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态结构的小角度光散射研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态结构的小角度光散射研究

一、聚对苯二甲酸二乙脂形态结构的小角光散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子昌[1](2020)在《耐紫外型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热塑性弹性体是一种同时具有橡胶的常温回弹性和塑料的高温易加工特性的聚合物,这一定程度上保证这类高分子材料能够重复加工使用,从而避免普通橡胶难以二次利用的问题,符合新时代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目前常规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硬段大多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组成,这些硬段在户外使用时受太阳光照射容易导致紫外降解等老化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材料中含有的对苯二甲酸硬段的残留基团含有光敏性活性基团苯环,当其在户外使用受到太阳光直射会导致材料颜色黄化,力学性能降低等问题使其难以长时间满足户外使用,限制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使用范围。目前工业上的解决方法主要是添加功能性助剂类似抗氧化剂、紫外稳定剂等。但添加助剂大多与聚酯弹性体基体的相容性差,在基体中容易分散不均造成使用过程中析出影响材料性能。针对上述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科学问题,本文以1,4-环己烷二甲酸(CHDA)、1,4-环己烷二甲醇(CHDM)和聚丁二醇(PTMG)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经过酯化反应和缩聚反应两步法成功制备出副反应少、转化率高、羟值高的新型热塑性聚酯弹性体聚(1,4-环己烷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聚丁二醇(PCCD-PTMG)。通过进一步调节分子链中PCCD硬段与PTMG软段的比例和PCCD硬段中反式CHDA的含量确定该新型聚酯弹性体在机械性能、热力学和光学的应用范围和基本性质。本文基本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使用核磁共振(NMR)对PCCD-PTMG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确定合成PCCD-PTMG的分子结构与其各组分之间的摩尔比。同时使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面积积分法,计算出不同PCCD-PTMG样品中的软硬段比例。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确定合成样品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使用热重分析(TGA)测定样品热重曲线。结果表明随软段PTMG含量增加,该聚酯弹性体的起始分解温度(Td)逐渐下降。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性能分析(DSC)确定样品是否具有结晶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果证实样品均无结晶性,随样品中PTMG含量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不断下降。最后使用万用拉伸机对样品拉伸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证明随样品中PTMG含量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不断下降,仅有PCCD与PCCD-PTMG10能得到应力应变曲线。为使PCCD-PTMG能用于实际生产生活,选择PCCD-PTMG10配方为基准进行下一步研究。其次,因为CHDA中脂肪环具有顺反两种结构,其顺式结构的引入会使得分子链产生“扭结”从而导致降低结晶性能。而为了探究硬段结晶性对其性能影响,将投料CHDA中反式含量比例提高。首先使用核磁共振(NMR)对PCCD-PTMG的结构进行表征,借助核磁共振氢谱(1H-NMR)面积积分法,计算出不同PCCD-PTMG样品中的顺反CHDA比例。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确定合成样品的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使用热重分析(TGA)测定样品热重曲线。结果表明随反式CHDA含量改变,对聚酯弹性体的分解机理和热温度性产生影响。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性能分析(DSC)测定样品中显示反式CHDA含量大于77%的样品出现冷却结晶峰。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其晶体结构进一步表征,发现反式CHDA含量大于77%的样品有着部分稳定的晶体结构,反式CHDA含量小于77%的样品皆为无定形空间排列。通过动态力学分析(DMA)测试发现除了反式CHDA含量为35%的样品外其他样品介含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再使用万用拉伸机对样品拉伸性能进行表征,显示随反式CHDA含量增加样品的断裂伸长率、屈服应力和拉伸强度等都有着显着的提高。最后对样品进行吸收光谱分析(UV)和紫外老化测试。吸收光谱分析(UV)显示随反式CHDA含量增加样品吸光度一定程度的增加,相反透过率会部分降低。而在紫外老化测试中,样品与普通PBT-PTMG相比在相同条件下拉伸强度保持率有着显着提高,证实PCCD-PTMG在对紫外老化抗性有着明显增强。综上所述,该论文为提高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抗紫外老化性能合成新型热塑性聚酯弹性体PCCD-PTMG,先通过探讨弹性体中软硬段比对其热学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PTMG摩尔含量为10%样品作为基准,为下一步的试验确定实验方案和投料比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之后,在改变聚酯弹性体中反式CHDA含量比例来研究其对PCCD-PTMG性能的影响。通过将样品中反式CHDA含量比例由35%增加到94%,结果显示样品从无定形态逐渐转变为半结晶态,耐紫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拉伸强度从7MPa逐步提高到25MPa,而断裂伸长率从81%提升到990%。从而确定该新型聚酯弹性体的使用条件与运用范围,为其将来投入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童晓茜[2](2020)在《基于3D凝胶网络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晶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光、电、磁、热等的刺激-响应特性,广泛应用于显示材料领域,但其基本性质在现如今不断涌现的新型显示设备当中已出现一定的应用限制。本文将液晶(5CB,4’-正戊基-4-氰基联苯)作为客体分子,POSS(六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基树枝状大分子(POSS-G1-BOC,自制)作为凝胶因子,同时复合光响应剂(2Azo2,4,4’-二乙氧基偶氮苯)或荧光粉,制备了具有多重刺激响应特性等特点的新型超分子液晶物理凝胶,系统地研究了液晶凝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液晶显示器件。其中,POSS基树枝状大分子具有很强的凝胶能力,在常用的有机溶剂中能自组装形成具有独特“丝瓜络”形貌的凝胶网络结构。所谓“丝瓜络”网络,表现为“Y”字型的分叉结构,一条相对较粗的“母”纤维分成两条较细的“子”纤维,是一种原生的自组装模式形成的连续不断的网络。本文从超分子液晶凝胶的制备、性质、机理及应用等四个方面阐述如下:首先,利用含有反式-顺式转变的光致变色偶氮苯光响应剂2Azo2的液晶凝胶(0.5wt%POSS-G1-BOC/5wt%2Azo2/5CB),制备了一种基于溶胶-凝胶转变的新型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通过管反演法、动态流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等研究了液晶凝胶的凝胶行为、紫外光响应特性和凝胶形貌。研究发现液晶凝胶由于“丝瓜络”凝胶网络的存在而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热稳定性、较快的紫外光响应性等。通过该液晶凝胶制备的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在室温下表现出较好的可拉伸性能,在拉伸至45%时仍然能够清楚地显示通过紫外光写入的图像信息。其次,利用在光响应液晶凝胶基础上添加5 wt%荧光粉制备得到的荧光液晶凝胶,制备了一种由“丝瓜络”凝胶网络液晶物理凝胶组成的体温控制荧光液晶光散射显示屏。通过管反演法、流变测试等研究了荧光液晶凝胶的凝胶强度,还通过荧光光谱、荧光消退速率等表征了其荧光强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表明凝胶网络呈现螺旋状的“丝瓜络”结构。由该凝胶制成的光热信息存储显示屏可在体温(37℃)下呈现最佳对比度,也可因荧光粉的荧光效应在紫外光下呈现较好的显示效果。同时,显示屏的较强力学性能表现为即使在2000 r/min离心机中离心10 min后还能保持原有的显示图像。此外,将柔性导电薄膜(PU/AgNWs,聚氨酯/纳米银线)引入光散射显示器件,利用液晶凝胶(0.5wt%POSS-G1-BOC/5CB)成功制得新型电控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通过流变测试、偏光显微镜、液晶综合参数测试仪研究了液晶凝胶的凝胶强度和光电性能。该显示器件采用柔性导电聚氨酯薄膜作为基底,液晶凝胶作为显示层,形成三明治结构,在低电压驱动下即可实现较高对比度的柔性显示。同时,器件在保持柔性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45%的单轴拉伸显示,通电前后显示效果明显。最后,研究了液晶凝胶(0.5wt%POSS-G1-BOC/5CB)在可形变拉伸过程中凝胶网络的变化情况,并建立了“螺旋能量耗散”模型。通过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微观力学分析、自组装机理等方面剖析了液晶凝胶在单轴拉伸过程中的变化。整个过程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在拉伸倍率和形态变化之间展现了良好的变化规律。该可拉伸凝胶网络及其变化规律,将有助于解释和指导其他可形变纤维的变化,同时也对器件的制备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张须臻[3](2016)在《纤维素纳米晶/生物降解聚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己二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SA)、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AT)和聚乳酸(PLA)都是常见的生物降解聚酯。这些生物降解聚酯由于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而备受关注,按硬度可将其分为PBS等软质生物降解聚酯和PLA等硬质生物降解聚酯。PBS等软质生物降解聚酯因为强度和韧性等力学性能次于聚丙烯和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传统塑料,因而其应用受到限制。PLA等硬质聚酯强度高,但是韧性差。PLA可以通过与软质生物降解聚酯复合进行增韧改性,但共混物的强度会明显下降,因此常常需要加入填料进行增强。纤维素纳米晶(CNC)是一种纯生物质的棒状纳米颗粒,具有高结晶度、高强度、高模量和来源广泛等特点,用于增强生物降解聚酯有很大潜力。然而,CNC在聚酯基体中容易发生团聚,导致复合材料性能变差。这种团聚现象是由于CNC自身的强氢键作用和CNC与基体间的极性差异造成的。针对CNC的表面强极性和易团聚的改性工作已有大量报道。然而,有关改善CNC在生物质聚酯中分散性的研究涉及改性过程复杂或改性后CNC与基体间界面作用力偏弱,难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实用价值。而且,关于CNC增强PLA共混物方面的工作很少报道。本论文通过反应性共混、表面乙酰化修饰和原位聚合法等方式对CNC表面进行了化学改性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良好CNC分散性和力学性能的CNC/生物降解聚酯复合材料。最后,研究了原位聚合产物PBS接枝CNC(PBS-g-CNC)对降低PLA/PBS共混物中分散相粒径,提高复合材料结晶度、强度和韧性的影响。以邻苯二甲酸酐(PA)为增容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CNC均匀分散、力学性能改善的PBS/PA/CNC和PBSA/PA/CNC复合材料。PBS/PA/CNC(100/1/3)的分离产物的分析结果表明,PA与CNC在共混过程中发生了酯化反应,形成了PA改性CNC产物,进而改善了CNC的分散。PBS/CNC(100/3)的结晶度和力学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均随PA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PA含量为1 phr时达到最大值。而挤压延展后处理能够提高PBS/PA/CNC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当延展倍率为8时,PBS/PA/CNC(100/2/3)的拉伸强度从33.4 MPa提高至136 MPa。加入PA后,PBSA/CNC的亲水性下降,6066°C内的结晶速率、熔点、杨氏模量和拉伸强度明显提高。这种亲水性下降的改善可望降低PBS或PBAT制品的降解速率,而力学和热性能的改善则使得材料的实用性提高。用醋酸纤维素纳米晶(ACNC)填充PBS和PBAT聚酯,解决了CNC在聚酯中的分散性差和复合材料中CNC与基体间界面作用力弱的难题,制备了力学性能改善的复合材料。用乙酸酐对CNC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醋酸纤维素纳米晶(ACNC)。醋酸纤维素纳米晶保持了CNC原有的纳米尺寸和晶体结构,但表面亲水性明显减弱。用乙酰基含量为0.28%的ACNC分别填充PBS、PBAT两种软质生物降解聚酯,制备了不同ACNC含量的复合材料。乙酰化改性后,CNC在PBAT中的分散性更为均匀。PBAT/ACNC的动态力学性能测试、流变性能测试结果及其在氯仿/水混合溶剂中的分散表明,CNC经过乙酸酐改性后与PBAT、PBS基体间的界面作用力均得到增强。此外,PBAT/ACNC和PBS/ACN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高温稳定性也相应得到改善。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BS接枝CNC(PBS-g-CNC),并与PBS进行二次复合制备了拉伸强度显着提高的PBS/PBS-g-CNC复合材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CNC、丁二酸和丁二醇为合成单体进行酯化-缩聚原位聚合反应,制备的PBS-g-CNC产物中PBS组分的含量为85.9 wt%,而PBS-g-CNC中PBS组分的数均分子量为2.37×104 g/mol。PBS-g-CNC的结晶度随着CNC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因为PBS组分的分子量低,而且PBS-g-CNC的力学性能偏差,所以将PBS-g-CNC和PBS通过熔融共混和低压高温缩聚(原位聚合)两种方式进行二次复合。原位聚合产物中PBS-g-CNC与PBS相容性良好,其储能模量、损耗模量、拉伸强度和热稳定性均高于熔融共混产物。原位聚合法制备PBS-g-CNC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其中制备工艺和产物的结构分析对同类工作有着理论参考价值。基于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对PLA/PBS增容作用的分析,用PBS-g-CNC填充PLA/PBS/DCP共混体系,解决了DCP增容后PLA/PBS强度下降的问题,制备了PBS-g-CNC和DCP协同增容、增强的PLA/PBS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PBS分散相的平均粒径随DCP或PBS-g-CNC的加入均有降低,且两种组分一同加入时表现出协同效应,说明DCP和PBS-g-CNC对PLA/PBS增容效果明显。CNC在PLA/PBS复合材料中与PLA、PBS两相均有良好的相容性。DCP单独加入时能够促进PLA和PBS的相容性,但同时降低共混物的刚性和强度。PBS-g-CNC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动态储能模量、损耗因子和力学强度。PLA/PBS/DCP/PBS-g-CNC(70/30/0.2/2.0)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43.3、69.1 MPa,冲击强度为726 J/m,远高于PLA/PBS共混物的32.7、61.8 MPa,52 J/m。PBS-g-CNC对DCP增容后的PLA/PBS(70/30)共混体系增强效果明显,这对于制备优异性能的PLA复合材料,拓宽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PBS-g-CNC和商业化羧酸盐成核剂对PLA/PBS(70/30)共混物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共混物中PLA相的晶体形态以三维球晶为主,而结晶的成核方式随两种成核剂的加入由均相成核转变为异相成核。两种成核剂都有效降低了共混物中PLA相的晶粒尺寸,增大了PLA相中的晶核数目,提高了PLA/PBS共混物的等温结晶速率、非等温结晶温度(Tc)和PLA与PBS两相各自的结晶度。这种结晶度的增强导致了PLA/PBS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的提高。与羧酸盐相比,PBS-g-CNC提高共混物中PLA非等温结晶温度(Tc)值的能力较强,但成核作用和促进共混物等温结晶速率的能力较弱。通过同时提高PLA/PBS共混物中两相结晶度来改善共混物力学性能的探索,为结晶类聚酯混合物的增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力学性能改善的PLA/PBS共混物实用性增强。

张成[4](2015)在《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由于热力学不相容性导致软硬段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使得该嵌段共聚物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抗冲击,耐弯曲疲劳,;此外选取合适的单体还可以使制备的聚醚酯表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抗化学溶剂,耐蠕变以及耐高低温等特性。它兼具橡胶材料的柔软性、弹性和热塑性塑料的易加工性、刚性而广泛应用于汽车配件、电子电器、建筑、医疗设备等领域。但不同制品对其硬度要求不同,通过改变合成过程中软硬段的比例或者引入第二硬段,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些问题。本文选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1,4-丁二醇(BG)、聚四氢呋喃(PTMG,Mn= 1000 g/mol)为单体,钛酸四丁酯和醋酸镁为催化剂,Irganox1098和塑诺克168为抗氧剂,采用酯交换和熔融缩聚两步法合成一系列不同软硬段比例的PBT/PTMG聚醚酯弹性体材料。经傅里叶红外转变(FT-IR)和核磁共振(NMR)对合成聚醚酯的结构进行表征,发现生成聚醚酯软硬段自由排列,相互交错。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合成聚醚酯的分子量(Mn)及其分布(PDI)进行探究,结果显示不同配方合成聚醚酯的分子量变化较大,在2.5~3.6万之间,而分子量分布指数则集中在2.2~2.5之间。为了观察其结晶能力和动态力学行为,我们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动态机械热分析仪(DMT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聚醚酯中硬段含量的提高,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熔点(Tm)及结晶度(Wc)逐步提高,而硬段自身结晶度(WcPBT)变化不大;同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观察到合成聚醚酯结构中存在以下四相:硬段结晶相、无定形硬段相、无定形软段相以及无定形软硬段共混相。其结晶微区和无定形微区共连续、互相贯穿,且结晶微区没有取向,在聚醚酯中形成物理交联点,当聚醚酯材料受到外界应力作用时,应力可经结晶结构散射开来。拉伸试验表明聚醚酯材料具有优异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着其硬段质量比的提高,合成聚醚酯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断裂伸长率、100%永久变形率先提高后下降。合成聚醚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失重分析(TGA)显示其热分解温度在390℃以上。为了降低聚醚酯的永久变形率和邵氏硬度,同时探究其结晶行为,我们固定聚醚酯软硬段质量比50/50,在上述合成聚醚酯的过程中引入另一种硬段聚邻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P),合成PBT-co-PBP/PTMG多嵌段共聚物。结果表明:随着第二种硬段PBP的加入,合成聚醚酯的永久变形率和硬度明显下降,结晶度也有所下降;当两种硬段PBP/PBT的质量百分比在5:45~10:40区间变化时,合成聚醚酯的熔融指数和硬度逐步下降,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先降低后提高;当PBP和PBT两种硬段质量比为8/42时,合成聚醚酯100%永久变形率达到最低值30%,并具备较低的邵氏硬度值37D。

高欢欢[5](2015)在《链状高分子片晶热处理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高分子结晶不仅是高分子物理中重要的相变理论问题,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为各种的高分子材料提供了必要的力学强度,促使高分子成为了在众多领域受到广泛使用和青睐的材料。高分子的结晶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传统晶体学中形成周期性点阵结构的形式,同时具有自身链状拓扑结构所带来的独特性质—形成片晶结构。片晶结构的热稳定性决定了其在各温度下的材料性能与用途。对高分子链结构的微小改变将显着影响高分子片晶的热稳定性。研究具有不同链结构的高分子片晶的热处理行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高分子物理基本问题的理解,在工业生产中也可以为调控产品性能、改进生产工艺、发展新型材料等提供指导。链状高分子的基本拓扑结构是基于化学键相连形成的线形结构。这使其在熔体状态下呈现为无规线团,尺寸远小于伸直的高分子链长。在发生有序化结晶时,无规线团的线形高分子将选择动力学优势的路径,生成热力学上亚稳的片晶结构,其热力学稳定性主要由片晶的厚度决定。区别于小分子晶体,片晶具有通过链滑移向热力学稳态的伸展链晶体演化的能力和趋势。这一过程在片晶的退火或升温过程中尤为显着,影响着片晶的表观热稳定性。改变高分子链结构,包括通过共聚的方式改变高分子的链内结构,或通过成环等作用修改高分子链的链外结构,都将对生成片晶的热稳定性产生影响。前者将会引入不同组分之间分凝与结晶的相互耦合作用,后者可能影响高分子结晶的热力学条件。研究高分子链结构对片晶热稳定性的影响需要对高分子链结构的精确控制,以及对微观细节的准确观测。计算机模拟的发展为细致研究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工具。近些年来发展出的基于格子空间的动态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研究高分子结晶问题时,已经表现出了卓越的优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基于此方法,对线形高分子片晶的退火增厚问题、加热过程中的熔融过热现象、无规共聚物结晶熔融过程中的特殊记忆效应以及环形分子的结晶问题进行了研究。这几个问题分别突出了上文提及的链滑移运动、不同组分的分凝,以及改变链外形带来的热力学条件变化对高分子片晶的影响。在第一章里,我们主要概述了高分子的链结构、高分子结晶的基本知识,并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高分子的基本链结构是以共价键相连的线形,其构象符合高斯分布。在通过共聚,改变高分子链内结构时,高分子的构象将可能受到形成的相结构影响;在通过形成特殊外形,改变高分子的链外结构时,具有特殊外形的高分子链的局部可以看作高斯链,或者可以对高斯链加上一定约束条件。高分子结晶的过程同时受到结晶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影响。热力学提供结晶的驱动力,而晶体形成的路径及速率则由动力学决定。我们在这里对高分子结晶已有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模型加以了介绍。最后我们将高分子链结构可能对高分子片晶结构在热力学与动力学方面带来的影响加以说明,并提出四个反映链结构影响片晶热稳定的实际问题。它们是:片晶的退火时的链滑移增厚问题、片晶熔融过程中存在的链滑移问题、无规共聚物结晶熔融过程中的记忆效应问题,以及环状高分子的结晶问题。在第二章里,我们就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做了简单介绍。计算机模拟在不同的尺寸上需要做不同程度的近似以达到计算效率与计算精度的平衡。本章中,我们着重介绍了蒙特卡洛方法以及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格子空间中的动态蒙特卡洛高分子结晶模型。这一模型通过抽提在高分子结晶中占主要作用的能量项,突出了在高分子链发生结晶有序时存在的各向异性的平行排列优势作为体系发生结晶的驱动力,减化了体系中不重要的自由度,是对高分子结晶问题高效的计算模拟方法。在第三章中,我们就线形高分子片晶退火时,通过链滑移而实现的增厚问题加以研究。通过对长链高分子单个片晶在本体中的增厚、短链高分子在本体中由一次折叠向伸展链晶的增厚,以及短链高分子在基板支持的超薄膜中由一次折叠链片晶向伸展链晶的增厚,这三种情况的计算机模拟,阐明了高分子链滑移增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三个因素,即链的运动能力、是否需要成核以及是否有无定形链进入晶区得到的自由能补充。三个条件下的片晶增厚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分别为Arrhenius型、次级成核型、以及Arrhenius型,虽然第一种与第三种的速率温度依赖性相似,但是其增厚机理分别是链运动能力控制与成核控制。在第四章里,我们就高分子片晶的熔融问题,通过闪速差示量热仪与计算机模拟的联用,研究了其中的过热现象,并由此理解了高分子片晶熔融过程中的链动力学行为。当升温速度慢时,高分子在熔融前可以通过熔融重结晶或其它完善方法提高晶体的热稳定性,这时表现出的熔点过热度与升温速率没有标度关系。当升温速率达到中等水平时,晶体的熔融重结晶将被抑制,同时熔点过热度与升温速率存在标度关系。然而此时晶体在升温熔融过程中,尚可通过链滑移实现晶体的完善,标度指数将与链滑移能力有关。当升温速率进一步增加时,在计算机模拟中发现了晶体熔融过程,熔点过热度与升温速率的标度指数达到统一的0.37左右的现象。说明在高速升温下,晶体的熔融过程中不再与链滑移机制有关,体系表现出零熵熔融的特点。标度指数的数值反映了晶体熔融过程受晶体粗糙界面机制以及表面成核机制共同控制。在第五章里,我们就均匀型无规共聚物结晶熔融的特殊记忆效应进行了研究,说明了该体系中由于形成序列分凝相结构对片晶熔融再结晶过程的影响。均匀型无规共聚物具有均匀的共聚单元链内链间的统计性分布,不能形成宏观相分离、微相分离以及链与链之间的分凝。均匀型无规共聚物中的序列长度决定了序列的结晶能力,由此带来了序列长度因结晶能力不同而出现的分凝现象。这种分凝需要通过一次结晶作用才能发生。分凝后的体系,由于局部链单元浓度的改变将使得局部的平衡熔点升高,不利于第一次结晶热历史的消除。消除第一次结晶过程的热历史需要加热到共聚物的平衡熔点之上才可。在第六章里,我们就短链的环状高分子的结晶问题加以研究。通过计算单链结晶的自由能,说明了短链环形分子相比线形分子具有更高的平衡熔点,由此带来了相同温度下环形分子结晶更大的过冷度、更快结晶速率。这一结果是由于环形分子拓扑结构引起的高分子熔体中分子链构象的熵损失造成的。环状分子结晶有更小的熵变,对应于更高的平衡熔点。最后,我们将对本文作出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陈宏亮[6](2013)在《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低聚物及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学流变学和结晶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希望高分子材料熔体粘度较低,这样方便加工时浸润填料和充模;同时又希望材料具备足够的物理机械性能,满足最终制品对性能的要求;此外还希望材料能够高温熔融,方便进行回收利用。而环状低聚物的出现,以其优异的性能能够同时满足上述要求,而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低聚物(cyclic butylene terephthalate oligomers, CBT)是其中的佼佼者。CBT熔体粘度极低,如水一样,在引发剂作用下可以通过熵驱动的开环聚合反应迅速生成相应线性大分子pCBT。CBT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反应温度以及引发剂的选择进行调控,使得CBT可以在几十秒至几十分钟内完成聚合反应。由于CBT的开环聚合反应是熵驱动的,所以聚合反应时既没有热量放出,也没有副产物产生。这一特性使得模塑过程中不存在热点致高温降解的问题,也无需排气等操作。此外,CBT的聚合反应能够在pCBT熔点以下进行,此时当pCBT分子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发生结晶,使得生产加工时无需额外冷却脱模工序。所有这些特点使得CBT有潜力成为制备复合材料的理想基体并且还能够使用RTM等本用于热固性树脂的加工工艺。CBT的反应动力学、流场下的结晶行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等诸多方向都是目前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同时对实际的生产加工也具备理论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流变方法来定量研究CBT聚合反应动力学,即首先采用Doi-Edwards的蠕动理论和双蠕动模型,建立反应体系粘弹参数与分子量以及浓度的定量关系,进而依据CBT的开环聚合反应机理建立反应动力学方程,然后通过CBT反应流变实验数据与动力学方程相结合获得反应动力学参数,例如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等。依据反应速率常数,动力学方程可以模拟出CBT高温开环聚合反应时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浓度随反应进行的变化过程。(2)通过对CBT稳态剪切流场下反应结晶行为研究,我们发现稳态剪切流场使得聚合生成的pCBT在多余引发剂的作用下易发生断链反应,并且流场强度越大,断链反应越剧烈,从而导致pCBT分子量下降。随着稳态剪切流场的增大,虽然一方面使得pCBT分子链伸展取向,有利于成核和结晶;但另一方面pCBT分子量下降,降低其结晶能力。因此CBT反应结晶时出现了流场先抑制结晶,然后促进结晶的现象。通过对CBT反应结晶和CBT聚合后结晶行为比较,发现CBT反应结晶过程中晶核密度要远高于CBT聚合后结晶,并且其球晶尺寸大幅下降。而分子量的降低,也使pCBT分子结晶能力下降,结晶诱导时间增长的同时,最终样品球晶尺寸下降。(3)通过高温原位聚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pCBT/TrGO纳米复合材料,并且使用旋转流变仪在线监测了CBT的聚合反应过程,研究了TrGO对CBT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流变结果表明随着TrGO的引入,CBT的聚合反应速率及转化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并且TrGO含量越多,下降的程度越大。通过NMR、XPS和TGA等手段证实了活性链pCBT通过末端的羧基与TrGO表面的环氧基和羟基反应接枝到了TrGO表面,且接枝占比高达53wt%。通过对复合材料的非线性流变性及分形理论分析,我们进一步证实了pCBT与TrGO之间的接枝反应。石墨烯片对接枝到其表面的pCBT分子链的反应活性限制是TrGO较低浓度下反应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TrGO逾渗网络结构形成后限制了活性链的扩散,从而进一步降低了CBT的反应速率。(4)系统研究了TrGO对pCBT的结晶结构、等温结晶和非等温结晶过程的影响。TrGO的引入并没有改变pCBT的晶型,但却使得pCBT的微晶尺寸减小。在等温结晶方面,利用经典结晶动力学模型,如Avrami方程对pCBT/TrGO纳米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在非等温结晶方面,采用修正的Avrami方程、Ozawa方程,以及Avrami-Ozawa模型对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pCBT/TrGO等温及非等温结晶过程中,TrGO不同层次的结构对pCBT基体结晶影响不同。就少量TrGO而言,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异相成核作用,有利于结晶;但当TrGO含量达到3wt%时,TrGO形成的逾渗网络结构也会阻碍分子链的规整堆砌,显着提升基体晶体单元相转移的活化能,不利于结晶。此外,TrGO的引入提高了pCBT的热稳定性能,主要归功于TrGO良好的导热性能和阻隔性能,特别是当TrGO逾渗网络结构形成之后,其热降解温度显着提升。(5)通过两步法制备CBT/CL共聚物,使用1H NMR对共聚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酯交换反应,且共聚物中软硬段之间存在两种键接方式。定量分析了CBT和CL在共聚物中的平均长度和序列结构,结果表明在存在酯交换反应的情况下,无论是软段还是硬段都无法达到足够的长度而得到嵌段共聚物。此外,我们采用TGIC作为扩链剂,制备得到了扩链pCBT,在大幅提高pCBT分子量的同时得到了具有支化结构的扩链产物。系统研究了扩链产物的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的线性粘弹末端行为,相位角对频率的依赖性以及vGP图的变化,分析了TGIC含量对支化和交联结构的影响,及其相应的流变性能的变化。此外我们还发现支化和交联结构破坏了pCBT分子链的规整性,从而降低了其结晶能力,使得扩链产物的重结晶行为难以发生。

叶冲[7](2012)在《纳米粒子负载钛类催化剂的制备及对PTT聚酯合成的研究》文中提出以亲水性纳米SiO2和Ti(OC4H9)4为主要原料,将Ti(OC4H9)4负载到修饰后纳米SiO2表面,得到了纳米级Ti(OC4H9)4/nano-SiO2负载型催化剂并应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的合成。将亲水性纳米SiO2在甲苯中超声波分散后,用异丙基三(二辛基焦磷酸酰氧基)钛酸酯(TMC-201)作为改性剂对亲水性纳米SiO2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了改性温度、改性时间和偶联剂用量对亲水性纳米SiO2表面改性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将Ti(OC4H9)4负载于修饰后的纳米SiO2上成功制备了纳米级Ti(OC4H9)4/nano-SiO2负载型催化剂,运用FTIR、ICP-AES、FESEM、XPS等测试手段对修饰后的纳米SiO2及Ti(OC4H9)4/nano-SiO2负载型催化剂进行了表征。FTIR和ICP-AES结果表明钛酸酯偶联剂成功修饰到亲水性纳米SiO2表面,ICP-AES和XPS结果表明Ti(OC4H9)4成功负载于钛酸酯偶联剂(TMC-201)改性的纳米SiO2上,SEM照片表明Ti(OC4H9)4/nano-SiO2负载型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粒径范围在40~50nm,是纳米级的。采用直接酯化法工艺路线,以优选确定的催化剂将对苯二甲酸(PTA)与1,3-丙二醇(PDO)为原料直接进行PTT聚酯的合成实验。详细考察了不同催化剂类型、催化剂用量等对合成PTT聚酯的影响。对采用钛类负载催化剂合成的PTT产品,在催化剂活性、产品特性粘度、力学性能等方面,与采用传统的钛类催化剂、锡类催化剂合成的PTT产品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钛类负载催化剂,克服了传统钛类催化剂催化选择性差、热降解等副反应强的特点。通过与传统钛类催化剂进行对比实验,证明Ti(OC4H9)4/nano-SiO2负载型催化剂催化活性优异,具有良好催化选择性。通过负载型催化剂制备的PTT聚酯产品具有特性粘度高,b值低,抗拉伸性能好,韧性增强的特点。

张坤[8](2011)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微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高聚物基纳米复合树脂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是当前的热点,其中微纳尺度材料的引入对高聚物基体结构性能的影响备受学术界关注,也是产业界工艺调整优化的理论依据。本文以量大面广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为基体,以两种典型微纳尺度功能材料:载银磷酸锆抗菌功能材料和原位生成片层状钛系有机化合物作为添加相,通过非等温结晶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该两种材料的的引入对聚酯基体热性能、结晶行为、流变行为等的影响;通过2D-WAXD表征分析了片状钛系有机化合物在加工成型过程中的取向趋势;通过SEM、TEM、AFM、FTIR、13C NMR和MALLDI-TOF-MS等手段表征了从复合树脂中分离出的片状钛系有机化合物的形貌和结构,进一步提出了其原位形成机理;研究了PET/载银磷酸锆复合树脂的纺丝成形性能,表征了所得纤维的力学和抗菌等性能;初步探索了纤维加工成形中超分子结构变化。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载银磷酸锆在PET基体中分散比较均匀,粒径在1μm左右;磷酸锆的引入对PET树脂的熔点以及热降解温度影响不大,对PET的晶型也没有影响,但使PET的结晶能力有所提高。载银磷酸锆的引入,使得PET的复数黏度下降,原因可能是因为磷酸锆的引入减少了PET分子链之间的缠结,导致黏度的下降。2.原位引入的钛系有机物均匀分散在PET基体中,呈片状分布,厚度约120 nm,长和宽约500 nm。钛系有机物的引入对PET基体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热降解性能、熔点和结晶行为无明显影响。复合树脂的WAXD图谱中在8-12°出现了新的衍射峰,表明该钛系有机物是结晶的,并且其结构区别于已有的纳米Ti02的结晶结构。引入钛系有机物的复合树脂表现出有趣的流变特性:复合树脂的表观粘度在比较低的剪切速率下(100S-1),高于空白PET,但在高剪切速率下,低于空白PET。检测并分析了钛系有机物沿树脂、薄膜铸片和双向拉伸薄膜不同侧面入射时的2D-WAXD衍射图谱,发现片状钛系有机化合物在薄膜中呈平躺分布。分析FTIR、13C NMR和MALLDI-TOF-MS图谱表明,钛系有机物是钛系前驱体与合成PET的原料PTA和EG反应的产物,为单斜晶系的片晶。3.深入研究了两种不同微纳米粒子的引入对于PET结晶行为的影响。利用Jeziorny法研究了非等温结晶的初级结晶阶段,并计算了Avrami指数在3-4.5之间。研究发现Jeziorny法以及Mo法可以很好的模拟两种不同复合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但是Ozawa法对于模拟PET/磷酸锆体系出现偏差,可以很好地描述PET/Ti系复合材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都表明微纳米粒子的引入对于PET的结晶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加快了PET的结晶速率。4.PET/磷酸锆复合树脂在加工温度280-290℃之间具有很好的可纺性,在卷绕速度为800m/min, 1000m/min,1200m/min时,纺丝过程连续,随着纺丝速度增加,PET及其复合初生纤维的取向度增大。磷酸锆的引入对于PET的纤维取向度影响不大。磷酸锆的引入,使得在相同的卷绕速度下,断裂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原因可能是因为磷酸锆的引入造成纤维表面的应力集中。最后对纤维的抗菌性能进行了测试,表明有很好的抗菌效果,且抗菌率可以达到90%。5.依据DSC、WAXD以及二维SAXS等实验手段,初步探讨了牵伸过程对PET纤维超分子结构的影响。纤维在经过热牵伸后,DSC测试出现了熔融双峰,而且玻璃化转变以及冷结晶峰消失,可能是由于牵伸后的分子链排入晶格的折叠方式发生变化引起的;WAXD结果显示,未经牵伸的纤维的(110), (100)以及(111)晶面消失,经过牵伸后的纤维又重新出现。经过Scherrer公式计算晶面尺寸,牵伸后纤维的晶面尺寸要大于牵伸前的晶面尺寸。通过二维小角散射结果计算,初生丝的相关距离a01小于原丝的相关距离,相关距离a02大于原丝的相关距离。牵伸后纤维的旋转半径要大于牵伸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牵伸后分子链沿着牵伸方向取向造成的。

胡丹丽[9](2007)在《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其改性体系结晶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直接酯化-缩聚反应路线合成较高分子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共聚物(PTTI);并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多壁碳纳米管(MWNTs)复合材料。采用1H NMR分析了PTTI共聚物的组成,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偏光显微镜(PLM)等手段研究了PTTI共聚物和PTT/MWNTs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采用热失重(TG)、红外光谱(IR)和拉曼对MWNTs的纯化及化学修饰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IPA的引入,共聚酯的结晶速率变慢,并引起了结晶性能的下降。当投料中IPA含量占到60mol%以后,共聚酯已变成完全非晶的材料。PTTI的等温结晶过程是按照异相成核并伴随着三维球晶生长的机理进行的,与PTT聚酯的成核和球晶生长机理相同,而与其主链中IPA组分有无和多少无关。结晶形貌的研究还发现,随着结晶过冷度的增加,生成的球晶的尺寸变小,数目变大。利用修正的Avrami方程以及Ozawa方程研究PTTI10和PTTI20共聚酯的非等温结晶行为时发现:随着IPA组分的增加,结晶速率变慢;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结晶速率加快。这两种共聚酯的Avrami指数为2.12-3.84,Ozawa指数为2.75-3.98。说明非等温结晶的机理与等温结晶相似。用HNO3去除MWNTs中的无定型碳及其制备过程中的金属催化剂和金属氧化物,并在纯化的同时引入羰基和羟基等官能团,以钛酸四丁酯为偶联剂进一步修饰MWNTs,修饰后的MWNTs的羰基和羟基进一步增多,使MWNTs的稳定性、在PTT树脂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大为提高。研究了PTT/MWNTs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利用化学修饰后的MWNTs制备的PTT/MWNTs复合材料从熔体中结晶时的过冷度△Th明显降低,仅0.05wt%的MWNTs的加入即可使△Th下降12℃。MWNTs对PTT结晶起促进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其起到了异相成核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形貌研究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的证实。此外还发现,修正后的Avrami模型比Ozawa模型更适合研究PTTI共聚物和PTT/MWNTs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任秀艳[10](2005)在《PTT/PBT共混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考察了PTT、PBT 共混性能。通过DSC、WAXD 和POM 研究了PTT、PBT 共混物在非等温条件下的相容性、结晶结构、结晶性能、结晶度及晶体形态。结果表明:PTT、PBT 两组份在无定型区具有相容性,而在晶区两组份分别结晶,其结晶度随着组分含量变化而变化。当PTT、PBT 的组分相差很大时,其结晶性能好;当PTT、PBT 的组分相接近时,其结晶性能差。等温结晶的时间对晶体形态有一定的影响,长时间有利于晶体的生长。

二、聚对苯二甲酸二乙脂形态结构的小角光散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对苯二甲酸二乙脂形态结构的小角光散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耐紫外型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
        1.2.1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概况
        1.2.2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合成方法
        1.2.3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发展现状
    1.3 提高聚酯耐紫外老化性的研究进展
        1.3.1 聚酯耐紫外老化的机理
        1.3.2 提高聚酯硬段耐紫外老化的方法
        1.3.2.1 添加紫外吸收剂
        1.3.2.2 添加纳米无机填料
        1.3.2.3 改性法
        1.3.2.4 合成法
        1.3.3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紫外抗性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意义和内容
        1.4.1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软硬段PCCD-PTMG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主要原料与设备
    2.3 合成与制备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粘度测试
        2.4.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2.4.3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测试
        2.4.4 热重分析测试
        2.4.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测试
        2.4.6 拉伸性能测试
        2.4.7 酸值测定
        2.4.8 羟值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分子量及其分布
        2.5.2 分子结构组成
        2.5.3 热性能分析
        2.5.4 力学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顺反结构PCCD-PTMG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主要原料与设备
    3.3 合成与制备
    3.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4.1 动态热力学分析测试
        3.4.2 X射线衍射测试
        3.4.3 紫外吸收光谱测试
        3.4.4 紫外老化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结构组成与分子量及其分布
        3.5.2 热性能分析与其中相态转变
        3.5.3 力学性能分析
        3.5.4 吸光度与紫外老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基于3D凝胶网络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液晶
        1.1.1 液晶的发现
        1.1.2 液晶的化学结构
        1.1.3 液晶的分类
        1.1.4 液晶的应用和发展
    1.2 偶氮苯光致变色材料
    1.3 凝胶因子
    1.4 液晶物理凝胶
    1.5 液晶显示器件
        1.5.1 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结构和显示原理
        1.5.2 液晶显示器的分类
        1.5.3 刚性液晶显示器件研究进展
        1.5.4 柔性液晶显示器件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本论文的立题根据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丝瓜络”3D凝胶网络超强液晶物理凝胶的光响应光散射显示器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表征测试仪器
        2.2.3 光响应液晶物理凝胶的制备
        2.2.4 光响应液晶物理凝胶性能测试
        2.2.5 光响应液晶光散射显示屏的制备
        2.2.6 聚氨酯薄膜的制备
        2.2.7 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屏的制备
        2.2.8 拉伸法研究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响应液晶物理凝胶的凝胶行为研究
        2.3.2 光响应液晶物理凝胶的凝胶强度研究
        2.3.3 光响应液晶物理凝胶的表面形貌
        2.3.4 光响应液晶光散射显示屏及性质研究
        2.3.5 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
        2.3.6 拉伸法研究光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荧光效应和较高凝胶强度的体温可控光热信息存储光散射显示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表征测试仪器
        3.2.3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的制备
        3.2.4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性能测试
        3.2.5 荧光液晶光散射显示屏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的凝胶行为及性质研究
        3.3.2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的光响应性能研究
        3.3.3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的荧光强度研究
        3.3.4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光散射显示屏及性质研究
        3.3.5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光散射显示屏实际应用中的性质研究
        3.3.6 荧光液晶物理凝胶的制备
        3.3.7 体温控制液晶显示屏的性质研究
        3.3.8 太阳光光控显示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表征测试仪器
        4.2.3 液晶物理凝胶的制备
        4.2.4 导电聚氨酯薄膜(PU95)的制备
        4.2.5 导电聚氨酯薄膜(PU50)的制备
        4.2.6 刚性导电液晶光散射显示屏的制备
        4.2.7 柔性导电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的制备
        4.2.8 电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导电聚氨酯薄膜(PU95)的性能研究
        4.3.2 导电聚氨酯薄膜(PU50)的性能研究
        4.3.3 液晶物理凝胶的凝胶强度研究
        4.3.4 刚性导电液晶光散射显示屏
        4.3.5 柔性导电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
        4.3.6 电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结构分析
        4.3.7 液晶物理凝胶光电性能研究
        4.3.8 电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的光电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响应液晶凝胶的可形变凝胶网络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表征测试仪器
        5.2.3 电响应可拉伸液晶光散射显示器件的机械拉伸过程
        5.2.4 液晶物理凝胶网络形貌分析
        5.2.5 液晶物理凝胶纤维晶体结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液晶物理凝胶的表面形貌
        5.3.2 液晶物理凝胶的XRD表征
        5.3.3 液晶物理凝胶的微观力学分析
        5.3.4 液晶物理凝胶的自组装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纤维素纳米晶/生物降解聚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使用的主要缩写词及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纤维素纳米晶
        1.1.1 纤维素纳米晶概述
        1.1.2 CNC的结构与性能
        1.1.3 CNC的制备与改性
    1.2 生物降解聚酯
        1.2.1 生物降解聚酯概述
        1.2.2 生物降解聚酯的种类、性能与应用
    1.3 CNC增强生物降解聚酯复合材料
        1.3.1 CNC增强高分子的研究
        1.3.2 CNC增强生物降解聚酯的研究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目的、创新点及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课题的目的
        1.4.3 创新点
        1.4.4 课题基本内容
第二章 邻苯二甲酸酐反应性增容PBS(PBSA)/CNC复合体系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试样制备
        2.2.3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NC形貌分析
        2.3.2 邻苯二甲酸酐增容PBS/CNC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2.3.3 PA增容PBSA/CNC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纳米晶的乙酰化修饰及其增强生物降解聚酯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纤维素纳米晶的提取
        3.2.3 纤维素纳米晶的乙酰化修饰
        3.2.4 试样制备
        3.2.5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乙酰化修饰对纤维素纳米晶的影响
        3.3.2 ACNC增强PBS的研究
        3.3.3 ACNC增强PBAT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位聚合法制备PBS接枝CNC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纤维素纳米晶的提取
        4.2.3 PBS聚合工艺探索
        4.2.4 原位聚合法制备PBS-g-CNC
        4.2.5 PBS/PBS-g-CNC复合材料的制备
        4.2.6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BS合成工艺的探索
        4.3.2 PBS-g-CNC结构及性能研究
        4.3.3 二次复合样品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BS-g-CNC增强PLA/PBS/DCP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试样制备
        5.2.3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增韧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5.3.2 DCP对 PLA/PBS(70/30)的增容效果研究
        5.3.3 不同填料对PLA/PBS共混物的增强作用分析
        5.3.4 PBS-g-CNC对 PLA/PBS/DCP混合物的增强作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BS-g-CNC及羧酸盐成核剂对PLA/PBS共混物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试样制备
        6.2.3 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PLA/PBS共混物及其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熔体结晶行为
        6.3.2 PLA/PBS共混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等温熔体结晶动力学
        6.3.3 PLA/PBS共混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球晶形态及结构分析
        6.3.4 PLA/PBS共混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分析
        6.3.5 PLA/PBS共混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论文
    专利
致谢

(4)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热塑性弹性体
    1.2 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
        1.2.1 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的简介
        1.2.2 合成TPEE原料的选择
        1.2.3 TPEE的合成方法
        1.2.4 TPEE的结构与形态
        1.2.5 TPEE的性能特点
        1.2.6 TPEE的应用
        1.2.7 国内外关于TPEE的研究与进展
    1.3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3.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软硬段TPEE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主要原料与设备
    2.2 TPEE的制备
        2.2.1 预聚体的合成
        2.2.2 PBT/PTMG聚醚酯弹性体的制备
        2.2.3 试样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聚醚酯PBT/PTMG的结构分析
        2.4.2 聚醚酯PBT/PTMG的形态及相结构分析
        2.4.3 聚醚酯力学性能
        2.4.4 聚醚酯的热稳定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段PBP的引入对TPEE结构与性能影响
    3.1 主要原料与设备
    3.2 PBT-co-PBP/PTMG共聚醚酷的制备
        3.2.1 酯交换反应
        3.2.2 缩聚反应
        3.2.3 试样的制备
    3.3 性能表征
        3.3.1 分子量及分布分析
        3.3.2 断面形貌分析
        3.3.3 热力学分析
        3.3.4 力学性能
        3.3.5 热稳定性能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共聚醚的结构
        3.4.2 共聚醚酯的断面分析
        3.4.3 共聚醚酯的热力学分析
        3.4.4 共聚醚酯的力学性能分析
        3.4.5 共聚醚酯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链状高分子片晶热处理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结果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分子链结构与晶体
    1.1 高分子的链结构与链构象
        1.1.1 线形高分子链构象的高斯分布
        1.1.2 不同外形的高分子
        1.1.3 多组分的高分子
    1.2 高分子结晶与其亚稳片晶结构
        1.2.1 高分子结晶的热力学
        1.2.2 高分子结晶的多层次片晶结构
        1.2.3 高分子结晶的动力学模型
    1.3 高分子链结构与高分子晶体的关系
        1.3.1 高分子链形结构对结晶的影响
        1.3.2 共聚物的结晶
        1.3.3 环状高分子的结晶
    1.4 本章小结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计算机模拟简介
    2.1 高分子结晶的计算机模拟
    2.2 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2.2.1 蒙特卡洛方法与重要性抽样
        2.2.2 格子空间中的高分子动态蒙特卡洛模型
    2.3 本章小结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链状高分子片晶退火的链滑移增厚
    3.1 背景介绍
    3.2 模拟方法简介
    3.3 片晶退火增厚的动态蒙特卡洛模拟
        3.3.1 长链片晶本体中的增厚
        3.3.2 短链片晶本体中的增厚
        3.3.3 短链片晶基板上的增厚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链状高分子片晶中的链滑移与熔融过热现象
    4.1 背景介绍
    4.2 研究方法简介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模拟方法简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α-与β-iPP晶体在FlashDSC芯片上的制备
        4.3.2 α-与β-iPP晶体的过热现象
        4.3.3 动态蒙特卡洛模拟中的链状高分子片晶过热现象
        4.3.4 分析讨论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无规共聚物结晶的特殊记忆效应
    5.1 背景介绍
    5.2 模拟方法简介
    5.3 无规共聚物结晶记忆效应的动态蒙特卡洛模拟
        5.3.1 无规共聚物平衡熔点的测定
        5.3.2 无规共聚物结晶的记忆效应
        5.3.3 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环形高分子的熔点
    6.1 背景介绍
    6.2 模拟方法简介
    6.3 环形高分子结晶的动态蒙特卡洛模拟
        6.3.1 环状分子单链结晶平衡熔点
        6.3.2 环状分子本体结晶
        6.3.3 分析讨论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简历与科研成果
致谢

(6)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低聚物及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学流变学和结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CBT 简介
        1.2.1 环状低聚物的制备
        1.2.2 CBT 的制备、结构和性能
        1.2.3 CBT 聚合反应研究进展
        1.2.4 流场对 CBT 聚合物反应和结晶的影响
        1.2.5 CBT 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1.3 石墨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
        1.3.1 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能
        1.3.2 石墨烯的制备
        1.3.3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3.4 石墨烯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结晶的影响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CBT 开环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结构与性能表征
    2.3 分子理论
        2.3.1 分子模型
        2.3.2 CBT 熵驱动开环聚合反应动力学模拟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场对 CBT 聚合反应及结晶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结构与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流场对 CBT 聚合反应过程中结晶的影响
        3.3.2 流场对 CBT 聚合反应及结晶的影响机理
        3.3.3 流场对 pCBT 分子量的影响
        3.3.4 pCBT 分子量对其结晶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CBT/TrGO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 CBT 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TrGO 的制备
        4.2.3 pCBT/TrGO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raphite、GO、TrGO 及 pCBT/TrGO 的结构表征
        4.3.2 TrGO 对 CBT 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4.3.3 pCBT/TrGO 纳米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CBT/TrGO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和热稳定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pCBT/TrGO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 结构与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rGO 对 pCBT 结晶结构的影响
        5.3.2 pCBT/TrGO 纳米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5.3.3 pCBT/TrGO 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5.3.4 pCBT/TrGO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CBT 共聚反应及扩链反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CBT/CL 共聚产物的制备
        6.2.3 CBT/TGIC 扩链产物的制备
        6.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6.3 CBT/CL 共聚反应研究
        6.3.1 CBT/CL 共聚反应过程
        6.3.2 CBT/CL 共聚产物结构分析
    6.4 CBT/TGIC 扩链反应研究
        6.4.1 CBT/TGIC 扩链反应过程
        6.4.2 CBT/TGIC 扩链产物流变性能及熔融结晶行为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7)纳米粒子负载钛类催化剂的制备及对PTT聚酯合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研究进展
        1.2.1 PTT聚酯的聚合反应过程
        1.2.2 PTT聚酯的物理性能
        1.2.3 PTT聚酯的应用
    1.3 聚酯用催化剂研究发展
        1.3.1 锑类催化剂
        1.3.2 锗类催化剂
        1.3.3 钛类催化剂
        1.3.4 其他种类催化剂
    1.4 合成PTT聚酯用负载型催化剂研究工作的提出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与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的精制
    2.2 实验设备
    2.3 仪器和测试
        2.3.0 纳米SiO_2表面羟基数量测定
        2.3.1 特性粘度测定
        2.3.2 红外光谱仪(FT-IR)
        2.3.3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2.3.4 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6 比表面积测定(氮气吸附)
        2.3.7 拉伸测试
    2.4 亲水性纳米SiO_2粒子的表面改性
    2.5 Ti(OC_4H_9)_4/nano-SiO_2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2.6 Ti(OC_4H_9)_4/nano-SiO_2负载型催化剂用于PTT聚酯的合成
第三章 催化剂表征
    3.1 修饰后纳米SiO_2的表征
    3.2 Ti(OC_4H_9)_4/nano-SiO_2负载型催化剂的表征
    3.3 催化剂形貌表征
    3.4 亲水性纳米SiO_2表面羟基含量的研究
    3.5 纳米SiO_2表面改性的研究
        3.5.1 偶联剂TMC-201用量对纳米SiO_2表面接枝量的影响
        3.5.2 反应温度对纳米SiO_2表面接枝量的影响
        3.5.3 反应时间对纳米SiO_2表面接枝量的影响
    3.6 改性纳米SiO_2负载Ti(OC_4H_9)_4
        3.6.1 负载时间对改性后纳米SiO_2负载Ti(OC_4H_9)_4的影响
        3.6.2 负载温度对改性后纳米SiO_2负载Ti(OC_4H_9)_4的影响
        3.6.3 Ti(OC_4H_9)_4用量对改性后纳米SiO_2负载Ti(OC_4H_9)_4的影响
    3.7 结论
第四章 聚酯合成与表征
    4.1 Ti(OC_4H_9)_4/nano-SiO_2负载型催化剂对合成PTT聚酯的影响
        4.1.1 不同负载量Ti(OC_4H_9)_4/nano-SiO_2负载型催化剂合成PTT
        4.1.2 Ti(OC_4H_9)_4/nano-SiO_2催化剂用量对PTT产品性能的影响
        4.1.3 Ti(OC_4H_9)_4/nano-SiO_2负载型催化剂应用于其它聚酯合成
    4.2 合成聚酯淬断面的形貌表征
    4.3 PTT聚酯的拉伸性能测试
    4.4 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微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引言
    2 聚酯主要改性方法
        2.1 共混改性
        2.2 化学改性
    3 聚合物-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
        3.1 纳米无机粒子共混改性
        3.2 原位复合法
        3.3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4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
        4.1 本课题的提出
        4.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PET/磷酸锆共混复合树脂性能以及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磷酸锆的粒径分析
        2.2 磷酸锆的形态以及元素分析
        2.3 共混法制备含磷酸锆PET复合树脂
        2.4 熔融及结晶性能研究
        2.5 热分解性能的研究
        2.6 形态以及分散性研究
        2.7 流变性能研究
        2.8 广角X射线
    3 结果与讨论
        3.1 无机粉体形态研究
        3.2 磷酸锆加入对PET热性能的影响
        3.3 复合树脂形态及磷酸锆的分散性研究
        3.4 流变性能研究
        3.5 广角X射线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片状钛系化合物的引入对PET基体结构性能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原料
        2.2 材料的结构表征
        2.3 GPC测试
        2.4 热性能测试
        2.5 钛系有机物在基体中的分散
        2.6 质谱测试
        2.7 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能测试
        2.8 Ti系有机物在成型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片状钛系化合物的引入对PET基体结构性能的影响
        3.2 片状纳米材料原位形成机理探讨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复合PET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方法
        2.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降温速率下的曲线
        3.2 Jeziorny法处理PET复合体系
        3.3 Ozawa法处理PET复合体系
        3.4 Mo法处理PET复合体系
        3.5 非等温结晶活化能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T/磷酸锆复合树脂纺丝性能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原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PET复合树脂纺丝工艺确定
        3.2 干燥工艺
        3.3 熔融温度与纺丝温度
        3.4 纺丝速度的选择
        3.5 后牵工艺
        3.6 纤维取向的研究
        3.7 牵伸纤维的力学性能
        3.8 牵伸纤维的热收缩性能
        3.9 纤维的表面形态研究
        3.10 纤维的抗菌性能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ET纤维在牵伸前后的超分子结构的初步探索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样品制备
        2.2 DSC测试
        2.3 广角X衍射
        2.4 二维小角X散射
    3 结果与讨论
        3.1 纤维的DSC测试
        3.2 纤维的广角X射线衍射
        3.3 纤维的二维小角X散射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专利
致谢

(9)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其改性体系结晶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研究概况
        1.2.1 1,3丙二醇的发展
        1.2.2 PTT的合成
        1.2.3 PTT的结构与性能
    1.3 改性聚对苯二甲酸酯类结晶行为研究进展
        1.3.1 共混改性
        1.3.2 共聚改性
    1.4 聚合物/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4.1 CNTs的改性
        1.4.2 聚合物/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1.4.3 聚合物/CNTs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1.5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TTI的合成与结晶行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PTTI聚酯的合成
        2.2.2 样品处理
        2.2.3 核磁共振
        2.2.4 差示扫描量热(DSC)
        2.2.5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2.2.6 偏光显微镜(PLM)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及表征
        2.3.2 共聚酯的可结晶性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结晶形貌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PTTI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准备
        3.2.2 DSC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3.1.1 修正的Avrami方程
        3.3.1.2 Ozawa方程
        3.3.2 结晶活化能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PTT/MW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晶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碳纳米管的纯化
        4.2.2 碳纳米管的化学修饰
        4.2.3 共混液的选择
        4.2.4 PTT/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1 物理共混
        4.2.4.2 化学共混
        4.2.5 样品处理
        4.2.6 性能测试
        4.2.6.1 热失重TG测试
        4.2.6.2 拉曼测试
        4.2.6.3 红外光谱IR测试
        4.2.6.4 DSC测试
        4.2.6.5 PLM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混液分散性研究
        4.3.2 TG分析
        4.3.3 拉曼分析
        4.3.4 IR分析
        4.3.5 DSC谱图
        4.3.6 PLM分析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PTT/MWNTs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准备
        5.2.2 DSC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修正的Avrami方程
        5.3.2 Ozawa方程
        5.3.3 结晶活化能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本文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PTT/PBT共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1.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介绍
        1.2.1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特性与应用
        1.2.2 PBT市场前景分析
    1.3 PTT的简介
        1.3.1 PTT的性能优势
        1.3.2 PTT的发展现状
        1.3.3 PTT的市场前景分析
    1.4 聚合物共混
        1.4.1 共混原理
        1.4.2 共混方法
        1.4.3 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1.4.4 晶态共混高聚物结构形态
    1.5 PBT/PTT共混的必要性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样品及试剂
    2.2 样品的制备
    2.3 仪器及测试条件
        2.3.1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
        2.3.2 X-射线衍射仪(WAXD)
        2.3.3 偏光显微镜(PDM)
    2.4 DSC测试
    2.5 WAXD测试
    2.6 PDM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PTT/PBT共混物的相容性
        3.1.1 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化温度(Tg)
        3.1.2 PTT/PBT共混物的ΔTg 值
    3.2 PTT/PBT共混物的热性能
        3.2.1 PTT/PBT共混物的熔点(Tm)
        3.2.2 PTT/PBT共混物的熔融双峰
    3.3 共混物的结晶速率
        3.3.1 共混物的热结晶现象
    3.4 共混物的晶体结构和结晶度
        3.4.1 PTT/PBT共混物的晶体结构
        3.4.2 PTT/PBT共混物的结晶度
    3.5 共混物的晶体形态研究
        3.5.1 测试手段
        3.5.2 球晶的生长
        3.5.3 共混物组分对球晶形态的影响
        3.5.4 结晶时间对球晶形态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聚对苯二甲酸二乙脂形态结构的小角光散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耐紫外型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汪子昌. 湖北大学, 2020
  • [2]基于3D凝胶网络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及机理研究[D]. 童晓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3]纤维素纳米晶/生物降解聚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张须臻.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4]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成. 湖北大学, 2015(05)
  • [5]链状高分子片晶热处理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D]. 高欢欢. 南京大学, 2015(05)
  • [6]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低聚物及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学流变学和结晶行为研究[D]. 陈宏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7]纳米粒子负载钛类催化剂的制备及对PTT聚酯合成的研究[D]. 叶冲. 长春工业大学, 2012(02)
  • [8]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微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 张坤. 东华大学, 2011(07)
  • [9]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其改性体系结晶行为的研究[D]. 胡丹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2)
  • [10]PTT/PBT共混性能研究[D]. 任秀艳. 吉林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态结构的小角度光散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