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颌髁状突骨折对大白鼠下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长期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穆娅塞尔·木沙[1](2021)在《85例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这里针对五年内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所医治的85名成年人单侧下颌骨髁状突囊内的骨折病人相关临床具体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髁突囊内骨折比较并探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具体疗效作用,使用分析研究咬合关系、髁突动度、张口程度等方面的功能改进,提供一些参考,供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择定上。方法:在这里对五年内(2016年1月初至2020年12月底)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病房区域颌面外科病房部分的所有收入医治的85名成年人的仅一侧的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相关收集的病例具体资料,以及对其内容进行相关回顾性分析研究并仔细研究分析得出其中每一个病人的相关病例里的重要数据的并发症情况,以及相关临床疗效情况,个人基本信息概括等,治疗方法,骨折类型等。在收治的85例患者中,有54例通过了手术治疗,剩下31例未通过外科学的相关手术治疗。基于以上这两种颌面外科相关治疗方案对比前后的相关重要临床有关资料就是相应的临床疗效(例如:髁突关节功能,颌面面神经麻痹功能,髁状突动度,张口大小程度,咬合正确与否关系,相关开口形状等)和相应的CT扫描及曲面断层片来选择并评价的,一般来说随访期都能达到1-12个月。结果:访问病人于总共长达12个整月后还能随访到的占比数量达94%,也就是80例患者,在这里,手术治疗组还剩下50个病人和非手术治疗组剩下有30例个病人。这些病人相关治疗前所有病例的颞下颌关节区痛,相关咬合障碍,对应侧颌活动度,髁突伸展度和张口程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咬合紊乱方面,非手术和手术的治疗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改善下颌偏斜、关节区疼痛、髁突动度、垂直张口程度等方面,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都没有统计差异(P>0.05)。所有病人均没有出现面部瘫痪等面部相关症状表现。在降低下颌骨髁状突吸收程度以及复原髁状突解剖位置等方面,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存在着统计学明显差异(P<O.05),但是,关节强直和髁突形变等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区别是明显的,特别是针对髁突囊内的骨折后防治关节强直以及改善髁突动度与垂直张口度而言,其临床成效十分显着;在恢复最基本髁突位置以及咬合关系来讲,进行手术治疗易于促进囊内骨折后髁突吸收的发生率的下降,这方面非手术治疗等相关并发症并没有重要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这其中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两个治疗方法的后期疗效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临床成效显着的几点是髁突囊内骨折后避免关节强直及最大开口度和相关颞下颌关节强直方面;如果是为了复原患者髁突基本的解剖位置以及患者牙列的相关咬合关系,可以尽可能的选择手术治疗,因为改善以上并发症上面比不上手术治疗。
刘基沐[2](2019)在《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钢丝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髁状突囊内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总结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优缺点,为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间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收治入院的髁状突囊内骨折手术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区间为7岁至67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主任医师完成手术。根据患者伤后采用的手术固定方式分为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其中钢丝组14例,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16例。术后随访每位患者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详细记录每位患者术前、术后的一般资料,从术后疼痛、开口度、骨折线对位及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评价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1)术后24小时,钢丝组术后有9例(64.3%)出现轻度疼痛,5例(35.7%)出现中度疼痛,未出现重度疼痛;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术后13例(81.2%)出现轻度疼痛,2例(12.5%)出现中度疼痛,1例(6.3%)出现重度疼痛,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钢丝组、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的开口度分别为(1.44±0.67)cm、(1.71±0.60)cm,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开口度分别为(3.48±0.25)cm、(3.87±0.36)cm,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开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术后开口度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钢丝组固定达到解剖复位7例(50%),接近解剖复位7例(50%),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解剖复位14例(87.5%),接近解剖复位2例(12.5%),经秩和检验分析,钢丝组、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在骨折线对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各有1例出现感染;钢丝组有5例出现关节弹响,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有3例出现关节弹响,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各有2例出现关节压痛;钢丝组有2例出现面瘫,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有1例出现面瘫,两组均未出现关节强直和咬合关系紊乱,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钢丝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在髁状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中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术后无严重颞下颌关节紊乱、关节强直的发生,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开口度得到了显着改善;(2)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对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术后张口度的改善优于钢丝固定;(3)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对髁状突囊内骨折的骨折线对位效果优于钢丝固定。
姜瑞清[3](2019)在《Fonseca记忆指数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初步诊断准确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Fonseca记忆指数(Fonseca anamnestic index,FAI)对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初步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体检中心口腔科室进行,选取396名参加体检的人群为调查对象,年龄在18-56岁。根据第七版《口腔颌面外科》颞下颌关节临床检查诊断方法为金标准,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颞下颌关节临床检查并完成Fonseca记忆指数问卷调查,根据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比较,来评价Fonseca记忆指数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初步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1)以第七版?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材中颞下颌关节临床检查诊断方法为金标准,通过对受检者进行颞下颌关节临床检查,得出受检人群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阳性发病率为52.52%,其中男性TMD阳性者在男性受检者中占50%,女性TMD阳性者在女性受检者中占56.76%。(2)通过受调查人群完成的Fonseca记忆指数问卷,得出受检者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阳性患病率为58.59%,其中男性TMD阳性者在男性受检者中占56.45%,女性TMD阳性者在女性受检者中占62.16%。(3)通过Fonseca记忆指数问卷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灵敏度为(204/208)98.08%,特异度为(160/188)85.11%,阳性预测值为(204/232)87.93%,阴性预测值为(160/164)97.56%。(4)利用Fonseca记忆指数问卷调查得出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严重程度为:轻度有194人(48.99%),中度有32人(8.08%),重度有6人(1.52%)。结论:(1)在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中,Fonseca记忆指数和颞下颌关节临床检查方法,两者诊断方法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onseca记忆指数可用于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作为初步诊断的一种方法,可作为普通人群自查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一种手段。(2)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病率在性别中没有明显的差异。
汤颖峰[4](2017)在《应用小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创伤性骨折对患者咬合功能的影响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应用小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创伤性骨折对患者咬合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笔者科室行手术治疗的髁状突创伤性骨折患者37例为手术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37例为健康组。回顾性分析患者伤情等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术后4周及健康组研究对象咬合功能数据,并随访6个月观察远期并发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手术组与健康组比较显示,患者术后最大咬合接触面积(P=0.000)、最大咬合力(P=0.000)小于健康组,患者最大咬合接触面积(P=0.000)、最大咬合力(P=0.000)术后大于术前;患者咬合力不对称指数术前大于术后(P=0.000),但患者术后咬合力不对称指数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患者术后咬合接触时间大于健康组(t=9.51,P=0.000)。随访中,37例患者中5例出现远期并发症,包括开口型偏斜伴健侧关节弹响疼痛2例,髁突再移位2例,面神经损伤未恢复1例。结论:应用小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创伤性骨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咬合功能,且患者预后较好。
朱妍菲[5](2017)在《儿童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的回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回顾分析144例行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的儿童病例,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治疗状况。2.建立完善的闭合性治疗疗效评价体系,从患儿的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三方面,评价儿童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疗效。3.对单侧髁突骨折患儿的全头颅螺旋CT重建影像进行三维测量,分析闭合性治疗后儿童髁突生长能力的差异。方法1.收集2006年1月2016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正颌正畸中心进行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的儿童患者144例。对病例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伴发骨折、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54例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口腔颌面部检查及螺旋CT检查,以收集患者的主诉症状指数、临床症状指数、下颌功能障碍评价、口内咬合、颏点偏斜情况和髁突骨折影像学评分,进行统计分析。3.收集23例单侧髁突骨折并随访1年及以上患者的全头颅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使用Simplant软件对重建影像建立坐标系并三维定点,测量颞下颌关节窝深度及关节结节高度,髁突的长度、宽度及厚度,下颌升支的长度及宽度和骨性颏点偏斜,以比较患侧与健侧髁突区域生长情况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闭合性治疗较多应用于12岁以下患儿,以囊内骨折(A型骨折)多见;高处坠落(33.33%)、跌倒(27.78%)和车祸(18.06%)是最常见的三大致伤原因。治疗后6个月,患儿张口度由(19.32±6.71)mm恢复至(40.51±6.14)mm。随访中,34.72%患儿出现张口偏斜;18.75%患儿出现关节弹响;3例病例出现关节强直。2.75.93%患者Ai指数为0级,即大部分患者无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以关节杂音为主;患者下颌功能运动基本无障碍。Di分级平均得分为(1.67±1.81)分,得分主要集中在I级,占总人数59%;颏点平均偏斜(0.70±0.95)mm;14.81%患者出现关节弹响,30%患者出现张口偏斜;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外伤侧后牙早接触致前牙开共收集85侧骨折,从CT重建影像上看,35%断端完全改建,21%断端不完全改建,44%断端不良改建,无关节强直病例。3.患侧关节结节最下点Ar E到FH面的距离与健侧无显着性差异(P=0.110),患侧颞下颌关节窝最上点Gl F到FH平面的距离显着大于健侧(P=0.010);患侧髁突长度显着小于健侧(P=0.002);患侧髁突宽度显着大于健侧(P=0.002);患侧髁突厚度与健侧无统计学差异(P=0.071)。患侧下颌升支长度显着小于健侧(P=0.034);患侧下颌升支投影长度及升支宽度与健侧无统计学差异(P=0.130,0.574);骨性颏点向患侧偏斜(0.69±1.75)mm,无统计学意义(P=0.072)。结论1.闭合性治疗可应用于各年龄段儿童及各种类型髁突骨折,总体疗效理想。对严重骨折断端外上移位,关节间隙消失的病例,应密切随访,考虑开放性治疗可能。2.儿童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后,患者主诉症状改善理想,不影响日常生活;临床检查次之,部分患者存在下颌边缘运动轻度功能障碍;CT重建影像显示患侧髁突形态较不理想,大部分出现髁突外侧骨质增生,且有部分病例发生错位愈合,髁突形态呈Y型。3.儿童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后,髁突的生长能力与正常侧存在差异,但通过颞下颌关节窝骨质增生及下颌升支的垂直向生长以代偿髁突高度不足,因此骨性颏点未发现偏斜。
李新磊[6](2017)在《儿童髁突囊内骨折不同治疗方式后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儿童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方法选择的因素,并对手术和保守疗法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k表现进行对比。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经曲面断层片、冠状CT等确诊为囊内骨折的住院及门诊患者78例103侧进行分类,并对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确定关节盘的损伤及移位情况。对治疗后的患者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13年,评价其愈后疗效。结果:影像学检查:手术组髁突完全重建率为78.9%;保守组为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下颌骨对称率为93.1%;保守组为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检查:手术组并发症少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式对于髁突囊内骨折愈后髁突改建及功能恢复均具有较高治愈率。结论:经临床验证:1)下颌支高度有无明显缩短;2)关节盘有无损伤及移位;3)有无明显张口受限及咬合紊乱;4)是否伴翼外肌附着丧失;以上几方面对于儿童髁突囊内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谢斯[7](2016)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伤情类型与治疗后数字化评价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分析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骨折伤情与骨折类型,应用数字化对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评价探讨。方法:1、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下颌骨髁突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病例资料的性别、年龄、损伤因素、合并伤、骨折类型、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取临床20例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应用数字化方法采集手术治疗前后最大咬合接触面积,最大咬合力和咬合力不对称指数,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患者咬合功能。结果:1、未成年患者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占比57%,成年患者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占比44%。2、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比为4%,下颌骨髁突颈部骨折手术治疗比为15%,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手术治疗比为83%。3、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咬合接触面积与最大咬合力明显增加,咬合力不对称指数下降明显,经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手术治疗后最大咬合接触面积与最大咬合力仍有差距,经独立样本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患者手术治疗后咬合力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接近,经独立样本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与年龄相关,未成年患者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多见,成年患者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多见。2、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方案与骨折类型有关,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与颈部骨折多选择保守治疗,髁突基部骨折多选择手术治疗。3、通过数字化方法对下颌骨髁突骨折术后咬合功能评价是可行的。
丁晓梅[8](2014)在《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及骨折愈合进程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CT图像利用反求工程方法建立II型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不同坚固内固定技术及骨折愈合进程中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以模拟计算不同内固定方式下微型钛板的应力分布,从而为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坚固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方法:运用反求工程软件、CAD软件和有限元软件建立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进行咬合加载,分析II型髁突矢状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下,不同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通过比较不同愈合时期骨折游离端的最大转角、最大位移,钛板所受的最大等效应力,以此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效果。结果:本实验建立了高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的下颌骨皮质骨和松质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右侧髁突Ⅱ型矢状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1)一枚四孔“一”字形微型钛板固定,共有30489个节点、173677个单元;(2)两枚四孔“一”字形微型钛板固定(二者平行),共有36711个节点、187199个单元;(3)一枚四孔“一”字形微型钛板,一枚四孔“L”形微型钛板同时固定,共有31427个节点、198676个单元;(4)两枚四孔“L”形微型钛板固定(成角固定),共有41407个节点、211113个单元。以及其不同愈合时期(术后当天、第四周、第八周、第十二周)的有限元模型。术后当天四种内固定方法(1个“一”字形、2个“一”字形、1个“一”字形+1个“L”形、2个“L”形)骨折游离端位移依次为0.879mm、0.883mm、0.887mm、0.877mm;骨折游离端最大转角依次为0.038°、0.020°、0.017°、0.018°;钛板上最大等效应力依次为:2297MPa、530.324MPa、897.06MPa、600.61MPa。术后第四周四种内固定方法骨折游离端位移依次为0.877mm、0.862mm、0.868mm、0.859mm;骨折游离端最大转角依次为0.039°、0.028°、0.032°、0.045°;钛板上最大等效应力依次为:556.081MPa、445.17MPa、532.523MPa、468.725MPa。术后第八周四种内固定方法骨折游离端位移依次为0.862mm、0.862mm、0.868mm、0.859mm;骨折游离端最大转角依次为0.028°、0.028°、0.028°、0.036°;钛板上最大等效应力依次为:317.091MPa、443.71MPa、528.108MPa、465.505MPa。术后第十二周四种内固定方法骨折游离端位移依次为0.862mm、0.862mm、0.868mm、0.859mm;骨折游离端最大转角依次为0.025°、0.028°、0.028°、0.046°;钛板上最大等效应力依次为:239.631MPa、443.294MPa、527.404MPa、463.686MPa。结论:从力学效果分布均匀角度看,采用两个“一”字形钛板固定髁突骨折可为下颌骨系统提供较稳定的应力分布,次之为一个“一”字形与一个“L”形钛板的组合;从骨折断端位移角度看,两个“L”形钛板提供稳定的固位,其次为两个“一”字形钛板。不论何种固定方式,在骨折断层明显有压应力存在,坚固内固定方法对于髁突矢状骨折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
程鹏[9](2013)在《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文中提出颞下颌关节强直(TMJA)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咀嚼、吞咽、语言、面型、口腔卫生、咬合关系、呼吸和心理健康的疾病。外伤是TMJA最主要的病因,由外伤引起的TMJA的比例根据不同的报道占31%-98%。髁突骨折作为创伤性TMJA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的TMJA中占据69%-74%,在世界其他地区占据了80%-98%。一般认为髁突矢状骨折、粉碎性骨折均为产生TMJA的潜在模式。大量研究表明,髁突骨折继发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主要损伤因素包括:(1)颞骨关节窝和髁突关节面的严重损伤;(2)关节盘的破损和移位;(3)受损的关节软骨表面相互接触。髁突骨折具备上述三个损伤条件,将这三个损伤条件近于真实的加于实验动物,CT及组织学结果均证实了强直的发生,而且表现类似于临床情况。由于TMJ强直发生的机理仍不清楚,使其治疗更加困难。我们课题组在总结前人并结合我们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翼外肌牵张成骨是导致髁突矢状骨折易于发展成TMJ强直的重要原因。本实验采用绵羊作为我们的实验动物,随即将动物分为两组,所有动物均只造成右侧髁突矢状骨折,左侧髁突不做处理。实验组保留翼外肌,保留其功能;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切断翼外肌,阻断其功能。通过形态学(大体肉眼观)和组织学(HE染色和丽春红三色染色)的变化比较两组髁突愈合过程中的形态改变及其组织学变化,并通过苦味酸天狼猩红的特殊染色,观察髁突愈合过程中的Ⅰ型、Ⅱ型、Ⅲ型胶原纤维的变化,以确定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牵张成骨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机理打下基础,从而为创伤性TMJA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一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选择24只1岁龄成年绵羊,随机分成两组。采用截骨术造成动物右侧髁突矢状骨折,并剪断关节盘前后附着并将其推向内侧。实验组保留翼外肌在髁突内极的附着,保留其功能。对照组在术中切断翼外肌在髁突内极的附着,阻断其功能,所有实验动物左侧髁突均不做任何处理。术后2周、4周、12周、24周,分别处死动物,并分离完整的TMJ,观察其大体形态变化,并对组织进行HE染色和丽春红三色染色,且进行组织学评分。同时间段可见,实验组比对照组的髁突有更多新骨形成,其髁突形态也更加膨大明显。可以确定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翼外肌对其形态改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致更多新骨形成,有发生关节强直的趋势。实验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胶原纤维变化将实验一的标本,进行切片,并进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骨组织中以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纤维为主,骨小梁中间有少许绿色Ⅲ型胶原纤维。在实验组,2周时,镜下可见新生组织中Ⅰ、Ⅲ型胶原,4周时,依旧可在组织中见到Ⅰ、Ⅲ型胶原同时存在,且可见骨小梁间Ⅲ型胶原比例有所增多,12周时,镜下可见Ⅰ型胶原为主,但Ⅲ型胶原的数量明显减少,只可见少量的Ⅲ型胶原,24周时,主要是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很罕见。由于实验组镜下未见Ⅱ型胶原,提示实验组以膜内成骨方式为主,无明显的软骨内成骨现象。提示翼外肌有牵张成骨作用。结论: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采用手术方法对绵羊髁突造成矢状骨折后,对照组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髁突形态变化相对较小,组织学切片发现其在三个月后骨小梁业已成熟,其成骨已趋于平衡,而实验组在髁突骨折愈合过程中,髁突形态变化明显,可见髁突明显粗糙肥大,在三个月时HE染色切片仍然可见有大量新骨形成,直至六个月其成骨一直存在。提示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翼外肌对其形态改建有影响,可致更多新骨形成,甚至有发生关节强直的趋势。通过天狼猩红染色可以看出,实验组镜下以Ⅰ型和Ⅲ型胶原为主,且Ⅰ型数量是随着时间增加的。说明实验组以膜内成骨方式为主,无明显的软骨内成骨现象,提示翼外肌有牵张成骨作用。
程立军,卞晓敏,赵民朝,潘祥峰[10](2012)在《兔发育期髁突骨折处理方式对下颌骨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髁突颈部骨折骨间固定和非骨间固定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1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骨折固定组、骨折非固定组。建立人工下颌骨髁突骨折模型,骨折固定组进行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进行X线观察、SNB角及下颌骨标本测量。结果骨折固定组术后各测量值显示左右侧发育不存在明显差异,而骨折非固定组差异明显,尤其在升支高度、髁突长度、下颌骨体长度、下颌角等方面明显。结论髁突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对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二、下颌髁状突骨折对大白鼠下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长期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颌髁状突骨折对大白鼠下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长期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85例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分类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3 评估标准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资料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病例分组 |
1.2.2 手术过程 |
1.3 主要药物、材料与仪器 |
1.4 评估指标 |
1.4.1 术后疼痛评估 |
1.4.2 开口度测量 |
1.4.3 骨折线对位情况 |
1.4.4 术后并发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术后24h疼痛等级情况 |
2.3 开口度情况 |
2.4 骨折线对位情况 |
2.5 术后并发症 |
2.6 部分病历资料 |
2.6.1 典型病例一 |
2.6.2 典型病例二 |
3 讨论 |
3.1 髁状突囊内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
3.2 不同固定方式的优缺点 |
3.2.1 钢丝固定的优缺点 |
3.2.2 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的优缺点 |
3.3 髁状突囊内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评价 |
3.3.1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疼痛的影响 |
3.3.2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开口度的影响 |
3.3.3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骨折块复位固定的影响 |
3.3.4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Fonseca记忆指数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初步诊断准确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2.1 调查表 |
2.2 TMJ临床检查 |
2.3 检查工具和材料 |
2.4 诊断标准 |
3 质量的控制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TMD患病率 |
2 FAI对评估TMD的准确性 |
2.1 男性与女性之间TMD患病情况的比较 |
2.2 按FAI评估调查人群中TMD的轻重程度情况 |
讨论 |
1 患病率 |
2 心理精神因素 |
3 关节区的疼痛及弹响 |
4 性别差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咬合因素 |
1.1 开 |
1.2 深覆、深覆盖 |
1.3 早接触 |
1.4 后牙缺失 |
2 外伤 |
3 口腔不良习惯 |
3.1 偏侧咀嚼 |
3.2 紧咬牙 |
3.3 唇、舌不良习惯 |
4 精神心理因素 |
4.1 精神心理因素的提出 |
4.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精神心理因素的一些研究 |
5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 |
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应用小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创伤性骨折对患者咬合功能的影响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资料搜集: |
1.2.2 咬合功能数据搜集: |
1.3 诊断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随访: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手术组患者一般资料: |
2.2 咬合功能数据比较: |
2.3 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曲线分析: |
3 讨论 |
(5)儿童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的回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144例儿童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回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2. 致伤原因 |
2.3. 骨折类型 |
2.4. 伴发颌面部骨折 |
2.5. 治疗方法 |
2.5.1. 髁突囊内骨折 |
2.5.2. 髁突囊外骨折 |
2.6. 预后 |
3. 讨论 |
3.1. 儿童髁突骨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
3.2. 致伤原因 |
3.3. 伴发骨折 |
3.4. 治疗方法与疗效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儿童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的疗效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症状问卷表 |
1.2.2. 临床检查项目 |
1.2.3. 影像学检查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 |
2.1.1. 主诉症状指数Ai |
2.1.2. 下颌功能障碍 |
2.2. 临床检查 |
2.2.1. 临床症状指数Di |
2.2.2. 口腔颌面部检查 |
2.3. 影像学评价 |
3. 讨论 |
3.1. 临床症状 |
3.2. 临床检查 |
3.3. 影像学评价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单侧髁突骨折患儿闭合性治疗后颌骨对称性的三维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测量标志点及参考平面 |
1.2.2. 测量项目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颞下颌关节窝及邻近结构对称性 |
2.2. 下颌基础测量点 |
2.3. 髁突发育对称性 |
2.4. 下颌升支对称性 |
2.5. 颏点偏斜 |
3. 讨论 |
3.1. 三维测量应用于儿童下颌对称性研究 |
3.2. 颞下颌关节窝及邻近结构对称性 |
3.3. 髁突发育对称性 |
3.4. 下颌升支及颏点偏斜 |
4.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临床检查计分表 |
附录3 病例汇报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儿童髁突囊内骨折不同治疗方式后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年龄 |
1.2 特点 |
2 内容与方法 |
2.1 内容分类 |
2.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治疗原则 |
3.2 随访及资料收集 |
3.3 评价标准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治疗回顾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下颌骨髁突骨折伤情类型与治疗后数字化评价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因素 |
2.2 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多发伤类型 |
2.3 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治疗方案选择 |
2.4 咬合功能数据 |
3 讨论 |
3.1 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与性别、年龄、损伤因素的关系 |
3.2 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与多发伤情况 |
3.3 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与治疗选择 |
3.4 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术后咬合功能评价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及骨折愈合进程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实验方法 |
3.正常TMJ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右侧髁突II型矢状骨折四种不同坚固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
5.计算方法及计算内容 |
结果 |
1.本实验建立了正常下颌骨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
2.本实验建立了右侧髁突II型矢状骨折与四种不同坚固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
3.四种不同坚固内固定方式及不同愈合时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
4.II 型 SFMC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9)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一 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仪器 |
1.3 实验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围手术期处理 |
2.2 髁突矢状骨折及切断翼外肌动物制备 |
2.3 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 |
3 结果 |
3.1 大体肉眼观 |
3.2 HE 染色 |
3.3 丽春红染色 |
4 讨论 |
实验二 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胶原纤维变化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下颌髁状突骨折对大白鼠下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长期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85例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D]. 穆娅塞尔·木沙.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D]. 刘基沐.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3]Fonseca记忆指数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初步诊断准确性的研究[D]. 姜瑞清. 皖南医学院, 2019(12)
- [4]应用小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创伤性骨折对患者咬合功能的影响及预后分析[J]. 汤颖峰. 中国美容医学, 2017(11)
- [5]儿童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的回顾研究[D]. 朱妍菲.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6]儿童髁突囊内骨折不同治疗方式后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新磊.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7]下颌骨髁突骨折伤情类型与治疗后数字化评价方法探讨[D]. 谢斯.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8]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及骨折愈合进程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丁晓梅. 宁夏医科大学, 2014(03)
- [9]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D]. 程鹏.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3)
- [10]兔发育期髁突骨折处理方式对下颌骨发育的影响[J]. 程立军,卞晓敏,赵民朝,潘祥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