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频技术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伍光新,姚元,祁琳琳[1](2021)在《雷达通信波形一体化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其本质是在统一共用的硬件平台上同时实现雷达与通信功能。文中通过对现有雷达波形、通信波形以及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研究总结,剖析了雷达通信频谱共享项目,总结了雷达通信波形一体化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相关概念和研究以及将其应用于适当的场景提供参考。
梁考奇[2](2021)在《移动水声扩频通信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
宋志一[3](2021)在《基于LabVIEW FPGA的某应答机测试系统研制》文中提出
陈龙[4](2021)在《移动水声扩频通信RAKE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
陈龙[5](2021)在《移动水声扩频通信RAKE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聂玉卿[6](2021)在《卫星与5G融合系统快速随机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卫星通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网络的无缝覆盖,是天基信息传输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战略重点。伴随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更迭,卫星网络和地面5G网络的相互融合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地面用户终端在与网络建立连接之前,需要通过随机接入过程确保自身的上行传输时间和基站保持同步,使得网络的上行帧时序与用户终端发送帧时序对齐。高效率低延时的上行接入是保障终端与网络进行正常通信的前提,因此在卫星与5G融合系统中,随机接入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着眼于GEO卫星与地面5G网络融合系统,以GEO卫星广域覆盖导致传播时延较长的系统特性为切入点,融合地面5G协议设计思路,以研究适用于卫星5G融合系统的快速随机接入技术为目标,从快速随机接入信道设计、多用户msgA数据载荷检测算法研究以及快速随机接入信号传输方案设计与仿真验证三方面展开,论文主要工作为:(1)针对目前在星地融合系统中采用的传统随机接入方案因多次信息交换导致接入效率较低、接入过程耗时较长的问题,分析3GPP基于地面场景提出的快速随机接入方案的处理流程和时序模型,研究将该方案应用于GEO卫星场景实现高效率低延时接入的可行性。(2)针对快速随机接入信号(msgA)包含前导和数据两部分的特点,导致传统随机接入信道无法适用于快速随机接入技术的问题,结合卫星大波束覆盖范围和单天线端口系统特性,提出了一种快速随机接入信道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将前导与数据载荷合并发送,降低接入次数,节省物理资源开销,并保证较优的接入性能。(3)针对多用户发起接入时,msgA数据信号采用传统MMSE-SIC检测算法时存在的误差传播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判决排序串行干扰消除(MD-OSIC)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MUSA系统的等效信道系数以及MMSE加权矩阵计算所有待检测用户的SINR并排序优化用户的选择策略,然后对MMSE线性检测后位于不可靠区域内的符号进行多次判决,有效提升了 msgA数据载荷检测的可靠性。(4)设计适用于本系统的msgA信号传输与检测方案,并基于MATLAB搭建链路级仿真平台,对快速随机接入性能进行仿真验证。通过对msgA前导信号的漏检和虚警概率以及msgA数据信号的误码率性能进行评估,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快速随机接入信道设计方案在卫星场景下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MMSE-SIC和MD-OSIC算法检测性能的仿真对比,验证MD-OSIC算法能有效降低误差传播对msgA数据信号误码率性能的影响。
孙志朋[7](2021)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水稻产量及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水稻产量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水稻在平均亩产量和水、肥、药等利用率方面相比农业发达国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采集水稻生长环境信息,有的放矢地指导农业生产,已被证明是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方式之一。农业物联网技术以信息感知设备、通讯网络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为核心,通过农业科学化管理,达到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目的。目前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临网络覆盖范围小、监测项目受限、传输成本高、供电时间短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的普及和智能化程度。随着低功率广域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物联网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更多角度。因此,本文结合物联网及其关联技术,构建了适合监测水稻生长环境的广覆盖、低功耗、智能化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并对系统中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实时地了解水稻生长的环境因素,从而更好的指导水稻生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物联网的架构。设计了一种功耗低、传输距离远、融合害虫监测功能的水稻生长环境信息监测物联网架构,将高清晰图像传输与低功率广域网进行异构融合,实现了低功率广域网布局下的水稻害虫监测及生长环境信息采集功能。应用NS3软件对水稻生长环境布设大量传感器监测节点的情况进行了仿真,得出了两种ACK机制下网络传输质量的优势参数组合范围对比,给出了需提升网络传输质量的参数组合范围及建议。(2)设计了应用边缘计算技术的水稻生长环境在线监测网关。在支持LoRaWAN和802.11g协议异构组网的基础上,设计了边缘计算网关的功能架构和数据通信架构。通过虚拟化容器技术,将LoRaWAN服务器、在线害虫识别计数算法、实时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打包成镜像,在农业生产现场形成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化运作的边缘计算模式。采用边缘消息中间件的方式规范化定制各功能模块之间以及云、边之间的数据传输。经实际测试,网关可以同时实现各模块功能,在每秒500/1000条并发压力测试中,平均负载分别为0.22/2.99,系统资源利用率稳定,采用的边缘消息中间件模式数据传输稳定可靠,田间实际测试数据传输成功率达99.1%。(3)设计了一种高准确性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案。实时对水稻生长环境信息进行在线监测,通过改进算法,对上传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融合测试,对比传统的融合算法方差降低了约25%左右,切实提高了获取水稻生长环境数据的准确率。(4)研究了水稻害虫在线识别人工智能算法。对采集的水稻害虫图像进行自动化图像预处理工作,使用图像增强、图像分割等传统图像处理技术优化图像质量。提出了一种在线害虫识别计数方法:使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算法,在TensorFlow框架下完成对监测节点上传的害虫图像在线识别及计数。通过测试,识别准确率达到89%。将图像识别结果以数字方式输出,大幅降低了物联网传输和云端计算的压力。(5)构建水稻生长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云平台。将所有监测节点采集的数据进行动态可视化展示,根据采集的信息内容结合专家系统给出相应的决策意见进而指导水稻生产。
魏子超[8](2021)在《串联扩频多址技术增强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学术界与工业界将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列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三大核心场景之一。串联扩频多址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由于兼顾了多用户接入下的高连接性和高可靠性,有望应用于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场景。然而现有的串联扩频多址技术的抗多址干扰能力和抗异步时延能力均具有局限性,使得该技术难以投入实际应用。本论文以串联扩频多址技术为基础,针对其应用于当下物联网通信场景局限性,考虑到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对用户接入和可靠传输的要求,以干扰消除理论、伪随机序列扩频理论为基础,综合了系统改进、算法设计和仿真评估等方法,提出了两种针对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的串联扩频多址技术增强方案,分别为基于串行干扰消除的串联扩频多址增强方案和基于Gold序列的异步串联扩频多址增强方案。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两项研究构成:1)针对多时隙串联扩频多址方案在用户碰撞解决能力上存在的局限性,本论文通过将编码时隙ALOHA方案的串行干扰消除技术加以深化并应用于物理层,提出了基于串行干扰消除的串联扩频多址增强方案。该方案通过在串联扩频多址技术接收机的用户识别模块采用串行干扰消除算法,从而对抗多址干扰以实现更可靠的用户接入。本论文进而利用数值仿真对增强方案性能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增强方案可以以适当增加接收机复杂度为代价提升用户接入可靠性。2)针对异步串联扩频多址方案在抗异步时延能力上受限于循环前缀长度这一局限性,本论文通过设计基于Gold伪随机序列的新型扩频序列,提出了基于Gold序列的异步串联扩频多址增强方案。该方案通过使用Gold序列进行扩频、用户识别和信道估计,从而对抗高异步时延以实现多用户的高可靠通信。本论文进而利用数值仿真对增强方案性能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异步增强方案可以在高异步时延通信场景下兼顾用户接入的高连接性和高可靠性。
党凯强[9](2021)在《基于LoRa和北斗短报文的森林防火探测终端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地球面积大约三分之一都是林地,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有重大作用,森林火灾是毁坏森林最严重的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更是不可估量。森林防火监测传统方法是人工巡视、无人机巡航、了望塔巡护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存在通信方式林区环境适应性能差、组网复杂等问题,因此开展森林防火探测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通过对林业管理单位调研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展森林防火问题,根据其需求提出了基于LoRa和北斗短报文的森林防火探测终端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具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防火信息探测、巡检数据短报文回传、异常数据自动提示等特色功能,主要包含了防火探测节点、基于北斗短报文的汇聚节点、北斗指挥机接收系统等组成部分。在森林防火探测终端设计中,探测节点采用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采集森林防火数据,通过数据融合与压缩算法处理后,将数据通过LoRa通信单元发送到汇聚节点,再利用北斗短报文通信传输到北斗指挥机接收系统,数据传输实时性更高。为实现终端寿命长的需求,在硬件电路和工作流程设计中均采取了相关降低功耗策略。除此以外,在硬件电路设计方面还为其预留了多个通用电平输入输出接口,并且设计了ADC电池电量采集电路,对电池低电量进行预警,以便管理单位及时掌握终端能量状况。通过实验测试表明,所设计的基于LoRa和北斗短报文的森林防火探测终端对防火数据探测结果精确,通信系统传输实时性高、数据解析准确、误报率低,在小山林中进行实地测试,树木遮挡条件下的通信覆盖半径有效距离达500m,整个通信系统运行流畅,理论上北斗短报文结合LoRa通信可以实现1小时周期内最大250个节点上传数据。
方子希[10](2021)在《面向多车互联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与性能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传统以人为中心的通信网络逐渐朝着面向机器的通信网络转变,智能化机器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作为智能化机器普及进程中的排头兵,搭载先进传感器并综合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智能汽车成为提升交通系统安全的新动能,也不断促进着越来越多新型车载无线射频技术的出现。感知通信一体化(Joint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JSC)技术以其高频谱利用率、高数据传输速率和低时延等优势,逐渐成为近些年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技术。JSC能够为多车互联网络提供一个低成本、多功能的软硬件集成平台,十分适合功率、体积、尺寸受限的车辆场景。同时,JSC技术能够支持车辆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并发的感知任务和通信任务,满足多车互联网络对感知信息快速共享的需求。因此,研究面向多车互联网络的新型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对提升多车互联网络的安全性、增强车辆的全局感知能力、促进车辆个体智能向群体智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多车互联网络中的互干扰及感知性能瓶颈等问题,考虑蜂窝车联网技术(Cellular-Vehicle to Everything,C-V2X)架构内车辆对感知与通信深度融合的需求,采用随机几何、概率统计、检测与估计等理论方法以及模型建立、性能分析、算法设计、仿真验证等研究手段,依托无线通信领域最新的标准,提出了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新空口(5G New Radio,5GNR)标准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方法。论文围绕该方法展开了信号处理、算法设计、互干扰抑制及性能评估的研究。论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多车互联网络中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互干扰问题。针对互干扰研究大多依靠均匀雷达横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这一局限,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RCS起伏特性的互干扰分析方法。将Swerling型和卡方型两种RCS起伏模型融入测距性能的分析中,并推导了雷达成功测距概率的闭式解。本文首次将反射干扰引入测距性能的分析中,推导了反射干扰强相关下雷达成功测距概率的上下界,有效量化了互干扰等制约测距性能的因素。2)为了解决互干扰问题及多车互联网络对感知信息共享的需求,本文在互干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5GNR新波形进行车辆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的方法。依托可变循环前缀的正交频分复用(Cyclic Prefix-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P-OFDM)波形灵活可扩展的帧结构,研究了基于5GNR标准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处理方法。针对现有标准在感知与通信性能参数配置方面的空白,探索了 5G NR标准下不同子载波间隔、符号数以及感知精度之间的制约关系,给出了典型场景下的一体化信号参数配制方法。3)现有基于通信信号体制的二维距离-多普勒雷达处理算法存在感知精度受限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5GNR同步广播块进行感知精度提升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同步序列嵌入位置的规律性,通过m序列与Gold序列优良的自相关特点实现以比特位为最小操作单位的目标车辆运动信息测量。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相比于已有研究,感知精度可提升一个数量级。4)针对多车互联网络中的互干扰问题,结合5GNR帧结构灵活可扩展特性,本文提出了基于CP-OFDM符号的互干扰抑制方案,并提出了基于CP-OFDM符号的分段频域加权互干扰抑制算法,实现了干扰环境中对目标车辆运动信息的准确提取。仿真结果显示,在相同感知精度要求下,本文所提互干扰抑制方案带来了 18 dB的信干噪比增益。本文的研究成果在车辆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算法设计和解决方案,为未来基于5G NR的多车互联网络及标准化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借鉴。
二、扩频技术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频技术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雷达通信波形一体化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频谱资源调度紧张。 |
(2)电磁环境恶劣,设备干扰严重[1]。 |
(3)未来网络化、智能化的战争形态。 |
1 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 |
1.1 雷达发展对波形的要求 |
(1) 具有大瞬时带宽的波形。 |
(2) 采用复杂调制形式的波形。 |
(3) 具有多种功能实现、多样频段工作、多部雷达协同的组网雷达波形。 |
1.2 通信发展对波形的要求 |
(1) 高频段,大带宽的信号。 |
(2) 抗干扰性、安全性更强的信号。 |
(3) 低时延、高可靠的信号[5]。 |
1.3 多功能一体化对波形的要求 |
2 一体化的方式 |
2.1 兼容复用波形 |
(1) 时分复用 |
(2) 空分复用 |
(3) 频分复用 |
(4) 码分复用 |
2.2 一体化波形 |
(1) 基于雷达波形的一体化 |
(2) 基于通信波形的一体化 |
(3) 新型的一体化波形设计 |
3 雷达通信频谱共享项目 |
(1) 共存式(Coexistence)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 |
(2) 协同设计式(Co-design)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 |
(3) 理论性能极限分析。 |
4 雷达通信一体化未来发展趋势 |
5 结束语 |
(6)卫星与5G融合系统快速随机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关键问题研究现状 |
1.2.1 随机接入技术 |
1.2.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卫星与5G融合系统快速随机接入及MUSA技术概述 |
2.1 引言 |
2.2 卫星与5G融合系统概述 |
2.2.1 3GPP与地面5G融合新发展 |
2.2.2 卫星与5G融合系统特点及信道特性 |
2.3 2-stepRACH技术概述 |
2.3.1 2-setpRACH过程 |
2.3.2 时序模型分析 |
2.4 MUSA的基本理论 |
2.4.1 MUSA系统模型 |
2.4.2 复数多元码序列 |
2.4.3 多用户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卫星5G融合系统快速随机接入信道设计方案与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快速随机接入信道设计方案研究 |
3.2.1 问题分析及研究思路 |
3.2.2 msgA PRACH设计 |
3.2.2.1 序列持续时间设计 |
3.2.2.2 序列长度设计 |
3.2.2.3 msgA PRACH参数 |
3.2.3 msgA PUSCH/DMRS设计 |
3.2.3.1 msgA PUSCH配置 |
3.2.3.2 DMRS设计 |
3.2.4 映射关系设计 |
3.2.4.1 设计方案 |
3.2.4.2 不同映射方案的性能仿真评估 |
3.3 多用户msgA数据载荷检测算法研究 |
3.3.1 接收信号模型 |
3.3.2 不可靠区域判定 |
3.3.3 MD-OSIC算法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卫星与5G融合系统快速随机接入信号传输方案研究与仿真验证 |
4.1 引言 |
4.2 整体架构设计 |
4.3 传输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参数配置及初始化 |
4.3.2 msgA发送模块 |
4.3.3 msgA检测模块 |
4.4 仿真结果及性能评估 |
4.4.1 msgA PRACH性能 |
4.4.2 msgA PUSCH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物联网技术在大田农业领域研究现状 |
1.3.2 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害虫识别领域研究现状 |
1.3.3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
1.3.4 边缘计算领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物联网的构建与仿真 |
2.1 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物联网总体架构 |
2.2 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物联网传输层协议 |
2.2.1 Lo Ra扩频技术 |
2.2.2 LoRaWAN终端类型 |
2.2.3 LoRaWAN物理帧结构分析 |
2.2.4 LoRaWAN MAC层分析 |
2.2.5 WiFi Socket传输机制 |
2.3 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物联网终端节点设计 |
2.3.1 传感器监测节点设计 |
2.3.2 害虫监测节点设计 |
2.4 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物联网仿真 |
2.4.1 仿真环境 |
2.4.2 仿真系统参数设置 |
2.4.3 仿真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物联网边缘计算网关设计 |
3.1 边缘计算网关整体设计 |
3.2 边缘计算网关主要功能模块 |
3.2.1 MQTT服务模块 |
3.2.2 LoRaWAN服务器模块 |
3.2.3 害虫识别模块 |
3.2.4 数据融合模块 |
3.3 边缘计算网关功能实现流程 |
3.3.1 基础资源层 |
3.3.2 边缘消息中间件服务的搭建 |
3.3.3 害虫识别模块的实现 |
3.3.4 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 |
3.3.5 Docker容器管理 |
3.4 网关硬件设计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
4.1 数据融合的定义 |
4.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概述 |
4.2.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原理 |
4.2.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优势 |
4.2.3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体系结构 |
4.2.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分级 |
4.3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
4.3.1 常用融合算法概述 |
4.3.2 加权算法原理 |
4.3.3 加权算法改进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稻害虫图像在线识别方法研究 |
5.1 害虫图像采集 |
5.2 害虫图像预处理方法 |
5.2.1 图像增强技术 |
5.2.2 图像分割技术 |
5.2.3 图像形态学处理 |
5.2.4 图像标记及信息提取 |
5.3 基于TensorFlow的害虫图像识别方法 |
5.3.1 卷积神经网络 |
5.3.2 Tensor Flow概述 |
5.3.3 害虫图像数据集 |
5.3.4 害虫图像识别 |
5.3.5 害虫图像识别实验结果 |
5.4 害虫图像计数方法 |
5.4.1 害虫图像计数流程 |
5.4.2 害虫图像计数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物联网云平台 |
6.1 云平台系统设计 |
6.2 云平台功能介绍 |
6.2.1 平台主界面 |
6.2.2 大气环境模块 |
6.2.3 土壤环境模块 |
6.2.4 害虫监测模块 |
6.2.5 监测点分布模块 |
6.2.6 分析与诊断模块 |
6.2.7 用户设置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串联扩频多址技术增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概述 |
1.1.1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背景 |
1.1.2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系统特性 |
1.2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研究现状 |
1.2.1 面向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系统的多址接入方案 |
1.2.2 现有多址接入方案局限性 |
1.3 主要创新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串联扩频多址接入方案 |
2.1 引言 |
2.2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场景 |
2.3 串联扩频多址方案 |
2.3.1 串联扩频码本设计 |
2.3.2 收发机设计 |
2.4 多时隙串联扩频多址方案 |
2.5 异步串联扩频多址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串行干扰消除的串联扩频多址增强方案 |
3.1 引言 |
3.2 编码时隙ALOHA |
3.3 增强方案收发机设计 |
3.3.1 发射机设计 |
3.3.2 接收机设计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GOLD伪随机序列的异步串联扩频多址增强方案 |
4.1 引言 |
4.2 GOLD伪随机序列 |
4.3 基于GOLD序列的异步TSMA增强方案 |
4.3.1 系统模型 |
4.3.2 发射机设计 |
4.3.3 接收机设计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研究结论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LoRa和北斗短报文的森林防火探测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森林防火探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LoRa技术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1.2.3 卫星导航技术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各章节工作安排 |
2.总体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森林防火探测系统设计方案及指标 |
2.3 关键技术分析 |
2.3.1 LoRa扩频调制技术 |
2.3.2 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森林防火探测节点设计 |
3.1 控制模块选型与电路设计 |
3.2 探测节点无线通信单元设计 |
3.2.1 LoRa通信单元电路设计 |
3.2.2 LoRa通信单元控制程序 |
3.3 探测传感单元设计 |
3.3.1 温湿度传感单元设计 |
3.3.2 烟雾传感单元设计 |
3.4 数字电源单元设计 |
3.4.1 DC-DC电路设计 |
3.4.2 ADC电池电量采集电路 |
3.5 探测节点通信协议设计 |
3.6 探测节点低功耗工作模式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森林防火探测网络及汇聚节点设计 |
4.1 森林防火探测网络拓扑选择 |
4.2 基于时分复用LoRa自组网设计 |
4.2.1 基于时间同步的入网机制设计 |
4.2.2 基于时分复用的通信算法设计 |
4.3 森林防火探测通信汇聚节点设计 |
4.3.1 北斗短报文通信单元设计 |
4.3.2 汇聚节点通信协议设计 |
4.3.3 数据存储单元设计 |
4.3.4 汇聚节点软件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森林防火探测终端实验及数据分析 |
5.1 探测节点实验与分析 |
5.1.1 探测节点数据采集实验 |
5.1.2 探测节点功耗测试和计算 |
5.2 通信系统实验与分析 |
5.2.1 LoRa组网通信测试 |
5.2.2 汇聚节点通信测试 |
5.2.3 北斗短报文通信单元功耗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面向多车互联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多车互联网络的背景 |
1.1.2 多车互联网络的特性 |
1.1.3 多车互联网络中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的必要性 |
1.1.4 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在多车互联网络中面临的挑战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在车辆中的研究概况 |
1.3.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1.4 本文主要创新工作与章节安排 |
1.4.1 主要创新工作 |
1.4.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多车互联环境中的雷达互干扰研究 |
2.1 引言 |
2.2 RCS松耦合的毫米波雷达互干扰建模与分析 |
2.2.1 互干扰模型 |
2.2.2 性能分析 |
2.3 RCS紧耦合的毫米波雷达互干扰建模与分析 |
2.3.1 RCS紧耦合特性 |
2.3.2 互干扰模型 |
2.3.3 性能分析 |
2.4 反射干扰强相关环境下的毫米波雷达测距性能分析 |
2.4.1 互干扰模型 |
2.4.2 性能分析 |
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P-OFDM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CP-OFDM一体化信号的模糊性分析 |
3.3 感知通信一体化无线信道建模 |
3.4 CP-OFDM一体化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
3.5 5G NR标准配置下的CP-OFDM一体化信号性能分析 |
3.5.1 理论性能分析 |
3.5.2 仿真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P-OFDM一体化信号的感知性能提升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同步广播块的一体化信号帧结构与处理流程 |
4.2.1 同步广播块组成 |
4.2.2 同步序列的生成 |
4.2.3 信号处理流程 |
4.3 主同步序列辅助的测距精度提升算法 |
4.4 辅同步序列辅助的测速精度提升算法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P-OFDM一体化信号的互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干扰抑制 |
5.2.1 最小二乘估计理论 |
5.2.2 扩展相消批处理算法 |
5.3 基于CP-OFDM符号的互干扰抑制方案 |
5.3.1 方案设计流程 |
5.3.2 高分辨率空域滤波 |
5.3.3 误符号情况下的加权最小二乘法 |
5.3.4 基于CP-OFDM符号的分段频域加权互干扰抑制算法 |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感知通信一体化无线信道生成与验证伪代码 |
附录B 感知性能提升算法数据 |
附录C 缩略语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扩频技术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雷达通信波形一体化发展综述[J]. 伍光新,姚元,祁琳琳. 现代雷达, 2021(09)
- [2]移动水声扩频通信机的设计与实现[D]. 梁考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基于LabVIEW FPGA的某应答机测试系统研制[D]. 宋志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移动水声扩频通信RAKE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 陈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5]移动水声扩频通信RAKE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 陈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卫星与5G融合系统快速随机接入技术研究[D]. 聂玉卿.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稻生长环境监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 孙志朋. 吉林大学, 2021
- [8]串联扩频多址技术增强方案研究[D]. 魏子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9]基于LoRa和北斗短报文的森林防火探测终端设计[D]. 党凯强. 中北大学, 2021(09)
- [10]面向多车互联的感知通信一体化信号设计与性能分析[D]. 方子希. 北京邮电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