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增量与微分的关系

函数增量与微分的关系

一、函数增量与微分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黄哲敏,程舟济,夏英凯,徐国华,李奔,潘兴邦[1](2021)在《X舵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抗横滚控制研究与操纵性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一种新型的X舵自主式水下航行器(XAUV)在航行过程中的横滚问题,开展抗横滚近水面定深定向控制研究与系列操纵性试验。[方法]首先,介绍XAUV的系统结构与模式功能,并建立数学模型;其次,基于前期的水池试验经验,分析XAUV在水面航行时的横滚问题;接着,开展开环差动舵横滚控制试验,并结合试验结果设计基于反馈线性化PD控制的横滚与航向动力学控制器、基于增量反馈控制的深度动力学控制器,以及约束非线性控制分配的近水面抗横滚定深定向运动控制器;最后,通过在水池中进行系列操纵性试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以及XAUV的操纵性。[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艇体模型相同的情况下,常规十字舵的回转直径为所设计X舵的1.2倍;基于所提出控制方法,在保证XAUV深度与航向控制效果的同时,当推进器转速为1 680 r/min时,可将XAUV的横滚角有效抑制在2°之内。[结论]研究表明,X舵可提升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的操纵灵活性且具备独特的横滚控制能力,所设计的抗横滚近水面定深定向控制策略能充分发挥XAUV的操纵性优势,在完成深度与航向控制的同时实现横滚角的有效控制。

宋英平[2](2021)在《基于专业应用下的高职数学课程微积分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高职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明确提出要加强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相互融通,而高职数学课程如何更好地与专业课程进行融通,挖掘基于专业的应用案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对我校重点专业群——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课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通过挖掘的一些专业案例,探讨了其中蕴含的微积分思想或计算方法,为本课程与专业课程提供了有机融合点,以此推进高职数学课程改革。

冯建祥[3](2021)在《波形钢腹板PC箱梁考虑滑移和剪切变形的长期变形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波形钢腹板PC箱梁中,作为主要抗剪构件的波形钢腹板剪切屈曲强度高,厚度较薄,剪切变形不可忽略。柔性剪力连接件的使用,使界面存在较大的剪切滑移。腹板剪切变形和滑移的存在使顶底混凝土板产生绕各自中性轴的“次弯曲”,截面不再满足平截面假定。作为一种薄壁结构,波形钢腹板上下缘剪力流会引起顶底混凝土翼板的剪力滞后。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相似,顶底板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预应力钢筋的松弛影响着该类梁的正常使用阶段性能。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对波形钢腹板PC箱梁的短期及长期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进行了3根体外预应力波形钢腹板箱梁及1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腹板箱梁的短期及长期荷载试验。短期荷载试验主要对波形钢腹板箱梁的变形、腹板剪力及截面应力分布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剪力连接方式的影响规律。长期荷载试验主要对波形钢腹板箱梁的变形和预应力损失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剪力连接方式、有效预应力的影响规律,并与混凝土腹板箱梁进行了对比。室内短期试验表明:采用柔性连接件的波形钢腹板箱梁的短期变形大于采用刚性连接件的波形钢腹板箱梁;波形钢腹板箱梁在横隔板和集中荷载附近的梁段截面不再满足平截面假定,上下缘平均正应力和顶底板剪力有所增大而腹板剪力有所减小,采用柔性连接件的波形钢腹板箱梁以上现象有所加重;波形钢腹板箱梁顶底混凝土翼板存在剪力滞效应。室外长期试验表明:波形钢腹板箱梁的跨中短期和长期附加挠度均大于混凝土腹板箱梁;波形钢腹板箱梁的跨中长期挠度与短期挠度的比值小于混凝土腹板箱梁;波形钢腹板箱梁的长期预应力损失与混凝土腹板箱梁差别不大;采用柔性连接件的波形钢腹板箱梁的跨中长期附加挠度大于采用刚性连接件的波形钢腹板箱梁,两者的长期预应力损失差别不大;增大预应力后,波形钢腹板箱梁的跨中长期附加挠度有所减小,长期预应力损失有所增大。基于能量变分法建立了考虑腹板剪切变形、滑移及顶底混凝土翼板剪力滞的波形钢腹板箱梁理论模型,并给出了横隔板对次弯曲、滑移及混凝土翼板剪力滞的约束边界条件。分析表明,横隔板和集中荷载处的次弯曲截面转角约束边界条件会引起其附近梁段顶底混凝土板额外的次弯曲(约束次弯曲),顶底混凝土板出现应力集中,腹板剪力有所减小,剪力连接件的剪切刚度越小,应力集中越严重、腹板剪力越小;横隔板和集中荷载处的剪力滞约束边界条件会引起其附近梁段顶底混凝土翼板的剪力滞效应;沿梁轴向,约束次弯曲和剪力滞效应强度均随着离开横隔板和集中荷载的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函数衰减。利用指数函数给出了约束次弯曲和剪力滞效应强度沿梁轴向的分布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修正的Timoshenko梁模型,模型避免了复杂解析解的求解,可方便地嵌入到既有的有限梁元计算模块。基于理论模型,建立了体外预应力波形钢腹板箱梁的有限单元计算法,方法考虑了体外预应力筋和横隔板对整体刚度矩阵的贡献。之后,给出了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预应力钢筋松弛及普通钢筋(包括钢翼缘)约束的波形钢腹板箱梁时随截面应变(曲率)增量与截面力增量之间的关系式。将关系式与有限单元计算法相结合,编制了体外应力波形钢腹板箱梁的时随有限元分析程序。程序计算结果与室外长期荷载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王国刚[4](2021)在《遥感卫星自主轨道机动与姿轨耦合系统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商业遥感卫星的快速发展,卫星已从早期的单星技术验证发展为多星协作应用,来完成单一卫星不能实现的应用需求,例如快速观测和侦察、快速覆盖等任务。面向数量庞大的卫星星座的空间任务,这不仅增加了轨道控制的频次,造成了地面测控站的压力,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卫星间的碰撞风险,因此自主轨道机动和姿轨耦合控制技术是遥感卫星平台在轨飞行作业的关键,也是目前遥感卫星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遥感卫星的自主轨道机动与姿轨耦合控制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讨论和研究,并面向卫星间碰撞规避、星间绕飞、星座构型保持和轨道转移等典型遥感卫星轨道控制任务,建立遥感卫星完整的轨道控制算法和控制方案,全文的创新研究工作如下:针对多约束下的星座卫星碰撞问题,采用数学表征法建立测控资源、有效载荷和星座构型等约束模型,通过数值分析法和霍曼(Hohmann)变轨理论进行碰撞规避控制设计,采用数值分析法给出轨道系下的控制方向和控制时刻,利用坐标系变换获得惯性系下的控制方向,依据Hohmann理论给出合理的速度增量;为了减少碰撞规避过程中的燃料消耗,设计一种多约束下的能量最优碰撞规避控制方法,基于C-W方程建立质心坐标系下的卫星相对运动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将该模型映射到惯性坐标系下,再结合约束模型来制定碰撞规避策略,选取卫星能量最优化指标、哈密顿函数和协态方程,给出最优条件下的速度增量和方向,实现燃料最优碰撞规避控制,通过数值仿真证明其有效性。针对高精度的轨道机动控制问题,分别对相位控制和编队飞行控制进行设计。采用小推力推进系统来进行相位控制设计,由于推进系统的推力小,控制周期较长,因此将相位控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相位调整、相位稳定漂移和相位刹车。由于推进系统存在安装偏差,会产生姿态干扰力矩,通过干扰力矩分析给出相位调整和刹车时的最大控制时长,设置好相位控制完成天数,采用开普勒定律计算轨道控制量,并通过反作用飞轮进行姿态控制。针对高精度编队控制问题,设计一种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考虑非圆轨道和其他引力扰动影响,建立相对运动模型,通过模型变换技术将该模型进行线性化,在该模型基础上,设计一种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并利用神经网络来逼近线性化误差和重力扰动项,通过李雅普诺夫(Lyapunov)稳定性定理给出自适应更新律,结合正定矩阵判断定理,可以保证闭环跟踪系统渐近稳定,将数值仿真结果与传统滑模控制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算法有效性。轨道控制完全依赖于地面测控站,当卫星数量逐渐增多时,会增加日常地面操作的负担和测控站的压力,针对该问题,设计一种自主轨道控制策略。首先,设计一种平衡力臂优化法来给出小卫星推进系统的最优化结构设计,并且分析推进系统对卫星姿态产生的藕合力矩;其次,设计一种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EKF)来确定卫星精确的轨道,并通过星上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观测数据进行EKF模型参数优化设计;最后,基于滤波后的轨道进行自主相位控制策略设计,当超出设定阈值时,自动进行轨道控制,以姿控推力器的结构布局为基础,设计一种多脉冲的喷气调姿控制方法来解决姿态扰动问题,采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来逼近轨道控制过程中的耦合力矩和干扰力矩,并通过Lyapunov稳定理论证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通过数值仿真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针对姿轨耦合系统控制问题,进行卫星姿轨耦合仿真系统设计与控制算法研究。该仿真系统包括仿真计算机、星载计算机、交联环境仿真模拟机、飞轮以及卫星动力学模型。采用仿真软件对主要部件如星敏感器、光纤陀螺、推进系统和GPS接收机进行数学建模,通过交联环境仿真模拟机与星载计算机连接,建立半物理姿轨耦合仿真系统。由于卫星推进系统存在安装偏差和推力矢量偏差,会导致轨道控制过程中的姿态不稳定,本文提出一种反作用飞轮与推进系统协同工作的轨道控制方法,以上述的半物理仿真系统为基础,在姿态偏差角较小时,反作用飞轮进行姿态调整;在姿态偏差角较大时,推进系统进行姿态调整,通过在轨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由于推进剂的消耗,会导致质心和转动惯量的变化,影响姿态控制精度,并且在复杂的空间环境中还会受到各种摄动力的影响,为了实现轨道与姿态能够同时以较高控制精度达到期望的状态,设计一种控制力和力矩有限的自适应RBF神经网络滑模控制方法,通过试验测量给出燃料的消耗速率和转动惯量的变化规律,然后建立时变的6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通过RBF神经网络补偿耦合干扰力矩和空间环境扰动,并通过Lyapunov理论证明其稳定性,通过数值仿真证明所设计的算法有效性。

李旭[5](2021)在《基于电压特征的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及异常工况分析》文中指出

刘鹏博[6](2021)在《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光学特性的仿真分析与实验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雾霾成分复杂、危害性强,已成为我国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多次散射对雾霾光学特性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在雾霾光学特性实验研究中,一般都忽略了多次散射的影响,从而引入较大的反演误差。鉴于此,论文针对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的光学特性展开理论分析和实验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基于米散射理论分析了单次散射条件下雾霾的光学特性。在一次典型雾霾事件中,雾霾的消光系数和散射系数分别为1.2 km-1和0.98 km-1。前向、侧向和后向微分散射系数分别为0.168 km-1sr-1、0.0196 km-1sr-1、0.069 km-1sr-1。基于蒙特卡罗法仿真分析了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的光学特性。在此次雾霾事件中,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的消光系数比单次散射消光系数至少低13%。研究雾霾多次散射时,可仅考虑前三次散射。根据激光束在雾霾中的传输和散射规律,综合利用氮气拉曼散射和多视场探测技术设计了一种研究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光学特性的实验方法。该方法不仅可精细反演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消光系数,还可用于研究散射系数和视场角之间的数学关系。针对所提出的实验方法,基于光学吸收池设计了雾霾光学特性实验系统。该系统检测氮气拉曼散射信号增量时的分辨力为1.52×10-9 W,检测雾霾米散射系数增量的分辨力为0.52×10-11m-1sr-1。利用不同时刻的氮气拉曼散射信号反演了消光系数。当氮气拉曼散射信号的信噪比大于53时,消光系数的相对误差小于12%,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论文围绕雾霾光学特性展开理论分析和实验方法研究,设计了研究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光学特性的实验系统和数据反演方法。研究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对太阳光度计、激光雷达等探测数据的精确校准、雾霾微物理特性精细反演、雾霾辐射传输模型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慧秀[7](2021)在《新风空调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雪[8](2021)在《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河床跌坎冲刷一维数值模拟》文中指出跌坎是河床高程突然下降形成的河床形态,水流作用下跌坎壁面能量集中,导致河床发生剧烈的局部冲刷,冲刷向上游河床发展,下游河床发生淤积。堤坝溃决、溯源冲刷以及山区河流中经常出现跌坎冲刷现象,引起河床剧烈冲刷,对岸坡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而且其水沙输移过程中水流流态复杂,急缓流交替出现。因此,对跌坎冲刷过程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以概化后的跌坎冲刷物理图形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跌坎冲刷一维非恒定流推移质输移数学模型。对水流模型验证中出现的数值振荡原因进行分析,采用删减对流加速度方法处理跨临界流,对水流模型进行修正。基于水槽试验实测数据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验证,对影响跌坎冲刷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模拟动床情况下的跨临界流问题,为山洪水面线计算、堤坝溃决以及水库溯源冲刷等实际工程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适用于跌坎冲刷的一维非恒定流推移质输移数学模型。水流方程采用一维圣维南方程组,其数值离散格式采用Pressimann四点隐式差分格式;泥沙方程采用河床变形方程,其数值离散格式为向后差分格式。此外,添加输沙率公式、河床切应力公式以及均匀沙干密度计算公式等辅助方程进行求解。求解方法采用非耦合解法,先通过水流方程求解各断面水力要素,再将其代入泥沙方程推求河床变形。最后,采用Fortran语言对所建立的水沙模型进行编程求解。(2)水流方程计算中由于Pressimann格式在处理有间断点水流时常出现数值振荡现象,因此本文采用删减对流加速度方法,在对流项展开式添加系数α,α是关于计算点处Fr的函数,对水流方程重新离散,修正后的模型在计算全区域均可采用“1+1”型边界条件。(3)模型验证分为三部分,首先通过平床静水、非平床静水验证水流模型的和谐性,其次通过定床跌坎验证水流模型的适用性,最后利用动床跌坎验证水沙模型的计算精度。验证结果显示所建模型满足和谐性、适用性以及计算精度要求,水深实测值与计算值相对误差基本维持在30%左右,最大相对误差为40%,最小为6.67%;河床冲淤厚度相对误差基本维持在20%左右,最大相对误差为24.3%,最小为6.9%。由于跌坎处水深极小,试验测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误差,但模拟结果基本满足精度要求,符合跌坎冲刷发展规律。(4)通过不同流量、跌水高差以及跌坎坡度下水面线、河床底部高程、Fr沿程分布,对跌坎冲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流量越大、跌水高差越深,河床冲刷速率越快,河床变形越剧烈;跌坎坡度对河床冲刷速率影响很小,基本可以忽略。初期跌坎位置水流紊动强度大且急流河段较短,随冲刷时间增大,跌坎处河床坡度变缓,冲刷速率变小,水流紊动强度减小,水流流态呈现出由急流向缓流过渡的趋势。

李红玲[9](2021)在《一元微积分理论近期发展内容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从两个方面对一元微积分理论的近期发展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一是通过对RANGE、张景中、林群和沈卫国各自提出的4种导数定义进行对比,指出其直观形象且不使用极限的共同点,以及应用时简洁程度及适用范围的差异性;二是通过对RANGE、LAX、张景中和萧树铁各自给出的4种微积分基本定理证明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定积分定义方式与顺序、定理证明条件与方法的差异性,指出其中不够完善的方面。最后提出建议:前沿的探究可以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与素材,数学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并参与完善。

肖扬[10](2021)在《绝热层缠绕成型纠偏方法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是一种介于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和固体推进剂之间的一层隔热、耐烧蚀的材料。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绝热层能够减缓燃烧室内高热高压气体对于壳体的破坏作用,保护壳体的完整性。目前国内绝热层成型主要采用人工贴片方法,制作周期长,质量稳定性低;缠绕成型是一种利用自动缠绕设备将一定宽度的橡胶胶带缠绕到芯模表面成型的方法,该方法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且成型质量稳定性高。在缠绕过程中,需要保证橡胶胶带缠绕位置准确,进而保证绝热层成型质量。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结合芯模外形特征,设计了一种绝热层自动缠绕成型工艺方案,根据方案需求设计了绝热层自动缠绕设备及压力控制装置,分析了缠绕成型的关键技术。其次,设计了绝热层缠绕纠偏方案与纠偏机构,并分析了自动纠偏控制系统,介绍了纠偏常用措施、纠偏控制原理及纠偏控制的各部分功能,并对自动纠偏系统的硬件组成进行分析,设计了电机可逆驱动方案。并提出了纠偏和电机驱动的软件方案。第三,对纠偏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首先分析了系统各环节的数学模型,对于直流电机,在建模的基础上设计了电流环、转速环双闭环调速系统,经过仿真验证,电流环能够抑制电流超调,转速环的稳定性和快速性良好,无振荡。最后,在纠偏系统建模的基础上设计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设计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并应用于纠偏系统的数学模型中。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良好的抑制超调,调节速度快,响应曲线无振荡,纠偏效果明显优于PID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绝热层缠绕成型过程提供了可靠的纠偏方法和控制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为绝热层缠绕工艺方案及设备方案的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二、函数增量与微分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函数增量与微分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X舵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抗横滚控制研究与操纵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XAUV设计与建模
    1.1 XAUV设计
    1.2 XAUV坐标系建立
    1.3 X舵舵力分析与模型建立
    1.4 XAUV数学模型
2 横滚问题分析
3 XAUV抗横滚水平面跟踪控制分析
    3.1 面向横滚控制探索的开环差动舵横滚控制试验
    3.2 XAUV抗横滚定深定向控制器设计
        3.2.1 基于反馈线性化PD控制的横滚与航向控制器设计
        3.2.2 基于增量反馈控制的深度控制器设计
        3.2.3 基于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的舵角分配
4 水池试验
    4.1 X舵水平面操纵性能验证试验
    4.2 近水面抗横滚定深定向控制试验
5 结语

(2)基于专业应用下的高职数学课程微积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函数在专业中的应用案例
二、导数在专业中的应用案例
三、微分在专业中的近似计算应用案例
    1.变形几何关系分析扭转变形时横截面上剪应变。
    2.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实验。
四、积分在专业中的应用案例
五、微分与积分关系在专业中的综合应用

(3)波形钢腹板PC箱梁考虑滑移和剪切变形的长期变形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截面受力特征
        1.2.2 剪力连接件性能
        1.2.3 组合梁的滑移效应
        1.2.4 剪力滞效应
        1.2.5 横隔板约束效应
        1.2.6 波形钢腹板力学特性
        1.2.7 混凝土结构时变效应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波形钢腹板PC箱梁的短期及长期荷载试验
    2.1 试验目的和内容
    2.2 试件设计
    2.3 材料参数
    2.4 试验测点布置
        2.4.1 室内短期荷载试验
        2.4.2 室外长期荷载试验
    2.5 试验梁的3D有限元模型及最大弹性加载值
        2.5.1 试验梁ANSYS 3D-FEM模型
        2.5.2 最大弹性加载值的确定
    2.6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2.6.1 室内短期荷载试验
        2.6.2 室外长期荷载试验
    2.7 试验结果分析
        2.7.1 室内短期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2.7.2 室外长期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考虑滑移和剪切变形的波形钢腹板PC箱梁理论模型
    3.1 引言
    3.2 理论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2.1 基本假定
        3.2.2 控制微分方程及初参数解
        3.2.3 不考虑滑移或剪力滞时的微分方程及初参数解
        3.2.4 横隔板约束
        3.2.5 不同荷载类型作用下的解析解
        3.2.6 不考虑滑移或剪力滞时的解析解
    3.3 修正的Timoshenko梁模型
        3.3.1 Timoshenko梁理论的不足
        3.3.2 集中荷载和横隔板处的位移边界条件效应
        3.3.3 约束次弯曲与剪力滞效应的简化计算式
        3.3.4 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及计算过程
    3.4 试验验证
    3.5 波形钢腹板箱梁与混凝土腹板箱梁剪力滞效应强度对比
    3.6 小结
第4章 波形钢腹板PC箱梁时随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单元法的建立
        4.2.1 单元的划分
        4.2.2 单元自由度及差值函数
        4.2.3 横隔板约束
        4.2.4 体外预应力筋应变能
        4.2.5 外力势能
    4.3 基于AAEM法的拟弹性有限元分析法
        4.3.1 材料时随特性
        4.3.2 基本理论
        4.3.3 计算步骤
    4.4 试验验证
        4.4.1 跨中变形
        4.4.2 体外预应力筋张拉力
    4.5 小结
第5章 波形钢腹板PC箱梁短期及长期性能参数分析
    5.1 引言
    5.2 短期性能参数分析
        5.2.1 剪力滞效应参数分析
        5.2.2 挠度参数分析
        5.2.3 剪力分配比例参数分析
        5.2.4 截面弯矩参数分析
    5.3 长期性能参数分析
        5.3.1 腹板类型的影响
        5.3.2 滑移的影响
        5.3.3 剪力滞的影响
        5.3.4 普通钢筋和钢翼缘的影响
        5.3.5 预应力筋面积的影响
        5.3.6 外荷载值的影响
        5.3.7 横隔板厚度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遥感卫星自主轨道机动与姿轨耦合系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遥感卫星发展历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卫星轨道控制研究现状
        1.3.2 卫星姿态控制研究现状
        1.3.3 卫星姿轨耦合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多约束下遥感卫星轨道路径规划
    2.1 引言
    2.2 坐标系介绍
    2.3 约束建模
        2.3.1 光学载荷约束
        2.3.2 测控资源约束
        2.3.3 星座构型约束
        2.3.4 轨道类型约束
        2.3.5 控制策略约束
    2.4 基于Hohmann理论的多约束小卫星轨道机动控制
        2.4.1 问题描述
        2.4.2 控制策略分析与设计
        2.4.3 仿真实验研究
    2.5 多约束下小卫星的能量最优轨道控制
        2.5.1 问题描述
        2.5.2 最优控制器设计
        2.5.3 仿真实验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遥感卫星的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在轨轨道机动控制
        3.2.1 设计思想概述
        3.2.2 遥感卫星轨道控制策略
        3.2.3 案例仿真
    3.3 轨道机动自适应控制
        3.3.1 问题描述
        3.3.2 控制算法设计
        3.3.3 仿真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遥感卫星自主轨道控制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推进系统布局
        4.2.1 推进系统分类
        4.2.2 推进系统的结构布局设计
        4.2.3 推进系统耦合力矩分析与仿真
    4.3 基于EKF滤波的自主轨道控制算法研究
        4.3.1 问题描述
        4.3.2 轨道确定算法设计
        4.3.3 自主轨道控制算法设计
        4.3.4 仿真实验研究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姿轨耦合系统设计与控制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卫星姿轨耦合系统设计
    5.3 姿轨耦合系统控制算法
        5.3.1 基于角动量卸载法的小卫星姿轨协同控制
        5.3.2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小卫星姿轨耦合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光学特性的仿真分析与实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雾霾光学特性及其探测研究
        1.2.2 大气混浊介质光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单次散射时雾霾的光学特性
    2.1 米散射理论
        2.1.1 米散射的几何图像与散射强度函数
        2.1.2 无穷级数上限次数
        2.1.3 单颗粒粒子光学特性计算方法
    2.2 单次散射时雾霾粒子的光学特性
        2.2.1 粒子谱分布
        2.2.2 雾霾复折射率
        2.2.3 雾霾单粒子光学特性
        2.2.4 雾霾粒子群的光学特性
    2.3 本章小结
3 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光学特性的数值分析
    3.1 多次散射过程
        3.1.1 雾霾多次散射过程
        3.1.2 考虑多次散射时混浊介质的研究方法
    3.2 蒙特卡罗法在雾霾多次散射分析中的应用
        3.2.1 蒙特卡罗法流程
        3.2.2 光子初始化模型
        3.2.3 光子传输过程模型
        3.2.4 光子接收判断模型
    3.3 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的消光系数
        3.3.1 雾霾层厚度对雾霾消光系数的影响
        3.3.2 接收视场角对雾霾消光系数的影响
        3.3.3 单次散射消光系数对雾霾消光系数的影响
    3.4 考虑多次散射时消光系数与单次散射消光系数间的数学关系
        3.4.1 单次散射消光系数对各阶次散射占比的影响
        3.4.2 雾霾多次散射因子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光学特性的实验方法研究
    4.1 激光束在雾霾中的传输
        4.1.1 激光束的能量衰减
        4.1.2 激光束在雾霾中的散射
    4.2 雾霾消光系数精细探测实验方法研究
        4.2.1 基本实验原理
        4.2.2 实验方案
        4.2.3 雾霾消光系数反演算法
    4.3 雾霾散射系数与视场角关系的实验方法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雾霾光学特性实验系统设计
    5.1 实验系统方案设计
    5.2 激光发射系统设计
    5.3 光学吸收池设计
        5.3.1 光线在共轴球面腔内往返传播过程
        5.3.2 光学吸收池的光路仿真
    5.4 分光及光电检测系统设计
    5.5 实验系统探测性能分析
        5.5.1 系统米散射信号和拉曼散射信号
        5.5.2 系统探测拉曼散射信号增量时的分辨力
        5.5.3 系统探测米散射系数增量时的分辨力
        5.5.4 雾霾消光系数探测能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与项目

(8)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河床跌坎冲刷一维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非恒定流模拟研究进展
        1.2.2 跌坎冲刷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1.2.3 跨临界流模拟研究进展
    1.3 跌坎冲刷物理图形概化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跌坎冲刷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
    2.1 基本控制方程
    2.2 数值求解方法
        2.2.1 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2.2.2 有限体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
        2.2.3 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2.2.4 特征线法(Characteristic method)
    2.3 差分格式
    2.4 方程离散
        2.4.1 水流方程的离散
        2.4.2 泥沙方程的离散
    2.5 求解步骤
    2.6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2.7 本章小结
3 跨临界流计算
    3.1 数值振荡现象
        3.1.1 计算条件
        3.1.2 计算结果分析
    3.2 不适定性分析
    3.3 删减对流加速度项法
        3.3.1 格式结构适定性分析
        3.3.2 Preissmann格式修正
    3.4 程序流程图
    3.5 本章小结
4 模型验证
    4.1 水流模型验证
        4.1.1 工况1—平床静水
        4.1.2 工况2—非平床静水
        4.1.3 工况3—定床跌坎
    4.2 水沙模型验证
        4.2.1 计算条件
        4.2.2 模拟结果分析
        4.2.3 计算精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冲刷影响因素分析
    5.1 流量变化对冲刷的影响分析
        5.1.1 工况条件设置
        5.1.2 各工况水面线模拟结果分析
        5.1.3 各工况河床底部高程模拟结果分析
        5.1.4 各工况弗劳德数模拟结果分析
    5.2 跌水高差变化对冲刷的影响分析
        5.2.1 工况条件设置
        5.2.2 各工况水面线模拟结果分析
        5.2.3 各工况河床底部高程模拟结果分析
        5.2.4 各工况弗劳德数模拟结果分析
    5.3 跌坎坡度对冲刷的影响分析
        5.3.1 工况条件设置
        5.3.2 各工况水面线模拟结果分析
        5.3.3 各工况河床底部高程模拟结果分析
        5.3.4 各工况弗劳德数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一元微积分理论近期发展内容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导数定义的比较分析
    1.1 导数定义研究的几种形式
        1.1.1 RANGE的导数定义[11]
        1.1.2 张景中的导数定义[12-15]
        1.1.3 林群的导数定义[13-15]
        1.1.4 沈卫国的导数定义[16]
    1.2 4种导数定义的比较分析
        1.2.1 共同点
        1.2.2 不同点
2 微积分基本定理证明过程的比较分析
    2.1 微积分基本定理证明过程的几种形式
        2.1.1 RANGE的证明[11]
        2.1.2 LAX的证明[17-18]
        2.1.3 张景中的证明[12-15]
        2.1.4 萧树铁的证明[19]
    2.2 4种微积分基本定理证明过程的比较分析
        2.2.1 定积分的出现顺序与定义方式不同
        2.2.2 定理证明的前提条件不同
        2.2.3 定理证明方法不同
        2.2.4 证明过程的接受效果不同
3 思考与建议

(10)绝热层缠绕成型纠偏方法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背景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缠绕成型工艺及设备研究现状
        1.3.2 纠偏系统研究现状
        1.3.3 纠偏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总体框架
2 绝热层自动化缠绕整体方案
    2.1 芯模外形特征及缠绕成型特点分析
        2.1.1 芯模外形特征分析
        2.1.2 缠绕成型特点分析
    2.2 绝热层缠绕工艺方案设计
    2.3 自动化缠绕方案与缠绕过程分析
        2.3.1 自动化缠绕方案介绍及关键技术分析
        2.3.2 自动缠绕过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纠偏方案及控制系统设计
    3.1 绝热层缠绕纠偏方案设计
        3.1.1 胶带跑偏原因分析
        3.1.2 工程常用纠偏措施
        3.1.3 纠偏方案设计
    3.2 绝热层缠绕纠偏机构设计
    3.3 纠偏控制系统原理与功能
        3.3.1 纠偏控制系统原理
        3.3.2 纠偏控制系统功能
    3.4 纠偏控制器选择分析
    3.5 跑偏量检测方案
        3.5.1 RLK-168入射式传感器
        3.5.2 RLK-187反射式传感器
        3.5.3 传感器安装位置
    3.6 传动机构选择分析
    3.7 电机的选择分析
        3.7.1 步进电机
        3.7.2 伺服电机
    3.8 伺服电机驱动方案
        3.8.1 PWM控制原理
        3.8.2 双极式可逆驱动
        3.8.3 单片机驱动PWM可逆调速系统
    3.9 软件方案
        3.9.1 胶带纠偏控制器程序
        3.9.2 电机驱动子程序
    3.10 本章小结
4 纠偏控制系统建模分析
    4.1 传感器检测模型
    4.2 蜗轮蜗杆传动模型
    4.3 纠偏辊模型
    4.4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4.5 直流电机控制
        4.5.1 双闭环控制策略
        4.5.2 电流环调节器设计
        4.5.3 转速环调节器设计
    4.6 电流、转速环参数计算
        4.6.1 电流环参数计算
        4.6.2 转速环参数计算
    4.7 纠偏控制系统整体模型
    4.8 本章小结
5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
    5.1 纠偏控制闭环系统
    5.2 PID控制策略
        5.2.1 模拟PID控制原理
        5.2.2 数字PID控制原理
        5.2.3 PID控制器缺点
    5.3 模糊控制策略
        5.3.1 模糊控制简介
        5.3.2 模糊控制器原理与组成
        5.3.3 模糊控制的特点
        5.3.4 模糊控制的缺点
    5.4 模糊+PID控制策略
        5.4.1 模糊PID复合控制策略
        5.4.2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
    5.5 模糊自整定PID算法设计
        5.5.1 变量模糊化
        5.5.2 建立模糊规则
        5.5.3 解模糊化
    5.6 算法仿真验证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函数增量与微分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X舵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抗横滚控制研究与操纵性试验[J]. 黄哲敏,程舟济,夏英凯,徐国华,李奔,潘兴邦. 中国舰船研究, 2021
  • [2]基于专业应用下的高职数学课程微积分案例研究[J]. 宋英平.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1(10)
  • [3]波形钢腹板PC箱梁考虑滑移和剪切变形的长期变形试验研究[D]. 冯建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遥感卫星自主轨道机动与姿轨耦合系统控制研究[D]. 王国刚.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1)
  • [5]基于电压特征的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及异常工况分析[D]. 李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考虑多次散射时雾霾光学特性的仿真分析与实验方法研究[D]. 刘鹏博.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新风空调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 高慧秀. 济南大学, 2021
  • [8]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河床跌坎冲刷一维数值模拟[D]. 张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一元微积分理论近期发展内容的比较分析[J]. 李红玲.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10]绝热层缠绕成型纠偏方法与控制研究[D]. 肖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函数增量与微分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