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通过曲线时法兰力的计算

机车通过曲线时法兰力的计算

一、机车过曲线时的轮缘力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夏灿培[1](1998)在《机车动力曲线通过通用方程》文中提出根据受力特点,建立了机车过曲线时前转向架力学模型,导出了机车动力曲线通过的通用基本方程。指出通用基本方程必须与通用补充方程联立,方可正确进行机车动力曲线通过计算。

夏灿培[2](1998)在《机车过曲线时的轮缘力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了曲线上轮轨之间的贴靠分为紧贴靠和松贴靠的新概念。通过实例计算证实,当转向架处于自由位,后轮轴可能处于松贴靠钢轨位,也可能处于不贴靠钢轨位,故其轮缘力不一定为零。最后论述了求解轮缘力的新方法和相应电算法。

巫世晶,枚文深[3](2011)在《越南D19E型内燃电动机车曲线通过的轮缘力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对D19E型内燃电动机车通过建立力学平衡方程组,求解轮缘力。使用Matlab软件编写机车曲线通过轮缘力计算软件,对D19E型机车通过曲线时进行计算、考察机车以不同速度通过不同半径的曲线时的轮缘力和应用轮缘力的结果来计算来分析机车曲线通过的速度限制。

陈嵘[4](2009)在《高速铁路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对线路的平顺性要求严,高架桥、长大桥多为其主要特征,车站咽喉区位于桥梁上的可能性较普通铁路大得多。作为限速关键设备的高速道岔铺设于桥梁上,岔桥结构发生剧烈的动力相互作用,从而降低高速列车桥上过岔时的安全性与平稳性。随着我国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建设,快速及高速行车条件下车辆与桥上道岔的动态相互作用问题成为亟需开展的基础性课题之一。本文在参考国内外车桥振动理论与道岔动力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机车车辆、道岔区轨道与桥梁视为一个整体大系统,以车辆动力学、道岔动力学、桥梁动力有限元方法为基础,以岔区轮轨关系、岔桥关系为联系纽带,应用数值仿真的方法来研究高速行车条件下道岔区轨道及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行车的安全性和平稳性,为高速铁路桥上无缝道岔的设计方案评估和参数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系统模型将机车车辆视为一个由悬挂弹簧和阻尼联系起来的7刚体(1个车体、2个构架、4个轮对)振动系统,每个刚体具有点头、摇头、侧滚、沉浮和横移5个自由度,整个车辆系统共有35个自由度。在综合高速道岔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包含转辙器、连接部分和辙叉三部分的完整道岔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钢轨截面型式变化、顶铁接触传力、间隔铁高强联结、滑床台非线性支承等因素;将轨枕或支承块视为刚体并考虑其垂向、横向及转动自由度,无砟轨道板的垂向振动按弹性地基上的等厚度矩形薄板考虑,而横向视为刚体运动。运用动力有限元方法将桥梁结构离散化。2.详细论述车辆-道岔-桥梁动态相互作用原理并建立相应分析理论、编制通用计算程序DATTB综合应用道岔区多变的轮/岔接触几何关系、轮轨Hertz非线性弹性接触理论、轮轨蠕滑理论、岔桥相互作用关系,详细论述了车辆-道岔-桥梁动态相互作用原理。以高速道岔结构及状态不平顺作为系统的主要激振源,根据离散系统动力问题的Hamilton变分原理和“对号入座”法则建立起车-岔-桥耦合振动分析理论,并编制出相应动力学仿真通用程序DATTB。3.高速铁路岔桥结构运用安全性以及行车平稳性评估标准探析提出以列车桥上过岔的安全性及平稳性、道岔与桥梁的强度和稳定性作为桥上道岔的动力评估准则,对国内外有关机车车辆、道岔及桥梁的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如轮轨垂、横向力、轮轴横向力、尖轨及心轨开口量、尖轨及心轨动应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车体振动加速度、平稳性指标、桥梁挠度、桥梁自振频率、桥梁横向振幅、桥梁振动加速度等进行了归纳整理。4.车-岔-桥耦合振动试验研究应用DATTB对浙赣线湄池特大桥上200km/h提速改进型60kg/m钢轨12号有砟道岔进行动力学评估,通过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DATTB的可靠性。同时,桥上道岔与路基上道岔的动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桥上道岔区轮轨动力相互作用远较普通路基上道岔区强烈。5.高速车辆与桥上道岔的动态相互作用规律研究系统研究车辆、道岔和桥梁的各种可变因素对车-岔-桥耦合振动的影响,揭示出高速车辆与桥上道岔的动态相互作用规律,并提出了高速铁路桥上无缝道岔动力设计指导原则。优化的道岔区轮轨关系和轨道刚度、合理的桥梁竖向刚度和岔桥相对位置是保证高速列车桥上过岔安全性与平稳性的关键。6.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理论的工程应用以郑西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多种跨度布置连续梁桥上铺设法国COGIFER时速350公里18号道岔和厦深客货混跑铁路有砟轨道(48+2×80+88+48)m连续梁桥上铺设中国自主研发的时速250公里30号道岔的动力学评估为例阐述了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理论的实际应用。

高学军[5](2010)在《铁道客车系统横向运动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与混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铁道客车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该系统横向运动的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和混沌运动等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由于各自由度之间内在的耦合性和非线性轮轨接触力等因素,不管是理想平直轨道上,还是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下直线轨道上运行的车辆系统,又或者是曲线轨道运行的不对称车辆系统,都有可能出现不对称的分岔行为和混沌运动。第1章从铁道车辆系统横向运动稳定性、分岔与混沌、不对称车辆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背景出发,综述相关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本论文拟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第2章研究对称的转向架系统运行于理想平直轨道上的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和混沌运动。运用延续算法得到了系统Hopf分岔点和分岔后的周期解分支,据此确定了车辆系统的线性和非线性临界速度。同时,为了反映系统运动关于轨道中心线的对称/不对称状态,提出“合成分岔图”的构造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全面分析了对称转向架系统的实际运动形式和对称状态。研究表明,系统存在着大量的对称与不对称运动形式,包括简单的单周期运动、倍周期运动、混沌运动以及夹杂其间的若干多周期运动窗口。第3章研究转向架系统稳态曲线轨道运行时不对称的分岔行为及其表征。由于整个系统关于轨道中心线是不对称的,因此系统表现出完全不对称的运动状态。为了准确反映曲线轨道运行时左右轮轮缘与钢轨的接触情况和运动关于轨道中心线的不对称特点,提出曲线轨道“最大-最小值”分岔图的构造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稳态曲线轨道上转向架系统的运动形式、对称状态和轮缘接触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表明,稳态曲线轨道运行的不对称转向架系统不仅平衡位置是偏离轨道中心线的,而且系统的非线性临界速度也要比直线轨道对称转向架系统的非线性临界速度低,且曲线轨道非线性临界速度随着曲率半径的减小而降低。第4章研究对称的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下转向架系统的对称/不对称性分岔行为和混沌运动,所讨论的转向架系统仍应该是关于轨道中心线对称的。对临界速度的分析表明,由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得到的非线性临界速度要比由线性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得到的非线性临界速度小一些,计算结果是偏于安全的。同时,通过部分参数对车辆临界速度的影响曲线分析后发现,由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得到的结果与实际车辆运行和实验情况吻合较好,因此建议在车辆动力学行为的分析中,尽量考虑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由此得到的结果作为车辆设计、实验及运行的依据会更安全和更合理。此外,采用“升-降速”方法对转向架系统分岔行为的研究发现,系统由亚临界Hopf分岔引起的跳跃现象不突出,同样会存在不对称的运动形式。第5章研究Vermeulen-Johnson蠕滑力和分段线性函数表达的轮缘力作用下整车模型直线轨道运行的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并对系统运动对称性破坏的规律进行探讨。对临界速度的研究表明,由整车系统得到的非线性临界速度比由转向架系统得到的非线性临界速度低一些,计算结果偏于安全。对整车系统分岔行为和混沌运动的研究则表明,系统存在多个对称/不对称周期运动、多个对称/不对称拟周期运动、多个对称/不对称混沌运动并存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此外,综合应用速度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的方法,通过数值手段探讨多自由度带有碰撞约束的对称车辆系统对称性破坏的规律。发现系统可能通过跳跃现象而失去原有的对称性并突变为不对称的运动,也有可能通过音叉分岔反复的经历对称性破坏和对称性恢复的过程并最终进入不对称的运动状态。

梁继韬[6](2013)在《高铁牵引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以高速、重载及为特点,伴随着复杂的工况,其传动系统在工作中表为强非线性运动,并且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随着对铁路客运稳定性和舒适性要求的提高,用于传动的牵引齿轮系统也需要有更好的力学性能。研究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参数,对齿轮的优化及性能的提高,并随之提高整体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高铁牵引齿轮为研究对象,基于轮轨接触原理对牵引齿轮的负载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建立齿轮系统传递矩阵模型研究其动力学特性。(1)根据轮轨结构特点及轮轨蠕滑原理,对转向架—轮对系统进行数学建模。考虑列车在直线运行和曲线运行时的不同工况特点,通过计算分析蠕滑力、轮对构架力等,分别在列车直线运行和曲线运行工况下求解齿轮等效负载力矩,得到牵引齿轮等效负载随列车运行速度、轮对等效锥度、轨道半径等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高铁牵引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提供载荷数据。(2)通过对传递矩阵方法的研究,基于弯—扭—轴耦合的齿轮啮合系统,分别运用Prohl方法和Riccati方法建立传递矩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齿轮啮合特点,建立多轴祸合传递矩阵,为后续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通过运用Prohl传递矩阵法和Riccati传递矩阵法建立传递矩阵,分别在单轴状态下以及在齿轮啮合状态下计算系统的临界转速和振型,并讨论了系统支承刚度及齿轮啮合刚度的影响。(4)研究齿轮系统的振动响应,通过Riccati传递矩阵方法,求解系统的振动响应。通过对比系统振动响应时间—位移曲线、相曲线、Poincare截面图及FFT曲线图,分析系统振动特点,并研究不同参数变化对系统振动的影响。

罗文俊[7](2005)在《曲线轨道车辆横向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解决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和横向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车辆动力学长期研究的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概况;给出了单个轮对和车辆通过曲线时的横向振动模型,推导了相应的微分方程组并编制了仿真程序;利用程序对单个轮对和车辆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1、用转向架通过曲线时的线性稳态模型对普通转向架和后轮对采用独立旋转车轮的新型自导向转向架的曲线导向性进行了分析;2、考虑大蠕滑和横向位移较大,以及轮轨接触的极端情况即轮缘力的影响,同时考虑重力刚度和重力角刚度以及通过曲线轨道时的向心力和外轨超高的影响,建立了整车在通过曲线轨道时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十四个自由度的运动微分方程。3、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方法求解微分方程,借助于MATLAB软件系统自编程序,利用程序对单个轮对通过曲线轨道时的导向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并将现代分叉理论应用于单个轮对导向性能的分析中;4、利用程序对车辆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绘制曲线半径-轮对横向位移曲线,曲线半径-轮对摇头角位移曲线,曲线半径-轮对横向力曲线,曲线半径一轮对脱轨系数曲线,将普通转向架和新型自导向转向架的曲线导向性进行了对比;改变新型自导向转向架的悬挂参数,对几种配置方案的曲线导向性能的进行了对比,分析优劣。经过分析得出:当单个轮对通过一段特定的曲线轨道时,速度超过

马波[8](2017)在《快速货车轮轨横向冲击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也在积极发展快速化铁路运输。高速客运专线的开通为货运的快速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货运列车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快速货车的研制就变得相当重要。自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研制出一系列快速货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离商业化运营的快速货车的成功研制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原因是目前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相关的标准,列车在高速下运行时的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有解决,尤其是列车在高速下运行时的运动稳定性和平稳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开展了快速货车横向运动动力学特性和系统参数优化的研究。本文结合我国快速货车的技术特点和运行速度的要求,利用经典的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起具有19自由度的快速货车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非线性轮轨间作用力以及心盘、旁承与车体间干摩擦等强非线性因素,应用数值积分方法分别对车辆系统在直线轨道和稳态曲线轨道上运行时的动力学行为及分岔特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以全面了解车辆系统的运动特性。同时,还对车辆的部分悬挂参数和结构参数对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做了研究,以期优化车辆的动力学性能,为车辆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车辆的一系悬挂纵向、横向刚度和二系悬挂横向刚度越大,车辆的临界速度越小,二系悬挂纵向刚度变大,车辆临界速度则先上升后下降。轮轨间摩擦系数和车辆轮对踏面等效锥度对临界速度的影响很显着,其中轮轨间摩擦系数增大,车辆的临界速度明显上升,而随车轮踏面等效锥度的增大,车辆临界速度则明显下降。在车辆超过临界速度运行的过程中,对称的系统中会出现不对称的运动过程,不对称的系统中也会出现对称的运动过程。随着这些参数的变化,系统还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特性,通过这些参数对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影响的深入分析,获得了每个参数的最优取值区间,为改善车辆的动力学性能,设计出更高速度,动力学性能更优的快速货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机车过曲线时的轮缘力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车过曲线时的轮缘力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3)越南D19E型内燃电动机车曲线通过的轮缘力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D19E型内燃电动机车小半径曲线通过的轮缘力计算方法
2 结论

(4)高速铁路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车辆-桥梁动态相互作用的研究概况
        1.2.1 早期研究
        1.2.2 近现代研究
    1.3 高速道岔的发展与道岔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1.3.1 高速道岔的发展概况
        1.3.2 国内外道岔动力学的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模型及方程
    2.1 车辆振动模型及方程
        2.1.1 车辆振动分析模型
        2.1.2 车辆系统振动方程
    2.2 道岔动力学模型及方程
        2.2.1 道岔振动分析模型
        2.2.2 道岔系统振动方程的建立
        2.2.3 无砟轨道板模型及方程
    2.3 桥梁动力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2.3.1 桥梁结构的振动方程
        2.3.2 桥梁结构阻尼矩阵
第3章 车-岔-桥动态相互作用原理及数值仿真
    3.1 道岔区轮轨相互作用
        3.1.1 道岔区轮轨接触状态
        3.1.2 岔区轮轨法向力的计算
        3.1.3 岔区轮轨蠕滑力的计算
        3.1.4 岔区轮缘力的计算
        3.1.5 岔区轮背接触力的计算
    3.2 岔桥相互作用
    3.3 耦合振动系统激励
        3.3.1 静态不平顺(几何不平顺)
        3.3.2 动态不平顺(状态不平顺)
        3.3.3 道岔区结构不平顺
    3.4 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的数值方法
    3.5 计算参数的选取
        3.5.1 车辆计算参数
        3.5.2 道岔计算参数
        3.5.3 桥梁计算参数
第4章 车-岔-桥动态安全性及平稳性评估标准
    4.1 车辆运行安全性及平稳性评估标准
        4.1.1 安全性标准
        4.1.2 平衡性标准
    4.2 道岔区轨道结构动力性能评估标准
    4.3 桥梁结构动力性能评估标准
第5章 车-岔-桥耦合振动试验研究
    5.1 浙赣线简支梁桥上道岔概况
    5.2 车-岔-桥耦合振动仿真分析
        5.2.1 桥上25t轴重货车以120km/h直向过岔时的动力响应
        5.2.2 桥上CRH1动车组以200km/h直向过岔时的动力响应
        5.2.3 仿真分析小结
    5.3 浙赣线道岔实车试验研究
        5.3.1 主要测试内容及方法
        5.3.2 主要测试结果及分析
第6章 高速车辆与桥上道岔动态相互作用规律
    6.1 车辆与桥梁、路基上道岔相互作用计算结果对比
        6.1.1 耦合系统参数
        6.1.2 路基上无砟道岔的动力响应
        6.1.3 连续梁桥上无砟道岔的动力响应
        6.1.4 对比分析
    6.2 动车组速度的影响
    6.3 道岔结构参数的影响
        6.3.1 轮轨关系的影响
        6.3.2 中、德、法三国18号高速道岔铺设于桥上的动力响应比较
    6.4 扣件系统刚度的影响
    6.5 轨下基础结构的影响
    6.6 道岔板支承层刚度的影响
    6.7 车辆与简支梁、连续梁桥上道岔相互作用结果对比
    6.8 岔桥相对位置的影响
    6.9 桥梁竖向刚度的影响
    6.10 连续梁跨数的影响
    6.11 连续梁跨度的影响
    6.12 桥墩竖向支承刚度的影响
    6.13 连续梁墩台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6.14 等宽与变宽连续梁桥的对比
    6.15 桥上无缝道岔动力学设计指导原则
第7章 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应用实例
    7.1 郑西客运专线某高架站桥上无砟道岔动力仿真分析
        7.1.1 计算说明
        7.1.2 (30.2+48+56+48+30.2)m连续梁上1#道岔动力仿真分析
        7.1.3 (30.7+48+33.037)m连续梁上5#道岔动力仿真分析
        7.1.4 仿真结果与结论
    7.2 厦深客货混跑铁路特大桥上有砟道岔动力仿真分析
        7.2.1 计算说明
        7.2.2 动车组桥上直向过岔
        7.2.3 提速货车桥上直向过岔
        7.2.4 提速货车桥上侧向过岔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工程实践

(5)铁道客车系统横向运动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与混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辆系统横向稳定性及分岔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系统横向稳定性问题的研究
        1.2.2 车辆系统分岔及混沌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 不对称车辆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转向架直线轨道横向运动对称/不对称分岔分析
    2.1 本章概述
    2.2 动力学模型描述
        2.2.1 转向架模型描述
        2.2.2 轮轨坐标系定义及其转换关系
        2.2.3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2.2.4 蠕滑力
        2.2.5 法向力与轮缘力
        2.2.6 转向架横向运动微分方程
    2.3 轮轨系统分岔分析
        2.3.1 分析方法
        2.3.2 Jacobi矩阵的优化计算方法
    2.4 对称轮轨系统"合成分岔图"原理
        2.4.1 对称性分岔的定义
        2.4.2 "合成分岔图"原理
    2.5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2.5.1 系统参数及取值
        2.5.2 定常运动与对称周期运动
        2.5.3 超临界高速下的不对称/对称分岔行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稳态曲线运行的不对称分岔行为
    3.1 本章概述
    3.2 曲线轨道转向架模型描述
    3.3 曲线轨道"最大-最小值"分岔图方法
    3.4 稳态曲线轨道运行的不对称分岔分析
        3.4.1 平衡位置随曲率半径的变化
        3.4.2 定常运动与不对称周期运动
        3.4.3 超临界高速下的不对称分岔行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下转向架系统的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
    4.1 本章概述
    4.2 RSGEO非线性轮轨接触数表
    4.3 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描述
        4.3.1 非线性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4.3.2 非线性轮轨接触参量修正的蠕滑力和蠕滑力矩
        4.3.3 法向力的变化
    4.4 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分析
        4.4.1 分析思路
        4.4.2 定常运动与对称周期运动
        4.4.3 对称/不对称混沌运动
        4.4.4 部分参数对临界速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模型的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和对称性破坏规律的探讨
    5.1 本章概述
    5.2 动力学模型描述
        5.2.1 整车模型描述
        5.2.2 蠕滑力的计算
        5.2.3 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5.3 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及讨论
        5.3.1 分析思路
        5.3.2 定常运动和周期运动
        5.3.3 超临界高速下的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
    5.4 系统运动对称性破坏规律的探讨
        5.4.1 速度V=135.0m/s附近的不对称运动
        5.4.2 速度V=126.0m/s附近的不对称运动
        5.4.3 速度V=100.0m/s之后的不对称运动
        5.4.4 CD解分支上存在的不对称运动
    5.5 相关结果的比较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轮轨坐标转换关系
附录2 蠕滑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高铁牵引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列车轮对运动研究现状
        1.2.2 齿轮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3 齿轮动力学研究方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齿轮等效负载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转向架—轮对系统模型建立
        2.2.1 轮轨接触原理
        2.2.2 直线运行
        2.2.3 曲线运行
    2.3 牵引齿轮等效负载特性分析
        2.3.1 直线运行
        2.3.2 曲线运行
    2.5 本章小结
3 齿轮系统传递矩阵模型建立
    3.1 前言
    3.2 Prohl传递矩阵法
    3.3 Riccati传递矩阵法
    3.4 多轴耦合传递矩阵Riccati法
    3.5 本章小结
4 齿轮系统固有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固有特性的传递矩阵方法
        4.2.1 Prohl传递矩阵法
        4.2.2 Riccati传递矩阵法
    4.3 单轴系统临界转速及振型分析
        4.3.1 Prohl传递矩阵法
        4.3.2 Riccati传递矩阵法
    4.4 多轴耦合系统临界转速
        4.4.1 临界转速计算
        4.4.2 系统参数对临界转速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齿轮系统振动响应研究
    5.1 前言
    5.2 振动响应的求解方法及响应类型
        5.2.1 振动响应的求解方法
        5.2.2. 振动响应的Riccati传递矩阵法
    5.3 振动响应结果分析
        5.3.1 转速激励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5.3.2 啮合刚度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5.3.3 负载力矩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曲线轨道车辆横向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独立旋转车轮研究现状
        1.2.2 我国独立旋转车轮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自导向转向架简介及轮轨间的作用力
    2.1 新型自导向转向架简介
    2.2 轮轨间的相互作用力
        2.2.1 蠕滑效应
        2.2.2 重力刚度和重力角刚度
        2.2.3 轮缘力
第三章 单个轮对的曲线通过性能
    3.1 概述
    3.2 单个轮对通过曲线轨道时横向运动方程的建立
    3.3 算例及仿真结果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转向架稳态曲线通过
    4.1 转向架稳态曲线通过线性模型介绍
    4.2 传统转向架
    4.3 新型自导向转向架
        4.3.1 新型自导向转向架稳态曲线通过线性分析
        4.3.2 新型自导向转向架曲线导向性能提高机理
第五章 新型自导向转向架车辆的动力学方程
    5.1 车辆系统建模
        5.1.1 车辆模型
        5.1.2 线路的描述
    5.2 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5.2.1 系统座标设置
        5.2.2 轮轨间的作用力计算
        5.2.3 车辆系统微分方程
第六章 运动微分方程数值求解方法及仿真结果
    6.1 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运动方程
    6.2 动力学程序流程图
    6.3 仿真结果
        6.3.1 传统转向架和新型自导向转向架车辆的仿真结果分析
        6.3.2 新型自导向转向架-系刚度非对称布置方案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全文主要工作回顾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曲线轨道横向稳定性分析源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快速货车轮轨横向冲击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车辆系统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快速货车整车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直线轨道上运行时整车系统动力学建模
        2.1.1 轮轨坐标系的定义及其变换
        2.1.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2.1.3 蠕滑力
        2.1.4 轮轨间法向力与轮缘力
        2.1.5 干摩擦力
        2.1.6 车辆受力分析及整车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曲线轨道上运行时整车系统动力学建模
        2.2.1 惯性坐标系的定义
        2.2.2 轮轨间作用力
        2.2.3 系统的受力分析及微分方程的建立
    2.3 分析方法
    2.4 Poincaré截面的建立
3 直线轨道上运行时车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3.1 新轮阶段车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3.1.1 新轮阶段基准参数下车辆系统的分岔分析
        3.1.2 系统结构参数变化对新轮阶段车辆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2 磨耗稳定阶段车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3.2.1 磨耗稳定阶段基准参数下车辆系统的分岔分析
        3.2.2 系统结构参数变化对车轮磨耗稳定阶段车辆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3.3 直线轨道上运行时车辆系统参数的优化结果
        3.3.1 新轮阶段参数优化结果
        3.3.2 磨耗稳定阶段参数优化结果
4 曲线轨道上运行时车辆系统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4.1 新轮阶段车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4.1.1 新轮阶段基准参数下车辆系统的分岔分析
        4.1.2 系统结构参数变化对新轮阶段车辆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4.2 磨耗稳定阶段车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4.2.1 磨耗稳定轮阶段基准参数下车辆系统的分岔分析
        4.2.2 系统结构参数变化对车轮磨耗稳定阶段车辆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快速货车系统参数名称及取值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机车过曲线时的轮缘力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机车动力曲线通过通用方程[J]. 夏灿培. 机车电传动, 1998(03)
  • [2]机车过曲线时的轮缘力计算[J]. 夏灿培. 机车电传动, 1998(01)
  • [3]越南D19E型内燃电动机车曲线通过的轮缘力计算方法研究[J]. 巫世晶,枚文深. 硅谷, 2011(05)
  • [4]高速铁路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D]. 陈嵘.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
  • [5]铁道客车系统横向运动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与混沌研究[D]. 高学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9)
  • [6]高铁牵引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 梁继韬.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7]曲线轨道车辆横向稳定性分析[D]. 罗文俊. 华东交通大学, 2005(02)
  • [8]快速货车轮轨横向冲击动力学特性研究[D]. 马波.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机车通过曲线时法兰力的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