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西北太平洋罗兰-C链相对于美国海军天文台UTC主钟的时刻差(论文文献综述)
赵当丽[1](2003)在《长河二号导航系统时间同步及授时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长河二号导航系统的时间同步及该系统的快速恢复,并对长河二号导航系统增加授时功能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八十年代,美国研发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但是美国政府从未对GPS用户作过任何承诺。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来说,拥有自己的、不受他人控制的导航定位和授时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前苏联建立了GLONAS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甚至连美国的盟友-欧共体也在研发自己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我国正在研发自己的二代导航系统。根据我国国情,依靠现有的长河二号和BPL长波信号实现导航定位、授时,可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 长河二号系统是我国八十年代建立的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由于诸多原因,目前长河二号系统没有授时功能,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为充分发挥长河二号系统的潜在功能,利用长河二号系统实现导航、授时,提高导航精度,增加授时功能,我们提出了一套实施方案:利用北斗一号、BPL长波信号或GPS共视等实现与国际或国家标准时间的溯源,并实现各台链与国家标准时间的精密时间同步,在每个台链的每个台站建立标准时间系统,产生出与历元相关的时钟信号,实现长河二号系统导航、授时。 要实现长河二号导航台链与BPL长波授时台联合导航授时,只需要解决长河二号导航链与BPL长波授时台之间的时间同步和频率校准,并对长河二号导航系统和BPL授时系统的时频分系统、定时器单元进行适当的改动,即可实现长河二号导航台链和BPL长波授时台联合授时导航系统。经实验测试和结果分析表明,此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杨旭海[2](2003)在《GPS共视时间频率传递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近年来,随着国防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对高精度时间和频率传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DH通信网的时间同步,空中目标的探测和拦截(类似美国爱国者导弹系统),对时间同步精度要求达纳秒量级。但纳秒量级精度的时间传递设备国内尚不能自行生产。除精度要求外,很多应用还需要时间同步的实时性等要求。由于GPS共视时间传递技术具有设备价格便宜、定时精度高、使用方便的特点,因此开展GPS共视应用研究,对解决我国的通信和国防建设事业对高精度时间同步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用普通的Motorola vp Oncore型GPS接收机,研制了一套新型廉价的GPS共视时间传递系统,给出了系统设计方案。为防止其它共视接收机曾出现的不能严格共视问题,设计了严格的同步控制策略。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了系统的软件,保障了系统的可靠性。零基线单通道共视比对表明:系统性能稳定,在天线坐标存在0.3m误差的的情况下,原始共视比对数据的均方根误差不大于4.9ns。 很多高精度时间同步应用对实时性要求很高。通过套接字技术可实现GPS共视资料在Internet上快速传递,然后对共视资料进行高精度快速处理可实现近实时共视时间同步。常见的平滑方法不能满足近实时共视的要求。分析Gps共视资料特点,设计一种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共视资料进行近实时处理,以便削弱观测噪声,估计异地钟差。对相距1000多公里的日本通信综合研究所(CRL)与韩国计量科学研究院(KRIS)在2001年全年的共视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卡尔曼滤波算法所得钟差与根据BIPM T公报所得钟差的均方根误差优于2.6ns。最后对近实时共视应用于多站点间相互比对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比对精度,提出在卡尔曼滤波算法基础上使用间接观测平差处理技术,根据共视网络中站点间距离设置观测权值,通过解矛盾方程组得到两站钟差。以NTSC、CRL和KRIS3站比对为例,以根据BIPM T公报得到的钟差为标准,对间接观测平差处理前后的数据比较表明,近实时比对精度可进一步提高。由于近实时共视Kalman滤波结果序列中,相邻时刻钟差差异很小,可以用当前钟差进行简单外推,估计出下个时刻的钟差,实现钟差预报,仍然可获得较高的精度。 分析了GPs共视的主要误差源,重点分析了多径效应的影响。 分析了GPs可驯铆钟在通信网频率同步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基于GPs共视比对方法的通信网专用BITs系统,在新的BITs系统主要研究了铆原子频率标准频率准确度的测量、数据处理和控制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新系统没有使用价格昂贵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电子计数器,而是采用分辨为0 .1微秒的时间间隔计数器和卡尔曼滤波算法来进行数据平滑,从而在确保精度的情况下降低了成本。新算法通过设置滤波器的时间常数,利用时差法间接进行频率测量,克服由于GPs的秒信号、铆钟的秒信号的不稳定和测量噪声带来的影响。根据该算法对LPFRs铆钟的频率准确度进行测量和控制,为了不影响铆原子频标的短期稳定度,采取了较小的移相步进量对其频率进行控制和调整。测量结果表明:在确保铆钟短期稳定度的情况下,频率准确度优于1 X10一12。 分析了我国的数字同步网及其业务网的对时间频率同步的需求,以及PRc和PRs的时间频率溯源问题。分析表明:使用GPs共视溯源具有链路少、精度高、使用方便的特点。
二、A.西北太平洋罗兰-C链相对于美国海军天文台UTC主钟的时刻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西北太平洋罗兰-C链相对于美国海军天文台UTC主钟的时刻差(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河二号导航系统时间同步及授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LORAN-C的发展动向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及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长河二号系统地面组成及其性能分析 |
2.1 长河二号系统构成 |
2.2 长河二号系统的特性 |
2.3 多脉冲编码的信号格式 |
2.4 同步工作方式 |
2.5 性能分析 |
第三章 定时和校频技术 |
3.1 授时与校频的发展 |
3.2 定时和校频技术 |
第四章 长河二号导航信号快速自动同步系统原理 |
4.1 导航台链概述 |
4.2 长河二号导航信号快速自动同步系统原理 |
4.3 台链的时间同步 |
4.4 实验的比较结果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长河二号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5.1 硬件结构 |
5.2 软件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2)GPS共视时间频率传递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GPS共视及其应用研究的现状与动态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新型GPS共视时间传递系统 |
2.1 GPS共视时间传递原理 |
2.2 基于Motorola VP Oncore接收机的新型共视接收机设计 |
2.3 用接收机标准时间对计数器数据采集的控制方案 |
2.4 共视接收机软件的分析和设计 |
2.5 共视比对试验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S近实时和实时共视解决方案 |
3.1 引言 |
3.2 近实时共视解决方案 |
3.3 GPS实时共视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PS共视误差源分析 |
4.1 概述 |
4.2 主要的误差源分析及修正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新的频率准确度测量算法的GPS可驯铷原子钟系统 |
5.1 数字同步网及GPS可驯铷钟应用 |
5.2 基于新的频率准确度测量算法的GPS可驯铷原子钟系统 |
5.3 可驯铷钟系统中用GPS共视辅助进行频率准确度测量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GPS共视在同步网及其业务网时间频率同步中的应用 |
6.1 数字同步网及其业务网时间频率同步的需求分析 |
6.2 国内同步网及其业务网的时间频率溯源问题分析 |
6.3 同步网及其业务网中时间频率同步的可靠性问题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与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四、A.西北太平洋罗兰-C链相对于美国海军天文台UTC主钟的时刻差(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河二号导航系统时间同步及授时的研究[D]. 赵当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03(04)
- [2]GPS共视时间频率传递应用研究[D]. 杨旭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