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张树重[1](2020)在《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纪念活动并非是凭空而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在中深厚文化底蕴滋养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靓丽的现代政治文化风景——纪念马克思活动。纪念马克思是基于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举办马克思纪念活动较为频繁,服务于宣传马克思主义、表达革命主张、动员群众参加革命的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纪念活动更加理性和规范,在“逢五”、“逢十”周年都举办全国性的纪念,纪念规模较之从前也更加隆重,以动员人们参与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纪念活动成为表达改革主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载体。在改革开放的主题下,马克思纪念活动的规格提升,两次“逢百”周年举办高规格纪念大会,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借助马克思纪念活动表达改革主张,凝聚改革共识,同时调动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热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不断更新纪念形式,其中既有文本纪念、会议纪念、图像纪念、命名纪念等一般形式,也有红色文艺纪念、拜谒参观纪念、新媒体纪念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形式。百年的马克思纪念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化趋势、强烈的现实取向、鲜明的学习导向等基本特征,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景观。仪式本身就是一个意义世界,其凝聚和储存的丰富价值意蕴在周而复始的纪念中不断释放。纪念马克思不仅只是纪念其人,更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中国共产党紧扣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为马克思纪念增加意义含量,赋予了马克思纪念活动多重的历史功能。这些功能不断在中国社会绽放光彩,为中国发展增添动力。新时代纪念马克思就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理论创新,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继承马克思的事业,为人类发展和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刘长军[2](2016)在《《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说明自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连续出现在党的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党的决定之中。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实践进行指导,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目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关键时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来凝聚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进行得如何,既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研究历史重在映照当代。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这一时段,从党报切入,回顾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简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考察《人民日报》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的宣传;另一方面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重点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与推动。本文在具体研究中发现《人民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时刻突出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鲜明特色,在宣传理论的时候强调学理论是用来指导具体实践的,在宣传和推动党的中心工作中时刻不忘记解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考察,本文总结梳理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及凝练了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由此完成了研究历史照映当代的研究价值。本文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该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第2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办党报出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报的历程,梳理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过程。第3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实际出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同时简要回顾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进程。第4章围绕着《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进行考察:一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二是梳理了《人民日报》如何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三是考察了《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载体的宣传;四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与其他媒介联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推进。第5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一是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二是结合党的中心任务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传播了以“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体系;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心任务宣传了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四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本载体《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以及受到国内外欢迎的盛况。第6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与推动:一是针对城市工人和干部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动党对工人和干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活动;二是针对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三是助推城市的建设;四是宣传和配合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7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建立的宣传与推动。第8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效:一是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二是推动了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第9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一是分析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局限性;二是总结提炼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存在的现实启示。
王晓燕[3](2019)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周年纪念是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对过去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纪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国家层面的周年纪念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也是为了熔铸民族信仰和传承民族精神。在周年纪念日,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的周年纪念讲话承载着重要的政治考虑,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一系列“周年纪念讲话”,主要分为重要历史人物类、重要历史事件类和重要节日庆祝类三个方面。这些“周年纪念讲话”蕴含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体包括传承功能、激励功能、批判功能和凝聚功能等主要内容。传承功能主要体现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优良传统等方面;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劳动热情、创新活力等方面;批判功能主要体现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威胁论、普世价值观等方面;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凝聚目标共识、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等方面。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围绕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的主要内容,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传承功能、激励功能、批判功能和凝聚功能。在传承功能的实现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围绕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深入开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做好红色纪念馆的建设工作,充分重视文化传承与网络宣传的结合;在激励功能的实现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围绕“周年纪念讲话”开展中国精神教育,举办多样化的纪念主题展览活动,重视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结合的激励方法;在批判功能的实现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围绕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术研讨活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舆论引导力;在凝聚功能的实现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围绕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视树立社会主义榜样的积极作用。
万永彪[4](2020)在《李大钊建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第一个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李大钊主张向十月革命学习,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主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建党思想,聚焦“建立什么样的党、怎样建立党、建党为了什么”等问题,形成了其建党思想。因此,深入探究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深刻内涵、鲜明特点以及当代价值,不仅有助于全面揭示李大钊建党思想的理论体系,而且也为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长期以来,学界对李大钊从事的事业、思想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地位与作用、思想等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仍有可以拓宽和挖掘的领域,尤其是在其建党思想领域,截止目前此方面尚没有系统性的论着问世。因此,借鉴学界同仁已有的成果,采用逻辑分析、概念史研究、新文化史研究等方法,力图在对李大钊原着深度解读、阐释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李大钊建党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总结李大钊着作、论述、实践活动中带有规律性、个性化的建党思想结构及鲜明特点,更为全面地把握李大钊建党思想内涵和体系,以求对当前加强党的建设有所指导,是本论文的主旨。李大钊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建党思想为指导,借鉴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党建设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建党思想,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等层面,系统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这样的党、建党为了什么”等问题,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工人阶级的、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强固、精密的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战斗力的坚实保障,工农大众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社会革命变革的根本力量”“无产阶级政党革命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其崇高目标是挽救民族和振奋国群”等一系列重要主张、论断和观点。伟大时代产生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斗争形成伟大的实践。李大钊不仅在理论上阐明在中国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原则,而且积极主导参与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不仅参与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想的论辩,而且积极领导、指导和参与北京、天津、唐山、内蒙等地方党团的建设,积累丰富的建党经验,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深邃宽广的思想视野和亲力亲为的党团建设,展现李大钊建党思想历史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非凡的实践性、卓越的预见性等鲜明特点。李大钊建党思想对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升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同盟军思想、武装斗争思想的认识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也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大钊建党思想是时代的产物、革命的产物,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即使放之于今天的中国,也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朱娉[5](2018)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重要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纪念,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的纪念尤其如此。主持和负责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通常都是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纪念活动的参与者也十分广泛,民众通过不同的纪念方式对逝去的领导人表达缅怀和尊敬。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对历史的回溯和强调唤起民众的历史记忆,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延续文化记忆和巩固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由于第一代领导人的命运与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联系紧密,纪念活动中穿插着大量对领导人生平及与之相关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总结,并对领袖人物做出了历史评价。第一代领导人在共和国的缔造和建设过程中有着无法磨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对他们百年诞辰的纪念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在内容上,纪念活动塑造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历史形象,总结第一代领导人领导中国革命和治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凝练和传颂第一代领导人的精神和思想。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纪念活动中表达继承并推动历史事业的政治目标。在形式中上,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展示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人格形象、历史地位、卓越功勋,也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成长轨迹、发展成就。具体的纪念形式则表现为活动纪念、文本纪念、展览和影视纪念、数字化纪念等。在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几种纪念形式的综合运用使纪念效果得到最大化实现,纪念内容得以充分展现。除了中国共产党中央高层领导人组织和主持的纪念活动之外,地方的党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也在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开展之际以不同形式纪念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整体上体现出规格高、规模大、程序严格的特点,且具有强烈的仪式性。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已经常态化,不论是时间、空间分布还是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都有固定的形式和程序。中共在举行纪念活动之前,都要进行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统一纪念活动的主题和基调,明确纪念的方式和方法。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传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威仪,突出了第一代领导人的独特政治地位,无形中强化了纪念活动的政治内涵和意义。纪念活动程序、规模、规格上的特点也给参加者留下深刻印象,对第一代领导人的历史记忆亦更加深刻。百年诞辰的另一个特点是各种纪念活动的现实导向强,中国共产党不断在纪念活动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纪念活动在对纪念对象进行生平介绍和历史评价的基础之上,传扬和继承几位领导人的精神和思想,挖掘其更深层次的纪念意义使之与时俱进,纪念活动也因此将民众对过去记忆与对未来的期待联系在一起。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使领导人的形象再次得到集中展现,共和国前进和发展轨迹也得以唤起。主题一致的纪念内容和形式多样的纪念形式使纪念活动的参加者享有共同的纪念时空,进入共同的纪念程序,进而进入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之中。集体记忆使民众分享共同历史认识和情感体验,这也加深了民众对纪念活动构建的价值和意义体系的认同。价值和意义体系的巩固使历史记忆得以延续,且将这种对过去的关切延伸到现在和未来。因此,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作用,它使共同体的整合和统一得到加强。同时,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实践,也是民众从日常生活进入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纪念活动既保存和展示了党的历史,也强化了所有参与者的政治认同感。纪念活动也是党和国家文化再现和巩固的过程,其展示国家共同体的历史延续性,形成了文化记忆,它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不断维系和延续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蒋国栋[6](2019)在《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仲勋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统一战线工作方面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他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兢兢业业、舍己为国为民,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多次评赞,为全党的统战工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和楷模,习仲勋在其革命生涯中积累的丰富统战阅历和深厚统战理论,值得今天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着眼于习仲勋七十余年革命生涯中的统战要素,打破传统的历史流水账的叙述范式,以习仲勋统战对象和统战工作内容为逻辑范式,从而形成了脉络清晰、结构缜密、论点鲜明、论据翔实的研究体系。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阐述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逻辑与背景。分析认为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探索统一战线思想的经验教训以及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历程,构成了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实践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习仲勋在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关系上的探索与实践,描绘出习仲勋在革命战争年代,毅然扛起“兵运”大旗,成功策动多支国民党部队起义;颁布统战政策,激发陕甘边区建设活力;开展反摩擦斗争,粉碎顽固派反共图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壮丽图景。第三章主要论述习仲勋灵活谨慎处理民族、宗教事务。民族宗教工作是关系党的全局性工作,习仲勋始终把它们作为统战工作中的重点,他时刻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谨慎稳进地开展宗教界肃反运动,多措并举领导西北剿匪反霸斗争,为新疆、西藏问题的解决倾注大量心血。第四章主要探析习仲勋在团结文教领域广大知识分子方面作出的努力。习仲勋积极贯彻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态度与主张,建立了“四位一体”教育体系,提出了“四个结合”办学理念,积极保护“抢救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他饱含人文情怀,“走南闯北”组建剧团,呕心沥血传播秦腔,以实际行动鼓励支持爱护文艺工作者。第五章主要阐述习仲勋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的统战实践与理论。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习仲勋始终做到把祖国统一问题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他积极贯彻中央对港澳台的大政方针,创新方式方法,坚持以经济统战为切入点,团结争取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巩固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营造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有利环境,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第六章作为总结章,是对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作出概括性阐述,彰显了他作为统战工作者的光辉典范,善于贯彻运用党中央统一战线思想解决问题,具备独当一面处事能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实事求是,善作调查研究,以至诚之心交友的优秀品质。启示当前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加强统战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必须重视统战干部队伍的建设。
谷宇[7](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纪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一定的角度说,全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都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纪念活动就是如此。纪念活动是出于怀念并为了一定的目的、有组织的、产生一定影响的、群众性的政治仪式行为。中共纪念活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或者参与的有目的性的政治行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纪念活动主要可以概括为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对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对重要纪念(节)日的纪念活动、对重要会议的纪念活动。中共纪念活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明确的主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阐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出版了相关着作、纪念文选、文集、学术论文集,还有年谱、人物自传、时间或人物回忆录、书画、摄影、雕塑、纪念币以及纪录片影视作品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阵地,包括研究机构、传播媒介、学术研究等。在中共纪念活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主要包括:中共纪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需要有多种宣传手段和完善的组织形式;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坚力量;要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精神,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这些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利用纪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彭睿[8](2016)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研究》文中提出自1976年毛泽东逝世以来,中国人民深深怀念这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举世瞩目贡献的伟大领袖,每逢毛泽东诞辰周年日,以中共中央为首的全国各地、各阶层、各界民众、社会团体都会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示纪念和缅怀,在这些不同领域的纪念活动中,中共中央举办的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最具有代表性和政治意义。借助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这个重要渠道和载体,中国共产党在缅怀伟人丰功伟绩的同时,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施政目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研究是中共党史文化领域研究的新视野,其中以“毛泽东”为主体的纪念活动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就以“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年的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研究,并且大多为一些历史史实梳理性的文章,缺乏系统的的全面的总结,没有进行宏观的把控。本文则将紧紧围绕“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这个主题,在梳理毛泽东诞辰纪念90、100、110、120周年四次中共中央举办的大型纪念活动为主要的内容的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分析、总结、论述中共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特点、纪念活动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从历史依据上而言,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作用,历届中央领导同志均践行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从现实上而言,通过纪念活动可以生成独具政治性并且可以保存历史的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可以造福未来。此外,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必然需要通过“纪念活动”这个载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政治主张、政治价值观和立场。中国共产党举办的四次“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历史回顾是研究的主体。这四次纪念活动——“毛泽东诞辰90周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举办的,将每一次纪念活动的历史背景从“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党内背景”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梳理纪念的过程,为理论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史实资料。中国共产党进行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通过前文对中共中央四次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梳理和比较,可以明确分析出彼此间的相同与差异性,纵观自毛泽东逝世以来的诞辰纪念活动不难发现,中共中央举办的诸次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在形式、规模、格局上具有纪念活动波及的地域范围广、纪念活动参与的主体广泛、国家主要领导人均发表纪念讲话的特点;在时间上呈现出逢十进行大规模纪念、逢五及普通周年小规模纪念的特点;在时局和时代的关系上突出了鲜明的主题和目的性、彰显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告诉我们,党的纪念活动尤其是“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关系到如何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价值。此外,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在政治上强化了党的政治权威,树立党的政治形象,创造政治参与;在社会上,塑造领袖形象,形成凝聚核心,激发民众情感,整合社会力量;在文化上,加强党的思想传播,打造党的文化符号。
杜立芳[9](2018)在《刘少奇研究史》文中指出“刘少奇研究史”,将对刘少奇生平思想宣传和研究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刘少奇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进行相关的背景条件分析阐述,概括其研究的特点和价值,并将选取代表作,对内容、思想、成就、方法乃至缺陷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评论,点面结合,是刘少奇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梳理和评介,是展现刘少奇研究的发展史。这个课题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总结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研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等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耻辱救亡和中国工人运动时代的到来催促对刘少奇这一革命人物的宣传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宣传和研究主要包括:少小时的他评和自评;生平事迹的报刊报道;中共党内评价;简要的刘少奇传记作品。刘少奇重要着作的出版也有重要宣传和研究意义。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大都是对刘少奇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等各方面思想理论的真实报道和出版宣传,研究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是刘少奇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最初的研究宣传资料,这些研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宣传了中国革命。《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一文由民国时期创办的《新闻杂志》于1949年4月17日第3卷第1期发表,这篇文章呈现出“篇幅长、详细具体”深度报道的特点,是1949年之前刘少奇评传中引人注目的一篇。此文作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二章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宽松的社会氛围、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提上日程、炭子冲刘少奇旧居对外开放等等,使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刘少奇生平思想有了可能性,由于刘少奇是不主张对自己的宣传研究的,没有《刘少奇选集》等真材实料做支撑,对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科学研究很难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也只能是零星的,多见于一些文章理论的宣传、对刘少奇活动的一些报道和一些老同志对刘少奇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性文章。它们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也是开展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一些基础资料。建国后十七年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出政治化倾向明显,研究成果具有预热性、宣传性、不系统性等特点,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实践上推进和理论上积累的价值。《刘少奇同志在山东》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编着出的诸多宣传报道性的小册子之一,主要记录了刘少奇在山东的视察情况,是此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刘少奇地域性生平活动报道的小册子。吕振羽、江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记述了刘少奇1942年3月到1942年12月底期间回延安途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英明决断、光辉伟大的领导人形象,是一篇幅较长的回忆文章。这儿都视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三章曲折和歪曲(1966.5-1976.10)。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非法打倒,刘少奇研究多为污蔑伪造不实之词,是“失真”的研究。“失真”的研究集中体现为:报刊杂志文章对刘少奇的大批判;各类书籍小册子对刘少奇的批判;中共党史书对刘少奇污陷、批判,而此时张志新等喊出人民心声。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具有政治宣传性,歪曲性、粗糙性等特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有不少研究的教训可以记取。《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一书,主要是对炮制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刘少奇叛徒集团进行批判,同时也对刘少奇很多思想言行进行批判,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批判刘少奇书籍,这里作为评介的代表作。这时大陆外的研究略显客观,如美国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等。第四章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刘少奇百年诞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学术界学术研究的局面尚未打开,刘少奇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禁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文化等政策环境的改变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正常化、学术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后,刘少奇研究的春天开始到来。最初,研究的文章较多,多是纪念性的,或者着重批判林彪、“四人帮”对刘少奇制造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带有拨乱反正、澄清历史是非的性质。由于《刘少奇选集》和他的各种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刘少奇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版的书籍逐步增多,研究涉及到刘少奇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文艺等各方面思想理论。1988年7月陈君聪《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出版,1992年1月陈绍畴《刘少奇在白区》出版,1992年8月王世谊《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出版,1993年4月商孝才《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1月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出版,1996年9月黄峥编《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出版,1997年7月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刘少奇年谱》出版,1998年10月《刘少奇传》出版,等等。刘少奇百年诞辰之际,掀起了刘少奇研究和宣传的高潮,研究宣传刘少奇的图书总数达到60种之多。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经历了由比较粗线条的勾画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实过程,还原了被歪曲的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和风貌。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指导思想、领袖的思维逻辑方法和道德风范一览无遗,发挥了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刘少奇在白区》一书,系统地记述了刘少奇在白区的斗争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上作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少奇白区工作研究最具权威性和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文中作为刘少奇实践和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一书对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思想理论作深刻、多方面的考察研究,是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专着,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在众多学术成果中,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最引人瞩目。《刘少奇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对人物资料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梳理,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刘少奇传》,以大量文献档案、回忆录、采访录为基础,记述了刘少奇光辉的一生,反映了刘少奇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文中对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与《刘少奇传》进行了比较性的评介。第五章巩固和深化(1999-)。全国各地各类研讨会的举办和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等研究平台的搭建,再加上刘少奇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出版,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学术界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向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内容涵盖刘少奇生平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一些研究论着具有新领域的开创性,思维角度方式方法都比较新颖,丰富了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1999年至今,出版了60多本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专着。2001年2月鲁彤等《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出版,2001年12月胡长水等《刘少奇之路:一个伟人的奋斗与命运》出版,2005年7月王双梅《刘少奇与抗日战争》出版,2006年1月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出版,2008年陈成文等《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出版,2009年1月黄祖琳《刘少奇家世》出版,2011年5月徐占全等主编《工运领袖刘少奇》出版,2014年5月董一冰《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出版,等等。这一时期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研究内容的纵深性,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研讨和成果汇集呈现的常态化,特别是研究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突出这些特点和价值。《刘少奇家世》一书,探寻了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这本书是在对家世人物生平事迹进行仔细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完成的,史料价值突显。此书视为代表作分析。《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一书,记述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一系列民生思想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的民生思想,是研究刘少奇民生思想的第一本专着,开拓了刘少奇思想新领域的深入研究,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王光美,与刘少奇共同生活了20年的妻子,作为刘少奇的秘书和最亲近的人,是刘少奇一手资料的获得者,对刘少奇宣传和研究贡献卓着,如刘少奇早期的口述资料和生平活动工作笔记,资料、文物的保存和捐赠以及纪念会和研讨会的参加,她还撰写和发表多篇回忆文章。访谈论着《王光美访谈录》,主角仍是刘少奇,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论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以后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方面的参考,并推动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推陈出新、更出彩出色。
马婧睿[10](2020)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研究》文中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人“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值得世界人民纪念与缅怀。国外有许多纪念马克思的活动,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隆重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纪念这位思想巨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引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对马克思的纪念,借此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的纪念更加科学规范,认真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的纪念,对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索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概述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的纪念。通过了解“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展示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概览国外纪念马克思的情况,特别是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展开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历程,分别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的纪念,论析了每个阶段的纪念活动所蕴含的时代主题。第二部分以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课题为切入背景,分别论述了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纪念马克思的显着特征。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显着特征是围绕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显着特征是围绕坚持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纪念马克思的显着特征是围绕决胜“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展开。第三部分集中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内容与形式,纪念内容紧扣时代主题,纪念形式以会议、文本及艺术形式为主,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第四部分阐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目的与成效,纪念马克思极大地提升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自身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第五部分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时代价值。包括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矢志不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规律,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深入探寻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奋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由来与意义 |
(一)选题由来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资料概况及学理视点 |
(一)资料概况 |
(二)学理视点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的文化与实践依据 |
一、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的文化依据 |
(一)中国祭祀传统的深厚文化底蕴 |
(二)马克思符号在中国的初始传播 |
二、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的实践依据 |
(一)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 |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的历程 |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一)五四运动至国共合作前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二)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四)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五)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一)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形式与特征 |
一、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主要形式 |
(一)文本纪念 |
(二)会议纪念 |
(三)图像纪念 |
(四)命名纪念 |
(五)其他形式 |
二、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基本特征 |
(一)明显的社会化趋势 |
(二)强烈的现实取向 |
(三)鲜明的学习导向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的评价 |
一、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的历史意义 |
(一)塑造马克思形象,增进民众认知与记忆 |
(二)进行政治动员,表达政治主张 |
(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进党的建设 |
(四)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二、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的当代价值 |
(一)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二)推进理论创新,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
(四)继承马克思的事业,为人类发展和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目前的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评析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 |
1.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指向 |
1.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
第2章 《人民日报》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办报实践与论述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办报实践与论述 |
2.1.2 列宁办报实践与论述 |
2.2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初步确立 |
2.2.1 中国共产党办党报的历史回顾 |
2.2.2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
2.2.3 晋察冀日报 |
2.2.4 华北《人民日报》 |
2.3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
2.3.1 改变隶属关系,配备精干领导 |
2.3.2 突出面向全国的特点 |
2.3.3 发挥社论和重要评论的权威影响 |
2.3.4 确立在报刊中的核心地位 |
第3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3.1.1 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
3.1.2 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 |
3.1.3 意识形态领域除旧布新的需要 |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 |
3.2.1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 |
3.2.2 民主革命时期积累了有益经验 |
3.2.3 新社会对民众产生强烈吸引力 |
3.3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阶段 |
3.3.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3.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章 《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 |
4.1 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1.1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
4.1.2 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
4.1.3 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4.1.4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4.1.5 宣传列宁党的建设学说 |
4.1.6 宣传国家问题以及民族问题学说 |
4.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
4.2.1 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方法 |
4.2.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国家建设 |
4.3 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编译出版情况 |
4.3.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全集选集的宣传介绍 |
4.3.2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单行中译本的宣传介绍 |
4.4 助推其他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 |
4.4.1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动 |
4.4.2 与有关报刊联动 |
第5章 《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
5.1 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
5.2 宣传毛泽东思想 |
5.2.1 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 |
5.2.2 宣传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
5.2.3 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 |
5.2.4 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5.3 宣传《毛泽东选集》 |
第6章 《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 |
6.1 对工人和干部开展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
6.1.1 对工人阶级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
6.1.2 对在职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进 |
6.2 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 |
6.2.1 对党和国家指示精神的宣传与推动 |
6.2.2 纠正错误,传播经验,确保工作正常推进 |
6.3 助力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
6.3.1 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城市工作的决定 |
6.3.2 推进工农联盟的宣传教育,展示工农互助成效 |
6.3.3 宣传城市建设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顺序 |
6.4 宣传和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6.4.1 号召人民为工业化建设奋斗 |
6.4.2 阐明工业化建设的缘由、重点以及需要处理的关系 |
6.4.3 宣传展示工业化进程与成效 |
第7章 《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 |
7.1 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宣传 |
7.1.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
7.1.2 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
7.1.3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
7.2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宣传 |
7.2.1 传播党中央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刊发社论和评论文章进行推进 |
7.2.2 介绍各地工作经验,展示社会主义改造成就 |
7.3 对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 |
7.3.1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宣传 |
7.3.2 对其他法律法规的宣传 |
第8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
8.1 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
8.1.1 增进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
8.1.2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 |
8.1.3 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 |
8.2 助推了党的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 |
8.2.1 助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
8.2.2 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
8.2.3 助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8.2.4 助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8.3 促进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
第9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9.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局限 |
9.1.1 时代局限性较为明显 |
9.1.2 助推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不当批判 |
9.1.3 囿于苏联报刊的版式和内容 |
9.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9.2.1 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准则 |
9.2.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
9.2.3 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佳效果的根本途径 |
余论“三个自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保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
(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的相关概述 |
2.1 周年纪念讲话的含义及特征 |
2.1.1 周年纪念讲话的含义 |
2.1.2 周年纪念讲话的特征 |
2.2 周年纪念讲话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
2.2.1 周年纪念讲话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时机 |
2.2.2 周年纪念讲话是历史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
2.2.3 周年纪念讲话是形势观教育的重要方式 |
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的简要回顾 |
2.3.1 重要历史人物周年纪念讲话 |
2.3.2 重要历史事件周年纪念讲话 |
2.3.3 重要节日庆祝周年纪念讲话 |
第三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内容 |
3.1 传承功能 |
3.1.1 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 |
3.1.2 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
3.1.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3.2 激励功能 |
3.2.1 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的劳动热情 |
3.2.2 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
3.2.3 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创新活力 |
3.3 批判功能 |
3.3.1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
3.3.2 驳斥“中国威胁论”的观点 |
3.3.3 反驳“普世价值观”的思潮 |
3.4 凝聚功能 |
3.4.1 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目标共识 |
3.4.2 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 |
3.4.3 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 |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
4.1 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功能的实现路径 |
4.1.1 围绕“周年纪念讲话”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4.1.2 积极做好红色文化纪念馆的建设工作 |
4.1.3 充分重视文化传承与网络宣传的结合 |
4.2 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实现路径 |
4.2.1 围绕“周年纪念讲话”开展中国精神教育 |
4.2.2 积极举办多样化的纪念主题展览活动 |
4.2.3 重视物质与精神利益相结合的激励方法 |
4.3 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功能的实现路径 |
4.3.1 围绕“周年纪念讲话”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4.3.2 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术研讨活动 |
4.3.3 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网络舆论引导力 |
4.4 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功能的实现路径 |
4.4.1 围绕“周年纪念讲话”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
4.4.2 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4.4.3 充分重视树立社会主义榜样的积极作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4)李大钊建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1 李大钊建党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2.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 |
2.1.2 十月革命的胜利 |
2.1.3 民国初年政党建设的实践 |
2.1.4 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 |
2.2 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基本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 |
2.2.2 列宁建党思想 |
2.3 李大钊的自身文化背景 |
2.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
2.3.2 日本留学经历 |
2.4 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发展历程 |
2.4.1 民国初年超政党思想的政党观的形成 |
2.4.2 “府院之争”时期政党观的提高与变迁 |
2.4.3 十月革命后创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思想的形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李大钊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党的性质:建立什么样的党 |
3.1.1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
3.1.2 建立工人阶级的、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 |
3.2 党的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怎样建立党 |
3.2.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
3.2.2 强固、精密的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战斗力的坚实保障 |
3.3 党的基本纲领:建党为了什么 |
3.3.1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革命的方向 |
3.3.2 挽救民族、振奋国群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崇高目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实践 |
4.1 李大钊与北京、天津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4.1.1 李大钊与北京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4.1.2 李大钊与天津党团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
4.2 李大钊与唐山党团组织的创建及工人运动的开展 |
4.2.1 李大钊与唐山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4.2.2 李大钊与唐山工农运动的开展 |
4.3 李大钊与其他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创建 |
4.3.1 李大钊与内蒙古、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 |
4.3.2 李大钊与晋、豫、陕、甘等地党组织的创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李大钊建党思想的特点及地位 |
5.1 李大钊建党思想的特点 |
5.1.1 历史的继承性 |
5.1.2 鲜明的时代性 |
5.1.3 非凡的实践性 |
5.1.4 卓越的预见性 |
5.2 李大钊建党思想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影响 |
5.2.1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认识 |
5.2.2 对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认识 |
5.2.3 对农民同盟军思想的认识 |
5.2.4 对武装斗争思想的认识 |
5.3 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其他早期领导人建党思想 |
5.3.1 李大钊建党思想与陈独秀建党思想 |
5.3.2 李大钊建党思想与蔡和森建党思想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当代价值 |
6.1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 |
6.1.1 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这个“拯救中国的导星”不动摇 |
6.1.2 不断增强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
6.2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际有机结合 |
6.2.1 必须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情状”和“实境” |
6.2.2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 |
6.3 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6.3.1 强固、精密的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战斗力的保障 |
6.3.2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6.4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6.4.1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6.4.2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
6.5 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6.5.1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革命的目标 |
6.5.2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内容 |
一、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规制的形成 |
(一) 党的人物纪念活动历史传统 |
(二)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初步形成规范 |
二、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内涵 |
(一) 塑造领导人的历史形象 |
(二) 总结历史经验 |
(三) 继承和传扬思想成果 |
第二章 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形式 |
一、活动纪念 |
(一) 纪念大会 |
(二) 生平和思想研讨会 |
(三) 其他纪念活动 |
二、文本纪念 |
(一) 报刊纪念 |
(二) 着述纪念 |
三、视觉的纪念空间 |
(一) 展览纪念 |
(二) 影视纪念 |
(三) 邮票纪念 |
四、数字化的纪念空间 |
第三章 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特点 |
一、组织规格高、规模大 |
二、具有浓厚的仪式性色彩 |
三、现实取向强烈,赋予纪念活动新内涵 |
第四章 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功能 |
一、纪念活动与社会认同 |
二、纪念活动与文化记忆 |
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和政治认同的巩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一章 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背景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探索创立 |
三、习仲勋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历程 |
第二章 处理国共关系中对统一战线的探索与实践 |
一、组织开展兵运武装斗争 |
(一)发动两当兵变,统战工作崭露头角 |
(二)领导策动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起义 |
二、颁布统战政策,建设陕甘边区 |
(一)建立陕甘边区政权组织 |
(二)推行七个统战工作相关政策 |
三、关中——绥德: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贯彻“三三制”原则 |
(二)坚持化敌为友,开展划界和平谈判 |
(三)统战+军事:粉碎国民党反共磨擦 |
第三章 灵活谨慎开展民族、宗教界的统战工作 |
一、习仲勋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论述 |
二、倾心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建设 |
(一)提出“联合封建反封建” |
(二)建立“一种民族的民主联合政府” |
(三)“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
(四)“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
(五)“必须大量培养当地干部” |
三、谨慎稳进处理宗教事务 |
(一)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改革创新行政方式 |
(二)建立广泛的爱国爱教统一战线 |
(三)团结争取宗教界上层人士 |
四、“剿抚兼施”:领导西北地区剿匪反霸斗争 |
(一)起用黄正清,剿灭马家股匪 |
(二)镇压昂拉武装叛乱,收服项谦 |
五、贯彻中央指示,着力解决新疆、西藏问题 |
(一)新中国成立初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西藏问题 |
(二)服从中央委派,倾注大量心血 |
第四章 胸怀博大进行团结广大文教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
一、习仲勋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 |
二、对教育战线知识分子的团结与引导 |
(一)建立陕甘边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
(二)抗战时期提出“四个结合”、“四位一体”教育理念 |
(三)保护“抢救”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
三、对文艺战线知识分子的团结与引导 |
(一)饱含人文情怀的文艺统战理论 |
(二)“走南闯北”建剧团,呕心沥血传秦腔 |
(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
(四)关心爱护文艺界人士 |
第五章 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的统战理论与实践 |
一、习仲勋关于港澳台及相关问题的论述 |
二、双管齐下:营造有利于统战的内部环境 |
(一)贯彻党的政策,造成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
(二)坚持经济统战,创办经济特区,吸引外商投资 |
三、团结“三胞”,巩固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
(一)热情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交流合作 |
(二)团结海外侨胞,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 |
第六章 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 |
一、统一战线工作者的光辉典范 |
(一)投身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
(二)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三)为新中国的统战工作开创局面 |
(四)贯彻落实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任务 |
(五)潜心新时期党的统战理论研究 |
二、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鲜明特点 |
(一)坚决贯彻、灵活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
(二)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 |
(三)统战实践中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 |
三、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 |
(一)统战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二)统战工作必须契合时代主要任务 |
(三)统战工作中要加强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
(四)要重视统战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
附录:习仲勋统一战线工作事记简编 |
参考文献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纪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概述 |
(一)中共纪念活动的概念 |
1.纪念活动概念的界定 |
2.中共纪念活动概念的界定 |
(二)中共纪念活动的形式、特征、功能 |
1.中共纪念活动的主要形式与特征 |
2.中共纪念活动的主要功能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纪念活动的总体概况 |
1.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 |
2.对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 |
3.对重要纪念(节)日的纪念活动 |
4.对重要会议的纪念活动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纪念活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
(一)中共纪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明确的主题 |
1.中共纪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研究成果 |
2.中共纪念活动期间提出新的主张和新的路线、方针、政策 |
(二)中共纪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文本 |
(三)中共纪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阵地 |
1.研究机构阵地 |
2.传播媒介阵地 |
3.学术研究阵地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纪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 |
(一)中共纪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多样的宣传手段和完善的组织形式 |
1.多样的宣传手段 |
2.完善的组织形式 |
(二)中共纪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坚力量 |
(三)中共纪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 |
1.中共纪念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
2.中共纪念活动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基本依据 |
一、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历史依据 |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族敬宗、缅怀伟人 |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纪念 |
二、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现实依据 |
(一)保存历史、造福未来的记忆需求 |
(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现实需求 |
第二部分 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历史回顾 |
一、毛泽东诞辰90周年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 |
(一)纪念活动背景 |
(二)纪念活动过程 |
二、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 |
(一)纪念活动背景 |
(二)纪念活动过程 |
三、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 |
(一)纪念活动背景 |
(二)纪念活动过程 |
四、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 |
(一)纪念活动背景 |
(二)纪念活动过程 |
五、中共中央四次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比较 |
(一)中共中央四次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相同点 |
(二)中共中央四次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不同点 |
第三部分 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特点 |
一、在形式、规模和规格、格局上的特点 |
(一)纪念活动波及的地域范围广 |
(二)纪念活动参与的主体广泛 |
(三)国家主要领导人发表纪念讲话 |
二、在时间上呈现的特点 |
(一)逢十进行大规模纪念 |
(二)逢五及普通周年小规模纪念 |
三、在时局和时代的关系上呈现的特色 |
(一)主题鲜明,具有目的性 |
(二)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性 |
第四部分 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经验与启示 |
一、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历史经验 |
(一)关系到如何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 |
(二)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 |
(三)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
(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价值 |
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的启示 |
(一)在政治上,强化党的政治权威,树立党的政治形象,创造政治参与 |
(二)在社会上,塑造领袖形象,形成凝聚核心,激发民众情感,整合社会力量 |
(三)在文化上,加强党的思想传播,打造党的文化符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9)刘少奇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的特定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
第三节 《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 |
第二章 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研究准备和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
第三节 山东人民出版社《刘少奇同志在山东》 |
第四节 吕振羽、江明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 |
第三章 歪曲和曲折(1966.5——1976.10)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失真”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特点 |
第三节 南开大学卫东红卫兵《卫东》编辑部《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 |
第四章 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 |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条件和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
第三节 陈绍畴与《刘少奇在白区》 |
第四节 王世谊与《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 |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刘少奇传》 |
第五章 巩固和深化(1999—) |
第一节 1999至今研究的有利条件和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
第三节 黄祖琳与《刘少奇家世》 |
第四节 董一冰与《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 |
第五节 王光美的宣传和回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概述 |
(一)值得纪念的千年思想家马克思 |
(二)国外纪念马克思概览 |
(三)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脉络 |
(四)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的纪念 |
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背景与特征 |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背景与特征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背景与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背景与特征 |
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内容与形式 |
(一)纪念内容紧扣时代课题展开 |
(二)纪念形式以会议、文本、艺术呈现 |
四、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目的与成效 |
(一)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目的 |
(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成效 |
五、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的时代价值 |
(一)矢志不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二)旗帜鲜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三)奋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活动研究[D]. 张树重.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D]. 刘长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周年纪念讲话”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王晓燕.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李大钊建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万永彪. 河北大学, 2020(02)
- [5]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研究[D]. 朱娉. 南京大学, 2018(10)
- [6]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D]. 蒋国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纪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谷宇. 渤海大学, 2016(08)
- [8]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诞辰纪念活动研究[D]. 彭睿.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9]刘少奇研究史[D]. 杜立芳. 扬州大学, 2018(07)
- [10]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马克思研究[D]. 马婧睿. 延安大学, 2020(11)