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龙潭组下界及东吴运动位置等问题的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胡世忠[1](1979)在《关于龙潭组下界及东吴运动位置等问题的商榷》文中指出 苏、浙、皖地区的龙潭组,分布广泛,发育颇全,化石丰富,并含有重要煤层,是研究我国南方龙潭组良好的地区之一。在无锡堰桥、苏州洞庭西山及湖州敢山一带,原属龙潭组下部不含煤段之顶的砂质灰岩中,发现了茅口晚期标准的新米斯筵类动物群(Neomisellinafauna)。1961年,江苏省地质局马景芬根据这一(虫筵)类,提出将该段地层(包括孤峰组)划分出来,名为堰桥组。其后,作者与马景芬等共同对无锡堰桥、长安桥及苏州洞庭西山地区
胡世忠[2](1989)在《对龙潭组定义及其划分原则的商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龙潭组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问题,并就地层划分原则,提出了确定龙潭组的时代及其下界的问题供大家讨论。
冯少南[3](1991)在《东吴运动的新认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地层缺失、接触关系及火山活动等特征,将华南地区的东吴运动划分为4幕:(1)第一幕,波及江南古陆与秦淮古陆之间,发生于早二叠世隆林期末,以缺失隆林期的沉积为特征,属升降运动;(2)第二幕,波及四川、贵州和云南,发生于早二叠世茅口期Yabeina阶段,表现为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属火山喷发及裂谷性质;(3)第三幕,见于福建龙岩、广东花县及恩(平)开(平)台(山)地区,上、下二叠统之间具砾岩或火山凝灰岩,发生于早二叠世茅口期末,属升降运动性质,(4)第四幕,以广西钦州地区最明显,长兴期地层不整合在不同时代老地层之上,发生于吴家坪期末,以褶皱运动为主。
胡世忠[4](1986)在《对苏浙皖地区龙潭期成煤环境的研讨》文中指出 一、问题的提出龙潭组是苏浙皖(也是华南)地区的重要含煤岩系。标准地点在南京龙潭。已有60余年的研究历史.长期以来,以其代表我国南方上二叠统下部含大羽羊齿植物群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含煤建造。近些年来,随着生产
胡世忠[5](1984)在《试论湘赣皖龙潭组南、北型及其下界问题》文中认为 湘中、赣北、皖南地区的二叠系,经当地地质工作者多年研究,自西南向东北,大致以武冈、新化、株州一万载、南昌一青阳、繁昌(呈近∽形)一线为界,可分为南,北两种沉积类型。南型之龙潭组,据其含煤情况,又分为下部不含煤段和上部含煤段。煤系颇厚,煤层较多,它直覆于当冲、鸣山、孤峰组硅质岩之上。北型煤系则假整合于茅口组灰岩之上,其特点是厚度薄,煤层
张祖圻[6](1983)在《论东吴运动》文中研究表明 1931年,李四光教授创“东吴革命”一词,用以代表宁镇山区龙潭组与栖霞组之间的不整合,並认为它是一幕显著的造山运动。同年,朱森、刘祖彝据其在皖南贵池之所见,复指出东吴运动的界面位于龙潭煤系与孤峰层之间。此后,关于东吴运动的位置均从朱、刘之说,並被广泛地视若上、下二
胡世忠[7](1983)在《苏南龙潭组的划分对比及其海水进退规程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问题的提出 苏南(系指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是我国地质工作的摇篮,早在卅年代初期,地质界前辈们就开始了地质调查,并奠定了宁镇山脉上二迭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的划分和对比的良好基础。解放后,尤其是近廿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区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煤田、石油、金属矿的普查勘探工作,不
付晓伟,朱伟林,钟锴,陈春峰[8](2015)在《东海丽水凹陷晚古生代碎屑锆石的发现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东海新生代陆架盆地丽水凹陷N6井月桂峰组和灵峰组下段地层碎屑锆石U-Pb定年,发现月桂峰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包括140—90 Ma和190—170 Ma两个年龄组分,并有零星的大于400 Ma的变质锆石;向上至灵峰组下段碎屑锆石中除上述锆石年龄组分外,新出现280—260 Ma的变质锆石组分,说明除140—90 Ma及190—170 Ma岩浆岩物源外,随着物源区持续剥蚀,至灵峰组下段物源区明显加入了280—260 Ma变质岩.这一与二叠纪相关的变质碎屑锆石和变质作用,可能与晚古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汇聚华南大陆有关.
王铁冠,包建平,周玉琦,王金渝,费富安[9](1998)在《苏北黄桥地区东吴运动热事件的有机地球化学证据》文中研究指明地质事件(Geological events)是地球上短期内突发的非生物变化或事变,岩浆活动可导致地史中的热事件。本文首次采用多项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技术,通过对下扬子盆地黄桥地区一口石油探井的系统研究,借助于烃源岩的光学(镜质组反射率R0、孢粉颜色指数SCI)、热学(热解峰温tmax)和化学(氢指数IH、降解潜率D以及H/C和O/C原子比)等特征的异常变化,确认发生在早二叠世末期的东吴运动热事件的存在,岩浆浅成-超浅成侵入或喷发活动是热事件的内因。文中初步探讨了该期热事件的地质意义,在另文中还将进一步剖析这类热事件对黄桥地区凝析油气成因的影响。
陈显群,刘应楷,童鹏[10](1987)在《东吴运动质疑及川黔运动之新见》文中研究表明作者根据近年获得的大量新资料,用沉积建造史与地裂运动发展史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论证了华南地体区内“东吴运动”之不存在;而将扬子地体区内,存在于上、下二叠统之间的假整合现象,厘称为“川黔运动”。后者发生于早二叠世茅口中晚期至晚二叠世龙潭早期,是华力西地裂旋回期的一次构造运动幕。
二、关于龙潭组下界及东吴运动位置等问题的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龙潭组下界及东吴运动位置等问题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8)东海丽水凹陷晚古生代碎屑锆石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样品及测试 |
3 分析结果 |
4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四、关于龙潭组下界及东吴运动位置等问题的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龙潭组下界及东吴运动位置等问题的商榷[J]. 胡世忠. 地层学杂志, 1979(04)
- [2]对龙潭组定义及其划分原则的商榷[J]. 胡世忠. 中国区域地质, 1989(01)
- [3]东吴运动的新认识[J]. 冯少南. 现代地质, 1991(04)
- [4]对苏浙皖地区龙潭期成煤环境的研讨[J]. 胡世忠. 江苏地质, 1986(03)
- [5]试论湘赣皖龙潭组南、北型及其下界问题[J]. 胡世忠.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84(01)
- [6]论东吴运动[J]. 张祖圻.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83(03)
- [7]苏南龙潭组的划分对比及其海水进退规程问题[J]. 胡世忠.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3(04)
- [8]东海丽水凹陷晚古生代碎屑锆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 付晓伟,朱伟林,钟锴,陈春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9]苏北黄桥地区东吴运动热事件的有机地球化学证据[J]. 王铁冠,包建平,周玉琦,王金渝,费富安. 地质学报, 1998(04)
- [10]东吴运动质疑及川黔运动之新见[J]. 陈显群,刘应楷,童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