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思路探讨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思路探讨

一、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思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李柏村,蔡国伟,李静[1](2022)在《针灸足三里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胃肠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针灸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否能够改善其胃肠动力不足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目的:制备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探讨针灸足三里对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60只清洁级健康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和针+灸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针刺组、艾灸组和针+灸组于造模第1天取足三里穴治疗,15 min/次,1次/d,一共14 d。针刺组大鼠采用针刺干预,艾灸组大鼠则用艾灸干预,而针+灸组大鼠在使用针刺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艾灸方法。所有大鼠于相应处理结束后,采用跖围法测大鼠跖围长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膝关节的病理形态变化,运用结肠蠕动波测定方法检测大鼠肠蠕动波次数,应用活性炭悬液灌胃法观察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计算大鼠的胃排空率和肠推进率,以离体灌流装置检测大鼠空肠平滑肌肌条收缩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空肠神经纤维。结果与结论:(1)针灸足三里治疗后,大鼠跖关节肿胀程度明显降低,软骨破坏和炎性细胞明显减少,肠蠕动波次数增加,全胃肠活性炭排出时间缩短,胃排空率和肠推进率得到提升,空肠平滑肌肌条收缩基础张力增强,空肠神经纤维减少;(2)3组针灸方法中针+灸干预最为明显;(3)提示针灸足三里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肠动力障碍具有防治作用,并且针刺联合艾灸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艾灸治疗。

高佳星,姚小强,郑先丽,李鼎鹏,周亚婕,董莉莉[2](2021)在《敦煌医学重灸理论指导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敦煌《灸经图》是现存较早的灸法专着之一,书中重灸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疗效显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并不理想,敦煌医学将之称为"冷痹",《灸经图》采用的重灸疗法治疗本病疗效突出,本研究对该书中的重灸理论进行整理研究,旨在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可靠理论和方法,以期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马艳[3](2021)在《桂母湿痹消颗粒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视觉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类风湿因子)、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桂母湿痹消颗粒治疗本病提供新的临床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来氟米特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口服桂母湿痹消颗粒,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VAS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L-17)、不良反应发生事件,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过程中,60例患者均完成此次课题实验。(1)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VAS评分、实验室指标、安全性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经过8周治疗后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组有效率(93.33%)高于单纯来氟米特对照组(70%)(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组有效率(90%)高于单纯来氟米特对照组(66.67%)(P<0.05)。(4)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6)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L-17)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前均降低(P<0.05,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指标: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P<0.05)。结论:1.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能明显减轻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VA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2.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能降低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L-17的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7细胞因子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有关。3.桂母湿痹消颗粒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吴志颖[4](2021)在《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评价祛风除湿通络方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索其取效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新方向。方法:1.病例收集:依据相关标准,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风湿痹阻证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前,对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基本病情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案:两组受试者在相同基础治疗方法上接受差异化治疗方案,对照组治疗方案为塞来昔布+甲氨蝶呤+叶酸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3.观察指标: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受试者实验室指标(ESR,CRP,RF,IL-6,IFNγ,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症状指标(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VAS评分、HA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DAS28评分、安全性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2.DAS28疗效评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DAS28评分均有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优于单用纯阳性药物对照组。3.HAQ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HAQ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在RA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关节功能的缓解上,治疗组具有更好的疗效。4.实验室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ESR、CRP、RF、IL-6、IFNγ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关节滑膜液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ESR、CRP、RF、IL-6、IFNγ含量下降(P<0.05),但滑液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5.ACR疗效对比:治疗组ACR50、ACR70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6.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受试者发生胃肠道不适,白细胞减少,头晕/头痛,皮疹的不良反应人数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故祛风除湿通络方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甲氨蝶呤等对缓解RA活动度的效果强于单西药治疗效果,说明祛风除湿通络方在治疗中重度RA活动期时有较好的疗效。2.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方案的治疗组ACR疗效评分高于单西药方案的对照组,中西药联合治疗RA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更快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祛风除湿通络方可降低血清中IL-6、INF-γ的含量,抑制JAK2、STAT3磷酸化,从而减少JAK2、STAT3蛋白的过度表达,为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RA提供了理论依据。4.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方案的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单西药方案的对照组无增加,祛风除湿通络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蔡晓鹏[5](2021)在《不同时长艾灸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灸时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的影响,选出艾灸治疗此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优选灸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某三甲中医院风湿病科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3例,将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1组(常规治疗+艾灸10min)、干预2组(常规治疗+艾灸15min)。两个干预组艾灸治疗均选择双侧肾俞和双侧足三里,治疗周期为3周,每周治疗6d,休息1d。对比3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和实验室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所有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招募受试者93例,最终完成研究且数据完整的共计86例,分别是对照组28例,干预1组29例,干预2组29例,最终共纳入86例受试者数据统计分析。比较3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风湿病家族史)和观察指标(健康调查简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视觉模拟评分表、ESR、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有可比性。2.比较3组受试者干预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受试者干预后ESR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干预后两个干预组(艾灸10min组和艾灸15min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比较3组受试者干预前和干预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和干预后ESR、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中未发生不良事件,1名受试者在进行5次艾灸治疗后,左侧肾俞处出现直径约0.5cm的水泡,未行特殊处理,一天后水泡自行吸收。另有1名受试者不耐受艾灸燃烧产生的烟雾,其他受试者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1.常规治疗联合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联合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明显降低患者的ESR、CRP水平。2.干预2组(常规治疗+艾灸15min)的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干预1组(常规治疗+艾灸10min),表明常规治疗联合艾灸治疗15min的治疗方法对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效果更为显着。单穴位艾灸治疗15min为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优选方案。3.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治疗此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治疗方法。

周晓红[6](2021)在《从肝论治针灸对OA模型大鼠软骨损伤的效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从肝论治针灸对改良Hulth法制备的内侧间室OA模型大鼠软骨组织的影响,初步阐明从肝论治针灸防治OA模型大鼠软骨组织损伤的效应及昼夜节律作用机制,以期为从肝论治防治OA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选用30只12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改良Hulth法,切开右膝关节前内侧皮肤,钝性分离,暴露股骨内侧髁及关节囊,依次切断内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剔除内侧半月板,假手术组仅切开并暴露股骨内侧髁及关节囊,而正常组未予任何手术处理。术后1周,将大鼠放入跑台运动装置每天跑30min,持续3周以复制OA模型。造模术后每周进行旷场实验、足底痛阈测试实验、膝关节活动度等行为学检测,影象学检查右膝关节,关节液中TNF-α、IL-1β含量使用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软骨损伤情况使用关节标本HE染色及Mankin评分观察,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含量使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实验二将40只12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从肝论治取穴组、常规取穴组、模型组。其中正常组不做处理,另3组均予造模。治疗从造模手术后4周开始(即跑台3周结束后开始治疗),共治疗4周。从肝论治取穴组取阳陵泉、肝俞、太冲,常规取穴组取足三里、外膝眼、内膝眼。造模术后每周进行旷场实验、足底痛阈测试实验、膝关节活动度等行为学检测,关节液中IL-1β、TNF-α含量使用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关节软骨损伤情况使用标本HE染色及Mankin评分观察,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含量使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实验三将50只12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各组处理如下:1)正常组:不手术,不治疗。2)模型组:仅造模,不治疗。3)ERK抑制剂组:造模,手术4周后腹腔注射ERK抑制剂,连续注射28天。4)从肝论治取穴组:造模,手术4周后针灸治疗,从肝论治取穴选取肝俞、太冲、阳陵泉。5)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造模,手术4周后腹腔注射ERK抑制剂,连续注射28天,同时进行针灸治疗,从肝论治取穴选取肝俞、太冲、阳陵泉。治疗结束后,关节标本HE染色及Mankin评分观察软骨损伤情况,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IL-1β、TNF-α含量,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P-ERK、IL-1β、TNF-α蛋白含量。结果实验一1.大鼠术后第1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活动总距离、活动速度、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关节活动度减小,休息时间延长(P<0.01),假手术组仅活动速度、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减小(P<0.01),而活动总距离、休息时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活动总距离、活动速度、关节活动度增加,休息时间减少(P<0.01);术后第2-4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活动总距离、活动速度、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关节活动度减小,休息时间延长(P<0.01),而假手术组旷场实验、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膝关节炎影象学检查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右膝关节可见关节间隙存在,且内外侧间隙均匀一致,未见明显骨赘及骨破损。模型组:右膝关节可见关节间隙变窄,且内侧间隙小于外侧,有明显骨赘形成。3.软骨标本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arkin评分明显升高(P<0.01),假手术组Marki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大鼠右膝关节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IL-1β、TNF-α的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增多(P<0.01)。5.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mal1,Clock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而假手术组Bmal1,Clock蛋白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1.大鼠术后1周,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旷场实验、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关节活动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造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4周,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大鼠活动总距离、活动速度、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关节活动度减小(P<0.05),休息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造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术后第5-8周,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活动总距离、活动速度、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右膝关节活动度明显降低(P<0.05),休息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相比,常规取穴组和从肝论治取穴组均能提高大鼠活动总距离、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右膝关节活动度,并减少休息时间(P<0.05),且从第6周开始常规取穴组和从肝论治取穴组均能提高大鼠运动速度(P<0.05),与常规取穴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明能提高大鼠活动总距离、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右膝关节活动度,并减少休息时间(P<0.05),且从第7周开始从肝论治取穴组能明显提高大鼠活动速度(P<0.05)。2.软骨标本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比,其他各组Markin评分均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常规取穴组和从肝论治取穴组Marki n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常规取穴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M arkin评分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大鼠右膝关节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他组TNF-α、IL-1β的含量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常规取穴组和从肝论治取穴组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减少(P<0.05);与常规取穴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IL-1β、TNF-α的含量更少(P<0.05)。4.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组织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Bmal1、Clock蛋白含量均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常规取穴组和从肝论治取穴组Bmal1、Clock蛋白含量均升高(P<0.01);与常规取穴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Bmal1、Clock蛋白含量均升高(P<0.05)。实验三1.软骨标本HE染色显示,从Markin评分来看,与正常组比,其他组均明显增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ERK抑制剂组和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均明显降低(P<0.01);与ERK抑制剂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Marki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Markin’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从肝论治取穴组相比,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Markin’s评分明显降低(p<0.05)。2.采用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大鼠右膝关节液中IL-1β、TNF-α的含量显示,与正常组比,其他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ERK抑制剂组、从肝论治取穴组和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明显减少(P<0.01);与ERK抑制剂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IL-1β、TNF-α的含量更少(P<0.05);与从肝论治取穴组相比,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IL-1β、TNF-α的含量更少(P<0.05)。3.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组织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Bmal1、Clock蛋白表达量均下降(P<0.05),P-ERK、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ERK抑制剂组、从肝论治取穴组和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表达量均增多(P<0.01),P-ERK、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与ERK抑制剂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Bmal1、Clock、P-ERK、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Bmal1、Clock蛋白表达量增多(P<0.05),P-ERK、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与从肝论治取穴组相比,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Bmal1、Clock蛋白表达量较高(P<0.05),P-ERK、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1.采用改良Hulth法造模可以有效复制内侧间室OA模型,且模型昼夜节律蛋白存在异常。2.从肝论治针灸治疗内侧间室OA效果优于常规取穴针灸。3.从肝论治针灸可以改善内侧间室OA关节功能,修复损伤软骨,可能与昼夜节律蛋白抑制ERK1/2的磷酸化,减少炎症物质产生、减少软骨基质破坏有关。

崔鹏来[7](2021)在《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与单纯电针及单纯正清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的差异,同时明确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疾病活动指数及中医症候评分方面的改善效果,研究其协同作用,挖掘其优越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120名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来自2019年5月-2020年12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科住院部治疗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正清透药组,和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予以甲氨蝶呤片口服10mg/次,每周服用1次,叶酸片口服5mg/次,每周服用1次,予以塞来昔布胶囊0.2g/次口服,每日服用1次。电针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单纯电针疗法,取穴:以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依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湿热痹阻证证加大椎、曲池,寒湿阻络证加肾俞、关元,痰瘀互结证加丰隆、脾俞,待针刺得气后选取疼痛部位局部腧穴连接电针仪,波型选择疏密波,电针仪的频率选择5-20Hz,以患者本人舒适不感到疼痛可以耐受为宜,留针时间选择30min,每日治疗一次,七次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两个疗程。正清透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选取关节周围的压痛点,放置浸润正清风痛宁药液的专用布垫,再将透药局部活化电极片置于布垫上固定,打开开关,调整脉冲电的强度30,以患者本人舒适而不感到疼痛为宜,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治疗每日进行一次,以七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电子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操作及疗程同前,电针与正清透药疗法间隔半小时进行。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学指标(CRP、ESR、RF)及疾病活动指数(DAS28、VAS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是否具有差异性,评价三种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的比较: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70%,正清透药组为73.3%,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为92.9%,均高于对照组60.0%的有效率,差异显着(P<0.05)。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单纯电针及单纯正清透药组,经Kruskal Wallis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清透药组的有效率略高于针刺组,但两组间的有效率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血清学指标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ESR,CRP,RF均得到了降低,且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在对患者血清指标(ESR、CRP、RF)改善方面要比电针组及正清透药组更加显着(P<0.05),治疗后正清透药组比电针组血清学指标更低,但这种差异并不显着(P>0.05)。3.在疗效评分方面,经治疗后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DAS28、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的VAS疼痛评分、DAS28、中医证候评分的评分与电针组及正清透药组相比下降更为显着(P<0.05)。相较于电针组,正清透药组对DAS28及VAS疼痛评分的改善更加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后电针组则比正清透药组下降更加显着(P<0.05)。结论:单纯电针疗法、单纯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及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活动期类风湿患者的症状及血清学症指标,但与另外两种方法相比,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上优势更加明显,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黄清惠[8](2021)在《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外治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01-2020.09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治疗的60例RA患者。将该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方案为: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饭后服,每周1次),美洛昔康片(7.5mg/次,饭后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熏洗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A的中医症候积分(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DAS28评分、CDAI评分和SDAI评分、安全性指标等指标的变化,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及程度等,评价自拟方熏洗疗法联合西药治疗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疾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方面,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90%)明显高于对照组者(73%),且治疗组的整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积分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CDAI、SDAI评分):两组治疗后3项评分均较同组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显着优于对照组的相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水平(CRP、RF、ES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3项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实验室指标水平,降低疾病的活动度,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李云鹤[9](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中药治疗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和意义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率的风湿病,骨质疏松症是其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对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系统总结和循证医学研究,也未形成公认统一的治疗方案,极大地影响了本病的疗效。故本研究首次进行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国内外文献计量分析研究,首次对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中药治疗的疗效,为中医治疗方案的完善和优化提供证据。研究方法1、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1)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按照设定的检索策略分别进行国内外文献检索,然后人工筛选剔除文献,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纳入文献。(2)使用CNKI网页、WOS网页的文献分析功能,统计所有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计算每年的发文数量并绘图,统计文献的发文国家。(3)将符合要求文献导出至Citespace软件,设置文献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标识符作为主题来源,时间设定为2001~2020年,时间切片选择“1”,阈值设置为Top50%,关联强度选择系统默认。分别以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作为节点进行共现分析,对关键词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时间演化分析和突现词分析,然后绘制成可视化图谱以详细分析。2、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荟萃分析(1)国内文献:利用中文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骨密度”、“中医”、“中药”,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WANGFANG DATA)、维普(VIP)数据库。检索方式:主题=(“类风湿关节炎”OR“类风湿性关节炎”OR“类风湿”OR“关节炎”)AND(“骨质疏松症”OR“骨质疏松”OR“骨质疏松性骨折”OR“骨折”OR“骨密度”)AND(“中医”OR“药”)。检索时间为建库日期至2020年10月。(2)国外文献:利用英文关键词“rheumatoid arthritis”、“osteoporosis”、“bone loss”、“osteoporotic fracture”、“fracture”、“bone mineral densit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检索 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方式:主题=(“rheumatoid arthritis”)AND(“osteoporosis”OR“bone loss”OR“osteoporotic fracture”OR“fracture”OR“bone mineral density”)AN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OR“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检索时间为建库日期至 2020 年 10月。(3)按照上述方法检索后,利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进行去重,然后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人工筛选,最终纳入文献29篇。(4)采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基本信息提取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干预措施、随访时间、样本量、疗效指标等。(5)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价”进行评价,并利用Revman5.3软件绘制偏倚风险评价图。(6)将基本信息提取表中的数据录入Revman5.3软件,对骨密度指标、骨代谢指标、疾病活动度指标、症状评分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森林图。研究成果1、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1)CNKI数据库检索获得文献518篇,经过人工筛选最终纳入433篇;WOS数据库检索获得文献560篇,经过人工筛选最终纳入431篇。2001年至2020年论文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CNKI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作者主要有徐胜前、徐建华、刘文等;发文中心度排名靠前的作者主要有徐胜前、徐建华、龚勋等。WOS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作者主要有 G HAUGEBERG、GUNTER WOLF、GLENN HAUGEBERG 等。(3)CNKI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机构主要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关节外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等。WOS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机构主要有Sorlandet Hosp、Diakonhjemmet Hosp、Univ Jena、Hanyang Univ 等。(4)WOS数据库中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有USA、JAPAN、GERMANY、ENGLAND、PEOPLES R CHINA、SOUTH KOREA、NETHERLANDS、NORWAY、SWEDEN、ITALY。(5)CNKI数据库中出现频次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骨密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等;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5类分别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关节炎、临床疗效、危险因素。WOS数据库中出现频次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 rheumatoid arthritis、osteoporosis、bone mineral density、disease activity、women 等;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 osteoporosis、follow up、inflammation、mineral density、disease 等。(6)对CNKI数据库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分析,得到8个突现词,分别为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密度、关节炎、类风湿、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代谢。对WOS数据库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分析,得到12个突现词,分别为ma、densitometry、x ray radiogrammetry、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necrosis factor alpha、absorptiometry、follow up、methotrexate、x ray absorptiometry、bisphosphonate、denosumab、management。2、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荟萃分析(1)文献筛选流程:按照上述研究方法检索获得文献349篇,利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进行去重,剩余文献207篇,然后进行人工筛选,最终纳入文献29篇。(2)纳入研究的主要特征:因每篇文献含1个原始研究,故本研究共纳入29个原始研究。干预措施:中药VS西药常规治疗的研究有2个,中药+西药常规治疗VS西药常规治疗的研究有27个。纳入样本量:患者总样本量2506例,其中试验组1253例,对照组1253例。每个原始研究:样本量在48~160例之间,疗程为1.5~12个月。(3)按照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29个研究进行质量评价:①随机分配方法:13项研究被判定正确进行了随机分配;另16项描述为随机分配但不能推断出是否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②分配方案隐藏:29项研究均未提及随机分配方案隐藏,评为不清楚。③盲法:29项研究在受试者、研究者和结局评价者盲法评定为不清楚。④结果数据的完整性:29项研究未报告存在缺失数据,故评为低风险。⑤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29项研究均无选择性报告结果。⑥其他偏倚:29项研究无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的结果:①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25羟基维生素D、DAS28评分的Meta分析提示异质性小,且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治疗能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25羟基维生素D、DAS28评分,疗效优于西药,并且结果的可信度高。②腰椎骨密度、Ward’s三角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血钙、C反应蛋白、血沉、关节疼痛评分、晨僵时间的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eta分析提示异质性大,提示:虽然中药治疗能够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腰椎骨密度、Ward’s三角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血钙、C反应蛋白、血沉、关节疼痛评分、晨僵时间指标,且疗效优于西药,但是因异质性大,故结果可信度较低。③对大转子骨密度和前臂骨密度的Meta分析提示异质性大,且研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治疗改善RA继发OP患者大转子骨密度和前臂骨密度的疗效不显着。结论1、本研究首次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RA继发OP的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过可视化图谱,展现国内外的研究特点。近20年中外研究者对RA继发OP的关注逐渐增加,我国有成熟的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危险因素和临床疗效、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代谢是未来国内的研究热点,随机对照研究评价药物的疗效是日后国外研究的热点。2、本研究首次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目前中药治疗RA继发OP的随机对照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科学客观地评估中药治疗的疗效。祛风湿补肝肾法在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方面疗效显着,Meta分析结果可信度高;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以补肝、健脾、益肾、化瘀等治法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的疗效显着,研究结果可信度高;桂枝附子汤加味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DAS28评分,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Meta分析研究结果可信度高。

杨建萍[10](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二、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思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足三里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3.1 实验动物
        1.3.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1.4.1 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制备
        1.4.2 治疗方法
        1.4.3 跖围法测量大鼠足跖肿胀度
        1.4.4 肠蠕动波测定法检测大鼠肠蠕动波次数
        1.4.5 大鼠全胃肠活性炭排出时间
        1.4.6 胃排空和肠推进率计算
        1.4.7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膝关节
        1.4.8 体外肠平滑肌肌条收缩水平
        1.4.9 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空肠神经纤维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2.2 针灸对大鼠跖围的影响
    2.3 针灸对膝关节的影响
    2.4 针灸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2.5 针灸对空肠神经纤维的影响
3 讨论Discussion
作者贡献:
经费支持:
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
写作指南:
文章查重:
文章外审:
生物统计学声明:
文章版权:
开放获取声明:

(2)敦煌医学重灸理论指导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敦煌医学治疗痹证的理论基础
2 敦煌医学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研究
    2.1 《灸经图》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选穴理论
    2.2 敦煌医学重灸理论灸法研究
    2.3 敦煌医学重灸理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现代研究
        2.3.1 实验研究
        2.3.2 临床研究
3 讨论

(3)桂母湿痹消颗粒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4 课题研究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5.2 疾病疗效比较
    5.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5 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5.6 ESR、CRP、RF比较
    5.7 IL-17 比较
    5.8 两组安全性比较
6 讨论
    6.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6.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6.3 桂母湿痹消颗粒的组方思路
7 疗效分析
8 结论
9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国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1.3 总结
    2 现代医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治疗药物
        2.2 免疫净化治疗
        2.3 干细胞移植治疗
        2.4 外科手术治疗
        2.5 结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治疗后资料分析
    2.3 综合结果分析
    2.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处理
    2.5 安全性评估
3 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越性
    3.3 祛风除湿通络方的方药组成及分析
    3.4 祛风除湿通络方对JAK2-STAT3 信号通路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4.1 现存不足
    4.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不同时长艾灸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3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现状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样本量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受试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安全性评价
    2.6 质量控制
    2.7 临床试验资料收集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 干预前观察指标比较
    3.3 干预后观察指标比较
    3.4 干预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3.5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常规治疗联合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RA的方法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
    2 单穴位艾灸治疗15min为寒湿痹阻型RA治疗的优选方案
    3 艾灸疗法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温和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不同灸时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健康调查简表
    附录4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5 视觉模拟评分表
    附录6 个人简历
致谢

(6)从肝论治针灸对OA模型大鼠软骨损伤的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改良Hulth法建立OA模型及检测模型中昼夜节律蛋白Bmal1、Clock的表达
    1 材料、仪器、试剂
        1.1 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行为学观察指标及方法
        2.4 取材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旷场实验
        3.2 足底痛阈测试实验
        3.3 大鼠关节活动度
        3.4 大鼠膝关节影像学检查
        3.5 软骨标本HE染色及Mankin′s评分
        3.6 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IL-1β、TNF-α的含量
        3.7 免疫荧光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的表达
        3.8 免疫印迹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的含量
    4 讨论
        4.1 目前使用的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4.2 模型成功的依据
        4.3 关节炎模型昼夜节律存在异常
实验二 不同配穴方法对大鼠OA模型炎症及昼夜节律蛋白Bmal1、Clock的影响
    1 材料、仪器、试剂
        1.1 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针刺治疗方法
        2.4 行为学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取材及检测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旷场实验
        3.2 足底痛阈测试实验
        3.3 大鼠关节活动度
        3.4 软骨标本HE染色及Mankin′s评分
        3.5 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IL-1β、TNF-α
        3.6 免疫荧光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的表达
        3.7 免疫印迹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的含量
    4 讨论
        4.1 针灸疗法的取穴规律
        4.2 从肝论治针灸治疗OA的理论依据
        4.3 从肝论治针灸治疗OA的探讨
实验三 从肝论治针灸调控昼夜节律蛋白Bmal1、Clock介导ERK1/2信号通路抑制大鼠OA模型炎症的机制
    1 材料、仪器、试剂
        1.1 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动物模型制备及ERK抑制剂使用方法
        2.3 针刺治疗方法
        2.4 取材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软骨标本HE染色及Mankin’s评分
        3.2 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IL-1β、TNF-α
        3.3 免疫荧光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P-ERK、IL-1β、TNF-α蛋白的表达
        3.4 免疫印迹法检测软骨组织中p-ERK、IL-1β、TNF-α、Bmal1、Clock蛋白的含量
    4 讨论
        4.1 MAPK/ERK信号通路的介绍
        4.2 软骨基质与ERK1/2 信号通路的关系
        4.3 炎症因子与ERK1/2 信号通路的关系
        4.4 从肝论治针灸对大鼠ERK1/2 信号通路的影响
全文讨论
    1 中医对OA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针灸治疗OA的概况
    2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OA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炎症物质对OA的影响
        2.3 昼夜节律失常对OA的影响
        2.4 ERK1/2 信号通路对OA的影响
    3 “补疏结合”是从肝论治针灸防治OA的重要取穴原则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从肝论治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7)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操作器具及药物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不良反应及处理
        2.6 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四组患者研究完成情况
        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DAS28 评分比较
        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据评分比较
        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6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结论
讨论
    1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3 本次研究治疗方法确立依据
        3.1 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的研究
        3.2 正清风痛宁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3.3 选穴依据
    4 观察指标确立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致谢

(8)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RA现代医学认识
    4.2 RA中医认识
    4.3 导师对RA诊疗经验介绍
    4.4 自拟熏洗方治疗RA寒湿痹阻证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5.2 临床总有效率方面
    5.3 中医症候积分方面
    5.4 疾病活动度方面
    5.5 实验室指标方面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DAS28评分
    附录2
    附录3 中医症候积分
    附录4 《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中药治疗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来源和检索策略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
        2.2 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和发文量分析
        2.3 作者可视化分析
        2.4 机构可视化分析
        2.5 WOS数据库发文国家和地区分析
        2.6 关键词分析
        2.7 突现词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荟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来源及关键词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结果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的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eta分析资料提取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思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足三里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J]. 李佳,李柏村,蔡国伟,李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 [2]敦煌医学重灸理论指导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 高佳星,姚小强,郑先丽,李鼎鹏,周亚婕,董莉莉. 针灸临床杂志, 2021
  • [3]桂母湿痹消颗粒治疗活动期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马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D]. 吴志颖.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不同时长艾灸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D]. 蔡晓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6]从肝论治针灸对OA模型大鼠软骨损伤的效应机制研究[D]. 周晓红.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D]. 崔鹏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8]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D]. 黄清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中药治疗荟萃分析[D]. 李云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思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