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磁学演示实验的改革方案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成[1](2021)在《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案例研究 ——以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认为
王畅[2](2021)在《基于虚拟实验的高中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研究 ——以高中物理电磁学为例》文中认为
郑海波[3](2021)在《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在高一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发展,了解了智能手机在物理实验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分析了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机制。分析研究了智能手机在物理教学实验中的硬件优势和软件优势。该研究以实验类应用程序phyphox(手机物理工坊)为例,设计了针对高中物理必修一力学部分的三个智能手机物理实验。设计编写了“中学生关于智能手机物理实验的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某重点高中高一年级学生的智能手机物理实验现状进行前期调查。综合前期调研结果和学生物理成绩,选定实践研究样本,确定了实验班与对照班。通过变量设计,在实验班实施智能手机实验教学,在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从量表前后测的测试结果、专题测验成绩、师生访谈记录、课堂观察记录等多角度,探讨了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影响的结论如下:智能手机物理实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改善物理实验环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动机和兴趣的作用。
林鑫[4](2021)在《两岸四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实践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文中认为教材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载体,它以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衔接课程与教学。海峡两岸族源同一,文化相承,通过对两岸四版教材的比较研究,能够取长补短,推进物理教学发展的进程。论文选取我国新修订的人教版、司南版以及台湾省翰林版、龙腾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电磁学四个核心知识点为研究对象。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理论基础,结合两岸课程标准(纲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四版教材电磁学中四个核心知识点的知识结构、教学逻辑、概念和规律的描述、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司南版为蓝本优化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运用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大陆物理课程选择性更高;基础性更强;更加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物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台湾省物理课程设置难度较大;注重课程的衔接与跨科目融合;注重拓宽概念的广度与深度,综合性更强;更加注重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根据每个核心知识点的比较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教材比较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正面影响。
高纯[5](2021)在《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究 ——多卤化汞性质研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物理核心素养是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物理核心素养以形成学生物理观念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为长远计划。物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有巨大意义。科学探究是我们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具体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师应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以促进核心素养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本文以大荔县城郊中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学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归纳。调查结果显示当下的素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学生对物理观念的内涵认识不够充分且物理观念水平偏低;学生对科学思维的内涵理解较为明确,但物理建模、总结归纳等能力存在缺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充足,且重视程度较高,但教师的教学方式略显单一;学生的严谨、质疑与批判的科学态度养成已初见成效。同时,问卷调查中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等相关问题,其结果显示出学生对于物理科目有高昂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基于大荔县城郊中学的调查研究,本文结合多卤化汞化合物的理论研究过程,阐述科学研究对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促进作用。通过课程教学案例,探究并分析将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适当地引入到物理教学过程的意义及重要性。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究发现将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融入教学课堂将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形成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卢忠南[6](2021)在《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核心素养。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然而高中物理概念多、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等特点,导致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难教和难学,尤其是物理抽象概念。因此探究促进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研究非常重要。PHET仿真模拟(Physics Education Technology interactive simulation)主要是研究仿真模拟技术如何改进物理及其他理科教学。本文将PHET仿真模拟应用于高中物理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寻找能够促进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本文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部分。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献,总结物理概念教学取得的成果,探索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总结国外和国内将仿真模拟应用到物理概念教学的成就。在实践研究方面,以电磁学内容为例,展开基于预测-观察-解释的POE教学策略的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使用POE教学策略辅助教学,并引导学生使用PHET仿真模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实践后,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教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结论是:第一、将仿真模拟应用于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结合预测-观察-解释的POE教学策略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二、本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有效的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模式,解决了高中物理抽象概念难教的问题,更激励广大教师坚持学习,勇于创新,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仿真模拟程序来服务教学。第三、在缺乏实验的线上教学中,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弥补线上教学的实验缺失问题,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张志春[7](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物理课程改革在不断向纵深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出后,物理课堂对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实验教学在推进物理课程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促进物理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仍是当前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从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物理课堂教学对实验教学的迫切需要、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现状有待转变三个角度简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内容和方法等做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和有关的教育理论,同时对物理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科学实验研究、以及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等内容进行了深度剖析;第三部分为调查分析,结合物理核心素养及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分别编制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选择不同地区的两所普通高中里的部分学生以及参加昆明市某次“国培计划”的教学一线老师作为调查样本,对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进一步了解目前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从三个层面浅析当前影响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初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或改善建议;第四部分则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对新课标和新人教版中实验编排情况的整理分析,从两个层面对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进行探讨,并以“自由落体运动”、“楞次定律”两个教学内容为例来具体阐述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以期为广大一线物理教师提供参考;第五部分则是对本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张晓杰[8](2021)在《利用物理实验转变初中生部分电磁学前概念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国内和国外的前概念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相关学习理论进行了总结。对前概念的发展进行梳理后,结合相关理论,本研究对前概念进行分类并总结了前概念的特点。随后,本研究通过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了解并总结了初中生电磁学的一部分前概念,并对学生的这些前概念产生原因进行归纳和分析。本研究选取《焦耳定律》、《安全用电》、《磁现象磁场》三节课作为研究内容,针对学生在这几节课存在的前概念,设计相应的物理实验。随后在天津某初级中学选取两个平行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采用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施。在进行教学实施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分析问卷的方式,了解两个班级学生前概念的转变情况。根据教学实施的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相对于常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采用物理实验授课方式更有利于转变学生前概念。2、物理实验对不同难度的课程内容的前概念的转变效果存在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转变学生前概念的教学建议。
尹悦[9](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是物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的时期,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的诞生时期,更是我国传统物理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研究选取20世纪以来11个时期的12套样本教科书,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对教科书中的电磁学部分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地总结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电磁学内容的变迁特点,理性分析其变迁原因,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的深刻影响,由此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未来编纂提供历史参照,并为一线教师进行电磁学教学工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问题。第二章讨论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三章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课程性质以及所属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讨论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变迁历程。第五章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第六章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特点,分析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发现,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受到社会、科技、政治等外部因素以及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教科书中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前移;课程性质逐渐演进为既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属教科书册数由一册到二册逐渐变为多册;电磁学部分所占教科书的篇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篇幅所占总体篇幅比重约占总体教科书的30%左右;章节安排从分立化趋向于知识点相互结合的集中化;栏目设置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多样化;插图分类逐渐均衡化,插图总量呈现波折式增长趋势;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由直线式转向螺旋上升式,知识点的数量整体呈现波折状态;实验的类型逐渐增多,数量在波动中增长;题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类型及功能逐步多样化;电磁感应现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语言表达在合乎各版本教科书所属时期的用语及用书习惯的同时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据此,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教科书试验与教科书研究相结合;教科书编写要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科书的内容呈现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凸显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曹宁[10](2021)在《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一直是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初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作为初高中衔接教学重要纽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对学生学习物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以电磁学部分为例,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对初中电磁学和高中选修部分的电磁学内容加以分析.在高二电磁学教学期间,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了解高二学生电磁学的现实学习状况,分析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问题及影响因素.以初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结合初高中电磁学教学切入点,提出针对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困难的教学策略及原则,最终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呈现具体的衔接教学案例.通过深刻研读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后,以此为理论依据与高中物理电磁学教学实践相结合,总结了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的策略并应用于高二电磁学教学,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和发现.与其他教师任教的对照班相比,进行跟踪教学的实验班学生不仅在成绩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有所提高,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策略实施电磁学衔接教学,可以减小初高中电磁学跨度,降低学习台阶,同时可以促进物理成绩进步,提高思维能力水平,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从而快速适应高中电磁学的学习.最后,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进行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教学策略:(1)把握好初高中物理电磁学知识的衔接点,形成知识的可持续发展;(2)激发学习兴趣,挖掘智慧;(3)通过演示实验优化实验素养(4)打好基础,同化知识;(5)渗透学习方法,缩短落差;(6)对比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初高中物理电磁学内容衔接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的一般步骤有:(1)确定起点;(2)提供支点;(3)启发新知(4)巩固应用.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初三电磁学教学与高二选修部分的电磁学教学衔接是本研究的创新点.最后期望一线教师逐渐重视并切实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也希望本人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教育工作中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思路和策略指导,这是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物理电磁学的学习的重要保障.
二、电磁学演示实验的改革方案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学演示实验的改革方案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3)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在高一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支撑智能手机进行物理实验的技术分析 |
2.1 硬件分析 |
2.1.1 磁感应强度传感器 |
2.1.2 距离传感器 |
2.1.3 加速度传感器 |
2.1.4 光传感器 |
2.1.5 声音传感器 |
2.2 软件介绍 |
3 研究现状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1.1 非智能手机物理实验阶段 |
3.1.2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阶段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3.2.1 非智能手机物理实验阶段 |
3.2.2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阶段 |
4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4.1 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1.2 人本主义理论 |
4.1.3 信息加工理论 |
4.2 概念界定 |
4.2.1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 |
4.2.2 有效教学 |
5 研究方案 |
5.1 研究内容 |
5.2 研究思路 |
5.3 研究方法 |
5.3.1 实验研究法 |
5.3.2 问卷调查法 |
5.3.3 访谈法 |
5.3.4 文献研究法 |
6 前期调研 |
6.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6.1.1 调查目的 |
6.1.2 调查内容 |
6.1.3 问卷的发放与说明 |
6.2 调查结果分析 |
6.2.1 前期调研问卷在学习动机维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6.2.2 前期调研问卷在普及状况维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6.2.3 前期调研问卷在实际操作维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7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设计与教学设计 |
7.1 利用智能手机测量空气中的声速 |
7.2 弹球测量重力加速度 |
7.3 探究下蹲过程的超重与失重的情况 |
8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教学实验实施 |
8.1 实验对象的选取 |
8.2 研究计划安排 |
8.2.1 进行前测 |
8.2.2 进行教学实验 |
8.2.3 教学实验安排 |
8.2.4 进行后测与访谈 |
8.2.4.1 后测 |
8.2.4.2 访谈 |
9 智能手机物理实验教学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
9.1 测量工具设计 |
9.1.1 学习动机维度 |
9.1.2 学习兴趣维度 |
9.1.3 学习态度维度 |
9.1.4 测量工具信效度分析 |
9.2 前测结果分析 |
9.2.1 学习动机维度前测结果分析 |
9.2.2 学习兴趣维度前测结果分析 |
9.2.3 学习态度维度前测结果分析 |
9.3 后测结果分析 |
9.3.1 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9.3.1.1 学习动机维度 |
9.3.1.2 学习兴趣维度 |
9.3.1.3 学习态度维度 |
9.4 实验班的量表前后测结果分析 |
9.4.1 学习动机维度 |
9.4.2 学习兴趣维度 |
9.4.3 学习态度维度 |
10 专题测试结果与个案分析 |
10.1 专题测试结果分析 |
10.2 教学观察片段分析 |
10.3 访谈内容展示和分析 |
10.3.1 学生访谈分析 |
10.3.2 教师访谈分析 |
11 研究总结 |
11.1 研究结论 |
11.2 反思与展望 |
11.3 智能手机的使用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两岸四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实践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源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现实需求 |
1.1.2 基于两岸四版教材的互鉴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不同国家地区各版本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
1.2.2 以电磁学为主题的教材比较研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比较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 |
2.1.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思路 |
第3章 两岸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分析 |
3.1 整体结构的比较 |
3.1.1 课程标准(纲要)框架的比较 |
3.1.2 物理课程结构的比较 |
3.2 教育理念的比较 |
3.2.1 基本理念的比较 |
3.2.2 课程目标的比较 |
3.3 实施建议的比较 |
3.3.1 教材编写建议的比较 |
3.3.2 教学实施建议的比较 |
3.4 小结 |
第4章 两岸四版教材电磁学核心知识点比较 |
4.1 库仑定律 |
4.1.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1.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1.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1.4 教学建议 |
4.2 电势能 |
4.2.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2.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2.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2.4 教学建议 |
4.3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4.3.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3.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3.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3.4 教学建议 |
4.4 电磁感应定律 |
4.4.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4.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4.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4.4 教学建议 |
第5章 基于教材比较的物理教学案例研究 |
5.1 片断教学案例一:《库仑定律》 |
5.1.1 教学分析 |
5.1.2 教学过程 |
5.2 片断教学案例二:《电势能》 |
5.2.1 教学分析 |
5.2.2 教学过程 |
5.3 片断教学案例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5.3.1 教学分析 |
5.3.2 教学过程 |
5.4 片断教学案例四:《电磁感应定律》 |
5.4.1 教学分析 |
5.4.2 教学过程 |
第6章 基于教材比较的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
6.1 教学实践研究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对象 |
6.1.3 研究内容 |
6.2 教学实践分析 |
6.2.1 问卷调查 |
6.2.2 学生访谈 |
6.3 教学实践结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与不足 |
7.1.1 总结 |
7.1.2 不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
附录2: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3:《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4:《电势能》教学设计 |
附录5:《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6:《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
致谢 |
(5)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究 ——多卤化汞性质研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科学素养 |
2.2 核心素养 |
2.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3.1 物理观念 |
2.3.2 科学思维 |
2.3.3 科学探究 |
2.3.4 科学态度与责任 |
第三章 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
3.1 学生问卷调查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物理观念方面 |
3.2.2 科学思维能力方面 |
3.2.3 科学探究能力方面 |
3.2.4 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 |
3.3 小结 |
第四章 物理教学实践探索 |
4.1 多卤化汞性质研究 |
4.2 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分析 |
4.3 课堂教学实践 |
4.3.1 案例一:电子的发现 |
4.3.2 案例二:玻尔的原子模型 |
4.3.3 案例三:弗兰克——赫兹实验 |
4.4 国内外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形成案例对比 |
4.5 科学探究过程对中学生物理科学素养培养的启示 |
4.5.1 善加引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
4.5.2 从点到面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素养 |
4.5.3 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Ⅰ 高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多卤化汞理论研究 |
附1 多卤化汞的研究背景 |
附2 计算方法和细节 |
附3 主要计算结果讨论 |
附3.1 HgX_4(X=F,Cl, Br,I)的主要计算结论 |
附3.2 HgF_6分子的主要计算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线上教学的需求以及仿真模拟的优势 |
三、课程改革的需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概念 |
二、物理概念 |
三、物理抽象概念 |
四、PHET仿真模拟的介绍 |
第二节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仿真模拟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PHET仿真模拟的特点 |
第二节 PHET仿真模拟应用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优势 |
一、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仿真模拟应用在抽象概念教学上的优势 |
第三节 应用PHET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教学的教学实践分析 |
一、在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
二、线上教学实践分析 |
第四章 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第二节 基于POE教学策略的教学流程 |
第三节 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基本现状的调查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基于仿真模拟的《电场电场强度》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教学流程 |
六、教学过程 |
七、课后作业 |
第五节 基于仿真模拟的《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
五、教学流程 |
七、课后作业 |
第五章 实践研究与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实践的准备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PHET仿真模拟程序的准备 |
三、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
四、教学设计的制作准备 |
五、教学实践条件的准备 |
第二节 教学实践的过程 |
一、在校的课堂教学实践 |
二、线上教学实践 |
第三节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工具的准备 |
一、调查问卷 |
二、学生访谈 |
三、教师访谈 |
第四节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一、师生对物理抽象概念教与学的态度 |
二、学生对仿真模拟的认识 |
三、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优势 |
四、PHET仿真模拟在线上教学的优势 |
五、师生对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教学的认可程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学生应用仿真模拟学习,能增强对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 |
二、教师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有效解决物理抽象概念难教的问题 |
三、在线上教学中,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弥补实验缺失的问题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专着 |
三、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PHET仿真模拟实验截图 |
附录二 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 |
附录三 课堂教学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基本现状的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四 线上教学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基本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五 学生对仿真模拟实验辅助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态度的调查 |
附录六 学生对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概念教学态度的调查数据分析 |
致谢 |
(7)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 |
二、物理实验教学地位更加凸显 |
三、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有待转变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二、探究性教学研究现状 |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与解读 |
第一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
四、萨其曼的探究教学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解读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解读 |
第三章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问卷调查总体设计 |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 |
四、调查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调查总结与建议 |
一、实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新课程背景下对实验教学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
第一节 高中物理实验汇总与分析 |
一、新课标中要求的实验汇总与分析 |
二、教材实验汇总与分析——以新人教版为例 |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
一、实验教学实施前期准备策略 |
二、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
第三节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
一、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
二、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利用物理实验转变初中生部分电磁学前概念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由来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前概念研究的发展历程 |
2.2. 国内外前概念转变研究现状 |
3.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 概念 |
3.2. 前概念 |
4.理论基础 |
4.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3. 概念转变理论 |
5.研究过程及方法 |
5.1. 研究过程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对象 |
5.4. 变量控制 |
5.5. 研究内容 |
5.6. 研究工具 |
6.前概念转变的物理实验设计 |
6.1. 学生前概念及产生原因分析 |
6.2. 针对前概念的物理实验设计 |
7.前概念转变的实践研究 |
7.1. 前测分析 |
7.2. 后测问卷分析 |
7.3. 问卷分析结果 |
8.研究结论及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教学建议 |
8.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在校教师访问提纲 |
附录2 前测成绩 |
附录3 焦耳定律后测试题 |
附录4 安全用电后测试题 |
附录5 磁现象磁场后测试题 |
附录6 焦耳定律后测试题结果统计 |
附录7 安全用电后测试题结果统计 |
附录8 磁现象磁场后测试题结果统计 |
附件9 后测试题成绩 |
致谢 |
(9)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教科书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教科书 |
1.3.2 电磁学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 |
2.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研究 |
2.1.1 新中国成立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1.2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2 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1 新中国成立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2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3 各时期课程标准(大纲)对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影响分析 |
2.3.1 课时安排 |
2.3.2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
第三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宏观变迁研究 |
3.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的变迁研究 |
3.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课程性质的变迁研究 |
3.3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属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第四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中观变迁研究 |
4.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的变迁研究 |
4.1.1 篇幅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2 章节安排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3 栏目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4 插图设计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组织的变迁研究 |
4.2.1 正文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2 实验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3 题目的变迁历程分析 |
第五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微观变迁研究——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 |
5.1 样本教科书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变迁分析 |
5.2 “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概念的话语变迁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特点 |
6.1.1 宏观层面 |
6.1.2 中观层面 |
6.1.3 微观层面 |
6.2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原因 |
6.2.1 外部影响因素 |
6.2.2 内部影响因素 |
6.3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的启示 |
6.3.1 从教科书编写角度 |
6.3.2 从教科书使用角度 |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从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来看衔接 |
2.1.1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比较 |
2.1.2 初高中物理课程具体目标比较 |
2.1.3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 |
2.2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研究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2.2.1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概念的界定 |
2.2.2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高二学生物理电磁学部分学习状况问卷调查 |
3.1.1 高二学生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1.2 学生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 高中教师访谈 |
第四章 初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
4.1 初三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
4.2 高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
第五章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的关键问题 |
5.1 各学段课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同 |
5.2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知识点存在“脱节”现象 |
5.3 初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较大 |
5.4 初高中物理教师电磁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
第六章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的切入点 |
6.1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知识的衔接点 |
6.2 高中电磁学部分与初中物理知识点特点分析 |
6.3 中、高考试题电磁学内容对比分析 |
第七章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策略 |
7.1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的策略 |
7.2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设计方法步骤 |
7.3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的案例设计呈现 |
第八章 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检测 |
8.1 电磁学教学效果检测题的编制与实施 |
8.2 高二学生测试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8.3 衔接教学策略的实践效果总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二学生物理电磁学学习状况调查 |
附录B 高中物理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高中物理3-1第二章《恒定电流》章末检测 |
附录D 高二物理3-1第二章《恒定电流》章末检测成绩 |
致谢 |
四、电磁学演示实验的改革方案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案例研究 ——以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为例[D]. 刘天成.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虚拟实验的高中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研究 ——以高中物理电磁学为例[D]. 王畅. 石河子大学, 2021
- [3]智能手机物理实验在高一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郑海波.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两岸四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实践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D]. 林鑫.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究 ——多卤化汞性质研究启示[D]. 高纯. 西北大学, 2021(12)
- [6]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D]. 卢忠南.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7]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调查研究[D]. 张志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利用物理实验转变初中生部分电磁学前概念的实践研究[D]. 张晓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9]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D]. 尹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10]初高中物理电磁学衔接教学的研究[D]. 曹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