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思茅地区石盐、钾盐矿床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找钾标志(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成,刘成林,沈立建,伯英[1](2018)在《东特提斯域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思茅盆地位于东特提斯域,其内的勐野井钾盐矿是我国唯一的前第四纪固体钾盐矿,长期以来对此钾盐矿与呵叻巨型钾盐盆地的资源量差异和成因存在着有较大争议。特别是如下几个问题:其钾盐成矿时代是晚白垩世和古新世,还是侏罗纪的争议;其物质来源还存在陆源,海源和多源的不同认识;矿床成因机理模式也悬而未决。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项目组的最新进展,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进行梳理与评述认为:勐野井组地层为晚白垩世Albian-Cenomanian期,同沉积的原生钾盐也是在此时期富集成矿;钾盐成矿后期特别是约14Ma以来,受到多期次的热液流体作用,形成次生脉状钾盐:钾盐成矿物质可能以中特提斯洋侵入的海水为主,辅以陆源水体和深部流体。总结认为,思茅与呵叻等盆地在晚白垩世都是干旱沙漠环境中彼此隔绝的小湖盆,随着中特提斯洋海水自西向东的入侵,海水由思茅流向了呵叻,形成了统一的思茅-呵叻海,这个模型可以解释有关成钾物源及思茅与呵叻盆地的成钾关系。思茅盆地钾盐矿的形成和后期变化始终受到了构造活动的控制,经历了最初断陷阶段,到沉积后期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的挤压和走滑运动影响。
焦建[2](2013)在《思茅盆地侏罗纪区域成盐找钾研究》文中提出思茅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成盐盆地,区内钾盐、石盐资源丰富。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钾盐钻孔编录以及水化学调查等手段,建立了研究区侏罗纪地层格架,总结了思茅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史,查明了含盐地层特征及主要的含盐建造,编制了研究区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着重分析了研究区成盐成钾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勐野井钾盐矿的盐构造变形作用、盐类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盐包裹体特征、地球物理解释资料以及最新的钻探成果,集中讨论了勐野井钾盐矿的成矿模式、盐类物质来源及成盐时代,证实了思茅盆地侏罗纪发育石盐的新认识。初步分析本区的成钾可能性及找钾方向,试图为下一步海相地层钾盐勘探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张彧齐[3](2020)在《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思茅盆地是典型的红层广布的沉积盆地,地层富水性差,却有较多泉水(包括温泉、咸泉、盐泉)出露,其中部分泉水具有较大流量(>10 L/s),个别矿化度较高(10 g/L)的泉水沉积钙华。本文对盆地内13个泉水19个水样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探讨泉水的补给来源以及热量和盐分来源,通过研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钙华沉积条件揭示地下水循环中的溶滤和沉淀作用,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不同类型泉水的形成机理,对于阐明地下水循环过程中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思茅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中、新生界红色地层,块状隆起区出露中生界和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13个泉水大体上沿无量山断裂的三支断裂分布。泉水温度为26.2-65.8℃。温泉属于中低温温泉,热量来自深部大地热流的加热,均为部分平衡水或未成熟水。采用石英温标估算热储温度为51-120℃,估算的热水循环深度为1123-3443 m,冷水混入比例为56-94%。思茅盆地泉水的矿化度(TDS)为0.35-334.68 g/L,包括淡水泉(TDS<1 g/L)、微咸泉(1≤TDS<5 g/L)和盐咸泉(TDS≥5 g/L)。地下水在径流中经历了与蒸发岩、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溶滤有关的水-岩相互作用。淡水泉的主要离子Ca2+、Mg2+和HCO3-来源于对碳酸盐岩的溶滤,微咸泉和盐咸泉中较高浓度的Na+和Cl-主要来源于对石盐的溶滤,Ca2+、Mg2+、HCO3-和SO42-主要来源于对碳酸盐岩和石膏、硬石膏等矿物的溶滤,K+可能来自对存在于石盐矿床中的钾石盐的溶滤。盆地泉水中稀土元素总浓度为0.055-6.682μg/L,稀土元素含量随地下水环境中p H和Eh的减小而升高,碳酸盐络合物是泉水中稀土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微咸泉和盐咸泉中还存在硫酸盐形态和氯化物形态。矿化度较高的Cl-Na型温泉沉积钙华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芒卡咸温泉矿化度达10 g/L,对其钙华沉积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10-0.95 atm)以及同离子效应是芒卡咸温泉钙华沉积的有利因素。钙华仅在YS2-2A处沉积,而在YS2-1和YS2-3处没有钙华沉积是因为其不具备形成较薄水流面的水动力条件。思茅盆地泉水的出露主要受断裂控制。泉水在附近山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温泉在碳酸盐岩中径流,在深循环中被大地热流加热;咸温泉和盐温泉流经古近系、白垩系和侏罗系红层,经历深循环至三叠系碳酸盐岩,获得来自深部大地热流的加热,并溶滤地层中的石盐、石膏等;盐泉在红层中经历较浅的地下径流,溶滤大量的石盐矿物。最终,地下水沿断裂带或破碎带上升以温泉、盐咸泉的形式在地形低处出露地表。
苗忠英,吕苑苑,高磊,刘松[4](2017)在《兰坪-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坪-思茅盆地目前是我国唯一的固体钾盐产区,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其钾盐储量有望进一步增加,为保证国家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利支撑。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兰坪-思茅盆地钾盐成矿方面的相关文献,得出:1)兰坪-思茅盆地处于特提斯钾盐成矿域,尽管盆地内已经发现了勐野井钾盐矿,但是其规模较小,更大规模的钾盐矿有待被发现;2)盆地以中—新生界沉积盖层为主,下三叠统因构造抬升而缺失,中—上三叠统为海相地层,侏罗系为海陆过渡相,白垩系及以上地层为陆相沉积;3)盆地内钾盐的产层为勐野井组,主要含钾矿物为钾石盐,其次为光卤石;4)Br的相对含量和δ11B、δ34SCDT、87Sr/86Sr的值显示盐岩物源以海水为主,同时受陆源水和火山活动的影响;5)钾盐矿床化学类型、成盐物质来源和成盐时代等方面与呵叻盆地相似,但呵叻盆地主要的含钾矿物为光卤石。针对兰坪-思茅盆地钾盐资源勘查,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厘清成盐物质来源和成盐时代,也需要加强与邻区钾盐成矿模式的对比研究。
邵春景[5](2020)在《盐岩矿物微量元素对思茅和库车盆地盐矿成盐环境的限定》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钾肥消费国和钾盐资源进口国,为克服我国对外钾盐资源的高度依存,需加强国内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增加资源储量。本文从盐岩矿物学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开发的角度入手,初步尝试了石盐矿物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方法,建立了电子探针原位微区分析石盐和钾石盐矿物元素含量的测试方法。以滇西南思茅盆地中生代盐矿和塔里木库车盆地古近系含盐系地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镜观察、包裹体识别、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定性及全岩分析、LA-ICPMS和电子探针等多种矿物原位微区观察和分析方法,对思茅盆地整董含盐带的磨黑地区L2井、江城含盐带的勐野井地区MK-1井岩芯样品以及库车盆地西缘却勒—阿瓦特地区温宿盐场、却勒盐丘推覆体剖面样品,开展了岩相学和矿物学的系统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测试指示性微量元素K、Br含量及Br×103/Cl(w/w)值参数,进一步探讨了盆地成盐物源和模式,初步预测了找钾前景。初步尝试石盐的LA-ICPMS测试方法,选择USGS合成玄武岩玻璃GSE-1G作为标样,激光系统较为适用的实验条件为:20μm、10Hz、130m J、50%T、8.30J/cm2,ICPMS中微量元素的停留尽可能加长。条件和校正标样对石盐样品的K和Br测试适用性较好。但由于ICPMS对Cl元素电离效率低,对石盐的Cl测试并不理想,I元素缺乏合适的标样。进一步建立了石盐和钾石盐的电子探针分析方法,通过不断调试优化测试条件,分析方法对石盐和钾石盐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的适用性良好。思茅盆地整董含盐带的磨黑盐矿L2井下白垩统勐野井组(含)泥砾盐岩样品的精细矿物学观察结果表明,主要盐类矿物有石盐、硬石膏、白云石、方解石等,其中石盐发育两类产状:一类是胶结碎屑颗粒的主体石盐,粒径多大于100μm,具塑性流变特征;另一类是被盐类碎屑或粘土矿物碎屑包裹的石盐,粒径5-100μm,两类包裹体特征均指示次生成因。电子探针测得L2样品中,主体石盐的K含量低于0.09 wt%,Br含量低于60×10-6,Br×103/Cl(w/w)值低于0.10,据地质特征、产状和包裹体特征,可初步确定主体石盐为陆源、海陆混合源石盐或重结晶石盐,并受后期构造作用;碎屑包裹的石盐K含量低于0.18 wt%,Br含量为70×10-6~410×10-6,Br×103/Cl(w/w)值为0.12~0.71,显着高于主体石盐。对比勐野井MK-1井花开左组样品K含量低于0.13 wt%,Br含量为70×10-6~500×10-6,Br×103/Cl(w/w)值为0.12~0.85,与磨黑L2井碎屑包裹的石盐数值接近,且二者大部分均处在海源石盐阶段的区域,小部分处在海源母液结晶钾石盐阶段和光卤石阶段所在区域。根据以上分析,推断磨黑L2井碎屑包裹的石盐可能属中侏罗统古盐体刺穿贯入的证据,认为盆地内整董含盐带磨黑盐矿亦发育中侏罗统盐底辟浅部贯入的混杂盐体,进一步完善了“二层楼成矿模式”在研究区的勘探实践。可能的成矿模式是深部中侏罗统海相盐体受盐底辟作用挤压迁移到浅层勐野井组后部分被盆地内经侧向迁移来的中侏罗世残留海水、盆地周缘汇入的陆源水以及深部热液的共同溶蚀淋滤和混染改造后形成新的母液卤水,部分以固体古石盐砾的形式保留下来后在早白垩世晚期母液卤水蒸发结晶成盐的过程中被新形成的盐类碎屑矿物和陆源碎屑矿物包裹,后期被母液中结晶的主体石盐胶结和沉积成岩成矿。论文对塔里木库车盆地西缘却勒—阿瓦特构造带的温宿盐场和却勒盐丘推覆体含盐系地层剖面进行了系统矿物学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发育石盐,硬石膏、白云石等主要矿物,并首次在温宿盐场石盐层中发现了钾石盐,认为古盐湖在古新世—始新世已演化到钾盐析出阶段,指示了良好找钾前景。电子探针测得钾石盐Br含量为130×10-6~580×10-6,Br×103/Cl(w/w)值为0.28~1.23;石盐Br含量在同一样品不同测点及不同样品中呈现不同特征,部分Br含量低于检测限,部分含量介于60×10-6~220×10-6,Br×103/Cl(w/w)值为0.10~0.37,反映了库姆格列木群盐岩为海陆混源环境下形成,部分石盐受后期重结晶或大气水的强烈淋滤。本论文的研究为确定盐岩物质来源及成盐环境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我国后续深层找盐找钾工作和钾盐资源的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
张玉淑,高东林,时林,刘永,张西营,李宝兰[6](2013)在《云南思茅盆地勐腊含盐带盐泉水化学特征与找钾研究》文中认为云南思茅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盐盆地,勐腊含盐带位于思茅盆地的南部,是盆地内最具找钾前景的区域。本次研究在勐腊含盐带内共采集到11件盐泉水样,分析研究了样品中寻找钾盐的诸项指标,包括钾、镁元素和几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各种水化学特征系数值的变化。其中钾元素、镁元素、微量元素溴以及溴氯系数(Br×103/Cl)等能够指示成盐过程卤水的浓缩演化阶段。勐腊含盐带成盐卤水总体上呈由北向南逐渐浓缩的趋势,含盐带南段成盐卤水的浓缩阶段晚于含盐带北段,南段成钾条件优于北段。再结合盐泉水的矿化度及其它一些水化学特征,指出勐腊含盐带北段的盐井村与南段的磨整村为钾盐矿异常点,南奔(老寨)有找钾远景。
韩冬[7](2013)在《兰坪—思茅盆地钾盐矿床的成钾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兰坪-思茅盆地勘察开发工作起步较早,采盐历史悠久,盐矿资源丰富,是国内最有找钾远景的地区之一。其中,勐野井钾盐矿床是我国唯一具有开采价值的固体钾盐矿床。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兰坪-思茅盆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结合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探讨了控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成盐层位等地质相关问题,着重开展了兰坪-思茅盆地与泰国呵叻盆地成钾特征对比研究,深化了对钾盐成矿规律的理解,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兰坪-思茅盆地属于陆内裂谷型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强烈的火山活动裂陷期(T2-T3)、火山活动停止后陆内断陷期(J-K)以及早第三纪的干化成盐期等演化阶段后,在中始新世末,古亚洲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强烈碰撞,致使盆地受挤封闭、消亡。成钾成盐时期主要发生在裂谷演化后期。且裂谷封闭后,印度板块继续俯冲,该区受到大规模走滑和逆冲、推覆等强烈的陆内改造。(2)火山岩、古盐以及风化盐均提供部分物质来源,残留古海水、深部地下卤水以及陆源水体也为该区钾盐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3)晚三叠世兰坪-思茅盆地古新世为陆相湖泊沉积,且划分出三个大相、五个相和八个亚相。且盐类属陆相环境的浅卤水盐湖及干盐湖晶间卤水沉积。(4)兰坪-思茅盆地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区。勐野井组年代可能为白垩纪中晚期,形成了三个主要成盐期,最佳成盐期位于最为干旱的底部,且推断勐野井组沉积时期气候总体干旱,但变化较大,存在三个极端干旱气候时期:勐野井组底部(剖面780-930m,以碳酸盐、氯离子、钾离子和钠离子含量高、化学风化指数低、氧同位素偏重为特征);勐野井组中部(剖面300-390m,总体以碳酸盐、氯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和MgO/CaO值含量高、以及化学风化指数相当低为特征);勐野井组顶部(剖面30-150m,以碳酸盐、氯离子、钾离子和钠离子含量高、化学风化指数低、氧同位素偏重为特征)。综合多种钾盐成矿要素研究,并通过对成钾演化过程的探讨,最终对盆地中盐类物质的地球化学特征、钾盐成因类型、形成机理和钾盐沉积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该地区找钾工作提供了借鉴。
李善平,马海州,陈有顺,王生祖,李五福,王钦元[8](2010)在《老挝万象盆地钾盐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的成因》文中研究指明老挝万象盆地钾镁盐矿主要富集在塔贡组下段膏盐中,主要由石盐岩、光卤石、钾石盐、含光卤石钾石盐及少量溢晶石等组成,属单层结构类型。钾镁盐矿中的微量元素Br、Rb和氯化物有直接的关系,是在万象盆地内找钾的直接标志,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原始盐溶液的浓缩发展过程。而Sr、B地球化学性质稳定,随卤水浓度的增高而富集在卤液中,可间接指示含钾的层位。证实了万象盆地的卤水来源于南部呵叻盆地,并有地表水体及深部卤水补给的可能性。研究万象盆地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丰富古代固体钾盐成矿理论、指导兰坪-思茅盆地蒸发岩研究及找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强利刚,李强,宋宪生,惠争卜,于宏伟,李亚锋[9](2019)在《老挝万象盆地钾盐矿床溴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认为老挝万象盆地钾镁盐矿主要富集在塔贡组中段及下段膏盐中,矿石主要由钾石盐、光卤石、溢晶石、石盐及少量水氯镁石组成。钾镁盐矿中的微量元素Br和氯化物有直接关系,是万象盆地内找钾的重要标志,其含量变化指示了原始盐溶液的浓缩和淡化过程。文章介绍了万象盆地钾盐矿床的地质矿产特征,总结了钾盐矿Br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万象钾盐矿床的成因,对丰富古代固体钾盐成矿理论及找钾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李娜[10](2020)在《四川西昌地区温泉及盐泉的特征及成因》文中提出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通常可以反映地下水循环中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地热过程。本文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四川西昌地区的温泉和盐泉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地下水循环中物质迁移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提供我国钾盐资源的找矿远景。四川西昌地区位于康滇地轴北部,地貌复杂,山势高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壳活动频繁,断裂带纵横交错,泉水众多,地处滇藏地热带边缘。研究区出露有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层,岩性为碎屑岩、碳酸盐岩、白云岩,还有大量花岗岩。研究区水样分为盐源县盐泉(S1S7)和温泉(S8S20),分析它们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总结成因模式。泉水δ2H和δ18O表明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补给温度为-45℃、补给高程约为22073069m;用226Ra-222Ra法得出的地下水年龄为51153a,结果偏大可能是测量误差导致的。盐源县的9个泉水和卤水水样(S1S7、BJ、W02)可以分为TDS为311.69g/L的Cl-Na型卤水、TDS为55.7789.43 g/L的Cl-Na型盐泉、TDS为1.17 g/L的Cl-Na型微咸泉和TDS为0.260.56 g/L的以HCO3-Ca、HCO3·SO4-Ca·Mg型为主的淡水泉。水样的特征系数显示盐泉和卤水都属于溶滤型,且指示研究区基本不具有找钾前景。泉水的盐分主要来源于石盐、方解石、石膏和白云石等矿物的溶滤。盐泉的形成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山区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地下水经历较浅和较深的地下径流并且溶滤含盐地层或者盐矿,使其矿化度升高,在地形较低处汇集出露地表成泉。温泉(S8S20)的温度为24.162.4℃、TDS为1537070 mg/L、pH是6.49.6。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Na、HCO3-Na和SO4-Na型。根据温度和TDS可将温泉分为三类:中低温微咸泉(S12、S14、S17、S19,S12)和中低温淡水泉(S8、S9、S10、S11、S13、S15、S16、S20)以及常温淡水泉S18。研究区的热水循环深度为8163233m,温泉的热储温度为42119℃,冷热水混合比例为79%92%。温泉的成因模式可概括为:地下水在周围山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之后,经历深循环获得地热增温之后,汇集于断层带,受断层的阻挡上升于地形低处出露地表成泉;或者沿着断层形成的通道出露地表成泉。
二、云南思茅地区石盐、钾盐矿床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找钾标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思茅地区石盐、钾盐矿床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找钾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1)东特提斯域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地构造背景 |
2 勐野井钾盐成矿时代 |
3 钾盐成矿的物质来源和模式 |
4 勐野井钾盐的后期改造与次生钾盐形成 |
5 结论 |
(2)思茅盆地侏罗纪区域成盐找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钾盐研究现状 |
1.2.2 我国钾盐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概论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2.1.1 断裂构造及构造单元划分 |
2.1.2 思茅盆地的演化历史 |
2.2 地层特征 |
2.2.1 三叠系 |
2.2.2 侏罗纪 |
2.2.3 白垩系 |
2.3.4 古近系 |
3 区域含盐特征及侏罗纪岩相古地理 |
3.1 滇西南特提斯成盐区概述 |
3.1.1 特提斯构造演化 |
3.1.2 滇西特提斯成盐区 |
3.2 思茅盆地及邻区主要含盐地层特征 |
3.2.1 上三叠统歪古村组(T3w) |
3.2.2 侏罗系 |
3.2.3 古新统勐野井组(E1m) |
3.3 侏罗系岩相古地理 |
3.3.1 早侏罗世漾江期 |
3.3.2 中侏罗世和平乡期 |
3.3.3 晚侏罗世坝注路期 |
4 成盐成钾条件分析 |
4.1 古构造条件 |
4.1.1 漾江期古构造状况 |
4.1.2 和平乡期古构造状况 |
4.2 古地理条件 |
4.3 古气候条件 |
4.3.1 全球侏罗纪古气候演化 |
4.3.2 岩性、化石指示标志 |
4.3.3 ωFe2O3/ωFeO 比值 |
4.4 古纬度条件 |
5 勐野井钾盐矿矿床特征及成盐时代探讨 |
5.1 勐野井组含盐层研究概况及地层特征 |
5.1.1 勐野井组含盐层研究概况 |
5.1.2 勐野井组储盐地层特征 |
5.2 勐野井矿区区域地质特征 |
5.3 盐层构造特征 |
5.3.1 盐体变形现象 |
5.3.2 盐构造作用 |
5.4 勐野井钾盐矿矿物组合 |
5.4.1 矿物组合 |
5.4.2 钾石盐的组合特征 |
5.5 地球化学特征 |
5.5.1 微量元素 |
5.5.2 重金属元素 |
5.5.3 Sr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5.4 包裹体测温 |
5.6 地球物理特征 |
5.6.1 重力异常特征 |
5.6.2 MES(高精度电磁频谱探测)探测响应特征 |
6 侏罗纪盐泉水化学特征 |
6.1 盐泉成因类型 |
6.2 盐泉水质类型及成因浅析 |
6.3 水化学异常评价方法 |
6.4 盐泉分布特点及分区水化学特征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红层地下水的研究 |
1.2.2 泉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的研究 |
1.2.3 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特色与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盆地形成演化 |
2.2.1 前奥陶纪基底构造阶段 |
2.2.2 古生代地槽建造阶段 |
2.2.3 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
2.2.4 新生代山间盆地建造阶段 |
2.3 区域地质条件 |
2.3.1 地层 |
2.3.2 构造 |
2.3.3 地热地质 |
2.3.4 盐矿地质 |
2.4 水文地质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泉水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3.1 泉水基本特征 |
3.2 泉水水化学基本特征 |
3.2.1 研究区水样测试 |
3.2.2 综合指标 |
3.3 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3.3.1 补给来源 |
3.3.2 补给区高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泉热储温度研究 |
4.1 地下热储温度 |
4.1.1 阳离子地热温标 |
4.1.2 SiO_2地热温标 |
4.1.3 流体-矿物平衡图解法 |
4.2 冷热水混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泉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和微量元素特征 |
5.1 泉水主要离子来源 |
5.1.1 石盐溶解 |
5.1.2 碳酸盐和石膏溶解 |
5.1.3 钾盐层及找钾预测 |
5.2 微量元素 |
5.2.1 氟元素(F) |
5.2.2 锶元素(Sr) |
5.2.3 硅元素(Si) |
5.2.4 锂元素(Li) |
5.2.5 铁元素(Fe) |
5.3 泉水稀土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5.3.1 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
5.3.2 稀土元素的无机形态 |
5.3.3 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芒卡咸温泉钙华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 |
6.1 钙华沉积特征 |
6.2 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泉水的形成机制 |
7.1 温泉循环模式 |
7.2 咸温泉和盐温泉循环模式 |
7.3 盐泉循环模式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兰坪-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盐类矿床的发育特征 |
2.1 盐类资源的主要产地 |
2.2 盐类资源的主要矿物组合特征 |
2.3 盐类资源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合特征 |
2.4 钾盐的资源量 |
2.5 与呵叻盆地钾盐成矿特征对比 |
3 现存的主要问题 |
4 主要认识和结论 |
(5)盐岩矿物微量元素对思茅和库车盆地盐矿成盐环境的限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 |
1.2.1 矿物原位微区分析现状 |
1.2.2 盐岩矿物分析方法现状 |
1.2.3 钾盐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2.4 思茅盆地盐岩研究现状 |
1.2.5 库车盆地盐岩研究现状 |
1.2.6 现存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及创新点 |
1.4.1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介绍及开发 |
2.1 显微镜观察及包裹体识别 |
2.2 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
2.3 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 |
2.4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 |
2.4.1 石盐矿物元素测试方法开发流程 |
2.4.2 白云石矿物元素测试方法 |
2.5 电子探针原位微区分析方法 |
2.5.1 微量元素测试现状 |
2.5.2 石盐和钾石盐矿物元素含量测试方法开发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思茅盆地盐岩矿物特征研究 |
3.1 兰坪—思茅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
3.1.1 区域构造概况 |
3.1.2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 |
3.1.3 区域地层概况 |
3.1.4 区域岩浆岩概况 |
3.1.5 区域盐类资源概况 |
3.1.6 侏罗纪成盐成钾环境 |
3.2 磨黑地区L2井地质概况 |
3.3 勐野井地区MK-1井地质概况 |
3.4 样品背景 |
3.5 岩相学特征 |
3.6 石盐矿物学及包裹体特征 |
3.7 石盐矿物元素含量特征 |
3.8 石盐中Br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
3.9 石盐中K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
3.10 成矿模式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库车盆地盐岩矿物特征研究 |
4.1 库车盆地地质背景 |
4.1.1 区域构造概况 |
4.1.2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 |
4.1.3 区域地层概况 |
4.1.4 区域含盐概况 |
4.2 样品背景 |
4.2.1 温宿盐场盐丘 |
4.2.2 却勒石膏矿 |
4.2.3 却勒盐丘推覆体 |
4.2.4 东秋里塔格塔吴背斜 |
4.3 矿物组合特征及指示意义 |
4.4 矿物元素含量特征及指示意义 |
4.5 Sr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4.6 钾石盐矿物的发现与找钾潜力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成果 |
(7)兰坪—思茅盆地钾盐矿床的成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 |
1.2 兰坪-思茅盆地钾盐的研究现状 |
1.2.1 兰坪-思茅钾盐的勘察历史 |
1.2.2 兰坪-思茅钾盐成钾特征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工作量以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二章 兰坪-思茅盆地地质概况 |
2.1 兰坪-思茅盆地自然地理概貌 |
2.2 兰坪-思茅盆地的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地层岩性简述 |
第三章 研究区的成钾特征 |
3.1 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
3.1.1 火山岩、古盐以及风化盐 |
3.1.2 古海水 |
3.1.3 陆源水体 |
3.1.4 深部地下卤水 |
3.2 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简述 |
3.2.1 古构造对岩盆沉积的控制 |
3.2.2 后期构造对盐盆的破坏以及保存 |
3.3 矿床形成的沉积相古地理条件 |
3.3.1 兰坪-思茅盆地勐野井组湖泊沉积相的简述 |
3.3.2 勐野井沉积相、相序 |
3.4 矿床形成的古气候、古纬度简述 |
第四章 兰坪-思茅盆地含盐带水化学分析 |
4.1 水化学特征概述 |
4.2 水化学成分分析 |
4.3 Na-Cl-Br体系分析 |
4.4 地表水以及盐泉水化学特征小结 |
第五章 兰坪-思茅盆地与呵叻盆地对比研究 |
5.1 构造背景对比 |
5.2 成盐时代对比 |
5.3 物质来源与成盐环境对比 |
5.4 两盆地钾盐矿床特征对比 |
5.4.1 矿物组成对比 |
5.4.2 卤水演化对比 |
5.4.3 沉积旋回和成盐期次对比 |
5.4.4 含盐系的沉积特征对比 |
5.5 Br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5.6 兰坪-思茅盆地与呵叻盆地对比的意义 |
第六章 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8)老挝万象盆地钾盐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的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钾盐矿床的地质矿产特征 |
2.1 地层 |
2.2 钾镁盐矿的特征 |
3 钾盐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1 溴 (Br) |
3.2 铷 (Rb) |
3.3 锶 (Sr) |
3.4 硼 (B) |
4 钾盐矿床的成因 |
5 兰坪-思茅盆地找钾对比研究 |
6 结语 |
(9)老挝万象盆地钾盐矿床溴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含矿岩系 |
2.2 矿体地质特征 |
2.3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
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1 溴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性 |
3.2 石盐中的Br |
3.3 钾石盐中的Br |
3.4 光卤石中的Br |
3.5 Br的地球化学趋势 |
3.6 利用Br建立找矿标志 |
4 矿床成因 |
5 结论 |
(10)四川西昌地区温泉及盐泉的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温泉的研究现状 |
1.2.2 卤水及盐泉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科学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象 |
2.1.3 河流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及岩性 |
2.2.2 构造 |
2.2.3 区域地热地质概况 |
2.3 泉水基本特征 |
2.3.1 盐源县盐泉 |
2.3.2 贡嘎神汤(海螺沟温泉) |
2.3.3 草科温泉 |
2.3.4 金河温泉 |
2.3.5 河西温泉 |
2.3.6 利宾花园温泉和川兴温泉 |
2.3.7 竹核温泉 |
2.3.8 庆林温泉 |
2.3.9 喜德温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泉水的水化学特征 |
3.1 温泉的水化学特征 |
3.1.1 主要组分及水化学类型 |
3.1.2 次要组分 |
3.1.3 微量组分 |
3.1.4 特征组分 |
3.1.5 综合指标 |
3.2 盐源盐泉的水化学特征 |
3.2.1 主要组分及水化学类型 |
3.2.2 次要组分及微量元素 |
3.2.3 综合指标 |
3.2.4 离子特征系数 |
3.2.5 盐分来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泉水的同位素特征 |
4.1 补给来源 |
4.2 补给高程 |
4.3 补给温度 |
4.4 地下水年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泉水的成因 |
5.1 温泉的成因 |
5.1.1 热储温度 |
5.1.2 循环深度 |
5.1.3 冷热水混合 |
5.1.4 温泉成因模式 |
5.2 盐泉的成因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云南思茅地区石盐、钾盐矿床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找钾标志(论文参考文献)
- [1]东特提斯域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进展[J]. 王立成,刘成林,沈立建,伯英. 地质学报, 2018(08)
- [2]思茅盆地侏罗纪区域成盐找钾研究[D]. 焦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3]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张彧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兰坪-思茅盆地钾盐成矿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苗忠英,吕苑苑,高磊,刘松. 资源与产业, 2017(03)
- [5]盐岩矿物微量元素对思茅和库车盆地盐矿成盐环境的限定[D]. 邵春景. 南京大学, 2020
- [6]云南思茅盆地勐腊含盐带盐泉水化学特征与找钾研究[J]. 张玉淑,高东林,时林,刘永,张西营,李宝兰. 盐湖研究, 2013(02)
- [7]兰坪—思茅盆地钾盐矿床的成钾特征研究[D]. 韩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8)
- [8]老挝万象盆地钾盐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的成因[J]. 李善平,马海州,陈有顺,王生祖,李五福,王钦元. 地质通报, 2010(05)
- [9]老挝万象盆地钾盐矿床溴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J]. 强利刚,李强,宋宪生,惠争卜,于宏伟,李亚锋. 矿产勘查, 2019(12)
- [10]四川西昌地区温泉及盐泉的特征及成因[D]. 李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