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BR法处理屠宰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武晓畅[1](2019)在《肉制品加工废水处理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肉类加工废水主要来自原料加工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该废水的主要特点是有机物浓度高、含油量高、杂质含量高、氮磷过量、生物降解性好。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现有的肉制品加工废水的处理工艺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研究肉类加工废水的处理对于保护水环境,解决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肉制品加工废水的特点,在查阅国内外处理现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出水排放要求的基础上,以实现处理效果稳定高效、投资运行成本适度且操作简便为目标,设计了肉类加工废水处理系统。本文针对肉类加工废水中CODCr和油浓度高的特点,设计处理500m3/d的肉制品加工废水。结合处理水量以及其水质参数,综合考虑运行成本、解决方案的可靠性和易操作性等要求,同时保证工艺成熟稳定的处理效果。最终选择以“微滤机过滤—两级气浮—Bardenpho—化学除磷—硅藻土过滤”作为该工艺主要的处理方案,肉制品加工废水的出水水质达到《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1992)的一级排放标准。在确定工艺流程后依据相关的技术、设计规范及设计手册对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以及辅助建筑物进行了工艺、建筑、电气,自动控制、总图等各专业设计,绘制相关平面图、高程图等工艺图,并对工程运行成本分析和工程投资进行估算。该设计具有技术先进、处理效果好、排水稳定、操作管理方便、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可为肉类加工废水的加工提供参考。
曹绍宇[2](2017)在《SBR法在屠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禽屠宰会产生大量的富含油脂、血液、碎肉、粪便等有害物质的废液,这些废液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文章从屠宰废水的特征、SBR法的原理以及废水处理工艺等出发,对屠宰废水处理的装置进行研究,实现对废水的回收再利用,最终使废水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
施颖娜[3](2016)在《5000m3/d畜牧业屠宰废水处理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农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高效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决定着屠宰行业的发展。畜牧业屠宰废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高浓度废水,具有“三高”的水质特点:高氨氮浓度,高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浓度,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屠宰废水若不进行有效的处理而直接排放,将对水体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的处理已越来越被重视。本工程设计在查阅、收集、分析了大量国内外屠宰废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文献和工程实例等基础上,从屠宰废水的排放现状、废水水质、排放标准,以及屠宰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调研。针对屠宰废水的“三高”特征,通过对多种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提出了ABR+SBR+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生猪屠宰废水的设想,该工艺相对于传统工艺的创新思路是将ABR反应器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本工程设计水量为5000 m3/d,废水进水水质:pH=6.57.5,BOD5=7501000mg/L,SS=7501000mg/L,CODcr=15002000mg/L,NH3-N=50150mg/L,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屠宰废水→粗格栅→集水池→水力细格栅→ABR水解酸化池→SBR池→中间水池→接触氧化池→接触沉淀池→回用水池(消毒池)→出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剩余污泥→污泥浓缩池→带式压滤机脱水→最终处理处置。根据相关文献及设计规范,合理选择设计参数,完成各构筑物设计和主要设备选型。生猪屠宰废水经该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BOD5≤20mg/L,SS≤60mg/L,CODcr≤70mg/L,NH3-N≤10mg/L,大肠菌群数≤3000个/L)。本屠宰废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费用合计1.05元/吨水,污泥处理费用合计0.68元/吨水,工艺运行稳定可靠,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较低,经济效益高。本工程设计重点完成了屠宰废水处理工艺各构筑物建筑施工图,设备工艺安装图绘制,包括弹性填料布置和安装图,曝气系统布置和安装图的图纸绘制工作。
崔宸[4](2016)在《沈阳双汇屠宰与肉类加工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屠宰及肉类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水量较大,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肉渣、油污和血水等,有机物、氨氮、油等浓度很高,处理难度较大,一般的处理工艺很难使这类水达标排放。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沈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的处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工艺方案,并对各工艺单元进行设计,确保该公司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达标排放,减轻水环境污染。以沈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为研究对象,对预处理+生化组合工艺处理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开展研究。通过类比和实验验证的方法,优选出沈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的处理工艺,并进行工程设计。研究内容包括污水处理水量、水质的确定与分析;污水排放标准的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比选与实验验证;工艺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等。通过对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废水水量、水质的特点的分析,结合沈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工艺,参照双汇公司其他城市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的水量、水质,确定沈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处理水量规模为6000m3/d,设计进水水质COD、BOD5、SS、TN、氨氮、动植物油脂及 pH 值分别为 4000mg/L、2000mg/L、3000mg/L、240mg/L、170mg/L、600mg/L 及 6~9。设计出水水质为:COD=300mg/L、BOD5=250mg/L、SS=300mg/L、TN=50mg/L、氨氮=30mg/L、动植物油=60mg/L,满足《辽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和《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1992)的要求,处理后达标的水排入沈北新区蒲河北污水处理厂。通过比选和实验验证,最终决定采用“隔油沉淀池+气浮+水解酸化+ A2/0生物处理工艺+二氧化氯消毒”的处理工艺方案。隔油沉淀池+气浮预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动植物油和SS,对有机物也会有一定的去除。水解酸化+A2/0生物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去除有机物和氨氮。设计计算和实验验证的结果表明,该处理工艺能够满足设计出水水质的要求。采用隔油沉淀池+气浮+水解酸化+A2/O生物处理工艺+二氧化氯消毒处理工艺处理沈阳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对有机物、氨氮等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能够达到《辽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及《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1992)标准。该工艺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适用于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的处理。
孙波,王芃,武首香,孙昊[5](2015)在《肉类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肉类加工废水是我国最大的有机污染源之一,该类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杂质和悬浮物多、油脂浓度高等特点。对肉类加工废水的来源、危害及目前常用的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生物处理方法中的厌氧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法;新出现的技术方法如改进型厌氧生物处理法、改进型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好氧生物组合方法。对上述各方法的机理、研究进展、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同时展望了处理肉类加工废水的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
周健聪[6](2015)在《屠宰场废水处理工艺优化刍议》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屠宰废水处理已经广泛采用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但是不同的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介绍了广东某屠宰场废水UASB厌氧工艺后的接触氧化法和SBR法两种好氧工艺,并在对比的基础上得出UASB+SBR工艺更适宜中小型屠宰场废水处理的结论。
江涛[7](2015)在《分散式屠宰废水处理工艺耦合与优化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是为解决分散式小型屠宰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问题。试验开展了物化单元、生化单元(包括UASB工艺、厌氧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SBR工艺、MBR工艺)对屠宰废水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通过每套生化工艺单独处理废水的工艺运行参数,并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对各工艺系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处理效果;最后,通过不同厌氧、好氧工艺组合对屠宰废水的去除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最佳的工艺组合方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物化处理单元,通过对比混凝气浮和混凝沉淀工艺对屠宰废水处理的效果,考察混凝剂的种类、投药量、pH值、水温对混凝气浮和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确定屠宰废水物化处理最佳混凝剂为PAC,最佳投药量为50mg/L,并以PAM为助凝剂。经对比,混凝气浮更适合屠宰废水的处理,pH值较适宜的范围在5.43~8.51,温度较适宜的范围为14~28℃,原水中悬浮物,油脂等大量物质被气浮至表面后刮去,出水水质有较大的改善,以COD为例,进水COD的均值为2385mg/L,出水COD的均值为856mg/L,平均去除率为64.1%,降低了后续生化工艺的负荷,提高了处理效果。生化处理单元中厌氧工艺选择UASB、厌氧生物滤池,好氧工艺选择SBR、生物接触氧化和MBR。UASB启动时间需6周,而厌氧生物滤池为4周,后者启动时间更短。屠宰废水水质浮动较大,厌氧生物滤池耐冲击负荷的能力不如UASB反应器,而且该工艺容易堵塞。SBR采用改进工艺,确定周期为8h,瞬时进水,曝气4h,缺氧搅拌3h,静置和排水1h,硝化反硝化效果明显,出水水质较好。生物接触氧化池运行时间较长时,生物膜脱落,出水水质浊度较高,水质恶化。MBR作为膜工艺,出水用泵抽吸,经济性较低。MBR膜丝容易断丝、堵塞,影响膜通量,负压增大,耗电量也相应增加。耦合阶段选择UASB-SBR、厌氧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UASB-MBR工艺组合进行筛选。试验发现,耦合初期的几套工艺出水脱氮效果不佳,分析原因为在厌氧阶段已经去除掉大部分有机物,进入后续阶段碳源不足,影响微生物生长及反硝化反应,总氮去除率较低。探究适合处理屠宰废水的C/N,故选择调整厌氧的HRT,提高出水COD,提高后续阶段的C/N,为后续好氧工艺提供充足的碳源。外加碳源来处理污水要增加污水脱氮成本,屠宰原水的B/C大于0.5,生化性已经较好,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有机质,不但使得污水脱氮,同时使污水COD进一步降解,经系列试验得出当厌氧出水C/N比为5:1~7:1时脱氮效果较好。从长时间的运行效果、经济性、能源利用方面综合分析,UASB-SBR处理效果良好,工艺成熟可靠,效果稳定,同时还可以方便地回收生物能和废弃物资的资源化。因此选择UASB-SBR为最佳工艺组合工艺。屠宰废水水质浮动较大,处理屠宰废水UASB工艺最佳运行参数:温度为35±1℃,pH控制在7.0-7.5,HRT在4h左右时,降解部分COD,出水能为后面的改进式A/O-SBR工艺提供所需的碳源。经过UASB-SBR工艺的耦合与优化,稳定期间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能满足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出水水质良好。
贾淼[8](2014)在《A/O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屠宰废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工业废水,水质特点是“三高”即:高氨氮浓度、高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浓度,如果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将非常巨大,因此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屠宰废水,既节能又产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废水治理途径。但单纯的生物技术一般难以达到废水的排放标准,所以物理化学法及生物法相结合的应用发展迅速。本文基于A/O工艺,考察了该工艺在实际运用中的SS、总氮、NH+4-N、总磷、硝态氮、COD和BOD等的去除效果。经过实验分析后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六个月的监测,A/O(Anaerobic/Oxic)工艺和絮凝沉淀池去除了大部分的SS,平均去除率为84%。工艺的平均出水COD为87.26mg/L,平均COD去除率为89%,处理效果比较好。总磷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0%,且出水效果稳定。出水NH+4-N浓度平均为51.81mg/L,NH+4-N去除率平均为56%。在A/O启动运行后,通过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对NH+4-N的去除未取得较好的效果。TN平均去除率为22%,说明系统的脱氮能力不好,而且工艺对NO-3-N的去除并不明显。结果表明,SS与COD的去除效果最好,而TP、NH+4-N和TN需要优化处理。研究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进出水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分析。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探究投加高效好氧菌种对屠宰废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总氮的去除,最佳投菌量范围为0.0250.05g/L;对于氨氮的去除,其最佳投菌量范围为0.0250.05g/L;对于总磷的去除,其最佳投菌量范围为0.0250.05g/L;对于COD的去除,其投菌量在0.0250.25g/L时达到最好。由此可见,当菌剂在屠宰废水中的投加量在0.0250.05g/L时,对以上四种指标的处理效果最好。由此可以为提高工艺处理时投加菌剂提供参考,使工艺更加经济有效。
付豪[9](2014)在《壁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屠宰废水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将已经从屠宰厂排污口污泥中筛选出的产絮菌株D6鉴定到种;确定该菌株产絮凝剂活性分布;对该种微生物所产的微生物絮凝剂进行显色反应试验、红外和紫外扫描,根据试验结果最终确定絮凝剂的活性成分;在优化后的絮凝条件下测定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以最佳絮凝条件为基础对混凝设备进行大量屠宰废水处理时的最佳参数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经过对菌株D6的生理生化试验与16SrDNA测定,吲哚试验、H2O2试验结果为阳性;甲基红、VP试验、醋酸铅试验、糖发酵试验、油脂试验、柠檬酸盐试验、硝酸盐试验、乙醇氧化试验、乙酸氧化试验和淀粉水解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不分解牛奶石蕊,根据16SrDNA测序结果绘制进化树,与壁芽孢杆菌种同源性达到92%,鉴定该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为壁芽孢杆菌(Bacillus muralis)。(2)絮凝活性分布试验证明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絮凝活性达到了 98.2%,其次为灭菌的上清液,絮凝率为95.7%,再其次的为发酵原液,絮凝率为93.3%,最低的为壁芽孢杆菌悬液,只有66.8%,由此证明壁芽孢杆菌所产絮凝剂的主要成分是其代谢产物,并且有良好的热稳定性。(3)据红外扫描、紫外扫描以及显色结果显示,含有碳水化合物和非蛋白物质是微生物絮凝剂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用丙酮法对微生物絮凝剂进行提纯,提纯率为11.06%,总糖含量为40.77mg/mL,占干重的85.71%。(4)进一步的试验证明,100℃温度下持续35min后测定絮凝率仍然维持在95%左右,40min后开始下降到66.3%;絮凝剂对酸碱度敏感,pH值为4.0时絮凝率只有22.9%,pH值提高到7.0时,絮凝率上升到92.5%,并随着pH值的升高,絮凝率变化趋于稳定。(5)经过对三因素三水平下的正交试验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为pH值对絮凝结果的影响最为显着,此外得出在实验室小试阶段对屠宰废水的最佳处理条件为:絮凝剂剂量25mL/L,氯化钙55mL/L,pH值为8.0,最佳的絮凝率能够达到95.69%。(6)确定在混凝设备中进行屠宰废水净化过程中应设置的最佳絮凝参数为进水速度40L/h,壁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加药泵转速为25~35r/min,1%CaCl2加药泵转速为50~60r/min。
董阔[10](2013)在《屠宰场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方案设计》文中认为屠宰场废水是典型的有机废水,若不经严格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但是常规性的水处理方法难以达到屠宰场废水的净化要求,或者处理费用过高,因此加重了屠宰场废水的处理技术和实践运行的难度。可见,寻找高效且经济实用的屠宰废水处理工艺是解决屠宰废水处理不达标就直接排放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屠宰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屠宰废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屠宰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大量消耗溶解氧,造成水质恶化,水生动物死亡,影响水体功能,还会滋生细菌和病原体,严重时甚至造成疾病传播。因此应在屠宰场建设适当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屠宰废水。此外,我国水资源缺口严重,各城市普遍缺水,甚至有些地区如北方和沿海城市等面临严重缺水的问题。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每年由于缺水而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竟达到两千亿元之多。为了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应在加大节水力度治理城市水污染的同时,积极开展污水资源化的研究,提高污水回用率,从而有效的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屠宰产业生产用水量巨大,但大多数国内的屠宰废水在一般性处理后就排入市政管网或者周围水体,并没有考虑污水回用,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为了节约水资源和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应考虑进行中水回用。这样不但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缺水问题,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本设计分析对比了水解—酸化处理技术与SBR处理法对屠宰污水的处理效果,在综合考虑污水处理效果、实际经济状况、生产情况以及日后的发展等因素后,本设计最后选用SBR法为污水处理流程的中心工艺。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运行,取样分析得出,SBR处理法对COD总去除率为96.5%,BOD5去除率为97.4%,SS总去除率为93.7%,动植物油去除率85.9%,NH4+.N去除率为90.3%。中水回用工程主要对比了活性碳过滤+超滤处理法与气浮、消毒与砂滤组合工艺,通过处理效果的对比,结合食品安全卫生和疾病防治问题等因素,因此采用处理效果稳定、安全系数高的活性炭+超滤处理工艺。经该工艺后的回用水主要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待宰圈好运输车辆冲洗水、绿化用水等。
二、SBR法处理屠宰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BR法处理屠宰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肉制品加工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肉制品加工废水概述 |
1.1.1 肉制品加工简介 |
1.1.2 肉制品加工废水的来源 |
1.1.3 肉制品加工废水的特点 |
1.1.4 肉制品加工废水的危害 |
1.2 肉制品加工废水处理现状 |
1.2.1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
1.2.2 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
1.2.3 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工艺 |
1.3 本论文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1.3.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2.1 设计依据、原则和范围 |
2.1.1 设计依据 |
2.1.2 设计原则 |
2.1.3 设计范围 |
2.2 处理规模及水质条件 |
第三章 工艺设计 |
3.1 各处理单元确定 |
3.1.1 预处理单元 |
3.1.2 气浮处理单元 |
3.1.3 生物处理单元 |
3.1.4 混凝处理单元 |
3.1.5 深度处理单元 |
3.1.6 污泥处理单元 |
3.2 工艺方案确定 |
3.3 各处理单元污染物去除率预测 |
第四章 工程设计 |
4.1 构、建筑物设计及设备选型 |
4.1.1 格栅间 |
4.1.2 调节沉淀池 |
4.1.3 气浮池 |
4.1.4 第一缺氧池 |
4.1.5 第一好氧池 |
4.1.6 第二缺氧池 |
4.1.7 第二好氧池 |
4.1.8 二沉池 |
4.1.9 混凝反应池 |
4.1.10 斜管沉淀池 |
4.1.11 中间水池 |
4.1.12 过滤间 |
4.1.13 污泥浓缩池 |
4.1.14 污泥脱水间 |
4.1.15 综合厂房 |
4.2 总图布置 |
4.2.1 总图布置原则 |
4.2.2 总图布置方案 |
4.3 高程布置 |
4.4 建筑及结构设计 |
4.5 电气及自控设计 |
4.5.1 电气设计 |
4.5.2 自控设计 |
4.6 安全卫生与环保设计 |
4.6.1 安全卫生设计 |
4.6.2 环保设计 |
第五章 工程投资估算及运行成本分析 |
5.1 投资估算依据 |
5.2 工程总预算 |
5.3 运行成本分析 |
5.3.1 动力费用 |
5.3.2 药剂费 |
5.3.3 人工费 |
5.3.4 折旧费 |
5.3.5 检修费 |
5.3.6 其它费用(包含辅助材料、行政管理费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附表 |
附图 |
(2)SBR法在屠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屠宰废水的特征 |
2 SBR法的原理 |
3 废水处理工艺 |
3.1 前预处理系统 |
3.2 生物处理系统 |
3.3 深度处理系统 |
4 屠宰废水处理的装置研究 |
4.1“一种食品屠宰废水处理”系统 |
4.2“一种食品屠宰废水处理”系统的运行 |
5结束语 |
(3)5000m3/d畜牧业屠宰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计背景和内容 |
1.1.1 设计背景 |
1.1.2 设计内容 |
1.2 设计的基本依据 |
1.2.1 设计原则 |
1.2.2 法规和标准 |
第二章 屠宰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
2.1 屠宰废水污染特征 |
2.2 国内外屠宰废水处理发展现状 |
2.2.1 化学法 |
2.2.2 物理法 |
2.2.3 生物法 |
2.2.4 深度处理法 |
2.2.5 污泥处理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屠宰废水及污泥处理工艺论证 |
3.1 水质水量分析 |
3.1.1 水质水量变化 |
3.1.2 设计水量 |
3.1.3 污水水质 |
3.2 废水处理工艺 |
3.2.1 预处理工艺 |
3.2.2 生化处理工艺 |
3.2.3 深度处理 |
3.3 污泥处理工艺 |
3.3.1 预处理阶段 |
3.3.2 楔形预压脱水阶段 |
3.4 处理工艺流程 |
3.4.1 处理工艺流程 |
3.4.2 去除率估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设计 |
4.1 格栅 |
4.1.1 设计规范 |
4.1.2 设计计算 |
4.2 SBR池 |
4.2.1 设计规范 |
4.2.2 设计参数 |
4.2.3 设计计算 |
4.3 集水池 |
4.3.1 设计规范 |
4.3.2 设计计算 |
4.4 ABR水解酸化池 |
4.4.1 设计规范 |
4.4.2 设计参数 |
4.4.3 设计计算 |
4.5 中间水池 |
4.5.1 设计参数 |
4.5.2 设计计算 |
4.6 接触氧化池 |
4.6.1 设计规范 |
4.6.2 设计参数 |
4.6.3 设计计算 |
4.7 接触沉淀池 |
4.7.1 设计规范 |
4.7.2 设计参数 |
4.7.3 设计计算 |
4.8 消毒池 |
4.8.1 设计规范 |
4.8.2 设计参数 |
4.8.3 设计计算 |
4.9 污泥处理 |
4.9.1 污泥浓缩池 |
4.9.2 污泥压滤机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分析 |
5.1 污水处理费 |
5.2 污泥处理费 |
5.3 处理费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4)沈阳双汇屠宰与肉类加工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1.1 课题所依托的实际工程 |
1.1.2 课题的背景 |
1.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1.2.2 屠宰及肉类加工废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质特点分析与处理规模确定 |
2.1 项目概况及自然条件 |
2.1.1 项目概况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水文条件 |
2.2 污水量预测及处理规模确定 |
2.2.1 污水量预测 |
2.2.2 设计规模确定 |
2.3 废水水质的预测及分析 |
2.3.1 废水水质的预测 |
2.3.2 废水水质特点分析 |
2.4 出水水质的确定 |
2.5 水质处理程度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处理工艺比较与选择 |
3.1 预处理工艺选择 |
3.1.1 粗、细格栅 |
3.1.2 隔油沉淀池 |
3.1.3 气浮 |
3.1.4 预处理工艺的总效果 |
3.2 生物处理工艺选择 |
3.2.1 污水生物处理方案初选 |
3.2.2 SBR工艺与A~2/O工艺技术比较 |
3.2.3 SBR工艺与A~2/O工艺的技术经济比较 |
3.3 消毒工艺选择 |
3.4 污水处理工艺确定 |
3.5 污泥处理工艺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2/O工艺处理双汇屠宰与肉类加工废水的验证试验 |
4.1 试验装置与设备 |
4.2 接种污泥及进水水质 |
4.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4.4 A~2/O工艺的启动 |
4.5 混合液回流比变化对A~2/O工艺系统的影响 |
4.6 水力停留时间变化对A~2/O工艺系统的影响 |
4.7 气水比变化对A~2/O工艺系统的影响 |
4.8 污泥回流比变化对A~2/O工艺系统的影响 |
4.9 A~2/O工艺系统的稳定运行效果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 |
5.1 污水处理站总体设计 |
5.1.1 污水处理站站址的确定 |
5.1.2 污水处理站总体布置 |
5.2 粗格栅及提升泵房 |
5.2.1 粗格栅及提升泵的选型 |
5.2.2 粗格栅及提升泵房设计 |
5.3 细格栅及隔油沉淀池 |
5.3.1 细格栅的选型 |
5.3.2 细格栅及隔油沉淀池设计 |
5.4 气浮及调节池 |
5.4.1 气浮机的选型 |
5.4.2 气浮及调节池设计 |
5.5 水解酸化池 |
5.6 A~2/O生化反应池 |
5.7 配水井及回流污泥池 |
5.8 二沉池 |
5.8.1 二沉池的选型 |
5.8.2 二沉池设计 |
5.9 反洗水池、地下泵房及脱水机房 |
5.10 污泥浓缩池 |
5.11 消毒清水池及消毒在线检测间 |
5.12 鼓风机房、配电室及办公室 |
5.1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造价及处理成本分析 |
6.1 工程造价 |
6.2 处理成本计算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肉类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肉类加工废水概述 |
2 肉类加工废水的处理工艺评价 |
3 肉类加工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 |
3.1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
3.2 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
3.3 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工艺 |
4 结论与展望 |
(6)屠宰场废水处理工艺优化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屠宰场废水的特点 |
2 屠宰场废水处理工艺简介 |
2.1 UASB法+BCO法 |
2.2 UASB法+SBR法 |
3 生物接触氧化法 (BCO) 与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 (SBR) 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7)分散式屠宰废水处理工艺耦合与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屠宰行业现状 |
1.1.1 肉类市场消费现状 |
1.1.2 屠宰行业现状 |
1.1.3 小型屠宰行业现状 |
1.2 屠宰废水来源及特征 |
1.2.1 屠宰废水来源 |
1.2.2 屠宰废水水量特征 |
1.2.3 屠宰废水水质特征 |
1.3 屠宰废水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物化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1.3.2 生化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1.3.3 深度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1.3.4 组合工艺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方案设计和研究方法 |
2.1 试验装置 |
2.1.1 混凝气浮装置 |
2.1.2 UASB装置 |
2.1.3 SBR装置 |
2.1.4 厌氧生物滤池装置 |
2.1.5 生物接触氧化装置 |
2.1.6 MBR装置 |
2.2 试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
2.3 屠宰废水进出水水质 |
第三章 屠宰废水物化工艺参数研究 |
3.1 混凝剂的比选 |
3.2 混凝气浮与混凝沉淀的影响因素讨论及比较 |
3.2.1 屠宰废水物化处理最佳投药量的确定 |
3.2.2 屠宰废水物化处理最适宜水温的确定 |
3.2.3 屠宰废水物化处理最适宜pH的确定 |
3.2.4 屠宰废水物化处理最适宜反应时间的确定 |
3.2.5 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影响因素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屠宰废水厌氧处理工艺参数研究 |
4.1 UASB工艺的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1 UASB工艺的启动 |
4.1.2 不同温度对COD去除效果及产气量的影响 |
4.1.3 不同pH值对COD去除效果及产气量的影响 |
4.1.4 不同HRT对COD去除效果及产气量的影响 |
4.2 厌氧生物滤池的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
4.2.1 厌氧生物滤池的启动 |
4.2.2 厌氧生物滤池进水方式的比选 |
4.2.3 不同温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4 不同滤速对COD和SS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5 不同回流比对COD和SS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屠宰废水好氧处理工艺参数研究 |
5.1 SBR工艺的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
5.1.1 SBR工艺的启动 |
5.1.2 不同pH值对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影响 |
5.1.3 不同温度对COD和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
5.1.4 不同反应周期对COD和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
5.2.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启动 |
5.2.2 不同生物膜厚度对COD和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3 不同气水比对COD和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4 不同HRT对COD和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
5.3 MBR工艺的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
5.3.1 MBR工艺的启动 |
5.3.2 不同DO对COD去除及脱氮效果的影响 |
5.3.3 不同C/N对COD去除及脱氮效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屠宰废水生化处理工艺耦合与优化 |
6.1 屠宰废水生化处理工艺的耦合 |
6.2 UASB-SBR工艺优化及对屠宰废水的处理效果 |
6.2.1 UASB-SBR工艺优化 |
6.2.2 UASB-SBR耦合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 |
6.2.3 UASB-SBR耦合工艺对氮的去除效果 |
6.2.4 UASB-SBR耦合工艺对TP的去除效果 |
6.3 厌氧生物滤池(AF)-生物接触氧化优化工艺对屠宰废水的处理效果 |
6.3.1 AF-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优化 |
6.3.2 AF-生物接触氧化池耦合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 |
6.3.3 AF-生物接触氧化池耦合工艺对氮的去除效果 |
6.3.4 AF-生物接触氧化池耦合工艺对TP的去除效果 |
6.4 UASB-MBR优化工艺处理屠宰废水耦合与优化 |
6.4.1 UASB-MBR工艺优化 |
6.4.2 UASB-MBR耦合工艺对COD的去除 |
6.4.3 UASB-MBR耦合工艺对氮的去除效果 |
6.4.4 UASB-MBR耦合工艺对TP的去除效果 |
6.5 三套耦合生化工艺处理效果对比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A/O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水资源水污染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面临的问题 |
1.2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来源及其危害 |
1.2.1 高浓度有机废水 |
1.2.2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危害 |
1.2.2.1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
1.2.2.2 传播人畜患病 |
1.2.2.3 重金属及矿物元素污染 |
1.2.2.4 抗生素与激素污染 |
1.2.2.5 微生物污染 |
1.3 屠宰废水主要处理污染物 |
1.3.1 悬浮物、漂浮物 |
1.3.2 油脂 |
1.3.3 有机物 |
1.4 屠宰废水主要处理方法 |
1.4.1 物理法 |
1.4.1.1 沉砂池和格栅 |
1.4.1.2 吸附法 |
1.4.1.3 焚烧法 |
1.4.2 化学法 |
1.4.2.1 水解、混凝沉淀 |
1.4.2.2 催化氧化法 |
1.4.3 生物法 |
1.4.3.1 好氧生物处理 |
1.4.3.2 厌氧生物处理 |
1.5 屠宰废水的处理意义 |
第二章 A/O 屠宰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 |
2.1 A/O 工艺原理及其工艺简介 |
2.1.1 A/O 工艺原理 |
2.1.2 A/O 工艺运行参数控制 |
2.1.2.1 pH 值的控制 |
2.1.2.2 溶解氧的控制 |
2.1.2.3 温度的控制 |
2.1.2.4 污泥龄的控制 |
2.1.2.5 混凝沉淀的技术特点 |
2.1.3 A/O 工艺的技术特点 |
2.1.4 某屠宰场废水处理 A/O 工艺的特点 |
2.2 试验样品采集 |
2.3 仪器与试剂 |
2.4 试验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
2.4.1 屠宰水 pH 分析方法 |
2.4.2 屠宰水 SS 分析方法 |
2.4.3 屠宰水总氮及氮形态分析方法 |
2.4.4 屠宰水总磷分析方法 |
2.4.5 屠宰水 COD 分析方法 |
2.4.6 屠宰水 BOD5分析方法 |
2.4.7 屠宰水微生物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某屠宰场废水处理 A/O 工艺及评价 |
3.1 A/O 工艺流程 |
3.1.1 工艺流程图说明 |
3.1.2 主要工程措施 |
3.2 试验装置和设备 |
3.3 A/O 工艺整体处理结果 |
3.3.1 pH 分析 |
3.3.2 SS 分析 |
3.3.3 总氮去除效果分析 |
3.3.4 COD 分析 |
3.3.5 NH_4~+-N 分析 |
3.3.6 总磷分析 |
3.3.7 NO_3~--N、NO_2~--N 浓度变化 |
3.4 各工段去除污染物效果 |
3.4.1 各工段去除 COD 效果 |
3.4.2 各工段去除总磷效果 |
3.4.3 各工段去除 BOD 效果 |
3.5 主成分分析 |
3.5.1 工艺进水主成分分析 |
3.5.2 工艺出水主成分分析 |
第四章 投加高效菌剂实验室模拟研究 |
4.1 高效菌剂投加量对总氮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 高效菌剂投加量对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 高效菌剂投加量对总磷处理效果的影响 |
4.4 高效菌剂投加量对 COD 处理效果的影响 |
4.5 实验室模拟最佳投菌量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污水处理效果 |
5.1.2 实验室模拟 |
5.1.3 主成分分析 |
5.1.4 A/O 工艺技术评价 |
5.1.5 A/O 组合工艺的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壁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屠宰废水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絮凝剂概述 |
0.1.1 无机絮凝剂 |
0.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
0.1.3 微生物絮凝剂概述 |
第1章 生物絮凝剂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状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絮凝机理研究 |
1.3 生物絮凝剂处理多种废水 |
1.3.1 畜牧业废水 |
1.3.2 染料废水 |
1.3.3 城市污水 |
1.3.4 屠宰废水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一种具有高产絮能力菌种的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菌种来源 |
2.1.2 染色剂 |
2.1.3 培养基 |
2.2 试验方法 |
2.2.1 染色试验 |
2.2.2 生理生化试验 |
2.2.3 16SrDNA测序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染色结果 |
2.3.2 生理生化结果 |
2.3.3 16SrDNA检测 |
2.3.4 鉴定结果 |
2.4 小结 |
第3章 壁芽孢杆菌产絮凝剂活性成分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剂 |
3.1.2 发酵培养基 |
3.1.3 微生物絮凝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壁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活性分布的测定 |
3.2.2 呈色反应 |
3.2.3 微生物絮凝剂红外扫描 |
3.2.4 壁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紫外扫描 |
3.2.5 提纯与干重测定 |
3.2.6 总糖含量的测定 |
3.2.7 絮凝剂稳定性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壁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活性分布测定结果 |
3.3.2 呈色反应结果 |
3.3.3 壁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红外扫描光谱 |
3.3.4 壁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紫外扫描光谱 |
3.3.5 提纯与干重测定结果 |
3.3.6 总糖含量测定结果 |
3.3.7 微生物絮凝剂稳定性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壁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屠宰废水效果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4.2.2 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4.2.3 1%CaCl_2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4.2.4 正交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絮凝剂最佳投加量 |
4.3.2 最佳pH值的确定 |
4.3.3 1%CaCl_2最佳投加量 |
4.3.4 最佳絮凝条件的确定 |
4.3.5 最优条件下对屠宰废水处理效果 |
4.4 混凝效果研究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流速下絮凝剂进药速率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
4.5.2 不同流速下1%CaCl_2进药速率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
4.6 小结与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屠宰场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屠宰场废水处理研究 |
1.2.1 化学处理法 |
1.2.2 好氧生物处理法 |
1.2.3 厌氧生物处理法 |
1.2.4 自然处理法 |
1.2.5 组合处理工艺 |
1.3 国外屠宰废水处理 |
1.3.1 生物流化床 |
1.3.2 厌氧生物滤池 |
1.3.3 塔式生物滤池 |
1.3.4 厌氧附着膜膨胀床 |
1.4 污泥处理工艺 |
1.4.1 污泥处理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中水回用工程 |
1.5.1 中水回用必要性 |
1.5.2 中水回用研究现状 |
1.5.3 常用处理工艺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处理规模的确定及水质水量分析 |
2.1 处理规模的确定 |
2.2 进水指标的确定 |
2.3 出水指标的确定 |
第3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3.1 实验地概况 |
3.2 规范标准 |
3.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章 污水处理方案 |
4.1 处理方案工艺流程 |
4.1.1 方案一水解—接触氧化技术(简称 H/O 法) |
4.1.2 方案二 SBR 组合工艺 |
4.2 处理方案确定 |
4.2.1 废水处理方案比较 |
4.2.2 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 |
4.2.3 废水处理方案的确定 |
4.3 废水处理方案设计 |
第5章 中水回用处理方案 |
5.1 中水回用途径及规模的确定 |
5.2 中水处理站的水质指标 |
5.3 中水回用处理方案比选 |
5.3.1 方案一:碳滤与微滤组合工艺 |
5.3.2 方案二:气浮、消毒与砂滤组合工艺 |
5.4 处理方案的确定 |
5.5 中水处理方案的设计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SBR法处理屠宰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1]肉制品加工废水处理工程设计[D]. 武晓畅. 山西大学, 2019(01)
- [2]SBR法在屠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曹绍宇. 工程技术研究, 2017(05)
- [3]5000m3/d畜牧业屠宰废水处理工程设计[D]. 施颖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10)
- [4]沈阳双汇屠宰与肉类加工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应用[D]. 崔宸.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8)
- [5]肉类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孙波,王芃,武首香,孙昊. 天津科技, 2015(07)
- [6]屠宰场废水处理工艺优化刍议[J]. 周健聪. 广东化工, 2015(10)
- [7]分散式屠宰废水处理工艺耦合与优化试验研究[D]. 江涛.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3)
- [8]A/O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研究[D]. 贾淼.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1)
- [9]壁芽孢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屠宰废水应用研究[D]. 付豪. 辽宁大学, 2014(04)
- [10]屠宰场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方案设计[D]. 董阔. 吉林大学,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