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一种新型的造纸助剂

壳聚糖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一种新型的造纸助剂

一、壳聚糖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一种新型的造纸助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1](2021)在《阳离子自交联酰胺共聚物纸张增强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高性能纸张的需求不断提高。由于传统纸张增湿强剂(PAE)在制备时产生的有机氯对人体及环境有害,对中国纸业的出口国际化,造成了很大阻碍,同时PAE对纸张的增干强效果不明显。因此高效、环保型纸张增强剂成为行业重点研究课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作为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交联单体,与丙烯酰胺(AM)通过水溶液共聚法,制备得到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G-CPAM)。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溶液稳定性测试等手段对G-CPAM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表征,探讨了 DMC及GMA单体用量对G-CPAM的性能及施胶后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利用热失重分析仪(TGA)、X射线光电子谱(XPS)以及纸张施胶前后的FTIR测试对G-CPAM的自身交联与纸张性能增强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DMC用量为20wt%,GMA用量为13wt%时,制得可交联环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此时聚合物溶液平均粒径为176.90 nm,黏度为143 mPa·s,分子量为63204,能在150℃下稳定存在。G-CPAM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6wt%,进行浆内施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分别为58.29 N·m/g和17.75 N·m/g,较原纸分别提高了 86.53%,404.86%。环压强度指数为11.10N·m/g,较原纸提高了 77.6%,撕裂指数为12.41 mN·m2/g,较原纸提高了 27.15%,表明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G-CPAM)不仅具有良好的留着性,与纸纤维具有较强的化学交联和氢键结合力,能够显着提高纸张的湿强度和干强度,同时不含有机氯化合物,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增干/湿强剂。2.采用己二酸(AA)、二乙烯三胺(DETA)作为单体,合成聚酰胺中间体,并使环氧氯丙烷与中间体基链在低温碱性条件下发生环氧化反应。利用高活性聚乙烯亚胺与残留有机氯结合,调至酸性保存,制得P-PAE树脂。通过红外光谱测试(FTIR)及溶液稳定性测试等手段对P-PAE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对树脂中残余有机氯含量的测定,探讨了 ECH及PEI用量对P-PAE的性能及施胶后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添加湿强剂前后纸浆的Zeta电位的检测,确定P-PAE最佳添加量。利用热失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以及纸张施胶前后的FTIR测试研究了P-PAE对纸张性能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当AA、DETA与ECH用量为1:1.05:0.9,PEI与中间体质量比为1:10时,P-PAE溶液的稳定性良好,室温半年内不发生沉淀分层,且在150℃下稳定存在。增湿强剂P-PAE中的有机氯含量为0.56%,符合国家标准。最佳P-PAE添加量为绝干纤维质量的1.6%,将其用于浆内施胶,纸张干、湿抗张指数分别为53.24N·m/g和19.95 N-m/g,较原纸提高了 70.36%,448.88%。环压强度指数为11.35 N·m/g,较原纸提高了 84.48%,撕裂指数为12.84 mN.m2/g,较原纸提高了 31.56%,纸张物理性能增强明显。3.通过调整G-CPAM与P-PAE树脂的共混配比,制得G-CPAM/P-PAE复合湿强剂,检测共混产物的黏度以及稳定性,将其用于纸张浆内施胶,对所得纸张的物理性能进行测定,确定其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当G-CPAM与P-PAE的共混比例为4:6时,G-CPAM/P-PAE复合湿强剂对纸张增湿强效果为最佳,纸张的干抗张指数为57.69 N·m/g,较单组分P-PAE施胶纸张的干抗张指数增长了 8.36%,湿抗张指数为20.64 N·m/g,增长5%,撕裂指数为12.96 mN·m2/g,增长了 0.9%,环压指数为11.28 N·m/g。此时纸张不仅具备优良的增湿强性能,同时增干强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复合型纸张增干/湿强剂。

孙千惠[2](2021)在《改性聚乙烯亚胺的合成应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乙烯亚胺(PEI)作为一种强阳离子聚合物,其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在不同领域都有着显着的功效。本工作分别采用低中高分子量聚乙烯亚胺拟解决两种问题:氧化铝生产工业中,管道内部难以清理的钠硅渣结疤导致其能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如何高效简便的阻止或处理管道内的结疤成为了氧化铝工业迫在眉睫的问题;随着特种纸的不断发展与多样化,市场对纸张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中大量使用的纸张增强剂大多存在释放甲醛、含有有机氯醇等不利于人体与环境的弊端,合成效果优越且绿色环保的湿强剂成为了目前纸张助剂的研究重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1-氯辛烷对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亚胺(PEI)进行疏水接枝改性,将疏水的烷基长链接枝在PEI链端,同时提高PEI的支化度,增大空间位阻,制备一种聚胺阻垢分散剂,在氧化铝工业中对铝硅酸钠颗粒具有良好的阻垢分散作用。通过FTIR、TG、粒径分析、Zeta电位测试等分析改性后聚胺阻垢剂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EI被成功接枝改性,改性后产物热稳定性提高、黏度增大、表面张力降低、溶液粒径增大。将改性聚胺阻垢剂用于分散铝硅酸钠颗粒,对处理前后的颗粒进行红外光谱表征,并通过对悬浮分散液进行稳定性、颗粒沉降等测试,评价聚胺阻垢剂的阻垢分散性能并初步讨论其分散机理。当m(PEI,Mw=10000):m(KH560):m(1-氯辛烷)=10:2:0.5,反应时间 6h,反应温度75℃时,合成的阻垢剂分散性能最佳。当结疤的质量浓度为30 g/L时,悬浮液颗粒沉降速度达到最低值0.047 cm/d,沉降速率减小程度达到94.8%,分散性显着提高。经过改性后的PEI在氧化铝工业生产中具有高效的阻垢作用,可通过在工厂进行条件优化,进一步替代传统的强酸型阻垢剂,减小管道腐蚀程度,降低能耗。2.采用环氧氯丙烷(ECH)对中高分子量聚乙烯亚胺进行环氧交联改性,同时提高PEI的阳离子性,制备出环氧交联型PEI纸张湿强剂,再进行浆内施胶后抄纸。改性PEI型湿强剂的加入可以与纸张纤维发生静电结合与交联反应,增强纤维之间的结合作用力同时减少纤维之间的空隙,协同作用以提高纸张湿强性能。采用FTIR、TG、粒径分析、Zeta电位、黏度等分析改性PEI-ECH湿强剂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示,环氧基团成功的接枝在了 PEI的长链上,改性后聚合物热稳定性提高、黏度增大、Zeta电位正向提高。通过测试纸张的抗张强度、环压强度、撕裂强度、耐折次数、吸水性、纸浆Zeta电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探讨出不同分子量PEI的最佳改性配比,及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示:环氧改性的最佳条件为:m(PEI,Mw=75W):m(环氧氯丙烷)=10:2,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4 h、m(PEI,Mw=6W):m(环氧氯丙烷)=8:4,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 h,两种分子量湿强剂固含量均为12%。与原纸相比,经过PEI-ECH增强过后的纸张其物理性能较优,湿抗张强度指数从3.58 N·m·g-1增加到17.68 N·m·g-1,提高了 394%,干抗张强度指数从31.25 N·m·g-1增加到70.60 N·m·g-1,提高了 126%;纸张的环压强度指数从6.25 N·m·g-1增加到17.52 N·m·g-1,提高了 180%;纸张的撕裂指数从9.76 mN·m2·g-1增加到17.60 mN·m2·g-1,提高了 80%;纸张的耐折次数从500增加至2848次,提高467%,纸张湿强性能及多种物理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相比于目前增湿强效果最好的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PAE),PEI-ECH型湿强剂的的增湿强性能达到了现有成熟型PAE性能的90%,在其余多种纸张强度上均有所提高。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纸张纤维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结合纸浆Zeta电位、纸张红外光谱与纸张X射线光电子能谱提出了纸张增强机理。结果表明:PEI-ECH附着在纤维的表面同时进入纤维内部发生反应,PEI长链上的胺基与羟基发生氢键作用、PEI-ECH链端的环氧基与羟基形成醚键结构,在多种协同作用下,增强了纸纤维之间的结合强度,填补了纤维间的空隙,形成具有抗水性的交联网络,纸张性能更优越。

王倩[3](2021)在《水可分散非离子型封闭异氰酸酯的合成及应用》文中认为特种纸多用于包装、印刷、医疗、防伪等方面,表面施胶剂可赋予特种纸高强度、高韧性和印刷适印性等方面的性能。目前将异氰酸酯交联剂作为表面施胶剂应用广泛,但其活性太高,在水中分散时不可避免的与水接触发生副反应,存在水分散液稳定性差、活性期短、不能适应连续生产,应用效果差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异氰酸酯改性研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结果如下:(1)为了弥补异氰酸酯在水中分散稳定性差和适用期短的不足,本文以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MPEG350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丙酯(HPA)合成一种两亲性含羟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进行缩合后制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AI),用PAI乳化扩散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三聚体,制得非离子型水可分散性多异氰酸酯交联剂(PIHD),采用FT-IR、GPC、1H NMR对PAI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合成PAI最佳反应条件、亲水单体MPEG350A含量对乳液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将其与聚乙烯醇(PVA1799)复配制得复合表面施胶剂PDP,对纸张进行表面施胶,探究了不同浓度PIHD乳液对纸张施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为0.5%,在90℃下反应时间3 h,可成功制得性能最佳的聚合物PAI。当PAI中n(MPEG350A):n(BA)=2:1时,按等质量比乳化HDI三聚体效果最好,制得的PIHD-2水分散液呈乳白色泛蓝光,粒径较小为136.5 nm,PDI为0.135,动力学稳定指数TSI为0.61,分散液较稳定,其适用期为6 h。当PIHD-2浓度达到20%时,对提高纸张物理性能效果最佳,纸张耐折度、抗张指数、撕裂指数及挺度分别为171次、58.03 N·m/g、14mN·m2/g、84.5 N-m/g,接触角达 90.68°。(2)为了使异氰酸酯水分散液能长期稳定存在,采用上述合成PAI最佳工艺,以甲乙酮肟(MEKO)作为封闭剂,制得水可分散性封闭异氰酸酯(PAIM),并对异氰酸酯封闭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封闭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利用DLS、TSI探讨了亲疏水单体比及HPA用量对PAIM分散液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异氰酸酯含量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并与市售施胶剂进行综合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当封闭剂用量为n(MEKO):n(—NCO)=1.2,温度在60℃反应3 h,取得较好的封闭成果。当PAIM-3中n(MPEG350A):n(BA)=2:1,w(HPA)=10.4%,w(—NCO)=7.9%,施胶剂质量分数为10%时,纸张耐折度达569次,抗张指数为66.83 N·m/g,撕裂指数为11.54 mN.m2/g,挺度为92.16 mN,接触角达80.3°。与市售施胶剂对比,PMP-3具有较长的储存期,适应做特种纸的表面施胶剂,常温下可稳定存在6个月以上。施胶纸在105℃左右烘箱烘干过程中,达到异氰酸酯解封温度,解封后释放的活性异氰酸酯基,可以与纸纤维结合,同时对油墨粒子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可以明显提高油墨附着力。经PMP-3施胶后,纸张耐折度、抗张强度、撕裂度和挺度分别提高了 29.3%、32.3%、22.1%和19.5%,可以达到特种纸的高性能要求。

刘强,韩卿,陈卓,庄堃[4](2021)在《造纸填料改性和新型增强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纸张质量性能要求和降低生产成本,抄纸过程中添加填料和增强剂已成为造纸行业的惯用技术。未经改性的无机矿填料如碳酸钙和滑石粉等存在添加量较多时对纸张物理强度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和留着率较低的问题,聚合物增强剂如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醇等单体具有一定毒性且有些单独使用效果不佳。拟对无机矿物填料改性及生物质增强剂开发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旨在为造纸行业进一步用好填料和增强剂提供参考。

蔡济海[5](2020)在《木聚糖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木聚糖是半纤维素的主要类型,常被用作半纤维素的模型物,具有来源广、价格低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目前木聚糖基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备膜、水凝胶等领域,但木聚糖为杂聚多糖,分子结构复杂、糖单元种类多样、分子链较短、具有多分支性,制备的膜、水凝胶机械性能较差,其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与植物三大组分纤维素和木质素相比,木聚糖分子具有易于溶解、可及度高、水热碳产率高等优势。本研究充分利用木聚糖的这些优势,一方面,将木聚糖与无机纳米材料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复合,开发了多种新型木聚糖/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另一方面,通过水热碳化,高效制备了木聚糖碳球和石墨烯量子点,分别应用于助留助滤、拉曼增强、超级电容器、离子检测中,拓宽了木聚糖的应用领域,实现了木聚糖高值化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木聚糖钝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选择性痕量检测Fe3+研究以石墨为原料、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氢氧化钠为辅助试剂,通过超声制备石墨烯量子点(GQDs),该GQDs含氧官能团、表面缺陷少,更接近原始石墨烯的结构,但GQDs在水中溶解度低、易团聚形成白色沉淀。本研究以木聚糖钝化其表面,得到木聚糖钝化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xylan)。与钝化前相比,GQDs@xylan在水中的稳定性得到改善,量子产率也从19.12%提升至36.63%、荧光寿命增加为7.47 ns。GQDs@xylan的荧光强度受p H影响较小,可在p H=6~10范围内保持荧光强度基本不变。作为荧光探针,基于内滤波效应实现了溶液内Fe3+的选择性检测,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75μM,检测限为92.8 n M。该研究充分利用了多分支木聚糖容易形成致密聚合物壳层的特性,首次将木聚糖用于石墨烯量子点的表面钝化修饰,制备了木聚糖/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获得了一种选择性痕量检测Fe3+的高效荧光探针。2、木聚糖绿色还原制备金银双金属纳米颗粒及其拉曼增强效果研究以木聚糖为还原剂和稳定剂、氯金酸为金前驱体、托伦试剂为银前驱体,绿色制备了具有不同壳层厚度的核壳结构Au@Ag和Au-Ag空心合金两种纳米颗粒。木聚糖的加入,避免了有毒化学试剂的使用,简化了合成过程。包裹在纳米粒子表面的木聚糖,不仅起到稳定纳米粒子的作用,使其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而且提高了其抵抗H2O2氧化和腐蚀的能力,在相互连接的纳米颗粒之间形成热点,增强了纳米颗粒的表面拉曼增强性能。通过优化木聚糖的用量制备了形状更均一的核壳Au@Ag纳米粒子,同时避免了纳米银团簇的产生。与Au-Ag合金、纯Au和纯Ag纳米粒子相比,木聚糖包裹的Au@Ag对4-巯基苯甲酸的拉曼信号具有更强的增强效果,检测限达到1 n M。此外,木聚糖包裹Au@Ag纳米颗粒可以检测食品污染物苏丹红I,检测限低至0.126 ppm。该研究利用木聚糖分子链上的还原性末端基和大分子链结构,探究了以木聚糖为绿色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金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为食品/环境安全评价提供了一种简单、绿色、超灵敏的表面检测技术。3、木聚糖-g-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助留助滤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为了结合木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和蒙脱土的助留助滤性能,本研究同时利用点击化学反应和插层反应制备了剥离的木聚糖-g-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xylan-g-QCS)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新型的助留助滤剂。首先将壳聚糖季铵盐(QCS)插层到蒙脱土的层空间,扩大蒙脱土的层间距,再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在蒙脱土的层空间内链接木聚糖与QCS的分子链,在此过程中,蒙脱土的层间距进一步增大,直至剥离。与三种原料相比,xylan-g-QCS纳米复合材料的助留助滤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对碳酸钙的最大絮凝效率为37.41%,当添加量为0.01 mg/g时,打浆度最低。此外,通过将带负电的木聚糖与带正电的壳聚糖季铵盐链接起来,避免了在封闭系统里,QCS造成的电荷累积。该研究通过点击化学对木聚糖进行接枝改性,利用木聚糖为聚阴离子电解质、分支多、易水化润胀特性的同时,结合壳聚糖、蒙脱土的优势,增强了木聚糖的助留助滤性能,开发了新型造纸助剂。4、木聚糖碳球/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木聚糖溶解于氢氧化钠/尿素体系后,通过水热碳化制备出自掺氮的木聚糖碳球(XCS),进一步经KOH高温活化得到活化木聚糖碳球(a XCS)。并将a XCS与抗坏血酸同时加入到氧化石墨烯溶液中,抽滤得到活化木聚糖碳球/氧化石墨烯膜(a XCS/GO),然后再次加入抗坏血酸还原GO。复合膜在还原的过程中,外层的GO被还原成r GO后将变得疏水,阻碍还原剂渗透进膜内部,此时膜内部的抗坏血酸可原位还原GO,并且碳球作为石墨烯片层的连接物,增加了石墨烯层间的电荷传输速率,从而a XCS/r GO复合膜的比电容得到了提高,在双电极体系里,电流密度为1 A·g-1时,具有755 m F/cm2的比电容,功率密度为22.5~2250 m W/cm2,能量密度为11.88~25.2 m Wh/cm2,经10000次循环,电容保持率为108.7%。该研究利用木聚糖水热碳产率高的优势,制备了木聚糖碳球,并与石墨烯复合制备了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拓宽了木聚糖的应用领域。5、木聚糖自钝化单层石墨烯量子点结合微流控检测水中Cr(Ⅵ)的研究单层石墨烯量子点(SGQDs)通常由芳香族分子或者其他碳前驱体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制备。本研究首次通过Na OH/尿素的辅助,以不含苯环的木聚糖为前驱体,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自掺氮的单层石墨烯量子点(N-SGQDs)。在此过程中,木聚糖完全溶解并与Na OH/尿素形成络合物,当在水热反应中碳化时,尿素分解释放出氨和二氧化碳,促进单层石墨烯量子点的生成,并且阻碍了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团聚。制备出来的石墨烯量子点掺杂1.38%氮元素,量子产率达23.8%,荧光寿命为5.76 ns,并且表面被未完全碳化的木聚糖自钝化,避免了量子点的团聚。该木聚糖自钝化单层石墨烯量子点作为一种荧光探针,用于检测水中Cr(Ⅵ)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钝化层避免了水中其它离子的干扰,并且也只能被含Cr(VI)等强氧化剂破坏。Cr(Ⅵ)的线性检测范围为5~150μM,检测限仅为4.1μM。通过将量子点包埋入水凝胶,再集成到微流控芯片内,实现了对Cr(VI)的可视化检测。该研究将木聚糖水热转化为氮掺杂的单层石墨烯量子点,利用Na OH/尿素的辅助作用,提供了一种以非芳香性分子制备单层石墨烯量子点的新途径,并为水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可视化方法。

李海东[6](2020)在《烷基烯酮二聚体预絮凝对纸张抗水性的作用及机理探究》文中提出随着造纸工业中性施胶的发展,烷基烯酮二聚体(AKD)在多种中、碱性施胶造纸技术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沉淀碳酸钙(PCC)由于能够降低成本并改善纸张性能,已经成为造纸工业除纤维以外用量最大的原料。然而,PCC颗粒比表面积大,更易吸附AKD,减少AKD在纤维上的留着,且PCC易促使AKD水解而使之失效,使施胶效率降低,因此如何在加填的同时保持AKD施胶效能是当前造纸工业界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本课题利用造纸湿部多元助剂对AKD及PCC进行共预絮凝在线改性,研究AKD凝聚体的形成规律与特性,掲示共预絮凝作用提高AKD施胶效率的实质,并分析AKD、PCC共预絮凝体系对纸张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首先,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皂土双助留体系进行预絮聚加填,比较四种PCC絮聚工艺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絮聚之后体积较大的絮体减小了纤维之间的结合阻力,减小了光散射面积,所以纸张的力学性能提高,光学性能降低,同时,纸张的匀度指数、透气度也降低。将AKD提前加入浆料中,采用[PCC-CPAM-阳离子淀粉(CS)-皂土]的预絮聚工艺时能得到更好的施胶度和填料留着率。其次,比较了三种AKD预絮聚工艺对纸张Cobb60值和填料留着率的影响,探究在絮聚过程中AKD絮体粒径、强度等指标的变化。表明AKD絮聚之后再和PCC共混施胶加填工艺A-f P:纤维+[AKD-皂土-CS-CPAM-PCC]和B-f P:纤维+[AKD-CS-皂土-CPAM-PCC]在保证填料留着率的同时提高了纸张的施胶效果,工艺C-f P:纤维+[AKD-皂土-CPAM-CS-PCC]的施胶效果较差。工艺A和B絮聚效果较好,形成的絮体粒径分布比较集中,颗粒均匀性较好,絮体强度较高,且工艺A、B中纤维吸附的AKD较C多,纸页的施胶效果较好。最后,探究了新的多元共预絮凝方法,将AKD和PCC先单独絮聚,然后共混。结果表明,和未絮聚工艺L:纤维+AKD+皂土+CPAM+CS+PCC相比,工艺M:纤维+[AKD-皂土-CPAM]+[PCC-CS]、N:纤维+[(AKD-皂土-CPAM)+(PCC-CS)]两种工艺的填料留着率有很大提高,但是施胶效果却变差了。进一步通过增加CS的添加量,增大PCC絮体的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减小PCC对AKD的吸附量,使得工艺M和N的Cobb60值不断减小,施胶效果不断提高。同时,三种工艺所抄造纸张的力学性能以及填料和纤维之间的粘结性逐渐提高。

李欢[7](2020)在《羧甲基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不可降解的合成聚合物包装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友好型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包装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羧甲基纤维素(CMC)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无毒性、无致敏性等优点,但CMC薄膜却显示出较低的机械性能。淀粉(SR)是一种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且价格低廉,可以用来与CMC复合从而制备出机械性能优良的CMC/SR复合薄膜。而这样的薄膜没有抗微生物活性,不能满足活性包装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CMC/SR复合薄膜中引入功能材料以提供抗菌活性。其中,银纳米颗粒(Ag NPs)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以将其引入CMC/SR复合薄膜中制备出抗菌型AgNPs/CMC/SR(ACS)复合薄膜。此外,由于近年来商业CMC需求量增大,原材料紧缺,导致商业CMC价格昂贵。为了降低Ag NPs/CMC/SR复合薄膜的制备成本,本文从资源丰富的废弃一次性纸杯(WDPC)中提取制备CMC。所制备的CMC有望代替商业CMC用于Ag NPs/CMC/SR复合薄膜中。以商业CMC和SR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原位还原法制备了 Ag NPs/CMC/SR复合薄膜,得到的Ag NPs均匀分布于CMC/SR网络中,Ag NPs粒径在8-16 nm之间。在ACS复合薄膜中,SR与CMC的比例对ACS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重要的影响。当SR与CMC的比例为4:0.6时,复合膜的最大抗拉强度达到9.8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63%。此外,随着SR含量的增加,制备的ACS膜的结晶度降低。所有ACS薄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随着Ag NPs浓度的增加,ACS薄膜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本文中制备的Ag NPs/CMC/SR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对S.aureus和E.coli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它们都可以在抗菌包装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采用碱煮法从WDPC中提取纤维素。以分离纤维素为原料,在优化条件下用溶媒法制备了高取代度的CMC。结果表明,当醚化温度为70℃、醚化时间为1.5 h、C2H3C1O2用量为7g时,CMC的取代度最高,达到了 1.21。最佳条件下CMC呈带状和杆状,直径为25-50μm。FTIR结果表明,纤维素分子与C2H3ClO2分子之间发生醚化反应,纤维素分子上的-OH被羧甲基取代。XRD结果表明,CMC在2θ=16.17°和22.77°的衍射峰消失,在2θ=27.46°、31.78°和45.37°出现新的衍射峰。此外,CMC的降解温度较低,降解后残余重量较高。在本文中以废弃一次性纸杯为原料成功制备高取代度的CMC,减少了对传统原材料的投资成本,为废弃一次性纸杯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实验室所制备的CMC有望代替商业CMC用于Ag NPs/CMC/SR复合薄膜的制备中。

王璐[8](2020)在《臭氧漂白中纸浆黏度的保护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二十年来,臭氧用于纸浆的漂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目前,纸浆臭氧漂白仍然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纸浆臭氧漂白过程中臭氧对纸浆碳水化合物的严重破坏,造成纸浆黏度大幅度下降。论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室装置模拟高浓、中浓及低浓纸浆臭氧漂白过程,对比研究漂后纸浆的黏度、结晶度、羧基含量等纤维性能表征因数,结果表明臭氧漂白时纸浆浓度严重影响漂后纸浆纤维性能。其中低浓纸浆臭氧漂白过程脱木素选择性最高,对碳水化合物的破坏最少,可以获得较好的漂后纤维性能,其较佳的工艺参数和结果如下:浆浓3%,臭氧用量1%;漂后纸浆白度:39.6%ISO,卡伯值:12.6,黏度:743 m L/g。本论文对臭氧漂白过程中纸浆黏度保护剂的研究是在低浓纸浆条件下进行的。论文对比研究了已知的、效果较好的保护剂如草酸、叔丁醇、硫酸镁等与新的黏度保护剂壳聚糖在臭氧漂白过程中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漂后纸浆物理性能及结晶度、红外、纸浆羧基含量的对比研究,进行了壳聚糖保护机理的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添加壳聚糖后,纸张物理性能有所提高,抗张、撕裂及耐破指数分别提升了54.45%、15.79%及29.89%。纸浆结晶度上升,羧基含量下降,脱木素选择性提高,对碳水化合物的保护作用增强,所入选对比的黏度保护剂中,壳聚糖对改善漂后纸浆性能的效果最好,单段臭氧漂后纸浆白度:42.9%ISO;卡伯值:11.7;黏度:796 m L/g。在前面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添加壳聚糖作为黏度保护剂的臭氧漂白工艺,分别就壳聚糖分子量、脱乙酰度及浓度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壳聚糖脱乙酰度(A)、壳聚糖浓度(B)、壳聚糖分子量(C)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并对试验结果以纸浆的黏度、白度、卡伯值为表征进行响应面分析,预测最优结果。结果表明,脱乙酰度:95%;浓度:4%;分子量:9万的壳聚糖作为添加剂时,得到漂后纸浆黏度、白度及卡伯值的均值分别为806 m L/g、44.3%ISO及10.71,此时黏度保护剂效果最佳。对比原浆、低浓臭氧漂后浆料及添加壳聚糖的臭氧漂后浆料的结晶度及比表面积和吸附行为,发现臭氧漂后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纤维间的结合,结晶度升高。添加壳聚糖后,对碳水化合物的保护作用增强,且Zeta电位论证了添加的壳聚糖吸附于纤维素表面,纤维吸附能力下降。红外特征峰的变化及扫描电镜的微观分析表明,添加壳聚糖对纸浆黏度的保护有积极作用。

唐华[9](2020)在《纳米几丁质增强复合纸的制备及其在快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纸作为一种来源丰富,造价低廉的纤维材料,因其易于加工、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等诸多优点,常被用作承载分析诊断测试的基底材料。纸基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分析平台,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并且可应用于医学快速诊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以及环境质量监控等多个领域,在低资源配置地区的快速诊断显示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但纸张纤维材料本身易吸水,导致绝大部分强度性能损失,在实际操作时影响检测的进行,使之无法达到预期的检测效果,这成为纸基芯片进一步发展、提升性能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几丁质作为自然界中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生物高分子,具有无毒、抗菌、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等特点。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几丁质的纳米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纳米几丁质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因其高长径比、可生物降解、抗菌性和环境友好性等优势,在复合材料的增强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因此,将纳米几丁质作为一种纸张增强剂,应用于改善纸基芯片基底材料的性能,为纸基芯片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对纸基基底的增强和解决现阶段的纸基微流控芯片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从纸张的抄造工艺出发,首先利用两种方法制备出两种不同的纳米几丁质,然后将其作为纸张助剂加入纸浆中进行抄纸,探究不同添加量的纳米几丁质对纸张的各种强度性能的影响,再以合适添加用量的手抄片为基底材料制备纸基检测芯片,分析其对纸基芯片检测性能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1.以商业α-几丁质粉末为原料,采用部分脱乙酰方法和TEMPO氧化法制备了表面分别携带正电荷的部分脱乙酰纳米几丁质(DECh NWs)和负电荷的TEMPO氧化纳米几丁质(TOCh NWs)。利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纳米粒径和Zeta电位仪等对所制得的纳米几丁质纤维的形貌、组成、晶型和表面电荷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DECh NWs显棒状结构,TOCh NWs趋近于纺锤状,长度在100-400 nm不等。晶体结构研究表明,原始几丁质粉末的结晶指数为86.8%,DECh NWs结晶指数为76.2%,TOCh NWs结晶指数为72.9%,测定DECh NWs的脱乙酰度为33.75%,同时Zeta电位表明DECh NWs表面电荷量达到了+49.4 m V,TOCh NWs表面携带负电荷,TEMPO氧化的纳米几丁质电荷量为﹣56.5m V,两种纳米几丁质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红外光谱显示在TEMPO的氧化下,TOCh NWs出现了区别原料几丁质粉末的羧基峰。2.将两种纳米几丁质DECh NWs和TOCh NWs作为造纸助剂单独添加于纸浆中进行抄纸,研究不同纳米几丁质用量对纸张各种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ECh NWs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增强效果强于TOCh NWs对纸张的增强效果。当DECh NWs添加量为0.8%时,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分别提高了31.19%和47.42%,而添加TOCh NWs用量为0.8%时,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提升了17.26%和18.68%,在抗张强度和撕裂强度上,DECh NWs都表现出较好的增强效果。湿强度方面,随着DECh NWs用量的增加,纸张湿强度增加,当DECh NWs用量为2%时,湿强度指数增加了112%,而TOCh NWs用量增加,对纸张湿强度没有明显影响,表明DECh NWs既对纸张干强度有增加,对湿强增强效果也明显,比TOCh NWs更具有应用优势。3.以实验室的手抄片为基底,选出合适助剂用量的纸抄片,利用丝网印刷紫外光固化方法制备纸基检测芯片,基于比色法测定葡萄糖、尿酸,亚硝酸根离子和Fe(Ⅱ)离子、Cu(Ⅱ)离子和Ni(Ⅱ)离子等,探究纸基芯片的实用性。结果表明,DECh NWs添加量为2%时,纸基基底表面出较好的强度性能和较好的检测性能。选用DECh NWs添加量为2%的纸抄片,和未添加助剂的纸抄片以及添加2%的TOCh NWs纸抄片制作纸基芯片对比其检测性能,结果显示添加了DECh NWs的纸基芯片检测葡萄糖表明出比其他纸张更好的颜色强度和显色均匀性。检测其他物质时,由颜色强度值可知,添加的助剂纸基芯片的颜色强度略高于或与其他纸基芯片相当,整体上添加助剂对检测性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闫宁[10](2020)在《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纸浆流送和纸幅成形过程中,造纸湿部非纤维性化学品的添加有助于改善纸张的质量性能、提高湿部的成形效率、保证纸机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然而,化学品合成工艺控制不当会带来化学品有效含量或取代度失准、产品中有毒副产物超标等问题,并最终导致化学品在产品质量、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方面不达标。因此,在兼顾环保的同时为了实现化学品的少量高效使用,必须对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提出严苛的管控要求,这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维持湿部平衡以及整个造纸工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国内纸厂在使用化学助剂中缺乏必要的监测和控制手段,而一些传统落后的检测概念以及检测手段又难以满足各类新型助剂关键参数(如有效含量、取代度、含氯有害副产物、储存及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等)的检测要求,不利于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性能的准确及时评估。因此,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性能、安全性能以及过程稳定性等,基于顶空分析技术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本论文开发了一些快速准确、科学合理的新方法用于湿部化学品关键参数的检测。针对目前化学品固含量或水分指标检测概念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有效固含量”的概念,并且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建立了准确快速的定量方法。包括:一种双波长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PAE)溶液的有效固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快速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AKD)有效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新方法;一种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PAM)的水分含量新方法。这些方法学的建立从样品实质有效成分的角度出发,检测结果客观准确,对产品质量真伪的有效鉴别以及在后续湿部的应用添加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依据。此外,AKD乳液有效含量测定方法中首次采用离子液体辅助模式,这对于其他检测方法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建立了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自动化顶空分步滴定技术高效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基于酸化后壳聚糖分子上的-NH3+基团呈弱酸性质,并且采用碳酸氢钠代替传统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碱滴定剂,根据所释放的CO2信号与滴定剂体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最终产品的脱乙酰度值。在此基础上结合透析作用,开发了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脱乙酰度和取代度的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方法。其次,建立了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羧基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亚甲基蓝作为示踪剂,基于离子交换反应以及多波长光谱解析最终得到纳米纤维素羧基计算公式,该方法克服了混合溶液中亚甲基蓝与其缔合产物光谱高度叠合的问题。最后,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阳离子淀粉结构上的结合氯含量来描述其取代度。建立了PAE树脂溶液中残余单体环氧氯丙烷(ECH)及其水解或酸解产物1,3-二氯-2-丙醇(DCP)和3-氯-1,2-丙二醇(MCPD)有害氯组分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内标校正法的相平衡顶空顶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ECH和DCP)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选择性高,可以对各含氯物质单一组分进行分别定量检测,且不需要预处理和外标校准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其次,建立了一种基于相反应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MCPD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高碘酸盐对MCPD上的邻二醇进行选择性氧化,其氧化产物甲醛被硼氢化钠还原为甲醇,最终通过GC-FID分析甲醇可以实现MCPD的间接定量。与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精准度高,十分适用于PAE树脂溶液中MCPD的定量检测。建立了相关湿部化学品过程参数的检测方法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的手段与模型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自动程序升温结合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AKD蜡片熔点的新方法,该方法简单、准确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其次,建立了AKD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水解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工艺过程参数(温度、时间和体系p H)对AKD乳液水解行为的影响,通过数学拟合得到AKD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模型,为AKD乳液在造纸湿部工艺中的实践应用及过程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利用紫外光谱技术对PAE树脂合成工艺过程中的实时粘度及环氧化反应程度进行监测与控制,这为PAE合成工艺的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手段。

二、壳聚糖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一种新型的造纸助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壳聚糖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一种新型的造纸助剂(论文提纲范文)

(1)阳离子自交联酰胺共聚物纸张增强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纸张强度影响因素
    1.2 纸张增强剂分类
    1.3 纸张增强剂研究进展
        1.3.1 干强剂
        1.3.2 增湿强剂
    1.4 增强剂作用机理
        1.4.1 增干强剂作用机理
        1.4.2 增湿强剂作用机理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自交联阳离子丙烯酰胺共聚物G-CPAM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2 热重测试(TGA)
        2.3.3 溶液粒径测试(TGA)
        2.3.4 溶液稳定性测试
        2.3.5 溶液黏度测试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2.3.7 手抄纸制备
        2.3.8 纸张物理性能检测
        2.3.9 纸张接触角测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G-CPAM结构分析
        2.4.2 DMC用量对G-CPAM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
        2.4.3 DMC用量对G-CPAM粒径的影响
        2.4.4 GMA的用量对G-CPAM乳液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2.4.5 GMA的用量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2.4.6 GMA的用量对纸张的物理性能的影响
        2.4.7 G-CPAM对纸张增强机理研究
        2.4.8 纸张的微观形貌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环保型P-PAE的合成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环保型P-PAE的制备
    3.3 分析与测试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2 热重测试(TGA)
        3.3.3 乳液稳定性测试
        3.3.4 黏度测试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3.3.6 手抄纸制备
        3.3.7 纸张物理性能测试
        3.3.8 纸张接触角测试
        3.3.9 有机氯含量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溶液稳定性分析
        3.4.3 P-PAE溶液黏度分析
        3.4.4 反应温度对P-PAE树脂的有机氯含量的影响
        3.4.5 PEI用量对P-PAE的有机氯含量的影响
        3.4.6 ECH用量对P-PAE的有机氯含量的影响
        3.4.7 ECH用量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3.4.8 ECH的用量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3.4.9 P-PAE添加量对浆料Zeta电位的影响
        3.4.10 P-PAE对纸张增强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型湿强剂G-CPAM/P-PAE的制备及对纸张增强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内容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分析与测试
        4.3.1 溶液稳定性测试
        4.3.2 溶液黏度测试
        4.3.3 手抄纸制备
        4.3.4 纸张物理性能测试
        4.3.5 纸张接触角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聚合物的稳定性分析
        4.4.2 复合增强剂G-CPAM/P-PAE的黏度分析
        4.4.3 不同配比的G-CPAM/P-PAE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4.4.4 不同配比的G-CPAM/P-PAE对纸张物理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改性聚乙烯亚胺的合成应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聚乙烯亚胺(PEI)
        1.1.1 聚乙烯亚胺的合成
        1.1.2 聚乙烯亚胺的应用
    1.2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结疤来源、危害及研究现状
        1.2.1 结疤的来源、组成与分布
        1.2.2 结疤的危害
        1.2.3 结疤的防治研究现状
    1.3 常见的阻垢分散剂
        1.3.1 树枝状聚合物
        1.3.2 胺类聚合物
        1.3.3 醚类聚合物
        1.3.4 羧酸类聚合物
    1.4 纸张增强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纸张湿强剂的分类
        1.4.2 纸张增强机理
    1.5 现有湿强剂及存在问题
        1.5.1 脲醛树脂(UF)
        1.5.2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
        1.5.3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PAE)
        1.5.4 聚乙烯亚胺树脂(PEI)
        1.5.5 聚丙烯酰胺(PAM)
        1.5.6 其他类型湿强剂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6.2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硅疏水改性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阻垢剂的制备应用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的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疏水接枝改性聚乙烯亚胺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聚合物阻垢分散剂的测试表征
        a 聚合物红外光谱测试(FTIR)
        b 聚合物热失重测试(TG)
        c Zeta电位及光散射测试(DLS)
        d 溶液表面张力测试
        e 溶液粘度测试
        f 溶液稳定性测试
        2.3.2 聚合物阻垢剂的应用性能评价
        a 悬浮分散液稳定性测试
        b 颗粒沉降实验
        c Zeta电位测试
        d 处理前后结疤颗粒红外光谱测试
        e 不同浓度结疤颗粒悬浮液的粒径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改性聚胺阻垢剂的结构表征
        a 红外光谱(FITR)分析
        b 热稳定性分析(TG)
        c 溶液粒径(DLS)分析
        d 溶液表面张力分析
        e 溶液黏度分析
        2.4.2 改性聚胺阻垢分散剂的性能评价
        a 分散液稳定性分析
        b 颗粒沉降实验分析
        c 悬浮液Zeta电位分析
        d 结疤颗粒红外光谱分析
        e 不同质量分数颗粒悬浮液的粒径分析
    2.5 硅疏水改性PEI阻垢分散机理
    2.6 本章小结
3 环氧交联改性中高分子量聚乙烯亚胺造纸湿强剂的制备应用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的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PEI-ECH型湿强剂的制备
        3.2.4 PEI-ECH型湿强剂制备的条件选择
    3.3 测试与表征
        3.3.1 PEI-ECH树脂的表征
        a 红外光谱测试(FTIR)
        b 热稳定性测试(TG)
        c 溶液黏度测试
        d 溶液稳定性测试
        e 溶液粒度及Zeta电位测试
        f PEI-ECH树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g PEI-ECH树脂溶液中的有机氯含量测试
        3.3.2 纸张理化性能测试
        a 手抄纸制备
        b 纸张红外测试(FTIR)
        c 纸张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d 纸张热稳定性测试
        e 抗张强度测试
        f 纸张环压强度测试
        g 其余物理性能测试
        h 纸浆Zeta电位测试
        i 吸水率Cobb值测试
        j 纸张表面接触角测试
        k 扫面电镜(SEM)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EI-ECH树脂表征结果
        a 红外光谱(FTIR)分析
        b 溶液热稳定性分析(TG)
        c 改性比对溶液黏度的影响
        d 改性比对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e 改性比对溶液粒径的影响
        f 改性比对溶液Zeta电位的影响
        g 溶液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h 溶液中的有机氯含量分析
        3.4.2 纸张理化性能测试结果
        a 纸张红外光谱(FTIR)分析
        b 纸张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分析
        c 纸张热稳定性分析
        d 纸张抗张强度分析
        e 纸张环压强度分析
        f 纸张撕裂强度分析
        g 纸张耐折强度分析
        h 纸浆与溶液Zeta电位分析
        i 纸张吸水率(Cobb 30)分析
        j 纸张接触角分析
        k 纸张扫描电镜(SEM)分析
    3.5 PEI-ECH型湿强剂的反应及作用机理
        3.5.1 湿强剂的制备机理
        3.5.2 湿强剂与纸张的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结论
    4.1 总结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水可分散非离子型封闭异氰酸酯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异氰酸酯概述
        1.1.1 异氰酸酯的基本性质
        1.1.2 水可分散性异氰酸酯
        1.1.3 异氰酸酯的应用
    1.2 封闭异氰酸酯
        1.2.1 封闭剂类型
        1.2.2 解封温度的测定
        1.2.3 解封闭反应的影响因素
    1.3 表面施胶技术及工艺
        1.3.1 表面施胶剂作用机理及主要功能
        1.3.2 影响表面施胶的主要因素
        1.3.3 表面施胶剂种类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水可分散性多异氰酸酯交联剂的制备及应用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水可分散多异氰酸酯交联剂PIHD的合成
        2.2.2 复合施胶剂PDP的制备
        2.2.3 性能测试
        2.2.4 纸张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因素对丙烯酸酯聚合的影响分析
        2.3.2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2.3.3 结构分析
        2.3.4 表面张力测试
        2.3.5 PAI乳化HDI三聚体水分散液外观及其稳定性
        2.3.6 PIHD分散液适用期
        2.3.7 PIHD分散液粒径测试
        2.3.8 PIHD分散液稳定性研究
        2.3.9 PIHD用量对纸张应用性能的影响
        2.3.10 施胶剂浓度对纸张接触角的影响
        2.3.11 纸张形貌分析
    2.4 小结
3 水可分散性封闭异氰酸酯的研究与应用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水可分散性封闭异氰酸酯PAIM的合成
        3.2.2 纸张表面施胶
        3.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2.4 纸张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封闭型异氰酸酯的合成条件对封闭率的影响
        3.3.2 封闭异氰酸酯PAIM的FIIR分析
        3.3.3 亲水单体含量对水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
        3.3.4 功能单体含量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3.3.5 功能单体含量对水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
        3.3.6 PAIM分散液稳定性测试
        3.3.7 解封温度的测定
        3.3.8 施胶液PMP应用性能
        3.3.9 与市售水性封闭异氰酸酯固化剂性能对比
        3.3.10 纸张形貌分析
    3.4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造纸填料改性和新型增强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造纸填料改性的研究与应用
    1.1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作为改性剂
    1.2 淀粉及其衍生物作为改性剂
    1.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改性剂
2 绿色造纸增强剂的研究与应用
    2.1 半乳甘露聚糖作为造纸增强剂
    2.2 葡甘聚糖作为造纸增强剂
    2.3 壳聚糖作为造纸增强剂
3 生物质废料作为造纸填料和增强剂的研究与应用
4 结语

(5)木聚糖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聚糖概述
        1.1.1 木聚糖的结构
        1.1.2 木聚糖的理化性质
    1.2 木聚糖的化学改性
        1.2.1 酯化反应
        1.2.2 醚化反应
        1.2.3 点击化学
    1.3 木聚糖基无机复合材料及应用
        1.3.1 木聚糖/零维无机复合材料
        1.3.2 木聚糖/一维无机复合材料
        1.3.3 木聚糖/二维无机复合材料
    1.4 木聚糖基碳材料及其应用
        1.4.1 碳球
        1.4.2 碳量子点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木聚糖钝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选择性痕量检测Fe3+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2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2.2.3 木聚糖钝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2.2.4 结构表征
        2.2.5 木聚糖钝化石墨烯量子点对pH的响应性
        2.2.6 木聚糖钝化石墨烯量子点对离子的响应性
        2.2.7 木聚糖钝化石墨烯量子点对Fe3+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石墨烯量子点的表征
        2.3.2 石墨烯量子点的产率及荧光效率分析
        2.3.3 石墨烯量子点制备可能的机制
        2.3.4 木聚糖钝化石墨烯量子点的表征
        2.3.5 木聚糖钝化石墨烯量子点对Fe3+的检测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聚糖绿色还原制备金银双金属纳米颗粒及其拉曼增强效果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2 金银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
        3.2.3 金银空心合金的合成
        3.2.4 结构表征
        3.2.5 表面拉曼增强效果评估
        3.2.6 抗氧化稳定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银双金属纳米颗粒表征
        3.3.2 金银双金属纳米颗粒的拉曼增强性能
        3.3.3 金银核壳纳米颗粒对苏丹红I的检测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聚糖-g-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助留助滤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2 炔基接枝木聚糖的制备
        4.2.3 叠氮基接枝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
        4.2.4 炔基接枝的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的制备
        4.2.5 木聚糖-g-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的制备
        4.2.6 木聚糖-g-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的表征
        4.2.7 助留助滤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木聚糖-g-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的合成条件优化
        4.3.2 木聚糖-g-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的表征
        4.3.3 木聚糖-g-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的助留助滤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聚糖碳球/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5.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5.2.3 木聚糖碳球的制备及活化
        5.2.4 活化木聚糖碳球/石墨烯复合膜的制备
        5.2.5 石墨烯-抗坏血酸复合膜的制备
        5.2.6 活化木聚糖碳球/石墨烯-抗坏血酸复合膜的制备
        5.2.7 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木聚糖碳球的表征
        5.3.2 活化木聚糖碳球的表征
        5.3.3 石墨烯膜的电化学性能
        5.3.4 活化木聚糖碳球/石墨烯复合膜的电化学性能
        5.3.5 石墨烯-抗坏血酸复合膜的电化学性能
        5.3.6 活化木聚糖碳球/石墨烯-抗坏血酸复合膜的电化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木聚糖自钝化单层石墨烯量子点结合微流控检测水中Cr(Ⅵ)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6.2.2 木聚糖自钝化单层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
        6.2.3 量子点/聚丙烯酰胺荧光水凝胶的制备
        6.2.4 结构表征
        6.2.5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及Cr(Ⅵ)的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木聚糖自钝化单层石墨烯量子点的表征
        6.3.2 荧光探针检测Cr(Ⅵ)的选择性和灵敏性
        6.3.3 荧光水凝胶结合微流控检测Cr(Ⅵ)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烷基烯酮二聚体预絮凝对纸张抗水性的作用及机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施胶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1.1 施胶的简介
        1.1.2 施胶技术的分类
        1.1.3 施胶技术的发展
        1.1.4 施胶剂的分类
    1.2 AKD施胶的研究进展
        1.2.1 AKD简介
        1.2.2 AKD的施胶机理
        1.2.3 AKD施胶增效
        1.2.4 AKD改性
        1.2.5 预絮凝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助留体系下预絮聚加填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预絮聚顺序对手抄片施胶度的影响
        2.3.2 预絮聚顺序对填料留着率的影响
        2.3.3 预絮聚顺序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2.3.4 预絮聚顺序对纸张光学性能的影响
        2.3.5 预絮聚顺序对纸张匀度的影响
        2.3.6 预絮聚顺序对纸页透气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KD预絮聚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KD絮聚工艺对纸张施胶效果的影响
        3.3.2 AKD絮聚工艺对施胶逆转的影响
        3.3.3 AKD絮聚过程中絮体粒径的变化
        3.3.4 AKD絮聚过程中系统浊度的变化
        3.3.5 AKD絮聚工艺对絮体强度的影响
        3.3.6 AKD絮聚对系统Zeta电位的影响
        3.3.7 AKD絮聚对絮体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影响
        3.3.8 AKD絮聚工艺中纤维对AKD的吸附
        3.3.9 絮聚时间对絮体粒径以及手抄片施胶效果和填料留着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KD、PCC单独预絮聚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添加方式对纸张施胶度和填料留着率的影响
        4.3.2 CS添加量对纸张填料留着率的影响
        4.3.3 CS添加量对纸张施胶度的影响
        4.3.4 CS添加量对PCC絮体粒径和系统浊度的影响
        4.3.5 CS添加量对PCC絮体比表面积的影响
        4.3.6 CS添加量对纤维混合物Zeta电位的影响
        4.3.7 CS添加量对AKD吸附量的影响
        4.3.8 CS添加量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4.3.9 CS添加量对纸张填料粘合系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评定意见表

(7)羧甲基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羧甲基纤维素概述
        1.1.1 羧甲基纤维素的结构、合成、性质
        1.1.2 羧甲基纤维素的生产工艺
        1.1.3 羧甲基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1.2 羧甲基纤维素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1 羧甲基纤维素/其他聚合物复合材料
        1.2.2 羧甲基纤维素/无机粒子复合材料
        1.2.3 羧甲基纤维素/其他聚合物/无机粒子复合材料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2 实验与方法
    2.1 实验准备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操作方法及表征
        2.2.1 ACS复合薄膜的制备
        2.2.2 ACS复合薄膜的结构表征及抗菌检测
        2.2.3 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
        2.2.4 羧甲基纤维素的表征手段
3 结果与讨论
    3.1 ACS复合薄膜的表征分析
        3.1.1 ACS复合薄膜形貌分析
        3.1.2 AgNPs形貌分析及粒径分布分析
        3.1.3 ACS复合薄膜结构分析
        3.1.4 ACS复合薄膜热性能分析
        3.1.5 ACS复合薄膜力学性能分析
        3.1.6 ACS复合薄膜抗菌性能分析
    3.2 羧甲基纤维素的表征分析
        3.2.1 外观形貌分析
        3.2.2 取代度分析
        3.2.3 形貌分析
        3.2.4 结构分析
        3.2.5 热性能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臭氧漂白中纸浆黏度的保护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纸浆漂白技术的发展
        1.1.2 纸浆臭氧漂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臭氧漂白的现状及应用
        1.2.1 中高浓纸浆的漂白现状
        1.2.2 低浓纸浆的臭氧漂白
        1.2.3 臭氧的性质及制备
        1.2.4 臭氧漂白的作用机理
    1.3 臭氧漂白过程的选择性及其改善
        1.3.1 臭氧漂白选择性差的原因
        1.3.2 改善臭氧漂白选择性的措施
    1.4 新型添加剂壳聚糖的研究发展趋势
        1.4.1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1.4.2 壳聚糖在制浆造纸工业上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中及低浓阔叶木浆臭氧漂白工艺的对比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方法
        2.1.4 分析与检测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浆浓对漂后纸浆性能的影响
        2.2.2 高、中和低浓纸浆臭氧漂后纤维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浓阔叶木浆臭氧漂白黏度保护剂的筛选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方法
        3.1.4 分析检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各种保护剂用量对低浓阔叶木浆臭氧漂白的影响
        3.2.2 添加剂对臭氧漂后纤维的影响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壳聚糖的臭氧漂白工艺的探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装置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与检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添加壳聚糖的臭氧漂白过程单因素实验
        4.2.2 响应面法分析优化纸浆臭氧漂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在低浓臭氧漂白中机理的初探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1.3 分析与检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结晶度分析
        5.2.2 红外光谱分析
        5.2.3 羧基含量及漂后浆料Zeta电位分析
        5.2.4 纤维比表面积及吸附行为分析
        5.2.5 扫描电镜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纳米几丁质增强复合纸的制备及其在快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几丁质概述
        1.1.1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的结构
        1.1.2 几丁质的应用
        1.1.3 纳米几丁质
        1.1.4 纳米几丁质的应用
    1.2 纸基微流控芯片概述
        1.2.1 纸基微流控芯片
        1.2.2 纸基芯片的制备原理和制备方法
        1.2.3 纸基芯片在检测方面的应用
        1.2.4 纸基芯片基底性能的优化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
        2.3.2 纳米几丁质的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几丁质对纸张基底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ECh NWs和 TOCh NWs对纸张的表面形貌的影响
        3.3.2 添加DECh NWs和 TOCh NWs纸抄片的FTIR表征
        3.3.3 DECh NWs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3.3.4 TOCh NWs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3.3.5 DECh NWs和 TOCh NWs对纸张热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纳米几丁质纸基芯片的制备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软件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添加用量的纳米几丁质对纸基芯片检测性能的影响
        4.3.2 纸基芯片用于检测葡萄糖和尿酸
        4.3.3 纸基芯片用于检测亚硝酸根离子
        4.3.4 纸基芯片用于检测Fe(Ⅱ)离子、Cu(Ⅱ)离子和Ni(Ⅱ)离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造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1.2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分析
        1.1.3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质量管理现状
    1.2 造纸湿部化学品分类及其作用
    1.3 湿部关键化石基/合成类助剂的介绍
        1.3.1 烷基烯酮二聚体
        1.3.2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
        1.3.3 聚丙烯酰胺
    1.4 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助剂的介绍
        1.4.1 淀粉及其醚化衍生物
        1.4.2 壳聚糖及其羧化衍生物
        1.4.3 羧甲基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
    1.5 湿部化学品关键质量参数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5.1 AKD定量分析的研究现状
        1.5.2 PAE树脂的质量安全评估
        1.5.3 生物质基化学品的取代度或脱乙酰度定量分析
    1.6 顶空分析技术
        1.6.1 顶空分析技术发展历程
        1.6.2 静态顶空分析技术的原理
        1.6.3 静态顶空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
        1.6.4 静态顶空分析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7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
        1.7.1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1.7.2 紫外-可见光谱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1.8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8.1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1.8.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造纸湿部化学品水分或有效含量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2.1 双波长紫外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的有效固含量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本节小结
    2.2 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的有效含量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本节小结
    2.3 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
        2.3.1 前言
        2.3.2 实验部分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本节小结
    2.4 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的水分含量
        2.4.1 前言
        2.4.2 实验部分
        2.4.3 结果与讨论
        2.4.4 本节小结
第三章 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3.1 基于顶空分步滴定技术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本节小结
    3.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的取代度和脱乙酰度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本节小结
    3.3 基于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的羧基含量
        3.3.1 前言
        3.3.2 实验部分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本节小结
    3.4 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的取代度
        3.4.1 前言
        3.4.2 实验部分
        3.4.3 结果与讨论
        3.4.4 本节小结
第四章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有害氯组分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4.1 基于常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含量
        4.1.1 前言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本节小结
    4.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3-氯-1,2-丙二醇含量
        4.2.1 前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本节小结
第五章 相关化学品物化参数检测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评价方法的建立
    5.1 基于多次抽提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蜡片的熔点
        5.1.1 前言
        5.1.2 实验部分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本节小结
    5.2 烷基烯二聚物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5.2.1 前言
        5.2.2 实验部分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本节小结
    5.3 用于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合成工艺控制的紫外光谱技术
        5.3.1 前言
        5.3.2 实验部分
        5.3.3 结果与讨论
        5.3.4 本节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壳聚糖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一种新型的造纸助剂(论文参考文献)

  • [1]阳离子自交联酰胺共聚物纸张增强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D]. 张华.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改性聚乙烯亚胺的合成应用及机理研究[D]. 孙千惠.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水可分散非离子型封闭异氰酸酯的合成及应用[D]. 王倩.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造纸填料改性和新型增强剂的研究进展[J]. 刘强,韩卿,陈卓,庄堃.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21(01)
  • [5]木聚糖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D]. 蔡济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烷基烯酮二聚体预絮凝对纸张抗水性的作用及机理探究[D]. 李海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羧甲基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 李欢.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臭氧漂白中纸浆黏度的保护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D]. 王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纳米几丁质增强复合纸的制备及其在快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 唐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D]. 闫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壳聚糖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一种新型的造纸助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