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杂交一代优势的利用

番茄杂交一代优势的利用

一、番茄杂交一代优势的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楠,徐涛,王万鹏,张庆祝,解莉楠[1](2021)在《表观遗传修饰在作物重要性状形成中的作用》文中指出表观遗传修饰是指染色体DNA和组蛋白上的化学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这些修饰可以通过改变染色质状态来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并具有可遗传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当特定的表观遗传修饰发生改变时,农作物可以获得优异的表型、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因此人为改变表观遗传修饰有望获得更适于农业生产的优质种质资源。本文综述了植物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类型及其在作物重要性状的形成和环境胁迫响应中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表观遗传学应用于作物改良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在表观遗传修饰层面为作物的育种改良提供新思路。

聂中欣[2](2021)在《番茄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文中认为

聂中欣[3](2021)在《番茄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新珂[4](2021)在《25个辣椒组合杂种优势分析及亲本选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雪梅[5](2021)在《BM种业公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刘维妙[6](2021)在《芸薹属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及花粉发育相关扩展蛋白基因的功能分化研究》文中指出花粉发育和授粉受精过程是开花植物完成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花粉发育异常会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完成,进而影响后代的繁衍。授粉受精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花粉管正常的萌发和伸长。花粉管的萌发通常起始于成熟花粉粒的内壁。在花粉管快速伸长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细胞壁的快速扩展,众多细胞壁合成和重塑蛋白都参与其中。植物扩展蛋白(expansins,EXP)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壁重塑蛋白,可以与细胞壁的多糖组分结合,通过破坏细胞壁组分之间的非共价键引起植物细胞壁的松弛,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扩展蛋白基因家族被细分为四个亚家族,分别是EXPA(expansin A subfamily,扩展蛋白A亚家族)、EXPB(expansin B subfamily,扩展蛋白B亚家族)、EXLA(expansin like A subfamily,扩展蛋白类A亚家族)和EXLB(expansin like B subfamily,扩展蛋白类B亚家族)。虽然近年来扩展蛋白基因的功能被广泛研究,但是有关扩展蛋白基因在植物生殖发育阶段的功能以及有关EXPA和EXPB亚家族基因协调作用都还鲜有报道。本文以白菜‘矮脚黄’(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syn.B.rapa ssp.chinensis cv.Aijiaohuang)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jhGMS‘Bcajh97-01A/B’和黑芥(B.nigra cv.Z1411-02)以及甘蓝(B.oleracea cv.Jingfeng 1)为材料,对芸薹属三个二倍体基本种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进行鉴定、进化和表达分析,明确三个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特征,为探究扩展蛋白基因在花粉和花粉管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提供相关基础;由基因家族分析筛选到两个在白菜花粉发育后期和花粉管中高表达的基因BrEXPB4和BrEXPB9,通过人工microRNA技术研究BrEXPB4和BrEXPB9在白菜花粉和花粉管发育中的功能;采用CRISPR/Cas9技术和过表达技术对两者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AtEXPB5进行生物学功能的分析,并对与其在花粉和花粉管发育阶段具有冗余功能的AtEXPA4进行验证;通过酵母单杂交和双荧光素酶实验对AtEXPB5和BrEXPB4/9可能参与的转录调控路径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三步分析法,鉴定了芸薹属三个基本种(白菜、甘蓝和黑芥)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并经与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系统发育、基因结构和理化特性的比较分析对它们的扩张模式和进化细节进行了研究,发现经过独立的进化,扩展蛋白基因家族在这三个基本种中的相似性较多,而分歧较少。通过比较启动子和编码序列的差异,发现在拟南芥和三个基本种的直系同源物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随后的表达分析表明这三个物种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中存在广泛的功能差异,特别是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筛选到两个在白菜花粉和花粉管发育阶段强烈表达的基因BrEXPB4和BrEXPB9。(2)通过烟草和洋葱瞬时表达体系进行亚细胞定位的结果表明,BrEXPB4和BrEXPB9都定位在细胞壁上,这与它们都具有信号肽结构的预测结果一致。通过荧光定量PCR和GUS基因报告系统进行的时空表达分析表明,BrEXPB4和BrEXPB9的表达模式也很相似,都是从单核花粉后期开始表达,并随着花粉的发育,表达量逐步升高,并且可以一直持续到花粉管中。(3)采用人工microRNA技术分别和同时抑制BrEXPB4和BrEXPB9的表达,进而对它们的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当它们被单独抑制时,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并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然而当它们的表达被同时抑制时,却造成约50%的花粉败育,并不能正常萌发。对败育花粉的细致观察显示,花粉的败育起始于单核花粉晚期,进一步使小孢子细胞质和花粉内壁降解,最终造成花粉败育和萌发异常。(4)通过亚细胞定位和时空表达分析,发现AtEXPB5定位在细胞壁上,并且其编码基因在成熟花粉粒和花粉管中强烈表达。然而,无论是敲除AtEXPB5还是过表达AtEXPB5都未对拟南芥的生长发育造成显着影响。结合前人相关电子表达谱的研究,发现仅有AtEXPA4在生殖发育阶段与AtEXPB5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构建了AtEXPA4的敲除和过表达材料,并通过杂交获得AtEXPA4和AtEXPB5的双突变体,观察发现在双突变体中,花粉管伸长的速度显着减缓,并且无论是AtEXPB5还是AtEXPA4都可以恢复双突变体花粉管伸长减缓的表型,说明AtEXPA4和AtEXPB5冗余地参与了花粉管的发育。(5)通过亚细胞定位和时空表达分析,发现AtEXPA4定位在细胞壁上,其编码基因不仅在生殖发育阶段表达,也在拟南芥的根中优势表达。主根长度和根分生区的测量结果表明,AtEXPA4对于主根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6)通过酵母单杂交和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AtEXPB5的表达可由AtTDF1和AtAMS共同激活,而这一调控途径在白菜中并不保守。这说明AtEXPB5和BrEXPB4/9的生物学功能产生分化,并且参与不同的转录调控路径。BrEXPB4/9及其同源基因AtEXPB5在表达模式、功能和调控网络上显示出巨大差异说明在进化过程中,同源基因物也会产生功能和调控的变化。

岳丽昕[7](2021)在《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白菜是我国大面积种植的蔬菜,生产上以一代杂交种为主。但是,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的机理尚不清楚,杂交种选育很大程度上依赖育种者的经验,育种效率低。因此,探索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对提高大白菜育种效率及阐明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筛选14份大白菜亲本配制组合,分析各性状的杂种优势;选取两个代表性F1组合,利用不同方法对其F2分离群体的单株重进行QTL定位;结合转录组测序,比较不同耐热性大白菜在高温胁迫处理下的表现,鉴定了参与高温胁迫的关键基因。结果如下:1、利用14份大白菜优良骨干亲本,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1个F1组合,对亲本及组合开展11个性状的田间调查,结果发现:91个组合在28天苗期生长量、单株重、叶球重、生育期(商品成熟期)等四个性状均表现显着的杂种优势,最大超亲优势值分别为241.84%、118.14%、120.69%和-207.79%,说明白菜杂交育种可显着提高产量并缩短生育期。2、对亲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2,444,676个高质量SNPs。基于全基因组SNPs差异和亲本间纯合差异SNPs位点的不同方法,计算亲本间的遗传距离(GD),遗传距离GDtotal和GDhomo的变幅分别为0.222~0.379和0.211~0.365。通过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GDhomo与28天生长量的中亲优势(r=0.262)和超亲优势(r=0.234)、球重的超亲优势(r=0.214)呈显着正相关(p<0.05),说明遗传距离可以部分预测大白菜杂种优势。3、利用QTL-seq和Graded Pool-seq在产量强优势组合的F2群体(418株)中检测到4个控制单株重的QTLs:q PW1.1,q PW5.1,q PW7.1和q PW8.1。连续两年的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1)q PW8.1定位在标记A08_S45(18,172,719)和A08_S85(18,196,752)之间,约23.5 kb,解释了8.6%的单株重和23.6%的白菜总球叶数的表型变异;还包含一个可能控制单株重杂种优势的杂合区段。2)q PW1.1和q PW7.1解释的单株重表型变异分别是11.7%和10.7%,且q PW7.1表达易受环境影响。3)q PW5.1在着丝粒区域具有显着信号,推测其高杂合性造成的“假超显性效应”和来自亲本‘XJD4’的增效等位基因是影响大白菜产量杂种优势的可能原因。4、以亲本“玉田包尖”配制的大白菜组合具有显着杂种优势,且正反交F1、957株F2的单株重、球高等性状的遗传明显偏向该亲本,说明亲本“玉田包尖”为强优势亲本,具有较强的性状遗传力。确定单株重为“玉田包尖”类白菜的优势性状之一;采用QTL-seq和Graded Pool-seq将包尖组合单株重QTL定位在A09染色体。5、筛选耐热亲本‘268’和热敏亲本‘334’,分别对其进行高温胁迫与对照处理,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11,055和8,9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所有DEGs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获得7个与高温胁迫高度相关的关键共表达模块和核心基因;高温胁迫后,耐热大白菜‘268’中谷胱甘肽代谢和核糖体生物发生途径显着上调,光合作用途径被抑制;而热敏大白菜‘334’中核心基因HSP17.6、HSP17.6B、HSP70-8、CLPB1、PAP1、PYR1、ADC2和GSTF1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参与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马文文[8](2021)在《辣椒根系类型鉴定及根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初步分析》文中认为辣椒(Capsicum spp.)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属浅根性植物。根系是提高辣椒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人很少对辣椒根系性状和遗传进行详细地研究,因此,开展相关工作十分有必要。本研究基于31份来自不同8个遗传群组的代表性的辣椒核心种质材料,通过完全双列杂交获得杂交组合400个,调查根系相关数据后,对根系类型进行鉴定分类,并对根深、根宽和根幅进行杂种优势初步分析,旨在调查不同辣椒资源中根系性状差异,为挑选辣椒优良砧木、育种中选育优良品系及遗传性状改良提供基础;主要是初步的探索实验,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辣椒根系类型的鉴定及分类:31份亲本材料中有11份为单轮生-多须根系(One-whorled,multilateral fibrous pepper root system,OWM),2份为多轮生-双边须根系(Multi-whorled,bilateral fibrous root system,MWB),18份为多轮生-多须根系(Multi-whorled,multilateral fibrous root system,MWM),辣椒根系以MWM型和OWM型为主,MWB型较为少见,且仅有的两份均分布在Ⅴ群中。杂种一代中OWM型和MWM型的比例与亲本材料中该根系类型所占的比例相近:亲本中OWM型占35.48%,MWM型占58.06%,组合中OWM型占33.00%,MWM型占56.75%。2.根深、根宽、根幅的超中和超亲优势分析:根深、根宽、根幅的超中优势表现出正向的组合分别占组合总数的45.00%、34.50%和40.25%,变幅分别为-0.67~1.74、-0.58~0.80和-0.71~2.31;超亲优势中占据的比例分别为36.25%、22.25%和33.00%,变幅分别为-0.73~1.61、-0.61~0.63和-0.77~2.30。其中益都红×SN1312表现最好。益都红、天鹰椒和二斧头三份材料在三个性状中均表现出较强的一般配合力,所有组合在根深、根宽和根幅的特殊配合力中均表现出正向效应。3.不同类群间辣椒根系性状杂种优势比较:Ⅱ类群为根系杂种优势群,特别是Ⅱ群×Ⅶ群这一组合杂种优势效应最强。通过群间比较,根深、根宽、根幅性状在超中、超亲优势呈现正向效应的组合所占比例不同,具体表现为根深>根幅>根宽。此外,正向效应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群间配制的组合中,群内组合多出现负向效应最大值。本研究对辣椒根系进行描述和类型初步分析,通过测量根深、根宽和根幅,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对辣椒根系遗传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程谟桢[9](2021)在《番茄黄化突变体ym的黄化迟熟机制与关键基因Slym1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番茄作为全世界重要的蔬菜作物及模式研究植物,具有自花闭花授粉和杂种优势等特点,因此杂交制种被广泛用于番茄育种工作中。然而在杂交制种过程中,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使得杂交制种后代中出现大量杂合植株,需要经过多代繁育筛选才能获得纯合稳定的材料。叶片颜色作为极其明显的性状,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辅助标记性状用于作物杂交育种过程中杂交后代的选择,可以缩短筛选性状的时间、简化杂交后代的选优工作,进而提高杂交制种的效率。目前利用叶色作为标记用于筛选杂交后代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等作物的育种工作中,但对番茄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较少。如果将番茄叶色突变体作为标记性状应用于番茄杂交制种过程,就可提高性状筛选效率。综上所述,番茄叶色突变体的研究可以为植物光合作用机制的深入解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番茄性状筛选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一株田间叶片黄化自然突变的植株,后经过多代选育得到可稳定遗传叶片黄化材料,我们将其命名为番茄黄化突变体。作为一种非致死型叶色突变体,该黄化突变体叶片颜色多表现为失绿变黄,褪色现象在全生育期均有表现,且该突变体还表现出果实推迟成熟的特性,因此对该突变体的研究不但可以为植物光合作用机制深入解析提供理论基础和植物材料,而且还可能对番茄果实耐储运等特性的研究提出新的见解。本项研究利用生理指标测定、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光合色素含量变化测定等试验,研究叶片黄化的生理机制;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BSA-Seq和GBTS基因分型相结合的方法,定位鉴定控制该性状的候选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筛选和生理生化试验、亚细胞定位、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沉默和超表达、酵母双杂交以及双分子荧光互补等试验,鉴定候选基因功能;利用比较转录组分析,在转录水平上解析叶片变色和果实迟熟的机制。本项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突变体ym产量和生物量较对照植株zs4差别不显着。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发现突变体ym植株中过氧化氢过度积累、清除自由氧的能力下降、ROS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突变体植物细胞出现早衰和氧中毒现象。突变体ym植株中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叶绿体结构被破坏,突变体植株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含量、气孔导度以及细胞活性均降低,突变体ym植株光合作用能力显着降低,导致突变体叶色变黄;(2)突变体ym和对照植株zs4进行杂交获得分离群体,遗传规律分析表明该黄化性状由单基因控制,利用BSA基因组定位测序的方法,筛选到一个大小1.88Mb的候选区间,在该区间中鉴定到了一个编码基因F-box家族蛋白的候选基因Slym1,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突变体中该基因在编码区704bp位置发生非同义SNP突变,核苷酸由G突变为A;(3)在栽培番茄植株中超表达Slym1后,番茄转基因植株的光合基因、光响应及光受体蛋白和光合色素合成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利用VIGS技术沉默Slym1后,沉默植株光合基因、光响应及光受体蛋白和光合色素合成基因表达量与超表达结果相反,这些现象表明Slym1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负面影响;(4)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证明,目的基因Slym1编码的蛋白与植物光形态建成关键转录因子HY5间接相互作用,产生竞争关系,从而影响PIF3和HY5之间的动态平衡,进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等一系列反应;(5)对突变体ym和对照植株zs4果实颜色变化,果实内部结构变化,果实成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以及成熟期单果重变化测定结果表明,黄化突变体ym果实较对照推迟一个时期成熟,果实表现为色素积累减慢,萼片颜色由绿转黄的特点;(6)对突变体ym和对照植株zs4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Solyc01g110340.3、Solyc04g081300.3、Solyc05g005080.3、Solyc08g082250.3和Solyc09g075360.3这5个差异基因在突变体中下调表达,可能导致突变体果实中纤维素降解迟缓,造成突变体果实迟熟;(7)利用基因型分型GBTS(靶向测序基因型分型技术Genotyping by Targeted Sequencing)技术进一步缩短距离,筛选鉴定得到另外两个关键基因Solyc08g006690.1.1和Solyc08g006720.2.1,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分别参与叶片黄化和果实迟熟过程。

颜克如[10](2021)在《杭白菊病毒检测及不同世代脱毒苗产量品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属菊科菊属,主产于浙江省桐乡市。杭白菊主要以扦插、分株等无性繁殖方式繁殖种苗,多年的无性繁殖,使得植物病毒大量积累和快速传播,导致品种退化,影响菊花产量和品质,严重阻碍了杭白菊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主要调查桐乡的多个杭白菊基地的生产状况,对具有病毒症状的样品进行采集并检测;通过“多步分步法”进行多次茎尖剥离获得脱毒苗;开展杭白菊不同世代脱毒苗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杭白菊主产区病毒病的调查和采样。对杭白菊主产区浙江省桐乡市进行病毒病的调查,调查了螺蛳浜、花园里、桂花村、颜井村、庙头村、钱林村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育种基地等七个主要种植区,对具有病毒病典型症状的植株取样,每个地点采集样品20份,共计140份样品。调查结果发现七个种植区域的杭白菊发病症状相似,叶片均表现褪绿皱缩、花叶、明脉、矮化等四种典型症状。初步确认桐乡市主产区的杭白菊受到病毒病感染。2、杭白菊的病毒病检测。对表现褪绿、皱缩花叶、明脉、矮化等四种典型症状的杭白菊病叶进行电镜(TEM)观察,均在细胞质中观察到了略弯曲的线状病毒粒子和呈带状的聚集体。小RNA测序结果表明感染杭白菊病毒的序列与菊花B病毒(Chrysanthemum virus B,CVB)和菊花R病毒(Chrysanthemum virus R,CVR)核苷酸相似性均较高,分别在92.67%~100%和79.82%~98.67%之间。用已报道的10种菊花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结果表明样本中只检测到了CVB和CVR两种病毒,分别扩增出约650 bp的CVB条带和1641 bp的CVR条带,检出率均为100%,但未检测到其他8种菊花病毒病。经测序和比对发现,序列(MT890491)与CVB序列(EU499736.1)相似度最高,为91.58%,序列(MT680920)与CVR序列(MN652896)相似度最高,为97.98%。综上所述,所检测杭白菊病样均受到CVB和CVR的复合侵染。3、微流控芯片快速检测菊花B病毒方法的建立。以RT-PCR检测含CVB的样品c DNA为模板,设计了CVB-12、CVB-13、CVB-14、CVB-15和CVB-16等5个引物组合,利用微流控荧光读数仪进行恒温扩增,筛选可快速检测CVB的特异性引物。结果显示,CVB-13引物组合检出CVB的时间最短(8 min),作为微流控芯片法检测CVB的特异性引物组合;将样品c DNA用dd H2O分别进行10-1、10-2、10-3、10-4和10-5的倍比稀释,以稀释后的c DNA作为模板分别进行微流控芯片法和RT-PCR灵敏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微流控芯片法建立的CVB快速检测体系,其检测灵敏度高于RT-PCR检测法。4、不同世代脱毒杭白菊田间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测定。在2019年11月8日和2020年11月12日分别对杭白菊品种‘早小洋菊’的一代苗脱毒苗和普通苗、二代脱毒苗和普通苗的株高等田间农艺性状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一代脱毒苗的株高为56.11 cm、叶面积为994.65 mm2、97个分枝数、139片花瓣、7层花瓣、单花重为1.36 g;二代脱毒苗苗的株高为47.11 cm,叶面积为950.34 mm2,83个分枝数,5层花瓣,118片花瓣,单花重为0.79 g,不同世代脱毒苗的株高、叶面积、分枝数、花瓣数、花瓣层数和单花重等农艺性状均显着优于普通苗。一代和二代脱毒苗亩产均显着高于普通苗,比普通苗分别增产67.96%和75.27%。5、不同世代脱毒杭白菊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在2019年9月和2019年11月分别对‘早小洋菊’一代脱毒苗和普通苗的Pn进行测定。在2020年9月和2020年11月分别对‘早小洋菊’二代脱毒苗和普通苗的Pn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世代的蕾期和采摘期,脱毒苗的Pn均大于普通苗。对于叶绿素相对含量,在蕾期,一代和二代脱毒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显着高于普通苗,一代脱毒苗和普通苗叶绿素相对含量分别为41.78 SPAD和35.62 SPAD,二代脱毒苗和普通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分别为53.34 SPAD和46.48 SPAD。到采摘期,一代和二代脱毒苗叶绿素相对含量均略大于普通苗,差异不显着。6、不同世代脱毒杭白菊品质的测定。测定结果显示,一代脱毒苗的绿原酸(C16H18O9)、木犀草苷(C21H20O11)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C25H24O12)含量分别为0.50%、0.25%和0.91%,二代脱毒苗的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分别为0.48%、0.17%和0.91%,均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规定。不同世代脱毒苗的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均高于普通苗,但木犀草苷含量均低于普通苗。对不同世代脱毒苗和普通苗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表明一代脱毒苗、二代脱毒苗和普通苗之间的相似度均大于0.98,表明脱毒种苗与普通苗具有相同的内在质量,质量保持稳定。

二、番茄杂交一代优势的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茄杂交一代优势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表观遗传修饰在作物重要性状形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类型
2 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作物表型中的作用
    2.1 表观遗传修饰对植物生殖生长的作用
        2.1.1 开花
        2.1.2 果实成熟
    2.2 表观遗传修饰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2.3 表观遗传修饰在植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2.3.1 表观遗传修饰在植物温度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2.3.2 表观遗传修饰在植物干旱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2.3.3 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植物耐盐中的作用
        2.3.4 表观遗传修饰在植物抗病机制中的作用
    2.4 表观遗传修饰在植物杂种优势现象中的作用
3 可塑性和遗传性使表观遗传修饰有望应用于作物改良育种
    3.1 表观遗传修饰在植物中的胁迫跨代记忆
    3.2 表观遗传修饰在植物中的保守性
    3.3 表观遗传变异模拟模型的初步应用
4 结语与展望

(6)芸薹属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及花粉发育相关扩展蛋白基因的功能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1.1.1 扩展蛋白的结构特点和起源
        1.1.1.1 扩展蛋白的结构特点
        1.1.1.2 扩展蛋白基因的起源
        1.1.2 不同植物扩展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的比较
        1.1.3 进化过程中扩展蛋白基因亚家族的基因结构和结构域较保守
        1.1.4 扩展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广泛分布
        1.1.5 染色体片段重复是扩展蛋白基因家族主要扩张模式
        1.1.6 扩展蛋白基因在不同植物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不同
    1.2 扩展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2.1 扩展蛋白基因在植物营养生长中的功能
        1.2.1.1 种子萌发
        1.2.1.2 根的生长发育
        1.2.1.3 叶片的生长发育
        1.2.2 扩展蛋白基因在植物生殖生长中的功能和调控
        1.2.2.1 花粉管发育
        1.2.2.2 果实成熟软化
    1.3 花粉内壁的发育和调控
        1.3.1 花粉壁的形成
        1.3.2 花粉内壁发育的调控
        1.3.2.1 参与拟南芥花粉内壁发育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
        1.3.2.2 参与水稻花粉内壁发育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
    1.4 花粉管的发育和调控
        1.4.1 花粉管壁的组成和发育
        1.4.2 细胞壁组分对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1.4.2.1 果胶合成
        1.4.2.2 纤维素合成
        1.4.3 花粉管生长过程中细胞壁的重塑
        1.4.3.1 细胞壁扩展蛋白和糖苷酶水解蛋白
        1.4.3.2 阿拉伯半乳糖蛋白
        1.4.3.3 果胶甲酯酶和果胶乙酰化酶
        1.4.4 花粉管细胞壁结构蛋白的信号通路
        1.4.4.1 细胞壁结构蛋白LRXs
        1.4.4.2 快速碱化因子家族RALFs
        1.4.4.3 类受体激酶CrRLK1Ls——ANX1/2和BUPS1/2
2 芸薹属三个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进化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2.1.2 扩展蛋白家族成员的鉴定和理化性质预测
        2.1.3 扩展蛋白家族成员系统发育遗传树的构建与结构分析
        2.1.4 扩展蛋白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分布、共线性和保留率分析
        2.1.5 扩展蛋白家族基因编码序列和启动子的进化分析
        2.1.6 扩展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分析
    2.2 结果
        2.2.1 芸薹属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
        2.2.2 扩展蛋白基因的系统发育、基因结构和功能域分析
        2.2.3 扩展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分布、复制机制和保留比例
        2.2.4 扩展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和启动子的进化分析
        2.2.5 扩展蛋白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
    2.3 讨论
        2.3.1 全基因组三倍化后芸薹属三个基本种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规模
        2.3.2 芸薹属三个基本种中EXLB亚家族在进化上最为保守
        2.3.3 启动子的变异与扩展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进化密切相关
        2.3.4 扩展蛋白基因在白菜生殖发育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3 白菜扩展蛋白基因BrEXPB4和BrEXPB9 的表达模式和功能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3.1.2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3.1.3 总RNA 的提取(试剂盒法)与cDNA 的合成
        3.1.4 BrEXPB4和BrEXPB9 的基因编码序列和启动子序列的扩增
        3.1.5 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
        3.1.6 荧光定量PCR分析
        3.1.7 proBrEXPB4::GUS和 proBrEXPB9::GUS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3.1.8 BrEXPB4::eGFP和 BrEXPB9::eGFP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3.1.9 人工microRNA(amiRNA)载体的构建
        3.1.9.1 amiRNA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3.1.9.2 p35S::ami REXPB4/9、p35S::amiREXPB4和p35S::ami REXPB9 载体的构建
        3.1.10 proBrEXPB4::GUS和 proBrEXPB9::GUS载体的遗传转化
        3.1.10.1 proBrEXPB4::GUS和 proBrEXPB9::GUS载体浸花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
        3.1.10.2 阳性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筛选
        3.1.10.3 阳性植株组织的GUS染色观察
        3.1.11 BrEXPB4和BrEXPB9 的亚细胞定位
        3.1.11.1 利用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转化体系观察目标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1.11.2 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转化体系观察目标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1.12 利用抽真空浸花法将amiRNA载体转化‘油青四九’菜心
        3.1.13 菜心阳性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鉴定
        3.1.13.1 转基因菜心基因组DNA的提取
        3.1.13.2 利用PCR对转基因菜心植株进行初次筛选
        3.1.13.3 利用qRT-PCR对转基因菜心植株进行再次筛选
        3.1.14 阳性转基因菜心植株的表型观察
        3.1.14.1 植株的形态学观察和角果长度的统计
        3.1.14.2 花粉的细胞学染色观察
        3.1.14.3 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3.1.14.4 花粉的半薄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
        3.1.14.5 花粉的体内萌发
        3.1.14.6 花粉的体外萌发
    3.2 结果
        3.2.1 成功扩增‘油青四九’菜心中BrEXPB4和BrEXPB9 的编码序列和启动子序列
        3.2.2 BrEXPB4和BrEXPB9 主要在成熟花粉粒和花粉管中表达
        3.2.2.1 BrEXPB4和BrEXPB9 主要在‘Bcajh97-01’的花序、三核花粉期以及授粉受精后优势表达
        3.2.2.2 BrEXPB4和BrEXPB9 从单核晚期花粉中起始表达并持续到花粉管中
        3.2.3 BrEXPB4和BrEXPB9 定位在细胞壁上
        3.2.4 BrEXPB4和BrEXPB9 定位在细胞壁上
        3.2.5 同时抑制BrEXPB4和BrEXPB9 的表达造成花粉和花粉管的发育异常
        3.2.5.1 利用amiRNA技术实现对菜心中BrEXPB4和BrEXPB9 的表达抑制
        3.2.5.2 抑制BrEXPB4和BrEXPB9 的表达不会影响菜心的营养生长和花器官形态
        3.2.5.3 同时抑制BrEXPB4和BrEXPB9 的表达导致花粉败育以及花粉萌发和伸长异常
        3.2.5.4 BrEXPB4/9~(KD)的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花粉晚期,导致花粉内容物含量降低并伴随异常的内壁沉积
    3.3 讨论
        3.3.1 BrEXPB4和BrEXPB9 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
        3.3.2 BrEXPB4和BrEXPB9 冗余地参与白菜花粉发育和花粉管萌发
        3.3.3 BrEXPB4和BrEXPB9 通过调控花粉内壁的沉积影响花粉管的萌发
4 拟南芥EXPA4和EXPB5 的表达模式和功能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4.1.2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4.1.3 总RNA 的提取与cDNA 的合成
        4.1.3.1 Trizol法提取总RNA
        4.1.3.2 cDNA的合成
        4.1.4 AtEXPA4和AtEXPB5 的基因全长序列、编码序列和启动子序列的扩增
        4.1.5 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4.1.6 荧光定量PCR分析
        4.1.7 proAtEXPA4::GUS和 proAtEXPB5::GUS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4.1.8 AtEXPA4::eGFP和 AtEXPB5::eGFP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4.1.9 AtEXPA4和AtEXPB5 敲除载体的构建
        4.1.9.1 AtEXPA4和AtEXPB5 sgRNA的设计合成及中间载体的构建
        4.1.9.2 构建以proYAO启动子驱动Cas9 表达的CRISPR/Cas9 载体
        4.1.10 过表达载体proAtEXPA4::EXPA4和proAtEXPB5::EXPB5 的构建
        4.1.11 利用浸花法将各载体转化野生型拟南芥以及T_1代抗性植株的筛选
        4.1.11.1 通过浸花法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
        4.1.11.2 T_1代抗性植株的筛选
        4.1.12 proAtEXPA4::GUS和 proAtEXPB5::GUS植株的筛选和观察
        4.1.13 AtEXPA4和AtEXPB5 的亚细胞定位
        4.1.13.1 利用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转化体系观察目标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1.13.2 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转化体系观察目标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4.1.14 敲除植株的筛选鉴定
        4.1.14.1 通过PCR检测敲除植株的T-DNA插入情况
        4.1.14.2 敲除植株的基因编辑检测
        4.1.14.3 敲除纯合植株的筛选
        4.1.15 双突变体atexpa4expb5 的获得和F_2代基因分离比的统计
        4.1.16 利用PCR和 qRT-PCR对过表达植株进行筛选和鉴定
        4.1.17 双突变体atexpa4expb5 的回补实验
        4.1.17.1 过表达载体proAtEXPA4::EXPA4和proAtEXPB5::EXPB5对atexpa4expb5 的遗传转化
        4.1.17.2 利用PCR和 qRT-PCR对回补植株进行筛选
        4.1.18 敲除、过表达以及回补植株的表型观察
        4.1.18.1 植株的形态学观察
        4.1.18.2 花粉的细胞学染色观察
        4.1.18.3 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4.1.18.4 花粉的体内萌发
        4.1.18.5 主根长度和根尖分生区长度的测量与统计
    4.2 结果
        4.2.1 AtEXPA4和AtEXPB5 的基因全长序列、编码序列和启动子序列
        4.2.2 AtEXPA4和AtEXPB5 的表达分析
        4.2.3 AtEXPA4和AtEXPB5 定位在细胞壁上
        4.2.4 AtEXPA4和AtEXPB5 突变体、过表达以及回补植株的获得
        4.2.4.1 atexpa4和atexpb5株系T-DNA插入和基因编辑类型的统计
        4.2.4.2 AtEXPA4和AtEXPB5 敲除植株的脱靶检测
        4.2.4.3 通过杂交获得AtEXPA4和AtEXPB5 双突变体atexpa4expab5
        4.2.4.4 导入过表达载体使野生型拟南芥和atexpa4expab5 中相应基因的表达量升高
        4.2.5 AtEXPA4和AtEXPB5 的同时突变使花粉管伸长速度减缓
        4.2.5.1 AtEXPA4和AtEXPB5 的突变和过量表达对植株形态和花粉发育未观察到显着影响
        4.2.5.2 双突变体atexpa4expab5 的花粉管伸长速度减缓
        4.2.5.3 AtEXPA4和AtEXPB5 的突变对花粉的竞争力和配子传递无明显影响
        4.2.6 AtEXPA4或AtEXPB5 都可以恢复atexpa4expab5 花粉管的伸长速度
        4.2.7 AtEXPA4 促进主根的伸长
        4.2.8 AtEXPA4和AtEXPB5 的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的分布情况
        4.2.9 AtEXPA4和AtEXPB5 的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的分布情况
    4.3 讨论
        4.3.1 AtEXPA4和AtEXPB5 冗余地参与花粉管的发育
        4.3.2 AtEXPA4 参与主根的生长发育
        4.3.3 AtEXPA4和AtEXPB5 可能在MYB转录因子的调控下参与花粉管的发育
5 AtEXPA4和AtEXPB5 与其白菜中的同源基因的功能分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5.1.2 转录因子TDF1、AMS和 MYB结合位点的分析
        5.1.3 酵母单杂交实验
        5.1.3.1 TFs-AD和 proBrEXPB4A-E-AbAi、proBrEXPB9A-C-Ab Ai、pAtEXPB5A-Ab Ai载体的构建
        5.1.3.2 线性化启动子载体并转化Y1H感受态细胞
        5.1.3.3 检测转录因子对目的基因的调控作用
        5.1.4 双荧光素酶实验
        5.1.4.1 报告器载体proBrEXPB4-LUC、proBrEXPB9-LUC、pAtEXPB5A-LUC和效应器载体TFs-SK的构建
        5.1.4.2 效应器和报告器质粒电击法转化农杆菌GV3101(MP90)感受态细胞
        5.1.4.3 效应器和报告器载体瞬时转化烟草叶片并检测荧光强度
        5.1.5 qRT-PCR分析
    5.2 结果
        5.2.1 TDF1和AMS对白菜EXPB4/9 和拟南芥EXPB5 的转录激活分析
        5.2.2 其他转录因子与BrEXPB4和BrEXPB9 的启动子结合分析
        5.2.3 BrEXPA11/19/22 的表达模式及其在BrEXPB4/9~(KD)中的表达分析
    5.3 讨论
        5.3.1 AtEXPB5 与其在白菜中的同源基因BrEXPB4和BrEXPB9 产生功能分化
        5.3.2 AtEXPB5和BrEXPB4/9 参与不同的调控路径
        5.3.3 白菜扩展蛋白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产生功能分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7)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杂种优势的研究及其遗传机理
        1.1.1 植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1.2 杂种优势的三个经典假说
        1.1.3 其他假说
    1.2 杂种优势预测
        1.2.1 配合力法
        1.2.2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1.2.3 其他预测方法
    1.3 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4 BSA基因定位的发展及应用
    1.5 大白菜产量性状研究
        1.5.1 大白菜的产量构成及其相关性
        1.5.2 大白菜产量性状的研究进展
    1.6 大白菜耐热性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白菜骨干亲本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亲本及F_1的田间性状表现
        2.2.2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2.3 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2.2.4 遗传参数估计与分析
        2.2.5 大白菜杂种优势表现
    2.3 讨论
        2.3.1 配合力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2.3.2 遗传效应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2.3.3 大白菜产量、生育期表现显着优势
第三章 SNP标记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田间表型鉴定与数据分析
        3.1.3 欧式距离计算与表型聚类分析
        3.1.4 亲本的DNA提取与重测序
        3.1.5 数据质控与变异检测
        3.1.6 基于SNP标记计算遗传距离和亲本的聚类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表型数据的聚类分析
        3.2.2 亲本表型均值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2.3 亲本重测序与SNP标记开发
        3.2.4 基于SNP标记计算亲本间遗传距离
        3.2.5 基于SNPs的聚类分析
        3.2.6 SNP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SNP遗传距离有助于准确聚类
        3.3.2 SNP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3.3.3 双亲表型均值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
第四章 矮桩组合单株重杂种优势QTL定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4.1.3 单株重梯度混池的构建与测序
        4.1.4 数据质控与群体变异检测
        4.1.5 GPS关联分析
        4.1.6 SNP-index分析和ED分析
        4.1.7 分子标记开发与连锁分析
        4.1.8 候选基因预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白菜单株重的遗传特性
        4.2.2 单株重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单株重QTL的定位分析
        4.2.4 单株重QTL验证及候选基因预测
        4.2.5 杂合区段可能是导致单株重杂种优势的原因
    4.3 讨论
        4.3.1 与单株重相关的杂种优势QTL分析
        4.3.2 A05 着丝粒高杂合的原因及解释
        4.3.3 三种QTL分析方法的比较
        4.3.4 QTL“一因多效”现象与性状间的相关性
第五章 包尖组合单株重杂种优势QTL定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5.1.3 单株重梯度混池的构建与测序
        5.1.4 数据质控与群体变异检测
        5.1.5 GPS关联分析
        5.1.6 SNP-index分析
        5.1.7 分子标记开发与连锁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包尖大白菜优势性状的确定
        5.2.2 亲本、F_1、F_2分离群体的田间性状表现
        5.2.3 优势性状-单株重QTL的定位分析
        5.2.4 单株重候选区间的验证
    5.3 讨论
        5.3.1 混池的数量及大小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5.3.2 “玉田包尖”类白菜表现偏向遗传
        5.3.3 单株重候选区间的验证分析
第六章 大白菜耐热性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高温胁迫处理
        6.1.2 取样与转录组测序
        6.1.3 转录组分析
        6.1.4 差异表达分析
        6.1.5 基因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6.1.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及可视化
        6.1.7 q RT-PCR验证候选hub基因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大白菜品种高温处理表型
        6.2.2 转录组测序分析
        6.2.3 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的DEGs比较
        6.2.4 DEGs的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6.2.5 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6.2.6 基因共表达网络确定七个响应高温胁迫的关键模块
        6.2.7 关键模块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6.2.8 与高温胁迫及其恢复处理相关的hub基因
        6.2.9 候选hub基因的表达验证
    6.3 讨论
        6.3.1 利用WGCNA分析构建与高温胁迫相关的共表达网络
        6.3.2 长期胁迫与短期胁迫机制的差异
        6.3.3 HSPs和 HSF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4 光合作用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5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6.3.6 自噬相关基因可能在高温胁迫中起保护作用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致谢
作者简历

(8)辣椒根系类型鉴定及根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根系研究
        1.1.1 根系研究法的发展
        1.1.2 根系构型研究现状
        1.1.3 根系相关的QTL及基因定位
    1.2 辣椒根系的研究
        1.2.1 辣椒根系特点
        1.2.2 辣椒根系类型
    1.3 杂种优势
        1.3.1 杂种优势形成机制
        1.3.2 杂种优势预测
    1.4 杂种优势群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田间性状调查及标准
        2.2.3 数据分析及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辣椒根系类型分析
        3.1.1 31份亲本材料根系类型
        3.1.2 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根系类型分析
    3.2 辣椒根系杂种优势分析
        3.2.1 31 份亲本根系性状测量值与变异分析
        3.2.2 F_1根系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3.2.3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
    3.3 不同类群间辣椒根系性状杂种优势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辣椒根系类型分析
    4.2 辣椒根系杂种优势分析
    4.3 辣椒遗传群组杂种优势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根系类型鉴定
    5.2 辣椒根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5.3 不同类群间辣椒根系性状杂种优势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历

(9)番茄黄化突变体ym的黄化迟熟机制与关键基因Slym1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番茄的价值
        1.2.2 叶色突变体
        1.2.3 叶色突变体突变类型
        1.2.4 植物叶色突变机制研究
        1.2.5 叶绿体功能变化导致叶色突变
        1.2.6 植物光合作用受阻导致叶色突变
        1.2.7 植物光形态建成变化产生叶色突变
        1.2.8 基因精细定位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研究背景
    2.2 测序群体的构建
    2.3 植物生长条件
    2.4 黄化突变体遗传规律研究
    2.5 黄化突变体ym生长规律和性状观察
        2.5.1 黄化突变体ym与对照栽培番茄zs4苗期生长规律比较
        2.5.2 黄化突变体ym与栽培番茄zs4结果期果实颜色及果实性状测定
    2.6 黄化突变体ym光合特性研究
        2.6.1 黄化突变体ym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光合色素含量变化测定
        2.6.2 黄化突变体ym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6.3 黄化突变体ym与对照zs4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氧化还原酶活性测定
        2.6.4 黄化突变体ym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测定
        2.6.5 黄化突变体ym的光合荧光参数与细胞活性测定
        2.6.6 黄化突变体ym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2.7 ym和zs4色素合成、光合作用调控及光形态建成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
        2.7.1 植物总RNA提取
        2.7.2 植物总c DNA的获得
        2.7.3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
    2.8 控制黄化突变体ym叶片褪色关键基因的定位
        2.8.1 测序群体的构建
        2.8.2 植物总DNA的提取
        2.8.3 建库测序
        2.8.4 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2.8.5 原始数据的上传
    2.9 Slym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0 候选基因中的关键基因Slym1的功能验证
        2.10.1 黄化突变体ym关键基因的克隆
        2.10.2 黄化突变体ym关键基因Slym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2.10.3 黄化突变体ym关键基因Slym1的表达模式分析
        2.10.4 关键基因Slym1在突变体和对照植株叶片相对表达量分析
        2.10.5 Slym1沉默的番茄植株的获得
        2.10.6 Slym1超表达对番茄植株的影响
    2.11 Slym1编码蛋白与光形态建成相关蛋白互作研究
        2.11.1 酵母双杂交验证互作关系
        2.11.2 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互作
    2.12 黄化突变体ym及对照栽培番茄zs4转录组测序
        2.12.1 转录组测序所用材料的预处理
        2.12.2 植物RNA的提取及转录组文库的建立
        2.12.3 转录组数据的分析
        2.12.4 差异表达分析
        2.12.5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12.6 原始数据的上传
    2.13 多重PCR分型对突变体关键基因进行精细定位
        2.13.1 测序群体的采集
        2.13.2 基于重测序数据开发突变体关键基因精细定位Panel试剂盒
        2.13.3 黄化突变体ym靶向测序基因型分型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化突变体的遗传规律
    3.2 黄化突变体生长规律和性状观察
        3.2.1 黄化突变体表现出叶片及多器官褪色现象
        3.2.2 黄化突变体表现出与对照番茄相似的生长规律
        3.2.3 黄化突变体表现出推迟成熟的性状
    3.3 黄化突变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绿素含量显着减少
    3.4 黄化突变体结果期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减少
    3.5 黄化突变体与对照栽培番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生理指标变化
    3.6 黄化突变体表现出较弱的光合作用
    3.7 黄化突变体较对照植株叶片表现出弱的细胞活性
    3.8 黄化突变体叶绿体结构发生显着变化
    3.9 ym植株中色素合成、光合作用调控、光形态建成关键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
    3.10 黄化突变体控制黄化性状关键基因的定位
        3.10.1 简化基因组定位技术
        3.10.2 测序质量
        3.10.3 测序结果描述
        3.10.4 测序结果
        3.10.5 候选基因的分析选择
    3.11 Slym1生物信息学分析
    3.12 Slym1功能验证
        3.12.1 Slym1序列的获得
        3.12.2 Slym1的克隆
        3.12.3 Slym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12.4 Slym1在AC番茄的茎和果实中表达量更高
        3.12.5 Slym1在突变体叶片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番茄叶片中表达量
    3.13 Slym1沉默对番茄植株的影响
        3.13.1 VIGS沉默表达载体的构建
        3.13.2 VIGS沉默表达植株的获得
        3.13.3 基因沉默效率鉴定
        3.13.4 Slym1沉默后植株表现出更旺盛的生长力和更高色素含量
        3.13.5 沉默植株色素合成、光合作用、光形态建成关键基因显着上调
        3.13.6 Slym1沉默植株叶片具有更强的细胞活性
    3.14 Slym1超表达对番茄植株的影响
        3.14.1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3.14.2 超表达重组载体转化农杆菌
        3.14.3 超表达Slym1的番茄的筛选和鉴定
        3.14.4 利用荧光定量PCR鉴定超表达效果
        3.14.5 蛋白质水平鉴定Slym1超表达效果
        3.14.6 超表达植株叶片褪色,光合色素水平下降
        3.14.7 超表达植株色素合成、光合作用、光形态建成关键基因显着下调
        3.14.8 超表达植株叶片表现出较弱的细胞活性
    3.15 Slym1编码蛋白与光形态建成相关蛋白互作研究
        3.15.1 酵母双杂交验证
        3.15.2 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Bi FC)
    3.16 黄化突变体转录组测序分析
        3.16.1 转录组测序结果概述
        3.16.2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3.16.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O)
        3.16.4 差异表达基因参与通路分析(KEGG)
        3.16.5 差异表达基因中的转录因子分布和蛋白质网络相互作用分析
        3.16.6 转录组水平分析黄化突变体表现果实迟熟性状原因
    3.17 黄化突变体性状基因精细定位(GBTS)
        3.17.1 基因分型技术Geno Plexs
        3.17.2 SNP检测和基因型分析
        3.17.3 遗传图谱的构建
        3.17.4 QTL定位
4 讨论
    4.1 黄化突变体表现出多种多样褪色现象
    4.2 导致突变体叶片黄化的主要原因
    4.3 黄化突变体表现出较弱的光合能力和细胞活性
    4.4 突变体中的色素合成、光合作用、光形态建成关键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
    4.5 候选基因Slym1是番茄光合作用的负调控因子
    4.6 利用转录组学分析迟熟性状
        4.6.1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4.6.2 KEGG富集分析
    4.7 利用GBTS基因型分型技术定位候选基因
    4.8 工作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杭白菊病毒检测及不同世代脱毒苗产量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List of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杭白菊的资源及药理作用
        1.1 杭白菊的资源
        1.2 杭白菊的药理作用
    2 菊花主要病毒病特性
        2.1 菊花B病毒(CVB)
        2.2 菊花R病毒(CVR)
        2.3 烟草花叶病毒(TMV)
        2.4 黄瓜花叶病毒(CMV)
        2.5 番茄斑萎病毒(TSWV)
        2.6 马铃薯X病毒(PVX)
        2.7 马铃薯Y病毒(PVY)
        2.8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
        2.9 番茄不孕病毒(TAV)
        2.10 菊花褪绿斑驳类病毒(CCh MVd)
        2.11 菊花矮化类病毒(CSVd)
    3 菊花病毒检测
        3.1 分子生物学技术
        3.2 电镜检测法
        3.2.1 乙型线状病毒科(Betaflexiviridae)
        3.2.2 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
        3.2.3 帚状病毒科(Virgaviridae)
        3.2.4 番茄斑萎病毒科(Tospoviridae)
        3.2.5 甲型线状病毒科(Alphaflexiviridae)
        3.2.6 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
        3.3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3.4 生物学测定
    4 菊花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桐乡杭白菊主要病毒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试剂及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杭白菊病毒调查和病样的采集
        1.2.2 电镜观察
        1.2.3 小RNA测序鉴定
        1.2.4 RT-PCR验证和测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桐乡市杭白菊种植区域病毒病的田间调查结果
        2.2 杭白菊田间病样的病毒电镜观察结果
        2.3 小RNA测序分析及拼接注释
        2.4 RT-PCR验证和序列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微流控芯片快速检测菊花B病毒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微流控芯片快速检测CVB引物的筛选
        1.2.3 微流控芯片法和RT-PCR灵敏度比较
        1.2.4 微流控芯片法的检测应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流控芯片快速检测CVB引物的筛选
        2.2 微流控芯片法和RT-PCR灵敏度比较
        2.3 微流控芯片法的检测应用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世代脱毒杭白菊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供试试剂
        1.1.3 供试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脱毒苗的创制和扩繁
        1.2.2 脱毒种苗的田间繁育
        1.2.3 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测定
        1.2.4 光合指标的测定
        1.2.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2.6 品质的测定
        1.2.7 指纹图谱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毒苗的创制和组培扩繁
        2.2 脱毒种苗的田间繁育及生产
        2.3 不同世代脱毒杭白菊田间农艺性状的差异
        2.4 不同世代脱毒杭白菊测产指标的差异
        2.5 不同世代脱毒杭白菊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2.6 不同世代脱毒杭白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7 不同世代脱毒杭白菊对品质的影响
        2.8 不同世代杭白菊指纹图谱的建立与相似度评价
    3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1.1 桐乡杭白菊主要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1.2 微流控芯片快速检测菊花B病毒方法的建立
        1.3 不同世代脱毒杭白菊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研究
    2 问题与展望
        2.1 CVB和 CVR复合致病机制的探索
        2.2 微流控芯片法快速检测多种植物病毒体系的建立
        2.3 脱毒苗使用年限的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番茄杂交一代优势的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表观遗传修饰在作物重要性状形成中的作用[J]. 王雅楠,徐涛,王万鹏,张庆祝,解莉楠. 遗传, 2021(09)
  • [2]番茄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D]. 聂中欣.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番茄优良自交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D]. 聂中欣.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25个辣椒组合杂种优势分析及亲本选配研究[D]. 王新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BM种业公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 张雪梅. 山东财经大学, 2021
  • [6]芸薹属基本种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及花粉发育相关扩展蛋白基因的功能分化研究[D]. 刘维妙. 浙江大学, 2021(01)
  • [7]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D]. 岳丽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8]辣椒根系类型鉴定及根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初步分析[D]. 马文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9]番茄黄化突变体ym的黄化迟熟机制与关键基因Slym1鉴定[D]. 程谟桢.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10]杭白菊病毒检测及不同世代脱毒苗产量品质的研究[D]. 颜克如.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番茄杂交一代优势的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