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斐波那契检索算法F的重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仕明[1](2021)在《基于密文域图像的可逆信息隐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目前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信息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数字图像而言,一般通过加密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结合,保证图像传输和储存的安全性。由于图像加密与信息隐藏过程在密文域可逆算法中相互制约,密文域图像可逆信息隐藏算法难以兼顾安全性和隐藏容量等性能。针对密文域图像可逆信息隐藏算法中图像加密算法安全性低的问题,本文对置乱加密、混沌映射加密、异或混合加密等经典加密算法进行深入研究,沿用置乱-扩散的加密方案,提出一种基于混沌系统的重组置乱编码图像加密算法。通过图像随机分块重组和猫脸变换的双重置乱操作改变载体图像的像素位置。引用logistic映射产生混沌序列作为加密算法的扩散序列,分别进行DNA编码和运算,得到最后加密图像。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本文加密算法能抵抗已知明文攻击和差分攻击,加密图像的像素变化速率(NPCR)均值为99.61%,统一平均变化强度(UACI)均值为33.44%,与原始明文图像的结构相似度(SSIM)趋近于0,信息熵趋近于8,相邻像素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加密算法具有很好的安全性。针对差值直方图平移算法存在的隐藏容量低的问题,结合改进的图像插值方法和差值直方图平移算法,提出一种完全可逆并且可分离的密文域图像可逆信息隐藏算法。算法首先对载体图像执行重组置乱编码加密,对加密后图像进行插值放大,根据加密后图像的像素值确定目标插值图像的像素值,计算目标插值图像相邻三个像素值的差值,使用差值直方图平移算法将秘密信息嵌入插值图像中,每次嵌入过程最多只修改像素值的一位,嵌入方式简单有效。为了保持隐秘图像的高质量,只对插值图像单层嵌入。通过实验和仿真分析,标准256×256灰度图像最大嵌入容量达到393216比特,嵌入率为0.67bpp的同时,隐秘图像的峰值信噪比(PSNR)可以保持在58d B以上。信息提取阶段,能够完全分离秘密信息提取步骤和载体图像的解密还原步骤,可以完全可逆的无损恢复载体图像。
高鑫[2](2021)在《基于差分隐私模型的位置大数据发布隐私保护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技术的广泛普及加速了人类进入数据时代的步伐。基于位置信息的各种大数据业务虽然为用户提供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但同时也导致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位置大数据的统计信息发布是根据划分区域内的统计量来进行数据发布的,如何在保证用户位置隐私的前提下,提高位置大数据的统计信息发布的服务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差分隐私模型与位置大数据的统计信息发布相结合,可以实现在任意背景知识情况下,对发布的位置大数据的隐私保护。差分隐私模型中隐私预算的合理分配,关系到位置大数据的统计信息发布的可用性,本文提出一种差分隐私预算的层次化递增分配方法。根据常见的树型划分结构,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按照公差递增的方法逐层增大隐私预算分配,降低了区域计数查询的误差。针对不完全划分的树型结构,提出相应的隐私预算调整方法,保证差分隐私的组合特性。通过实际位置大数据集的实验和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差分隐私预算的层次化递增分配方法在提高发布数据区域查询精度方面优于现有的其它隐私预算分配方法。划分结构对于位置大数据的统计信息发布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树型划分结构难以给定合理的划分停止条件,对位置数据在空间的分布状态未给予充分考虑,使得划分发布的噪声误差和均匀假设误差都比较大,降低发布数据的查询精度。本文设计了以区域均匀性为判断条件的非均匀四叉树划分发布方法,根据位置数据在空间的分布密度情况进行自适应地四叉树迭代划分,减少节点稀疏区域的过划分对发布数据造成的影响,借助隐私预算分配方法实现非均匀四叉树结构下的隐私预算组合特性。通过实际位置大数据集的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非均匀四叉树划分方法在提高发布数据可用性方面有显着改善。
许福久[3](2021)在《基于音频指纹的密文语音检索与认证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云存储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音频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在音频大数据中进行高速检索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另外,存储在云端的音频数据为用户节省了本地空间,但也带来了查找困难、隐私泄露和数据不安全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语音文件的检索效率、保证语音文件的数据安全、确保密文语音的完整性和认证精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针对密文语音的高效检索和内容认证等问题,利用音频指纹、语音加密、鲁棒水印和脆弱水印等技术,对高效的密文语音检索及内容认证等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了解决现有音频指纹技术在对长语音片段提取音频指纹时,指纹维数过大、鲁棒性较差,且检索精度和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降维和特征组合的音频指纹检索方法。首先分别提取原始语音的梅尔倒谱系数(MFCC)和线性预测倒谱系数(LPCC)特征,并将MFCC和LPCC特征矩阵进行特征组合;然后通过基于信息熵的特征降维方法进行列降维,并将降维后的特征矩阵通过基于能量的特征降维方法进行行降维;最后利用降维后的特征组合矩阵进行音频指纹的构建。在检索时,利用归一化汉明距离算法进行匹配检索。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针对长语音片段所构建的音频指纹维数较小,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够在保持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检索效率。2.为了提高密文语音检索的检索效率和准确度,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合法性认证,提出了一种基于音频指纹的密文语音检索方法。首先利用音频指纹算法生成原始语音的音频指纹,并利用鲁棒音频水印算法将生成的音频指纹作为数字水印嵌入到原始语音中;然后利用Henon混沌映射对含水印的原始语音进行置乱加密,利用脆弱水印算法将密文语音的帧号嵌入到密文语音中,并构建密文语音库;最后将密文语音和音频指纹建立一一映射关系后生成音频指纹索引表,并上传至云端。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检索性能和较高的检索效率,所提鲁棒水印算法具有较高的嵌入容量、透明性和鲁棒性,可以很好地满足信息标注的需要。3.为了对检索反馈的密文语音进行完整性认证,以及解决现有语音认证算法大多只能实现帧的篡改定位,且篡改恢复时需要额外的恢复信息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脆弱水印的密文语音认证与恢复方案。通过将密文语音信号的帧号来构建原始脆弱水印信息,与待认证语音中提取到的脆弱水印信息进行对比来实现篡改检测,并对未通过检测的语音进行逐级定位来确定被篡改的采样点,最后利用基于残差的线性插值法对未通过认证的语音进行篡改恢复。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采样点的篡改检测与定位,且恢复后的篡改内容具有较好的听觉质量。
贾柯[4](2020)在《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数列即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是数列部分的公式、知识点较多,用到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多,综合性强,题目灵活性高.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公式,但是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经常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困难.本文试从ACT-R理论的观点出发,从单元教学的视角为数列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了ACT-R理论的内涵,挖掘了其对数列单元教学的指导意义.第二,设计了教师访谈和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参考研究结果,设计了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第四,为了验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选取了两个平行班级进行探究:实验班进行基于ACT-R理论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另一个对照班进行传统的教学授课.第五,从数列调查问卷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中得出结论:基于ACT-R理论的单元教学设计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能改善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第六,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理论应用中的不足和局限性.最后,基于ACT-R理论,笔者提出了关于高中数列教学的建议: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获得,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每一节课都应该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的去接受知识.
贾一帆[5](2020)在《车用双电源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821年,电动机被法拉第发明,比内燃机的发明早了近半个世纪。电动机以高品质的能源形式——电能为能量来源,基于机电能量转化原理,可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的直接可逆转换,在结构复杂度、稳定性、工作范围、效率、响应速度、振动噪声、维护成本等方面全面领先于内燃机。然而直到今天,在公路车辆的动力源方面,电动机仍无法撼动内燃机的地位;这主要是配套的能量储存装置在能量密度、制造成本、使用寿命、充电速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使得纯电动汽车在续驶里程、便利性、使用成本等方面无法与燃油车辆抗衡。为解决这一问题,搭载双能量源的电驱动车辆应运而生,在保留电机驱动的同时显着改善了纯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等负面现象;而双逆变器开绕组电机作为一种新颖的驱动构型,特别适合应用于搭载双能量源的电驱动车辆,且相比传统单逆变器搭配DC/DC变换器的双能量源构型,具有更为精细的电流控制、更高的控制自由度与容错能力;可降低单个能量源的母线电压与功率等级并允许双能量源母线电压实时变化;能适应不同的双逆变器与双能量源类型,通过双逆变器协同控制经由电机绕组通路即实现双能量源的可控功率分配。基于上述优点,开绕组电机驱动系统在双能量源电驱动车辆上具有显着的构型优势与应用前景。但现有控制方法对双逆变器开关损耗关注度不足,无法实现功率分配范围最大化,也无法根据车辆运行工况对驱动系统效率以及功率分配范围进行动态协调。因此,为将开绕组电机驱动系统应用于双能量源电驱动车辆,需按照整车性能对驱动系统在动力性、经济性、动态响应以及功率分配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优化,并解决双逆变器协同控制难度较大、逆变器损耗较高、功率分配范围受电机工作点制约、双能量源对功率输出环境的要求存在冲突等问题。为满足车用场合的驱动与能量管理需求,本文基于隔离直流母线供电的双两电平电压型逆变器的拓扑结构,采用内置式开绕组永磁同步驱动电机,以及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架构;以电磁转矩控制精度与响应速度、电机有效工作范围、驱动系统效率、双能量源功率分配范围为优化目标;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顺序,依次对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电压矢量调制与双逆变器电压矢量分配、电磁转矩与定子电流矢量控制、双能量源的搭配方式与能量管理策略展开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与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电机驱动系统动态过程仿真、台架试验以及整车能量管理仿真验证。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以下主要创新点:1、在充分分析双SVPWM控制架构各调制方式组合下电流纹波特性的基础上,制订了双逆变器调制方式组合与切换策略;在电压矢量调制层面充分发挥双逆变器的构型优势,通过对双逆变器零矢量作用位置与合成方式的规划,在获得较低电磁转矩与电流纹波的同时,减少了单位SVPWM控制周期的逆变器桥臂动作次数。2、提出了基于双逆变器电压矢量分配可行域的电压矢量分配策略。明确了双SVPWM架构下电压矢量分配可行域边界的计算方法及其与功率分配的关系,通过基本矢量、饱和矢量、基本方向矢量等特殊电压矢量组合,实现了对电压矢量分配可行域的完全利用,充分发掘了双逆变器功率分配的潜力,尽可能精确执行功率分配指令的同时降低了逆变器器件的开关频率与开关损耗。3、提出了基于最优化理论与斐波那契寻优的电磁转矩控制策略。由电压矢量最小幅值算法提供初始可行点,通过最优化算法分别得到令驱动系统效率最优的SEO算法、令双逆变器功率分配取得上下极限的P1MAX与P1MIN算法,并在三者间进行实时斐波那契寻优;严格控制的计算量使得该策略可以在电机驱动系统控制器中在线实施,在当前电机工作点与功率分配指令的约束下获得驱动系统效率的近似最优解,兼顾了功率分配范围与驱动系统效率方面的需求。4、制定了与开绕组电机驱动系统配套的双能量源搭配方式,提出了基于通用架构的双能量源功率分配策略;通过引入功率分配偏袒系数,可以定量调节功率分配对主副能量源理想输出功率的照顾程度;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双能量源组合,在维护主能量源良好功率输出环境并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的同时保持副能量源荷电状态的稳定,使电机驱动系统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电机驱动系统原有的矢量控制架构上,通过增加具有功率分配功能的电压矢量分配环节,并对双逆变器调制方式与电压矢量组合进行优化,便可在实现功率精确分配的同时将双逆变器器件开关损耗降到单逆变器的水平,并获得较低的电流与转矩纹波,充分发挥了双逆变器调制的多电平优势;通过对电磁转矩控制算法进行优化,便可在最大化电机有效工作范围的基础上平衡效率与功率分配范围,兼顾了车辆的经济性与能量管理能力。按一定原则搭配双能量源并进行针对性的能量管理,便可在协调主副能量源工作需求的同时维持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使车辆具备长距离稳定行驶能力。
杨培奇[6](2020)在《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文中认为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科学,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逻辑学科,同样是一种文化现象,新时期数学教育也肩负着新的教育任务。然而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数学知识难度陡增,表现形式更加抽象,学生渐渐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唯结果论的教学下,知识的发生过程得不到重视,学习效果也不尽人意。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认知上帮助学生的学习,正是解决问题的良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理论蓬勃发展,数学史也逐渐展现出教育向的魅力。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数学教育界的肯定,2017年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给与了数学史充分的重视,指出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数学史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深化,正在成为数学教育的一股新力量。但观向今天的高中数学教学,数学史的融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本研究的第一章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在HPM理论的基础上,于新的教育背景下阐释了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与路径。第二章分别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从学生,教师,课堂三个角度进行现状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后,提出当前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三点问题,并结合实际进行问题归因。基于所提出的问题,第三章分别从教学指导,应试评价,教师素养三个角度提出了改进策略。最后第四章以部分改进策略为指导,进行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课例实践,根据教学反馈展开反思。通过现状调查发现,高中生是喜爱数学史的,教师认可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也愿意使用数学史进行教学,但仍存在数学史内容受到局限,融入数学史的教学目标偏移,以及数学史融入方式单一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可用于教学的数学史素材匮乏;教师对数学史的认识不足与教育理念的偏差;以及客观教育现实的影响。基于现存问题,研究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一是从选取数学史材料,明确目标指向,教学实施设计三方面为教师运用数学史提供实践指导。二是在高考背景下促进数学史运用,一方面要发掘高考试题中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加大考试评价对数学史的考察力度。三是从高师培养、职后培训、更新观念、合作研究四个方面来提升数学教师的数学史素养。本研究从HPM理论出发,旨在调查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为HPM实践研究做一次尝试,为一线教师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汤钊扬[7](2020)在《WebGlusterFS集群管理系统与能耗感知存储分配算法》文中指出当今时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随着数据量迅速增长和信息高度密集,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而存储是大数据的重要基石,也是云计算的重要基石。当前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严重依赖于异构存储平台,云计算的多租户环境以及数据多样性都使得应用负载的特性差异巨大,必须设法有效地综合利用这些异构存储系统来满足差异性的需求。此外,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环境下,能耗在数据存储中心的成本中占比日益上升,并且随着存储规模的增加,成本上涨速度还在不断加剧。所以,存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于以及存储能耗的节能优化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的云环境中的异构存储资源分配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GlusterFS设计开发了易于使用的网页化分布式存储系统Web GlusterFS;此外,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能耗感知存储分配算法,能够有效优化数据初次部署时进行存储分配产生的能耗。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GlusterFS的框架和体系机制,利用自定义Xlator实现GlusterFS的功能拓展,利用PXE-kickstart和Cluster Shell的机制完成系统和GlusterFS的批量自动化部署。(2)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能耗感知存储调度算法,在相应的性能损耗、有限存储空间等约束条件下对给定的存储负载请求能计算出最优的资源分配,优化数据初次部署时进行存储分配产生的能耗,并与已有的算法进行分析比较。(3)基于Django、SQLite和Bootstrap的技术架构,对GlusterFS进行优化和改进,开发实现了一个易于使用的网页化分布式集群管理系统——Web GlusterFS。本文基于开源分布式存储系统GlusterFS完成一个易于使用的网页化分布式集群管理系统Web GlusterFS,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能耗感知存储分配算法,能够有效优化数据初次部署时进行存储分配产生的能耗,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
付静[8](2020)在《电解液多尺度混合模型的快速算法和计算机模拟》文中提出纳米颗粒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工业产品的关键成分,例如油漆,金属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纳米颗粒在医学,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核-壳结构的介电纳米材料,在电化学超级电容器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静电相互作用在纳米颗粒的聚集和自组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很多物理和生物的软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对于大的多体系统,静电相互作用的长程性导致计算的成本非常昂贵。在空间不均匀的介电系数组成的系统中,由于介电不连续性导致介电界面上生成极化电荷,从而产生极化效应或介电效应。介电效应会对电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蛋白质的折叠,纳米通道的输运,以及纳米颗粒的聚集和自组装。在实际的计算中,如何准确的估计极化电荷仍然是困难的,极化电势的计算需要一种有效的算法来求解具有变系数的三维泊松方程。在分子动力学模拟或者蒙特卡罗模拟的情况下,整个模拟过程需要数百万个时间步长,由于需要在每一个时间步长内计算力或者能量,因此,增加了计算的困难。本文通过引入合适的电解液的多尺度混合模型,系统的研究带电多体系统的介电效应,通过发展合适的快速算法来求解极化电势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或者蒙特卡罗模拟。对于纯水溶液,针对核-壳结构的介电球外部的离子相互作用,本文发展了一种精确的镜像电荷方法。核-壳结构的纳米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理论研究需要计算格林函数的有效方法,格林函数用于计算离子之间成对的相互作用。镜像电荷方法基于格林函数的球谐级数展开的系数的Mellin逆变换,从而使由介电边界引起的极化电荷由一系列镜像点电荷和镜像线电荷表示。留数定理用于精确的计算线电荷的密度。同时,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还可以探究核-壳结构介电球的不同壳的厚度对于电容的影响。针对两个核-壳结构介电球的相互作用,本文发展了关于多级子源的一般的镜像电荷方法,并与矩方法结合,发展出一种混合的方法,用来计算两个核-壳结构的介电球的相互作用。避免了镜像电荷反射方法在两个核-壳结构的介质球靠得很近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反射层数,也避免了矩方法需要截断更多的项数才能得到理想的精度。并且该方法可以扩展到多个核-壳结构的介电球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对于结合了离散的原子/连续性电解质表示形式强度的多尺度电解质模型,本文发展了一种调和表面映射算法用来快速准确地计算静电反应电势。该方法将反应电势重新构造为近场的镜像电荷的总和,以及远场的辅助球面上的电荷密度,这些面电荷密度可以利用斐波那契数值积分进一步离散为点电荷。因此反应电势可以写成库仑求和的形式。快速多极子方法可以用于加速成对的库仑求和,从而达到线性的计算复杂度。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本文研究了二维平面上的二组态的纳米颗粒的自组装行为,考虑两种不同的半径和介电系数,或者带电量非对称的纳米颗粒组成的系统,通过调整非对称系数的大小,来研究其形成的自组装的结构。本文将主要介绍我们对于电解液的多尺度混合模型发展的快速算法,对于纯水溶液,本文发展了核-壳结构的纳米颗粒的镜像电荷方法,对于离子溶液,本文发展了调和表面映射算法来计算静电反应电势。此外,本文还对于多体系统,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介电效应对于自组装的影响。
范雅晴[9](2020)在《面向多终端支持的HTTP自适应流媒体点播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宽带网络的快速发展,对等网络技术(Peer-to-Peer,P2P)已广泛应用于流媒体服务,具有高扩展、低成本的优点,能有效降低服务器带宽开销。近年来,HTTP自适应流媒体技术(DASH)由于具备部署简单、自适应调整码率的优点,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流媒体点播服务(Vo D)中。在流媒体点播服务中,如何有效应用对等网络技术与HTTP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优点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无线网络技术(WIFI)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基于移动终端观看视频的用户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面向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构建一个多终端支持的P2P Vo D体系结构,实现资源在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之间打通共享,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文研究面向多终端支持的HTTP自适应流媒体点播云平台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本文将DASH技术和P2P Vo D服务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用于视频点播的P2P-DASH Vo D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P2P的可扩展性和低成本特性以及DASH的动态自适应性。首先,构建了一个多层的将幂律环状覆盖网和斐波那契环状覆盖网结合在一起的P2P覆盖网结构。在该结构中,节点根据目标距离决定在幂律环状覆盖网或者在斐波那契环状覆盖网中搜索目标流媒体片段,以实现流媒体片段的快速查找。该覆盖网结构能有效减少视频点播中VCR操作产生的跳转延迟,提高播放的流畅度。然后,提出一种DASH码率控制策略用于流媒体数据的传输。本文的DASH码率控制策略根据节点自身状态和实时的全局网络状态,综合考虑四个自适应因子(视频片段准时到达率AR、节点的可用缓冲区Wiavailiable、当前覆盖层带宽可用率?j(7)t(8)、当前覆盖层上传带宽利用率ηj(7)t(8)),共同指导节点的视频码率选择。该选择策略在降低流媒体点播中跳转延迟的同时,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视频观看满意度。第二,本文提出了一个多终端支持的基于超级节点的P2P Vo D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将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组织在一起,实现多终端之间共享资源,降低服务器端负载。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超级节点的P2P Vo D体系结构的模型。然后,本文为选择合适的超级节点对体系结构中的各类终端进行管理,提出一个超级节点选择算法。最后,本文结合各类终端不同的特性,为不同终端设计了相应的缓存结构,并结合视频点播的特性对体系结构的维护进行了讨论。通过实验,验证了该体系结构能有效实现多终端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视频播放的质量和流畅度,并且有效降低服务器负载。
袁静蕴[10](2020)在《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算法文化从古至今,积厚流光。我国古代数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算法内容和思想。如今,从体现着算法知识内容的“算法初步”章节变成专门学习模块进入高中数学必修课程起,“算法初步”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一直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首先,思想上不重视,原因是受高考影响,“算法初步”内容在绝大部分高考题中只是以唯一一道低分选择题来呈现,一线教师往往在这一章节一笔带过;其次,教学方式上太单一,应试教育下最能快速出成绩的教学方法便是题海战术,算法教学也不例外;最后,程序语言实现算法绝缘,尽管当今主流教材中都建议学生上机验证算法,但由于各种因素难以实现。如何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呢?这是笔者要研究的问题。2003年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都将算法知识纳入到数学必修模块3的“算法初步”和信息技术选修模块1“算法与程序设计”中。这两部分正好有相似性。因为笔者有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验,于是提出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改善现有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且选用通俗易懂的可视化的VB语言实现算法,设计出适应实际教学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探索和实施。那么如何设计出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有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且能否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如下两方面的内容:(1)在遵循数学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下,笔者以课标和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指导理论,建立设计算法系统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验的基本原则。(2)以北师大版必修3为例,以所构建原则为基础,结合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建议,设计出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并展开教学探索和实施。本文先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构建出系统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再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笔者所在学校算法教学现状;最后就发现的相关问题,依据课程整合的理念设计出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有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并展开教学研究。通过实践教学得出以下相关结论:(1)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教学实施,能够改善单一的算法教学现状,很好的体现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理念。(2)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教学实施,能够很好的加强学生对算法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算法基本思想。(3)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教学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算法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算法思想对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性。
二、斐波那契检索算法F的重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斐波那契检索算法F的重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密文域图像的可逆信息隐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图像加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可逆信息隐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密文域图像可逆信息隐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图像加密以及信息隐藏技术理论 |
2.1 图像空域加密算法 |
2.1.1 置乱加密 |
2.1.2 混沌系统加密 |
2.1.3 异或置乱混合加密 |
2.2 加密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
2.2.1 图像直方图分析 |
2.2.2 图像差分攻击分析 |
2.2.3 图像像素相关性分析 |
2.2.4 图像结构相似度和信息熵 |
2.3 信息隐藏概念和经典算法 |
2.3.1 信息隐藏基本概念 |
2.3.2 信息隐藏算法 |
2.3.3 密文域图像可逆信息隐藏 |
2.4 密文域图像可逆信息隐藏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混沌系统的重组置乱编码图像加密算法 |
3.1 算法的架构 |
3.2 加密算法描述 |
3.2.1 图像分块重组 |
3.2.2 置乱过程 |
3.2.3 混沌映射与DNA编码 |
3.2.4 具体加密步骤 |
3.3 实验结果与安全性分析 |
3.3.1 实验仿真环境 |
3.3.2 加密图像直方图分析 |
3.3.3 加密图像差分攻击分析 |
3.3.4 加密图像像素相关性分析 |
3.3.5 加密图像的SSIM和信息熵 |
3.3.6 加密算法密钥空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插值图像和差值直方图平移的密文域图像可逆信息隐藏算法 |
4.1 算法的架构 |
4.2 图像加密 |
4.3 图像插值方法 |
4.3.1 经典插值方法 |
4.3.2 改进的插值方法 |
4.4 差值直方图平移算法 |
4.4.1 算法基本原理 |
4.4.2 插值图像构建差值直方图 |
4.4.3 秘密信息的嵌入 |
4.4.4 秘密信息提取与载体图像还原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实验仿真环境 |
4.5.2 嵌入容量对比 |
4.5.3 PSNR的对比 |
4.5.4 算法运行时间 |
4.5.5 可逆可分离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差分隐私模型的位置大数据发布隐私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与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 |
2.1 位置大数据发布模型 |
2.2 空间划分发布方法 |
2.2.1 网格划分发布方法 |
2.2.2 树型划分发布方法 |
2.2.3 空间划分发布的噪声来源 |
2.3 差分隐私 |
2.3.1 差分隐私的概念 |
2.3.2 噪声机制 |
2.3.3 差分隐私的组合特性 |
2.3.4 差分隐私的评价标准 |
2.3.5 差分隐私的数据发布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差分隐私预算的层次化递增分配方法 |
3.1 引言 |
3.2 层次化隐私预算分配策略 |
3.2.1 位置数据的空间范围查询 |
3.2.2 隐私预算层次化递增分配方法 |
3.3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3.1 隐私预算分配的安全性分析 |
3.3.2 隐私预算分配与划分深度的关系分析 |
3.3.3 范围计数查询精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非均匀四叉树的位置大数据差分隐私划分发布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非均匀四叉树的位置大数据划分发布方法 |
4.2.1 非均匀四叉树划分结构 |
4.2.2 位置大数据隐私保护发布算法 |
4.3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3.1 范围计数查询精度分析 |
4.3.2 隐私预算效果分析 |
4.3.3 算法效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基于音频指纹的密文语音检索与认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音频指纹的音频检索技术 |
1.2.2 音频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音频认证技术研究现状 |
1.2.4 音频加密技术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与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 |
2.1 语音特征概述 |
2.2 特征降维与特征组合方法 |
2.3 双树复小波变换(DT-CWT) |
2.4 奇异值分解(SVD) |
2.5 Henon混沌映射加密算法 |
2.6 最低有效位(LSB) |
2.7 线性插值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特征降维和特征组合的音频指纹检索算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音频指纹的语音检索系统模型 |
3.3 提出的音频指纹算法 |
3.3.1 特征组合 |
3.3.2 基于信息熵的特征降维 |
3.3.3 基于能量的特征降维 |
3.3.4 音频指纹的构建 |
3.4 用户语音检索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1 鲁棒性与检索性能分析 |
3.5.2 低信噪比噪声的鲁棒性分析 |
3.5.3 检索效率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音频指纹的密文语音检索算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音频指纹的密文语音检索系统模型 |
4.3 密文语音库的构建 |
4.4 语音分类与音频指纹数据库索引表的构建 |
4.5 用户语音检索 |
4.6 数字水印算法 |
4.6.1 基于DT-CWT和 SVD的鲁棒盲音频水印算法 |
4.6.2 基于LSB的脆弱音频水印算法 |
4.7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7.1 检索性能分析 |
4.7.2 检索效率分析 |
4.7.3 安全性分析 |
4.7.4 鲁棒水印性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脆弱水印的密文语音认证与恢复方案 |
5.1 引言 |
5.2 密文语音认证方案 |
5.3 篡改定位与篡改恢复 |
5.3.1 篡改检测 |
5.3.2 篡改定位 |
5.3.3 基于残差恢复的线性插值法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1 脆弱水印嵌入容量分析 |
5.4.2 脆弱水印透明性分析 |
5.4.3 篡改检测分析 |
5.4.4 篡改恢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
1.1.2 数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目的 |
1.3.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思路 |
1.5 论文的结构 |
2.文献综述 |
2.1 ACT-R理论研究综述 |
2.1.1 陈述性知识 |
2.1.2 程序性知识 |
2.1.3 目标层级 |
2.2 ACT-R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数列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3.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3.1 教师访谈调查 |
3.1.1 教师访谈方向 |
3.1.2 访谈对象 |
3.1.3 访谈结果的分析 |
3.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2.1 教师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2.2 高中生数列学习情况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基于ACT-R理论对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
4.1 三个简单的二分法 |
4.2 ACT-R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
4.2.1 精致练习 |
4.2.2 注重基础 |
4.3 ACT-R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的七个原则 |
4.3.1 复杂问题简单化 |
4.3.2 直观化原则 |
4.3.3 主动性原则 |
4.3.4 程序化与简单化原则 |
4.3.5 反思性原则 |
4.3.6 适度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
4.4 “数列”单元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分析 |
4.4.1 教材分析 |
4.4.2 单元课时分配 |
4.4.3 学情分析 |
4.4.4 学生学习数列内容的常见错误和主要困难 |
4.5 单元教学建议及计划实施 |
4.5.1 整体上把握教材 |
4.5.2 在学生思维的启发上下功夫 |
4.5.3 注重学生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
4.5.4 关注学习过程 |
4.5.5 严格控制练习的“质”和“量” |
4.5.6 及时反思 |
4.5.7 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 |
5.数列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与效果分析 |
5.1 数列之花处处盛开-数列的概念 |
5.1.1 教学目标 |
5.1.2 教学重难点 |
5.1.3 教学流程设计 |
5.1.4 教学过程 |
5.1.5 案例反思 |
5.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5.2.1 教学目标分析 |
5.2.2 教学重难点 |
5.2.3 学流程设计 |
5.2.4 教学过程 |
5.3 斐波那契数列 |
5.3.1 教学目标 |
5.3.2 教学重难点 |
5.3.3 教学流程设计 |
5.3.4 教学过程 |
5.3.5 案例反思 |
5.4 效果分析 |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统计和分析 |
5.4.2 实验结果反馈 |
5.4.3 调查问卷分析 |
6.结论、建议与不足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5)车用双电源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开绕组电机驱动系统的拓扑结构 |
1.2.2 双逆变器的协同控制 |
1.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方法 |
1.2.4 整车能量管理方法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论文课题来源 |
1.3.2 论文研究思路 |
1.3.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模型建立 |
2.1 电机空间矢量坐标变换 |
2.1.1 坐标变换的基本方程 |
2.1.2 等幅值变换与等功率变换 |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数学模型 |
2.2.2 计及铁心损耗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2.2.3 分离定子漏电感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2.2.4 电机模型的机械部分与稳态特性 |
2.3 逆变器器件模型 |
2.3.1 逆变器器件的通态特性 |
2.3.2 逆变器器件的开关特性 |
2.4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仿真模型 |
2.4.1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本体模型 |
2.4.2 逆变器与外围电路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压矢量调制与双逆变器电压矢量分配策略 |
3.1 逆变器中点电压与电压矢量分配原理 |
3.1.1 逆变器中点电压与电机相电压的关系 |
3.1.2 双逆变器电压矢量分配的基本原理 |
3.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原理、分类与实现 |
3.2.1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基本原理 |
3.2.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分类与实现 |
3.3 电流纹波分析与双逆变器调制方式组合选择 |
3.3.1 单逆变器SVPWM电流纹波矢量计算 |
3.3.2 双SVPWM调制电流纹波矢量特性分析 |
3.3.3 双逆变器调制方式组合与切换策略 |
3.4 双逆变器电压矢量分配规则与策略 |
3.4.1 电压矢量分配规则 |
3.4.2 电压矢量分配组合的分类与实现 |
3.4.3 电压矢量分配策略 |
3.5 双逆变器调制方式与电压矢量分配的仿真验证 |
3.5.1 对照组与仿真参数设置 |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转矩与电流控制策略 |
4.1 电磁转矩控制的限制与稳态功率分配范围 |
4.1.1 电机电磁转矩的限制因素 |
4.1.2 电机稳态运行下功率分配范围的计算方法 |
4.2 主流电磁转矩控制算法的对比与改进 |
4.2.1 主流电磁转矩控制算法的推导 |
4.2.2 电压矢量最小幅值控制的推导 |
4.2.3 电磁转矩控制算法性能对比 |
4.3 最优化电磁转矩控制算法 |
4.3.1 驱动系统效率最优算法 |
4.3.2 功率分配极限最优算法 |
4.3.3 基于斐波那契寻优的电磁转矩控制策略 |
4.4 定子电流控制方法 |
4.5 转矩控制策略的仿真验证 |
4.5.1 对照组与仿真参数设置 |
4.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机驱动系统台架试验 |
5.1 台架结构与测试仪器 |
5.2 被测电机基本参数与理论特性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动态功率分配指令跟随试验 |
5.3.2 电机工作区域效率与功率分配范围验证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整车能量管理的应用研究 |
6.1 整车纵向动力学模型与制动能量回收方案 |
6.1.1 整车驱动系统构型与纵向动力学模型 |
6.1.2 简化制动能量回收方案 |
6.2 电机工作点分布与驱动系统效率极限情况 |
6.3 车载能量源的分类与特性分析 |
6.3.1 车载能量源的搭配原则与分类方式 |
6.3.2 能量转化装置的特性分析 |
6.3.3 能量储存装置的特性分析 |
6.4 双能量源功率分配策略 |
6.4.1 典型的双能量源搭配方式 |
6.4.2 基于通用架构的功率分配策略 |
6.5 整车能量管理仿真 |
6.5.1 内燃机发电系统搭配功率型蓄电池仿真结果 |
6.5.2 能量型蓄电池搭配超级电容仿真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数学史 |
二、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HPM理论研究综述 |
二、HPM实践研究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路径 |
第一章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意义与路径 |
第一节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意义与指向 |
一、融入数学史教学的教育学阐释 |
二、以史育人的数学史教育指向 |
第二节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方法路径 |
一、理论指导 |
二、数学史的运用方法 |
第二章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
三、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四、结果统计及问卷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访谈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提纲 |
四、访谈实录 |
五、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课堂观察 |
一、观察目的 |
二、观察对象 |
三、课堂片段实录 |
四、课堂观察分析 |
第四节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现存问题 |
一、教学中使用的数学史内容受到局限 |
二、融入数学史的教学目标偏移 |
三、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方式单一 |
第五节 现存问题的归因 |
一、可用于教学的数学史素材匮乏 |
二、教师对数学史的认识不足与教学理念的偏差 |
三、客观教育现实的影响 |
第三章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指导 |
一、合理选取数学史材料 |
二、明确数学史运用的目标指向 |
三、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施设计 |
第二节 高考背景下对数学史运用的建议与促进 |
一、发掘高考试题中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
二、加强考试评价对数学史的考察力度 |
第三节 提升数学教师的数学史素养 |
一、改善高师数学系课程结构,重视高师数学史教育 |
二、针对性开展培训与教研活动,提升职后教师的数学史素养 |
三、数学教师要更新自身观念,加强对数学史的认识和学习 |
四、依托HPM研究成果,鼓励HPM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合作 |
第四章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课例实践与反思 |
第一节 实践内容选取 |
第二节 教学实践开展 |
一、课程设计 |
二、教学实录 |
第三节 实践反馈与反思 |
一、教学实践反馈 |
二、教学实践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数学史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二 :访谈问题(教师) |
致谢 |
(7)WebGlusterFS集群管理系统与能耗感知存储分配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异构存储多样性现状 |
1.2.2 异构存储中的分配调度 |
1.2.3 现状小结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Web GlusterFS相关技术 |
2.1 引言 |
2.2 GlusterFS分布式文件系统 |
2.2.1 GlusterFS架构 |
2.2.2 GlusterFS特性 |
2.2.3 虚拟存储池 |
2.2.4 卷类型 |
2.2.5 Xlator |
2.3 其他相关技术 |
2.3.1 Python Django |
2.3.2 Bootstrap |
2.3.3 SQLite |
2.3.4 paramiko ssh |
2.3.5 subprocess |
2.3.6 PXE+Kickstart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能耗感知存储分配算法 |
3.1 引言 |
3.2 算法设计 |
3.2.1 总体框架 |
3.2.2 性能参数收集 |
3.2.3 能耗计算模型 |
3.2.4 最终数学模型 |
3.3 算法实现 |
3.3.1 基于群体的优化编码方式 |
3.3.2 适应度函数 |
3.3.3 种群初始化-FF启发式方法 |
3.3.4 轮盘赌选择 |
3.3.5 交叉和变异 |
3.3.6 能耗感知存储分配算法 |
3.4 实验对比 |
3.4.1 实验环境 |
3.4.2 实验对比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eb GlusterFS集群管理系统 |
4.1 引言 |
4.2 系统实现方案 |
4.2.1 实现方法 |
4.2.2 数据交互 |
4.3 系统设计 |
4.3.1 用户验证系统 |
4.3.2 统计面板 |
4.3.3 集群存储管理 |
4.3.4 卷管理 |
4.3.5 账号管理 |
4.3.6 性能监控分析 |
4.3.7 故障与恢复 |
4.3.8 自定义Xlator |
4.3.9 初始化设置 |
4.3.10 资源调度 |
4.4 系统实现 |
4.4.1 用户验证系统 |
4.4.2 统计面板 |
4.4.3 集群存储管理 |
4.4.4 卷管理 |
4.4.5 账号管理 |
4.4.6 性能监控分析 |
4.4.7 故障与恢复 |
4.4.8 自定义Xlator |
4.4.9 初始化设置 |
4.4.10 资源调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电解液多尺度混合模型的快速算法和计算机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解质溶剂模型 |
1.2 本文的工作 |
1.3 成果和创新 |
第二章 反应电势的镜像电荷方法 |
2.1 简单几何的镜像电荷方法 |
2.2 导体球的镜像电荷方法 |
2.3 导体的三维半空间的镜像电荷方法 |
2.4 电介质三维半平面的镜像电荷方法 |
2.5 单个介质球的镜像电荷方法 |
2.5.1 单个镜像电荷近似 |
2.5.2 多个镜像电荷近似 |
2.6 多个介质球的镜像电荷方法 |
2.6.1 矩方法 |
2.6.2 广义的多极子源的镜像电荷方法 |
2.6.3 混合方法 |
2.7 数值算例 |
2.7.1 两个介质球的相互作用 |
2.7.2 核-壳结构的系统相互作用 |
2.7.3 立方体结构的系统相互作用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核-壳结构的介质球的镜像电荷方法 |
3.1 核-壳结构的介质球的镜像电荷方法 |
3.2 利用留数定理的核-壳介质球的精确的镜像电荷方法 |
3.3 镜像电荷方法的精度和效率 |
3.4 核-壳介质球的蒙特卡罗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个核-壳结构的介质球的混合方法 |
4.1 两个核-壳结构的介质球问题 |
4.2 求解方法: 当两个球之间的距离足够大时:矩方法 |
4.3 镜像电荷反射方法求解成对的介质球的相互作用 |
4.4 镜像电荷反射方法求解成对的核-壳结构的介质球的静电相互作用 |
4.5 多极子源的镜像电势 |
4.6 混合的数值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分子溶剂的Poisson-Boltzmann静电模型 |
5.1 Poisson-Boltzmann理论 |
5.2 静电溶剂的能量 |
5.3 混合溶剂模型 |
5.3.1 Kirkwood级数展开 |
5.3.2 镜像电荷方法扩展到Poisson-Boltzmann方程 |
5.3.3 Mellin变换方法扩展到Poisson-Boltzmann方程 |
5.3.4 线积分的离散 |
5.4 Poisson-Boltzmann方程的数值解法 |
5.4.1 边界积分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尺度混合模型的调和表面映射算法 |
6.1 方法 |
6.1.1 镜像电荷表达式 |
6.1.2 调和表面映射 |
6.2 算法,复杂度及误差分析 |
6.3 调和表面映射算法的数值结果 |
6.3.1 精度测试 |
6.3.2 CPU时间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二维平面上的纳米颗粒自组装 |
7.1 分子动力学模拟 |
7.2 二维平面上的二组态纳米颗粒系统的自组装 |
7.3 介电效应对纳米颗粒自组装结构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附录A Mellin逆变换的计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面向多终端支持的HTTP自适应流媒体点播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等网络流媒体的研究现状 |
§1.2.2 HTTP自适应流媒体的研究现状 |
§1.2.3 P2PVoD覆盖网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对等网络概述 |
§2.1.1 对等网络概念 |
§2.1.2 对等网络结构 |
§2.1.3 对等网络主要优点 |
§2.2 对等网络流媒体技术概述 |
§2.2.1 流媒体技术概述 |
§2.2.2 对等网络流媒体技术概述 |
§2.3 HTTP自适应流媒体相关理论概述 |
§2.4 对等网络覆盖网构建相关技术 |
§2.4.1 经典P2P覆盖网 |
§2.4.2 移动P2P覆盖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等网络流媒体点播系统模型 |
§3.1 流媒体点播系统模型 |
§3.2 流媒体点播系统工作原理 |
§3.2.1 流媒体片段的分割 |
§3.2.2 节点加入系统 |
§3.2.3 节点离开系统 |
§3.2.4 节点间资源共享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HTTP自适应流媒体的对等网络流媒体点播研究 |
§4.1 模型概述 |
§4.2 基于斐波那契环和幂率环结合的覆盖网 |
§4.3 DASH码率控制策略 |
§4.4 基于仿真实验的性能评价 |
§4.4.1 仿真实验环境 |
§4.4.2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
§4.4.3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超级节点的多终端支持的P2P VoD体系结构研究 |
§5.1 多终端支持的体系结构模型 |
§5.2 超级节点的选择 |
§5.2.1 超级节点选择指标 |
§5.2.2 超级节点选择算法 |
§5.3 各类终端的缓存机制 |
§5.4 体系结构的维护 |
§5.4.1 节点的加入 |
§5.4.2 节点的离开 |
§5.4.3 节点的拖动操作 |
§5.4.4 节点的常规播放 |
§5.5 基于仿真实验的性能评价 |
§5.5.1 仿真实验主要参数设置 |
§5.5.2 仿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5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2 算法初步模块主要内容 |
2.3 VB语言和VB6.0平台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4 高中数学“算法初步”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的对象与实施 |
4.2 调查的初步结论 |
5 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 |
5.1 高中数学“算法初步”系统化教学设计思路 |
5.2 高中数学“算法初步”教学设计 |
5.3 高中数学“算法初步”经典案例教学设计样章 |
6 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教学实验及结果分析 |
6.1 实验背景与准备 |
6.2 实验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7.2 本研究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2018届学生“算法初步”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实验后测算法测试问卷 |
致谢 |
四、斐波那契检索算法F的重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密文域图像的可逆信息隐藏方法研究[D]. 黄仕明.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差分隐私模型的位置大数据发布隐私保护方法研究[D]. 高鑫.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音频指纹的密文语音检索与认证方法研究[D]. 许福久.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贾柯. 西南大学, 2020(05)
- [5]车用双电源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D]. 贾一帆. 吉林大学, 2020(08)
- [6]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D]. 杨培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WebGlusterFS集群管理系统与能耗感知存储分配算法[D]. 汤钊扬. 深圳大学, 2020(10)
- [8]电解液多尺度混合模型的快速算法和计算机模拟[D]. 付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面向多终端支持的HTTP自适应流媒体点播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范雅晴.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10]高中数学“算法初步”在VB环境下的教学研究[D]. 袁静蕴.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