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粮食购销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与运作

论我国粮食购销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与运作

一、论我国粮食购销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中,胡文国,李慧强,贾小玲[1](2021)在《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上)》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粮食生产、促进粮食流通、稳定粮食供给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历史。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过了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粮食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就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在井冈山、瑞金等根据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

陈睿[2](2021)在《黑龙江省粮食局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罗慧[3](2021)在《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已从单一的数量安全向多元目标转变,这就要求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方式和路径必须做出战略性调整,才能有效地应对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样的粮食生产技术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更符合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需要?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历史演进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究竟呈现怎样的演进特征和内在机制,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哪些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又会呈现哪些规律。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要素错配理论,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进行探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构建“历史情境—制度框架—激励机制—技术选择”情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经历了跨越式技术进步(1978-1985年和2012年以后)和递进式技术进步(1985-2011年)两种变化节奏。跨越式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制度激励所引发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递进式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单一要素技术进步的推动。从要素组合的演进变化来看,对我国粮食生产起到明显推动作用的单一技术进步先后是育种技术、肥料相关技术和机械技术。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呈现“制度激励→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形成新要素组合”的逻辑。演进的内在机制主要有: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分析主线是技术成本与收益的对比,波动强度取决于宏微观目标匹配度。第二,在放松要素配置最优的假设条件下,采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得到,在考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的情况下,2000-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平均为1.7%。6种粮食作物的测算结果分别是:中籼稻(2.72%)、小麦(2.45%)、粳稻(1.73%)、早籼稻(1.27%)、晚籼稻(1.07%)和玉米(0.97%)。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波动趋于平缓,狭义技术进步仍是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动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进步呈现弱偏向性,主要偏向使用机械技术、(使用或节约)育种技术。从要素错配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粮食生产中大部分要素配置处于过度投入状态。第三,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在不考虑要素配置效率的情况下,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的农地配置模式的广义技术进步率高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模式,且前者的农地配置效率高于后者,但是家庭分散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表现更优。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化,挖掘生产技术潜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减少灾害对技术进步的冲击;激发农业金融市场的活力,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集体组织的统筹优势,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武舜臣,胡凌啸,钱煜昊[4](2021)在《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98粮改下稻米加工业企业数据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粮食加工业是粮食收储制度扭曲的直接承担者,也是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受益者。以稻米加工业为例,基于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准自然试验,考察收储制度改革对非国有稻米加工企业的效率影响,倍差法结果显示:源于改革对稻米加工业效率影响的时期差异和主体差异,放开收购市场整体上并未表现出对稻米加工业效率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对稻米加工业效率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且这种效果在差异化生产率水平企业间表现异质。

马玉荣[5](2021)在《终结统购统销,农产品“自由”了——1984、1985、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背后》文中指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粮食统购统销也不例外。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渐显现出对于生产力的束缚,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种种弊端明显。于是,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终结了持续时间长达32年的统购统销制度。此外,1984-1986年这三个一号文件及时回应了粮食生产流通领域提出的新问题,有效地突破了束缚农民的旧体制,确立了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张晶,王录安,陶莎[6](2021)在《收储制度改革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效益了吗?——基于全国17省176家粮食加工企业的调查数据》文中指出为探究粮食收储制度对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基于2013—2016年全国17省176家粮食加工企业的调查数据,从产权属性和规模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粮食加工企业在经营效益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多元市场主体对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产生了显着影响,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抬高原料粮价格,最终导致粮食加工企业收益减少;面对多元市场购销主体的影响,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净利润高于民营企业,中型粮食加工企业利润减少最多。基于此,应坚持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快推进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并继续深化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李青[7](2021)在《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声俊[8](2021)在《中国“粮业”大变与加强“粮安”大保障的研究——上篇》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上篇》《下篇》两部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有简短的《序言》和《结论》。《上篇》简要地概述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粮食产业"大变迁"的辉煌成就,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理论优势、改革优势,以及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文章浓墨重彩综括了我国粮食产业的根本性、全局性和实质性的"十大变迁":粮食总产量由低到高跃升到世界首位;民众生活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型过渡;粮食购销从传统计划体制变为全面市场化;国有粮企由"行政主管"再造为"四自主体";从无到有建立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和体系;从手工作坊变为世界粮食加工业大国;粮食产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融合化转变;粮食流通由实体平台转变为"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农村弱势群体脱贫致富奔小康;从"封闭锁关"变为开放,实现国际化。《下篇》文章依据国内外百年之巨变,包括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深刻变化,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举措,特别是重点阐述构建粮食"双循环"新格局。

王涛,王莹[9](2020)在《广东创办经济特区历史经验的三维度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广东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大体可从创办广东经济特区"人"的因素、经济特区自身以及建设规律与发展方向、经济特区制度创新成果三个维度予以考量:一是经济特区必须具备开拓性思维、敢为人先胆略和不怕担风险扛责任的强有力的决策群体和执行群体,善于学人所长和避己所短,善于变通和下好"另手棋";二是经济特区必须不断跟进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沿做好规划和目标安排,着力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和制定务实的政策措施,立足于兴办实业和全球先进生产技术、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的引进、消化、示范、扎根;三是必须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全球化经济体系为主要参考系来改革和制订有关经济制度及规则,积极建立适应新要求的人事制度、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确保权力下放和市场主体自主权,必须把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调整和改进党的领导体制、党的领导方式、党的活动方式。

张念[10](2020)在《我国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谷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品种之一。当前,我国稻谷供给格局已经从紧平衡转化为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稻谷库存数量多,且稻谷下游产业链条短、消费弹性小,是现阶段消化库存的重点以及难点。由于供需结构等问题,我国每年还要进口数百万吨的进口大米,这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稻谷库存量高的状况。要解决这些问题,亟需对稻谷收储制度进行完善。因此,对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系统探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目前现行的稻谷收储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国内理论界对稻谷收储制度实施状况进行系统性研究不够,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为此,本研究拟从政策分析视角,沿着“稻谷收储制度的演变过程”→“现有稻谷收储制度实施的成效”→“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提升稻谷收储制度的实施成效”这一思路展开研究,结合统计数据,对稻谷收储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稻谷收储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新颖。从政策分析视角,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稻谷价格支持政策和收储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政策的发展历程、实施和效果的分析,提出我国现行的稻谷收储制度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稻谷收储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二是研究的方法较为得当。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国内稻谷收储制度实施的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近年来稻谷的收购价格、种植面积、产量等,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政策改革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二、论我国粮食购销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粮食购销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粮食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的粮食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的粮食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延安革命根据地开展的粮食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粮食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3年)
    (二)粮食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年)
三、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在统购统销制度下,稳步放活粮食经营(1978-1985年)
    (二)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1985-1992年)
    (三)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两条线”运行(1993-1995年)
    (四)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1996-2003年)
    (五)积极稳妥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4-2012年)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3)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一般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粮食生产技术与技术进步
        2.1.2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
        2.1.3 粮食生产要素及其最优配置
        2.1.4 粮食安全涵义的演变
    2.2 文献综述
        2.2.1 技术进步及其路径选择理论溯源
        2.2.2 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一般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技术进步与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
    3.1 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3.1.1 促进粮食总产量跨越式发展以及单产大幅度提高
        3.1.2 促进粮食优质化以及粮食生产区域的新格局
        3.1.3 为粮食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支撑
        3.1.4 促进种粮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管理方式的改进
        3.1.5 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 支撑我国粮食发展的主要农业技术进步
        3.2.1 育种技术的进步
        3.2.2 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的改进
        3.2.3 地力改善技术的进步
        3.2.4 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的进步
        3.2.5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2.6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变迁之路
    4.1 数据说明及其特征表现
        4.1.1 数据处理及说明
        4.1.2 数据变化特征
    4.2 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分析
        4.2.1 情境分析框架构建
        4.2.2 粮食生产技术的外部情境演变
        4.2.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情境分析
        4.2.4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变更历程
    4.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特征
    4.4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内在机制
        4.4.1 技术进步路径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
        4.4.2 技术进步路径的波动强度取决于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匹配度
        4.4.3 技术进步路径的分析主线取决于技术成本与技术收益的对比
    4.5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规律
    5.1 本章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5.1.1 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
        5.1.2 要素错配概念及理论回顾
        5.1.3 本章研究框架
    5.2 研究设计
        5.2.1 要素错配对技术进步率影响的研究机理
        5.2.2 基本模型设定
        5.2.3 广义技术进步率(TFP增长率)的分解
        5.2.4 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测定方法
        5.2.5 要素错配指数测定方法
    5.3 数据处理和假设检验
        5.3.1 数据收集和处理
        5.3.2 假设检验与估计结果
    5.4 生产要素及其产出弹性分析
        5.4.1 平均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分析
        5.4.2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变化趋势
    5.5 粮食生产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5.1 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时空演进特征
        5.5.2 粮食偏向性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趋势
    5.6 粮食作物要素错配指数的时空测度
        5.6.1 要素错配时序变化特征
        5.6.2 要素错配空间异质特征
    5.7 粮食作物广义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要素错配、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的扩展讨论
    6.1 粮食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整体表现
    6.2 要素错配指数与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对比分析
第七章 农地配置与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
    7.1 调研点的选择及基本情况介绍
    7.2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7.3 模型检验与估计结果
    7.4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对比分析
    7.5 不同农地配置模式下技术进步状况对比分析
        7.5.1 技术效率的对比分析
        7.5.2 狭义技术进步状况的对比分析
        7.5.3 广义技术进步率及其分解项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7.6 农地错配程度的对比分析
        7.6.1 农地错配的测算方法
        7.6.2 农地错配的程度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4)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98粮改下稻米加工业企业数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98粮改的背景回顾与改革路径
    (一) 98粮改前的粮情背景
    (二) 98粮改的具体内容与改革路径
三、 收储制度改革影响下游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在逻辑
四、 模型、方法与数据
    (一) 模型与方法
    (二) 数据来源与处理
五、 估计结果与分析
    (一) 基本估计结果
    (二) 稳健性检验
    (三) 异质性考察
六、 结论与启示

(5)终结统购统销,农产品“自由”了——1984、1985、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背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号文件背景:城乡割裂,无商不活
取消统购统销,供销社阵痛
改革破冰前行,农产品流通“活”起来

(6)收储制度改革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效益了吗?——基于全国17省176家粮食加工企业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文献综述
2 机制分析
3 数据来源、样本描述、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3.1 数据来源
    3.2 样本描述
    3.3 变量选取
        3.3.1 企业利润
        3.3.2 原料购销主体
        3.3.3 控制变量
    3.4 模型构建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多元市场主体对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4.2 多元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价格对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4.2.1 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收益的形成机制分析
        4.2.2 粮食加工企业和原粮购销主体的剩余估计
    4.3 不同属性的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效益差异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8)中国“粮业”大变与加强“粮安”大保障的研究——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谁能养活中国”问题的提出
上篇:70余载沧桑田,粮食产业“大变迁”
    一、粮食总产量由低到高跃升到世界首位
        (一)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登上新台阶
        (二)我国粮食总产量跃升到世界第一位
        1. 中国粮食生产节节攀升。
        2. 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3. 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民众生活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化
        (一)居民食物从短缺单一,转变为丰富多样
        (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
        (三)居民食物营养水平名列发展中国家前列
    三、粮食购销从传统计划体制,变为全面市场化
        (一)采取突破性举措,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
        (二)粮食购销由“指令计划”转型为自由购销
        (三)实现和规范粮食市场管理宏观化
        (四)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市场化的特点
        1.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 强调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是关键。
        3. 突出产权改革的基石地位。
        4. 创新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新思路。
        5. 支持和发展各类新型粮食经营主体。
        6. 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7. 形成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
        8. 以法制为准绳的粮食市场经济。
    四、国有粮企由“行政主管”,转变为“四自主体”
        (一)以壮士断腕精神,对国有粮食企业实施根本性改革
        (二)国有粮企欲火新生,卸掉了“三老”历史包袱
        1. 解决了“老人”问题。
        2. 解决了“老账”问题。
        3. 解决了“老粮”问题。
        (三)以产权清晰为关键,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五、从无到有建立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和体系
        (一)我国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储备的历程
        1. 建国初就着手建立国家粮食储备。
        2. 积极建立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
        (二)我国现代开创的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的特色
        1. 建立了高效精干的中储粮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
        2. 建立了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的粮食储备。
        3. 建造和改造了一大批新型现代化粮食仓库。
        4. 实施现代保鲜型绿色生态储粮技术。
        5. 积极推动粮食立法“修规”和建立储备制度。
        (三)我国粮食储备成为粮食安全的“圧舱石”
    六、从手工作坊变为世界粮食加工业大国
        (一)我国已形成完整的粮食加工业体系
        1. 加工行业成分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化。
        2. 加工产品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化。
        3. 加工能力形成合理布局。
        4. 冷冻食品和方便食品迅猛兴起。
        (二)实施“优粮工程”,促进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
        1. 普遍实施“五优联动”。
        2.“优粮优加”促进粮油加工业转型升级。

(9)广东创办经济特区历史经验的三维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0)我国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稻谷价格支持政策和收储制度的演变
    2.1 粮食价格政策的演变
        2.1.1 实施统购统销政策
        2.1.2 实施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
        2.1.3 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
    2.2 我国稻谷收储制度的变迁
        2.2.1 稻谷价格全面保护阶段
        2.2.2 稻谷价格选择保护阶段
        2.2.3 稻谷价格重点保护阶段
第3章 我国稻谷收储制度实施的成效分析
    3.1 当前稻谷收储制度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3.2 稻谷收储制度实施所取得的成效
        3.2.1 促进稻谷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3.2.2 稳定我国稻谷市场价格
        3.2.3 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3.2.4 保障优质粮进入国家粮库
第4章 稻谷收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1.1 市场调节功能弱化
        4.1.2 收购库点不足仓容压力大
        4.1.3 保管难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4.1.4 不利于推广优质稻品种
    4.2 稻谷收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中央和地方在粮食收储中的职责不分
        4.2.2 市县一级政企不分问题突出
        4.2.3 政策过程中存在统筹协调不畅
        4.2.4 市场化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传导不畅
第5章 稻谷收储制度实施成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5.1 科学完善稻谷收购储备政策
        5.1.1 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5.1.2 完善稻谷储备政策
    5.2 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5.2.1 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5.2.2 积极开展产销合作
        5.2.3 强化企业的融资能力
    5.3 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5.4 推广稻谷品质优质化发展
        5.4.1 提倡优质优价
        5.4.2 发展订单农业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我国粮食购销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上)[J]. 陈玉中,胡文国,李慧强,贾小玲. 中国粮食经济, 2021(07)
  • [2]黑龙江省粮食局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研究[D]. 陈睿.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D]. 罗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98粮改下稻米加工业企业数据的考察[J]. 武舜臣,胡凌啸,钱煜昊.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5]终结统购统销,农产品“自由”了——1984、1985、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背后[J]. 马玉荣. 中国发展观察, 2021(Z2)
  • [6]收储制度改革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效益了吗?——基于全国17省176家粮食加工企业的调查数据[J]. 张晶,王录安,陶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05)
  • [7]当代中国农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D]. 李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中国“粮业”大变与加强“粮安”大保障的研究——上篇[J]. 丁声俊. 粮食问题研究, 2021(01)
  • [9]广东创办经济特区历史经验的三维度观察[J]. 王涛,王莹.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0(05)
  • [10]我国稻谷收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念.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论我国粮食购销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与运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