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动脉炎5例临床报告

高安动脉炎5例临床报告

一、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临床报导(论文文献综述)

林繄依[1](2021)在《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意义中药的临床评价工作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是中药获得上市资格,实现其现代化价值,进而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路径。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为这一工作提供了新的立足点,即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品种与其来源方剂之间的关系。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提出“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为中药的临床评价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范式。选取源于经典古方的中成药品种,全面收集与之相关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研究证据三方面既存的循证医学研究数据,系统梳理新时期中药评价的信息基础,构建涵盖上述三层结构的多元证据集,成为推动中药品种临床评价工作切实可行的方法。目的以中成药通塞脉片及作为其来源方剂的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为例,参考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探索中药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即立足于中药品种与其来源古方之间的关系,从基础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并整合以医案文献为代表的人用经验,和以相关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系统评价为内容的研究证据,实践多元证据集的构建方法,进而明确中药品种的临床定位,并找出其待开发的潜在优势应用领域。方法1 理论分析参考“三结合”理念形成多元证据集构建思路。并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收集梳理通塞脉片其来源古方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的相关古籍及现代研究成果,形成多元证据集的中医药理论基础。2 文献调查采用文献检索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纳入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类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原始研究。以计量分析的方法描述纳入文献的发表趋势、文献类型、疾病种类等,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绘制病种证据图。统计并阅读分析病例报告类型的文献,将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相关的医案进行比对分析,以病种为基点对通塞脉片进行临床定位,从而整合人用经验方面的证据。3 系统评价将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采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方法,评判通塞脉片对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从而整合研究证据。结果1通过理论分析,发现从药味和组方角度来说,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力强,且能滋阴养血,对于以热毒内蕴、阴血亏虚或阴虚血瘀为主证的病症有针对性。顾步汤清热解毒之力略逊,补气滋阴之力更强,适用于热毒攻伐、气阴两伤、瘀血阻滞之证。而通塞脉片身兼二方之长,但作用更为和缓,更宜于瘀血阻络、气阴不足为主证的疾病的恢复期。2历年来四妙勇安汤及通塞脉片的研究数量较多,总体呈上升态势。顾步汤则受关注度较低,相关的原始临床研究以及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研究数量均较少,年均不足一篇。通过计量及聚类分析,发现四妙勇安汤及顾步汤的治疗范围既源于在古籍中的主治病种,又结合现代的临床实际而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四妙勇安汤相关研究中独有的病种和模型多属于中医的热证范畴,而通塞脉片相关研究中独有的病种和模型则多属于中医的虚证范畴。3经统计发现,四妙勇安汤与顾步汤的病例报告数量较多的病种与原方出处所载的主治病症“脱疽”基本相符。而临床医家在异病同治的辨证理念指导下,更将四妙勇安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做了极大的拓宽。目前单纯通过病例报告分析,暂时无法对通塞脉片进行具体的、有别于其说明书的临床定位。4现有证据表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缩小主动脉斑块面积、主动脉斑块与管腔面积比;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C反应蛋白水平。通塞脉片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四妙勇安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可以升高踝肱指数,降低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通塞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从基础理论角度看,通塞脉片的临床定位在证候方面是气阴不足、瘀血阻络,在病种方面为脱疽与脑梗死恢复期,且头疮作为通塞脉片潜在的主治病种,有待将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2从人用经验角度看,虽然目前单纯通过病例报告暂时无法对通塞脉片进行明确的临床定位,但四妙勇安汤及顾步汤相关病例报告较为集中的病种如脱疽、心脑血管病乃至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均应视为通塞脉片的潜在临床定位方向。3从研究证据角度看,通塞脉片对血脂指标、CEC计数等均有良好效果,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方面有较高有效率,而其对炎症指标、病理指标、血粘度和踝肱指数等指标的作用,是将来研究可以选择的方向。4本课题以通塞脉片为例,系统梳理了现代中成药品种与其来源古方相关的基础理论、人用经验及研究证据,借鉴“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理念,构建了三层结构的多元证据集,探索了中药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为中药品种的临床定位与评价工作提供了方法学方面的示例。

王阳[2](2019)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探讨大动脉炎的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规律,并评价中医通脉法对疾病的疗效;探讨中医药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1.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纳入大动脉炎患者共442例,依据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两组:A组为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B组为大动脉炎未累及冠状动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1.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研究:纳入大动脉炎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125例(A组),以年龄为匹配条件1:1选取同期住院的无TA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5例(B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检查,计算Gensini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腔内影像学OCT成像的差异,检测ESR、hs CRP、Scr、TC、LDL-C、HDL-C、TG水平,利用CKD-EPI方程估算e GFR。记录出院后发生MACE情况: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差异。1.3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研究:纳入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5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A组为药物治疗组,B组为介入治疗组,C组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通过电话随访或门诊复诊及住院病历系统方式进行随访。记录出院后发生MACE情况: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再狭窄、冠脉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ACE相关危险因素。2.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TA的系统评价2.1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文献检索Pub Med和Cochrane图书馆。中文检索词为:“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英文检索词为:Takayasu,Maibi,Wu Mai Zheng,Vascular arthralgia。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7月1日。手工检索:检索《医学衷中参西录》、《叶天士医案》、《中现代名医医案》等书籍。纳入文献中有关于“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的中医或中西医辨证、分型、治法且符合中西医大动脉炎诊断的文献,探讨大动脉炎的证型分型及中医药治疗规律。2.2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Meta分析:纳入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实验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以通脉法为基础治法方药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中医通脉法对疾病的疗效。使用Jadad评分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Cochrane系统综述手册的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选雌性SD大鼠60只,按照体重分层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激素组。按照2mg/kg/d的剂量灌胃己烯雌酚悬液90d,2次/d。正常组大鼠每日按2mg/kg/d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灌胃90d,2次/d,制作大鼠大动脉炎模型。通过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大动脉形态学变化情况以及HE染色结果,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进行给药,予温阳通脉汤,每日清晨固定时间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余各组相应干预药物,连续干预30d,2次/d。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血后剪取胸主动脉,经生理盐水冲洗,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4℃保存。检测ESR,Elisa法检测CRP、TNF-α、IL-6含量。主动脉标本予石蜡包埋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并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LRP3I及L-18的表达。结果: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1.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1.1.1 442例TA患者,其中累及冠状动脉病变者125例,占28.2%。男性共80例,女性共362例,男女比约为1:4.5。与TA未累及冠状动脉者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者年龄更大(52.54±11.17vs37.73±12.72,P<0.001)、TA发病年龄更晚(42.21±11.46vs32.74±13.13,P<0.001)、TA病程更长(5.0vs1.0,P<0.001)、BMI更大(24.17±3.31vs22.99±3.92,P=0.002),并且吸烟、饮酒比例及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征方面心脏杂音、血管杂音比例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e GFR水平明显降低(91.96±25.71vs106.49±24.59,P<0.001)、UA及TG水平明显增高,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以TA是否累及冠状动脉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TA发病年龄、TA病程、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疾病活动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纳入受试者结果显示TA发病年龄(OR=1.143,95%CI:1.007~1.298,P=0.039)、TA病程(OR=1.165,95%CI:1.025~1.324,P=0.020)、BMI(OR=1.100,95%CI:1.021~1.185,P=0.013)均为TA累及冠状动脉的危险因素。1.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1.2.1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女性比例更高,而BMI吸烟、饮酒、糖尿病比例及DBP、MAP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征方面心脏杂音、血管杂音比例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用药方面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及氯吡格雷药物应用比例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水平、UA水平、TG水平及LDL-C水平明显减低,HDL-C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2冠脉病变的特点及分布情况: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共发现狭窄病变237处,其中开口及近段冠状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共153处(64.56%),开口病变59处(24.9%)。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开口病变比例明显增高(24.9%vs8.7%,P<0.001),冠脉中段及远段病变比例均明显减低,分别为(32.5%vs48.3%,P<0.001)、(3.0%vs7.6%,P=0.018)。1.2.3血管腔内影像OCT成像特点: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OCT成像特点为冠脉病变处有严重的纤维内膜增厚,成像为高反射、强信号,低衰减,质地均一;可见片状的比周围组织更强的信号区,后方有放射状阴影,提示为巨噬细胞;并可见管腔不相通的无信号的管腔结构,提示为微通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OCT成像特点为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成像为低反射、信号较弱,高衰减、不透光,质地均一,界限不清。1.2.4预后情况: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再发心绞痛比例(28.5%vs14.9%,P=0.010)、发生心力衰竭比例(8.1%vs2.5%,P=0.049)及总体MACE发生率(42.3%vs22.3%,P=0.001)均明显高于冠心病组。1.3 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1.3.1 125例患者其中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患者55例,约占44.0%;接受PCI术患者57例,约占45.6%;接受CABG术患者13例,约占10.4%。CABG组发病年龄大于药物治疗组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及药物治疗组ESR水平高于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再发心绞痛比例、再狭窄比例及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ABG组而冠脉血运重建比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及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3.2 MACE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疾病活动度(OR=13.056,95%CI:3.835~44.455,P<0.001)、TA病程(OR=1.065,95%CI:1.023~1.109,P=0.002)、介入治疗(OR=3.475,95%CI:1.324~9.121,P=0.011)均为TA累及冠状动脉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2.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TA的系统评价2.1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2.1.1文献检索结果:通过检索后共关于“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的文献共整理出109篇文献,涉及的主要证型13个、主要方剂10首、主要中药18味以及其他治疗方法2种。2.1.2辨证分型:大动脉炎的辨证分型中虚证以阳虚内寒证最多,出现的频数(频率)为14(2.54%),阴虚内热证最少,频数(频率)为9(1.63%);实证以湿毒血瘀证最多,频数(频率)为75(13.59%),其次为湿热郁阻证和气滞血瘀证,频数(频率)分别为69(12.50%),63(11.41%);虚实夹杂证以阳虚寒凝证最多,频数(频率)为64(11.59%),气虚血瘀证次之,频数(频率)为54(9.78%),阴虚痰阻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数最小,频数(频率)为14(2.54%),10(1.81%);其他证型出现较少,频数(频率)共为4(0.72%)。2.1.3方剂统计:筛选出的文献中主要方剂为9首成方,自拟方和经验方共7首,所列方剂总以温阳通脉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出现的频数(频率)分别为89(24.25%),81(22.07%);阳和汤、补阳还五汤次之,频数(频率)分别为为49(13.35%),41(11.17%);随后为血府逐瘀汤、四妙勇安汤频数(频率)分别为28(7.63%),20(5.45%);活血通脉方、镇肝熄风汤及天麻钩藤饮频数(频率)分别为18(4.90%),16(4.36%)以及12(3.27%);最后为归脾汤频数频率为7(1.91%);其他方剂出现较少,频数频率共为6(1.63%)。2.1.4中药统计:文献中出现中药共20余味,总频次为693次。出现最多为甘草,频数频率为358(13.29%);其次为黄芪,频数(频率)为298(11.07%);然后为当归、桂枝、赤芍出现的频数都在200之上,频数(频率)分别为261(9.69%),225(8.35%),213(7.91%)。2.1.5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有效率:109篇文献中,共5182例患者,其中包括试验组1927例、对照组1756例以及自身前后对照1499例,男2314例,女1834例,年龄(41.85±10.42)岁,疗程(11.24±5.82)天。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治愈率结果显示对照试验中,试验组的有效率为85.16%,无效率为14.84%;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5.21%,无效率为34.79%。自身前后对照的有效率为86.99%,无效率为13.01%。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总体有效率为85.96%,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自身前后对照的无效率(P<0.01),说明中医药在治疗大动脉炎方面有明确疗效。2.2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Meta分析:共纳入9项研究438例受试者,通脉法对改善患者大动脉炎的临床症状有效率OR(95%CI)为2.85[1.60,5.08];血沉疗效MD(95%CI)为-4.11[-5.31,-2.91];C反应蛋白疗效MD(95%CI)为-3.65[-4.30,-3.01];抗“O”疗效MD(95%CI)为-50.78[-52.62,-48.95]。3.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3.1模型评价: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存在增厚、变硬改变,内膜表面凹凸不平,有斑块状隆起。HE染色情况:光镜下主动脉外膜管壁增厚,全层动脉壁有炎性细胞浸润,中膜出现黏液样变性,内弹力板断裂、消失。3.2 HE染色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可见动脉壁炎性细胞浸润,中膜黏液样变性、弹力板破坏,故较正常组有明显改变;激素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大鼠主动脉弹性膜排列较为规则,部分外膜增厚,中膜出现黏液样变性,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内膜稍不平整,故激素组和中药高剂量组较正常度差异不大,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中药中、低剂量组大鼠主动脉内、中、外膜大部分部位出现病变,与正常组、激素组及中药高剂量组有明显病变,但较模型组有好转。3.3 NLRP3及IL-18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降低(P﹤0.01,P﹤0.05);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3.4 ESR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ESR明显增快(P﹤0.01,P﹤0.05),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ESR显着下降(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ESR含量显着增快(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ESR显着增快(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ESR显着增快(P﹤0.05)。3.5 CRP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CRP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5)。3.6 IL-6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3.7 TNF-α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ESR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结论:1.TA患者TA发病年龄越晚、病程越长、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越多者,易发生冠状动脉受累,并且可能与临床上疾病活动度不相关;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多见于冠状动脉的开口及近段;OCT成像可精确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鉴别冠状动脉狭窄病因;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较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再发心绞痛及心力衰竭多见;PCI治疗TA累及冠脉病变的再狭窄率、冠脉血运重建比例及MACE发生率均高于CABG术,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预后不良与TA病程、疾病活动度及PCI治疗相关;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为TA主要致死原因。2.大动脉炎辨证分型可分为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以实证分型居多,其中湿毒血瘀证最多。中医药治疗主要以温阳通脉法为主;中医药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疗效确切,具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疏通血管,纠正机体的炎性反应,提高临床有效率的作用。3.实验成功建立大鼠大动脉炎模型,温阳通脉汤可改善大动脉炎病情,其机制与调节大动脉炎大鼠免疫平衡,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郭娴[3](2016)在《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吕培文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一直担任北京中医院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以及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现为全国第五批、北京市级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发展、创新。在继承房芝萱、赵炳南、王玉章等多位外科泰斗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医外科临床特色,求发展、找突破,不断创新,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2012年至2015年期间,本人有幸跟师吕教授侍诊学习,以中医传承跟师学习的方法,得到老师悉心指导、倾囊相授,临诊中感悟颇深。以期通过本论文的书写,初步探讨老师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中医外科特色证治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一、吕培文教授学术渊源探究:通过跟师学习、病案整理、文献研究、师承交流探讨等多方面学习方法的应用,整理总结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形成的成长经历、学术传承渊源及主要学术思想成就。1、正规院校学习,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之初,幸遇中医泰斗,培养了吕教授注重师承与临床相结合的学术特色,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体系。2、吕教授深得房芝萱亲授,对于外科疑难重疾,尤其是大动脉炎的证治、血分药物的应用特点以及外用甲字提毒粉的学术传承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吕教授师从于王玉章,做为学术继承人,不仅在吕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对王老的临证宝贵经验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尤其对于中医外科整体与局部辨证特点、脾胃学说在外科疾病中的运用、内外同治方法的灵活运用进行总结。4、吕教授随赵炳南临证,赵老阴阳辨证体系对吕教授影响颇深,强调在整体与局部辨证以及病变过程中,应明辨阴阳气血之不同,同时赵老大量实用方剂对临证遣方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二、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总结:深入探讨总结吕培文教授临证辨证特点、理论思想体系、辨证特点、及处方用药规律的总结与应用。吕教授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溯本求源,通过大量的临证实践及经验整理,形成了具有突出优势特色的中医外科诸病的学术经验以及从外科疾病入手,形成以气血辨证为基础的特色辨证学术思想体系。1、辨证中注重整体与局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必要时注重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的运用。2、注重外科首辨阴阳的理解与运用。从发病情形、局部及全身症状、判断预后等方面深入探讨阴阳辨证为外科总则。3、探讨气血理论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运用。从周围血管病病因病机、气血理论核心思想、临证气血理论的巧妙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4、熟读经典,汲取精华,将《内经》、《临证指南医案》、《血证论》等典籍中的重要思想与中医外科特色相结合运用。三、吕教授临证经验总结:1、糖尿病足溃疡外科证治特色:吕教授强调阴阳气血整体与局部辨证为重要原则。内治法寓消托补三法于调和之中,注重固护脾胃正气的治疗原则。外治法注重溻渍、掺药、消敷贴法以及清疮术(鲸食法、蚕食法)的灵活辨证运用。2、深静脉血栓的中医证治:吕教授强调,瘀血阻于脉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瘀、湿、热三者相互为病是本病早期的主要病理特点,血瘀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本病虚是本、邪是标、瘀是变。应注重气血同治的原则,责之于脾、肾、肺脏为主。3、下肢淋巴水肿证治特点:吕教授依据本病特点,强调在辨证中尤其要注意辨湿热、辨阴阳、辨气血、辨部位,同时注重内外同治的重要作用。4、乳腺疾病证治特点:理、调、健为治疗总则,责之于肝脾肾三脏,治疗上注重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尤其擅用当归、芍药,二药为治疗乳癖之要药,均入血分,具有养血活血、调肝化瘀的作用。5、甲状腺疾病证治特点:以吕教授消瘤方为例,从气、痰、瘀致病特点分析本病早期以气滞为主,而中后期则以血瘀、痰凝为主。本病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滞、痰凝、血瘀为主要致病因素。6、多发大动脉炎的证治特点:老师在结合房芝荁房老经验基础上,认为本病主要分为虚寒、虚热两型。抓住调和气血为主要治则,动静结合,气机调畅,必要时攻补兼施。7、肿瘤诊疗特点分析:吕教授认为,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是治疗肿瘤的最基本原则。老师提出慢性疾病患者“与病共存”的理念,通过调和之法,可改善人体内环境的整体状况,使阴阳气血重新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8、慢性荨麻疹证治特点:吕教授认为本病亦可从“血”论治自始至终抓住一个“血”字,辨气血阴阳虚实之不同,临床疗效显着。9、中医外科常用止痛药物总结:外科之“‘痛”,依据其疾病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发作特点、诱发因素之不同,应细辨病因,灵活运用。10、围绝经期气血辨证特点:此期正是冲任功能逐渐衰退的一个过渡时期,机体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会产生各种疾病,外科多见为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血管疾病等。吕教授认为大多为肝气太旺或肾气不足,肝肾同源、调和气血为此类患者多见立法治疗原则。四、应用吕培文教授调和气血基本方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临床病例对照观察研究,评价本方法应用于临床的优势特色。目的:通过观察运用吕培文教授调和气血基本方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及客观专科指标改善情况,探讨调和气血法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作用机理及优势分析。研究方法:1、本研究选自2013年1月—2015年7月,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的门诊、住院患者109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两组例数按2:1设定,治疗组观察病例共74例,对照组观察病例35例。2、治疗组应用吕培文教授调和气血基本方药,对照组应用桃红四物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疗程为3个月。3、分别进行疗效评价、专科指标(踝肱比及足趾PPG)、安全性指标观察。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各时间点与基线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前均开展方差齐性检验,若变量转换后仍不符合齐性,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74例中,治愈3例,显效25例,有效3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35例中,治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2、专科临床症状评分改善:两组患者主要专科临床症状,肢体皮肤发凉、酸胀、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温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肢体皮色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专科指标检查评价:两组治疗前后ABI测定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PPG测定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气血法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尤其在肢体皮肤发凉、酸胀、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温降低、肤色异常方面的改善具有明显优势。

李云虎[4](2016)在《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理气化湿调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非常荣幸成为魏执真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三年的侍诊学习,受益匪浅,深深感受到魏教授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高尚的医德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了全面继承和发展魏教授的学术思想,掌握其临床经验,学习其高尚的医德及名家成才之路,对魏执真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予以系统地总结和传承。尤其是其治疗心律失常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及内科杂病的选方用药思想和临床经验等进行深入归纳总结,期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技能,并惠及他人,发挥中医师承教肓的作用。临床研究以理气化湿调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为例,验证理气化湿调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优选方案。方法:师承学习:主要是探讨老师的学术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学以致用并验证之。首先回顾老师的学术渊源:以魏执真教授的求学经历、师承经历、所推崇的古典医籍、发表的学术论文论着及侍诊过程中的师生学术探讨内容为线索,挖掘出魏教授的学术渊源,同时探求名医大家的成才之路。其次总结老师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通过临床门诊跟师,结合魏教授主编发表的论着、论文、医案医话等,以心脑血管病为重点,全面学习并总结魏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并提出自跟师学习以来的感悟和体会。最后,运用魏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临床研究:选取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的湿邪停蓄,心脉受阻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理气化湿调脉汤的观察组和单纯阿托品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连续治疗4周后,对综合疗效、单项临床症状(心悸、胸闷、胸痛、头晕、乏力、气短、腹胀、便溏)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静息心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律、最慢心律、总心率等变化进行客观评价,以验证理气化湿调脉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学术渊源:①精研经典,遵从古训:魏教授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古医籍,如“以脉为主,四诊合参”的思想是受到《濒湖脉学》的启发;②谨承师教,师承授受:魏教授师从当代名家秦伯未先生,深受秦伯未先生的影响;③通晓进展,熟知现状:不但了解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而且重视吸收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成果;④勤于临床,反复总结:魏教授擅于归纳总结,其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特效药丹皮、赤芍以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羌活均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地临床实践而筛选出来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魏教授擅长于心血管疾病及脑供血不足等心脑血管病的诊疗,有着独到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内科杂症,诸如咳嗽、腹泻、失眠等亦有着丰富的经验。她认为,心脑血管病的病机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阴血亏虚多见,单纯阳气亏虚的少见,标实分为气滞、痰湿、寒凝、血瘀等,其中以气滞最为常见,最终导致血脉不通而发病。在治疗上,根据“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理论,重视理气药的运用,有时仅用理气药即可达到活血通脉的目的。选药组方时,遵循“补勿致壅,活勿伤正”的组方原则,选药以清灵为主,如补气药多用清补的太子参,养阴用沙参、麦冬、五味子等补而不腻之品;在活血行气药的选择上,则用丹皮、赤芍、丹参、川芎等理血药,而不用虻虫、水蛭、三棱等活血破血之品,以及用香附、香橼、佛手等理气药而不用青皮、枳实等破气药。同时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在心脑血管病的诊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急性病证,此时应先治急证,待急证缓解后再治原发病。临床研究:理气化湿调脉汤观察组与阿托品对照组在中医症候综合疗效、单项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静息心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疗效、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及总心率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气化湿调脉汤能改善湿邪停蓄,心脉受阻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心率,改善生活质量,服用安全。

王玮玮[5](2016)在《130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类探讨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特征,比较MPO-ANCA阳性小血管炎和PR3-ANCA阳性小血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另外根据器官受累特点以及肾脏病理特点对ANCA相关性血管炎进行分类研究,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九创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及病案室管理系统搜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全部住院病历,查找所有出院诊断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130名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依据ANCA的检测结果将筛选出的130例患者分为核周型ANCA(P-ANCA)阳性识别髓过氧化物酶(MPO)即MPO-ANCA阳性组以及胞浆型ANCA(C-ANCA)阳性识别蛋白酶3(PR3)即PR3-ANCA阳性组2组,比较两组小血管炎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30例AAV患者中MPO-ANCA阳性组共105例(80.7%),男40例(38.09%),女65例(61.90%),男:女为0.6:1,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76±12.80岁,中位年龄为64岁,≥55岁者85例(80.95%)。PR3-ANCA阳性组共25例(19.23%),男12例(48%),女13例(52%),男:女为0.92: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04±14.72岁,中位年龄为56岁,≥55岁者13例(52%)。两组的患病年龄不同(P<0.05)。AAV患者累及脏器以肺和肾最为多见,以肺脏表现等为首发症状者,MPO-ANCA阳性组患者较PR3-ANCA阳性组多见,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不明原因发热、鼻部、眼部症状、皮疹等为首发症状者,PR3-ANCA阳性组患者比MPO-ANCA阳性组多见。其中鼻部症状为首发症状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间质性病变MPO-ANCA阳性组较PR3-ANCA阳性组患者发生率高(P<0.05),眼、耳、鼻、皮肤受累发生率PR3-ANCA阳性组高于MPO-ANCA阳性组,其中耳、鼻受累患者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增多(血小板>300*10^9/l)、白蛋白降低(<35g/l)PR3-ANCA阳性组患者居多,其中白蛋白降低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AAV患者中共102例行肺部CT检查,96例肺部异常,MPO-ANCA阳性组胸腔积液发生率少于PR3-ANCA阳性组胸腔积液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AAV患者中单纯以肺损伤共8例(6.15%),单纯肾损伤共7例(5.38%),单纯肾脏损伤AAV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单纯肺损伤组,而白细胞计数单纯肺损伤组较单纯肾损害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AAV患者中肺间质病变不伴血肌酐升高者25例(19.23%),肾功能损害不伴肺间质性病变者79例(60.76%),其中肺间质病变不伴血肌酐升高者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肾功能损害不伴肺间质病变组,且肾损害不伴肺间质病变者补体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间质病变不伴血肌酐升高组MPO-ANCA阳性多于肾功能损害不伴肺间质病变组,而肾功能损害不伴肺间质病变组则为PR3-ANCA阳性多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资料显示肾活检免疫荧光无补体沉积者24例(70.58%),伴补体沉积者10例(29.41%)。比较伴补体沉积者及不伴补体沉积者各项化验指标区别,其中免疫荧光无补体沉积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平均计数高于伴补体沉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脏病理比较中,无补体沉积组正常肾小球数目多于伴补体沉积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V患者中总共有76例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的治疗,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者35例,应用吗替麦考酚酯者5例,应用利妥昔单抗者1例,应用布累迪宁者1例,应用甲氨蝶呤者1例,联合血液透析者25例,仅依靠血液透析者9例。研究患者中有4例MPO-ANCA阳性血管炎患者分别于4年、3年、1年、2年前检查ANCA为阴性,其中3例因为肺间质纤维化而初检,当病情进展到至肾功能出现异常时,MPO-ANCA呈现阳性。共有9例患者于第一次入院在院死亡,其中P-ANCA阳性组8例(7.62%),C-ANCA阳性组1例(4%)。结论:ANCA相关性血管炎主要以中老年多见,MPO-ANCA阳性小血管炎的发病年龄晚于PR3-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肺间质病变于MPO-ANCA阳性小血管炎中更常见。主要以肾功能损害而不伴有肺间质病变的AAV患者贫血程度重、血清补体明显降低。

方金[6](2016)在《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庞鹤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擅长中医药治疗内科杂病及周围血管疾病。庞鹤教授治疗内科杂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继承、发扬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该研究的目的所在。临床研究部分重点学习总结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经验和进行观察,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跟随庞鹤教授门诊临床实践,书写跟师笔记,收集整理导师典型临床医案,撰写跟师心得体会(月记),分析总结其临床辨证思路及用方、用药经验;收集其专题报道、论文及着作、讲课文字及音视频资料,研究其学术思想;通过研读古籍和分析研究对导师学术思想形成影响较大的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完成对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总结工作;并将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应用到自己的独立临床实践中。临床研究通过收集庞鹤教授运用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辨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病例55例,进行临床观察,对临床疗效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及统计,完成临床研究部分工作。[研究结果]该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以及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辨治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研究。第一部分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刘渡舟、苏宝刚、程士德、赵绍琴、赵锡武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学习他们研读经典、穷其理致、圆机活法、整体观念、重视配伍等学术特点,并学习他们如何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二是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等中医经典着作,结合临床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部分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学术思想庞鹤教授认为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机是“正气虚、血瘀、浊邪(痰、湿、热、浊)化毒阻络”。在整体辨证上首重正气,强调正气虚是该病的发病基础;局部辨证重视血瘀为患,认为血瘀贯穿疾病过程的始终;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创新发展,重视浊毒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周围血管疾病的辨证上,庞鹤教授认为其临床表现虽以四肢局部病变为主,但与整体脏腑气血失衡有关,临证时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庞鹤教授认为周围血管病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因虚致实,故临证时重视调节脏腑功能,标本同治,扶正与祛邪并重。并将“和”法的治疗思想运用到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包括调和阴阳及调和气血。对血瘀久不去之证的治疗提出“增血行瘀”的学术思想,认为阴血充足是血脉畅行的重要条件,滋阴养血有利于活血通脉。(二)临床经验1、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认为气虚血瘀,湿瘀浊毒阻络是其基本病机,将本病分为气虚血瘀证、湿瘀阻络证、湿热毒蕴证三种证型分而治之。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芍药散、五苓散、二妙散、五味消毒饮等方加减治疗。2、淤积性皮炎:将该病分为四种证型,认为无论何种证型,其基本病机为血虚风燥、湿浊毒蕴。以经验方养血祛风止痒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3、雷诺氏综合征:认为本病与素体阳虚、感受寒邪、肝郁气滞等因素导致经脉瘀阻有关。治疗应重视活血化瘀以使血脉畅通,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加减。4、胸痹: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盛,阳气闭塞;上焦阳气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治疗上以温通阳气、驱散寒邪为基本治则,多以瓜蒌薤白类方合用加减治疗。5、痹证:认为痹证的发生正虚不固是内因,感受外邪是外因。治疗时扶正与祛邪并重。周围血管科以血痹及寒痹多见,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寒痹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6、眩晕:认为眩晕虽病因复杂,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实可相互影响。痰饮引起的眩晕用泽泻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眩晕,用自拟五草汤加减治疗。7、不寐:认为不寐病因虽多,病机变化以阴阳不交、肝郁扰心、神魄不安为主。分为痰热扰心证、心肾不交证、虚热内扰证、阴阳失调证等几种证型分而治之,常加半夏、夏枯草以调肝养血、宁心安神、交通阴阳。8、月经病:认为月经病病因复杂,病情表现多种多样,病性表现寒热虚实错杂,其病机关键为冲任虚寒、少腹瘀血。故治疗以温经养血,调和冲任为主,以温经汤为首选方辨证加减治疗。9、更年期综合征:认为肾虚天癸竭是本病的发病基础。临床见肝肾阴虚、肝失疏泄证,宜滋阴清肝,疏肝解郁,方选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心肝血虚、五脏失养证,治宜甘润滋养,宁心安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竹皮大丸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瘀,方用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合四物汤加减。10、过敏性鼻炎:认为病机多属外寒内热,鼻窍壅塞,治宜清肺泄热,宣通鼻窍,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若循经传变,少阳郁热,治宜清肺通窍、和解少阳,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若久病入络,瘀血阻窍,治宜活血通窍,在清肺通窍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疗效更好。第三部分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研究1背景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是以下肢大中动脉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肢体缺血综合征。是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正常生活,高发生率、高致残率的疾病。目前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症有较好的优势。如何更好的运用中医药治疗ASO,特别是对ASO(未溃期)的防治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庞鹤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主要病机为“正气虚、血瘀、浊邪(痰、湿、热、浊)化毒阻络”。临证以益气活血祛浊解毒为基本原则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目的本研究通过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观察,研究庞鹤教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3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病例55例。根据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进行临床干预。28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动态观察疗前及疗后28、56、84天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评分,踝肱指数(ABI)变化,并评价其安全性。4结果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干预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患者55例,结果临床痊愈8例(14.5%),显效27例(49.1%),有效15例(27.3%),无效5例(9.1%),临床总有效率90.91%。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P<0.05)。治疗后踝肱指数(ABI)较前明显提高(P<0.05)。5结论应用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ABI。

张静[7](2015)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情况及预后,比较急性StanfordA型和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差异,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工具。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经临床最终诊断明确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既往病史(高血压、马凡氏综合征)、症状(急性胸痛、背痛、腹痛、头昏、乏力、晕厥、偏瘫等),体征(入院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实验室检查(血脂、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C反应蛋白),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片、心脏彩超、CT、MRI)、Stanford分型、并发症(心包或胸腔积液、晕厥、组织器官缺血、肾功能不全)、治疗情况及预后。汇总分析总体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变化趋势,以Stanford标准分型为AB两型,对比两型间的临床特点、不典型主诉,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并发症、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按照院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据回归系数,计算不同分界值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以预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风险性。结果:1.经检索符合条件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360例,平均年龄54.31±14.24岁,其中男性273例,女性87例,男女性别之比为3:1。StanfordA型121例,StanfordB型239例,比例为1: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62例,8例既往有马凡氏综合征病史。主诉为不同部位疼痛者316例(87%),其中胸背部疼痛发生率最高达227例(63%),腰腹部疼痛73例(20%),不典型主诉占9%。入院平均心率83.9±14.2次/分,收缩压144.4±30.9 mmHg,舒张压84.1±18.8 mmHg。实验室检查提示平均TC、TG、LDL-C、HDL-C.血清钾、钙、镁均在正常范围。平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D二聚体均高于正常人群参考值。平均APTT、PT、INR均在正常人群参考高限。异常ECG患者261例(72.5%),多为非特异性改变。彩超确诊率75%,CT及MRI诊断准确率高达100%。有47例患者出现急性心包积液或少量胸腔积液;有3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晕厥或意识丧失;有24例患者出现局部组织器官缺血;有72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或一过性肌酐升高。总体误诊率6.1%,所有患者最终药物治疗186例,手术治疗174例(48.3%)。360例患者院内存活283例(78.6%),死亡77例,死亡率21.4%。2.急性主动脉夹层好发于冬季,最高发人群为60-69岁,病例数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按入院时间均分为两组,第二组患者病例数增加了146%,StanfordB型夹层增长较快,增长率为191%。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高血压及马凡氏综合征病史无统计学差异。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近年稳步增长,增长率为205%,急性期院内死亡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19)。3.急性StanfordA型与B型主动脉夹层间比较:发病年龄、性别比、高血压病史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马凡氏综合征多于B型主动脉夹层。疼痛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疼痛的发生率更高,尤其是腰腹部疼痛B型多于A型。不典型症状的发生率StanfordA型要高于B型主动脉夹层。入院时平均心率在两组间比较无差异,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入院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A型主动脉夹层,但是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低血压(SBP≤110 mmHg)的比例StanfordA型高于B型,血压升高患者(SBP≥180 mmHg)比例StanfordB型明显高于A型。两组在平均TC、TG、LDL-C、HDL-C、血清钾、钙、镁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入院平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APTT、PT、INR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平均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入院时异常心电图比例统计无显着性差异。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5.7%,StanfordB型诊断符合率为66.1%,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CTA及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符合率高且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A型误诊率为8.3%,StanfordB型误诊率为5.0%,两组间误诊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无统计学差异,无论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B型预后均优于A型。4.单因素分析提示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变量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APTT、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晕厥或意识丧失、急性肾功能不全及组织器官缺血并发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tanford A型(OR,10.53; 95%CI,2.89to 23.25; P=0.001)、低血压(0R,5.72; 95%CI,1.07 to 20.51; P=0.04)、晕厥(OR,8.24; 95%CI, 1.25to33.85;P=0.03),缺血并发症(OR,4.67; 95%CI,1.02to14.63; P=0.05)、急性肾功能不全(OR,31.32; 95%CI,15.62tol23.4; P<0.001)、中性粒细胞≥80%(0R,5.67; 95% CI 1.47to14.86; P=0.01)为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内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为保护性因素。据回归系数计算总分值4分具有预测院内死亡的最佳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1急性主动脉夹层就诊人数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以StanfordB型夹层增长较快。急性主动脉夹层多于冬季发病,好发年龄为40-69岁,男性多于女性,StanfordB型多于A型。最常见合并有高血压病史,主诉多为胸背痛及腰腹痛,并有不典型症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水平多高于正常人群。心电图多表现非特异性改变,CTA及MRI的诊断符合率高,部分累及其它器官出现严重并发症,尚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手术治疗比例较前增多,总体死亡率高,但近年有下降趋势。2两型夹层首诊疼痛发生率StanfordB型夹层高于A型夹层,尤其腰腹痛发生率明显增高,不典型症状发生率StanfordA型夹层明显高于B型。StanfordA型夹层入院低血压发生率高于B型,高血压发生率B型夹层高于A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StanfordA型夹层低于B型,而D二聚体水平A型夹层明显高于B型夹层。彩超对于StanfordA型的诊断符合率高于B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A型多于B型,误诊率两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药物及手术治疗预后两型间均有明显差异,Stanford B型夹层均优于A型。3 Stanford A型、低血压、中性粒细胞≥80%、合并晕厥或意识丧失、组织器官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并发症为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内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院内预后,多因素分析建立预测工具可以评估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发生率并及早选择治疗方式。

陆海涛[8](2015)在《扶正祛浊口服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医学界的重视和检测及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大量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被诊断,发病率已超过既往流行病的数据,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ARAS发病率为24.3%。随着疾病进展会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据国外研究报导,16.5%的透析患者病因为ARAS。ARAS常与三个临床症状相关联:缺血性肾脏病、高血压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往几个大型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了血运重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疗效没有达到许多人的希望和预期。2014年举世瞩目的CORAL实验结果提示:在药物优化治疗(OMT)的基础上,肾动脉介入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然实验在设计上存在局限或者偏见,仍需进一步得到共识,希望尽快给予确切的结果,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用于患者。在如此背景下,总结出一个广泛的诊断模式和系统的治疗指南势在必行。从2008年开始,以导师饶向荣为首的研究团队就开始ARAS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已经治疗的研究,为此次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研究是临床观察随机对照性研究试验,对扶正祛浊口服液用于ARAS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所致的慢性肾衰竭(CKDⅡ-Ⅳ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形成一套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现代医学基础治疗为辅的缺血性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诊疗方案。研究方法:病例来源:选取临床诊断(包括门诊、病房)ARAS患者中的中符合本研究入组要求并同意参加试验的患者50例。分组治疗:经过两周的洗脱期之后,将病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优化治疗,包括饮食管理,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以及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等。治疗组在优化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扶正祛浊口服液20ml tid。数据收集:对纳入病例每月或每两月进行肾功能、血脂、血压水平等检查,观察结束后对两组肾功能、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中医证侯积分:参照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收集的临床数据处理:应用SPSS2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对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5±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n,%)进行统计描述。结果:1.纳入数据统计的患者总共5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因1例患者要求、对照组1例病人因行肾动脉支架术以及两组各有1例因急性肾功能受损住院而终止试验。2.终点事件:全因死亡0例;进入肾脏替代治疗2例,治疗组0例;血肌酐翻倍6例,治疗组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治疗组1例。3.统计ARAS患者的合并疾病,其中高血压的比例最高达到98%,高脂血症也是常见的伴发疾病,亦高达46%、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24%、脑血管疾病30%,以及糖尿病28%。4.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中医证侯积分分别进行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P=0、P=0、P<0.01,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中医证侯积分、肾小球滤过率分别进行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P=0、P=0.774、P=0.12,血肌酐前后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肾小球滤过率和中医证侯积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5.分别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BUN和血脂水平(CHO、TG、LDL)等进行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入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以及脑血管疾病的合并率较高,提示临床患以上疾病的患者应积极考虑ARAS的筛查,提早干预。2.扶正祛浊口服液子在优化治疗的基础上,能良好的延缓ARAS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保护残存肾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控制血压作用。3.通过中医症候统计,扶正祛浊口服液可改善临床患者症状,提高生活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李强[9](2014)在《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痹证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痹证涵盖西医众多疾病,1983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确认的10大类,100多种风湿病或关节病基本都可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由于风湿性疾病中的大多数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西医主要以替代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以期改善症状,控制和延缓疾病发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痹证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和良好的前景,尤其是几千年来,历代中医医家对痹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中蕴含着千百年来历代医家积累起来的临床经验,需要加以总结,以便把握其证治规律。本研究在全面收集历代痹证方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库、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痹证方剂信息的分析挖掘,从中总结规律,这对于痹证中医临床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探讨痹证的相关证治规律,为痹证的临床和科研服务;二是以痹证为例,探讨当前数据挖掘在中医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历代痹证文献,系统分析痹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型和治则治法,力争从整体上把握中医对于痹证的认识,为更加系统的研究痹证奠定理论基础。2.数据挖掘相关研究方法以痹证方剂为切入点,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主要信息来源,筛选出痹证方剂,根据《中华本草》以及五版《中医内科学》和五版《中药学》教材等公认标准,对原始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建立了规范化的痹证方剂数据库。在此基础之上,采用Excel2010和SPSS Clementine软件,运用频繁项集、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痹证方剂数据分析,进行痹证方剂常用药物、常用药物配伍和痹证方剂药证关系等的信息挖掘。结果1.文献研究部分结果(1)痹证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包括禀赋不足、饮食所伤、劳逸失调、情志失调和痰瘀痹阻等;外因包括感受风寒湿邪、感受热邪、居处环境欠佳和起居调摄不慎等。(2)痹证证型有多种分类方法,有按病因分,有按部位分,有按症状分,有按证候分。通常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型痹证和肝肾两虚型痹证四种。(3)痹证的主要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和培补肝肾,舒筋止痛。2.数据挖掘部分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痹证方剂1311首,用药15517次,平均每方用药11.84味,涉及中药672种。其中用药频次在20次及以上的中药共157味,用药频次在100次以上的共42味。(2)痹证方剂组方的常用药物类型按频次分前三位依次为补虚药、祛风湿药和解表药等。(3)治疗痹证的常用单味药物:当归、防风、附子、川芎、羌活、肉桂、牛膝、川乌、草乌、独活和白术等。(4)治疗痹证的常用药对:当归+川芎、羌活+防风、肉桂+当归、独活+桑寄生、乳香+没药、白芍+当归、川乌+草乌、秦艽+防风、威灵仙+羌活和牛膝+杜仲等。(5)治疗痹证的常用祛风湿药药对:白花蛇+天麻、乌梢蛇+天麻、桑寄生+独活和桑寄生+防风等。(6)治疗痹证的常用三味药物组合:川芎+防风+当归、羌活+防风+当归、羌活+川芎+当归、甘草+防风+当归、肉桂+防风+当归、甘草+川芎+当归、羌活+川芎+防风、独活+防风+当归、肉桂+川芎+当归和牛膝+防风+当归等。(7)治疗痹证的常用四味药物组合:羌活+川芎+防风+当归、甘草+川芎+当归+防风、川芎+防风+当归+甘草、独活+川芎+当归+防风、牛膝+羌活+当归+防风、牛膝+川芎+当归+防风、肉桂+川芎+当归+防风、独活+防风+当归+羌活、牛膝+羌活+当归+川芎和独活+防风+当归+牛膝等。(8)治疗风寒湿痹的常用单味药物:当归、附子、川芎、肉桂、川乌、独活、白术、麻黄、乳香和草乌等。(9)治疗风湿热痹的常用单味药物:黄柏、升麻、大黄、犀角、石膏、栀子、黄连、白蔹、苦参和踯躅花等。(10)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的常用单味药物:川芎、半夏、没药、天南星、生地、赤芍、威灵仙、木香、陈皮和干姜等。(11)治疗肝肾两虚型痹证的常用单味药物:茯苓、人参、熟地、石斛、山茱萸、五味子、肉苁蓉、泽泻、茯神和枳实等。(12)治疗风寒湿痹的常用药对:虎骨+当归;草乌+川乌;麻黄+当归;麻黄+川芎;虎骨+牛膝;秦艽+当归;川乌+羌活;草乌+当归;秦艽+防风;麻黄+肉桂等。(13)治疗风湿热痹的常用药对:黄柏+羌活;黄柏+苍术;石膏+甘草;升麻+甘草;黄柏+防风;升麻+羌活;栀子+大黄;栀子+甘草;升麻+防风和白蔹+当归等。(14)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的常用药对:半夏+羌活;天南星+羌活;五加皮+川芎;赤芍+甘草;天南星+苍术;半夏+甘草;没药+川芎;天南星+半夏;天南星+牛膝和威灵仙+甘草等。(15)治疗肝肾两虚型痹证的常用药对:山茱萸+茯苓;枳实+附子;石斛+白芍;山茱萸+甘草;枳实+甘草;山茱萸+杜仲;泽泻+附子;茯神+人参;五味子+黄芪和人参+赤芍等。(16)痹证治疗的常用剂型:依次为丸剂、汤剂、散剂和膏剂。(17)从方剂的历代演变情况来看,汉代用于痹证方剂使用的药物种类仅有8种,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配以温里药、祛风湿药和利水渗湿药等;至唐代,痹证方剂使用的药物种类已经达到了17种,仍然以补虚药为主,除配以温里药外,祛风湿药开始得到大量应用:从宋代开始,痹证方剂的药物配伍发展的已经比较完善,痹证方剂常以补虚药和祛风湿药为主,配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和温里药,同时宋代平肝熄风药、化痰药和清热药也开始得到大量应用,用于治疗痹证的平肝熄风药主要包括大量的虫类药,虫类药已被证明对于痹证有走窜经络、搜风剔络、解痉止痛之功效;明、清以及近、现代都是对宋代痹证方剂配伍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结论1.纵观痹证方剂的历史发展,中医对痹证的治则治法和方剂的组方规律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宋代基本确立了痹证的治疗大法,以祛风除湿、补虚扶正配伍解表散邪和活血化瘀等治法;至明清时代对痹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已基本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治疗则基本延续了宋代的主要治则治法,祛风除湿、补虚扶正,但更加注意活血祛瘀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的使用,同时出现了对虫类药治疗痹证的探索;近现代的治法方药则更为丰富,除了以祛风除湿和补虚扶正配合活血化瘀之外还有通络化痰、清热解毒和理气止痛等各种治法,并更加重视虫类药、藤类药以及部分有毒中药在痹证治疗中的作用。2.痹证的处方用药规律如下:(1)痹证治疗总以补益扶正和祛风除湿为主要原则。(2)配伍清热药物同样是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3)痹证治疗常辅以活血化瘀、温里助阳、理气止痛和平肝熄风药物。(4)解表药在痹证方剂配伍中的作用不容忽视。(5)动物药、藤类药及有毒中药在痹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3.痹证的证治规律如下:(1)痹证治疗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2)痹证当从虚论治。(3)痹证治疗应注意主方主药的运用,并根据中药现代药理研究适当选择用药。4.数据挖掘适用于中医方剂研究,能够以量化的形式证明中医理论;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挖掘出痹证常用药物、药对,可以为临床提供数据依据,也可为科研提供研究思路。但数据挖掘也还有其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曾子芸[10](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二、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临床报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临床报导(论文提纲范文)

(1)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浅谈中医循证医学——双重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浅谈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与通塞脉片的源流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药品种多元证据集构建的思路及其理论基础
    1 多元证据集构建的意义及流程
    2 通塞脉片及其来源方剂
    3 方解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中药品种相关文献梳理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通过分析医案文献整合人用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2 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证据的整合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检索策略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
    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3.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系统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动脉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吕培文教授学术渊源探究
    1 学习成长经历
    2 秉承名家之旨、旁参诸家之长
        2.1 赵炳南学术思想传承
        2.2 房芝萱学术思想传承
        2.3 王玉章学术思想传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总结
    1 中西并重与融会贯通
    2 外科辨证首辨阴阳的理解
    3 气血理论在周围血管病中的运用
    4 固护脾肾、以调为补
    5 熟读经典、汲取典籍之精华
        5.1 针对脉管病“久病入络”的理解与认识
        5.2 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在外科中的应用
        5.3 《血证论》中对脾阴的理解
        5.4 《血证论》中气血水火的关系
    6 调和气血法与三因制宜理论的运用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吕培文教授临床治疗经验总结
    1 糖尿病足溃疡外科证治特色
    2 深静脉血栓的中医证治
    3 下肢淋巴水肿证治特点
    4 理、调、健治疗乳腺疾病
    5 从气、痰、瘀入手治疗甲状腺疾病
    6 多发大动脉炎的中医证治
    7 应用调和法治疗肿瘤特点分析
    8 从血论治荨麻疹
    9 中医外科常用止痛药物总结
    10 围绝经期气血辨证特色
    11 处方谴药轻用量、对药相须重化裁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吕培文教授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
        综述一脱疽的中医诊疗现状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 辨证论治特点
        3 外治法特点
        4 总结
        综述二 动脉硬化闭塞症西医诊疗现状
        1 流行病学调查
        2 危险因素
        3 临床诊断方法
        4 药物治疗
        5 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2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3 设计方法
        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统计方法
        7 质量控制
        8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9 一般资料
        10 疗效评价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理气化湿调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魏执真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1 生平、科研成果及着作
        1.1 生平
        1.2 科学研究及论着
    2 魏执真教授的学术渊源
        2.1 精研经典,遵从古训
        2.2 师承名家,谨遵师教
        2.3 掌握进展,西为中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魏执真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 魏执真教授的学术思想
        1.1 治学之道
        1.2 学术思想
    2 临床经验总结
        2.1 心律失常诊治经验
        2.2 冠心病心绞痛诊治经验
        2.3 心力衰竭诊治经验
        2.4 心肌病诊治经验
        2.5 糖尿病性心脏病诊治经验
        2.6 原发性高血压诊治经验
        2.7 大动脉炎诊治经验
        2.8 脑动脉硬化诊治经验
        2.9 其他疾病诊疗经验
    3 跟师心得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理气化湿调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1 窦性心动过缓的中医研究概况
        1.2 心悸病的各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1.3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各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1.4 现代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概况
        2 现代医学对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进展
        2.1 生理性与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特点
        2.2 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
        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3.1 主要问题
        3.2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止、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对照方案
        3.2 治疗方法
        3.3 疗效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定标准
        3.5 安全性指标
        3.6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纳入脱落情况
        4.2 可比性分析
        4.3 疗效判断
        4.4 安全性分析
        5 讨论
        5.1 研究结果分析
        5.2 窦性心动过缓的历史沿革
        5.3 魏执真教授对窦性心动过缓的病因病机认识
        5.4 治法及方药
        5.5 创新性
        5.6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130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化验结果
    3.3 肺部影像学检查
    3.4 肺损伤与肾损伤化验学检查比较
    3.5 肾组织免疫荧光伴补体沉积组与无补体沉积组指标比较
    3.6 临床治疗与转归
第4章 讨论
    4.1 AAV流行病学特点
    4.2 AAV临床表现特点
    4.3 AAV的实验学检查
    4.4 AAV的影像学检查
    4.5 肾组织免疫荧光伴补体沉积与无补体沉积指标比较
    4.6 肺间质病变不伴血肌酐升高AAV患者与肾损害不伴肺间质病变者比较
    4.7 AAV的治疗与转归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
    1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形成过程
    2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2.1 师从名师,继承发扬
        2.2 涉猎广博,深研古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1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1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辨治思想
        1.2 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1.3 重视调节脏腑功能,扶正与祛邪并重
        1.4 和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1.5 增血行瘀论
    2 临床经验
        2.1 庞鹤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经验总结
        2.1.1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2.1.2 淤积性皮炎
        2.1.3 雷诺氏综合征
        2.2 庞鹤教授治疗内科杂病经验总结
        2.2.1 胸痹
        2.2.2 痹证
        2.2.3 眩晕
        2.2.4 不寐
        2.2.5 月经病
        2.2.6 更年期综合征
        2.2.7 过敏性鼻炎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
    英文缩略语
    综述一 动脉硬化闭塞症西医临床诊疗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临床诊疗概况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治疗方法
        7 观察方法
        8 疗效评价
        9 数据统计
    结果
        1 综合疗效评定
        2 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
        3 踝肱指数(ABI)
        4 临床指标改善度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已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扶正祛浊口服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
        1. ARAS的病因病机
        2. 临床表现的中医认识
        3. ARAS中医治疗的评价:不妄自,不菲薄
    综述二 “Coral Trail”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认识
        1. ARAS的流行病学:被低估的ARAS
        2. ARAS的病理生理
        3. ARAS的病程及临床表现
        4. ARAS的诊断:怀疑患者有ARAS的有哪些依据
        5. 四大重要试验
        6. ARAS的治疗——理性的选择
        7. 预后
        8. 总结和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临床终点事件
        3. 肾功能
        4. 血压
        5. 血脂(CHO、TG、LD)
        6. 中医症候
        7. 研究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痹证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一 痹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分型
    3 临床研究
        3.1 经方
        3.2 时方
        3.3 自拟方
        3.4 单味中药
    4 实验研究
    5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1 研究角度
        1.1 数据挖掘在特定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2 数据挖掘在方剂领域中的应用
        1.3 数据挖掘在医案领域的应用
        1.4 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中的应用
        1.5 其他
    2 数据挖掘方法
        2.1 频数统计方法
        2.2 关联规则
        2.3 聚类分析
        2.4 因子分析
        2.5 其他
    3 数据挖掘软件
    4 讨论
    参考文献
1 文献研究
    1.1 痹证病名
    1.2 痹证病因病机
        1.2.1 内因
        1.2.1.1 禀赋不足
        1.2.1.2 饮食所伤
        1.2.1.3 劳逸失调
        1.2.1.4 情志失调
        1.2.1.5 痰瘀痹阻
        1.2.2 外因
        1.2.2.1 感受风寒湿邪
        1.2.2.2 感受热邪
        1.2.2.3 居处环境欠佳
        1.2.2.4 起居调摄不慎
    1.3 痹证证型分类
        1.3.1 按病因分
        1.3.2 按部位分
        1.3.3 按症状分
        1.3.4 按证候分
    1.4 痹证治则治法
        1.4.1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1.4.2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1.4.3 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1.4.4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2 数据挖掘研究
    2.1 方剂来源
    2.2 方剂选择标准
        2.2.1 方剂纳入标准
        2.2.2 方剂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规范
        2.3.2 资料整理
        2.3.3 数据挖掘分析
        2.3.3.1 药物频数分析
        2.3.3.2 药物配伍分析
        2.3.3.3 药物剂型分析
        2.3.3.4 药证相关分析
        2.3.3.5 痹证方剂源流演变分析
        2.3.3.6 以药名为方剂名称的药物情况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药物频数分析
        2.4.1.1 痹证方剂药物使用总体情况频数分析
        2.4.1.2 痹证方剂药物类型频数分析
        2.4.1.3 痹证方剂各类型药物频数分析
        2.4.1.4 痹证常用特殊类型药物频数分析
        2.4.2 药物配伍分析
        2.4.2.1 痹证方剂常用药对配伍分析
        2.4.2.2 痹证方剂常用三味药配伍分析
        2.4.2.3 痹证方剂常用四味药配伍分析
        2.4.2.4 常用祛风湿药药对配伍分析
        2.4.3 剂型分析
        2.4.4 药证相关分析
        2.4.4.1 痹证方剂主治证型与单味药相关性分析
        2.4.4.2 痹证方剂主治证型与两味药使用相关性分析
        2.4.5 历代痹证方剂源流演变分析
        2.4.5.1 历代痹证方剂分布情况
        2.4.5.2 历代痹证方剂用药变化情况
        2.4.5.3 以药名为方剂名称的药物情况分析
3 讨论
    3.1 痹证常用药物分析
        3.1.1 单味药物
        3.1.1.1 当归
        3.1.1.2 防风
        3.1.1.3 附子
        3.1.1.4 川芎
        3.1.1.5 羌活
        3.1.1.6 肉桂
        3.1.1.7 牛膝
        3.1.1.8 川乌、草乌
        3.1.1.9 虎骨
        3.1.1.10 乳香
        3.1.1.11 萆薢
        3.1.1.12 独活
        3.1.1.13 天麻
        3.1.1.14 白术
        3.1.2 知药对
        3.1.2.1 当归、川芎
        3.1.2.2 羌活、防风
        3.1.2.3 肉桂、当归
        3.1.2.4 独活、桑寄生
        3.1.2.5 乳香、没药
        3.1.2.6 白芍、当归
        3.1.2.7 川乌、草乌
        3.1.2.8 秦艽、防风
        3.1.2.9 威灵仙、羌活
        3.1.2.10 牛膝、杜仲
        3.1.2.11 赤芍、当归
        3.1.3 待探讨药对
    3.2 痹证方剂处方规律分析
        3.2.1 痹证治疗总以补益扶正和祛风除湿为主要原则
        3.2.2 配伍清热药物同样是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
        3.2.3 痹证治疗常辅以活血化瘀、温里助阳、理气止痛和平肝熄风药物
        3.2.4 解表药在痹证方剂配伍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3.2.5 动物药、藤类药及有毒中药在痹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3.2.5.1 痹证方剂常配伍动物药,其中虫类药的使用尤其值得重视
        3.2.5.2 痹证方剂常配伍藤类药
        3.2.5.3 痹证方剂常配伍有毒中药
    3.3 痹证证治规律探讨
        3.3.1 痹证治疗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3.3.2 痹证当从虚论治
        3.3.3 痹证用药策略
        3.3.3.1 注意主方主药的运用
        3.3.3.2 参考中药现代药理研究选择用药
    3.4 本研究存在问题
        3.4.1 数据来源问题
        3.4.2 方剂资料的收录及分析不够全面
        3.4.3 现有数据挖掘算法尚不能完整体现痹证处方用药规律
    3.5 对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的思考与探讨
        3.5.1 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研究的目的
        3.5.2 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研究的数据质量
        3.5.3 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3.5.4 数据挖掘结果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方剂大辞典收录的痹证方剂药物使用情况
附录二 本论文所引方剂来源书目列表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10)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临床报导(论文参考文献)

  • [1]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D]. 林繄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D]. 王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D]. 郭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理气化湿调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D]. 李云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130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D]. 王玮玮. 吉林大学, 2016(12)
  • [6]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D]. 方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 张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9)
  • [8]扶正祛浊口服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D]. 陆海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9]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痹证证治规律研究[D]. 李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高安动脉炎5例临床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