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汞盐比色法测定砂糖的二氧化硫(论文文献综述)
康琴[1](2021)在《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检测》文中提出二氧化硫经常被添加运用在食品中,通常被用来防止食物的腐败、提升食品保鲜、漂白食品等方面,但是过量的添加以及非法的添加,导致在人体中会有大量残留同时会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较大。因此,针对添加剂的检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所使用的二氧化硫检测方法中,其检测时间较长,根据实验的操作人员不同而存在的误差较大,由此本文建立了一种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柱衍前衍生-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新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衍生化反应条件的优化:选取衍生试剂邻苯二甲醛、乙酸铵与亚硫酸钠进行反应,生成1-磺酸基-异吲哚化合物,其具有荧光特性,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机理为基础,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中软件Scan波长全扫描,对衍生化合物波长进行扫描测定,结果显示,最大的激发波长:323nm,最大的发射波长:386nm。在该波长下,进行对衍生反应的条件优化选取,其中包括衍生的温度、衍生的时间、以及缓冲溶液的p H值,利用单因素、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其反应条件,最终确定条件,即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5min;缓冲溶液的pH值:5.5,在此试验条件下得到的荧光强度值最大。2、液相色谱法进行的分析测定:首先进行目标化合物1-磺酸基-异吲哚的分离,以及优化液相色谱条件,确定出最佳的检测方案,并对该方法进行一系列的验证试验,利用所建立的方法进行实际样品的检测。根据标准曲线的试验结果显示,该化合物线性范围在0~10μg/mL时,其浓度含量与相对应标准溶液的加入量,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5;进行了三种不同浓度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以及检出限和定量限的测定,结果显示回收率在82.32%~105.08%之间;最低检出限:0.2 ug/mL,定量限:0.7 ug/mL;根据试验情况,进行基质效应的评价,发现食品中果干类的食品对检测结果有相对的抑制效应;同时对实验的批内、批间的精密度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结果显示,批内精密度:RSD值在0.2%~2.89%之间,批间精密度:RSD值在1.47%~4.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0%;并且对其稳定性的考察,具结果显示,在10 h以内所测的结果误差小,根据方法学验证的结果可以看出,本次研究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检测研究。3、利用上述试验中建立的衍生方法:通过优化前处理提取液氢氧化钠质量浓度,确定最优的提取摩尔浓度为0.04%mol/L,对14种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其中包括菌菇类(干木耳、香菇)、果干类(柠檬干、芒果干、菠萝干、黄桃干、姜干)、炒货类(瓜子、松子、扁桃仁、核桃)以及鱿鱼、红糖、姜等样品,并且与国标方法中的滴定法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本次试验建立的方法检测出的结果显示,检出范围在0.0019-0.0312g/kg之间,滴定法在2.11-3.48g/kg之间,该方法所检测的食品检出范围更低、更广。并且实验的操作步骤简单,实验过程所用时间短,并且具有专属性强的荧光性质。
孙一初[2](2010)在《虾保鲜冰制备工艺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虾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性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但虾类极易腐败变质,被氧化而产生黑色素,使虾体变黑,从而使虾降低或失去食用和营养价值,因此,做好虾保鲜工作非常之关键。而目前渔民普遍采用的虾保鲜方法主要是层冰层虾的方法,此方法虽然保鲜效果不错,但是因SO2残留量超标,严重影响了虾类产品的出口和后续加工。本课题采用罗氏沼虾作为试验对象,分析了其基本营养成分。在制备虾保鲜冰的过程中,对虾保鲜冰中的保鲜剂和分散剂进行了比较和筛选,同时在保证保鲜冰有效成分在保鲜过程中足够分散的条件下,得到虾保鲜冰中可添加的焦亚硫酸钠最大安全添加量,并模拟工厂制冰条件对保鲜冰有效成分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以焦亚硫酸钠的浓度C1、甘油浓度C2和冷冻制冰温度T作为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试验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到最优工艺条件,并得到虾保鲜冰有效成分的分布状况,最后将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虾保鲜冰用于罗氏沼虾的保鲜试验,检测各鲜度指标在保鲜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准确测定虾体各部分的SO2残留情况,结果如下:1、通过对虾保鲜冰保鲜剂和分散剂的比较和筛选研究,得出:在同样浓度和处理时间下,防黑变效果焦亚硫酸钠要优于亚硫酸氢钠和亚硫酸钠;甘油的分散效果要优于海藻酸钠、卡拉胶、吐温-80、羧甲基纤维素钠。2、在确保虾保鲜冰有效成分在保鲜过程中足够分散,且对虾保鲜加工中使用的安全性的前提下,要达到防黑变最佳效果,可以选择焦亚硫酸钠添加浓度600 mg/kg-1000 mg/kg。3、通过单因素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焦亚硫酸钠浓度C1=736.56 mg、kg,甘油浓度C2=0.13%,冷冻制冰温度T=-32.9℃。经响应面分析得试验因子对响应值的影响函数表达式如下:Y=167.1-0.375Χ1+1.0375Χ2+0.8125Χ3-2.3125Χ12-0.2Χ1Χ2-1.8875Χ1Χ3+0.05Χ22-O.125Χ2Χ3-1.3375Χ324、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虾保鲜冰的有效成分分布情况为:(1)水平方向有效成分的分布方程可表述为:Y=-2.16M2+890.21(2)垂直方向有效成分的分布方程可以表述为:Z=18.76N2+657.455、虾保鲜冰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虾保鲜冰具有明显的防黑变作用,对细菌的生长繁殖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减少了细菌的存活率,有效延长了保鲜期。通过虾保鲜冰能很好的控制虾体中S02的残留量,使之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曹若明[3](2009)在《食品添加剂的色谱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解济南市市售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安全状况,为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欲建立一系列系统快速的食品添加剂色谱检测方法,对11种食品添加剂进行检测,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并应用该方法对济南市市售食品安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方法】1.检测食品添加剂种类:苯甲酸、山梨酸、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亮蓝和二氧化硫。2.检测方法2.1澄清液体样品稀释、过滤后,样液经Kromasil C18柱分离,甲醇-0.02 mol/L乙酸铵溶液梯度洗脱,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检测食品中9种食品添加剂;实验对梯度程序、检测波长进行优化,并完成方法确证试验,包括方法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和比较实验等。2.2复杂基质样品经水提取,亚铁氰化钾溶液和乙酸锌溶液净化后,样液经C18柱分离,甲醇-0.02 mol/L乙酸铵溶液(6:94,V/V)洗脱,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检测食品中4种食品添加剂;实验对色谱分离条件、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并完成方法确证试验。2.3复杂基质样品经乙醇-氨水-水溶液提取,聚酰胺粉净化处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梯度洗脱,同时完成实验条件优化和方法确证试验。2.4样品以H2O2溶液为吸收液进行蒸馏,蒸馏液经AS18阴离子色谱柱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实验对色谱分离条件、蒸馏条件进行优化,并完成方法确证试验。2.5甜蜜素采用现有国标方法检测。3.调查分析在济南市不同销售场所,包括超市、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采集葡萄酒、饼干等11种食品,用文中方法进行测定11种食品添加剂,以了解济南市市售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结果】1.在特定样品处理和色谱条件下,所测食品添加剂得到良好分离,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6~1.0000;方法RSD1.03~6.10%;回收率85%~103%。2.调查共采集11种食品328份,进行11种食品添加剂检测,检出278份,检出率84.76%;不合格数73份,不合格率22.26%。【结论】1.本文建立的方法前处理简单,精密度、准确度好,适于常规样品分析和市场调查。2.济南市市售食品中11种食品添加剂调查不合格率22.26%,存在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其中蜜饯凉果、月饼、坚果和籽类、酱及酱制品以及干制食用菌问题严重。品牌食品、定型包装食品以及大型连锁超市销售的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合格率情况较好,食品安全性较高。
王军[4](2008)在《蔗汁中铁离子的测定及其对蔗汁色值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影响成品糖色泽和色值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原料甘蔗本身带来的色素和生产过程中生成的有色物质,其中铁对制糖过程有色物质的生成有很大的影响。然而,目前尚无有关糖厂中间汁色值与铁质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本文在综述了蔗汁色值研究现状、铁离子的测定方法及其化学性质、物质显色机理和蔗汁及白糖中铁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进行蔗汁中铁离子测定方法及不同价态铁对蔗汁色值影响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膜分离技术对初压汁进行预处理,经处理的料液其浊度、色值、锤度分别降低了99.70%、84.23%、9.69%。可见,微滤可去除糖厂初压汁中大部分悬浮物、蔗屑、果胶和其他胶体等杂质。但是在微虑过程中,初压汁对膜组件的污染程度比较大,膜通量降低比较显着。(2)采用湿法消解、干法消解、微波消解方法处理制糖过程中间汁(各工艺段蔗汁),并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经不同方式消解后的蔗汁中的铁含量。结果表明:消解方法对铁元素的测定损失程度依次为:干法>湿法>微波消解法;试剂用量:湿法>微波消解法>干法;耗时:湿法>干法>微波消解法。同时,研究发现从初压汁到糖浆,蔗汁中铁含量的波动幅度很大。(3)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邻菲啰啉法、EDTA络合滴定法所测得的初压汁中铁含量分别为:36.16μg╱g、35.73μg/g、35.50μg╱g。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系统误差、精密度、准确度估计进行分析,得出原子吸收光谱法、邻菲啰啉法优于EDTA滴定法。(4)对系列浓度梯度的铁—水溶液、铁—蔗汁溶液的吸光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铁含量的增加,吸光度增加显着;基于吸光度曲线分析,二价态较三价态铁对蔗汁吸光度的影响程度较低;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温度、pH值、处理时间都可不同程度的影响蔗汁和加铁蔗汁的色值,并分析了各因素下料液色值的变化趋势。(5)采用Box—Behnken模型,设计正交试验,探讨了不同条件(温度、pH值、处理时间)下,蔗汁、“二价态铁—蔗汁”、“三价态铁—蔗汁”体系色值的变化规律;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到了温度、pH值、处理时间与色值关系的回归方程;通过响应曲面分析各因素对色值的影响程度和显着性。
马隽[5](2007)在《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硫化氢快速检测方法及其仪器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在总结了含硫化合物(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和硫化物)在大气、水、食品、药品、石油钻井液中的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了适用于大气、食品、药品、茶叶中的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吊白块检测的快速检测方法和石油钻井液中的游离硫化氢的快速检测方法,并且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快速检测仪器和前处理设备,并且把这一整套方法和仪器应用到了实际样品的快速、现场检测中,取得了满意结果。研制出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硫化氢在大气、水、食品、中草药和石油钻井液中的的检测检测方法,但大都在实验室中进行,普遍都存在着检测方法的复杂和检测时间过长,难以实现在现场、快速检测。本文研制了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和硫化物的样品前处理设备(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用于气体检测的新型气泡吸收管和水中游离硫化氢提取仪)、检测仪器(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和硫化物快速检测仪)和检测方法,并且将检测方法应用于大气、水、食品、中草药和石油钻井液等样品的测定中,并且与国标方法进行了比对,二者检测结果相吻合。
余娟[6](2007)在《白砂糖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分析及探讨》文中认为二氧化硫含量是白砂糖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目前,我国白砂糖中二氧化硫的国标测定方法是盐酸副玫瑰苯胺法。该法简单、准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剧毒试剂HgCl2的使用;二是二氧化硫标准溶液的不稳定;三是显色剂配制的不确定。前者剧毒试剂的使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危害到化验人员的安全。后两个不足直接影响到该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不确定度等,造成较大的测定误差。因此,探讨一种无毒(或低毒)、稳定、重现性好的无汞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或其它方法势在必行。本课题研究了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改良显色剂)、甲醛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三乙醇胺吸收一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在测定白砂糖中二氧化硫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国标方法的分析及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改良显色剂)的研究。2、无汞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的探讨:(1)甲醛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5mL白砂糖样液+5mL甲醛吸收工作液+1mL氨磺酸钠溶液+0.5mL氢氧化钠+1mL盐酸副玫瑰苯胺溶液,室温,20min,1cm比色皿,波长579nm;(2)三乙醇胺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5mL白砂糖样液+5mL三乙醇胺吸收工作液+2mL甲醛+1mL盐酸副玫瑰苯胺溶液,室温,20min,1cm比色皿,波长579nm。3、离子色谱法的探讨:lonPac AS11型分离柱;NaOH作淋洗液,梯度洗脱,流速1.00mL/min;抑制电导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4、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相关评价指标(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不确定度),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论文研究的几种方法都不同程度的优于国标方法,其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方法为甲醛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改良显色剂)、甲醛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三乙醇胺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测定结果与国标法无显着差异,初步确定应可用于白砂糖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陈飞东[7](2007)在《虾保鲜冰制备工艺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虾类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产品。但是,虾的黑变和腐败都严重地影响其品质,降低了商品价值。虾保鲜冰的开发,可以较好的解决虾体黑变和腐败问题,提高其食用和商品价值。本课题采用南美白对虾和海捕红虾作为实验对象,分析了其基本的营养成分。经综合考察后,确定了SO2含量的测定方法。以焦亚硫酸钠、甘油和海藻酸钠的浓度为工艺参数作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立了最佳的虾保鲜冰制备工艺条件。将虾保鲜冰应用于南美白对虾和海捕红虾的保鲜实验,检测各鲜度指标在保鲜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准确测定虾体各部分的SO2残留情况,实验结果如下。1.选择日本国标法(蒸馏-碱滴定法)作为SO2浓度高于100mg/kg的检测方法,中国国标第二法作为低于100mg/kg的测定方法。2.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到优化的保鲜冰成分为:焦亚硫酸钠的浓度(以SO2计)5000mg/kg,甘油浓度0.07%,海藻酸钠浓度0.03%。3.虾保鲜冰可有效改善虾体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特别是虾体黑变的速度。研究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冰藏样品组比对照组至少推迟3天才出现黑变,红虾冰藏样品组比对照组至少推迟4天出现黑变。4.虾保鲜冰能有效的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细菌的存活量,延长了虾的保鲜期。5.K值可作为判定南美白对虾高质量鲜度的指标。在贮藏前期,K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增长呈线性上升(R2=0.9945)。6.虾保鲜冰处理的南美白对虾和红虾的全虾SO2残留较低,只要稍加处理,即可加工成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虾制品,特别是虾肉部分含量很低,最高浓度为30mg/kg左右。
陈飞东,戴志远[8](2006)在《食品中亚硫酸盐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的各种不同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测定的食品,但也存在其不同的优缺点。必须综合考虑来确定适合特定食品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陈飞东[9](2005)在《虾体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测定食品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各种不同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适合测定的食品,也都存在其不同的优缺点。从而确定适合虾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高春英[10](2005)在《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的SO2和食品中的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顺序注射(SI)进样和化学发光(CL)检测技术联用,实现了进样和检测都由微机控制的自动化,装置简单,操作简便,首次用于测定空气中SO2和食品中的碘,并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近十年来大气SO2和食品中SO32-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主要对分光光度法、碘量法、色谱法、电化学法以及分子发光分析法等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介绍了顺序注射和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SO2。在酸性溶液中SO32-被Ce4+氧化成SO42-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其浓度与发光信号强度在2.4×10-8~1.3×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以0.012%三乙醇胺作吸收液,成功地测定了空气中SO2的含量。方法的检出限(3σ)为4.9×10-9mol/L,对3.2×10-7mol/L的SO32-溶液9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2.9%,方法回收率为98.5~103.6%。分析频率为70样/小时。 第三部分介绍了顺序注射和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食品中的碘。基于酸性溶液中,有HCHO存在时,KMnO4可氧化I-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的原理,从而建立了测定微量碘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3.0×10-8~8.0×10-6mol/L和1.3×10-8mol/L,对2.0×10-6mol/L的I-进行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测定了四种食品中的碘,回收率为92.8~107.7%,结果满意。分析频率为70样/小时。 第四章对顺序注射和化学发光联用技术的特点以及实验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二、无汞盐比色法测定砂糖的二氧化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汞盐比色法测定砂糖的二氧化硫(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食品安全 |
1.1.1 食品安全内涵及存在的原因 |
1.1.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
1.2 二氧化硫的现状 |
1.2.1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来源 |
1.2.2 添加二氧化硫的目的及危害 |
1.3 食品中二氧化硫检测方法的现状 |
1.3.1 常规的检测方法 |
1.3.2 其他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实验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1.7 创新之处 |
第2章 荧光法进行样品衍生条件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溶液配制 |
2.2.4 衍生方法 |
2.2.5 荧光波长的确定 |
2.3 标准曲线建立 |
2.4 衍生反应的单因素试验 |
2.4.1 缓冲溶液的pH对衍生反应的影响 |
2.4.2 反应温度对衍生反应的影响 |
2.4.3 反应时间对衍生反应的影响 |
2.5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建立 |
2.6 结果分析 |
2.6.1 检测波长 |
2.6.2 标准曲线建立 |
2.6.3 缓冲溶液的pH对衍生反应的影响 |
2.6.4 反应温度对衍生反应的影响 |
2.6.5 反应时间对衍生反应的影响 |
2.7 正交试验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对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试剂及其他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溶液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处理 |
3.3.2 试验方法 |
3.3.3 高效液相方法的建立 |
3.3.4 液相条件的优化 |
3.3.5 基质效应评价 |
3.3.6 方法学验证评测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4.2 液相色谱柱的优化分析结果 |
3.4.3 液相的流动相体系分析结果 |
3.4.4 流动相梯度洗脱条件的分析结果 |
3.4.5 流动相流速的分析结果 |
3.4.6 基质效应评价分析结果 |
3.4.7 方法学验证的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际样品的检测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2.3 溶液配制 |
4.2.4 液相色谱条件 |
4.2.5 样品制备及方法 |
4.2.6 提取液NaOH溶液浓度的优化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硫提取的影响 |
4.3.2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虾保鲜冰制备工艺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我国的虾类资源和保鲜现状 |
1.1.1 我国的虾类资源 |
1.1.2 虾类的保鲜现状 |
1.2 虾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虾保鲜方法的分类 |
1.2.2 未来目标和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罗氏沼虾的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2.1 营养成分分析的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与设备 |
2.1.2 主要试剂 |
2.2 营养成分分析的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虾体生物学测定及含肉率分析 |
2.3.2 罗氏沼虾的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保鲜冰中添加剂的比较与筛选研究 |
3.1 虾保鲜冰中保鲜剂的比较与筛选研究 |
3.1.1 亚硫酸盐类抑制虾黑变的原理 |
3.1.2 SO_2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
3.1.3 不同亚硫酸盐保鲜剂对虾保鲜效果的比较 |
3.2 保鲜冰中不同分散剂分散效果的试验研究 |
3.2.1 分散剂的作用原理 |
3.2.2 保鲜冰添加不同分散剂其有效成分的分散效果研究 |
3.3 保鲜冰制备工艺与保鲜工艺的研究 |
3.3.1 保鲜冰的制备工艺 |
3.3.2 保鲜冰的冰藏工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虾保鲜冰模拟工厂制备条件的优化研究 |
4.1 保鲜剂添加量对虾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 |
4.1.1 保鲜剂添加量制得的冰对虾防黑变天数的影响研究 |
4.1.2 不同保鲜剂添加量制得的冰保鲜时虾体SO_2残留的测定 |
4.1.3 试验结论 |
4.2 虾保鲜冰有效成分在制冰过程中的分散性研究 |
4.2.1 保鲜冰保鲜剂浓度的单因素试验和结论 |
4.2.2 冷冻制冰温度T的单因素试验和结论 |
4.2.3 保鲜冰中分散剂甘油浓度的单因素试验和结论 |
4.2.4 最佳加工工艺的正交试验和结果分析 |
4.3 虾保鲜冰研究有效成分在制冰与储藏过程中稳定性的研究 |
4.4 最佳制冰工艺条件下虾保鲜冰有效成分的分布状况 |
4.5 小结 |
第五章 虾保鲜冰对罗氏沼虾品质变化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设备 |
5.2 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 |
5.2.1 试验方法 |
5.2.2 评价指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储藏期间罗氏沼虾的黑变情况 |
5.3.2 肌肉pH值的测定结果 |
5.3.3 冷藏期间微生物的变化情况 |
5.3.4 冷藏期间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情况 |
5.3.5 SO_2残留量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试验图片和数据 |
附录二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食品添加剂的色谱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检测方法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检测流程图 |
2.2 九种食品添加剂同时测定方法研究 |
2.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2.2 样品处理与计算 |
2.2.3 方法学实验 |
2.3 复杂基质样品中四种食品添加剂同时测定方法研究 |
2.3.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3.2 样品处理与计算 |
2.3.3 方法学实验 |
2.4 复杂基质样品中五种合成着色剂同时测定方法研究 |
2.4.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4.2 样品处理与计算 |
2.4.3 方法学实验 |
2.5 食品中亚硫酸盐测定方法研究 |
2.5.1 色谱条件 |
2.5.2 样品处理与计算 |
2.5.3 方法学实验 |
3. 结果 |
3.1 简单基质样品九种食品添加剂同时测定方法研究结果 |
3.1.1 色谱分离 |
3.1.2 标准溶液稳定性试验结果 |
3.1.3 线性范围及方法检出限 |
3.1.4 方法的回收率 |
3.1.5 精密度 |
3.1.6 比较试验 |
3.2 复杂基质样品中四种食品添加剂同时测定方法研究结果 |
3.2.1 色谱分离 |
3.2.2 样品处理条件 |
3.2.3 线性范围及方法检出限 |
3.2.4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3.2.5 比较试验 |
3.3 复杂基质样品中五种合成着色剂同时测定方法研究结果 |
3.3.1 色谱分离 |
3.3.2 样品处理条件 |
3.3.3 标准溶液稳定性试验结果 |
3.3.4 线性范围及方法检出限 |
3.3.5 方法回收率 |
3.3.6 精密度试验 |
3.3.7 比较试验 |
3.4 食品中亚硫酸盐测定方法研究结果 |
3.4.1 色谱分离 |
3.4.2 样品处理 |
3.4.3 线性范围及方法检出限 |
3.4.4 NaHSO_3中二氧化硫含量 |
3.4.5 方法回收率 |
3.4.6 精密度试验 |
3.4.7 比较试验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调查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调查结果 |
3. 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蔗汁中铁离子的测定及其对蔗汁色值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蔗汁色值问题研究的概况 |
1.1.1 蔗汁中的天然色素 |
1.1.2 蔗汁中的酚类物质和氨基酸 |
1.1.3 还原糖分解与有色物质的生成 |
1.1.4 蔗汁中有色物质分子量的研究 |
1.1.5 铁含量对蔗汁和白糖影响的研究 |
1.2 铁的测定方法 |
1.2.1 样品预处理 |
1.2.2 测定方法 |
1.2.3 蔗汁中铁的测定方法 |
1.3 各价态铁间的转化机理 |
1.4 物质的显色机理和蔗汁及白糖中铁的作用机理 |
1.4.1 物质的显色机理 |
1.4.2 蔗汁及白糖中铁的作用机理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糖厂初压汁的预处理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流程 |
2.2.2 实验方法和分析指标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 膜污染及处理方法 |
2.4.1 造成膜污染的原因 |
2.4.2 处理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消化方法测定各工艺段蔗汁铁含量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标准溶液制备 |
3.2.2 干法消解 |
3.2.3 湿法消解 |
3.2.4 微波消解 |
3.2.5 测定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消解液的选择 |
3.3.2 消解时间、温度的选择 |
3.3.3 标准曲线 |
3.3.4 精密度试验 |
3.3.5 回收率试验 |
3.3.6 方法比较 |
3.3.7 制糖过程铁含量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蔗汁铁含量不同测定方法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EDTA络合滴定法 |
4.2.1 原理 |
4.2.2 样液准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邻菲啰啉法 |
4.3.1 原理 |
4.3.2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计算公式和结果 |
4.4.2 测定条件的选择 |
4.4.3 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 |
4.5 方法比较 |
4.5.1 误差和精密度分析 |
4.5.2 准确度估计 |
4.5.3 方法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离子浓度与蔗汁色值的初步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不同价态铁—水溶液与其吸光度的变化 |
5.2.2 不同价态铁—蔗汁溶液与其色值的变化 |
5.2.3 特定条件对一定浓度铁—蔗糖溶液的影响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价态铁—水溶液与其吸光度的变化 |
5.3.2 不同价态铁—蔗汁溶液与其色值的变化 |
5.3.3 蔗糖溶液和铁—蔗糖溶液色值的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铁离子对蔗汁处理过程的影响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1.1 材料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分析指标 |
6.2.2 实验设计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响应数值分析结果 |
6.3.2 回归方差分析和回归方程系数显着性检验 |
6.3.3 响应曲面 |
6.3.4 铁离子对蔗汁色值的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硫化氢快速检测方法及其仪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和硫化物的来源和危害 |
1.1.1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的来源和危害 |
1.1.2 硫化氢和硫化物的来源和危害 |
1.2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和硫化物的检测方法 |
1.2.1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的检测方法 |
1.2.1.1 分光光度法 |
1.2.1.2 荧光光度法 |
1.2.1.3 化学发光法 |
1.2.1.4 电化学及传感器法 |
1.2.1.5 光谱法 |
1.2.1.6 色谱法 |
1.2.1.7 碘量法 |
1.2.1.8 空白减差法 |
1.2.1.9 植物检测法 |
1.2.1.10 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 |
1.2.2 硫化氢和硫化物的检测方法 |
1.2.2.1 水样中硫化物的检测的预处理方法 |
1.2.2.2 分光光度法 |
1.2.2.3 荧光光度法 |
1.2.2.4 电化学法 |
1.2.2.5 光谱分析法 |
1.2.2.6 色谱分析法 |
1.2.2.7 碘量法 |
1.2.2.8 光化学法 |
1.2.2.9 反应速率法 |
1.2.2.10 硫化氢和硫化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
1.3 本文研究工作的重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硫化氢快速检测仪器的研制 |
2.1 仪器的原理和结构 |
2.1.1 仪器的原理 |
2.1.2 仪器的结构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光源/单色器系统 |
2.2.2 比色池系统 |
2.2.3 检测器系统 |
2.2.4 传感器的选择 |
2.2.5 微处理器系统 |
2.2.6 比色瓶 |
2.3 仪器的特点、技术指标和应用领域 |
2.3.1 仪器的特点 |
2.3.2 仪器的技术指标 |
2.3.3 仪器的使用方法 |
2.3.3.1 样品的测定 |
2.3.3.2 自制工作曲线测定的方法 |
2.3.4 仪器的应用 |
2.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样品前处理设备的研究 |
3.1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研制 |
3.1.1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结构 |
3.1.2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功能 |
3.1.3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操作方法 |
3.1.4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特点 |
3.1.5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应用 |
3.2 用于气体检测的新型气泡吸收管的研制 |
3.2.1 气泡吸收管的结构 |
3.2.2 气泡吸收管的特点 |
3.2.3 气泡吸收管的操作方法 |
3.3 水中游离硫化氢提取装置的研制 |
3.3.1 游离硫化氢提取装置的结构 |
3.3.2 游离硫化氢提取装置的功能 |
3.3.3 游离硫化氢提取装置的操作方法 |
3.3.4 游离硫化氢提取装置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食品、中草药和茶叶中亚硫酸盐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
4.2.1 实验部分 |
4.2.1.1 主要仪器 |
4.2.1.2 主要试剂 |
4.2.1.3 实验方法 |
4.2.2 结果和讨论 |
4.2.3 实际样品分析 |
4.3 中草药中亚硫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
4.3.1 实验部分 |
4.3.1.1 主要仪器 |
4.3.1.2 主要试剂 |
4.3.1.3 实验方法 |
4.3.2 结果和讨论 |
4.3.3 实际样品分析 |
4.4 茶叶中亚硫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
4.4.1 实验部分 |
4.4.1.1 主要仪器 |
4.4.1.2 主要试剂 |
4.4.1.3 实验方法 |
4.4.2 结果和讨论 |
4.5 食品中吊白块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
4.5.1 实验部分 |
4.5.1.1 主要仪器、试剂 |
4.5.1.2 实验方法 |
4.5.2 结果和讨论 |
4.5.3 实际样品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
5.1 空气中二氧化硫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
5.1.1 前言 |
5.1.2 实验部分 |
5.1.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5.1.2.2.1 主要试剂 |
5.1.2.2.2 主要仪器 |
5.1.2.3 实验步骤 |
5.1.2.3.1 采样 |
5.1.2.3.2 测定 |
5.1.3 结果和讨论 |
5.1.3.1 pH 值 |
5.1.3.2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快速检测仪中标准物质和标准气体的制备 |
5.1.3.3 干扰 |
5.1.3.4 吸收液的稳定性 |
5.1.3.5 精密度、准确度和测量范围 |
5.1.4 实际样品的测定 |
5.2 钻井液中硫化氢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
5.2.1 摘要 |
5.2.2 引言 |
5.2.3 硫化氢气体的检测方法 |
5.2.3.1 标准碘量法 |
5.2.3.2 快速测定管法 |
5.2.3.3 醋酸铅试纸法 |
5.2.3.4 硫化氢报警法 |
5.2.3.5 综合判断法 |
5.2.4 实验部分 |
5.2.4.1 所用仪器 |
5.2.4.2 所用试剂 |
5.2.4.3 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
5.2.5 结果和讨论 |
5.2.5.1 硫化吸收液的选择 |
5.2.5.2 气体流量的影响 |
5.2.6 钻井液中的硫化氢的实际样品测定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附录 |
作者攻博期间发表和交流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2003~2007) |
(6)白砂糖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分析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食品中二氧化硫 |
1.1.1 食品中二氧化硫应用及其危害 |
1.1.2 食品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1.2 白砂糖中二氧化硫 |
1.2.1 二氧化硫在制糖工业中的作用 |
1.2.2 白砂糖中二氧化硫含量规定及现状 |
1.2.3 白砂糖中二氧化硫含量测定方法 |
1.2.4 国标方法的一些不足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国标方法的探讨 |
2.1 国标方法的研究 |
2.1.1 测定方法 |
2.1.2 实验结果 |
2.2 二氧化硫标准溶液的不稳定性 |
2.2.1 二氧化硫标准溶液不稳定的原因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讨论 |
2.3 盐酸副玫瑰苯胺显色剂的不确定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盐酸副玫瑰苯胺显色剂的改良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无汞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
3.1 甲醛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
3.1.1 实验原理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1.4 小结 |
3.2 三乙醇胺被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
3.2.1 实验原理 |
3.2.2 材料与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小结 |
第四章 离子色谱法 |
4.1 色谱学基本概念简介 |
4.1.1 淋洗液 |
4.1.2 等度洗脱 |
4.1.3 梯度洗脱 |
4.1.4 保留时间 |
4.1.5 峰底宽度(简称峰宽) |
4.1.6 分离度 |
4.2 离子色谱简介 |
4.2.1 离子色谱系统 |
4.2.2 离子交换色谱基本原理 |
4.3 离子色谱法 |
4.3.1 实验原理 |
4.3.2 材料与方法 |
4.3.3 实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几种方法的评价 |
5.1 评价指标 |
5.1.1 精密度 |
5.1.2 准确度 |
5.1.3 灵敏度 |
5.1.4 不确定度 |
5.2 几种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 |
5.2.1 不确定度简介 |
5.2.2 国标方法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3 其它三种分光光度方法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4 离子色谱法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5 几种方法的不确定度报告汇总 |
5.3 几种方法的比较 |
5.3.1 精密度比较 |
5.3.2 准确度比较 |
5.3.3 灵敏度比较 |
5.3.4 不确定度比较 |
5.3.5 繁简性及可行性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1.1 国标方法(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的不足之处及改良 |
6.1.2 无汞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的研究 |
6.1.3 离子色谱法的研究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虾保鲜冰制备工艺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我国的虾类资源 |
第二节 水产品保鲜技术的研究 |
第三节 虾类防黑保鲜技术的研究 |
一、虾体黑变的机理 |
二、虾体防黑变的研究进展 |
三、亚硫酸盐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南美白对虾和红虾的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第一节 仪器与试剂 |
一、仪器 |
二、试剂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一、虾体生物学测定及含肉率分析 |
二、南美白对虾和红虾的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SO_2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
第一节 日本国标法(蒸馏-碱滴定法) |
一、仪器和试剂 |
二、样品处理 |
三、空白试液的调制 |
四、测定方法 |
五、准确度试验 |
六、精密度试验 |
第二节 日本国标法(蒸馏-比色法) |
一、样品的处理 |
二、空白试剂的调制 |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 |
四、测定方法 |
五、工作曲线 |
六、定量 |
七、准确度试验 |
八、精密度试验 |
第三节 中国国标第二法(蒸馏法) |
一、仪器和试剂 |
二、样品处理 |
三、测定 |
四、准确度试验 |
五、精密度试验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虾保鲜冰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仪器与试剂 |
第二节 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 |
一、分散剂溶解 |
二、保鲜剂溶解 |
三、静置 |
四、冻结 |
五、打碎 |
第三节 保鲜剂的纯度测定 |
一、测定方法 |
二、计算 |
三、测定结果 |
第四节 分散剂的分散效果评定 |
一、分散剂对虾保鲜冰分散效果的影响 |
二、保鲜剂浓度对虾保鲜冰分散效果的影响 |
三、分散剂浓度对虾保鲜冰分散效果的影响 |
四、虾保鲜冰成分的优化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虾保鲜冰保鲜效果研究 |
第一节 虾保鲜冰的保鲜效果评价 |
一、实验原料 |
二、仪器设备 |
三、试剂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虾保鲜冰应用于南美白对虾的保鲜效果评价试验 |
二、虾保鲜冰应用于海捕红虾的保鲜效果评价试验 |
三、检测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一、感官评定 |
二、微生物检测 |
三、总挥发性盐基氮 |
四、肌肉pH值 |
五、K值 |
六、SO_2残留测定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食品中亚硫酸盐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检测方法及基本原理 |
1.1 比色法 |
1.1.1 盐酸副玫瑰苯胺法 |
1.1.2 无汞盐比色法 |
1.1.3 蒸馏-比色法 |
1.1.4 电位滴电法 |
1.1.5 酶光度分析法 |
1.1.6 萃取光度法 |
1.1.7 流动注射分析法 |
1.1.8 碘褪色法 |
1.1.9 其它比色法 |
1.2 色谱法 |
1.2.1 气相色谱法 |
1.2.2 离子色谱法 |
1.3 滴定法 |
1.3.1 直接滴定法 |
1.3.2 蒸馏-碱滴定法 |
1.3.3 蒸馏-碘量法 |
1.4 其它测定方法 |
2 讨论 |
(10)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的SO2和食品中的碘(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分光光度法 |
1.3 碘量法 |
1.4 色谱法 |
1.5 电化学检测法 |
1.6 分子发光分析法 |
1.6.1 荧光分光光度法 |
1.6.2 化学发光法 |
1.7 其他测定方法 |
1.8 小结 |
第二章 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的SO_2 |
2.1 引言 |
2.1.1 二氧化硫来源、危害、及分析方法 |
2.1.2 顺序注射分析特点 |
2.1.3 顺序注射分析原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装置 |
2.2.2 试剂及配制 |
2.2.3 实验原理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进样和反应装置的设计 |
2.3.2 实验参数的优化 |
2.3.3 共存物质的影响 |
2.3.4 分析性能 |
2.4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2.5 样品分析 |
第三章 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食品中的碘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装置 |
3.2.2 试剂及配制 |
3.2.3 顺序注射系统的操作程序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原理 |
3.3.2 实验参数的优化 |
3.3.3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3.4 分析性能 |
3.4 与文献报道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方法的比较 |
3.5 样品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四、无汞盐比色法测定砂糖的二氧化硫(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检测[D]. 康琴. 长春大学, 2021
- [2]虾保鲜冰制备工艺的优化研究[D]. 孙一初. 浙江工商大学, 2010(11)
- [3]食品添加剂的色谱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 曹若明. 山东大学, 2009(05)
- [4]蔗汁中铁离子的测定及其对蔗汁色值影响的研究[D]. 王军. 广西大学, 2008(01)
- [5]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硫化氢快速检测方法及其仪器的研究[D]. 马隽. 吉林大学, 2007(03)
- [6]白砂糖中二氧化硫测定方法的分析及探讨[D]. 余娟. 广西大学, 2007(05)
- [7]虾保鲜冰制备工艺的研究及其应用[D]. 陈飞东. 浙江工商大学, 2007(06)
- [8]食品中亚硫酸盐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陈飞东,戴志远.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08)
- [9]虾体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方法研究[A]. 陈飞东. 食品安全监督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食品研究生论坛论文集(上), 2005
- [10]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的SO2和食品中的碘[D]. 高春英. 东北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