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南区的河流特征与水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许信,陆喜云,陈佳秋,陈俊,俞志,尹树捷,姚雅沁,安树青[1](2021)在《典型城郊河流型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以广西荔浦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广西荔浦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索河流型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科普宣教与科研监测等功能的实践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对荔江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规划布局,规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形成"一廊连带、心聚多点"的总体空间结构,并从湿地恢复、地域特色、道路体系等多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结合场地风貌,打造具有湿地生态保护、科普宣教、科研监测、休闲健身等功能的城郊河流型湿地公园,为河流型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魏良帅,郭蕾蕾,黄安邦,舒勤峰[2](2021)在《西南缺水区地下水水量、水质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分析——以乌蒙山片区金沙江干流绥江—屏山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蒙山区地下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居民长久以来面临取用水难题。目前该区对于地下水富集规律及成因的研究较为成熟,但是没有与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及超标指标成因分析有效结合在一起,缺乏综合分析与实践检验。本研究以金沙江干流绥江—屏山段为研究区,基于地下水资源量统计分析、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利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等分析区域地下水缺水类型、水化学演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土样、岩样、水样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土壤EF计算,分析区域地下水超标因子来源。研究表明:(1)碎屑岩区地下水分布分散、流量小、数量多,为资源型缺水区;碳酸盐岩区地下水分布集中、流量大、数量小,为工程型缺水。(2)区内水—岩作用整体偏弱,以低矿化度的HCO3型地下水为主,占81.57%,分布于山地地区,接收大气降雨补给后就近排泄;HCO3·SO4型、SO4型地下水分别占17.69%、0.74%,分布于河谷两侧、金沙江两岸。(3)地下水各组分大多为I、II类水,NO3-源于农业、生活污水,为主要超标因子,其次为Al、Fe,因地层中背景值较高。(4)建议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为地表水直接引用、碎屑岩区分散引用、岩溶泉集中引水、民井抽提、钻孔探采。本研究为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服务群众饮水安全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曾勰婷,王征,吴长春,谢耀如[3](2021)在《“绿色”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文中研究指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农田也是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需注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施"绿色"建设,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多种功能。通过实地调研西北区等典型区域农田建设项目区分析了当前农田建设存在的绿色短板,结合"十四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重点,明确了推进绿色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基于实地调研和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总结归纳了推进绿色农田建设示范的主要做法。最后,提出了推进绿色农田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4](2021)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文中研究表明前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曹正旭[5](2021)在《干旱区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及迁移通量研究》文中认为氮、磷营养盐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环节,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运移机制研究有助于厘清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来源及成因,继而提出有效的调控措施。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为研究区,在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对不同形态氮、磷等营养盐指标进行监测,其中,不同形态氮选取总氮(TN)、氨氮(NH3-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不同形态磷选取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颗粒态磷(PP)、溶解性无机磷(DIP)、溶解性有机磷(DOP),分析其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时空变化,借助Fick第一定律估算氮和磷在沉积物-水界面上的扩散迁移通量,探讨不同形态氮、磷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如下:(1)在时间上,乌梁素海各形态氮在冬季含量较高,各形态磷在夏、秋季含量较高。冬季各形态氮含量均较高的原因在于结冰过程中氮营养盐向冰下水体迁移,湖泊发生营养盐浓缩效应。夏、秋季各形态磷含量较高的原因在于夏、秋季沉积物持续向湖泊释放磷。在空间上,各形态氮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原因在于该区域为乌梁素海主要入湖区,承载大量的农田退水及工业污水,含氮量较高;各形态磷主要分布在北部区、东部区和西南区,北部区以外源输入为主,东部区以内源释放为主,西南区以磷的迁移转化为主。(2)乌梁素海北部区各月间隙水TN和TP含量均随埋藏深度增加而逐渐升高;东北区、湖心区和东南区在10~50 cm范围内间隙水TN和TP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东部区间隙水TN,在1月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在4月、7月和10月随深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东部区间隙水TP在10~50cm范围内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西南区间隙水TN和TP各月几乎不随深度发生变化。通过估算,东北区全年表现为TN的汇,而其他区域均表现为TN的源,累积释放量最大的为湖心区;各区域全年均表现为TP的源,累积释放量最大的为东部区。(3)综合全年来看,对于不同形态氮而言,影响TN的主导因素为水温,影响NH3-N的主导因素为盐度,NO3--N和NO2--N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弱;对于不同形态磷而言,影响TP和PP的主导因素为溶解氧,影响DTP的主导因素为COD,DIP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都不强,仅与叶绿素表现出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影响DOP的主导因素为水温。
叶志祥,张辉,吴金明,杜浩,杨海乐,邹巧林,危起伟[6](2021)在《中国西南区水域增殖放流回顾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作为修复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西南区域已持续开展多年,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本文基于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数据,对2016—2019年西南区增殖放流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1) 2016—2019年西南区共对其56处江河、湖、水库进行了增殖放流活动,涉及95种水生生物,包括鱼类92种,两栖类1种,龟鳖类2种,隶属于8目15科54属。(2) 4年间总计放流53890.15万尾,投入资金27128.16万元,其中鲤科鱼类居多。(3)放流的水生生物中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主,放流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中以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主。(4)放流的规格大多为1~15 cm,放流的时间集中在秋末冬初。(5)从西南区4年间总体放流种类与数量来看,其放流的目的以促进渔民增收及生物净水为主;从西南区各水域放流种类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特有鱼类。结果表明,西南区2016—2019年增殖放流活动中在放流种类的选择、时间、规格、效果评估、社会宣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从制定放流规划到放流效果评估整个增殖放流过程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西南区开展增殖放流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后续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马顺心[7](2020)在《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形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介形纲(Ostracoda),是一种由碳酸钙质双壳包被8对附肢的小型水生动物,广泛生活在淡水、咸水及海洋中。因介形类钙质双壳极易保存,介形类成为化石记录最丰富的甲壳动物之一,为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自1776年第一个现生淡水介形类被报道,世界现生非海水介形类已报道2330余种。对于中国而言,现代非海水介形类仅报道一百多种,且其中亚化石种类与现生种类混淆报道现象严重;到目前为止,仅包括现生淡水介形类的明确名录仍无报道。本研究通过采集、收集样品及查阅已有文献,共整理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99种,并利用传统的分类学方法,通过壳体扫描及软体特征绘制等手段,对其中的71种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基于此,本研究通过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JAE分析等方法对全部99种现生淡水介形类物种多样性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此外,针对介形类系统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分别对舍氏玻璃介属(Schellencandona Meisch,1996)和假湖湾介属(Pseudostrandesia Savatenalinton and Martens,2009a)两属内各物种的鉴定特征,及狭星介属(Stenocypris Sars,1889)和菊星介属(Chrissia Hartmann,1957)的属间分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较全面的对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进行研究,共整理得到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99种,隶属于3亚目3超科6科16亚科40属;对其中71个物种的关键鉴定性状进行了详细绘图、描述及讨论。其中,共描述了7个新种:球星介属新种Cyclocypris n.sp.、堵氏土星介Ilyocypris dui Ma and Yu,2018、泸西土星介I.luxiensis n.sp.、假玻璃介属新种Pseudocandona n.sp.、线假丽神介Pseudocypretta lineata n.sp.、堵氏舍氏玻璃介Schellencandona dui Ma and Yu,2018和通纳星介属新种Tonnacypris n.sp.;6个中国新记录属:黑风丽神介属Batucypretta Victor and Fernando,1981a、小达尔文介属Microdarwinula Danielopol,1969、假玻璃介属Pseudocandona Kaufmann,1900、假丽神介属Pseudocypretta Klie,1932、图拉真星介属Trajancypris Martens,1989和贞女介属Vestalenula Rossetti and Martens,1998;24个中国新记录种,包括已定名的16种——网状布氏湖湾介Bradleystrandesia reticulata(Zaddach,1844)、大真星介Eucypris pigra(Fischer,1851)、巨大土星介Ilyocypris monstrifica(Norman,1862)、济氏小达尔文介Microdarwinula zimmeri(Menzel,1916)、安倍假玻璃介Pseudocandona abei Smith and Janz,2008、马里尔假湖湾介Pseudostrandesia mamarilorum(Victor and Fernando,1981b)、蛭田狭星介Stenocypris hirutai Smith and Kamiya,2006、马来狭星介S.malayica Victor and Fernando,1981b、东方狭星介S.orientalis Victor and Fernando,1981b、绿色狭星介S.viridis Okubo,1990、弗雷湖湾介Strandesia freyi Victor and Fernando,1981b、阿尔方斯长壳介Tanycypris alfonsi Nagler et al.,2014、斑点长壳介T.centa Chang et al.,2012、暹罗长壳介T.siamensis Savatenalinton and Martens,2009a、光滑图拉真星介Trajancypris laevis(G.W.Müller,1900)和科妮莉亚贞女介Vestalenula cornelia Smith et al.,2006,及未定名的8种——黑风丽神介属未定种Batucypretta sp.、景玻璃介?未定种Candonopsis?sp.、金星介超科未定种1 Cypridoidea gen.et sp.indet.1、金星介超科未定种2 Cypridoidea gen.et sp.indet.2、金伯利高背介相似种Cyprinotus cf.kimberleyensis Mc Kenzie,1966、豆形玻璃介属未定种Fabaeformiscandona sp.、假玻璃介属未定种Pseudocandona sp.和贞女介属未定种Vestalenula sp.。2.针对上述研究过程遇到的分类学问题,本研究理清了舍氏玻璃介属和假湖湾介属两属内各物种间的分类关系,并基于两属内每个物种的关键鉴定特征,分别建立了两属的分类检索表;此外,通过实验室室内培养,获得并观察了狭星介属Stenocypris Sars,1889代表物种个体成长过程的9个发育阶段,经对每个阶段壳体变化的测量,将其壳体和软体形态特征与菊星介属Chrissia Hartmann,1957个体发育过程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最终理清了菊星介属和狭星介属之间的系统分类关系,并明确狭星介属个体壳体边缘的放射状毛细管出现于成体Adult阶段,且可以根据第二触角上游泳刚毛的数量是否是5+1根来确定狭星介属和菊星介属个体是否为成体。3.基于本研究对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的分类研究,通过对99种现生淡水介形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金星介科占我国淡水介形类的大多数;其中东洋种超过半数,且大多数物种在我国属于特有型分布,主要在华中区和华南区。通过将各省中特有种去除的JAE分析上可以看出,东北区和青藏区的划分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划分相似,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通过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看出西南区和青藏区有较高的相似性。
巴雪艳[8](2019)在《自然天成与人工雕饰:六百年来翠湖的生态变迁与人文演进》文中提出1382年,沐英扩建云南府城,把滇池水位下降后形成的泄湖围进城内,翠湖成为一个与滇池分离又藕断丝连的天然湖泊。翠湖是滇池的补给水源之一,且有河道流入滇池。1976年,地下水开采过量致使翠湖断流,其发展为一个中水补给型湖泊。翠湖的水域环境变迁,表现在吴三桂“填菜海子之半”,水域大幅减少,此后湖中相继修建堤路、楼阁亭桥、岛屿等,水域面积进一步减小。翠湖出水口范围的缩小,堤路的拦截、湖水流速减缓、水生植被的落淤,加剧湖区淤积。民国时期,多次开展分区疏浚工作,淘挖淤泥、打捞水草浮萍等,翠湖水体环境得以改善。吴三桂之乱被平定后,内地官员及受儒学熏陶的云南本土精英,在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影响下,利用浚湖所得淤泥,培宽堤路和岛屿。相继在湖中修建了碧漪亭,莲花禅院、放生池、水月轩等建筑。清代翠湖的园林培育,是人工雕饰翠湖的第一重要阶段。民国时期是人工雕饰翠湖的第二重要阶段,留学归国精英,吸收国外城市公园理念,开展系列工程,把翠湖改造为城市公园,多次修缮楼阁亭桥、唐阮堤和环湖堤、开展园艺建设,推动翠湖生态与人文的进一步融合。与翠湖相关的历史人物,诗歌和楹联,湖区的建筑,湖周的文教设施和名人住居,这些人文演进共同构成了翠湖的文化,具有变化性和持续性,是翠湖的生命力所在。“九龙池八景”是翠湖生态与人文融合的最佳体现,民国翠湖公园的建设,这些景观融合得以延续。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水、景观和文化使翠湖成为昆明城中的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区。
龙丽娟[9](2019)在《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环境和经济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个问题也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也积极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贡献,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对一定地域内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功能分区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建议和规划指导利于保护区的长远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本文以生态保护为立足点,大量查阅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深入保护区现场调研,整理分析已有相关材料和数据,利用ArcGIS技术对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并且以生态敏感性分级结果为依据提出对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和发展建议,本文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1)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构造评价因子的判断矩阵来计算每个因子的权重值,在图像处理方面运用ArcGIS来处理每个因子的栅格图像,再叠加计算因子权重来进行保护区生态敏感性等级分析和保护区功能区等级分区。(2)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多次实地考察之后,对研究区域的现状做了大致的分析。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与竹丛、草灌丛和湿地植被等6个植被型组,共计44个群系;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230科、878属、227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9种;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1目92科27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5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动物37种、“中国濒危动物”30种。(3)本文在研究内容上结合保护区实际现状,从植被因子、水系因子、地形因子、动植物生境敏感度因子、人类活动因子五个方面选取植被类型、水域缓冲区、高程、坡度、坡向、动植物生境敏感度、道路缓冲区和土地利用类型八个指标构建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根据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现状分别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动植物生境敏感度评价体系。本文以层次分析法和GIS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敏感性和整体生态敏感性做了评价分析。(4)本文在研究结果上,将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敏感性及综合敏感性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低敏感性、较低敏感性、中敏感性、较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以生态敏感性研究结果为依据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即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并且对每个功能区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和保护建议。
李明辉[10](2019)在《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当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伴随着中国粮食生产中心北移,南方北方、旱区非旱区粮食生产水土资源配置严重失调,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十分突出,有专家称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世纪中国农业最大的威胁。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居第三位,保障粮食安全的地位至关重要。山东也是水资源短缺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8.1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92.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存在水资源数量短缺、时空分布失衡、水质污染和短缺与浪费并存等问题,且水资源又具有区位固定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不像其它资源可以通过进口替代来缓解压力。农业用水是用水大户,其中粮食灌溉用水占比较大,尤其山东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对灌溉水依赖度高,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更加凸显了水资源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因此以山东为例研究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研究以资源配置理论、生产前沿面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为研究基础,以山东和各地市2001-2016年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研究框架,梳理了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现状和问题,分析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及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的区域间和产业间配置特征,并在预测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测度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并估算了粮食生产节水潜力。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于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表明与综合要素配置相比较,水资源配置更需要进行优化。全省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均值为0.59,其中鲁西南地区和鲁北地区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与粮食生产需求不相匹配。基于效率改进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巨大,全省节水潜力理论值可达到30.89亿立方米,鲁北地区节水潜力最大,节水量占总用水量份额达到36.52%,总节水量达到11.9亿立方米,且鲁北地区水-土-粮匹配系数低下,验证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重、且节水潜力巨大的结果。(2)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收敛特征和空间特征。山东各市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差距的变化趋势取决于自身条件,不是各市都收敛于同一稳态值,而是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地区间的水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不会消失。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莫兰指数经历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图显示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特点,但是局部也有破碎化的特征。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表明空间特征是影响水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在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应予以考虑。(3)定量探索了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度、匹配度及区域间差异特征。采用水资源阻尼效应模型,测度了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度,发现山东粮食产值增长率受水资源短缺影响,比上一年增长率减缓0.022%。不同区域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程度不同,鲁北、鲁西南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区域受水资源制约较大,尤其是对德州、聊城等粮食生产大市的制约作用更为明显。构建了水-土-粮综合匹配模型,发现山东粮食生产水土资源要素极不匹配,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山东水-土-粮综合匹配度仅高于河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6%。省内粮食生产水土资源要素空间上不匹配,总体呈现出“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丘陵优于平原”的水土粮匹配格局。区域水资源丰缺度、土壤垦殖率、粮食生产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因素。(4)探讨了效益差距、种植结构和政策因素对产业间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影响。效益差距和非农用水需求增长促进水资源非农化,农业用水量和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粮食作物需水量存在明显差异,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对灌溉用水依赖度较高,近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向促进节水方向发展,但由于粮食综合效益低下,水资源呈现逃离粮食生产趋势,加剧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的短缺。通过博弈分析发现,适当提高水价、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户采用节水技术,节约灌溉水资源。(5)研究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通过灰色关联度预测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发现2020年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为96.69亿立方米,存在10.69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缺口,亟需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通过构建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研究提出了2020年水资源分配方案和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区域间、产业间和产业内三个层面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立足于粮食生产和水资源配置问题,系统量化了山东粮食生产中水资源利用状况,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研究分析框架,从配置效率、区域间和产业间配置等角度,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时空演变特征,提供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研究的新视角,丰富了水资源配置和承载力研究理论,为山东制定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提供了决策参考,有助于实现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西南区的河流特征与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区的河流特征与水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城郊河流型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以广西荔浦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荔江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
2规划布局 |
2.1 湿地公园分区 |
2.2 湿地公园空间结构 |
2.2.1 一廊 |
2.2.2 一带 |
2.2.3 一心 |
2.2.4 多点 |
3生态保护修复设计 |
3.1 河道生境构建 |
3.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3.2.1 鱼类栖息地恢复 |
3.2.2 鸟类栖息地恢复 |
4科普宣教与科研监测设计 |
4.1 科普宣教设计 |
4.1.1 湿地科普宣教中心 |
4.1.2 湿地宣教长廊 |
4.2 科研监测设计 |
5基础配套设施设计 |
5.1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规划 |
5.2 基于科普宣教的环境景观小品设计 |
6结语 |
(2)西南缺水区地下水水量、水质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分析——以乌蒙山片区金沙江干流绥江—屏山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取样及测试 |
3 研究区地下水特征及成因分析 |
3. 1 不同富水岩组成因模式及缺水类型分析 |
3.1.1 不同富水岩组成因模式 |
3.1.2 不同富水岩组泉点流量特征 |
3.1.3 研究区水资源分布及缺水特征分析 |
(1)资源型缺水型: |
(2)工程缺水型: |
3. 2 地下水水质特征 |
3.2.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3.2.2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
3.2.3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
3.2.4 地下水水质异常成因 |
3. 3 开发利用建议 |
4 结论 |
(3)“绿色”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当前农田建设的“绿色”短板 |
1.1 与所在生态系统的统筹规划不充分 |
1.2 生态化建设技术与材料运用不充分 |
1.3 耕地内在质量建设与提升不充分 |
1.4 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不充分 |
2 推进绿色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
2.1 是实现可持续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
2.2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 |
2.3 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
2.4 是农村宜居宜业的现实需要 |
3 绿色农田建设的主要措施 |
3.1 建设农田生态基础设施 |
3.2 建设农田水循环系统 |
3.3 提升耕地内在质量 |
3.4 建设田园生态景观 |
4 推进绿色农田建设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顶层设计 |
4.2 加大研究推广力度 |
4.3 加大资金投入 |
(4)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发展形势 |
一、建设成效 |
二、主要问题 |
三、有利条件 |
第二章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
二、工作原则 |
三、建设目标 |
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
一、建设标准 |
二、建设内容 |
(一)田块整治 |
(二)土壤改良 |
(三)灌溉和排水 |
(四)田间道路 |
(五)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
(六)农田输配电 |
(七)科技服务 |
(八)管护利用 |
第四章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 |
一、建设分区 |
二、分区建设重点 |
(一)东北区 |
(二)黄淮海区 |
(三)长江中下游区 |
(四)东南区 |
(五)西南区 |
(六)西北区 |
(七)青藏区 |
三、建设任务 |
第五章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 |
一、强化质量管理 |
二、统一上图入库 |
三、规范竣工验收 |
四、加强后续管护 |
五、严格保护利用 |
第六章效益分析 |
一、经济效益 |
二、社会效益 |
三、生态效益 |
第七章实施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强化规划引领 |
三、加强资金保障 |
四、加大科技支撑 |
五、严格监督考核 |
(三)做好风险防控。树立良好作风,强化廉政建设,严肃工作纪律,推进项目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切实防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加强工作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严格跟踪问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
(5)干旱区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及迁移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氮营养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磷营养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地形地貌 |
2.1.4 污染负荷 |
2.2 实验方法 |
2.2.1 采样点布设 |
2.2.2 样品采集方法 |
2.2.3 样品的测试方法 |
2.2.4 数据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形态氮营养盐年内时空分布特征 |
3.1 不同形态氮的年内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 |
3.1.1 不同形态氮的年内季节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
3.1.2 不同形态氮的年内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
3.2 间隙水总氮在垂直方向上的年内变化及分布特征 |
3.3 总氮在沉积物-水界面上扩散通量的估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形态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
4.1 不同形态磷的年内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 |
4.1.1 不同形态磷的年内季节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
4.1.2 不同形态磷的年内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
4.2 间隙水总磷在垂直方向上的年内变化及分布特征 |
4.3 总磷在沉积物-水界面上迁移通量的估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氮、磷营养盐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1 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5.2 不同形态氮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2.1 各月不同形态氮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2.2 全年不同形态氮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3 不同形态磷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3.1 各月不同形态磷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3.2 全年不同形态磷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基金项目资助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6)中国西南区水域增殖放流回顾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 |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放流情况总述(种类/数量/投入资金) |
2.2 放流种类分析 |
2.2.1 经济种放流情况 |
2.2.2 珍稀濒危种放流情况 |
2.2.3 放流物种类别分析 |
2.2.4 物种放流目标分析 |
2.3 放流规格 |
2.4 放流时间 |
2.5 各水域增殖放流情况 |
3 讨论 |
3.1 西南区水域增殖放流现状分析 |
3.2 西南区水域增殖放流活动存在的问题 |
3.2.1 放流物种/区域缺乏系统规划 |
3.2.2 放流时间与规格缺乏科学研究 |
3.2.3对放流效果的评价不足 |
3.2.4 对增殖放流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 |
3.2.5 增殖放流的社会效益还需加强 |
3.3 在西南区开展增殖放流的建议 |
3.3.1 科学制定增殖放流规划 |
3.3.2 加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
3.3.3 完善渔业生态补偿机制 |
3.3.4 强化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 |
3.3.5 加强水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 |
附录1 Appendix 1 |
(7)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件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介形类概述 |
1.2 介形类形态特征 |
1.2.1 壳体特征 |
1.2.2 软体特征 |
1.3 现生淡水介形类研究概述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我国现生淡水介形类物种的分类研究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分拣及保存 |
2.2.3 解剖制片 |
2.2.4 光镜,电镜观察 |
2.2.5 绘图 |
2.2.6 样品鉴定 |
2.3 研究结果 |
1. 白玻璃介Candona candida (O. F. Müller, 1776) |
2. 似尖头玻璃介Candona quasiakaina Karanovic and Lee, 2012a |
3. 尖头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akaina Smith and Janz, 2008 |
4. 亚历山大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alexandri (Sywula, 1981) |
5. 豆形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fabaeformis (Fisher, 1851) |
6. 弯叶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myllaina Smith and Kamiya, 2007 |
7. 近锐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subacuta (Yang, 1982) |
8. 豆形玻璃介属未定种Fabaeformiscandona sp. |
9. 安倍假玻璃介Pseudocandona abei Smith and Janz, 2008 |
10. 假玻璃介新种Pseudocandona n. sp. |
11. 假玻璃介属未定种Pseudocandona sp. |
12. 堵氏舍氏玻璃介Schellencandona dui Ma and Yu, 2018 |
13. 逾越景玻璃介Candonopsis (Candonopsis) transgrediens Brehm, 1923 |
14. 景玻璃介?未定种Candonopsis? sp. |
15. 球星介属新种Cyclocypris n. sp. |
16. 克氏瘤丽星介Physocypria kraepelini (G. W. Müller, 1903) |
17. 塔尔薄丽星介Dolerocypria taalensis Tressler, 1937 |
18. 黑风丽神介属未定种Batucypretta sp. |
19. 膨大丽神介Cypretta turgida (Sars, 1896) |
20. 线假丽神介Pseudocypretta lineata n. sp. |
21. 线布特介Bradleytriebella lineata (Victor and Fernando, 1981b) |
22. 瘤状布特介Bradleytriebella tuberculata (Hartmann, 1964) |
23. 网状布氏湖湾介Bradleystrandesia reticulata (Zaddach, 1844) |
24. 卡拉潘假湖湾介Pseudostrandesia calapanensis (Tressler, 1937) |
25. 马里尔假湖湾介Pseudostrandesia mamarilorum (Victor and Fernando, 1981b) |
26. 棕色湖湾介Strandesia flavescens Klie, 1932 |
27. 弗雷湖湾介Strandesia freyi Victor and Fernando, 1981b |
28. 带纹布氏星介Bradleycypris vittata (Sars, 1903) |
29. 阿尔方斯长壳介Tanycypris alfonsi Nagler et al., 2014 |
30. 斑点长壳介Tanycypris centa Chang et al., 2012 |
31. 暹罗长壳介Tanycypris siamensis Savatenalinton and Martens, 2009a |
32. 颗粒金星介Cypris granulata Bardy, 1898 |
33. 胖真星介Eucypris mareotica (Fischer, 1855) |
34. 大真星介Eucypris pigra (Fischer, 1851) |
35. 通纳星介属新种Tonnacypris n. sp. |
36. 光滑图拉真星介Trajancypris laevis (G. W. Müller, 1900) |
37. 金伯利高背介相似种Cyprinotus cf. kimberleyensis Mc Kenzie, 1966 |
38. 巨半星介Hemicypris megalops Sars, 1903 |
39. 歪形半星介Hemicypris anomala (Klie, 1938b) |
40. 耳状异星介Heterocypris auricularis Zhai and Zhao, 2014 |
41. 非调和异星介Heterocypris incongruens (Ramdohr, 1808) |
42. 喜盐异星介Heterocypris salina (Brady, 1868) |
43. 无偶斗星介Cypridopsis vidua (O. F. Müller, 1776) |
44. 牛顿近斗星介Plesiocypridopsis newtoni (Brady and Robertson, 1870) |
45. 条纹薄壳介Dolerocypris fasciata (O. F. Müller, 1776) |
46. 池古薄壳介Dolerocypris ikeyai Smith and Kamiya, 2006 |
47. 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 Sars, 1903 |
48. 泽氏玻星介Candonocypris novaezelandiae (Baird, 1843) |
49. 东钱湖菊星介Chrissia dongqianhuensis Kong et al., 2014 |
50. 美丽菊星介Chrissia formosa (Klie, 1938b) |
51. 角尾狭星介Stenocypris derupta Vávra, 1906 |
52. 蛭田狭星介Stenocypris hirutai Smith and Kamiya, 2006 |
53. 大形狭星介Stenocypris major (Baird, 1859) |
54. 马来狭星介Stenocypris malayica Victor and Fernando, 1981b |
55. 东方狭星介Stenocypris orientalis Victor and Fernando, 1981b |
56. 绿色狭星介Stenocypris viridis Okubo, 1990 |
57. 角突土星介Ilyocypris angulata Sars, 1903 |
58. 棘列土星介Ilyocypris dentifera Sars, 1903 |
59. 堵氏土星介Ilyocypris dui Ma and Yu, 2018 |
60. 泸西土星介Ilyocypris luxiensis n. sp. |
61. 蒙古土星介Ilyocypris mongolica Martens, 1991 |
62. 巨大土星介Ilyocypris monstrifica (Norman, 1862) |
63. 眼点短背介Notodromas oculata Sars, 1903 |
64. 金星介超科未定种 1 Cypridoidea gen. et sp.. indet. 1 |
65. 金星介超科未定种 2 Cypridoidea gen. et sp.. indet. 2 |
66. 史氏达尔文介Darwinula stevensoni Brady and Robertson, 1870 |
67. 济氏小达尔文介Microdarwinula zimmeri (Menzel, 1916) |
68. 科妮莉亚贞女介Vestalenula cornelia Smith et al., 2006 |
69. 贞女介属未定种Vestalenula sp. |
70. 意外湖花介Limnocythere inopinata (Baird, 1843) |
71. 稳定湖花介Limnocythere stationis Vávra, 1891 |
其他未获得标本的物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分属种系统分类问题的厘定 |
3.1 研究对象 |
3.1.1 舍氏玻璃介属Schellencandona Meisch, 1996 |
3.1.2 假湖湾介属Pseudostrandesia Savatenalinton and Martens, 2009a |
3.1.3 菊星介属与狭星介属间关键分类性状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舍氏玻璃介属分类检索表 |
3.3.2 假湖湾介属分类检索表 |
3.3.3 狭星介属个体生长阶段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现生淡水介形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研究 |
4.1 研究概况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3.1 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物种数据库构建 |
4.3.2 物种组成分析 |
4.3.3 相似性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介形类物种分布型 |
4.4.2 介形类类群组成 |
4.4.3 各省、各区划相似性分析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
附录 |
附录1 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名录 |
附录2 样点信息 |
附录3 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物种分布 |
附录4 JAE分析数据 |
致谢 |
(8)自然天成与人工雕饰:六百年来翠湖的生态变迁与人文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和基本思路 |
第一章 翠湖水域环境的变迁 |
第一节 1382年翠湖的形成 |
第二节 翠湖水域的减小 |
第三节 翠湖水域的疏浚 |
第四节 翠湖水域环境变迁的原因 |
第二章 清代翠湖园林景观的形成 |
第一节 1692年碧漪亭的建设 |
第二节 1796-1816年莲花禅院的建设 |
第三节 1834-1835年放生池的修建 |
第四节 1897-1904年水月轩的建造 |
第五节 “翠湖”名称由来 |
第三章 翠湖公园的建成与雕饰(1917-1949) |
第一节 翠湖公园的筹建 |
第二节 楼阁亭桥的修缮 |
第三节 堤路的拓修美化 |
第四节 园艺建设 |
第四章 翠湖的人文演进(1382-1949) |
第一节 翠湖“人文演进”的含义 |
第二节 翠湖文化的变化性 |
第三节 翠湖文化的持续性 |
第五章 翠湖生态与人文的契合 |
第一节 翠湖八景的形成与延续 |
第二节 翠湖生态和人文契合的原因 |
第三节 翠湖的功能与价值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自然保护区 |
1.2.2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
1.2.3 生态敏感性 |
1.2.4 生态敏感性评价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研究现状 |
1.3.2 生态敏感性的评价研究现状 |
1.3.3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1.4 相关研究基础理论 |
1.4.1 环境生态学理论 |
1.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1.4.3 可持续发展自然观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
2.1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重要性 |
2.1.1 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
2.1.2 为保护区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分析和预测 |
2.1.3 更好地科学地保护好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
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影响因素 |
2.2.1 自然因素 |
2.2.2 人为因素 |
2.3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
2.3.1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2.3.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因子的选择 |
2.4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
2.4.1 层次分析法 |
2.4.2 GIS加权叠加法 |
2.5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5.2 评价指标因子的阐述 |
3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现状与数据处理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
3.1.2 气候 |
3.1.3 自然资源情况 |
3.1.4 土地利用现状 |
3.1.5 人口及社会经济 |
3.1.6 道路基础设施 |
3.2 动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
3.2.1 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
3.2.2 动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
3.3 数据处理 |
3.3.1 数据资料的筛选 |
3.3.2 图像数据资料的处理 |
4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
4.1 植物生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
4.1.1 代表性保护植物物种及其生境要求 |
4.1.2 植物生境因子评价体系 |
4.1.3 植物生境因子单因子评价标准 |
4.2 动物生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
4.2.1 动物代表保护物种及其生境要求 |
4.2.2 动物生境因子评价体系 |
4.2.3 动物生境因子单因子评价标准 |
4.3 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 |
4.3.1 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 |
4.3.2 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
4.3.3 评价因子的权重确立 |
4.3.4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分析 |
5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及建议 |
5.1 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5.2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划及建议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统计表 |
附录B 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水资源与粮食生产关系的研究 |
1.2.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粮食生产水资源 |
2.1.2 生产效率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
2.1.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 |
2.1.4 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 |
2.1.5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边际生产力理论 |
2.2.4 生产前沿面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自然地理概况 |
3.1.3 区划特征 |
3.2 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
3.2.1 山东粮食在全国的地位 |
3.2.2 山东粮食生产结构分析 |
3.2.3 山东粮食生产时序特征分析 |
3.2.4 山东粮食生产空间变化特征 |
3.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
3.3.1 数量配置状况 |
3.3.2 时空分异特征 |
3.3.3 质量配置状况 |
3.3.4 开发利用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4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
4.1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测算及分析 |
4.1.1 模型构建 |
4.1.2 研究对象选取及变量设定 |
4.1.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4.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分解特征 |
4.2.1 研究模型 |
4.2.2 规模效率的特征分析 |
4.2.3 可处置效率的特征分析 |
4.2.4 技术效率的特征分析 |
4.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4.3.1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σ收敛分析 |
4.3.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β收敛分析 |
4.3.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俱乐部收敛分析 |
4.4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
4.4.1 空间计量分析法 |
4.4.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4.4.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4.5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测度 |
4.5.1 空间杜宾模型与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
4.5.2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
4.5.3 数据描述性统计及平稳性检验 |
4.5.4 结果与分析 |
4.6 基于配置效率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 |
4.6.1 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模型 |
4.6.2 不同地市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结果分析 |
4.6.3 基于农业分区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结果分析 |
4.6.4 粮食生产节水潜力的时序趋势 |
4.7 本章小结 |
5 粮食生产水资源的区域间配置特征分析 |
5.1 区域间水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条件差异性分析 |
5.1.1 水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
5.1.2 区域水资源禀赋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检验 |
5.1.3 水利设施条件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协调性分析 |
5.2 水资源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与测算 |
5.2.1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
5.2.2 回归分析及参数估计 |
5.2.3 全省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测度 |
5.2.4 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的差异性分析 |
5.3 粮食生产水资源匹配度测算及区域特征分析 |
5.3.1 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度测算及特征分析 |
5.3.2 水-土-粮综合匹配度测算及特征分析 |
5.3.3 水-土-粮不匹配和区域间差异显着的原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粮食生产水资源的产业间配置特征分析 |
6.1 效益差距对粮食生产水资源不同产业间配置的影响分析 |
6.1.1 不同行业效益差距促进水资源非农化 |
6.1.2 比较收益低下促进农业水资源逃离粮食生产 |
6.2 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水资源产业内部配置的影响分析 |
6.2.1 粮食作物水资源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
6.2.2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影响水资源利用 |
6.2.3 粮食生产存在短缺与浪费并重的现象 |
6.3 政策因素对粮食生产水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分析 |
6.3.1 水价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机理分析 |
6.3.2 政策激励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机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
7.1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与原则 |
7.1.1 总体思路 |
7.1.2 基本原则 |
7.2 未来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预测 |
7.2.1 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
7.2.2 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预测 |
7.2.3 粮食生产供水量预测 |
7.2.4 粮食生产水资源缺口预测 |
7.3 粮食生产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方案设计 |
7.3.1 粮食生产水资源系统组成与主体界定 |
7.3.2 系统优化模型构建 |
7.3.3 优化结果分析 |
7.4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选择 |
7.4.1 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
7.4.2 产业间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
7.4.3 产业内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西南区的河流特征与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城郊河流型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以广西荔浦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许信,陆喜云,陈佳秋,陈俊,俞志,尹树捷,姚雅沁,安树青.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04)
- [2]西南缺水区地下水水量、水质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分析——以乌蒙山片区金沙江干流绥江—屏山段为例[J]. 魏良帅,郭蕾蕾,黄安邦,舒勤峰. 山地学报, 2021(05)
- [3]“绿色”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J]. 曾勰婷,王征,吴长春,谢耀如. 农业展望, 2021(09)
- [4]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J].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1(09)
- [5]干旱区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及迁移通量研究[D]. 曹正旭. 内蒙古大学, 2021
- [6]中国西南区水域增殖放流回顾与对策研究[J]. 叶志祥,张辉,吴金明,杜浩,杨海乐,邹巧林,危起伟. 中国水产科学, 2021(07)
- [7]中国现生淡水介形类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D]. 马顺心.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自然天成与人工雕饰:六百年来翠湖的生态变迁与人文演进[D]. 巴雪艳. 云南大学, 2019(03)
- [9]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D]. 龙丽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D]. 李明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