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贯彻《审计法》 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署常务副审计长崔建民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贾云洁[1](2018)在《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8月31日修订通过的《预算法》,明确了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职责授权,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作为一个必经的程序,内嵌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本级决算审计得到完整授权,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然而,授权并非意味着必然的供给。如何确保政府决算审计的有效开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关注的焦点话题。梳理现有文献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理论研究单薄,规范研究较多、实证分析偏少,且以实务操作研究为主,缺乏对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理论认知不统一、系统性研究匮乏。截至目前,既无博士硕士论文对决算审计的专题研究,也无决算审计的专着面世。现有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审计实践技术规范的建设,加上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制约,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基于现行研究的不足,本文期望在决算审计的发展变迁规律、供求偏差、审计体制改革、决算审计理论理念框架以及审计法规建设上有所突破。在基本概念界定和社会契约、委托代理、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等理论基础的分析支撑之上,本文梳理了我国制度环境变迁下的决算审计授权沿革。研究发现:一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影响决算审计授权变迁的动力来源,制度环境变化催生了决算审计需求的变化,由此形成不同阶段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及业务授权的变化;二是我国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特征:由单纯的行政属性审计逐渐向政治属性审计转变;从单一“上审下”模式逐渐向“同级审”扩展;真实、效益目标逐渐被重视、信息供给维度更加丰富;审计业务模式逐渐同世界接轨;专业化发展是审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政治属性审计定位下的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其外部“应然”需求特征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高质量的信息供给,专业化、规范化的政府决算审计服务。而我国决算审计的现实供给状况如何?来自审计一线的反馈信息可为佐证。为此,本文选择了案例研究法,在统计分析公开的决算审计项目相关信息基础上,优选已开展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四个审计机关作为案例样本,进行深入调研访谈。通过访谈问卷及公开数据发现: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探索起步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决算审计模式;在整合利用社会中介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审计报告模式、审计法规体系同步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其项目计划、审计方法模式、资源投入与整合、质量控制、审计意见发表、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法规依据、理论认知和审计体制保障等多个方面调查访谈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实然”供给状况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的发挥限受限,信息供给有限,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决算审计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的根源是什么?为此,本文在访谈问卷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分析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偏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内置于一级政府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与本级政府决算审计的政治属性授权存在冲突,出现了“下审上”、“内服务于外”的悖论,其实质影响是架空了政府决算审计的法律授权,政府决算审计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的审计体制保障。二是理论概念框架研究滞后,政府决算审计的报表审计业务属性不明确,鉴证职能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缺乏系统论证;审计目标层次缺乏区分、认知不统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概念界定不清晰,一致认可的审计意见类型和独立审计报告模式尚未形成。决算审计理论单薄,难以发挥实践指导力,更无法有效统领审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三是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一者是政府决算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尚未实现协同修订,再者是专门性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法及实施条例修订工作还刚刚起步,国家审计准则缺乏有关决算审计的实质性指导条款,决算审计专业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缺位,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分工和绩效考核制度也未能依据决算审计授权及时调整,这一系列审计法规建设的滞后,导致政府决算审计实践中无据可依,严重影响了政府决算审计实践的开展。西方国家是否有独立的政府决算审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为了能从世界各国审计业务发展过程中,透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吸收借鉴其成熟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本文研究了政府会计、审计改革起步较早的OECD国家的实践经验,综合比较、归纳其较为代表性的经验做法:OECD国家基本没有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叫法和业务授权,与之相近的OECD国家大量开展的法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其是伴随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改革而同步确立的,且目前大多形成了成熟、规范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模式;随着为数不多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审计体制的改革变迁,OECD国家已形成独立性较强的审计保障体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律授权模式包括统一授权和分开授权两种;OECD国家均具有较为完善的财务报告审计法律和准则体系,大量整合利用社会中介审计资源和技术,形成了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在对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基础上,结合OECD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经验做法,充分考虑我国制度环境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第一,基于政治属性审计的功能定位,提高的审计独立性的和制衡能力、协同互补于国家治理体系整体改革设计、兼顾我国现实制度环境及机构编制精简原则,本文认为,我国审计体制重构宜采取强制性变迁路径,中长期的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国家审计委员会。设立中央和地方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审计委员会主任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审计委员会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同级人大监督;其直接的上位权力是全国人大行使的最高国家权力,国家审计权与行政、司法、监察权处于同一位阶。将现行审计机关从政府机构中整体移出,成为与本级政府平级的、专司审计监督的国家机关,并考虑其与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有效衔接。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向上一级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建立逻辑一致的政府决算审计理论概念认知框架。政府决算审计具备报表审计业务属性,需要发表总体审计意见,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息鉴证,可以提高决算信息的可靠性。政府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指针对政府决算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编制是否合法、信息反映是否真实,发表审计意见;具体审计目标分为:业务和事项层的真实、完整、截止、准确和分类目标;账户余额层的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和准确目标;列报和披露层的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准确、分类与可理解性目标。政府决算审计目标的实现,需准确界定政府决算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政府决算审计应对政府决算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发表积极式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以提高信息预期使用者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赖程度。审计风险是指决算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后发表不当意见的可能性。建立风险导向决算审计方法模式,在全面了解政府及其环境基础上,评估政府决算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建立融合简式报告优势和信息含量要求的决算审计报告模式。第三,建立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1.依据新预算法,协同修订政府决算审计授权与标准性法规。修订宪法中的审计体制设置条款;修订监督法,单列政府决算审计审查的内容重点,审计工作报告标题中单独提及决算草案审计;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增加并细化政府决算审计的条款;制定发布政府决算草案编制办法。2.构建决算审计专门法规体系。包括修订完善审计法及实施条例,明确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补充增加决算审计的个性化条款;修订国家审计准则,将其归位于基本准则,建立专业的决算审计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完善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修订国家审计准则中利用外部人员参与审计的相关条款、明确利用方式及责任界定,修订出台利用社会中介资源开展审计的管理办法及其审计报告质量核查制度,建立同业质量复核制度;修订审计管辖权限分工规定,建立与审计署业务协同安排的地方共享税收入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机关分类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加大审计质量考核比重。
林俊家[2](1995)在《深入贯彻《审计法》 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署常务副审计长崔建民访谈录》文中研究指明深入贯彻《审计法》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署常务副审计长崔建民访谈录本刊记者林俊家1994年11月24日.审计署常务副审计长崔建民在沈阳参加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期间,就贯彻落实《审计法》等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记者:1995年1月1日...
刘凌波[3](2016)在《行政审计监督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行政审计监督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以监督的方法约束政府的收支活动,制约政府权力。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出台表明我国审计监督已初步法制化。近几年,国家的审计监督工作以经济建设与政府的行政工作为主,重点将监督审查的力量集中到相关区域上,增大了对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经济纠纷案件的查处力度,这项监督工作在加强政府的廉政建设力度、维护社会理财秩序、推动依法治国等方面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我国的行政审计监督制度存在体制不合理、问责体系不健全、透明度低以及专业化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监督效果。因此应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以为制度完善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旨在完善我国行政审计监督法律制度,在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在制度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分析了该制度的涵义、性质以及法律特性。其次,着眼于行政审计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三个视角出发,将受托责任理论视为是审计监督制度产生的根源;将权力监督论所彰显的制衡观念作为该制度凸显的关键所在;而公共选择论则是在功能上强调行政审计监督制度要预防政府失灵。最后,通过对法律制度特征的剖析,体现出审计监督的公正、公平、效率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审计监督制度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后,指出该制度存在着行政审计监督的独立性缺失,政府绩效缺乏规范化以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认为我国虽一直坚持依法行政的价值理念,但在“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使得行政信息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公众不得知晓,因此内部极易出现腐败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完善相关制度,本文借鉴域外的经验,包括保障审计监督的独立性、确保审计结果公开和透明以及加强政府绩效审计等制度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审计监督制度的对策:一是从规范省级以下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制度与改革行政审计监督体制来保障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二是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定内容以及制定与审计结果公告相关的专门规定。三是加快健全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确定合理的绩效审计项目及突出审计重点。四是多渠道创新审计监督方法。总的来看,本文是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出发,运用多学科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分析的方法对行政审计监督制度进行条理分析,从而为完善我国行政审计监督制度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支持。
审计署办公厅[4](1995)在《信息窗》文中认为 国家测绘局于10月15日至20日在广西桂林召开全国测绘系统学习贯彻《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讨论和修改国家测绘局最近制定的《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和《直属单位行政主管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研讨会。审计署原常务副审计长、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副会长崔建民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刘中平[5](2007)在《论我国国家审计组织体制现状及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独立性和高层次的现代国家综合经济监督制度,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同时还应看到,由于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新旧体制问题的不断暴露,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被干扰和阻挠、审计难处理更难及审计风险加大等困难和问题,探究原因审计体制缺陷构成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何创新构建一种既能弱化上述矛盾,又能强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监督,从而更好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我国当代国家审计组织体制?就成为目前审计界广泛关注的话题。立足我国现阶段国家审计实际,结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借鉴国外国家审计体制成功经验,体现我国国家审计组织体制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既要适应现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又要符合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从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手,从国家审计现状着眼,站在创新架构国家现代审计体制(模式)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层次和结构的观点、实证和归纳的观点,通过中外国家审计体制演变、比较,提出了自己的两种设想。一种是将现行体制改组为并行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中央审计委员会;一种是改按国家支柱行业起基础性作用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或者说与中央财政缴拨关系确立国家审计组织体制,实行二元行政型审计体制。
龚彦宾[6](2005)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审计人员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作为监督工作的国家审计难免不出现偏差或错误,风险必然存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已发生了多次风险事件,审计界对独立审计风险研究较多,但对国家审计风险研究较少、起步较晚,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研究更少了。然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位居重要地位,因此,研究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然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是一个庞杂的课题,作为一篇容量有限的学位论文,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总体上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关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特性与控制原理的研究,二是关于降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两大对策研究—提高独立性与改进审计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演绎研究、比较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方法,试图论证如下观点,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创新:(1)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由于财政预算及其审计的特殊性,其风险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风险主体的持续性、风险客体的广泛性与风险影响的严重性及处罚的风险性;(2)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特性相对应,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的主要力量来自审计机关及人员、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人大与社会舆论等,在控制措施上应注意六个方面的综合运用;(3)提高审计机构、人员及经费的独立性是降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根本之所在,为此,必须针对现实问题进行一系列改革;(4)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方法,各有优劣,为本文提出的目标导向法奠定了基础,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发现目标导向法是降低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理性选择。
二、深入贯彻《审计法》 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署常务副审计长崔建民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入贯彻《审计法》 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署常务副审计长崔建民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概念界定 |
一、政府决算和决算草案 |
二、政府决算草案审计 |
三、政府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 |
第二节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
一、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 |
二、风险基础审计含义及程序特征 |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基础 |
一、契约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四、国家治理理论 |
五、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 |
第二章 政府决算审计的历史变迁和当前需求特征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缺位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专职审计监督职能机构被撤并取代 |
第二节 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行政属性审计功能定位 |
三、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
四、业务开展 |
第三节 不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行政属性主导的审计功能定位 |
三、不完整的同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
四、业务开展 |
第四节 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
一、制度环境 |
二、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凸显 |
三、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
四、业务开展 |
第五节 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和现实需求 |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政府决算审计需求特征 |
第三章 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思路、目标和数据获取 |
一、案例研究的思路方法 |
二、案例研究的目标 |
三、案例选择的原则 |
四、数据获取与分析 |
第二节 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 |
一、A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情况 |
二、B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
三、C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
四、D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
第三节 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分析 |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二、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存在较大偏差 |
第四章 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审计体制与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悖论 |
一、影响我国政府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环境 |
二、政府审计中的多层级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
三、决算审计类型与审计体制独立性保障的差异 |
四、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的悖论 |
五、访谈结果基本印证本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问题 |
第二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研究支撑单薄 |
一、理论研究缺位,难以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
二、基本概念认知不统一,理论支撑单薄 |
三、访谈结果印证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
一、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协同建设不足 |
二、专门性审计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 |
三、访谈结果充分印证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问题 |
第五章 OECD国家政府决算(财务报告)审计实践 |
第一节 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审计制度的发展 |
一、各国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报告系统 |
二、各国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及审计改革背景 |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其审计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审计体制及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模式 |
一、各国国家审计体制设置变迁 |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分工模式 |
第三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
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
二、美国政府财务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
第四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资源、技术整合与质量控制 |
一、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资源整合 |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技术整合 |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质量控制做法 |
第六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决算审计体制保障重构 |
一、审计体制改革时机日趋成熟 |
二、审计体制重构的定位、原则 |
三、审计体制重构的路径选择 |
四、审计体制重构的模式选择 |
第二节 构架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概念框架 |
一、构建政府决算审计目标层次 |
二、明确重要性等概念框架及其运用 |
三、构建政府决算审计报告模式 |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构建 |
一、协同建设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制度 |
二、构建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专门性法规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行政审计监督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对上述研究成果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内容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行政审计监督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
2.1 行政审计监督制度的内涵 |
2.1.1 行政审计监督制度的概念 |
2.1.2 行政审计监督制度的特点 |
2.2 行政审计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2.2 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 |
2.2.3 公共选择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我国行政审计监督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
3.1 我国行政审计监督的立法现状 |
3.2 我国行政审计监督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3.2.1 行政审计监督的独立性缺失 |
3.2.2 政府绩效审计缺乏规范化 |
3.2.3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健全 |
3.3 我国行政审计监督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 |
3.3.1 行政审计监督体制的局限性 |
3.3.2 巨大的审计需要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 |
3.3.3 审计目标多元化与法律规范统一之间的矛盾 |
3.4 小结 |
第4章 域外行政审计监督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4.1 域外行政审计监督制度的概述 |
4.1.1 德国独立型审计监督法律制度 |
4.1.2 法国司法型审计监督法律制度 |
4.1.3 美国立法型审计监督法律制度 |
4.1.4 韩国行政型审计监督法律制度 |
4.2 域外行政审计监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4.3 小结 |
第5章 我国行政审计监督法律制度的完善 |
5.1 提高行政审计独立性的制度完善措施 |
5.2 完善我国审计公告准则 |
5.3 完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 |
5.4 创新行政审计监督方法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5)论我国国家审计组织体制现状及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概述 |
1.1 审计组织体制的概念 |
1.2 审计组织体制的内容 |
1.3 宏观经济监督的地位 |
1.4 国家审计组织体制的特点 |
第二章 国外国家审计组织体制类型及其比较 |
2.1 国外国家审计体制类型 |
2.2 国外国家审计体制类型比较 |
第三章 我国国家审计组织的历史沿革 |
3.1 我国古代及旧中国的审计制度 |
3.2 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建国至今的审计制度 |
第四章 我国现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
4.1 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选择的必然性 |
4.2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新组建以来所取得的成果 |
4.3 我国国家审计组织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4.4 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面临的挑战 |
第五章 关于我国国家审计组织体制创新的构想 |
5.1 创新的必要性 |
5.2 创新的基本目标 |
5.3 创新的指导思想 |
5.4 创新我国国家审计组织体制的设想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 主要观点与创新 |
第2章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及其风险特性研究 |
2.1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涵义与目标及对象 |
2.1.1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涵义 |
2.1.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 |
2.1.3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 |
2.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成因 |
2.2.1 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说起 |
2.2.2 形成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 |
2.2.3 形成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客观原因 |
2.3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性 |
2.3.1 风险主体的持续性 |
2.3.2 风险客体的广泛性 |
2.3.3 风险影响的严重性 |
2.3.4 处罚的风险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原理研究 |
3.1 控制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重要性 |
3.2 控制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主要力量 |
3.3 控制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基本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独立性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研究 |
4.1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含义与意义 |
4.1.1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
4.1.2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意义 |
4.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与风险的关系研究 |
4.2.1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的含义与特点 |
4.2.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
4.3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3.1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存在的问题 |
4.3.2 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不够的成因分析 |
4.3.3 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的若干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进审计方法以降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研究 |
5.1 审计方法的比较研究 |
5.1.1 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及其特点 |
5.1.2 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及其特点 |
5.1.3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及其优势 |
5.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对审计方法选用的要求 |
5.3 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在审计方法上的问题 |
5.4 目标导向法是降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理性选择 |
5.4.1 目标导向法:一种综合的方法 |
5.4.2 目标导向法对降低审计风险的主要作用 |
5.4.3 目标导向法运用的两个成功案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深入贯彻《审计法》 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署常务副审计长崔建民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D]. 贾云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2]深入贯彻《审计法》 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署常务副审计长崔建民访谈录[J]. 林俊家.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5(01)
- [3]行政审计监督法律制度研究[D]. 刘凌波.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1)
- [4]信息窗[J]. 审计署办公厅. 中国审计, 1995(12)
- [5]论我国国家审计组织体制现状及创新[D]. 刘中平. 长春理工大学, 2007(08)
- [6]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问题研究[D]. 龚彦宾. 湖南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