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循环充气变压器的冷却计算

自然循环充气变压器的冷却计算

一、自然循环充气变压器冷却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T·SaTO,T·INa,M·Matsumoto,张细泉[1](1987)在《SF6气体绝缘变压器气体密度对冷却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讨论气体密度或者说气体压力,在正常和强制冷却情况下线圈的温升,和SF6气体绝缘变压器自然气体循环与气体密度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在变压器上做试验研究,证实由理论导出的温升公式,气体的密度大时,它的温升和线圈的温升有下降的趋势,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还对变压器在较低气压时的负载运行进行了一些研究。

柴淑颖[2](2020)在《基于IEC60076-15的SF6气体绝缘变压器的特殊性》文中指出对IEC60076-15《充气式电力变压器》中关于气体绝缘变压器的特殊要求进行了解读,同时对标准中没有提到的SF6气体绝缘变压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

吴磊[3](2016)在《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一回路自然循环及稳压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压力剧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因能提供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而受到关注。当前,对于在高压条件下采用汽-气稳压器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的稳态自然循环特性以及动态稳压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建立了采用汽-气稳压器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实验系统(HRTL-200Ⅱ),对其稳态自然循环特性和动态稳压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同时,对自然循环系统稳态流动-阻力特性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非平衡态汽-气稳压器模型,并对其中涉及的壁面冷凝传热模型提出改进。论文首先建立HRTL-200Ⅱ一体化自然循环实验系统。在系统压力为5.07.0MPa的条件下,实验研究了加热功率、加热段入口阻力系数、主回路压力、加热段出口过冷度、二回路压力和流量等因素对稳态自然循环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可以建立稳定的全功率自然循环,为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的研发设计和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针对自然循环稳态流动-阻力特性,理论推导得到稳态自然循环流量分别与加热功率和系统总阻力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并得到实验验证,首次揭示了流动状态和系统阻力对自然循环系统稳态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同时,针对一体化布置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证明忽略上升段和下降段之间的传热以及热源和热阱的温度分布采用线性假设对自然循环能力带来的误差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忽略。对于HRTL-200Ⅱ实验系统的动态稳压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功率阶跃条件下,主回路系统压力的变化存在跟随滞后,并且加热段出口过冷度会迅速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反应堆的安全性。同时,实验研究了二回路调节和主回路初始条件对HRTL-200Ⅱ实验系统动态稳压特性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以为采用一体化汽-气稳压器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的安全运行提供指导。为了进一步研究HRTL-200Ⅱ实验系统的动态稳压特性,建立了适用于高压条件的非平衡态汽-气稳压器模型,并与HRTL-200Ⅱ实验系统的动态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针对高压条件,建立了存在非凝结气体的高压水蒸汽壁面凝结传热模型,揭示了压力对存在非凝结性气体的水蒸汽壁面冷凝传热影响的机理,并将此模型用于汽-气稳压器模型中。

佐藤辰夫,张芝熊[4](1986)在《SF6气体绝缘变压器中气体的密度对冷却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讨论了自然和强迫冷却时,SF6气体绝缘变压器气体的自然循环和绕组温升与气体的密度和充气的压力在理论上的关系。文中推导得出的温升理论公式已经变压器试验证实。气体和绕组的温升随着气体密度增高而趋于降低。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介绍了在较低气压下负载运行的若干研究成果。

徐国政,李庆民,张节容[5](1997)在《自冷式气体绝缘变压器温升分布的计算方法》文中提出宋文根据传热学基本原理提出了一套关于自冷式气体绝缘变压器温升分布计算的数学模型,并得到温升实验结果的实际验证,计算误差在±3C以内。此数学模型可求得沿变压器统组纵向的温升分布和绕组的平均温升,为开发研究气体绝缘变压器和优化变压器的散热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马志刚[6](2002)在《大型电气设备新型制冷剂的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大型电气设备的降温冷却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传统的降温方式有很多缺点。而相变降温是一种新型的极具发展前途的制冷方式。通过对相变降温的研究,我们找到了一种环保型的蒸发制冷介质——全氟三乙胺。对其制取过程以及其热物性进行了研究,并在蒸发冷却变压器模型上对其进行了换热降温实验。 全氟三乙胺是一种理想相变降温介质,它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热稳定性、电气性能以及无毒、不燃性。通过对无水氟化氢和三乙胺的混合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电解氟化,来制备全氟三乙胺。电解反应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不同的特性。此外,电压、反应温度、胺的质量浓度等均是影响反应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反应产物进行质谱和色谱分析,确定其成分和含量,并在不断的实验中加以改进和优化。 通过对沸腾换热机理和大容器沸腾换热的分析,提出了蒸发制冷变压器模型,并在该模型上对自行研制的全氟三乙胺进行了大容器沸腾换热实验。通过实验,得出了常压下得热流密度与壁面过余温度的关系曲线,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本研究为开发新型制冷介质和研制蒸发冷却变压器提供了一条新颖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马喜振[7](2017)在《高压下非凝性气体对蒸汽冷凝传热特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一体化反应堆由于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大多数国家中小型反应堆的堆型的主要选择之一。为简化结构,提高安全特性,一体化反应堆较多采用内置式汽-气稳压器。汽-气稳压器采用非凝性气体进行稳压,而含非凝性气体时蒸汽冷凝传热传质过程直接影响了汽-气稳压器内的热工水力特性。因此,非凝性气体存在时蒸汽冷凝传热传质特性需要详细的研究,而目前对此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低压范围,高压范围的研究较少。因此,高压下非凝性气体对蒸汽的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有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体化反应堆汽-气稳压器内蒸汽冷凝传热传质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高压和自然对流条件下蒸汽冷凝实验系统,研究了高压下非凝性气体对蒸汽冷凝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以及非凝性气体在蒸汽混合空间的分布状况。基于蒸汽冷凝实验数据,建立和完善了高压下含非凝性气体时蒸汽冷凝传热传质模型。实验内容主要有两部分:蒸汽冷凝传热的工程实验—汽-气稳压器内蒸汽冷凝传热实验系统;蒸汽冷凝传热的机理实验—自然对流条件下蒸汽冷凝实验系统。工程实验部分主要基于一体化自然循环热工水力实验系统实现汽-气稳压器内蒸汽冷凝传热传质过程的研究。实验中,选择氮气作为稳压气体,质量含量为5.53%左右,分别研究了压力和堆芯加热功率对稳压器内蒸汽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机理实验部分,主要研究了高压下非凝性气体对蒸汽在竖直壁面上冷凝传热传质影响过程。实验详细探究了非凝性气体的种类和含量、压力、壁面过冷度等因素对蒸汽冷凝传热的影响,并得到非凝性气体在蒸汽空间中分布状况,详细描绘出了高压下含非凝性气体时蒸汽冷凝传热特性曲线。理论部分,建立和改进了高压下蒸汽冷凝传热传质类比模型,改善了以往理论模型对高压条件下对蒸汽冷凝传热特性计算误差较大的状况。通过考虑高压对蒸汽和非凝性气体的压缩作用,引入了气体压缩因子。将蒸汽和非凝性气体作为实际气体对待,并结合抽吸因子和修正后的高压下扩散系数和各物性参数等,进而改进了高压和自然对流下蒸汽冷凝传热传质类比模型。本文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能够准确的预测高压下含非凝性气体时蒸汽冷凝传热特性。

彭业[8](2012)在《引入状态评估分析的变电站设备巡视优化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对于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设备基本都采用的为定期的日常巡视为主和一些特殊巡视相结合的巡视模式。该巡视模式侧重按照既定的时间间隔定期地对所有设备、设施进行整体巡视,而缺乏对依据设备不同的缺陷情况、运行工况等设备状态及风险分析的评估结果关注,采取有针对性地对设备采取不同的巡视周期、巡视项目等。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巡视模式缺乏科学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保障巡视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果巡视周期过长则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的缺陷,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的发生,增加经济损失;相反,如果巡视周期过短又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且过度的巡视容易使巡视工作人员产生麻痹大意,对设备状态的变化反应不够灵敏。本论文旨在变革传统巡视侧重按照既定的时间间隔定期对所有设备、设施进行整体巡视的普巡而对设备不同健康状态和设备运行工况关注不够的巡视模式,探索研究在对设备进行状态分析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基于设备生命周期规律建立设备缺陷发生数学模型,找出设备运行状态与巡视工作之间的量化关系,从而制定巡视项目、巡视周期及巡视内容,并且根据设备状态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的巡视模式(即“状态巡视”模式),以实现优化人力资源及提高巡视质量和保障设备安全的目标。

王威[9](2000)在《电器设备蒸发冷却介质的制备及其蒸发冷却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电气设备的冷却中,相变降温是一种新型的极具发展前途的冷却方式。本文基于相变降温的思想,开发了环保型的蒸发冷却介质,并在蒸发冷却变压器模型上进行了换热实验。 本文通过对无水氟化氢和三乙胺的混合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电解氟化,制备全氟三乙胺。全氟三乙胺是一种具备良好的化学惰性、热稳定性、电气性能以及无毒、不燃的理想相变降温介质。电解反应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不同的特性。此外,电压、反应温度、胺的质量浓度等均是影响反应的重要外部因素。 本文通过对沸腾换热机理和大容器沸腾换热的分析,提出了蒸发冷却变压器模型,并在该模型上对自行研制的全氟三乙胺进行了大容器沸腾换热实验。通过实验,得出了常压下得热流密度与壁面过余温度的关系曲线,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本研究为开发新型冷却介质和研制蒸发冷却变压器提供了一条新颖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禹文池[10](2007)在《环隙通道内自然循环净蒸汽产生起始点的研究》文中提出过冷沸腾是沸腾换热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沸腾换热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过冷沸腾过程中,存在热力学不平衡,即主流流体过冷度较高,而靠近壁面的流体已经过热并产生气泡。净蒸汽产生起始点是过冷沸腾中非常有意义的点,该点前后的换热系数、流动阻力、空泡份额等均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本文研究了实验段加热功率、实验段入口冷却剂温度、流道环隙大小和压力变化对自然循环下净蒸汽产生起始点的影响。因为净蒸汽产生起始点前后的换热系数、流动阻力、空泡份额等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净蒸汽产生起始点与流动不稳定关系密切,本文针对摇摆或不摇摆状况下流动稳定与流动不稳定间的转换现象进行了研究。本文还通过分析单个气泡受力来研究气泡脱离时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气泡在摇摆情形下的气泡脱离点的变化。本文提出了过冷沸腾状况中核态沸腾起点与净蒸汽产生起始点的确定方法,研究发现Saha&Zuber模型不能适用于低流速、小流量的自然循环,在过冷沸腾的初期出现了流量小幅下降后再上升的现象。研究发现在实验台不摇摆的状态下,本系统由稳定状态转变成不稳定状态的转换时间约需要15s,系统平均流量从100%下降到40%,压降出现周期性波动;在实验台摇摆的状态下,从稳定状态过渡到不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要比不摇摆所需的时间长,约需要30s,同样平均流量也出现了大幅的下降——从0.42m3/s降到了0.12m3/s,下降了71.4%。本文还研究了过冷流动沸腾状况下单个气泡的受力,同时还讨论了摇摆情形下的气泡受力,摇摆主要通过两点来影响气泡的脱离,气泡附近流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二、自然循环充气变压器冷却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然循环充气变压器冷却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IEC60076-15的SF6气体绝缘变压器的特殊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设计方面
    2.1 气体类型和特点
    2.2 气压、压力设计
    2.3 温升设计
    2.4 电场分析
    2.5 组件选取和设计
3 试验方面
    3.1 气体成分测量
    3.2 气箱密封试验
        3.2.1 气体密封性要求
        3.2.2 气体密封试验
    3.3 气箱压力试验
4 运行和维护
5 结论

(3)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一回路自然循环及稳压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的发展及技术特点
        1.2.2 对单相自然循环特性研究的调研
        1.2.3 对汽-气稳压器稳压特性研究的调研
    1.3 论文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介绍
    2.1 本章引论
    2.2 HRTL‐200Ⅱ实验系统热工参数
    2.3 一回路系统
        2.3.1 模拟堆芯电加热组件
        2.3.2 主换热器
        2.3.3 汽-气稳压器
        2.3.4 上升段、下降段和折返段
        2.3.5 堆芯入口阻力调节装置
    2.4 二回路系统
    2.5 其他相关系统
    2.6 数据测量、采集和控制
        2.6.1 参数测量、信号采集与记录系统
        2.6.2 测点布置及测量方法
        2.6.3 功率测量
        2.6.4 过程控制系统
    2.7 实验数据不确定度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稳态自然循环特性实验研究
    3.1 本章引论
    3.2 实验矩阵
    3.3 实验条件控制及实验方法
        3.3.1 实验系统稳定判据
        3.3.2 实验系统控制方案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3.4.1 加热功率的影响
        3.4.2 加热段入口阻力系数的影响
        3.4.3 系统压力的影响
        3.4.4 加热段出口过冷度的影响
        3.4.5 二回路流量和压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稳态自然循环特性理论研究
    4.1 本章引论
    4.2 自然循环系统稳态流动‐阻力特性
        4.2.1 数学理论推导
        4.2.2 实验验证与分析
    4.3 上升段和下降段存在传热对自然循环能力的影响
    4.4 热源和热阱的温度分布对自然循环能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态稳压特性实验研究
    5.1 本章引论
    5.2 功率阶跃对动态稳压特性的影响
        5.2.1 实验矩阵
        5.2.2 实验条件的控制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二回路调节对动态稳压特性的影响
        5.3.1 二回路调节方案的影响
    5.4 主回路初始条件对动态稳压特性的影响
        5.4.1 初始液位的影响
        5.4.2 非凝结性气体初始摩尔分数的影响
        5.4.3 非凝结性气体种类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汽-气稳压器稳压特性理论研究
    6.1 本章引论
    6.2 非平衡态汽‐气稳压器模型
        6.2.1 数学模型
        6.2.2 数值离散及方程求解
        6.2.3 物理模型
        6.2.4 模型验证及分析
    6.3 存在非凝结性气体的高压水蒸汽壁面冷凝模型
        6.3.1 数学模型
        6.3.2 模型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总结和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拟合逼近方法推导求解式 4‐11
    附录B 拟合逼近方法推导求解式 4‐19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大型电气设备新型制冷剂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应用背景
    §1-1 环境发展的需求
    §1-2 技术更新的需求
    §1-3 大型电器设备冷却方式发展概况
        1-3-1 空冷方式
        1-3-2 油冷方式
        1-3-3 以SF_6气体冷却方式
        1-3-4 相变冷却方式
    §1-4 相变冷却降温的蒸发冷却变压器
        1-4-1 喷淋式
        1-4-2 隔离式
        1-4-3 浸渍式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制冷剂的评价与筛选
    §2-1 制冷剂的评价标准
    §2-2 制冷剂的选择原则
第三章 制冷剂的制备
    §3-1 电解氟化的原理
    §3-2 实验装置及其功能
    §3-3 实验系统与实验过程
        3-3-1 实验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3-3-2 实验步骤
    §3-4 实验的理论分析
    §3-5 影响实验的外界因素
    §3-6 实验的改进与探索
第四章 制冷剂FTEA的物性
    §4-1 全氟三乙胺FTEA的化学分析
    §4-2 色谱法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4-2-1 色谱图中峰高和峰面积的确定
        4-2-2 色谱的定量分析
        4-2-3 校正因子的确定
        4-2-4 色谱的定量分析比较
    §4-3 质谱原理及应用分析
        4-3-1 质谱的原理
        4-3-2 质谱谱图解析
        4-3-3 质谱图的解析方法和步骤
        4-3-4 质谱及色谱的综合解析
    §4-4 全氟三乙胺FTEA的物性
    §4-5 全氟三乙胺FTEA的气体状态
第五章 制冷剂FTEA的应用模拟
    §5-1 沸腾换热机理
    §5-2 大容器沸腾机理
    §5-3 蒸发冷却变压器模型
    §5-4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5-5 实验结果的分析
    §5-6 蒸发冷却变压器与传统变压器的比较
    §5-7 影响实验的因素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高压下非凝性气体对蒸汽冷凝传热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现状
        1.2.1 自然对流下含非凝性气体的蒸汽冷凝实验研究
        1.2.2 强迫循环下含非凝性气体的蒸汽冷凝实验研究
        1.2.3 含非凝性气体的蒸汽冷凝理论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汽-气稳压器内蒸汽冷凝传热特性实验
    2.1 概述
    2.2 一体化反应堆汽-气稳压器运行特性
    2.3 汽-气稳压器内蒸汽冷凝实验系统
        2.3.1 一回路系统
        2.3.2 二回路系统
        2.3.3 设备辅助冷却系统
        2.3.4 电加热系统
    2.4 实验目的和内容
    2.5 汽-气稳压器内蒸汽冷凝传热实验
        2.5.1 实验工况参数
        2.5.2 稳压空间的轴向温度变化
        2.5.3 稳压空间的轴向氮气含量变化
        2.5.4 稳压器空间含氮气时蒸汽传热特性
        2.5.5 稳压器蒸汽冷凝传热特性实验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压下含非凝性气体蒸汽冷凝实验系统
    3.1 概述
    3.2 实验系统介绍
        3.2.1 主回路系统
        3.2.2 二回路冷却水系统
        3.2.3 抽真空和气体配送系统
        3.2.4 设备冷却系统
        3.2.5 注排水系统
        3.2.6 数据测量和采集系统
    3.3 实验方法介绍
        3.3.1 实验目的与内容
        3.3.2 实验方案与步骤
        3.3.3 实验注意事项
    3.4 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下含非凝性气体的蒸汽冷凝实验研究
    4.1 概述
    4.2 含氮气时蒸汽冷凝传热特性
        4.2.1 实验工况参数
        4.2.2 蒸汽空间轴向温度变化
        4.2.3 氮气在混合气体空间的分布
        4.2.4 氮气对蒸汽冷凝传热传质的影响
        4.2.5 含氮气的蒸汽冷凝传热关系式
    4.3 含氩气时蒸汽冷凝传热特性
        4.3.1 实验工况参数
        4.3.2 蒸汽空间轴向温度变化
        4.3.3 氩气在混合气体空间的分布
        4.3.4 氩气对蒸汽冷凝传热传质的影响
    4.4 纯蒸汽冷凝传热特性
        4.4.1 实验工况参数
        4.4.2 蒸汽空间轴向温度变化
        4.4.3 纯蒸汽冷凝传热量和传热系数
        4.4.4 圆管壁面上冷凝液膜的雷诺数
    4.5 不同非凝性气体对蒸汽冷凝传热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压下蒸汽冷凝传热传质类比模型
    5.1 概述
    5.2 蒸汽冷凝传热传质类比模型
        5.2.1 气体边界层模型
        5.2.2 液膜冷凝传热计算模型
        5.2.3 改进后蒸汽冷凝传热计算模型
        5.2.4 混合气体对流传热计算模型
        5.2.5 模型计算流程图
    5.3 蒸汽冷凝模型的验证
        5.3.1 含氮气时蒸汽冷凝传热过程计算
        5.3.2 含氩气的蒸汽冷凝实验工程计算
        5.3.3 本文模型与以往模型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引入状态评估分析的变电站设备巡视优化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电站巡视现状研究
    2.1 国内外设备巡视现状分析
    2.2 深圳局变电站巡视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2.3 优化巡视周期和巡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变电站设备巡视技术特征分析
    3.1 变电站巡视概述
    3.2 变电站状态检测技术及其与巡视的关系
    3.3 设备巡视的主要方法
    3.4 变电站设备巡视影响因素分析
    3.5 变电站设备巡视的分类
    3.6 主要设备的巡视项目
第四章 基于缺陷统计分析的变电设备巡视项目优化策略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变电设备现状分析
    4.3 主要设备缺陷的分类
    4.4 缺陷统计分析
    4.5 巡视项目优化初步确定
第五章 基于设备状态评估的变电站巡视周期优化策略研究
    5.1. 电力设备状态发展趋势
    5.2. 变电站状态信息源分析
    5.3. 状态评估指标体系的量化
    5.4. 设备状态评估等级和巡视策略
    5.5. 基于可靠性分析确定最优巡视周期的基础理论
    5.6. 应用可靠性原理进行最优巡视周期计算
第六章 变电站设备巡视优化方案与试点评价
    6.1. 巡视优化方案的基本思路
    6.2. 巡视优化方案的具体原则
    6.3. 巡视优化方案的详细内容
    6.4. 巡视优化方案的试点分析
    6.5. 巡视优化方案的试点评价
    6.6. 有效性评价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9)电器设备蒸发冷却介质的制备及其蒸发冷却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态环境的要求
    1.2 技术更新的要求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冷却剂的选择与应用
    2.1 冷却剂的选择
    2.2 全氟三乙胺的应用
第三章 冷却剂的制备
    3.1 有机物氟化理论
    3.2 实验装置及其功能
    3.3 实验系统与实验过程
    3.4 实验的理论分析与结论
    3.5 影响实验的外界因素
    3.6 实验的改进与探索
第四章 冷却剂FTEA的物性
    4.1 全氟三乙胺FTEA的化学分析
    4.2 全氟三乙胺FTEA的物性
    4.3 全氟三乙胺FTEA的气体状态
第五章 蒸发冷却变压器
    5.1 沸腾换热机理
    5.2 大容器沸腾
    5.3 蒸发冷却变压器模型
    5.4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5.5 实验结果的分析
    5.6 蒸发冷却变压器与传统变压器的比较
    5.7 影响实验的因素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10)环隙通道内自然循环净蒸汽产生起始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过冷沸腾区的研究现状
        1.2.1 净蒸汽产生起始点的定义
        1.2.2 净蒸汽产生起始点模型
    1.3 自然循环下的流动不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摇摆对自然循环影响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系统
        2.1.1 稳压系统
        2.1.2 电加热系统
        2.1.3 冷却系统
        2.1.4 水处理系统
        2.1.5 高点排气
    2.2 摇摆台
    2.3 实验段
    2.4 测量系统
        2.4.1 数据采集系统
        2.4.2 流量测量
        2.4.3 压力和压差的测量
        2.4.4 温度测量和测点分布
        2.4.5 加热功率的测量
        2.4.6 ONB和IPNVG的位置观察测量和拍照
    2.5 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2.5.1 实验方案
        2.5.2 实验步骤
        2.5.3 实验参数范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然循环过冷沸腾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3.1 自然循环下过冷沸腾区的流动和气泡行为
        3.1.1 自然循环下的流动沸腾可视化实验
        3.1.2 自然循环下过冷沸腾区的气泡行为
    3.2 自然循环下ONB的研究
        3.2.1 ONB的判定方法
        3.2.2 自然循环下ONB处的实验现象及其分析
    3.3 自然循环下净蒸汽产生起始点的研究
        3.3.1 自然循环下净蒸汽产生起始点的确定
        3.3.2 净蒸汽产生起始点处流体过冷度的计算
        3.3.3 自然循环下的过冷沸腾区的流动传热特性
        3.3.4 加热段功率和入口过冷度对IPNVG的影响
        3.3.5 压力变化对IPNVG的影响
        3.3.6 环隙大小对IPNVG的影响
        3.3.7 IPNVG处流体过冷度的实验值与计算值比较
    3.4 自然循环流动稳定与不稳定间转化现象分析
        3.4.1 不摇摆工况下流动稳定与不稳定间转换现象分析
        3.4.2 摇摆工况下流动稳定与不稳定间转换现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冷流动沸腾中气泡的受力分析
    4.1 过冷流动沸腾中单个气泡的受力分析
        4.1.1 浮力
        4.1.2 表面张力
        4.1.3 压降梯度力
        4.1.4 粘性曳力
        4.1.5 剪切提升力
        4.1.6 热毛细作用力
        4.1.7 分子动量作用力
        4.1.8 气泡动态变化作用力
    4.2 流动沸腾中气泡的受力分析
    4.3 摇摆对气泡脱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自然循环充气变压器冷却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SF6气体绝缘变压器气体密度对冷却作用的影响[J]. T·SaTO,T·INa,M·Matsumoto,张细泉. 佛山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7(04)
  • [2]基于IEC60076-15的SF6气体绝缘变压器的特殊性[J]. 柴淑颖. 变压器, 2020(01)
  • [3]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一回路自然循环及稳压特性研究[D]. 吴磊. 清华大学, 2016(12)
  • [4]SF6气体绝缘变压器中气体的密度对冷却特性的影响[J]. 佐藤辰夫,张芝熊. 变压器, 1986(07)
  • [5]自冷式气体绝缘变压器温升分布的计算方法[J]. 徐国政,李庆民,张节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7(02)
  • [6]大型电气设备新型制冷剂的研究与分析[D]. 马志刚. 河北工业大学, 2002(02)
  • [7]高压下非凝性气体对蒸汽冷凝传热特性影响研究[D]. 马喜振. 清华大学, 2017(02)
  • [8]引入状态评估分析的变电站设备巡视优化策略的研究[D]. 彭业.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电器设备蒸发冷却介质的制备及其蒸发冷却特性的研究[D]. 王威. 河北工业大学, 2000(01)
  • [10]环隙通道内自然循环净蒸汽产生起始点的研究[D]. 禹文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

标签:;  ;  ;  ;  

自然循环充气变压器的冷却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