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γ射线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辐射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1](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贾蓉[2](2021)在《先天免疫信号分子MAVS参与辐射反应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电离辐射会影响细胞的免疫功能,但免疫分子在细胞辐射生物效应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定位在线粒体膜表面的先天免疫信号分子MAVS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MAVS基因敲除质粒,筛选得到MAVS基因稳定敲除的细胞株;其次构建p IRES2-EGFP-MAVS质粒,筛选MAVS基因过表达细胞;然后采用相应生物学研究方法,检测分析探讨了MAVS参与辐射诱导的细胞旁效应、细胞因子分泌和肿瘤细胞侵袭迁移的过程与信号传导机制等。课题的研究可为以涉及MAVS相关信号通路为精准治疗靶点,提高放疗疗效,提供新思路。我们的研究发现:(1)MAVS参与辐射诱导的细胞旁效应(RIBE)。MAVS高表达的供体细胞在辐照后,产生旁效应因子如ROS增加,诱导MAVS高表达受体细胞中更多的MAVS多聚化和ROS增加,造成比在MAVS低表达的受体细胞中更多的DNA损伤,表现为较高的RIBE,MAVS抑制可以降低这种RIBE,并且抑制部分细胞因子产生。(2)MAVS参与低LET辐射诱导的肿瘤细胞侵袭迁移。X射线辐照可以通过诱导先天免疫信号分子MAVS上调,激活NF-κB/c–fos信号通路,诱导MMP9蛋白的产生和分泌,改变细胞间黏附能力,降低辐照条件下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增强N–cadherin蛋白的表达,使低LET的X射线辐照增加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3)MAVS可能参与高LET辐照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初步实验显示,重离子辐照对MAVS蛋白表达有相对抑制作用,MAVS基因敲除进一步促进重离子抑制MMP9的产生和分泌,进而促进重离子辐照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研究结果表明:MAVS参与辐射诱导的细胞旁效应,辐射诱导的ROS引起受体细胞MAVS多聚化,是产生RIBE的关键因素;低LET的光子放疗通过诱导MAVS上调增加MMP9的产生与分泌,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迁移,涉及MAVS/NF-κB/MMP9这一信号通路;重离子辐射相对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可能与重离子辐照通过抑制MAVS表达进而降低MMP9的产生与分泌有关。我们的研究可为临床低LET的光子放疗后防控二次癌症的发生提供指导,也从免疫分子MAVS角度初步展示了重离子治癌在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迁移方面的一种优势。
陈新彤[3](2021)在《海月水母水螅体60Co-γ射线照射模型构建及相关基因的筛选》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核反应技术、医疗性放射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核工业的快速发展,放射性接触导致的各种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受核污染的海洋中,海洋生物可以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摄取放射性废物,从而使它们直接暴露在体外和体内的核辐射中,通过直接的电离作用和化学作用,以及产生的自由基?OH和?H的间接作用,攻击并破坏核酸、蛋白质以及酶等生物大分子,造成对海洋生物本身及其共生微生物的严重损害,甚至威胁生命。水母(Jellyfish)是多细胞海洋生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通过两代交替的变态发育完成生命周期,其中浮游的水母体在海洋中自由游动,底栖的水螅体附着在海床上生长。与水母体相比,水螅体可以以无性克隆—出芽生殖的形式维持自身数量的同时,诱导变态发育产生水母体;成熟的水母体可以排放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以有性繁殖的形式实现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因此,水螅体在水母种群数量的维持和扩张上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水母这种强大的生殖可塑性赋予其对时空环境变化具有更为快速反应和适应的能力,从而使得水母能在数百万其他物种灭绝、长达5~6亿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经久不息,并成长为分布最为广泛的海洋生物之一。钵水母纲的海月水母(Aurita sp.)是世界各大海域最为常见、分布最广泛的代表性水母种类。不仅如此,海月水母还是最早实现人工饲养和繁殖、最早解析基因组以及研究最多也是最为深入的水母物种,从水螅体的出芽生殖到水母体的变态发育等都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海月水母是一种海洋低等多细胞无脊椎动物的代表,尤其是其水螅体正逐渐成长为研究海洋生物海洋环境适应性的理想模式生物。当面临核污染如沿海核泄漏事故时,由于放射性废物沉积,核电站附近海域底栖的海月水母水螅体将比浮游的水母体受到更多的辐射污染,从而可能导致其变态发育过程的异常而影响水母体种群的数量与质量。由于水母体可以自由游动,这也可能造成以水母为载体进一步的次级海洋核辐射污染。就核辐射相关的医学研究而言,以海月水母水螅体为海洋低等模式动物,分析核辐射导致水母水螅体的损伤效应并分析其与哺乳动物的差异,这将会从进化的角度对核辐射损伤的新机理阐述、新靶点发现以及新干预策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因此,本论文以海月水母亚种Aurelia coerulea水螅体为对象,在自主构建的A.coerulea水螅体实验室饲养和观察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大数据组学技术,同步研究了60Co-γ射线对海月水母水螅体及其共附生微生物的损伤效应,这将对海洋核辐射污染对海洋低等多细胞生物的影响,以及以海洋低等多细胞生物为参照,挖掘新的核辐射损伤新机理、新靶点以及新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二、研究内容1.A.coerulea及其水螅体的鉴定以及水螅体实验室微观饲养体系的构建。2.A.coerulea水螅体60Co-γ射线照射损伤模型构建与评价,基于转录组学分析筛选A.coerulea水螅体辐射损伤相关的关键分子与通路,A.coerulea水螅体辐射损伤相关分子对哺乳动物293T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3.60Co-γ射线对A.coerulea水螅体共生菌的影响。三、研究方法(一)A.coerulea及其水螅体的鉴定以及水螅体实验室微观饲养体系的构建1.A.coerulea及其水螅体的物种鉴定及分析从A.coerulea及其水螅体转录组测序数据中筛选所有注释结果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的基因序列,并通过Blastn和Blastx与NCBI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到相似性最大的物种,即为鉴定结果。使用Bio Edit对筛选出来的两条序列与相似度最高的核酸和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使用MEGA7构建进化树。2.A.coerulea水螅体微观饲养体系的建立本部分研究水螅体均使用培养皿和六孔板在盐度为3%的人工海水和20℃生化培养箱中进行恒温培养。主要包括人工海水的准备、饵料卤虫的准备、A.coerulea水螅体的转移、A.coerulea水螅体的附着、A.coerulea水螅体的喂食、更换新鲜人工海水、以及传代养殖七个步骤。(二)60Co-γ射线对A.coerulea水螅体的损伤效应及相关基因筛选1.A.coerulea水螅体60Co-γ射线照射损伤模型构建与评价通过0~1000 Gy 60Co-γ射线照射构建A.coerulea水螅体辐射损伤剂量-效应模型。进一步通过A.coerulea水螅体辐射损伤剂量效应关系统计、水螅体的触手伸展状态等生物效应观察、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氧化还原酶系酶活力的测定、病理学检查等对模型进行完整的评价。2.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并筛选辐射损伤相关的关键分子与通路收集900 Gy 60Co-γ射线照射后和不照射的水螅体样品,提取RNA后委托杭州联川生物公司使用Illumina Hi Seq4000测序仪进行转录组测序及注释分析。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结果,对照射后水螅体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NR和Swiss-prot注释、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筛选潜在的关键差异分子。通过SWISS-MODEL、RCSB PDB和NCBI BLAST等分析网站及软件,将损伤相关基因与其人类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的差异片段,核心片段等,模拟构建这些分子的3D结构,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并初步了解其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3.A.coerulea水螅体辐射损伤相关分子对哺乳动物293T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通过RT-q 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的准确性,PCR扩增关键分子全长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包含辐射损伤相关关键分子的过表达质粒,菌液PCR以及Sanger测序检查扩增基因的正确性。经大肠杆菌扩增后,抽提目的质粒,使用脂质体转染法导入哺乳动物293T细胞中,使用绿色荧光标记、PCR、Western Blot进行表达验证。对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成功表达蛋白的基因进行60Co-γ辐射照射实验,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检测细胞凋亡等初步探索目标分子在哺乳动物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三)60Co-γ射线对A.coerulea水螅体共生菌的影响收集A.coerulea四部分伞盖、触手、口腕和胃囊以及水螅体照射前和900 Gy 60Co-γ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照射后(2 h以内)、照射后1、3、5天)的样品(共5个组),提取DNA,进行16S r RNA基因测序。序列数据分析主要使用QIIME和R包(v3.2.0)。基于高质量序列的PICRUSt 2(KEGG PATHWAY数据库)预测微生物功能。通过以上方法比较分析A.coerulea及其水螅体的共生菌群,以及60Co-γ辐射对水螅体菌群的影响。四、研究结果(一)海月水母及其水螅体的鉴定以及水螅体实验室微观饲养体系的构建1.海月水母、水螅体的物种鉴定及分析我们在实验室中观察了海月水母的变态发育过程,主要包括水螅体,横裂体,碟状体,和水母体四个发育阶段,这与传统的海月水母属的变态发育过程一致,并且实验室诱导的成体水母的外形特征与海月水母属一致,可初步判断我们研究使用的动物属于海月水母属。在分子层面,我们从海月水母及其水螅体的转录组中各自成功筛选到注释为水母的COI保守基因TRINITY_DN16912_c0_g3和TRINITY_DN11321_c3_g4。将这两条序列与在线工具Blastn和Blastx中NR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与这两条序列最接近的COI基因均来自于物种A.coerulea,相似度分别为98.90%,98.95%和99.03%,99.21%。因此,我们通过变态发育、形态学和基因分子水平的分析最终明确了实验室的海月水母及其水螅体的品系为A.coerulea,为海月水母属(Aurelia sp.)的一个亚种。2.A.coerulea水螅体微观饲养体系的建立我们成功在实验室构建了A.coerulea水螅体的微观饲养体系,具体包括配制盐度为2.8~3.2%的人工海水;A.coerulea水螅体饵料准备(丰年虾卵的孵化);将A.coerulea水螅体从波纹板转移至六孔板(每孔5~10只)或培养皿(每皿20~30只)加盖记录种植日期后放入20℃生化培养箱;一周内不喂食不换水使A.coerulea水螅体附着在板/皿底;附着后A.coerulea水螅体每2天正常喂食一次;喂食2 h后更换新鲜人工海水;以及水螅体长满后需进行传代培养七个步骤。目前该方法申请一项国内发明专利,正在实审阶段。(二)60Co-γ射线对A.coerulea水螅体的损伤效应及相关基因筛选1.A.coerulea水螅体具有明显的γ射线辐射耐受性A.coerulea水螅体在0~900 Gy 60Co-γ射线照射后,其活力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抑制效应关系,并且在5天内可以恢复正常;当剂量>900 Gy后,逐渐出现水螅体在一周内死亡的现象,并在>1,000 Gy后死亡率达到100%,海月水母水螅体表现出明显的辐射耐受性。选择900 Gy,剂量率为9 Gy/min,构建海月水母水螅体60Co-γ辐射剂量-损伤效应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尽管900 Gy已经出现明显症状和生化变化,但其主要微观结构并未发生明显改变。氧化还原酶系活力测定则发现60Co-γ射线照射后24 h内水螅体的SOD,CAT,GSH-Px以及T-AOC都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机体早期清除辐射产生的ROS而被大量消耗以及后期机体反馈性增高有关。2.基于转录组学分析筛选辐射损伤相关的关键分子与通路通过Illumina测序共获得52,759,915个碱基,去除接头和低质量序列后,共获得42,684,781条(96.98%)clean reads。使用Trinity软件组装得到72,678个转录本。辐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2,748个基因上调以及3,361下调基因。另外,分析KEGG通路与GO注释发现,与哺乳动物辐射损伤常见的TLR、NF-кB以及MAPK等信号通路不同,而内吞作用、线粒体自噬、蛋白质的加工与合成、氧化磷酸化等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通路在照射后的水螅体中均发生上调。核酸切除修复,转录调控,核酸结合等与DNA、RNA合成等通路下调。进一步从差异上调的分中筛选出46个辐射损伤相关分子,28个分子目前没有注释,在有注释的分子中SQSTM1和HSPA8分子在辐射后的变化最大,表达量为2,538.01和986.18,log2FC为6.52和6.11。3.A.coerulea水螅体辐射损伤相关分子对哺乳动物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以筛选出来的46个辐射损伤相关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为对象,首先成功构建辐射后上调的前10个基因中的Adtrack-a1-Flag,Adtrack-SQSTM1-Flag,Adtrack-Maf A-Flag,Adtrack-a4-Flag,Adtrack-a10-Flag质粒。经大肠杆菌扩增后,抽提质粒,使用脂质体转染导入哺乳动物293T细胞中,使用绿色荧光标记、PCR、Western Blot进行表达验证后发现,其中Adtrack-a1-Flag,Adtrack-Maf A-Flag,和Adtrack-a10-Flag成功表达出了目的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Maf A,和a1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辐射后293T细胞晚期凋亡的比例。(三)60Co-γ射线对A.coerulea水螅体共生菌的影响我们的结果表明,变形菌门(76.19±3.24%)、软壁菌门(12.93±3.20%)和厚壁菌门(8.33±1.06%)是A.coerulea中最丰富的菌群,而变形菌门(29.49±2.29%)、厚壁菌门(46.25±5.59%),拟杆菌门(20.16±2.65%)居水螅体的前三位。60Co-γ射线照射后5天内,A.coerulea水螅体的变形菌门从29.49±2.29%增加到59.40±3.09%,而厚壁菌门则从46.25±5.59%下降到13.58±3.74%。在科分类等级上,γ变形菌纲在辐射后5天内持续增加,杆菌先减少,随后部分恢复,而α-变形杆菌纲和黄杆菌科几乎不变。五、结论1.成功构建了稳定的A.coerulea水螅体实验室微观饲养体系。2.A.coerulea水螅体对60Co-γ射线照射具有明显的剂量-损伤效应关系,表现出较大的60Co-γ辐射耐受性。采用900 Gy,剂量率为9 Gy/min成功构建了稳定的A.coerulea水螅体辐射损伤剂量-损伤效应模型。3.照射后24 h内A.coerulea水螅体抗氧化酶系(SOD,CAT,GSH-Px和T-AOC)先下降后自我恢复的过程表明,A.coerulea水螅体γ射线耐受性可能与体内强大的氧化防御系统有关。4.与哺乳动物辐射损伤发挥响应经典的TLR、NF-k B以及MAPK等信号通路不同,辐射后A.coerulea水螅体富集上调的GO功能注释与KEGG信号通路主要与内吞作用、线粒体自噬、蛋白质的加工与合成、氧化磷酸化等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通路有关。提示A.coerulea水螅体对辐射损伤的应答反应与哺乳动物存在明显的差异,为哺乳动物辐射损伤新机理新靶点的发现提供新的参考。5.A.coerulea水螅体损伤相关的差异基因Maf A和a10等的过表达可以减少辐射后293T细胞晚期凋亡的比例,提示A.coerulea水螅体照射后的部分效应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潜力。6.60Co-γ射线辐射后A.coerulea水螅体体内共附生微生物的动态变化与再分配过程可能是A.coerulea水螅体机体对包括辐射在内的外界环境干扰适应的重要机制,有助于A.coerulea水螅体等海洋低等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对外界环境的耐受和适应。
唐菁[4](2020)在《质子诱导DNA集簇性损伤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离辐射致生物体的辐射损伤及其防护一直是生命科学,特别是辐射生物学、放射医学和放射治疗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辐射损伤会影响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转录,如果不能及时修复损伤,则会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细胞失活等严重的生物学后果。科学家们一方面通过分离辐射细胞DNA进行DNA碎片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并评估DNA链断裂产额;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硬件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辐射细胞DNA分子损伤的模拟,完成DNA链断裂产额的计算,日趋成为生物剂量测定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机模拟高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质子的低剂量辐射,揭示细胞核DNA产生的集簇性损伤变化规律,特别是由化学过程产生的间接DNA集簇性损伤。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采用细胞核的原子几何模型模拟DNA分子损伤存在着计算时间长、收敛速度慢等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损伤概率密度函数的几何模型:即对物理过程中的能量沉积点和化学过程中的羟自由基(·OH)位点进行条件采样,通过采样概率参数确定落在DNA链敏感区域的能量沉积点和·OH位点数据集;然后利用不同的损伤发生概率函数计算得到DNA损伤点的空间分布数据集;最后依据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确定调节因子,以考虑组蛋白及压缩DNA分子对损伤点数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几何模型不影响损伤点的空间分布,与其他实验和模拟方法结果一致。2.针对间接损伤点数据量大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含噪声密度聚类算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确定损伤点密度,计算DNA链断裂产额。改进KD-tree算法以适于进行损伤点邻域搜索,降低计算时间复杂度,加速计算DNA链断裂产额的模拟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平均加速两倍,平均减少计算时间10天。3.间接作用诱导的DNA链断裂在DNA早期辐射损伤中占主导地位,鉴于目前缺乏对间接DNA集簇性损伤规律的研究,本文在利用DBSCAN计算DNA链断裂中,提出了一种分别计算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的方法,即利用能量沉积产生的损伤点和·OH产生损伤点计算DNA链断裂产额。因此,对间接损伤的DNA链断裂的产额和复杂性都有了完整的量化评估。并细化了不同的单链断裂(single strand break,SSB)和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DSB)链断裂分类,具体为SSB+、DSB+和DSB++,以反映链断裂复杂性。实验结果表明:·OH间接作用对SSB和DSB产额增加有着显着贡献。随着LET的增加,间接作用SSB产额逐渐降低,DSB产额先降低后升高;DSB簇的多重性(每个DSB包含的损伤点)及其产额随着LET的增加而增加,证实了DNA碎片不是随机分布这一分子生物学检测结论。因此本文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快速获得质子辐射致DNA集簇性损伤更为精细的信息,为辐射生物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和有力的研究手段。
张欣欣[5](2019)在《太赫兹辐射对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构象的非热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太赫兹技术在通信、安防、物质鉴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随之太赫兹辐射的生物损伤性成为人们密切关注且亟待研究的问题。蛋白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关太赫兹辐射对碱性磷酸酶功能影响的研究较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有待挖掘。因此,本文以碱性磷酸酶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太赫兹辐射(0.1 THz,13 mW/cm2)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并从蛋白结构层面探索其相互作用机制,论证太赫兹辐射在酶活性层面的生物安全性。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自行设计并搭建应用于溶液样本辐射实验的太赫兹辐射系统,其中重点为使用马吕斯定律降低太赫兹偏振光的功率密度,以减少辐射热效应的影响。2.研究太赫兹辐射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基于对硝基磷酸苯二钠法,分别改变酶溶液的温度(28-45℃)和太赫兹辐射时间(0-40 min)后检测酶活性的变化。与热处理实验结果对比,推断非热效应是短时间段(约25 min以内)太赫兹辐射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原因。不同浓度(5 U/m L,7 U/m L,9 U/m L)的酶在20 min的太赫兹辐射下活性降低。3.为了聚焦于研究太赫兹辐射非热效应的作用机制,基于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太赫兹时域光谱法,通过表征蛋白质芳香基的紫外吸收峰与荧光发射峰、肽键的吸收峰与碱性磷酸酶溶液的太赫兹吸收系数,分析太赫兹辐射(20 min)对不同浓度酶溶液中碱性磷酸酶构象的影响。三种光谱结果显示辐射后的酶构象发生变化,推断太赫兹辐射通过改变碱性磷酸酶的构象影响其活性。研究推进了0.1 THz波段的辐射与碱性磷酸酶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为太赫兹辐射酶的生物效应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生物医学安全性的角度为太赫兹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并且表明了太赫兹光谱技术在检测碱性磷酸酶溶液结构领域的巨大潜力。
马楠[6](2019)在《虎杖苷对60Coγ射线诱导秀丽线虫生殖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秀丽线虫作为模式动物研究电离辐射对生殖系统的损伤,探讨虎杖苷对秀丽线虫生殖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效果。方法1.采用60Coγ射线对分组的野生型秀丽线虫一次性全身照射50Gy、100Gy、200Gy,观察照射后秀丽线虫生殖能力和产卵器结构的改变。2.AO荧光染色法测定秀丽线虫生殖细胞凋亡水平,H2DCFDA荧光探针法用于检测秀丽线虫体内ROS的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凋亡调控基因cep-1和egl-1 mRNA的表达情况。3.采用50μM、100μM、200μM浓度虎杖苷干预,观察秀丽线虫寿命、生殖能力的改变,筛选合适药物浓度。4.应用合适浓度的虎杖苷于照射前预处理秀丽线虫,检测照射后秀丽线虫体内ROS以及生殖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评价虎杖苷对秀丽线虫生殖系统的辐射防护作用。结果1.60Coγ射线照射剂量达50Gy时,秀丽线虫出现生殖系统损伤,生殖能力下降,生殖器畸形率升高。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生殖系统损伤更加明显。2.60Coγ射线照射后,秀丽线虫体内ROS水平增高,生殖细胞凋亡数目及凋亡调控因子cep-1和egl-1 mRNA表达量增加。3.1O0μM虎杖苷不会对秀丽线虫产生毒性作用,可延长寿命,更高浓度会抑制其生殖能力,1O0μM虎杖苷为合理药物干预浓度。4.100μM虎杖苷干预可以提高照射后秀丽线虫的生殖能力,降低体内ROS水平,减少生殖细胞凋亡。结论本课题以秀丽线虫作为模式动物研究发现,60Coγ 射线可诱导秀丽线虫体内ROS水平和生殖细胞凋亡的增加,引起秀丽线虫生殖系统损伤。虎杖苷具有降低秀丽线虫体内ROS水平和抑制生殖细胞凋亡的作用,对放射性生殖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郑鑫[7](2019)在《离子液体接枝尼龙6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与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尼龙6(PA6)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弱酸弱碱、耐有机溶剂的特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及可加工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多孔膜、纤维、工程塑料等众多场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PA6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共混和化学接枝是实现PA6高性能化的重要手段。其中,化学接枝可以将功能组分以共价键的形式固定在大分子链上,改变了高分子的分子链结构,获得的功能性具有持久、稳定的特点。辐射引发接枝聚合(辐射接枝)是高分子化学接枝的重要方法,具有接枝效率高、实现条件温和、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另一方面,离子液体(IL)具有抗菌性、离子导电性、亲疏水性等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的改性。本文选用阴离子结构不同的咪唑类IL:1-乙烯基-3-丁基咪唑氯盐IL(Cl)和1-乙烯基-3-丁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IL(TFSI)对PA6进行改性,系统研究了所用离子液体与PA6的相容性;通过辐射接枝的方法进一步将IL(Cl)接枝到PA6分子链上,得到PA6-g-IL(Cl),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最后,分别探索了PA6-g-IL(Cl)作为多孔膜材料、纤维材料及聚偏氟乙烯(PVDF)/PA6共混物的增容剂的应用。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PA6/IL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通过熔融加工制备了PA6与不同阴离子结构IL的共混物。SEM和DSC结果表明,PA6分别与IL(Cl)及IL(TFSI)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通过FTIR图谱证实了IL的阴、阳离子分别与PA6酰胺基团上的N-H和C=O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共混体系的热行为、动态流变行为均产生了显着影响。不同的阴离子结构的IL对PA6基体性能的影响也不相同。其中,PA6/IL(Cl)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抗静电性能、亲水性都得到了显着提高。(2)IL(Cl)接枝PA6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通过辐射接枝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IL(Cl)接枝的PA6(PA6-g-IL(Cl))。其中,咪唑阳离子被接枝在PA6无定形区的分子链上,XPS结果证实了IL(Cl)接枝在与酰胺基团的N直接相连的-CH2-上;阴离子为自由状态,故PA6-g-IL(Cl)仍表现出一定的抗静电性能。TEM和SEM结果表明,IL(Cl)的接枝在PA6基体中形成了纳米尺寸的离子簇,但没有引起进一步的相分离。PA6-g-IL(Cl)表现出与PA6完全不同的热行为、流变行为及力学性能。接枝实现了对IL(Cl)及其功能性的固定,同时也实现了对PA6分子链水平的设计与改性。(3)PA6-g-IL(Cl)多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研究了PA6-g-IL(Cl)作为多孔膜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PA6-g-IL(Cl)具有改善的溶解性和亲水性。通过浸没沉淀相转化的方法可以得到PA6-g-IL(Cl)的多孔膜。SEM结果表明,IL(Cl)的接枝对多孔膜微观形貌有显着影响。利用压汞测试对多孔膜的孔径、孔隙率等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相同制膜条件下,PA6-g-IL(Cl)的接枝率越高,其多孔膜孔径越小,孔隙率越大。此外,与PA6多孔膜相比,PA6-g-IL(Cl)(2%-50K)多孔膜的孔径较小,但纯水通量较高,同时Cr(VI)的吸附量也有大幅提高。(4)PA6-g-IL(Cl)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通过溶液静电纺丝和熔融纺丝的方法分别制备了不同形貌的PA6-g-IL(Cl)纤维。SEM结果表明,IL(Cl)的接枝对纤维的形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离子液体接枝率的增加,纤维直径变大。接枝率较高的情况下,两种手段制备的纤维都表现出一定的抗静电性能。此外,对于PA6-g-IL(Cl)(4%-50K)样品来说,两种纺丝手段制备的纤维均表现出优异的持久抗菌性。这对于纤维的实际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PA6-g-IL(Cl)对PVDF/PA6共混物的增容研究使用PA6-g-IL(Cl)对PVDF/PA6共混体系的进行增容,结果表明PA6-g-IL(Cl)的加入使得PVDF/PA6共混体系的微观形貌发生了显着变化,同时力学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5 wt%的E-8%-50K的加入使得PVDF/PA6=60/40体系的微观形貌从海-岛结构转变为双连续结构,且赋予了共混体系较好的抗静电性能。该工作对于制备新型增容剂及高性能的PA6合金提供了新的策略。
杨黎莉[8](2019)在《外源微生物对牧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物乳杆菌和外源微生物菌群对紫花苜蓿和象草微生物群落和发酵品质动态变化的影响。通过γ射线灭菌处理消除材料本身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监测不同来源微生物菌群在相同发酵底物上的重建过程,分析其对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发青贮用微生物添加剂提供科学依据,为实际生产中进行紫花苜蓿和象草青贮发酵调控提供理论依据。1植物乳杆菌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A1)、灭菌组(A0)、植物乳杆菌接种灭菌紫花苜蓿组(A0L)或新鲜紫花苜蓿组(A1L)。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均提高了自然和灭菌紫花苜蓿的发酵品质,青贮第3天,A0L组乳酸含量高于A1L组、而pH值低于A1L组。A1组中片球菌属(Pedi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为优势菌。青贮第3天,乳杆菌属(Lactobacillu)为A1L组和A0L组优势菌,A0L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相对丰度达到了 99.13%。接种植物乳杆菌提高了紫花苜蓿青贮饲料优势属乳杆菌属(Lactobacillu)的相对丰度,从而减少了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改善了发酵品质。2植物乳杆菌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N1)、灭菌组(N0)、植物乳杆菌接种灭菌象草组(N0L)或新鲜象草组(N1L)。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均发酵良好,呈现乳酸型发酵。接种植物乳杆菌提高了 N1L和N0L组乳酸含量、降低了 pH值及乙酸含量,N0L组乳酸含量高于N1L组、而pH值、乙酸含量低于N1L组。N1组优势属为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而N1L和N0L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在青贮第3天即为优势菌,N0L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相对丰度高达99.07%。接种植物乳杆菌提高了象草青贮饲料优势属乳杆菌属(Lactobacillu)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的丰度,从而提高了乳酸含量,降低了 pH值及乙酸含量。3象草源微生物菌群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揭示象草源微生物菌群在紫花苜蓿青贮过程中的重建及对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A1)、灭菌组(A0)、接种象草源微生物菌群于灭菌紫花苜蓿(A0N)或新鲜紫花苜蓿(A1N)。结果表明,与A1组相比,A1N组乳酸含量更低,pH值、氨态氮/总氮值更高,而A0N组有更高的乳酸和乙酸含量和更低的pH值和氨态氮/总氮值。象草源微生物菌群显着影响了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在A1组,片球菌属(Pediococcu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为优势菌,而AON组中优势菌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和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A1N组中优势菌既有片球菌属(Pediococcu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又有乳杆菌属(Lactobacillu)和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4紫花苜蓿源微生物菌群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揭示紫花苜蓿源微生物菌群在象草青贮过程中的重建过程及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N1)、灭菌组(N0)、紫花苜蓿源微生物菌群接种灭菌象草(N0A)或新鲜象草(N1A)。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源微生物菌群接种第7天,无论象草是否灭菌,均能增强乳酸发酵。N1和N1A组乙酸含量较高,接种紫花苜蓿源微生物菌群提高了象草青贮饲料氨态氮/总氮。紫花苜蓿源微生物菌群也显着影响了象草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象草自然发酵组优势菌为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NOA组优势菌为片球菌属(Pediococcus)。
张明[9](2019)在《两种辐照方式对盐水鹅品质和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扬州盐水鹅作为扬州旅游特色产品之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如何延长盐水鹅保质期是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热杀菌方式影响盐水鹅营养、食用和风味品质。食品辐照技术作为一种冷杀菌方式,具有快速杀死微生物和极大限度保持食品风味及质地的独特优势。为提高扬州盐水鹅营养、食用和卫生品质,本文确定盐水鹅日龄的基础上,研究电子束和Y射线辐照对真空包装盐水鹅营养组成、理化性质、感官品质、杀菌效果和微生物的影响,为盐水鹅制品生产过程中运用辐照杀菌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以扬州高邮产75,150,300d扬州大白鹅为原料,对比分析日龄对盐水鹅食用品质、基础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d盐水鹅的感官评分最高;150 d盐水鹅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脂肪酸种类最多;盐水鹅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相对含量和P/S值随日龄增长而降低;75 d和150 d盐水鹅P/S值高于0.4,300 d盐水鹅P/S值低于0.4。选择日龄150 d扬州大白鹅进行盐水鹅生产能同时满足消费者风味和营养的要求。(2)以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处理的盐水鹅为研究对象,对比0,2,4,6,8,10 kGy的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杀菌对盐水鹅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电子束和Y射线辐照盐水鹅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差异性不显着;4 kGy的γ射线辐照处理组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未辐照组和其它γ射线辐照处理组;8 kGy和10 kGy的电子束辐照处理组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未辐照组和其它电子束辐照处理组。使用4 kGy的γ射线、8 kGy的电子束和10 kGy的电子束对盐水鹅进行辐照杀菌能够提高盐水鹅营养品质。(3)以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处理的盐水鹅为研究对象,建立模糊数学模型研究不同辐照剂量电子束与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8kGy和10kGy的γ射线和10kGy的电子束辐照处理组盐水鹅感官品质不被消费者接受;2,4,6kGy的γ射线和2,4,6,8 kGy的电子束辐照处理能够保证盐水鹅感官品质;(4)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不同辐照剂量电子束和Y射线辐照盐水鹅在贮藏过程中菌相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处理组菌落总数显着低于未辐照组;在0~40d贮藏期,除2 kGy的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处理组,4,6,8,10 kGy的电子束和Y射线辐照处理组盐水鹅微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与未辐照组存在差异;在门的水平上,2 kGy的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处理组在40 d贮藏期优势菌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它辐照处理组在40 d贮藏期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的水平上,2kGy的电子束和Y射线辐照改变盐水鹅贮藏初期菌落构成,但在40 d贮藏期优势菌属均由成团泛菌属(Pantoea)演变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两种辐照杀菌方式均能对菌落总数起到显着降低作用,同辐照剂量电子束和Y射线对盐水鹅的杀菌效果相似,除2 kGy的电子束和Y射线辐照处理,4,6,8,10 kGy的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贮藏初期菌落构成和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落构成均存在较大影响。4,6,8,10 kGy的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杀菌技术适用于盐水鹅工业化生产。综合两种辐照方式对盐水鹅品质和微生物影响实验研究,发现采用4 kGy的γ射线和8 kGy的电子束对盐水鹅辐照杀菌,盐水鹅品质和杀菌效果最佳。
徐照[10](2018)在《线虫及细胞的高能中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核能以及核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中子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中子辐射进行防护成为重要课题。本文分别以线虫和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对高能中子的辐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从理论角度对中子的辐射防护方法进行了讨论。以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为实验对象,利用强流氘氚中子源(HINEG)产生的高能中子,研究了中子辐射对线虫的辐射生物学效应。将寿命为检测终点发现高剂量中子对线虫寿命有显着影响,尤其是线虫在1.83Gy剂量照射时效应极显着。以生殖细胞为检测终点,发现高剂量中子对线虫产卵数和生殖细胞凋亡都有显着影响,1.83Gy的低剂量在产卵数上表现出显着差异。本实验对此现象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检测中子辐射后对线虫细胞内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发现ROS水平上升与剂量增加的呈正相关;检测两种突变品系荧光值发现,辐射4个小时后,线虫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因为中子辐射而显着上升,且1.83Gy剂量也表现出显着差异。以NHLF细胞和A549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INEG高能中子实验平台,研究了高能中子对细胞的生物学效应。以NHLF细胞为实验对象进行辐照,发现与γ射线辐照相比,中子导致的DNA双链断裂更多,相对生物效应更强。并探究中子导致的DNA双链断裂修复机制,选取了细胞在修复DNA双链断裂的通路中三个核心蛋白并检测了他们辐照后随时间不同的表达量,发现中子辐射会显着诱导DNA修复,但与γ射线相比,细胞对中子辐射损伤修复能力明显降低。以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这一生物学过程作为检测终点来检测中子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的可能性,结果发现,即使是低剂量的高能中子都可以显着诱导肺癌细胞的恶性转化,这一系列结果对中子辐射尤其是低剂量中子辐射防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线虫和细胞的高能中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中辐照剂量的计算进行了说明,给出了中子的辐射防护建议和高能中子的辐射效应安全评价。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从线虫个体和细胞两方面出发,开展了高能中子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研究;通过将实验获得的中子辐射对线虫寿命影响的数据与文献中的数据对比,开展了中子相对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从空腔理论和微观辐射效应理论出发,对高能中子的辐射防护提出了建议。通过对线虫和细胞的高能中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可以完善辐射防护方面的参考数据;同时通过中子对人体细胞的损伤机制研究,为高能中子的辐射安全评价提供思路。
二、γ射线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辐射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γ射线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辐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产量及其构成 |
1.3.2 花粉活力 |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2)先天免疫信号分子MAVS参与辐射反应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辐射生物学基础 |
1.1.1 辐射的基本概念 |
1.1.2 辐射生物学效应 |
1.2 辐射危害与防护 |
1.2.1 辐射危害 |
1.2.2 辐射防护 |
1.3 辐射应用 |
1.4 癌症与放疗 |
1.4.1 癌症的现状 |
1.4.2 放疗 |
1.4.3 放疗预后 |
1.5 天然免疫分子MAVS |
1.5.1 MAVS的结构 |
1.5.2 MAVS的功能 |
1.6 拟开展的研究与目的意义 |
第二章 MAVS参与细胞辐射旁效应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2.4 细胞培养 |
2.2.5 辐照条件 |
2.2.6 MAVS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 |
2.2.7 转化 |
2.2.8 菌落PCR |
2.2.9 质粒提取 |
2.2.10 细胞转染和筛选 |
2.2.11 Western blot实验 |
2.2.12 RNA提取 |
2.2.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14 克隆存活检测 |
2.2.15 细胞共培养 |
2.2.16 微核形成实验 |
2.2.17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2.2.18 细胞ROS检测 |
2.2.19 MSD细胞因子检测实验 |
2.2.20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MAVS参与X射线相关辐射应答 |
2.3.2 MAVS基因敲除细胞的构建和筛选 |
2.3.3 MAVS基因敲除细胞具有X射线辐射抗性 |
2.3.4 不同细胞系MAVS的表达量有差异 |
2.3.5 抑制MAVS表达降低RIBE |
2.3.6 受体细胞MAVS基因敲除不引起RIBE |
2.3.7 供体细胞MAVS基因敲除抑制ROS的产生 |
2.3.8 MAVS基因敲除抑制辐射诱导的部分细胞因子产生 |
2.4 实验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MAVS参与辐射诱导的肿瘤细胞侵袭迁移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2.4 细胞培养 |
3.2.5 辐照条件 |
3.2.6 RNA提取 |
3.2.7 MAVS基因过表达质粒的构建 |
3.2.8 菌落PCR |
3.2.9 质粒提取 |
3.2.10 细胞转染和筛选 |
3.2.11 Western blot实验 |
3.2.12 MSD检测实验 |
3.2.13 细胞黏附实验 |
3.2.14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迁移 |
3.2.15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MAVS基因过表达细胞的构建和筛选 |
3.3.2 MAVS调控X射线诱导的MMP9 产生与分泌 |
3.3.3 MAVS基因敲除增强肿瘤细胞的黏附能力 |
3.3.4 MAVS基因敲除抑制X射线诱导肿瘤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 |
3.3.5 MAVS调控E-cadherin和 N-cadherin的表达 |
3.3.6 MAVS基因敲除下调P65/c-fos信号通路 |
3.4 实验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重离子辐照与MAVS应答的初步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2.4 细胞培养 |
4.2.5 辐照条件 |
4.2.6 Western blot实验 |
4.2.7 克隆存活检测 |
4.2.8 Transwell小室检测 |
4.2.9 MSD检测实验 |
4.2.10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重离子辐照抑制MAVS蛋白表达 |
4.3.2 MAVS基因敲除肿瘤细胞不具有重离子辐射抗性 |
4.3.3 MAVS基因敲除促进重离子抑制肿瘤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 |
4.3.4 MAVS基因敲除促进重离子抑制肿瘤细胞MMP9 的产生与分泌 |
4.4 实验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海月水母水螅体60Co-γ射线照射模型构建及相关基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海月水母及其水螅体的鉴定以及水螅体实验室微观饲养体系的构建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60)Co-γ射线对A.coerulea水螅体的损伤效应及相关基因筛选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三部分:~(60)Co-γ射线对A.coerulea水螅体共生菌的影响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海月水母属的发育、共生菌群及毒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质子诱导DNA集簇性损伤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检测DNA链断裂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1.2.2 蒙特卡罗模拟计算DNA链断裂产额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DNA集簇性损伤机理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
2.1 直接损伤及物理模型 |
2.1.1 直接损伤的定义 |
2.1.2 Geant4-DNA的蒙特卡罗物理模型 |
2.2 间接损伤及化学模型 |
2.2.1 间接损伤的定义 |
2.2.2 ·OH自由基诱导的间接作用 |
2.2.3 Geant4-DNA的蒙特卡罗化学模型 |
2.3 高LET的物理特性及质子LET的计算方法 |
2.3.1 高LET粒子的物理特性 |
2.3.2 质子LET的计算方法 |
2.4 DNA集簇性损伤 |
2.4.1 DNA集簇性损伤的概念 |
2.4.2 DNA双链断裂模型 |
2.4.3 DNA链断裂分类方法 |
2.5 蒙特卡罗径迹结构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损伤概率密度函数优化几何模型 |
3.1 细胞原子几何模型 |
3.1.1 DNA靶元模型 |
3.1.2 细胞核几何模型 |
3.2 基于原子几何模型的模拟方法 |
3.3 基于几何优化模型的模拟方法 |
3.3.1 位置点采样概率参数 |
3.3.2 电离作用的直接损伤概率 |
3.3.3 ·OH诱导的间接损伤概率 |
3.4 DNA链断裂模拟流程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加速模拟方法 |
4.1 数据挖掘的应用 |
4.1.1 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 |
4.1.2 数据挖掘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4.2 含噪声密度聚类算法的基本理论 |
4.3 基于KD- tree的含噪声密度聚类改进算法 |
4.3.1 KD-tree算法工作原理 |
4.3.2 基于KD-tree的含噪声密度聚类算法工作原理 |
4.3.3 两种含噪声密度聚类算法时间复杂度的对比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间接作用DNA集簇性损伤的模拟与验证 |
5.1 化学阶段模拟时间的模拟评估方法 |
5.2 间接作用损伤效应的模拟评估方法 |
5.3 模拟结果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对比方案 |
5.4 DNA集簇性损伤评估方法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实验结果 |
5.5.2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项目情况 |
致谢 |
(5)太赫兹辐射对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构象的非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太赫兹辐射与生物材料的相互作用介绍 |
1.1.1 太赫兹辐射的特点 |
1.1.2 太赫兹辐射与生物材料的相互作用方式 |
1.1.3 太赫兹辐射生物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碱性磷酸酶的介绍 |
1.2.1 碱性磷酸酶的重要性 |
1.2.2 电磁辐射对碱性磷酸酶影响的研究介绍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实验设计与检测方法 |
2.1 实验材料准备 |
2.2 太赫兹辐射系统的搭建 |
2.3 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
2.4 碱性磷酸酶结构的检测方法 |
2.4.1 荧光光谱法 |
2.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2.4.3 太赫兹时域光谱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赫兹辐射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
3.1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步骤设计 |
3.2 温度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
3.2.1 实验背景 |
3.2.2 温度对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
3.3 太赫兹辐射时间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
3.3.1 太赫兹辐射时间对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
3.3.2 实验结果讨论 |
3.4 太赫兹辐射对不同浓度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
3.4.1 太赫兹辐射对不同浓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
3.4.2 实验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赫兹辐射对碱性磷酸酶溶液构象的影响研究 |
4.1 荧光光谱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溶液的构象研究 |
4.1.1 实验背景与准备 |
4.1.2 碱性磷酸酶溶液的荧光光谱 |
4.1.3 荧光光谱结果讨论 |
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溶液的构象研究 |
4.2.1 实验背景与准备 |
4.2.2 碱性磷酸酶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4.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讨论 |
4.3 太赫兹时域光谱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溶液的构象研究 |
4.3.1 实验背景与准备 |
4.3.2 碱性磷酸酶溶液的太赫兹吸收光谱与数据分析 |
4.3.3 太赫兹吸收光谱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虎杖苷对60Coγ射线诱导秀丽线虫生殖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秀丽线虫放射性生殖损伤模型建立 |
1.1 实验材料 |
1.1.1 秀丽线虫品系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以及耗材 |
1.2 秀丽线虫准备 |
1.2.1 大肠杆菌E.coli OP50的培养 |
1.2.2 秀丽线虫的培养 |
1.2.3 秀丽线虫的同步化 |
1.2.4 秀丽线虫的冻存 |
1.2.5 秀丽线虫的复苏 |
1.2.6 秀丽线虫转移 |
1.2.7 秀丽线虫污染除菌 |
1.3 照射条件 |
1.4 实验方法 |
1.4.1 产卵能力和卵孵化能力的测定 |
1.4.2 产卵器畸形率的测定 |
1.4.3 数据处理 |
1.5 实验结果 |
1.5.1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对秀丽线虫(F0、F1、F2)产卵能力的影响 |
1.5.2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对秀丽线虫(F0、F1、F2)卵孵化能力的影响 |
1.5.3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对秀丽线虫生殖器的影响 |
1.6 讨论 |
第二部分 ~(60)Co γ射线诱导秀丽线虫生殖损伤机制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秀丽线虫品系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以及耗材 |
2.2 秀丽线虫准备 |
2.3 照射条件 |
2.4 实验方法 |
2.4.1 秀丽线虫生殖细胞凋亡的测定 |
2.4.2 秀丽线虫体内ROS水平检测 |
2.4.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4 数据处理 |
2.5 实验结果 |
2.5.1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对秀丽线虫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 |
2.5.2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对秀丽线虫体内ROS的影响 |
2.5.3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对cep-1、egl-1 mRNA表达的影响 |
2.6 讨论 |
第三部分 虎杖苷对~(60)Coγ射线诱导秀丽线虫生殖损伤的防护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秀丽线虫品系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以及耗材 |
3.2 秀丽线虫培养 |
3.3 照射条件 |
3.4 药物干预及分组 |
3.5 实验方法 |
3.5.1 秀丽线虫寿命测定 |
3.5.2 子代数目测定 |
3.5.3 秀丽线虫体内ROS水平检测 |
3.5.4 生殖细胞凋亡的测定 |
3.5.5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QRT-PCR) |
3.5.6 数据处理 |
3.6 实验结果 |
3.6.1 不同浓度虎杖苷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 |
3.6.2 不同浓度虎杖苷对秀丽线虫生殖能力的影响 |
3.6.3 虎杖苷显着改善~(60)Coγ诱导的秀丽线虫生殖能力损伤 |
3.6.4 虎杖苷显着降低~(60)Coγ诱导秀丽线虫体内ROS水平的升高 |
3.6.5 虎杖苷显着降低~(60)Coγ诱导秀丽线虫生殖细胞凋亡的数目 |
3.6.6 虎杖苷显着降低~(60)Coγ诱导秀丽线虫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 |
3.7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7)离子液体接枝尼龙6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与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聚酰胺 |
1.2.1 PA6简介 |
1.2.2 PA6的应用及其改性 |
1.2.3 辐照加工技术及其对PA6的改性研究 |
1.3 离子液体 |
1.3.1 离子液体概述 |
1.3.2 离子液体的种类 |
1.3.3 离子液体对聚合物的物理改性 |
1.3.4 离子液体对聚合物的化学改性 |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PA6/IL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PA6/IL共混物的制备 |
2.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IL(Cl)对PA6的改性研究 |
2.3.2 IL(TFSI)对PA6的改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IL(Cl)接枝PA6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PA6-g-IL(Cl)的制备 |
3.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A6-g-IL(Cl)的理论计算 |
3.3.2 PA6-g-IL(Cl)的形成与结构表征 |
3.3.3 PA6-g-IL(Cl)的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A6-g-IL(Cl)多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PA6-g-IL(Cl)多孔膜的制备 |
4.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A6-g-IL(Cl)作为膜材料的性能研究 |
4.3.2 PA6-g-IL(Cl)多孔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PA6-g-IL(Cl)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PA6-g-IL(Cl)纤维的制备 |
5.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A6-g-IL(Cl)溶液静电纺丝纤维及纤维膜 |
5.3.2 PA6-g-IL(Cl)熔融纺丝纤维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PA6-g-IL(Cl)对PVDF/PA6共混物的增容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试剂 |
6.2.2 实验仪器 |
6.2.3 PVDF/PA6和PVDF/PA6/PA6-g-IL(Cl)共混物的制备 |
6.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PA6-g-IL(Cl)对PVDF/PA6=60/40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6.3.2 E-8%-50K对PVDF/PA6=20/80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6.3.3 PVDF/PA6/PA6-g-IL(Cl)共混物的抗静电性能 |
6.3.4 PVDF/PA6/PA6-g-IL(Cl)共混体系中的相互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外源微生物对牧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青贮过程中主要微生物 |
2 青贮中常用的微生物添加剂 |
3 青贮饲料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技术 |
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对紫花苜蓿及象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一节 植物乳杆菌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青贮调制与试验设计 |
1.3 分析方法 |
1.4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青贮前紫花苜蓿化学与微生物组成分析 |
2.2 植物乳杆菌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 紫花苜蓿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 |
2.4 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植物乳杆菌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3.2 植物乳杆菌对紫花苜蓿青贮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3 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
4 结论 |
第二节 植物乳杆菌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青贮调制与试验设计 |
1.3 分析方法 |
1.4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象草化学与微生物成分分析 |
2.2 植物乳杆菌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 紫花苜蓿青贮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动态 |
2.4 象草青贮发酵品质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植物乳杆菌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3.2 植物乳杆菌对象草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3 象草青贮发酵品质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
4 结论 |
第三章 外源微生物菌群对紫花苜蓿及象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一节 象草源微生物菌群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青贮调制与试验设计 |
1.3 分析方法 |
1.4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花苜蓿及象草化学成分与微生物数量比较分析 |
2.2 象草源微生物菌群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 紫花苜蓿青贮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动态 |
3 讨论 |
3.1 象草源微生物菌群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3.2 象草源微生物菌群对紫花苜蓿青贮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二节 紫花苜蓿源微生物菌群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花苜蓿源微生物菌群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2 象草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 |
3 讨论 |
3.1 紫花苜蓿源微生物菌群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3.2 紫花苜蓿源微生物菌群对象草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4 结论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两种辐照方式对盐水鹅品质和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扬州盐水鹅发展概述 |
1.1.1 扬州盐水鹅起源与发展 |
1.1.2 扬州盐水鹅卫生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 日龄对鹅及鹅肉制品的影响研究 |
1.3 食品辐照概述 |
1.3.1 食品辐照的起源与发展 |
1.3.2 辐照技术原理及特点 |
1.3.3 辐照技术在熟肉制品中的应用 |
1.3.4 辐照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
1.3.4.1 辐照对水分的影响 |
1.3.4.2 辐照对脂肪的影响 |
1.3.4.3 辐照对氨基酸的影响 |
1.3.4.4 辐照对蛋白质总量的影响 |
1.3.5 辐照对理化特性的影响 |
1.3.5.1 辐照对食品质构的影响 |
1.3.5.2 辐照对食品风味的影响 |
1.3.5.3 辐照对食品色泽的影响 |
1.3.6 辐照对食品中微生物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日龄对盐水鹅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1.4.1 样品制备 |
2.1.4.2 基础营养成分测定 |
2.1.4.3 基础营养素价值评价 |
2.1.4.4 脂肪酸含量测定 |
2.1.4.5 质构测定 |
2.1.4.6 剪切力测定 |
2.1.4.7 色泽测定 |
2.1.4.8 感官评价 |
2.1.4.9 挥发性风味成分测定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日龄对盐水鹅基础营养素价值评价的影响 |
2.2.2 日龄对盐水鹅脂肪酸的影响 |
2.2.3 日龄对盐水鹅质构的影响 |
2.2.4 日龄对盐水鹅剪切力的影响 |
2.2.5 日龄对盐水鹅色泽的影响 |
2.2.6 日龄对盐水鹅感官评价的影响 |
2.2.7 日龄对盐水鹅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束和与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营养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原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实验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1.4.1 样品制备 |
3.1.4.2 辐照处理 |
3.1.4.3 基础营养成分测定 |
3.1.4.4 脂肪酸含量测定 |
3.1.4.5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3.1.4.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电子束和与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2 电子束和与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2.3 电子束和与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原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1.4.1 样品制备 |
4.1.4.2 辐照处理 |
4.1.4.3 pH值测定 |
4.1.4.4 剪切力测定 |
4.1.4.5 色泽测定 |
4.1.4.6 硫代巴比妥酸值测定 |
4.1.4.7 感官评价 |
4.1.4.8 模糊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pH值的影响 |
4.2.2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剪切力值的影响 |
4.2.3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色泽的影响 |
4.2.4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TBA值的影响 |
4.2.5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感官评价影响 |
4.2.6 模糊数学评判矩阵的建立及综合感官评价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杀菌效果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原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实验设备 |
5.1.4 实验方法 |
5.1.4.1 样品制备 |
5.1.4.2 辐照处理 |
5.1.4.3 盐水鹅微生物菌落总数测定 |
5.1.4.4 细菌DNA的提取 |
5.1.4.5 PCR引物 |
5.1.4.6 一次PCR扩序 |
5.1.4.7 二次PCR扩序并引入Illumina桥式PCR兼容引物 |
5.1.4.8 DNA纯化回收 |
5.1.4.9 Miseq高通量测序 |
5.1.4.10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菌落总数的影响 |
5.2.2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盐水鹅细菌DNA扩增结果 |
5.2.3 丰富度稀疏性曲线和香浓指数曲线分析 |
5.2.4 基于物种丰度样本聚类树图分析 |
5.2.5 群落结构分布图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线虫及细胞的高能中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辐射损伤及辐射危害 |
1.1.1 辐射损伤历史 |
1.1.2 核事故及辐射危害 |
1.2 辐射损伤及机理 |
1.2.1 辐射生物学过程 |
1.2.2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 |
1.2.3 辐射引起的损伤机制 |
1.3 中子的辐射损伤效应研究现状 |
1.3.1 中子对器官和组织的辐射损伤研究现状 |
1.3.2 中子诱发癌症的研究现状 |
1.3.3 中子相对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辐射防护量与辐射源 |
2.1 引言 |
2.2 辐射防护基本量 |
2.2.1 辐射场量 |
2.2.2 基本剂量学量 |
2.2.3 防护量 |
2.2.4 微剂量学量 |
2.3 中子剂量理论计算 |
2.3.1 空腔理论 |
2.3.2 吸收剂量计算 |
2.4 辐射源简介 |
2.4.1 放射性粒子 |
2.4.2 中子源 |
2.4.3 γ源 |
2.4.4 α源 |
2.5 辐射防护组织与剂量限值 |
2.6 小结 |
第三章 高能中子辐射对线虫剂量效应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常用试剂及其配方 |
3.3 线虫的培养与照射 |
3.3.1 实验所用的线虫品系 |
3.3.2 线虫的培养 |
3.3.3 线虫的同步化培养 |
3.3.4 线虫的冻存与复苏 |
3.3.5 线虫的照射与剂量计算 |
3.4 线虫的生物学终点检测 |
3.4.1 线虫寿命检测 |
3.4.2 线虫产卵率检测 |
3.4.3 线虫生殖细胞凋亡的测定 |
3.4.4 线虫自由基原位检测 |
3.4.5 线虫氧化应激水平检测 |
3.4.6 统计学分析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中子辐射对线虫平均寿命的影响 |
3.5.2 中子辐射对线虫生殖细胞的影响 |
3.5.3 中子辐射对线虫损伤机理的研究 |
3.5.4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中子辐射对A549/NHLF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常用试剂及其配方 |
4.3 细胞培养和辐射 |
4.3.1 细胞的培养 |
4.3.2 细胞的辐射 |
4.4 细胞的生物学终点检测 |
4.4.1 γ -H2AX的免疫荧光染色 |
4.4.2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 |
4.4.3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
4.4.4 统计学分析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中子辐射对NHLF细胞DNA的损伤 |
4.5.2 中子辐射诱导损伤修复相关蛋白的表达 |
4.5.3 中子辐射诱导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 |
4.5.4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中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的讨论 |
5.1 中子的辐射防护讨论 |
5.1.1 中子品质因数的实验结果分析 |
5.1.2 中子辐射防护建议 |
5.2 高能中子的微观辐射效应讨论 |
5.2.1 高能中子的微剂量学讨论 |
5.2.2 高能中子的靶学说的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项目 |
致谢 |
四、γ射线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辐射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2]先天免疫信号分子MAVS参与辐射反应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D]. 贾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海月水母水螅体60Co-γ射线照射模型构建及相关基因的筛选[D]. 陈新彤.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质子诱导DNA集簇性损伤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D]. 唐菁. 中北大学, 2020(03)
- [5]太赫兹辐射对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构象的非热效应研究[D]. 张欣欣. 天津大学, 2019(01)
- [6]虎杖苷对60Coγ射线诱导秀丽线虫生殖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D]. 马楠. 苏州大学, 2019(04)
- [7]离子液体接枝尼龙6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与应用的研究[D]. 郑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9(07)
- [8]外源微生物对牧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D]. 杨黎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两种辐照方式对盐水鹅品质和微生物的影响[D]. 张明. 扬州大学, 2019(02)
- [10]线虫及细胞的高能中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D]. 徐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