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醋酸铅对雄性恒河猴生殖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英[1](2020)在《雄性树麻雀生殖功能对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响应》文中指出重金属具有易富集、半衰期长、难降解等特性,可通过呼吸、饮食、表面接触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并对机体健康产生毒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重金属可通过损伤生殖器官、干扰生殖激素分泌水平、影响精子质量等途径对雄性生殖功能造成影响,而雄性动物的生殖功能是决定种群繁殖输出的重要因素。鸟类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元素,环境污染是造成鸟类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目前极少有研究探讨环境重金属污染条件下雄性鸟类生殖功能的响应。本研究以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留鸟——树麻雀(Passer montanus)为研究对象,选择重金属铜(Copper,Cu)、铅(Lead,Pb)、锌(Zinc,Zn)和镉(Cadmium,Cd)为主要污染物的甘肃省白银四龙镇和相对无污染的甘肃省永靖刘家峡镇为研究样地,从繁殖期雄性树麻雀的体质状况、精巢结构与功能、生殖激素水平和精子质量等方面综合探究雄性鸟类生殖功能对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响应,以期为探究环境重金属污染对鸟类种群繁殖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环境重金属在雄性树麻雀体内的积累水平。白银地区雄性树麻雀肝脏、肌肉、初级飞羽、腹羽和精巢中Cd及初级飞羽中Cu和Pb、腹羽中Pb的浓度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表明环境重金属污染条件下,Cd、Cu和Pb在雄性树麻雀体内显着积累。2.环境重金属污染对雄性树麻雀体质状况的影响。白银地区雄性树麻雀的体型显着小于刘家峡地区(P=0.002);白银地区雄性树麻雀的心脏、肾脏及肺系数与刘家峡地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其肝脏系数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01)。表明环境重金属污染条件下,雄性树麻雀的体型变小、肝脏系数升高,且雄性树麻雀的肝脏对环境重金属暴露更为敏感。3.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巢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两研究样地树麻雀的精巢大小、精巢结构和精巢功能标志性酶活性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白银地区树麻雀精巢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SOD:P=0.019;MDA:P=0.004)、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12),且白银地区树麻雀精巢具有更高的细胞凋亡水平(P=0.001)。表明环境重金属污染条件下,树麻雀精巢发育和能量代谢过程未受到明显影响,而精巢具有更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更强的抗氧化防御能力及更高比例的凋亡细胞。4.环境重金属污染对雄性树麻雀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白银地区雄性树麻雀的血浆雌激素、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促卵泡素水平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01),而两研究样地雄性树麻雀的血浆睾酮水平无显着差异(P=0.917)。表明环境重金属污染条件下,雄性树麻雀的生殖激素分泌水平提高。5.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子质量的影响。两研究样地树麻雀的精子浓度和精子ATP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相较于刘家峡地区,白银地区树麻雀生成了具有更长鞭毛的长精子(P<0.05),且其精子头部与鞭毛长度的比值和精子总长的个体间变异系数更小(P<0.05),畸形精子及头部畸形精子的比例更低(P<0.05);白银地区树麻雀的精子运动速度、前向运动精子比例、精子运动的直线性、摆动性和前向性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不运动精子的比例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16);白银地区树麻雀的精子运动速度与其精子头长及精子头部与鞭毛长度的比值呈负相关(P<0.05),而两样地树麻雀的精子运动速度均未表现出与精子总长或精子鞭毛长度间的关联性(P>0.05),且白银地区树麻雀精子的鞭毛长度与精子ATP浓度呈负相关(P=0.040),两地树麻雀精子的运动速度均与精子ATP浓度呈负相关(刘家峡:P=0.008;白银:P<0.001)。表明环境重金属污染条件下,树麻雀的精子形态更优、精子运动性能更强,且树麻雀通过增加精子鞭毛长度以降低精子头部与鞭毛长度的比值,进而实现更快的精子运动速度。6.树麻雀精巢重金属积累水平与雄性生殖功能间的关系。树麻雀精巢大小与精巢中Cu或Cd的水平显着相关(P<0.05),随重金属水平升高,精巢系数和体积均降低;精巢中的Pb水平显着抑制了精巢SOD的活性(P=0.043);精巢中Zn浓度与血浆雌激素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46);随精巢Cu浓度升高,树麻雀畸形精子及头部畸形精子的比例均降低(P<0.05),且树麻雀精子核长随精巢Pb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0.046),随Cd浓度的升高而减小(P=0.035)。表明树麻雀精巢内积累的重金属会对精巢大小、精巢SOD活性、血浆雌激素水平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可直接与精子相互作用,影响精子形态特征。7.树麻雀精巢功能相关指标及生殖激素水平与精子质量间的关系。树麻雀精子运动特征与精巢体积显着相关(P=0.029),随精巢体积增大精子运动性能提高;精巢SOD活性和血浆LH水平与精子运动特征间也呈现出关联性,虽然其关系仅满足边缘显着(SOD:P=0.058;LH:P=0.077),随精巢SOD活性升高精子运动性能降低,随血浆LH水平升高不运动精子的比例降低。表明环境重金属污染条件下,树麻雀的精巢大小、精巢SOD活性、血浆LH水平等是决定精子运动性能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长期环境重金属暴露可造成雄性树麻雀体内重金属显着积累,导致雄鸟体型变小、肝脏系数升高。雄性树麻雀精巢中积累的重金属会对生殖功能相关指标造成不良影响,但雄性树麻雀的精巢功能、生殖激素水平和精子质量均对环境重金属胁迫产生积极响应,主要表现为:增加精巢T-AOC以避免精巢遭受氧化损伤,提高精巢细胞凋亡水平以加强精巢质量控制,促进生殖激素分泌和提高精子质量。并且,树麻雀增加生殖投入对精巢功能和生殖激素分泌水平的维持和调控是重金属污染条件下雄鸟精子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对深入探讨环境污染影响鸟类生殖功能的机制以及科学评价污染地区鸟类种群动态变化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王亚伟[2](2019)在《铅暴露诱导的microRNA水平变化及其对BACE1和SIRT1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铅暴露诱导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的时间序列模型,筛选并验证特异microRNA及靶基因SIRT1和BACE1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铅暴露条件下特异microRNA对小鼠认知功能的调控作用。设计体外实验探索特异microRNA对靶基因的调控机制,以期从表观遗传的角度为重金属铅对认知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C57BL/6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自由饮水铅暴露时间序列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和RT-qPCR分别检测铅暴露对认知功能相关基因SIRT1和BACE1的表达变化;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并选定6个与SIRT1和BACE1可能相关的microRNA;用RT-qPCR对其在染铅小鼠脑组织中的水平进行检测,探讨microRNA与靶基因SIRT1和BACE1的关联。使用SH-SY5Y细胞设计体外实验,观察细胞在铅暴露条件下选定的6个microRNA及其靶分子的表达情况;使用miR-124-3p mimic转染SH-SY5Y细胞,RT-qPCR检测miR-124-3p水平;对转染miR-124-3p mimic的SH-SY5Y细胞染铅,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iR-124-3p、BACE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铅暴露对增龄小鼠脑组织SIRT1和BACE1分子表达的影响:染铅组小鼠海马及皮层BACE1蛋白及mRNA在4月龄和16月龄水平均升高(P<0.05),SIRT1蛋白水平在16月龄降低(P<0.05)。2.生物信息学microRNA预测:利用TargetScan、miRDB、DIANA、miRand、starBace等在线软件,筛选可能与SIRT1、BACE1相关的microRNA,并运用HMDD数据库查询神经退行性变、AD相关的microRNA,结合文献报道,初步筛选出miR-124-3p、miR-138-5p、miR-34c-3p、miR-29b-3p、miR-135a-5p、miR-141-3p等6个miRNA进行后续表达验证。3.RT-qPCR验证预测的6个miRNA在染铅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海马和皮层组织中,4月龄染铅组小鼠miR-29b-3p、miR-124-3p、miR-135-5p、miR-34c-3p水平均降低,miR-138-5p水平升高(P<0.05);16月龄染铅组小鼠miR-124-3p、miR-135a-5p水平降低,miR-138-5p、miR-141-3p水平升高(P<0.05)。4.体外SH-SY5Y细胞铅暴露模型显示5μM以上浓度的铅作用于细胞48小时后miR-29b-3p、miR-124-3p、miR-135a-5p表达降低,miR-138-5p、miR-141-3p表达升高(P<0.05),与染铅小鼠体内表达趋势一致。5.SH-SY5Y细胞转染miR-124-3p mimic后,miR-124-3p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1),相应靶基因BACE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运用miR-124-3p mimic转染细胞6h后加入25μM浓度的醋酸铅作用48h,与单纯染铅组相比,mimic转染+染铅组细胞BACE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q=8.280,P<0.01),mRNA也呈降低趋势(q=10.855,P<0.001)。结论1.铅暴露可诱导4月龄和16月龄小鼠脑组织miR-29b-3p、miR-124-3p、miR-135a-5p、miR-138-5p及miR-141-3p的差异表达,上述miRNA对染铅小鼠认知功能相关分子BACE1和SIRT1具有潜在的靶向调控作用。2.铅暴露可抑制SH-SY5Y细胞miR-29b-3p、miR-124-3p及miR-135a-5p的水平,诱导miR-138-5p、miR-141-3p的表达;过表达miR-124-3p可下调染铅SH-SY5Y细胞BACE1表达的升高。
刘丽[3](2017)在《CuInS2/ZnS QDs对稀有鮈鲫的生殖及胚胎发育毒性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量子点(quantum dots,QDs)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细胞成像、生物医学、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Ⅱ-Ⅵ族和Ⅳ-Ⅵ族QDs,然而,这些QDs核心含有毒元素(如:Cd、Pb、Hg、Te和As),因此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QDs在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结构容易发生改变和降解,核心的有毒金属离子释放进入水生生态系统,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作用,也可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进入较高营养级。有关QDs对细菌、微藻和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已有研究,但人类对QDs对鱼类的毒性效应还知之甚少。Ⅰ-Ⅲ-Ⅵ族化合物铜铟硫/硫化锌量子点(CuInS2/ZnS QDs,SIC/ZnS QDs)上,由于其核心不含有毒元素镉,并且是QDs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理想材料。关于CuInS2/ZnS QDs是否会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以及该QDs较CdSe/ZnS QDs是否更安全还未可知。本研究以稀有鮈鲫为实验对象,就CuInS2/ZnS QDs对稀有鮈鲫胚胎的早期发育毒性、染毒性成熟稀有鮈鲫的生殖毒性以及子代的胚胎发育毒性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一早期发育毒性实验。实验浓度设置为:对照组(即稀有鮈鲫胚胎培养液ISO1996)、50、100、200、400和800nmol/L QDs浓度组。采用水体浸泡暴露方式,探究不同浓度的CuInS2/ZnS QDs在胚胎发育至12、24、48、72和96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对稀有鮈鲫胚胎形态特征、氧化损伤、基因表达以及DNA损伤的发育毒性。结果表明CuInS2/ZnS QDs暴露对稀有鮈鲫胚胎发育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在降低胚胎孵化率、存活率和心率,改变体长和孵化时间以及导致多种畸形症状,如心包水肿、脊柱和尾巴弯曲等。发育至60hpf,QDs已进入胚胎,随后眼睛和肛门等部位聚集。72hpf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24.364nmol/L。CuInS2/ZnS QDs暴露后,Hsp70、Cyp1a和Wnt8α基因mRNA表达显着上调,Mstn基因mRNA表达在暴露至12hpf时显着上调(P﹤0.05)。胚胎发育早期,SOD活性和MDA含量无显着变化,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和MDA含量逐渐升高(P﹤0.05)。发育早期胚胎细胞的彗星拖尾不明显,随暴露时间延长及浓度增大,拖尾现象越严重,Olive尾矩也逐渐增大(P﹤0.05)。实验二生殖毒性实验。实验浓度设置为:对照组(0.65%NaCl对照组)、100、200、400和800nmol/L QDs浓度组。采取腹腔注射暴露方式,探究不同浓度的CuInS2/ZnS QDs对雌性和雄性性成熟稀有鮈鲫暴露36h后的精子激活率和有效运动时间变化、暴露1d、4d和7d后的精子DNA损伤情况、暴露7d后的性腺指数及性腺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至36h时,各QDs浓度组的精子激活率无显着变化(P﹥0.05),有效运动时间显着减短(P﹤0.05)。对亲本雄鱼腹腔注射QDs 1d后,所产精子随暴露浓度增大,彗星拖尾越严重,Olive尾矩显着增加(P﹤0.05);暴露7d较暴露1d后,精子彗星尾长明显变短。显微结构观察到,稀有鮈鲫精巢的精原细胞数量减少,非细胞区域增大,而卵巢结构无显着变化。超微结构发现,暴露2d后,精子头部线粒体肿胀或破裂,尾部轻微肿胀;精母细胞溶解,髓样结构增多;支持细胞轻微肿胀。暴露7d后,精巢中线粒体结构正常,个别精子尾巴轻微肿胀及个别精母细胞溶解。实验三染毒亲本子代的胚胎发育毒性实验。腹腔注射染毒亲本7d后,通过人工授精方式获得子代受精卵,探究CuInS2/ZnS QDs对子代的发育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亲本腹腔注射染毒CuInS2/ZnS QDs对子代胚胎发育产生了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胚胎自主运动频率降低(P﹤0.05);心率减缓(P﹤0.05);体长发育受抑制(P﹤0.05);畸形率升高(P﹤0.05);存活率和孵化率无显着差异(P﹥0.05)。主要研究结论:(1)CuInS2/ZnS QDs对稀有鮈鲫早期发育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在胚胎孵化时间改变、孵化率降低,体长变化以及心包水肿、脊柱和尾部弯曲等;诱导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体轴延伸和肌肉发育缓慢可能与稀有鮈鲫早期身体发育畸形有关。(2)CuInS2/ZnS QDs引起稀有鮈鲫机体产生了氧化损伤,导致DNA链断裂,造成DNA损伤,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3)CuInS2/ZnS QDs的早期发育毒性可能源于两方面:一方面由于QDs诱导产生活性氧物质,导致脂质过氧化以及DNA损伤;另一方面,可能与其可穿透卵膜进入胚体的纳米性质有关。(4)CuInS2/ZnS QDs暴露导致稀有鮈鲫精子质量下降,精巢结构遭到破坏。(5)CuInS2/ZnS QDs暴露性成熟稀有鮈鲫后,QDs可对其子代的发育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未发生显着变化,说明CuInS2/ZnS QDs对后代的致死毒性小。
刘芳丽[4](2014)在《生命早期铅暴露在阿尔茨海默病样变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为常见的引起老年痴呆的脑部神经退行性疾病。但迄今为止,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级联假说占主导地位,认为Aβ凝集和聚积是AD病理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可能是各种因素导致AD的共同途径。因此围绕Aβ展开对AD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调节的机制探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铅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神经系统发育阶段对铅尤为敏感。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慢性职业铅暴露和其他金属接触与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精神分裂症等有关。同时,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发育早期铅暴露是脑内的淀粉样变的危险因素。可见铅可能通过影响Aβ的代谢而导致AD样病变。因此研究运用生命早期铅暴露小鼠模型,探讨早期铅暴露引起的迟发神经毒性效应及铅在AD样变发生进程中的作用,从而为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建立生命早期铅暴露动物模型,应用水迷宫实验,观察增龄过程中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从而为判定早期铅暴露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依据。2分析生命早期铅暴露对不同月龄小鼠海马组织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β-内分泌酶1(β-secreatase-1,BACE1)、早老素-1(Presenilin-1,PS1)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海马组织中Aβ的含量的变化,探讨铅暴露对淀粉样蛋白生成的影响。3评估铅暴露对不同月龄小鼠海马组织整体DNA甲基化水平及APP、PS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的影响,分析铅暴露导致AD样病变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铅暴露神经毒性分子机制和A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清洁级成年C57BL/6小鼠90只(雌60只,雄30只),按雌:雄=2:1合笼饲养,以获得孕鼠。孕鼠单笼饲养,待其分娩后取雄性仔鼠作为研究对象。仔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0只,分别是生长发育期铅暴露组(DP组):孕鼠饮0.2%醋酸铅水染毒后经母乳给仔鼠染毒直至断乳(21d)。成年期铅暴露组(AP组):仔鼠第6月龄开始饮0.2%醋酸铅水3个月。生长期和成年期共同暴露组(DAP组):孕鼠饮0.2%醋酸铅水染毒后经母乳给仔鼠染毒直至断乳(21d)后,再至其第6月龄开始饮0.2%醋酸铅水3个月。对照组(C组):给予无铅去离子水。2方法2.1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小鼠血液、海马组织铅的含量。2.2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1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4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1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小鼠海马组织中APP、PS1、BACE1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2.3采用Elisa法检测1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小鼠海马组织中Aβ1-40和Aβ1-42的含量。2.5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铅暴露小鼠海马组织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2.6采用MS-PCR技术检测小鼠海马组织APP基因、PS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Morris水迷宫中的逃避潜伏期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其余变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多组样本均数间总体方差分析有差异时,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法分析组间差异。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a=0.05。结果1生命早期铅暴露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1.1血铅和海马铅含量测定结果显示,1月龄和6月龄时,DP组和DAP组血铅和海马铅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月龄和18月龄时,AP组和DAP组染毒结束,血铅和海马铅水平增高,DP组、AP组和DAP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1月龄和6月龄时,DP组和DAP组小鼠第三天至第五天的逃避潜伏期均较C组和AP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月龄和18月龄时,AP组和DAP组染毒结束,与C组比,铅暴露各组小鼠第三天至第五天的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DAP组逃避潜伏期最长;铅暴露各组跨越平台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生命早期铅暴露对淀粉样蛋白生成的影响2.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APP、BACE1和PS1mRNA表达量在1、6月龄时DP组和DAP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12月龄和18月龄时,DP组、AP组和DAP组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年龄增长, APP、BACE1和PS1mRNA在DP组、AP组和DAP组的表达量均逐渐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PP蛋白、BACE1蛋白和PS1蛋白表达量在12和18月龄时DP组AP组和DAP组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暴露组间APP蛋白、BACE1蛋白两两比较显示,DP组与AP组,DP组与DAP组,AP组与DAP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1蛋白在铅暴露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年龄增长,DP组、AP组和DAP组的APP、BACE1、PS1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不同组小鼠海马组织Aβ1-40、Aβ1-42的含量结果显示,1月龄和6月龄时, Aβ1-40、Aβ1-42的含量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12月龄和18月龄时,DP组、AP组和DAP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3生命早期铅暴露对小鼠海马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3.1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组小鼠海马组织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1月龄和6月龄时,DP组、DAP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月龄时,DP组、AP组和DAP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NA的甲基化水平分别降低1.2%、1.4%、2.0%;18月龄时,DP组、AP组和DAP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NA的甲基化水平分别降低2.0%、1.5%、2.3%。呈低甲基化状态。不同月龄小鼠海马组织AP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铅暴露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月龄小鼠海马组织PS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铅暴露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生命早期铅暴露可使小鼠血铅和海马铅含量升高,后期排出较慢。2生命早期铅暴露能够损伤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即便是在去除了铅暴露这个危险因素后也将持续存在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3生命早期铅暴露可造成小鼠大脑海马组织中APP过度表达,同时海马组织中BACE1、PS1的表达增高,而导致Aβ生成增多。4铅暴露可降低小鼠海马组织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APP基因、PS1基因启动子区呈低甲基化状态。
徐蕾蕊[5](2014)在《氟络草酮睾丸毒牲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氟络草酮(Fluorochloridone, FLC)是一种吡咯烷酮类除草剂,化学名称为(3RS,4RS;3RS,4RS)-3-氯-4-氯甲基-1-(α,α,α-三氟间甲基)-2-吡咯烷酮。FLC在欧盟和北美国家中广泛应用,国内也已经引入该药,已在中国农药信息网(ICAMA)获得临时登记。文献公布的FLC毒性研究资料非常少,仅JOURNAL OF ANDROLOGY在1986年发表的两篇会议文摘,指出FLC可引起雄性大鼠出现睾丸萎缩,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升高,生殖功能下降。2010年底,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公布的FLC毒性评价报告指出,FLC具有可能的雄性生殖毒性,其毒作用靶器官是睾丸与附睾,主要表现为精子数量下降、异常增多,Sertoli细胞(支持细胞)空泡化。2011年3月,欧盟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在发布的报告中指出FLC是可能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包括评价FLC对SD大鼠睾丸的影响、FLC诱导生精细胞凋亡及其可能机制探索和FLC对Sertoli细胞的损伤作用。通过建立SD雄性大鼠FLC暴露模型和Sertoli--生精细胞共培养、原代培养Sertoli细胞模型,评价FLC的睾丸毒性,探究其发生的主要通路机制,为FLC健康危险度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并为认识类似结构除草剂的生殖毒性提供借鉴。一、FLC对SD大鼠睾丸的影响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FLC低(30 mg/kg bw/d)?中(150 mg/kg bw/d)、高(750 mg/kg bw/d)剂量组,每组10只。SD大鼠经灌胃染毒,给药容剂为1mL/100g bw,每日一次,连续灌胃给药28天。染毒结束后,运用睾丸组织病理检查、曲细精管超微结构电镜观察、附睾尾精子计数和血清睾酮(Testoterone, T)水平等指标,评价FLC的睾丸毒性。应用试剂盒检测睾丸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ereductase,GSH-GR)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H-ST)水平。1.FLC影响睾丸组织氧化应激平衡。其中,中、高剂量组脂质过氧化标志物MDA含量明显增加,各剂量组GSH含量均明显下降,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抗氧化酶SOD、CAT、GSH-Px,GSH-GR和GSH-ST,均在FLC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活力下降,其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以上抗氧化酶活力均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p<0.05或p<0.001);中剂量组除GSH-GR外,其它的抗氧化酶均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活力下降(p<0.05或p<0.001);低剂量组只有CAT和SOD活力显着降低(p<0.05或p<0.001)。2.FLC对SD大鼠睾丸毒性主要表现为,高剂量组大鼠睾丸质量、睾丸脏器系数、附睾质量、血清T水平和附睾尾精子计数与对照相比显着下降(p<0.05或p<0.001)。睾丸组织病理检查:中、高剂量组大鼠睾丸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1)间质水肿;2)曲细精管结构改变,萎缩;3)曲细精管生精上皮退化变性,生精细胞脱落至曲细精管管腔面;4)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死亡,管腔内出现多核巨细胞;5)部分曲细精管内的生精细胞耗竭;6)支持细胞空泡化;7)生精细胞细胞核损伤。曲细精管电镜观察显示生精细胞碎裂,精子细胞核仁、线粒体结构异常。睾丸质量,睾丸脏器系数、附睾质量、附睾尾精子计数、血清睾酮和睾丸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基准剂量95%置信区间下限值(95% lower confidence limit of benchmark dose, BMDL)分别为:65.7、76.0、23、2.4、99.9和12.9 mg/kg bw/d。因此,本研究中附睾尾精子计数和睾丸组织病理损伤是对FLC暴露较为敏感的指标。二、FLC诱导原代培养Sertoli-生精细胞凋亡及其可能信号通路机制选择出生后28-30天的雄性SD大鼠,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制备Sertoli-生精细胞原代共培养体系。设立0.1%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溶剂对照组和3个FLC剂量组(10-8、10-7和10-6M)。实验结果显示:1.按以上剂量染毒6和24h后,开展四甲基偶氮唑盐(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 MTT)试验和生精细胞脱落计数,结果显示,相对溶剂对照组,染毒6h后,高剂量组细胞活力降至84.76±4.91(%),染毒24 h后,各剂量组细胞活力分别降至72.16±2.53、50.62±4.13和44.30±12.66(%)(p<0.001)。FLC染毒6、12、24和48 h后,各剂量组生精细胞脱落相对溶剂对照组,均显着增加(p<0.05或p<0.001),且呈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剂量关系。2.FLC染毒24 h后,收集剂量组与溶剂对照组脱落的生精细胞和培养的贴壁细胞(包括贴壁培养的Sertoli细胞和黏附于其上的生精细胞),用annexin Ⅴ结合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与各自的溶剂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脱落的生精细胞中,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至24.25±2.88,33.08±2.43和29.23±2.54(%),晚期凋亡/坏死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至17.35±1.16,23.14±1.06和20.7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各剂量组共培养的Sertoli-生精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显着增加至10.80±1.86,13.52±0.72和16.62±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但晚期凋亡/坏死细胞百分比没有显着性改变。3.FLC染毒24、48和72h后,对Sertoli-生精细胞共培养体系中Fas/FasL、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以及核因子活化B细胞K轻链增强子(Nuclear factor kappa light chain 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 NFκB)、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FLC染毒24 h使中剂量组半胱氨酸的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1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caspase)8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6);染毒24、48与72h后,高、中、低剂量组均使B淋巴细孢瘤基因-2(B-cell lymphoma-2,Bcl-2)表达水平不同程度显着下降(p<0.05或p<0.001),呈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反应关系;FLC也上调了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 Bax)、Bcl-2相关死亡启动子(Bcl-2-Associa ted Death promoter, Bad)、细胞色素c (Cytochrome c)、caspase 9和caspase 3基因的表达水平。FLC染毒72 h后,中、高剂量组NFκB家族成员P50、P65基因表达显着上调(p<0.05或p<0.001)。而高剂量FLC染毒24 h即可使高剂量组p38 MAPK基因表达明显增加(p=0.014),染毒48和72h,各剂量组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 MAPK)基因表达都显着增加(p<0.05或p<0.001),FLC对p38 MAPK基因表达的影响呈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三、FIC对大鼠原代培养Sertoli细胞的毒作用选择出生后18-21天的雄性SD大鼠,采用两步酶消化制备Sertoli-生精细胞,细胞接种24h后,用20 mmol/L Tris-HCl(pH=7.4)低渗处理,纯化Sertoli细胞,建立Sertoli细胞原代培养体系。通过原代Sertoli细胞生长曲线,确定纯化后第2天开始对数生长期。设立0.1% DMSO溶剂对照组和3个FLC剂量组(10-、10-7和10-6M)。1.按以上剂量染毒6、12和24h后,开展MTT试验。染毒12h中、高剂量组原代培养Sertoli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p<0.001)。染毒24 h各剂量组细胞增殖活力分别降至74.7±2.5、56.1±4.4和52.3±6.4(%)(p<0.05或p<0.001),呈剂量-反应关系。2.免疫荧光染色试验显示,FLC染毒6、12、24、48与72h,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TJ)的重要组成蛋白封闭蛋白(Occludin)与闭锁小环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水平发生变化。染毒6h,中、高剂量组Occludin蛋白水平明显变化(p≤0.001)。染毒24和48h,各剂量组诱导Occludin水平更明显下降(p<0.05或p<0.001)。高剂量染毒24h使Occludin基因表达显着下调(p=0.006)。FLC处理原代培养Sertoli细胞12h,中、高剂量组ZO-1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01)。染毒24和48h,各剂量组诱导ZO-1表达下降更为明显(p<0.05或p<0.001),呈剂量依赖性。染毒24、48与72h中、高剂量组ZO--1基因表达显着下调(p<0.05),ZO-1基因水平随着FLC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呈剂量-反应关系。3.按以上剂量染毒6、12、24、48与72h,FLC对原代培养Sertoli细胞分泌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染毒24、48和72h,各剂量雄激素结合蛋白(Androgen binding protein, ABP)基因表达随剂量增加而下调;染毒6、12和72h,高剂量组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基因表达显着下调(p<0.05)。FEC染毒24和48h抑制素B(Inhibin B, INHB)基因表达随FLC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且各剂量组INHB基因表达与其相应的溶剂对照组相比有显着下调(p<0.05或p<0.001)。染毒72h,只有高剂量组INHB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31)。总结上述实验结果,FLC染毒28天可使SD雄性大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升高、降低血清睾酮水平、睾丸曲细精管生精上皮退行性改变、Sertoli细胞空泡化,含吞噬小体的多核巨细胞增多,附睾尾精子计数下降。FLC可通过抑制Bc1-2和上调Bax和Bad基因表达,使Sertoli-生精细胞共培养体系内生精细胞发生凋亡。内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主要的凋亡机制之一。同时NFκB和p38 MAPK信号通路也可能通过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和/或上调促凋亡蛋白基因Bax和Bad表达,参与调节FLC引起的Sertoli-生精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凋亡。在原代培养Sertoli细胞中,FLC降低了TJs结构蛋白Occludin与ZO-1水平,影响BTB结构完整性;同时Sertoli细胞旁分泌的重要蛋白一--ABP、Tf和INHB相关基因表达也在FLC影响下下调。说明FLC对Sertoli细胞存在毒作用。由此,我们提出FLC睾丸毒性的可能机制是:1)诱导睾丸组织产生氧化应激,损伤睾丸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破坏生精过程需要的特定微环境;2)直接作用于生精细胞,通过内源性信号通路主导,NFκB信号通路和p38MAPK信号通路协助,诱导生精细胞凋亡,破坏正常的生精过程;3)影响Sertoli细胞TJs结构蛋白表达,破坏BTB结构完整性;使Sertoli细胞旁分泌功能受损,无法维持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分化生长所需的高浓度睾酮和铁,干扰生精过程。
朱键勋[6](2013)在《哈蟆油药材学及其与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哈蟆油的食用及药用的历史考证、多种形态真伪品哈蟆油的鉴别、中国林蛙形态特征与产油率关系等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哈蟆油药材学的内容;对多产地的哈蟆油与生态环境中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检测,为进一步阐明哈蟆油安全性和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对中国林蛙及哈蟆油食用与药用历史进行考证;对全国几大药材市场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市场上常见真伪品哈蟆油40余份,对其进行形态描述、拍照和鉴别研究,并采用墨线图进行比对;采集5个产地中国林蛙,对每只中国林蛙的形态、各部位长度及其出油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6个产地哈蟆油、林蛙肝、林蛙籽、林蛙骨及生存环境中的水样、土样进行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①哈什蚂一词的最早记载于康熙60年(1721年)所出版的《宁古塔纪略》一书,将其他书中记载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的《饮片新参》为哈什蚂词最早记载推进了214年;某些书中对哈蟆油的历史描述、墨线图均有一定错误。②哈蟆油在国内两大药材市场销售情况不佳。③目前市场上伪品哈蟆油数量大,且呈现多种形态上的变化,值得引起注意。④在5个不同产地中,蛟河地区所产的中国林蛙品种最优良,且出油率为最高,且各部位长度均为最短;黑龙江及朝鲜所产中国林蛙体型偏大,但出油率均偏小。⑤多数产地哈蟆油、林蛙骨、林蛙籽、林蛙肝中重金属镉、铅均有残留,其中林蛙肝脏中重金属含量普遍偏高;林蛙生存环境中土样均有镉元素大量残留,水样中汞、铜、镉均有残留。⑥6个产地的哈蟆油、林蛙骨、林蛙籽、林蛙肝及其环境中水样、土样均未检出农药残留。结论:市场上伪品哈蟆油呈现多种形态上的变化,值得引起注意。中国林蛙形态及各部位长度与出油率无直接相关。哈蟆油中重金属残留与其环境有一定相关性,但无农药残留。
邵小翠[7](2011)在《铅对小鼠Y染色体Sxrb区Ddx3y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铅是一种最常见的有毒重金属,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都具有毒性作用。铅除了具有神经、造血、消化、内分泌、泌尿及免疫等系统的毒性外,还具有生殖毒性。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表明,铅具有较强的雄性生殖毒性,可影响精子的形成和发育,降低精子质量,但其毒作用机制并不清楚。Ddx3y是Y染色体Sxrb区重要的性基因,与生精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Ddx3y基因属于DEAD盒蛋白家族ATP依赖性的RNA解旋酶,参与生精细胞内从RNA合成到降解的几乎所有RNA的代谢过程,在生精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目的:研究亚慢性醋酸铅暴露对小鼠精子发育以及睾丸、附睾组织中Y染色体性基因Ddx3y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联系,为阐明铅的雄性生殖毒作用机制提供分子毒理学依据。方法:SPF级雄性小鼠48只,体重18-22 g。按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25 ppm醋酸铅染毒组,50 ppm醋酸铅染毒组和100 ppm醋酸铅染毒组。动物自然饮水和饮食,室温18~25℃。通过自然饮用含不同浓度醋酸铅水的方式对小鼠染毒,连续染毒60天后取样。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染铅组睾丸和附睾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记录精子畸形数,对比精子畸变率变化。应用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性基因Ddx3y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dx3y蛋白的表达及分布。应用SPSS16.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染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铅暴露引起小鼠睾丸和附睾组织形态学发生异常改变,睾丸曲细精管内细胞排列松散、紊乱、层次不清,精原细胞层和初级精母细胞层之间间隙变宽,且随着染铅浓度的增加生精细胞明显减少。染铅组小鼠附睾管内基细胞变小,管腔变薄。而且,染铅组小鼠精子畸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染铅组小鼠睾丸和附睾组织中Ddx3y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有剂量-反应关系。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染铅组的小鼠睾丸和附睾组织中Ddx3y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剂量-反应关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dx3y蛋白主要分布在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中,在附睾中主要分布在基细胞中。随着染铅剂量的增加,睾丸和附睾组织中Ddx3y蛋白免疫反应强度明显降低。结论:亚慢性铅暴露可影响小鼠精子的发生、发育,下调睾丸和附睾组织中Y染色体Sxrb区Ddx3y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提示Ddx3y下调可能与铅诱导的雄性生殖毒作用有关。
李艳梅[8](2011)在《重金属铅对家蚕的抗氧化和生殖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以及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是一种对人类和小鼠等哺乳类动物以及水生动物存在显着不良影响的重金属,但铅对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对昆虫的影响鲜有研究报道。zonghe特异蛋白基因只在家蚕是鳞翅目模式昆虫,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实验动物。本实验以幼虫期全龄添食Pb(NO3)2对家蚕进行铅暴露,调查了Pb2+在家蚕体内组织的蓄积及其对家蚕生长和生殖发育的影响,重点调查了Pb2+暴露后家蚕组织的抗氧化相关基因和生殖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酶活性的变化。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1.铅胁迫家蚕的Pb2+蓄积有明显组织和性别差异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结果显示,铅暴露后家蚕5龄幼虫的消化吸收组织中肠和马氏管,以及性腺组织中,Pb2+含量随着添食Pb(NO3)2浓度的提高而增加,有明显的蓄积效应;蚕粪中Pb2+含量也随着添食Pb(NO3)2浓度的提高显着增加,且具有浓度梯度效应。说明铅胁迫家蚕幼虫具有较强的排泄解毒能力,同时铅离子能够在幼虫生殖腺蓄积。在相同暴露浓度时,家蚕5龄雌性幼虫的中肠内Pb2+含量高于雄性,但两性中肠内Pb2+含量都随着暴露浓度的提高而显着增加。两性5龄幼虫马氏管中的Pb2+含量与消化管中接近,但随暴露浓度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0mg/kg暴露浓度下,雄性幼虫马氏管中Pb2+的含量显着高于雌性,提示雄性通过马氏管排泄血液中Pb2+能力比雌雄幼虫高。5龄幼虫生殖腺中的Pb2+的蓄积量显着低于消化管和马氏管,饲料中Pb2+浓度为40-160mg/kg时,雌性生殖腺中Pb2+含量均高于雄性,暗示雌性生殖腺可能受到Pb2+的影响更大。2.家蚕脂肪体、中肠和生殖腺中抗氧化解毒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对铅胁迫敏感昆虫受重金属胁迫后,抗氧化解毒酶系成员有通过联合作用来清除铅离子胁迫产生的自由基危害的作用。本实验在10-160mg/kg铅暴露后,家蚕5龄6 d幼虫体内的SOD活性,在脂肪体和中肠组织中上升,而在生殖腺中下降;CAT活性在脂肪体中上升,在中肠和生殖腺中下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Sod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脂肪体、中肠和生殖腺内均出现下降趋势,而Cat基因在3个调查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但这2个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各自蛋白酶活性的变化不同步,显示体内SOD和CAT酶活性的升高,不完全依赖基因转录与蛋白质合成。推测铅离子胁迫后,家蚕幼虫脂肪体具有上升抗氧化酶活性解毒;而生殖腺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有氧化受损的可能。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解毒酶。正常家蚕5龄6 d幼虫生殖腺中的GST酶活性分别是脂肪体和中肠中的20.0倍、34.6倍,GSH-Px酶活性分别是脂肪体和中肠中的46.6倍和57.5倍。幼虫食下含Pb2+ 10 mg/kg以上的人工饲料时,生殖腺中2种解毒酶的活性成倍下降;饲料含Pb2+ 20-80 mg/kg时,生殖腺中的Gstd1和Gsh-Px基因mRNA转录水平也显着下调,且雄性比雌性更加显着。幼虫食下含Pb2+ 10-160 mg/kg的人工饲料时,脂肪体中2种解毒酶活性显着升高,Pb2+对2种酶的影响浓度分别为10-160 mg/kg和20-80 mg/kg,但在20-80 mg/kg Pb2+范围内,Gsh-Px和Gstd1基因mRNA的转录却受到抑制,并且雌性幼虫脂肪体中的GSH-Px酶活性及基因mRNA转录水平、雄性幼虫脂肪体中的GST酶活性及其基因mRNA转录水平对Pb2+暴露更加敏感。幼虫食下含Pb2+ 20 mg/kg以上的人工饲料时,中肠GST酶活性显着上升,而GSH-Px酶活性变化较小,性别间差异不明显;Gstd1基因mRNA转录水平有上调趋势,Gsh-Px基因mRNA转录水平则受到显着抑制。结果显示,家蚕幼虫生殖腺虽然有比脂肪体和中肠更强的GST酶和GSH-Px活性,但对Pb2+的毒害敏感,雄性比雌性受影响更大,生殖腺通过抗氧化防御系统抵御Pb2+毒害的作用很弱。3.铅胁迫对家蚕卵黄蛋白原基因和卵特异蛋白基因表达有显着影响家蚕卵黄蛋白原基因Vg与卵特异蛋白基因Esp是家蚕的2个生殖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EST电子表达谱结果显示,家蚕Vg只在吐丝期和蛹期脂肪体与卵巢组织中表达,家蚕Esp只在蛹期卵巢中表达。为了解重金属铅是否存在环境雌激素效应,本文实验调查了铅暴露后,Vg和Esp基因在其特异时空的表达谱。结果表明,在20-160 mg/kg Pb2+暴露浓度范围内,家蚕5龄雌性幼虫脂肪体Vg基因的表达量较未接触铅离子的对照蚕呈下降趋势;20 mg/kg Pb2+低暴露浓度下,家蚕雄性5龄幼虫脂肪体中Vg基因的表达量为对照的1.15倍,出现了Vg基因的微弱诱导表达,但Pb2+暴露浓度提高到40-160 mg/kg时,雄蚕脂肪体中Vg基因的表达量比对照显着降低。幼虫期正常两性家蚕生殖腺中都有Vg基因的微弱表达,其中雌性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在20 mg/kg组雄性生殖腺中Vg基因的表达水平较对照显着升高,和幼虫脂肪体中的结果一致,暗示该铅暴露浓度有诱导雄性Vg基因表达的环境雌激素效应可能。家蚕蛹期脂肪体中Vg基因的转录活性显着高于幼虫期,而且蛹期有显着的性别差异,雄蛹脂肪体中Vg基因的表达量仅为雌性的3.59%。20-160 mg/kg Pb2+暴露后,家蚕雄蛹脂肪体中Vg基因转录水平显着下调(P<0.01),而雌蛹脂肪体中Vg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1),但其中20 mg/kg组显着下降(P<0.01)。蛹期生殖腺中Vg基因的表达量性别差异小于幼虫期;铅离子暴露后,3d龄蚕蛹卵巢中Vg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睾丸中Vg表达水平在低水平波动,但160 mg/kg浓度组出现显着下调。家蚕幼虫期与蛹期Vg基因的转录受铅离子暴露影响方式可能不同。家蚕蛹期生殖腺中Esp基因mRNA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实验浓度范围内铅离子胁迫,造成了雌性生殖腺中Esp基因表达的显着下调,但没有诱导雄性家蚕生殖腺中Esp基因表达。
于洋洋[9](2010)在《名贵中药哈蟆油的质量评价研究(Ⅱ)》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是在前期对哈蟆油比较充分的质量评价研究基础上,转换新的角度,通过测定中国林蛙及其药用部位中重金属的含量,探讨中国林蛙生活环境中重金属与中国林蛙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关联性;通过研究贮藏年限对哈蟆油主要成分的影响,找出不同贮藏年限的哈蟆油颜色深浅不同的原因;并且对哈蟆油商品进行重金属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研究哈蟆油药材商品的安全性。从而进一步对哈蟆油的质量问题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测定中国林蛙雄蛙、雌蛙、哈蟆油和林蛙卵中重金属含量,并同时测定中国林蛙生活的土壤环境和水体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将其进行比对研究,同时对市场上销售的哈蟆油药材商品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和微生物限量检查。同时分别通过含量测定、电泳法等手段对哈蟆油储藏年限对哈蟆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实验结果显示:①中国林蛙及其药用部位的砷含量超出限量的情况比较严重,数据显示这可能是受中国林蛙生活的土壤环境中砷含量较高影响。个别样品中铜的含量有超出限量的情况。②中国林蛙生活土壤环境中镉的污染比较严重,而水体中各种重金属元素未见超出限量。③哈蟆油商品中的砷超出标准的现象比较严重。个别样品中见铜超出限量。④储藏时间长可以造成哈蟆油化学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哈蟆油的质量。⑤目前哈蟆油药材商品染菌情况严重,这与含水量和包装方式有一定关系。结论:哈蟆油药材商品、中国林蛙及其生态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安全污染隐患,储藏时间对哈蟆油的质量有所影响。
魏帅[10](2008)在《铅暴露对猪免疫系统损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铅作为环境中重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危害人类健康,且对机体损伤呈多系统性、多器官性。免疫系统作为人体抵御外来病害入侵的保护系统,一旦受到损伤,机体将很容易罹患感染从而诱发其他器官组织受损,甚至诱发肿瘤。因而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免疫毒性应该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前期很多学者研究了铅对啮齿类大鼠、小鼠所产生的免疫毒性,但啮齿类动物与人类差异巨大,亲缘关系较远,仅仅有啮齿类动物试验研究结果并不能很好的反应铅可能对人体所造成损伤的程度。本试验使用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的猪作为试验动物,研究铅的免疫毒性,为研究铅可能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的损伤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方法:将24头大约克商品仔猪随机分为4组,用正常饲料和分别添加5mg/kg(低剂量组), 15mg/kg(中剂量组), 45mg/kg(高剂量组,均按含铅量计)醋酸铅的饲料对其进行90d攻毒饲养试验,饲养结束后屠宰,取其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猪毛、猪皮、脂肪、猪血、骨髓、猪耳、猪舌、猪尾、里脊,微波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其中的铅含量。采集猪脾脏,测定脾脏指数并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脾脏病理变化,分光光度计测定脾脏中SOD,CAT,MDA,GSH-PX含量。使用血液分析仪测定猪全血血常规指标,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M, IgG,IgA)和补体(C3,C4)含量,并使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活力。结果:随着饲料中铅含量的升高,猪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铅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照组猪各组织器官中铅含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为肾脏>脾脏>肝脏>毛发>其他组织器官;3个给铅组猪各组织器官中铅含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为骨髓>肾脏>脾脏>肝脏>毛发>猪尾>其他组织器官,作为免疫器官的脾脏铅含量较高。各组猪之间体重、组脾脏系数差异不显着(p>0.05)。脾脏脂质过氧化指标显示,各组猪脾脏中SOD,CAT,MDA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GSH-PX活力降低30.2%差异显着(p<0.05)。血常规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数量分别减少16.5% ,18.2%(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含量降低19.5%(p<0.05),3个给铅组血小板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白细胞数量降低38.1%(p<0.05)。T淋巴细胞活力测定结果表明3个攻毒组T淋巴细胞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分析结果表明,IgG含量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47.7%(p<0.05)。IgM含量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37.1%(p<0.05)。IgA含量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25.5%,29.8%(p<0.05)。血清中补体含量分析结果表明,C3含量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50.0%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C4含量3个给铅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铅在猪体内主要分布于骨髓、肾脏、脾脏、肝脏、毛发中,其中作为免疫器官的脾脏中铅分布量较高;饲料中添加铅45mg/kg并不能导致猪生长明显受到抑制;饲料中铅含量达到45mg/kg可以造成猪血红蛋白含量显着降低,诱发贫血;脾脏切片,脾脏脂质过氧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铅45mg/kg可引起个别脂质过氧化酶含量降低,且导致脾脏出血;白细胞数量,T淋巴细胞活力测定结果表明,饲料中铅含量达到5mg/kg时可造成猪免疫数量减少,当铅含量达到45mg/kg时细胞免疫功能显着降低;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测定表明饲料中铅含量为15mg/kg时,一些体液免疫水平指标开始降低,当饲料中铅含量上升到45mg/kg时,猪机体体液免疫能力指标全面下降,体液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二、醋酸铅对雄性恒河猴生殖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醋酸铅对雄性恒河猴生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雄性树麻雀生殖功能对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环境重金属污染概况 |
1.1.1 环境重金属来源及污染现状 |
1.1.2 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
1.2 雄性生殖功能概述 |
1.2.1 生殖系统 |
1.2.2 生殖激素 |
1.2.3 生殖细胞 |
1.3 重金属对雄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
1.3.1 重金属对雄性生殖器官的影响 |
1.3.2 重金属对雄性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
1.3.3 重金属对精子质量的影响 |
1.3.4 重金属对其他雄性生殖相关指标的影响 |
1.4 鸟类与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1.4.1 鸟类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作用 |
1.4.2 重金属暴露对鸟类的影响概述 |
1.4.3 重金属对雄性鸟类生殖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样地与实验对象 |
2.1.1 实验样地 |
2.1.2 实验对象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2.3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2.3.1 树麻雀捕捉 |
2.3.2 树麻雀体温测量 |
2.3.3 树麻雀血液样品采集 |
2.3.4 树麻雀体尺指标测量 |
2.3.5 树麻雀解剖 |
2.3.6 树麻雀精巢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7 树麻雀精子悬浮液制备 |
2.4 样品测定与分析 |
2.4.1 树麻雀体型大小及脏器系数评估 |
2.4.2 树麻雀体内重金属浓度检测 |
2.4.3 树麻雀精巢状况评估 |
2.4.4 雄性树麻雀生殖激素水平检测 |
2.4.5 树麻雀精子质量评估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雄性树麻雀体质状况的影响 |
3.1.1 重金属在雄性树麻雀体内的积累水平 |
3.1.2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雄性树麻雀体型大小的影响 |
3.1.3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雄性树麻雀脏器系数的影响 |
3.1.4 小结 |
3.2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巢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3.2.1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巢大小及形状的影响 |
3.2.2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巢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3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巢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2.4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巢功能标志性酶的影响 |
3.2.5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巢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
3.2.6 小结 |
3.3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雄性树麻雀生殖激素分泌水平的影响 |
3.4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子质量的影响 |
3.4.1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子数量的影响 |
3.4.2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子运动特征的影响 |
3.4.3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子形态的影响 |
3.4.4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精子ATP浓度的影响 |
3.4.5 树麻雀精子形态、ATP浓度及运动速度间的关系 |
3.4.6 小结 |
3.5 树麻雀精巢重金属积累水平与雄性生殖功能间的关系 |
3.6 树麻雀精巢功能相关指标及生殖激素水平与精子质量间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环境重金属污染对雄性树麻雀体质状况的影响 |
4.2 树麻雀精巢结构及功能对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响应 |
4.3 雄性树麻雀生殖激素分泌水平对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响应 |
4.4 树麻雀精子质量对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响应 |
4.5 环境重金属暴露下树麻雀精子质量变化的原因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铅暴露诱导的microRNA水平变化及其对BACE1和SIRT1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细胞 |
2.1.3 实验主要试剂 |
2.1.4 实验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相关的microRNA |
2.2.2 实验试剂的制备 |
2.2.3 C57BL/6 小鼠的饲养及处理 |
2.2.4 SH-SY5Y细胞的培养及转染 |
2.2.5 组织及细胞中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2.2.6 mRNA的 RT-qPCR定量检测 |
2.2.7 microRNA的 RT-qPCR定量检测 |
2.2.8 蛋白表达水平的Western blot检测 |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及作图 |
3 结果 |
3.1 铅暴露对增龄小鼠脑组织SIRT1、BACE1 分子表达的影响 |
3.1.1 铅暴露对增龄小鼠海马组织SIRT1、BACE1 分子表达的影响 |
3.1.2 铅暴露对增龄小鼠皮层组织SIRT1、BACE1 分子表达的影响 |
3.2 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相关的micro RNA |
3.2.1 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SIRT1、BACE1 相关的小鼠源microRNA |
3.2.2 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SIRT1、BACE1 相关的人源microRNA |
3.2.3 运用HMDD查询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microRNA |
3.2.4 选定的micro RNA序列及与靶基因结合位点和评分 |
3.3 RT-qPCR验证预测miRNA在染铅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
3.3.1 预测miRNA在染铅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 |
3.3.2 预测miRNA在染铅小鼠皮层组织中的表达 |
3.4 铅暴露对增龄小鼠脑组织miRNA及其靶基因影响的相关研究 |
3.5 铅暴露致SH-SY5Y细胞miRNA表达改变的体外验证结果 |
3.6 miR-124-3p在人类基因组中的位置及保守性分析 |
3.7 miR-124-3p mimic/inhibitor转染SH-SY5Y细胞效果分析 |
3.7.1 miR-124-3p mimic/inhibitor转染致细胞miR-124-3p水平变化 |
3.7.2 miR-124-3p mimic转染对靶基因BACE1 的影响 |
3.8 过表达miR-124-3p对染铅SH-SY5Y细胞的影响 |
3.8.1 过表达miR-124-3p对染铅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
3.8.2 过表达miR-124-3p对染铅SH-SY5Y细胞miR-124-3p的影响 |
3.8.3 过表达miR-124-3p对染铅SH-SY5Y细胞BACE1 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铅暴露对增龄小鼠脑组织SIRT1、BACE1 分子表达的影响 |
4.2 生物信息学预测micro RNA |
4.3 铅暴露对选定microRNA水平的影响 |
4.4 miR-124-3p激活模型的建立及对SH-SY5Y细胞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铅的神经毒性及其相关microRNA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CuInS2/ZnS QDs对稀有鮈鲫的生殖及胚胎发育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QDs的结构及光学特性 |
1.2 QDs的应用 |
1.2.1 发光器件 |
1.2.2 太阳能电池 |
1.2.3 生物标记与成像 |
1.2.4 免疫分析 |
1.2.5 光动力治疗 |
1.2.6 医疗诊断和监测 |
1.3 QDs在水环境中的行为 |
1.4 QDs进入生物体及在体内的积累、转移和清除 |
1.5 QDs对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毒性效应 |
1.5.1 QDs对微生物的毒性 |
1.5.2 QDs对藻类的毒性 |
1.5.3 QDs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 |
1.5.4 QDs对脊椎动物的毒性 |
1.6 QDs对其他动物培养细胞的毒性效应 |
1.7 QDs的毒性机制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CuInS_2/ZnS QDs对稀有鮈鲫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用试剂与仪器 |
2.1.2 受精卵获取 |
2.1.3 实验设计 |
2.1.4 显微观察与数据收集 |
2.1.5 抗氧化指标测定 |
2.1.6 Hsp70、Cyp1a、Wnt8α和Mstn基因表达 |
2.1.7 胚胎DNA损伤 |
2.1.8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CuInS_2/ZnS QDs暴露胚胎形态和行为的影响 |
2.2.2 Hsp70、Cyp1a、Wnt8α和Mstn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3 CuInS_2/ZnS QDs暴露对胚胎的氧化应激作用 |
2.2.4 CuInS_2/ZnS QDs暴露对胚胎DNA的损伤 |
2.3 讨论 |
2.3.1 CuInS_2/ZnS QDs暴露对胚胎的致畸作用及机制 |
2.3.2 CuInS_2/ZnS QDs暴露对胚胎的遗传毒性及机制 |
2.3.3 CuInS_2/ZnS QDs暴露对胚胎发育的安全性评价 |
2.4 小结 |
第3章 CuInS_2/ZnS QDs对稀有鮈鲫的生殖毒性效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用试剂与仪器 |
3.1.2 实验鱼来源及驯化 |
3.1.3 实验设计 |
3.1.4 样本的采集 |
3.1.5 精子DNA损伤测定 |
3.1.6 性腺石蜡组织切片 |
3.1.7 精巢电镜观察 |
3.1.8 子代的生长发育观察 |
3.1.9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CuInS_2/ZnS QDs对性腺指数及雄鱼精子质量的影响 |
3.2.2 CuInS_2/ZnS QDs对雄鱼精子DNA的损伤 |
3.2.3 CuInS_2/ZnS QDs暴露对精巢结构的影响 |
3.2.4 CuInS_2/ZnS QDs暴露对卵巢结构的影响 |
3.2.5 CuInS_2/ZnS QDs对稀有鮈鲫子代的发育毒性 |
3.3 讨论 |
3.3.1 CuInS_2/ZnS QDs对稀有鮈鲫精子质量的影响 |
3.3.2 CuInS_2/ZnS QDs对稀有鮈鲫性腺结构的影响 |
3.3.3 CuInS_2/ZnS QDs对稀有鮈鲫子代发育的影响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1章 InP/ZnS QDs对稀有鮈鲫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 |
参考文献 |
附2章 CdSe/ZnS QDs对稀有鮈鲫的生殖毒性效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
(4)生命早期铅暴露在阿尔茨海默病样变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生命早期铅暴露模型制备及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技术路线 |
2.3 材料 |
2.4 方法 |
2.5 结果 |
2.6 讨论 |
2.7 小结 |
3 生命早期铅暴露对淀粉样蛋白生成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技术路线 |
3.3 材料 |
3.4 方法 |
3.5 结果 |
3.6 讨论 |
3.7 小结 |
4 生命早期铅暴露对小鼠海马组织基因组 DNA 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技术路线 |
4.3 材料 |
4.4 方法 |
4.5 结果 |
4.6 讨论 |
4.7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氟络草酮睾丸毒牲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氟络草酮28天染毒对成年SD大鼠睾丸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氟络草酮诱导原代培养Sertoli-生精细胞凋亡及其可能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氟络草酮对大鼠原代培养Sertoli细胞的毒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哈蟆油药材学及其与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国林蛙的分布与资源概况 |
1.1 中国林蛙的自然分布 |
1.2 长白山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情况 |
1.3 东北地区的中国林蛙资源概况 |
1.4 东北地区以外省区的中国林蛙资源分布及利用概况 |
2 中国林蛙的加工利用 |
2.1 剥油方法 |
2.2 中国林蛙深加工 |
3 哈蟆油的真伪品形态鉴别 |
3.1 正品哈蟆油 |
3.2 伪品哈蟆油 |
4 重金属对人体和动物体的影响 |
4.1 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 |
5 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
5.1 中药中农药残留 |
5.2 农药残留的危害及影响 |
实验研究 |
一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 实验仪器 |
2 实验试剂 |
3 对照品和标准品 |
二 实验方法与结果 |
1 哈蟆油药材学若干问题的研究 |
1.1 哈蟆油及哈士蟆历史记载问题 |
1.2 历版药典收载哈蟆油情况 |
1.3 国内两大中药材市场的哈蟆油商品考察 |
1.4 多种形态的加工方式的哈蟆油药材真伪品鉴别 |
1.5 哈蟆油真伪品泡发后特征比较 |
1.6 哈蟆油真伪品墨线图 |
1.7 中国林蛙各部位长度、形态特征与哈蟆油重量的相关性 |
2 哈蟆油与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性的研究 |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7)铅对小鼠Y染色体Sxrb区Ddx3y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二、正文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三、综述 |
(一) 正文 |
(二) 参考文献 |
四、附录 |
五、致谢 |
(8)重金属铅对家蚕的抗氧化和生殖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以及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铅污染来源及对生物的影响 |
1.1 重金属铅污染的来源 |
1.2 铅对生物的影响 |
2 氧化损伤应激相关基因 |
2.1 超氧化物歧化酶 |
2.2 过氧化氢酶 |
2.3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
2.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3 家蚕生殖相关基因 |
3.1 卵黄蛋白原基因 |
3.2 卵特异蛋白基因 |
第二章 原子吸收光谱石墨炉法测定家蚕组织中的铅离子含量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家蚕品种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3 家蚕铅暴露与取材方法 |
1.4 P6~(2+)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6~(~(2+)) 在家蚕雌雄中肠组织中的分布差异 |
2.2 P6~(2+) 在家蚕雌雄马氏管组织中的分布差异 |
2.3 P6~(2+) 在家蚕蚕粪中的分布 |
2.4 P6~(2+) 在家蚕雌雄生殖腺组织中的分布差异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铅对家蚕组织氧化相关酶活性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家蚕品种 |
1.2 家蚕处理与取材方法 |
1.3 家蚕基本生长发育指标的调查 |
1.4 组织酶活性测定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测定组织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铅暴露家蚕的生长发育 |
2.2 铅暴露家蚕的生命力 |
2.3 铅暴露后家蚕幼虫不同组织SOD 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 |
2.4 铅暴露后家蚕幼虫不同组织CAT 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 |
2.5 铅暴露后家蚕幼虫不同组织GST 酶活性以Gstd1 基因表达的变化 |
2.6 铅暴露后家蚕幼虫不同组织GSH-Px 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3.1 铅胁迫下家蚕幼虫组织的SOD 和CAT 酶系的反应机制 |
3.2 家蚕抗氧化防御系统的GST 和GSH-Px 酶活性对铅离子暴露敏感 |
3.3 家蚕抗氧化防御系统的GST 和GSH-Px 酶活性上升调控机制 |
第四章 铅离子暴露对家蚕生殖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家蚕品种 |
1.2 家蚕处理与取材方法 |
1.3 基因转录水平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铅胁迫对家蚕后代卵孵化率的影响 |
2.2 铅胁迫对家蚕Vg 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 铅暴露对家蚕卵特异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综合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论文资助项目 |
附录 |
致谢 |
(9)名贵中药哈蟆油的质量评价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实验方法与结果 |
一 中国林蛙及其生态环境、哈蟆油商品药材中重金属研究 |
1 样品采集 |
1.1 中国林蛙、哈蟆油和林蛙卵中重金属的测定 |
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
1.3 水样品的采集 |
2 中国林蛙全体、哈蟆油和林蛙卵中重金属的测定 |
2.1 中国林蛙全体、哈蟆油和林蛙卵中重金属总量的测定 |
2.2 中国林蛙全体、哈蟆油和林蛙卵中 Pb、Cd、Cu、As 和 Hg 含量测定 |
3 养蛙场水中 Pb、Cd、Cu、As 和 Hg 含量测定 |
3.1 水样的处理 |
3.2 水样中重金属回收率的测定 |
3.3 水样中重金属回收率的测定 |
3.4 精密度的测定 |
3.5 重现性实验 |
4 养蛙场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 |
4.1 土壤样品pH 值的测定 |
4.2 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
5 哈蟆油商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5.1 哈蟆油样品的前处理 |
5.2 哈蟆油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6 小结 |
二 贮藏年限对哈蟆油质量的影响 |
1 氨基酸含量测定 |
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2 样品的制备 |
1.3 方法学考察 |
1.4 哈蟆油中甘氨酸含量测定 |
2 哈蟆油中多糖含量测定 |
2.1 样品的提取 |
2.2 方法学考察 |
2.3 样品多糖含量测定 |
3 电泳方法比较 |
3.1 样品制备 |
3.2 电泳操作 |
3.3 电泳图谱测绘 |
4 小结 |
三 哈蟆油商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
1 哈蟆油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 |
1.1 真菌、霉菌和细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
1.2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检查 |
2 哈蟆油商品中控制菌的检查 |
2.1 菌液制备 |
2.2 验证方法及结果 |
3 哈蟆油灭菌方法的研究 |
4 哈蟆油样品稀释度与实验浸泡时间研究 |
4.1 稀释度研究 |
4.2 浸泡时间的研究 |
5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10)铅暴露对猪免疫系统损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铅的吸收代谢及毒性危害 |
1.1.1 铅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
1.1.2 铅的毒性效应 |
1.1.2.1 铅的免疫毒性 |
1.1.2.2 铅对儿童的神经系统、神经行为及发育的影响 |
1.1.2.3 铅的血液毒性 |
1.1.2.4 铅的肾脏毒性 |
1.1.2.5 铅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作用 |
1.1.2.6 铅的对骨骼的作用 |
1.1.2.7 铅的生殖毒性 |
1.1.2.8 铅的致癌性 |
1.2 猪作为新型试验动物模型受到重视 |
1.3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铅在猪免疫器官中分布情况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试验试剂 |
2.1.1.2 试验仪器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饲料中铅含量情况 |
2.2.2 铅在猪免疫器官器官和其他组织器官中的分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铅暴露对猪脾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仪器试剂 |
3.1.2 方法 |
3.1.2.1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3.1.2.2 猪体重测定方法 |
3.1.2.3 脾脏系数测定方法 |
3.1.2.4 脾脏病理切片观察 |
3.1.2.5 脾脏脂质过氧化指标测定 |
3.1.2.6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铅染毒对猪体重增长变化影响 |
3.2.2 铅染毒对猪脾脏指数的影响 |
3.2.3 脾脏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
3.2.4 铅染毒对猪脾脏脂质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铅染毒对猪体重增长变化的影响 |
3.3.2 铅染毒对猪脾脏的影响 |
3.3.3 铅染毒对猪脾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铅暴露对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仪器试剂 |
4.1.2 方法 |
4.1.2.1 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及其他血常规指标分析 |
4.1.2.2 T 淋巴细胞活力测定 |
4.1.2.3 免疫球蛋白(IgM, IgG, IgA)的测定 |
4.1.2.4 补体(C3,C4)的测定 |
4.1.2.5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铅染毒对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4.2.2 铅对猪血液中T 淋巴细胞活力的影响 |
4.2.3 铅对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4 铅对猪血清中补体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铅染毒对猪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和其他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4.3.2 铅对猪血液中T 淋巴细胞活力的影响 |
4.3.3 铅对猪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4 铅对猪血液中补体含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醋酸铅对雄性恒河猴生殖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雄性树麻雀生殖功能对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响应[D]. 杨英. 兰州大学, 2020(01)
- [2]铅暴露诱导的microRNA水平变化及其对BACE1和SIRT1的调控作用[D]. 王亚伟. 郑州大学, 2019(07)
- [3]CuInS2/ZnS QDs对稀有鮈鲫的生殖及胚胎发育毒性效应研究[D]. 刘丽. 西南大学, 2017(01)
- [4]生命早期铅暴露在阿尔茨海默病样变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 刘芳丽. 郑州大学, 2014(02)
- [5]氟络草酮睾丸毒牲及其机制研究[D]. 徐蕾蕊. 复旦大学, 2014(01)
- [6]哈蟆油药材学及其与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性的研究[D]. 朱键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3(07)
- [7]铅对小鼠Y染色体Sxrb区Ddx3y基因表达的影响[D]. 邵小翠.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5)
- [8]重金属铅对家蚕的抗氧化和生殖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以及酶活性的影响[D]. 李艳梅. 苏州大学, 2011(06)
- [9]名贵中药哈蟆油的质量评价研究(Ⅱ)[D]. 于洋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04)
- [10]铅暴露对猪免疫系统损伤作用研究[D]. 魏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