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奈瑟菌引起的结膜炎一例

干燥奈瑟菌引起的结膜炎一例

一、干燥奈瑟菌引起结膜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婉迎[1](2021)在《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起的一种严重呼吸道传染病,同时也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根据Nm菌株表面荚膜多糖结构不同,Nm菌株分为12个血清群,其中A、B、C、W、Y和X群是主要的致病血清群。不含有以上12种荚膜多糖结构的Nm菌株被归为不可分群菌株(Non-groupable,NG)。近年来,我国流行的流脑优势血清群发生了变化。2000年之前A群流脑在我国一直属于优势血清群,2000年之后B群、C群、W群、X群和Y群等其他血清群菌株开始出现或增加,尤其是B群流脑病例近年来明显增加。目前,中国流行的菌群包括ST-4821序列群(ST-4821 clonal complex,CC4821)的 B 群和 C 群,以及 CC11 的 W 群。针对B群Nm菌株防控,目前国际上已上市使用的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包括Bexsero(?)4CMenB和Trumenba(?),但我国目前尚无可使用的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eisserial heparin binding antigen,NHBA)也称为基因组来源的奈瑟菌抗原2132(genome-derived Neisseria antigen,GNA2132),是 Bexsero(?)4CMenB 疫苗的主要成分之一。NHBA蛋白的编码基因nhba普遍存在于Nm中,也存在于淋病奈瑟菌、多糖奈瑟菌、乳糖奈瑟菌、浅黄奈瑟菌中。对本实验室621株1956-2019年分离的不同血清群Nm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PCR、基因测序等方法,获得ST型和nhba基因序列,分析其基因分布的多态性以及氨基酸序列特征。在PubMLST公共数据库网站下载所有奈瑟菌菌株全基因组中的nhba序列以及菌株信息,确定NHBA氨基酸型别。使用MEGA 7.0软件对NHBA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聚类树。选取我国主要流行的NHBA型别(688型和20型),进行PCR扩增,并将其插入pET-28a(+)质粒中以构建重组质粒,在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并进行蛋白纯化和检测。研究结果显示,除Nm菌株之外,还有7种其他奈瑟菌种含有完整nhba基因序列(淋病奈瑟菌、乳糖奈瑟菌、多糖奈瑟菌、伯氏奈瑟菌、微黄奈瑟菌、浅黄奈瑟菌以及种水平无归类的奈瑟菌),不同奈瑟菌NHBA主要型别不同。有8种NHBA型别存在于至少2种不同奈瑟菌种中:9型同时存在于Nm和淋病奈瑟菌,262型同时存在于Nm和乳糖奈瑟菌,38型、92型、291型和545型同时存在于乳糖奈瑟菌和多糖奈瑟菌,470型同时存在于多糖奈瑟菌和种水平无归类的奈瑟菌,547型同时存在于浅黄奈瑟菌和微黄奈瑟菌。中国Nm菌株均含有nhba基因,其NHBA氨基酸序列与Bexsero(?)4CMenB疫苗中的NHBA型别(2型)的同源性为65.70%-100.00%。30株A群CC1 Nm菌株的主要NHBA型别为347型(n=26);65株A群CC5 Nm菌株的主要型别为126型(n=38)。284株B群菌株NHBA多态性较强,主要型别均为688型(n=31)和20型(n=27);少数菌株存在基因移码突变(n=2)。74株C群Nm菌株的优势型别为503型(n=30)。51株W群菌株的优势型别为29型(n=28)和697型(n=18)。30株X群菌株的优势型别为1068型(n=9)和1416型(n=5)。22株Y群Nm菌株nhba基因主要编码9型(n=11)和1060型(n=6)。对nhba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和蛋白表达,20型和688型均得到表达,SDS-PAGE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表达的NHBA蛋白分子量约为70 kDa;20型NHBA蛋白存在少量降解,688型蛋白存在较大量蛋白降解(产生4条片段)。综上,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奈瑟菌种的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进一步对我国主要流行的Nm菌株NHBA优势型别进行分子克隆和蛋白表达。这些研究结果系统展示了NHBA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以及与表达相关的基本生物特性,为推进我国后续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候选蛋白筛选、疫苗蛋白的变异研究以及其他奈瑟菌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和经验。

李菲[2](2021)在《湿疹患者湿证人群舌苔微生态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纳入健康受试者及湿疹各证型患者,并运用中医经典复方“龙胆泻肝汤”和“除湿胃苓汤”分别对湿热浸淫证和脾虚湿蕴证的湿疹患者进行干预,分析临床疗效。2.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及靶向代谢组技术联合检测湿疹各证型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舌苔菌群,对于中医药治疗湿热浸淫证和脾虚湿蕴证的多维指标评价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了解湿疹湿证人群的菌群微生态特点及与代谢物之间的内在联系。3.基于菌群微生态探讨湿疹患者中湿邪致病的具体生物学机制,并进一步分析湿疹患者湿证人群病、证、舌苔微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1.采用探索性研究方案,其中横断面共纳入符合湿疹诊断标准的湿热浸淫证患者36例;脾虚湿蕴证(3组)患者105例(除湿胃苓汤方证组40例;参苓白术散方证组17例,固本化湿方方证组47例);湿疹非湿证患者16例。分别对不同组别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临床各项指标评价如研究者整体评价(IGA)、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患者主导的湿疹评估表(POEM)、湿疹生活质量评估(DLQI/CDLQI)、瘙痒指数评分(VAS)、失眠指数评分、中医湿证评估积分并填写标本采集调查问卷;纳入排除相关系统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的健康有湿人群22例,健康非湿人群28例,填写标本采集调查问卷。菌群微生态检测分析:为以上治疗前(0周)的各组患者和健康人群采集舌苔样本,外送至武汉迈特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舌苔16s rDNA及代谢组学检测,并进行关联分析,同时进行湿疹与健康人、湿疹湿证与非湿证的菌群多样性和差异代谢物的比对。2.单臂临床试验研究选择其中的2组: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8)进行辨证分型:1.湿热浸淫证,采用龙胆泻肝汤内服治疗,疗程8周;2.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方证组),采用除湿胃苓汤进行治疗,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对患者进行研究者整体评价(IGA)、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患者主导的湿疹评估表(POEM)、湿疹生活质量评估(DLQI/CDLQI)、瘙痒指数评分(VAS)、失眠指数评分、中医湿证评估积分并填写标本采集调查问卷,并采集舌苔样品。菌群微生态检测分析:将采集的全部舌苔样本外送至武汉迈特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舌苔16s rDNA及代谢组学检测,并进行关联分析。将临床资料与检测所得数据相结合,分析湿疹湿证患者的菌群特点,以及中药经典复方“除湿胃苓汤”和“龙胆泻肝汤”对脾虚湿蕴证和湿热浸淫证患者菌群微生态产生的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探索性研究结果:不同证型的湿疹患者,在研究者整体评价(IGA)、中医湿证评分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差异;(2)单臂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用除湿胃苓汤干预脾虚湿蕴证湿疹患者40例,治疗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研究者整体评价(IGA)、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患者主导的湿疹评估表(POEM)、湿疹生活质量评估(DLQI/CDLQI)、瘙痒指数评分(VAS)、中医湿证评估积分均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指数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龙胆泻肝汤干预湿热浸淫证湿疹患者36例,其中11例在治疗4周后好转(达到EASI50),随即停服,体现中医中病即止的特点。治疗后2周、4周与治疗前相比,研究者整体评价(IGA)、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患者主导的湿疹评估表(POEM)、湿疹生活质量评估(DLQI/CDLQI)、瘙痒指数评分(VAS)、失眠指数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湿证评估积分无统计学意义。但是19例治疗至8周时点的患者,在8周时点时中医湿证评估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6S rDNA研究分析结果(1)湿疹患者与健康人群系统发育地位在门水平的优势菌种主要有厚壁菌门(pFirmicutes)、变形菌门(p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p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pA ctinobacteria)、梭杆菌门(pFusobacteria)等,分类单元在湿疹患者组丰度较高的舌苔菌群显着性差异物种从门到属水平分别为:放线菌门(p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cActinobacteria)、放线菌目(oActinomycetales)、放线菌科(fctinomycetaceae)、放线菌属(gActinomyces)、梭菌纲(cClostridia)、梭菌目(oClostridiales)、韦荣球菌科(fVeillonellaceae)、韦荣球菌属(gVeillonella)、双歧杆菌目(oBifidobacteriales)、双歧杆菌科(fBifidobacteriaceae)、乳酸菌科(fLactobacillaceae)、乳酸菌属(gLactobacillus)、消化链球菌属(gPeptostreptococcus);分类单元在健康人群组丰度较高的舌苔菌群显着性差异物种从门到属水平分别为:拟杆菌门(p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cBacteroidia)、拟杆菌目(oBacteroidales)、普雷沃氏菌科(fPrevotellaceae)、普雷沃氏菌属(gPrevotella)、梭杆菌门(pFusobacteria)、梭杆菌纲(cFusoFusobacteriia)、梭杆菌目(oFusobacteriales)、梭杆菌科(fFusobacteriaceae)、梭杆菌属(gFusobacterium)、绿弯菌门(pChloroflexi)、纤线杆菌纲(cKtedonobacteria)、莫拉克斯氏菌属(gMoraxella)、放线杆菌属(gActinobacillus)、肉杆菌科(fCarnobacteriaceae)、颗粒链菌属(gGranulicatella)。两组患者在物种丰富度(richness)和覆盖度(Good’s coverage)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物种数量(Shannon和Simpson)和均匀度(Pielou’s evenness)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湿疹湿证患者与湿疹非湿证患者系统发育地位在门水平的优势菌种与上述相同,分类单元在湿疹湿证患者组丰度较高的舌苔菌群显着性差异物种从门到属水平分别是:毛螺菌科(fLachnospiraceae)、红蝽菌纲(cCoriobacteriia)红蝽菌目(oCoriobacteriales)、红蝽菌科(fCoriobacteriaceae)、奇异菌属(gA topobium)、巨型球菌属(gMegasphaera)、丁酸弧菌属(gButyrivibrio);分类单元在湿疹非湿证患者组丰度较高的舌苔菌群显着性差异物种从门到属水平分别是:放线杆菌属(gActinobacillus)、细杆菌属(gAnaerofilum)、厌氧菌属(gAnaerofustis)、脱卤杆菌科(fDehalobacteriaceae)、脱卤杆菌属(gDehalobacterium)、真杆菌科(fEubacteriaceae)、毛螺菌科梭菌属(fLachnospiraceae,gClostridium)。湿疹湿证组的物种数量(Simpson)指数显着高于湿疹非湿证组(P<0.05),在丰富度、均匀度、覆盖度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3.代谢组学研究分析结果(1)经过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C-DA)验证后显示,湿疹各组证型患者与健康人之间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模型成立;湿疹脾虚湿蕴证组与非湿证组之间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模型成立;湿疹湿热浸淫证组与非湿证组之间代谢物不存在显着差异,模型不成立。(2)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后发现,湿疹组相比于健康人群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氨基酸及其代谢物、苯及其衍生物和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分别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对甲氧基苯甲酸(Anisic acid),2-氨基苯磺酸(2-Aminobenzenesulfonicacid),丙氨酸酪氨酸(Alaninetyrosine),2-脱氧肌苷(2’-Deoxyinosine),顺式 4-羟基-D-脯氨酸(Cis-4-Hydroxy-D-Proline),肌酸(Creatine);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和甘油磷脂类物质,分别为甘氨酰-L-缬氨酸(Glycyl-L-valine),3-脲基丙酸(3-Ureidopropionate),甲基丁二酸(2-Methylsuccinic Acid),戊二酸(Glutaric Acid),乙基丙二酸(Ethylmalonate),甲酰四氢叶酸(10-Formyl-Thf),亚叶酸(Folicacid)。主要富集的通路有嘌呤代谢通路(Purine metabolism),抗叶酸途径(Antifolate resistance),嘧啶代谢通路(Pyrimidine metabolism)。湿疹脾虚湿蕴证组相比于湿疹非湿证组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和苯及其衍生物,分别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谷氨酰-蛋氨酸(Glu-Met),鸟苷(Guanosine),L-蛋氨酸-L-谷氨酸(Met-Glu),丙氨酸酪氨酸(Alaninetyrosine),5’-脱氧腺苷(5’-Deoxyadenosine),2-脱氧腺苷(Deoxyadenosine),4-胍基丁酸(4-Guanidinobutyric Acid)等;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为脂肪酰类、氨基酸及其代谢物、核苷酸及其代谢物,分别为肉碱C10:1(Carnitine C10:1),十一烷二酸(Undecanedioic acid),O-乙酰肉碱(Acetyl-L-carnitine),肉碱 C5:0(Carnitine C5:0),L-氢化乳清酸(L-Dihydroorotic Acid),溶血磷脂酰胆碱 20:2(2n 异构 2)(LysoPC20:2(2nisomer2)),溶血磷脂酰胆碱 16:1(2n 异构)(LysoPC 16:1(2n isomer))。主要富集的通路有ABC转运蛋白通路(ABC transporter),嘧啶代谢通路(Pyrimidinemetabolism),嘌呤代谢通路(Purinemetabolism),半乳糖代谢通路(Galactose metabolism),色氨酸代谢通路(Ascorbate and aldarate metabolism)4.16S rDNA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在湿疹与健康人群的比对中,多数菌群与代谢物之间呈负相关,相关性最高的门分类水平为变形菌门(pProteobacteria),其中伯克霍尔德菌属(gBurkholderia),gChelativoran,gDevosia,奈瑟氏菌属(gNeisseria),盐单胞菌属(gHalomonas),gChelativorans,厚壁菌门消化链球菌科(pFirmicutes,fPeptostreptococcaceae)产生的化合物数量最高,相关性最高的代谢物有色氨酰谷氨酸,腺苷-3’-磷酸,2-’脱氧鸟苷5’-一磷酸(dGMP),5-尿嘧啶核苷酸,L-高胱氨酸,硫胺素单磷酸盐,2’-O-甲基腺苷等。奈瑟氏菌属最相关的代谢物色氨酰谷氨酸和L-高胱氨酸在湿疹人群中显着降低,消化链球菌科最相关的代谢物2-巯基苯并噻唑在湿疹人群中显着升高。在湿疹湿证人群与非湿证人群的比对中,多数菌群与代谢物之间呈正相关,相关性最高的门分类水平为厚壁菌门韦荣球菌属(pFirmicutes,g-Veillonella)产生的化合物数量最高,其次为厚壁菌门 Lachnoanaerobaculum 属(pFirmicutes,gLachnoanaerobaculum),拟杆菌门普雷沃氏菌属(pBacteroidetes,gPrevotella),厚壁菌门(pFirmicutes)毛螺菌科 Moryella 菌属(fLachnospiraceae,gMoryella)。相关性最高的代谢物有L-蛋氨酸-L-谷氨酸和谷氨酰-蛋氨酸。厚壁菌门韦荣球菌属在湿疹湿证中的相对丰度显着增高,且与L-蛋氨酸-L-谷氨酸(|r|=0.60)和谷氨酰-蛋氨酸(|r|=0.59)均呈正相关性。在应用除湿胃苓汤治疗脾虚湿蕴证患者疗后与疗前对比中,普雷沃氏菌属(pBacteroidetes,gPrevotella)和厚壁菌门,链球菌属(pFirmicut es,g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且均与肉碱C10:1(Carnitine C10:1)呈正相关,分别为(|r|=0.68;|r|=0.64)。在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浸淫证患者疗后与疗前对比中,厚壁菌门链球菌属(pFirmicutes,g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且与鸟苷3’,5’-环一磷酸(Guanosine 3’,5’-Cyclic Monophosphate)水平呈正相关(|r|=0.62)。结论:本课题首次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利用16Sr DNA高通量测序结合菌群代谢组学技术完成了湿疹湿证患者的舌苔微生态结构与代谢物的关联性研究,揭示了湿疹患者中湿证与非湿证舌苔菌群多样性特征及其舌苔组织代谢谱的特点,总结如下:临床研究部分:(1)运用除湿胃苓汤和龙胆泻肝汤分别对于脾虚湿蕴证和湿热浸淫证的湿疹患者进行干预,其皮损评分和自觉症状评分改善显着,此两种经典复方饮片在湿疹疾病的改善上疗效确切;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浸淫证患者,在治疗4周时,疾病皮损评分及症状已明显得到改善,并且症状如POEM评分、瘙痒和睡眠得到改善尤为显着,且改善时间较早(2周时点),这可能与湿热浸淫证患者多处于湿疹的急性期状态有关;(2)两组受试者的中医湿证评分得到改善的时间相对滞后,且EASI50以上人群舌苔样本代谢物前后差异无意义,这可能与湿证的发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水液代谢异常相关,其宏观与微观的结果存在不一致。考虑证候的发生发展是长期慢性的过程,因此其评分有效时点的出现,也在疾病有效时点之后,推断舌苔样本差异代谢物有意义的时点应与湿证改善时点相对应。舌苔菌群16S rDNA研究部分:(1)利用16S rDNA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湿疹湿证患者舌苔菌群的结构分析,发现湿疹与健康人,湿疹湿证与湿疹非湿证人群舌苔菌群在丰度和多样性方面均有显着差异;(2)通过对湿疹湿证患者的舌苔微生物数据与舌苔组织代谢谱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舌苔菌群的改变与代谢表型有显着相关性,通过结合临床舌诊可以对证候的早期预警并通过纠正菌群加以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应用两种复方对湿热浸淫证和脾虚湿蕴证患者进行干预,拟杆菌门与普雷沃氏菌属的丰度均显着增加,而厚壁菌门变化不明显,这表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显着下降,这或许是改善湿疹湿证的证据之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菌群的后续研究意义较大。代谢组学研究部分:(1)湿疹组患者(包括湿证与非湿证)与健康人之间的舌苔样本代谢物均存在显着差异,模型成立;湿疹患者脾虚湿蕴证人群与非湿证人群舌苔样本代谢物均存在显着差异,模型成立;说明疾病与证候,即湿疹与湿证是共同作用并导致患者处于病理状态的因素。(2)利用UPLC-QTOFMS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分别识别湿疹与非湿疹,湿疹湿证与非湿证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对标记物及其相关的代谢功能分析,发现湿疹湿证患者的代谢异常主要与TCA循环、糖酵解途径能量代谢障碍及菌群介导的色氨酸、脂多糖代谢紊乱有关。

周可[3](2020)在《淋球菌penA等位基因对头孢曲松耐药与生物适应度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株构建目的:构建交换镶嵌型penA10.001和penA 60.001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突变株方法: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质粒pUC57-penA10.001-kanarpsL-down和pUC57-penA60.001-kanarpsL-down,采用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完整交换两株临床分离菌株SZ20(penA60.001)和SRRSH78(penA10.001)的镶嵌型penA基因。结果:通过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方法成功将对头孢菌素高度耐药的SZ20(penA 60.001)的镶嵌型penA基因置换成SZ20(penA10.001)突变株,同样原理将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的SRRSH78(penA10.001)的镶嵌型penA基因置换成SRRSH78(penA60.001)突变株,通过PCR验证后并予以全penA基因序列测序验证。结论:采用含有双重抗生素筛选标记的重组质粒进行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法不带入任何影响淋球菌其他外源基因精准置换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第二部分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对淋球菌头孢曲松高度耐药及体外生物适应度代价相关研究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含有penA60.100的FC428克隆株与全球广泛传播含有penA10001的头孢曲松低敏菌株对头孢曲松耐药影响及生物适应度差异方法:使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转化成功的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对头孢克肟、头孢曲松MIC值,使用普通液体培养法测定不同时间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 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 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生长情况,在液体培养环境中加入压力胁迫条件测定不同时间段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 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 SRRSH78(penA60.001)的生长情况,使用spots assay测定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在压力胁迫条件生长活力,使用普通液体培养体外竞争实验及压力胁迫条件体外竞争实验比较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适应性生长能力。结果:在对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SZ2(penA10.001)和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对头孢菌素MIC分析表明,含有penA60.001的突变体与含有penA10.001的异基因突变体相比,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最小抑制浓度(MICs)高8至16倍。进一步的生物适应性分析表明,单株体外液体生长和竞争是相同的等基因笔A等位基因交换突变体。然而,在高浓度的棕榈酸或石胆酸存在下,当作为单株生长时,含有pe0nA 60.01的突变体生长得更好,而含有等生penA10.001的突变体则更好。相反,penA 10.001突变体在竞争中生长时,在较低浓度的棕榈酸及胆酸环境下超过了penA 601.00突变体。结论:等位基因penA60.001对FC428克隆的头孢曲松耐药性至关重要,而其对生物适应度的影响取决于特定的生长条件。第三部分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野生株与突变株体内竞争实验目的:成功建立淋球菌动物感染模型并比较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在体内竞争情况。方法:使用清洁级BACL雌性小鼠发情前期予以雌激素皮下注射,建立小鼠阴道感染淋球菌动物模型。在已建立的动物模型分别进行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60.001)/突变株 SZ20(penA10.001)和野生株 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 SRRSH78(penA60.001)体内等量侵染,共在2组小鼠中进行,每组选择6只小鼠,侵染成功后每日取小鼠阴道样本进行比较,观察体内竞争生存情况。结果:在淋球菌野生株SZ20(penA 60.001)/突变株SZ20(penA10.001)等量侵染小鼠组,平均感染时间为4.5天;在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突变株SRRSH78(penA 60.001)等量侵染小鼠组,平均感染时间为5.5天,在侵染SZ20小鼠组内显示突变株SZ20(penA10.001)体内定植和存活优于野生株SZ20(penA60.0011);在侵染SRRSH78小鼠组内显示野生株SRRSH78(penA10.001)体内定植和存活优于突变株SRRSH78(penA60.001)。结论:总之等位基因penA 60.0011在小鼠体内模拟生物适应度较等位基因penA10.001较弱,与体外压力胁迫条件培养及体外竞争实验结果不一致。

裴观辉[4](2020)在《基于高分辨核磁显示颅内血管环形强化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激素治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高分辨核磁显示颅内血管环形强化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一般药物治疗和加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颅内血管环形强化的病因。方法:1.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经高分辨核磁增强证实颅内血管环形强化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激素治疗组,对比环形均匀强化与偏心性强化基本危险因素,常规治疗组与激素治疗组的脑血管病(脑梗死、TIA及颅内出血)复发率、血管强化变化情况及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改良Rankin评分。结果:1.筛选颅内动脉狭窄148例,经头颅增强高分辨核磁检查63例环形均匀强化,85例偏心性强化,比较两组危险因素显示环形均匀强化组年龄偏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高于偏心性强化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偏心性强化患者高血压病患病率高于环形均匀强化(P<0.05);2.环形均匀强化组中18例接受激素治疗,45例常规治疗。激素治疗组2例(11.1%)脑梗死复发;常规治疗组4例(8.9%)复发脑血管病,其中3例脑梗死,1例并发硬膜下出血,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00);3.两组治疗前后m RS评分明显降低(P=0.000),激素组m RS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05);4.获得完整随访高分辨核磁27例,激素组14例,常规治疗组13例,两组血管强化好转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颅内血管环形均匀强化患者体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较偏心性强化患者增高,同时颅内血管环形均匀强化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偏心性强化组;2.高血压是颅内血管偏心性强化的危险因素;3.常规治疗组与加用激素治疗组均可明显改善血管环形强化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加用激素治疗组更显着;4.小剂量、短疗程应用激素对颅内血管环形强化程度、血管腔狭窄改变程度及卒中复发情况不优于常规治疗;5.小剂量、短疗程激素治疗可降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但无显着性差异。

邓光远[5](2019)在《蜃楼弗朗西斯菌样新种的鉴定和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是一类兼性的细胞内寄生菌,部分菌种致病能力强,宿主众多,传播途径多样,社会危害重大。课题组前期在临床和环境中分离和发现了广州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guangzhouesis)新种、另弗朗西斯菌(Allofrancisella)新属、嗜半胱氨酸菌(Cysteinphilum)新属、以及多个未命名的新种和新属新种。本研究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相分类学方法,进一步对前期分离的蜃楼弗朗西斯菌样新菌种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同时利用已分离鉴定的蜃楼弗朗西斯菌,建立MALDI-TOF质谱超级图谱数据库,深入研究蜃楼弗朗西斯菌样新种,挖掘潜在新种。方法:运用培养,革兰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传统和现代表型鉴定方法;运用氧化酶,触酶,吲哚,API ZYM,API 20NE,Vitek 2 GN鉴定卡、NH鉴定卡,全细胞脂肪酸测定,E-text药敏测定等生理生化鉴定及药敏检测方法;运用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分析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检测技术,基于全基因组直系同源平均核苷酸一致率(Orthologous 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OrthoANI)分析等方法,对选取前期分离的蜃楼弗朗西斯菌样菌株SYW-1、SYW-3、SYW-9,进行多相分类学研究。利用前期分离并鉴定的蜃楼弗朗西斯菌QH-2,QH-3,QH-4,QH-5,QH-12,QH-15,1958,ZhangZhou,YJ-2,标准菌株 ATCC 25015,构建蜃楼弗朗西斯菌MALDI-TOF MS超级图谱数据库,并用广州另弗朗西斯菌NCTC 13053等近缘菌株进行验证。结果:实验菌株SYW-1、SYW-3、SYW-9,均为需氧菌,营养要求苛刻,在含有L-半胱氨酸的BCYE a培养基中,48小时形成1mm大小灰白色、表面光滑、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半透明、湿润的菌落。革兰染色阴性,细沙状散在分布球杆菌。大小约为1.01.2 X1.21.5μm。生化及酶谱反应均不活泼,只有γ-谷氨酰转移酶、L-脯氨酸芳胺酶、鸟氨酸脱羧酶、亮氨酸转氨酶、苯丙氨酸芳胺酶、L-谷氨酰胺等寥寥几个试验存在反应性。与标准菌株ATCC 25015比较,某些细胞脂肪酸缺失或含量较少。对氯霉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体外活性均表现为敏感。根据16S rRNA基因分析显示,试验菌株分类学地位均归属于弗朗西斯菌属内,其亲缘关系与蜃楼弗朗西斯菌和船城弗朗西斯菌最为密切;基于全基因组直系同源平均核苷酸一致率,试验菌株G+C含量为31.4%32.9%,与弗朗西斯菌属内菌种比对OrthoANI值均<95%。蜃楼弗朗西斯菌MALDI-TOF MS超级图谱数据库初步构建成功。结论:前期分离的蜃楼弗朗西斯菌样菌株,从分子水平上确定其分类地位归于弗朗西斯菌属,与蜃楼弗朗西斯菌、船城弗朗西斯菌亲缘关系密切,但OrthoANI比值不支持他们归在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按照国际原核生物委员会最新的菌种鉴定要求,初步判断蜃楼弗朗西斯菌样试验菌株SYW-1、SYW-3、SYW-9均为弗朗西斯菌属下的新种。

李云凤[6](2019)在《110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调查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宁夏地区两大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了解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发病情况;通过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了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收住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符合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诊断标准的110例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了两种疾病的发病年龄、性别、诱发因素、致敏药物、并发症、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总结并对比分析了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及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的治疗效果和差异。结果110例收住院的SJS或TEN患者中,男女比例1:1.03。发病年龄从1岁-8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8.68±22.14岁),40岁以上人群占比48.18%(53例)。发病前有明确单一用药史的病例数占49.09%(54例),排名前三的致敏药物为抗癫痫药(以卡马西平为主)、抗生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本文得出的致敏药结论与国内研究所报道的致敏药物种类基本相同。收录病例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63±6.26天)。主要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或降低、肝酶异常、肾功异常、尿常规异常及一般细菌培养回报阳性。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停用可疑致敏物,予以一般支持治疗,包括足量液体摄入及电解质的补充,保持体温在正常水平,补充能量,加强糜烂黏膜及剥失表皮的局部护理。同时据患者合并的不同并发症,予以多学科管理。在系统治疗中,仍以激素单一治疗及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为主。在SJS组病例中,大部分病情稍重的患者以GC治疗为主,治疗药物以倍他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及甲强龙注射液占大多数,占比79.45%。12.33%的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或持续进展,甚至进展至TEN时,常加用IVIG治疗。另有1例患者单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亦取得良好疗效。TEN组中患者病情较重,入院后均予以GC治疗,27.73%的患者同时加用IVIG治疗,但也有部分患者因该药价格昂贵而无法接受。接受GC治疗的患者中24.32%的患者病情仍无法控制、持续进展最终加用IVIG治疗,加用后大多可取得良好疗效。因该病死亡的患者死亡原因为继发感染致脓毒血症,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就TEN组中单用GC治疗及同时予以GC+IVIG治疗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联合治疗组scoreTEN评分较SJS组更高,提示GC+IVIG组病例病情较GC组更重。但相比于GC单一治疗,GC+IVIG联合治疗可加快皮损控制时间及激素减量时间。根据患者入院scoreTEN评分预测患者死亡率,并与实际死亡率比较,两组中GC组及GC+IVIG组实际死亡率均低于预期,两种治疗方式均有效。GC与IVIG联合治疗有效率高于GC单一治疗。本组病例中57.27%的患者出现并发疾病(63例)。其中22.73%的病例出现多种并发症(并发症种类≥2)。继发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皮肤感染占绝大多数(阳性率66.67%),排名前三位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大肠埃希菌(9例),表皮葡萄球菌(6例)。低蛋白血症也是本组病例较为常见的并发症(45.45%),出现在TEN组概率较SJS组高,且出现重度低蛋白血症的可能性更大。经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低蛋白血症的患者病情更重。结论1.SJS/TEN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岁以上患者占比更高,女性占比较男性稍高。2.药物摄入是SJS/TEN最主要诱因,约占80.82%,排名前三位的药物分别为抗癫痫药(以卡马西平为主)、抗生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3.一旦明确诊断后,应尽早停用可疑致敏药物,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及系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4.糖皮质激素治疗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SJS/TEN均有效;联合治疗可缩短患者皮损控制时间,减少激素减量时间,但未缩短平均住院时间,考虑与联合治疗组合并更多基础疾病有关;5.以皮肤感染为主的继发感染是SJS/TEN最常见并发症,排名前三位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早期完善细菌培养并予以抗感染治疗,可有效降低继发败血症的风险、减少病死率;6.SJS/TEN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提示病情更重,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石亦鹏[7](2018)在《一株猴源奈瑟氏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8月20日安徽省某动物园松鼠猴发病死亡。临床症状以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为主,短时间内死亡。剖检可见肝脏表面点状出血,周围组织增生。肺间质增宽,伴有弥漫性出血。口腔、鼻腔和气管内有大量白色泡沫。为确诊病因,本试验通过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长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在死亡松鼠猴肝脏中分离出一株革兰氏阴性球菌,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良好生长,呈黄色、干燥、较硬的菌落。菌体大小在0.5μm0.6μm之间,呈不规则球形,表面有突起。麦芽糖、果糖、蔗糖、乳糖和葡萄糖发酵阳性,氧化酶试验阳性,硝酸盐还原阴性。经16S rRNA序列比对,初步确定该分离株为奈瑟氏球菌属菌株,同源性均为99%,与Neisseria macacae6250株亲缘性最高,命名为NS-9株。为了解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对培养特性、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分离株的对数期在612h之间。酸性条件与碱性条件对比,发现酸性条件下存活率较高。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药物较为敏感,对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和青霉素均耐药。为探究分离株的致病性,在分离株中检测出TonB铁载体依赖受体和三价铁摄取转运调节器两条与摄铁系统相关的毒力基因。动物试验小鼠腹腔攻毒细菌数为1.04×1014CFU/只,随后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但未致死。病理观察发现心脏、肝脏、肺脏、脾脏和肾脏均出现出血和淤血。肝细胞部分坏死和增生,肺泡塌陷、肺泡上皮细胞局部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脾脏内聚集大量的多核巨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发病松鼠猴肝分离一株猴源奈瑟菌,疑似为病原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较弱。

程璐[8](2018)在《针灸治疗急性结膜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估针灸治疗急性结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针灸疗法治疗急性结膜炎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指出方向或提供思路。方法制定严格的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全面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万方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并通过百度进行补充检索。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经严格的文献评价筛选文献,并根据Cochran handbook 5.1.0提供的偏倚评估工具对最终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RevMan 5.3对针灸相关疗法治疗急性结膜炎的多个同类研究进行定量合并分析或定性分析(若纳入研究的同质性差),针对“针刺疗法是否可以快速缓解急性结膜炎的临床症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分析针灸疗法治疗急性结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急性结膜炎的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共纳入针灸治疗急性结膜炎的随机对照试验21篇,其中4篇文献为放血对比西药治疗急性结膜炎,3篇文献为放血配合西药对比西药治疗急性结膜炎,3篇文献为放血配合西药对比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结膜炎,以及点灸、针刺、针刺加放血、磁化的锋钩针加放血、耳穴注射加放血配合西药、针刺加放血配合西药对比西药治疗急性结膜炎各1篇。21篇文献中有16篇文献以最终有效率为结局指标,3篇文献以疗程为结局指标,1篇以临床主症积分为结局指标,2篇以平均痊愈治疗时间为次要指标,1篇以并发症发生率为次要指标,1篇以不同治疗天数后主症消失率为次要指标。Meta分析:总有效率:单纯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可能优于单纯使用西药(RR=1.23,95%CI[0.97,1.56],P=0.0006);放血+西药的疗效可能优于单纯西药的疗效(RR=1.10,95%CI[0.84,1.44],P<0.0001);放血+西药的疗效优于中药+西药的疗效(RR=1.14,95%CI[1.05,1.24],P=0.63)。临床主症积分改变:放血+西药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疗效。安全性:针灸疗法治疗急性结膜炎安全性良好,但无法判断是否优于其他疗法。结论该系统评价肯定了针灸治疗急性结膜炎的有效性,且针灸治疗急性结膜炎安全性较高,但由于该系统评价纳入的所有研究质量均一般,证据质量等级较低,因此本系统评价提供的结果的可信度可能会被未来研究所改变。实施更多高质量的RCT临床对照试验能为未来的循证医学提供更多依据,进一步论证针灸治疗急性结膜炎的疗效。

骆心惟[9](2017)在《气流受限性疾病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后口咽部微生态与唾液SIgA和溶菌酶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气流受限性疾病患者长期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口咽部正常生物菌群及唾液中溶菌酶与sIgA浓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自愿接受长期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和COPD稳定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在试验采样前须进入清洗期导入2周,哮喘组患者规律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250ug, COPD组患者规律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ug,每日2次,试验期为32周,分别在2、8和32周进行随访。取口咽部拭子做细菌培养,以bioMerieuxAPI系统定性分析口咽部菌群种类、数量。用SpectraMax 340PC型酶标仪检测唾液中溶菌酶和sIgA的浓度。比较用药前后和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气流受限性疾病患者口咽部的微生态指标(菌群种类、菌群多样性、优势菌)和唾液中溶菌酶和sIgA浓度是否有变化,设定5%的检验水准,各组口咽部细菌不同菌种检测结果用检出率表示,对测量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探析联合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对患者上呼吸道微生态状况和黏膜免疫的影响。[结果]气流受限性疾病患者,以COPD及哮喘非急性期患者为代表,口咽部菌群在联合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后2周、8周、32周三个时间段进行咽拭子培养,草绿色链球菌构成比,用药2周对比8周变化幅度为-0.82±0. 34,用药2周对比32周变化幅度为-12. 95±2. 32,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t=4. 046, P<0. 001 )。奈瑟菌属在口咽菌群的构成比在用药后2周对比8周变化幅度为3. 97±1.82,用药后2周对比32周变化幅度为9.66±2.65,两者对比无意义(t=-1. 469, P=0.144)。菌属数量用药后2周对比8周变化幅度为-0. 18±0. 08,用药后2周对比32周变化幅度为0. 08 ± 0. 02,两者相比有差异(t=-2. 285, P=0. 024)。唾液SIgA浓度用药后2周对比8周变化幅度为2. 39±0.89,用药后2周对比32周变化幅度为6. 40 ± 1.00,两者相比有差异(t=-3. 000, P=0. 003)。唾液溶菌酶用药后2周对比8周变化幅度为50. 97±16.48,用药后2周对比32周变化幅度为-22. 02±11. 31,两者相比有差异(t=3.653,P<0.001)。[结论]联合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32周的气流受限性疾病患者口咽部微生态基本维持稳态,菌群数量种类多样性无明显变化,并促进有益优势菌草绿色链球菌的增长。唾液SIgA水平持续下降,溶菌酶水平出现波动,口咽部局部黏膜膜免疫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口咽部黏膜健康。

谢娜,陶宁,陈涛,王童敏,甫尔哈提·吾守尔,关静,范新春,刘继文[10](2016)在《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淋球菌脑膜炎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这一罕见病例分析报道,为今后此种病例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对病例脑脊液的革兰氏染色镜检、乳胶凝集及API生化鉴定,确定该病例感染的病原体。结果脑脊液细菌培养,24 h后肉眼可见培养基上有圆形、凸起、灰白色、半透明、直径0.51.0 mm的光滑型菌落;生化检测确定为青霉素酶阴性的淋病奈瑟菌,确诊为淋球菌脑膜炎。结论淋病奈瑟菌不仅通过性接触直接感染,只要环境条件达到病原菌生长的要求,也可以通过非性接触进行传播,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引起的交叉感染更具伤害性和隐蔽性。

二、干燥奈瑟菌引起结膜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燥奈瑟菌引起结膜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奈瑟菌属NHBA多态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国脑膜炎奈瑟菌NHBA序列多态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脑膜炎奈瑟菌NHBA克隆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湿疹患者湿证人群舌苔微生态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药研究进展
        1.1.1 源流与概述
        1.1.2 古代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近代医家对湿疹的辨证论治
    1.2 “湿证”的证候概述
        1.2.1 病、证、症的关系
        1.2.2 湿邪的特点及致病规律
        1.2.3 湿邪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1.2.4 湿疹相关的“湿证”证候
        1.2.5 湿疹相关的“非湿证”证候
    1.3 舌苔的临床应用及微生态研究
        1.3.1 舌诊起源及概述
        1.3.2 舌苔微生态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试验方案
        2.2.1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设计方法
        2.3.2 横断面研究
        2.3.3 样本量估计
    2.4 单臂临床试验
        2.4.1 技术路线图
        2.4.2 干预方法
        2.4.3 疗程
        2.4.4 日常护理
        2.4.5 合并用药
        2.4.6 观察指标
        2.4.7 治疗期观察时间
        2.4.8 舌苔标本采集
        2.4.9 不良事件的分析
        2.4.10 疗效评价
        2.4.11 安全性评价标准
        2.4.12 伦理审查
        2.4.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
    3.1 横断面(组间)比较
        3.1.1 基线情况
        3.1.2 治疗前病情及严重程度评分情况
    3.2 组内比较
        3.2.1 除湿胃苓汤方证组
        3.2.2 龙胆泻肝汤方证组
    3.3 小结
第四章 湿疹湿证患者舌苔菌群的多样性组成谱研究
    4.1 引言
    4.2 样本来源
    4.3 工作流程
        4.3.1 舌苔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4.3.2 目标片段PCR扩增
        4.3.3 扩增产物磁珠纯化回收
        4.3.4 扩增产物荧光定量
        4.3.5 测序文库制备
        4.3.6 上机进行高通量测序
    4.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4.4.1 原始双端测序数据
        4.4.2 序列长度分布统计
        4.4.3 物种分类学注释
    4.5 结果和讨论
        4.5.1 湿疹各组患者与健康人群
        4.5.2 湿疹湿证患者与非湿证患者
        4.5.3 脾虚湿蕴证组治疗前后
    4.6 小结
第五章 湿疹湿证患者舌苔菌群的代谢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一般情况
        5.2.1 样本来源
        5.2.2 工作流程
    5.3 舌苔组织代谢分析结果
        5.3.1 非靶向检测数据结果
        5.3.2 主成分分析(PCA)
        5.3.3 靶向检测数据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湿疹患者湿证人群舌苔菌群与代谢谱数据的关联性分析
    6.1 引言
    6.2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6.3 数据处理方法
    6.4 舌苔菌群的结构变化与宿主代谢标记物的关联性分析
        6.4.1 湿疹组与健康人
        6.4.2 湿疹湿证组与非湿证组
        6.4.3 脾虚湿蕴证治疗前与治疗后
        6.4.4 湿热浸淫证治疗前与治疗后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临床结果分析
    7.2 组学分析结果
        7.2.1 舌苔菌群的多样性组成谱
    7.3 湿疹湿证机制的初步探讨
        7.3.1 湿疹湿证对舌苔微生态的影响
        7.3.2 方剂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7.4 结论
    7.5 创新性
    7.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淋球菌penA等位基因对头孢曲松耐药与生物适应度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株构建
    前言
    第一章第一节 构建含有镶嵌型结构penA10. 001及penA60. 001重组质粒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一章第二节 镶嵌型penA基因重组质粒转化淋球菌菌株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对淋球菌头孢曲松高度耐药及体外生物适应度代价相关研究
    前言
    第二章第一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突变株对头孢菌素的敏感性测定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第二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突变株对抗菌化合物敏感性测定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第三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突变株压力环境液体培养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第四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突变株琼脂点板实验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第五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野生株与突变株体外竞争实验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体内生物适应度代价相关研究
    前言
    第三章第一节 淋病奈瑟菌感染动物模型建立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第二节 交换镶嵌型penA基因的淋球菌野生株与突变株体内竞争实验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相关综述 淋球菌头孢菌素耐药克隆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4)基于高分辨核磁显示颅内血管环形强化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激素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蜃楼弗朗西斯菌样新种的鉴定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蜃楼弗朗西斯菌样菌株传统鉴定特征
    1.1 对象与方法
        1.1.1 供试菌株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1.3 三种培养基
        1.1.4 方法
    1.2 结果
        1.2.1 平板菌落特征
        1.2.2 革兰染色镜检
        1.2.3 透射电子显微镜镜检
    1.3 小结
第二章 蜃楼弗朗西斯菌样菌株生理生化鉴定特征
    2.1 对象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CHAB培养基
        2.1.4 方法
    2.2 结果
        2.2.1 基本生理生化鉴定试验
        2.2.2 生化及酶谱鉴定试验
    2.3 小结
第三章 蜃楼弗朗西斯菌样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特征
    3.1 对象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方法
        3.2.1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3.2.2 全基因组直系同源基因的平均核苷酸一致率分析
        3.2.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蜃楼弗朗西斯菌超级图谱数据库建立
    3.3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语
    附录2:菌株保藏证明1
    附录3:菌株保藏证明2
    附录4:菌株保藏证明3
    附录5: API ZYM试剂盒判读参考说明表
    附录6: API 20NE试剂盒判读参考说明表
    附录7: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110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Stevens-Johu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一株猴源奈瑟氏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注释表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死亡松鼠猴的临床观察与剖检
    2.2 猴源奈瑟氏球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2.3 猴源奈瑟氏球菌的16SrRNA鉴定
    2.4 猴源奈瑟氏球菌的生化试验结果
    2.5 猴源奈瑟氏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2.6 猴源奈瑟氏球菌的生长曲线
    2.7 猴源奈瑟氏球菌耐酸耐碱性试验结果
    2.8 猴源奈瑟氏球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2.9 猴源奈瑟氏球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
    2.10 攻毒后病理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猴源奈瑟氏球菌导致松鼠猴死亡的流行病学
    3.2 猴源奈瑟氏球菌的鉴定
    3.3 猴源奈瑟氏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3.4 猴源奈瑟氏球菌的生长特征
    3.5 猴源奈瑟氏球菌的毒力基因
    3.6 猴源奈瑟氏球菌致病力与对组织损伤的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针灸治疗急性结膜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及中文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急性结膜炎的认识
        1 中医对结膜炎的认识
        2 眼与脏腑的关系
        3 眼与经络系统的联系
        4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急性结膜炎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结膜炎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1 结膜炎的分类细述
        2 急性结膜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3 结膜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方法
        1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1.1 文献的纳入标准
        1.2 文献的排除标准
        1.3 测量指标
        2 文献检索
        2.1 检索时间及文献的类型
        2.2 检索范围及数据来源
        2.3 检索策略
        3 文献筛选
        4 文献的质量评价
        4.1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4.2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5 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5.1 数据的提取
        5.2 数据的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1.1 检索结果
        1.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 数据分析结果
        3.1 有效率
        3.2 疗程变化
        3.3 主要症状积分的改变
        3.4 不良反应
        3.5 发表偏倚
        3.6 敏感性分析
    讨论
        1 评价结果的分析
        2 文献方法学的评价
        3 本系统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文检索策略附表
    2 英文检索策略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气流受限性疾病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后口咽部微生态与唾液SIgA和溶菌酶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致谢

(10)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淋球菌脑膜炎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1.1 培养基
        1.1.2 试剂
        1.1.3 DNA提取试剂
        1.1.4 生化检测
    1.2 方法
        1.2.1 细菌培养
        1.2.2 革兰氏染色
        1.2.3 乳胶凝集试验
        1.2.4 荧光定量PCR
        1.2.5 API生化检测
2 结果
3 讨论

四、干燥奈瑟菌引起结膜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高婉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湿疹患者湿证人群舌苔微生态的探索性研究[D]. 李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淋球菌penA等位基因对头孢曲松耐药与生物适应度相关研究[D]. 周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基于高分辨核磁显示颅内血管环形强化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激素治疗分析[D]. 裴观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蜃楼弗朗西斯菌样新种的鉴定和特征研究[D]. 邓光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110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回顾性分析[D]. 李云凤.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7]一株猴源奈瑟氏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石亦鹏.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8]针灸治疗急性结膜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9]气流受限性疾病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后口咽部微生态与唾液SIgA和溶菌酶的变化[D]. 骆心惟.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10]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淋球菌脑膜炎病例分析[J]. 谢娜,陶宁,陈涛,王童敏,甫尔哈提·吾守尔,关静,范新春,刘继文.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6(06)

标签:;  ;  ;  ;  

干燥奈瑟菌引起的结膜炎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