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珍珠乌鸡口服液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兴国[1](2020)在《朝向团体标准的中药制造混合均匀度与水分近红外智能检测研究》文中指出标准引领产业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石化、制药、食品等各个领域中。然而,由于近红外仪器类型繁多,分析建模难度较大,其标准分析方法发展也相对缓慢,因此,在制药领域,近红外相关标准屈指可数。混合均匀度和水分是中药生产过程的关键质量属性,对最终产品的安全有效性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混合均匀度控制方法费时费力,且会干扰混合,甚至破坏混合平衡,产生误差;同样,传统的水分测定方法时间长,测定条件要求高,不仅操作烦琐、耗时、且水分含量在测定过程中经常发生变化。因此,为了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中药生产过程混合均匀度与水分进行检测势在必行。然而,目前虽然已有诸多的中药生产企业采用该技术进行混合均匀度与水分的检测,但是没有统一的规范,其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检测方法标准也至今未见报道,导致相关生产企业技术应用和质量检测报告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制约了 NIR光谱技术应用、质量控制和追溯。因此,本研究基于过程分析技术,以健胃消食片、同仁牛黄清心丸、银杏叶提取物粉末等为载体,朝向标准的目标,分别建立其混合均匀度和水分的NIR检测方法。进一步,基于多个剂型的多批次研究,结合标准的普遍性、适用性、规范性、权威性,建立中药混合均匀度与水分NIR检测团体标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中药生产过程粉末混合均匀度近红外在线检测方法的建立本章分别以同仁乌鸡白凤丸、脑心通胶囊和健胃消食片为研究载体,采用Luminar 4030型在线近红外光谱仪、GSA101A型在线近红外光谱仪及SNAP32!软件包和The Unscrambler化学计量学软件,在线判断其混合终点。经参考方法验证,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同仁乌鸡白凤丸、脑心通胶囊和健胃消食片混合过程混合均匀度的近红外在线检测,并能对混合终点进行准确判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对以上载体的质量控制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二、团体标准《中药生产过程粉末混合均匀度在线检测 近红外光谱法》的建立以同仁乌鸡白凤丸、脑心通胶囊和健胃消食片为载体,根据课题组前期的工作基础及实地调研,并结合北京同仁堂有限公司、山东金璋隆祥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提供的采用不同混合设备及NIR光谱仪采集的混合在线数据,收集并分析工作组内部及国内相关行业内的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产品生产单位的专家意见223份,逐步形成草案初稿、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最终建立团体标准《中药生产过程粉末混合均匀度在线检测 近红外光谱法》,并完成《标准附录》和《编制说明》。三、中药水分近红外检测方法的建立分别以银杏叶提取物粉末、银杏叶中间体颗粒和同仁牛黄清心丸为研究载体,采用NIR光谱技术,建立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的水分定量分析模型。比较一阶导数、平滑(Savitzky-Golay filter smoothing,SG平滑)、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则变化(SNV)等光谱预处理方法,以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以及决定系数(R2)为模型性能评价指标,优化水分定量模型。结果表明,在银杏叶提取物粉末水分定量分析中,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SG9+SNV,主成分数选择4,预测决定系数(Rpre2)和RMSEP分别为0.9373和0.2471,偏差为0.03353,平均相对误差为5.04%;在银杏叶中间体颗粒定量分析中,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Normalize,主成分数选择5,预测决定系数(Rpre2)和RMSEP分别为0.9266和0.3282,偏差为0.0396,平均相对误差为4.18%;在同仁牛黄清心丸定量分析中,带包装膜样品的Rpre2和RMSEP分别为0.7657和0.1572,平均相对误差为1.15%,不带包装膜样品的Rpre2和RMSEP分别为0.7722和0.2078,平均相对误差为0.62%,预测结果较好;表明所建水分NIR定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四、团体标准《中药生产过程中间体及制剂水分无损检测 近红外光谱法》的建立以银杏叶提取物粉末、银杏叶中间体颗粒和同仁牛黄清心丸为载体,根据课题组前期的工作基础,并结合本研究第四章的研究内容,逐步完成团体标准《中药生产过程中间体及制剂水分无损检测 近红外光谱法》的草案初稿和征求意见稿,形成《标准附录》以及《编制说明》。
王天宁[2](2020)在《柏参王前列胶囊的研制》文中认为目的:柏参王前列胶囊处方源于我省名中医3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方,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淋证),临床疗效显着。针对该处方,通过对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标准,指纹图谱研究、药理活性研究,为进一步将其开发成药物制剂提供实验基础与数据支撑。方法:生产工艺研究:以抗炎活性为指标对所设计的4条提取工艺路线进行筛选,运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实验法对最佳提取工艺路线进行提取工艺参数优化;以最佳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颗粒成型率、休止角等考察指标,对辅料的种类及用量进行优化,最终获得柏参王前列胶囊最佳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析方法,建立柏参王前列胶囊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为全面有效控制制剂质量标准,建立柏参王前列胶囊指纹图谱。药理活性研究:通过对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抗炎实验,以及小鼠抗炎、免疫、镇痛实验,明确柏参王前列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药效作用。结果:在生产工艺研究中,提取工艺路线1抗炎效果明显;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得到黄柏、牛膝醇提的最佳提取工艺:6倍量65%乙醇提取3次,每次1.6 h;马齿苋、黄芪等最佳水提工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 h。确定了以糊精为辅料通过湿法制颗粒后装囊制成胶囊的成型性工艺。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建立了黄柏、苦参、黄芪、王不留行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盐酸小檗碱、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5批样品重量差异限度均在10%以内,且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水分均不超过9.0%;在指纹图谱研究中,采用2004年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了13个共有峰的评价模式,利用对照品比对法对共有峰进行归属,共指认6个色谱峰。在药理活性研究中,柏参王前列胶囊可抑制大鼠白细胞数目升高及卵磷脂小体密度降低,降低TNF-α、1L-1β、1L-8含量,抑制足肿胀;可抑制小鼠琼脂肉芽肿形成,表明柏参王前列胶囊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并可通过提高小鼠溶血素含量及改善吞噬功能来提高小鼠的免疫活性,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提高免疫力活性;同时柏参王前列胶囊可降低小鼠疼痛扭体及舔足次数,表明其具有一定的镇痛活性。结论:本实验运用现代中药提取、制药技术,制备出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胶囊剂;运用现代中药分析技术,建立了柏参王前列胶囊准确可靠的质量标准及指纹图谱;药理活性研究表明柏参王前列胶囊具有抗炎、镇痛及提高免疫力的活性作用,这些工作将为其开发成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药物制剂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
何春慧[3](2019)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的归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收载的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进行系统的归类分析,为含当归制剂的用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将含当归及其炮制品的成方制剂按照名称、组成药味、选材、剂型、制法、特殊用药方法、功效、注意事项等几大类进行数据收集,并将其归类分析。结果本次统计《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收载了286种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组成药味数集中在6~15种,绝大部分选用当归入药,制法以直接粉碎和水煎煮为主,应用比较广泛。结论今后可以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收载的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开发出新的含当归制剂。
黄杰[4](2016)在《铁皮石斛深加工现状分析及石斛培元胶囊的研究报告》文中认为铁皮石斛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之功效,常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等症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铁皮石斛的产业化之路才得以起步;本文从药品、保健食品、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对铁皮石斛深加工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石斛培元胶囊主要由铁皮石斛、黄芪、女贞子、西洋参组成;方中铁皮石斛滋阴生津益力,补五脏虚劳羸瘦;黄芪益气健脾,活血生血,利水退肿,补诸虚不足,为本方之主药。女贞子益肝肾,养五脏,强腰膝,明耳目,西洋参补虚损、益精气,温肾阳,滋肺阴为辅药。全方共呈气阴双补,阴阳并调,培元固本之功,对所主治病证起促进康复之作用。本课题对铁皮石斛深加工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开发石斛培元胶囊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并对石斛培元胶囊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
章丽[5](2016)在《基于“品种-ITS2序列—成分—药效”关联性探究丹皮、赤芍、白芍功效差异的科学内涵》文中研究表明丹皮、赤芍与白芍为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均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从古至今,各医学着作上对3者的传统功效记载有着明显的差异,且临床上也是用于治疗不同的病症,通常丹皮用于清肝火、凉血散瘀;赤芍用于散瘀止疼、凉血;白芍用于养血柔肝、平肝止疼。目前有学者研究发现丹皮、赤芍与白芍均含有酚酸类、萜苷类等小分子化合物及多糖类大分子化合物。牡丹皮、赤芍与白芍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却产生不同的临床功效,而引起这种功效差异的物质基础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将从丹皮、赤芍、白芍基因差异、组分组成结构差异、药理活性差异等多层次揭示丹皮、赤芍、白芍药材“品种-ITS2序列-成分组成-药理活性”的关联性,为药材的临床应用与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中药是一个复杂且有序的整体,“组分结构”理论认为中药的整体体系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单体成分;第二层次:同一类别单体成分按照特定的配比结构构成组分;第三层次:各组分按照特定结构配比构成中药的整体。本课题运用中药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并结合中药“组分结构”理论思想探究丹皮、赤芍与白芍内在成分组成结构特征,初步为丹皮、赤芍与白芍功效差异性提供物质基础研究。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丹皮、赤芍与白芍药材“品种-ITS2序列-成分”的关联性从植物基因水平考察“品种-ITS2”的关联,通过检测丹皮、赤芍与白芍药材的DNA条形码中ITS2序列,可以发现丹皮药材与赤芍、白芍药材存在10个变异位点,不同产地丹皮药材的种内遗传距离明显小于丹皮与赤芍、白芍药材的种间距离,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不同产地的丹皮聚为一支,赤芍与白芍聚为一支。从药材化学成分角度考察“品种-成分”的关联,通过薄层色谱及高效液液色谱技术对丹皮、赤芍、白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薄层色谱分析显示,丹皮、赤芍与白芍药材中所含的斑点类别相似,但斑点的颜色及大小都存在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构建丹皮、赤芍与白芍药材的指纹图谱,通过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丹皮、赤芍、白芍各聚一类,且各药材的代表性成分均存在差异。2.丹皮、赤芍与白芍的功效差异性评估(1)补血功效研究:建立小鼠血虚症模型,通过检测外周血中WBC(白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h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观察胸腺及脾脏的病理改变,发现赤芍组能够显着升高wbc、hct;白芍组显着升高wbc、rbc、hct、hb,赤芍与白芍均能明显减少mchc;则丹皮组对外周血中的各指标无明显的改善作用,赤芍组与白芍组对血虚症小鼠的胸腺及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丹皮组则对脾脏有所改善。(2)清热凉血、止血功效研究:建立血热出血模型大鼠,通过检测血浆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和观察肝脏及肺部的病理改变,发现丹皮组及白芍组能够显着延长aptt、tt,降低fib;赤芍显着降低pt,延长aptt,且能够显着改善血液粘度及血浆粘度;丹皮组及赤芍组对肝脏及肺损伤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活血化瘀功效研究:建立急性血瘀及颈总动脉血栓模型,通过检测凝血四项、血液流变学、血小板黏附率、纤溶系统、炎症蛋白表达等指标,发现赤芍组对凝血四项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较丹皮与白芍强,丹皮对血小板黏附率的抑制作用较大,丹皮与白芍下调cox2(环氧化酶2)、tlr4(toll样受体4)、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6(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赤芍组降低cox2、tlr4、il-1β的表达,且丹皮对炎症蛋白的表达的影响明显强于赤芍与白芍。通过不同的动物模型对丹皮、赤芍与白芍的功效进行评价,发现白芍与赤芍的补血功效强于丹皮,而丹皮与赤芍的活血化瘀功效强于白芍,且赤芍对凝血四项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较丹皮强,而丹皮对炎症蛋白表达影响较赤芍强。3.丹皮、赤芍与白芍药材功效物质基础组成结构特征研究基于“组分结构”理论思想,对各药材中的总苷组分及酚酸组分的成分组成结构进行解析,发现丹皮、赤芍与白芍药材中各组分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构存在显着性差别,初步为各药材功效差异提供物质基础研究。采用h2o2诱导huvecs损伤模型,以ldh(乳酸脱氢酶)、sod(超氧化物气化酶)、mda(丙二醛)的含量和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i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为指标,评价丹皮、赤芍、白芍药材中总苷组分、酚酸组分及多糖组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丹皮、赤芍、白芍药材中总苷组分、多糖组分对氧化损伤的HUVECs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赤芍及白芍酚酸组分无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丹皮酚酸组分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综上,本文通过DNA条形码ITS2序列、薄层及高效液相色谱对丹皮、赤芍与白芍药材的“品种-ITS2-成分”的关联性研究,并采用多种动物模型对3药材的功效进行差异性比较,结合“组分结构”理论探究丹皮、赤芍与白芍功效差异的物质基础。
周洁伶[6](2015)在《樟树药俗文化在药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药在樟树这一特定地域的保健、养生、膳食、语言、宗教等各方面的渗透融汇成为独具一格的“樟树药俗”,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是现代艺术及现代设计继承和创新的不竭素材之源。近几年国内包装不乏具有文化内涵和设计创意的优秀商品包装,但在医药行业中文化包装依然很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更应对本土文化进行重视。本文主要研究了樟树当地医药民俗的文化现象对包装的影响,尤其是在图形和色彩方面。全篇文章由七部分组成,在第二章中首先通过收集寻访的资料对樟树医药民俗的概念、内容和特点等进行了尝试性的总结和分析,进而在第三、四、五章中围绕现代医药包装进行重点论述,通过包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对樟树医药民俗应用在药品包装中的方法和思路作了系统归纳,对视觉元素和实用元素进行了详细论述。文章最后在其应用价值和意义方面进行分析,再次重申主题,这对当代药品包装来说具有创新意义。由于当地对医药俗的忽视没有留下相对充分的历史资源,导致资料收集的难度很大,有很多内容还需在日后的研究中挖掘整理。总之,传统民俗元素在医药包装中的应用能有效起到文化宣传效果,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也为相关文化在药品包装设计当中的应用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于寒钰[7](2014)在《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品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对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收录的中成药品种及其获准上市情况的存在的异同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并将各省增补目录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横向比对分析,以确保《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标准更趋完善,并为基本药物的生产及供应管理的强化提供了更具权威性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中成药所收录的203个品种为检索词逐一进行检索,采用Excel软件对检索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收载中成药品种的生产及上市情况。比较分析法:纵向对比和分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收录中成药品种生产及上市情况异同,并从功效、剂型、特殊剂型(中成药注射剂)和生产上市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横对比和分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全国29省基本药物增补目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举例分析法:列举《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中中成药部分涉及独家品种或剂型在河南省的中标价格。结果与结论NEML-2012收录203个中成药品种,按科共可分为6个大类,20个小类,基本满足临床使用。建议将单位剂量规格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制定科学的药品招标采购规则,优胜劣汰药品,完善基本药物遴选评价机制,优化基本药物目录。并加强对目录中成药特殊品种的监管,同时对安全性、必要性作出进一步评价。还应增加儿童基本药物目录。
查紫君[8](2014)在《江西省地理标志培育与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产品生产日益国际化,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融合,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价值日渐凸显。地理标志产品作为商品地理来源的识别标志,能够使所有权人及商品的经销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有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是地区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因此,在倡导绿色经济的背景和趋势下,学术界热烈探讨着如何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产品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现在的学术界研究领域,对于地理标志产品的研究基本汇集在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和制度保护层面,对于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和保护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支持下,研究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和保护的成果,目前难得一见。本文对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与保护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理论层面。通过文献综述、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本文在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技术路线方法及创新之处。其次概述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内涵,特别是地理标志产品的概念。然后,界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需要被保护和培育的价值和意义,着重强调了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价值。最后对3种我国最主要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进行了阐述,即商标法保护体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制度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制度。实证层面。首先通过文献和信息的整理,加上各县市的调研成果,本文建立了江西省现有地理标志产品名录和江西省可培育的特色资源产品名录数据库。其次,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模糊评价等研究方法,ArcGIS、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工具,对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数据进行了空间化和图形化,对照分布地图和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剖析了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现状及空间分布。再次,结合工商、质检、农业对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和保护相关条例,对江西省已有地理标志产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做出了问题诊断。在深入分析江西省特色资源产品的基础上,对江西省特色资源产品进行分等定级,总结了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的条件和问题,并结合江西省资源特点探讨了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路径。最后,结合江西省省情及江西省已有地理标志产品在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地理标志产品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积极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和保护,在绿色崛起的大背景下,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本研究的亮点在于:它构建了江西省特色资源产品数据库,首次对已有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数据进行空间化和图形化,并按积极申报、优先培育、重点培育进行分类,最后结合数据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的研究成果。
徐文娟[9](2012)在《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及其实施现况》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1979年开始参加WHO基本药物行动计划,到2009年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此过程中,基本药物目录几经修订,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遴选原则、地区增补目录差异明显等。作为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药物目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关系到其推行效果,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渐进过程中仍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对当前我国基本药物目录进行分析,同时对基本药物的实施现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完善和修订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提供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研究的统计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定性访谈等方法来分析当前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特点及其实施现状。1.文献分析: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基本药物目录的发展历程以及基本药物遴选情况,借鉴其中合理的理念和方法用于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分析。2.描述性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基本药物目录。(1)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比较分析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级增补目录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的异同(2)中成药部分:比较分析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级增补目录的异同3.选择典型省市进行问卷调查和知情人访谈研究结论1.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目录对比分析发现:(1)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与WHO示范目录存在较大差别,包括目录构成、药物分类方式、适用范围以及遴选原则等。(2)比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WHO示范目录发现,共有145种药品为国家目录和WHO目录共有。213种药品在WHO2011年目录上但未被国家目录采用,主要包括肿瘤及姑息治疗等住院临床药物。国家目录中共有101种药物不在WHO示范目录上,主要为心血管、激素、胃肠道、抗感染类药物。(3)研究发现22个省级增补目录共增补657种药品,其中新增品种591种,。新增药品中有57种药品被50%或以上的省市增补目录收录,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中有部分同时也被WHO示范目录收录,有275种为仅有一个省市新增的药物。(4)省级增补目录的比较结果显示,增补目录在抗感染、心血管、镇痛解热及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及血液影响药物和激素及内分泌药物等类别新增药品数目最多。WHO推荐但未被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药物主要集中在抗感染、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和姑息治疗、心血管、激素及内分泌药物等类别。(5)省级增补目录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66种药品增加了新剂型,增补的剂型中有些剂型是WHO示范目录推荐,但未列入国家目录的。(6)在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有许多药物是曾经被WHO示范目录采用,但在之后却由于安全性问题、相对成本效果不佳或缺乏临床证据支持等原因从示范目录中剔除的。(7)WHO于2002年对复方剂进入示范目录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在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复方剂药物占据了较大比例,尤其集中在镇痛解热和抗感染药物方面。2.中成药部分6省增补目录中共增补291种药品,其中新增品种282种,另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9种药品增加了新剂型。22省增补目录中,有6个省份有民族药,分别为浙江、广东、青海、内蒙古、甘肃和新疆。3.基本药物实施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效果,如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趋于合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医务人员在用药受限的情况下开始转变用药习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基层机构按基本药物目录配备的药品较难满足基层医疗服务需求;基层机构医务人员可诊治的疾病受限。4.政策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普遍反映目录范围偏窄,建议在下阶段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修订中,对于出现频率较多、具有广泛需求且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其作为基本药物的省级增补目录药品可考虑在修订时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考虑省级增补目录中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剂型增补频率较高的情况,将共性的增补剂型加入国家目录;WHO示范目录独有药品也值得深入研究,以作为我国目录调整的参考;对于那些仅有个别省级目录增补的药品,且未得到WHO示范目录推荐的,需要进一步评估其是否满足基本药物条件,优化我国基本药物品种;部分省份增补了许多非基层医疗用药,因此需要对其基层机构服务能力进行监管,确保药品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在下一轮基本药物目录修订前,应当制定公开透明,基于循证原则的基本药物遴选技术指导纲要,明确基本药物进入目录或被删除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范,以提高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可靠性。
芦然[10](2011)在《芥防颗粒剂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风热型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芥防颗粒剂,对风热型荨麻疹患者的皮损单项症状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量及风团持续时间的变化进行临床研究,评价芥防颗粒剂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开发中药新药提供科学的临床数据。方法:按病人就诊序号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观察60例,其中芥防颗粒剂组30例,荨麻疹丸组30例。治疗方法:芥防颗粒剂,水冲服,日二次;荨麻疹丸,每次10g,日二次,口服。以上两组均以7天为一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在治疗期间均忌辛辣、酒及鱼虾海物等。各项统计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实验数据用均值±标准差( x±s ),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多组间资料分析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比较,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分布均衡,具可比性。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痊愈病例进行复发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芥防颗粒剂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荨麻疹丸组(P<0.05);痊愈至复发相隔时间比较,芥防颗粒剂组显着长于荨麻疹丸组(P<0.01)。这表明,芥防颗粒剂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与荨麻疹丸相似的近期疗效,同时可显着地降低复发率和延长再次复发的相隔时间。结论:芥防颗粒剂对风热型荨麻疹有显着疗效,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瘙痒、风团数量及风团大小皮损指标,并能显着降低风热型荨麻疹的复发率;芥防颗粒剂治疗风热型荨麻疹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二、珍珠乌鸡口服液的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珍珠乌鸡口服液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朝向团体标准的中药制造混合均匀度与水分近红外智能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药混合均匀度和水分近红外检测研究进展 |
1.1 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
1.2 NIR光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混合均匀度和水分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国内外近红外相关标准研究进展 |
第三节 药品制造领域近红外相关标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中药生产过程粉末混合均匀度近红外在线检测方法的建立 |
引言 |
第一节 同仁乌鸡白凤丸生产过程混合均匀度在线近红外检测方法的建立 |
材料与数据 |
方法与结果 |
结论 |
第二节 健胃消食片生产过程混合均匀度在线近红外检测方法的建立 |
材料与数据 |
方法与结果 |
结论 |
第三节 脑心通胶囊生产过程混合均匀度在线近红外检测方法的建立 |
材料与数据 |
方法与结果 |
结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团体标准《中药生产过程粉末混合均匀度在线检测近红外光谱法》的建立 |
引言 |
第一节 标准正文 中药生产过程粉末混合均匀度在线检测 近红外光谱法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原理 |
5 仪器与设备 |
6 测试步骤 |
7 方法验证 |
8 测试报告 |
第二节 标准附录 |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基于单臂固定料斗混合罐的同仁乌鸡白凤丸生产过程混合均匀度在线近红外检测方法建立与验证实例 |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基于二维混合罐的健胃消食片混合均匀度在线近红外检测方法建立与验证实例 |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基于双螺旋锥形混合罐的脑心通胶囊生产过程混合均匀度在线近红外检测方法建立与验证实例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中药生产过程水分近红外无损检测方法的建立 |
引言 |
第一节 银杏叶提取物粉末水分近红外检测方法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第二节 银杏叶中间体颗粒水分近红外检测方法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第三节 同仁牛黄清心丸水分近红外检测方法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团体标准《中药生产过程中间体及制剂水分无损检测近红外光谱法》的建立 |
引言 |
第一节 标准正文 中药生产过程中间体及制剂水分无损检测 近红外光谱法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原理 |
5 仪器与设备 |
6 测试条件 |
7 测试步骤 |
8 异常样品的确认和处理 |
9 定量模型的升级 |
10 模型传递 |
11 测试报告 |
第二节 标准附录 |
附录A (资料性附录)银杏叶提取物粉末水分近红外检测方法建立与验证实例 |
附录B (资料性附录)银杏叶中间体颗粒水分近红外检测方法建立与验证实例 |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同仁牛黄清心丸水分近红外检测方法建立与验证实例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中药生产过程粉末混合均匀度在线检测近红外光谱法》编制说明 |
附录2 《中药生产过程中间体及制剂水分无损检测近红外光谱法》编制说明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柏参王前列胶囊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 |
1.1 慢性前列腺炎发病因、病机 |
1.2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 |
2.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 |
2.1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方法 |
3.柏参王前列胶囊概述 |
3.1 柏参王前列胶囊组方方解 |
3.2 柏参王前列胶囊各个药材在15 版《中国药典》中研究概况 |
3.3 组方中各药药理作用 |
第二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实验动物 |
2 提取工艺路线制定及筛选 |
2.1 提取工艺路线制定 |
2.2 提取工艺路线的筛选 |
3 提取工艺参数研究 |
3.1 粉碎工艺研究 |
3.2 乙醇提取工艺参数的确定 |
3.3 水提工艺参数的确定 |
4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
4.1 提取物浓缩相对密度的选择 |
4.2 .提取物干燥温度的选择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成型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柏参王前列胶囊内容物筛选实验 |
2.1 胶囊内容物粉碎粒度的确定 |
2.2 胶囊制粒工艺的研究 |
2.3 胶囊制粒工艺的确定 |
2.4胶囊制粒工艺验证实验 |
3 胶囊型号选择 |
3.1 堆密度测定 |
3.2 囊容量考察 |
4 胶囊生产环境相对湿度的确定 |
5 小结讨论 |
第四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质量标准(正文) |
第二节 柏参王前列胶囊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药材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立 |
2.2 检查 |
2.3 含量测定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方法学验证 |
3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3.1 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共有峰的确定 |
4 讨论 |
4.1 不同波长的考察 |
4.2 流动相的考察 |
4.3 提取方法的考察 |
第六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药 |
2 急性毒性实验 |
3 药效学实验 |
3.1 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非菌性前列腺炎的影响 |
3.2 抗炎作用 |
3.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4 疼痛作用 |
4 实验结果 |
4.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4.2 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非菌性前列腺炎的实验结果 |
4.3 抗炎实验结果 |
4.4 小鼠免疫的影响结果 |
4.5 疼痛实验结果 |
5.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的归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中药味数情况 |
2 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选材情况 |
3 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剂型情况 |
4 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制法情况 |
5 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特殊用法情况 |
6 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功效情况 |
7 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注意事项情况 |
8 结语 |
(4)铁皮石斛深加工现状分析及石斛培元胶囊的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铁皮石斛深加工现状分析 |
1.1 铁皮石斛的基本情况 |
1.2 铁皮石斛深加工的现状 |
1.3小结 |
第二章 石斛培元胶囊的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2 组方依据 |
2.3 工艺路线的确定 |
2.4 制剂工艺研究 |
2.5 质量标准研究 |
2.6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
附录B (图谱) |
(5)基于“品种-ITS2序列—成分—药效”关联性探究丹皮、赤芍、白芍功效差异的科学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丹皮、赤芍、白芍历史源流 |
1.2 丹皮、赤芍、白芍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丹皮、赤芍、白芍药材“品种-ITS序列-成分”关联性研究 |
2.1 丹皮、赤芍、白芍药材的收集及性状分析 |
2.2 丹皮、赤芍、白芍药材“品种-ITS2序列”关联性 |
2.3 丹皮、赤芍、白芍药材“品种-成分”关联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丹皮、赤芍、白芍功效差异性评价 |
3.1 丹皮、赤芍、白芍补血功效比较 |
3.2 丹皮,赤芍,白芍清热凉血功效的比较 |
3.3 丹皮、赤芍及白芍活血功效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丹皮、赤芍、白芍药材功效物质基础组成结构特征研究 |
4.1 丹皮、赤芍、白芍药材成分组成结构特征 |
4.2 丹皮、赤芍、白芍药材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 |
4.3 丹皮、赤芍、白芍活性组分功效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相关论文 |
(6)樟树药俗文化在药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言 |
一、课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及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樟树医药民俗的生成环境分析及文化内涵 |
一、医药与民俗 |
2.1.1.医药俗的文化起源 |
2.1.2.传统习俗中的医药体现 |
二、樟树药俗 |
2.2.1.樟树 |
2.2.2.樟树药俗的概念 |
2.2.3.樟树医药民俗的生成环境的分析 |
2.2.3.1.自然环境因素 |
2.2.3.2.社会人文因素 |
2.2.4.樟树医药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
2.2.4.1.药材生产风俗 |
2.2.4.2.药材交易风俗 |
2.2.4.3.樟树药帮传统 |
2.2.4.4.药材鉴别抖择与炮制风俗 |
2.2.4.5.民间医药与药膳风俗 |
2.2.4.6.药业信仰风俗与民间俗信 |
2.2.4.7.神话传说与民间轶事 |
2.2.4.8.医药大家与医药名着 |
2.2.4.9.药界行话口诀与医药俗语、谚语 |
三、樟树医药民俗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 |
2.3.1.鲜明的地域性 |
2.3.2.历史的延续性 |
2.3.3.文化的多元性 |
2.3.4.行业的独创性 |
四、樟树医药民俗与艺术的联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药品包装设计现状概述 |
一、包装设计的概念 |
二、药品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
3.2.1.包装技术 |
3.2.2.设计风格 |
3.2.3.生存环境 |
三、药品包装现状 |
3.3.1.国内包装 |
3.3.1.1.实用性和安全性的欠缺 |
3.3.1.2.装饰性和文化性的失衡 |
3.3.2.国外包装 |
3.3.2.1.欧美国家药品包装 |
3.3.2.2.亚洲国家药品包装 |
四、中外药品包装对比 |
3.4.1.设计风格的区别 |
3.4.2.科技含量的差异 |
3.4.3.相关律法的规范 |
3.4.4.人性设计的体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樟树医药民俗与药品包装设计 |
一、医药包装设计及发展历史 |
4.1.1.樟树古代包装设计形态 |
4.1.2.樟树近代包装设计形态 |
4.1.3.樟树现代包装设计形态 |
二、樟树医药包装设计现状探析及其地方性文化表达与传承 |
三、医药包装设计的创新发展 |
4.3.1.医药包装设计的素材 |
4.3.2.医药包装设计的创新 |
四、市场定位以及设计定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樟树医药民俗在药品包装中的应用 |
一、樟树医药民俗在包装视觉元素中的应用 |
5.1.1.图形符号的运用 |
5.1.1.1.寓意 |
5.1.1.2.对应 |
5.1.1.3.象征 |
5.1.1.4.指代 |
5.1.1.5.叙事 |
5.1.2.文字符号的运用 |
5.1.2.1.形意 |
5.1.2.2.方言 |
5.1.3.色彩韵律的运用 |
5.1.3.1.色彩与生理机能 |
5.1.3.2.色彩与民间传统 |
5.1.4.造型结构的运用 |
5.1.5.包装材质的运用 |
二、樟树医药民俗包装类型中的应用 |
5.2.1.中药材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5.2.2.中药饮片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5.2.3.中成药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5.2.4.西药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5.2.5.药品说明书上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医药民俗的应用对药品包装设计所产生的价值 |
一、文化价值 |
二、社会价值 |
三、商业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品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3 方法 |
3.1 定量分析法 |
3.2 比较分析法 |
3.3 举例分析法 |
4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NEML-2012年和NEML-2009对比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研究资料来源 |
1.1.2 定量分析法 |
1.2 结果 |
1.2.1 中成药类别的变化与品种分布 |
1.2.2 剂型分布 |
1.2.3 中成药上市品种及生产企业分析 |
1.2.4 保护品种分析 |
1.2.5 独家品种品规分析 |
1.2.6 独家品种价格分析 |
1.3 讨论 |
1.3.1 NEML-2012对NEML-2009收录的中成药品种和功效进行了完善 |
1.3.2 中成药规格种类繁多、各品种药品规格不一 |
1.3.3 目录中品种的市场集中度不一,这为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带来压力 |
1.3.4 中成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较多 |
1.4 建议 |
1.4.1 将具体规格纳入基本药物目录 |
1.4.2 制定科学的药品招标采购规则,优胜劣汰药品 |
1.4.3 完善基本药物遴选评价机制,优化基本药物目录 |
1.4.4 目录中成药特殊品种的安全性、必要性尚待进一步评价 |
1.4.5 增加儿童基本药物目录 |
第二部分 各省增补目录收录中成药分析 |
2.1 研究资料来源与方法 |
2.1.1 研究资料来源 |
2.1.2 研究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各省制定增补目录的意义及现状 |
2.2.2 各省PEML与NEML收录药品治疗类别分布比较分析 |
2.2.3 各省PEML药品通用名频数分布 |
2.2.4 中成药注射剂品种 |
2.2.5 比较分析增补目录与2012年目录 |
2.3 讨论与建议 |
2.3.1 NEML调整应借鉴各省PEML,考虑增补频率较大的中成药 |
2.3.2 按照疾病需求增补进入NEML |
2.3.3 加强对中成药注射剂的管理 |
参考文献 |
(8)江西省地理标志培育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形势 |
1.1.2 国内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地理标志产品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
1.2.2 关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模式的讨论和研究 |
1.2.3 在地理标志产品管理机构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地理标志产品概述 |
2.1 地理标志产品的内涵 |
2.2 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性 |
2.3 地理标志产品的类型 |
2.3.1 原发型地理标志产品 |
2.3.2 机动型地理标志产品 |
2.4 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 |
2.4.1 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制度 |
2.4.2 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制度 |
2.4.3 工商总局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法保护体系 |
第3章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现状分析 |
3.1 江西省现有地理标志产品及分类 |
3.1.1 质监系统 |
3.1.2 工商系统 |
3.1.3 农业系统 |
3.2 基于注册部门的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空间分布 |
3.2.1 质监注册的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空间分布特征 |
3.2.2 工商注册的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空间分布特征 |
3.2.3 农业部注册的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空间分布特征 |
3.2.4 基于注册数量的地理标志产品空间分布特征 |
3.3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现状问题诊断 |
第4章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遴选与培育 |
4.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3 研究方法 |
4.2 江西省已遴选与可培育特色资源产品概况 |
4.3 江西省已遴选与可培育特色资源产品评价结果 |
4.4 培育产品空间分布 |
4.4.1 空间分布的可视化 |
4.4.2 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 |
第5章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和保护问题诊断 |
5.1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和保护的意义 |
5.1.1 可以提升江西省特色资源产品的品牌效应 |
5.1.2 有利于提高江西省特色资源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
5.1.3 有利于提升江西省特色资源产品的竞争力 |
5.1.4 有利于实现江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5.2 江西具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和保护的条件分析 |
5.2.1 生态环境条件 |
5.2.2 市场条件 |
5.2.3 政策条件 |
5.3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在申报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5.3.1 保护意识淡薄 |
5.3.2 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产品较少 |
5.3.3 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偏小 |
5.3.4 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工作的专业性不高 |
5.3.5 假冒地理标志产品的现象较为普遍 |
5.3.6 地理标志产品立法上不成熟,保护机制互相冲突 |
5.3.7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小 |
5.3.8 国家性质量标准的产品较少 |
第6章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和保护对策建议 |
6.1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宜传 |
6.2 积极开展资源调查 |
6.3 建立统一的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组织 |
6.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6.5 打击假冒地理标志产品现象 |
6.5.1 加强市场监督管理 |
6.5.2 加强企业自身的品牌意识和自律行为 |
6.5.3 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参与作用 |
6.6 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与地方性规章制度 |
6.6.1 设立专门的地理标志产品确认机构 |
6.6.2 整合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体制 |
6.6.3 监管信息协同分享 |
6.6.4 整合多种保护模式 |
6.6.5 加强地方性规章制度的建设 |
第7章 结果和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及其实施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基本药物政策的发展历程 |
(二)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现状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的比较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分析方法 |
(一)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 |
(二)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22省省级增补目录、WHO 2011年示范目录比较 |
三、 结果与分析 |
(一)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结果 |
(二)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2省省级增补目录与WHO 2011年示范目录比较结果 |
第三节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的比较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分析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6省省级增补目录的比较 |
(二) 民族药分布统计结果 |
第四节 小结 |
一、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一)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WHO 2011示范目录的比较结果分析 |
(二)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2省省级增补目录及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结果分析 |
二、中成药部分 |
第三部分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实施的现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增补目录制定和遴选情况 |
(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调查概况 |
(三) 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患者调查简况 |
四、讨论 |
(一) 基本药物目录在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后取得的阶段性效果 |
(二) 基层医疗机构反映基本药物目录的问题 |
五、政策建议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我国基本药物增补目录品种数与经济水平关系 |
附件2. WHO示范目录药品分类 |
附件3.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与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结果汇总 |
附件4.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与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分类结果 |
附件5.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22省增补目录(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与WHO 2011示范目录比较 |
附件6.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与6省省级增补目录(中成药部分)比较 |
(10)芥防颗粒剂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珍珠乌鸡口服液的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朝向团体标准的中药制造混合均匀度与水分近红外智能检测研究[D]. 黄兴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柏参王前列胶囊的研制[D]. 王天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含当归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的归类分析[J]. 何春慧. 中南药学, 2019(12)
- [4]铁皮石斛深加工现状分析及石斛培元胶囊的研究报告[D]. 黄杰. 延边大学, 2016(05)
- [5]基于“品种-ITS2序列—成分—药效”关联性探究丹皮、赤芍、白芍功效差异的科学内涵[D]. 章丽. 江苏大学, 2016(11)
- [6]樟树药俗文化在药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D]. 周洁伶. 赣南师范学院, 2015(01)
- [7]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品种分析[D]. 于寒钰. 郑州大学, 2014(02)
- [8]江西省地理标志培育与保护研究[D]. 查紫君.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4)
- [9]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及其实施现况[D]. 徐文娟. 复旦大学, 2012(03)
- [10]芥防颗粒剂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的临床观察[D]. 芦然.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