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生产将成为新兴产业

螺旋藻生产将成为新兴产业

一、螺旋藻生产将成为新兴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黄亮华,潘传营,闭显达,冯鹏霏,李满园,项桂德,米顺利[1](2021)在《广西海洋药用生物研究现状及产业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广西海域辽阔,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丰富。有效开发和保护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是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广西海洋药用生物的研究现状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科技人才欠缺、研发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少、产业规模小等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引进和扶持相关企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培养科技人才、提升科研实力等建议措施,旨在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李骏,周雪峰,潘剑宇,田新朋,鞠建华[2](2021)在《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机遇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广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实力雄厚,海洋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5年占据全国领先位置。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在广东省政府多方面推进与积极部署下,在海洋生物资源挖掘、海洋药物研究和开发、海洋健康产业研发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基于此,本文对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及其代表性技术进行概述,并总结产业发展的优势,同时对现今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若干思考,以期为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高风正,葛保胜,向文洲,秦松[3](2021)在《生物技术研究引领中国微藻产业发展的六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藻是单细胞放氧光合作用微生物.据记载,早在1500年前的晋代,中国人就有食用微藻的传统,并尝试将其作为中药治疗疾病. 1959~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党和国家鼓励科学家开展小球藻替代粮食的研究,微藻生物技术开始得到发展. 20世纪80年代的"把螺旋藻作为全民蛋白质的补充"国家战略,为微藻生物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创新活力.随着藻种选育技术、跑道式和管道式反应器的进步,以及微藻培养方式的根本性创新,我国的螺旋藻、小球藻、雨生红球藻和裸藻生物量接连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微藻生产国.我国微藻生物技术研究将在引领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益的同时,引导建立微藻精准应用及环境治理的生物经济新模式.

文豪[4](2019)在《小球藻浮珠浮选采收技术及相界面间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绿色食品与药品等工业及日用产品的消耗及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生产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如传统化石能源、农作物)受到资源的限制而供应量日趋紧张。微藻生物基材料作为一种潜在的原材料,因其生产成本低,培养条件要求不高,而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采收困难成为了制约微藻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传统的浮选采收技术普遍存在采收成本高、能耗过高的问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微藻采收技术,对促进微藻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并发展了一组新型的微藻无泡浮选采收技术,以小球藻为研究对象,借助响应面优化法系统考察了新技术中各种因素对于小球藻采收率的影响,并结合表面能测试与界面相互作用的XDLVO理论(extended Derjaguin-Laudau-Verwey-Overbeek)对浮珠与小球藻之间的相界面物理化学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空心硅硼酸钠微珠作为载体代替传统气浮法的气泡,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无泡浮选采收技术----浮珠浮选技术,通过对比硅硼酸钠、粉煤灰、空心玻璃珠、乳胶颗粒四种材料的浮珠,发现硅硼酸钠的疏水性更强,浮珠采收率最高,且高于不添加浮选剂条件下气浮法的采收率。当硅硼酸钠浮珠浓度为1g/L时采收率最高,为63.24%。其余三种材质采收率较差,采收率在1025%不等。通过XDLVO理论计算,发现微藻浮珠之间三种相互作用能的作用形式、范围及大小因浮珠种类不同而不同;其中硅硼酸钠与小球藻之间的总相互作用能在16.6nm处存在第二能穴,是其采收率优于其余材料的主要原因。2)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浮珠浮选技术进行了参数优化,探明搅拌速率、浮珠浓度和浮珠粒径是影响浮珠浮选小球藻采收率的三个显着因素。在实验条件下得出了基于空心硅硼酸钠浮珠的无泡浮选技术的最优采收条件:搅拌速率133rpm,浮珠粒径56μm,浮珠浓度0.546g/L,预测最优采收率为83.7%,实验验证值为85.4±3.2%,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3)为了进一步改进浮珠浮选技术的采收效率,又提出了微藻预絮凝耦合浮珠浮选的新技术。采收实验表明,在使用FeCl3和壳聚糖作为预絮凝剂时,小球藻的最大采收率分别提高到88.52%和92.04%。通过吸附实验,明确了这两种预絮凝剂在小球藻表面上的吸附行为分别为静电吸附和补丁吸附。通过微藻表面特性检测发现,FeCl3通过改变微藻表面电性,降低微藻间静电斥力使其絮凝,形成絮体后,浮珠以镶嵌的方式与小球藻絮体结合。而壳聚糖则是通过补丁吸附方式吸附在小球藻表面,同时,壳聚糖预絮凝处理后的浮珠表面也贴附了大量的壳聚糖聚集体,可以在微藻与浮珠表面之间形成架桥作用,促进了“小球藻-浮珠”结合体的形成。4)基于化学沉淀法包覆技术,在硅硼酸钠浮珠表面包裹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DA)和辣木籽提取物,开发了两种新型浮珠(SLPMs和辣木浮珠),在浮珠浓度为0.7g/L,SLPMs在pH值为9时,采收率最高,可达到98.43%;辣木浮珠在pH值为7时,采收率最高,可达到89.13%,pH值对于辣木浮珠采收率的影响要比SLPMs大。通过Zeta电位、FTIR等表征实验,揭示新型浮珠材料提高小球藻采收率的作用机理为:(1)PDDA包裹在硅硼酸钠表面,导致浮珠最外层带正电,与小球藻间静电斥力变为引力;在强静电引力作用下,SLPMs周围形成一圈微藻“外套”,通过压缩双电层作用,实现高效采收;(2)辣木提取液包覆改变了浮珠表面疏水性,与小球藻之间亲水斥力由变为疏水引力,同时,辣木籽中含有导致微藻絮凝的活性物质,在采收过程中会释放到藻液中,导致微藻絮凝,以絮体的形式附着在浮珠表面,提高了小球藻的采收率。上述研究成果可以为开发高效、低耗与环境友好的微藻采收新技术,实现微藻生物制造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陈妙莹,梁英妹,陈清梅,黎晓芳,曾晓贤,桂林[5](2018)在《功能性微藻乳酸饮料的应用前景》文中认为本文综述微藻活性成分的功能性价值,以及微藻乳酸饮料的应用开发与市场前景。微藻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能调节人体功能,包括增强免疫力、防病治病等,是具有功能性的高营养食品。把微藻和乳酸饮料两大营养食品结合,所制作的微藻乳酸饮料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成年人的健康保健、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十分具有发展意义。微藻乳酸饮料是值得推广和发展的营养保健饮料,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利用上逐步成为热点,市场也在进一步开拓。

刘言炜[6](2018)在《巢湖蓝藻多糖的提纯方法及基本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巢湖中打捞上来的新鲜蓝藻实现高附加值利用是巢湖水华蓝藻资源化利用研究的热点。巢湖水华蓝藻中一般含有20%以上的多糖成分,多糖是一类具有生理生化活性的大分子物质,且具有抗肿瘤、抗炎症、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降低血糖等生物活性,在食品、医药等行业应用较广。研究巢湖水华蓝藻多糖的提取方法与基本性质,既可对多糖的深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实现了水华蓝藻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具有双重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巢湖蓝藻粗多糖的提取方法及条件优化、粗多糖的纯化方法及条件优化和多糖的基本应用性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研究并优化了超声波辅助冻融法提取多糖;比较选择出了最优脱蛋白方法为三氯乙酸(TCA)+酶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研究并优化了最佳脱蛋白条件;并比较选择出了最优脱色素方法为过氧化氢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研究并优化了最佳脱色条件;通过透析去除小分子杂质,冷冻干燥获得蓝藻多糖样品,对样品进行了部分理化性质分析并研究了其溶解性、稳定性及体外抗氧化活性。主要结果如下:采用超声波辅助冻融法提取巢湖蓝藻粗多糖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波功率480W、超声温度65℃、液料比25:1。在此提取条件下,粗多糖提取率为6.168%,与预测值较为接近,优化效果明显。粗多糖提取率相对于普通冻融提取法提高43.44%。采用TCA+酶法来对粗多糖进行脱蛋白处理的的最佳条件为:酶浓度1.5%、TCA用量1倍、TCA浓度7%、脱蛋白次数2次,此时综合得分为87.96,去蛋白效果及多糖保留情况均良好。采用过氧化氢法来对粗多糖进行脱色的最佳条件为:过氧化氢用量19.5%、脱色时间2h、脱色温度51℃,此时综合得分为84.21,去色素效果及多糖保留情况均良好。制备得到的蓝藻多糖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乙酸乙酯、丙酮等有机溶剂,不含蛋白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较大,酸性条件促进蓝藻多糖溶解,碱性条件不利于蓝藻多糖溶解;蓝藻多糖在低温条件下较稳定,在较高温度可能有部分分解或转化,光照对蓝藻多糖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蓝藻多糖在pH6-8较稳定,而在强酸、强碱溶液中不稳定;Al3+、Zn2+、Fe3+、Cu2+这四种金属离子能影响巢湖蓝藻多糖的稳定性。蓝藻多糖具有一定的还原力并且对·OH、DPPH·、O2-·这三种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效果。

罗宝华[7](2016)在《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健康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沙区面积辽阔,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滥采、滥伐、滥垦使得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威胁着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袤的可治理沙地上建设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其大量的平茬枝条进行生物质发电,既能治沙、提供清洁能源,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是一条很好的发展沙产业的路子。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以沙生灌木为燃料的几个生物质电厂却屡屡面临亏损和薄利的窘境,与理论上的分析和业界的期望大相径庭。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总结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并厘清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层级关系,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沙生灌木发电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核算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生态补偿标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目前存在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从资源方面来说,经治理后的沙地每年实际可获得的沙生灌木平茬量达2.12~2.83万亿t,资源潜力巨大。从技术方面来说,灌木平茬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技术基本可行,生物质发电技术较成熟。从政策方面来说,我国已有一系列针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利好政策,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2)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为案例从其发展进程、项目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展示了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儿家以沙生灌木为全部或者部分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未能实现盈利的生产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电原料供应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发电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生物质能源政策特别是补贴机制还不完善。(3)通过对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政策相容性”等四个方向上的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结果表明,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效益皆为“良好”等级,政策相容性效益达到“优秀”等级,总的社会效益为“良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是对沙生灌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具备比较优势。和农作物秸秆发电相比,具有土地、资源集约化优势;和沙生灌木造纸、生产人造板产业相比,更环保并且能提供新能源。(4)影响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因素遍及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市场供求等方面,选取了 14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5层,其中资源禀赋和经济激励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人们对该产业综合效益的认知和沙地生态治理需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其它影响因素为中间层因素。(5)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产生了两种外部性。一是资源外部性,主要包括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电厂建设、原料获取、运输、发电四个阶段单位电力的资源消耗节约量;二是环境外部性,既包括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对沙地产生的防风固沙、保育土壤、水文调节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外部性,也包括发电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CO2、NOx、CO、SO2等污染物的减排量。通过外部性的核算数据表明灌木切断耗能较多、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比最高,该产业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6)利用演化博弈论对沙区生态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发现,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必要,而合理确定沙区的生态补偿金额、然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渠道或措施对从事土地沙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是实现沙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公平性和动态性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能源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牧民参与基地建设的机会成本、农牧民和发电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和资源外部性。补偿的过程中应对各年实际的生态价值增量、直接成本投入费用和根据发电产能与实际原料消耗导致的资源消耗节约量和污染物减排量进行动态的操作,合理补偿。

刘堃[8](2013)在《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转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以此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面临的资源和环境两大发展瓶颈,整体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十二五”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攻方向。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现有的一些探讨多限于应用分析,缺乏既能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又能体现海洋产业内在属性的深层次理论分析和系统思考。本文以“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对策研究”为研究主线和基本思路,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海洋高效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深海油气业如何培育逐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和贡献包括:(1)对海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及组成门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界定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基于“战略性”“新兴性”两个视角,构建了评价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遴选了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等六类产业作为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组成门类。(2)尝试探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举措,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即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要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建立有效投融资机制,保证科技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注重国际合作,相互取长补短。(3)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即技术创新、自然资源、资金支持、人才资源、需求条件、政府行为,归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演化路径,即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着力点并以此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模型。(4)对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海洋高效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深海油气业如何培育逐一分析。分别阐述了以上六类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六类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与现实问题,基于技术创新、投融资、人才引进与培养、需求激励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机制。(5)基于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的结果,从六类产业的共性问题出发,主要立足政府角度,提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扮演的角色和应采取的三类政策措施。

祖廷勋,罗光宏,王丹霞,陈天仁,杨生辉[9](2012)在《现代绿洲形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微藻产业》文中研究说明微藻具有很强的光合能力,能充分利用无机形式的碳和碳水化合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高品质的蛋白质,是理想的太阳能转换器。在沙漠戈壁通过人工设施装置发展微藻产业,是现代绿洲形式的一种重要体现。文章从微藻及其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外微藻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我国西部发展微藻产业的优势条件、微藻产业发展的方向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微藻产业作为西部现代绿洲形式的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刘灿[10](2011)在《GR公司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的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保健意识逐渐增强,预防疾病、强健身体、减缓衰老和延年益寿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主题,保健食品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当前被成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等。同时,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应用和营销方式的不断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在风险投资、网络营销专家、宣传媒体等多方势力的宣传和鼓动下,越来越多的保健食品企业投身于网络经济的浪潮,纷纷开始开展网络营销。但网络营销渠道并不能取代传统营销渠道,两种渠道各有优劣,同时又存在着冲突,这就要求保健食品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把握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特定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充分挖掘两者的优势,扬长避短,将两者进行互补并深度融合,有效实施渠道整合。而能否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整合,成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能否成功的关键。笔者所在的企业GR公司作为一家生产保健食品的企业目前正在开展网络营销,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两种渠道如何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因此笔者就以GR公司为具体实例来研究该公司两种渠道的整合。本文从GR公司的具体情况出发,首先阐述了营销渠道的内涵,分析了GR公司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两种渠道的特点、类型;然后比较两种渠道各自的优劣势,并分析渠道冲突的概念类型、产生的表现及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GR公司试图提出了具体整合的原则和策略。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寻求GR公司和其他类似企业的营销新思路,探讨两种营销渠道整合效应,为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进而增强保健食品行业的服务水平、市场竞争力和获利能力,推动该行业快速发展。

二、螺旋藻生产将成为新兴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藻生产将成为新兴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海洋药用生物研究现状及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海洋药用生物研究现状
    1.1 海洋药用生物研究利用总体情况
    1.2 常用海洋药用生物
        1.2.1 珍珠
        1.2.2 方格星虫
        1.2.3 牡蛎
        1.2.4 藻类
        1.2.5 海参
        1.2.6 其他种类
2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1 加强政策引导,提供政策保障
    2.2 重视人才培养,组建科研团队
3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科技人才匮乏,研发后劲不足
    3.2 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科技支撑
    3.3 资金投入少,产业规模小
    3.4 政策导向不明,行业管理混乱
4 广西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议
    4.1 充分利用资源,引进和扶持相关企业
    4.2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4.3 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
    4.4 培养科技人才,提升科研实力

(2)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机遇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概况
2 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代表性技术情况
    2.1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和挖掘利用
    2.2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研发
    2.3 海洋健康产业和生物制品研发
3 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3.1 政策优势
    3.2 科技优势
    3.3 社会和产业优势
4 加快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4.1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和政策引导亟待提升
    4.2 海洋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结构有待继续加强
    4.3 海洋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弱,产学研结合有待完善
    4.4 建设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形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5 小结

(3)生物技术研究引领中国微藻产业发展的六十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葛仙米生物技术:带动人工养殖初步实现突破
2 小球藻生物技术——由自养、异养到复合培养
3 螺旋藻生物技术:跑道池技术改进与深加工突破
4 雨生红球藻生物技术:降低成本、敌害防治与高效诱导
5 杜氏盐藻生物技术:亟待规模发展
6 裸藻生物技术:复合培养的典范
7 微藻生物经济的挑战
    7.1 微藻的生态应用:微藻调水剂
    7.2 微藻固碳联产高附加值产品

(4)小球藻浮珠浮选采收技术及相界面间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藻简介
    1.2 小球藻简介
    1.3 小球藻的应用
        1.3.1 生物能源
        1.3.2 饲料与保健食品
        1.3.3 污水处理
        1.3.4 化妆品
    1.4 小球藻的培养
    1.5 小球藻的采收
        1.5.1 沉淀法
        1.5.2 絮凝法
        1.5.3 过滤法
        1.5.4 离心法
        1.5.5 磁珠分离法
        1.5.6 气浮法
    1.6 浮珠浮选技术的提出
    1.7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微藻浮珠浮选体系中相界面物理化学相互作用
    2.1 引言
    2.2 浮珠与微藻间的相互作用
        2.2.1 颗粒间相互作用理论
        2.2.2 范德华力作用
        2.2.3 静电力作用
        2.2.4 表面疏水性作用
    2.3 微藻与采收药剂间的相互作用
        2.3.1 吸附动力学模型
        2.3.2 吸附平衡模型
    2.4 预絮凝剂存在下微藻间的相互作用
        2.4.1 吸附电中和作用
        2.4.2 吸附架桥作用
        2.4.3 网捕卷扫作用
第3章 小球藻的浮珠浮选采收效率及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与分析方法
    3.3 浮珠材料对小球藻采收率的影响
        3.3.1 原始浮珠材料的采收率
        3.3.2 改性后浮珠材料的采收率
    3.4 浮珠材料影响小球藻采收率的机理分析
        3.4.1 表面能参数
        3.4.2 界面相互作用与作用距离的定量关系
        3.4.3 表面形态
        3.4.4 红外表征结果
    3.5 浮珠浮选技术的响应面参数优化
        3.5.1 显着因素筛选
        3.5.2 显着因素的单因素实验分析
        3.5.3 显着因素优化
        3.5.4 最优采收条件确认及验证
    3.6 浮珠浮选法经济可行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耦合小球藻预处理的浮珠浮选采收技术的采收性能及其作用机理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与分析方法
    4.3 耦合预处理的浮珠浮选采收效率
    4.4 预絮凝剂在微藻表面吸附行为研究
        4.4.1 吸附动力学研究
        4.4.2 等温吸附研究
        4.4.3 吸附热力学研究
    4.5 预处理后微藻细胞表面结构
    4.6 预絮凝剂对藻细胞表面性质的影响
        4.6.1 预絮凝剂对Zeta电位影响
        4.6.2 预絮凝剂对微藻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4.7 预絮凝剂作用机理
    4.8 预絮凝工艺下浮珠与小球藻之间的作用机理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包覆改性的SLPMs与辣木浮珠材料开发及其采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与设备
        5.2.2 实验与分析方法
    5.3 浮珠材料的表征
        5.3.1 浮珠材料的表面电势
        5.3.2 浮珠材料的红外分析
    5.4 浮珠浓度对采收率的影响
        5.4.1 SLPMs浮珠浓度对采收率的影响
        5.4.2 辣木浮珠浓度对采收率的影响
    5.5 pH值对采收率的影响
        5.5.1 pH值对SLPMs采收率的影响
        5.5.2 pH值对辣木浮珠采收率的影响
    5.6 离子强度对采收率的影响
        5.6.1 离子强度值对SLPMs采收率的影响
        5.6.2 离子强度值对辣木浮珠采收率的影响
    5.7 新材料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
        5.7.1 SPLMs材料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5.7.2 辣木浮珠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功能性微藻乳酸饮料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微藻活性成分的功能性价值
    2.1 作为营养补充剂
    2.2 增强免疫力
    2.3 抗肿瘤、抗病毒、抗癌、抗衰老、抗氧化、抗辐射
    2.4 预防和治疗疾病
3 发酵型乳酸饮料的功能性价值
4 功能性微藻饮料的开发
5 微藻乳酸饮料的市场前景

(6)巢湖蓝藻多糖的提纯方法及基本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巢湖流域概况
        1.1.2 巢湖富营养化现状
        1.1.3 蓝藻资源化利用现状
    1.2 多糖概述
        1.2.1 天然活性多糖概述
        1.2.2 蓝藻多糖概述
    1.3 多糖的提取方法
        1.3.1 溶剂提取法
        1.3.2 酸碱浸提法
        1.3.3 超声辅助提取法
        1.3.4 微波辅助提取法
        1.3.5 酶解辅助提取法
        1.3.6 其他提取法
    1.4 多糖的去杂质纯化方法
        1.4.1 脂质的去除
        1.4.2 蛋白质的去除
        1.4.3 色素的去除
    1.5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1.5.1 透析法及超滤法
        1.5.2 分步沉淀法
        1.5.3 层析(色谱)法
        1.5.4 电泳法
    1.6 多糖结构的研究
        1.6.1 多糖的结构解析
        1.6.2 多糖的构效关系
    1.7 多糖生物活性研究
        1.7.1 免疫调节作用
        1.7.2 抗肿瘤作用
        1.7.3 抗病毒活性
        1.7.4 抗辐射作用
        1.7.5 抗氧化作用
        1.7.6 降血糖血脂作用
    1.8 多糖的应用
        1.8.1 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1.8.2 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1.9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10 本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巢湖蓝藻粗多糖的提取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实验工艺流程
        2.3.2 含量测定与评价指标
        2.3.3 冻融提取单因素试验
        2.3.4 超声波提取单因素试验
        2.3.5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试验
        2.3.6 回归模型验证试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2.4.2 冻融提取单因素试验
        2.4.3 超声波提取单因素试验
        2.4.4 响应面优化超声波提取试验
    2.5 小结
第三章 巢湖蓝藻粗多糖的纯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实验工艺流程
        3.3.2 含量测定与评价指标
        3.3.3 脱蛋白方法比较试验
        3.3.4 TCA+酶法脱蛋白单因素试验
        3.3.5 TCA+酶法脱蛋白响应曲面优化试验
        3.3.6 去色素方法比较试验
        3.3.7 过氧化氢脱色单因素试验
        3.3.8 过氧化氢脱色响应曲面优化试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蛋白质标准曲线
        3.4.2 脱蛋白方法比较试验
        3.4.3 TCA+酶法脱蛋白单因素试验
        3.4.4 TCA+酶法脱蛋白响应曲面优化试验
        3.4.5 去色素方法比较试验
        3.4.6 过氧化氢去色素单因素试验
        3.4.7 过氧化氢去色素响应曲面优化试验
        3.4.8 巢湖蓝藻粗多糖的透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巢湖蓝藻多糖的基本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1 巢湖蓝藻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
        4.3.2 巢湖蓝藻多糖的溶解性研究
        4.3.3 巢湖蓝藻多糖的稳定性研究
        4.3.4 巢湖蓝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巢湖蓝藻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
        4.4.2 巢湖蓝藻多糖的溶解性研究
        4.4.3 巢湖蓝藻多糖的稳定性研究
        4.4.4 巢湖蓝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超声波辅助冻融提取巢湖蓝藻粗多糖研究
        5.1.2 巢湖蓝藻粗多糖脱蛋白方法研究
        5.1.3 巢湖蓝藻粗多糖脱色素方法研究
        5.1.4 巢湖蓝藻多糖几种性质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1.3.2 生物质发电产业社会效益评估
        1.3.3 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机制
        1.3.4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发电
        2.1.2 林木生物质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木生物质发电
        2.1.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价值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
    3.1 资源基础
        3.1.1 沙生灌木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3.1.2 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量
    3.2 技术条件
        3.2.1 平茬技术
        3.2.2 生物质发电技术
    3.3 政策环境
        3.3.1 发展规划
        3.3.2 现行相关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
    4.1 企业运营概况
    4.2 典型企业介绍——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4.2.1 企业所在地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
        4.2.2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发展现状
    4.3 本章小结
5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评价及比较优势分析
    5.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
    5.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指标描述与说明
    5.3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
        5.3.1 评价方法简介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沙区发展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比较优势分析
        5.4.1 与沙生灌木造纸、制板比较
        5.4.2 与秸秆生物质发电比较
        5.4.3 与风电、光伏发电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影响因素分析
        6.1.1 波特钻石理论及其模型
        6.1.2 生产要素
        6.1.3 需求条件
        6.1.4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6.1.5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6.1.6 机会
        6.1.7 政府
    6.2 因素选取及其作用分析
    6.3 基于ISM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
        6.3.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简介
        6.3.2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6.4 ISM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沙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7.1 建立沙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7.2 演化博弈论简介
    7.3 沙区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7.4 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外部性核算
    8.1 沙生灌木能源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8.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介绍
        8.1.2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8.1.3 沙生灌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8.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
        8.2.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系统
        8.2.2 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8.2.3 生命周期评价
        8.2.4 沙生灌木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价
    8.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分析
        8.3.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定性分析
        8.3.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测算
    8.4 本章小结
9 沙生灌木发电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9.1 生态补偿的内容及标准
        9.1.1 生态补偿的内容
        9.1.2 生态补偿标准
    9.2 其它相关问题
        9.2.1 生态补偿对象
        9.2.2 确定生态补偿责任主体
        9.2.3 确定生态补偿方式
        9.2.4 建立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之处
    10.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0.2.1 国外研究进展
        0.2.2 国内研究进展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0.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0.5.1 可能的创新点
        0.5.2 不足之处
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分析
    1.1 海洋产业
        1.1.1 概念界定
        1.1.2 海洋产业分类
    1.2 海洋新兴产业
        1.2.1 海洋产业发展时序与海洋新兴产业
        1.2.2 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
        1.2.3 海洋新兴产业的选择
    1.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1.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1.3.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
        1.3.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它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4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1.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1.4.3 运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2.1 海洋高效渔业
    2.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2.3 海洋生物医药业
    2.4 海水利用业
    2.5 海洋电力业
    2.6 深海油气业
    2.7 主要经验与启示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的理论分析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路径
        3.2.1 高新技术产业化
        3.2.2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3.3.1 技术创新机制
        3.3.2 投融资机制
        3.3.3 人才配置机制
        3.3.4 需求激励机制
4. 海洋高效渔业培育机制分析
    4.1 海水健康养殖业培育机制分析
        4.1.1 产业界定
        4.1.2 海水健康养殖与传统养殖模式的比较分析
        4.1.3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1.4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5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的培育路径
    4.2 远洋渔业培育机制分析
        4.2.1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历程
        4.2.2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4.2.3 我国远洋渔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4.2.4 案例分析:南极磷虾产业的培育机制
5.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机制分析
    5.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5.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5.3 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路径分析
        5.3.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
        5.3.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的特征
        5.3.3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5.3.4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5.3.5 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6. 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机制分析
    6.1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6.2 产业链视角下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路径分析
        6.2.1 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一般形式
        6.2.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特殊性
        6.2.3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6.2.4 优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路径选择
7. 海水利用业培育机制分析
    7.1 我国海水利用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7.1.1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7.1.2 海水直接利用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7.2 我国海水利用业存在问题分析
        7.2.1 成本问题
        7.2.2 管理问题
        7.2.3 生态问题
    7.3 我国海水利用业培育机制
        7.3.1 技术创新机制
        7.3.2 管理协调机制
        7.3.3 投融资机制
8. 海洋电力业培育机制分析
    8.1 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储量及分布状况
    8.2 我国海洋电力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8.3 我国海洋电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3.1 成本方面
        8.3.2 政策规划方面
        8.3.3 投融资方面
    8.4 我国海洋电力业培育机制
        8.4.1 技术创新机制
        8.4.2 政策引导机制
        8.4.3 投融资机制
9. 深海油气产业培育机制分析
    9.1 产业界定
    9.2 深海与浅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区别
    9.3 深海油气资源分布
    9.4 我国深海油气开发历程及现状
    9.5 典型的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模式
        9.5.1 不定量税收
        9.5.2 PSA 模式
    9.6 我国深海油气业的培育路径
        9.6.1 制定国家级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战略
        9.6.2 选择适应于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技术装备
        9.6.3 打造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基地
10. 促进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0.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10.2 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10.2.1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供给型政策措施
        10.2.2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性政策措施
        10.2.3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其它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现代绿洲形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微藻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藻及其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微藻产业在西部发展的优势条件及综合效益
    (一) 西部发展微藻产业的自然地理条件
    (二) 西部发展微藻产业的理论基础
    (三) 西部发展微藻产业的生产技术条件
    (四) 微藻产业将产生良好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国内外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
四、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及趋势
五、国内本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六、西部微藻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或趋势

(10)GR公司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的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目的
    2.4 研究意义
3 GR公司主要营销渠道类型
    3.1 GR公司简介
    3.2 营销渠道的涵义
    3.3 GR公司传统营销渠道
        3.3.1 传统营销渠道的概念
        3.3.2 GR公司传统营销渠道的类型
    3.4 GR公司网络营销渠道
        3.4.1 网络营销的定义
        3.4.2 网络营销的产生
        3.4.3 网络营销的特点
        3.4.4 网络营销渠道的类型
        3.4.5 GR公司网络营销渠道的类型
4 GR公司营销渠道优劣势及冲突分析
    4.1 GR公司营销渠道优劣势分析
        4.1.1 GR公司传统营销渠道的优势和劣势
        4.1.2 GR公司网络营销渠道的优势和劣势
    4.2 GR公司营销渠道的冲突分析
        4.2.1 GR公司营销渠道冲突的概念和类型
        4.2.2 GR公司渠道冲突的表现和成因
5 GR公司的营销渠道整合
    5.1 整合原则
        5.1.1 一个中心
        5.1.2 两个原则
    5.2 整合方案
        5.2.1 从产品、价格、促销策略上,扬长避短
        5.2.2 深度融合,构造"1+X"立体渠道模式
6 结语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螺旋藻生产将成为新兴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海洋药用生物研究现状及产业发展的思考[J]. 黄亮华,潘传营,闭显达,冯鹏霏,李满园,项桂德,米顺利. 渔业研究, 2021(06)
  • [2]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机遇的思考[J]. 李骏,周雪峰,潘剑宇,田新朋,鞠建华. 中国海洋药物, 2021(01)
  • [3]生物技术研究引领中国微藻产业发展的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 高风正,葛保胜,向文洲,秦松.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01)
  • [4]小球藻浮珠浮选采收技术及相界面间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研究[D]. 文豪. 长安大学, 2019(01)
  • [5]功能性微藻乳酸饮料的应用前景[J]. 陈妙莹,梁英妹,陈清梅,黎晓芳,曾晓贤,桂林. 轻工科技, 2018(07)
  • [6]巢湖蓝藻多糖的提纯方法及基本性质研究[D]. 刘言炜.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7]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罗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8]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D]. 刘堃.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9]现代绿洲形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微藻产业[J]. 祖廷勋,罗光宏,王丹霞,陈天仁,杨生辉. 生产力研究, 2012(03)
  • [10]GR公司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的整合研究[D]. 刘灿. 云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螺旋藻生产将成为新兴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