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防治苹果腐烂病(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东[1](2007)在《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无公害化学防治新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省是中国两大苹果产业优生带之一,也是中国唯一农业气候区主要气象指标全部符合苹果生长最适宜区七项指标要求的优生区。2006年苹果栽培面积跃居全国首位,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陕西苹果产业已成为陕西省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搞好苹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并对加强陕西出口创汇能力,促进陕西经济迅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陕西苹果腐烂病发生严重,而且范围广泛,从幼树到衰老树不同程度均有发生;有些果园已成片死亡,造成毁园现象。为此进行了陕西苹果腐烂病的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分布及病原菌的来源;发生危害程度与相关因子的关系及苹果腐烂病无公害防治技术。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将陕西苹果适生区划分为4个分区,发现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程度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加重。陕西主要苹果产区渭北高原苹果带的发生情况大体为:陕北丘陵沟壑区和渭北高原沟壑区危害最为严重,其次为渭北台塬西部区,渭北台塬东部区发生危害情况最轻。2.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危害部位发生在不同树龄的不同位置,其危害症状主要有溃疡型和枝枯型,其中以溃疡型为主,枝枯型少见;从苹果产区12个县采集的病原组织中分离获得2种致病菌,依照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鉴定,确定引起陕西苹果腐烂病的病原菌是苹果壳囊孢(Cytospora sp.)和梨壳囊孢(C.carphosperma Fr.)。3.腐烂病的发生危害有两个高峰,3月份开始有新感染病斑出现,并开始扩展。5~6月份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7月份数量及扩展突然锐减。8月份和9月份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10月份下旬基本停止。11月份到次年3月份无新病斑出现和病斑扩展现象4.腐烂病的发生危害程度与相关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受栽植密度、树龄、品种、土壤类型、果园地貌特征、管理水平等因子的影响。5.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苹果腐烂病的流行程度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苹果腐烂病的流行程度受T3(3月份的平均温度)、T12(12月份平均温度)、RH8(8月份的相对湿度)和RF7(7月份的降雨量)影响,并建立了洛川县苹果腐烂病流行程度的最优预测模型,回测检验结果与实测结果相一致。这一结果为生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6.首次利用新一代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戊唑醇,制成戊唑醇膏剂,其对苹果腐烂病伤口的愈合率达到59.5%,优于目前防治苹果腐烂病的其他药剂,这为腐烂病的防治,促进和保护苹果的无公害生产建立了基础。
邓振山,马亚茹,何园,李超,汪飞,贺晓龙,赵瑞华[2](2016)在《苹果树内生菌筛选及其对苹果腐烂病防治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获得苹果腐烂病菌的内生拮抗菌株,并初步研究其拮抗特性以及防治效果,用平板对峙法从苹果树根部、茎部、叶片筛选到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明确其无菌滤液的抑菌效果,并测定拮抗菌株对苹果离体果实腐烂病害的防治效果。从分离纯化的56株内生菌中筛选出12株苹果腐烂病菌的拮抗菌,其中G2、G9、J32和Y40的抑菌效果比较明显,分别为69.64%、58.93%、67.86%、67.88%,当G2和G9的无菌滤液浓度达到8%时,其抑制率最高,分别达到了78.26%、76.29%,J32和Y40的无菌滤液浓度达到8%时抑制率均达到72.33%;在苹果果实离体试验中,G2、Y40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2.56%和26.89%;所筛选的这4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 Hum graminea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longipes)、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n f.sp.vasinfectum)、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um)、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抑制率最高达79.65%;4株菌对苹果腐烂病病原菌的抑制大多数会导致病原菌菌丝畸形。试验结果表明拮抗真菌G2、G9、J32和Y40均对苹果腐烂病菌有较强拮抗作用,为进一步开展苹果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潜在资源菌。
赵增锋[3](2012)在《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苹果生产中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危害损失大,有些病虫害对生产造成了毁灭性损害。为加强病虫害科学防治,本研究进行了苹果病虫害种类和分布的全国性调查。通过两年的全国性普查,查明了当前苹果病害种类51种,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粗皮病、腐烂病、干腐病、褐斑病、褐腐病、黑星病、花叶病毒病、轮纹病、煤污病、霉心病、炭疽病、套袋果实黑点病、锈病、锈果病等16种为主要病害;其中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是各省市分布最广的重大病害,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与以往记载相比,调查增加了两种新病害,分别是丝核菌叶枯病和炭疽菌叶枯病,前者于2010年在河南濮阳发现,菌丝可在枝叶上蔓延,引起死枝和叶枯。后者是近两年在河南商丘、安徽的砀山、江苏丰县及山东青岛等地发现;本次调查中收录到害虫78种,增加了两种新害虫-桔小食蝇和印度小裂绵蚜,其中山楂叶螨、桃小食心虫、绣线菊蚜、苹果绵蚜、苹果小卷叶蛾、二斑叶螨等21种害虫为主要害虫,发生最普遍的害虫是叶螨类和蚜虫类,这两类害虫在管理不善的果园常造成很大危害。在鳞翅目的害虫中,除苹果蠹蛾外,多属于次要害虫,但是在不同地域和天气条件下,一些次要害虫也有造成严重危害的可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根据调查数据,以点代面形式绘制出主要病虫害的分布区划图。区划图表明,苹果树腐烂病在主产省份发病均较重,个别的管理水平较好的幼龄园较轻。枝干轮纹病在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和天津等省市中等以上发生,其发生范围正从渤海湾产区正向西北地区推移,应引起密切关注。黑星病在新疆、山东、山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天津和河南均有发现,除在新疆和黑龙江造成一定危害外,其他地区发生很轻;由于该病害为欧美国家苹果上的头号病害,对该病应保持高度关注。苹果害虫发生总体相对偏轻,二斑叶螨在河南发生较重,在山东蓬莱、辽宁东港、河北清苑和甘肃甘谷县等部分县点发生偏重,在新疆部分地区有较重的危害,应引起当地的注意。山楂叶螨发生程度比二斑叶螨严重,尤其在河北中部、山西南部和河南的北部及辽宁的东部等级重,在西南冷凉产区发生也较重。桃小食心虫在河北邯郸、山西长治、河南洛阳及黑龙江、吉林的个别地域发生严重,在新疆及西南冷凉产区未发现危害。绣线菊蚜分布相对较集中,在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和河南山西交界的较广泛地带呈带状较重分布,在环渤海产区北部、中部、南部呈三点状分布,并且河北中南部发生严重。苹果蠹蛾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分布,此检疫性害虫由西往东蔓延扩散,与我国苹果种植区域由东向西的扩展相交汇,应引起足够重视。应用GM(1,1)模型和一次滑动平均混合模型,根据调查获取的2000年以来各地主要病虫害历史发生程度数据,对腐烂病、枝干轮纹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和黑星病五种病害和山楂叶螨、苹果绵蚜两种主要虫害未来三年的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走势中苹果树腐烂病在全国范围会维持高发趋势;枝干轮纹病、斑点落叶病在全国也呈高发趋势,但能够基本保持平稳;预测褐斑病在山西、黑星病在河南将呈快速上升走势,应引起足够重视。预测害虫发生程度变化不大,山楂叶螨和苹果绵蚜预测趋重,在山西苹果绵蚜会较重发生。还预测了苹果蠹蛾随有一定的扩散蔓延,但扩散速度不大。根据苹果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每年定期提供的病虫害监测实时数据,建立了苹果病虫害防治决策系统。应用数量化理论的方法,选取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品种抗性、物候期、发病程度、前几天和未来几天天气状况、前期是否用药、往年发病程度等七个主要影响因子为定性变量,针对每一变量给出不同的赋值,模型运算输出防治建议,可为广大果农提供病虫害防控决策。该决策系统已经通过中国苹果病虫害防控信息网实时指导各地的果农对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控。
张王斌[4](2005)在《陕西苹果腐烂病发生危害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省是中国两大苹果产业优生带之一,也是中国唯一农业气候区主要气象指标全部符合苹果生长最适宜区七项指标要求的优生区。2003年苹果栽培面积跃居全国首位,产量仅在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陕西苹果产业已成为陕西省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搞好苹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并对加强陕西出口创汇能力,促进陕西经济迅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严重,而且范围广泛,从幼树到衰老树不同程度均有发生;有些果园已成片死亡,造成毁园现象。为此进行了陕西苹果腐烂病的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分布及病原菌的来源;发生危害程度与相关因子的关系及苹果腐烂病无公害防治技术。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 1.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程度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加重。陕西主要苹果产区渭北高原苹果带的发生情况大体为:渭北旱塬沟壑区危害最为严重,其次为渭北台塬西部区,渭北台塬东部区发生危害情况最轻。 2.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危害部位发生在不同树龄的不同位置,其危害症状主要有溃疡型和枝枯型,其中以溃疡型为主,枝枯型少见:从苹果产区15县采集的病原组织中分离获得2种致病菌,依照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鉴定,确定引起陕西苹果腐烂病的病原菌是苹果壳囊孢(Cytospora sp.)和梨壳囊孢(C.carphosperma Fr.)。 3.腐烂病的发生危害有两个高峰,3月份开始有新感染病斑出现,并开始扩展。5~6月份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7月份数量及扩展突然锐减。8月份和9月份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10月份下旬基本停止。11月份到次年3月份无新病斑出现和病斑扩展现象。 4.腐烂病的发生危害程度与相关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受栽植密度、树龄、品种、土壤类型、果园地貌特征、管理水平等因子的影响。 5.首次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苹果腐烂病的流行程度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苹果腐烂病的流行程度受T3(3月份的平均温度)、T12(12月份平均温度)、RH8(8月份的相对湿度)和RF7(7月份的降雨量)影响。并建立了洛川县苹果腐烂病流行程度的最优预测模型,回测检验结果与实测结果相一致。这一结果为生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李娜[5](2009)在《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新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树是世界范围内栽培最广泛的果树之一。中国自1992年起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最符合苹果优势区域的要求。陕西省是中国两大苹果产业优生带之一,陕西洛川是中国唯一农业气候区主要气象指标全部符合苹果生长最适宜区七项指标要求的优生区。2003年至今陕西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目前已超过800万亩。陕西苹果产业已成为陕西省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苹果树腐烂病是广泛分布在世界各苹果产区的一种病害,尤其近年来在中国陕西省危害程度和发生面积日趋严重,不同品种从幼树到老龄树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可使树势衰弱,常造成死枝、死树,甚至毁园现象。为此本论文对陕西苹果树腐烂病进行了的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腐烂病的分布和发生规律;发生危害程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腐烂病病原菌的研究、苹果树腐烂病无公害防治新技术及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近年来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造成的产量损失巨大;其中陕北丘陵沟壑区和渭北高原沟壑区危害最为严重(平均病株率32.5%),其次为渭北台塬西部区(平均病株率24.7%),渭北台塬东部区发生危害情况最轻(平均病株率14.6%)。2.对苹果树腐烂病的周年发生调查表明,3月份开始有新病斑出现并开始扩展,数量占全年的70%;5~6月份出现发病高峰,7月份病斑数量及扩展突然锐减;8、9月份出现秋季发病高峰;10月份下旬基本停止,11月份到次年3月份为休眠期,无新病斑出现和扩展现象。3.陕西等地苹果树腐烂病10年以上结果树的大枝干上发病最严重;其发生危害程度除受栽植密度、树龄、土壤类型、果园地貌特征、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品种相关,因此从抗腐烂病品种方面来防治该病值得进一步推广。4.经分析发现,11~12月和来年3~4月降水情况与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率呈负相关,因此首次从改变土壤水分的角度进行该病的防治,经过2年的滴灌和沟灌试验,结果表明:适时适当的土壤持水量对该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作用,分别使新病斑的发生率相对减少28.0%和16.0%,旧病斑的复发率分别相对低16.7%和13.3%;单果大小、质量有所提高,产量分别相对提高11.3%和7.5%。5.针对苹果树腐烂病多年来的发病和防治情况,系统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进一步完善了该病的综合防治计划。6.首次利用贴药,即“腐必贴”的形式进行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其对苹果树伤口的平均愈合率达50.6%,且优于目前防治苹果腐烂病的其它方式,为腐烂病的防治,促进和保护苹果无公害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彭海霞[6](2016)在《苹果树体钾营养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苹果树腐烂病是一种严重威胁苹果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近些年来,我国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及危害呈上升态势,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发展。目前,在生产实践中缺乏有效的防治该病的方法。本实验室前期调查显示,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病程度与树体钾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从“营养元素—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苹果树体不同钾含量对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生理生化和蛋白组学等方法探究钾营养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相关机制,以期为树体营养平衡调节控制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在温室中,通过4种不同浓度钾营养液处理,使四组苹果枝条钾浓度达到不同水平,0.25%、0.34%、0.53%和0.65%,相对应叶钾含量分别为严重缺钾(0.45%)、低钾(0.67%)、正常(1.30%)和正常高值(1.75%)。接种后发现不同钾水平苹果枝条腐烂病的发生程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接种7天后,在严重缺钾处理苹果枝条病斑长度最长,达3.84cm;低钾处理枝条病斑长度约为前者的50.2%;而正常钾处理和正常高值钾水平的枝条均未发病。接种14天后,严重缺钾的枝条病斑扩展依然最快至13.46cm,低钾处理枝条病斑相对较慢,为7.38cm;而正常和正常高值钾含量枝条不仅未发病,而且伤口开始愈合,同时正常高值钾含量枝条愈合能力明显好于正常钾含量的枝条。以上结果表明,钾含量的不同影响腐烂病的发生及扩展。但当树体钾含量达到正常值(叶钾1.251.75%)时,树体对腐烂病的抵抗能力几乎达到免疫水平。2.在田间小区施钾肥使不同处理间树体钾含量达到不同水平后,进行接种处理,结果显示,未施钾处理(叶钾0.75%)的苹果枝条病斑扩展最长,平均达7.14cm;仅叶面施钾处理(叶钾1.06%)和仅根施钾处理(叶钾1.07%)的病斑长度次之,分别为3.72和3.37cm;而叶面和根施钾肥处理(叶钾1.37%)的苹果树体绝大多数未见发病。以上结果进一步证实苹果树体钾含量显着影响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扩展。3.通过对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扩展的周年调查及树体氮、磷、钾营养动态变化的周年测定发现,苹果树体腐烂病发生、扩展高峰与树体钾含量低谷出现的时间相吻合,而与氮、磷的含量变化没有明显关系。树体营养分析显示,苹果树体钾营养在一年中波动变化,随着其在4至5月向新梢和花芽移动及9月向果实移动使树干及多年生枝条中的钾降到低谷(0.27%和0.25%)。相对应的,此时腐烂病的发生也分别出现了两个高峰。该研究表明苹果枝干钾含量的周年变化影响苹果树腐烂病的周年扩展动态。4.树体可溶性糖及酚类物质的周年测定发现,枝条中可溶性糖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与钾相似。而且相关性分析也发现,苹果枝条中钾含量的周年动态变化与可溶性糖及酚类物质含量正相关(R2=0.662和0.782)。表明苹果树体钾含量的周年变化影响苹果枝条中可溶性糖含量与酚类物质在不同时期的合成与积累。5.通过研究不同钾含量(枝条钾含量分别为0.25%、0.34、0.53和0.65%)苹果枝条在接种前后可溶性糖、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发现,4组枝条可溶性糖含量随着钾含量的不同出现显着差异分别为7.37%、7.47%、8.07%和8.14%;而接种14天后差异更显着,4组处理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3.2%、5.1%、8.0%及8.4%。同时,接种前钾含量不同的枝条酚类物质含量也有所不同,分别为6.82%、7.45%、8.25和8.33%,而接种后随着钾含量的升高枝条酚类物质的含量也显着增加,且增幅分别为5.76%、10.25%、23.3%及22.8%;表明树体钾营养不仅有利于枝条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的积累,而且更有利于接种后枝条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增加。6.通过对不同浓度钾处理苹果枝条的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发现无菌接种14天后枝条伤口愈合率分别为6.4、12.5、55.8%和57.1%,接种14天后伤口愈合率分别为0、0、61.3%及66.2%。对枝条外卫周皮及创伤周皮的形成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枝条钾含量与其外卫周皮厚度正相关(R2=0.966),且接种14天后严重缺钾的枝条,其创伤周围出现非常少量的木质素沉淀及木质-木栓化组织;低钾含量枝条,其创伤周围出现大量木质素沉淀及木质-木栓化组织,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伤周皮;而另外两组含钾量达正常水平的枝条,其创伤周围出现大量木质素沉淀及木质-木栓化组织,并形成了完整的创伤周皮。进一步测定4组不同钾处理苹果枝条的木质素含量,发现钾含量越低的枝条木质素含量也越低,分别为4.04%、4.16%、6.50%及6.73%;接种后钾含量较高的枝条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也更显着,分别为32.2%、56.4%、75.1%及72.7%。以上结果表明,钾含量的提高有利于苹果枝条木质素含量及外卫周皮木栓层厚度的增加,并显着提高苹果树体的愈伤周皮形成能力,从而增强树体对病菌的抵抗能力。7.对不同钾含量苹果枝条抗病相关酶的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接种树体钾含量的增加能显着提高苹果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酶的活性,但接种前钾含量的高低对这3种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显着。8.差异蛋白定量分析(iTRAQ)结果显示,正常钾水平苹果枝条与缺钾苹果枝条相比,可溶性糖合成相关酶(SS、XTH和AGPase)、酚类物质合成相关酶(PPO、CHS和ANS)及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PAL、CCo AOMT和CAD)均上调表达,且接种后这些蛋白上调表达的更显着,表明这三种与树体对腐烂病抗性有关的物质合成受钾含量的调节。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的证明了苹果树体钾含量显着影响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增施钾肥能有效降低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发现了苹果枝干钾含量在果树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变化是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及扩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还从生理角度揭示了钾通过促进苹果树体可溶性糖、酚类物质的含量增加、及调控木质素的合成提高了苹果枝条外卫周皮木栓层厚度及创伤周皮的形成能力,增强了树体对苹果树腐烂病病菌入侵及扩展的抵抗能力,从而减轻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生理机制。为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萌欣,薛胜平[7](2020)在《黄腐酸钾与壳寡糖结合拮抗菌XW5抑制苹果腐烂病初步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土壤稀释法筛选出对苹果腐烂病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的抑菌活性;测定黄腐酸钾和壳寡糖单因素对苹果腐烂病的抑制作用;正交实验测定放线菌、黄腐酸钾、壳寡糖复合后对苹果腐烂病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菌株XW5为放线菌,对苹果腐烂病致病菌的抑制效果良好,抑菌率达到50. 41%;黄腐酸钾浓度为0. 3%时,抑菌率达到85. 88%;壳寡糖浓度为0. 1%时,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抑菌率达到61. 25%。黄腐酸钾、壳寡糖、放线菌稀释菌液浓度分别为0. 3%、0. 1%、1. 25×10-3mg/m L时,对苹果腐烂病的抑制率达到77. 85%。
孟庆果,申静,董娟华,高克祥[8](2019)在《两种生防菌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说明为大规模示范推广苹果腐烂病的生物防治技术和产品,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特选取寡雄腐霉菌和棘孢木霉菌两种生物制剂,对苹果腐烂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棘孢木霉菌制剂50倍液防治苹果腐烂病,防治效果达到88.24%;寡雄腐霉菌制剂500倍液防治效果为87.50%,明显高于噻霉酮的防治效果。因此,这两种生物制剂可以作为化学药剂的替代品,广泛用于苹果腐烂病的防治。
袁雪,王珊珊,赵晓萌,杨佳玥,胡海文,张国庆[9](2017)在《苹果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拮抗菌筛选》文中研究指明苹果腐烂病是造成华北地区苹果树主要病害之一,爆发时造成苹果树大面积死亡。为开展苹果腐烂病生物防治,本研究从山西阳泉市盂县苹果种植基地的感病植株采集组织样品,利用组织分离的手段获得目标菌株1个,编号为SX1408。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以真菌ITS1和ITS4区通用引物扩增得到ITS区部分序列(Gen Bank登录号KR007599),经Blast和MEGA 5.0聚类分析后,将该菌株鉴定为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进一步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从实验室保存的19株供试的生防放线菌中筛选出4株对SX1408有抑菌活性的拮抗菌,其中以BUAS13-3菌株的拮抗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为2.80 cm,抑制率78%。研究结果将为苹果腐烂病菌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生防资源。
王鹏[10](2013)在《苹果腐烂病防治的植物健康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苹果腐烂病是由一种顽固弱寄主寄生真菌,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Yamada)所引起的病害,俗称烂皮病,是一种苹果树上的非常重要的病害。壳聚糖可以提升植物的抗病性,而噻霉酮可能会有效对病害进行控制,本文研究了早春清园、壳聚糖和噻霉酮在预防和治疗苹果树腐烂病上的效果,以期找到最佳的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方法。试验结果显示,早春清园、壳聚糖水剂对苹果腐烂病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1.5%和1.6%噻霉酮悬浮剂120g/m2与其它各个处理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噻霉酮悬浮剂100g/m2与10%福美胂涂抹剂的5倍液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噻霉酮悬浮剂80g/m2和10%福美胂涂抹剂5倍液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在实验期间,供试的噻霉酮悬浮剂在施用剂量范围内对苹果树本身及非靶标动植物并没有产生药害以及不良影响。综上所述,所选两种浓度的噻霉酮悬浮剂对苹果腐烂病有较显着的防治效果,且对果树安全,建议使用浓度为80-120g/m2。1.5%和1.6%的噻霉酮悬浮剂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效果差异存在一定差异:初始的半年1.6%噻霉酮的防治效果好于1.5%噻霉酮;后半年,只有高施用量的1.6%噻霉酮的防效才高于同等施用量的1.5%噻霉酮。供试药剂1.6%噻霉酮涂抹剂300倍(53.3mg/kg)倍对苹果树腐烂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稍低于对照药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0倍(800mg/kg),但差异不显着,在春季发芽前喷一次供试药300倍对苹果腐烂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如果一年施用一次,1.6%的噻霉酮效果略优于1.5%噻霉酮,但是一年施用两次噻霉酮的效果反而与一次施药相当,甚至不如一次施用的效果。噻霉酮悬浮剂的防效比阳性对照,福美胂的防效要高或者持平,而涂抹剂则略低于阳性对照福美胂。这些研究结果对苹果腐烂病的彻底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怎样防治苹果腐烂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防治苹果腐烂病(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无公害化学防治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苹果腐烂病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苹果腐烂病病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 |
1.2.2 病原学的研究 |
1.2.3 侵染循环 |
1.2.4 流行因素 |
1.3 苹果腐烂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1.3.1 化学防治 |
1.3.2 生物防治 |
1.3.3 其他防治技术 |
1.3.4 寄主抗病性的研究 |
1.3.5 苹果腐烂病防治技术研究展望 |
1.4 防治苹果腐烂病药剂——0.0696戊唑醇膏剂的研究 |
1.4.1 研究背景 |
1.4.2 戊唑醇概述 |
第二章 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分布情况及病原菌来源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及分布情况的调查 |
2.1.2 陕西苹果腐烂病病原菌来源的研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分布情况 |
2.2.2 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危害症状 |
2.2.3 引起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苹果腐烂病发生规律及与相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苹果腐烂病发生规律的周年动态观察 |
3.1.2 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与非气象因子间的关系 |
3.1.3 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苹果腐烂病发生规律周年动态观察结果 |
3.2.2 苹果腐烂病的发生程度与非气象因子的关系 |
3.2.3 苹果腐烂病的发生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四章 苹果腐烂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防治苹果腐烂病药剂——0.0696戊唑醇膏剂的试制 |
4.1.2 戊唑醇膏剂室内毒力测定 |
4.1.3 田间药效试验 |
4.1.4 伤口愈合调查方法 |
4.1.5 数据分析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戊唑醇膏剂的试制结果 |
4.2.2 戊唑醇膏剂室内毒力测定 |
4.2.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苹果树内生菌筛选及其对苹果腐烂病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采集 |
1.1.2 供试植物病原菌 |
1.1.3 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苹果树内生菌的分离纯化 |
1.2.2 苹果树内生菌对苹果腐烂病的抑菌试验 |
1.2.3 拮抗菌无菌滤液对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1.2.4 离体果实试验 |
1.2.5 抗菌谱试验 |
1.2.6 拮抗菌株对苹果腐烂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1.2.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苹果树内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
2.2 拮抗菌无菌滤液对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 |
2.3 离体果实试验结果 |
2.4 抗菌谱试验 |
2.5 拮抗菌株对苹果腐烂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3 讨论 |
(3)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苹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 |
1.1.2 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及发生危害特点 |
1.1.3 苹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发展 |
1.2 研究目的 |
1.3 技术路线 |
2 苹果病虫害的种类调查 |
2.1 调查方案与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案 |
2.1.3 调查内容 |
2.2 调查结果 |
2.2.1 中国苹果病害种类 |
2.2.2 中国苹果虫害种类 |
2.3 讨论 |
3 苹果主要病虫害地域分布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2.1 各省苹果病虫害种类 |
3.2.2 苹果主要病虫害区划 |
3.3 讨论 |
4 苹果腐烂病和轮纹病文献计量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苹果腐烂病计量分析 |
4.2.2 苹果轮纹病计量分析 |
4.3 讨论 |
5 苹果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处理 |
5.1.3 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预测结果 |
5.2.2 发生趋势 |
5.3 讨论 |
6 苹果病虫害防治决策系统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数据分析方法 |
6.2 结果 |
6.2.1 病虫害防治决策 |
6.2.2 系统赋值与防治决策 |
6.3 讨论 |
7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项目资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致谢 |
(4)陕西苹果腐烂病发生危害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苹果腐烂病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2.1.1 苹果腐烂病病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 |
2.1.2 病原学的研究 |
2.1.3 侵染循环 |
2.1.4 流行因素 |
2.2 苹果腐烂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2.2.1 化学防治 |
2.2.2 生物防治 |
2.2.3 寄主抗病性的研究 |
2.2.4 苹果腐烂病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2.2.5 其他防治技术 |
2.2.6 苹果腐烂病防治技术研究展望 |
2.3 苹果树抗寒机制研究进展 |
2.3.1 细胞组织形态及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
2.3.2 生理代谢的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
2.3.3 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
2.3.4 膜系统、膜脂过氧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
2.3.5 植物激素与抗寒性 |
2.3.6 基因工程 |
2.3.7 抗寒机制在苹果树抗腐烂病中的应用 |
2.4 无公害苹果伤口愈合膜化剂型的研究 |
2.4.1 研究背景 |
2.4.2 无公害苹果伤口愈合膜化剂型的研究方案 |
第三章 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分布情况及病原菌的来源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及分布情况的调查 |
3.1.2 陕西苹果腐烂病病原菌来源的研究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分布情况 |
3.2.2 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危害症状 |
3.2.3 引起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苹果腐烂病发生规律及与相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苹果腐烂病发生规律的周年动态观察 |
4.1.2 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与非气象因子间的关系 |
4.1.3 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危害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苹果腐烂病发生规律周年动态观察结果 |
4.2.2 苹果腐烂病的发生程度与非气象因子的关系 |
4.2.3 苹果腐烂病的发生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五章 苹果腐烂病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无公害伤口愈合剂PND的试制 |
5.1.2 田间药效试验 |
5.1.3 伤口愈合调查方法 |
5.1.4 数据分析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无公害伤口愈合剂PND的试制结果 |
5.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苹果树腐烂病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苹果的分布和腐烂病的发生情况 |
1.2.2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 |
1.2.3 苹果树腐烂病病原学的研究 |
1.2.4 苹果树腐烂病的侵染循环 |
1.2.5 苹果树腐烂病流行因素 |
1.3 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1.3.1 化学防治 |
1.3.2 生物防治 |
1.3.3 抗病品种资源的研究 |
1.3.4 苹果树腐烂病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1.3.5 其他防治技术 |
1.3.6 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技术研究展望 |
1.4 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新方法的研究 |
1.4.1 烯唑醇和EM 菌液概述 |
1.4.2 适时灌溉 |
第二章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危害 |
2.1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危害情况调查和发生规律周年动态观察 |
2.1.1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危害情况调查 |
2.1.2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发生规律的周年动态观察 |
2.2 陕西省气象调查 |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1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 |
2.3.2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发生规律周年动态 |
2.3.3 苹果树腐烂病与品种的相关性 |
2.3.4 陕西苹果树腐烂病发病情况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土壤水分含量与腐烂病发生相关性 |
3.1 陕西降水与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相关性 |
3.2 改变土壤水分的目的和意义 |
3.3 灌溉试验设计 |
3.3.1 试验基地 |
3.3.2 果树适宜灌水量的计算 |
3.3.3 灌溉技术设计 |
3.4 结果统计和分析 |
第四章 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新技术—“腐必帖”的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新剂型——“腐必帖”的试制 |
4.1.2 烯唑醇和EM 菌液室内毒力测定 |
4.1.3 “腐必帖”田间药效试验 |
4.2 结果分析 |
4.2.1 室内抑菌力测定结果 |
4.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4.3 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对策的制定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苹果树体钾营养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概况 |
1.1.1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及危害 |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症状 |
1.1.3 苹果树腐烂病的病原学研究 |
1.1.4 苹果树腐烂病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
1.1.5 苹果树腐烂病病菌的侵染特性研究 |
1.1.6 苹果树腐烂病病菌的侵染时期研究 |
1.1.7 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
1.1.8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研究 |
1.2 矿质营养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
1.2.1 氮营养与植物病害 |
1.2.2 磷营养与植物病害 |
1.3 钾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 |
1.3.0 钾在植物生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
1.3.1 钾对糖代谢的调控 |
1.3.2 钾对酚类物质代谢的调控 |
1.3.3 钾对木质素代谢的调控 |
1.3.4 钾对抗病相关酶类的调控 |
1.4 钾对苹果树生长的影响 |
1.4.1 苹果树体缺钾症状 |
1.4.2 缺钾对苹果树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4.3 钾在苹果树体的周年变化 |
1.4.4 苹果树体营养诊断标准和适量范围 |
1.4.5 我国果园的施钾肥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苹果树体营养对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供试菌种 |
2.1.3 温室盆栽试验 |
2.1.4 田间施肥试验 |
2.1.5 接种处理 |
2.1.6 树体营养分析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温室中不同浓度钾处理对苹果树体K含量的影响 |
2.2.2 不同钾处理对活体接种苹果枝条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影响 |
2.2.3 不同钾处理对离体接种苹果叶片及嫩稍病斑扩展的影响 |
2.2.4 温室试验中苹果树体钾含量与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关系 |
2.2.5 温室试验中苹果叶片营养比率与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关系 |
2.2.6 田间施钾肥处理对苹果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2.2.7 田间施钾肥处理对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影响 |
2.2.8 田间试验中苹果钾含量与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关系 |
2.2.9 田间试验中不同营养比率与腐烂病病斑扩展的关系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第三章 苹果树体周年营养变化与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关系 |
3.1 材料和方法 |
3.1.0 调查果园概况 |
3.1.1 调查方法 |
3.1.2 样品处理 |
3.1.3 N、P、K含量测定 |
3.1.4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3.1.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苹果树腐烂病周年变化 |
3.2.2 苹果树体营养元素周年变化 |
3.2.3 苹果树营养元素周年变化对腐烂病发生的影响 |
3.2.4 苹果树体抗病相关营养物质周年变化与钾含量的关系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结论 |
3.3.2 讨论 |
第四章 钾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生理学机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4.1.3 接种处理 |
4.1.4 样品处理 |
4.1.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4.1.6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4.1.7 木质素含量测定 |
4.1.8 愈伤形成观察 |
4.1.9 外卫周皮、创伤周皮组织学观察 |
4.1.10 抗病相关酶活性测定 |
4.1.11 苹果枝条蛋白SDS-PAGE电泳 |
4.1.12 苹果枝条蛋白i TRAQ定量分析 |
4.1.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苹果枝条可溶性糖含量与树体钾营养的关系 |
4.2.2 苹果枝条酚类物质含量与树体钾营养的关系 |
4.2.3 苹果枝条愈伤形成能力与树体钾含量的关系 |
4.2.4 苹果枝条木栓化与树体钾含量的关系 |
4.2.5 苹果枝条木质素含量与树体钾营养的关系 |
4.2.6 苹果枝条抗病相关酶活性与树体钾营养的关系 |
4.2.7 低钾与钾正常水平苹果枝条差异蛋白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结论 |
4.3.2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全文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黄腐酸钾与壳寡糖结合拮抗菌XW5抑制苹果腐烂病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土壤样品 |
1.2 供试病原菌 |
1.3 供试培养基 |
1.4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
1.5 放线菌对苹果腐烂病抑菌活性的测定 |
1.6 黄腐酸钾单因素对苹果腐烂病的抑制作用测定 |
1.7 壳寡糖单因素对苹果腐烂病的抑制效果测定 |
1.8 黄腐酸钾、壳寡糖与放线菌结合对腐烂病的抑制作用 |
2 结果 |
2.1 放线菌对苹果腐烂病抑制效果 |
2.2 黄腐酸钾单因素抑制苹果腐烂病效果 |
2.3 壳寡糖单因素抑制苹果腐烂病效果 |
2.4 正交试验实验结果 |
3 讨论 |
(8)两种生防菌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9)苹果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拮抗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材料来源 |
1.1.2 生防链霉菌 |
1.1.3 扩增引物 |
1.1.4 真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 |
1.1.5 PDA培养基 |
1.1.6 高氏一号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2.2 拮抗菌株的筛选 |
2结果与分析 |
2.1苹果腐烂病菌分离与纯化 |
2.2 ITS序列测定 |
2.3 系统发育树构建 |
2.4 SX1408生防菌的筛选 |
3 结论 |
4 讨论 |
(10)苹果腐烂病防治的植物健康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腐烂病简介及其病害历史与现状 |
1.2 苹果腐烂病病症 |
1.3 苹果腐烂病的发病机理 |
1.4 苹果腐烂病的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
1.6 植物健康思想以及应用现状 |
1.7 壳聚糖在植保上的应用现状 |
1.8 噻霉酮的开发与应用 |
1.9 本文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壳聚糖对苹果的健康与预防腐烂病的作用 |
2.2 1.5%和 1.6%噻霉酮悬浮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 |
2.3 1.6%噻霉酮涂抹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早春清园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 |
3.2 壳聚糖对苹果腐烂病的预防作用 |
3.3 2007 年一次施药 1.5%和 1.6%噻霉酮悬浮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 |
3.3.1 2007 年一次施药 1.5%噻霉酮悬浮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 |
3.3.2 2007 年一次施药 1.6%噻霉酮悬浮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 |
3.4 2008 年两次施药 1.6%噻霉酮悬浮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 |
3.5 2011 年一次施药 1.6%噻霉酮涂抹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 |
第四章 讨论 |
4.1 早春清园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 |
4.2 壳聚糖对苹果腐烂病的预防作用 |
4.3 噻霉酮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作用 |
4.4 噻霉酮剂型对药效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怎样防治苹果腐烂病(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苹果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无公害化学防治新技术的研究[D]. 马晓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2]苹果树内生菌筛选及其对苹果腐烂病防治效果[J]. 邓振山,马亚茹,何园,李超,汪飞,贺晓龙,赵瑞华. 微生物学杂志, 2016(04)
- [3]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D]. 赵增锋.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4]陕西苹果腐烂病发生危害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D]. 张王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5]陕西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新技术的研究[D]. 李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6]苹果树体钾营养影响苹果树腐烂病发生的机制研究[D]. 彭海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0)
- [7]黄腐酸钾与壳寡糖结合拮抗菌XW5抑制苹果腐烂病初步探索[J]. 张萌欣,薛胜平. 农业与技术, 2020(09)
- [8]两种生防菌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效果[J]. 孟庆果,申静,董娟华,高克祥. 现代化农业, 2019(02)
- [9]苹果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拮抗菌筛选[J]. 袁雪,王珊珊,赵晓萌,杨佳玥,胡海文,张国庆.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1)
- [10]苹果腐烂病防治的植物健康理论与实践[D]. 王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