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仪用互感器——全国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展览会仪用互感器展品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关文文[1](2020)在《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电子式互感器是一种应用在智能电站中的互感器,大量数字自动化二次设备对电网一次侧信号的采集需要使用电子式互感器来实现。在智能电站中随着测量和保护向智能化、微机化方向发展,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提高、容量的增大以及测量和保护要求的不断完善,新型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对电磁暂态信号的响应能力欠佳等问题。国内外大多是基于标准电子式互感器的准确度及误差分析的检测方式,对电子式互感器的暂态响应特性进行测量的少之又少,所以设计一套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特性测量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上述背景意义下研究设计了一款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其中包括FT3协议转换器以及基于LabView的暂态响应测量系统上位机界面的研究与设计。首先对FT3协议转换器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通过芯片的选型比较、电路的设计以及PCB板的设计完成了FT3硬件电路板的设计工作。其中硬件电路的设计包括光纤通讯模块、以太网通讯模块、电源模块以及JTAG模块。接着便是对FT3协议转换器的软件设计,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本课题采用基于FPGA中Quartus II下建立SOPC软核和Nios II实现软硬件空间相互转换的方法进行了相关模块的设计,其中包括利用Verilog-HDL语言在Quartus II下完成的FT3组帧模块、曼彻斯特码编码模块、CRC校验模块、FIFO存储模块、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以及FT3解帧模块的设计,同时包括利用C语言在Nios II下完成的W5500网络通讯模块的设计,并在Modelsim和TCP调试助手下完成了各个模块的仿真验证工作。其次结合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特性需求,设计了基于LabView(VI)的自动监测暂态响应测量系统,在LabView下利用G语言完成了网络通信模块、数据解析模块以及数据处理、波形显示模块的设计。最后在现场完成系统的搭建以及实验数据的测量,通过对相关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最终实现了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智能化,降低了实际工作过程中操作的危险性。通过对仿真结果、现场实验以及测试数据的分析,本课题成功的设计了一款能够自适应不同通信协议的FT3协议转换器,完成了FT3帧格式数据的接收、解析处理以及传输速率的自适应,实现了合并单元与上位机之间硬件链路的连接。同时完成了基于LabView的暂态响应测量系统上位机界面的设计和现场测试,成功的实现了与FT3协议转换器以及示波器的连接、数据的处理解析以及波形的显示。实现了监控一体化的智能操作,验证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了设计要求。
王彧文[2](2017)在《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文中指出知行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的一部分,对现在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对于工程人员更是要完成大量的实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般高校的实验设备不是应有尽有的,而且运营、维护和升级的成本高昂。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课程要求内的各种实验,利用仿真软件、组态软件及网络技术所构建的虚实结合的仿真实验平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Simulink仿真平台、组态王组态软件的B/S构架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该平台包括底层设备仿真平台和上位机组态软件两部分。该平台依托在网络上,用户可以远程登录,登陆后再进行仿真实验,之后并获得相应的结果。以智能变电站仿真模拟运行为例,使用Simulink仿真变电站稳态运行、变压器差动保护、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备用保护的算法仿真和其仿真所需电气量的获取。然后通过组态王软件设计变电站监控界面,通过动态数据交互协议实现仿真数据的采集,并用Oracle数据库记录仿真数据、图像及视频等资料,利用组态王的WEB发布功能及Java EE技术将仿真实验平台发布到网络上,这些部分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仿真实验平台。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在任意时间都可以完成实验项目。为了实现对实时性数据和图片的压缩以及对它们的存档,本文引入了以深度学习的训练方式下的主方法是对图像分成相似的子图形集并压缩的算法来减少数据压缩的时间和空间并提高压缩图像的质量。最后进行软件测试,该平台很好的实现了对智能变电站的仿真的功能和用户操作的可视化,各个功能运行稳定,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该平台对在线轻量级的低成本的教学用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领域进行突破,是对常规的实验操作的有效补充。学生对变电站的了解除了现场参观和观看视频外还有另外的途径,而且对智能变电站的知识了解更完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姚广[3](2016)在《F热电厂新供热机组电气一次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力是工业、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能源,发电厂则是产生电力的源头。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多为热电联产型电厂,可同时生产热能与电能,节约燃料,是工业生产与民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单位。火力发电厂的电气设计一般分为一次部分及二次部分。电气一次部分主要负责发电厂内部设备的供电,发电机出线的引接以及发出电力的送出。电气二次部分主要负责发电厂内部设备的测量、保护与控制。发电厂电气一次部分的设计是保证供电可靠性、经济性和电能质量的关键,并且直接影响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的投资。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热电厂电气一次部分的设计方案及理念:首先研究了电气总体设计,包括发电机出线线路的引接设计方案、220k V高压配电装置的主接线方案、110k V起动备用电源的引接方案分析及设计。根据系统阻抗图,计算220k V高压配电装置处、发电机出口位置以及高压厂用变压器低压侧的短路电流。通过计算得出的短路电流选择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导体等相应的电气设备。其次研究了厂用电设计,通过对负荷的汇总与分析,选择厂用电压等级、计算高压厂用变压器容量,规划高压及低压厂用电接线方案及高压低压配电设备的布置方案,进行厂用电压水平验算,进行厂用电率的计算。根据事故保安负荷,进行柴油发电机组容量的计算,选择事故保安电源的接线方式。最后研究了电厂安全防护,分析防止雷电过电压及设备过电压相应的设计方案,设备接地的设计。对电厂中的防火、防爆、防电伤、防机械伤、防止误操作等安全方案进行说明。通过对F热电厂的电气一次部分设计,保证了F热电厂的稳定安全运行,从而保障了地区电网的稳定,满足了地区对供电和供热负荷的需求,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基础。
俸雯汐[4](2016)在《2015年中国银行洽谈会材料(泰国部分)翻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为一份汉译英翻译项目报告,翻译的文本为“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小企业跨境投资与贸易合作洽谈会”会议材料的泰国部分,是南宁市盟国翻译公司委托的翻译任务。翻译的会议资料供参会企业代表阅读。该翻译项目为非文学翻译,属于经贸外宣文本中的招商引资文本和企业简介文本,侧重于介绍中小企业特有的商业形式以及泰国环境,经济优势,政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笔者来说是一个新的实践翻译领域。该翻译项目报告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作为翻译策略的理论指导,描述并分析了译前、译中、译后等翻译过程的具体情况,主要环节有文本分析、译前准备、质量控制和客户反馈等。同时,该项目报告深入探讨了关于招商引资文本和企业简介文本的翻译策略,对项目中的典型翻译问题结合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主要探讨项目中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的翻译,头衔与成就的翻译以及企业口号的翻译等。报告对典型翻译案例提出了有效的翻译方案与翻译策略,供后译参考。通过全面记录本次项目翻译实践,本报告总结出了关于招商引资文本和企业简介文本的具体有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及从项目翻译实践中学习到的具体翻译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够为今后类似的翻译项目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翻译前例。
梁智鹏[5](2016)在《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测试评价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抽油机井的采油系统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底,全国抽油机井的数量已经超过10万口。近些年来,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形势以及企业内部降本增效、提高效益要求的推动下,抽油机及配套的节能技术快速发展,应用规模逐年扩大。但是由于节能产品工作原理、制造水平、装配质量和适应性等问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节能产品处于低效运行状态,甚至故障频发,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安全生产,降低了企业效益。因此,对其节能效果进行准确检测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在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节能效果及关键质量参数的检测方面具有以下的缺点:准确度低、检测项目不全、自动化水平低,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虚拟仪器是电脑与硬件相完美结合的仪器。虚拟仪器的测试能力可以依靠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来展示。虚拟仪器可以完善传统测试方法的弊端。本文将虚拟仪器技术运用于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节能效果和关键质量参数的检测与分析中。构建了结构简单、性价比高的虚拟仪器硬件平台,实现了对抽油机用电动机恒定载荷下效率及质量性能检测和变载情况下抽油机系统能耗等关键参数的控制测试。本测试系统将信号采集、通过公式进行参数计算、存储计算结果和自动生成测试报告等功能集于一体,实现生成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的节能效果和集成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的节能结果。本设计的控制软件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子程序重用性较好;2、执行效率较高;3、软件维护较方便等。将菜单和对话框作为互动窗口,使操作界面简单易操作;通过对仿真验证虚拟信号,足以证明本文所开发的测试软件可以用于对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节能效果的测试。
王博[6](2015)在《动态负荷模拟加载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工程实际中,如何准确获得动态负荷条件下电机运行性能参数并进行能效评估,是现阶段电机系统节能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以游梁式抽油机电动机典型动态负荷为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试验研究以及“标准井”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具备动态负荷模拟加载测试功能的室内电动机高精度微机自动测试系统,通过调整上位机模型参数即可实现不同动态负载工况的精确模拟加载及能效测试。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各测试环节仪用互感器、数据采集卡及上位机等非标设备对其整体测量精度的影响,建立了系统整体测试误差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应修正措施和软件解决方案以提高系统测量精度,有效解决了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开发设计初期,根据系统整体测量精度要求进行元器件设备精度选型的问题。2.在变频器驱动伺服电机作负载的应用场合,通过现场实测方法证实了负载扭矩中风摩耗及附加转矩的存在,揭示了在变频器驱动精度很高的情况下,该负载单元实际加载精度较差的问题;并提出两种不依赖内部参数的高精度加载控制策略,现场测试表明PI控制和模糊控制两者稳态精度近似相同,但后者动态响应更迅速。3.鉴于现有抽油机模型在求解精度与仿真速度方面的不足,将抽油杆阻尼非线性波动方程归结为Dirichlet第一类边值问题求解,建立用于动态在线测试的实用仿真模型;以负载曲线为模拟对象,提出一种基于GA算法的抽油机“等效”模型参数求解方法.研制一套具备动态负荷模拟测试功能的高精度微机自动测试系统。4.通过对油田各项节能措施的节能机理进行分析,结合抽油机四连杆几何运动规律,剖析了驴头悬点动载荷与电机转速间的作用关系,利用抽油机负载曲线“削峰”和“错峰”机理,探索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周期性势能负荷的变频-调压分段协调节能控制策略,可为开展油田电机节能新技术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郭建新[7](2015)在《数字化变电站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电网公司都在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数字化变电站作为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十分迅猛,是目前变电站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IEC61850标准的推广应用和光电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智能设备的使用,各网省电力公司都在推行数字化变电站的试点建设,全国的数字化变电站已初具规模。在全国智能电网规划的推动下,数字化变电站必将成为未来新建和改造变电站的主流模式。相比传统电网,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大量应用,智能电网中产生的电能质量问题也将更为复杂,只有开展更加广泛的常态化在线监测,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各项电能质量指标数据,保障智能电网安全、稳定、经济的运行。数字化变电站电能质量监测是智能电网框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化变电站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型变电站模式,虽然是目前发展的潮流趋势,但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和建设,国内各生产厂商对于数字化变电站有关新设备制造还处于一个试用推广,需要不断完善的阶段,与之配套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就更少了。能够实时采集和显示网络上电能质量数据,并能计算其电能指标,绘制相应波形的数字化变电站在线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现在来讲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本课题通过对电气化铁路影响电能质量的成因和电能质量监测方法的分析,研究在数字化变电站的间隔层建立电能质量监测单元涉及的各种技术问题,研制符合IEC61850标准和数字化变电站信息协议、可针对数字站非常规互感器输出的数据源进行有效信号处理与电能质量分析的IED设备,研究出一套适用于数字化变电站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对系统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各项测量结果完全正确,而且测量精度高。验证了本系统的理论分析是正确的,软件与硬件设计实现也是完全合理可行的,达到了设计要求。
牛健飞[8](2014)在《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电网企业对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建设的推进,促进了新型工艺技术的发展以及变电站规范的不断完善。我国变电站智能化成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智能变电站选用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以统一的通信格式IEC61850标准作为基本要求,能够实现信号的自动检测与分析、动作的控制与保护、运行方式的监测与调节,或依据系统需求可实现无人值守等高端应用功能。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换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而一次设备智能化又是智能变电站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智能组件与智能单元的设计与协作过程的角度,本文进行探索式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电子式互感器、开关、变压器等重要一次设备的智能化发展现状及研究趋势。同时分析符合IEC61850标准一次设备实现智能化的方案,设计智能一次设备总体结构。并对智能组件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确定设备与智能组件的组合方式,针对变电站网络通信结构进行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然后,本文对部分智能单元进行设计。基于IEC61850和多Agent语义的可融合性,选取多Agent技术进行单元间(以状态监测单元和操作单元为例)的协同工作分析,并以选相合闸技术为例进行仿真验证。最后,本文对通讯单元进行基于IEC61850标准的信息建模(以监测信息为依据)。首先根据监测功能建立相应的逻辑节点,然后确定逻辑节点的数据及其属性,建立信息模型。确定通讯单元间及通讯单元与站控层主机的服务模型。最后生成用于运行的MMS实时数据库,为一次设备智能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
刘浩[9](2014)在《基于IEC61850的珠海LNG站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电力成本以及和电力相关的运营成本所占的比重正大幅度增加。一个完善的电力监控系统可以对电能质量起到一个很好的监督作用,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损失、缩小运营成本。本课题来源于珠海LNG(Liquefied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项目,为了保障罐区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套简约智能、安全可靠且实时性高的电力监控系统来确保电力供应的持续性。首先,本文结合珠海LNG项目的实际要求,分析了珠海LNG罐区电力监控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阐述了监控系统的设计、配置和性能等总体要求,该电力监控系统的变电站层采用基于IEC61850标准的监控软件和远动通信装置,变电站层网络采用实时性和可靠性较高的双冗余网络,间隔层设备采用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保护测控设备和基于Modbus电力参数测量仪表等。其次,介绍了IEC61850标准,说明了建模的原则、步骤、配置语言,主要以临液甲线测控保护装置的模型为例,详细论述了服务器、逻辑设备、逻辑节点、数据对象、数据属性及数据集等建模的全过程,并给出了模型的SCL文件描述。再次,本文研究了监控系统中变电站层与间隔层之间的MMS通信,介绍了抽象通信服务接口、特殊通信服务映射、MMS的通信方式及通信协议栈,结合实际工程中具体应用论述了MMS的通信配置,并使用MMS-Ethereal抓包工具,分析了通信中设备的MMS初始化报文、MMS报告的报文和MMS控制的报文,保证了监控系统的正常通信检测分析。最后,本文研究了基于PowerLogic SCADA软件的监控界面实现,介绍了监控界面数据采集、趋势图形的显示、报警及记录、报表、断路器等开关控制、中英文切换等各个功能的实现,论述了各个电压等级的子模块和对应的采集数据,以及数据库的组成和功能,重点分析了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验证了该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稳定性。珠海LNG项目的一期、二期电站在今年的9月份已经成功地投入运行,现场电力监控系统运行稳定,安全性好、稳定性高、拓展性强,满足珠海LNG罐区电力系统的监控要求,此外还为三期工程的拓展的预留了空间。
朱海峰[10](2013)在《智能变压器自适应运行的研究》文中指出智能电网是指融合了自动控制、能源电力、传感监测、信息通信及分析决策技术的新型现代化电网。而变压器,作为电网的核心,其智能化是整个电网智能化的关键。为了研究智能变压器的智能化实现方式,本文分别从智能变压器的的在线监测功能、继电器保护功能、状态预测及故障诊断功能、电能质量调节功能和信息管理功能五大方面进行分析,清楚了其自适应运行的实现原理。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对智能变压器进行功能模块分解。再分别对五个功能模块进行分析。结合电力电子技术,从电路层面上对智能变压器的控制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了PI调节器算法,通过在MATLAB/SIMILINK上搭建模块进行仿真,模拟电压扰动、欠压和三相不平衡等干扰,对电能质量的调节能力进行分析,验证了控制算法和电路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对电能质量调节的有效性;结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对智能变压器的通信层进行分层,进而研究信号流向,分析流向对效率的影响,确立了信息流在各功能间的纽带地位;运用电路原理知识,从电路层面分析了各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及功能,绘制原理图,以实例分析各保护功能的联合作用。运用神经网络模型,用C语言编写控制算法,对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并对误差进行分析,验证了神经网络BP模型对短期电力负荷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对长期电力负荷误差较大的原因;分别研究基于事例推理和基于规则推理的专家系统的优缺点,尝试将两种算法合并,由此提出了一种混合型专家系统,并以具体实例对其诊断功能进行可靠性验证。最后,以美国APC电力公司的统一潮流控制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潮流控制功能和电能品质调节功能,并提炼出其关键技术,对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对预知性故障分析的原理性依据的提出,对电能质量控制算法的设计,以及对混合型专家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电能质量的三级调控,对三相的独立控制,实现了抗干扰性很强的电能调节功能;通过对专家系统的整合,实现了对规则库和事例库的扩充和更新,并且提高了专家系统的诊断速度。
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仪用互感器——全国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展览会仪用互感器展品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仪用互感器——全国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展览会仪用互感器展品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子式互感器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和创新点 |
1.3.2 本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子式互感器测量系统的概述 |
2.1 系统整体结构 |
2.1.1 FT3协议转换器的设计方案 |
2.1.2 暂态响应的概念 |
2.1.3 暂态响应系统技术参数及其性能指标 |
2.2 传统式电压互感器 |
2.3 新型电子式互感器 |
2.3.1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原理 |
2.3.2 新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优点 |
2.4 合并单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T3协议转换器外围硬件电路的设计 |
3.1 光纤通讯模块的设计 |
3.2 以太网通讯模块设计 |
3.3 JTAG模块设计 |
3.4 电源模块设计 |
3.5 PCB板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PGA的 FT3 协议转换器软件模块设计 |
4.1 FPGA及其开发流程介绍 |
4.1.1 FPGA的设计优势 |
4.1.2 FPGA芯片-Cyclone IV简介 |
4.1.3 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的设计流程 |
4.2 FT3组帧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4.2.1 FT3帧结构的简介 |
4.2.2 FT3组帧模块的设计 |
4.2.3 FT3组帧模块的仿真 |
4.3 曼彻斯特码编码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4.3.1 曼彻斯特码的原理 |
4.3.2 曼彻斯特码编码模块的设计 |
4.3.3 曼彻斯特编码模块的仿真 |
4.4 CRC校验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4.4.1 CRC校验原理 |
4.4.2 CRC校验模块的设计 |
4.4.3 CRC校验模块的仿真 |
4.5 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4.5.1 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的设计 |
4.5.2 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的仿真 |
4.6 FT3解帧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4.6.1 FT3解帧模块的设计 |
4.6.2 FT3解帧模块的仿真 |
4.7 FIFO模块的设计 |
4.7.1 FIFO的设计原理 |
4.7.2 FIFO的设计 |
4.8 SOPC软核的建立 |
4.8.1 SOPC的功能简介 |
4.8.2 SOPC软核的建立 |
4.9 基于W5500芯片的以太网模块的设计 |
4.9.1 W5500以太网模块的设计 |
4.9.2 W5500以太网模块的调试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监测系统的设计 |
5.1 LabView软件的介绍 |
5.1.1 虚拟仪器(VI) |
5.1.2 LabView与常用的文本格式编程语言的比较 |
5.2 LabView对于下位机数据的接收和处理设计 |
5.2.1 LabView虚拟仪器中网络通讯模块的设计 |
5.2.2 LabView虚拟仪器中数据解析模块的设计 |
5.2.3 LabView虚拟仪器中数据处理与波形显示模块的设计 |
5.3 LabView前面板主界面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现场 |
6.2 FT3协议转换功能的测试 |
6.3 上位机检测系统功能的测试 |
6.4 系统整体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电站发展历程与技术变革 |
1.2.2 虚实结合实验的研究现状 |
1.2.3 图像压缩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虚实结合的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
2.1 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分析 |
2.1.1 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原则 |
2.1.2 虚实结合变电站监控仿真平台设计目标 |
2.2 变电站监控仿真实验平台架构方式 |
2.2.1 系统架构解决方案 |
2.2.2 远程实验系统技术方案 |
2.3 变电站监控仿真平台用到的技术 |
2.3.1 Simulink仿真 |
2.3.2 “组态王”软件 |
2.3.3 DDE通讯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imulink”的变电站仿真系统 |
3.1 变电站仿真系统设计方案 |
3.2 变压器仿真模型 |
3.3 继电保护仿真设计 |
3.3.1 变压器差动保护 |
3.3.2 低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
3.3.3 备用保护 |
3.4 MATLAB和组态王的DDE通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组态王”的上位机组态系统 |
4.1 “组态王”的上位机组态系统开发过程 |
4.2 配置I/O设备 |
4.2.1 和虚拟仿真系统连接 |
4.2.2 和实物远程实验系统连接 |
4.3 构建数据库 |
4.3.1 数据变量和数据词典 |
4.3.2 “组态王”连接数据库 |
4.4 图形界面和动画连接 |
4.5 报表、曲线及报警 |
4.5.1 系统报表 |
4.5.2 曲线绘制 |
4.5.3 报警和事件系统 |
4.6 网络设置 |
4.7 Internet发布 |
4.7.1 画面发布 |
4.7.2 数据发布 |
4.7.3 用户管理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型图像压缩算法 |
5.1 深度学习原理 |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形图像压缩算法 |
5.2.1 图像块的聚类 |
5.2.2 图像块的匹配 |
5.2.3 深度学习的训练流程 |
5.3 算法仿真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实现与调试 |
6.1 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工作流程 |
6.2 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测试 |
6.2.1 测试流程 |
6.2.2 结果和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和创新点 |
7.1.1 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基金资助声明 |
(3)F热电厂新供热机组电气一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火电厂的发展趋势 |
1.2 热电厂的建设意义 |
1.3 热电厂的电气一次设计 |
1.4 热电厂设计说明 |
1.4.1 F热电厂概况 |
1.4.2 主要设计依据 |
1.4.3 设计范围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气总体设计 |
2.1 发电厂电气主接线设计要求及内容 |
2.1.1 发电厂电气主接线设计要求 |
2.1.2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内容 |
2.2 电气主接线设计 |
2.2.1 发电机-主变压器回路接线 |
2.2.2 220kV配电装置接线 |
2.2.3 110kV起动/备用电源接线 |
2.3 短路电流计算 |
2.4 导体及设备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2.5 导体选择 |
2.5.1 导体参数 |
2.5.2 设备的选型及规范 |
第3章 厂用电设计 |
3.1 电厂厂用电系统设计依据及内容 |
3.1.1 厂用电系统设计依据 |
3.1.2 厂用电系统 |
3.2 高压厂用电接线 |
3.2.1 厂内 6kV高压接线 |
3.2.2 起动/备用变压器接线 |
3.2.3 厂用高压 6kV系统回路配置 |
3.2.4 高压变频调速装置 |
3.3 低压厂用电接线 |
3.3.1 主厂房区域低压厂用电接线 |
3.3.2 其他区域低压厂用电接线 |
3.4 厂用段电气设备布置及内部配置 |
3.4.1 厂用高压 6kV段 |
3.4.2 低压干式变压器 |
3.4.3 PC段及MCC段配置 |
3.4.4 厂用高压及低压配电装置布置 |
3.5 厂用电压水平校验及厂用电率 |
3.6 事故保安段接线及设备布置 |
3.7 事故保安负荷计算 |
3.8 柴油发电机组的负荷计算 |
3.9 柴油发电机组容量选择 |
3.10 柴油机输出容量的复核 |
3.11 最大电动机起动时母线上的电压水平校验 |
第4章 电厂安全保护 |
4.1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
4.1.1 直击雷过电压保护 |
4.1.2 雷电侵入波过电压保护 |
4.1.3 感应雷过电压保护 |
4.1.4 接地 |
4.2 劳动安全方案 |
4.2.1 防火、防爆 |
4.2.2 防电伤、防机械伤害和其他伤害 |
第5章 结论及设计验证 |
5.1 电气总体设计 |
5.1.1 电气主接线 |
5.1.2 短路电流计算及导体设备选择 |
5.2 厂用电设计 |
5.2.1 厂用电接线 |
5.2.2 保安电源 |
5.3 电厂安全保护 |
5.3.1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设计 |
5.3.2 劳动安全方案 |
第6章 总结 |
6.1 主要工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2015年中国银行洽谈会材料(泰国部分)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Project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1.2 Requirements |
1.3 Significance |
Chapter 2 Pre-translation Analysis |
2.1 Text Analysis |
2.2 Skopos Theory |
2.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Chapter 3 Preparations and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arallel Texts |
3.2 Translation Tools |
3.3 Terminology Glossary |
3.4 Working Schedule |
Chapter 4 Quality Control and Client's Feedback |
4.1 Self-proofreading |
4.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4.3 Proofreading by Professors |
4.4 Client's Feedback |
Chapter 5 Case Studies |
5.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and Proper Nouns |
5.2 Translation of Titles and Achievements |
5.3 Translation of Catchwords |
Chapter 6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First Version) |
Appendix Ⅲ Target Text (Second Version) |
Appendix Ⅳ Target Text (Final Version) |
Appendix Ⅴ Terminology Glossary |
Appendix Ⅵ Layout of Company Profile |
Appendix Ⅶ Parallel Texts |
Appendix Ⅷ Letter of Authorization |
(5)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测试评价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测试仪器发展概述 |
1.3 虚拟仪器发展概况 |
1.3.1 虚拟仪器简介 |
1.3.2 虚拟仪器的应用现状和发展 |
1.4 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节能效果检测技术现状 |
1.4.1 国内外检测技术现状 |
1.4.2 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5.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电动机测试系统与测试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电动机主要测试项目 |
2.2.1 电动机的测试项目 |
2.2.2 电动机测试试验要求 |
2.3 微机自动化测试系统结构介绍 |
2.3.1 电动机微机自动化测试系统 |
2.3.2 测量元器件介绍 |
2.4 现场布线注意事项及原则 |
2.5 其他测试仪器 |
2.6 电动机主要参数测试方法 |
2.6.1 绝缘电阻测试 |
2.6.2 额定电压空载试验 |
2.6.3 堵转试验 |
2.6.4 额定电压温升试验 |
2.6.5 额定电压效率测试 |
2.7 应用效果对比 |
第三章 新型能量回馈式负载单元设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四象限变频器的能量回馈式加载方案设计 |
3.2.1 负载单元结构 |
3.2.2 系统节电机理 |
3.3 上位机软件通讯设计 |
3.3.1 软、硬件条件 |
3.3.2 通讯方案 |
3.4 电动机虚拟测试仪器 |
3.4.1 电动机虚拟测试仪器面板 |
3.4.2 电动机虚拟测试系统 |
3.4.3 电动机测试现场实验数据 |
第四章 抽油机节能测试系统研究 |
4.1 油田有杆采油系统介绍 |
4.1.1 游梁式抽油机载荷特点 |
4.1.2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及节能效果计算 |
4.2 抽油机模拟井测试系统 |
4.3 标准抽油机系统测点 |
4.3.1 各测点说明 |
4.3.2 主要传感器和仪器选型 |
4.3.3 数据采集控制系统 |
4.3.4 抽油机井现场试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动态负荷模拟加载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应用现状 |
1.2.1 微机自动测试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
1.2.2 抽油机电动机测试方法现状及发展 |
1.3 动态负荷模拟加载测试系统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
1.4 论文布局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微机自动测试系统误差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微机自动化测试系统结构介绍 |
2.2.1 电动机微机自动化测试系统 |
2.2.2 测量元器件介绍 |
2.3 系统功率测试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
2.3.1 仪用互感器测量误差分析 |
2.3.2 A\D误差分析 |
2.3.3 系统功率测量精度的理论分析 |
2.4 测试系统设备选型与改进方法 |
2.4.1 仪用互感器选型判定及修正措施 |
2.4.2 消除频率波动引起测量误差的解决方案 |
2.4.3 现场布线原则及注意事项 |
2.5 实例验证 |
2.5.1 测试仪器及设备介绍 |
2.5.2 应用效果对比 |
2.6 小结 |
第三章 新型能量回馈式负载单元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四象限变频器的能量回馈式加载方案介绍 |
3.2.1 负载单元结构 |
3.2.2 系统节电机理 |
3.2.3 现场应用效果 |
3.3 负载单元高精度加载控制策略 |
3.3.1 闭环控制策略的提出 |
3.3.2 PI控制方式时域离散解析 |
3.3.3 上位机软件通讯设计 |
3.4 试验验证 |
3.4.1 两种控制策略应用效果 |
3.4.2 节电效果与谐波污染 |
3.5 小结 |
第四章 抽油机动态负荷实时在线仿真建模方法 |
4.1 引言 |
4.2 油田有杆采油系统介绍 |
4.2.1 游梁式抽油机载荷特点 |
4.2.2 当前油田仿真模型介绍 |
4.2.3 抽油机电动机精确仿真计算 |
4.3 有杆采油系统实用仿真模型建模 |
4.3.1 抽油机电动机实用仿真模型 |
4.3.2 游梁式抽油机系统数学模型 |
4.4 波动方程快速数值求解方法研究 |
4.4.1 有阻尼波动方程数值求解 |
4.4.2 机-电接口处理 |
4.4.3 模型验证 |
4.5 小结 |
第五章 室内动态负荷模拟加载测试系统设计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交流电机动态负荷模拟加载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
5.2.1 室内模拟加载测试系统方案提出 |
5.2.2 电动机动态负荷加载测试平台设计 |
5.3 抽油机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
5.3.1 抽油机模型参数求解思路 |
5.3.2 误差分析与参数优化 |
5.3.3 仿真结果与实测对比 |
5.4 试验验证及现场应用 |
5.4.1 “标准井”测试平台介绍 |
5.4.2 试验与实测结果对比 |
5.4.3 现场应用 |
5.5 小结 |
第六章 当前油田节电潜力分析及节能新技术研究 |
6.1 引言 |
6.2 现阶段油田运行现状及节电潜力分析 |
6.2.1 我国油田配电网运行特点 |
6.2.2 现有节能技术分类及应用特点 |
6.2.3 现阶段国内油田节电潜力分析 |
6.3 基于抽油机运行机械特性的变频控制策略研究 |
6.3.1 变频节能机理介绍 |
6.3.2 变频节能控制策略 |
6.4 抽油机电动机变频-调压节能新途径研究 |
6.4.1 变频-调压分段协调控制策略 |
6.4.2 基于损耗最小的实时调压技术 |
6.4.3 现场实施方案设计 |
6.5 算例验证及效益分析 |
6.5.1 复杂工况下节能效果仿真对比分析 |
6.5.2 效益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数字化变电站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外电能质量监测研究现状 |
1.2.2 数字化变电站电能质量监测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能质量标准分析 |
2.1 电能质量的基本概念 |
2.2 电能质量的标准 |
2.3 电能质量的主要指标 |
2.3.1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
2.3.2 频率偏差 |
2.3.3 三相电压不平衡 |
2.3.4 谐波(波形畸变) |
2.3.5 电压波动和闪变 |
2.4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问题 |
2.4.1 电气化铁路概述 |
2.4.2 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问题 |
2.5 澄江 220kV变电站及电铁供电情况概述 |
2.5.1 泰和电铁牵引站概述 |
2.5.2 澄江 220kV变电站概述 |
第3章 电能质量测试方法 |
3.1 电能质量指标测试原理 |
3.1.1 基本量的测量 |
3.1.2 电压偏差的测量 |
3.1.3 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测量 |
3.1.4 谐波的测量 |
3.1.5 三相不平衡的测量 |
3.1.6 频率偏差的测量 |
3.2 电能质量数据交换格式 |
3.2.1 PI的物理结构 |
3.2.2 PI的逻辑结构 |
3.2.3 PI的实现 |
第4章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设计 |
4.1 报文解码单元 |
4.1.1 硬件设计 |
4.1.2 软件设计 |
4.1.2.1 解码软件流程图 |
4.1.2.2 解码软件示例 |
4.2 信号处理单元 |
4.2.1 硬件设计 |
4.2.2 软件设计 |
4.2.2.1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实现 |
4.2.2.2 三相不平衡度测量的实现 |
4.2.2.3 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测量功能的实现 |
4.2.2.4 频率的测量实现 |
4.2.2.5 IEC闪变仪的数字化实现 |
4.3 数据转换与管理单元 |
4.3.1 硬件设计 |
4.3.2 软件设计 |
4.3.2.1 数据库系统设计 |
4.3.2.2 PI数据生成实现 |
4.3.2.3 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网络化实现 |
第5章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的信息模型 |
5.1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的信息模型概述 |
5.1.1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建模的必要性 |
5.1.2 IEC 61850与智能设备的互操作性 |
5.1.3 信息模型 |
5.1.4 通信服务 |
5.2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的信息模型 |
5.2.1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架构 |
5.2.2 逻辑节点建模 |
5.2.3 逻辑设备建模 |
5.2.4 数据对象和数据属性建模 |
5.3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服务模型 |
第6章 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应用 |
6.1 电能质量监测装置测试 |
6.1.1 有效值、相位、频率测量实验 |
6.1.2 功率测量实验 |
6.1.3 谐波测量实验 |
6.1.4 不平衡测量实验 |
6.2 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安装使用 |
第7章 结论 |
7.1 本课题完成的主要工作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8)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智能电网的发展状况及智能变电站的提出 |
1.2.2 智能一次设备的发展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IEC61850标准与智能一次设备设计方案 |
2.1 IEC61850标准 |
2.1.1 IEC61850主要内容 |
2.1.2 IEC61850的优越性 |
2.2 智能一次设备实现方式 |
2.3 智能一次设备框架及原理设计 |
2.3.1 智能一次设备框架设计 |
2.3.2 智能一次设备工作原理分析 |
2.3.3 智能组件的模块组成 |
2.3.4 智能组件与一次设备的组合关系 |
2.4 可行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单元的设计及协同策略研究 |
3.1 智能单元设计 |
3.1.1 智能组件固有单元设计 |
3.1.2 智能组件特殊单元设计 |
3.2 协同策略分析 |
3.2.1 多Agent系统介绍 |
3.2.2 多Agent语义与IEC61850标准的融合 |
3.3 设备协同的策略分析 |
3.3.1 设备协同过程的MAS系统 |
3.3.2 设备协同的实现案例分析 |
3.4 单元协同的仿真研究 |
3.4.1 感性负载的选相合闸分析 |
3.4.2 容性负载投入空载线路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讯单元的信息建模 |
4.1 IEC61850建模方法 |
4.2 监测信息功能模型 |
4.2.1 状态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
4.2.2 逻辑节点建模 |
4.2.3 逻辑数据分析 |
4.2.4 服务模型与通信映射 |
4.3 具体建模实例分析 |
4.3.1 状态监测IED信息模型 |
4.3.2 实时数据库的生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基于IEC61850的珠海LNG站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项目背景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 珠海 LNG 罐区电力系统的描述 |
2.1.1 珠海 LNG 罐区的供电源 |
2.1.2 珠海 LNG 罐区的电力系统构成 |
2.1.3 珠海 LNG 罐区电站的电压等级 |
2.1.4 珠海 LNG 罐区电站电力负荷的等级划分 |
2.2 电力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
2.2.1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
2.2.2 系统网络结构的优势 |
2.3 电力监控系统的总体要求 |
2.3.1 电力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 |
2.3.2 变电站层的配置要求 |
2.3.3 间隔层的配置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IEC61850 标准的装置建模 |
3.1 IEC61850 标准的概述 |
3.1.1 IEC61850 标准协议的主要内容 |
3.1.2 IEC61850 标准协议的分层结构 |
3.1.3 IEC61850 标准的特点 |
3.2 IEC61850 标准的信息建模 |
3.2.1 IEC61850 的信息模型 |
3.2.2 IEC61850 的建模原则 |
3.2.3 IEC61850 的建模步骤 |
3.3 IEC61850 的模型配置语言 SCL |
3.3.1 SCL 配置文件的结构 |
3.3.2 SCL 配置文件的种类 |
3.4 测控保护装置的建模 |
3.4.1 服务器的建模 |
3.4.2 逻辑设备的建模 |
3.4.3 逻辑节点的建模 |
3.4.4 数据对象和数据属性的建模 |
3.4.5 数据集的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层与间隔层之间的 MMS 通信 |
4.1 通信服务模型 |
4.1.1 制造报文规范 MMS |
4.1.2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 ACSI |
4.1.3 特殊通信服务映射 SCSM |
4.2 MMS 的通信 |
4.2.1 MMS 的通信方式 |
4.2.2 MMS 的通信协议栈 |
4.2.3 MMS 的通信设置 |
4.3 MMS 的抓包分析 |
4.3.1 MMS 的抓包工具 |
4.3.2 MMS 的通讯初始化 |
4.3.3 MMS 报告的报文分析 |
4.3.4 MMS 控制的报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 PowerLogic SCADA 的监控系统的实现 |
5.1 电力监控系统的设计思想 |
5.2 电力监控系统的功能界面设计 |
5.2.1 开发工具 |
5.2.2 监控的管理界面 |
5.2.3 监控的功能界面 |
5.3 电力监控软件的监控模块 |
5.3.1 110kV 站模块 |
5.3.2 6kV 站模块 |
5.3.3 380V 站模块 |
5.3.4 UPS 系统模块 |
5.4 数据库的功能与组成 |
5.5 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
5.5.1 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5.5.2 监控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智能变压器自适应运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智能变压器结构与功能 |
1.2.1 智能变压器定义 |
1.2.2 智能变压器结构 |
1.2.3 智能组件柜 |
1.2.4 智能变压器功能 |
1.3 智能变压器自适应及潮流控制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智能变压器在线监测与信息管理 |
2.1 在线监测的必要性分析 |
2.1.1 故障检修分析 |
2.1.2 状态检修 |
2.2 在线监测的方法 |
2.2.1 状态分析方法 |
2.2.2 故障分类 |
2.2.3 故障位置判定 |
2.3 在线监测系统 |
2.3.1 变压器局部放电监测 |
2.3.2 变压器油中气体监测 |
2.3.3 变压器铁芯多点接地电流检测 |
2.4 智能变压器信息管理结构 |
2.4.1 测量信息流 |
2.4.2 监控信息流 |
2.4.3 控制信息流 |
2.4.4 保护信息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变压器状态预测及故障诊断 |
3.1 神经网络状态预测 |
3.1.1 神经网络算法 |
3.1.2. 神经网络预测 |
3.1.3 预测结果分析 |
3.2 专家系统故障诊断 |
3.2.1 混合型专家系统的提出 |
3.2.2 混合型专家系统模型 |
3.2.3 混合型专家系统实例分析 |
3.3 智能变压器保护功能 |
3.3.1 差动保护 |
3.3.2 过流保护 |
3.3.3 接地保护 |
3.3.4 瓦斯保护 |
3.3.5 过负荷保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能质量调节 |
4.1 电能质量控制原理 |
4.2 电能质量仿真模型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4 电能质量调节对智能变压器的意义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5.2 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仪用互感器——全国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展览会仪用互感器展品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关文文.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2]虚实结合的智能变电站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D]. 王彧文. 广西大学, 2017(01)
- [3]F热电厂新供热机组电气一次设计[D]. 姚广. 吉林大学, 2016(03)
- [4]2015年中国银行洽谈会材料(泰国部分)翻译项目报告[D]. 俸雯汐. 广西大学, 2016(02)
- [5]抽油机及配套节能产品测试评价系统的研究[D]. 梁智鹏.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6]动态负荷模拟加载微机自动测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博.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1)
- [7]数字化变电站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研究[D]. 郭建新.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8]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设计[D]. 牛健飞. 山东大学, 2014(04)
- [9]基于IEC61850的珠海LNG站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刘浩.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2)
- [10]智能变压器自适应运行的研究[D]. 朱海峰.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