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效能(论文文献综述)
黄雨晴[1](2021)在《图书馆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的影响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图书馆作为本科生的“第二课堂”,在高校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高校图书馆丰富的研究成果表明高校图书馆的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有积极影响,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缺乏,在实践领域也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立足中国高等教育背景,考察高校图书馆对本科生学习成果的影响。本研究以实证的方式调研国内一所服务相对规范的S大学图书馆,调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考察S大学本科生图书馆利用情况;二是探讨图书馆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的积极影响;三是探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研发现,一是S大学本科生对图书馆的整体及各项服务的利用情况较好,满意度较高,但本科生阅读积极性不高,与馆员的互动有待提升;二是图书馆利用频率、自习时长、借阅量对本科生学习成果有显着正向影响;三是图书馆不同服务的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四是在本科生和教师的感知中,图书馆在提高信息素养能力上承担重要角色;五是当前图书馆缺少完整长效的本科生学习成果评估机制。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及实地观察,认为上述结论的产生原因可能是:一方面,优质资源及多样化课程助力本科生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空间建设与阅读推广融合发展模式激发本科生阅读能力;高影响力活动潜移默化促进本科生团队合作能力;馆员育人情怀提升本科生批判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本科生对图书馆有效利用的主动性不足;高校缺少对图书馆学习成果评估体系的统筹设计。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继续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最大化,引导本科生高效阅读;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着力培养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加强智慧化建设,重视图书馆空间规划与设计;促进寓教于乐,开展多元化高影响力活动;提升馆员专业素养,打造高素质馆员队伍;引导本科生主动提升对图书馆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图书馆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影响的评估体系。最终实现图书馆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的正向影响发挥价值的最大化。
赵娜[2](2020)在《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当前,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深入地挖掘高校图书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动地发挥和释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类型之一,不仅具有文献信息收集、管理、保存、传递等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还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从这些基础性功能中延伸出来的。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适应时代发展上不谋而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无论是古代“书院藏书楼”还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实际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未间断。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着育人意识不强;馆藏资源满意度低;服务示范效果不明显;环境熏陶效果欠佳;功能实践不畅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功能认识尚未到位;馆藏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馆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育人合力机制尚未形成。为充分地挖掘和释放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其次,要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再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第四,要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最后,要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该论文有图23幅,表有2幅,参考文献101篇。
鞠美杉[3](2020)在《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在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图书馆扮演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为依托,是高校培养人才、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对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研究进行宏观概述。针对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进行研究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调查与案例研究,对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理念、育人效果、如何更好融入“三全育人”体系进行探讨。针对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途径,分别从环境育人、知识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五种途径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大环境下,图书馆一方面延续着它的传统收藏与保存文献的功能;另一方面,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也得到大大的拓展与延伸。未来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不再将局限于“高校城墙”内部,而应坚持终身教育观,拥有国际视野、立足于服务社会,实现育人功能的超越。通过案例学校育人现状,从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理念与发展战略出发,创新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新途径。针对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融入人工智能创新理念,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应用价值。同时提高高校图书馆对人精神的塑造、人文素养与道德品德等隐形知识的管理。并为未来实现“无人”图书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意见和建议。最后总结出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是以需求为本、行动导向、宏观视角而发展。既改良了高等教育中图书馆的单一作用,又超越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在教育功能中“工具论”的狭隘认识。
马白雪[4](2020)在《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步伐,高校在传统德育教学的基础上应注入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鉴于隐性德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创新突破口,促进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论文以GSDATA.CN大数据分享平台上2018年9月高校微信榜单为依据,选取排名靠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各10所,并将这20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首先,对这20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指标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20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文本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为行为类、精神类、物质类和制度类四类,对这四类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并运用Python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和情感分析,从中找出目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对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指标性和文本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分析,目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隐性德育课程影响要素方面,施教主体团队建设不完善,与受教主体互动不足;对受教主体的针对性弱,因材施教效果差;德育环境氛围营造不浓厚。二是在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内容方面,校外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足;校内德育资源开发力度不深,覆盖范围不广,利用效度不高;开发隐性德育课程资源时存在文本困境。三是在隐性德育课程构建路径方面,人本主义色彩缺少;功能设置不完善;多方互动不充分;传播效果不理想。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现存问题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以期为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隐性德育课程提供更有效的对策建议。最后,从重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影响要素,丰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资源内容和架设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多种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实践指导。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建华[6](2019)在《新技术环境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技术发展的现代,新的环境、新的需求使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传统的学术研究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走向复杂的多种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图书馆过去五年的变化超过前面一百年所带来的变化,而高校图书馆本身又面临诸多劣势,低层次阵地服务应接不暇、经费少且趋于减少、人员队伍水平低、理念与观念的传统、落后、对环境以及环境变化的被动依赖与应对,高校图书馆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时期,原有传统的管理模式、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已经无法适用新时代的发展变革需求,图书馆转型发展必然孕育着机遇和挑战。本论文对新技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进行国内外理论综述,分析目前国内外环境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研究中的重点、难点与存在问题为背景研究,首先重点对新技术环境理论、管理体系理论和要素构成以及之间的内在发展规律、趋势进行横向纵向说明与剖析,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其次以S图书馆为案例,对管理发展现状一一对应分析;一方面用调查研究法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战略管理为调研数据进行对标分析,找出S图书馆基于内外环境变化战略层管理的优势与劣势,用理论方法结合实践,将环境因素内化为组织机体发展的内生源动力,形成机体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用比较研究法,基于业务链接的组织机构管理层本身,以国内985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调研数据与S图书馆对标分析,构建各业务运行管理组织能力成熟度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找到组织机体成长的核心动力,不断优化并促进组织生长、发展。
许春荣[7](2019)在《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现途径及其服务创新策略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要求高校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改善用户作业空间质量,由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式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空间。图书馆不仅要打破传统以馆藏为中心的布局模式,重新开发利用闲置的或利用率较低的空间资源,满足到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要完善虚拟空间建设,满足非到馆用户的时效性和便利性需求。而高校图书馆基于再造后的空间进行服务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缩短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提高图书馆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宣传力度,有助于图书馆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馆舍空间的变革与变革后的空间服务进行调研,结合用户相关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心理学、建筑美学等相关理论,提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现途径,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又玄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以图书馆用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进行辅助分析后,提出又玄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设想,并从再造后空间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策略。
王振宇[8](2019)在《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研究 ——以南京A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推进先进思想传播的教育责任,是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但在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德育教育活动不被重视、德育教育方式单一、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与当前高校倡导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理念不相符。因此,在当前高校教育环境下,开展关于高等图书馆德育教育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立足于高校图书馆功能拓展的需要和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从南京A大学图书馆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学科综合等方法,对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相关概念和内容进行阐述,找到研究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理论支撑。再根据问卷调查、业务数据和阅读推广活动的汇总分析结果,从大学生的使用情况和图书馆服务管理的双向视角,寻找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措施。高校图书馆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需要明确德育教育的定位,尽快转变传统的工作观念,加强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运用图书馆的文化载体优势和网络信息优势,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去,在文献信息服务和阅读推广活动中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邵安华[9](2019)在《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这导致许多在校大学生在人生的理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上呈现出困惑和淡漠的状况,尤其在思想道德上出现一些滑坡现象。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科学指导,对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新任务。因此,如何提高图书馆德育功能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大学德育包括对道德的认知、情感的塑造、意志力的培养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它涵盖基本道德和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基础的行为规范教育。而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具有“隐蔽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使他们通过在图书馆的理论学习及德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其道德素养。高校图书馆具有道德教化、心理疏导、情操陶冶以及人生观重塑等多种功能。高校图书馆德育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社会性、多样性、全程性、灵活性和广泛性,这些特点表现在图书馆的读者借阅、交流沟通、读者教育等多个方面。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发挥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课堂的重要补充;既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理想场所。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发挥和德育水平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者对高校图书馆德育认知不足、软硬件配置落后及信息化进程滞后、图书馆德育服务理念欠缺,图书馆德育功能宣传不够。提升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水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校为场域,以图书馆为主体,以德育为论域,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和目标,既要提升教育者对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认知水平,又要扩充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德育资源;既要丰富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内容,又要构建图书馆读者自主服务体系,从优化图书馆德育功能资源的配置和建设图书馆德育人文的环境方面来改善高校图书馆德育环境,切实提升图书馆德育功能的水平。
赵癸萍[10](2017)在《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风是学习、治学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学风的内核是蕴藏在学习中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学风的外显是人们学习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群体氛围。学风弥漫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学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共同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学风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校风的两大核心构成。大学生学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交叉与融合,与学风建设在思维取向、实施主体和衡量方法方面存在差异,可适度区分。探究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须沿着学习、大学生学风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维脉络,层层深入、多维探查。学习的本质观呈现知识习得、意义建构、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大学生学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归结为学习的氛围、学术的文化和学习的价值三层本质。从不同视角看,大学生学风教育在行为层面是学习行为的规范,在环境层面是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学术层面是学术文化的传承,在精神层面是学习价值的引领,呈现出多维本质,具有导向性、建构性、自主性、互动性、养成性、潜隐性和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学风教育具备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讲求自强不息、勤勉治学、学思结合、诚信笃实和学以致用风气,从传统文化脉络框定了学风教育的部分核心内容,也铸就了我国古代崇尚学习者勤奋刻苦、克服一切困难的主导旨趣,对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热情的培养关注不太多。现代西方的学风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秉持交互决定论思想,高度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并探讨学习道德的自我开脱;终身学习教育理论将学习作为生存的基本手段,倡导终身学习思想和建设学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提倡协作式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极大扩充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弥补了我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的部分缺陷。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和注重解放思想,奠定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构成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支柱性理论。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学风呈现主流积极向上,但局部问题较为严重的现状。从积极方面看,大学生群体确立了较高远的学习目标,具备较正确的学习认知,对学习诚信遵守较好,具有较端正的学习态度,总体状况积极良好。从消极方面看,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学习价值观尚存在偏差,对学习诚信的立场偏轨,学习行为的自律匮乏。总体而言,大学生学风呈现自发性、分化性、失范性和从众性的特征。针对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各高校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呈现积极成果与消极问题共存局面。高校不同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学风教育,但学工队伍、教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等不同系统间力量缺乏整合。各高校的大学生学风教育体制机制在逐步建立,但长效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学风教育的活动较为丰富,学生总体感受与评价中等偏上,但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内在价值的引领,教育方法难脱呆板陈旧的嫌疑。从内容构成角度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依据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全国131所高校学风内容的语义归纳,本研究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和竞争态势教育是进取学风的主要教育内容。诚信价值教育、诚信品质教育、诚信法制教育和诚信实践教育是诚信学风的主要内容。求是精神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严谨风格教育构成了严谨学风的主要内容。开拓意识教育、创造精神教育和质疑精神教育构成了创新学风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的广阔思想内涵,凸显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主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从途径拓展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主体互动,实现对大学生学习价值的外在启发与内在反思;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协同一致,实现教育者的力量整合,改善教育力量分散的不良教育现状;通过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扩展教育形式和覆盖面;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避免学校孤军作战的不良局面。从机制创新看,要建立和健全学业指导机制、学业评价机制、学业激励机制、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淘汰机制,建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制度的执行力。从教育方法看,可以采用启迪法、示范法、规范法、竞争法和渗透法等多种方法,削弱大学生的抗拒心理,丰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运用。从环境优化看,大学生学风教育要重点优化宿舍、班级、校园和社会四大区域,提升学风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融入度,阻断不良学习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良性的学习外部环境。
二、论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效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效能(论文提纲范文)
(1)图书馆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的影响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统计分析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借鉴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校图书馆 |
(二)本科生学习成果 |
(三)本科生学习成果评估 |
二、理论借鉴 |
(一)教育目标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设计 |
(一)评估指标 |
(二)调研内容 |
(三)研究假设 |
二、研究过程 |
(一)样本选择及描述 |
(二)问卷调研 |
(三)访谈调研 |
第四章 图书馆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影响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S大学本科生图书馆利用情况 |
(一)本科生对图书馆整体利用情况 |
(二)本科生对图书馆各项服务利用情况 |
二、图书馆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的积极影响 |
(一)利用频率、自习时长、借阅量对本科生学习成果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
(二)图书馆资源和课程促进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 |
(三)图书馆空间促进本科生阅读能力提升 |
(四)图书馆活动促进本科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 |
(五)图书馆馆员服务促进本科生批判思维能力提升 |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本科生阅读积极性不高 |
(二)本科生与馆员之间互动较少 |
(三)图书馆缺少本科生学习成果评估机制 |
四、结果讨论及原因分析 |
(一)优质资源及多样化课程助力本科生提升信息素养能力 |
(二)空间建设与阅读推广融合发展模式激发本科生阅读能力 |
(三)高影响力活动潜移默化促进本科生团队合作能力 |
(四)馆员育人情怀引领本科生批判思维能力 |
(五)本科生对图书馆有效利用的主动性不足 |
(六)高校缺少对图书馆学习成果评估体系的统筹设计 |
第五章 图书馆利用促进本科生学习成果提升的改进策略 |
一、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最大化,引导本科生高效阅读 |
(一)明确本科生需求,保障馆藏资源丰富性 |
(二)建设数字图书馆,填充本科生碎片化时间 |
(三)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
二、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着力培养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 |
(一)促进信息素养课程教师与学科教师合作 |
(二)建设高水平信息素养课程师资团队 |
三、加强智慧化建设,重视空间规划与设计 |
(一)重视规划和服务效能的持续增值 |
(二)促进空间服务的现代化和智慧化 |
(三)打造书香萦绕的空间学习氛围 |
四、促进寓教于乐,开展多元化高影响力活动 |
(一)鼓励引导本科生积极加入志愿者团队 |
(二)持续推进以育人为目的的导读活动 |
五、提升馆员专业素养,打造高素质馆员队伍 |
(一)提升馆员主动服务意识 |
(二)提升馆员专业技能水平 |
六、引导本科生主动提升对图书馆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
(一)提升本科生对图书馆利用的主动性 |
(二)为本科生有效利用图书馆提供方法指导 |
七、完善图书馆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影响的评估体系 |
(一)建立专门评估部门,保证评估周期性和持续性 |
(二)加强图书馆与各学科合作,预设明确的本科生学习成果 |
(三)开发多元化评估方法,挖掘本科生真实学习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调查问卷 |
附录 B:针对本科生代表的访谈提纲 |
附录 C:针对副馆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 D:针对教师的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2)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
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关问题概述 |
2.1 高校图书馆及其功能 |
2.2 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2.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考察 |
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应然定位 |
3.1 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 |
3.2 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 |
3.3 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 |
3.4 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 |
3.5 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 |
4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调查 |
4.1 关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卷调查 |
4.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
4.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分析 |
5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
5.1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 |
5.2 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 |
5.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
5.4 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 |
5.5 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案例实证-以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书香校园,悦读人生”读书节为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育人功能 |
(二)高校图书馆 |
(三)三全育人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 |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
(三)理论的创新 |
第二章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调查 |
一、案例学校图书馆现状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途径 |
(一)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环境育人 |
(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知识育人 |
(三)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管理育人 |
(四)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服务育人 |
(五)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活动育人 |
三、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育人效果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超越——不局限于“高校城墙”的图书馆 |
一、高校图书馆坚持终身教育观 |
(一)终身教育观是国家政策的导向 |
(二)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为终身教育建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
二、高校图书馆立足于社会服务 |
三、高校图书馆的国际视野 |
(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校图书馆国际文献交换 |
(二)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高校图书馆的共享资源利用 |
第四章 创新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新途径 |
一、提升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的现代创新理念 |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 |
(一)现有阶段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刷卡入馆存在的问题 |
(二)人工智能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及应用价值 |
三、提高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育人功能 |
(一)隐性知识的界定 |
(二)隐性知识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积极作用 |
(三)国外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经验 |
(四)隐性知识管理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启示 |
四、实现未来“无人”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 |
(一)未来“无人”图书馆理念的提出 |
(二)未来“无人”图书馆的育人服务 |
(三)实现未来“无人”图书馆育人服务的具体措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国家重视新媒体发展的政策导向 |
1.1.2 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增强的发展趋势 |
1.1.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低效的现实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隐性德育课程及其资源研究现状 |
1.3.2 关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现状 |
1.3.3 关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隐性德育课程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分析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德育 |
2.1.2 隐性课程 |
2.1.3 隐性德育课程 |
2.1.4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
2.1.5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2.2 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理论基础 |
2.2.1 基础理论 |
2.2.2 知识借鉴 |
2.4 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在联系 |
第三章 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
3.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指标性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析 |
3.1.1 头像 |
3.1.2 自定义菜单 |
3.1.3 WCI指数 |
3.1.4 粉丝及其数量 |
3.1.5 多平台同主体账号 |
3.1.6 原创性 |
3.1.7 活跃度 |
3.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文本性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析 |
3.2.1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数据统计 |
3.2.2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词频分析 |
3.2.3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情感分析 |
3.3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
3.3.1 隐性德育课程影响要素方面 |
3.3.2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内容方面 |
3.3.3 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路径方面 |
3.4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 |
3.4.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
第四章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
4.1 重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影响要素 |
4.1.1 加强施教主体团队建设 |
4.1.2 打造隐性德育环境 |
4.1.3 满足受教主体需求 |
4.2 丰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课程建设的资源内容 |
4.2.1 挖掘家庭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
4.2.2 拓宽学校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
4.2.3 延伸社会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
4.3 架设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多种路径 |
4.3.1 人文式的思想路径 |
4.3.2 多元式的生产路径 |
4.3.3 网状式的互动路径 |
4.3.4 渗透式的传播路径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 |
5.1.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
5.1.3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 |
5.1.4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对策建议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6)新技术环境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新技术环境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体系理论 |
2.1 环境理论研究背景 |
2.1.1 新技术演进 |
2.1.2 新技术要素构成 |
2.1.3 新技术对组织管理影响及作用 |
2.1.4 内部环境对组织管理的影响及作用 |
2.2 新技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体系理论 |
2.2.1 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
2.2.2 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的核心价值 |
2.3 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体系的培育 |
2.3.1 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的培育路径 |
2.3.2 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各要素的培育路径 |
2.3.3 培育路径的组织机构保障 |
3 S图书馆现状研究 |
3.1 S图书馆环境现状研究 |
3.1.1 S图书馆内部环境发展现状 |
3.1.2 S图书馆新技术应用现状 |
3.1.3 S图书馆整体发展纵览 |
3.1.4 基于专家、同行评议、评价对S图书馆发展的分析 |
3.2 S图书馆组织机构及变革现状研究 |
3.2.1 影响S图书馆组织机构及构成要素 |
3.2.2 S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作用及意义 |
3.3 S图书馆组织管理的影响及构成要素 |
3.3.1 S图书馆战略管理的影响要素 |
3.3.2 S图书馆功能作用对管理体系的影响 |
3.3.3 S图书馆组织管理的构成要素 |
4 S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对标分析与模型构建应用推进策略 |
4.1 S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战略环境对标分析 |
4.2 S图书馆组织机构与国内高校(985院校)对标分析 |
4.3 S图书馆业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创建 |
4.3.1 S图书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 |
4.3.2 S图书馆技术运维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 |
4.3.3 S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 |
4.4 S图书馆各业务能力模型应用与推进策略 |
4.4.1 S图书馆各业务能力成熟度评估 |
4.4.2 S图书馆各业务能力模型评估结果分析 |
4.4.3 S图书各组织机构推进策略构建 |
5 S图书馆组织管理体系的优化与提升的对策分析 |
5.1 S图书馆组织管理的核心价值与定位 |
5.2 S图书馆组织管理的优化与提升对策 |
5.2.1 S图书馆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构建 |
5.2.2 S图书馆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应用 |
5.2.3 S图书馆组织管理优化与提升对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7)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现途径及其服务创新策略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图书馆空间再造概述 |
第二节 其他相关理论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途径 |
第一节 预先调查分析了解用户需求 |
第二节 空间效能评估提高空间利用率 |
第三节 制定长远规划完善保障体系 |
第四节 合理规划空间立足长远发展 |
第五节 虚拟空间建设实现虚实互联 |
第三章 福建师范大学又玄图书馆空间再造之探索 |
第一节 又玄图书馆空间再造背景 |
第二节 又玄图书馆空间再造进展 |
第三节 又玄图书馆空间现状及用户需求调研 |
第四节 又玄图书馆空间再造设想 |
第四章 基于再造后空间功能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 |
第一节 结合学校特色打造空间服务品牌 |
第二节 打通虚实空间开展智慧融合服务 |
第三节 开展艺术文化服务提升用户艺术素养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存在不足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研究 ——以南京A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 |
一、国外研究情况 |
二、国内研究情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方法 |
二、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
三、案例分析研究方法 |
四、比较分析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研究重点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理论概述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 |
一、相关概念 |
二、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定位 |
三、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特殊性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内容 |
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
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
三、人生观教育 |
四、价值观教育 |
五、职业道德教育 |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过程 |
一、提高道德认识 |
二、确立道德信念 |
三、陶冶道德情感 |
四、锻炼道德意志 |
五、养成道德习惯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案例概况 |
一、部门概况 |
二、德育工作概况 |
第二节 调研情况和业务数据 |
一、调研情况 |
二、业务部门数据汇总 |
三、阅读推广活动概况 |
第三节 汇总结果分析 |
一、德育教育已有成效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完善措施 |
第一节 加强德育教育认识,加强实践指导 |
一、获得学校支持 |
二、加强理论内容学习 |
三、加强教育实践指导 |
第二节 在管理服务中贯彻德育教育理念 |
一、文化载体建设 |
二、教育能力提升 |
第三节 以阅读推广强化德育教育 |
一、平台建设 |
二、机制保障 |
三、发展目标 |
第四节 探索网络德育路径 |
一、构筑网络教育阵地 |
二、整合优势资源 |
三、有效利用自媒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论文创新点 |
2 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理论阐释 |
2.1 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阐释 |
2.2 高校图书馆德育的时代价值 |
2.2.1 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
2.2.2 高校德育课堂的重要补充 |
2.2.3 高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
2.2.4 高校素质拓展的理想场地 |
2.3 高校图书馆德育的优势特色 |
2.3.1 德育资源丰富 |
2.3.2 德育方法多样 |
2.3.3 德育形式独特 |
3 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3.1 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现状的问卷调查 |
3.1.1 高校图书馆调查样本基础分析 |
3.1.2 高校图书馆读者德育认识调查 |
3.1.3 高校图书馆德育资源供给与需求调查 |
3.2 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调查结果分析 |
3.2.1 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分析 |
3.2.2 大学生参与图书馆德育分析 |
3.2.3 图书馆德育功能供给与需求分析 |
3.3 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问题分析 |
3.3.1 高校图书馆德育认知不足 |
3.3.2 软硬件配置及信息化滞后 |
3.3.3 图书馆德育服务理念欠缺 |
3.3.4 图书馆德育功能宣传匮乏 |
4 提升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有效路径 |
4.1 提升高校图书馆德育认知 |
4.1.1 高度重视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 |
4.1.2 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德育意识 |
4.2 完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 |
4.2.1 优化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 |
4.2.2 优化高校图书馆德育资源 |
4.3 深化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 |
4.3.1 重视图书馆德育功能入馆培训 |
4.3.2 开展图书馆德育文献资源导读 |
4.3.3 倡导图书馆读者自主服务 |
4.4 优化高校图书馆德育环境 |
4.4.1 优化图书馆德育功能配置 |
4.4.2 建设图书馆德育人文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意义 |
(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
(二)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的内在需要 |
(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
(四) 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客观需要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路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特征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概念体系 |
(一) 学习与学风 |
(二) 学风与教风 |
(三) 学风与校风 |
(四) 大学生学风教育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体系 |
(一) 学习的本质 |
(二) 大学生学风的本质 |
(三)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基本特征 |
(一) 导向性 |
(二) 建构性 |
(三) 自主性 |
(四) 互动性 |
(五) 养成性 |
(六) 潜隐性 |
(七) 群体性 |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 |
(一) 自强不息 |
(二) 勤勉治学 |
(三) 学思结合 |
(四) 诚信笃实 |
(五) 学以致用 |
二、现代西方学风教育理论 |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 社会学习教育理论 |
(三) 终身学习教育理论 |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 |
(一) 理论联系实际 |
(二) 坚持实事求是 |
(三) 注重解放思想 |
第三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证调查 |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卷设计 |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调查实施 |
二、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和特点 |
(一)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
(二) 大学生学风的特点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和成因 |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施现状 |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题成因 |
第四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进取之风教育 |
(一) 理想信念教育 |
(二) 社会责任教育 |
(三) 科学发展教育 |
(四) 竞争态势教育 |
二、诚信之风教育 |
(一) 诚信价值教育 |
(二) 诚信品质教育 |
(三) 诚信法制教育 |
(四) 诚信实践教育 |
三、严谨之风教育 |
(一) 求是精神教育 |
(二) 科学态度教育 |
(三) 严谨风格教育 |
四、创新之风教育 |
(一) 开拓意识教育 |
(二) 创造精神教育 |
(三) 质疑精神教育 |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途径拓展 |
(一) 教师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相结合 |
(二)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
(三) 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 |
(四)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机制创新 |
(一) 建立学业指导机制 |
(二) 完善学业评价机制 |
(三) 改进学业激励机制 |
(四) 运用学业预警机制 |
(五) 引进学业淘汰机制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探索 |
(一) 启迪法 |
(二) 示范法 |
(三) 规范法 |
(四) 竞争法 |
(五) 渗透法 |
四、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环境优化 |
(一) 优化宿舍环境 |
(二) 优化班级环境 |
(三) 优化校园环境 |
(四) 优化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论文写作的故事 |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一: 全国高校学风汇总 |
附录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调查问卷 |
四、论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效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图书馆利用对本科生学习成果的影响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黄雨晴.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2]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赵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3]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 鞠美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D]. 马白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新技术环境高校图书馆组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刘建华.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7]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现途径及其服务创新策略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D]. 许春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研究 ——以南京A大学图书馆为例[D]. 王振宇. 南京工业大学, 2019(01)
- [9]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研究[D]. 邵安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7)
- [10]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D]. 赵癸萍.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