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民之母”绪方贞子(论文文献综述)
苗得阳[1](2021)在《21世纪以来日本的多边援助研究》文中提出多边援助指的是多边机构利用成员国的捐款、认缴的股本、优惠贷款及在国际资金市场借款或业务收益等,按照它们制定的援助计划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提供援助。多边援助在国际援助和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独特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就已经开始从借款国转变为重要的捐款国,多边援助历史悠久。而日本作为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多边援助贡献突出,在多边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下的发展合作委员会等多边组织中,日本均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日本管理理念和机制成熟。日本依赖和重视经济援助这一政策工具,经济援助在对外政策中占据较高的地位。2015年2月修订的《发展合作宪章》为当今日本多边援助的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指导。在管理机构中,日本外务省担任中心协调的角色,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承担着援助实施、评估与合作的工作,除此以外高校、民营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也扮演着积极合作的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以分析日本多边援助的历史、特点。日本的多边援助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从日本近几年多边援助和双边援助的情况来看,多边援助总额总体来说稳中有升。多边援助资金主要流向联合国机构或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以及地区发展银行这三大类多边组织。接收到来自日本的多双边援助最多的三个地区为中南亚地区、中东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地区。日本的多边援助领域则主要集中在人道主义和政府与公民社会援助。本文最后利用日本多边援助的评估体系进行案例分析,从政策的相关性,结果的有效性和过程的适当性三个维度对日本对联合国人的安全信托基金进行多边援助进行评估,证明文章观点并得出普适性的建议和结论,以此对日本多边援助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最终本文得出结论,日本的多边援助历史悠久,援助总额高,援助管理机制几经改革日趋完善,可以保证决策的有效落实。日本多边援助受到政治和公众的影响较大,战略定位之一是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提升国际形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援助的中长期目标不清晰,有效性和影响力仍需提升,同时需要根据日本外交政策的战略意图更加明确对国际组织多边援助的目标,向国民澄清和解释政策含义以及多边援助的必要性。
吴昊昙[2](2020)在《主要捐助国利益与国际组织的行动空间》文中提出由于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国际社会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为此建立的国际难民机制主要包括:联合国难民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UNHCR,以下简称"难民署")及其1950年规约(UNHCR’s 1950 Statute)、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联合国大会决
黄忠[3](2019)在《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文中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除了外交技巧和手法,它主要受到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战后之初,日本采取“吉田路线”,外交上对美依存,国内专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及冷战局势的变化,日本主动或被动地追求自主外交,基于安全保障、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等问题,拓展外交的对象与形式,弥补和修复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同时欲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从战后之初的被动外交到自主外交冲动,在此过程中,其对华外交处于怎样的位置、又有怎样的变化,便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大平正芳是战后日本着名政治家,出任第68代、69代内阁总理大臣,虽然执政时间不长,前后仅554天,但他长期处于自民党及其政权的中枢位置,尤其是历任池田勇人内阁、田中角荣内阁的外务大臣,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他处在战后日本政治、外交转型期,经历了中日邦交恢复等重大事件,推动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并且提出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等,通过考察他的对华外交理念与实践,可以了解到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发展脉络。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本文将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的理念与实践置于战后日本外交的大框架之中,结合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思想,辨析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此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并指出其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中的位置。除了序章和结论之外,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首先是对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外交做了概述,指出冷战展开与日本对华政策的原点,并指出了大平正芳“椭圆哲学”及其政治理念。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对华政策间的关系,包括大平正芳对安保问题的看法、其在“LT贸易”中的作用等。第三章阐述的是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恢复谈判,与此相关的还有“中国代表权问题”、“周鸿庆事件”、石油危机、《中日航空协定》等,此时已显示出了日本的自主外交意识。第四章是集中阐述了大平正芳对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治、外交转折期的总结与展望,从中产生的自主外交意识在大平正芳内阁时期的对华外交中有所表现,如:对华日元贷款、缔结《中日文化交流协定》、访华等。第五章则是进一步论述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间的关系,并将此与中曾根康弘等新保守主义者作比较,从而抽出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战后日本外交中的位置,以及他对中日关系本身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理论与方法,在战后日本外交发展的整个大背景下,基于大平正芳政治外交理念与日本对华政策间的互动,探求其对华外交实践的实质与价值。本文认为,在冷战环境下,大平正芳注重国内政治环境与国际舆论,在坚持对美协调的同时,积极谋求自主外交。在中日关系上,调和反共与贸易间的矛盾,但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迫使其调整对华外交理念。大平正芳积极推动中日邦交恢复,表现出了老练的外交手腕和务实的行事风格,也体现其“椭圆哲学”的意蕴,以及他的敏锐洞察力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决断魄力。在20世纪70年代的转折期,大平正芳积极摸索政治外交的新方向,提出“战后总决算”、“文化的时代”、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田园都市等理念,对战后“经济时代”的反思,显示出了“脱战后”以及对国家转型的自觉,这也为之后日本政府提起了方向性政策理念。从战后保守到全面保守、右倾化转变的过程中,大平正芳的理念与作用不容忽视,它既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也有着时人共通认识的意味。
吴昊昙[4](2019)在《主要捐助国利益与国际组织的行动空间——基于联合国难民署20世纪90年代难民保护行动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联合国难民署的行动空间受主要捐助国利益影响。基于主要捐助国军事利益和国家声誉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20世纪90年代难民署三次大的难民保护行动,即伊拉克库尔德难民危机、扎伊尔难民危机和科索沃难民危机,可以发现,主要捐助国通过难民署难民保护行动获得军事利益和国家声誉的程度影响了难民署难民保护行动的行动空间,即若主要捐助国能够通过难民署难民保护行动获得军事利益和国家声誉,难民署难民保护行动的行动空间大,反之则小;若仅能提高主要捐助国国家声誉,则难民署行动空间居中。此外,在主要捐助国国家利益对难民署行动空间造成主要影响的大框架下,难民署的行动空间在实践中体现出更深的复杂性,与其他国际组织的竞争及其内部创新等因素进一步影响其行动空间的扩大或缩小。难民署行动空间的发展变化始终是难民署在政治理性与自身自主性之间所做的平衡。
林孙俊[5](2019)在《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主要类型及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入境非法移民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入境非法移民的大量存在,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经济层面上,非法移民会构成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加速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被破坏,同时大量非法移民所带来的地下经济也导致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遭到冲击;政治层面上,一些敏感国家或地区如朝鲜所来的非法移民会引起大量的国际关注,甚至可能造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干预;社会层面上,非法移民限于身份困境的铤而走险会增加违法犯罪行为并扰乱社会治安,等等。国内外对治理问题的研究,往往首先致力于对问题的现象、规律、影响及形成因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致力于从中找出改进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但出于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之间的冲突,也即国家利益和人道主义之间的负相关性,在非法移民治理过程中往往陷于矛盾的困境,需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复杂性,进而对国家利益和人道主义的内在张力进行动态把握。从治理视角来看,目前我国非法移民主要的违法行为,可区分为“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和“非法跨国婚姻”三大类别。同时,基于难民和非法移民在法律和实际界定中的模糊性,亦可将其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国际难民方面,我国历史上曾三次大规模接纳周边国家难民,主要是由同文同种的华人华侨所组成,积累了丰富的难民接纳和治理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目前我国有一些身份存在争议的“国际难民”,如朝鲜的脱北者,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要求我国政府给与难民待遇,但我国政府拒绝承认。在这一争议的背后,反映出我国难民治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如缺乏专门法律、主管机构和认定标准等。由于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政府缺少了难民认定的主动权。非法居留方面,众多非法移民采用持有合法身份入境的方式,进入我国境内后不再按照法律要求进行登记备案。在实际中,由于我国部分城市对出租屋治理方面存在空白、一线警力涉外服务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非法就业方面,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导致部分低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存在劳力不足的问题。而周边东南亚等国劳动力密集,且与我国山水相连,入境十分方便,导致近年来大量越南、缅甸等国非法移民进入我国境内非法就业。非法跨国婚姻方面,由于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导致部分农村或落后地区男性择偶困难。在这一背景下,非法跨国婚姻也愈演愈烈,且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事实婚姻为主,多数没有依法进行婚姻登记;二是以外国女性嫁入我国为主,性别指向单一;三是族群通婚比例高,特别是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通婚较多;四是具有明显的商品交换性质。基于对四类非法移民行为的具体研究,发现我国在非法移民治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相关法律缺乏体系化,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处罚力度也相对偏轻;管理体制方面,管理主体分散,专业化程度不够,硬件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缺口,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人员方面,外语等专业化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非法移民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3月份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将组建移民管理局,由公安部负责管理。移民管理局的主要职责中,亦包括牵头协调“三非”外国人治理和非法移民遣返工作。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非法移民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长期发展下去将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甚至成为全民关注的重要政治主题。目前我国的非法移民问题尚不严重,但有必要未雨绸缪,加强管理。一是加快立法进程,推进《移民法》出台;二是依托移民管理局,构建统一的移民管理体制;三是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协调国际力量处置非法移民问题;四是依托部分边境地区开展移民试点工作。
陈昌山[6](2019)在《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国际组织行为研究 ——以联合国难民署为例》文中提出国际组织是全球治理的核心行为体,国际组织的治理行为是影响全球治理实践及其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国际组织行为模式的研究是理解全球治理的关键。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处于组织生态环境不断变化中的国际组织,将以何种模式回应环境的变化?国际组织将表现出怎样的行为模式?现实主义理论不承认国际组织的行为能力,认为国际组织是无政府体系下国际力量对比的结果;自由制度主义以委托—代理模式解释国际组织的行为能力,国际组织因为主权国家的授权而获得了部分行为能力;社会制度主义将国际组织视为国际官僚组织,认为官僚组织文化最终会导致国际组织的病态行为。本文将组织生态学理论引入到国际组织研究中,在承认国际组织的行为能力的前提下,将国际组织生态环境作为理解国际组织行为模式的关键变量。通过对国际组织环境的国家中心主义缺陷的批判,将国际制度、国际组织之间的互动纳入到国际组织的环境中,重新定义了国际组织环境,将国际组织的行为模式解释为国际组织在组织生态环境中进行生态位竞争的过程。相同或相似议题下的国际组织形成组织生态种群,国际组织在其生态环境中以资源竞争、职能扩展和制度及规范倡导为策略,进行组织生态位竞争。生态位竞争过程受到组织种群密度和生态位宽度的影响,组织种群密度越高,生态位重叠现象越严重,国际组织之间的生态位竞争越激烈。研究以国际难民治理为案例。在对难民治理组织的生态环境进行梳理后,以联合国难民署为对象,解释该组织的难民治理实践和参与行为。研究发现,联合国难民署通过争取组织资源、政策偏好和治理规范的演变、治理客体的扩展,进行组织生态位竞争。通过实施组织的生态位竞争策略,难民署逐渐突破时间、地理范围和授权的限制,使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对难民治理的研究验证了组织生态学理论关于国际组织生态位环境与国际组织生态位竞争之间的关系。
贺平,叶思雨[7](2018)在《发展援助型智库的自主性困境——以日本JICA研究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议题特性,国际知名的"发展援助型智库"普遍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背景。国际协力机构研究所(JICA研究所)是日本典型的"政府系智库",也是亚洲"发展援助型智库"的成功典范。在实践中,JICA研究所较为有效地应对了这一身份悖论导致的自主性困境:通过遵循国际惯例、重视学术质量,追求智库自主性;与此同时,努力平衡对主管行政机构的附属性。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发展援助制度竞争中,JICA研究所的成败得失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
曾探[8](2018)在《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研究》文中指出建设和平是冷战后联合国为解决国家内部冲突而提出的一种安全治理模式,旨在通过构建和平的基础与结构,确保和平在冲突结束后难以逆转。建设和平的内涵丰富,其积极吸收了和平学理论中的“积极和平”思想、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民主和平论”和国际新安全观中的“人类安全”理念的养分。这些理论学说赋予了建设和平内在的价值追求、政治愿景以及人道使命。在具体实践中,非洲地区因国家内部冲突频繁,成为联合国开展建设和平活动的主要区域。建设和平活动最初是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框架下实施的,以冲突后国家的政治重建为核心目标。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其目标日益多元化,超出了维和行动的狭隘范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为体参与到建设和平的活动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政治大国战略驱使,日本较早关注和参与非洲国家内部冲突治理。在治理思路上,日本总体上遵循着西方的“自由民主”建设和平范式,但同时又根据自身对外援助的经验,重视发展的作用,把大量经济社会支持内容纳入到建设和平援助的具体活动中,试图构建出一套以发展为导向的建设和平模式,以形成在非洲安全治理领域的话语权。随着现实变化,日本的建设和平援助突破了建设和平概念的边界,不再局限于支持非洲国家预防冲突以及参与冲突后国家巩固和平,而广泛涉及反恐、反海盗、跨国犯罪等新安全课题。由此,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从传统安全领域延伸至非传统安全领域,从国家内部冲突治理扩展至地区安全治理,这极大充实了日非安全合作的内涵。就本质而言,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是国家利益使然,而非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维护和实现本国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日本希望通过建设和平援助,在经济上既能保障本国能源供应稳定,又能推动日本企业抢占非洲新兴市场;在政治上争夺非洲安全治理话语权,并借助非洲国家力量实现“入常”夙愿;在战略上加强与中国的战略竞争,同时支持美国非洲反恐战略。由于大湖地区、非洲之角和萨赫勒地区与日本的利益联系紧密,因而成为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的主要区域,具体表现为更强的支持力度、广度和深度。日本的建设和平援助主要依附于发展援助系统,但众多非发展援助部门的行为体也被纳入建设和平援助的整体框架。此外,日本十分重视与国际援助伙伴的互动合作以及理念的构建和传播。因此,从属性、多主体性、多边性和理念性是日本建设和平援助的基本特征。在一个被扩展的发展援助框架下,日本得以突出建设和平援助的非军事色彩,彰显自身的援助特色,同时又可以通过与其他相关行为体合作以弥补发展援助机制在功能上的不足,具体而言,与防务部门和安全部门合作以增强安全方面的能力;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以使援助活动能够深入到不稳定地区和草根阶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合作以获取道义权威。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涉足人道援助、冲突后国家重建、地区安全合作以及国际维和四个领域,在这四个领域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贡献程度不尽相同,并部分地促进了本国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但也存在难以现实的目标。
王秋力[9](2018)在《叙利亚难民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席卷中东阿拉伯国家。与突尼斯、埃及等国类似,叙利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也在此次社会运动中得到了集中爆发。民众与政府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催生了反政府武装团体,并导致了叙利亚内战的全面爆发。为躲避战火,大量民众被迫背井离乡成为难民。随着叙利亚内战的逐步升级,该国的难民问题在2013年变得愈发严重。土耳其、黎巴嫩、约旦、伊拉克与埃及等周边国家成为了叙利亚难民逃亡的主要国家。此外,数量可观的难民通过偷渡等方式前往经济较为发达的欧洲地区,试图过上更好的生活。受制于财力与物力,不论是在中东地区还是在欧洲,难民的生活质量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数量不断增加的叙利亚难民也逐渐超出了安置国的承受范围,中东与欧美国家纷纷加大了对边界的管控力度,减少了对叙利亚难民的接收。中国则坚持通过恢复叙利亚和平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在对叙利亚难民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过程中,联合国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但该组织试图促成各方停火的努力却一直未能成功。叙利亚难民危机对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从积极方面看,叙利亚难民主要通过增加了消费需求、带来了外部援助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中东难民安置国的经济。对于欧洲难民安置国来说,大量的叙利亚难民也通过促使政府增加公共开支、增添劳动力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外,叙利亚难民问题还增加了土耳其等国在与欧盟谈判中的外交筹码与国际地位。从消极方面看,叙利亚难民的大量涌入降低了难民安置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失业率并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此外,大量叙利亚难民的到来还恶化了欧洲国家的安全形势,激化了民众对于政府难民政策的不满与政治分化,并使得欧洲的极右翼势力与民粹主义政党趁机崛起。在外交领域,对叙利亚难民危机的应对不利也使欧洲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并降低了欧洲国家的外交威望。未来,叙利亚难民问题仍看不到彻底解决的迹象。若采取就地安置的方法解决难民危机,受制于较小的经济体量、文化与生活习惯上的隔阂,叙利亚难民无法完全融入所在国社会;而在欧洲难民安置国,宗教冲突则成为了难民安置过程中要面临的核心问题。若采取使难民返回叙利亚的方法解决难民危机,该地区仍然十分恶劣的安全环境则成为了无法绕过的阻碍。
李雪婷[10](2018)在《安倍演讲稿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对话越来越频繁,外事翻译的作用日益重要。本报告是以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外事活动中的演讲稿为例,研究外事文本的翻译特点。安倍对外演讲稿的翻译作为外事翻译的一部分,具有外事翻译的基本特征。外事翻译的内容大多涉及国家的立场、政策,政治性强、政策敏感度高、措辞严谨。安倍晋三作为日本的现任首相,在外事活动中的讲话擅长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对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进行遮盖和掩饰,很多细节之处只有认真体会才能了解其内在含义。译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活动,总结演讲稿类外事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剖析安倍在外事讲话中的语言技巧,让中国受众了解安倍讲话的真实意图,不要被其表面现象迷惑。根据纽马克对语言功能的划分,演讲稿属于“表达型”和“呼唤型”文本,应该采用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指导本次翻译实践。但考虑到安倍演讲稿属于外事文本的特殊性,译者采用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目的论来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翻译目的论把目的原则作为核心原则,译者可以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考虑到翻译的“忠实”原则,译者认真分析文本中的词句和表达风格以及其体现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在保证“真实性第一”的情况下,对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构,以达到充分揭示安倍演讲稿中隐含信息的目的。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认为在安倍演讲稿这种外事文本的日译汉翻译中应用翻译目的论可以较好地将讲话人的真实意图转述出来,使中国受众深刻地认识到安倍的各种政治图谋。
二、“难民之母”绪方贞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难民之母”绪方贞子(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以来日本的多边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一章 国际多边援助概述 |
第一节 多边援助的概念 |
第二节 多边援助的优势 |
第三节 多边援助的现状和趋势 |
第二章 日本的多边援助历史演变 |
第一节 日本官方发展援助历史 |
第二节 日本多边援助的发展演变 |
一、从多边组织视角梳理日本多边援助发展演变 |
二、日本多边援助政策和管理改革历史 |
第三章 21世纪日本多边援助现状 |
第一节 多边援助构成及总额 |
第二节 多边援助渠道及合作多边组织概况 |
第三节 多边援助重点地区和领域 |
第四章 日本多边援助的管理理念和机制 |
第一节 日本发展援助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
第二节 日本多边援助管理现状及特点 |
第三节 日本多边援助中的参与主体 |
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
二、与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合作 |
三、与民间社会的合作 |
四、与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的合作 |
第四节 日本多边援助评估机制 |
第五章 日本对联合国人的安全信托基金多边援助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日本多边援助与联合国人的安全信托基金 |
一、“人的安全”与日本政策 |
二、联合国人的安全信托基金与日本多边援助 |
第二节 案例评估结果 |
一、政策相关性 |
二、结果有效性 |
三、过程适当性 |
第三节 建议和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主要捐助国利益与国际组织的行动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组织行动空间的相关研究 |
基于军事利益和国家声誉的分析框架 |
案例分析 |
(一)双重利益驱动下的伊拉克库尔德难民保护 |
(二)国家声誉驱动下的扎伊尔难民保护 |
(三)双重利益阻拦下的科索沃难民保护 |
结论 |
(3)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章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与大平正芳 |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日本对华外交 |
一、冷战的展开与战后日本 |
二、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 |
第二节 大平正芳的“椭圆哲学”与政治观 |
一、大平正芳的农魂与中庸性格 |
二、“椭圆哲学”与中庸政治观 |
第二章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政策 |
第一节 池田勇人内阁的成立及其外交政策 |
一、经济第一:宽容与忍耐 |
二、池田勇人内阁的外交政策 |
第二节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 |
一、大平正芳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 |
二、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关系 |
三、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观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贸易 |
一、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经济政策 |
二、“LT贸易”协定的达成 |
三、大平正芳与对中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 |
第三章 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
第一节 大平正芳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
一、“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 |
二、“后继国家方式”构想 |
三、大平正芳与“周鸿庆事件” |
四、大平正芳访“台” |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 |
一、大平正芳对华外交认识及理念 |
二、石油危机与日本的自主应对 |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
一、《中日航空协定》的达成 |
二、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 |
第四章 自主外交意识与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
第一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外交观 |
一、自主外交意识与国民性 |
二、大平正芳的安保认识 |
第二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政治观 |
一、大平正芳的“战后总决算” |
二、大平正芳的政治展望 |
第三节 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
一、大平正芳内阁的外交战略 |
二、对华日元贷款的实施 |
三、大平正芳访华 |
第五章 大平正芳的新保守主义与中日关系 |
第一节 大平正芳的综合安全保障论 |
一、文化的时代与大平正芳政策研究小组 |
二、综合安全保障的提出 |
第二节 环太平洋合作构想 |
一、环太平洋合作研究小组的设置 |
二、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的理念及展开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 |
一、大平正芳新保守主义的意味 |
二、中曾根康弘与新保守主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主要捐助国利益与国际组织的行动空间——基于联合国难民署20世纪90年代难民保护行动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际组织行动空间的相关研究 |
二、 基于军事利益和国家声誉的分析框架 |
三、 双重利益驱动下的伊拉克库尔德难民保护 |
(一) 海湾战争和库尔德难民危机 |
(二) 主要捐助国对难民署难民保护行动的支持 |
(三) 主要捐助国利益诉求及其对难民署行动空间的影响 |
第一,美欧等主要捐助国能通过难民署难民保护行动实现军事利益。 |
第二,美欧等主要捐助国通过难民署难民保护行动提高其国家声誉。 |
四、 国家声誉驱动下的扎伊尔难民保护 |
(一) “卢旺达大屠杀”与扎伊尔难民危机 |
(二) 主要捐助国的冷漠及难民署行动 |
(三) 主要捐助国利益诉求及其对难民署行动空间的影响 |
五、 双重利益阻拦下的科索沃难民保护 |
(一) 科索沃战争与科索沃难民危机 |
(二) 主要捐助国对难民署难民保护行动的排挤 |
(三) 主要捐助国利益诉求及其对难民署行动空间的影响 |
结 语 |
(5)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主要类型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入境非法移民问题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国际移民的基本内涵和法律性质 |
(二)非法移民的概念界定 |
(三)难民的界定 |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非法移民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
(一)“非法移民”发展和演变 |
(二)非法移民的主要方式 |
(三)非法移民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 入境非法移民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
(一)扰乱市场秩序,增加经济负担 |
(二)破坏社会秩序,引发文化冲突 |
(三)破坏政治稳定,威胁国家安全 |
第四节 两大理论范式下的非法移民治理困境 |
(一)两种理论范式的冲突 |
(二)非法移民治理实践中的两张皮:对内国家利益与对外人道主义 |
(三)动态把握国家利益与人道主义的内在张力 |
第二章 我国的入境非法移民的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入境非法移民的基本情况 |
(一)非法入境 |
(二)非法居留 |
(三)非法就业 |
第二节 我国入境非法移民的主要特征及产生原因 |
(一)主要特征 |
(二)产生原因 |
第三节 我国入境非法移民的主要族群及其社会分布 |
(一)朝鲜非法移民 |
(二)东南亚非法移民 |
(三)非洲非法移民 |
(四)我国入境非法移民的社会分布 |
第四节 我国入境非法移民带来的危害与挑战 |
(一)朝鲜非法移民带来的政治冲击 |
(二)东南亚非法移民引发的跨国犯罪和破坏经济秩序 |
(三)广州地区非法移民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与破坏 |
第五节 我国入境非法移民的基本类型 |
第三章 我国的国际难民问题及其治理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大规模接纳难民的历史及经验 |
(一)三次大规模接纳国际难民的历史 |
(二)主要的经验 |
第二节 我国目前入境难民情况及管理现状 |
第三节 我国目前入境难民管理的症结 |
第四章 外国人非法居留及其治理现状——以广州为例 |
第一节 广州市外国人非法居留现状及原因 |
(一)人口特征及分布情况 |
(二)外国人大量聚集广州的原因 |
(三)外国人非法居留广州的因素 |
第二节 广州非法居留外国人的消极影响 |
(一)非法居留的消极影响 |
(二)广州市对非法居留外国人的治理现状 |
第三节 广州外国人非法居留的治理症结 |
(一)广州外国人非法居留管理的存在问题 |
(二)广州外国人非法居留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外国人非法就业及其治理现状——以云南为例 |
第一节 云南省外国人非法就业现状及原因 |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
(二)形成原因 |
第二节 云南省外国人非法就业的消极影响 |
(一)破坏边境管理秩序,威胁国家安全 |
(二)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干扰社会稳定 |
(三)抢占国内就业岗位,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
第三节 云南省外国人非法就业的治理症结 |
(一)治理主体单一 |
(二)治理结构分散 |
(三)治理方式单调 |
(四)治理依据不足 |
(五)治理合作不畅 |
第六章 非法跨国婚姻及其治理现状——以中缅、中越为例 |
第一节 中缅、中越跨国婚姻现状及主要特点 |
(一)未按法定程序登记结婚比例较高 |
(二)方向和性别单一性突出 |
(三)族群通婚特征显着 |
(四)边境地区和内陆地区跨国婚姻差别显着 |
第二节 中缅、中越跨国婚姻产生的主要原因 |
(一)中国男女比例失衡 |
(二)地理接近、交通便利、习俗相近 |
(三)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 |
(四)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加大了缅甸女性的外嫁吸引力 |
第三节 中缅、中越非法跨国婚姻移民所带来的问题 |
(一)婚姻关系脆弱,家庭结构不稳定 |
(二)跨国婚姻移民面临众多制度性的生存困境 |
(三)对公共卫生安全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 |
(四)引发跨国犯罪行为 |
第四节 中缅、中越非法跨国婚姻移民的治理症结 |
(一)治理环境复杂 |
(二)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第七章 我国的入境非法移民治理整体状况 |
第一节 我国非法移民治理的体系和实践 |
(一)宏观法律体系 |
(二)具体法律依据 |
(三)治理组织架构 |
第二节 我国非法移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法律问题 |
(二)体制方面 |
(三)管理实践方面 |
第三节 我国非法移民治理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对非法移民问题的忽视 |
(二)执行力不足 |
第八章 西方国家的非法移民治理 |
第一节 欧盟的非法移民治理 |
(一)欧盟非法移民治理政策的演变 |
(二)管理行动 |
第二节 美国的非法移民治理 |
(一)美国非法移民治理政策的演变 |
(二)美国非法移民治理的措施 |
第三节 德国的非法移民治理 |
第四节 西方国家非法移民治理的主要经验借鉴 |
第九章 结语 |
第一节 探索对入境非法移民治理的新思路 |
第二节 完善非法移民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三节 构建统一的移民管理体制 |
第四节 加大非法移民治理的国际合作力度 |
第五节 依托部分边境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1)着作 |
(2)学位论文 |
(3)其他论文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1)着作 |
(2)论文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6)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国际组织行为研究 ——以联合国难民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
二、既有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四、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国际组织生态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国际组织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生态种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生态位 |
第二章 生态位竞争与国际组织行为 |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资源竞争 |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议题相关性与职能扩展 |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制度与规范竞争 |
第三章 联合国难民署的生态环境分析 |
第一节 难民治理生态环境与生态种群 |
第二节 难民制度复杂性及其分类 |
第三节 难民治理的合作与竞争 |
第四章 生态位竞争与联合国难民署的行为 |
第一节 争取资源与组织合法性 |
第二节 政策偏好与治理规范竞争 |
第三节 治理客体的扩展 |
第五章 结论 |
一 研究发现 |
二 研究启示 |
三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本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建设和平的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建设和平的概念界定 |
一、联合国对建设和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二、日本对建设和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第二节 建设和平的主要理论基础 |
一、和平学理论:积极和平思想 |
二、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民主和平论 |
三、国际新安全观:人类安全理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日本全面调整国家战略 |
一、政治大国战略的确立及其实质 |
二、对外援助被纳入政治大国战略轨道 |
三、自卫队广泛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
第二节 非洲大陆深陷冲突泥潭 |
一、20世纪90年代非洲冲突概述 |
二、冷战后非洲冲突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外部力量积极介入非洲国家内部事务 |
一、联合国:力图主导非洲和平问题 |
二、美国:大力推行美式民主 |
三、法国:借机加强在非传统影响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的动因 |
第一节 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的经济动因 |
一、保障能源供应稳定 |
二、推动日本企业抢占非洲新兴市场 |
第二节 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的政治动因 |
一、在非洲安全治理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
二、借助非洲国家力量实现“入常”夙愿 |
第三节 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的战略动因 |
一、加强与中国的战略竞争 |
二、支持美国非洲反恐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的政策演变 |
第一节 萌芽阶段:安全问题进入日本对非外交视野 |
一、在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框架下提出冲突预防议题 |
二、推动非洲安全议题进入八国集团议事日程 |
第二节 成形阶段:建设和平在日本对非援助框架中的确立 |
一、建设和平被纳入政府发展援助体系 |
二、建设和平被确立为对非援助的政策支柱 |
第三节 拓展阶段:由传统安全领域延伸至非传统安全领域 |
一、非洲在日本外交安全战略中的定位 |
二、《开发合作大纲》与日本对外援助的新特点 |
三、“积极和平主义”在日本对非外交中的体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的三大区域 |
第一节 日本对大湖地区建设和平援助 |
一、对大湖地区建设和平援助的利益考量 |
二、具体举措:提供安全能力建设支持与人道援助 |
第二节 日本对非洲之角建设和平援助 |
一、对非洲之角建设和平援助的利益考量 |
二、具体举措:支持冲突后国家重建及亚丁湾海上安全合作 |
第三节 日本对萨赫勒地区建设和平援助 |
一、对萨赫勒地区建设和平援助的利益考量 |
二、具体举措:促进地区反恐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的评估 |
第一节 建设和平援助的基本特征 |
一、从属性:依附于发展援助系统 |
二、多主体性:政府主导下的多方行为体参与 |
三、多边性:与国际援助伙伴积极互动合作 |
四、理念性:重视理念的构建和传播 |
第二节 建设和平活动的影响 |
一、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贡献程度 |
二、对日本国家利益的促进程度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叙利亚难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辨析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叙利亚难民问题的产生背景与发展 |
第一节 叙利亚内战的爆发 |
一、“阿拉伯之春”的爆发与对叙利亚的影响 |
二、反政府武装的出现与内战的爆发 |
第二节 恐怖主义组织的趁势崛起 |
一、恐怖主义组织对叙利亚内战的介入 |
二、“伊斯兰国”一家独大态势的形成及影响 |
第三节 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叙利亚难民问题的现状 |
第一节 叙利亚难民的基本情况 |
一、难民的逃亡路线与分布情况 |
二、难民的基本生活情况 |
第二节 叙利亚难民面临的国际政策环境 |
一、主要难民安置国的难民政策 |
二、主要域外大国与联合国的立场与举措 |
第三章 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影响与前景 |
第一节 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影响 |
一、对难民安置国的消极影响 |
二、对难民安置国的其他影响 |
第二节 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前景 |
一、就地安置问题多 |
二、返回国内障碍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致谢 |
(10)安倍演讲稿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本描述 |
2.1 文本背景介绍 |
2.2 文本性质 |
第3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2 翻译过程 |
3.3 译后事项 |
第4章 安倍演讲稿的翻译案例分析 |
4.1 安倍演讲稿中的政治性、政策性分析与翻译对策 |
4.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 |
4.2.1 直译法 |
4.2.2 意译法 |
4.2.3 音译法 |
4.3 同形异义词的翻译 |
4.4 句子的翻译 |
4.4.1 长句翻译 |
4.4.2 顺译与倒译 |
4.5 安倍语言特点的分析 |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中的体会及待解决的问题 |
5.2 对未来的启示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致谢 |
四、“难民之母”绪方贞子(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以来日本的多边援助研究[D]. 苗得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主要捐助国利益与国际组织的行动空间[J]. 吴昊昙.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1)
- [3]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D]. 黄忠.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主要捐助国利益与国际组织的行动空间——基于联合国难民署20世纪90年代难民保护行动的考察[J]. 吴昊昙. 国际政治研究, 2019(05)
- [5]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主要类型及治理研究[D]. 林孙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国际组织行为研究 ——以联合国难民署为例[D]. 陈昌山. 外交学院, 2019(10)
- [7]发展援助型智库的自主性困境——以日本JICA研究所为例[J]. 贺平,叶思雨. 复旦政治学评论, 2018(02)
- [8]日本对非洲建设和平援助研究[D]. 曾探.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9]叙利亚难民问题研究[D]. 王秋力. 云南大学, 2018(01)
- [10]安倍演讲稿的翻译实践报告[D]. 李雪婷.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