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磷细菌肥拌种对大豆的增产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章迪[1](1976)在《磷细菌肥拌种对大豆的增产效果》文中指出我县地处沂沭河下游,县境内主要土壤为石灰性黄泛冲积土和沂沭河冲积土。石灰性黄泛冲积土为近代石灰性黄泛冲积物,质地偏沙,有盐碱,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7—1.5%范围内,全氮量在0.04—0.065%,但土壤含磷量较高,全磷量在0.14—0.175%(P205以下同)之
章迪[2](1977)在《磷细菌肥拌大豆种效果好》文中认为 我县境内主要土壤为石灰性黄泛冲积土和沂沭河冲积土,有效磷含量极低,一般在2.5—5.3ppm之间。为解决土壤缺磷和磷肥不足的矛盾,1972年我县从外地引进磷细菌菌种(有机磷细菌为大芽孢秆菌,无机磷细菌代号为832,施用时将两种磷细菌各半混合,简称磷细菌肥),试验表明,各种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范丙全[3](2001)在《北方石灰性土壤中青霉菌P8(Penicillium oxalicum)活化难溶磷的作用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溶磷微生物是一类参与土壤磷循环的重要微生物类群,它们能够将土壤中的难溶无机磷转化为有效态磷。本文在石灰性土壤上进行了溶磷微生物的筛选,得到了溶磷草酸青霉菌,并进一步对溶磷草酸青霉菌的溶磷效果、溶磷能力、活化土壤难溶磷的种类、对作物生长和磷素吸收的作用、生存能力以及溶磷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1.用石灰性土壤样品进行了溶磷微生物的分离筛选,获得了具有较强溶磷作用的青霉菌P8、Pn1和曲霉A6。溶磷能力测定显示,在琼脂培养基上青霉菌P8和Pn1表现较强的溶解骨粉、Ca3(PO4)2、Ca8H2(PO4)65H2O、CaHPO4和FePO4的能力,液体培养条件下,能够溶解摩洛哥磷矿石。氮源种类对青霉菌P8和Pn1的溶磷效果有显着影响,硝态氮供应时比铵态氮有较高的溶磷量。分泌有机酸是青霉菌P8溶磷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氮源供应时有机酸的代谢方向迥异,供应铵态氮时青霉菌P8主要分泌苹果酸、乙酸、丙酸、拧橡酸和琥珀酸,而供应硝态氮时则几乎不产生这些有机酸,表明青霉菌P8的溶磷机理不只一种。 2.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溶磷青霉菌P8对作物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霉菌P8能够促进作物生长,提高玉米、花生和油菜的生物量,增强玉米、花生和油菜吸收磷素的能力。同时,接种青霉菌P8提高了花生、玉米和油菜的吸氮量。 3.盆栽条件下,玉米、花生和油菜为供试作物,研究了磷肥施用条件下青霉菌P8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第1茬降低了青霉菌P8增加生物量的效果,接种青霉菌P8与磷肥单施的玉米和花生的生物量没有差异,但明显提高了花生和玉米的吸磷量;第2茬接种青霉菌P8显着增加玉米、花生的生物量和吸磷量,磷肥对青霉菌P8已无影响。 4.土壤磷的组分分析显示,青霉菌P8能够溶解土壤中的磷酸八钙和磷酸十钙等难溶磷。土壤的6种无机磷组分中,Ca2-P型磷酸盐变化较大,Fe-P和O-P(闭蓄态磷)变化较小。有效磷较高的1号土壤接种青霉菌P8,种植玉米、花生和油菜的所有土壤的Ca10-P形态磷的含量显着下降,有效磷较低的2号和3号土壤接种青霉菌P8,只有种植花生土壤的Ca10-P形态磷的含量降低。 5.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种类难溶磷在青霉菌P8作用下的生物利用效果。结果表明,青霉菌P8增强了Ca3(PO4)2和摩洛哥磷矿石(MRP)两种难溶磷的生物有效性,不接种青霉菌P8时Ca3(PO4)2和摩洛哥磷矿石的生物有效性低。青霉菌P8对难溶磷种类有一定的选择性,对Ca3(PO4)2、FePO4、开阳磷矿石和摩洛哥磷矿石的活化能力较强,而对晋宁磷矿石和AJPO。活化作用较弱。三种磷矿石中,摩洛哥磷矿石被青霉菌PS活化的效果最好。青霉菌PS溶解难溶磷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0-60d之间,超过60d溶磷效果下降。 6.为了更好地进行青霉苗PS在土壤中的生命活动、根际定殖、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对草酸青霉菌PS(Penicillium oxalicum)进行了GUS和GFP标记基因的转化。经 GUS 4性检测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GUS基因己成功地转入青霉菌PS中。GUS基因转化的青霉菌PS,经过一个月6次转接,PS菌株的GUS基因活性稳定表达。GFP转化的青霉菌PS菌株,经过78d的培养,转入的GFP基因有部分丢失,尚有0刀of%-0刀1%的菌株中GFP基因稳定表达。 7.溶磷微生物PS的存活能力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温度、水分、作物种类、载体类型等因素对青霉菌PS存活影响较大。温度低、水分含量少有利于青霉菌PS的存活;载体种类以土壤和秸秆为载体中的青霉菌的的存活率较高,草炭的效果较差:土壤灭菌有利于青霉菌PS的存活,青霉菌PS在玉米上的存活率高于花主和油菜。 8.摇床培养条件下,对青霉菌PS的溶磷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青霉菌PS在不同的碳氮营养条件下都能溶磷。它适应的碳源和氮源的种类较广,葡萄糖和秸秆皆可为碳源,尿素、硝酸钠和硫酸按都为可利用氮源。难溶磷种类不同,各种氮源对青霉菌PS的溶磷能力影响不同。磷矿石作为磷源时,尿素是最佳氮源,硝态氮次之,铰态氮较差;磷源为氏(PO山时,铰态氮是最好氮源,溶磷量大于硝态氮,硝态氮又大于尿素。青霉菌PS分泌有机酸、蛋白质、酸性磷酸酶和多糟的数量受供磷水平的显着影响,磷胁迫时分泌量增加,分泌量与有效磷浓度呈高度或中度负相关,这些受有效磷水平影响较大的有机分泌物可能都参与了溶磷过程。难溶磷的种类同样影响青霉菌PS 分泌有机物的数量,在 Ca。(PO。)。、FePO。和 AIPO。三种难溶磷培养基中,青霉菌 PS分泌的有机酸、酸性磷酸酶、蛋白质和多糖数量都高于在水溶性的KH。PO。中的分泌量,增加数倍乃至数十倍。这些物质是磷胁迫诱导的产物,分泌量越高者与溶磷越密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有机酸的种类与含量显示,不同氮源种类影响青霉菌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与数量,表明青霉菌PS溶磷作用不只是受有机酸的影响,溶磷途径远非一条。由上述结果可?
宋继红,祝宝林,卢林纲[4](1998)在《谈生物制剂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文中提出谈生物制剂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佳木斯,154007宋继红祝宝林卢林纲当今世界,农业微生物已被广泛应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对生物制剂的应用发展较快,而其应用功效地发挥尚存很大潜力。一、世界农业微生物的应用方兴未艾在20世纪中叶,农业“化...
覃丽金[5](2006)在《高效解磷细菌筛选及接种盆栽柱花草的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酸化是柱花草种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并成为制约推广利用柱花草的潜在原因。很多研究表明:缺磷是造成柱花草栽培中土壤酸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提高土壤磷素利用是解决柱花草根酸化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土壤解磷微生物来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形态,是当前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的一个重要且环保的途径,同时通过微生物可影响根系分泌物的种类与数量,可以改善和缓解柱花草等植物的根际土壤酸化问题。本文从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入手,从柱花草-热研2号(Stylosanthes guianensis Reyan No.2)、柱花草-热研5(184)号(Stylosanthes.guianensis cv.Reyan No.5 )、珊状臂形草-热研6号、西卡柱花草(Stylosanthes scabra cv. Seca)、有钩柱花草(Stylosanthes hamat)、大雀稗(Paspalum Longifolium)、坚尼草-热研8号(Panicum maximum cv.Reyan No.8 )、坚尼草-热研9号(Panicum maximum cv. Reyan No.9)、俯仰臂形草-热研3号(Brachiarai decumbens Reyan No.3)、和杂交旗草(Brachiaria decumbens cv.hybrid )10种热带牧草,及红树林根际分离出75种细菌,包括解无机磷细菌36株,解有机磷细菌52株。经过初筛(平板溶菌圈观察)、液体摇瓶复筛,最后得到解磷效果最好的解磷细菌株,并鉴定为:牧草根无机磷菌株GI2-6为Bacillus spp,菌株GI 9-4-2为Bacillus spp,菌株GI 9-4-3为Serratia spp,菌株GI 8-5-2为Enterobacter spp;红树林根际有机磷细菌株MO1-4-3为Pantoea spp,菌株MO4-5-1为Chryseomonas spp。培养介质是影响解磷细菌生长和解磷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两株高效解磷的牧草无机磷菌株GI2-6( Bacillus spp)、GI 9-4-3(Serratia spp),对其最适培养和解磷条件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磷细菌株GI2-6( Bacillus spp)和GI 9-4-3(Serratia spp)在不同的碳源、氮源、pH值、温度条件下,其各自的生长及解Ca3(PO4)2能力均有所不同,菌株长势和解磷能力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基本能形成正比例的关系。两株菌在培养温度上有较宽的适应范围;两株菌的菌体生长和解磷能力都与培养液的pH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这种关系有一定的波动,从总体上看,低水平的pH值并不是GI2-6( Bacillus spp)解磷的必要条件,介质pH值与解磷细菌GI2-6( Bacillus spp)和GI9-4-3(Serratia spp)的菌体量和溶磷能力没有呈明显的相关性。均匀设计结果则显示,无机磷细菌株GI2-6 (Bacillus spp),其
余旋[6](2011)在《四川核桃主产区根际解磷细菌研究》文中提出核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作用,在我国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提高四川省山区农业经济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核桃植株树体高大,生长旺盛,养分消耗高,特别是对磷素需求较大,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因此,施肥尤其是磷肥的施用成为核桃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然而,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其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因此,探寻新的肥源,尤其是生物肥源以替代或部分替代化肥的研究倍受关注。目前,关于解磷菌剂在核桃上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四川省10个核桃主产区10年生核桃根际土壤为材料,进行了高效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并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鉴定其种属,优化了高效解磷菌株的基本培养条件,同时将高效解磷菌剂回接至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1年生实生苗,观测其定殖规律,并探讨了解磷菌剂对核桃植株生长、养分吸收、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四川10个核桃主产区核桃根际解磷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并分析比较不同产区解磷细菌的数量、类群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10个核桃主产区根际解磷细菌数量在3.71×105~35.21×105cfu/g干土之间;(2)海拔高度对四川核桃主产区根际土壤解磷细菌数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土壤类型中,褐土对根际解磷细菌的数量影响最大,依次为黄壤、棕壤。根际解磷细菌数量及种群结构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9和0.724(P<0.05),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96(P<0.05);(3)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其类群分别属于9个属,其中以芽胞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为优势种群;(4)各核桃产区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根际解磷细菌的种群多样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解磷细菌多样性指数以汉源县最高,广元朝天区最低。丰富度指数以汉源县最高,兴汶县和广元朝天区丰富度指数最低。种群均匀度指数以广元朝天区最高,南江县最低。种群优势度指数以兴汶县最高,而以汉源县最低。2、分别以溶磷圈法、液体振荡培养试验测定了分离后经多次纯化仍保持一定溶磷活性的37个菌株的解磷能力。结果表明:(1)参试菌株在Pikovskaya培养液中培养7 d后,解磷量为81.09 mg/L-233.35 mg/L,培养结束时pH值与解磷量呈显着负相关(r=-0.698);(2)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确定其中15株解磷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9株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3株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2株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1株属于贪铜菌属(Cupriavidus),1株属于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1株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1株属于泛菌属(Pantoea),1株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3、液体振荡培养法结合正交设计优化了高效解磷细菌W25、W9、W12的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3株解磷细菌在不同碳源、氮源、初始pH值、接种量、装液量条件下,其生长量及解Ca3(PO4)2能力不同。菌株长势和解磷能力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1)解磷细菌W25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碳源(葡萄糖)20g/L,氮源(NH4C1) 1.0 g/L,初始pH值为7.5,接种量为4%,装液量为75 mL,其影响因素依次为碳源>氮源>装液量>初始pH值>接种量。经优化培养后的解磷活性为204.56 mg/L,较普通解磷培养基中的解磷活性高16.28%;(2)解磷细菌W9的最佳配方为:碳源(蔗糖)30g/L,氮源(NH4C1) 1.0 g/L,初始pH值为7.0,接种量为6%,装液量为100 mL。其影响因素依次为碳源>初始pH值>氮源>接种量>装液量。经优化培养后的解磷活性为192.25mg/L,较普通解磷培养基中的解磷活性高12.43%;(3)解磷细菌W12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碳源(葡萄糖)30g/L氮源(NH4NO3) 1.0 g/L,初始pH值为6.0,接种量为7%,装液量为75 mL。其影响因素依次为氮源>装液量>碳源>接种量>初始pH值。经优化培养后的解磷活性为192.12 mg/L,较普通解磷培养基中的解磷活性高18.44%。4、在对解磷细菌W25,W9,W12进行耐药性标记、并得到稳定的链霉素抗性突变体菌株W25’,W9’和W12’的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研究了3株标记菌株在核桃根际的定殖动态。结果表明:(1)3株菌株均能成功地在核桃根际定殖;(2)两种土壤处理方式下,3株标记菌株的定殖动态变化规律相似。W25’在灭菌土和未灭菌中均为接种20 d后细菌数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28x108cfu/g根土、188x108cfu/g根土,接种后60 d细菌数量均趋向稳定;W9’在灭菌土和未灭菌土条件下,接种10 d后,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02x107cfu/g根土和2.36x107cfu/g根土,之后逐渐下降,到60 d时趋向稳定;W12’在灭菌土和未灭菌土条件下,接种后20 d在根际的定殖水平最高,分别为1.94×107cfu/g根土和2.09×107cfu/g根土,之后逐渐下降,接种后60 d趋向稳定,菌株数量分别为3.38×103cfu/g根土和3.40×103cfu/g根土;(3)3株标记菌株在未灭菌土壤中的定殖能力高于灭菌土壤。5、采用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解磷细菌对美国山核桃1年生实生苗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接种4种解磷菌剂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美国山核桃实生苗的株高、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植株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2)接种解磷菌剂后,根际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接种4种解磷菌剂均能增加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真菌数量,提高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核桃植株根际细菌数量以新梢生长期最多,放线菌数量为新梢生长期>落叶期>展叶期,真菌数量为新梢生长期<落叶期<展叶期。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为新梢生长期>落叶期>展叶期;(4)解磷菌剂在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低的情况下,能更好的发挥其溶磷作用及促生效果;(5)在接种解磷菌剂、磷水平处理相同的情况下,在未灭菌土壤里生长的核桃植株,其株高、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植株全磷、全氮含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等各项指标均高于灭菌土壤;(6)综合分析表明,解磷菌剂能改善核桃植株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增强土壤酶活性,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又促进了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加强了植株对N、P营养的吸收,从而促进核桃植株的生长发育。
吕靖[7](2013)在《黑曲霉发酵液对石灰性土壤磷再利用和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纯化后的黑曲霉菌种经PDA液体培养基活化后,转接于玉米淀粉发酵培养基中培养72h,将所得的发酵产物稀释不同的倍数(50、100、200,记为处理T50、T100、T200),用于土培浇灌试验。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三种浓度的发酵液和对照组(CK浇灌等量的清水)对小麦某些生理生化特性(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及其形态特性(根系长度、生物量、组织磷含量)的影响。选出最适的浇灌浓度。并研究了该浓度下,发酵液对石灰性土壤种植小麦(小偃22)前后有效磷含量、全磷的动态变化。同时对小麦根系以及根际土中磷酸酶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进行测定。试验采用高效液相分析、钼锑抗比色法等研究手段,探究了黑曲霉发酵液对石灰性土壤中难溶磷素的再利用以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曲霉在玉米淀粉培养基中p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表明发酵液中有机酸的产生。发酵时间在第56h时,pH值降为4并一直保持至72h。此时的菌体生长达到峰值,发酵液中的还原糖含量也降至最低水平,表明发酵完全。黑曲霉在玉米淀粉培养基中的发酵总产酸率经计算后,在200ml的摇瓶发酵培养基中可达128.4mg。发酵液的成分经高效液相测定后,是主要含有柠檬酸等的混合天然有机酸。2.浇灌稀释100倍的黑曲霉发酵液对小麦生长最为有利,主要表现在:显着提高了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进而提高了光合速率,增加了小麦地上部分对碳同化产物的积累;对小麦叶片及根系的硝酸酶还原活性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5),提高了小麦植株的氮代谢速率,增加了小麦植株的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了小麦苗期植株组织的全磷含量(幅度为61%);对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幅度为21%)。施用稀释100倍发酵液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在试验期间增加了122%;土壤全磷的下降幅度大于相应对照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施用发酵液后,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与根系、土壤分泌磷酸酶活性在0.01水平上极显着负相关,表明发酵液的施用抑制了小麦根系以及根系土中磷酸酶的活性。
俞新玲[8](2011)在《桉树土壤高效解磷菌的筛选及其对桉树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解磷微生物具有将土壤中难溶性的磷溶解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有效磷的生物学特性,不仅能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而且能促进植物的生长,目前已成为农林业生产实践中重点研究方向。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上,对桉树林木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本研究对柳桉、邓恩桉和巨桉3种林地土壤中解磷菌进行分离,筛选出解无机磷菌和解有机磷菌较强的菌株,再探讨培养液有效磷含量、pH、总有机酸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相关性;模拟干旱条件下解磷菌的解磷能力;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植物净光合速率、生物量、植物体内磷含量等指标,探讨解磷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对解无机磷活力较强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在Genbank上进行比对分析,初步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1)不同桉树品种解磷菌的筛选从3种不同桉树品种人工林土壤中筛选出解磷细菌,柳桉林土壤无机磷菌和有机磷菌数量均大于其它两种桉树人工林土壤中解磷菌数量,初步断定柳桉林土壤肥力相对比较好。无机磷菌P6、P7、P8、P19、P25、P26和P28解磷能力较强,并且其培养液溶磷量与pH值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有机磷菌YP8、YP16、YP17、YP18、YP26、YP27、YP29、YP30的解磷能力较强,培养液溶磷量与pH值不存在显着相关性。(2)菌株活力研究解无机磷能力较强的7株菌株对不同磷源物质的解磷能力差异很大。菌株P6对磷酸铝的溶解活力最强,达16.920μg/ml;P8次之,为12.779μg/ml,培养液中磷酸铝含量与pH值之间没有相关关系。7株菌株对磷酸铁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很强,只有P6、P7、P19溶解活力大于空白。培养液磷酸铁含量与pH之间存在相关关系。7株菌株对磷酸一氢钙的解磷活力比较强,可达138.120410.550μg/ml,明显大于对其它磷源物质的解磷活力,菌株溶解磷酸一氢钙含量与pH不存在相关关系。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7株无机磷菌的解磷能力发生无规律变化。在10%的PEG处理下,菌株溶解活力差异显着,溶解活力P7>P8>P19 >P26>P25>P28>P6;在20%处理下,溶解活力P7>P26>P19>P25>P8>P28>P6;在30%处理下,溶解活力为P8>P19>P26>P25>P28>P6>P7。不同菌株总体上随着胁迫强度增大,溶解活力下降,结果显示菌株P8和P19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能力。5株无机菌进行以磷酸钙为唯一磷源物质的液体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株P6、P7、P8、P25在培养期间磷含量出现多个峰值,总体上在d3(d3表第3天,以此类推)达首个最值;菌株P19在培养过程中解磷能力有所下降。培养液pH值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P25、P7在d 5d7菌液pH值下降。培养液中总有机酸的含量,除了P6下降,其它的都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3)解磷菌的分子分类鉴定对筛选出来的解磷菌进行测序比对表明,桉树林土壤中的解磷菌主要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为主,占69.23%,此外还有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以及梭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各菌株的16S rDNA序列都已在GenBank上注册。(4)解磷菌对桉树苗木生长的影响田间试验表明不同处理菌株对桉树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单菌处理2、20、21、22的植株鲜重和干重增幅都达60%以上;单菌处理20、21、22的植株树高和地径的增幅达30%以上;而混菌处理及菌加有机肥处理对桉树生物量的促进作用也很明显。植物体内有效磷的含量较空白有很大的提升。单菌处理2增幅最大,其次为处理22。混菌处理26、28的促进效果比单菌处理效果更佳。不同处理提高了桉树的净光合速率,单菌处理2、3、20、21、22、23作用明显,其中处理23增幅最大,其次为处理2。混菌处理7增幅最大,菌加有机肥处理中处理17增幅最大。不同处理植物叶绿素含量差异很大,其中处理2、3、5、12、14增幅为负值。较空白,单菌处理增幅最大为处理23,其次为处理21;混菌处理中增幅最大的为处理40;单菌加有机肥增幅最大为处理38。综合各项指标考虑,菌株P6、P7、P8、P19对桉树生长促进效果最强,具有高效解磷能力。
山东省德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9](1973)在《磷细菌肥料的生产和应用》文中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迅速发展,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对磷肥的需要也日益增多。磷素化肥的生产虽然不断增长,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磷细菌肥料的生产和应用成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土壤中都含有大量的磷素成份,据测定,耕作层中每亩含磷量有上百斤,如果能充分利用,可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但是这些磷素绝大部分不能被作物吸收和利用,被称为无效磷。就是施用的磷素化肥,由于土壤的固定作用,其利用率一般也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磷细菌通过其生命活动,可以使不能被作物吸收的磷素分解或溶解成为能被作物吸
齐增磷[10](1972)在《磷细菌肥料的生产和应用》文中指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迅速发展,对磷肥的需要也日益增多。磷肥的生产虽然不断增长,但仍不能满足要求。为此,磷细菌肥科的生产和应用成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土壤中都含有大量的磷素成份,据测定,耕作层中每亩含磷量有上百斤,如果能充分利用,相当施过磷酸钙一吨以上。但是这些磷素绝大部分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和利用。就是施用的磷肥,由于土壤的固定等其他原因,其利用率一般也不超过20%。磷细菌可以使不能被作物吸收的磷素分解或溶解成为有效磷素,磷细菌肥料和磷肥配合施用时,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
二、磷细菌肥拌种对大豆的增产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细菌肥拌种对大豆的增产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3)北方石灰性土壤中青霉菌P8(Penicillium oxalicum)活化难溶磷的作用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土壤中的磷 |
(一) 土壤中磷的形态 |
(二) 土壤中磷的含量与分布 |
(三) 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吸附、固定) |
(四) 难溶磷的生物转化 |
二、 溶磷微生物与微生物肥料 |
(一) 历史回顾 |
(二) 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溶磷微生物肥料及应用效果 |
(四) 未来研究趋势 |
第二章 研究意义与内容 |
一、 立题依据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内容 |
五、 总体设计(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溶磷青霉菌筛选及其溶磷效果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溶磷微生物的筛选 |
(二) 青霉菌溶磷效果 |
二、 结果与分析 |
(一) 溶磷真菌的筛选 |
(二) 溶磷菌的溶磷能力 |
三、 结论 |
第四章 溶磷青霉菌对作物生长和磷素吸收的促进作用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土壤 |
(二) 试验设计 |
(三) 种子处理 |
(四) 青霉菌P8菌剂接种量与接入方法 |
(五) 实验管理 |
(六) 样品分析方法 |
(七) 数据统计分析 |
二、 结果与讨论 |
(一) 青霉菌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二) 青霉菌对作物吸收磷素的作用 |
(三) 青霉菌P8对作物吸收氮钾的影响 |
三、 小结 |
第五章 溶磷青霉菌P8与磷肥同时施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一、 验材料与方法 |
(一) 土壤来源 |
(二) 菌剂制备与接种 |
(三) 品种与试验管理 |
(四) 试验设计 |
(五) 试验样品的采取与分析 |
(六) 据的统计分析 |
二、 结果与讨论 |
(一) 磷肥施用条件下接种青霉菌P8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二) 磷肥施用条件下接种青霉菌P8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
(三) 施用磷肥与接种青霉菌P8的相互作用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四) 磷肥对青霉菌生存数量的影响 |
三、 小结 |
第六章 溶磷青霉菌对土壤难溶磷的溶解作用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土壤 |
(二) 土壤磷素分级 |
(三) 作物 |
(四) 试验处理 |
(五) 菌剂用量与接种 |
(六) 试验管理 |
(七) 样品分析方法 |
(八) 数据统计分析 |
二、 结果与讨论 |
(一) 不同土壤作物条件下溶磷青霉菌P8对土壤磷组分转化的影响 |
(二) 不同溶磷真菌菌株对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影响 |
三、 小结 |
第七章 青霉菌对不同种类外源难溶磷的溶解能力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试验土壤与用量 |
(二) 供试作物与菌剂使用 |
(三) 磷素来源 |
(四) 试验处理 |
(五) 试验管理 |
(六) 样品分析方法 |
(七) 数据统计分析 |
二、 结果与讨论 |
(一) 接种青霉菌P8对难溶磷有效性的作用 |
(二) 不同难溶磷接种青霉菌对玉米吸磷量的影响 |
(三) 青霉菌P8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四) 青霉菌P8对不同磷源释放磷的影响 |
(五) 不同磷源在青霉菌P8作用下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六) 青霉菌P8对玉米利用难溶磷的影响 |
三、 结论 |
第八章 GFP和GUS标记基因在青霉菌P8中的转化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GFP、GUS基因的转化方法 |
二、 结果分析 |
(一) GUS和GFP在青霉菌P8中的转化与表达 |
(二) 稳定性 |
三、 小结 |
第九章 不同条件对青霉菌P8在土壤中生存能力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试验材料 |
(二) 试验设计 |
(三) 试验管理与样品采集 |
(四) 样品分析方法 |
(五) 数据处理 |
二、 结果与讨论 |
(一) 温度 |
(二) 水分 |
(三) 土着微生物 |
(四) 溶磷微生物载体 |
(五) 土壤类型和青霉菌P8菌剂施用方式 |
(六) 作物种类对青霉菌P8生存的影响效果 |
三、 小结 |
第十章 青霉菌活化难溶磷机理的初步探讨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菌株和培养基 |
(二) 磷源 |
(三) 实验设计 |
(四) 培养条件 |
(五) 样品分析方法 |
(六) 数据的统计分析 |
二、 结果与讨论 |
(一) 碳氮磷源对青霉菌溶磷能力与分泌物的影响 |
(二) 不同供磷水平对青霉菌P8分泌有机物的影响 |
(三) 不同磷源种类对青霉菌P8分泌有机物的影响 |
三、 小结 |
第十一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5)高效解磷细菌筛选及接种盆栽柱花草的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土壤酸化与根际解磷微生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土壤酸化 |
1.1.1.1 土壤酸化概念及其不良后果 |
1.1.1.2 柱花草栽培过程中的土壤酸化问题 |
1.1.1 3 解决土壤酸化的微生物途径 |
1.1.2 根际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
1.1.2.1 根际解磷微生物种群分布与数量 |
1.1.2.2 解磷能力测定 |
1.1.2.3 解磷机制 |
1.1.2.4 根际解磷微生物和根分泌的关系 |
1.1.2.5 解磷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1.2.6 解磷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高效解磷菌的筛选及鉴定 |
2.1 .材料 |
2.1.1 培养基 |
2.1.2 菌株 |
2.1.3 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牧草和红树林根际解磷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2.2.2 解磷细菌解磷能力测定 |
2.2.2.1 溶菌圈法 |
2.2.2.2 液体摇瓶复筛法 |
2.2.3 化学鉴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初筛结果 |
2.3.2 菌株解磷能力平板表现和菌落特性 |
2.3.3 液体培养基上的解磷效果 |
2.3.4 细菌鉴定结果 |
2.4. 小结 |
3. 高效解磷细菌最佳培养条件研究 |
3.1 材料 |
3.1.1 菌株 |
3.1.2 培养基 |
3.1.2.1 菌种保存培养基 |
3.1.2.2 基础培养基 |
3.1.2.3 碳源培养基 |
3.1.2.4 氮源培养基 |
3.1.2.5 pH 值影响 |
3.2 方法 |
3.2.1 pH 的测定 |
3.2.2 菌数测定(平板计数法) |
3.2.3 菌体量测定(比浊法) |
3.2.4 解磷能力测定 |
3.2.5 试验设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磷细菌生长曲线与解磷能力关系研究 |
3.3.2 单因子试验 |
3.3.2.1 碳源试验 |
3.3.2.2 氮源试验 |
3.3.2.3 pH 值试验 |
3.3.2.4 温度试验 |
3.3.3 均匀设计 |
3.4 小结 |
4. 磷细菌接种对柱花草生长和根际酸化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菌株 |
4.1.2 供试植物 |
4.1.3 供试土壤 |
4.1.4 供试用盆 |
4.1.5 琼脂( 原位显色法) 培养基 |
4.1.6 Hongland 无磷植物营养液 |
4.1.7 试剂 |
4.1.7.1 0.2N HCl.0.03NNH4F 混合浸提液 |
4.1.7.2 1.596钼酸铵盐酸溶液 |
4.1.7.3 阿拉伯胶 |
4.1.7.4 抗坏血酸 |
4.1.7.5 钼蓝混合显色液 |
4.1.7.6 磷标准溶液 |
4.2 方法 |
4.2.1 土壤灭菌法 |
4.2.2 种子催芽法 |
4.2.3 菌液配制 |
4.2.4 接种方法 |
4.2.5 试验处理及田间管理 |
4.2.6 植物样采集及处理 |
4.2.7 土样采集及根际微生物采集 |
4.2.8 根际酸化程度测定 |
4.2.9 土壤pH 值测定 |
4.2.10 土壤速效磷测定 |
4.2.11 植物样品全磷含量测定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磷细菌对柱花草生长的影响 |
4.4.1.1 磷细菌处理对柱花草株高的影响 |
4.4.1.2 磷细菌处理对柱花草主根长的影响 |
4.4.1.3 磷细菌处理对柱花草分支数的影响 |
4.4.1.4 磷细菌处理对柱花草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
4.4.1.5 磷细菌处理对柱花草根生物量的影响 |
4.4.2 磷细菌对柱花草植株含磷量的影响 |
4.4.3 磷细菌对柱花草根际酸化的影响 |
4.4.3.1 磷细菌对柱花草根际p H 值的影响 |
4.4.3.2 磷细菌对柱花草土壤pH 值的影响 |
4.4.4 磷细菌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4.4.5 磷细菌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4.5.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1.1 溶磷圈的判断作用及其局限性 |
5.1.2 解磷细菌生长和溶磷作用发挥的条件 |
5.1.3 低磷胁迫下解磷细菌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
5.1.4 低磷胁迫下解磷细菌对减缓作物根际酸化的作用 |
5.1.5 土壤环境对解磷细菌溶磷作用的影响 |
5.2 结论 |
5.2.1 目的植物根际分离筛选出高效解磷细菌的可能性 |
5.2.2 解磷细菌生长和解磷效果因培养条件不同而不同 |
5.2.3 解磷细菌对柱花草生长的促进作用 |
5.2.4 解磷细菌对减缓根际酸化的作用 |
5.2.5 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
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盆栽试验相关图片) |
致谢 |
(6)四川核桃主产区根际解磷细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解磷微生物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1 文献综述 |
1.1 磷素营养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
1.1.1 植物体内磷的分布规律 |
1.1.2 磷的生理生化作用 |
1.1.3 植物对磷的吸收 |
1.2 土壤中的磷素 |
1.2.1 土壤中磷的组成形态 |
1.2.2 磷在土壤中的固定 |
1.2.3 改善土壤磷素营养的措施 |
1.3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1.3.1 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和生态分布 |
1.3.2 解磷微生物的解磷机制 |
1.3.3 解磷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效应 |
1.3.4 解磷微生物在植物根系的定殖研究 |
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桃根际解磷细菌在四川不同生态区的分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地选择及概况 |
1.2 土样的采集与处理 |
1.3 土样理化性质分析 |
1.3.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
1.3.2 土壤全磷含量的测定 |
1.3.3 土壤全钾含量的测定 |
1.3.4 土壤全氮含量的测定 |
1.3.5 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测定 |
1.3.6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
1.3.7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
1.4 解磷细菌的分离 |
1.4.1 培养基 |
1.4.2 解磷细菌分离及种群结构的测定 |
1.5 根际解磷细菌多样性测度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海拔高度对解磷细菌数量的影响 |
2.2 土壤类型对解磷细菌数量的影响 |
2.3 土壤养分对解磷细菌数量的影响 |
2.4 各核桃产区解磷细菌的种群结构 |
2.5 各核桃产区解磷细菌的种群多样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核桃根际高效解磷细菌的筛选与分子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培养基 |
1.2 解磷细菌解磷能力的测定 |
1.2.1 溶磷圈法 |
1.2.2 液体摇瓶复筛法 |
1.3 解磷细菌菌株的分子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解磷细菌在PKV固体培养基中的解磷能力 |
2.2 解磷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解磷能力 |
2.3 溶磷量与培养液pH值的关系 |
2.4 解磷细菌的16S rDNA鉴定 |
2.4.1 解磷细菌16S rDNA的PCR扩增 |
2.4.2 解磷细菌16S rDNA鉴定结果 |
3 讨论 |
3.1 溶磷圈的判断作用与局限性 |
3.2 解磷细菌的解磷机制 |
3.3 解磷细菌的种类 |
4 结论 |
第四章 高效解磷细菌最佳培养条件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供试培养基 |
1.2 种子液的制备及转接 |
1.3 解磷细菌生长曲线及解磷曲线的测定 |
1.4 高效解磷细菌最适生长条件与解磷特性研究 |
1.4.1 碳源对解磷细菌生长及解磷特性研究 |
1.4.2 氮源对解磷细菌生长及解磷特性研究 |
1.4.3 初始pH值对解磷细菌生长及解磷特性研究 |
1.4.4 接种量对解磷细菌生长及解磷特性研究 |
1.4.5 装液量对解磷细菌生长及解磷特性研究 |
1.4.6 解磷细菌最佳培养条件的优化 |
1.4.7 解磷细菌在优化培养条件下的解磷能力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解磷细菌生长曲线与解磷能力关系研究 |
2.2 不同碳源对解磷细菌生长及解磷特性的影响 |
2.3 氮源对解磷细菌生长及解磷特性的影响 |
2.4 接种量对解磷细菌生长及解磷特性的影响 |
2.5 装液量对解磷细菌生长及解磷特性的影响 |
2.6 初始pH值对解磷细菌生长及解磷特性的影响 |
2.7 高效解磷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 |
2.7.1 解磷细菌W25的最佳培养条件 |
2.7.2 解磷细菌W9的最佳培养条件 |
2.7.3 解磷细菌W12的最佳培养条件 |
2.7.4 各解磷细菌在优化条件下的解磷能力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高效解磷细菌在核桃根际的定殖动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培养基 |
1.1.3 抗生素种类 |
1.2 试验方法 |
1.2.1 供试菌株天然抗药性检测 |
1.2.2 耐药突变体菌株的获得 |
1.2.3 耐药突变体菌株稳定性试验 |
1.2.4 耐药突变体菌株的生长曲线及溶磷能力 |
1.2.5 标记菌株的回收检测 |
1.2.6 耐药突变体菌株在核桃根际的定殖动态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核桃根际高效解磷细菌的天然抗药性 |
2.2 耐药突变体(标记)菌株的稳定性 |
2.3 耐药突变体菌株的生长曲线及溶磷能力 |
2.4 标记菌株回收检测 |
2.5 标记菌株在核桃根际的定殖动态 |
3 讨论 |
3.1 微生物天然抗生素标记法的准确性 |
3.2 根际微生物定殖的影响因素 |
3.3 根际有益微生物的施入时间 |
4 结论 |
第六章 高效解磷细菌对核桃促生效应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供试植株 |
1.1.3 供试土壤 |
1.2 试验设计 |
1.3 菌剂制备及接种方法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1 核桃苗生长效应的测定 |
1.4.2 核桃苗叶片光合生理特性测定 |
1.4.3 核桃植株根、茎、叶中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
1.4.4 核桃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1.4.5 核桃植株根际土壤养分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植株生长的影响 |
2.1.1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株高的影响 |
2.1.2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植株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
2.1.3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植株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
2.2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2.2.1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2.2.2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接种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植株营养特性的影响 |
2.3.1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
2.3.2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植株全磷含量的影响 |
2.4 接种不同解磷菌剂对盆栽土壤养分的影响 |
2.4.1 不同解磷菌剂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2.4.2 不同解磷菌剂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2.4.3 不同解磷菌剂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苗各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2.5.1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苗各生育期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2.5.2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苗各生育期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2.5.3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苗各生育期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2.6 不同解磷菌剂对核桃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6.1 不同解磷菌剂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2.6.2 不同解磷菌剂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解磷细菌促进核桃植株生长的作用机理 |
3.2 低磷胁迫下解磷细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
3.3 解磷微生物与其它类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黑曲霉发酵液对石灰性土壤磷再利用和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磷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
1.2 土壤磷素的现状 |
1.3 提高土壤磷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
1.3.1 解磷微生物种类、分布及数量 |
1.3.2 解磷真菌的优点及溶磷机理 |
1.3.3 低分子有机酸的溶磷机理 |
1.3.4 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磷素的活化作用 |
1.4 石灰性土壤中磷素再利用的研究进展 |
1.4.1 石灰性土壤磷素形态 |
1.4.2 施用菌肥对石灰性土壤磷再利用的影响 |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黑曲霉利用玉米淀粉发酵产柠檬酸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材料处理与培养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 资料统计 |
2.3 结果统计 |
2.3.1 黑曲霉在玉米淀粉培养基中pH值的变化 |
2.3.2 黑曲霉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2.3.3 黑曲霉发酵液中菌丝体干重的变化 |
2.3.4 黑曲霉发酵液的种类与含量测定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发酵液最适浇灌浓度探究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材料处理与培养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 资料统计 |
3.3 结果分析 |
3.3.1 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3.3.2 不同稀释倍数的黑曲霉发酵液对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稀释倍数的黑曲霉发酵液对小麦幼苗叶片及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3.4 不同稀释倍数的黑曲霉发酵液对小麦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5 不同稀释倍数的黑曲霉发酵液对小麦幼苗形态的影响 |
3.3.6 不同稀释倍数的黑曲霉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组织磷含量积累的影响 |
3.3.7 不同稀释倍数的黑曲霉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黑曲霉发酵液对石灰性土壤磷再利用的影响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材料培养与方法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2 资料统计 |
4.3 结果分析 |
4.3.1 黑曲霉发酵液对土壤磷以及植物组织磷含量变化的影响 |
4.3.2 黑曲霉发酵液对小麦幼苗、小麦根际土中磷酸酶活性影响 |
4.3.3 土壤中磷含量与小麦幼苗根系及其土壤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4.3.4 发酵液对小麦根系幼苗活力、长度及体积的影响 |
4.3.5 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桉树土壤高效解磷菌的筛选及其对桉树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前言 |
2 研究现状 |
2.1 土壤中磷的分布状况及桉树土壤中养分磷分布状况 |
2.2 解磷微生物分离筛选现状 |
2.3 生物磷肥及应用研究 |
2.4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
2.5 干旱胁迫 |
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不同桉树品种解磷菌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和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桉树土壤解磷菌数量 |
2.2 无机磷解磷能力分析 |
2.3 有机磷菌解磷能力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无机菌溶磷活力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机磷菌株对不同磷源物质的溶解活力 |
2.2 不同无机磷菌株耐干旱性研究 |
2.3 周期培养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高效解磷菌株分子分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SMs 总DNA 的提取 |
2.2 目的基因扩增 |
2.3 16S rDNA 序列测定结果 |
2.4 菌属形态学特征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解磷菌对桉树苗木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桉树植株鲜重、干重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桉树植株树高、地径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桉树植株体内磷含量影响 |
2.4 不同处理桉树植株净光合速率 |
2.5 不同处理对桉树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磷细菌肥拌种对大豆的增产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磷细菌肥拌种对大豆的增产效果[J]. 章迪. 土壤肥料, 1976(05)
- [2]磷细菌肥拌大豆种效果好[J]. 章迪. 农业科技通讯, 1977(03)
- [3]北方石灰性土壤中青霉菌P8(Penicillium oxalicum)活化难溶磷的作用和机理研究[D]. 范丙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01)
- [4]谈生物制剂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J]. 宋继红,祝宝林,卢林纲. 大豆通报, 1998(04)
- [5]高效解磷细菌筛选及接种盆栽柱花草的效益研究[D]. 覃丽金.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6(06)
- [6]四川核桃主产区根际解磷细菌研究[D]. 余旋.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7]黑曲霉发酵液对石灰性土壤磷再利用和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D]. 吕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3)
- [8]桉树土壤高效解磷菌的筛选及其对桉树生长的影响[D]. 俞新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9]磷细菌肥料的生产和应用[J]. 山东省德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北农业科技情报, 1973(05)
- [10]磷细菌肥料的生产和应用[J]. 齐增磷. 科技简报, 19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