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胶粉改性沥青的试验与应用

废胶粉改性沥青的试验与应用

一、废旧橡胶粉改性沥青的试验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汪尧[1](2021)在《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巴尼亚岩沥青的掺入能提升基质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抗老化性能等,但是会降低基质沥青的低温性能,而橡胶粉的掺入能够提升基质沥青低温性能。因此本文尝试采用阿尔巴尼亚岩沥青和橡胶粉作为复合改性剂制备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并对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流变特性、微观机理、微观相态及其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具有良好高温和低温性能的改性沥青。通过分析研究沥青的基本性能试验结果可得到,阿尔巴尼亚岩沥青和橡胶粉均能提高沥青的刚度,提高基质沥青的高温性能。阿尔巴尼亚岩沥青和橡胶粉按比例的掺入能够提升基质沥青的低温性能。从布氏粘度试验结果可知:阿尔巴尼亚岩沥青和橡胶粉的掺入能够增加基质沥青的黏度提升高温性能,但是掺量如果过大,会导致黏度太高影响实际施工。从老化前后试验对比可知,阿尔巴尼亚岩沥青和橡胶粉的掺入能够提升基质沥青的抗老化性能。通过DSR试验结果可知,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弹性恢复和高温抗车辙性能。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荧光显微镜对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微观机理及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掺加阿尔巴尼亚岩沥青和橡胶粉主要以物理改性为主,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中主要以橡胶粉颗粒充分溶胀形成大胶粉颗粒,通过凝胶膜的作用力形成局部空间网络结构。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掺量的增加会让部分岩沥青进入橡胶粉颗粒加强了局部空间网络结构,但是岩沥青掺量过大时会开始出现团聚现象。橡胶粉掺量的增加会使颗粒分布呈现丝状形成更多的局部空间网络结构。通过对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分析可知,复合改性沥青的动稳定度明显大于基质沥青,说明岩沥青和橡胶粉的掺入对高温稳定性能起到明显的改善,复合改性沥青的残留稳定度与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相较于基质沥青得到明显增大,说明其抗水损害能力增强,水稳定性能得到改善;复合改性沥青的相较于基质沥青的最大弯拉应变值增加、弯曲劲度模量值减小,说明其低温抗裂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对比基质沥青和不同掺量复合改性沥青宏观性能、微观性能结果再通过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验证可知,当组合掺量为12%阿尔巴尼亚岩沥青+16%橡胶粉时复合改性沥青综合性能最佳。

苑兆迪[2](2021)在《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材料流变与抗老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公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大幅度增加,每年产生的废轮胎越来越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废旧轮胎含有许多有益于改善沥青性能的成分,本文利用废旧橡胶粉改善沥青的性能,对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节约社会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橡胶粉改性沥青黏度高,在各种混合料制备及摊铺过程中存在拌和困难、空气污染等问题,为了改善沥青的施工和易性,减轻污染程度,使用较为广泛的有机降黏温拌剂Sasobit和国产有机硅氧烷改性表面活性剂XP32157对橡胶粉改性沥青材料进行温拌处理,研究其对沥青流变和抗老化等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纳米技术,利用纳米二氧化钛、有机纳米蒙脱土来研究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的流变和抗老化敏感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不同种类改性沥青进行针入度、软化点、延度、黏度、动态剪切流变、弯曲梁流变、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等试验,分析不同改性剂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粉能明显提高沥青高、低温流变性能,其中掺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而目数对橡胶粉改性沥青各流变评价指标影响较小,综合评价得出60目22%橡胶粉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最好;温拌剂Sasobit掺量从1.5%增加到3.5%,表面活性剂XP掺量从0.1%增加到0.3%,橡胶粉改性沥青黏度下降幅度增大,从而降低了拌和、压实温度,且Sasobit较XP对60目22%橡胶粉改性沥青流变性能指标的影响大;Sasobit在提高60目22%橡胶粉改性沥青和易性的同时,会提高其高温稳定性并降低低温塑性,改善效果最佳掺量为2.5%,而XP对60目22%橡胶粉改性沥青高温抗变形能力无明显影响,却对低温抗裂性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次,采用旋转薄膜烘箱老化、压力老化两种不同的老化方法进行试验对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旋转薄膜烘箱老化后三种不同目数橡胶粉掺量在22%时软化点差值均最小,在14%-26%掺量范围内,压力老化后发现随着掺量增加,黏度老化指数降低,且目数对黏度老化指数影响较小,结合不同老化指数及流变性能,推出最优目数及掺量为60目22%;温拌剂Sasobit对橡胶粉改性沥青长期抗老化性能具有负面影响,但对其抗温度敏感性有所提升,而XP会提高其抗温度敏感性,但对其抗老化性能无明显影响。然后,为了研究纳米材料对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流变及抗老化性能的影响,选用纳米二氧化钛和有机纳米蒙脱土,试验结果表明0.9%纳米二氧化钛对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高温性能的改善有限,但可以提高低温抗裂性能,而有机纳米蒙脱土将2.5%Sasobit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黏度提高了42.40%,增黏作用强,却对高温抗车辙能力的负面作用大,对低温抗裂性能也表现出负面影响。在低温环境下,纳米二氧化钛会降低掺加2.5%Sasobit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的抗长期老化性能,有机纳米蒙脱土对其抗长期老化性能却具有改善效果。最后从微观角度揭示不同改性剂对改性沥青老化过程的影响机制,橡胶粉与沥青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一种物理混合,添加有机纳米蒙脱土的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具有较好的抵抗老化变形能力;两种温拌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橡胶粉改性沥青的热稳定性,且Sasobit对橡胶粉改性沥青热稳定性改善效果优于XP。

柴潮[3](2021)在《季冻区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多孔沥青混合料铺筑的透水路面具有很多优点,例如雨天迅速排水、提高行车安全,更好的吸声降噪性,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等。然而,由于其独特的大空隙结构,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强度要小于传统的密级配混合料。通过加入适当的改性材料提升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提高其适用性。此外,路面在服役过程中面临着日益增加的交通荷载以及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可能出现因耐久性不足而引起早期破坏。尤其对于北方的季冻区,四季气候鲜明,夏季高温多雨,容易出现城市内涝,在适当的区域采用透水路面可以大大缓解内涝问题。但冬季寒冷,春季容易出现冻融现象,因此,针对季冻区多孔沥青混合料进行全面的力学性能、耐久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严寒地区生态绿色透水路面材料研究与应用”,首先对钢渣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探究了其作为多孔沥青混合料中集料的适用性;接着基于响应曲面设计法和马歇尔击实成型方式制备了橡胶粉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CM-PAC)试件,对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进行优化;接着通过力学性能、粘弹性能以及抗疲劳性能对优化后的CM-PAC进行了综合评估;最后,通过低温劈裂试验、常温压缩试验、静态蠕变试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了水-中高温作用以及冻融循环作用对CM-PAC的力学性能、粘弹性能及耐久性的影响。本文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借助高清相机以及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钢渣的表面形态进行了宏观及微观尺度上的研究,通过针片状含量试验对粗钢渣的形状特征进行了研究,评价了钢渣与沥青间的粘附性;另外,对钢渣的物化性能做出了试验研究,包括密度、吸水性、化学成分组成以及高温稳定性;此外,研究了钢渣的工程力学特性,包括体积膨胀性、抗压耐磨性以及与沥青间的粘附性,综合判定了钢渣作为集料的适用性。(2)基于响应曲面设计方法对CM-PAC的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设计,建立了自变量(橡胶粉用量、玄武岩纤维用量、油石比)与响应值(马歇尔参数、飞散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方差分析、F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计算模型及参数进行了显着性分析,最终确定了自变量的最佳用量;进一步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3)通过路用性能试验对优化后的CM-PAC进行了高低温、水稳定性的性能评价,进而借助自制的常水头渗透系数测定仪对CM-PAC的透水性能做出评价;基于基本粘弹性能理论,结合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对CM-PAC的静态粘弹性力学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Burgers模型对其蠕变行为做出了参数化解释;基于间接拉伸疲劳试验以及疲劳理论对CM-PAC的抗疲劳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试验揭示了橡胶粉和玄武岩纤维的增强机理。(4)采用低温劈裂试验、常温压缩试验,结合声发射技术对CM-PAC在水-中高温作用下的耐久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强度、模量、应变等力学指标的变化评价了水-中高温的耦合作用对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借助声发射参数对混合料的受力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根据划分阶段的变化评价了水-中高温作用对CM-PAC的耐久性影响。借助Burgers模型参数探讨了CM-PAC在水-中高温作用下抗变形能力的变化;通过间接拉伸疲劳试验及疲劳方程参数探讨了CM-PAC在水-中高温作用下抗疲劳性能变化。(5)针对于季冻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对CM-PAC的抗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对CM-PAC试件进行了不同次数、不同水饱和冰冻高度的冻融循环处理,采用低温劈裂试验、常温压缩试验,结合声发射技术研究了冻融循环对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借助Burgers参数E1、E2、η1、η2、τ探讨了多孔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作用下高温抗变形能力的变化;通过间接拉伸疲劳试验及疲劳方程参数探讨了多孔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抗疲劳性能变化。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4](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国明[5](2020)在《共混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胶粉用于沥青改性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抗疲劳性,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粘度大、存储稳定性差等。脱硫胶粉限于其脱硫成本高、脱硫工艺复杂,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两种胶粉改性沥青的缺陷以及废旧轮胎带来的环境问题,本文拟将脱硫胶粉与普通胶粉共混用于沥青改性,对共混后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及其混合料进行研究。首先,考虑两种胶粉的掺量对基质沥青性能的影响,分别选用两种胶粉对沥青进行改性,确定共混胶粉后的初始掺量为20%。通过对共混胶粉改性沥青制备工艺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制备工艺参数为:发育时间2h,切转速5000r/min,剪切时间50min,共混胶粉改性沥青中脱硫胶粉掺量为75%。进行共混胶粉总掺量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共混胶粉掺量为28%,该掺量下制备的共混胶粉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性能。其次,结合扫描电镜试验、红外光谱试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综合同步热分析(TGA)试验,探究共混胶粉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脱硫工艺处理后的胶粉分子量降低,表面活性增强,可与沥青发生化学反应。在橡胶沥青中加入脱硫胶粉,能增加胶粉在沥青的掺量,改善橡胶沥青的低温性能,降低粘度。最后,选用AC-16型级配进行共混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共混胶粉改性沥青和橡胶沥青的最佳油石比,并对共混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试验,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现行规范使用要求。

周晓雨[6](2020)在《高掺量废胶粉改性沥青指标与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托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针对高掺量废胶粉改性沥青指标及混合料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电镜扫描手段对废胶粉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试验手段探究了废胶粉掺量对胶粉改性沥青高温性能、低温性能以及粘弹性性能指标的影响;选取三种不同的废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对其配合比、最佳油石比以及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借助于ANSYS有限元模拟对一种典型路面结构受力特点进行了分析;依托工程实际,对混合料生产、运输等过程提出合理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热重分析对高温条件下胶粉和不同废胶粉掺量的改性沥青失重规律进行了探究,结合红外光谱手段对热处理不同时间的废胶粉改性沥青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得出沥青发生改性的主要原因是废胶粉与沥青发生了氧化分解反应。2、通过改性沥青指标试验,对不同废胶粉掺量的改性沥青指标性能进行分析,试验证明废胶粉的添加显着改善了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粘弹性性能,借助于SEM电镜扫描技术对废胶粉在改性沥青中的分布进行了探究分析,提出了有效胶粉含量与废胶粉掺量的关系。3、通过室内试验分别得到了SMA13、20%-ARHM20和30%-ARHM20混合料的最佳级配及油石比,并对其高低温性能、耐久性能进行了试验检测。结果表明:本文所选三种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比较结果为:密级配混合料动稳定度次数为8045.3次/mm,分别比30%-ARHM20、20%-ARHM20高出22%、9%;低温性能比较为:30%废胶粉掺量的改性沥青混合料抗弯拉强度为13.26Mpa,比SMA13、20%-ARHM20分别高13.8%、4.2%。抗冻融劈裂结果为:断级配30%-ARHM20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最为优异,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为95%,断级配20%-ARHM20混合料与之较为相近,且两者冻融劈裂强度比SMA13密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分别高出11.9%、10.8%。4、借助于ANSYS软件,对不同路面结构下的行车荷载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能够较为准确的模拟路面受力状况,路面结构层应力分布随路面深度的增加平缓减小,不同结构层模量越小,应力下降越快;并且在不同材料的接触面会发生应力突然增大现象,为减少路面损坏,应当严格控制施工。5、依托太行山高速邯郸段试验路段采用ARHM20级配废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中面层铺筑的工程,对ARHM20混合料的生产、运输、摊铺、碾压、现场验证各个阶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各个阶段都应当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控制,并采取其他必要措施尽量减少对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赵增刚[7](2020)在《LUCOBIT/橡胶复合改性沥青流变及粘附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德国路可比公司生产的LUCOBIT 1210A添加剂和废旧轮胎橡胶粉(WTR)进行复合改性沥青,开展橡胶沥青和复合改性沥青流变(如高温流变特性、低温流变特性)及粘附特性的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复合改性沥青流变的高温流变特性,并通过弯曲梁流变仪(BBR)试验测试了其低温性能。同时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了复合改性沥青的微观形貌,并进一步分析了复合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最后以玄武岩作为集料,通过宏观粘结试验(法向拉拔试验、斜剪试验)研究了复合改性沥青与玄武岩集料水损害前后的粘结特性。为进一步提高橡胶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和粘附特性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德国路可比公司生产的LUCOBIT 1210A添加剂和废旧轮胎橡胶粉,选取LUCOBIT1210A掺量(5%和10%)和废旧轮胎橡胶粉掺量(15%、20%和25%)进行橡胶沥青和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并通过旋转薄膜烘箱(RTFO)和压力老化容器(PAV)对其进行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通过动态流变剪切仪(DSR)对老化前后的橡胶沥青和复合改性沥青进行温度扫描和频率扫描,分析其复数模量和相位角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进行了多重应力重复恢复试验(MSCR)分析了其应力敏感性,同时采用Burgers流变本构模型对重复蠕变试验数据拟合并分析各种沥青粘弹特性组成。最后采用弯曲梁流变仪(BBR)研究了各种沥青的低温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优于单一橡胶粉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橡胶粉能增加沥青的应力敏感性,但LUCOBIT 1210A的加入能有效地降低沥青的应力敏感性;粘弹特性分析表明橡胶粉和LUCOBIT 1210A主要通过提高沥青的延迟弹性占比来提高沥青变形恢复能力。橡胶粉可以有效提高沥青的低温性能,LUCOBIT改善沥青低温效果不明显。2.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制备的各种沥青样品进行表面形貌测试,通过观察其蜂状结构的多少和大小分析其复合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测试其官能团和分子结构的变化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橡胶粉和LUCOBIT都有抗老化作用,且LUCOBIT抗老化效果更明显。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单纯橡胶粉改性沥青没有新的官能团产生,橡胶改性沥青属于物理混溶,是一种非均匀体系;橡胶粉和LUCOBIT复合改性沥青产生了新的官能团,以物理混溶为主,且伴有化学反应。热重分析发现加入一定掺量的橡胶粉和LUCOBIT都不影响沥青的热稳定性,且都在300℃~600℃之间发生了较大的质量损失。3.本文通过采用玄武岩作为集料,通过法向拉拔试验和斜剪试验分析两种破坏形式下沥青与集料的粘结性能,同时研究了通过控制环境(水温)加速水损害后的粘结性能变化规律。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破坏形态下的试验结果,研究发现增加橡胶粉掺量,抗拉强度和斜剪强度都有所增加,但当橡胶粉掺量超过20%时,抗拉强度和斜剪强度增加幅度有所下降。LUCOBIT改性剂可以进一步提高沥青与玄武岩粘结抗拉强度和斜剪强度;加速水损害后,发现橡胶掺量越多,损伤程度越大,LUCOBIT改性剂的加入可以减缓其水损害,同时发现法向拉拔粘结强度是斜剪粘结强度的10~20倍。

罗代松[8](2020)在《沥青的老化-再生可逆性宏微观表征》文中指出沥青路面在生产与服役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会逐渐发生老化而降低服役寿命,为了使得老化后的沥青路面恢复原有的使用性能,使用较多的养护方式为热再生。目前,沥青路面再生机理不够明晰,再生剂的选择与再生工艺依赖经验,无统一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因此再生效果不易保证。为有效评价沥青的老化-再生可逆性,本文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通过宏观力学分析手段定性分析了老化-再生对基质沥青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全温域黏弹性的影响,并基于试验数据提出了基质沥青宏观可逆性综合评价指标ARIV,定量评价了基质沥青宏观性能的可逆性。研究发现:紫外老化与水损害是相互耦合的,二者共同作用会加剧沥青的性能退化;随老化程度的加深,基质沥青的软化点会逐渐升高,劲度模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劲度模量变化率m值呈下降趋势,且温度越低影响越弱。基质沥青老化-再生在宏观性能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可逆能力,再生剂的添加会降低沥青的软化点、劲度模量及复数模量,且再生剂使用越早,再生效果越好;指标ARIV的定量评价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相近,均表明基质沥青宏观性能可逆性良好。在明晰老化-再生对基质沥青宏观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微观表征与模拟的方法定性分析了老化-再生对基质沥青分子量分布、化学组成、微观形貌及微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沥青老化-再生过程中微观性能与宏观性能的联系,揭示基质沥青老化-再生机理,并提出基质沥青微观可逆性指标IRIV,定量评价基质沥青微观性能的可逆性。研究发现:随着老化程度的加剧,基质沥青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多分散性增大,部分再生剂可以恢复老化沥青的数均分子量,并降低分子量多分散性。不同老化方式对于沥青化学成分的改变也不尽相同。旋转薄膜老化对于羰基和亚砜基的作用微弱,而紫外老化和压力老化则格外明显。有限元模拟显示:老化使得间隙相向蜂巢、外壳相转变,整体抵抗变形能力变弱,蜂巢比例的增加使得老化沥青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更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较早破坏;IRIV指标的定量评价结果显示R分子量均值为0.32,RC=O的均值为0.43,均小于0.5,与定性分析结果相近均表明基质沥青微观性能可逆性一般。为探究改性作用对基质沥青老化-再生作用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SBS、橡胶粉及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的老化-再生可逆性。通过黏弹性表征、相态分析定性分析了不同改性作用对沥青在老化-再生过程中宏观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改性沥青宏观可逆性综合评价指标ARIM,定量评价了改性沥青宏观性能的可逆性。研究发现:三种改性作用均不会影响老化对基质沥青模量提升的规律,但改性剂的加入会降低复数模量的增加幅度;SBS改性与橡胶粉改性会影响短期老化沥青玻璃态转化点温度,但橡胶粉不会影响长期老化沥青玻璃态转化点温度;再生剂会降低老化沥青的模量,但对基质沥青、橡胶粉改性沥青及SBS改性沥青的转变温度恢复效果均不明显。三种改性沥青宏观性能可逆能力相近,均大于基质沥青,再生剂和温拌剂对三种改性沥青ARIM均大于1,均值分别为3.62和3.83,可见改性沥青宏观性能再生效果较强,但过度恢复严重,可考虑降低再生剂掺量。在明晰老化-再生对改性沥青宏观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老化-再生对SBS、橡胶粉及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四组分分布、微观形貌和表面黏附力的影响,确定微观特性变化对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改性沥青老化及再生机理,并与基质沥青相比较;提出了改性沥青微观可逆性评价指标IRIM,并进一步分析了多尺度间沥青可逆指数的相关性,建立了沥青老化-再生可逆性综合评价指标RI。研究发现:三种改性沥青在老化后表面黏附力均会降低,三种再生剂对老化后SBS改性沥青和橡胶粉改性沥青黏附力的影响规律不一致,但可一定程度还原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的黏附力损失。老化和改性均会使得沥青中的芳香分向沥青质转变,降低胶体结构稳定性;再生剂一定程度上可恢复沥青老化所导致的组分转变。通过RI可得到不同再生剂对沥青的(R软化点,RS,RM,RV复数模量,RC=O,RS=O,R分子量,RVDMT),其中,温拌剂为(1.41,5.33,1.2,1.03,0.51,1.53,0.39,1.03),可见其对基质沥青高温性能、黏弹特性及微观力学特性的恢复效果最佳,对低温性能存在过度恢复,对化学组成及分子量分布恢复程度一般。本研究采用宏、微观分析相结合,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评价的研究体系,全方位评价了基质沥青和SBS、橡胶粉、高黏高弹改性沥青的老化-再生可逆性,分析了沥青的老化再生机理,确定了老化沥青再生效果的定量评价方法,为进一步研发高性能再生剂和抗老化剂、优化再生工艺、提出再生水平评价方法与标准、提高废旧料掺量奠定理论基础。

李澳[9](2020)在《橡胶沥青净味机理及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橡胶沥青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聚合物改性沥青,但其在生产、拌合及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恶臭烟气,危害施工作业人员与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目前减少橡胶沥青烟气排放的主要措施是掺加吸收剂或降低施工拌合温度,但其普遍存在净味效果较差、沥青性能下降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试验测试的手段分析橡胶沥青烟气的组成成分,提出烟气气味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除臭剂的净味效果。此外,基于微观测试手段分析橡胶粉与橡胶沥青的微观结构及化学特性,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除臭剂分子对橡胶沥青各组成的影响,揭示橡胶沥青净味机理。首先,针对沥青烟气物理、化学性质设计沥青烟气产生及富集装置,分别针对固、液、气三相组成提出不同的烟气收集方法。基于化学试验手段测试沥青烟气主要成分,借助化学物质数据库分析橡胶沥青烟气中主要污染物,并提出沥青烟气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结合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与电化学传感技术评价除臭剂的净味效果,探究除臭剂掺量对橡胶沥青烟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沥青烟气中存在固体颗粒、液体微粒与气体,包含有机污染物与无机污染物,其具有恶臭气味的为苯并噻唑、甲基噻吩、环己硫醇等含硫有机物与硫化氢;掺入除臭剂后,净味沥青烟气中含硫成分的浓度大幅度减少,且随着除臭剂掺量的增加,除臭剂的净味效果逐渐增强,而沥青性能基本未受到影响。其次,基于现代微观测试手段揭示橡胶沥青净味机理。测试橡胶沥青元素组成,利用减差法计算烟气的元素比例。为研究橡胶粉在沥青中的降解程度与性质变化,提取沥青中的橡胶粉并计算不溶物含量,通过荧光显微、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凝胶色谱等手段分析橡胶沥青与提取的橡胶粉的微观结构与化学特性,基于色谱质谱与光谱手段研究沥青中化学成分变化,并结合除臭剂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理论分析,揭示橡胶沥青净味机理。结果表明:净味沥青烟气中的碳、硫元素含量小于橡胶沥青,主要污染元素仍存留于橡胶沥青中;净味沥青中未降解橡胶粉比例更高,除臭剂抑制橡胶粉在沥青中的降解是橡胶沥青净味机理;两种除臭剂在沥青中均能聚集橡胶粉,提高橡胶粉在沥青中的稳定性,是减少橡胶粉降解的主要因素;基于质谱与光谱测试发现净味沥青中未出现含量突变的新成分,除臭剂未在其中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通过色谱质谱技术确定除臭剂的主要成分,基于路易斯酸碱理论与化学催化反应理论确定除臭剂对烟气存在吸附作用。最后,利用分子动力学软件建立石油沥青、橡胶粉、除臭剂的分子模型,基于forcite模块分析模型的力学参数,探究除臭剂分子对橡胶粉、沥青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粉与除臭剂的分子间作用能力更强,在分子层面两种更易相互吸引,橡胶粉更易聚集,与荧光显微、扫描电镜观测结果相符;通过测试橡胶粉的径向分布函数与沥青四组分的扩散系数发现除臭剂能够减缓橡胶粉在沥青中的反应程度,抑制橡胶粉在沥青中的溶胀与溶解,印证除臭剂通过降低橡胶粉的降解程度减少恶臭烟气挥发的结果,最终获得具有理论支持并可实际应用的净味沥青。

涂力川[10](2020)在《含废料和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的OGFC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OGFC路面不仅可以改变城市内涝和城市热岛效应,还能改善雨天山区陡坡路面的防滑性和高速公路抑制水雾的能力。OGFC路面在拥有良好的透水性、降噪性和防滑性的同时,需要用高粘度的沥青来维持大空隙率混合料的紧密性。而废旧橡胶粉和岩沥青作为沥青改性剂使用时能极大地增强沥青的粘附性,废机油能降低沥青的旋转粘度从而改善施工和易性。本文从节约资源和废物利用的角度出发,选则以废料和岩沥青作为基础材料来开发高粘沥青并将其用于OGFC路面。通过对多种型号的增粘剂进行室内试验筛选,确定了采用SIS作为高粘沥青开发的增粘剂。按照单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废料、岩沥青和SIS各组分的掺加比例,最终开发出含废机油和不含废机油的两种复合高粘改性沥青,其配方分别为:70号基质沥青+10%废胶粉+6%岩沥青+8%SIS和70号基质沥青+15%废胶粉+6%岩沥青+6%SIS+2%废机油。选择市售国产TPS改性剂制备的高粘沥青作为对照,对三种高粘沥青的三大指标、60℃动力粘度、135℃旋转粘度进行了简单的对比,结果表明自制的两种高粘改性沥青在粘度性能方面和TPS高粘改性沥青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三种高粘沥青进行感温性、抗老化性、流变性能的测试和微观形貌观察,结果表明三种高粘改性沥青都属于低感温性沥青,自制高粘改性沥青的感温性高于国产TPS高粘改性沥青;两种自制高粘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优于国产TPS高粘改性沥青;TPS高粘改性沥青的抗高温变形能力较好。通过对三种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确定了OGFC-13混合料的级配并通过谢伦堡析漏试验和肯塔堡飞散试验确定了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分别为4.46%、4.50%、4.59%。研究了三种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透水性和经济性。结果表明三种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都能满足透水性沥青路面的技术要求,自制的两种复合高粘改性OGFC-13混合料低温性能和高温性能略低于国产TPS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三种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均超过4000次/mm,高温性能良好;路面渗水系数均超过了2000m L/min,透水性良好;两种自制的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均高于国产TPS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均非常好。研究证明开发的复合高粘改性沥青制备的OGFC-13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和性价比,可应用于道路工程。

二、废旧橡胶粉改性沥青的试验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旧橡胶粉改性沥青的试验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岩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橡胶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复合改性沥青国内外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及基本性能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沥青
        2.1.2 阿尔巴尼亚岩沥青
        2.1.3 橡胶粉
    2.2 ARA-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2.3 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
        2.3.1 针入度
        2.3.2 软化点
        2.3.3 延度
        2.3.4 旋转粘度
        2.3.5 老化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研究
    3.1 试验原理及试验方法
        3.1.1 DSR试验原理
        3.1.2 试验方法
    3.2 温度扫描试验结果分析
        3.2.1 复数剪切模量
        3.2.2 相位角
        3.2.3 车辙因子
    3.3 动态频率扫描试验结果分析
    3.4 MSCR试验结果分析
        3.4.1 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_(nr)分析
        3.4.2 蠕变恢复率R分析
        3.4.3 应力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微观机理研究
    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1.1 试验原理及方法
        4.1.2 试验观测及结果分析
    4.2 荧光显微镜试验
        4.2.1 试验原理及方法
        4.2.2 试验观测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5.1 试验原材料
    5.2 矿料级配组成设计
        5.2.1 矿料级配
        5.2.2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5.3 高温稳定性分析
        5.3.1 车辙试验结果分析
    5.4 低温抗裂性分析
        5.4.1 低温试验结果分析
    5.5 水稳定性分析
        5.5.1 水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5.6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5.6.1 社会效益分析
        5.6.2 经济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材料流变与抗老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橡胶粉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2.2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研究现状
        1.2.3 纳米TiO_2及OMMT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关键技术
2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的制备及基本技术性质
    2.1 原材料技术性质
        2.1.1 基质沥青
        2.1.2 橡胶粉
        2.1.3 温拌剂
        2.1.4 纳米材料
    2.2 制备工艺
    2.3 橡胶粉改性沥青基本技术性质
        2.3.1 针入度、延度、软化点
        2.3.2 储存稳定性
    2.4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基本技术性质
        2.4.1 针入度、延度、软化点
        2.4.2 储存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3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流变性能试验研究
    3.1 黏度特性分析
        3.1.1 黏度试验方法
        3.1.2 橡胶粉改性沥青黏度特性分析
        3.1.3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黏度特性分析
    3.2 高温流变性能分析
        3.2.1 DSR试验方法
        3.2.2 橡胶粉改性沥青高温流变性能分析
        3.2.3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高温流变性能分析
    3.3 低温流变性能分析
        3.3.1 BBR试验方法
        3.3.2 橡胶粉改性沥青低温流变性能分析
        3.3.3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低温流变性能分析
    3.4 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抗老化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4.1 老化试验方法
    4.2 针入度、软化点、延度老化指数
    4.3 黏度老化指数
        4.3.1 橡胶粉改性沥青黏度老化指数
        4.3.2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黏度老化指数
    4.4 复数模量老化指数
        4.4.1 橡胶粉改性沥青复数模量老化指数
        4.4.2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复数模量老化指数
    4.5 车辙因子老化指数
        4.5.1 橡胶粉改性沥青车辙因子老化指数
        4.5.2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车辙因子老化指数
    4.6 本章小结
5 纳米材料对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
    5.1 纳米材料对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性能影响
    5.2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表面形貌分析
        5.2.1 试验方法
        5.2.2 结果分析
    5.3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官能团分析
        5.3.1 试验方法
        5.3.2 结果分析
    5.4 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热重分析
        5.4.1 试验方法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季冻区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基本性能及改性研究现状
        1.2.2 多孔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研究
        1.2.3 多孔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复合改性多孔沥青混合料中钢渣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钢渣的外观及形态特性
        2.2.1 钢渣外观
        2.2.2 钢渣表面的微观研究
        2.2.3 钢渣的针片状含量
    2.3 钢渣的物化特性
        2.3.1 钢渣的密度和吸水率
        2.3.2 钢渣的化学组成分析
        2.3.3 钢渣的高温稳定性
    2.4 钢渣的工程特性
        2.4.1 钢渣的体积膨胀性
        2.4.2 钢渣的压碎值和磨耗值
        2.4.3 钢渣与沥青的粘附性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1 原材料
        3.2.2 级配设计
    3.3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优化配比设计及结果分析
        3.3.1 变量设置
        3.3.2 试件制作与试验
    3.4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试验结果分析
        3.4.1 试验结果
        3.4.2 统计分析与讨论
    3.5 参数优化及模型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2.1 马歇尔试验
        4.2.2 车辙试验
        4.2.3 低温劈裂试验
        4.2.4 冻融劈裂试验
        4.2.5 透水系数试验
        4.2.6 飞散试验
    4.3 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粘弹性能研究
        4.3.1 基本粘弹性理论
        4.3.2 单轴压缩静态蠕变试验
    4.4 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4.4.1 间接拉伸疲劳试验
        4.4.2 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疲劳破坏模式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中高温作用下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性能衰变研究
    5.1 引言
    5.2 试件处理
    5.3 水-中高温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低温劈裂试验与声发射参数分析
        5.3.1 声发射技术介绍及试验过程
        5.3.2 水-中高温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低温劈裂试验分析
        5.3.3 水-中高温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低温劈裂声发射参数分析
    5.4 水-中高温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常温压缩试验与声发射参数分析
        5.4.1 水-中高温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常温压缩试验分析
        5.4.2 水-中高温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压缩试验声发射参数分析
    5.5 水-中高温作用下复合改性多孔沥青混合料高温粘弹性研究
        5.5.1 水-中高温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单轴静态蠕变试验
        5.5.2 粘弹性模型拟合及参数分析
    5.6 水-中高温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
        5.6.1 水-中高温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疲劳试验
        5.6.2 水-中高温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疲劳方程及参数变化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冻融循环作用下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性能衰变研究
    6.1 引言
    6.2 冻融循环过程
    6.3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低温劈裂试验与声发射参数分析
        6.3.1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低温劈裂试验分析
        6.3.2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低温劈裂声发射参数分析
    6.4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常温压缩试验与声发射参数分析
        6.4.1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常温压缩试验分析
        6.4.2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压缩试验声发射参数分析
    6.5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高温粘弹性研究
        6.5.1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单轴静态蠕变试验
        6.5.2 粘弹性模型拟合及参数分析
    6.6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
        6.6.1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疲劳试验
        6.6.2 冻融循环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疲劳方程及参数变化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1.作者简介
    2.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专利
    3.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课题
致谢

(4)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5)共混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橡胶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橡胶沥青国外研究现状
        1.2.2 橡胶沥青国内研究现状
    1.3 脱硫胶粉改性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脱硫胶粉改性沥青国外研究现状
        1.3.2 脱硫胶粉改性沥青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制备工艺研究
    2.1 原材料
    2.2 橡胶沥青与脱硫胶粉改性沥青基本性能分析
        2.2.1 两种改性沥青的制备
        2.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2.4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正交试验
        2.4.1 正交试验分析方法及设计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分析
    3.1 共混胶粉掺量对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影响研究
        3.1.1 针入度
        3.1.2 针入度指数
        3.1.3 软化点
        3.1.4 延度(5℃)
        3.1.5 180℃布氏旋转粘度
        3.1.6 弹性恢复
    3.2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基本性能对比
    3.3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老化性能研究
        3.3.1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老化试验及评价方法
        3.3.2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老化行为研究
    3.4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流变性能
        3.4.1 BBR试验分析
        3.4.2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微观机理分析
    4.1 橡胶沥青中胶粉微观形态分析
        4.1.1 橡胶微观形态分析
        4.1.2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微观形态分析
    4.2 橡胶沥青中的特征基团分析
        4.2.1 橡胶材料红外光谱试验
        4.2.2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红外光谱试验
    4.3 不同胶粉对橡胶沥青温度稳定性的影响
        4.3.1 胶粉热稳定性分析
        4.3.2 TGA试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1 原材料
        5.1.1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性能指标
        5.1.2 集料与矿粉性能指标
    5.2 AC-16连续级配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3 共混胶粉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
        5.3.1 高温稳定性分析
        5.3.2 低温抗裂性能分析
        5.3.3 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分析
        5.3.4 水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6)高掺量废胶粉改性沥青指标与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废旧胶粉改性沥青溶胀机理分析
    2.1 橡胶粉技术指标分析
        2.1.1 胶粉的热重分析
        2.1.2 胶粉的热稳定性及红外表征
    2.2 沥青改性机理与技术指标
        2.2.1 70#基质沥青四组分分离及含量测定
        2.2.2 四组分热稳定性分析
        2.2.3 改性沥青微观组分试验
        2.2.4 改性沥青热稳定性分析
        2.2.5 热处理后的废旧胶粉改性沥青的溶胀性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掺量橡胶粉改性沥青试验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
    3.1 胶粉改性沥青试验方案设计
    3.2 不同掺量胶粉改性沥青技术指标分析
    3.3 不同废胶粉掺量的改性沥青黏附性性能分析
        3.3.1 水煮法测试不同废胶粉掺量的改性沥青黏附性性能
        3.3.2 水浸法测试不同废胶粉掺量的改性沥青黏附性性能
    3.4 橡胶粉与沥青混溶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3.4.1 胶粉的扫描电镜照片分析
        3.4.2 改性沥青的扫描电镜照片分析
        3.4.3 不同废胶粉掺量的改性沥青有效胶粉含量测定
    3.5 小结
第四章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与长期性能研究
    4.1 原材料试验分析
        4.1.1 集料技术指标分析
        4.1.2 沥青技术指标分析
    4.2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4.2.1 密级配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4.2.2 沥青马蹄脂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4.2.3 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探索
    4.3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与长期性能分析
        4.3.1 高、低温性能试验
        4.3.2 疲劳性能试验
        4.3.3 胶粉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建模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废旧胶粉改性沥青工程应用与评价
    5.1 试验段概述
    5.2 废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控制
        5.2.1 ARHM-20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
        5.2.2 ARHM-20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5.2.3 ARHM-20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与压实
    5.3 检测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LUCOBIT/橡胶复合改性沥青流变及粘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改性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基于AFM的沥青表面形貌研究
        1.2.3 沥青与集料的宏观界面粘结试验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LUCOBIT1210A和橡胶复合改性沥青流变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
        2.2.1 材料、改性沥青制备及老化
        2.2.2 测试方法及原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复数模量和相位角
        2.3.2 Burgers流变本构方程和蠕变柔量
        2.3.3 蠕变劲度及蠕变速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FM的改性沥青表面形态及抗老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表面形貌测量
        3.2.3 红外光谱(FTIR)
        3.2.4 热重分析(TG)
    3.3 结果分析
        3.3.1 抗老化性能
        3.3.2 官能团
        3.3.3 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改性沥青与集料粘结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样制备
        4.2.3 拉拔和斜剪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粘结抗拉强度
        4.3.2 斜剪强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1.参与项目
    2.发表论文及专利

(8)沥青的老化-再生可逆性宏微观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基质沥青老化-再生可逆性宏观表征
        1.2.2 基质沥青老化-再生可逆性微观表征
        1.2.3 改性沥青老化-再生可逆性宏观表征
        1.2.4 改性沥青老化-再生可逆性微观表征
        1.2.5 综述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表征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基质沥青
        2.1.2 改性沥青
        2.1.3 再生剂
    2.2 表征方法
        2.2.1 沥青宏观性能表征
        2.2.2 沥青微观特性表征
    2.3 研究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质沥青老化-再生可逆性宏观表征
    3.1 高温稳定性恢复特性分析
    3.2 低温断裂性能恢复特性分析
    3.3 全温域黏弹性恢复特性分析
    3.4 基质沥青老化-再生宏观可逆性定量评价
        3.4.1 基于软化点的可逆性评价
        3.4.2 基于劲度模量的可逆性评价
        3.4.3 基于m值的可逆性评价
        3.4.4 基于复数模量的可逆性评价
        3.4.5 宏观可逆性评价指标相关性研究及综合评价指标的提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质沥青老化-再生可逆性微观表征
    4.1 分子量分布恢复特性分析
    4.2 特征官能团恢复特性分析
    4.3 表面微观形貌恢复特性分析
    4.4 纳米级力学性能恢复特性分析
    4.5 老化-再生过程中沥青微观结构变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5.1 AFM微观形貌图像处理
        4.5.2 AFM微观形貌有限元建模
        4.5.3 固定蜂巢含量、变化外壳含量的结果分析
        4.5.4 变化蜂巢含量、固定蜂巢外壳含量的结果分析
        4.5.5 同时变化蜂巢与外壳含量的结果分析
    4.6 基质沥青老化-再生微观可逆性定量评价
        4.6.1 基于相对分子量的可逆性评价
        4.6.2 基于红外老化指数的可逆性评价
        4.6.3 基于DMT模量的可逆性评价
        4.6.4 微观可逆性评价指标相关性研究及综合评价指标的提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性沥青老化-再生可逆性宏观表征
    5.1 全频域黏弹特性恢复特性分析
        5.1.1 基质沥青
        5.1.2 SBS改性沥青
        5.1.3 橡胶粉改性沥青
        5.1.4 高黏高弹改性沥青
    5.2 全温域相态变化恢复特性分析
        5.2.1 玻璃态转变
        5.2.2 黏流态转变
    5.3 改性沥青老化-再生宏观可逆性定量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改性沥青老化-再生可逆性微观表征
    6.1 微观形貌特征及表面力学性能恢复特性分析
        6.1.1 表面粗糙度
        6.1.2 纳观黏附力
        6.1.3 DMT模量
    6.2 组分分布特征及胶体结构稳定性恢复特性分析
        6.2.1 老化-再生及改性作用对基质沥青组分分布的影响
        6.2.2 老化-再生及改性作用对基质沥青胶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6.2.3 老化-再生对改性沥青组分分布及胶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6.3 改性沥青老化-再生微观可逆性定量评价
        6.3.1 基于表面粗糙度的可逆性评价
        6.3.2 基于表面黏附力的可逆性评价
        6.3.3 基于DMT模量的可逆性评价
        6.3.4 基于胶体结构稳定性的可逆性评价
        6.3.5 改性沥青微观可逆性评价指标相关性研究及综合评价指标的提出
    6.4 沥青老化-再生可逆性综合评价方法与指标的确定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橡胶沥青净味机理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废旧橡胶轮胎处理
        1.2.2 沥青烟气组成及抑烟措施研究
        1.2.3 橡胶沥青改性机理及性能评价
        1.2.4 分子动力学研究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总结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橡胶沥青烟气组成分析及环保性评价
    2.1 橡胶沥青材料组成及制备工艺
        2.1.1 原材料基本性质
        2.1.2 改性沥青制备工艺
    2.2 沥青烟气测试方法
        2.2.1 沥青烟气成分分类
        2.2.2 沥青烟气收集装置
        2.2.3 烟气成分分析方法
    2.3 橡胶沥青烟气组成分析
        2.3.1 烟气收集装置工作参数
        2.3.2 橡胶沥青烟气组成分析
        2.3.3 橡胶沥青烟气毒性成分分析
    2.4 橡胶沥青烟气环保性评价
        2.4.1 除臭剂对沥青烟气固体颗粒污染物的影响
        2.4.2 除臭剂对沥青烟气有机成分的作用效果
        2.4.3 除臭剂对沥青烟气毒性成分的作用效果
        2.4.4 除臭剂对硫化氢浓度的作用效果
        2.4.5 除臭剂掺量对硫化氢浓度的作用效果
        2.4.6 除臭剂掺量对橡胶沥青基本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橡胶沥青净味机理研究
    3.1 橡胶沥青烟气元素组成
    3.2 除臭剂对橡胶粉降解程度的影响
        3.2.1 橡胶粉在沥青中的存在形态
        3.2.2 橡胶沥青中胶粉分离方法
        3.2.3 橡胶沥青中胶粉降解程度
        3.2.4 除臭剂对橡胶粉降解的作用机理
    3.3 除臭剂对橡胶沥青组成的影响
        3.3.1 橡胶沥青官能团特性变化
        3.3.2 橡胶沥青化学组分变化
    3.4 除臭剂成分对硫化烟气的影响
    3.5 橡胶沥青净味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除臭剂作用机理研究
    4.1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
    4.2 橡胶沥青分子模型的建立
        4.2.1 基质沥青分子模型
        4.2.2 橡胶分子模型
        4.2.3 除臭剂分子模型
    4.3 除臭剂对橡胶沥青的影响研究
        4.3.1 橡胶粉、除臭剂与四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4.3.2 橡胶粉与除臭剂的稳定性
        4.3.3 橡胶粉的聚集性
        4.3.4 四组分的扩散性
        4.3.5 除臭剂分子的作用机理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含废料和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的OGFC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OGFC的发展历史
        1.2.2 废旧橡胶粉/废机油的研究概况
        1.2.3 岩沥青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筛选及高粘沥青制备
    2.1 试验准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设备
        2.1.3 性能指标
        2.1.4 制备工艺
    2.2 增粘剂的筛选
        2.2.1 筛选步骤
        2.2.2 筛选结果与分析
    2.3 试验与分析
        2.3.1 废旧橡胶粉掺量的确定
        2.3.2 岩沥青掺量的确定
        2.3.3 SIS掺量的确定
        2.3.4 废机油掺量的确定
        2.3.5 高粘度改性沥青的制备
    2.4 小结
第三章 高粘度改性沥青性能对比研究
    3.1 高粘度改性沥青基本性能比较
        3.1.1 国产TPS高粘改性沥青的制备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温度敏感性研究
        3.2.1 针入度指数PI
        3.2.2 针入度—粘度指数PVN
    3.3 抗老化性能研究
    3.4 显微形貌分析
    3.5 流变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粘改性沥青OGFC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1 原材料性能检测
        4.1.1 沥青
        4.1.2 集料
        4.1.3 填充料
    4.2 配合比设计
        4.2.1 目标空隙率的确定
        4.2.2 矿料的最大粒径
        4.2.3 级配的初选
        4.2.4 初定级配和油石比
    4.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3.1 最大油石比
        4.3.2 最小油石比
        4.3.3 最佳油石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粘改性沥青OGFC混合料性能研究
    5.1 高温稳定性研究
        5.1.1 马歇尔试验
        5.1.2 车辙试验
    5.2 低温抗裂性研究
    5.3 抗水损坏性研究
    5.4 透水性研究
    5.5 抗滑性研究
    5.6 经济性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废旧橡胶粉改性沥青的试验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巴尼亚岩沥青/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 汪尧. 广西大学, 2021(12)
  • [2]橡胶粉改性温拌沥青材料流变与抗老化性能研究[D]. 苑兆迪. 烟台大学, 2021(09)
  • [3]季冻区复合改性多孔钢渣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D]. 柴潮.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5]共混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D]. 刘国明.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高掺量废胶粉改性沥青指标与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D]. 周晓雨. 河北大学, 2020(08)
  • [7]LUCOBIT/橡胶复合改性沥青流变及粘附特性研究[D]. 赵增刚. 湘潭大学, 2020(02)
  • [8]沥青的老化-再生可逆性宏微观表征[D]. 罗代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橡胶沥青净味机理及性能评价[D]. 李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含废料和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的OGFC性能研究[D]. 涂力川.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废胶粉改性沥青的试验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