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体冷冻血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1](2019)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以下简称肝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第6位,死亡率居第2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肝癌诊疗应根据患者疾病分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中医中药在肝癌治疗中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肿瘤复发和改善肝脏功能。既往研究表明,虚、毒、瘀是发生肝癌的主要病机,扶正活血解毒法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法则。为此,国家名中医钱英教授开发了槲芪方用于治疗肝癌,王学江等对该方做了防治肝癌的多项实验研究,显示对肝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但是,对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作用靶点尚不明确,对用活血药物是否促进肝癌转移尚存争议。为此,本研究拟对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肝癌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有效作用靶点,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和槲芪方中的活血药对肝癌转移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依据,以此法组方的“槲芪方”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方与法中的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相关指标的作用,为建立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为阐明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治疗如何应用活血药物的问题提供研究思路。方法: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系统评价:联合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公开发表的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英文研究,内容为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发表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扶正”、“活血”、“解毒”、“瘀”、“毒”、“肝癌”等为检索词,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应用扶正、活血、清热解毒法中药配合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对照组采用单纯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近期有效率、生存期、生活质量、肝功能、肿瘤标志物、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证候疗效百分率、临床症状方面进行系统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判定结局异质性,采用森林图或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资料的分布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297例患者病历资料,对照组为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槲芪方加减治疗,治疗时间为半年,对各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30日,根据巴塞罗那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肝癌分期:A期(早期)、B期(中期)、C期(晚期)和D期(终末期)。统计数据根据患者的肝癌分期情况进一步分层,A期、B期的患者被分为A+B层,C期、D期患者分为C+D层。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患者间生存期、复发转移率、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肝功能等重要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槲芪方应用对肝癌预后的影响。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活血药物的选择依据是有明确的中药活血作用,在临床治疗肝癌中为常用药,在槲芪方中出现。丹参是代表性的治疗肝癌、肝硬化的药物,近年对丹参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多,故本研究选择了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为研究药物,用肝癌细胞系huh7为干预对象,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溶液干预huh7人肝癌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CCK-8实验、荧光定量PCR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方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的TGFβ 1、snail和Wnt通路的分子标志物等指标,初步探讨丹参酮ⅡA对于肝癌转移的影响。结果: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的系统评价:共检索出622篇文献,查重剩余530篇,通过阅读文献摘要排除346篇,通过阅读具体文献内容排除160篇,最终纳入研究可供Meta分析的文献24篇,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有3篇被评为B级,21篇被评为C级,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12个月生存率漏斗图呈现不对称,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扶正活血解毒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与单纯西医对照组比较,在提高近期疗效、提高6个月、12个月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降低AST、AFP水平、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改善肝区疼痛、乏力、腹胀、纳呆的临床症状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1)肝癌患者的生存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累积生存率比较,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累积生存率显示,治疗组分别为80.4%、69.8%、58.5%、55.7%,对照组分别为81.1%、64.7%、52.1%、42.3%,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在6个月时间节点以后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说明槲芪方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累积生存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比较,治疗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7.3月(95%CI,15.8-18.7月),对照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6.1月(95%CI,14.7-17.5月),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延长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比较,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4月(95%CI,8.3-14.5月),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1月(95%CI,3.3-4.9月),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槲芪方加减治疗组能够延长肝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治疗组与对照组肝癌复发、转移率比较,肝癌1年、2年累积复发率在治疗组分别为56.4%、64.9%,对照组分别为90.3%、95.7%,肝癌1年、2年的累积转移率在治疗组分别为28.7%、38.3%,对照组分别为64.5%、74.2%。两组各时间点累积复发、转移率相比,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显示槲芪方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肝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了 11个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患者生存的有嗜肝病毒感染史、基线AFP水平、巴塞罗那分期、Child-Pugh分级,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槲芪方的应用(P<0.05,HR=0.44)和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P<0.05,HR=0.33)是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性因素。(2)肝癌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分析: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分别为7.0(5.0,11.0)和 7.0(3.0,9.0),对照组分别为 14.0(10.0,19.5)和 16.0(12.0,20.0),治疗组与对照组24周、48周中医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中医证候改善率比较,治疗组分别为56.9%、67%,对照组分别为12%、11.6%,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能够改善哪些症状体征,结果显示:在治疗24周和48周后,治疗组在形体消瘦、大便溏泄等证候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开始治疗、治疗24周、48周时分别比较舌象变化,结果显示:舌质暗在治疗组分别为12.1%、4.1%、3.3%,对照组分别为22.3%、24.8%、24.1%。舌下静脉延长曲张比例治疗组分别为21.5%、22.0%、23.1%,对照组分别为21.6%、25.6%、29.5%。患者舌质暗、舌下静脉延长曲张状态是瘀血的客观表现,槲芪方能够降低暗舌比例,延缓患者舌下静脉延长状态的进展,有明确的活血作用。(3)生活质量评分: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生活质量评分显示:治疗组分别为54.0(50.5,56.0)和 53.0(51.0,56.0),对照组分别为 45.0(39.3,44.8)和 43.0(36.8,45.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4)实验室指标: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血清肝脏生化功能比较显示:谷氨酰转肽酶(GGT)在治疗组分别为42.6(24.7,76.8)U/L和36.1(25.8,69.4)U/L,对照组分别为70.8(39.6,131.7)U/L 和 62.9(35.6,138.3)U/L;白蛋白(ALB)在治疗组分别为 41.1(37.0,45.5)g/L 和 42.7(38.8,45.4)g/L,对照组分别为 38.4(34.3,42.6)g/L和39.2(33.9,42.4)g/L;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甲胎蛋白(AFP)在治疗组分别为 5.1(2.3,32.5)ng/ml 和 5.2(2.5,24.3)ng/ml,对照组分别为14.4(2.8,261.0)ng/ml和 18.0(3.3,307.4)ng/m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提高患者ALB水平,降低GGT和AFP水平。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用不同浓度(0,0.3125μ M,0.625μ M,1.25μM,2.5μM,5μM,10μM,20μM,40 μM,80μM,160 μM)丹参酮ⅡA处理huh7肝癌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huh7细胞的活性逐渐下降,当药物浓度达到160 μ M时,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的细胞干预浓度在160 μ M时会影响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加药组肝癌细胞生长缓慢,划痕缩小面积与原面积比值要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直观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荧光定量PCR检测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浓度的增加,肝癌增殖、转移相关因子TGF 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对TGF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产生抑制作用。结论:1.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药组方联合现代医学手段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肝癌;2.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降低甲胎蛋白水平等,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槲芪方中活血药物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对huh7肝癌细胞的EMT(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产生影响而实现的。意义:本研究系统评价了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作用,回顾性分析了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的临床疗效特点,探索了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及活血药物抗肝癌转移作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促进了中医药抗肝癌的临床应用,为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方案提供依据。
陈靓[2](2019)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干扰素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2a治疗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治疗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CHB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2月到2018年06月在厦门市中医院肝病科病房接受治疗并且经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18-65岁)60例。将60例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PegINFα-2a注射液180μg/次,腹部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治疗2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分别穴位注射双侧肝俞、足三里、阳陵泉各1ml,每周1次,连续治疗24周。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 DNA指标测定、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及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并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1)ALT复常率:治疗结束时,两组组间比较ALT复常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836,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BsAg水平:两组HBsAg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BeAg及HBV DNA阴转: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HBV DNA阴转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8.631,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HBeAg阴转率(χ2=2.248,P=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示胁肋(肝区)胀痛(Z=-2.165,P=0.03)、倦怠乏力(Z=-2.326,P=0.02)、嗳气善太息(Z=-2.085,P=0.037)、大便溏薄(Z=-2.993,P=0.003)的P值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5)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EUT和PLT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b.治疗后两组在发热(χ2=5.586,P=0.018)、乏力(χ2=5.695,P=0.017)、食欲下降(χ2=4.614,P=0.032)、失眠(χ2=4.735,P=0.030)这四方面主要症状组间比较,且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使用干扰素α-2a治疗的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CHB患者的免疫调节能力,降低干扰素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整体治疗疗效,达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增效减副”的优势作用。
苏海德(Hyde H T Su)[3](2019)在《喘可治穴位注射改善肺癌化疗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喘可治注射液治疗Ⅲ和Ⅳ期肺癌患者化疗后的疗效,探索喘可治注射液改善肺癌患者化疗后副作用,以及探讨其与化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喘可治注射液对肺癌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肺癌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Ⅲ和Ⅳ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化疗的基础上,试验组采用喘可治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化疗及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对照组采用化疗及对症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生存质量KP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恶心呕吐分级、生化检查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随访观察伴随整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身高构成、化疗后第1天的KPS评分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KPS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QOL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恶心呕吐症状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白细胞、粒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喘可治注射液能够改善老年化疗患者KPS评分、QOL评分和恶心呕吐症状,明显提高肺癌病人化疗后的生存质量。喘可治穴位注射对于肺癌化疗后患者,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并且预防化疗后骨髓抑制所引起的各种症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中西医结合预防化疗后副作用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孔德昭[4](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提出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张伟[5](2018)在《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通过病例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以评价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慢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依据病例选择标准自病房、门诊选择80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给予以健脾化痰活血法为组方原则的肝荣汤加减方干预2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肝功能、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多参数模型(APRI、FIB-4、PLT/γ-GT)、FibroTouch-LSM等疗效及安全性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以P<0.05为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2.5%;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6.25%;3.肝功能改善:比较治疗前后ALT、AST、γ-GT下降,ALB、PALB上升,统计学描述有极显着意义(P<0.01),ALP、TBIL下降,TP升高,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4.肝纤维化四项:四项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总有效率82.5%;5.复合血清参数模型:治疗后APRI、FIB-4下降,PLT/γ-GT上升,相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影像学指标:治疗后LSM、CAP下降,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门静脉宽度及脾厚度方面前后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改善腹部超声总评分上,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在有效改善患者综合临床症状的同时可显着改善肝功能,降低纤维化指标,有益于纤维化治疗,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杨兰,高泓[6](2017)在《近十年自血疗法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自血疗法是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注入患者臀部肌肉或穴位中,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注射器抽取患者的静脉血(大多为肘静脉血)4 m L8 m L,将针刺入选定的已消毒完善的穴位之中,轻微抽插使之得气,回抽无血时将自体血缓慢注入穴位中。一般每次选取4穴,每穴注入1 m L2 m L。一般7 d注射1次2次,10次为1疗程。自血疗法的疗程、注射穴位、注射剂量无固
王丽琼[7](2015)在《穴位注射疗法临床证据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穴位注射疗法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将中西药物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干预方法。该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案例之一,在中国已经使用了60年左右,但是目前缺乏对该疗法临床研究证据的系统梳理和评价。二、研究目的对穴位注射疗法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综合并对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进行严格评价。了解该疗法的临床研究现状,并为该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循证的证据,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建议。对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在使用相同药物的情况下,比较穴位注射与非穴位注射的疗效,明确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是否更加优越且穴位注射使用的药物剂量更小的证据,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三、研究方法1.穴位注射疗法临床研究证据现状根据检索策略对以穴位注射为主要干预措施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检索,包括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SinoMed).万方数据(Wangfang Data)、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 6个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为2013年9月。纳入所有以穴位注射为干预措施的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非随机对照研究(临床非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和个案报告。根据预先制定好的资料提取表对发表时间、研究类型、注射药物以及治疗疾病等相关资料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利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从选择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失访偏倚、报告偏倚以及其他偏倚包括基线可比、纳入/排除标准,诊断标准、样本量估算、结局指标进行评价。2.穴位注射疗法对照其他注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纳入符合穴位注射对照非穴位注射(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同一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采用相同基础治疗的研究也予以纳入。根据预先制定好的资料提取表对研究的一般信息以及注射药物,剂量,注射穴位,对照类型、疗程、结局指标进行资料提取。并利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的结局数据进行定量综合。四、结果1.穴位注射疗法临床研究证据现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获得10007篇临床研究,发表时间从1957年至2013年,包括3472篇随机对照试验,988篇非随机对照研究,5241篇病例系列研究和306篇(472个)个案报告。各种类型的临床研究的数量从1957年至2013年一直在增加,其中个案报告和临床非随机对照研究从1990年左右开始上升之后一直处于平缓的波动状态,最近几年有下降趋势;病例系列的数量从1982年一直持续上升,并从2002年开始下降;随机对照试验从1990年开始显着增加。研究中我们发现,穴位注射研究涉及ICD-10疾病系统以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居多(1921,18.9%),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1414,13.9%),第三为消化系统疾病(1095,10.8%)。同时注射的药物种类丰富包括西药制剂(4182,41.1%),中药制剂(2219,21.8%),多种药物类型的联合使用(2353,23.1%),维生素类制剂(991,9.7%),其他(318,3.1%)包括自血、蜂毒、空气、油等,还有1.1%的研究没有报告具体的穴位注射药物;取2个及2个以上穴位进行注射的研究最多(6518,64.1%),仅取1个穴位进行注射的研究次之(3212,31.6%),还有少量研究没有报告具体注射的穴位及注射穴位数量(443,4.8%)。同时对于穴位注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仅有377个(10.9%)研究报告了随机化方法,30个(0.9%)研究报告了随机隐藏,66个(1.9%)研究报告了盲法的应用情况,814个(23.4%)研究报告其不存在不完整的结局数据,1575个(45.5%)研究没有选择性结局报告,936个(27.0%)研究报告了纳入标准,926个(26.7%)研究报告了排除标准,2060个(59.3%)研究报告了诊断标准,27个(0.8%)研究报告了样本量估算,48个研究(1.4%)明确区分了主要结局指标和次要结局指标,484个(13.9%)研究报告了安全性指标。2.穴位注射疗法对照其他注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涉及1551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个研究(50%)穴位注射药物为中药提取物,包括肝炎灵、苦参素、猪苓多糖或黄芪注射液,剩余的6个试验注射的药物为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胸腺五肽、单磷酸阿糖腺苷、白细胞介素-2(IL-2)或聚肌胞(poly I:C)。穴位注射常取穴位包括足三里(ST36),肝俞(BL18),阳陵泉(GB34),三阴交(SP6),脾俞(BL20)等。没有研究比较穴位注射与皮下注射的疗效,有3个研究比较了穴位注射与肌肉注射的疗效,5个研究比较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穴位注射与肌肉注射的疗效,1个研究比较了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的疗效,还有3个研究比较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的疗效。没有研究报告死亡、乙肝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生活质量等主要结局。在改善HBV-DNA阴转率方面,2个研究发现与肌肉注射相比穴位注射具有一定优势,1个研究发现穴位注射与肌肉注射没有差异;2个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穴位注射与肌肉注射没有差别,而穴位注射所用药物剂量只有肌肉注射的1/2;同时2个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没有差别,而穴位注射所用药物剂量只有静脉注射的1/3-1/2左右。有10个研究报告了病毒学指标,在改善HBsAg阴转率方面,1个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穴位注射比肌肉注射更有优势;1个研究发现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没有差别,而穴位注射所用药物剂量只是静脉注射的1/30;1个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没有差别,而穴位注射所用药物剂量只是静脉注射的1/3。对于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穴位注射也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11个研究报告了肝功能指标,其中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两个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注射苦参素与静脉注射相比在改善ALT水平方面有一定优势(MD-19.58 U/L,95%CI-25.29~-13.86 I2=0%),其他研究也都显示了穴位注射具有一定优势。6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穴位注射组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疼痛等,但是这些不良反应均会在短时间内缓解,没有严重不良反应。五、结论总的来说,我们发现穴位注射临床研究数量大、研究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系列研究为主,且随机对照试验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研究疾病广泛,以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为主;注射药物种类多,以西药制剂为主;以多穴和双侧注射,交替注射为主,但部分研究报告不全;可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其他干预措施治疗疾病。同时穴位注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随机化方法报告不全、缺少随机隐藏,盲法使用率低且报告不充分,不完整的结局数据报告不全,存在选择性结局报告,缺乏明确的纳入排除标准和诊断标准,样本量较小且无样本量估算,主要/次要结局指标报告率较低且缺乏安全性指标。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穴位注射临床研究人员方法学的培训,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相关课程,进一步提升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从而提高穴位注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质量和报告的规范性我们发现穴位注射单独或者联合基础治疗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学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方面相对于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单独或联合基础治疗来说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减少用药剂量。但是由于纳入研究的数量较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较差,因此我们无法对穴位注射的疗效下肯定结论。我们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够更加关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穴位注射的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同时能够严格按照CONSORT和STRICTA标准进行报告。
李烨,张奉学,张耀辉,王新华[8](2014)在《混血穴位注射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损伤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HBViRNA)混血穴注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HBViRNA混血穴位注射,疗程6个月,并与对照1组(自血穴位注射)及2组(单纯注射HBViRNA)从肝功能、实验动物肝活组织检查、肝纤维化指标项目检测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减轻及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和纤维化进展、改善肝炎预后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对照1、2两组比较,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HBViRNA混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减轻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肝炎预后,可作为一种免疫过继疗法,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王金华[10](2013)在《自血穴位注射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自血穴位注射疗法。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23例,有效22例,无效5例;对照组基本治愈14例,有效33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二、自体冷冻血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体冷冻血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 古代中医文献的相关认识 |
(二) 当代医家对肝癌的认识 |
(三)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 肝细胞癌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一) 单一信号通路 |
(二) 多种信号通路协同作用 |
(三)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一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探讨 |
(一) 正虚和瘀毒互结是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 |
(二) 槲芪方是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 |
(三) 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础研究进展 |
二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槲芪方中活血药物提取物丹参酮ⅡA抗肝癌转移作用探索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全文结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创新点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 中医证候量表 |
附录2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
附录3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干扰素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CHB的研究概况 |
2.1 概述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中止、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附录E) |
3 观察指标 |
3.1 实验室指标 |
3.2 中医证候情况 |
3.3 干扰素不良反应 |
4 疗效评定 |
4.1 疗效评定时间 |
4.2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分析 |
6.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6.2 疗效结果统计分析 |
6.3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课题设计思路 |
1.1 立题思路 |
1.2 黄芪注射液 |
1.3 穴位选择 |
1.4 穴位注射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治疗前分析 |
2.2 治疗后结果与分析 |
3 课题存在问题与展望 |
3.1 课题的存在问题 |
3.2 课题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喘可治穴位注射改善肺癌化疗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一、关于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肺癌的病因研究 |
三、临床症状 |
四、肺癌的病理学分类与病理分期 |
五、西医诊断技术 |
六、西医治疗方法 |
七、现代医学对肺癌放化疗毒副反应的处理方式 |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一、中医对肺癌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 |
二、中药方剂治疗肺癌放化疗毒副反应的进展 |
三、穴位注射治疗肺癌放化疗毒副反应的进展 |
四、穴位注射治疗肺癌放化疗毒副反应的实验研究 |
五、中西医肿瘤治疗的现状 |
六、中医学关于肺癌和化疗副反应的分析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收集标准 |
第二节 治疗方法 |
一、分组方案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四、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一、一般情况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的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QOL)的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恶心呕吐情况的比较 |
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的比较 |
第四节 讨论 |
一、喘可治穴位注射理论依据及方义 |
二、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 |
三、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4)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脱落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方案设计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判定 |
(一)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
(二)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五、统计学分析方法 |
六、研究结果 |
(一)基本资料 |
(二)治疗后临床总疗效评价 |
(三)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四)治疗后肝功能指标结果分析 |
(五)治疗前后纤维化指标比较 |
(六)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一)关于纤维化发生、进展的细胞分子学机制 |
(二)纤维化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三)纤维化治疗新进展 |
二、中医学肝纤维化认识 |
(一)病因病机认识 |
(二)中药及复方抗肝纤维化研究 |
(三)乙肝纤维化中医外治法 |
三、慢乙肝中医思维理念认识 |
四、健脾化痰活血法立法理论及方药分析 |
(一)立法理论 |
(二)遣方特点 |
(三)用药分析 |
五、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分析 |
(一)临床总疗效 |
(二)显着改善中医证候 |
(三)健脾化痰活血法可以显着改善肝功能 |
(四)有效改善纤维化指标,抗肝纤维化临床获益 |
(五)改善肝脏超声评分 |
(六)安全性良好,有效改善肾功能指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近十年自血疗法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起源 |
2 治疗领域 |
2.1 皮肤病方面 |
2.1.1 慢性荨麻疹 |
2.1.2 痤疮 |
2.1.3 慢性湿疹 |
2.2 伤科疾病 |
2.2.1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
2.2.2 腰肌劳损 |
2.3 呼吸系统疾病 |
2.3.1 哮喘 |
2.3.2 支气管扩张症 |
2.4 五官科疾病 |
2.5 消化系统疾病 |
2.6 其他领域 |
2.6.1 高脂血症 |
2.6.2 终末期肾病 |
2.6.3 妊娠高血压 |
3 总结 |
(7)穴位注射疗法临床证据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解释)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穴位注射的概念和起源 |
1.1 穴位注射的概念 |
1.2 穴位注射的起源 |
2 穴位注射的疗效及作用机理 |
2.1 穴位注射的基本原理 |
2.2 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 |
2.3 穴位注射的疗效 |
3 研究现状 |
3.1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现状 |
3.2 穴位注射临床研究现状 |
4 循证医学与穴位注射 |
4.1 循证医学 |
4.2 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
4.3 穴位注射的循证医学证据 |
第二部分 穴位注射临床研究证据现状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标准 |
2.3 文献筛选 |
2.4 证据分级 |
2.5 资料提取 |
2.6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7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穴位注射研究基本情况描述 |
3.3 穴位注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评价 |
4 讨论 |
4.1 穴位注射临床研究特点 |
4.2 穴位注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 |
4.3 研究局限性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穴位注射疗法对照其他注射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综述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标准 |
2.3 文献筛选 |
2.4 资料提取 |
2.5 方法学质量评价标准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描述 |
3.2 纳入文献特征 |
3.3 方法学质量 |
3.4 干预措施的疗效 |
3.5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疗效及安全性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与既往研究的比较 |
4.4 局限性 |
4.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提取表 |
附录二 临床非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提取表 |
附录三 病例系列研究资料提取表 |
附录四 个案报告研究资料提取表 |
个人简历 |
(8)混血穴位注射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损伤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分组 |
1.2.2 药物来源 |
1.2.3 治疗方法 |
1.2.4 观察方法 |
1.2.5 混血穴注对实验性肝炎鸭模型肝组织的病理检测方法 |
1.2.6 实验室检测项目 |
1.2.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病例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
2.2 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结果变化 |
2.3 混血穴注对实验性肝炎鸭模型肝组织的病理影响结果 |
3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四、自体冷冻血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D]. 张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干扰素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研究[D]. 陈靓.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喘可治穴位注射改善肺癌化疗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D]. 苏海德(Hyde H T S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观察[D]. 张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近十年自血疗法的临床研究概况[J]. 杨兰,高泓. 中医外治杂志, 2017(02)
- [7]穴位注射疗法临床证据的系统评价研究[D]. 王丽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8]混血穴位注射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损伤影响[J]. 李烨,张奉学,张耀辉,王新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4)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自血穴位注射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J]. 王金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