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航性要求在复合材料构件制造中的贯彻与保证(论文文献综述)
杨国章[1](1990)在《适航性要求在复合材料构件制造中的贯彻与保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有关民机复合材料构件制造的适航性要求及贯彻方法,并提出了国内在民机复合材料构件制造中应采取的措施.
冯康军[2](2010)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评定及适航审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性能优异的先进复合材料在民用飞机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等特点,其损伤机理、失效形式以及修理技术等都与金属材料结构具有显着的不同。因此相关的无损检测、损伤容限以及适航评定等方面的技术面临新的发展与挑战。本文基于对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理论与适航审定文件的研究,对复合材料结构特性、损伤类型、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以及适航审定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详细研究了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特性,同时与金属结构损伤容限相比较,还介绍了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设计和可靠性分析。在复合材料适航咨询通告AC20-107A和B的指导下,从材料,构件,检测方法,范围和频率以及修理等方面考虑,详细研究了该法规有关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分析和评定的要求和内容。结合波音777水平安定面的损伤容限评定试验数据和结果,归纳总结出了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评定流程图。首先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损伤威胁评估和损伤分类,由试验数据、无损检测方法和检出概率确定剩余强度评定用的损伤大小和初始可检损伤大小,以验证损伤的扩展性,考虑环境影响因子,最终制定复合材料结构结构检查大纲。本文最后将上述研究成果转化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审定辅助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进行复合材料损伤评估和损伤容限评定,对于复合材料结构制造和检测维修部门进行损伤评估和制定经济合理的检查大纲具有指导作用。
程文礼,魏然,梁宪珠[3](2020)在《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及过程控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进复合材料在民用飞机中的大量应用带来了突出的减重优势和经济效益,同时对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和成型质量提出了高标准要求。针对先进复合材料在民用飞机中的应用,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大型民用飞机中典型复合材料构件的制造方案,并按照过程质量控制要求,从原材料、工艺过程及产品检验三方面进行了复合材料构件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分析。分析表明,发展基于自动化的先进复合材料整体成型技术并实现复合材料制造过程的高水平控制,对满足民机适航性和经济性的高标准要求、实现复合材料在民机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与批产具有重要意义。
彭明玉[4](2008)在《飞机复合材料损伤机理及适航评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航空技术和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型、先进的复合材料在民用飞机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等特点,其损伤机理、失效形式以及修理技术等都与金属材料结构具有显着的不同。因此相关的无损检测、维修以及适航评定等方面的技术面临新的发展与挑战。如何研究、开发一整套的有关飞机复合材料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控制体系成为紧迫而现实的课题。其中,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和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复合材料层合板一般存在四种失效模式:基体开裂,分层,纤维断裂和脱粘。本文在对复合材料加工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复合材料断裂韧性损伤机理和疲劳损伤机理进行理论研究,了解民航飞机复合材料结构常见的缺陷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对常用的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熟悉其工作原理并确定各种检测方法的使用范围。而根据飞机结构上应用的复合材料的种类、形状及不同缺陷类型,研究针对各种材料的最佳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复合材料的缺陷进行损伤评估,制订损伤评估的流程,以及确定相应的修理方法,制订损伤修理的流程。构建了复合材料损伤评估和损伤修理数据库。而损伤评估和损伤修理就构成了整个飞机复合材料适航评定流程。本文就是在这些基础上,构建了飞机复合材料适航评定系统。
朱宁[5](2013)在《“造屋”与“造物”: 制造业视野下的建造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工业制造业大量渗透国内建筑业的今天,建筑师传统的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已经不足以覆盖建造的全过程,传统的建筑学缺乏与制造业知识体系的衔接,缺乏与其他工程学科的协同能力;另一方面,国内制造业面临结构调整和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工程学科的专门人才也缺乏对建造过程的宏观理解。本文以制造业的视角看待建筑的建造过程,探讨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最终落脚点在二者的协同发展。其历史过程的时空广度不局限于“建筑业”或“制造业”的范畴,笔者将其抽象为两个“过程”的概念:“造屋”与“造物”。本文对建造过程的研究分为因素、系统与案例三部分,从三个层次阐释建造过程的哲学本质以及“造屋”与“造物”的协同关系,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建造过程的内涵是什么,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建造过程的系统如何架构,并实现相应的功能,为建筑的目标服务?建造过程如何借鉴历史和国外案例,整合并带动下游制造业产业链,在中国当前国情下提升建筑的品质?围绕这些基本问题,本文通过批判的形而上学、系统论与技术史论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上篇应用批判的形而上学方法,论述输入、输出、控制、机制等因素的历史演变,以及这些因素与“造屋”与“造物”的主体——人的基本需求、劳动过程的附加价值、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关系。中篇根据系统理论建立建造过程的系统架构,通过类比人对物的实体改造手段、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方式建立两个概念:实体系统与信息系统。下篇利用技术史论方法,从“造屋”与“造物”协同关系的角度,重溯建筑历史中一些关键案例的技术过程,重新给予历史内容以合理的分析评价;并且将这些分析方法尝试应用于中国当前的国情,以期为现实中的建筑业、建筑师和建筑学提供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首先,基于系统理论,本文建立了建造过程中的实体系统与信息系统框架的理论内核,提出系统建构是人超越于机器的协同能力。其次,通过对建造过程中人的劳动进行价值批判,本文说明建造过程的本质是人工对自然材料附加价值的提升,提出知识建构是人在建造过程中的核心价值。本文提出建筑技术科学在建筑学本身以及与其他工程学科对接中的“桥梁作用”,最终落脚点在于建筑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对建筑学科当前所面临的工程品质问题现状具有针对性的现实意义。
张佳明奇[6](2019)在《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法律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航空法领域,一国民用航空器通过另一国的适航审定是进入该国贸易市场的法定前提。民用航空器的适航审定是国家民用航空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国的法定主管部门对民用航空器交付状态有关的技术文件和记录以及航空器的适航状态开展检查工作,确认航空器及其零部件符合经批准的型号设计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以进行适航批准、颁发适航证件而履行的重要职责。缔结双边适航协定是两国民用航空器获得对方进口适航审定的资格要件。美国联邦航空局和欧洲航空安全局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重要的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行政主体,其适航审定技术法规具备国际公认的法律效力,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民用航空器形成技术贸易壁垒。中国的适航审定技术立法业已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全面性上仍然同美国和欧洲存在差距。中国制造的民用航空器在进出口国际贸易中始终面临适航审定的诸多法律壁垒。为解决问题,中国应当继续深化和拓展适航国际协定,完善和提升中国的适航审定技术法规,强化适航审定行政主体的持续监管职能,协商解决双边适航协定的争议问题,适用诉讼模式处理适航审定的行政纠纷。
徐江华[7](2019)在《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保障“物”的安全状态、决策“人”的安全行为、满足客舱“生态”安全。论文选题来自于科研项目与设计实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飞机客舱事故发生前的预防,综合运用工业设计、人机工学、航空安全等多学科知识交叉研究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理论,形成本土飞机客舱设施造型设计风格和创意特色,理论联系实践,为我国大飞机战略的研发与制造业服务。本论文主要从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与实践验证三个部分开展研究。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理论。飞机客舱安全人机就是研究“人—客舱设施—情景—文化与审美”之间安全和谐的关系。以航空安全为背景,以工业设计、客舱安全、人本主义、系统设计、人机工学、航空设计文化等理论为基础,以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和谐”设计为最终目标,从安全与舒适、人机与人因、生态安全三个方面构建飞机客舱设施安全人机设计内容。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原则。针对当前民航客机客舱客观现状调研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大量优秀的飞机客舱设施设计作品作为研究依据,在实践中检验分析。通过系统研究与归纳分析,详细解析了飞机客舱设施安全人机“人因”要素、“物性”要素、情境要素、文化与审美要素;系统归纳出飞机客舱设施产品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基础原则、“物”的安全状态原则、“人”的安全行为原则、人与物和谐原则;安全人机设计理论、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安全人机设计原则揭示了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方法。通过TRIZ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功能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实现“物”的安全状态目标;以感性工学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外观特征与情感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决策“人”的安全行为目标;PSS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服务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达到“生态”安全目标。三个目标的实现,最终系统为乘客提供“安全和谐”的终极目标体验。实践验证。系统解析乘客活动空间主要设施—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及布局安全人机设计,构建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模型。基于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与方法,以正在研发的国产大型客机C929较典型的客舱区域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原创设计应用,通过实例验证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理论,探索基础理论的核心与设计新方向,满足国产大飞机客舱设施研发自主创新要求。
连升[8](2018)在《基于研制阶段适航要求的民机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大型复杂项目而言,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下,基于体系的质量管理,对项目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提升项目质量,减少研制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项目研制周期,降低成本投入。在民用航空领域,航空产品必须符合适航当局提出的适航标准和适航要求,这对项目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飞机研发制造属于离散、小批量、多更改的过程,存在项目质量管理难度大、时间和成本投入高、管理体系复杂等困难。实际的民机项目进展过程中,面临制造、装配、试飞等环节质量问题多而杂,适航当局对主制造商研制阶段质量体系信任度较低。因此,在项目质量管理中,质量检查模式仍需不断完善。本论文基于航空制造领域质量和适航管理的实践经验,结合适航当局对研制阶段民机制造的要求,对民机项目研制阶段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分析公司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对项目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从工序、零件到部件的三级检查的质量管理方法,包括典型的制造符合性检查流程和要求;然后,结合研制阶段适航检查要求,从构型管理到实物质量管理,分析了适航检查的模式和关注要点,并以全机质量管理为对象,提出并构建了基于适航要求的质量自查模型,采用关键任务分解的方式,建立层级化的任务矩阵和检查单,对发现的问题完成整改归零和举一反三复查,并以某民机项目进行了实践应用;最后,基于项目阶段适航检查和偏离处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数据和原因分析,并从体系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能力配套的培训体系建设和质量奖惩机制两种质量改进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上建立、完善了项目质量体系。
梁艳勤[9](2011)在《民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容限与修理后适航符合性验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进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上的应用已有数十年历史,并且用量有进一步增长的明显趋势。一旦有复合材料制件的飞机交付航线使用,若修理问题尚未解决,则势必影响营运。在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方面,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确定要修与不修、能修与不能修的界限,即确定所谓修理容限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结构损伤修复后的适航符合性验证程序与技术的问题。本文工作基于中国商飞民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智能决策专家系统中结构损伤修理支持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部分内容,对民机复合材料结构的修理容限的确定,以及结构修理后的适航符合性验证进行研究。首先从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分析出发,研究了不同损伤类型、损伤部件、损伤位置及结构损伤可检性对强度刚度的影响,并按结构损伤可检性,用线性插值方法,提出了有损伤的复合材料结构,承担飞行或临时飞行任务所需满足的承载能力最低要求。分析了不同修理策略及安全性指标对修理效果的影响。针对复合材料民机结构最常见的冲击损伤,从损伤机理出发,根据损伤程度,建立结构分析模型,给出复合材料结构冲击后压缩强度的工程算法,以及损伤后结构的剩余强度衰减及寿命估算。建立了典型的复合材料胶接修补模型,并在深入分析波音飞机公司修理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修理容限量化的评估指标。最后简要分析了结构修理经济性对修理容限的影响。随后对修理后结构的适航完备性及持续适航符合性验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满足适航符合性要求的民机结构损伤修理完备性要求,开展完备性要求之一的适航符合性验证程序研究,给出针对民机结构损伤修理后的适航符合性验证程序要求。最后开展适航符合性验证工作中的部分具体技术要求及技术实现途径研究。本文的研究为复合材料结构修补工作的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借鉴,为今后进一步对修理设计和分析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徐明,宫綦[10](2021)在《军机适航与安全性发展综述》文中认为随着先进航空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用,借助军机事故调查和系统安全性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度复杂航空器的安全要求。需要在已有军机安全性工作的基础上,吸收民用航空器适航标准要求,制定军机适航性技术标准。结合其装备采办管理实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军机适航性工作体系,并开展军机全生命周期适航性工作。通过对适航理念与内涵的分析,介绍了军机安全性发展现状,研究军民机适航技术和体系的发展,围绕提升航空装备安全设计与符合性验证能力,给出未来适航发展方向需要涵盖的五大能力,助推军机适航与安全性工作的发展。
二、适航性要求在复合材料构件制造中的贯彻与保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航性要求在复合材料构件制造中的贯彻与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2)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评定及适航审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与适航审定 |
1.1.1 飞机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
1.1.2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 |
1.1.3 复合材料的适航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研究 |
2.1 复合材料性能 |
2.1.1 复合材料工艺性能 |
2.1.2 复合材料缺陷与损伤 |
2.1.3 复合材料损伤检测与修理 |
2.1.4 复合材料损伤类型与验证标准 |
2.2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特性 |
2.2.1 损伤容限 |
2.2.2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 |
2.2.3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与耐久性 |
2.2.4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与金属材料损伤容限的异同 |
2.3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设计与分析 |
2.3.1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特点 |
2.3.2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分析 |
2.3.3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可靠性分析 |
2.4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评定 |
2.4.1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评定内容研究 |
第三章 波音777 水平安定面损伤容限评定 |
3.1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评定的特点 |
3.2 波音777 水平安定面损伤容限评定 |
3.2.1 评定目的 |
3.2.2 试验程序和结果 |
3.3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适航审定流程的确定 |
第四章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审定辅助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
4.1 软件系统设计 |
4.1.1 运行环境与开发工具 |
4.1.2 软件结构设计 |
4.1.3 处理流程 |
4.2 数据库支持 |
4.2.1 数据库基本表 |
4.2.2 数据库设计 |
4.2.3 数据库组成范式 |
4.3 软件各功能模块和界面设计 |
4.3.1 系统主界面 |
4.3.2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
4.3.3 数据库查询与维护系统 |
4.3.4 信息录入系统 |
4.3.5 损伤威胁评估模块 |
4.3.6 损伤分类模块 |
4.3.7 损伤容限评定模块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5.2 今后的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及过程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 |
2 复合材料制造过程控制技术 |
2.1 原材料控制 |
2.2 工艺过程控制 |
2.2.1 自动铺放过程控制 |
2.2.2 胶接过程控制 |
2.2.3 固化过程控制 |
2.3 复合材料产品检验 |
3 结论 |
(4)飞机复合材料损伤机理及适航评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飞机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
1.2 复合材料损伤及适航评定 |
1.2.1 复合材料常见的损伤 |
1.2.2 常用的无损检测的方法 |
1.2.3 复合材料的适航评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合材料损伤机理研究 |
2.1 复合材料介绍 |
2.1.1 复合材料的定义 |
2.1.2 复合材料的分类 |
2.1.3 复合材料的性能 |
2.2 复合材料的加工特性 |
2.2.1 复合材料各组成部分的选取 |
2.2.2 成形工艺方法的选取 |
2.3 复合材料结构 |
2.3.1 层压结构的工艺性考虑 |
2.3.2 层压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
2.3.3 层压结构的失效准则 |
2.3.4 铺层设计对强度和刚度的影响 |
2.4 复合材料损伤机理研究 |
2.4.1 复合材料韧性损伤机理研究 |
2.4.2 复合材料疲劳损伤机理研究 |
第三章 无损检测方法 |
3.1 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
3.1.1 目视检测法 |
3.1.2 超声波检测法 |
3.1.3 X 射线检测法 |
3.1.4 涡流检测法 |
3.1.5 磁粉检测法 |
3.1.6 渗透检测法 |
3.2 无损检测新技术 |
3.2.1 微波无损检测 |
3.2.2 红外无损检测 |
3.2.3 激光全息检测 |
3.2.4 声振检测 |
3.2.5 声发射检测 |
3.3 无损检测技术的选择及适用范围 |
3.3.1 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 |
3.3.2 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
第四章 复合材料适航评定 |
4.1 概述 |
4.2 常见典型缺陷和损伤 |
4.2.1 许可损伤 |
4.2.2 需修理损伤 |
4.3 损伤检测 |
4.4 损伤评估 |
4.5 损伤修理 |
4.5.1 修理的要求 |
4.5.2 修理方法的分类 |
4.5.3 修理容限 |
4.5.4 修理分析步骤 |
4.5.5 修理后检测 |
4.6 复合材料的适航评定流程 |
第五章 飞机复合材料适航评定系统 |
5.1 软件系统设计 |
5.1.1 运行环境与开发工具 |
5.1.2 软件结构 |
5.1.3 处理流程 |
5.2 数据库支持 |
5.2.1 数据库基本表 |
5.2.2 数据库设计 |
5.2.3 数据库组成范式 |
5.3 软件各功能模块和界面设计 |
5.4.1 主界面 |
5.3.2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
5.3.3 数据库查询与维护系统 |
5.3.4 信息录入系统 |
5.3.5 损伤评估模块 |
5.3.6 损伤修理模块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造屋”与“造物”: 制造业视野下的建造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释题:“造屋”与“造物” |
1.1 研究对象 |
1.1.1 “造屋”:建造过程中的问题 |
1.1.2 “造物”:制造过程中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工艺技术领域:以“造物”类比“造屋” |
1.2.2 系统设计领域:将“造物”系统化形成“造屋” |
1.2.3 工程应用领域:“造屋”应用“造物”提升品质 |
1.3 “造屋”/TECTONICS 与“造物”/TECHNICS 的释义 |
1.3.1 “造”/Bauen:中西文中均表达“价值提升过程”之意义 |
1.3.2 “造屋”与“造物”的同源性与差异性 |
1.4 本文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1.4.1 “造屋”与“造物”的因素分析 |
1.4.2 “造屋”与“造物”的系统综合 |
1.4.3 “造屋”与“造物”的案例应用 |
上篇:因素分析篇 |
第2章 “造屋”与“造物”的时空尺度 |
2.1 控制因素 |
2.1.1 客观约束 |
2.1.2 主观需求 |
2.2 输入因素 |
2.2.1 材料、能源、信息 |
2.2.2 人与材料 |
2.3 机制因素 |
2.3.1 “机制人”:工具、技能 |
2.3.2 媒介、协作、竞争 |
2.3.3 技术:控制因素对机制因素的驾驭 |
2.4 输出因素 |
2.4.1 离散性输出:多样性输出与不稳定输入相协调 |
2.4.2 连续性输出:规模化与多样性输出的矛盾 |
2.4.3 非线性输出:类型化、家用化、规模定制化满足多样性的输出 |
2.5 小结 |
第3章 “造屋”与“造物”的因素演变 |
3.1 控制与机制:“造屋”与“造物”中的关键因素 |
3.1.1 制造因素及其在历史过程中的演进概述 |
3.1.2 人的因素的细分:工艺技术与人力组织 |
3.2 工艺技术中的控制与机制:从技艺到术语 |
3.2.1 机制优先:单项技艺中非系统化的控制性信息 |
3.2.2 控制优先:术语对多项技艺的集成 |
3.3 人力组织中的控制与机制:从工匠到工业 |
3.3.1 机制优先:工匠组织与技艺分工 |
3.3.2 控制优先:工业组织与必要技能 |
3.4 小结 |
第4章 “造屋”与“造物”的审美批判 |
4.1 审美对象的来源 |
4.1.1 审美对象的界定:审美的过程作为一种抽象的形式 |
4.1.2 形而下与形的批判:对“制作美”与“形式美”的现象学还原 |
4.1.3 形而上的批判:理性的“目的”与审美的“合目的性”的差距 |
4.2 机制之美与控制之美 |
4.2.1 机制之美:劳动、发现、变化 |
4.2.2 控制之美:反思、统摄、规律 |
4.3 机械审美观念批判:控制因素对机制因素的平衡 |
4.3.1 经验层面的机械审美:对制造能力的崇拜 |
4.3.2 形式层面的机械审美:与抽象形式的耦合 |
4.3.3 理性层面的机械审美:对知识组合的趣味 |
4.4 小结 |
本篇总结 |
中篇:系统综合篇 |
第5章 实体系统 |
5.1 “造屋”与“造物”实体系统:封闭系统的静态有序 |
5.1.1 “造屋”与“造物”在系统中的边界条件 |
5.1.2 实体系统的有序性层次 |
5.2 材料属性与有序性 |
5.2.1 材料的自然属性与人工属性 |
5.2.2 人工化的有序性 |
5.3 界面材料及其工艺探索 |
5.3.1 研究界定 |
5.3.2 材料及其工艺的“类型化”:德国制造联盟的早期理念 |
5.3.3 材料和工艺的实证方法:立体主义传统 |
5.3.4 材料与手工艺的探索与整合:魏玛包豪斯 |
5.3.5 材料实验的“飞跃”:“白院住区”住宅展览 |
5.4 现代复合材料的应用 |
5.4.1 复合材料:可“设计”的材料 |
5.4.2 从微观到宏观的一体化设计与制造 |
5.4.3 复合材料的“造物”应用 |
5.5 基于材料工艺属性的组合 |
5.5.1 多材料、多工艺的集成创新:产品工艺设计 |
5.5.2 多工种的组合制造规划:分离面设计 |
5.5.3 多实体材料组合下的终端制造 |
5.6 小结 |
第6章 信息系统 |
6.1 “造屋”与“造物”信息系统:开放系统的动态有序 |
6.1.1 动态有序的实现条件 |
6.1.2 信息系统的有序性层次 |
6.2 几何的度量 |
6.2.1 视觉性的相对度量:细部关系 |
6.2.2 触觉性的绝对度量:表面粗糙度 |
6.2.3 度量系统配合的精确性 |
6.3 受力的形变 |
6.3.1 基于静力学的“造屋” |
6.3.2 轮船、飞机、汽车的动力学因素与静力学固有形式 |
6.3.3 制造中的力学因素 |
6.4 数字的整合 |
6.4.1 数字信息对产品的控制理论 |
6.4.2 “负反馈”:“信息流”控制“材料流” |
6.4.3 “正反馈”:意识的耗散结构与信息编解码 |
6.5 小结 |
第7章 系统中的机器与人 |
7.1 实体系统中的机器技艺:代替人工 |
7.1.1 以机械的运动代替人手的运动 |
7.1.2 以机械的组织代替人力的组织 |
7.1.3 以机械的反馈代替人脑的反馈 |
7.2 信息系统中的机器术语:架构在机器技艺之上 |
7.3 机器世界中人的角色:知识建构 |
本篇总结 |
下篇:案例应用篇 |
第8章 “造屋”是“造物”的“试验场”、“市场”和“博物馆” |
8.1 建筑工程:“造物”的“试验场” |
8.1.1 工程师的“试验场”:“造物”的储备 |
8.1.2 建筑师的“试验场”:“造物”的思辨 |
8.1.3 “造屋”技术转移中的控制与机制 |
8.2 建筑设计:“造物”的“市场” |
8.2.1 “造屋”的附加价值 |
8.2.2 “造物”提升“造屋”价值 |
8.2.3 现代系统设计:建筑业与制造业整合 |
8.3 建筑史论:“造物”的“博物馆” |
8.3.1 发现:文化的空间 |
8.3.2 研究:工艺的进化 |
8.3.3 创造:时代的精神 |
8.4 小结 |
第9章 中国当前“造屋”与“造物”的协同进程 |
9.1 边界条件 |
9.1.1 缘起:制造业渗透建筑业的必要性 |
9.1.2 结构转型:制造业结构与建筑业的关系 |
9.1.3 社会转型:劳动力成本增长,但并非全盘反映附加价值上升 |
9.1.4 “造屋”下游产业链:制造业的“培育期” |
9.2 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协同作用 |
9.2.1 建筑业与制造业协同的三个技术层次 |
9.2.2 建筑业带动下游制造业提升品质的两条实践路径 |
9.3 建筑师:专业人才的内核、系统与环境 |
9.3.1 内核:建筑师的知识体系 |
9.3.2 系统:建筑师的统率能力 |
9.3.3 环境:建筑师的职业环境 |
9.4 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的桥梁作用 |
9.4.1 建筑技术科学渗透建筑学的教学体系 |
9.4.2 建筑技术科学专业衔接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 |
9.5 小结 |
本篇总结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论文研究成果 |
10.1.1 理论内核:基于系统理论架构的实体系统与信息系统框架 |
10.1.2 价值批判:探索“造屋”与“造物”过程中人的价值 |
10.1.3 现实意义:建筑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
10.2 领域展望 |
10.2.1 理论研究:建筑学中的建造过程研究 |
10.2.2 实践展望:建筑业对工业结构调整的责任——也是建筑师的责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第 1 章附文:“造屋”与“造物”的词源学解读 |
附录B 第 4 章附表:《营造法式》术语分类列表 |
附录C 第 5 章附表 A:魏玛包豪斯工艺车间分类列表 |
附录D 第 5 章附表 B:1927 年展览住宅所使用的材料及其工艺列表 |
附录E 第 8 章附表:“造屋”与“造物”在部分建筑师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关联列表(19 世纪至今)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法律界定 |
一、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释义 |
(一)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基本含义 |
(二)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分类 |
(三)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目的 |
二、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法律特征 |
(一)权威性 |
(二)国际性 |
(三)技术性 |
第二章 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双边协定 |
一、双边适航协定的主要类型 |
(一)有限的双边适航协定 |
(二)全面的双边适航协定 |
二、双边适航协定的基本内容 |
三、双边适航协定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三章 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行政主体 |
一、美国适航审定的行政主体 |
二、欧洲适航审定的行政主体 |
三、我国适航审定的行政主体 |
四、欧美中适航审定行政主体的法定职责比较 |
第四章 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法律规范体系 |
一、国际适航标准和建议措施 |
二、适航审定的国内法律法规 |
(一)美国适航审定法律规范 |
(二)欧盟适航审定法律规范 |
(三)我国适航审定法律规范 |
三、民用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规范 |
四、民用航空器生产许可审定规范 |
五、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程序规范 |
(一)我国适航审定程序规范 |
(二)欧盟适航审定程序规范 |
(三)美国适航审定程序规范 |
第五章 我国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
一、我国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面临的法律问题 |
(一)依据谅解备忘录的适航审定欠规范 |
(二)中国适航审定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
(三)外国适航审定的授权模式对中国不利 |
(四)适航审定引发国际贸易问题 |
(五)适航审定法定争议解决机制匮乏 |
二、完善我国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法律对策 |
(一)深化和拓展中外适航国际协定 |
(二)完善和提升中国的适航审定法律法规 |
(三)强化适航审定行政主体的持续监管职能 |
(四)协商解决双边适航协定的争议问题 |
(五)适用诉讼模式处理适航审定的行政纠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的缘起 |
1.2.1 研究的背景 |
1.2.2 课题的来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现状评述 |
1.4.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设计 |
1.4.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的研究现状 |
1.5 概念界定 |
1.5.1 安全人机工程学 |
1.5.2 TRIZ |
1.5.3 感性工学 |
1.5.4 PSS |
1.5.5 系统设计 |
1.5.6 人本主义设计 |
1.6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理论 |
2.1 飞机客舱安全 |
2.1.1 飞机客舱安全的产生与分类 |
2.1.2 飞机客舱安全事故的分类 |
2.1.3 飞机客舱安全事故的致因与预防 |
2.2 飞机客舱设施的安全需求 |
2.2.1 飞机客舱的分类 |
2.2.2 飞机客舱设施的分类 |
2.2.3 飞机客舱设施研发的安全因素 |
2.2.4 飞机客舱设施安全设计导向 |
2.3 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 |
2.3.1 安全与舒适 |
2.3.2 人机与人因 |
2.3.3 生态安全 |
2.3.4 安全人机设计原理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原则 |
3.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 |
3.1.1 “人因”要素 |
3.1.2 “物性”要素 |
3.1.3 情境要素 |
3.1.4 文化与审美要素 |
3.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则 |
3.2.1 基本原则 |
3.2.2 “物”的安全状态原则 |
3.2.3 “人”的安全行为原则 |
3.2.4 人物和谐原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方法研究 |
4.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TRIZ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
4.1.1 健壮设计是“物”的安全状态保障 |
4.1.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TRIZ理论的健壮设计 |
4.1.3 TRIZ设计方法的应用 |
4.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感性工学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
4.2.1 感性意向调研分析 |
4.2.2 感性意向空间的构建 |
4.2.3 决策“人”的安全行为的感性工学设计方法 |
4.3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PSS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
4.3.1 PSS绿色设计方法 |
4.3.2 PSS“集”设计方法 |
4.3.3 PSS模块化设计方法 |
4.3.4 PSS智能设计方法 |
4.3.5 PSS设计总体目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视域下的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5.1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设计需求 |
5.1.1 乘客对飞机客舱座椅人机不适的主要体现 |
5.1.2 乘客对飞机客舱座椅造型不适的主要体现 |
5.1.3 乘客对飞机座椅布局不适的主要体现 |
5.2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系统层级分类 |
5.2.1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的发展与分类 |
5.2.2 经济舱乘客座椅组成部分的系统分析 |
5.3 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模型 |
5.3.1 人的层面 |
5.3.2 座椅的层面 |
5.3.3 环境的层面 |
5.3.4 文化与美学层面 |
5.4 经济舱乘客座椅布局方法 |
5.4.1 乘客对座椅布局的诉求 |
5.4.2 乘客座椅布局的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国产双通道宽体客机C929 应用的研究 |
6.1 C929 经济舱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1.1 C929 经济舱布局设计 |
6.1.2 C929 经济舱卧铺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1.3 C929 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1.4 C929 公共服务空间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2 C929 经济舱盥洗室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2.1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计调研与分析 |
6.2.2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构思 |
6.2.3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施造型及布局安全人机设计方案 |
6.3 C929 乘务员休息室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3.1 C929 乘务员休息室布局设计 |
6.3.2 C929 乘务员休息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3.3 C929 商务会议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4 C929 厨房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4.1 C929 厨房布局及设施造型设计分析 |
6.4.2 C929 厨房布局与橱柜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4.3 C929 客舱运输服务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4.4 C929 航空餐具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1.着作 |
2.学术论文 |
3.科研奖励 |
4.专利 |
5.科研课题 |
(8)基于研制阶段适航要求的民机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民机项目的特点 |
1.1.3 适航管理的特殊性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
1.2.2 民机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3 民机适航检查的研究现状 |
1.2.4 我国民机制造质量管理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总体架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分析与质量管理 |
2.1 质量管理体系架构 |
2.1.1 顶层要求 |
2.1.2 组织架构 |
2.1.3 质量程序文件 |
2.2 质量体系审核 |
2.2.1 管理过程划分 |
2.2.2 内部质量审核 |
2.3 质量控制方法 |
2.3.1 工序质量 |
2.3.2 统计方法的局限 |
2.3.3 工艺计划文件 |
2.3.4 全数质量检验 |
2.3.5 检验点的设置 |
2.4 制造偏离的质量管理 |
2.4.1 制造偏离与不合格品的处置 |
2.4.2 制造偏离处置管理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研制阶段适航要求的质量管理方法 |
3.1 项目研制阶段 |
3.1.1 研制阶段的定义和划分 |
3.1.2 研制阶段的适航取证 |
3.2 适航符合性要求 |
3.2.1 制造符合性 |
3.2.2 基于信任的审查机制 |
3.3 制造构型管理 |
3.3.1 制造构型 |
3.3.2 构型差异及评估 |
3.4 适航检查的过程管理模型 |
3.4.1 制造检查选项 |
3.4.2 零件检查 |
3.4.3 部件检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适航要求的质量自查模型 |
4.1 概述 |
4.2 质量自查的适航依据 |
4.3 基于适航要求的质量自查模型建立 |
4.3.1 建立任务矩阵 |
4.3.2 检查单 |
4.3.3 符合性自查声明 |
4.4 应用验证 |
4.4.1 项目背景 |
4.4.2 质量自查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体系的问题分析与质量体系改进 |
5.1 适航检查问题分析 |
5.1.1 适航检查问题数量分析 |
5.1.2 适航检查问题类型及原因分析 |
5.2 故障问题分析 |
5.3 质量体系改进 |
5.3.1 基于能力配套的培训体系建设 |
5.3.2 基于奖惩机制的质量体系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民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容限与修理后适航符合性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复合材料修理容限研究概况 |
1.3 修理后结构的适航符合性验证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类型与修理策略研究 |
2.1 维修方案分析流程 |
2.2 损伤类型及部位分类 |
2.2.1 常见损伤类型 |
2.2.2 损伤部件类型 |
2.3 修理区域划分 |
2.4 损伤结构承载能力要求与修理下限分析 |
2.5 修理策略及安全性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容限研究 |
3.1 修理容限及其研究方法概述 |
3.2 损伤机理与分析模型 |
3.2.1 冲击损伤机理 |
3.2.2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破坏的分析模型 |
3.2.3 复合材料缺陷及损伤许用标准的确定 |
3.3 剩余强度衰减与寿命估算 |
3.3.1 基本假设 |
3.3.2 局部应力应变法 |
3.3.3 基本模型 |
3.4 复合材料CAI工程算法 |
3.5 典型受损结构胶接修补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
3.5.1 穿透型损伤修补结构模型 |
3.5.2 非穿透型损伤修补结构模型 |
3.6 波音飞机公司修理指标分析 |
3.7 修理容限定量分析 |
3.7.1 基本假设 |
3.7.2 修理上限分析 |
3.8 修理经济性决策 |
3.8.1 基本假设 |
3.8.2 修理上限经济性分析 |
3.8.3 修理下限经济性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修理完备性及适航符合性验证程序 |
4.1 结构损伤修理完备性 |
4.1.1 标准与规范要求 |
4.1.2 损伤修理设计与分析要求 |
4.2 修复后适航符合性验证程序 |
4.2.1 适航条例要求 |
4.2.2 修复后适航符合性验证程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修复后适航符合性验证技术 |
5.1 部分具体技术要求 |
5.1.1 分析/计算要求 |
5.1.2 试验验证要求 |
5.2 技术实现途径 |
5.2.1 分析/计算 |
5.2.2 修理有效性试验验证 |
5.3 层压板损伤修复验证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军机适航与安全性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适航理念与内涵 |
1.1 适航性定义 |
1.2 适航理念 |
1.3 适航性技术内涵 |
2 军机安全性发展阶段研究 |
2.1 事故调查阶段 |
2.2 事故预防阶段 |
2.3 系统安全性阶段 |
2.4 综合预防阶段 |
2.5 军机适航性发展阶段 |
3 军民机适航技术发展研究 |
3.1 美军适航技术现状 |
3.2 国内适航技术现状 |
4 适航发展建议 |
4.1 基于系统工程的航空器适航性要求分析及研制过程符合性评价技术研究能力 |
4.2 材料和零部件适航工程应用技术研究能力 |
4.3 机载系统和设备适航工程应用技术研究能力 |
4.4 飞机设计集成和生产适航工程应用技术研究能力 |
4.5 持续适航工程应用技术研究能力 |
5 结束语 |
四、适航性要求在复合材料构件制造中的贯彻与保证(论文参考文献)
- [1]适航性要求在复合材料构件制造中的贯彻与保证[J]. 杨国章. 航空工艺技术, 1990(01)
- [2]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容限评定及适航审定技术研究[D]. 冯康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8)
- [3]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及过程控制技术[J]. 程文礼,魏然,梁宪珠.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2020(01)
- [4]飞机复合材料损伤机理及适航评定技术研究[D]. 彭明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5]“造屋”与“造物”: 制造业视野下的建造过程研究[D]. 朱宁. 清华大学, 2013(07)
- [6]进出口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法律研究[D]. 张佳明奇.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7]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D]. 徐江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基于研制阶段适航要求的民机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连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民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容限与修理后适航符合性验证研究[D]. 梁艳勤.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军机适航与安全性发展综述[J]. 徐明,宫綦. 航空科学技术,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