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调歌头热烈庆祝十一大(论文文献综述)
Harutyunyan Ani[1](2021)在《亚美尼亚与中国民俗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美尼亚与中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国,中华民族与亚美尼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并形成众多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民俗事象时常表现于语言之中,语言本身是一种民俗的重要载体。本论文将研究视角集中在民俗文化上,聚焦亚美尼亚民族与中国汉民族的民俗文化词语,主要从两国民俗词语中探索两国文化各自具有的特质,并进行比较分析,以达到促进两国交流的目的。本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从中国与亚美尼亚两国民俗词语内涵比较分析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对民俗词语概念界定、整体研究思路为框架入手,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体概述。第二章为民俗词语与民俗文化。对语言的概念及内涵、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以及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分别予以分析,进一步将民俗文化与民俗词语的关系进行探索。第三章到第六章为中国与亚美尼亚民俗词语比较分析,从中国与亚美尼亚两国间的婚姻民俗词语、生育民俗词语、丧葬民俗词语以及节日民俗词语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三、四、五、六章是本论文的主体,主要列举了亚美尼亚和中国在婚姻民俗、生育民俗、丧葬民俗、节日民俗四个方面的民俗词语。亚美尼亚的民俗词语是笔者调查得来的,尤其是婚俗部分调查比较深入细致,是笔者着力最勤的部分。在各章对比的部分,一是将两国的民俗词语及事例列表进行了对比,每章都将两国的民俗词语及其文化内涵呈现在表中,形成了一一对比;使其异同一目了然;再是各章均提取出最具特色、最能反映文化特色的民俗词语“祝福语”“颜色词语”“数字词语”“事象词语”等,进行比较。并在各章中归纳出了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七章为中国与亚美尼亚民俗词语差异的根源分析,从生存环境导致的差异、宗教信仰导致的差异、历史原因导致的差异以及其他方面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第八章为结语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整体梳理与汇总,为两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保障,同时在未来能成为促进亚美尼亚和中国文化交易的文献,而以期为后续的两国文化交流进步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璐[2](2021)在《以赛促学,让党史学习“活起来”——以湖北省直机关党史知识竞赛为例》文中认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何让党史学习"活起来"?5月10日至6月22日,由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北日报共同举办的湖北省直机关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在省直机关开展,重温党的百年历程,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为创新党史知识学习形式,
郑鑫[3](2020)在《宋南渡节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南渡节序词是指宋南渡词人所创作的以节令时序、风物习俗为客观描写对象或感情触发媒介的词作。它诞生于宋室偏安的时局中,在渐趋繁荣的都市经济、诡谲的政治斗争及词体本身发展规律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南渡时期家国坎坷巨变、文人心路历程与社会民俗风情的特殊见证。就艺术手法而言,时空架构为南渡词人搭建起异乡节序、抚今思昔的词作框架,诗化技巧的运用强化了节序词的雅化趋势,而赋法为词则与节序词的写景抒情之要求相契合。最终,南渡节序词因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与多变的风格成为两宋节序词的典型代表,部分词作更是凭借历代词选、词论的多次收录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对后世词人节序词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及创作概况作一大致梳理。“靖康之变”后复杂动荡的时局直接影响了南渡词人的人生路径与创作心理;而南宋定都临安后,都市经济的发展又为盛景欢庆主题的节序词创作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节序词的创作一方面与历久弥新的节序文化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又遵循词体本身的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了这一传统题材在特殊时期新的书写与表达。总体而言,四十位南渡词人留下了不同主题的四百余首节序词作,刻画了包括上元、中秋、重阳等节序在内的节序风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自的节序感怀,体现了其对节序文化的接受及其对节序之庆的理解。第二章从内容角度分析了南渡节序词的典型思想主题。南渡词人在继承节序词经典主题的同时,又将时代风云与一己悲欢纳于词中。具体而言,南渡词人对外关注兴亡国事,将家国残破的伤怀寄托于诸多回忆故都与往日繁华的节序词中,并借节序之机抒发报国豪情,实现了家国时事的写实化表达。对内则观照自我精神,一则将对岁月流逝的感受打磨为曲折幽微的光阴之叹,其中多有物是人非或人事俱非的苍凉感喟;一则将漂泊天涯的无奈淬炼成悲苦哀怆的羁旅之愁,其间多见天涯流离、乡音难解的顾影自怜。同时,南渡词人对当时的民俗风情也多有切身感受,并热衷于描摹热闹欢腾的宴游欢庆场面与异彩纷呈的节序风物、民间习俗,充分展现了两宋之际的节序文化。第三章从形式分析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南渡节序词中的三种典型艺术手法。首先,经历了陵迁谷变的南渡词人,其节序词创作顺应了时空转换而节序周而复始的现实,通过顺应时空流转与抚今思昔的时空架构,使节序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亭阁限制,尽显磊落之气。其次,南渡节序词运用了浑融典雅的诗化技巧,通过使事用典、化用诗句及对苏轼节序词的次韵唱和,强化了节序文化内涵与词人思古伤今情绪的表达。最后,南渡词人运用了赋法为词的手法,细致刻画节序景致、摹写节序情感,并通过回环往复的结构安排描绘出一幅情景兼胜的节序风情画卷。第四章总结南渡节序词的词史地位。南渡节序词开拓了节序词的审美境界,拓展了节序词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两宋节序词的缩影。而通过对历代名家词选对南渡节序词的选录情况、经典词论对南渡节序词的评点情况及词人创作对南渡节序词的接受情况可知,南渡节序词在后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对后世词人节序词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宋南渡节序词是时代性、文学性、民俗性的综合体,记录了南渡词人经历“靖康之变”后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各具特色的文人集聚及民间游赏活动,反映了由动荡而渐趋稳定安逸的时代环境,对我们认识时空巨变后的南渡文人心态及南渡社会风情具有一定意义。
杨银燕[4](2020)在《清初词人史惟圆词研究》文中提出史惟圆是清初着名词派阳羡词派的重要组成成员,他与词派领袖陈维崧深交多年,其词作更是被蒋景祁收编至清初大型清词选《瑶华集》中,所选有四十五首之多,足可见其词作价值。本文采用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史惟圆词作文本及内容,主要从其《蝶庵词》的题材内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这三方面来分析其文本价值。第一章先对史惟圆的生平与陈维崧的交游做出简单梳理,从其个人经历和在阳羡词派中的经历做出分析研究,以了解其成长背景。第二章开始研究史惟圆《蝶庵词》的题材内容,主要可将其概括为写景述事词、抒情感怀词和羁旅怀古词,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第三章研究《蝶庵词》的思想内容即对他的词心初探,这里面有对阳羡风土的喜爱之情,也有对旧朝覆灭、新朝难栖的深深感慨,还有对知交好友的怜惜之情,对佛道思想的感悟,以及作者流露出的隐居田园的情怀。最后一章则是总结史惟圆词的艺术特征,探析《蝶庵词》的词风,主要从其词的词学风格、意象和艺术手法来展开具体研究。史惟圆的一生神秘而又具有探究性,从其词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淡迫名利,不求飞黄腾达,只求问心无愧之人。他的词作往往都是发自肺腑,真情实感,字由心生,颇具深意而又浑然天成,毫无做作浮夸之态。他的长调抒情达意,情感丰厚,读之一句,则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同感。他的小令微言大义,令人深思。史惟圆作为阳羡词派重要组成人员之一,而阳羡词派又是清初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所以研究史惟圆的词作,对于研究整个阳羡词派词风的流转,以及整个清初的士人状态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毛亚兰[5](2020)在《南宋四名臣词作研究》文中提出南宋四名臣得名于清代词人王鹏运编刻的《南宋四名臣词集》,尔后专指赵鼎、李光、李纲、胡铨四人。他们的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都是我们了解南北宋之交时代面貌、社会风气、文人处境和文学新变的重要渠道。本文的基本框架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南宋四名臣词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重点分析总结了南宋四名臣的政治主张和学术主张。第一节分析了南宋四名臣的对金主张,且根据南渡和绍兴和议这两个不同的形势节点,更加细致地区分了南宋四名臣随着国家形势变化在和、战、守三种选择上的运动变化,总体来看是反和主战。第二节分析了政治背景下南宋新的学术思潮,论述了南宋四名臣反思批判荆公新学并在人事交往与任用、史学、道学和文学方面承继元佑学术的新动态。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南宋四名臣词作中的人生书写。第一节对南宋四名臣词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并分期归纳。第二节论述了南宋四名臣似出复处的闲适词,包括入世自得、进退两难、出世自适这些情感。第三节论述了南宋四名臣咏古惜今的爱国词,包括感时伤怀词和咏史词。第四节论述了南宋四名臣处穷不屈的贬谪词,包括坚定理想、念家思归、处穷不屈这些内涵。第三章,总结了南宋四名臣词的审美特征。第一节概括了南宋四名臣词的风格共性,包括哀婉清丽、沉雄悲愤和自适旷达这些风格。第二节从意象选择、谋篇布局、典故运用和诗文化用、题序等方面总结了南宋四名臣词的艺术特征,体现了南渡词坛上承欧苏下启陆辛的词史贡献。第四章,从当时和现在两个节点指出南宋四名臣其人其词的意义与价值。第一节讲南宋四名臣词通过历史记录和人生书写,使词展现出深厚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并体现了新的思想发展趋势。第二节放眼当下,指出南宋四名臣其人其词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对休闲文化和宋型文化的构建所具有的价值。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论述了特殊历史时期政治、学术和文学的辩证统一。此外也对本文研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马玲鲜[6](2019)在《北宋晁端礼词用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宋晁端礼晚年入职大晟府,是周邦彦之外唯一有词集传世的大晟词人。其词为世所重,传唱颇广,对晁词用调的研究有助于探究当时词坛的用调风尚,并为研究北宋后期词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例证。晁端礼今存词140首73调,用调较为丰富,并反映出一定的偏好,代表了当时文人的审美风尚及趣味。晁端礼词用调源于柳永,多续填柳词新创之调,在体式、声律、声情、题材等方面大多严守柳永创调之规范。晁端礼入大晟府之时,是大晟新乐理论建构已大体完成并播之天下的关键时期。大晟徵调的增补是大晟乐创制的重要环节。虽大晟乐书、乐谱今已散佚,但晁词中大晟徵调的留存,却提供了若干线索。作为五正声之一的徵调在音乐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及时间,前人尚未考定。通过对徵调产生和消亡状况的梳理,可推测大晟乐增补徵调的动因。而通过对晁端礼现存徵调词调的具体考释,还可探究诸如诸如中腔、踏歌是否为大曲一遍等具体问题。宋人作词,有依月用律之说。晁端礼作为精通音律的大晟词人,其词亦依月用律的可能性不宜完全否定。晁端礼与大晟府有关的词调,既是君臣相乐之词,又有粉饰大平、奏功立威的功能,同时还是词臣寻求赏识的路径之一。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词体的性质与功能在悄然发生转化,喻示着北宋词向南宋词的过渡。
邰旻[7](2019)在《民国词人卢前及其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卢前是民国时期着名的词人和词学研究专家。他交游广泛,与当时的学界名流多有往来,互相酬和,切磋琢磨,不仅有多部词集存世,而且有多部词学理论专着及单篇论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词学理论,形成了自己的词学观。当下学界对民国词学的研究已逐渐深入,但对卢前词学的研究略显单薄,不够全面,尚有挖掘的空间。本文即在考察卢前生平、家世、交游及着述的基础上,对其词学理论与批评、词体创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其词学成就,评介其在民国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卢前的生平与家世,藉此主要展现卢前的家庭背景和人生轨迹。第二章探讨卢前的词学活动与交游,通过考察其主要词学活动和重要师友的来往,掌握其词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第三章对卢前生平着作进行全面搜集和梳理,重点考察其词集和词学着作的版本与流传。第四章从卢前词学论着及词选等入手,归纳分析其词学主张,总结其词学理论与批评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对卢前的词作进行研究,分析卢前词的题材、主题及艺术特色,并对其词学创作的价值和影响做一总体评价。附录三篇,首篇《卢前佚词存》搜辑1938年版《中兴鼓吹》集外佚词72首,略加按语考释;次篇校录卢前《词略》对所选诸家词作的评论;末篇辑录《中兴鼓吹》诸本所见之序跋评语。
邱阳[8](2018)在《陈亮及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亮是一位对中国思想史、文学史贡献较大、影响深远而又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生性豪迈,坚决主张抗金复国,为此曾六达帝廷、两讥宰相,却被时人疑为汲汲于功名利禄;他行事乖张、发言无忌,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邻里乡人不乏对其侧目者,其两度遭诬而身陷囹圄更是凄楚难言之尴尬经历;他不喜道德性命之学,不以儒者自期,身后却位列《宋史·儒林传》,而《宋元学案》亦为其单列学案以彰其事功之学;其文章兼备众体、成就甚高,却往往仅以政论家形象现于后世学者笔下;其词作以婉约清切、恬淡隽永者为多,却以辛派豪放词人身份为后人乐道。陈亮早年备极坎壈,仕途蹭蹬,虽有屡次伏阙上书之壮举,却终不能解生活之困;晚岁终获高第而得官,却未及赴任而遽卒。陈亮之一生,既是悲剧的,亦是喜剧的;陈亮之性格,既是自卑的,亦是自负的。备尝人间荣辱的陈亮在殿试中魁之后自拟为“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恰是对其一生得意之处的炫耀与总结。本文选取陈亮这一人物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拟分上、下两编,试图对其作一客观全面剖析,力求更鲜活、真实地将陈亮的形象呈现出来。上编为陈亮生平事迹研究,侧重文献考证。第一章为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关于陈亮的生平、家世,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年谱、传记即各有数种版本,但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陈亮生卒年、卒因、生地、身世及其生平中若干重要事件,如上书次数、系狱次数、斩马盗马事件真伪、其在朱唐交恶事件中的角色等,学界迄今仍存较大争议。故本章对陈亮的基本生平不作重复叙述,而重点选取其生平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考辨。对于其家族世系问题,则在吸收前贤成果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第二章至四章分别从政界官宦、浙东学人、闽赣知交等角度论述陈亮交游之况。陈亮虽终生布衣,却与诸多政界官宦来往颇密。这其中既有赏识提携陈亮的参知政事周葵、丞相周必大、吏部尚书韩元吉、吏部侍郎章森、侍御史章服,亦有助陈氏父子脱狱的丞相叶衡及王淮,其他与陈亮有交游行迹之官宦达数十人,陈亮之人格影响力可见一斑。故第三章重点叙述与陈亮交游事迹较多、对其生平影响较大之官宦,其他官宦与陈亮交游之况则按交游年份汇入一表,以求直观全面。因地缘便利及学术旨趣相近,身在婺州的陈亮与同在浙东的永嘉学人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及金华学人吕祖谦吕祖俭兄弟交谊深厚、往来颇密。此外,浙东尚有王自中、倪朴此类与陈亮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者。正是在与诸多学问深厚的浙东学人的交往中,陈亮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并开创了永康学派,门下有诸多服膺并极力传播其学之弟子。故第四章重在叙述陈亮与浙东代表性学人之间的交游之迹,间对浙东学派内部各家学说的异同作比较分析,以探寻陈亮思想形成的轨迹及其思想学说的特点。陈亮与其他浙东学人及乡人交游之况亦汇入一表,求全以备览。与陈亮同时代的学者、文人中,朱熹为孔子之后集儒学之大成的第一流思想家,辛弃疾不论作词数量还是词作成就皆堪称中国词史第一人,故而本文第五章专门讨论陈亮与朱熹、辛弃疾的交游之况,并穿插陈朱思想对比分析及辛陈词作对比分析。陈亮交游之况向为学界所忽视,相关研究成果不丰。上述三章以人物为经,以时间为纬,多方爬梳,精心考证,在呈现陈亮交游网之同时兼及其思想、文学成就,为下编作铺垫。下编为陈亮文本创作研究,在坚持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注重文学性分析。陈亮诗文集、词集及创作、编选的其他着述版本众多,何格恩、邓广铭等先生曾对陈亮文集版本作过精细考证。本文第五章在继承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广泛搜罗近世及海外陈亮集版本并加以叙述介绍,惜笔者学识、精力皆不足,有诸多版本并未亲见,故版本介绍部分详略不一,此为本文目前一大憾。陈亮之文章成就,古今评价皆甚高,但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学者的关注点多在其政论文。而陈亮之文的数量占其别集作品十分之九,其分量之重不言自明。陈亮不仅精于政论写作,兼擅墓祭、序跋、祝祷等文体,且在科举制度渐趋完备的南宋时期大力作时文以教导士子,故本文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从时文、古文角度,对陈亮之文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对时文侧重内容分析,对古文侧重艺术分析,以纠学界长期忽视陈亮时文而对其古文成就认识不全之弊。陈亮词作数量虽不多,对后世影响却不小。对其词作之成就,历来争议颇多,故本文第八章不单就陈亮词立论,而是将其放在南宋词史视野下进行观照,从其对前代词人的继承、与同代词人的比较、对后世词人的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并选取李清照、辛弃疾、刘克庄等不同时段的词人作为代表性作家进行对比,以对陈亮在南宋词史中的地位作一客观评判。由于陈亮诗歌作品数量较少、成就不高,本章对其不作重点论述。对于陈亮之思想学说及成就,历来论述汗牛充栋。笔者学有不逮,且在交游考部分对此间有论述,故不再列专章加以赘述,仅在附录中对前贤成果加以梳理,间呈管见,以免阙如之嫌。附录二、三分别为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及集外佚文情况,以期为未来《陈亮集》的重新修订及全集注释本的面世尽菲薄之力。
乔国恒[9](2018)在《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文中提出作为文本的宋词,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属品,更是历史社会和文化风俗中所产生的独立文学体式。词的创作主体多为文人士子,其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是多样化、多层面的,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体验最终构成了具有集体共性的习尚,它包含了这一群体所独具的情感取向、文化特质、审美趋向。他们所书写的词作中,就有数量众多的篇章,对当时的文人习尚进行了透射与再现,通过这一途径所展现出的文人精神世界、生命形态,有血有肉,生动鲜明,富含研究价值。据此,本文以“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文化学和文学相参照的复合视角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文人生活习尚与宋词创作的关系。第一节论述科举与宋词的关系。科举新形势极大地激发了天下书生的参与热情,亦直接促成了词苑中人的书生化、进士化这一新的人才格局。一方面,宋词成为士子们抒发与举业相关之活动和情感的极佳载体:负笈游学的艰辛与坚持,及第前的情绪纾解,及第后的游赏玩乐,对状元的崇拜,重读书胜于致富贵的信念,新进士子的新政治观念、婚恋态度等,都在宋词中有着生动真切地描绘和反映。另一方面,及第士子又以其创作实践引领着词坛时尚的发展方向: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经学在考试内容中占据了主导,儒家思想文化极大影响了书生词人的词心、词貌与词风,更多的诗文艺术手法如议论、说理、铺排等被移用于词,更宽阔的情感世界、生活习尚、政治伦理走进词人的视野,这些都促使脱化于俗文学的词体逐渐由妩媚流丽趋于趋于雅正庄重。第二节论述礼乐对宋词的影响。赵宋王朝欲借礼乐治天下,儒学遂呈复兴之势。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生态中,儒家所尊崇的礼乐便成为赵宋王朝统治者推行集权政治的思想文化保障。严格意义上讲,见诸史册的大部分礼乐活动,皆为赵宋皇室的上层政治行为。但活动过程中,朝廷为主导、文人为主体的格局,使得文人士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帝王的威仪和复兴礼乐的决心,使得他们特别是高层次的词人对于王朝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群体文化活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文化人格的养成,对词的内涵亦有着直接影响,如对明堂形制的探讨、对南郊大礼的记录、对观礼盛况的描写、观礼过程所激发的忠于君国的感情,诸如此类,相关词作皆有详备描写。与之相关的是朝廷对雅乐的重视。特别是宋徽宗时期,朝廷鼓励内外臣工习大晟新乐,制谱填词。受此感召,词曲形式出现新变——词调以婉转为宗、词风以精雅为美、歌唱和美协律;词作内容亦出现服务于社会现实和政治宣传的新取向。大晟乐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宋代中后期词曲的风格样貌,加快了宋词格律规范化和内容雅正化的进程。第二章重点论述文人的游息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文人游览习尚如游赏、题壁等与宋词的关系。宋代文人雅集游赏、拄杖游赏的活动十分风行,展现出了他们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正直的政治操守。当时题壁习俗亦蔚然兴起,其中题壁词文辞精雅超脱、内容丰赡、情义深厚,淋漓墨迹中饱含着文人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文人游息生活的细节和旨趣,成为了新的人文与民俗景观。第二节论述文人交游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相比较其他社会阶层,文人的群体自觉意识分外明晰,对交际对象的选择更为严谨。他们的交际舞台生动地展现了其精神风貌和处世智慧:投献干谒、谀颂祝寿、寻觅知音,以长于言情之词来传达真切的心志与情谊;谈笑戏谑、俳谐游戏,借戏谑之言以消磨岁月、长歌当哭、讥邪讽恶,多角度地折射出他们内心的块垒和时代的积弊;歧路惜别、祖席离歌,折柳相赠,无尽情意也融化入词,令读者于千载之下,依然感同身受。第三节论述文人居家习尚与宋词。文人雅士休憩的庭园居室是他们安顿身心、颐养情志的重要场域。对园林和宅邸的精心营构透露出他们幽静清雅的审美意趣;听雨、种竹、莳花等闲居雅习亦充满闲适的诗意;插花、屏风、悬画等居室布置更尽显宋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品位。静谧的书斋里,青灯黄卷,文人们孜孜不倦、伏案苦读的身影犹在目前。这些场景历经千年,尚栩栩如生,与宋词忠实而细腻的记录密不可分。第三章论述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佛禅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佛禅陌生新奇的言语特色,不合逻辑的表达习惯,“不二”无差别与一切皆空幻的思维惯式,放生、饮茶、食素、焚香等行修习好,以己心体悟、于日用常行而求之的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对观音、维摩诘等佛禅人物的信仰风尚等都极大地感染了浸润在儒学中的士大夫,当他们以禅学领悟来激发词学灵感时,林林总总的佛禅习语便自然流溢于笔墨之间,以佛禅入词之风亦由此而兴,这样一种清新之风给本是佐酒娱欢的词体带来更大的生存、成长空间。第二节论述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主要着眼于:特殊人物信仰,如吕洞宾等;道教融入自然和弃名远利的价值导向;炼内丹、重长生、养生的行修习好,以及以上习尚在宋词中的生动记录和体现。词体之长短纵横的本色与道教的超脱气韵相契合,彰显出信仰习俗对词体表现力的深度扩容。第四章主要论述娱乐生活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宴饮习尚与宋词的关系。崇文国策下的宴饮风尚对宋词的成就之功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朝廷对宴饮娱乐的提倡、鼓励及经济支持成为词体发展的后盾;酒肆及酒文化的兴盛是士人们宴饮纵乐、浅斟低唱的催化剂,为词体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推动,无数吟风弄月、赠别遥寄的言情词作由此产生。而宋词的流行,也推动了宴饮习尚更趋兴盛,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极富探讨的意趣。在宴席酒筵间,词体成为宾主交流情感的首选媒介,歌妓奉命唱词、索词等现象极为普遍,而席前歌妓们的婉丽柔歌亦铸就了宋词繁丽柔媚的特色,席间的酒、茶、乐器、曲子词亦满足了与宴饮者身体和心灵的颐养需求。第二节论述赏剧习尚对宋词的影响。宋代京都和地方戏剧艺术都呈勃兴繁盛之态,词人们也积极投身于戏剧的观赏、创作与评议活动中。因而当他们回归到词的书写领域时,戏剧元素便自然渗透于字里行间:戏剧各具异彩的演员角色、生动的演出情景、经典的故事、诙谐的优语,都丰富了词的创作素材;新颖的戏剧体式如演、唱、念、做、打、口号、致语等,皆启发了词在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新变;戏剧嬉笑怒骂、寓讽于谐的精神开拓了词的精神境界。观剧风习拂过词坛,为其留下一片别具风貌的新境。第三节论述游园习尚与宋词的关系。游园活动向上可追溯到殷商时的帝王之游与东汉建安时期的西园雅集。至宋代,由于游园与宋代皇室崇文享乐的政治导向相合、与宋代文人追求闲适安逸的生命状态相符,并契合了他们养生保健之道,因此空前兴盛。无论是及第士子的游园还是士女日常游春,都被词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形成了词苑中春意盎然的一道风景线。第四节论述观潮习俗与宋词的关系。宋时观潮之风的盛行根源于政治、经济、娱乐活动的繁盛。宋词中的观潮书写是文人观潮习尚在词体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了月与潮的共生、弄潮人与潮的互动等精彩场景的描述,以及物、怪、仙、神故事等民俗学要素,从多角度描绘了文人眼中的钱塘潮和他们所欣赏到的民俗异象,具有别样的美感和气势,展现了一种新的词风。其中,又以对钱塘江潮的描写最具规模。两宋时期,钱塘成为国家水运贸易枢纽以及赏玩娱乐之都,钱塘江弄潮活动也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极富地域、民族特色与深厚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这一活动与吴越之人健举的体魄与锐兵任死的心性、坚久深牢的信仰崇拜和勇于征服挑战的历史传统精神都有着重要的关联。因此,弄潮活动被纳入词体,无疑为词体带来了更为生新健举的特质。
刘睿[10](2017)在《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词是生长在城市的娱乐文学这一命题出发,最迫切的问题是弄清楚词与城市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一命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的概念问题,是将城市仅仅作为一个事实上的物质存在,还是将城市以空间的概念兼顾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这是本文城市空间视角的基础。由城市空间出发,人类在构建和改造自身聚居地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城市空间的滋养和反馈,这一现象不仅作用于人类自身,也作用于生长于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文学等人类文明成果。由此来展开对词之运行和演进机制的观察,并通过这一视角来寻找现实与文学所呈现的同中有异的真实面貌,不失为一条新鲜的道路。将城市空间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感知空间三种,既照顾到城市空间的物质现实,也重视城市空间的精神内涵,还注意到前述两者合力的感知结果,这是在充分考虑到人类自身力量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分类。同样,每个空间之下又有自成体系的同样三个空间存在,层层分级下去,最终得到城市空间最详细完整的构建组成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宋词处于什么地位、如何与每一层级的城市空间内涵产生关系以及如何在双向互动中相互滋养共同成长,总之,通过城市空间这一视角来看宋词所展现出来的面貌以及探询其中各种关系的生成原因,这是解决词是城市文学这一命题的一个新尝试。所谓三个空间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界限分明的划分,而是以这一空间的主要展现内容为考量标准,因为事实上三个空间中都贯穿了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改造成果,那么空间之间的互动以及空间与词之间的互动也就成为了可能。首先,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内容中,宋词虽不是以展现城市物质现实为主要目的,但作为情感表达背景而出现的城市物质空间样貌,在帮助展现其时城市以富裕繁华为主的物质空间内涵上却是功不可没。宋朝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但在经济上的发展却是不可小视的。城市空间繁盛的物质现实不仅为宋词的书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词人的创作欲望。宋词中清晰展现了包括公共娱乐空间、商业空间、公共游乐空间以及连接城市具体物质景观的街巷道路等内容,这些都是词的生存环境的物质要素,是与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关系的。另外,宫廷空间的内容是另一个分支,在封建社会以统治阶级为中心的城市格局中,由从上往下的方向来了解其时城市空间中关于统治阶级、普通文人以及市井百姓等的生活,也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城市空间物质现实的冲击下,宋词的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和体制上的改革,为词更好的展现城市空间发展面貌作好了文体上的准备。宋词中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展现由于与现实城市空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些描写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学研究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其次,城市精神空间的内涵以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容为主,因而可以超越物质城市的界线而形成有条件的外延,相比起男女恋情这一传统主题来说,这部分更靠近“诗言志”的内容可以说是后来者。在文人加入词的创作阵营后,诗性题材也随之逐渐进入词的书写范围,包括政治情怀的表达、道德伦理的规范以及哲学命题的思考等都成为了词的书写题材,这在传统词的范围是没有的。在与政治空间有关的表达中,爱国思想、科举仕途、政治态度以及一部分有条件的外延等内容是较为突出的。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争斗是贯穿整个宋代的政治大事件,尤其是靖康之难和南渡将爱国情怀推向了高潮,词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展现是尤为珍贵的。另外,儒家思想中家国天下的理想以及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使得文人们拥有了赴试应举的特殊经历,以及他们在入仕之后的种种政治遭遇和态度,都是组成政治空间内涵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城市空间的生存法则中道德伦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词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的创作影响是相当大的,尤其在词的雅俗之辨以及词品与人品两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表现。而文人精神世界里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有如理学、宗教等精深复杂的内容,也有如时间、生命、自我等哲学本原性问题,也都影响到了词的创作。城市精神空间内涵在宋词中的展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词走向雅化的最主要区域,也是文人精神世界在诗文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再次,城市感知空间作为物质现实与人类精神力量相结合的产物,在表现人类城市生活轨迹的同时赋予了城市鲜活的生命力,包括宋词在内的多种文学样式都有反映这部分内容的优秀作品。表现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内涵,风俗、歌妓以及审美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风尚习俗又是市井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词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节序风俗,都为宋词书写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发展的机会。歌妓作为宋词创作、表演、传播、欣赏和改革的参与者,其地位不言而喻,但歌妓与文人这两个不同阶层成员交往的原因却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作为文学样式的宋词,其中与审美相关的内容因为涉及到人的精神力量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尤其强烈的表现出城市感知空间的特征来。上述内容因为有典型的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双向特质,更适宜在本身就归属于城市感知空间的宋词中来表现。最后,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既具有物质现实内容又具有精神世界内涵的综合存在,在人的参与下与自身所包含的下层级内容之间产生了双向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城市空间与宋词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表现为各城市空间内涵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都与人类的参与有关,尤其是创作主体对自我身份意识的认同和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都最终决定了宋词接纳城市空间影响和回馈城市空间内涵方面的路径和结果。以城市空间的视角来观照宋词,在重视人类力量重要性的前提下,揭示宋词作为城市娱乐文学的真实面貌以及在城市空间影响下的运行机制和演进轨迹,是本文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水调歌头热烈庆祝十一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调歌头热烈庆祝十一大(论文提纲范文)
(1)亚美尼亚与中国民俗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国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民俗词语的界定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1 民俗词语的概念 |
1.3.2 民俗词语的特征 |
1.3.3 本文对于民俗词语的界定 |
1.3.4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5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化语言与民俗词语 |
2.1 文化与语言 |
2.1.1 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
2.1.2 语言的概念及内涵 |
2.1.3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
2.2 民俗文化滋养民俗词语 |
2.3 民俗词语反映民俗文化 |
2.3.1 实物表象的词语反映民俗文化 |
2.3.2 独特民族特色的词语反映民俗文化 |
2.3.3 非特定意义的民俗词语反映民俗文化 |
第三章 亚美尼亚与中国婚姻民俗词语比较分析 |
3.1 亚美尼亚婚姻民俗词语分析 |
3.1.1 婚前民俗词语 |
3.1.2 正婚民俗词语 |
3.1.3 婚后民俗词语 |
3.2 中国婚姻民俗词语分析 |
3.2.1 婚前民俗词语 |
3.2.2 正婚民俗词语 |
3.2.3 婚后民俗词语 |
3.3 亚中两国婚姻民俗词语比较分析 |
3.3.1 婚姻民俗中祝福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
3.3.2 婚姻民俗中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
3.3.3 婚姻民俗中数字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
3.3.4 婚姻民俗中事象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
第四章 亚美尼亚与中国生育民俗词语比较分析 |
4.1 亚美尼亚生育民俗词语分析 |
4.1.1 出生庆贺民俗词语 |
4.1.2 出生四十天民俗词语 |
4.1.3 出牙时庆贺民俗词语 |
4.1.4 周岁庆贺民俗词语 |
4.2 中国生育民俗词语分析 |
4.2.1 出生前求子民俗词语 |
4.2.2 出生民俗词语 |
4.2.3 满月民俗词语 |
4.2.4 百天民俗词语 |
4.2.5 周岁民俗词语 |
4.2.6 十二周岁民俗词语 |
4.2.7 成人礼民俗词语 |
4.3 亚中两国生育民俗词语比较分析 |
4.3.1 生育民俗中的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
4.3.2 生育民俗中数字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
4.3.3 生育民俗中祝福词语的内涵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亚美尼亚与中国丧葬民俗词语比较分析 |
5.1 亚美尼亚丧葬民俗词语分析 |
5.1.1 葬礼程序民俗词语 |
5.1.2 入殓民俗词语 |
5.1.3 出殡民俗词语 |
5.1.4 下葬民俗词语 |
5.1.5 服丧民俗词语 |
5.2 中国丧葬民俗词语分析 |
5.2.1 入殓民俗词语 |
5.2.2 丧礼民俗词语 |
5.2.3 出殡民俗词语 |
5.2.4 下葬民俗词语 |
5.2.5 服丧民俗词语 |
5.3 亚中两国丧葬民俗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 |
5.3.1 亚中两国丧葬民俗中哀悼民俗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 |
5.3.2 亚中两国丧葬民俗中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 |
5.3.3 亚中两国丧葬民俗中数字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 |
第六章 亚美尼亚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词语比较分析 |
6.1 亚美尼亚传统节日民俗词语分析 |
6.1.1 圣诞节民俗词语 |
6.1.2 复活节民俗词语 |
6.1.3 圣烛节民俗词语 |
6.1.4 大斋期民俗词语 |
6.1.5 情人节民俗词语 |
6.1.6 棕枝全日民俗词语 |
6.1.7 泼水节民俗词语 |
6.1.8 圣母升天节民俗词语 |
6.1.9 圣十字架节民俗词语 |
6.1.10 新年民俗词语 |
6.1.11 亚美尼亚春临节民俗词语 |
6.2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词语分析 |
6.2.1 春节民俗词语 |
6.2.2 元宵节民俗词语 |
6.2.3 寒食节民俗词语 |
6.2.4 清明节民俗词语 |
6.2.5 端午节民俗词语 |
6.2.6 七夕节民俗词语 |
6.2.7 中秋节民俗词语 |
6.2.8 重阳节民俗词语 |
6.3 亚中两国节日民俗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 |
6.3.1 节日民俗中祝福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
6.3.2 节日民俗中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
6.3.3 节日民俗文化中数字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
6.3.4 节日民俗文化中饮食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
第七章 亚美尼亚与中国民俗词语差异的根源分析 |
7.1 生存环境导致的差异 |
7.2 宗教信仰导致的差异 |
7.3 历史原因导致的差异 |
7.4 礼仪文化所导致的差异 |
第八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以赛促学,让党史学习“活起来”——以湖北省直机关党史知识竞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上平台,打造“指尖“课堂 |
二、现场竞赛,新颖独特多形式展现 |
三、全媒体宣传,形成强大声势 |
(3)宋南渡节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与创作概况 |
第一节 南渡节序词的生成背景 |
一、复杂动荡的偏安时局 |
二、渐趋繁荣的都市经济 |
三、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 |
四、雅俗并存的词坛风尚 |
第二节 南渡节序词的创作概况 |
一、词人群体性构成 |
二、词作的定量分析 |
第二章 南渡节序词深挚广博的思想主题 |
第一节 慷慨沉郁的家国哀思 |
一、故都情结 |
二、忧国感怀 |
第二节 深沉隽永的文人情怀 |
一、光阴之叹 |
二、羁旅之愁 |
第三节 鲜活多元的民俗风情 |
一、宴游欢庆 |
二、风物习俗 |
第三章 南渡节序词丰雅有序的艺术表现 |
第一节 宏阔有序的时空架构 |
一、时空流转下移步换景 |
二、时空对望中抚今思昔 |
第二节 浑融典雅的诗化技巧 |
一、精巧蕴藉的使事用典 |
二、清雅自如的诗句化用 |
三、风流共赏的次韵追和 |
第三节 自然鲜明的赋法特征 |
一、丰富细腻的情景铺陈 |
二、回环往复的结构层次 |
第四章 南渡节序词的词史地位 |
第一节 两宋节序词发展的缩影 |
一、开拓节序词的审美境界 |
二、拓展节序词的广度深度 |
第二节 南渡节序词的接受概览 |
一、名家词选对南渡节序词的选录 |
二、经典词论对南渡节序词的评点 |
三、词人创作对南渡节序词的接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宋南渡节序词统计表 |
附录二 :宋明清名家词选选录南渡节序词统计 |
附录三 :南渡节序词在宋明清名家词论中的品评次数统计 |
致谢 |
(4)清初词人史惟圆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略 |
第一章 史惟圆生平与交游 |
第一节 史惟圆生平考述 |
一、史惟圆生平 |
二、史惟圆的家族 |
第二节 史惟圆与阳羡词派 |
一、阳羡文化族群 |
二、阳羡词派唱和活动 |
三、史惟圆与阳羡词人 |
第二章 蝶庵词的分题材述评 |
第一节 写景述事词 |
一、生活气息浓厚的节日词 |
二、写景丰富的四季词 |
第二节 抒情感怀词 |
一、境随心转的咏物词 |
二、情感细腻的怀人词 |
第三节 羁旅怀古词 |
一、虎丘 |
二、其他古迹 |
第三章 蝶庵词的词心初探 |
第一节 “麦熟蚕眠无限事”——对阳羡风土的热爱之情 |
第二节 “人间步步足风埃”——旧朝覆灭、新朝难栖之慨 |
第三节 “人似梦,身如客”——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与洒脱 |
第四章 蝶庵词的词风论析 |
第一节 史惟圆词的风格特征 |
一、“蚁视中原人物”的“慷慨之气” |
二、“啮草根求活”的退隐风 |
第二节 史惟圆词的意象分析 |
一、凛冽的“东风” |
二、衰败的“西风” |
三、无言的“月亮” |
四、其他常见意象 |
第三节 史惟圆词的艺术手法 |
一、小令微义长调抒情 |
二、浅入深出层层递进 |
三、怀古伤今托物言志 |
四、灵动清新寄托深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南宋四名臣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南宋四名臣的政治态度与学术主张 |
第一节 南宋四名臣政治态度——对金主张 |
一、南渡前后 |
二、绍兴和议前后 |
第二节 南宋四名臣的学术主张——元祜余绪 |
一、理论构建: 抨击新学,追崇元祜 |
二、具体实践: 用人以元祜、论学以元祜 |
第二章 南宋四名臣词作中的人生行藏 |
第一节 南宋四名臣词概况 |
第二节 似出复处的闲适词 |
一、入世自得 |
二、进退徘徊 |
三、出世自适 |
四、独处寂然 |
第三节 咏古惜今的爱国词 |
一、“北顾中原板荡”的感时伤怀词 |
二、“扫清氛祲,作中兴主”的咏史词 |
第四节 处穷不屈的贬谪词 |
一、“此志应难夺”——坚定理想 |
二、“忽忆故乡花满道”——念家思归 |
三、“潇洒任吾年”——处穷不屈 |
第三章 南宋四名臣词的审美特征 |
第一节 南宋四名臣词的风格共性 |
一、沉雄悲愤 |
二、哀婉清丽 |
三、自适旷达 |
第二节 南宋四名臣词的艺术特征 |
一、日常化和雅化的意象选择 |
二、今昔对比和虚实结合的结构 |
三、善于化用典故和诗文 |
四、词序的大量使用 |
第四章 南宋四名臣词的意义与价值 |
第一节 时代意义 |
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
二、新的思想发展趋势 |
第二节 今世价值 |
一、爱国精神 |
二、内在人格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北宋晁端礼词用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晁端礼词调使用情况及用调特色 |
第一节 晁词的使用情况 |
第二节 晁词的用调特色 |
第三节 晁词的新创词调 |
第二章 论晁端礼词“源从柳氏来” |
第一节 续填柳永词调概览 |
第二节 严守柳永创调声情及题材 |
第三节 对柳词声律的借鉴 |
第四节 俗雅矛盾到俗雅共生 |
第三章 晁端礼大晟新填徵调考释 |
第一节 徵调消亡及增补 |
第二节 《闲斋琴趣外篇》所载中腔、踏歌的音乐内涵 |
第三节 《闲斋琴趣外篇》所存大晟徵调曲词考 |
第四章 晁端礼“依月用律”考辨 |
第一节 依月用律的传统 |
第二节 晁端礼“依月用律”辨 |
第三节 分类探讨次膺词依月用律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7)民国词人卢前及其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卢前的生平与家世 |
第一节 卢前的生平 |
第二节 卢前的家世 |
第二章 卢前的词学活动与交游 |
第一节 卢前与潜社文人的交游 |
第二节 卢前与如社文人的交游 |
第三节 卢前与声社文人的交游 |
第四节 卢前与其他文人的交游 |
第三章 卢前的着述 |
第一节 卢前的词学着作 |
第二节 卢前的其他着作 |
第四章 卢前的词学理论与批评 |
第一节 词体观 |
第二节 词史观 |
第三节 词人词作论 |
第五章 卢前的词作 |
第一节 卢前词之题材与内容 |
第二节 卢前词之艺术特色 |
第三节 卢前词的影响与评价 |
结语 |
附录一 卢前佚词辑存 |
附录二 卢前《词略》集评校录 |
附录三 《中兴鼓吹》诸本序跋校语辑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陈亮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及展望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展望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上编:陈亮生平事迹研究 |
第一章 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 |
第一节 生平身世考 |
一、生卒及卒因考辨 |
二、生地及身世考辨 |
第二节 重要事件考辨 |
一、上书次数考辨 |
二、系狱次数考辨 |
三、斩马盗马事件考辨 |
四、朱唐交恶与陈亮考辨 |
第三节 家族世系考 |
一、父族陈氏 |
二、母族黄氏 |
三、妻族何氏 |
四、余论:家族对陈亮之影响 |
第二章 陈亮与政界官宦交游考 |
第一节 知遇恩官 |
一、参知政事:周葵 |
二、丞相:周必大 |
三、吏部尚书:韩元吉 |
四、吏部侍郎:章森 |
五、侍御史:章服 |
第二节 脱狱恩官 |
一、丞相:叶衡 |
二、丞相:王淮 |
附:陈亮与其他官宦交游表 |
第三章 陈亮与浙东学人交游考 |
第一节 永嘉诸子 |
一、一生挚友:叶适 |
二、一面之交:薛季宣 |
三、同族兄长:陈傅良 |
四、永嘉师长:郑伯熊、郑伯英 |
五、人格同调:王自中 |
第二节 金华诸子 |
一、海内知己:吕祖谦 |
二、兄弟情深:吕祖俭 |
三、志士同道:倪朴 |
第三节 永康门人 |
附:陈亮与浙东其他师友及乡人交游表 |
第四章 陈亮与闽赣知交交游考 |
第一节 论争劲敌生活密友:朱熹 |
一、明招初会 |
二、论争萌芽 |
三、王霸义利辩 |
四、晚年交谊 |
五、余论 |
第二节 英雄同道词坛盟友:辛弃疾 |
一、陈、辛定交时间考辨 |
二、淳熙铅山之会 |
三、陈、辛考亭之会 |
四、余论 |
下编:陈亮文本创作研究 |
第五章 陈亮着述及版本考 |
第一节 别集及版本流传 |
一、诗文合集及版本 |
二、词集及版本 |
第二节 陈亮其他着作 |
一、着作 |
二、编着 |
第六章 陈亮时文创作成就 |
第一节 论古今之人:《酌古论》等史论 |
一、《酌古论》 |
二、《史传序》 |
三、《三国纪年》与《汉论》 |
第二节 阐圣人之道:《问答》 |
一、“公天下”之政治理想 |
二、重“天命”“人心”,阐“正名”“贵义”,论“春秋之义” |
第三节 治天下之策:《策问》 |
一、人才培养及任用 |
二、官员选任及管理 |
三、开源节流及保护民生 |
四、治天下之道—继承与变通 |
第四节 其他时文:《谢安比王导》等 |
一、经论与史论—《谢安比王导》等四论 |
二、重“法”之时评—《策》 |
三、儒家经典导读—《经书发题》 |
第七章 陈亮古文创作成就 |
第一节 奏疏政论—《中兴五论》及四上孝宗皇帝书 |
一、忧愤之情,泻于笔端 |
二、遣词造句,气势雄浑 |
第二节 祭悼之文—墓志、祭文、行状、哀辞 |
一、墓志(附行状) |
二、祭文(附哀辞) |
第三节 其他古文 |
一、序跋记文—书籍序跋、赠序与记文 |
二、祝祷之文—祝文 |
三、有韵之文—箴、铭、赞 |
第四节 陈亮的文章观 |
第八章 陈亮诗词创作成就 |
第一节 志在中兴推尊词体—南渡词及词论之回响 |
一、倡言恢复、指斥投降的咏怀词 |
二、轻诗重词、推尊词体的创作实践—兼论陈亮诗词观 |
第二节 “歌词渐有稼轩风”—词史高峰掩映下的陈亮词 |
一、英雄失路与志士失意:辛、陈词中情感态度比较 |
二、使典用事语意生新:辛、陈词用典比较 |
三、“以文为词”:辛、陈词创作方式比较 |
第三节 陈亮龙川词遗响—以刘克庄为视角 |
一、忧心国事壮志难酬:陈、刘爱国词比较 |
二、不主一家词风多样:陈、刘婉约词比较 |
第四节 余论 |
结语 |
附录一:陈亮思想综论 |
附录二: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 |
附录三:增订本《陈亮集》集外佚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9)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 |
第一节 科举与宋词 |
一、科举新变所催发的习尚与宋词 |
二、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的词之雅正新风 |
第二节 礼乐与宋词 |
一、礼与宋词—以明堂和南郊大礼为主 |
二、乐与宋词—以大晟乐为主 |
第二章 文人游息习尚与宋词 |
第一节 游览习尚与宋词 |
一、游赏习尚与宋词 |
二、题壁习尚与宋词 |
第二节 交游习尚与宋词 |
一、投献习尚与宋词 |
二、戏谑习尚与宋词 |
三、送别习尚与宋词 |
第三节 居家习尚与宋词 |
一、园居习尚与宋词 |
二、屋居习尚与宋词 |
第三章 文人信仰习尚与宋词 |
第一节 佛禅信仰习尚与宋词 |
一、佛禅言语特色、表达习惯与宋词 |
二、佛禅思维惯式与宋词 |
三、禅宗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与宋词 |
四、佛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
五、佛禅人物崇拜风尚与宋词 |
第二节 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 |
一、道教思维惯式与宋词 |
二、道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
三、道教人物信仰风尚与宋词 |
第四章 文人娱乐习尚与宋词 |
第一节 宴饮习尚与宋词 |
一、宋人宴饮生活中词体发展的条件 |
二、宋代宴饮与词之共生互动关系 |
第二节 赏剧习尚与宋词 |
一、援戏剧之内容入词 |
二、借戏剧之体制因素构词 |
三、习戏剧之精神填词 |
第三节 游园习尚与宋词 |
一、游园习尚之历史社会生态 |
二、宋词中的文人游园百态 |
三、文人游园词之生态审美意境 |
第四节 观潮习尚与宋词 |
一、观潮之生态条件 |
二、宋词中的观潮之写 |
三、弄潮习俗的生态文化成因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10)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编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
第一章 宋词得以展现城市物质空间的背景 |
第一节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物质空间内涵的丰富 |
第二节 娱乐场所的兴盛为宋词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
第三节 前代文学作品中展现物质空间的传统 |
第二章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
第一节 宫廷空间 |
第二节 市井空间(一) |
第三节 市井空间(二) |
第四节 市井空间(三) |
第五节 公共游乐空间 |
第三章 宋词中城市物质空间展现的艺术手法 |
第一节 “景”与“境” |
第二节 铺叙 |
第三节 联章组词 |
第二编 宋词中的城市精神空间 |
第四章 政治空间 |
第一节 爱国情感 |
第二节 求仕之路 |
第三节 政治态度 |
第四节 城市政治空间的有条件延伸 |
第五章 道德伦理空间 |
第一节 雅俗之辨的道德伦理根源 |
第二节 人品与词品 |
第六章 哲学宗教空间 |
第一节 宋词与理学 |
第二节 宋词中的哲学内容 |
第三节 宗教空间 |
第三编 宋词中的城市感知空间 |
第七章 宋词里的风尚习俗 |
第一节 宋词里风尚习俗的展现 |
第二节 宋词与节序风俗的关系 |
第八章 宋词与歌妓 |
第一节 歌妓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节 词人与歌妓交往的原因 |
第九章 宋词与审美 |
第一节 宋词的审美风貌 |
第二节 审美认知的层次 |
第四编 双向互动与身份意识 |
第十章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
第二节 各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十一章 身份意识与现实选择 |
第一节 宋词中城市空间类型与创作主体身份意识的关系 |
第二节 创作主体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 |
第三节 城市空间在宋词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水调歌头热烈庆祝十一大(论文参考文献)
- [1]亚美尼亚与中国民俗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研究[D]. Harutyunyan Ani. 山西大学, 2021
- [2]以赛促学,让党史学习“活起来”——以湖北省直机关党史知识竞赛为例[J]. 黄璐. 新闻前哨, 2021(09)
- [3]宋南渡节序词研究[D]. 郑鑫. 吉林大学, 2020(08)
- [4]清初词人史惟圆词研究[D]. 杨银燕. 吉林大学, 2020(08)
- [5]南宋四名臣词作研究[D]. 毛亚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北宋晁端礼词用调研究[D]. 马玲鲜. 浙江大学, 2019(01)
- [7]民国词人卢前及其词研究[D]. 邰旻.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8]陈亮及其文学研究[D]. 邱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9]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D]. 乔国恒. 山东大学, 2018(02)
- [10]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D]. 刘睿. 浙江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