点的统计及分析
        3.3.3 发球效果的统计及分析
    3.4 最新排球接发球阵形布局的设想与论证
        3.4.1 四人接发球阵形新构思
        3.4.2 四人最新接发球阵形五一配备下各轮次的变化
        3.4.3 四人最新接发球阵形的优点分析
    3.5 测试结果与分析
        3.5.1 测试方法的科学性检验
        3.5.2 对测试对象发球技术及落点的分析
        3.5.3 测试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第30届奥运会亚洲女排崛起探析 ——兼论中国女排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任务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针对国家女排的研究
    2.2 针对女排比赛技战术运用效果的研究
    2.3 针对女排发展、趋势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
        3.2.2 录像观察统计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比较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亚洲女排发展现状—以中日韩为例
    4.2 伦敦奥运会亚洲女排与欧美女排非技术因素对比
        4.2.1 年龄
        4.2.2 身高
        4.2.3 体重
        4.2.4 克托莱指数
    4.3 伦敦奥运会亚洲女排与欧美女排技术因素对比分析
        4.3.1 亚洲女排与欧美女排的发球效果分析
        4.3.2 亚洲女排与欧美女排接发球效果分析
        4.3.3 亚洲女排与欧美女排拦网效果比较分析
        4.3.4 亚洲女排与欧美女排扣球效果比较分析
    4.4 小结
    4.5 中国女排的发展道路的探析
        4.5.1 中国女排与亚洲女排技战术效果对比
        4.5.2 中国女排与欧美女排技战术效果对比
        4.5.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对软式排球正面扣球起跳瞬间—击球过网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的依据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针对排球技术运动学分析的研究现状
        1.2.2 针对软式排球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问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据处理法
        2.2.5 比较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软、硬式排球扣球时起跳离地瞬间到引臂最大时阶段各关节角度比较分析
        3.1.1 髋关节角度比较分析
        3.1.2 右髋角的位移比较分析
        3.1.3 重心高度差的比较分析
        3.1.4 右肩、肘角的比较分析
        3.1.5 右肩、肘、腕的速度变化比较分析
    3.2 软、硬式排球扣球引臂最大时到击球瞬间各关节角度比较分析
        3.2.1 左髋和右髋角位移的比较分析
        3.2.2 躯干转体角度比较分析
        3.2.3 右肩、肘关节角度比较分析
        3.2.4 软、硬式排球击球时左右肩高度差比较分析
        3.2.5 软、硬式排球击球时腕关节角度比较分析
    3.3 软、硬式排球扣球击球后瞬间到球过网后瞬间时间、速度比较分析
        3.3.1 击球瞬间后球离开手的时间比较分析
        3.3.2 软、硬式排球扣球击球瞬间后球离开手的速度比较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我国高校男排发球位距落点和效果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排球运动中发球及其战术延伸探析 ——以女子排球运动为例[D]. 王振标.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2]现阶段世界女子排球比赛接发球阵形的演变与创新的研究 ——以2011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为例[D]. 张巧贤. 山东体育学院, 2012(05)
  • [3]我国高校男排发球位距落点和效果的探讨[A]. 马德福,陈温康. 《体育科研》1991年第1期(总第41期), 1990(总第41期)
  • [4]第30届奥运会亚洲女排崛起探析 ——兼论中国女排的发展方向[D]. 石慧. 鲁东大学, 2014(09)
  • [5]对软式排球正面扣球起跳瞬间—击球过网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分析[D]. 王玉闯. 西安体育学院, 2011(05)

标签:;  ;  ;  ;  ;  

我国高校男排发球距离落点及效果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