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郁金1号注射液对大剂量维生素D_3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非非[1](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袁梦晨[2](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险,进展快的特点。ICH发生后,血液积聚在脑实质,对其周围脑组织造成机械性压迫,同时,炎症反应、缺血缺氧、循环障碍、BBB损伤、血液活性物质释放、代谢紊乱等均造成了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目前,临床上针对ICH的治疗方法都缺乏针对性。醒脑静注射液源自《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是以天然麝香、冰片、栀子、郁金为主要成分复方中药制剂,具有醒脑开窍、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对多因素导致的出血和缺血性中风病都有良好的临床效用。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的新学科。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与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能够充分体现中药及其方剂的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预测醒脑静注射液的主要作用成分和关键作用靶点,构建不同药物不同成分不同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有效成分、关键作用靶标和作用机制,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从 TCMSP、BATMAN-TCM、TCMID、TCM-MESH 以及 ETCM 数据库中醒脑静注射液(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组成)的全部化学成分,根据“BBB≥-0.3”和“DL≥0.18”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利用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构建醒脑静注射液各味中药的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检索 SwissTargetPrediction、DisGenet、CTD、Genecards以及Open Target Platform数据库获得脑出血靶点信息数据集。将醒脑静注射液的靶点基因数据集与脑出血靶点基因数据集进行对比分析,获得重叠基因并进行GO及KEGG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的MCODE模块功能,对比分析挖掘醒脑静注射液模块(X模块)和脑出血模块(Ⅰ模块)联系与差异,获得经筛选出来的模块中联系密集的靶点,将靶点与CTD数据库获得的神经炎症靶点进行映射,构建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2.使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运用Ⅶ型胶原酶注入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醒脑静组和依达拉奉组。采用mNSS神经功能评分和前肢放置试验判断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T2加权MRI观察脑血肿量。通过TUNEL染色、尼氏染色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病理结构。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1、ANXA1、iNOS、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根据BBB≥-.3,DL≥0.18的筛选标准,共得到麝香主要活性成分4个,靶点547个;冰片主要活性成分4个,靶点67个;郁金主要活性成分19个,靶点47个;栀子主要活性成分21个,靶点158个。合并去重后获得醒脑静注射液靶点635个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2.醒脑静注射液和脑出血共同作用靶点的GO分析BP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可能通过调控白细胞活化激活的炎症反应来干预脑出血,CC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细胞水平与多种突触密切相关,MF分子功能层面与G蛋白耦联受体参与调控的突出后电位离子转运、药靶结合等有紧密联系。KEGG的富集分析显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 MAPK signaling pathway、P13K-Akt signaling pathway、mTOR signaling pathway、TGF-β1 signaling pathway等22条信号通路有关,并构建药物-成分-靶标-通路网络。3.模块分析划分醒脑静注射液模块15个和脑出血模块37个通过模块对比分析,剔除了不关联的模块和部分联系不紧密的靶点,选取高关联性的模块合并进行分析,将353个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作用靶点集中到176个。通过CTD数据库检索“神经炎症”获得212篇文献2669个靶点,将其与模块筛选出来的176个靶点进行映射,获得88个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可能作用靶标,对靶标进行网络拓扑分析,为后续实验验证提供参考标准和理论基础。4.脑出血3天,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改善,T2加权MRI病变体积明显减少,病理观察显示醒脑静组尼氏小体较模型组大、多且清晰,且凋亡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对神经元保护作用和脑保护作用。5.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ANXA1、iNOS的表达明显升高,TGF-β1、mTOR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醒脑静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ANXA1、TGF-β1、mTOR的表达明显增高,iNOS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够从多靶点、多途径作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组织损伤,促进血肿吸收,保护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刘海鹏[3](2020)在《颐脑解郁复方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区JAK2和STAT3蛋白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诱发的抑郁症状,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之一。PSD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重要影响,明显加重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因而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但PSD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海马结构的损伤与PSD的发生密切相关,“海马神经重塑障碍”是其关键步骤,因JAK/STAT信号通路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过程,且JAK2、STAT3在海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密切,故本研究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对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进行了研究,以期发现JAK2/STAT3信号通路与PSD的相关性及颐脑解郁复方对PSD的干预机制。方法将27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卒中组、PSD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45只。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卒中组仅行MCAO术、PSD组、西药组、中药组在MCAO术后1周应用慢性束缚应激复合单笼饲养的方法制备PSD大鼠模型。自脑卒中造模开始后7天,西药组给予盐酸氟西汀胶囊2.33mg/(kg·d)灌胃,中药组给予9.92g/(kg·d)灌胃,其余各组大鼠给予蒸馏水10mL/kg灌胃,均每日1次。分别于卒中后第2、4、8周进行下列检测:1.蔗糖水试验、旷场试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其行为学变化。2.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齿状回区P-JAK2,P-STAT3的表达。3.Western blot 法检测海马区 P-JAK2,P-STAT3 的表达。4.RT-PCR法检测左侧海马JAK2,STAT3基因的表达。1.行为学测试结果1.1蔗糖水偏好试验结果2、4、8周时,相比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均无差异(P>0.05)。2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下降(P<0.01);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无差异(P>0.05);相比PSD组,西药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升高(P<0.05);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无差异(P>0.05)。4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5);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下降(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提高(P<0.01);8周时,卒中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西药组和颐脑解郁复方组,蔗糖水偏好度均明显下降(P<0.01,P<0.05,P<0.05);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下降(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数值均明显升高(P<0.01)。2、4、8周时,西药组和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均无差异(P>0.05)。1.2旷场试验结果2、4、8周时,相比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旷场垂直和水平得分均无差异(P>0.05)。2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均下降(P<0.01);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均下降(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垂直得分无差异(P>0.05),水平得分升高(P<0.01,P<0.05)。4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垂直下降(P>0.05),水平得分下降(P<0.05);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明显下降(P<0.01,P<0.05);相比PS 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垂直、水平得分明显升高(P<0.05;P<0.01)。8周时,相比假手术,卒中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均明显下降(P<0.01);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无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均明显升高(P<0.01)。2、4、8周时,相比西药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旷场垂直和水平得分均无差异(P>0.05)。1.3强迫游泳试验结果2、4、8周时,相比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均无差异(P>0.05)。2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无差异(P>0.05);相比卒中组,PSD组游泳挣扎时间明显缩短(P<0.01,P<0.05);相比PSD组,西药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延长(P<0.05),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无差异(P>0.05)。4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游泳挣扎时间明显缩短(P<0.01);相比卒中组,PSD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缩短(P<0.01);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延长(P<0.01);相比卒中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延长(P<0.05)。8周时,相比假手术,卒中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缩短(P<0.01);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无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延长(P<0.01,P<0.05);相比卒中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延长(P<0.05)。2、4、8周时,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相比西药组,均无差异(P>0.05)。2.1分子实验结果2.1 JAK2实验结果2、4、8周时,相比正常组,假手术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无差异(P>0.05)。2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1);相比卒中组,PSD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JAK2免疫组化、WB 和 PCR 结果均降低(P<0.05,P>0.05,P>0.05)。4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升高(P<0.05);相比卒中组,PSD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升高(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降低(P<0.05,P<0.01,P<0.01);西药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降低(P<0.01,P<0.01,P<0.05)。8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升高(P<0.05,P>0.05,P>0.05);相比卒中组,PSD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没有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降低(P<0.05);西药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降低(P<0.01,P<0.05,P<0.05)。2、4、8周时,相比西药组,中药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无差异(P>0.05)。2.2 STAT3实验结果2、4、8周时,相比正常组,假手术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无差异(P>0.05)。2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1);相比卒中组,PSD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无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 CR 结果均降低(P<0.05,P>0.05,P>0.05)。4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升高(P>0.05,P<0.05,P>0.05);相比卒中组,PSD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升高(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降低(P<0.05,P<0.01,P<0.01);西药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降低(P<0.05,P<0.01,P<0.05)。8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升高(P<0.05,P>0.05,P>0.05);相比卒中组,PSD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降低(P<0.05);西药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降低(P<0.05,P>0.05,P<0.05)。2、4、8周时,相比西药组,中药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无差异(P>0.05)。结论线栓法MCAO术联合束缚应激和孤养的方法,可在术后4周建立稳定的PSD模型。颐脑解郁复方对PSD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可能阻碍了大鼠海马神经重塑的进程,颐脑解郁复方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促进海马神经重塑有关。
钱哲[4](2020)在《“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中医理论在治疗过程中也不断发展。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后发现部分从“肝”、“脾”论治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为“肝脾同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梳理“肝脾同治”理论,阐述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将传统实验方法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完成理论构建、实验验证、网络数据库挖掘、科学组方等一系列研究。方法:1.通过对经典方剂的筛选选择“肝脾同治”经典方——芍药甘草汤为例展开研究。2.从ETCM数据库搜索芍药甘草汤成分和靶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对化合物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为“肝脾同治”理论组方奠定基础。3.建立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及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MTT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4.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及芍药甘草汤+PTDC组。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对大鼠KOA模型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SOD、MDA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5.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大鼠OA模型血清进行分析,输出结果进行差异物筛选及KEGG分析。6.从ETCM数据库搜索“肝脾同治”组方成分归经和靶标,用Cytoscα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完成“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治疗KOA方剂组成。结果:1.芍药甘草汤潜在靶点中的32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5条信号通路上,其中9条与KOA高度相关。11个化合物与14个靶点完成分子对接,通过ECTM数据库检索到含有这11个化合物的中药28味,初步完成“肝脾同治”组方数据库的构建。2.MTT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1β(10 ng/ml)72小时内对软骨细胞无毒性作用,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与未经治疗时相比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提高软骨细胞活性,在加入10%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后软骨细胞活力没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显着差异。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其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P<0.05)。软骨细胞中总IκBα的表达没有因为IL-1β的加入而增加,但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干组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p-IκBα含量升高(P<0.05)。3.病理学结果及评分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抑制软骨基质及软骨表面退化改善KOA大鼠软骨退变。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下降(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但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5),SOD含量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大鼠OA模型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而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大鼠滑膜中总IκBαα的表达没有变化,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予芍药甘草汤干预后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p-IκBα含量升高(P<0.05)。4.差异物筛选显示: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380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14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484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270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507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个158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351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27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KEGG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7条代谢通路中,;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5.“肝脾同治”组方中的中药大多归肝经、脾经、胃经,其潜在靶点中的48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6条信号通路上,其中13条与KOA高度相关。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芍药甘草汤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等。2.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具有抑制炎症作用,机制与其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3.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模型改善骨关节炎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4.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脂质代谢等途径改善大鼠OA模型。5.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肝脾同治”组方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血管生成及细胞自噬等。
张洁[5](2019)在《郁金免煎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郁金免煎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上的效果,寻求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方案。方法1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的所有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共33例,对照组32例。入选的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对有Hp感染者,实验过程中同时给予根除Hp治疗(采用口服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呋喃唑酮片100mg、枸橼酸铋钾胶囊0.6g(含有枸橼酸铋钾220mg)、阿莫西林胶囊1.0g,每日2次,疗程14天)。没有Hp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则直接进行本研究的药物干预试验。实验组的研究对象,具体服药方法:将0.35g郁金免煎颗粒冲泡于30ml沸水中,每天服用两次,共24周,并依患者的临床症状,间断给予抑酸、促进胃动力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依患者的临床症状,间断给予抑酸、促进胃动力等对症治疗。最终实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被剔除。2按调查表搜集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胃癌家族史,有无Hp感染、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记录治疗前后胃镜积分。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积分。记录治疗前后胃粘膜组织病理变化及积分。记录实验过程中研究对象的不良反应情况。3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胃镜检查前均签署《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检查知情同意书》。4搜集的所有资料均用Excel录入,并建立数据库,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两组间的年龄、积分等的均数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性别等因素的构成比及治疗后两组间各项指标改善率的差异。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的两组在年龄、性别、Hp感染情况、吸烟史、饮酒史、胃癌家族史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症状积分、胃镜积分、病理积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两组间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中,实验组改善率为86.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在胃镜改善率的比较中,实验组改善率为66.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在腺体萎缩、不典型增生的改善率的比较中,实验组改善率分别为67.9%、70.0%,高于对照组的腺体萎缩、不典型增生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上皮化生改善率的比较中,实验组改善率与对照组的改善率经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粘膜炎症(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炎症)改善情况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郁金免煎颗粒可一定程度逆转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及不典型增生,对肠上皮化生的逆转及胃粘膜炎症的改善无明显作用。2郁金免煎颗粒可一定程度上改善CAG患者胃镜下的粘膜粗糙及血管透见。3郁金免煎颗粒可有效改善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图5幅;表14个;参118篇。
樊华[6](2018)在《灯盏花中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观察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伴随的脂代谢紊乱的调节和改善肝脂变的作用,并以氧化应激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8组(n=8),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模型组(H-S)、立普妥组(LIP5)、血府逐瘀汤组(XFZY20)、野黄芩苷高剂量组(SCU300)、野黄芩苷中剂量组(SCU100)、野黄芩苷低剂量组(SCU50)和NaHS组(NaHS)。动物分组后空白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12周,其余各组采用喂饲成年大鼠特殊饲料12周,维生素D3腹腔注射600000 IU/Kg 3天(第一天至第三天),同时给予大鼠施加慢性、不可预见的应激性刺激(声、光、电)的方式,持续时间为12周;实验第9周各药物干预组开始分别灌胃给予立普妥5mg/kg/d、血府逐瘀汤20g(以含生药计)/kg/d、野黄芩苷300 mg/kg/d、100 mg/kg/d、50 mg/kg/d,腹腔注射NaHS 2.8mg/kg/d,每日1次,每周测量大鼠体重并观察大鼠的精神状态、被毛和舌象,并给予评分。药物连续干预4周后,禁食16h麻醉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或血浆,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LT、AST、BUN、CREA、ALB、TP、LDL-C、HDL-C、CHOL、TG等生化指标,应用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FIB、PT、APTT、TT,应用血液粘度仪检测全血粘度(高、中、低切粘度)和血浆粘度,应用亚甲基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中H2S浓度;应用英国moor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尾部正中、心脏、肝脏、右肾脏组织血流量指标;分离肝脏、主动脉、心脏、肾脏等组织,滤纸吸干水分。肝脏、肾脏及心脏称重,计算脏体指数,切取一部分组织于-80℃冰箱保存,用于后面的实验;其余放福尔马林中固定,待组织病理学分析备用。利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和胸主动脉硬化病变情况以及各药物干预情况;应用TBA法检测血清和肝组织MDA浓度,应用羟胺法检测血清和肝组织T-SOD活力,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和肝组织GSH含量;利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及qPCR技术检测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组织和胸主动脉中抗氧化应激重要调控因子Nrf2及其下游NQO1、HO-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野黄芩苷对Nrf2因子上游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PI3K P85和磷酸化Akt(Ser473)活性蛋白在肝组织和主动脉中表达的影响;利用qPCR技术分别检测肝组织和主动脉中Akt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及qPCR技术检测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组织和胸主动脉中内源性气体分子H2S的重要生成及调节基因CSE表达的影响。结果:1.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脂代谢的调节及肝脂肪变性的保护作用。经野黄芩苷干预4周,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体重止降,且逐渐恢复;实验结束时,其可显着降低肝重及肝体指数、肾体指数、心体指数(P<O.O1),并对肝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野黄芩苷可显着降低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LDL-C、HDL-C、CHOL和AI指数(P<O.O1),调节体内脂代谢,改善血脂水平;此外,野黄芩苷可显着降低血清CREA,提示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肾功能。肝脏大体观察表明,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色泽红润,表面光滑,边缘锐利;模型组大鼠肝脏呈黄褐色,边缘钝而厚,表面粗糙,油腻感,部分肝脏表面可见黄色小结节,提示大鼠肝脏脂肪变性严重;给予野黄芩苷后大鼠肝脏较模型组有所改善,颜色偏红褐色,表面光滑。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模型组可见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小叶结构破坏甚至炎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呈气球样变,胞质内可见大量脂肪空泡,核被挤于细胞边缘;经野黄芩苷干预4周后,肝组织结构较正常,偶尔可见肝索排列,肝细胞气球样变程度减轻,胞质内大泡性脂滴明显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改善,可见散在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小空泡脂肪变为主。结果表明,野黄芩苷可以减轻气滞血瘀型AS大鼠的肝脂肪变和脂代谢紊乱。2.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瘀状态的调节及胸主动脉硬化的影响。经野黄芩苷干预4周,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精神状态、被毛、舌象等明显改善(P<O.O5),血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中、高切及血浆粘度呈显着降低(P<O.O5),凝血因子APTT明显延长(P<O.O5),大鼠尾、心、肝、肾组织血流量得到明显改善(P<O.O1),结果表明,野黄芩苷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气滞血瘀状态,其作用效果与活血化瘀典方药物血府逐瘀汤相当。组织病理学检查大鼠胸主动脉病变情况,空白对照组动脉壁各层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病变(0级)。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可见动脉内皮下脂质沉积,斑块内见坏死组织及钙化,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可见明显钙化(Ⅳ级、Ⅴ级、Ⅶ级)。经野黄芩苷干预4周病变程度后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低剂量组大鼠动脉管壁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内皮下局灶性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斑块,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可见钙化(Ⅱ、Ⅴ、Ⅶ级);中剂量组大鼠动脉管壁增厚,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及零星钙化,内皮下局灶性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斑块较低剂量组略小(Ⅱ、Ⅴ、Ⅶ级);高剂量组动脉管壁增厚,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内皮表面不光滑,但未见脂质沉积(Ⅴ级)。由此可见,野黄芩苷可以减轻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胸主动脉的硬化程度,抑制斑块的形成。3.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研究。野黄芩苷干预4周后,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GSH含量显着上升(P<O.O5),血清SOD活力也有升高趋势;进一步检测肝组织中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野黄芩苷各剂量组MDA水平明显降低(P<O.O1),SOD活力及GSH含量显着升高(P<O.O1),结果提示,野黄芩苷可以调节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MDA、SOD、GSH水平,从而发挥其抗氧化应激的作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肝组织中的p-Nrf2蛋白表达水平在野黄芩苷干预4周后呈现明显上升(P<O.O1),并其下游抗氧化酶NQO1和HO-1也伴随着呈显着高表达(P<O.O1),这一结果在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胸主动脉p-Nrf2、NQO1和HO-1的蛋白表达中也得到了确证;在基因水平检测中,肝和胸主动脉Nrf2 mRNA及其下游NQO1mRNA的表达趋势与蛋白表达基本相同;进一步提示,野黄芩苷发挥抗氧化应激的机制可能是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上调其下游NQO1和HO-1,释放SOD、GSH等抗氧化物质。进一步研究Nrf2因子的上游调控信号通路PI3K/Akt,发现野黄芩苷可以显着增加肝组织和胸主动脉中PI3K P85和磷酸化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P<O.O1),免疫荧光检查进一步显示PI3K P85在肝组织中呈高表达(P<O.O1);在基因水平检测中,野黄芩苷可以明显上调在肝组织和胸主动脉中AKT mRNA基因表达,这与蛋白表达结果基本一致;同时,p-AKT活化蛋白与p-Nrf2表达具有相关性,前者可以促进后者核转位,调节其转录活性,促进与ARE的结合。上述结果提示,野黄芩苷也可能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激活的p-Akt来活化Nrf2,实现其抗氧化应激,保护细胞作用。4.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内源性气体分子信号通路H2S/CSE的影响。气滞血瘀型AS大鼠血清中H2S浓度呈明显升高,野黄芩苷干预4周后,其血清中H2S浓度显着下降(P<O.O1);同时,野黄芩苷可以下调体内H2S重要生成及调节因子CSE的蛋白表达水平,但其肝中基因水平呈明显高表达(P<O.O1),主动脉CSE mRNA却未见明显的影响。该结果提示,野黄芩苷可能与内源性气体分子H2S有关,其可以作用于肝组织内源性气体分子H2S/CSE信号通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H2S的释放,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结论:1、野黄芩苷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降血脂及抗氧化应激,三方面综合作用实现抗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同时,本实验中未见野黄芩苷对肝肾损伤的影响,这一点优于临床常用降脂药立普妥。2、本研究重点以氧化应激为着眼点,探讨野黄芩苷抗气滞血瘀型AS可能的作用机制:(1)直接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启动ARE调控基因的转录,激活NQO1、HO-1蛋白表达,增强SOD活力、提高GSH含量,减少MDA水平等,实现抗氧化应激作用。(2)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PI3K,Akt磷酸化并激活,从而活化下游Nrf2因子,激活体内调节氧化应激重要通路Nrf2/ARE信号通路。3、气滞血瘀型AS与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H2S间存在联系,其内在机理还需深入研究;野黄芩苷作用于肝组织内源性气体分子H2S/CSE信号通路,调控其对血管的调节作用。
杨益[7](2017)在《芪芍颗粒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芪芍颗粒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模型大鼠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的影响,探讨芪芍颗粒防治桥本甲状腺炎(HT)的机理。材料与方法:采用SPF级SD雌性大鼠60只,周龄4-6周,体质量110±10g。具体方法如下:(1)第1周适应性喂养;(2)第2周将大鼠随机(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造模组(45只),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造模组给予浓度为0.64g/L的高碘水;(3)第4周开始给予造模组大鼠双足皮下多点注射由完全弗氏佐剂(CFA)充分乳化成油包水状的Tg(Tg:CFA=1:1),一共2次,中间间隔2天,作为初次免疫;(4)第5周开始给予大鼠后背皮下多点注射由弗氏不完全免疫佐剂(IFA)乳化的Tg(Tg:IFA=1:1),一共4次,中间间隔7天,作为加强免疫;第8周结束时成模,将成模后的大鼠随机(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模型组(15只)、雷公藤多苷片组(15只)、芪芍颗粒组(15只);(5)第9周各组开始灌胃给药,雷公藤多苷片组每日给予雷公藤多苷片6.25mg/kg,芪芍颗粒组每日给予中药21.4g/kg,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6)灌胃治疗4周后腹腔麻醉,经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来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IL-6、IL-12、TGAb、TPOAb的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甲状腺抗体TPOAb、TGAb的水平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芪芍颗粒组大鼠血清甲状腺抗体TPOAb、TGAb的水平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雷公藤多苷片组相比,芪芍颗粒组大鼠血清甲状腺抗体TPOAb、TGAb的水平无明显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6、IL-12的水平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芪芍颗粒组大鼠血清IL-6、IL-12的水平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雷公藤多苷片组相比,芪芍颗粒组大鼠血清IL-6、IL-12的水平无明显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芪芍颗粒可显着降低EAT大鼠血清甲状腺抗体TGAb、TPOAb的水平。2.在降低EAT大鼠血清甲状腺抗体TGAb、TPOAb的水平上,芪芍颗粒与雷公藤多苷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3.芪芍颗粒能够显着降低EAT大鼠血清IL-6、IL-12的水平。4.在降低EAT大鼠血清IL-6、IL-12的水平上,芪芍颗粒与雷公多苷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5.芪芍颗粒与雷公藤多苷片治疗作用相当。
石月萍[8](2017)在《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AQPs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文献研究部份:基于古今文献研究,总结古今冠心病(“胸痹心痛”)的病机及证治源流,探讨当今痰瘀互结证冠心病从脾论治的源流及治法。实验研究部分:基于脾虚痰浊证动脉硬化巴马猪肾组织水通道蛋白的变化及其调节激素的改变,从脾主运化水湿角度探讨脾虚痰浊证动脉硬化巴马猪水液代谢失常机制及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文献研究部分:收集了自秦汉至明清时期有关胸痹心痛论述的代表性古代典籍47部及以胸痹心痛为检索词近现代文献500篇,总结了古今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及证候及治法的演变,梳理了痰瘀互结证胸痹的发展源流,分析了痰、饮、湿内涵的不同与联系,痰湿为瘀血的前期病理变化,脾虚是痰湿证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说明了痰瘀互结证是当今冠心病主要证候之一,从脾虚痰瘀论治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主要治法之一。说明了痰、饮、湿的停聚与水通道蛋白关系密切,因此,水通道蛋白是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湿聚成痰的微观指标之一。提出了肾组织水通道蛋白的变化可能是脾虚痰瘀动脉硬化模型的湿郁(痰、饮、湿)指标,并提出了从脾主运化水湿角度论治脾虚痰瘀互结动脉硬化证与肾组织水通道及其调节有关。实验研究部分:将20头巴马小型猪称重后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脾虚痰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各5头。以高脂饮食喂饲加跑步劳倦结合冠脉球囊拉伤建立脾虚痰浊动脉硬化模型。正常组巴马小型猪喂正常饲料,模型组球囊冠脉拉伤后给予高脂饲料饲喂结合跑步过劳法制备脾虚痰浊动脉硬化模型。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在模型组处理基础上,于高脂饲料中添加益气健脾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中药。观察48周后各组巴马小猪的血清钾、钠、氯、尿素氮、肌酐的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水液代谢调节激素醛固酮(ALD)、心房利钠肽(ANP)、精氨酸加压素(AVP)、神经降压素(NT)变化,肾组织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肾组织水通道蛋白(AQPs)1、2、3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方法观察肾组织钠钾ATP酶蛋白(Na+-K+-ATPase)表达、水通道蛋白(AQP)1、2、3及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磷酸化cAMP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变化。结果:1.文献研究表明痰瘀互结证为当今冠心病(“胸痹心痛”)的主要证候,从脾虚痰瘀论治冠心病为主要治法。脾虚痰瘀互结证候存在的痰湿证候与肾组织水通道蛋白联系密切,肾组织水通道蛋白与体内的水盐代谢及其调节激素相关,从脾虚痰瘀论治脾虚痰浊冠心病模型可能与调节水盐代谢及肾组织水通道蛋白机制相关。2.实验研究结果2.1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血清钾、钠、氯、尿素氮、肌酐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离子钾、钠、氯水平无变化(P>0.05),模型组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也没有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血清钾、钠、氯、尿素氮、肌酐水平无变化(P>0.05)。2.2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水盐代谢调节激素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水盐代谢调节激素ANP、AVP、NT上调(P<0.05),ALD有上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ANP下调、NT下调(P<0.05),与益气健脾组比较,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下调ANP、NT优于益气健脾组(P<0.05)。2.3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正常组肾小球结构清晰,肾小囊、肾小管腔隙明显,肾小球无肿胀,肾小管细胞排列整齐,无肿胀。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可见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肿胀,肾小囊、肾小管腔隙变窄,肾小管细胞肿胀,排列紊乱,集合管中可见管型。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肾小囊、肾小管可见腔隙增大,但较正常组变窄,肾小球肿胀较模型组有减轻,但肾小管的排列紊乱没有减轻,肾小管腔隙增宽,但肾小管损伤明显,并有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肾小囊、肾小管可见腔隙增大,但较正常组变窄,肾小球肿胀及肾小管的排列紊乱减轻,无炎症细胞浸润。与益气健脾组比较,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肾小球及肾小管腔隙比较清晰,肾小管细胞肿胀减轻,无炎细胞浸润。2.4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钠钾ATP酶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巴马小型猪钠钾ATP酶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肾组织钠钾ATP酶上调(P<0.05)。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肾组织钠钾ATP酶无上调(P>0.05)。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相比,益气健脾组上调钠钾ATP酶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P<0.05)。2.5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AQP1、2、3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AQP1、2、3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均可上调肾组织AQP1、2、3(P<0.05)。益气健脾组上调肾组织AQP1、2作用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上调肾组织AQP3作用优于益气健脾组。免疫印迹法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巴马猪肾组织AQP1、2、3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可上调肾组织AQP1、2、3(P<0.05)。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可上调巴马猪肾组织AQP3(P<0.05),上调AQP1、AQP2。益气健脾组上调肾组织AQP1、AQP2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上调肾组织AQP3作用优于益气健脾组。2.6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cAMP/PKA通路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AMP、p-PKA、p-CREB均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均能上调cAMP、p-PKA,益气健脾组上调cAMP、p-PKA,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p-CREB无上调。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上调cAMP、p-PKA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比较,益气健脾组上调cAMP、p-PKA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文献研究提出痰瘀互结证是当今冠心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脾虚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的痰湿证候的产生可能与肾组织水通道蛋白与体内的水盐代谢及其调节激素密切联系,从脾虚痰瘀论治脾虚痰浊冠心病模型可能与调节水盐代谢及肾组织水通道蛋白机制相关。2.实验研究表明脾虚痰浊冠心病模型猪存在肾组织水通道蛋白的下调及水液代谢激素的改变,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可以恢复以上指标。2.1脾虚痰浊AS巴马猪模型虽未见明显的离子紊乱,未见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的升高,但模型组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ANP、AVP、ALD、NT出现升高(ANP、AVP、NT有统计学意义)。而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可以恢复水盐代谢激素的异常(益气健脾组未见有明显恢复作用,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恢复作用优于益气健脾法)。2.2.脾虚痰浊AS模型组可见肾组织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肿胀,益气健脾法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均有恢复作用,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恢复肾组织病理损伤优于益气健脾法。2.3.脾虚痰浊AS模型组肾组织AQP1、2、3表达下调,钠钾ATP酶下调,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能够上调肾组织AQP1、2、3蛋白表达,益气健脾法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益气健脾组能够上调肾组织钠钾ATP酶。2.4.脾虚痰浊AS模型组肾组织cAMP/PKA通路下调,而AQP受cAMP/PKA调节,说明脾虚痰浊AS巴马猪模型肾组织AQP1、2、3下调可能与cAMP/PKA通路有关。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上调脾虚痰浊AS模型肾脏cAMP/PKA通路及肾组织AQP1、2、3,说明益气健脾法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肾组织AQP1、2、3的调节与cAMP/PKA通路有关。2.5.脾虚痰浊AS巴马猪模型出现血液中ANP、AVP、NT升高,肾组织cAMP/PKA下调,肾组织AQP1、2、3下调,钠钾ATP酶下调,说明脾虚痰浊动脉硬化模型已经出现了水液代谢调节激素ANP、AVP、NT及调节水盐代谢的相关蛋白AQPs和信号调节通路cAMP/PKA的改变。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调节水盐代谢激素及改善模型猪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肿胀方面优于益气健脾法,在调节cAMP/PKA/AQP通路方面益气健脾法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
翁金月[9](2015)在《浙产温郁金品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不同产地郁金炮制品及其生品、茎叶中挥发油以及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浙产温郁金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郁金炮制品、生品及其茎叶中挥发油成分,使用GC-MS法分析挥发油成分及含量,比较不同产地郁金炮制品、生品及其茎叶中挥发油化学组成的差异;并以吉马酮为主要特征成分对郁金炮制品进行聚类分析;建立了温郁金炮制品及其茎叶的挥发油指纹图谱,所得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软件进行分析并计算相似度。(2)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郁金炮制品及其茎叶、生品中的姜黄素含量。结果(1)乐清虹桥2号、四川、乐清白石郁金炮制品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31.50μL·g-1、25.10μL·g-1、20.0μL·g-1,远高于瑞安陶山、瑞安马屿、永嘉乌牛、乐清虹桥1、磐安、福建仙游、广西等其他产地的郁金炮制品的挥发油得率。瑞安陶山、瑞安马屿、永嘉乌牛、乐清虹桥1号、乐清虹桥2号、乐清白石、磐安、福建仙游、四川、广西等10个不同产地郁金炮制品挥发油共检测出58种成分,瑞安陶山、瑞安马屿、永嘉乌牛、乐清虹桥1号、乐清白石、福建仙游、广西等7个不同产地的郁金生品样品检出43种成分,瑞安陶山、瑞安马屿、永嘉乌牛、乐清虹桥2号、乐清白石、四川、广西等7个不同产地的郁金茎叶检出57种成分。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可将郁金分为两类,不同产地的温郁金及广西产桂郁金为一类,四川产黄丝郁金为一-类;温郁金与桂郁金的炮制品和茎叶的相似度基本接近或在0.9以上,四川黄丝郁金的相似度则远低于0.9。(2)从本试验结果来看:茎叶样品中四川产黄丝郁金的姜黄素含量最高,温郁金中含有的姜黄素量比黄丝郁金少得多;从部位来看,茎叶的姜黄素含量比块根要略高,而生品要比炮制品略高。结论(1)来自不同产地的不同品种的郁金之间挥发油的成分在含量和化学组成上具有较大差异,而不同产地的温郁金挥发油所含成分差异不大。(2)不同品种、产地及加工方法的郁金炮制品、生品及其茎叶中姜黄素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3)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软件建立的温郁金指纹图谱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温郁金所含的挥发油的成分与含量,经优选色谱条件建立的HPLC法可以简便、准确地测定姜黄素类成分含量,为控制和评价浙江道地药材温郁金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露敏,黄真[10](2008)在《温郁金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温郁金研究的文献检索,总结了温郁金的采收加工、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表明温郁金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二、温郁金1号注射液对大剂量维生素D_3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郁金1号注射液对大剂量维生素D_3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初步结论 |
三、存在不足 |
四、创新点 |
五、展望 |
第四部分 附录 |
附录1: 致谢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附录3 个人简历 |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1. 临床研究 |
1.1 减轻炎性反应 |
1.2 影响凝血系统 |
1.3 改善血管通透性 |
1.4 抗氧化作用 |
1.5 促进铁离子代谢 |
1.6 其他 |
2. 实验研究 |
2.1 保护血脑屏障 |
2.2 减轻炎症反应 |
2.3 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1.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
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2.1 模块药理学 |
2.2 分子对接 |
3.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研究进展 |
3.1 中医药与复杂网络 |
3.2 网络证候学 |
3.3 单方/单体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3.4 复方中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3.5 中药配伍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拓扑分析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和关键靶点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与软件 |
1.2 方法 |
1.2.1 醒脑静注射液化学成分检索 |
1.2.2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的筛选 |
1.2.3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 |
1.2.4 醒脑静注射液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
2. 结果 |
2.1 麝香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2 冰片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3 郁金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4 栀子活性成分筛选和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5 醒脑静注射液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及拓扑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醒脑静注射液药物与脑出血疾病共同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 |
1.2 方法 |
1.2.1 脑出血疾病靶点预测 |
1.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数据集 |
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2.1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BP分析 |
2.2.2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CC分析 |
2.2.3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MF分析 |
2.2.4 醒脑静注射液与脑出血共同靶点的KEGG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模块药理学方法分析醒脑静注射液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与软件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醒脑静注射液对ICH大鼠脑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
2.2 前肢放置实验实验结果 |
2.3 T2加权MRI检测结果 |
2.4 尼氏染色结果 |
2.5 TUNEL染色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炎性反应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醒脑静注射液对ANXA1表达的影响 |
2.2 醒脑静注射液对TGF-β1表达的影响 |
2.3 醒脑静注射液对iNOS表达的影响 |
2.4 醒脑静注射液对mTOR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颐脑解郁复方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区JAK2和STAT3蛋白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PSD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PSD的临床研究 |
2. PSD的发病机制 |
3. PSD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综述二 PSD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PSD的中医源流 |
2. PSD的病因 |
3. PSD的病位 |
4. PSD的病机特点及常见证型 |
5. 单一中药或其有效提取物治疗PSD |
6. PSD的中药复方治疗 |
7. PSD的联合治疗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实验环境 |
1.2 药物 |
1.3 材料 |
1.4 动物模型制备及处理 |
1.5 行为学观察 |
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JAK2、p-STAT3 |
1.7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JAK2、p-STAT3 |
1.8 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法 |
1.9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宏观表征观察 |
2.2 行为学测试结果 |
2.3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
2.4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2.5 RT-PCR实验结果 |
3. 讨论 |
3.1 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证PSD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3.2 颐脑解郁复方对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型PSD的治疗作用 |
3.3 颐脑解郁复方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名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机的认识 |
3.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治则的认识 |
3.1 从筋论治 |
3.2 从骨论治 |
3.3 筋骨同治 |
4.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
4.1 中医内治法 |
4.2 中医外治法 |
5. 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膝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 |
5.1 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 |
5.2 生物信息学与膝骨性关节炎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从“肝脾同治”论治膝骨性关节炎 |
1. 中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
2. 肝虚筋损是致病之本 |
3. 少阳经失养是致病表现 |
4. 脾土失养是致病关键 |
5. “肝脾同治”治疗KOA |
6. “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KOA辨证论治 |
7. 以“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方剂筛选 |
8. 芍药甘草汤与KOA |
9.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
1. 研究方法 |
1.1 数据检索 |
1.2 KOA相关疾病靶点检索 |
1.3 基于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大鼠KOA模型“潜在靶蛋白” |
1.4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
1.5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
1.6 靶点-化合物分子对接验证研究 |
2. 结果 |
2.1 芍药甘草汤活性成分筛选与ADME分析 |
2.2 膝骨性关节炎疾病基因获取 |
2.3 基于蛋白质组学获取的大鼠KOA模型“潜在靶基因” |
2.4 网络获取KOA疾病基因与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取潜在“靶基因”汇总分析 |
2.5 芍药甘草汤有效化合物靶基与疾病基因汇总分析 |
2.6 芍药甘草汤草药-靶点网络 |
2.7 芍药甘草汤的靶点网络 |
2.8 芍药甘草汤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
2.9 分子对接实验验证芍药甘草汤有效成分与KOA靶基因的的空间匹配 |
3. 讨论 |
3.1 运用ETCM数据库进行数据检索的可行性 |
3.2 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单味药有效成分与复方有效成分是否存在差异 |
3.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KOA机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药复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式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信息提取 |
1.4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学评估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成分分析 |
2.4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归经网络 |
2.5 文献纳入偏移情况分析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治疗总有效率 |
3.2 治疗总有效率(调肝健脾药/总药含量) |
3.3 治疗总有效率(益肝健脾药/总药味数) |
3.4 VAS评分 |
3.5 WOMAC评分 |
3.6 安全性比较 |
3.7 间接比较 |
3.8 发表性偏倚 |
4. 讨论 |
4.1 本次系统评价的创新性和结果分析 |
4.2 从“肝脾”论治KOA常用中药分析 |
4.3 本次系统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
4.4 本次系统评价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的基础研究 |
第一节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细胞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
2.2 含药血清制备 |
2.3 大鼠软骨细胞培养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 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 |
3.3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
3.4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芍药甘草汤的制备方法 |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4 指标检测 |
3. 结果 |
3.1 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大鼠KOA模型影响 |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含量影响 |
3.3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SOD、MDA含量影响 |
3.4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
3.5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芍药甘草汤作用于大鼠KOA模型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4 代谢产物检测及产物分析鉴定 |
3. 结果 |
3.1 差异代谢物筛选 |
3.2 热力图展示 |
3.3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部分 “肝脾同治”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析 |
1. 方法 |
1.1“肝脾同治”建库相关数据收集 |
1.2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
1.3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肝脾同治”组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点 |
2.2 “肝脾同治”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
2.3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靶点网络 |
2.4 “肝脾同治”方的靶点网络 |
2.5 “肝脾同治”组方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
3. 讨论 |
3.1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成分分析 |
3.2 基因网络药理学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机制 |
3.3 “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的方剂组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之处 |
3. 问题与展望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郁金免煎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基线调查 |
1.1.3 随机分组 |
1.1.4 干预方案 |
1.1.5 临床检查 |
1.1.6 随访观察 |
1.1.7 结局评价 |
1.1.8 质量控制 |
1.1.9 统计学分析 |
1.2 研究结果 |
1.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Hp、胃癌家族史等因素的关系 |
1.3.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的治疗结果分析 |
1.3.3 黏膜炎症的治疗结果分析 |
1.3.4 胃镜表现治疗效果的分析 |
1.3.5 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改善效果的分析 |
1.3.6 郁金免煎颗粒的安全性分析 |
1.3.7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 |
2.1.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2.1.2 胆汁反流 |
2.1.3 胃内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减少 |
2.1.4 免疫因素 |
2.1.5 其他因素 |
2.2 诊断 |
2.3 治疗 |
2.3.1 一般治疗 |
2.3.2 西医治疗 |
2.3.3 中医治疗 |
2.4 CAG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
2.4.1 CAG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2.4.2 CAG与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关系 |
2.4.3 CAG与骨代谢疾病及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
2.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A 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及分级标准表 |
附录 B 郁金免煎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实验调查表 |
附录 C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灯盏花中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脂代谢及血管调节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脂代谢及血管调节作用的机制研究 |
第一节 Nrf2/ARE通路在野黄芩苷调节气滞血瘀型AS大鼠脂代谢及改善肝脂变中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节 PI3K/Akt信号通路在野黄芩苷调节气滞血瘀型AS大鼠脂代谢及改善肝脂变中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内源性气体分子信号H2S在野黄芩苷调节气滞血瘀型AS大鼠脂代谢及改善肝脂变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芪芍颗粒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来源 |
1.2 实验药品及来源 |
1.3 受试药品及来源 |
1.4 实验试剂、实验试剂盒及来源 |
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6 实验方法 |
1.7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8 动物给药剂量 |
1.9 大鼠血清TGAb、TPOAb、IL-6、IL-12 的采集与检测 |
1.10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一般状态观察 |
2.2 各组大鼠血清TPOAb的水平比较 |
2.3 各组大鼠血清TGAb的水平比较 |
2.4 各组大鼠血清IL-6 的水平比较 |
2.5 各组大鼠血清IL-12 的水平比较 |
讨论 |
1 建立EAT动物模型的思路与方法 |
2 祖国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4 芪芍颗粒组方选择依据 |
5 芪芍颗粒与雷公藤多苷片相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文献综述 西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AQPs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从脾虚痰瘀论治冠心病的文献研究 |
从脾虚痰瘀论治冠心病文献研究方法 |
从脾虚痰瘀论治冠心病文献研究 |
1.“胸痹”、“心痛”病名沿革 |
1.1 秦汉时期“胸痹”、“心痛”的证因脉治的提出 |
1.2 晋隋唐宋时期“心痛”病名的丰富与分类 |
1.3 现代“胸痹心痛”病名的确立及诊断标准的制定 |
2.“胸痹”、“心痛”病因病机认识 |
2.1 外邪客于心脉致胸痹心痛 |
2.2 内伤七情致胸痹心痛 |
2.3 积损正衰,脏腑亏虚致胸痹心痛 |
2.4 胸痹痰、瘀病机认识与源流 |
2.4.1 痰饮水湿与胸痹心痛 |
2.4.2 痰浊、瘀血与胸痹 |
3.胸痹心痛古今证候演变 |
3.1 胸痹心痛本虚标实证共识 |
3.2 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胸痹心痛)诊断标准的确立 |
4.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胸痹心痛)的主要治法研究 |
4.1 从痰瘀病理因素论治 |
4.2 从五脏论治 |
5.从脾虚痰瘀论治冠心病的临床实践及生物学基础 |
6.水通道蛋白与脾虚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的关系 |
6.1 痰饮水湿与水通道蛋白的关 |
6.2 水通道蛋白与脾虚证的关系 |
6.3 水通道蛋白与脾虚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的关系 |
小结 |
论文二 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马猪肾组织AQP的影响及机制 |
实验一 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马猪水盐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AQP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动脉硬化巴马猪肾组织AQP的调节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浙产温郁金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产地郁金挥发油的研究 |
第一节 不同产地郁金炮制品挥发油的各成分比较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样品 |
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二) 实验方法 |
1. 样品供试溶液制备 |
2. GC-MS检测 |
3. 图像、数据处理 |
二、结果 |
(一) 样品供试溶液挥发油得率 |
(二) GC-MS分析 |
(三) 聚类分析 |
(四) 温郁金炮制品的指纹图谱 |
(五)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三、讨论 |
第二节 不同产地郁金生品挥发油各成分比较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样品 |
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二) 实验方法 |
1. 样品供试溶液制备 |
2. GC-MS检测 |
二、结果 |
(一) 样品供试溶液挥发油得率 |
(二) GC-MS分析 |
三、讨论 |
第三节 不同产地郁金茎叶挥发油的各成分比较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样品 |
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二) 实验方法 |
1. 样品供试溶液制备 |
2. GC-MS检测 |
3. 图像、数据处理 |
二、实验结果 |
(一) 样品供试溶液挥发油得率 |
(二) GC-MS对不同产地郁金茎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含量分析 |
(三) 郁金茎叶挥发油指纹图谱的技术参数及共有峰确定 |
(四)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不同产地郁金姜黄素的研究 |
一、材料与仪器 |
(一) 实验材料 |
1. 样品 |
(二)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 仪器设备 |
2. 试剂 |
二、方法与结果 |
(一) 色谱条件 |
(二) 实验条件的选择 |
(三) 线性关系考察 |
(四) 方法学考察 |
1. 精密度试验 |
2. 重现性试验 |
3. 加样回收率试验 |
4. 稳定性试验 |
(五) 样品测定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温郁金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温郁金的性状鉴别 |
2 温郁金的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 |
3 温郁金的化学成分 |
3.1 挥发油 |
3.2 生物碱 |
3.3 姜黄素类 |
3.4 微量元素 |
3.5 其他成分 |
4 温郁金的药理作用 |
4.1 降血脂 |
4.2 抗肿瘤 |
4.3 抗辐射 |
4.4 保肝作用 |
4.5 对血液系统影响 |
4.6 对消化系统影响 |
4.7 中枢神经抑制作用 |
4.8 保护心肌的作用 |
4.9 抗过敏作用 |
4.10 由温郁金制成复方制剂的抗抑郁作用 |
5 温郁金的临床应用 |
6 温郁金的开发前景 |
四、温郁金1号注射液对大剂量维生素D_3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干预脑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D]. 袁梦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颐脑解郁复方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区JAK2和STAT3蛋白干预作用的研究[D]. 刘海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D]. 钱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郁金免煎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洁.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灯盏花中野黄芩苷对气滞血瘀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樊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7]芪芍颗粒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实验研究[D]. 杨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AQPs的影响及机制[D]. 石月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4)
- [9]浙产温郁金品质评价研究[D]. 翁金月.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10]温郁金的研究进展[J]. 方露敏,黄真.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