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召开分层教学实验成功成果汇报会

衡南县召开分层教学实验成功成果汇报会

一、衡南县举行分层成功教学实验成果汇报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熊名辉,刘秋泉,赖斯捷,徐鹏,陈敏华,李伦娥,余欣泽[1](2021)在《忠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湖南实践》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是充满苦难辉煌的伟大历程。回望这一历程,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忠诚!忠诚,是大写的铁血丹心,是高高飘扬的旗帜;忠诚,是千锤百炼的试金石,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串串珍珠!党的教育方针的发端、萌芽,形成、发展,贯彻、落实,同样伴随这一艰辛而伟大的历程。这是一条用忠诚铸就的初心之路,这是一份用忠诚书写的历史答卷!

占娟娟[2](2021)在《“互联网+”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衡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珊[3](2020)在《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宋词作为中华经典之一,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在高中阶段,语文课是学习和传播宋词的一个重要渠道。本研究从语文课堂入手,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通过搜集大量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进行研究,具体如下: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缘由及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理论依据。第二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宋词概述,旨在分析教材中宋词的主要内容及文体特征。第三章从分析宋词教学案例入手,发现教学目标的制定笼统且空泛,表述不规范,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的确定忽视宋词的文体特征,对学情把握不准确且教学内容单一;导入环节千篇一律,教学过程缺乏实质性对话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第四章试图寻找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的策略,并对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与说明。结语部分总结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的重要性,从完整的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以促进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和可操作化,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的作用。

马池春[4](2020)在《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资本下乡日趋活跃和频繁,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潜在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秩序变革。当前,围绕资本下乡议题学界争论不断,既有资本下乡的坚定支持者,也有资本下乡的强烈反对者,争论双方的核心关切是资本下乡究竟促进还是损害农民利益?本文以粤东北地区的育村为研究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采用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理论分析框架,详细考察了资本下乡在个案村的具体实践过程。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形态变革是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内容。资本下乡能否促进农民利益根本上取决于多元主体间利益秩序均衡与否,关键在于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而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是农民利益发展与利益保护的均衡过程,也是村庄秩序再造和乡村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研究聚焦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深入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全景展现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并试图揭示资本下乡良性机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结论与讨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回答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述,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概况及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由五个章节构成,围绕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脉络,论述和呈现资本下乡对村庄秩序的再造过程和结果,揭示和分析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第一章主要从政府、企业和村集体三个层面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逻辑,研究认为政府的治理逻辑、村庄的发展逻辑与企业的生存逻辑具有内在契合性,推动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行动路径的适应性耦合,实现了乡村关系、政企关系和村企关系的再造,形塑了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第二章主要呈现资本下乡中政府和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过程,分析认为村治精英在资本下乡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加速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进程。企业的“需求—回应”机制和政府的体制压力传导是资本下乡中精英吸纳的主要动力来源。资本下乡中政府与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实现了对村治精英的再造,引致村治精英“政治化”。第三章主要展现资本下乡中企业主导的现代规则与乡土规则的碰撞过程,分析认为资本下乡为重塑和再造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契机。资本下乡中乡村社会基于共同需要具有规则再造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的强制性矫正则为乡土规则再造提供了外部辅助。同时,资本下乡中企业理性与农民理性的耦合过程也内涵着企业对乡土规则的再造。第四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农民再组织化的动因,呈现农民再组织化过程。资本下乡中企业基于生产成本控制需要,具有吸纳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而企业基于交易成本控制需要,则将分散化的农民参与推向了再组织化。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的农民再组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自主性“集体”建构。农民再组织化搭建了农民组织化利益表达新秩序,重塑了农村政治经济格局,拓展了乡村精英成长空间,推动了村社集体再造。第五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遵循内在多重逻辑进路,具有积极治理效应,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助推作用。同时,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潜在冲突、政企关系诱变、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使得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再造有其限度。基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围绕如何建构和完善资本下乡良性机制,推动资本下乡秩序均衡,促进农民利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是基础;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的保障;有效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中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打造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是资本下乡进程中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向。

刘翠[5](2020)在《乡村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的个案研究 ——以锦州市黑山县段家乡Z小学W校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校长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者,其领导力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其中教学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最为核心的能力,也是衡量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元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长教学领导力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以锦州市黑山县段家乡Z小学W校长为例,剖析乡村小学W校长的教学改革历程,概述W校长在办学理念、教师发展、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方面形成的特色成果。并且从乡村特色文化、校本研修、教学活动指导三个维度分析了当前乡村校长教学领导力存在的问题,即校长对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重视不够、校长在校本研修决策和执行上参与度不足、校长在听评课等教学指导活动中关注有限。在此基础上,从校长自身、乡村环境、教师队伍三个层面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校长的自身专业素养欠缺、乡村环境较为复杂、教师队伍动力不足。基于对个案中W校长及学校问题地剖析,笔者提出了相应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可行性策略:第一,校长要强化自身,落实学校的教育思想,时刻关注教学改革前沿,引领教师深度参与,及时反思总结,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变迁。第二,校长要孕育鲜明的教育目标,形成共同愿景,健全教师管理体制,开发校本课程,由此进一步激发教师活力,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并能够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第三,积极地发展教学文化,建立有效的教师考核机制,构建优秀的教师教学团队,相互分享教学经验,从而催生教师的工作动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形成更加本土化的学校管理理论提供依据,并为乡村小学校长提供借鉴参考,以此提高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加强学校的优质建设。

于晋海[6](2019)在《牧区老人社会研究 ——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华文明历史血脉之传承中,各民族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土壤环境及社会变迁中孕育了众多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老龄应对实践,为我国老龄社会研究乃至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性问题解决提供了路径思考。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的田野调查中作者发现,在牧区普遍存在如此的文化现象:牧区老人从牧业村落流动到小城镇聚居。基于这样的田野发现,本文核心问题是探讨老人流动行动背后的动因、社会文化框架以及老人在小城镇聚居情境中的适应与能动作用。牧区老人社会是一个老龄化社会缩影,探讨牧区小城镇聚居情境中个体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在当前老龄化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具有着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通过历史沿革、乡镇社区城镇化和老人移居对乡镇社区的塑造来阐述赛尔龙老人社会的形成过程。说明牧区老人是乡镇社区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并且在老龄应对和社会适应中发挥着能动作用,赋予牧区乡镇以独特的老人社会之社区结构;其次,对老人社会结构中所包含的家庭结构、社会交往及本土文化社会支持等三个次结构系统进行具体分析;之后,进行从微观情境到宏观制度话语的视角转换,通过分析制度变迁及社区养老实践过程中的老人社会适应,构建个体、社区与国家三者间互动关系模型;最后,在比较研究中得出的老人社会特质及发展趋势,联系乡镇社区的现实和国家乡村发展战略的制度要求,来分析乡镇社区的未来。经研究指出:从形成机制而言,赛尔龙牧区老人社会是老人在应对自身角色变化和衰老过程中的各种生活事件时,通过流动在乡镇形成了独特的聚居形态。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牧区老人通过自身意志,与经历、接受并再诠释的经验相结合,来实现个体作为行动者的建构。类似的行动使得个体行动转变为群体行动,使乡镇情境发生了改变。从家庭结构而言,由于老人移居在牧业村和乡镇间形成了城乡二元家庭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型的涉及三代人之代际互动;从交往模式而言,随着赛尔龙乡镇中老人交往圈的扩大形成了以互助为核心的邻里交往,以互惠为特点的多民族交往,以社会凝聚为功能的交往参与;从本土文化的社会支持而言,老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借助本土文化来帮助其社会适应,在文化重构中不断应对困境与不适;从制度变迁与老人社会适应关系而言,构建宏观视角下形成的个体、社区与国家互动关系模型,在三者关系中社区具有着连接效应和中介属性,在老人的参与下进行新型乡镇社区构建;从牧区老人社会的特质出发,老人社会处于从乡土自主养老向新型社区养老的转变期,不仅要在微观社区情景范式中了解社会结构与老人能动,还需要从宏观角度对相关因素进行整体性研究。无论新型社区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路径如何,老人在社区家庭结构形态、文化权威形态及新型社区养老规范建立的便利性、社区城镇化及精神社区构建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发展需要老人的参与,而老人也需要依靠社区规范建立社会关照与养老服务进行老龄应对。社区一方面承载着保障老人生活、促进老人参与的情境责任,另一方面也肩负着推行国家制度、确保制度适应性和执行效率的使命。使得社区在老人个体、社区和国家三者关系间成为了中心环节,也使得老龄宜居的新型社区建设成为实现新时代乡镇社区发展的基本路径。

王永华,肖敏,张真菊,伍文明,柯艳波[7](2018)在《“电子书包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中期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电子书包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是湖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也是湖北省教育课题规划办专项资助重点课题,2016年8月被湖北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立项。经课题组全体成员近两年来的深入研究,目前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部分预期成果。本文将从中期评估报告要点、中期研究成果(文字成果,优质课成果、视屏成果)、中期自我评价表、中期自我评价内容等几个方面做一总结,使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达到预期研究效果,保证课题顺利结题。

毛小卫,蔡拥军,马新宇,周志立[8](2018)在《特长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推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论,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学有所长,已经成为社会对

商宪春[9](2018)在《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乡土文化传承及路径研究 ——以兴国县实验小学山歌传承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但是当下乡土文化式微成为乡村振兴的瓶颈所在。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之所以备受关注的原因在于: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民族文化之源、是民族文化的子集与支流。而教育的神圣使命之一就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正如学者邓和平所言“爱国之道,始于一乡;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天下;乡土教育是保持族群记忆、延续族群文化和维持种群繁衍的根本途径。”因此大家积极呼吁对乡土文化实行保护性传承。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梳理发现,以往对乡土文化传承的研究多是聚焦于乡土教育的宏观概述,很少把乡土教育落实到课程上去研究。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与乡土文化传承进行有效联结,这就为本研究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间。本研究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探索推进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建构,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以兴国县实验小学山歌文化传承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传承兴国山歌文化的有效路径和传承效果。通过研究发现:校本课程开发是传承乡土文化的有效路径;系统化的乡土文化选择与组织是校本课程开发传承乡土文化成功的重要前提;科学严谨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是实现乡土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校本课程开发传承乡土文化的成功是多因素、多主体共同实现的结果等。并由此引发出对文化传承、学校教育和乡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功能以及乡土文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思考。

万竹青[10](2018)在《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成熟都离不开对其自身历史的认识和反思,美术教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着名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教育史犹如教育科学的实验园地。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美术教育史与美术教育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美术教育史亦是美术教育的实验园地。通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史的研究,可以知晓美术教育在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进行美术教育实践的,其实践的状况又是如何的。这是了解美术教育这一现象所存在的原因、形成的背景与基础、发生的必然性等方面的重要途径,进而帮助理解美术教育的本质、性质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为当代美术教育服务。本研究的考察时间范围为晚清至建国前,即从《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前后时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以学制内的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即主要包括小学堂、中学堂,但为了研究的系统而深入得展开,幼稚园、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也包含在内。对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进行历史研究,是为了探明近代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包含宏观的基本脉络特征和微观的学校美术教学具体案例。在具体的考察上,本文将之分解为具体的问题开展研究,如近代学校美术教育是源于何种原因产生的?有哪些因素促进或制约着它的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怎样的美术教育思潮?这些美术教育思潮又是如何指导学校美术教育实践的?教育当局所颁布的法令又是如何规范和监管学校美术教学开展的?等等。借鉴历史学、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变革的需求、时代思潮的迁嬗、学术思想的演进、教育宗旨的变更、学校制度的改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等多个维度出发,将横向的研究视点贯穿于纵向的研究线索,从而探索系统性且兼具内在逻辑的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全景图谱。本研究分为六章,章节要义如下:绪论内容: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对下文亦起到引导性作用。第一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晚清至民国前图画课程进入学校教育系统肇始期的史实面貌。晚清动荡的社会变革使救国图强成为最现实的问题,而美术教育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实用技术为主的图画课程。《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从法制上确定了实用技术目的的图画课程,本章通过对图画课程、图画教材、图画教学方法的分析,探究肇始期美术教育发生、发展的缘由和实施情况。第二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民国建立至30年代之前的发展期美术教育史实面貌。民国建立以后,蔡元培推出的教育宗旨使美感教育上升为国家政策,同时在新文化运动、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了有所未有的发展。通过对历年颁布的美术教育相关条例、美术教材、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分析,可知发展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普及美感教育”,与晚清的美术教育特征有着本质区别。第三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20世纪30年代左右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美术教育进步期的史实面貌。这一时期在日本自由画运动和奥地利西泽克美术教学的影响下,我国美术教育逐渐走向自由和开放,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儿童自由画运动。通过对1932年美术课程改革及相应的美术教材、美术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儿童中心主义”思想在美术教育上的落实程度,从而诠释进步期美术教育的特征和实施情况。第四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抗日战争爆发后至建国前特殊时期美术教育的实施情况。抗日战争爆发后,保家卫国成为全国人民努力的方向,因此在这一时期学校美术教育主要围绕抗战宣传展开。通过对当时学校美术教育的特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美术教育案例进行探究,得出较为具体的特殊期美术教育状况。结章:本章主要对以上四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近代以来学校美术教育变迁的特征,审视和反思历史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并且密切联系当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对当代美术教育进行展望。

二、衡南县举行分层成功教学实验成果汇报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衡南县举行分层成功教学实验成果汇报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忠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湖南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序篇
1949年至1976年在奠基和探索中奋力前行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完成教师的思想改造,调整学校管理体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2.建立、发展工农成人教育,加速培养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同时,在城市办夜校、农村办冬学,大规模扫除文盲
    3.一大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以实际行动,唱响《园丁之歌》
    4.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湖南教育奏响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交响曲
1977年至2011年在改革开放中嘹亮放歌
    一、义务教育的“中国速度”
        1.在困难中突围
        2.“两基”攻坚的壮丽诗篇
        3.义务教育从“人民办”到“政府办”
    二、让紫罗兰和玫瑰散发自己的芬芳
        1.素质教育呼之欲出
        2.“素质教育看汨罗”
        3.素质教育的“湖南旋风”
    三、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直挂云帆
        1.四次跳跃成就高考录取率增44倍
        2.造“大船”以出远海
        3.向着“国内一流”破浪前行
2012年至今在新时代不断走向深远
    一、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合格的人才来担当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3.上好网络时代的思政课
        4.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二、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脱贫攻坚,教育要先行
        2.班额降下来,人人上好学
    三、开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1.振兴乡村的教育探索
        2.“制造”向“智造”升级的职教力量
        3.走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

(3)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高考对宋词考查的重视
        (二)宋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研究综述
        (一)关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内容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关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观察法
第一章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加涅教学设计理论
    第二节 ABCD目标表述法
    第三节 语文对话教学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宋词的概述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的分布概况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的文体特征
第三章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笼统且空泛
        二、教学目标表述不规范
        三、三维目标割裂
    第二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内容分析
        一、忽视宋词的文体特征
        二、对学情把握不准确
        三、宋词教学内容单一
    第三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环节千篇一律
        二、缺乏实质性对话
第四章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策略
    第一节 宋词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以课标为依据
        二、以教材为立足点
        三、以规范的陈述为原则
    第二节 宋词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依据宋词文体特征
        二、依据高中生的学情
        三、丰富宋词的教学内容
    第三节 宋词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导入
        二、优化教学核心环节
    第四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设计与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资本下乡研究综述
        (二)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三)政企关系研究综述
        (四)村企关系研究综述
        (五)农民组织化研究综述
        (六)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三、关键词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案例概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案例概况
    五、分析框架与结构安排
        (一)论文分析框架
        (二)论文结构安排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利益主体行为逻辑及其关系再造
    1.1 引资入村:政府的治理逻辑
        1.1.1 以资引资:国家资源下乡的策略
        1.1.2 政府入股:政治资源的隐性配置
        1.1.3 政府的市场观与市场化中的政府
    1.2 乡村争资:村治逻辑转换与权力内嵌
        1.2.1 产业振兴:村集体的富民兴村策略
        1.2.2 社会资本获取:工商资本的政治表达
        1.2.3 竞争捷径:主动谋求政府支持
    1.3 选村投资:政府干预下的资本下乡
        1.3.1 情感偏好:资本下乡中的政府意志
        1.3.2 企业配合:寻求政策倾斜与扶持
        1.3.3 村企共谋:强化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
    1.4 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再造
        1.4.1 企业参与下的乡村关系再造
        1.4.2 村庄参与下的政企关系再造
        1.4.3 政府参与下的村企关系再造
        1.4.4 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
    1.5 小结
第二章 村治精英吸纳与乡村精英再造
    2.1 经济精英主导下的村庄治理
        2.1.1 做企业家:从“草根”到经济能人
        2.1.2 张榜竞选:从经济能人到村治精英
        2.1.3 精英的困局:村庄治理内生性缺失
    2.2 资本下乡中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2.1 情感俘获:私人关系的公共性拓展
        2.2.2 需求对接:对村治精英破局构想的回应
        2.2.3 信任建构:企业股权结构的社会效应
    2.3 资本下乡中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3.1 先建后补:政府对村治精英的承诺
        2.3.2 垫资建厂:村治精英对政府承诺的回应
        2.3.3 褒奖与荣誉: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反馈
    2.4 精英吸纳的动力来源及其再造结果
        2.4.1 可信承诺:企业的政治关联效应
        2.4.2 “三强四带”:政党能力建设机制
        2.4.3 “联乡兴村”:政府权力下沉机制
        2.4.4 再造结果:村治精英“政治化”
    2.5 小结
第三章 现代规则下乡与乡土规则再造
    3.1 资本下乡中的现代规则下乡
        3.1.1 股份合作:企业的利益联结策略
        3.1.2 市场排斥:村集体反对股份合作制
        3.1.3 按价收租:村集体的确定性追求
    3.2 乡土规则运行下的秩序冲突
        3.2.1 宗族认同:乡土规则的生成机理
        3.2.2 规则碰撞:产权与收益单位的分合
        3.2.3 祖宗与神明:分配失序下的暴力抗争
        3.2.4 资本逃离:地方性知识的挤压
    3.3 政府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3.1 寻找土地:选定新址与产权重构
        3.3.2 利益均沾:秩序建构的均衡过程
        3.3.3 程序再造:权力渗透与强制性矫正
        3.3.4 资本回流:乡土规则再造的效应
    3.4 企业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4.1 拒绝签约:农民的理性选择策略
        3.4.2 寻找中间人:企业的行动逻辑
        3.4.3 推举代理人:农民的行动逻辑
    3.5 小结
第四章 农民再组织化与村社集体再造
    4.1 农民再组织化:企业的治理逻辑
        4.1.1 企业成本控制:农民再组织化缘起
        4.1.2 向政府说好话:重新俘获中间人
        4.1.3 为政府造亮点:寻求政府支持
    4.2 “四社协同”:农民再组织化的过程
        4.2.1 劳务合作社:闲散劳动力组织化
        4.2.2 产业合作社:产业过程组织化
        4.2.3 资金合作社:农民分散资金集聚化
        4.2.4 土地合作社:土地碎片化及其整合
    4.3 组织化利益表达:农民的集体行动
        4.3.1 表达梯度:从中间人到代理人
        4.3.2 理性抗争:利益再表达的过程
        4.3.3 “新中间人”的诞生:政府
    4.4 集体再造:农民再组织化的效应分析
        4.4.1 权力渗透:经济过程中的政治表达
        4.4.2 政经分离:农村政治经济格局重塑
        4.4.3 精英塑造:农民的“新代理人”
    4.5 小结
第五章 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
    5.1 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
        5.1.1 利益主体关系:从失衡到均衡
        5.1.2 制度建设: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5.1.3 组织建设:从失序到有序
        5.1.4 农民能力建设:从单一到全面
        5.1.5 农民认知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
    5.2 村庄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
        5.2.1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体系
        5.2.2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能力
        5.2.3 资本下乡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5.3 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限度
        5.3.1 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碰撞冲突
        5.3.2 政企关系的诱变及其风险
        5.3.3 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一)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信任建构是基础
        (二)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的主要桥梁和纽带
        (三)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性的保障
        (四)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
        (五)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是根本
    二、进一步讨论
        (一)如何完善资本下乡中的企业治理
        (二)如何构筑更为合理的利益增长分享机制
        (三)如何实现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乡村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的个案研究 ——以锦州市黑山县段家乡Z小学W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
    (五)概念界定
一、W校长领导Z小学伊始的发展窘境
    (一)办学愿景眼光狭窄
        1.自主办学意识淡薄
        2.教学改革措施保守
        3.教学规划目的不强
    (二)校园文化枯燥无味
        1.物质文化缺少资源配置
        2.精神文化脱离育人目标
        3.制度文化忽视个性差异
    (三)教师培养力度不强
        1.教师学校决策参与较少
        2.教师自身空间发展较小
        3.教师教学目标落实模糊
    (四)教学模式固守传统
        1.以教定学,生围师转
        2.以本为本,思想禁锢
        3.教路单一,机械灌输
二、W校长教学改革的历程剖析
    (一)明确办学愿景,打造“家之魂”
        1.学校充满教育智慧
        2.教师体会职业幸福
        3.学生享受学习乐趣
    (二)加强物态文化,打造“家之美”
        1.增强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氛围
        2.注重墙壁开发,施展学生才华
        3.依托活动载体,彰显学生个性
    (三)紧抓教师发展,打造“家之责”
        1.以师为本,鼓励教师探索实践
        2.磁性教研,研修主体共同参与
        3.培训进修,引领教师齐头并进
    (四)关注学生成长,打造“家之誉”
        1.以情化人,关注儿童情感缺失
        2.以德树人,坚信六年影响一生
        3.以境育人,提供良好学习氛围
三、W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表征样态
    (一)“爱主题,家文化”:明确学校办学理念
        1.美化校容,校园与班级共创
        2.推陈出新,节日与特色并存
        3.幸福人文,教师与学生互爱
        4.开放发展,三级课程并重
    (二)“三格定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入格”:信仰引领,追求发展
        2.“升格”:自我管控,促进成长
        3.“风格”:深度反思,不断创新
    (三)“五位一体”: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1.“导”——情境导入
        2.“学”——自主探索
        3.“议”——合作交流
        4.“练”——巩固拓展
        5.“检”——检测小结
    (四)“争花评星”:增加多元教学评价
        1.奖励设花设星,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2.评分分层分类,追求学生个性发展
        3.兑奖星满即可,增强学生发展动机
四、W校长教学领导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W校长教学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1.乡村特色文化缺失
        2.校本研修基础薄弱
        3.教学活动指导缺乏
    (二)W校长教学领导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校长自身知能水平制约校长教学领导力
        2.乡村复杂工作环境影响校长教学领导力
        3.教师队伍动力不足降低校长教学领导力
五、W校长教学领导力提升的可行性策略
    (一)强化校长个人修炼,提高教学领导能力
        1.形成清晰教育思想,形成教学整体思路
        2.关注教学改革前沿,引领教师深度参与
        3.反思总结教学问题,应付环境快速变迁
    (二)孕育鲜明教育目标,保证正确办学路线
        1.形成共同愿景,激发教师活力
        2.健全管理体制,提升教学效果
        3.开发校本课程,支撑特色发展
    (三)发展积极教学文化,提升教师教学品质
        1.建立有效教师考核机制,催生教师工作动力
        2.构建优质教学领导团队,促进整体师资水平
        3.鼓励教师分享专业经验,提升教学实践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校长篇)
附录二 (教师篇)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牧区老人社会研究 ——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
        (一) 多学科交叉的老人研究
        (二) 民族学视域下的老人研究成果
        (三) 有关黄河南蒙古的研究概况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范式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出发
    四、研究思路与文本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田野工作概况
        (三) 文本结构
第一章 赛尔龙老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变迁中的社区形态
        一、赛尔龙行政区划变迁
        二、赛尔龙乡镇社区雏形
        三、现代赛尔龙乡镇社区的区位优势
    第二节 “老”牧民与“新”流动
        一、老人移居与社区城镇化过程
        二、老人的移居动因
    第三节 牧区老人与乡镇新居
        一、老年牧民对社区空间的塑造
        二、居所空间营造中的老人需要
        三、老人社会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第二章 移居老人家庭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 远离牧场的承包户主
        一、聚合: 承包制度前的牧区家庭组织模式
        二、离散: 承包后的牧区家庭变化
        三、移居: 分家的应对策略
    第二节 流动语境下老人的家庭角色重构
        一、祖孙养育模式的确立
        二、赡养模式的变化
        三、老人的赡养回馈
    第三节 老人移居后的牧区家庭结构
        一、城乡二元家庭结构的建立
        二、三代人代际互动的传承意义
        三、老人社会的代际性延续
第三章 牧区老人社会的交往模式
    第一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邻里互助性
        一、老人交往圈在乡镇情境中的扩大
        二、以互助为核心的交往模式
    第二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多民族互惠性
        一、多民族居处格局与社区发展
        二、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商业互利
        三、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居处互嵌
        四、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文化互鉴
    第三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社会凝聚性
        一、牧区赛马活动中的老人交往
        二、新年节庆中的老人交往参与
        三、老人在牧区重要人生仪式中的参与
    第四节 转郭拉——老人社会交往的典型情境
        一、转郭拉之路——日常活动的空间安排
        二、转郭拉之人——特定空间的互动交往
第四章 本土文化对老人社会适应的支持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碰撞间的老人生活
        一、技术革新在老人生活中的体现
        二、蒙藏医药的健康补偿
        三、文化再造中的老人的困惑与不适
    第二节 牧区老人的民族文化传承
        一、河南蒙旗民族文化传承困惑
        二、老人对本民族意识增强的态度
        三、老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信仰活动在老人适应中的参与
        一、老人的一般性信仰活动
        二、老人在私人空间的信仰活动
        三、寺院及僧众在老人社会中的作用
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牧区老人的社会适应
    第一节 生产制度变迁与老人适应
        一、变迁语境下牧区老人对承包制度的认同
        二、老人视野中的承包制度完善路径
        三、生产制度变迁后老人的期许与实践
    第二节 养老制度变迁与牧区养老
        一、我国养老政策变迁
        二、新时代养老政策的趋势
        三、牧区的养老实践
    第三节 老人参与下的新型社区环境构建
        一、个体、社区与国家三者互动关系模型
        二、社区的连接效应与中介属性
        三、在老人参与中构建新型乡镇社区
第六章 牧区老人社会的特质与发展
    第一节 老人社会的流动性特质
        一、流动与流动人口定义界定
        二、老人移居与城乡流动
        三、乡镇老人与空巢老人
    第二节 老人社会的存续性问题
        一、影响老人社会存续的要素
        二、存续的补偿可能性
    第三节 老人社会的乡土性质与转变路径
        一、老人社会的乡土性质
        二、老人社会向新型社区养老的转变路径
结语: 老人与海——老人的积极应对与社区发展
    一、老人与家庭居住形态
    二、老人与文化权威形态
    三、老人与新型社区构建
附录1 报道人及样本汇总表
附录2 问卷
附录3 当地政府有关养老规范及概念
附录4 我国居家养老与医养结合相关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电子书包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中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期评估报告要点
    1. 理论依据
    2. 主要进展
    3. 存在问题
    4. 下一步计划
    5. 可预期成果
二、文字材料成果
三、优质课成果
四、视屏成果
五、中期评估检查自评表
六、自我评价内容

(8)特长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 多元智能理论
    (二) 差异教育理论
    (三) 科学发展观理论
    (四) 有效教学的理念
    (五) 情商理论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参与人员
五、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六、研究对象、步骤和思路方法
    (一) 第一阶段 (2017年03月——2017年04月) 准备阶段。
    (二) 第二阶段 (2017年05月——2018年05月) 全面铺开阶段.
    (三) 第三阶段 (2018年06月——2018年08月) 验收结题阶段。
    (四) 思路方法
七、研究方法
    (一) 实践与研究并行法:
    (二) 行动合作探究法:
    (三) 调查法:
    (四) 文献研究法:
    (五) 资料分析法:
    (六) 观察法:
    (七) 比较法:
    (八) 移植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一) 积极转变观念, 改变对特长学生的认识偏差
    (二) 关注特长学生的德育教育, 促进特长学生的思想发展
    (三) 重视文本兼修, 促进特长学生全面发展

(9)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乡土文化传承及路径研究 ——以兴国县实验小学山歌传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述评
        一、乡土文化研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三、关于文化传承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一、乡土文化
        二、文化传承
        三、校本课程开发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案例法
        三、访谈法
        四、实地调查法
第一章 校本课程开发传承乡土文化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独特性分析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服务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性
    第二节 乡土文化的地域性分析
        一、乡土文化内涵解析
        二、乡土文化的地域特征的表现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与乡土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乡土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保障和文化逻辑
        二、校本课程是乡土文化传承的可靠载体
第二章 兴国山歌的发展历史与传承现状
    第一节 兴国山歌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兴国山歌传承历史及现状
        一、兴国山歌传承历史
        二、兴国山歌传承现状
第三章 兴国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传承山歌的路径建构
    第一节 确立传承客体——选择课程资源
        一、基于现实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二、乡土文化内在教育价值的探寻
    第二节 明确传承目的——制定课程开发目标
    第三节 传承客体的再加工——教材的编制
    第四节 传承手段的应用——课程实施
        一、渗透教学
        二、反复练习式教学
        三、参观式教学
        四、实践教学
    第五节 传承效果的检验——课程评价
        一、人文目标
        二、传承目标
        三、工具目标
        四、成果目标
        五、教学目标
    第六节 传承保障体系的建立——四大支持
        一、智力支持
        二、环境支持
        三、活动支持
        四、物质支持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本研究的相关结论
    第二节 对本研究的相关思考
        一、关于文化传承的思考
        二、学校教育和乡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三、校本课程开发功能的再思考
        四、乡土文化教育的思考
        五、研究展望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校美术教育史资料的匮乏
        (二)近代是学校美术教育开端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理论缺乏历史渊源
    二、概念界定
        (一)“美术”
        (二)“学校美术教育”
        (三)“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四、国内外学校近代美术教育史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美术教育史文献综述
        (二)国外美术教育史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带来的启示
    五、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六、研究内容及关键性问题
        (一)研究内容
        (二)关键性问题
    七、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时段分期严谨
        (二)研究方法新颖
        (三)研究内容系统性
        (四)研究的国际视野
第一章 20世纪初“图画”进入学校系统的开创期
    第一节 “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社会呼唤
    第二节 “图学”在洋务学堂中的应用
        一、“图学”作为一种学习的“语言”
        二、“图学”课程在洋务学堂中的开设
    第三节 学校美术教育开创的标志
        一、《奏定学堂章程》的渊源
        二、《奏定学堂章程》图画课程的参考蓝本
        三、《奏定学堂章程》对图画课程的规定
        四、《奏定学堂章程》对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开创期中小学堂的“图画”课程与教学
        一、中小学堂的图画教材
        二、中小学堂图画课程的教学方法
        三、中小学堂图画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第五节 中小学堂的图画师资来源
        一、师范学堂的模范:两江师范学堂及其图画课程与教材
        二、师范学堂多从日本引进师资
    本章结语
        一、出现美育思想萌芽
        二、形成“政教合一”下的以社会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取向
        三、“西学东渐”影响下西方绘画技法的引入
        四、待发展的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教育”取向
第二章 以“普及美感教育”为特征的学校美术教育发展期
    第一节 同时期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儿童创造力的研究
        二、恩物的提出
        三、艺术欣赏教育
        四、绘画与其他学科联络教学
    第二节 蔡元培“美感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教育生平
        二、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
        三、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涵
        二、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三、新文化运动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四、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的认同
    第四节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杜威教育生平及其在中国的交流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黄炎培教育生平及其职业教育思想
        二、图画要“为自己谋生、为社会服务”
    第六节 发展期学校美术课程标准
        一、1912-1922年有关法令的颁布
        二、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的颁布
        三、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的特点
    第七节 发展期的小学“形象艺术”与中学“图画”教材
        一、发展期小学“形象艺术”与初中“图画”教材
        二、发展期学校“美术教学法”相关书籍
        三、教材案例:《新中学图画课本》
    第八节 发展期学校图画课程与教学
        一、发展期图画课程种类及其概念辨析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章结语
        一、发展期学校美术教育的成绩
        二、发展期学校美术教育的局限
第三章 “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美术教育进步期
    第一节 我国“儿童自由画”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动”“自由”“自由画”的概念形成
        二、影响我国“儿童自由画”形成的外来因素之一:日本山本鼎“自由画教育”
        三、影响我国“儿童自由画”形成的外来因素之二:齐泽克的儿童美术教学实践
        四、我国学者对“儿童自由画”的理解与探索
    第二节 “以儿童为中心”的实践转化:陈鹤琴的教育实验
        一、陈鹤琴教育生平
        二、陈鹤琴“以儿童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实践转化
    第三节 进步期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一、陈之佛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二、陈鹤琴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三、罗恺司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第四节 进步期的学校美术课程标准
        一、苏区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
        二、国民政府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
        三、进步期美术课程标准的特征
    第五节 进步期的小学美术与中学图画教材
        一、小学美术与中学图画教材概况
        二、教材案例分析:《复兴初中图画教科书》
        三、进步期美术教材编制的特点
    第六节 进步期小学“美术”与中学“图画”课程与教学
        一、进步期学校美术教育状况: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二、单元教学案例分析
        三、美术教学改革重点领域:欣赏教育
        四、教学环境的美化与教学活动形式与空间的拓展
        五、复式美术教学的开展与运用
    本章结语
        一、“儿童中心主义”是进步期美术教育的主流思想
        二、欣赏教育是进步期美术教学重点领域
第四章 与战争相结合的学校美术教育特殊期
    第一节 特殊时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美术教育
        一、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小学教育状况
        二、学校美术教育相关课程法规条例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学校美术教育
        一、国统区的中小学教育状况
        二、学校美术教育相关课程法规条例
    第四节 特殊时期以战争宣传为中心的美术教育
        一、公开出版的学校美术教材
        二、“自编”美术教材的选材
        三、学校美术教学如何服务抗战宣传
        四、特殊时期的学校美术教学
    第五节 特殊时期学校美术教育研究的进步
        一、美术教育测量与评价
        二、美术教育中“工具论”与“本质论”的争辩
        三、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持续讨论
    本章结语
        一、美术教育作为抗战的思想武器
        二、学校美术教育发挥“团结人民、鼓舞斗志”的作用
        三、特殊时期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局限
总结语审视与反思
    一、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从“图画”到“美术”的美术学科名称变化
        (二)从实用技术到美感、创造力的美术教育目的变迁
        (三)从照搬日本到学习美国的课程改革参考蓝本转移
        (四)从注入式到启发式的美术教学方法转变
    二、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互动
    三、国际交流下美术教育学术思想的解读
    四、影响美术教育发展的外在因素:政治与经济
    五、影响美术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师资
    六、研究过程的思考
        (一)研究的“复杂性”
        (二)研究的“当代性”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事记
附录二 人名录
附录三 近代中小学美术教科书
附录四 中小学美术教育文献展
后记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衡南县举行分层成功教学实验成果汇报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忠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湖南实践[J]. 熊名辉,刘秋泉,赖斯捷,徐鹏,陈敏华,李伦娥,余欣泽. 湖南教育(A版), 2021(07)
  • [2]“互联网+”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衡阳市为例[D]. 占娟娟. 南华大学, 2021
  • [3]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D]. 张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D]. 马池春. 山西大学, 2020(07)
  • [5]乡村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的个案研究 ——以锦州市黑山县段家乡Z小学W校长为例[D]. 刘翠. 渤海大学, 2020(05)
  • [6]牧区老人社会研究 ——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D]. 于晋海. 兰州大学, 2019(02)
  • [7]“电子书包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中期报告[J]. 王永华,肖敏,张真菊,伍文明,柯艳波.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18(08)
  • [8]特长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初探[A]. 毛小卫,蔡拥军,马新宇,周志立.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 2018
  • [9]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乡土文化传承及路径研究 ——以兴国县实验小学山歌传承为例[D]. 商宪春.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D]. 万竹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衡南县召开分层教学实验成功成果汇报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