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朱玉娇[2](2021)在《汉语教材《同道》对德国中学生的适用性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欣梅[3](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张恺怡[4](2021)在《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文中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语文改革运动,是这一历史性变化发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任何一次语文改革运动中,出版都是推动改革的主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便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推动语文改革的最高领导机构,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文字改革出版社。文字改革出版社作为官方出版社,在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书籍和期刊的出版工作,发起、落实、传播语文改革中的具体政策。本研究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切入点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的互动关系。通过收集整理文字改革出版社存续期间出版的与拼音问题有关的书籍和期刊,结合史料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录等资料,梳理和分析文字改革出版社在1956年至1985年三十年间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以及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工作。通过研究理清以下问题:(1)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基本情况,如成立背景、人员构成、出版书籍和期刊概况等;(2)文字改革出版社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所做的工作;(3)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出版活动在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等语文改革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以此为基础总结文字改革出版社在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魏思文[5](2021)在《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各国、各界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日益深化,世界日益密集为“地球村”,对于多语言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三语、多语习得过程中的诸般课题接连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但时下,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繁多,本文系在此前成果之基础上,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中的汉语(L3)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的语音样貌及其流变,同时通过和日(L1)汉(L2)双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及其流变过程对比,分析日语(L1)和英语(L2)在汉语(L3)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并对日英汉三语者在汉语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方面的迁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递进教学效能的可能性和相关策略。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陈述本文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语音实验采用的研究手段以及方法,展现研究创新点及其价值。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和正在全球范围内升温的“汉语热”,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汉语学习者持续增多,其中有英语习得经验的日英双语者数量可观。学术界关于汉日双语学习和汉英双语学习的研究比比皆是,对日英汉三语学习的研究却寥若星辰,鲜少得到关注。回顾国内外“三语习得”的研究历程、发展阶段和研究重点,着重关注“三语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语言迁移。通过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不可避免地受已或部分习得的日语和英语语音经验的迁移过程,探究其因果关系。第二章,本章以既往研究为基础,举凡本文所使用的相关成果,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语言迁移、中介语以及实验语音学五个方面。第三章,详述调查目的及其相关准备,包括研究对象和语音样本选取、问卷设计理念、语音样本采集原则,特别是基于语音学教研软件praat对于语音样本的判别、分析、取值等具体研究实践及其与预期对应程度。第四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审视,展现了两组样本调查数据结果: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和在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的对比,阐明日汉双语者的语音迁移和日英汉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实践基本相同,求证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学习汉语(L3)主要表现为f[f]和h[x]混淆,r[(?)]和l[l]混淆,sh[(?)]、s[s]和x[(?)]的混淆,舌尖音塞擦音(zh[(?)]、ch[(?)]、z[(?)]、c[(?)])读作舌面塞擦音(j[(?)]、q[(?)]),n[n]和ng[(?)]混淆以及送气音错读为不送气音六类。单元音迁移主要体现在ü[y]、卷舌元音er[(?)]以及-i[(?)]、-i[(?)]和i[i]的迁移;复元音的迁移相对复杂,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复元音发音不连贯,一些复元音单化,还有一些复元音的介音丢失。声调的迁移主要体现在上声错读成阳平。此外,还详细讨论了日汉双语者和日英汉三语者在上声变调、“一”和“不”变调、轻声和儿化的音变时的迁移表现。第五章,本章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考察分析,出现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语际影响。包括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以及目的语汉语(L3)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的影响。同时,一些源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时间也是造成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出现迁移的原因。第六章,针对我们样本展现的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并结合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日语(L1)和英语(L2)的音系特征,试提出有进行性功能的教学策略,期盼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参考。第七章,总结本文,试对日(L1)英(L2)汉(L3)三语汉语习得中的语音迁移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秦阿曼[6](2021)在《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调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逐步增长,尤其是中国的友好近邻——泰国。为了满足泰国汉语教师的需求和学生专业实践的要求,自2012年起,陕西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后建立三个泰国海外教育实习基地,地理位置覆盖了泰国全境,每年派两批实习生赴泰实践,实践时长为四个半月,截止到2020年,陕西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派出了16批赴泰教学实习团,共计331名学生获得了海外汉语教学经历。沉浸式教学模式自被引入第二语言教学以来,一直备受外语教学和汉语教学的青睐,但汉语沉浸式教学在泰国中小学中的应用范围并不广。本研究基于输入假说及内隐认知的理论基础,以2017、2018、2019年派出的实习生为调查对象,对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在泰国中小学的应用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继而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及建议,以期对此类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文章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汉语沉浸式教学之外,实习生们的生活方式、日常交流、思维方式等全部带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和事物对泰国中小学学生都算是一种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切身地深入汉语环境习得中文;第二,以全球汉语教学发展为视角,可发现沉浸式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应用逐渐广泛,尤其是美国汉语教学,但在泰国中小学的推广范围较小;第三,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在汉语听说方面的效果极佳。由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材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之实习生在泰国汉语沉浸式环境属于人工创设,因此,关于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商榷。
赵靖懿[7](2021)在《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材《官话指南》研究》文中提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汉语教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汉语口语从南京话转变成北京话,《官话指南》是这一转折阶段的重要教科书,在汉语国际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官话指南》为研究对象,挖掘该教材在第二语言教材编写上给予后人的启发,为今天的汉语教学工作提供思考。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明本文的选题意义,现阶段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的研究现状,简要概述前人对《官话指南》的研究情况,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概述《官话指南》,从作者、编撰背景、版本、体例以及编撰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该教材的编排体例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语言学习规律。内容的编排遵循了教学编写的实用性,但由于语音部分篇幅较少,词汇和语法项目没有清晰的分类,在系统性和科学性上该教材仍存在许多不足。第三章从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三个方面分析教材在内容要素上的选材特点,以及其体现的先进语言意识。语音方面,在前人解读“凡例”的基础上,归纳出该教材在四声的判定、轻重音与轻重念、“四呼”、特殊的语流音变等方面体现的早期语音教学的先进理念。词汇方面,从词汇选择的理论依据、词汇系统的内部构成、词汇选择的特点等方面挖掘北京官话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研究发现教材保留了许多特色词汇,词汇的选择与文化因素相结合。语法上,总结了教材呈现的语法点项目,并依据句类和句式两个范畴,重点分析了教材中的疑问句和“叫”字句,归纳其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契合性。第四章分析了《官话指南》所体现的语言教学意识。从话题与交际功能相结合、文化因素融入到语言教学中、会话教学意识和语体教学意识几个方面明确了该教材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启示。在文化因素方面,重点分析了教材蕴含的礼仪文化、称谓语文化、敬语文化和科举考试文化。本章的创新之处是运用刘虹的会话结构分析理论对《官话指南》中的会话进行了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分析,总结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会话结构意识,汉语教材编写应丰富对答类型的重要意义。第五章分析了《官话指南》这部教材的时代特征以及对我们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编者尽管在语音上有所涉及,但浅尝辄止,整部教材缺少拼音和拼音练习,此外还存在缺少生词表和词汇类型标注、缺乏练习、缺少汉字教学等特点。这部教材采用了中外合作的教材编写模式,启示我们发扬这一先进的编写理念,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选择真实自然的语料。
朱佩蓉[8](2021)在《基于iOS平台的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语音是语言的重要部分,汉语拼音的学习是正确掌握汉语发音的基石。刘珣先生曾指出,“不少教师和学者认为,这些年来从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看,在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有所提高的同时,语音的标准性有所下降。”1语音教学现状存在着教学时间短、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拼音学习APP以移动设备为载体,具有便携、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同时可以提供充分的学习和练习资源,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为了了解当前拼音学习APP的发展情况,笔者首先针对拼音教学情况和拼音APP的使用情况、使用态度展开了学生调查和教师访谈,了解了拼音APP的使用现状和市场需求。然后对对外汉语学习APP展开了数据收集,找出其中包含拼音学习资源的APP,又对拼音APP进行了搜索,一共收集了39款APP作为总体调查数据;以内容要素对39款APP进行整理分类,然后从APP的课程教学资源、产品结构与功能、运营推广情况三个维度展开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整体情况。接下来,选取了2款包含拼音的综合型对外汉语学习APP和1款对外汉语拼音专项学习APP作为研究个案,展开对比分析,深入分析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优点与不足。最后综合调查结果,提出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改进优化的发展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汉语拼音学习APP的优化升级,带给学习者更好的学习资源。
黄依娜[9](2021)在《歌谣教学法在成年来华语言进修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歌谣教学法逐渐被海内外汉语教师借鉴,广泛应用于青少年的汉语教学。但随着成年来华语言进修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国内高校的汉语课堂也需针对成人的学习特性和实际汉语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本文从心理学、二语习得和语言学角度出发,探究歌谣教学法应用于成人汉语课堂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在选用和自编歌谣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编写歌谣应用于成年来华语言进修生的汉语教学需遵循六大原则——有效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文化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音乐性原则。通过对比实验,本文认为歌谣教学法有利于成年来华语言进修生完善语音面貌、增加词汇量、掌握语法结构、丰富中华文化知识。本文针对自编歌谣《杭州西湖》进行教学设计,并提出利用歌谣扩充教学内容、拓展操练方式的教学策略。
吕俐敏[10](2021)在《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学阶段汉语拼音在教材中的位置问题被重提,并在教材编写中得以落实,使得我们有必要回溯汉语拼音的前世今生,探究拼音教学观念的坚守与嬗变,从而提出拼音教学建议:选取典型的拼音教学材料,设置有意义的拼音教学情境,探索熟字带拼音的教学方式。
二、对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
1.1.1 办学背景 |
1.1.2 学院设置 |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
2.3.3 汉字的“六书” |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
3.2.1 声调的本质 |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
3.2.6 “入声”之争 |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
5.4 本章小结 |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
致谢 |
(3)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游戏 |
1.4.2 游戏教学法 |
1.4.3 彝族小学 |
1.4.4 汉语拼音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6 理论基础 |
1.6.1 沉浸理论 |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
1.6.3 语境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访谈法 |
2.2.2 实物研究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测验法 |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研究场域分析 |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
3.2.1 行动研究思路 |
3.2.2 行动研究过程 |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 问题和分析 |
4.1.1 问题提出 |
4.1.2 问题分析 |
4.2 计划与实施 |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
4.3 观察和反思 |
4.3.1 观察 |
4.3.2 反思 |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1 问题和分析 |
5.2 计划与实施 |
5.2.1 计划 |
5.2.2 实施 |
5.3 观察和反思 |
5.3.1 观察 |
5.3.2 反思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
6.1.1 笔试成绩分析 |
6.1.2 口试成绩分析 |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4 教学建议 |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
6.5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
2 文字改革出版社的人员构成和运行方式 |
2.1 成立背景 |
2.1.1 现实需求 |
2.1.2 成立条件 |
2.2 重要人物 |
2.2.1 负责人 |
2.2.2 主要作者 |
2.2.3 其他人员 |
2.3 出版工作概况 |
3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1956-1958) |
3.1 期刊出版 |
3.1.1 字母的选择 |
3.1.2 声调问题 |
3.1.3 隔音问题 |
3.1.4 体式、顺序和名称问题 |
3.2 文字改革出版社书籍 |
4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1958-1966) |
4.1 机构调整 |
4.2 拼音工作的重心 |
4.2.1 拼音教学 |
4.2.2 注音出版物 |
4.2.3 拼音的社会应用 |
5 停滞与复苏:“文革”期间的文字改革出版社(1966-1976) |
5.1 语文改革工作遭遇批判 |
5.2 语文改革工作的复苏 |
5.2.1 恢复推广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
5.2.2 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 |
6 国际化与信息化:“文革”后的拼音工作(1976-1985) |
6.1 文字改革出版社恢复活动 |
6.1.1 机构和人员组成变动 |
6.1.2 语文改革和出版工作的恢复 |
6.2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
6.2.1 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 |
6.2.2 中文的信息化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5)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言迁移研究 |
1.1.2 语言迁移研究发展简史 |
1.1.3 习得 |
1.1.4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界定 |
1.2.1 三语和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的区别 |
1.2.2 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
1.2.3 本文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仪器 |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
1.6 相关文献综述 |
1.6.1 三语习得研究发展史 |
1.6.2 语言迁移研究动态 |
1.7 研究方法 |
1.7.1 实证研究法 |
1.7.2 对比分析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实验语音学 |
2.2 偏误分析理论 |
2.2.1 偏误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状况 |
2.2.2 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
2.2.3 偏误分析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2.3 语言迁移理论 |
2.3.1 语言迁移 |
2.3.2 语际影响 |
2.4 中介语理论 |
2.4.1 中介语的名称之辨 |
2.4.2 中介语的形成因素 |
2.4.3 中介语的特点 |
第3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设计方案 |
3.2 调查对象及过程 |
3.2.1 调查对象 |
3.2.2 实验信息采集的过程 |
3.3 praat辅助语音分析 |
3.3.1 praat的相关参数介绍 |
3.3.2 基于praat的语音偏误分析 |
第4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实证分析 |
4.1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辅音的迁移 |
4.1.1 擦音的迁移 |
4.1.2 塞擦音的迁移 |
4.1.3 鼻音的迁移 |
4.1.4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迁移 |
4.2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元音的迁移 |
4.2.1 单元音的迁移 |
4.2.2 复元音的迁移 |
4.3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音变的迁移 |
4.3.1 上声变调的迁移 |
4.3.2 “一”和“不”的变调 |
4.3.3 轻声 |
4.3.4 儿化 |
第5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成因分析 |
5.1 语际影响 |
5.1.1 无英语(L2)参与,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
5.1.2 英语(L2)参与下,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
5.1.3 目的语汉语(L3)的影响 |
5.2 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
5.2.1 学习动机 |
5.2.2 学习时间 |
5.2.3 学习策略 |
第6章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语音的教学策略 |
6.1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辅音的教学策略 |
6.1.1 f和h的教学 |
6.1.2 zh、ch、sh的教学 |
6.1.3 r和l教学 |
6.1.4 z、c、s和 j、q、x的教学 |
6.1.5 -n和-ng的教学 |
6.1.6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教学 |
6.2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元音的教学策略 |
6.2.1 单元音的教学 |
6.2.2 复元音的教学 |
6.3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声调的教学策略 |
6.4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音变的教学策略 |
6.4.1 汉语(L3)变调的教学 |
6.4.2 汉语(L3)轻声的教学 |
6.4.3 汉语(L3)儿化的教学 |
第7章 结语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调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四、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在泰国中小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在泰国中小学的应用情况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置 |
二、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在泰国中小学的应用情况 |
三、语言文化要素教学在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课堂的应用情况 |
第二节 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中的语言要素教学 |
一、语音教学 |
二、词汇教学 |
三、语法教学 |
四、汉字教学 |
第三节 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
一、课堂实践中的文化教学 |
二、课外实践中的文化教学 |
三、社会实践活动 |
第二章 影响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在泰国中小学应用的因素 |
第一节 教师因素 |
一、教师培养情况 |
二、教师特点 |
三、教师专业素养 |
第二节 学生因素 |
一、年龄、心理特点 |
二、学习态度 |
三、学习经历 |
四、课堂表现 |
第三节 教学环境因素 |
一、泰国汉语教育情况 |
二、课程设置 |
三、基础教学设施 |
第四节 教材使用情况 |
一、教材的时效性 |
二、教材的科学性 |
三、教材的适用性 |
四、教材的缺乏性 |
第三章 基于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的评价与策略 |
第一节 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的价值评价 |
一、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的优越性 |
二、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
第二节 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在泰国中小学的教学策略 |
一、夯实专业基础,培养本土师资 |
二、了解学生特性,注重课堂管理 |
三、创设教学环境,增加汉语课时 |
四、编撰合适教材,合理利用资源 |
第三节 基于沉浸式环境下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案呈现 |
一、课前准备 |
二、教学设计 |
三、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问题 |
附录三:教学内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材《官话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日本明治时期的汉语教材研究 |
1.2.2 关于《官话指南》的研究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统计法 |
1.4.3 历史研究法 |
1.4.4 归纳总结法 |
第二章 《官话指南》概述 |
2.1 《官话指南》编者及编纂背景 |
2.1.1 编者介绍 |
2.1.2 编纂背景 |
2.2 《官话指南》的版本及编撰体例 |
2.2.1 版本 |
2.2.2 编撰体例 |
2.3 《官话指南》的编纂原则 |
2.3.1 针对性 |
2.3.2 实用性 |
2.3.3 科学性 |
2.3.4 系统性 |
第三章 《官话指南》中教材内容的选取及编排特点 |
3.1 语音系统 |
3.1.1 引入中古音韵学的概念 |
3.1.2 早期汉语四呼的概念 |
3.1.3 四声与变调 |
3.1.4 轻重音与轻重念 |
3.1.5 特殊音变现象 |
3.2 词汇教学内容的选取及编排特点 |
3.2.1 分析教材词汇选择的理论依据 |
3.2.2 词汇选择的总体特点 |
3.2.3 词汇系统的内部构成 |
3.3 语法教学内容的选取及编排特点 |
3.3.1 句类分析 |
3.3.2 句式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官话指南》中的语言教学意识 |
4.1 话题与交际功能相结合 |
4.2 文化因素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
4.2.1 见面礼仪 |
4.2.2 称谓语文化 |
4.2.3 描述性敬语 |
4.2.4 科举考试文化 |
4.3 会话教学意识 |
4.3.1 会话结构分析 |
4.3.2 会话功能分析 |
4.3.3 会话开头的类型分析 |
4.4 语体教学意识 |
第五章 教材编写的时代特征与启发 |
5.1 《官话指南》教材编写的时代特征 |
5.1.1 缺乏拼音系统 |
5.1.2 教材缺乏生词表 |
5.1.3 教材缺乏练习 |
5.1.4 缺少汉字教学 |
5.2 《官话指南》教材编写的启发 |
5.2.1 中外合作的教材编写模式 |
5.2.2 选择真实自然的语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8)基于iOS平台的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拼音教学的研究现状 |
1.2.2 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现状 |
1.2.3 对外汉语学习APP的研究现状 |
1.2.4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理论 |
1.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3.2 多媒体生成学习理论 |
1.3.3 碎片化学习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对比分析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1.5.3 调查访谈法 |
第二章 汉语拼音学习APP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对外国学习者的调查 |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2.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1.3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2 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访谈 |
2.2.1 访谈调查内容设计 |
2.2.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2.2.3 访谈结果整理分析 |
2.3 对师生调查访谈结果的小结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总体发展概况 |
3.1 汉语拼音学习APP概况 |
3.1.1 汉语拼音学习APP数据的确定 |
3.1.2 汉语拼音学习APP样本的分类 |
3.1.3 汉语拼音学习APP排名 |
3.1.4 汉语拼音学习APP的基本信息 |
3.2 汉语拼音学习APP课程资源分析 |
3.2.1 APP课程资源完整性分析 |
3.2.2 APP教学资源科学性分析 |
3.2.3 APP教学资源内容呈现方式分析 |
3.3 APP平台结构与功能分析 |
3.3.1 APP平台结构分析 |
3.3.2 APP平台功能分析 |
3.4 APP运营情况分析 |
3.4.1 APP收费情况 |
3.4.2 APP推广情况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个案分析 |
4.1 样本选择 |
4.2 汉语拼音APP样本的介绍 |
4.2.1 Hello Chinese |
4.2.2 Super Chinese |
4.2.3 轻松学拼音发音 |
4.3 拼音学习APP样本的分析 |
4.3.1 拼音学习APP样本分析方法 |
4.3.2 拼音学习APP样本分析结论 |
第五章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发展及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
5.1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存在的不足 |
5.1.1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 |
5.1.2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产品结构和功能设计存在的不足 |
5.1.3 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运营和推广存在的不足 |
5.2 基于开发者视角的拼音APP设计建议 |
5.2.1 基于开发者视角的拼音课程设计建议 |
5.2.2 基于开发者视角的拼音产品结构和功能设计建议 |
5.2.3 基于开发者视角的拼音APP运营和推广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留学生汉语拼音学习 APP 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国地区和美国地区为二语学习者设计的汉语学习 APP 列表 |
致谢 |
(9)歌谣教学法在成年来华语言进修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歌谣教学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歌谣教学研究现状 |
1.3.2 海外歌谣教学研究现状 |
第2章 歌谣教学法理论基础 |
2.1 歌谣教学法心理学基础 |
2.1.1 成人心理特征 |
2.1.2 多元智能理论 |
2.2 歌谣教学法二语习得基础 |
2.2.1 输入假说理论 |
2.2.2 学习动机理论 |
2.3 歌谣教学法语言基础 |
2.3.1 汉语语音特点 |
2.3.2 汉语词汇特点 |
第3章 歌谣编写原则 |
3.1 有效性与适用性 |
3.2 实用性与文化性 |
3.3 趣味性与音乐性 |
第4章 歌谣教学法在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
4.1 歌谣选用策略 |
4.1.1 语言要素教学的歌谣选用策略 |
4.1.2 文化教学的歌谣选用策略 |
4.2 歌谣教学设计案例——以《杭州西湖》为例 |
4.2.1 设计背景 |
4.2.2 教学设计 |
4.2.3 教学评价 |
第5章 歌谣教学法实验与结果评估 |
5.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5.1.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5.1.2 实验方法与内容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对比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2.3 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
5.3 实验总结与教学建议 |
5.3.1 实验总结与反思 |
5.3.2 歌谣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语拼音的“前世今生” |
二、汉语拼音教学观念的坚守与嬗变 |
(一)高度重视汉语拼音 |
(二)明确规定汉语拼音在教材教学中的位置、呈现方式以及教学要求 |
(三)教学要求经历了“是否依靠‘媒介’学习”的过程 |
(四)学习结果评价经历了“会用—学精—会用”的往复过程 |
三、汉语拼音教学建议 |
(一)选取典型的汉语拼音教学材料 |
(二)设置有意义的汉语拼音教学情境 |
(三)探索熟字带拼音的教学方式 |
四、对汉语拼音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汉语教材《同道》对德国中学生的适用性调查研究[D]. 朱玉娇.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D]. 张恺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5]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D]. 魏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6]泰国中小学汉语沉浸式实践教学调查应用研究[D]. 秦阿曼.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7]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材《官话指南》研究[D]. 赵靖懿.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8]基于iOS平台的对外汉语拼音学习APP的调查研究[D]. 朱佩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9]歌谣教学法在成年来华语言进修生中的应用研究[D]. 黄依娜.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10]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与建议[J]. 吕俐敏.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