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知道吗?”知识竞赛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1](202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研究 ——以阜阳为例》文中指出
官睿[2](2021)在《初中生名着阅读能力提升的管理策略研究 ——以潍坊市D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阅读名着不仅可以帮助初中生具有人文素养的熏陶,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全人格,这对初中生的成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中就已经对初中生阅读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学习,学生需要阅读20本以上的文学作品和各类文学名着,总阅读量应超过260万字。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其中,语文“部编本”教材中设置了“名着阅读”板块,该板块列出了教育部推荐阅读书目,并且增加了学生自主阅读书目。潍坊市D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初学阶段的文学名着阅读教学和学习模式,意在建立具有可行性的阅读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和教师养成阅读文学名着的好习惯,切实运用教学相长的方式改变初中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文学名着阅读习惯。为了发现学校名着阅读课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总结学校提升初中生名着阅读能力的经验,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D学校的300余名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求完善初中生名着阅读管理策略,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名着阅读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名着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师生态度不积极,阅读范围不宽泛,阅读形式不丰富,阅读成效不理想等。对上述问题地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学生对阅读价值认识不足,学校阅读制度不够健全,学校对名着阅读的支持力度不够,阅读能力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这四个方面是制约初中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进一步优化初中生名着阅读管理策略,有效提升初中生名着阅读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名着阅读价值认识,建立健全名着阅读制度,增强名着阅读支持力度,完善名着阅读评价体系。
尚娟娟[3](2021)在《运用地方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形势剧烈演变,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鉴于此,我们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013年起,我国开始了普通高中课程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以及充分借鉴了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修订出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中极具人文性的追求,是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新课标也倡导教师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挖掘各种校外课程资源,地方史资源作为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应该充分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家国情怀,是对“国”与“家”的深切情感。首先,是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观念上的认同;其次,是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关注国家和国际大事,以国家富强、民族自强和人类进步为己任,体现的是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行为上的实践。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教学中,因课时、升学等众多现实原因,对历史的学习多为知识和技能上的,往往忽略了更深层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重点去学习和把握“国”史,忽略了“家”史、地方史。实际上,地方史的学习是对“国”史的重要补充和丰富,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系统地把握和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地方史资源容易被忽略,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方面的作用。甘肃,一个文化交织,文明辉煌的省份,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在中国西部形成了一道神秘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景线。本课题旨在对甘肃省的地方史资源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甘肃省运用地方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地方史资源融入到教学中。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地方史资源的充分挖掘、筛选,合理运用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能够推动学科素养的落实,更能让学生深入把握和学习地方史,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进而达到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熊敏[4](2021)在《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泸沽湖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文化承载之地,以“和谐、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色吸引着世人的关注。随着外来主流文化的传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摩梭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如今,新一代的摩梭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逐渐陌生,传统文化技艺的维护与延续已经岌岌可危。本研究基于对摩梭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注,挖掘摩梭民俗文化中与生物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作为课程资源。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教学实践法,挖掘整理出摩梭民俗文化中与初中生物学科相关的内容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调查结果显示,摩梭和非摩梭学生对于摩梭民俗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素养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对于将摩梭民俗文化与生物课程相结合方面,摩梭学生和非摩梭学生都表示希望能将民俗文化带进生物课堂。通过挖掘摩梭民俗文化,一共整理出可运用于生物课程资源的民俗文化共7类16项,包括摩梭宗教礼俗、传统技艺、民间医药以及与其生活环境相关的泸沽湖本地的特色动植物等,将这些民俗文化与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物课程资源。将形成的课程资源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种子的萌发”三节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将民俗课程资源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进对于摩梭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李萍[5](2020)在《“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临潭县XX中学为例》文中提出STS教育是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教学策略,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在现行教育制度改革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策略。要处理好科学(S)、技术(T)、社会(S)之间的复杂关系,就有必要从初中生物学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本文在相关教育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生物圈中的人》进行分析,明确了教材中有关STS内容,进而对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物学教学中STS教育的渗透情况乃至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情况,探讨了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途径,包括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渗透STS教育、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渗透STS教育、通过实施校内活动渗透以及通过课堂教学渗透STS教育。最后在笔者所教的七年级1班和7班实行了一学期的实践教学研究,并形成了几个典型的教学案例。STS教育教学实施后,从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分析,可以看出在“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对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提高和改善。具体表现在:(1)能够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2)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能够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
陈冉[6](2020)在《基于乡土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以泽州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制定的新课标确立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素养是最具人文特色的素养,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有关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融入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目前已成为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乡土资源作为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而现行的历史教学中,对乡土资源关注不够,学校和教师应高度重视乡土资源对于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独特作用和地位。泽州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乡土资源,提供了利用乡土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可能性。本课题以泽州县三所高中历史学科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家国情怀素养与乡土资源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背景与意义。其次搜集泽州县可利用的乡土资源,对此进行了分类介绍,与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相对照,做了大概的整理;接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泽州县的三所高中的高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得出的数据发现其中存在的乡土资源利用率低、学校和教师对乡土资源不够重视、当地相关教育部门支持力度小等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自身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运用泽州县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诸如科学性、适度性、选择性、辅助性、特色性等原则。以及在教学中可使用的策略,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片段式融入和专题式融入,在课堂外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访问,搜集口述史料等。最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手抄报、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落实。在高中历史教学穿插乡土资源的内容,能够唤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对国家的认识,在熟悉的历史情境中感知历史,升华情感。从了解乡土文化上升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对家乡的热爱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陈雪娇[7](2019)在《乡土史资源与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以温州地区为例》文中指出新课标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素养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的方式多样,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一致认为,运用乡土史资源是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温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东南沿海城市,悠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丰富的乡土史资源。本课题首先从家国情怀素养、乡土史资源的概念界定入手,希望能通过概念的阐释找出二者的共通性。其次,搜集整理了温州地区独特的乡土史资源,在对温州地区乡土史资源的概况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与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试图为深入推进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提供可能。再次,本课题以温州市永嘉县罗浮中学运用乡土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现状调查为研究内容,透过数据的表象分析出内在的问题。最后,笔者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案例探讨运用乡土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本课题通过充分发掘乡土史资源,将其运用到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不仅有利于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地,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更能引领学生心怀家国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黄治才[8](2018)在《在勐省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沧源县勐省镇地处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佤族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5%以上,人们生活方式大多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时期,大部分学生受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交流大多用佤语、对汉语掌握不熟、学习欲望不高、基础知识非常薄弱、环境知识就更少,环保意识几乎为零。近年来勐省镇工厂不断增多,但工业三废处理等相关措施滞后,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峻。本研究希望通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最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第一章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缘由和分析了国内外环境教育的现状,目前初中化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甚少,并找出初中环境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第二、三章阐述了环境教育、建构主义教学和认知主义学习等理论。分析了在勐省镇初中化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和方法;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阐述了在勐省镇初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先让学生展开实际调查,后借助课本知识和实验等活动进行了环保知识的渗透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环保意识;第五章对实践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杨一梅[9](2017)在《以活动为载体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 ——以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在社会高度发展的21世纪,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阅读成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的大中城市,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越来越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它的价值所在。同时,新课程改革也把课外阅读提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小学生对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的兴趣远远高于阅读课外书。另外,图书市场书籍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品质。作为一线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阅读世界,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领其乐读、好读,并从中获取知识技能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的时候,为他们埋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引导其在多彩的阅读世界中提升文化素养,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和挑战的人才。在最新出版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每一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都把阅读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对课外阅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深入体会课改精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关于儿童阅读的新理念、策略,并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当前,教育部门对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并形成了较多独具特色的课内阅读模式,如窦桂梅的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就十分成熟。对于课外阅读模式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成熟的尚少,目前较有代表的是这两年兴起的群文阅读,关于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课外阅读的系统研究还有待成熟。笔者研究的小学中年段学生的年龄都在8——9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的识字量、认知理解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经过一二年级的培养和积累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自我个性意识开始树立,情绪多变,专注力、意志力较差,很难像成年人一样独立地、专心地完成阅读,极其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则能最大地调动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关注度,消除学生的阅读心理障碍,实现更高品质的阅读。课外阅读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又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因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尤其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本课题研究立足于笔者从教的学校——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课外阅读研究,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全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从时代发展、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四个方面来讲述了研究的缘起;其次,是对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小学中年段学生课外阅读研究的理论阐释,主要是以活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研究依据。第二部分是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价值与现状的阐释与分析,特别是对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中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学生阅读时间有限、阅读方法欠缺、阅读资源有限和阅读品质不高等作了认真分析。第三部分是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外阅读概说,阐述了其内涵和提出了开展本课题研究坚守的主要原则,分别是目标明确、赏识激励、循序渐进、愉悦有趣和丰富多样原则。第四部分重点从丰富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的活动载体来实施本课题研究,提出可具有参考性的课外阅读活动模式。校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教师而言,是最容易操作的,学生在集体中也会更快投入其中。校内载体主要是围绕着课堂内外开展的,同时还有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促进等;课堂外,则是以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校外载体则更加重视社会生活体验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以及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第五部分则是对本课题研究所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
索金涛[10](2017)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高校火灾事故频繁发生,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重视并加强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对于维护校园正常秩序,保障大学生安全、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了解、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与技能,一方面防范火灾发生,另一方面在遇到火灾时能正确处理。然而,传统的消防安全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本讲授、多媒体案例教学方式操作实践性不强,而消防安全演练又受到经费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效果并不理想。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的出现,为消防安全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让学生在虚拟的消防安全教育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仍侧重于火灾发生时的灭火处理方案和疏散预案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相关VR系统操作方式较为单一,实用性不强,尚不足以在现实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针对当前VR技术应用于高校消防安全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以消防安全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将VR技术与高校消防安全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研究基于VR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建立基于VR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系统。首先,结合VR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特点,分析了基于VR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相关理论模型。接着,归纳提出了系统设计原则、设计思路,针对教学性、交互性、真实性、趣味性、科学性等系统要素进行设计,形成系统框架结构设计模型,梳理了开发流程。然后,开展基于3Dmax的系统场景建模,构造基于Unity引擎的虚拟现实功能模块,实现教学场景模拟、用户互动训练,以及数据管理、控制功能,完成了基于VR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系统。最后,在基于HTC VIVE硬件平台的VR头盔设备上进行实验,通过功能评价与应用效果分析,验证了该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消防安全教育教学效果。本文研究工作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融入基于VR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之中;(2)以无意识设计和自然人机交互为原则,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人与虚拟场景的交互、行走定位,以及对灭火器的操作交互,该方式新颖且交互性强,丰富了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的教学形式。本文研究建立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系统能够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掌握消防安全技能,对于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R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设计与实现方法对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融合VR技术开发相关教学产品并最终引入学校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你知道吗?”知识竞赛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知道吗?”知识竞赛题(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生名着阅读能力提升的管理策略研究 ——以潍坊市D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初中生 |
2.名着阅读 |
3.阅读能力 |
(四)理论基础 |
1.永恒主义 |
2.建构主义 |
3.布鲁姆目标认知分类理论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1.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
2.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目的 |
(三)样本的选择 |
1.调查方法及工具 |
2.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
(四)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章 潍坊市D学校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现状 |
(一)名着阅读态度 |
1.学生对“名着导读”板块推荐阅读书目的喜欢程度 |
2.从学生阅读名着的原因分析 |
3.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分析 |
4.学生的名着阅读动机 |
(二)名着阅读规模 |
(三)名着阅读内容 |
(四)名着阅读形式 |
1.个别指导法 |
2.以优扶差法 |
3.简易读本法 |
4.图文并茂引诱法 |
5.寻找媒介法 |
第三章 初中生名着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初中生名着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师生态度不积极 |
2.阅读规模不合理 |
3.阅读范围不宽泛 |
4.阅读形式不丰富 |
5.阅读成效不理想 |
(二)初中生名着阅读问题的成因分析 |
1.对名着阅读的价值认识不够 |
2.名着阅读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
3.名着阅读的支持力度不强大 |
4.名着阅读的评价体制不合理 |
第四章 提升初中生名着阅读能力的学校管理策略 |
(一)提升名着阅读价值认识 |
(二)建立健全名着阅读制度 |
(三)增强名着阅读支持力度 |
1.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
2.完善管理机制 |
3.提供多元的展示平台 |
4.多元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四)完善名着阅读评价体系 |
1.评价内容全面化 |
2.评价方式多样化 |
3.评价主体多元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学生调查问卷 |
附表二: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3)运用地方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家国情怀的概念界定及地方史资源的教学价值 |
一、家国情怀的概念界定 |
(一)家国情怀的渊源追溯 |
(二)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 |
(三)家国情怀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
二、地方史资源在家国情怀素养培养中的教学价值 |
(一)地方史资源的基本内涵 |
(二)地方史资源在家国情怀素养培养中的教学价值 |
第三章 甘肃省地方史资源概述及其与教材的整合 |
一、甘肃省的地方史资源 |
(一)甘肃省概况 |
(二)丰富多样的地方史资源 |
二、与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内容整合 |
第四章 运用地方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分析—以陇南市徽县第一中学为例 |
一、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和内容 |
(四)学生问卷分析 |
二、教师访谈调查及分析 |
(一)历史教师对地方史资源的掌握情况 |
(二)运用地方史资源的意向分析 |
(三)对地方史资源在历史教学运用中现状的分析 |
第五章 运用地方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
一、融入课堂教学设计 |
(一)课堂导入 |
(二)课中引用 |
二、开展校内学习实践 |
(一)手抄报、黑板报、图片展 |
(二)地方史演讲比赛 |
(三)地方史知识竞赛 |
三、组织校外实地考察 |
(一)实地考察的意义 |
(二)实地考察案例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民族教育的国家政策导向 |
二、民族教育的发展 |
三、民族教育与生物学课程的改革 |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
二、传承摩梭优秀民俗文化 |
三、保护特色生物资源 |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
五、增进教育公平的实施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田野工作法和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
三、课堂实践法和对照实验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资源 |
二、民俗与民俗文化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学习理论 |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泸沽湖地区摩梭民俗中生物学知识的挖掘整理 |
第一节 地域环境类 |
第二节 植物类 |
一、珍稀植物与生物学知识 |
二、药用植物与生物学知识 |
第三节 动物类 |
一、鱼类与生物学知识 |
二、鸟类与生物学知识 |
三、哺乳动物类与生物学知识 |
第四节 宗教礼俗类 |
一、宗教信仰与生物学知识 |
二、转湖节与生物学知识 |
三、人生礼仪与生物学知识 |
第五节 传统技艺类 |
一、摩梭服饰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
二、花花糖制作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
三、苏里玛酒酿造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
四、青娜油加工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
五、猪膘肉制作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
第六节 民间医药类 |
第七节 传统农作物类 |
第四章 泸沽湖地区摩梭民俗资源及当地特色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初中学生摩梭民俗文化及当地特色生物资源了解程度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摩梭民俗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情况访谈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内容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摩梭民俗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教学内容 |
四、教学效果评价 |
五、实验结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
二、增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
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广泛、深入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学校教育与摩梭民俗文化的传承 |
二、开发摩梭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方面 |
第三节 对策建议 |
一、政府和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保护和延续摩梭民俗文化 |
二、多方联合开发摩梭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
第四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临潭县X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STS教育为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供了途径 |
2.STS是初中生物学重要的学习内容 |
3.开展STS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4.个人教学实践的思考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相关概念界定 |
2.国内外STS教育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学习迁移理论 |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3.人本主义理论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实施 |
1.现状调查的实施 |
2.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研究实施 |
3.课堂实践效果评估 |
三、“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1.教师教学意识中的STS教育 |
2.《课程标准》中对STS教育的要求 |
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的STS教育 |
4.学习评价中渗透的STS教育 |
5.习题中渗透的STS教育 |
6.教师成长中的STS教育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1.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看法和态度 |
2.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 |
3.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度及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 |
4.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
5.学校、教师、教材中STS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
四、“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及案例分析 |
(一)“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内容设计 |
(二)渗透途径及案例分析 |
1.通过课堂教学的途径渗透STS教育 |
2.通过实施校内活动的途径渗透STS教育 |
3.通过社会调查的途径渗透STS教育 |
五、研究效果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 |
1.学生的学习态度 |
2.课堂文化 |
(1)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 |
(2)课堂有了奇思妙想 |
(二)学生访谈 |
1.访谈题目 |
2.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1.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
2.渗透STS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
4.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七年级生物学趣味知识竞赛题 |
(6)基于乡土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以泽州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1.1.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3 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缺失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
1.3.2 基于乡土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
1.3.3 关于泽州县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6 概念界定 |
1.6.1 乡土与乡土资源 |
1.6.2 家国情怀与家国情怀素养 |
2 泽州县可利用的乡土资源概况及相关理论 |
2.1 泽州县及其乡土资源的概况 |
2.1.1 文物古迹 |
2.1.2 历史名村 |
2.1.3 民俗风情 |
2.1.4 历史事件 |
2.1.5 历史名人 |
2.1.6 民间传说 |
2.1.7 其他资源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学习迁移理论 |
2.2.3 人本主义理论 |
3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内容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 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乡土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率低 |
3.3.2 学校和教师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认识不足 |
3.3.3 泽州县的乡土资源难以融入高中历史教材的体系中 |
3.3.4 缺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 |
3.3.5 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素养任重道远 |
4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泽州县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 |
4.1 利用泽州县乡土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原则 |
4.1.1 精准性原则 |
4.1.2 科学性原则 |
4.1.3 选择性原则 |
4.1.4 特色性原则 |
4.1.5 辅助性原则 |
4.1.6 整合性原则 |
4.2 利用泽州县乡土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 |
4.2.1 立足课堂,渗透家国情怀 |
4.2.2 走出课堂,感知家国情怀 |
4.2.3 关注学生,活化家国情怀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利用泽州县乡土资源进行家国情怀素养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岳麓版历史教材与泽州县乡土资源的对照表 |
致谢 |
(7)乡土史资源与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以温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家国情怀素养与乡土史资源的概念界定 |
(一)家国情怀素养的概念界定 |
(二)乡土史资源的概念界定 |
二、温州乡土史资源与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
(一)温州乡土史资源与必修一的教材整合 |
(二)温州乡土史资源与必修二的教材整合 |
(三)温州乡土史资源与必修三的教材整合 |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温州乡土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现状——以温州市永嘉县罗浮中学为例 |
(一)运用温州乡土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现状 |
(二)运用温州乡土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现状分析 |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温州乡土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 |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 |
(二)在实地考察走访中运用乡土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 |
(三)在校内实践活动中运用乡土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在勐省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
一、地区发展需要 |
二、学生发展需要 |
三、国家发展需要 |
第二节 环境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环境教育的含义 |
第二节 环境教育的特点 |
第三节 环境教育的目的 |
一、树立环保意识 |
二、提升学生的环境综合素质 |
三、建立良好的环保行为 |
四、提升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
第四节 渗透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四、杜威的教育思想 |
第三章 在勐省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实施对象分析 |
第二节 当地佤族生活及教育分析 |
第三节 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四节 人教版初中化学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的分析 |
第五节 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方法分析 |
一、从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 |
二、从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 |
三、从身边的具体事例渗透 |
四、环境知识宣传及知识竞赛的方式渗透 |
第四章 在勐省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在空气教学内容中渗透环境教育 |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
二、空气污染及危害 |
三、保护空气的措施 |
第二节 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
一、氧气的制取 |
二、氧气的性质实验 |
三、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
第三节 在爱护水资源教学内容中渗透 |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
二、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
三、爱护水资源 |
第四节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
一、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
二、燃料的合理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 |
第五节 通过环保知识竞赛检测学生的环境综合素质 |
第五章 实践结果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信效度分析 |
一、第一次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第二次问卷效信度分析 |
三、第三次问卷信效度分析 |
第二节 学生环保意识和化学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环保意识和化学学习兴趣调查前测数据分析 |
二、学生环保意识和化学学习兴趣调查中测数据分析 |
三、学生环保意识和学习兴趣调查后测数据及竞赛成绩分析 |
第三节 实践研究期间学生化学成绩分析 |
一、实践前期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测试成绩分析 |
二、实践中期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测试成绩分析 |
三、实践后期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测试成绩分析 |
第四节 总结 |
一、研究成果 |
二、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 B 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中测) |
附录 C 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 D 化学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 |
附录 E 化学环保知识竞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以活动为载体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 ——以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的缘起 |
1. 是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
2. 是适应课程不断改革的需要 |
3. 是迫切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需要 |
(二) 文献综述 |
(三) 主要概念界定 |
(四)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
(五) 主要研究方法 |
(六) 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价值与现状 |
(一)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
(二)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中年段课外阅读调查分析 |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课外阅读概说 |
(一) 内涵 |
(二) 原则 |
1. 目标明确原则 |
2. 赏识激励原则 |
3. 循序渐进原则 |
4. 愉悦有趣原则 |
5. 丰富多样原则 |
三、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课外阅读的实施 |
(一) 丰富校内活动载体,开展课外阅读研究 |
1. 巧用课前五分钟 |
2. 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
3. 开展系列趣味课外阅读竞赛活动 |
4. 让绘画为课外阅读助力 |
(二) 拓宽校外活动载体,开展课外阅读研究 |
1. 校外阅读实践“5-0.5”活动 |
2. 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
四、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课外阅读的实施效果 |
(一) 创新了“读”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
(二) 丰富了“读”的内容,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
(三) 课外阅读与体验相结合,深化理解感悟,实现生命阅读 |
(四) 深化了“书”的内涵,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习作水平 |
(五) 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结语与反思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中年段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之一) |
附录二: 《小学中年段课外阅读知识竞赛题》 |
附录三: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中年段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消防安全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消防安全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理论基础 |
2.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2.2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2.3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消防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
2.4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理论基础 |
2.4.1 沉浸理论 |
2.4.2 游戏化学习理论 |
2.4.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4.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5 学习迁移理论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教学设计 |
3.1.1 学习需求分析 |
3.1.2 学习内容分析 |
3.1.3 学习目标分析 |
3.1.4 学习者分析 |
3.1.5 教学策略设计 |
3.1.6 教学媒体选择和应用 |
3.2 系统设计原则 |
3.3 系统设计思路 |
3.4 系统要素设计 |
3.4.1 教学性设计 |
3.4.2 交互性设计 |
3.4.3 真实性设计 |
3.4.4 趣味性设计 |
3.4.5 科学性设计 |
3.5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
3.6 系统开发流程设计 |
3.7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需求分析 |
4.1.1 从学习者角度分析 |
4.1.2 从施教者角度分析 |
4.1.3 从系统需求角度分析 |
4.2 系统技术分析 |
4.3 系统建模 |
4.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4.4.1 用户模块 |
4.4.2 场景互动模块 |
4.4.3 考试模块 |
4.4.4 数据管理模块 |
4.4.5 控制处理模块 |
4.5 系统实现与功能评价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系统应用分析 |
5.1 系统试运行调查分析 |
5.2 实验分析 |
5.2.1 实验环境 |
5.2.2 实验对象 |
5.2.3 实验过程 |
5.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你知道吗?”知识竞赛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研究 ——以阜阳为例[D]. 杨慧.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生名着阅读能力提升的管理策略研究 ——以潍坊市D学校为例[D]. 官睿.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运用地方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D]. 尚娟娟.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D]. 熊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生物圈中的人”主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临潭县XX中学为例[D]. 李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乡土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以泽州县为例[D]. 陈冉.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乡土史资源与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以温州地区为例[D]. 陈雪娇. 温州大学, 2019(01)
- [8]在勐省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D]. 黄治才.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以活动为载体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 ——以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为例[D]. 杨一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10]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D]. 索金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