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粘胶纤维厂废水中锌的回收(论文文献综述)
于文龙,方玉红[1](2021)在《锌试剂在测定粘胶纤维生产废水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采用锌试剂在硼酸盐缓冲液中,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粘胶纤维生产废水中锌离子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色稳定,重现性好,操作简便,回收率高,不污染环境,可代替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锌离子含量。
张德敬[2](2020)在《慈竹制备天丝溶解浆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丝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环保纤维,目前天丝溶解浆主要由木材或棉短绒制备,我国有丰富的竹子资源,为了探索竹子制备天丝溶解浆的可能性,对慈竹进行了预水解硫酸盐法制备天丝溶解浆的研究,探讨了预水解工艺对慈竹化学组成的影响,研究了预水解硫酸盐蒸煮对浆料的质量如细浆得率、纸浆kappa值、纸浆粘度、纸浆碱溶解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慈竹预水解和硫酸盐蒸煮的工艺。最后,采用两段氧脱木素工艺和D0Ep D1D2的ECF漂白工艺,结合酸处理,制备了符合天丝溶解浆质量要求的浆粕。研究结果表明,慈竹含有74.31%的综纤维素,53.64%的纤维素(硝酸乙醇法),24.70%的木素和20.67%的半纤维素,适合用于制备溶解浆。利用单因素预水解实验和设计的硫酸盐蒸煮正交实验研究证明,慈竹预水解工艺适宜采用以下工艺条件:水解温度168℃,水解时间120min,水解液比4:1;硫酸盐蒸煮工艺宜采用下列条件:蒸煮有效碱用量14.5%(Na2O计),硫化度25%,蒸煮液比3.5:1,保温温度165℃,保温时间110min。在上述预水解和蒸煮工艺下,得到纸浆kappa值12.84,细浆得率33.85%,纸浆粘度34.00 m Pa·s,碱溶解度S18为1.43%,S10为3.30%。蒸煮浆经过两段氧脱木素工艺和D0Ep D1D2的ECF漂白处理后,纸浆粘度为18.52 m Pa·s,碱溶解度S18为1.45%,S10为3.34%,灰分为0.13%,铁离子含量为26.3 ppm和白度为89.42%。分别研究了酸处理和酶处理对天丝溶解浆质量的影响,其中酶处理采用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纤维素酶与海藻酸钠形成的固定化酶,该固定化酶在反应p H为5.5以及反应温度为50℃时其酶活最强。在此反应体系条件下,4 U/g的固定化酶(相对绝干浆)与漂后浆反应,其粘度可由18.52降至13.77 m Pa·s。而酸处理采用保温温度80℃,保温时间60min,p H为23,浆浓5%,0.5%的六偏磷酸钠用量,可以得到α-纤维素含量93.28%,聚合度610,白度90.10%,灰分0.01%,二氯甲烷抽出物0.03%,铁离子含量1.88 ppm,铜离子含量0.91 ppm,铜值0.83符合质量要求的天丝溶解浆。
赵慧阳[3](2020)在《棉浆粕废水耐盐菌株的筛选鉴定与生物降解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粘胶纤维行业利用棉浆经过化学与机械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这类废水经酸液中和后含盐量大大增加。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能催化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特殊的海洋环境能够提供适应极端环境的耐盐微生物。从资源化和生物化的角度处理含盐纤维素废水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从青岛近海底泥和棉浆粕废水的富集液中驯化、筛选出一株能够产纤维素酶的耐盐细菌,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测定为副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该菌株在35℃、150 r/min液体发酵条件下产生的三种纤维素酶含量分别是滤纸酶0.136 U/mL、内切酶0.123 U/mL和β-葡萄糖苷酶0.103 U/mL,并且在1~4%NaCl溶液中能保持稳定的纤维素酶活。针对筛选的菌株进行了产酶发酵液的优化。确定该菌发酵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玉米芯和酵母浸膏,最佳KH2PO4添加量是0.4%,培养液最适初始pH值为7,最适发酵温度为35℃,最适发酵时间为60 h。菌株对优化后的培养液产酶能力提高48.9%。对硫酸铵分级沉淀后的酶液进行内切酶的性质探究。酶液在1~5%NaCl溶液、pH 4.5~8.5的反应条件和50℃水浴保温中有较好的相对酶活,Mg2+、Co2+、K+可以促进内切酶的产生。该内切酶表现出耐盐性、耐酸碱性和耐热性。将8%接种量的菌悬液直接接种于CODCr为1090 mg/L、pH为7的棉浆粕废水中,9天后得到最佳CODCr去除率为64.8%,微生物的降解动力学方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GC-MS分析生物降解前后棉浆粕废水的成分发现以联苯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为主的有机污染物经碳键断裂、水解反应和开环反应等生成小分子苯系物和短链烷烃,生物降解后的废水经电渗析装置的脱盐率为44%。
董亚明,杨跃辉,张晨[4](2020)在《粘胶纤维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工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粘胶纤维生产废水水质及生产用水要求进行分析,提出了"多种膜处理技术+MVR"的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工艺路线,并对工艺过程及成本构成进行详细核算,为行业水资源回收利用及零排放提供技术参考。
董亚明,杨跃辉,张晨[5](2020)在《新疆棉浆粕和黏胶纤维行业生产废水治理现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棉花资源丰富,浆粕和黏胶纤维产量已居全国第一,是典型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业行业,具有水量大、治理难度大等显着特点。通过详尽现场调研,总结了行业发展现状、主要环境问题、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研究了新疆主要棉浆粕和黏胶纤维企业的污水处理技术、排放情况以及处理后废水达标情况;归纳了存在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葛元宇[6](2019)在《棉基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特征与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 fiber,ACF)是纺织材料转化而成的活性炭产品,是纺织品制造和聚合物热化学工艺技术融合的产物。得益于ACF的独特孔结构和纤维形态使其具有出色的吸附性能、电学性能、催化性能、热学性能等。并且,由于ACF独具纺织品样态,相较于粉末活性炭和颗粒活性炭在装载、贮存、运输等方面更具优势。目前,市售ACF产品中最大的品类是粘胶基ACF。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传统粘胶纤维的低成本优势不断被削弱。同时,不断累积的废旧棉纺织品也意味着巨大的低成本纤维素资源亟待开发。因此,采用棉纤维作为ACF制造原料的成本障碍可能被打破。而当前,对于棉基ACF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基础研究和工业实践都呈现准备不足的状态。在制备工艺与产物结构特征的关联性,以及对性能的影响上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认识与解决。鉴于此,研究棉基ACF的制备与影响因素、探索新的制备工艺、探讨制备条件与产物结构特征的关联、比较棉基ACF与粘胶基ACF的异同点、评价棉基ACF的应用性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研究制备工艺对于棉基ACF物性的影响为出发点,采用均匀设计法和单因素实验法,探讨了加热温度、磷酸浓度和炭化时间在内的多个因素对于棉基ACF孔结构和产物得率的影响。棉基ACF孔结构受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加热温度>磷酸浓度>炭化时间,而产物得率则主要受加热温度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图像分析、热重分析和STA-GC/MS同步热分析等技术阐明了磷酸在棉基ACF制备中的作用机制。磷酸在棉基ACF制备中发挥了多重的作用,主要有促进水解、催化脱水、交联、促进芳构化以及成孔。确立的制备条件为:加热温度600℃,磷酸浓度50wt.%,炭化时间2h。本文在探索棉基ACF的制备新工艺时采用了微波技术,确认了微波作用下制备ACF的可行性。采取高效微波吸收材料转化利用微波能的策略,在SiC帮助下完成微波条件下的棉的炭化和活化。使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包括炭化温度,阻燃剂浓度,活化温度,CO2流量和活化时间在内的5个因素对于孔结构和产物得率的影响。其中可能的工艺原理为:炭化过程中SiC容器是将微波能转换为热能并传递给了棉完成热解。而活化过程中除了SiC转化传递的热能,曝露在微波辐照下的碳纤维也能被微波加热,其自身也成为一种微波吸收器来提供Boudouard反应的热能。实验确立的制备工艺条件为炭化时间550oC,(NH4)2HPO4浓度8wt.%,活化温度600oC,CO2流量25mL/min,活化时间30min。对棉基ACF化学结构特征的研究包括元素组成、表面官能团和原子结构。运用的技术主要有X射线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等。棉基ACF在元素组成上最主要的是C元素,还包括少量的O元素以及可能残留的P元素,并且与粘胶基ACF基本是一致的。FT-IR和XPS分析均表明棉基ACF表面除C=C键外还存在含氧基团。TEM分析表明棉基ACF的微观形貌为片层结构主体中呈现无序的结构,而部分区域则呈现有序状态。经计算,棉基ACF的(002)晶面和(100)晶面的晶面间距分别为3.8?和2.1?,晶粒尺寸分别为9?和12.5?。棉基ACF的拉曼光谱中存在较为明显的D峰和G峰,其拟合适合使用洛伦兹方程。制备过程中,温度的升高将引起棉基ACF微晶结构无序程度的增强。研究还发现棉基ACF的XRD数据与拉曼光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棉基ACF的物理结构特征研究主要从物理形貌和孔结构着手。使用扫描电镜(SEM)获取包括棉基ACF织物结构、单纤维横向和纵向形貌图像,并和粘胶基ACF进行了比较。棉基ACF具有类纺织品的组织结构,并且单根碳纤维的横向形貌呈现腰圆形和类中腔结构,而纵向形貌呈扭曲状。棉基ACF的上述形貌特征都与棉纤维类似,而与粘胶基ACF表面的沟槽形貌完全不同。对于棉基ACF孔结构的研究主要由物理吸附仪完成N2和CO2吸附等温线测定以及回滞环扫描。由测定的等温线数据,采用不同模型的解析计算获得包括比表面积、孔容积、微孔比表面积、微孔容积、孔径分布等孔结构信息。解析过程中的选点方式及模型选择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做了探讨。N2@77K条件下测定的棉基ACF吸附等温线属于Ⅰ(b)型吸附等温线,并能观察到吸附分支和脱附分支分离形成回滞环现象。采用优化选点方式得到的BET比表面积计算结果要优于固定选点方式,线性拟合的R2值和保证C值>0是确保结果准确的关键指标。比较发现,棉基ACF基于氮气吸附等温线的孔径分布适合选择QSDFT模型。通过高分辨孔径分布图可以发现,棉基ACF的孔结构丰富,主要为微孔与超微孔,并有少量介孔,且孔形状则可能主要为狭缝形。而单一的H4型回滞环也同样表明棉基ACF孔结构主要为狭窄裂隙孔,并存在局域网络联通和孔道阻塞的结构特征。对于棉基ACF的吸附性能应用与评价则通过动态苯吸附、水蒸气吸附和水中染料KN-R动态吸附来进行。研究了在气相或液相下不同吸附质在棉基ACF上的吸附行为,评价棉基ACF对于几种典型吸附质的吸附性能。并且,对于吸附行为中吸附性能与棉基ACF孔结构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吸附机制做出了探讨。实验表明,棉基ACF具有良好的动态苯吸附性能,动态苯吸附值为828mg/g(293K,p/p0=0.175),微孔体积与动态苯吸附值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棉基ACF对水蒸气的吸附能力较强,平衡吸附量为693cm3/g(273K)。采用FHH模型分析的分形维数D为2.75,证明棉基ACF的表面较为粗糙。静态水吸附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ACF的BET比表面积特征。棉基ACF对染料KN-R的吸附量为28.4mg/g。吸附等温线较符合Langmuir模型,而吸附动力学采用Largergren准一级模型拟合的更好。在较低初始染料浓度能较快达到吸附平衡,表明棉基ACF在处理液相中低浓度吸附质具有优势。
夏龙贵[7](2019)在《年产25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项目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差别化化学纤维已被纺织业一致公认为是当前最具有潜力的高档纤维,拥有环保性和优良性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差别化化学纤维已得到国际、国内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中的主工艺车间是原液车间、纺练车间和酸站。本项目工艺设计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的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工艺稳定、设备密闭、控制系统可靠。本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的纺织业提供高质量的差别化化学纤维,将大大改善纺织业的产品结构。本人参加了本项目的三个主工艺车间的工艺设计。工艺设计满足经济效益的要求,原材料及能耗少,成本低,经济上合理。
王圆圆[8](2019)在《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过程伴生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转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对溶解浆需求量的增加,预水解硫酸盐法生产溶解浆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质副产物(预水解液、木质素和溶解浆中残余的半纤维素)也显着增多。该文围绕这些工业副产物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预水解液、制浆工业木质素和溶解浆中残余的半纤维素的高值转化利用进行了初步探究。利用NMR对溶解浆脱除的半纤维素进行结构表征,发现这些半纤维素主要是由几乎不含支链的高纯度木聚糖组成,是制备低聚木糖的理想原料。该研究以溶解浆中提取的半纤维素为原料,通过酸解和酶解法制备低聚木糖。结果表明,利用1%的硫酸,在120℃下反应60 min得到低聚木糖的得率最高,为45.18%,其中木六糖占低聚木糖总量的47.00%。在酶解过程中,较优条件下(120 IU/g底物,8 h)得到低聚木糖的最高得率为42.96%,其中木二糖和木三糖占低聚木糖总量的90.55%。以上述半纤维素副产物为原料通过水热碳化的方法制备水热碳微球,并利用不同的活化剂(KOH、K2CO3、Na2CO3和ZnCl2)对碳微球进行活化,改善碳微球的电化学性能。分别利用SEM、N2吸附-脱附、XPS、拉曼光谱和电化学工作站对碳微球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除了经KOH活化得到的碳微球的形貌变化较大,经K2CO3、Na2CO3和ZnCl2活化得到的碳微球均保持良好的球形形貌。同时,经活化得到碳微球的比表面积和电化学性能均得到一定的改善,改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ZnCl2、K2CO3、KOH和Na2CO3。其中,经ZnCl2活化得到的碳微球的比表面积最大,为2025 m2/g,将其作为电极材料时,在以6 M KOH溶液为电解液的三电极测试中,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测得其比电容值达218 F/g(电流密度0.2 A/g,电化学窗口-1-0V)。此外,在2 M Li2SO4电解液中,经ZnCl2活化得到的碳微球作为电极材料组装的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为137 F/g(电流密度为0.5 A/g,电化学窗口为0-1.8 V),能量密度高(15.4 Wh/kg),循环稳定性较好(2000次,95%以上,电流密度10A/g)。采用一步水热碳化的方法,以富含半纤维素的预水解液为原料制备水热碳微球,并将其用于污染物吸附。结果表明,预水解液直接水热碳化得到碳微球的得率为22.1%,是以木糖为原料生产碳微球得率(13.1%)的近两倍。预水解液中含有的少量木质素及加入少量硫酸能够显着提高预水解液制备碳微球的得率,并且对碳微球的尺寸和形貌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利用丙烯酸功能化处理的活化碳微球对Pb(Ⅱ)离子和亚甲基蓝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能力分别为273.4 mg/g和701.3 mg/g。为了提高木质素制备香草醛的产率,探究了木质素连接键与香草醛产率之间的关系。以五种木质素(硫酸盐木质素、碱木质素、木质素磺酸盐和两种酶解木质素)和多种木质素模型化合物(单体、二聚体和多聚物)为原料,利用NMR对其进行表征,并通过氧化降解的方法制备香草醛。结果表明,木质素内部单元间的连接键对香草醛产率有显着的影响。在木质素中,β-0-4连接键的含量越多,氧化得到相应醛的产率越高。因此,以具有高含量β-O-4连接键的木质素为原料,可以显着提高香草醛的产率。
肖中新,韩厚强,傅振鹏[9](2017)在《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改进及运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皖南某粘胶纤维企业生产废水的特点,设计采用物化和生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进行处理,并针对其中的循环式活性污泥(CASS)工艺,改进了污泥回流方式和曝气方式。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色度为364525倍,COD、SS、BOD5、硫化物、总锌分别为657953、207361、258.7321.6、3.916.66、25.27032.450 mg/L时,出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一级标准要求。CASS工艺污泥回流方式的改进,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减少了剩余污泥产生量,缩短了调试阶段污泥驯化时间;曝气方式的改进,提高了系统氧气传递效率,且安装维修简便,降低了维修费用。
邵鸿媚[10](2017)在《氧化锌矿清洁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及反应过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锌矿是锌的次生矿,成分复杂,主要的含锌矿相为硅酸锌(Zn2SiO4)、异极矿[Zn4(Si2O7)(OH)2·H2O]、水锌矿[3Zn(OH)2·2ZnCO3]和菱锌矿(ZnCO3)等。随着硫化锌矿资源的日渐枯竭,氧化锌矿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迫切。本工作以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氧化锌矿为原则,提出了氧化锌矿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的新思路。本工作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采用硫酸铵焙烧氧化锌矿提锌,实现锌与铅、硅的分离,焙烧尾气硫酸吸收;硫酸锌溶液净化后制备Zn产品,硫酸铵溶液蒸浓结晶后循环利用;碳酸氢铵-盐酸转化法提取铅和锶后采用NaOH熔融焙烧硅渣制取Na2SiO3,经溶出与铁分离;尾渣磁选回收铁。分步碳分Na2SiO3溶液制备SiO2沉淀和碳酸钠溶液;采用活性氢氧化钙乳液苛化碳酸钠/硅酸钠溶液得到NaOH溶液和CaCO3/CaSi03沉淀,NaOH溶液蒸浓结晶返回焙烧硅渣,循环利用。整个流程综合提取利用氧化锌矿中的有价组分,制备ZnO、Fe2O3、SiO2、CaCO3、CaSiO3等产品,水和反应介质硫酸铵、NaOH循环利用。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的优化反应条件为:铵矿比1.4:1、反应温度475℃、反应时间60min。影响氧化锌矿中锌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是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1#、2#和3#氧化锌矿中锌的提取率均达到98%。焙烧中ZnCO3/ZnO与(NH4)2SO4优先反应,生成硫酸锌铵。氧化铁与硫酸铵反应生成(NH4)3Fe(SO4)3,继续升温生成NH4Fe(SO4)2。J400℃以上,硅酸锌与硫酸铵及分解产物反应生成硫酸锌铵,CaCO3和PbO/PbCO3转化为CaSO4和PbSO4,(NH4)2Zn(SO4)2分解生成ZnSO4。ZnSO4和(NH4)2Zn(SO4)2均可溶于水,经水溶实现Zn与Si、Pb的分离。(2)硫酸铵焙烧氧化锌矿的TG-DTA曲线上在60℃、200℃、290℃和400℃处有四个明显的吸热峰:第一个吸热峰是水分脱除峰;第二个吸热峰为硫酸铵的分解反应;第三个吸热峰主要为碳酸锌和硫酸铵的分解反应,锌和铁的化合物与硫酸铵的反应。第四个吸热峰主要为硫酸锌铵分解为硫酸锌以及碳酸钙和碳酸铅向硫酸盐的转化。第三个和第四个吸热峰的反应速率方程为:dα/dt = Aexp(-E/RT)(1-α)n = 4.89×104 exp(-103980/RT)(1-α)0.9676 dt/dt = A exp(-E/RT)(1-α)n = 3.58 × 1 04 exp(-109070/RT)(1-α)0.9166(3)造矾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终点溶液pH值和铁离子初始浓度均对除铁率有明显影响,在初始Fe3+浓度9.45g.L-1条件下,合适的造矾条件为:反应温度95℃、反应时间3.5h、反应终点溶液pH值3.0。造矾结束后溶液中铁离子浓度低于0.3g·L-1。黄铵铁矾晶体为分散性良好、外形规则的花簇状颗粒,由多个小颗粒构成。反应温度对沉铝率影响明显,而反应时间无明显影响,合适的沉铝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min、终点pH值5.4-5.6。黄铵铁矾水解的适宜条件为:水解温度90℃、水解时间30min、水解pH值12、液固比4:1,水解率约为91%,水解产物焙烧得到高纯Fe2O3产品,为规则的花簇状颗粒。铝酸钠溶液碳分的合适条件为碳分温度75℃、碳分终点溶液pH值9,碳分氢氧化铝为结构松散的纤维状聚合体,纯度较高。(4)沉淀法得到的ZnO粉体均为六角纤锌矿结构,粒度分布均匀。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煤还原硫酸钠的合适反应条件为:硫酸钠和煤摩尔配比1:8、反应温度700℃、反应时间4h,此时硫酸钠的转化率约80%;CO还原硫酸钠的合适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75℃、反应时间2h、物料厚度≤4cm,此时硫酸钠的转化率接近95%;H2还原硫酸钠的合适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10℃、反应时间1.5h、物料厚度≤4cm,此时硫酸钠的转化率约95%。(5)水热法所得不同形貌ZnO粉体均为六角纤锌矿结构。OH-/Zn2+摩尔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均对ZnO粉体的微观形貌有显着影响。OH-/Zn2+摩尔配比和反应温度的增加,促使ZnO粉体由片状花簇向六棱针状和棒状花簇转变。但当温度过高或OH-/Zn2+摩尔配比过大,棒状花簇过分生长破坏花状结构。制备花状结构ZnO粉体的适宜反应条件为OH-/Zn2+摩尔配比5、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8h。片状、棒状、花状结构ZnO粉体的生长过程主要包括:Zn2+生成Zn(OH)42-、Zn(OH)42-脱水、形成ZnO晶核、生成不同形貌的ZnO晶体等过程。(6)碱熔融焙烧提锌渣的合适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0℃、恒温时间90min,渣碱摩尔配比因物料成分不同略有变化。焙烧中SiO2与NaOH反应先生成Na2SiO3,升温Na2SiO3变成Na4SiO4;部分Na4SiO4生成Na2CaSiO4。含铅物相与NaOH反应生成Na4PbO4,Na4PbO4升温得到Na6PbO5,部分Na4PbO4反应生成不溶性的Ca2PbO4。Na4SiO4溶于水,Na2CaSiO4难溶,而Ca2PbO4不溶于水,因而影响了硅和铅的提取率。(7)在80℃、CO2气体流速0.5L·min-1、搅拌速率400r·min-1条件下合适的碳分终点pH值为8.5,二氧化硅沉淀率达96%,二氧化硅为非晶态的球形颗粒,热稳定性良好,在1100℃开始晶型转变。指标符合符合行业标准HG/T3061-2009。在搅拌速率400r·min-1、活性氢氧化钙乳液168g·L-1条件下苛化的合适反应条件为:物料配比Ca(OH)2:Na2CO31.2:1、碳酸钠浓度40-100g·L-1、苛化温度90℃、苛化时间45min,该条件下苛化率约95%。苛化产品指标优于沉淀碳酸钙行业标准一等品指标。活性氢氧化钙乳液苛化硅酸钠溶液,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分散剂可以得到均匀规则的CaSiO3纤维晶须。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分散剂,制备纤维状CaSiO3晶须的合适反应条件为:NaSiO3:Ca(OH)2摩尔配比1:1、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9h、质量百分含量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用量8-12mL、硅酸钠溶液浓度0.05mol·L-1。
二、粘胶纤维厂废水中锌的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胶纤维厂废水中锌的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2)慈竹制备天丝溶解浆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溶解浆的定义与概述 |
1.1.2 溶解浆的发展现状 |
1.2 制备再生纤维的工艺 |
1.2.1 粘胶工艺流程 |
1.2.2 Lyocell工艺流程 |
1.2.3 Lyocell工艺对浆粕的要求 |
1.3 原料的预处理技术 |
1.3.1 高温热水预处理 |
1.3.2 稀酸预处理 |
1.3.3 饱和蒸汽预处理 |
1.4 溶解浆的制备方法 |
1.4.1 预水解硫酸盐法 |
1.4.2 酸性亚硫酸盐法 |
1.5 漂白技术及应用 |
1.5.1 氧脱木素技术 |
1.5.2 ECF与TCF漂白的应用 |
1.6 漂后处理技术 |
1.6.1 酸处理 |
1.6.2 酶处理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慈竹预水解工艺条件的研究 |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1.5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慈竹化学成分分析 |
2.2.2 预水解对慈竹各化学组分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慈竹预水解后蒸煮工艺的研究 |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药品 |
3.1.3 实验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1.5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正交实验结果 |
3.2.2 预水解时间对后续蒸煮工艺的影响 |
3.2.3 优化后的工艺条件制浆效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漂白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药品 |
4.1.3 实验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1.5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氧脱木素结果分析 |
4.2.2 ECF漂白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丝溶解浆的聚合度调整研究 |
5.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药品 |
5.1.3 实验设备 |
5.1.4 实验方法 |
5.1.5 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酸处理对漂后浆的影响 |
5.2.2 固定化酶对漂后浆的影响 |
5.2.3 溶解浆的质量指标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棉浆粕废水耐盐菌株的筛选鉴定与生物降解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纤维素酶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
1.2 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及海洋微生物开发 |
1.2.1 产纤维素酶的真菌 |
1.2.2 产纤维素酶的细菌和放线菌 |
1.2.3 产纤维素酶的海洋微生物 |
1.3 耐盐纤维素酶的应用 |
1.3.1 处理造纸工业废水 |
1.3.2 开发利用海洋垃圾和海藻组织中的纤维素资源 |
1.3.3 处理生物质能源和环境保护 |
1.3.4 修复盐碱地 |
1.3.5 其他应用 |
1.4 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 |
1.5 棉浆粕废水的污染特征及处理现状 |
1.5.1 棉浆粕废水的污染特征 |
1.5.2 棉浆粕废水的处理方法 |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耐盐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配制 |
2.2.4 培养基 |
2.2.5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耐盐纤维素降解菌的初筛 |
2.3.2 耐盐纤维素降解菌的复筛 |
2.3.3 菌种鉴定 |
2.3.4 盐度对副地衣芽孢杆菌产纤维素酶的活性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酶条件的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配制 |
3.2.3 培养基 |
3.2.4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碳源对酶活的影响 |
3.3.2 不同氮源对酶活的影响 |
3.3.3 KH_2PO_4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
3.3.4 初始pH值对酶活的影响 |
3.3.5 培养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3.3.6 发酵时间对酶活的影响 |
3.3.7 内切酶的硫酸铵盐析纯化结果 |
3.3.8 酶的耐盐性 |
3.3.9 酶的耐酸碱性 |
3.3.10 金属离子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3.3.11 酶的耐热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棉浆粕废水的生物降解与除盐探索实验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水样来源 |
4.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4.2.3 实验试剂配制 |
4.2.4 培养基 |
4.2.5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棉浆粕废水处理前后pH值的变化 |
4.3.2 耐盐纤维素降解菌有机质降解动力学方程 |
4.3.3 生物降解产物及代谢途径分析 |
4.3.4 电渗析除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粘胶纤维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粘胶纤维生产废水水质及特点 |
2.1 废水水质 |
2.2 废水水质的特点 |
(1)含铁: |
(2)硬度较高: |
(3)TDS和COD较低: |
3 工艺方案的确定 |
3.1 工艺流程及水量平衡图 |
3.2 工艺流程说明 |
3.3 水质预测结果 |
4 运行费用估算 |
5 结论 |
(5)新疆棉浆粕和黏胶纤维行业生产废水治理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行业发展状况及带来主要环境问题 |
2.1 棉浆粕和黏胶纤维工业整体发展状况 |
2.2 行业发展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
3 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 |
3.1 棉浆粕清洁生产技术和水污染防治技术 |
3.2 黏胶纤维清洁生产技术和水污染防治技术 |
4 污水处理技术及排放情况 |
4.1 污水处理技术 |
4.2 处理后废水达标情况 |
5 总结及对策建议 |
(6)棉基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特征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活性炭纤维(ACF)概述 |
1.1.1 ACF的起源与发展 |
1.1.2 ACF的种类与特性 |
1.1.3 纤维素基ACF |
1.1.4 ACF的产业现状与问题 |
1.2 ACF的制备工艺原理 |
1.2.1 ACF的传统制备工艺 |
1.2.2 预处理 |
1.2.3 炭化 |
1.2.4 活化 |
1.2.5 微波在制备中的应用 |
1.3 ACF的结构特征 |
1.3.1 化学结构 |
1.3.2 孔结构 |
1.3.3 孔的结构参数与解析方法 |
1.4 ACF的性能与应用 |
1.4.1 吸附的基本理论 |
1.4.2 ACF的吸附性能评估 |
1.4.3 ACF吸附性能的应用 |
1.4.4 ACF的其他性能与应用 |
1.4.5 ACF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1 研究的意义 |
1.5.2 研究的内容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棉基ACF的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药品、材料和仪器 |
2.1.2电热法制备及实验 |
2.1.3微波法制备及实验 |
2.1.4 产物得率的计算 |
2.1.5 比表面积和孔体积 |
2.1.6 灰分的测定 |
2.1.7 纤维形态观察 |
2.1.8 棉织物水解得率 |
2.1.9 热分析 |
2.1.10 微波辐照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电热法制备棉基ACF |
2.2.2 磷酸在ACF制备中的作用 |
2.2.3 微波法制备棉基ACF的基础 |
2.2.4 微波法的影响因素与工艺 |
2.2.5 不同制备工艺的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棉基ACF化学结构特征分析和转变机理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药品、材料和仪器 |
3.1.2 表征方法 |
3.1.3 微晶结构参数计算 |
3.1.4 拉曼光谱分峰拟合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棉基ACF的元素组成 |
3.2.2 棉基ACF的表面官能团 |
3.2.3 棉基ACF的微晶结构 |
3.2.4 制备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 |
3.2.5 与粘胶基ACF化学结构的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棉基ACF的形貌和孔结构解析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药品、材料和仪器 |
4.1.2 形貌分析 |
4.1.3 热解产物分析 |
4.1.4 气体吸附等温线 |
4.1.5 比表面积 |
4.1.6 孔容积 |
4.1.7 孔径分布 |
4.1.8 回滞环扫描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棉基ACF的形貌与变化 |
4.2.2 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分析与比较 |
4.2.3 回滞环的扫描与分析 |
4.2.4 孔比表面积的解析及特征 |
4.2.5 孔容积和孔径分布的解析 |
4.2.6 制备过程中的孔结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棉基ACF对苯、水蒸气和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药品、材料和仪器 |
5.1.2 孔结构参数 |
5.1.3 苯的动态吸附 |
5.1.4 水蒸气的吸附 |
5.1.5 染料的吸附 |
5.1.6 分形维数的分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棉基ACF吸附苯的性能研究与比较 |
5.2.2 棉基ACF的水蒸气吸附特性及应用 |
5.2.3 棉基ACF对染料大分子吸附行为与机理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年产25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项目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项目设计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
第2章 总论 |
2.1 设计依据及指导思想 |
2.2 厂址及总平面概述 |
2.3 设计范围 |
2.4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
2.5 原料、主要化工料用量及来源 |
2.6 生产方法及工艺特点 |
2.7 公用工程 |
2.8 工厂自动化、机械化水平 |
2.9 计量 |
2.10 三废治理、劳动及环境保护 |
2.11 安全与工业卫生 |
2.12 节能与综合利用 |
2.13 工作制度及定员 |
2.14 技术分析 |
第3章 工艺 |
3.1 原液车间 |
3.2 纺练车间 |
3.3 酸站 |
第4章 设备 |
4.1 概述 |
4.2 主机设备 |
4.3 非定型设备 |
4.4 其它机械设备 |
第5章 环境保护 |
5.1 设计依据 |
5.2 废气处理 |
5.3 污水处理 |
5.4 废渣处理 |
5.5 噪声控制 |
5.6 有毒、有害物质贮运防污染措施 |
5.7 环保机构及监测 |
第6章 安全与工业卫生 |
6.1 设计依据 |
6.2 概述 |
6.3 设计原则与措施 |
第7章 节能及综合利用 |
7.1 概述 |
7.2 节能 |
7.3 综合利用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总平面布置图 |
附录B 原液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附录C 纺练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附录D 酸站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
附录E 原液车间设备布置图 |
附录F 原液车间物料平衡表 |
附录G 纺练车间设备布置图 |
附录H 纺练车间物料平衡表 |
附录I 酸站车间设备布置图 |
附录J 酸站车间物料平衡表 |
附录K 原液车间设备一览表 |
附录L 纺练车间设备一览表 |
附录M 酸站车间设备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过程伴生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质纤维原料概述 |
1.3 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 |
1.4 预水解液及其组分分离和应用 |
1.4.1 预水解液的组分分离 |
1.4.2 预水解液的应用 |
1.5 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过程中半纤维素副产物及其应用 |
1.5.1 半纤维素制备低聚木糖 |
1.5.2 半纤维素基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
1.6 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过程中木质素副产物及其应用 |
1.6.1 木质素基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
1.6.2 木质素制备化学品 |
1.7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溶解浆半纤维素酸解和酶解法制备低聚木糖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半纤维素的酸水解 |
2.2.3 半纤维素的酶水解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半纤维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
2.3.2 酸水解半纤维素制备XOS |
2.3.3 酶水解半纤维素制备XOS |
2.3.4 酸水解半纤维素与酶水解半纤维素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3 半纤维素基活性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和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水热碳微球的制备与活化 |
3.2.3 碳微球的表征 |
3.2.4 电化学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3.3.2 碳微球的活化与表征 |
3.3.3 电化学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4 预水解液水热碳化制备碳微球及其在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和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碳微球的制备 |
4.2.3 碳微球的表征 |
4.2.4 吸附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预水解液的表征 |
4.3.2 碳微球的合成 |
4.3.3 预水解液中加入硫酸水热碳化生成碳微球的机理 |
4.3.4 预水解液合成功能性碳微球 |
4.3.5 活化的碳微球用于废水中Pb(Ⅱ)离子和亚甲基蓝的去除 |
4.4 本章小结 |
5 木质素连接键对其氧化制备香草醛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料和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木质素模型化合物 |
5.2.3 木质素的碱性硝基苯氧化 |
5.2.4 表征原料木质素和氧化后的木质素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原料木质素的组成分析 |
5.3.2 原料木质素的红外分析 |
5.3.3 木质素的碱性硝基苯氧化 |
5.3.4 原料木质素和氧化后木质素的2D-HSQC NMR分析 |
5.3.5 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碱性硝基苯氧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9)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改进及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规模及进出水水质 |
1.1 污水来源及性质 |
1.2 设计规模及进水水质 |
1.3 设计出水水质 |
2 污水处理工艺 |
2.1 处理工艺的选择 |
2.2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
2.3 CASS池的设计特点 |
2.3.1 污泥回流方式的改进 |
2.3.2 曝气方式的改进 |
3 污水处理效果 |
4 结论 |
(10)氧化锌矿清洁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及反应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锌的性质及用途 |
1.2 锌的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
1.3 氧化锌矿资源 |
1.4 氧化锌矿开发利用现状 |
1.4.1 氧化锌矿选矿工艺 |
1.4.2 氧化锌矿的火法冶金 |
1.4.3 氧化锌矿的湿法处理 |
1.5 中低品位氧化锌矿清洁综合利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6 氧化锌矿清洁综合利用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提锌及反应过程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分析 |
2.2.2 工艺流程的选择 |
2.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4 实验步骤 |
2.2.5 样品表征 |
2.2.6 分析检测方法 |
2.2.6.1 溶出液中Zn~(2+)测定 |
2.2.6.2 浸出液中Fe~(3+)测定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锌品位20.35°/。的1~#氧化锌矿 |
2.3.1.1 物料配比对锌提取率的影响 |
2.3.1.2 反应温度对锌提取率的影响 |
2.3.1.3 反应时间对锌和铁提取率的影响 |
2.3.1.4 正交试验优化 |
2.3.1.5 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溶出渣表征 |
2.3.1.6 硫酸铵焙烧氧化锌矿反应历程分析 |
2.3.2 锌品位7.05°/。的2~#氧化锌矿 |
2.3.2.1 物料配比对锌提取率的影响 |
2.3.2.2 反应温度对锌提取率的影响 |
2.3.2.3 反应时间对锌提取率的影响 |
2.3.2.4 正交试验优化 |
2.3.2.5 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溶出渣的表征 |
2.3.2.6 硫酸铵焙烧氧化锌矿反应历程分析 |
2.3.3 锌品位29.12%的3~#氧化锌矿 |
2.3.3.1 物料配比对锌和铁提取率的影响 |
2.3.3.2 反应温度对锌和铁提取率的影响 |
2.3.3.3 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溶出渣的表征 |
2.3.3.4 硫酸铵焙烧氧化锌矿反应历程分析 |
2.3.4 焙烧过程的拉曼光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硫酸铵低温焙烧氧化锌矿提锌动力学 |
3.1 引言 |
3.2 原理 |
3.3 实验 |
3.3.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3.3.2 实验步骤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差热曲线和失重曲线 |
3.4.2 Doyle-Ozawa法 |
3.4.3 Kissinger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硫酸锌溶液的净化和铁铝的回收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4.2.2 实验步骤 |
4.2.3 样品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黄铵铁矾法除铁 |
4.3.1.1 硫酸锌溶液造矾除铁 |
4.3.1.2 造矾过程分析 |
4.3.1.3 黄铵铁矾表征 |
4.3.2 水解沉铝 |
4.3.2.1 硫酸锌溶液沉铝 |
4.3.2.2 铝渣的表征 |
4.3.3 黄铵铁矾水解制备花簇状氧化铁 |
4.3.3.1 黄铵铁矾水解 |
4.3.3.2 花簇状氧化铁的表征 |
4.3.4 粗氢氧化铝碱溶碳分制备氢氧化铝 |
4.3.4.1 粗氢氧化铝碱溶 |
4.3.4.2 铝酸钠溶液碳分 |
4.3.4.3 氢氧化铝的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碱式碳酸锌与氧化锌的制备和硫酸钠还原制备硫化钠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5.2.2 实验步骤 |
5.2.3 样品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制备碱式碳酸锌和氧化锌 |
5.3.1.1 氧化锌前驱体表征 |
5.3.1.2 氧化锌粉体的表征 |
5.3.2 碳酸铵为沉淀剂制备氧化锌粉体 |
5.3.2.1 氧化锌前驱体的表征及生长过程分析 |
5.3.2.2 氧化锌粉体的表征 |
5.3.3 碳酸钠为沉淀剂制备碱式碳酸锌和氧化锌 |
5.3.3.1 氧化锌前驱体表征 |
5.3.3.2 氧化锌的表征 |
5.3.4 硫化钠的制备 |
5.3.4.1 硫酸钠溶液的处理 |
5.3.4.2 硫酸钠还原制备硫化钠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花状氧化锌粉体的水热制备及生长机理 |
6.1 引言 |
6.2 实验 |
6.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6.2.2 实验步骤 |
6.2.3 样品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OH~-/Zn~(2+)摩尔配比对ZnO粉体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
6.3.2 反应温度对ZnO粉体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
6.3.3 反应时间对ZnO粉体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
6.3.4 花状氧化锌粉体的生长机理 |
6.3.5 以氨水为沉淀剂制备ZnO粉体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碱熔融焙烧提锌渣提硅 |
7.1 引言 |
7.2 实验 |
7.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7.2.2 实验步骤 |
7.2.3 分析检测方法 |
7.2.3.1 碱性溶出液中二氧化硅和铅测定 |
7.2.4 样品表征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锌品位29.12%的3~#氧化锌矿提锌渣 |
7.3.1.1 氧化锌矿提锌渣的表征 |
7.3.1.2 物料配比对硅提取率的影响 |
7.3.1.3 反应温度对硅提取率的影响 |
7.3.1.4 反应时间对硅提取率的影响 |
7.3.1.5 提硅渣的表征 |
7.3.1.6 氧化锌矿提锌渣与氢氧化钠反应历程分析 |
7.3.2 锋品位7.05%白勺2~#氧化锋矿提锋)查 |
7.3.2.1 氧化锌矿提锌渣的表征 |
7.3.2.2 物料配比对硅、铅提取率的影响 |
7.3.2.3 反应温度比对硅、铅提取率的影响 |
7.3.2.4 反应时间对硅、铅提取率的影响 |
7.3.2.5 正交实验优化 |
7.3.2.6 提硅渣的表征 |
7.3.2.7 氧化锌矿提锌渣与氢氧化钠反应历程分析 |
7.3.3 碱熔融焙烧氧化锌矿提锌渣反应过程分析 |
7.3.3.1 锌品位7.05%白勺2#氧化锌矿提锌辽碱溶融焙烧在线拉曼光谱 |
7.3.3.2 非晶态SiO_2与NaOH反应过程分析 |
7.3.3.3 PbO_2与NaOH反应过程分析 |
7.3.3.4 ZnO与NaOH反应过程分析 |
7.3.3.5 Zn_2SiO_4与NaOH反应过程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二氧化硅粉体的碳分制备与苛化实验研究 |
8.1 引言 |
8.2 实验 |
8.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8.2.2 实验步骤 |
8.2.3 样品表征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Na_2SiO_3溶液碳分 |
8.3.1.1 碳分净化除杂工艺 |
8.3.1.2 碳分终点溶液pH值 |
8.3.1.3 白炭黑产品的表征 |
8.3.1.4 硅酸钠溶液碳分过程分析 |
8.3.2 碳酸钠溶液的苛化 |
8.3.2.1 物料配比对苛化率的影响 |
8.3.2.2 碳酸钠浓度对苛化率的影响 |
8.3.2.3 苛化温度对苛化率的影响 |
8.3.2.4 苛化时间对苛化率的影响 |
8.3.2.5 碳酸钙的表征 |
8.3.3 硅酸钠溶液的苛化 |
8.3.3.1 物料配比对水热产物物相的影响 |
8.3.3.2 苛化温度对水热产物物相的影响 |
8.3.3.3 苛化时间对水热产物物相的影响 |
8.3.4 纤维状CaSiO_3粉体的制备 |
8.3.4.1 分散剂对CaSiO_3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8.3.4.2 分散剂用量的对CaSiO_3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8.3.4.3 反应温度对CaSiO_3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8.3.4.4 反应时间对CaSiO_3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8.3.4.5 物料配比对CaSiO_3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工作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历 |
四、粘胶纤维厂废水中锌的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锌试剂在测定粘胶纤维生产废水中的应用[J]. 于文龙,方玉红. 人造纤维, 2021(05)
- [2]慈竹制备天丝溶解浆的工艺研究[D]. 张德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棉浆粕废水耐盐菌株的筛选鉴定与生物降解实验研究[D]. 赵慧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粘胶纤维废水深度处理及零排放工艺设计研究[J]. 董亚明,杨跃辉,张晨. 人造纤维, 2020(02)
- [5]新疆棉浆粕和黏胶纤维行业生产废水治理现状及对策[J]. 董亚明,杨跃辉,张晨. 化工设计通讯, 2020(03)
- [6]棉基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特征与性能的研究[D]. 葛元宇. 东华大学, 2019(05)
- [7]年产25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项目工艺设计[D]. 夏龙贵. 南昌大学, 2019(05)
- [8]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过程伴生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转化研究[D]. 王圆圆.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9]粘胶纤维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改进及运行效果研究[J]. 肖中新,韩厚强,傅振鹏.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7(09)
- [10]氧化锌矿清洁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及反应过程分析[D]. 邵鸿媚. 东北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