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蜂蜜味精试制初步总结

废蜂蜜味精试制初步总结

一、废蜜味精试生产初步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刘巧绒[1](2010)在《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同时,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产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突出。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冲突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传统方法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环保技术末端控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废物,甚至又产生新的污染;政府管制也不能解决日益膨胀的产业活动所引发的资源环境危机。人们开始反思和检讨传统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意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只会加剧对资源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应该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更广泛的高度去寻求新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为促进产业活动生态化指明了方向。涉农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现阶段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综观对其外部性的研究,不管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还是后来众多经济学者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集群的外部经济性方面,而对集群的环境负外部性没有足够重视,因而导致了集聚规模越大环境破坏越严重的负外部效应。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正是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在集群层面上的体现和涉农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追溯产业生态化经济思想渊源和回顾产业生态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释了产业生态化的基本内涵及产业生态系统的原则与特性。以此为研究起点,以我国涉农中小企业集群为研究对象,探寻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路径。遵循“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现状→模式→动力机制→保障体系”的逻辑框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结论:第一,在对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现状进行定量分析时,借鉴PSR模型,通过全面分析企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压力”、“状态”与“响应”,建立了集群生态绩效评价的三维分析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案例分析。第二,通过对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和非生态化演进动力机制的比较,指出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形成方式为自组织-规划共生方式,即通过政府指导、政策规制和公众参与,以及非政府组织(如研究机构、协会、风险投资基金等)的技术资金支持,在集群企业自组织共生交换基础上,形成以资源交换为基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和环境收益为目标的共生网络和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系统。第三,在产业生态系统、产业共生及产业代谢等的指导下,根据涉农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关联关系,提出两种典型的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模式:纵向闭合型和横向耦合型。探讨了两种模式的内涵、前提条件及运行方式,并对两种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在分析纵向闭合模式时,运用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捕食模型对集群中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进行废弃物或副产品交换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的有限环境中,提高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产品的转化效率和对上游企业产品的购买率有利于上、下游企业达到均衡状态。第五,从内源和外源两个角度对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利润、规模经济、竞争与合作、资源市场价格的相对变化等内源式发展动力,是促成集群生态化的基础机制;而政府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中介机构的推动、公众与非政府组织的制衡等外源式发展动力,是引导和促进集群生态化的有效机制,二者相互协同组成了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动力机制体系。第六,运用博弈论,对涉农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是否选择进行物质交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环境法规等的约束下,集群企业会选择进行物质交换,促进共生,推动集群生态化发展;对集群生态化方向下群内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分析,得出结论:为了尽快促使涉农企业形成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需要政府干预,并且干预要达到一定的力度,才能产生较好的刺激、激励作用。第七,根据系统理论,提出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的生态化需要多方面主体的参与,政府的制度创新,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行业协会的沟通服务等共同构成保障体系来推动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的生态化进程。

龚仁[2](2009)在《混合发酵葵花盘(粉)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饲料行业发展迅速,但饲料资源不足,饲料产品质量较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通过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增加饲料生产量,改变现有饲料品质显得及其重要。本文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多年来的饲料创新经验,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以黑曲霉、米曲霉、产朊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复合菌剂,对葵花盘粉发酵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的工艺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试验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单一菌种的固态发酵、不同组合的混合菌种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不同氮源对发酵产物蛋白质的影响,确定了发酵最适的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发酵料层厚度。同时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五原县县农场对发酵试验进行了中试,并对奶牛进行了喂饲试验,验证了发酵饲料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将产朊假丝酵母、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按1∶1∶2∶1的接种比例,1.5%的接种量加入到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发酵48h后,产物中粗蛋白含量最高,初步认为四个菌种在发酵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发酵的最适氮源为尿素,添加量为1.5%。在30℃时,发酵基质的水分含量为50%,PH自然,发酵料层厚度为40cm,经过48h的培养,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较高。奶牛喂养试验表明,以新鲜发酵饲料替代奶牛饲喂中的部分精料,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平均每头奶牛每日产奶量最高可增加1.6公斤。本工艺充分的利用了廉价资源,生产的生物蛋白饲料粗蛋白含量高,同时生产技术简便,设备投入低,对我国主要葵花生产地区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地饲料生产方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姚星[3](2008)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程中绿色技术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球不断深入人心,其中的绿色技术创新问题更是受到各国的日益重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技术创新在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的破坏。这固然可以归因于人类自身对自然界认识偏颇、盲目开发、无节制消费,但更深入的研究表明,技术这把“双刃剑”在其中起着至少是不可小觑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现阶段正在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我国来说,尤其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方向,将传统技术创新转向绿色技术创新。本文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较全面地分析绿色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以期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论文主体内容分三部分:第一篇论述循环经济是资源绿色化创新的经济。本文首先对创新经济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分析了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和持续力,指出传统创新理论缺少对创新方向约束的探讨。其次,围绕资源的绿色化创新使用,指出循环经济是创新经济,其目标是追求资源使用方式创新的生态效率;生态效率实践突出资源创新使用,经济社会对生态效率的追求具有生态经济学上的必然性;通过环境管理可以强化资源创新的过程和目标。第三,着重分析资源绿色化创新与绿色技术之间的关系,指出循环经济的资源绿色化创新使用离不开绿色技术,阐述了绿色技术、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概念和内涵,指出绿色技术创新同传统技术创新的区别,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的载体是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发展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能使经济效率由“次优”逐渐向“最优”转化。第二篇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路径及其需求和供给问题。第一,着重讨论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路径,指出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基础是确立环境资源要素价格,政策启动点是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同步建设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提出在企业层面要扶持和发展绿色小生境战略组织。第二,主要研究绿色科技供给与绿色市场需求,指出我国循环经济是政府推动型,政府培育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可以采取鼓励为主的引导和扶持政策,也需要通过立法来推进组织绿色化;通过对循环经济推动力进行解析,强调要不断维持和增强生态经济拉力,巩固、完善与强化行政法规和技术推力;提出要强制消费绿色化,扩大和提升绿色产品需求;强化环境伦理教育,培育绿色消费理念;要以生态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增强科技供给。第三篇讨论新疆循环经济建设进程中的绿色技术创新。第一,强调新疆循环经济建设中必须重视节水技术创新,指出新疆水资源必须节约使用,也必须创新使用;以膜下滴灌技术的成功创新为例,分析了新疆工程型节水技术创新所要重视的行政、法律、经济和科研机制问题;与此并列,指出新疆的非工程型节水技术创新要建设和完善节水市场,培育“供水到户型”节水技术创新组织主体。第二,重点讨论新疆特色产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分析了新疆特色涉农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指出除了要节水之外,新疆特色产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还应当有利于节地、护地和养地;联系新疆实际,指出新疆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助推,提出了政府应当重点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第一车间即建设现代农业,强化绿色农林牧种养殖基地建设。论文最后通过项目式绿色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指出新疆农业产业化同生态化结合具有必然性。在执行层面,面对众多包含绿色技术的创新项目,本文提出政府审批部门首先要考查待批研发或开发项目是否面对绿色消费领先客户,其次要强调企业本身的科技供给。本文指出,建设科技工业园式中试车间在项目式绿色技术创新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期望每一个组织都设立自己的研发中试车间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新疆。此时,政府可以发挥科技供给者的主导作用,方法是建设中试车间式科技工业园,园区要突出专业并实施绿色招项。

田仁菊[4](2007)在《云南FT集团发展战略》文中提出在中国进入WTO后,云南制糖企业应如何面对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如何面对国内制糖企业的兼并、收购高潮。云南FT集团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从一个亏损的小型国有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大、变强,从中有很多可以给我们借鉴的地方。本文首先从战略的理论角度出发,通过战略的实际发展过程,剖析战略对企业的作用;其次,对全球的食糖市场及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全球食糖业的现状和全国、云南食糖行业的发展情况;再次,通过对云南FT集团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的分析,找出企业需要面临的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内部资源的优、劣势;最后,系统的总结了云南FT集团的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本文除运用了波特的五力模型、雷达图、SWOT等工具对云南FT集团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外,同时通过数据搜集和比较,研究并发现云南FT集团和其他企业的区别,更好的完善其发展战略。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云南FT集团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国内其他制糖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我国以农业为基础的企业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新疆军分区后勤部味精厂[5](1978)在《甜菜糖蜜发酵L谷氨酸的研究(三) 谷氨酸的发酵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自1956年日本木下祝郎发现谷氨酸小球菌利用糖质原料发酵生成谷氨酸以来,味精生产由旦白质水解法和甜(艹才)蜜焦谷氨酸水解法步逐为发酵法代替。目前,除了用淀粉水解糖作为发酵原料外,还大量使用废糖蜜,正构烷烃,及石油化工二次产品——醋酸、乙醇等。味精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其他氨基酸发酵工业的发展,成为发酵工业的

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所[6](1978)在《甜菜废蜜制味精——试生产初步总结》文中认为 甜菜废蜜制味精,有不少单位从事研究,但至今未进行正常生产。我们学习了国内外经验,坚持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于一九七四和一九七五年完成小试和中试任务。一九七六年根据轻工业部指示,在省轻工业局具体组织和领导下,在兄弟味精企业

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所[7](1977)在《废蜜味精试生产初步总结》文中研究指明 前言废蜜制味精,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在国内,十多年前就有不少单位从事研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迄今尚未能进行正常生产。我们学习和吸取了国内外的经验。坚持厂所结合,坚持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于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五年完成废蜜制味精的小试和中试

二、废蜜味精试生产初步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蜜味精试生产初步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中小企业集群研究综述
        1.3.2 国内中小企业集群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文献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基本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
        2.1.2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的特性
        2.1.3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的载体形式
        2.1.4 基于产业关联的我国涉农中小企业集群分类
        2.1.5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界定
        2.1.6 相关概念辨析
    2.2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经济思想溯源
        2.2.1 古典经济学的资源论
        2.2.2 新古典主义的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
        2.2.3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理论发展
    2.3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理论基础——产业生态学
        2.3.1 产业生态学的内涵
        2.3.2 产业生态学的出发点和依据
        2.3.3 产业生态学理论模型
    2.4 循环经济与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
        2.4.1 循环经济
        2.4.2 循环经济与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内在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现状
    3.1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内生优势
        3.1.1 分工内生集群生态化
        3.1.2 创新催生集群生态化
        3.1.3 规模经济内生集群生态化
        3.1.4 企业额外获益内生集群生态化
    3.2 我国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的资源环境负效应
        3.2.1 资源短缺
        3.2.2 环境污染
        3.2.3 案例
    3.3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实证分析
        3.3.1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绩效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3.2 指标运用——广西宾阳县再生纸企业集群生态绩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模式
    4.1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形成方式
    4.2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
        4.2.1 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4.2.2 产业生态系统的三级进化
    4.3 产业共生与产业代谢
        4.3.1 产业共生
        4.3.2 产业代谢
    4.4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两种典型模式
        4.4.1 产业生态与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的系统耦合
        4.4.2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模式之一:纵向闭合共生式
        4.4.3 基于产业生态的集群模式之二:横向耦合共生式
    4.5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模式案例
        4.5.1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纵向闭合模式案例
        4.5.2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横向耦合模式案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动力机制
    5.1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的行为主体
        5.1.1 基础主体
        5.1.2 核心主体
        5.1.3 外围主体
    5.2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内源性动力机制
        5.2.1 利润驱动
        5.2.2 竞争与合作动力
        5.2.3 市场资源与成品相对价格变化
        5.2.4 规模经济的推动
        5.2.5 自组织机制
        5.2.6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企业共生的博弈分析
    5.3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外源性动力机制
        5.3.1 政府制度的约束与激励
        5.3.2 中介组织的推动
        5.3.3 公众与非政府组织的制衡
    5.4 内外合力是实现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总动力
    5.5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方向下的企业与政府博弈
    5.6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演进动力机制的比较
        5.6.1 线性演进观下的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
        5.6.2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的非线性生态化演进
        5.6.3 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保障体系
    6.1 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
        6.1.1 “市场失灵”分析
        6.1.2 “市场失灵”原因剖析
        6.1.3 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
    6.2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制度保障
        6.2.1 法律制度
        6.2.2 政府政策体系
    6.3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主要经济措施
        6.3.1 资源价格改革
        6.3.2 庇古手段
        6.3.3 建立产业生态化的激励性市场机制
    6.4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6.4.1 IPAT 方程
        6.4.2 涉农环境无害化技术
        6.4.3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平台
    6.5 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过程中行业协会的作用
        6.5.1 行业协会在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中的协调沟通作用
        6.5.2 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混合发酵葵花盘(粉)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我国葵花生产及副产品利用现状
    2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1 论文的立题依据
        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文献回顾
    1.1 饲料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1.2 单细胞蛋白
        1.2.1 单细胞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1.2.2 单细胞蛋白的菌种来源
        1.2.3 微生物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原料
        1.2.4 发酵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的生产工艺
        1.2.5 微生物发酵蛋白饲料的作用特点
第二章 发酵饲料的菌种选择及工艺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分析方法
        2.1.3 主要仪器
        2.1.4 菌种的活化与制备
        2.1.4.1 酵母菌液体菌种的制备
        2.1.4.2 黑曲霉和米曲霉孢子悬液制备
        2.1.4.3 细菌液体菌种的制备
        2.1.5 菌种发酵试验
        2.1.5.1 单一菌种发酵试验
        2.1.5.2 混合菌种发酵试验
        2.1.5.3 接种量试验
        2.1.5.4 接种比例试验
        2.1.6 混合菌种发酵条件的试验
        2.1.6.1 氮源的选择及加入量的确定
        2.1.6.2 发酵基质含水量对发酵产物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1.6.3 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物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1.6.4 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菌种发酵试验结果
        2.2.1.1 单一菌种发酵试验
        2.2.1.2 混合菌种发酵试验
        2.2.1.3 接种量试验
        2.2.1.4 接种比例试验
        2.2.2 混合菌种发酵条件的试验
        2.2.2.1 氮源的选择及加入量的确定
        2.2.2.2 发酵基质含水量的确定
        2.2.2.3 发酵温度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2.2.2.4 发酵时间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中试发酵工艺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分析方法
        3.1.3 发酵物料厚度对发酵结果的影响试验
        3.1.4 中试生产中工艺条件的研究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发酵物料厚度对发酵结果的影响试验
        3.2.2 中试生产中工艺条件的研究
    3.3 小结
第四章 蛋白饲料的中试生产及喂饲试验
    4.1 蛋白饲料的中试生产及喂饲试验
        4.1.1 葵花盘粉生物蛋白饲料的中试生产
        4.1.2 奶牛喂饲试验
    4.2 试验结果和分析
        4.2.1 蛋白饲料的检测
        4.2.2 奶牛喂饲试验
    4.3 小结
结论
    1.菌种发酵结果
    2 混合菌种发酵条件的试验结果
    3 中试过程中对发酵基质厚度的研究
    4 扩大培养中工艺条件的研究
    5 发酵蛋白饲料替代部分精料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程中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 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一) 研究方法
        1. 演绎和归纳法
        2.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法
        3.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分析法
        4. 比较分析法
        5. 数理经济建模分析法
        (二) 逻辑结构
        1. 逻辑框架
        2. 主要内容
    四、研究难点与解决思路
        (一) 理论层面
        (二) 方法层面
        (三) 实践层面
    五、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六、几个基本概念的探讨
        (一) 循环经济
        (二) 创新
        (三) 绿色
第一篇 循环经济是资源绿色化创新的经济
    第一章 创新经济及述评
        第一节 创新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内涵
        一、创新经济研究的回顾
        (一) 马克思:技术进步和发明影响利润获取
        (二) 熊彼特:惊叹于马克思的创新观,认为创新对经济增长及社会形态的变迁有重大影响
        二、技术创新的定义和分类
        (一) 技术创新的定义
        (二) 技术创新的一般分类
        三、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
        (一) 微观意义
        (二) 宏观意义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和持续力
        一、技术创新的起源:科技推力
        二、技术创新的驱动力:科技推力和市场拉力的合力
        三、技术创新的持续能力:内生和路径
        (一) 技术创新是内生的
        (二) 技术创新引入的路径
        第三节 传统创新理论的缺陷:缺少对创新方向约束的探讨
        一、传统创新理论缺少对创新方向的关注
        二、没有方向约束的技术创新带来严重的全球性变化
        (一) 农业方面
        (二) 工业方面
        (三) 服务业方面
        第一章 小结
    第二章 资源的绿色化创新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是创新出资源
        一、清洁生产:强调“三废”的原位创新再利用
        二、生态工业园:强调“三废”的跨组织共生创新再利用
        三、生活和办公垃圾的社会循环:强调社会系统内资源的原级创新利用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经济目标是追求资源使用方式创新的生态效率
        一、生态效率理论
        (一) 舒适性资源的服务功能只能被有限替代
        (二) 生产性资源的服务功能同样只能被有限替代
        二、生态效率实践突出资源创新使用
        (一) 国内
        (二) 国外
        第三节 循环经济环境管理强化资源创新的过程和目标
        一、环境管理及其发展
        二、环境管理日趋严厉
        三、环境管理组织的创新建设已成为一种趋势
        第二章 小结
    第三章 资源绿色化创新与绿色技术
        第一节 技术手段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客观性
        一、生产技术的提高持续解决着资源环境问题
        二、资源环境法规的内容显示出极强的绿色技术规范趋向性
        第二节 绿色技术及其创新
        一、绿色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二、绿色技术创新的分类
        三、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区别
        (一) 绿色技术创新目标的全面性
        (二) 绿色技术创新结构系统化
        (三) 绿色技术创新更强调总量和系统的非物质化、去碳化、材料替代和再循化
        第三节 绿色技术创新的载体: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
        一、组织
        二、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概念、内涵
        (一) 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概念
        (二) 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内涵
        三、发展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经济意义
        (一) “次优”经济效率
        (二) 对“次优”经济效率进行改进的原始模型:经济活动物质平衡模型
        (三) “最优”经济效率与资源环境管理政策
        四、绿色生产和服务组织的类别
        (一) 以农户养地节水为核心的绿色农业生产组织
        (二) 逆向物流型绿色服务组织
        (三) 基于“食物链”的企业共生型绿色技术创新组织
        (四) 大区域范围的绿色行业、产业等组织
        第三章小结
第二篇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路径与需求、供给
    第四章 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路径
        第一节 政策基础:确立环境资源要素价格
        一、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赋价格予环境资源
        二、生产要素中的环境要素价格
        三、以生态税细化价格:约束和激励绿色技术创新
        (一) 生态税
        (二) 开征生态税的原则
        1. 将排污收费改为排废上税
        2. 改革资源税
        3. 实施绿色消费税,培育和强化市场的环境质量需求
        4. 推行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的税式支出
        (三) 开征生态税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政策启动点:以环保产业为关键产业寻求绿色技术创新突破点
        一、环保产业是关键产业
        二、关键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一) 水平方向
        (二) 垂直方向
        三、发展关键产业,同步建设绿色技术创新市场
        第三节 企业层面:扶持绿色小生境战略组织
        一、环境标志组织
        二、建立绿色内外贸市场,培育绿色产品竞争
        第四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科技供给与绿色市场需求
        第一节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政府推动型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由政府推动
        二、“胡萝卜”加“大棒”型微观主体绿色化改造推动政策
        三、循环经济推动力解析
        第二节 强制消费绿色化扩大和提升绿色产品需求
        一、环境资源事实上进入消费函数
        二、加大城市垃圾生态回收利用和处置力度
        三、强化环境伦理教育
        (一) 政府工作人员环境伦理教育
        (二) 经济单位环境伦理教育
        (三) 学校环境伦理教育
        (四) 农村环境伦理教育
        (五) 社区环境伦理教育
        第三节 绿色科技供给:以生态产业园建设为依托
        一、我国城市层面绿色技术创新组织发展概况
        二、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补链型”生态产业园区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长链”企业集团型工业园
        四、我国生态产业园建设的主要措施、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一) 主要措施和经验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小结
第三篇 新疆循环经济建设中的绿色技术创新
    第六章 新疆循环经济建设要强调节水技术创新
        第一节 新疆水资源必须节约使用
        一、新疆总体上缺少天然降水且水资源分布不均
        二、灌溉农业大量耗水
        三、节约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迫在眉睫
        第二节 新疆的工程型节水技术创新
        一、节水灌溉工程
        二、膜下滴灌技术创新
        (一) 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科技供给和市场对棉花旺盛的需求
        (二) 不断的试验尤其重视中试是技术得以创新的关键
        (三) 政府支持成立股份公司研制价廉滴灌器材,催生绿色技术创新
        第三节 新疆的非工程型节水技术创新:建设和完善节水市场培育“供水到户型”节水技术创新组织主体
        一、新疆“供水到户”节水生产的特征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二、“供水到户”节水生产需巩固基础:留足生态用水
        三、“供水到户”节水生产需调整水价:不能漏算生态水使用成本
        (一) 农业用水水费的实际构成
        (二) 现行农用水水价漏算了生态水使用成本
        (三) 需调整现行水价,同时还必须设置灌溉水水资源税
        四、建立农户用水交易市场,以市场促节水生态经济发展
        第六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特色产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
        第一节 新疆特色涉农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番茄、制糖加工和林果产业:农户分散,种植基地薄弱
        (一) 番茄加工产业
        (二) 制糖业
        (三) 林果业
        二、中药和畜牧肉奶业:草场山林破坏严重,产业发展缓慢
        (一) 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 畜牧肉奶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棉花产业:产业链短
        第二节 特色产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条件
        一、方向:创新技术要有利于使农产品绿色化
        二、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和绿色科技供给力度
        第三节 项目式绿色技术创新模式
        一、企业绿色技术研发启动实例分析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二) 组织管理措施
        (三) 项目实施管理方案
        二、项目式绿色技术创新
        三、项目式绿色技术创新管理:建设科技工业园式中试车间
        第七章小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云南FT集团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1.3.2 战略管理运行体系的构建
第二章 制糖业概况
    2.1 制糖业基本情况
        2.1.1 糖料的生产发展情况
        2.1.2 食糖产量分布
        2.1.3 食糖生产行业基本情况
    2.2 制糖业市场状况
        2.2.1 食糖生产成本分析
        2.2.2 食糖消费情况
        2.2.3 食糖供求情况
        2.2.4 国内食糖市场与国际食糖市场的联动性
第三章 云南FT集团宏观环境分析
    3.1 云南FT集团概况
        3.1.1 云南FT集团简介
        3.1.2 凤庆糖业集团公司机构设置图及子公司介绍
    3.2 云南FT集团宏观环境分析
        3.2.1 法律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科技环境
        3.2.4 社会文化环境
        3.2.5 自然环境
        3.2.6 全球大环境
    3.3 云南 FT集团所处行业分析
        3.3.1 行业环境分析
        3.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3.3 甘蔗制糖工业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3.3.4 甘蔗制糖业企业的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3.4 云南FT集团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3.5 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
        3.5.1 云南FT集团面临的外部环境机会
        3.5.2 云南FT集团面临的外部环境威胁
第四章 云南凤糖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4.1 云南凤糖集团资源和能力优势分析
        4.1.1 管理组织资源的优势
        4.1.2 人力资源的优势
        4.1.3 财务管理的优势
        4.1.4 公共关系资源的优势
        4.1.5 营销管理的优势
        4.1.6 农务管理的优势
        4.1.7 资本运作的优势
    4.2 云南凤糖集团资源和能力劣势分析
        4.2.1 原料资源的劣势
        4.2.2 生产管理方面的劣势
        4.2.3 技术研发的劣势
    4.3 内部环境综合评析
第五章 构建云南FT集团有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5.1 云南FT集团SWOT矩阵分析
        5.1.1 SWOT分析法
        5.1.2 云南FT集团SWOT分析
    5.2 云南凤庆糖业发展战略
        5.2.1 云南FT集团战略定位
        5.2.2 云南FT集团战略目标
    5.3 云南凤糖集团完善发展战略对策与措施
        5.3.1 完善管理机制平台
        5.3.2 建立管理运营平台
        5.3.3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5.3.4 搭建资本运作平台
        5.3.5 加大营销投入
        5.3.6 构建科学人力资源系统
        5.3.7 打造学习型的企业
        5.3.8 培育云南FT集团企业文化
    5.4 云南FT集团发展战略的启示
        5.4.1 战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5.4.2 战略制定要与环境和资源相匹配
        5.4.3 多元化战略选择应优先从主业产业链上的一体化来考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废蜜味精试生产初步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涉农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研究[D]. 刘巧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2]混合发酵葵花盘(粉)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的研究及应用[D]. 龚仁. 西北大学, 2009(08)
  • [3]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程中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 姚星. 新疆大学, 2008(02)
  • [4]云南FT集团发展战略[D]. 田仁菊.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5)
  • [5]甜菜糖蜜发酵L谷氨酸的研究(三) 谷氨酸的发酵生产[J]. 新疆军分区后勤部味精厂. 发酵科技通讯, 1978(Z1)
  • [6]甜菜废蜜制味精——试生产初步总结[J]. 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所. 甜菜糖业, 1978(05)
  • [7]废蜜味精试生产初步总结[J]. 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所. 发酵科技通讯, 1977(04)

标签:;  ;  ;  ;  ;  

废蜂蜜味精试制初步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