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枪伤100例分析

胸部枪伤100例分析

一、胸部火器伤10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中[1](2013)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肢体火器伤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stem cells,hUCMSCs)体外分离、纯化和培养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采用不同投射物对猪后肢肌肉软组织进行致伤,评估、建立一种局部伤情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好、实战模拟性强的火器伤动物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3.提出一种新的火器伤治疗方法:局部清创引流+局部注射hUCMSCs,并在猪后肢火器伤模型中评价其疗效。方法:1.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健康产妇脐带中分离hUCMSCs,传代培养后光镜下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并检测hUCMSCs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的潜能。2.分别采用“五六”式弹道枪发射7.62mm制式弹及“五三”式滑膛枪发射钢制球形破片射击8只随机分配的长白猪双侧后肢,通过观察伤情、伤道入出口面积、伤道最大横截面积、伤道组织病理学分区,计算伤道组织细菌计数来评价模型伤情的稳定性。3.取长白猪20只,7.62mm制式弹致伤后随机分为2组:手术清创引流+hUCMSCs注射组(A组)、手术清创引流+无菌生理盐水注射组(B组)。通过检测伤道组织细菌量、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伤道愈合情况来评价各组的创伤愈合效果。结果:1.组织块贴壁法分离的hUC-MSCs强表达CD90、CD29、CD73、CD105,弱表达CD106,不表达CD45、CD34及HLA-DR,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和软骨细胞。2.两种投射物均可造成伤情稳定且具有良好可重复性的单纯软组织贯通伤,两组间伤道入出口面积无显着差异(p>0.05),但伤道最大横截面积有显着差异(p<0.05),两种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均具有典型火器伤病理学特点,细菌计数检测显示伤道组织污染程度均较重,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致伤后经不同处理, A组的伤道组织细菌量显着低于B组(p<0.05)。两组间震荡区病理学表现不同,A组炎症反应轻于B组,A组伤道愈合效果优于B组。结论:1.组织块贴壁法是一种理想的hUC-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根据这种方法培养出的hUC-MSCs纯度高、生物学特征稳定,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2.2种投射物致伤效果相似,相比之下,采用“五六”式弹道枪发射7.62mm制式弹更适合模拟战时真实伤情,适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3. hUC-MSCs治疗肢体火器伤有效。

张彦旭[2](2011)在《猪后肢枪弹伤所致心肺远达效应的VCT表现与应激反应关系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高速投射物可以导致弹道以外远隔部位脏器的损伤,这种间接损伤在时间上包括瞬时损伤和继发损伤,主要是由枪弹伤的远达效应和机体的应激反应所致。尽管这种间接损伤的致伤机制及其影像学表现已有很多研究,但不同程度的枪弹伤伤情下的远隔脏器损伤程度是否一致;远隔脏器间接伤进展变化的时间特点及损伤早期致伤因素的分析,以及枪弹伤后心脏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像学变化,还少见报道。由于研究显示计算机容积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VCT)可以准确的反应肢体枪弹伤所致的肺间接伤的病理学特点,以及VCT对于心脏功能及形态的扫描与评价优势[4, 5],本研究通过制作不同伤情的猪后肢枪弹伤模型,利用VCT进行致伤早期多时间点的心肺间接伤形态学观察,并结合机体炎症反应指标(体温、白细胞总数、白介素-6)及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进行分析,为阐明火器伤远隔脏器损伤的发生和演变规律提供实验依据。目的通过研究猪下肢不同伤情枪弹贯通伤,所致肺间接损伤致伤前后不同时间点VCT表现规律,以及心脏冠脉损伤的特点。结合测定炎症反应指标(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白介素-6)与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探讨下肢枪弹伤所致心肺间接伤的致伤机制,为平战时肢体枪弹伤伤病员的早期全面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4只平原猪,雌性, 5-7个月,35-45kg,在有效固定情况下,采用国产81-1式半自动步枪,7.62mm子弹,根据伤情程度将实验猪分为轻伤组(M):软组织贯通伤,不伤及大血管及股骨;重伤组(S):伤及大血管,造成股骨骨折。两组分别于动物致伤前和致伤后瞬时、10min、40min、6h行胸部增强扫描,M组扫描肺脏同时进行心脏冠状动脉VCT扫描,层厚0.625mm,层距0.625mm,电压120kV,电流450-550mA,按估算法,标准算法分别进行轴位图像重建,重建层厚5mm,层间距0mm,测量时显示的窗位40HU,窗宽350HU;以层厚5mm,层间距0mm进行冠状位重建。分别于枪击前及枪击后瞬时、5min、10min、40min、6h取猪耳缘静脉血,按照实验设计需要进行白细胞总数、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AngⅠ)及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检测,及VCT扫描,静脉采血结束后,处死动物,即刻开胸,留取心肺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1、结果显示枪击瞬时S组的VCT异常征象的频数均较M组多。创伤瞬时,实验猪的肺间接伤主要表现为肺实质的渗出、实变、出血和肺间质渗出,伤后10 min可见胸腔积液、细支气管炎,并且上述肺实质变化除实变外,均较创伤瞬时加重;其中肺间质渗出、细支气管炎的发生较瞬时显着增加(P<0.05),但S和M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S组较M组的胸腔积液发生率显着增加(P<0.05)。伤后40min,各种肺间接伤均有发展加重,其中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率,S组较M组显着升高(P<0.05)。伤后6h,肺实质和肺间质的损伤进一步加重,S组在渗出、实变、胸腔积液和肺间质渗出的发生率高于M组(P<0.05)。2、实验猪直肠温度在枪击伤后40min内变化不明显,但伤后6h的体温较枪击前上升1℃,M组和S组直肠温度变化趋势一致,但未见组间差异。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枪击后呈下降趋势,但M组的枪击后各时间点的白细胞总数与枪击前比未见显着性差异,S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枪击后6h较枪击前显着下降(P<0.05)。枪击后各时间点S组和M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IL-6水平在枪击后呈上升趋势,S组和M组在枪击后10min后的各时间点IL-6水平均较枪击前显着上升(P<0.05)。此外,S组的IL-6水平在枪击后40min和6h较M组上升显着(P<0.05)。3、M组和S组中均存在IL-6水平变化与肺间接伤损伤程度发展有共同趋势的现象。伤后10 min,随着IL-6水平上升,不同伤情的两组动物肺部间接伤的程度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伤后40min,6h ,渗出、实变和细支气管炎的发展保持和IL-6水平一样的上升趋势,出血和肺间质渗出发展范围变化不明显。4、M组中在枪击后双侧冠状动脉直径减小,10min时所测量直径最小,利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P﹥0.05。冠状动脉直径的变化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变化趋势与生化指标各个时间点的变化基本一致。5、M组中血管紧张素Ⅰ在枪击前的水平与其他4个时间点比较发生显着变化(P<0.05),伤后40min与伤后5min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合折线图考虑在伤后40min AngⅠ已逐渐接近枪前水平;AngⅡ:枪击前与枪击后10min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的枪击前水平与枪击瞬时、伤后5min和伤后10min之间变化明显,伤后40min与枪击瞬时、伤后5min和伤后10min之间有变化(P<0.05),结合折线图考虑在伤后40min内皮素已基本恢复枪前水平。结论1、猪后肢轻度和重度枪弹伤贯通伤所致的瞬时远隔脏器肺损伤与枪弹伤伤情程度一致。2、枪击猪后肢后,远隔脏器肺部损伤逐渐加重,发展趋势与机体应激性炎症指标变化趋势相一致。3、枪击猪后肢所致的软组织贯通伤(轻度伤)瞬间,在应激反应及冲击波的血流扰动影响下,可导致血管内皮受损,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4、猪后肢枪弹软组织贯通伤(轻度伤)后所致的远隔心脏冠状动脉的内径最小的时间点与AngⅡ及ET浓度最高值的时间点基本一致,在远达效应对冠脉的影响中,AngⅡ及ET起了重要作用。5、VCT在心脏冠状动脉扫描时对呼吸频率及心率要求较严格,心脏远达效应损伤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256排CT、320排CT及心脏双源CT的使用,在后期实验的不断补充及改进中,我们预计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丁盛,向可翠,李慧[3](2010)在《高原胸部火器伤后TXB2和6-keto-PGF1α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原胸部火器伤早期血浆及肺组织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18只体重相近(10~15 kg)的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平原伤前组、平原对照组和高原移居组,另外6只高原杂种犬作为高原世居组。平原对照组实验海拔高度为500 m,高原组实验海拔高度为3700 m。实验动物用3%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30 mg/kg)后,用0.44 g钢珠以400 m/s的初速度从右第6肋间射入,造成右胸贯通伤,伤后立即封闭伤口,安放胸腔闭式引流。各组分别在伤后2、4、6、8、12 h通过中心静脉插管抽取血标本,伤后12 h取双侧肺组织,检测血和肺组织内的TXB2和6-keto-PGF1α含量。结果各组伤后血浆6-keto-PGF1α和TXB2均明显升高,而TXB2和6-keto-PGF1α的比值仅高原移居组在伤后6 h开始有明显升高。各组伤侧肺组织的TXB2/6-keto-PGF1α比值都比平原伤前组明显增高,尤以高原移居组最为明显;但是,健侧肺组织TXB2/6-keto-PGF1α的比值仅高原移居组显着升高,其他组无显着差异。结论高原世居组和平原对照组在胸部火器伤后,肺组织水肿主要局限在伤侧;而高原移居组在胸部火器伤后早期,不论是伤侧还是健侧肺,均存在发生水肿的风险,在伤后应积极预防肺水肿的发生。

吴同亮[4](2010)在《颅脑火器伤临床救治研究(56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调查1966~2009年入院治疗的所有颅脑火器伤患者的一般情况、致伤原因、致伤因素、人员构成、致伤火器分类、损伤类型、程度以及是否手术、手术效果、主要临床表现及合并症、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2.总结治疗经验,探讨提高颅脑火器伤的疗效,降低重型、特重型颅脑火器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的诊疗策略。方法:1.资料来源通过对福州总院神经外科及空军医院神经外科1966-2009年颅脑创伤病案的排查,提取收集所有颅脑火器伤详细病历资料。2.调查指标制定资料整理表,对已搜集MCI病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籍贯、文化程度、致伤因素、诊疗经过、致伤原因及时间、颅脑损伤类型及严重程度、颅外合并伤及预后;(2)临床表现: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肝肾功能、血糖等生理改变、并发症、治疗与结果。3.治疗方法:主要救治原则及手段、不同类型损伤的治疗手段比较、不同时期的主要救治手段的比较、密切观测与监护、生命支持、一般治疗、原发伤诊断与治疗、合并伤诊断与治疗、并发症及其治疗、营养支持、康复治疗。4.治疗结果:出院时状况、预后状况、死亡原因分析、随访。结果:1.颅脑火器伤的发病年龄多在11-40岁,尤其以21-30岁多发,对该年龄段的人群加强教育和监控对减少颅脑火器伤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发病年代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高发年代,其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巨大发展及各项政策法规的完善,其发生率已经大大减少。2.颅脑火器伤的发病人群的文化程度以中、小学人群多发,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3.发病人群的职业类型以工农及军警多发,对该人群必须加强预防教育工作,提高该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4.致伤原因以气枪、手雷及猎枪(土枪)致伤多见,应严格加强枪支管制等措施。5.颅脑火器伤均为开放性创伤,以盲管伤为主要类型,严重程度多为重型(GCS6-8分),致伤部位多见于额颞部,临床应加强对重型开放性颅脑火器伤的救治水平的提高。6.颅脑火器伤的原发伤、继发伤多见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及广泛脑挫裂伤,颅外合并伤以胸腹外伤、肺部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加强对该类疾病的密切关注及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7.(1966-2009年)56例颅脑火器伤患者存活54例(96.4%),其中恢复良好36例(64.3%)、中残15例(26.8%)、重残1例(1.8%)、植物生存1例(1.8%),死亡2例(3.6%)。8.对颅脑火器伤伤员清创越早预后效果越好。一线救治应迅速对患者开展现场急救、正确地进行伤情评估、包扎止血、初步清创及积极的组织转运。二线救治要再次的进行伤情的评估,充分的进行术前准备,根据伤情、伤势、临床表现及金属异物的位置决定手术方式,对于金属异物的摘除一般采取直接开颅清创+金属异物取出术,对于位置深、病情复杂的可采取立体定向或导航技术。在基层医院的伤员应尽快转送至上级医院,最好可通过空运转送。结论:提高MCI治愈率,降低并发症、致残率及致死率的关键措施:1.要迅速对患者开展现场急救、正确地进行伤情评估和急诊手术处理。在基层医院的伤员应尽快转送至上级医院,最好可通过空运转送。2.早期意识的严密观察,积极生命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3.尽早行严格的颅脑清创术,尽早清除颅内血肿和金属异物、去除骨折碎片及其它异物。4.积极防治并发症、颅外合并伤以及结合病情稳定后的积极的康复医学治疗。5.影响颅脑火器伤预后的因素很多,必须全面考虑、综合处理,才能提高疗效。

黄剑侯[5](2010)在《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在近代战争中脊柱脊髓火器伤约占伤员的0.3-4.6%,在美国,每年因火器伤而致脊髓损伤的约占总数的13-17%。脊髓火器伤的特点是病情急、创伤重、变化快,对机体影响比较大,残废率、死亡率均比较高。军事作战及长时间剧烈运动将大量产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汗液蒸发困难,加之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下接受大量的外加热,导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血液循环衰竭等,进而造成体内温度增高、代谢率增加、体液丧失和内环境失衡紊乱等;在此基础上合并脊髓火器伤,脊髓病理损害将更显着,同时损伤又加重了内环境的紊乱和全身重要脏器的负荷与损害,使脊髓火器伤后伤情更重、更为复杂。我国东南部沿海常形成典型的高温高湿气候,台海的危机、南海领地的保卫,面临着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因此脊柱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研究,对于未来南方战区军事作战及伤病员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1、建立满意的脊髓火器伤模型。2、探讨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早期生命体征和肺功能的变化。3、观察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早期的病理变化。方法1、建立胸腰段猪脊髓火器伤的全瘫模型,进行麻醉和非麻醉下的生命体征观察。2、建立高温高湿条件下胸腰段猪脊髓火器伤的全瘫模型,对动物进行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进行监测及肺部病理学检查。3、对火器伤脊髓进行超微结构改变的及病理学检查(GFAF、NSE、S-100蛋白和CD34)。结果1、麻醉组与清醒组对照研究(1)MAP变化:两组动物伤后MAP进行性下降,在伤后4小时麻醉组MAP下降比清醒组明显。(2)HR变化:两组动物伤后HR进行加快,伤后6h麻醉组的心率加快比清醒组明显。(3)肛温变化:麻醉组伤后平均体温在伤后两小时较伤前下降近2℃。(4)PaO2和PaCO2变化:PaO2在伤后均持续下降,PaCO2在伤后2小时内因过度通气,PaCO2短暂下降,2小时后进行性增高。2、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生命体征及肺功能变化(1)MAP变化:两组动物伤后MAP均进行性下降(P<0.05)。对照组在伤后两小时与伤前差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伤后各时间点H组的MAP下降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P<0.05)。(2)HR变化:伤后两组动物的HR都进行加快,与伤前相比,心率在伤后各时间点均与伤前存在差别(P<0.05);H组心率在伤后不同时间变化均比对照组快(P<0.05)。(3)肛温变化:对照组肛温在伤后有轻微波动,但伤后各时间点与伤前比较无差异(P>0.05);H组的平均肛温在伤后进行性增高,伤后6h较伤前增高2.4℃,P<0.05,存在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4)PaO2和PaCO2变化:PaO2在伤后均持续下降(P<0.05)。H组的PaO2在伤后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在伤后2小时内因过度通气,PaCO2短暂下降,2小时后进行性增高,H组PaCO2伤后持续性增高并比对照组组高(P<0.05)。(5)大体标本两组均出现大量点、片状出血,高温高湿环境组出血明显。镜下观察高温高湿组:肺泡结构消失,肺泡上皮溶解变性,可见片状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变性脱失,管腔内出血物及分泌物明显。常温组:肺泡间质血管广泛性充血,肺泡腔大小不一,伴有少量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轻度扩张。3、高温高湿组(H)与常温常湿组(C)损伤脊髓病理改变对照研究(1)光镜检查:两组脊髓硬脊膜血管明显扩张,硬膜下淤血明显,部分蛛网膜破裂,脊髓白质外露,组织疏松、水肿,小血管扩张,伴散在单核细胞浸润,白质轴突以纤维变性为主,病变不明显,脊髓灰质中神经元细胞变性,部分尼氏体消失,严重者神经元消失溶解,形态不规则,部分标本脊髓中央管附近部分组织广泛出血变性,正常结构消失H组病变相对严重。(2)电镜检查:两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细胞核增大,染色质边集部分空洞形成,线粒体轻至重度水肿溶酶体增多,部分细胞内线粒体明显消失;髓鞘板层结构增厚、扭曲、松散、分层、破裂及出现不规则排列,轴索与髓鞘之间由于水肿出现间隙,轴索肿胀,部分轴浆溢出,可见较多水肿、髓内出血、坏死区及炎性细胞浸润。C组明显轻于H组。(3)尼氏体:两组均有损伤表现:出现尼氏体数目的减少、淡染,C组明显轻于H组。(4) NSE: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下调。(5) GFAP: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上调。(6) S-100: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上调。(7)CD34两组均可见零星散在阳性标记物,H组单个视野平均血管数明显少于C组。结论1、麻醉对猪脊髓火器伤早期生命体征存在影响,随着实验动物的体重的增加其伤后早期的存活时间也逐渐延长。2、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排热障碍,代偿性出汗排热增加,导致机体代谢率增加、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液循环改变等,高温高湿环境引起脊髓火器伤动物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加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加剧了火器伤所带来的肺功能损害及加重脊髓火器伤的病理损害但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存在着脊髓损伤的修复。

丁盛,俞永康,刘宝玉,姜建青,周凯[6](2010)在《高原胸部火器伤后肺组织Gq及Gs异常表达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原胸部火器伤早期肺组织G蛋白(Gq、Gs)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2只体重相近(10~15 kg)的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2组(每组6只):平原对照组和高原移居组,另外6只高原杂种犬作为高原世居组。平原对照组实验海拔高度为500 m,高原组实验海拔高度为3700 m。实验动物用3%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30 mg/kg)后,用0.44 g钢珠以(350±50)m/s的初速度从右第6肋间射入,造成右胸贯通伤,伤后立即封闭伤口,安放胸腔闭式引流。伤后12 h,取双侧肺组织,检测G蛋白2个亚型(Gq、Gs)的表达情况。结果伤后12 h各组右肺(伤侧)Gq、Gs的总表达量均明显增高,与左肺(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左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原移居组右肺Gq、Gs的表达增高,与平原对照组及高原世居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胸部火器伤后,伤侧肺Gq、Gs表达均异常增高,以高原移居组最为明显,这可能是高原胸部火器伤后肺水肿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宁浩勇[7](2008)在《海水浸泡延迟伤口愈合的机制及救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海战是我军反“台独”军事斗争及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完整的重要手段,海战落水伤员的救治是我军海上卫勤面临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是全军医药卫生重大专项“海战落水伤员救治技术的系列研究”(06D004)中的一个专题。目的是探讨海水对伤口愈合的损伤因素,研究海水浸泡延迟伤口愈合的主要损伤机制,并提出促进海水浸泡伤口愈合的救治原则及措施。现代海战的发生特点是伤员发生集中,伤后落水的可能性大,伤口极易受海水浸泡。与陆战伤不同,海水具有低温、高渗、高钠、高氯、偏碱性以及含菌量高等极特殊的理化特性。海水浸泡这一损伤因素将可能使落水伤员伤情更加复杂,它不但直接影响创伤局部,长时间浸泡对伤员全身都会带来极大危害。研究海水浸泡延迟伤口愈合的主要损伤机制,制定救治原则和措施,对海战落水伤员救治有重要意义。国内虞积耀等较早开展了海水浸泡多种常见危重伤情的实验研究,成功建立多种海水浸泡伤的动物模型,对多种海水浸泡伤死亡率进行观察,提出了早期救治原则及救治方案;赖西南等观察了海水浸泡火器伤早期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工作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海水浸泡延迟伤口愈合的机制及救治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罕见国外关于海战伤方面研究报道。内容本研究共分三部分内容: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愈合过程的实验;2.海水浸泡延迟创伤伤口愈合的机制研究;3.海水浸泡创伤伤口的早期治疗原则。方法制作海水浸泡创伤动物模型,并以非浸泡动物作为对照,观察模型愈合过程;建立海水浸泡创伤感染模型,观察伤口及机体细菌感染情况;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海水浸泡对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及功能影响;利用病理学、生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海水浸泡对创伤愈合的影响机制。对海水浸泡创伤伤口实验性应用重组人源性生长因子bFGF和EGF,观察治疗效果。根据本论文并结合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提出救治原则及措施。结果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伤愈合时间显着延长。背部切割伤兔在实际海水中浸泡20min,伤口愈合时间为16.9±1.1d,单纯创伤组为12.4±0.9d;背部切割伤大鼠在人工海水中浸泡30min,伤口愈合时间为14.3±0.8d,单纯创伤组为12.0±1.0d;背部火器伤大鼠在人工海水中浸泡30min,伤口愈合时间为17.7±1.3d,单纯火器伤组为15.8±0.6d。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动物体温下降快。22℃海水中浸泡30min,大鼠体温平均下降10℃。3.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后,伤口如果不进行冲洗和消毒处理,创后12h伤口细菌显着增多,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血中也可检出大肠埃希菌和创伤弧菌,血白细胞计数及内毒素含量显着增高。而单纯创伤组在创后24h时伤口细菌才开始增多,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和腐生葡萄球菌,血中也可检出大肠埃希菌,血白细胞计数及内毒素含量增高。4.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后的病理变化特点为:(1)创后早期炎症反应重,水肿显着,横纹肌组织变性、坏死、断裂及崩解,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2)肉芽组织生长成熟较晚,创面血管化程度较晚;(3)晚期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形成落后。5.Western印迹法研究发现,海水浸泡创伤伤口组织早期bFGF、c-myc、凝血酶受体及NF-κB蛋白表达量较单纯创伤组低。免疫组化研究也证实,海水浸泡创伤伤口组织早期凝血酶受体及NF-κB蛋白表达量较单纯创伤组低,微血管密度高峰时间晚于单纯创伤组,创后37d时的阳性肌纤维母细胞数量显着少于单纯创伤组。6.体外细胞培养发现,海水浸泡能导致成纤维细胞凋亡、坏死增加,随海水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海水浸泡后成纤维细胞FGFR转录数量增加,但bFGF生成量较少。7.应用重组人bFGF治疗海水浸泡兔背部创伤,伤口愈合时间为13.5±1.1d;应用重组人EGF治疗海水浸泡兔背部创伤,伤口愈合时间为15.6±1.1d。结论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后,伤口愈合时间显着延长。2.海水对伤口愈合的损伤因素为:(1)高渗、高钠、高氯、偏碱性海水改变了伤口正常生理愈合环境;(2)海水含菌量大,易导致条件致病菌感染;(3)海水温度低,能导致落水伤员体温过低。3.海水浸泡延迟伤口愈合的主要损伤机制:(1)伤口炎症性病变加重;(2)伤口易发生海洋细菌和陆上细菌混合性感染;(3)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受抑;(4)肉芽组织生长成熟较慢;(5)肌纤维母细胞生成减少;(6)伤口组织中与创伤愈合密切相关的蛋白早期表达量较低,可能是延迟伤口愈合的分子机制,包括bFGF、c-myc、凝血酶受体及NF-κB蛋白等;(7)导致低体温、全身感染、代谢异常、抵抗力下降。4.提出促进海水浸泡伤口愈合的救治原则及措施。救治原则及措施1.及时打捞落水伤员,尽量缩短浸泡时间。出水后立即进行复温、保温处理。2.尽量去除伤口中的海水,用生理盐水或低渗盐水进行冲洗、消毒。3.结合海水浸泡创伤特点进行伤口清创,应遵循“3C”法(切之不出血、触之软泥状、夹之不收缩)切除失活组织。初期不缝合伤口。4.落水伤员应尽早口服或注射抗生素,针对落水伤员伤口混合性细菌感染特点,结合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提出适用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5.海水浸泡伤口可以联合应用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治疗。

李泽信,冯德元,张永久[8](2006)在《腹部火器伤诊治现状》文中研究指明

何毅刚[9](2005)在《战伤诊断编码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战争不同于机械化战争就在于“信息”已经成为医疗后送保障的重要资源,战伤诊断作为伤员信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战伤诊断信息资源在伤员医疗后送保障中的作用,对提高伤员时效救治质量,减少阵亡,降低伤死、伤残率具有重要意义。在伤员医疗后送过程中,随着救治阶梯在技术上由低级到高级和逐步完善的组织形式,伤员越来越趋向于“确定性治疗”,战伤诊断一方面将不断更新,另一方面战伤诊断的要素将越来越详细。因此,战伤诊断既要适应野战条件下伤员救治需要,又要适应确定性机构治疗需要。目前我军尚缺乏适于这种需求战伤诊断标准,已有的基于伤部、伤型、伤类和伤情进行诊断的方法(四结合诊断方法)和基于伤部、伤型、伤类、伤情和伤势进行的诊断方法(五顶结合诊断方法)均不够系统、规范,以致伤员分类、后送及救治的实践中存在非标准化的现象。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国际上对疾病、损伤及死亡等进行统计分类的公认标准,国际疾病分类中尽管对创伤进行了分类编码,但由于战伤主体和战伤发生的环境、损伤种类和处理方法与平时创伤有所不同,所以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难以适应对战伤统计分析,需要研究战伤诊断标准及编码方法,更好的满足战伤诊断、统计分析需要,特别是满足战时卫勤信息化的需求。本课题以系统分析思想为指导,运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战伤概念、战伤分类标准及战伤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战伤诊断构成要素,确定了战伤诊断标准;参照国家标准GB/T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方法基本原则与方法》,对主要战伤进行了编码。

丁盛,赁常文,文自立,陈鹏,严利春,唐旭东,刘宝玉,俞永康[10](2000)在《高原胸部火器伤与肺水肿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高原胸部火器伤与肺水肿的关系。 方法 30只体重相近 ( 10~ 15kg)的杂种犬 ,随机分成平原对照组、高原移居组和高原世居组 (每组 10只 ,高原世居组选自高原杂种犬 ) ,用 0 .44g钢珠 ,通过滑膛枪以 ( 40 0± 5 0 )m/s的初速度造成犬右胸贯通伤 ,在不同时间测定血浆前列环素的代谢产物 ( 6 -keto -PGFα)和血栓素B2 (TXB2 ) ,伤后 8h取双侧肺组织 ,测定肺含水量并行光镜、电镜检查。 结果 ( 1)伤后各组 6 -keto -PGFα均升高 ,伤后 4~ 8h各组TXB2 升高显着。高原移居组于伤后 6~ 8hTXB2 / 6 -keto -PGFα升高明显 ,而平原对照组和高原世居组则变化不明显。 ( 2 )高原移居组伤侧肺含水量比平原组和高原世居组高 ,健侧无明显差异。 ( 3)光镜及电镜检查发现伤侧肺泡及间质水肿、出血 ,局部肺泡及毛细血管结构破坏 ,呼吸膜增厚。 结论 高原胸部火器伤早期 ,高原移居组发生肺水肿的概率较高原世居组及平原组大。早期在注重抗休克和处理血气胸的同时 ,要注重肺水肿的预防。

二、胸部火器伤10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部火器伤10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肢体火器伤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肢体火器伤疗效评估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肢体火器伤的疗效评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2)猪后肢枪弹伤所致心肺远达效应的VCT表现与应激反应关系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高速枪弹伤
    2 高速枪弹伤致伤瞬时所致的远达效应
    3 远达效应与应激反应的区别、重叠
    4 心肺解剖结构特点、重要性、损伤特点
    5 无创的心肺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
实验一 不同程度猪下肢枪弹伤所致肺间接伤的VCT表现与应激性炎症的关系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猪后肢枪弹软组织贯通伤VCT冠脉成像与血管活性物质关系的实验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高原胸部火器伤后TXB2和6-keto-PGF1α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
    1.2 胸部火器贯通伤动物模型制备
    1.3 标本采集
    1.4 主要仪器与试剂
    1.5 TXB2和6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颅脑火器伤临床救治研究(5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颅脑火器伤临床救治研究(56例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研究生介绍

(5)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脊髓火器伤模型的建立
    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
        (二) 平均体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三)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四) 生存率
        (五) 病理检查
    三、讨论
        (一) 脊髓火器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二) 脊髓火器伤的致伤机制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改变
    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
        (二) 平均肛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三) 呼吸频率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四)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五) 肺脏病理改变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改变
    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
        (二) 超微结构
        (三) 尼氏染色
        (四) NSE检测
        (五) GFAP检测
        (六) S-100蛋白检测
        (七) CD34检测
    三、讨论
        (一)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早期的光镜下的改变
        (二) 脊髓火器伤后早期的超微结构改变
        (三) 脊髓枪伤后早期尼氏体的改变
        (四)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脊髓火器伤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6)高原胸部火器伤后肺组织Gq及Gs异常表达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
    1.2 胸部火器贯通伤动物模型制备
    1.3 标本采集
    1.4 肺组织Gq、Gs的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7)海水浸泡延迟伤口愈合的机制及救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创伤伤口合并海水浸泡愈合过程的实验
    一、海水浸泡切割伤伤口愈合的观察
    二、海水浸泡火器伤伤口愈合的观察
    讨论
第二部分 海水浸泡延迟创伤伤口愈合机制研究
    一、海水浸泡致创伤及机体感染性研究
    二、海水浸泡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及功能影响
    三、海水浸泡延迟创伤伤口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
    讨论
第三部分 海水浸泡伤口的早期治疗原则
    一、海水浸泡伤口的早期治疗原则及措施
    二、重组人bFGF和EGF对海水浸泡创伤伤口的促愈合作用观察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9)战伤诊断编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资料来源
第一部分 战伤的系统分析
    一、战伤概念
    二、战伤形成因素
    三、常规武器所致战伤特点
    四、核、化、生武器所致战伤特点
    五、战伤并发症
第二部分 战伤分类标准研究
    一、战伤分类概念
    二、我军战伤分类概况
    三、战伤分类原则
    四、战伤分类要素研究
第三部分 战伤诊断构成要素研究
    一、战伤诊断方法
    二、战伤诊断要素构建
    三、战伤诊断要素分类
第四部分 战伤诊断编码方法研究
    一、编码、信息编码
    二、信息编码的基本方法
    三、战伤诊断要素编码原则
    四、战伤诊断要素编码
    五、战伤诊断编码
    六、战伤并发症编码
第五部分 应用研究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1 战伤伤部代码表
附录2 解剖结构类别代码表
附录3 伤型代码表
附录4 伤类(致伤因素)代码表
附录5 损伤程度代码表
附录6 战伤诊断代码表(炸伤)
附录7 战伤并发症代码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高原胸部火器伤与肺水肿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地点:
    2. 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3. 标本采集:
    4. TXB2和6-keto-PGFα测定:
    5. 肺含水量测定:
    6.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致伤前后血浆TXB2和6-keto-PGFα的变化:
    2. 肺含水量:
    3. 肺的病理形态变化:
讨 论

四、胸部火器伤10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肢体火器伤的动物实验研究[D]. 金中.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2]猪后肢枪弹伤所致心肺远达效应的VCT表现与应激反应关系的对比研究[D]. 张彦旭.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4)
  • [3]高原胸部火器伤后TXB2和6-keto-PGF1α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J]. 丁盛,向可翠,李慧. 西南国防医药, 2010(08)
  • [4]颅脑火器伤临床救治研究(56例分析)[D]. 吴同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0(04)
  • [5]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D]. 黄剑侯.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6]高原胸部火器伤后肺组织Gq及Gs异常表达的意义[J]. 丁盛,俞永康,刘宝玉,姜建青,周凯. 西南国防医药, 2010(03)
  • [7]海水浸泡延迟伤口愈合的机制及救治研究[D]. 宁浩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8]腹部火器伤诊治现状[J]. 李泽信,冯德元,张永久.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6(04)
  • [9]战伤诊断编码研究[D]. 何毅刚. 第三军医大学, 2005(11)
  • [10]高原胸部火器伤与肺水肿关系的实验研究[J]. 丁盛,赁常文,文自立,陈鹏,严利春,唐旭东,刘宝玉,俞永康. 中华创伤杂志, 2000(11)

标签:;  ;  ;  ;  

胸部枪伤10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